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七言绝句作法举隅》,每天学写一首:56法之13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 第13法
此第13法,与第12法完全相同,也是用第三句来发问,但“何、谁”等疑问代词不在句首,而在句中而已。(这个情况的产生大多是为了迁就“平仄”,单列出算作一法似无必要。)注意啦:此法中第三句的“发问”其实只是一种笔法,第四句可以作答,也可以不答而针对前三句的铺垫继续推进诗意。细看下面的例诗最为明了(“---”号为曹评):
1- 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征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
--- 第三句问:“泊何处?”第四句答:“天涯。”
2- 舟中月明夜闻笛(唐·于鹄)
浦里移舟候信风,芦花漠漠夜江空。更深何处人吹笛,疑是孤吟寒水中。
--- 问:“何处吹笛?”答:“寒水中。”
3- 别孙村老人(寒食日)(唐·元稹)
年年渐觉老人稀,欲别孙翁泪满衣。未死不知何处去,此身终向此原归。
--- 问:“何处去?”答:“此原。”
4-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唐·韦庄)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 问:“谁共到?”答:“一船明月一帆风。”
5- 塞下曲二首 其一(唐·令狐楚)
雪满衣裳冰满须,晓随飞将伐单于。平生意气今何在,把得家书泪似珠。
--- 问:“意气今何在?”第四句未答而继续渲染。
6- 蝉二首 其一(唐·子兰)
独蝉初唱古槐枝,委曲悲凉断续迟。雨后忽闻谁最苦,异乡孤馆忆家时。
--- 问:“谁最苦?”未答。
7- 过李群玉故居(唐·方干)
讦直上书难遇主,衔冤下世未成翁。琴尊剑鹤谁将去,惟锁山斋一树风。
--- 问:“谁将去?”未答。
有些古诗中,第三句虽出现了“何、谁”这类疑问代词,但并非问句,故不属此第13法:
凉州词二首 其一(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何须”其实等于“不须”。下同。
留别郭八(唐·王昌龄)
长亭驻马未能前,井邑苍茫含暮烟。醉别何须更惆怅,回头不语但垂鞭。
古艳诗 其一(唐·卢纶)
残妆色浅髻鬟开,笑映朱帘觑客来。推醉谁知弄花钿,潘郎不敢使人催。
--- “谁知”其实等于“想不到”的意思。
跋:《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的作者是冯振心。简介:“冯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他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有《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时,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授于门生,周振甫、冯其庸咸得其惠。”
《举隅》从古人七绝中归纳出56种写法,虽然拘于构思形式,习作纯熟后,也能悟出作七绝的精神追求。俺记不清什么从网上搜到这篇好文,自己也没有兴致跟着学写。今日又看到,想起以前曾在诗坛介绍过,但没介绍完。可又记不住介绍过多少,干脆从头来,陪着大家再来学写。一天一到两首,一个月,学完。俺吧,每天从《举隅》中摘录一两种写法贴来,大家读完古人例子后,自己找题目写一首。多写不限。要求:一定要严格按照《举隅》所介绍的方法来写,否则就毫无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