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曹雪葵杭州阿立
万维读者网 > 诗词歌赋 > 帖子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集中译前言(1)
送交者: 沅湘 2010年07月18日18:58:41 于 [诗词歌赋] 发送悄悄话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虽然已有人翻译,但我觉得无论在原文理解和中文表达方面都有些值得商讨的侧面,所以最近两年我利用业余时间翻译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歌的全集。从现在开始先把我自己写的译者前言贴出来,以后再把每篇翻译逐渐贴出来。敬请关注并提出意见。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集中译前言(草稿)

 

莎士比亚(1564—1616) 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创作巨人。他的作品,主要是戏剧和诗歌,在全世界都有巨大影响。而莎士比亚研究在全世界可以说是高等英语教学中的一门声誉良好的 产业,每年都生产出许多专门从事莎士比亚研究的博士,学者和专家。

文艺复兴以前和文艺复兴初期的英国,官方语言是拉丁语。 不过随着英国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崛起,英语也在逐渐兴起普及。例如, 1549年第一本用英文撰写的祷告书出 版后英国人第一次可以用英语在教堂里作祷告,学校也在开始实行拉丁语和英语的双语教学,许多学者和诗人也在尝试着用英语进行创作。在这一过程中,主要靠辅 音的变化,如单词词头的辅音相同的押头韵、辅音爆破和失去爆破等等,表达意思和情感的古英语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现代英语。现代英语的突出标志是元音的兴 起,或者用专家的行话说“元音革命,”也就是说在表达意思和情感方面,元音大量出现,变得比辅音更为重要。相对于古英语句子读起来气脉不顺,现代英语的句 子读起来显得更为流畅高雅。这当然是借鉴了拉丁语中的元音起主导作用的特点。现代英语的形成和兴起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其中的集大成者是莎士比亚。在英 国,他所创作的戏剧和诗歌在他的晚年就开始被看作是现代英语的典范;在意大利和法国,他的作品在他去世之后开始被看作是现代英语文学的高峰传播,然后逐渐 传到全世界。

十 四行诗作为一种诗歌的体裁也是起源于用拉丁语写作的诗人但丁(Dante)和派屈克(Petrach),并在十六世纪兴盛于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意大利,后来很快就传到法国,然后英国。十四行诗由于篇 幅短小,主要用于抒情,因此对格律和韵脚都有严格的要求。西方人写十四行诗主要用于表达情怀、表现文学修养。在莎士比亚之前就已经有人用现代英语写十四行 诗,比较有名气的是Sir Phillip Sidney 1591年 出版的十四行诗诗集Astrophil  and Stella , 内 容主要是借歌颂一位理想化了的美女以表达对宗教信仰的崇拜和奉献。

莎士比亚所有的十四行诗大约写于15901600这十年之间,并于1609年 汇编成集后据说是在没有得到作者审核的情况下出版;共收集了154首,其中只有两首,第138和第144首,以前出版过。莎士比亚去世之后,对莎士比亚的十四行 诗的研究逐渐出现了两大课题:一是当时的诗人写十四行诗一般是写好多首,上下衔接,形成诗集,表达诗心的成长和对爱情的诠释过程。由于莎士比亚的154首十四行诗歌是在不同时间写成的,而且他自己没有编号,是由别人编的,所有每首诗歌的编号的正确顺序就成了一个 学术研究课题。二是诗歌所歌颂的对象的真实身份问题。这两个问题争来争去争了好几百年,也没有一个公认是正确的结论。不过其间却产生了无数的莎学专家或学 者,也催生了一些,用Stephen Booth的话来说,“臭名昭著的创造性的学术(some notoriously creative scholarship),” 也就是对诗歌中的某人的真实身份创造性的乱加推测,跟某些红学人士推测《红楼梦》中某位人物的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一样。不过,对第一个问题如今已经形成的 共识是第1到第126首是写给一位“俊男(Fair Youth)”的,而且其中的第1到第17首是劝他娶妻生子的;第127154首 是写出来后在作者的男朋友们之间传阅,与一位“黑女(Dark Lady)”有关。至于俊男和黑女的真实身 份到如今没有定论。顺便提及,也有人认为最后两首自成一组,甚至不是莎士比亚写的。

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诗人,如斯宾塞(Edmund Spencer,  丹 尼尔(Samuel Daniel)和莱顿( Michael Drayton)等等,也都写过十四行诗。其中如斯宾塞(Edmund Spencer)写 的十四行诗歌就很精巧很抒情,而且他也是个多产的优秀诗人。可是为什么斯宾塞的十四行诗就没有取得莎士比亚的那么大的成就和影响呢?个中虽然有许多原因, 但我通过翻译和背景研究觉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歌有几个特点使得它们超越国界在全世界流传。

