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这句话出自易经的《豫卦》,是行师建功的吉利卦,卦象是“大地一声雷”,代表大地的《坤卦》在下,代表惊雷的《震卦》在上。为此蒋介石就用这卦中“介于石”这个爻辞来给自己命名,以为这三个字的意思是:坚如磐石。呵呵。而这三个字的意思并非如此。先把此卦的六个爻辞列如下:
豫:利建侯行师。
初六,鸣豫,凶。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六三,盱豫悔;迟有悔。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六五,贞疾,恒不死。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有啥发现?发现这七行字都是围绕着“豫”字从上往下进行类比,对吧?那么这个“豫”字说的是啥就异常重要了。请看“鸣豫”二字,究竟是个并列词组当形容词涅?还是个动宾词组?即“鸣”是动词,“豫”是“鸣”的宾语。请对比“盱豫”、“由豫”、“冥豫”,看其语法结构是否一样呢?当然也可以解为“动名词”修饰“主语”,即“鸣叫着的‘豫’”,而无论划分成什么组合结构,它们后面的字都是这个结构的补语,表示结果,即:
鸣豫+凶
盱豫+悔
由豫+大有得
冥豫+成
主谓+补语(表示结果)
动宾+补语(表示结果)
俺个见以为,这个“豫”必然是说明某事物的一个具体名词,而不是抽象名词,如大多数书解释成“愉快、预备”等等。则纯粹是用现代含义来解释某字的古义。如果把“愉快”或“预备”替换到“鸣”的后面,则成了“鸣叫愉快”或“鸣叫预备”,文意根本解释不通,而且也解不通为啥“鸣叫预备”就“凶”了。
遇到这类字眼俺宁愿那解者明言:“此处暂未解出”。呵呵。请看俺网上搜来的“强解”:
初六,鸣豫,凶。
【白话】初六,自鸣得意,高兴过了头,结果乐极生悲,必遭凶险。
--- 因为有个“鸣豫”,就成了“自‘鸣’得意”,要是“悲豫”涅?就“自悲失意”?太牵强了。
六三,盱豫悔;迟有悔。
【白话】六三,有谄媚奉承暗送秋波的手段取悦于上司,以求得自己的欢乐,这势必导致悔恨。如若执迷不悟,悔恨不及时,就会招致更大的悔恨。
--- “盱”有“仰望之意”就成了谄媚上司了,原文中“上司”这两字在哪儿啊?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白话】九四,人们由于他而得到欢乐愉快,大有所获;毋庸置疑,朋友们会像头发汇聚于簪子一样,积聚在他周围。
--- 就是因为有了个“由”字,就编出“由于他而得到欢乐”的话头,简直胡掰啊。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白话】上六,已处在天昏地暗的局面之中,但却执迷不悟,仍沈溺于寻欢作乐之中,十分危险。但只要及时觉悟,改弦易辙,则可避免祸害。
--- 这儿“冥”又成了“天昏地暗”了,到阴曹地府了。这类牵强的翻译实在太“恐怖”了。
在俺完全“不屑”上面的译文之余,俺坦白承认,俺也未能把这一卦的爻辞完整地译出。但:俺可以肯定这个“豫”字和“大象”或“象舞”有关。一说到象今人立马想到印度或非洲,其实咱们神州大地在古代某个时候是大象成群的,而且那时的古人已能指挥大象参与战争。大舜就是因为善于驯象才成了首领,那个“舜”字的甲骨文就是“象”。“豫”这一卦就是以大象或象舞的状态来比喻每一爻的含义。为啥还有“象舞”?古人在战前是要跳舞的,或“人舞”或“兽舞”。根据这一点俺曾怀疑米国的印第安人是否咱们中国人的后裔,他们开战前还有跳舞的习惯。不过咱们老祖宗会让象跳舞,于是爻辞就有了“鸣豫、盱豫、由豫、冥豫”等不同状态。至于这四个状态究竟是啥样子,为啥就有吉凶之不同,还是那句话,因为年代太久了,爻辞虽然是周文王在三千年前加上的,但它们并非文王所写,而是他从他搜集的他的古人的占卜卦辞中挑选出来的。故这些爻辞其实比文王更古。当然文王还知道“鸣豫”或“盱豫”是啥模样,可他没想到三千年后的咱们可就不知道了。哈哈。
说了半天,跑题了,忘了讨论
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这句话!哈哈。对了,全篇六个爻辞有四个都用了“豫”字,肿么有两个爻辞这么特殊啊?竟然没有“豫字”?估计是文王在前人的卦辞中没挑选到其它合适的带“豫”字的卦辞,就用别的卦辞来替代了,这在《周易》中颇为常见。
“介于石”究竟是什么含义?肯定不是“坚如磐石”!若是,就不会不终日,难道说第二天就变得“软如豆腐”了?另外,“不终日”才是“贞吉”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不终日”的情况越早结束才越好,对不?这就更可以证明“介于石”不是“坚如磐石”。哪有坚如磐石都没坚持一天,反而贞吉了呢?其实这“介于石”等于周易另一卦《困卦》中的“困于石”,即囚犯被锁在石头上,“不终日”即脱险,所以才贞吉。
不难想象,蒋介石改名字时身边会有些文人捧场,竟然给他取了这么个被囚于石的名字!可见真正读通《周易》爻辞的人实在太少了。
然而,《豫卦》终究是吉的,大约概括了蒋介石的一生。也许就是因这一句“介于石”他才不得不终老在台湾这块大礁石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