讀別人的詩,要“竭力”往通處讀。如果無論正讀,反讀,古讀,今讀,漢讀,E讀還是讀不通,那咋辦呢?那就要把自己設身在作者的個人背景之中讀,肯定是能讀通的。
現以詩壇資深老童靴職業牧師的大作為例說明,全璧如下:
[休息]
七日無衣,與人同袍; 裸奔淡溪,修我個毛。
王子行駛,白鷺為桃; 採薇依依,釣魚不老。
看題目是“休息”,得知此詩似為周末所作,但第一句的“七日”讓我們否定了這個看法,周末不會多到“七日”啊,詩里虛擬的主人公必然正在旅遊途中。七天身上“無衣”,會是個啥地方呢?北極肯定不行,穿裘皮都冷,一定是米國的弗羅里達,那地方熱啊。可往下一看又不對了:原來不是不穿,而是“與人同袍”!肯定還是到了個冷地方。“同袍”這個詞很古,來自【詩經.秦風】之“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說的是秦朝親如兄弟的革命同志在一個戰壕里抗擊敵人,夜間同蓋一件軍大衣禦寒。難道這首詩里的主人公在跟一位兒哥們結伴旅遊?再往下看又不對了,咋又整出“裸奔”了?需要蓋袍子的天氣能裸奔麼?而“裸奔”的目標是淡(水)溪,如此則肯定是野遊了,忘帶水了,半夜渴醒了,月光下看到遠處的淡水溪,於是連衣服都沒穿,就“裸奔”而去,很形象!不過再往下看還是不對:原來不是要喝溪水,而是修(我個)毛!但男士只有刮鬍子,哪有修毛的?也許是上海話?但刮鬍子上海話里是“修面”,也和毛無關。“毛”的另一個用法是語助詞,多用在開玩笑。如:“飯都冷成冰了,還吃個毛?” 此“毛”即是語助詞。但如果解釋成語助詞,又如何來理解“修我個”涅?嗯?
不行!還得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這首詩。讓我們把自己設身在牧師的個人背景之中來理解,米國人很喜歡出遊:假設詩里的主人公是跟女友野遊呢?來!再複習一下這首妙作:
七日無衣,與人同袍; 裸奔淡溪,修我個毛。
有點兒意思了:七天的野遊,肯定是不修邊幅了,又加上“同袍”的相互干擾... 突然一個發現另外一個滿腿都是毛了,說得修,另一個偏不修,卻跑出帳篷,邊跑邊說:“修我個毛!” 撲通一聲跳進小溪里游泳了。妙!茫茫四野無人,小溪邊兩位孤獨的野遊之客,一幅笑噱的鏡頭竟如此傳神...
再細想還是不大對呀,牧師的另一個筆名乃“職老”,雖童心未泯,但實乃德高望重之人,絕不會以這類世俗素材入詩,就算我們往這個方面理解都是對牧師的極大不敬。看來還得再找個角度來理解:
假設詩里的主人公是一條愛犬跟着主人來野遊呢?那就全對料!以愛犬的口吻來描述:
這七天終於不須穿衣了, 跟(主)人睡一個大氅底下。 半夜偷偷起來到小河裡洗澡, 修整一下渾身的亂毛。
看到了吧?一首詩,如果我們看不懂,不要馬上責備是作者寫得不好,要先檢查自己的理解能力,要反覆地讀,直到最後讀懂。
課講完了,留個作業:請諸位詩友用白話簡述牧師妙作的第二段寫得是啥故事:
王子行駛,白鷺為桃; 採薇依依,釣魚不老。
(提示:也許和釣魚島有關吧?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