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詩歌與讀者 |
送交者: 易明 2004年10月19日17:32:41 於 [詩詞歌賦] 發送悄悄話 |
詩歌與讀者 吳歡章 如何理解和處理詩歌與讀者之間的關係,是當下詩歌創作和評論界爭議的一個焦點問題,也是促進或者阻滯詩歌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筆者認為有必要就與此有關的幾個問題進行一番檢討。 曲高可以和眾,也可以和寡,關鍵看詩人是孤芳自賞,還是同讀者心曲相通 詩歌與讀者,是一種對立統一的關係。寫詩是為了給人看的,沒有受眾的詩歌,無從實現其價值。詩歌有沒有讀者以及讀者的多寡,是進行詩歌創作必須考慮的問題。 詩歌創作是個人性很強的藝術事業。它必須立足於詩人個體對生活的真實體驗,以富於個性的方式表達對生活的愛憎褒貶,用獨特而真誠的感情去影響社會人群,因此取消了個性就等於取消了詩歌。但是,以往有很長的一個時期,由於過分強調詩的公眾性,限制以至扼殺詩的個性,這就違背了詩的文體特性和真誠真實的美學品格,以致標語口號式的,充斥大話空話的偽詩盛行,使中國詩歌走了一段彎路。新時期以來,在糾正過去詩歌弊端的過程中,有一部分詩人走向另一極端,過於強調詩歌創作的個人性,把詩只看作是“自我表現”的載體,忽視乃至無視社會人群的生活願望和審美要求,這又把詩歌引入狹窄的境地,使不少人疏遠了詩歌。詩歌創作固然是個人性很強的藝術事業,但其價值的實現有賴於受眾的吸納,因此它又是一項公眾性很強的社會事業。我們必須在詩歌創作中把個人性和公眾性努力統一起來,無論是只強調公眾性而忽視個人性,還是只強調個人性而忽視公眾性,都只能導致詩歌和讀者之間關係的阻隔和瓦解,從而影響詩歌的發展。 怎樣實現詩的個人性和公眾性的統一呢?陸放翁的“功夫在詩外”之說,在這方面仍然對我們有所啟示。一是詩人不能把詩歌創作只看作是無關社會人群的個人事情,應該在創作中把對生活的真實感悟同改進生活的美好激情結合起來;二是詩人應是時代生活的積極參與者,站在時代潮流的前頭,同廣大社會人群同呼吸、共命運,詩人在生活中和公眾心脈相連就自然會在創作中將個性與共性融為一體。詩人的個人話語閃耀着社會的良知,詩的藝術表現含茹着促進生活向上的底蘊,詩歌和讀者才具備了溝通的橋梁。曲高可以和眾,也可以和寡,關鍵要看詩人是孤芳自賞,還是同讀者心曲相通。 我認同大眾化,同時又主張層次化。大眾化不能等同於通俗化。我們應當有各式各樣難易程度不同的詩歌,為各種層次的讀者服務 要正確處理詩歌與讀者的關係,還牽涉到對讀者對象的認定,今天詩歌的對象是什麼人呢? 過去有個“大眾化”的口號。自“五四”新詩誕生以來,“大眾化”的內涵雖然有過不少歷史演變,但其根本點就是要使詩歌為儘可能廣大的群眾服務。但我認為這個口號有點籠統。“大眾”是一個外延很廣的概念,其中包括各種生活地位、各種職業、各種文化素養的人,一個作者,一首詩,怎麼能同時為所有的大眾所接受和欣賞呢?所以我認同大眾化,同時又主張層次化,就是說大眾化的總體要求是通過層次化的具體途徑而得以實現的。今日中國的大眾包括工人、農民、軍人、幹部、知識分子、企業家等等眾多層次的人群,只要我們的詩歌創作能做到為某一層次或某些層次的讀者服務,就應該說是符合大眾化的要求的。 由於歷史的原因,“大眾化”曾經主要定位於文化水準不高的工農勞動群眾,因此就造成了一個綿延至今的誤解。根據今天中國人文化水準普遍提高的現實,我以為詩歌的大眾化應該包括普及和提高兩大同等重要的層次。我們應當有各式各樣難易程度不同的詩歌,為各種層次的讀者服務。再也不能認為只有明白曉暢、通俗易懂的詩歌才是大眾化的,而那些藝術上精雕細刻的或進行某種新的藝術探索的詩歌則是“小眾化”甚至“貴族化”的。對詩歌大眾化的寬闊理解,有利於推動我們民族的、大眾的詩歌的不斷提高和全面進步。 詩歌的欣賞應在懂與不懂之間。將明白曉暢作為詩歌惟一的審美標準是有些偏頗的 為了使詩歌更好地為讀者服務,還有一個能不能被讀者理解和接受的問題。 前幾年有個“懂和不懂”的問題,曾經引起詩歌界的廣泛關注。這關繫到對詩歌的審美標準的認知。 以往有過一個時期,“明白曉暢”曾被看作是詩歌優劣的一個主要審美標準。明白曉暢作為詩歌的一種藝術風格,是可以認同的,但作為詩歌的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審美標準,那就有些偏頗了。其實那種“一看就懂”的詩並不見得是好詩。讀者欣賞詩總希望讀到一點意在言外的東西,總希望讀到一點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東西,這樣才有詩意詩味可供咀嚼。如果言到意盡,說一是一,那有什麼審美的愉悅呢?過去曾經泛濫一時的那種“大白話”式的詩,人們不是諷之為“白開水”麼!當然,那種“百讀不得其解”的詩,也不見得是好詩。這類詩,或者故作高深,用晦澀的字句來掩蓋內涵的蒼白和空虛;或者故弄玄虛,想象怪誕,詩句跳躍缺乏內在聯繫,結構支離破碎形不成完整的意象,就像沒有規則的文字遊戲,怎麼能讓讀者無所阻隔地欣賞其詩境詩意呢! 我覺得,詩歌的欣賞應在懂與不懂之間。詩歌是一種特別講究精煉的藝術,它表現的都是經過高度提煉的生活,往往言外有意,弦外有音,不可能也不需要“一看就懂”。即使再明白曉暢的詩,也不會一眼便窮盡詩意。詩歌的功能在於潛移默化,浸潤人心,為達到這種藝術效果,詩歌應吸引讀者的參與,調動詩歌閱讀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它不必也不該把話說滿說盡,須給讀者留下再創造的廣闊空間,這樣才能達到主體和客體雙向交流的完滿境地。一般說來,詩歌的審美效果大致都是似懂非懂的。它需要把讀者引入堂奧,再在琢磨回味中逐漸領悟其神韻。詩歌正是在這種懂與不懂之間展示藝術的精微,並且不斷培養和提高讀者的審美能力.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