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七言绝句作法举隅》,每天学写一首:56法之2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 第2法
此第2法,冯振原文说的是:“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理解他原文的关键在于“相复”二字:是“互相重复”,还是“相互呼应”?而从字面上看“复”只能是“重复”,而与“呼应”无关。这一点看冯振所举的例诗即知(“---”号后为曹评):
1- 游钟山(宋·王安石)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 这一首七绝,第三四句和第一二句里都有“山”,所以是“字面上的重复”,而不是“呼应”。
2- 爱闲(明·僧德祥)
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
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
--- 第三句里有“闲”字,和第一二句中的“闲”字重复。
3- 舟中二绝 其一(清·江湜)
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
却羡舟人挟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 第三四句中有“舟”字,与第一二句中的“舟”字重复。
细看上面冯振举的三首例诗很容易得出结论:1-这第一二句里首先要有一个字互相重复;2-第三句或第四句、或第三四句一起都各有一个字与前面第一二句里那个“重复的”字重复!这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情况,是偶然的,不是必然的,很罕见。故:实不应该算作七绝举隅中的一法!法者,规律也。规律者,必然也。故偶然者不能为法!
好了,为了支持冯振老先生普及七绝的功劳,咱们不妨“退让”一下,把“相复”二字理解为“呼应”。不得不说,也很牵强。因为七绝本身就像一枚整块的璞玉,而诗人所作的不过是顺其天然稍加雕琢而已。它本身每句话之间就应该有内在相互的联系,全篇每个字都应遥相呼应,所以它才是一块整玉!如果句子之间无内在联系,全篇每个字之间未遥相呼应,那就是一堆碎玉,再怎么堆砌也不会成为一首好诗!“各句的字都要遥互呼应”,既然是七绝的基本(普遍)要求,还有必要单拿出来算作一法吗?
跋:《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的作者是冯振心。简介:“冯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他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有《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时,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授于门生,周振甫、冯其庸咸得其惠。”
《举隅》从古人七绝中归纳出56种写法,虽然拘于构思形式,习作纯熟后,也能悟出作七绝的精神追求。俺记不清什么从网上搜到这篇好文,自己也没有兴致跟着学写。今日又看到,想起以前曾在诗坛介绍过,但没介绍完。可又记不住介绍过多少,干脆从头来,陪着大家再来学写。一天一到两首,一个月,学完。俺吧,每天从《举隅》中摘录一两种写法贴来,大家读完古人例子后,自己找题目写一首。多写不限。要求:一定要严格按照《举隅》所介绍的方法来写,否则就毫无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