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地 正 賦
——承前絕後最後一闕右調《戚氏》
偶然翻到一本線裝的詞譜,發覺其中有左調、右調的標註。古代以右為
尊,相信右調是依照曲譜而填,可以隨樂韻彈唱的詞;而左調則只是純粹按
詞律填詞。大致翻了一下,依曲調所填的詞,更為嚴格,甚至要分清楚每個
字的上聲、去聲與入聲。
還有值得留意的是押暗韻。譬如一闋本是押平韻第一部「一東二冬」的
詞,可能還要在其中幾句押上暗韻。暗韻是同一韻部的仄韻。如上例,則要
押第一部的仄聲韻,包括:上聲「一董二腫」以及去聲「一送二宋」。基本
上很多詞都需要如此,其中比較熟悉的有《西江月》。還有一些詞的明韻與
暗韻,規定押疊字韻。
還有一種是句子之中押韻。如那首最長的詞牌《戚氏》在第二片有一處,
竟要求在句子中第二字押韻,而且這首《戚氏》對於上聲、去聲、入聲字的
要求十分繁複。全首詞除了虛字與疊字之外,不允許有重複的字。至於每個
字都分平仄,那就更不用說了。最要命的還是曲調。曲調其實相當於現代的
E 調、F 調之類,代表這首歌曲音階高低。古代的五音分為“宮、商、角、
子、羽”,戚氏的音律屬於[宮]調。
那麼[宮]調適合押哪一部韻呢?因為這本線裝古籍已有殘缺,我唯一
能肯定的是:第一部[一東二冬],肯定符合這[宮]調。至於其它哪一部
韻能適合,就實在難以分辨了。
仔細考慮之後,我決定不將這本古籍公諸於世。因為它的出現,我們——
也包括網絡上的詩詞愛好者——所寫的所有詞,我敢肯定是每一首詞,跟本
就不符合曲調,根本就不能依照曲譜來唱。詞不能唱,還能稱作詞?那將變
成純粹的文字遊戲。
但既然我們已認同了這種遊戲,也將它當成抒發感情的工具,我希望不
要將詞的發展倒退。每一種文學,應該是慢慢地向更完美的方向轉變。過於
束縛思想,以後誰還敢去寫詞?我希望我們熟悉的長短句——詞,就保持現
今的模樣好了,不要讓它回到老路上去。
有一個在香港寫歌詞朋友(這裡的歌詞不是前文的詞是流行歌的歌詞),
他曾告訴我,寫粵語歌詞與普通話歌詞的區別——普通話基本不用顧及什麼
平仄,只要你填了就能唱;粵語則絕對不行,每一字所適合的音域,都基本
固定在一個範圍內。
我與他討論後,得出一個結論:自宋朝滅亡,外族就將許多非漢語的方
言帶到中原,漢語也因此有了很大改變。廣東因為地處南方,經歷外族統治
的時間較短或是離政治中心較遠,所以粵語的改變就相對較少,是以造成了
粵語比普通話更貼近古代漢語。
回過頭說說那首《戚氏》,全闋共三大片,八、九個小片,二百來字。
二十三處押明韻,其中一處為句中韻,五處押暗韻。如果完全按照右調——
亦即是曲調的要求來填,確實是異乎尋常的艱難。我也不將詞律公開了,省
得大家費時傷神。但我自己還是用第一部一東二冬的詞韻填了一首,作為一
種懷念。這也許是中國詩詞歷史裡最後一首右調《戚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