第一,其他与莎士比亚同时代有名的伊丽莎白时代的诗人, 如斯宾塞,丹尼尔,莱顿都是步意大利十四行诗的诗人派屈克的后尘,写出的十四行诗诗集都是献给一个理想化了的漂亮的女人,借此给爱情下各种不同的定义,同 时表达自己的坚贞的宗教信仰。莎士比亚的前126首十四行诗却是献给一位英俊的男人的,虽然他也借此对爱情 作出了许多不同的诠释,但他所爱的对象不是宗教的信仰和教义,而是文艺复兴运动所提倡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理想化了的完美的人格的崇拜。在伊丽莎白时代, 英国国教和天主教还有清教徒之间的斗争虽然已到晚期,但这三种教派之间的争论和组织活动仍有动摇国体的危险。在此之前,政变、流血、屠杀和阴谋屡有发生。 斯德尼、斯宾塞、丹尼尔这些诗人当时都是贵族,有的甚至是朝廷的重臣,所以写诗表达对英国国教的热爱既是他们的信仰也是他们的责任。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 在当时让英国人读着热血沸腾的十四行诗逐渐湮没了。与他们相比,莎士比亚只是一个演戏的戏子兼剧作家,虽然他也希望英国的国体能健康确立并和平发展,如在 第107首中他写道:Incertainties now crown themselves assured/And peace proclaims olives of endless age. (不确 定的已肯定得自将王冠戴/和平宣告橄榄常青至万代)。这两句 诗的潜台词是说那些不确定的因素(即反对英国国教的因素)已经肯定要自觉地接受(信仰英国国教的)王冠了,橄榄树所象征的和平将万古长青。不过他并没有像 斯宾塞他们那样直接在十四行诗中表达自己的宗教信仰,而是选择了用歌颂理想化了的人的美好的品德代替对宗教信仰的奉献和崇拜。这大概是莎士比亚的名声远播 到如今的原因。因为歌颂理想化了的人并以此指导生活是可以跨越国界和时间的文学创作的主题,在如今对指导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方面仍有积极的不可忽略的重要 意义。

第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具有非常感人的力 量。其特点是他不像与他同时代的那些十四行诗歌的诗人们那样循序渐进地表达爱情的成长,而是把各种矛盾又复杂的心情,如热恋、悔恨、怨恨、失望、欣喜、悲 伤、背叛、忠诚、恳求和祈使,交织在一起从而展示爱情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其结果就像一颗璀璨的钻石,每个晶面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同时整体结构也因此 显得宏大又有气魄,就像阿尔卑斯山脉一样,既奇峰迭出又深渊交错。后来的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许多文学艺术作品的结构都深受其影响,著名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如雪莱、科尔律奇和济慈的作品不用说,就连德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曲家贝多芬都承认在其交响乐作品中受到了莎士比亚的影响。西方的文学艺术批评人士有个专门 术语称呼这种艺术创作的模式,叫作Alpine式的(阿尔卑斯山脉式的)。 需要强调的是,正是在这些复杂又尖锐的矛盾发展中莎士比亚所歌颂、所定义的爱情实现了升华,如在第105首 中上升到了信仰的高度。而且正是在这个层面上作者又反复提出了一个引人深省的问题:所有生命,包括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无论贵贱都难逃死亡,那么爱情将如 何得到永生呢?作者的回答是爱情将在他所创作的诗歌中永生。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说出这样的话是需要勇气和自信的。有必要在两个方面就此作出解释。首先是在 宗教方面:当时和现在的事实是所有不同类别的基督教的教义都宣称生命只有在天堂里才会得到永生,而莎士比亚却说他的诗歌是爱情和他所爱的人的永生之地,这 对笃信基督的权威人士而言简直就是异端邪说。其次是艺术家在当时有何渠道展示自己的才华的问题。伊丽莎白统治下的英国在政治上采取的是中间路线,既不让一 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天主教教徒掌握大权,也不容许清教徒主张的清规戒律抑制经济、科学和艺术的发展。相反她非常鼓励这些方面的发展,只不过各种有才能 的人要想展现自己的才华,如开疆拓土,科学研究和考察等等,得遵照法律寻求宫廷或者贵族的赞助,就连莎士比亚的所属的演出团也得这样。例如1572年英国国会就颁布了一条法律,所有从事商业活动的演出必须有贵族或者宫廷的赞助否则演员们就会被看作是贩卖蹩脚 语言才能的贩夫走卒、或者被当作流氓、流浪汉或者乞丐抓起来并受到惩罚[1]。 另外从经济上来说,在版权法出现之前,西方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人士是很难在经济上自食其力的。莎士比亚告老还乡时虽然赚了一些钱,但基本上都是他作为他所 属的演出团的一名小股东的分红。他的那么多优秀作品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经济收益。这大概也是他不关心自己的十四行诗的手稿,让别人编号出版的原因。前面已 经提到,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相信自己才华盖世而且对此充满自信,那么在出版业尚不发达著作权没有法律保障的情况下,他该怎样向人展示自 己的才华呢?这就是献诗,把自己写的诗歌献给某位爱好艺术爱惜文才的贵族,让他在社交圈子里和适当场合向人推荐、宣传自己的文才。不过献诗歌的人文章写得 再好,也不能加官进爵,只能在其艺术领域获得名声和经济利益。这点和中国古代的文人靠科举考试或者向位高权重的人献诗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是不同的。

也许有人要问,既然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写得那么好,那么 受观众的欢迎,他还有什么必要向贵族献诗呢?这是因为戏剧和戏剧文学虽然是种面向大众的娱乐和生活方式,但是因为它是普通人谋生的商业手段,所以当时的上 流社会并不把它看作是高雅的艺术,戏剧演员并没有多少社会地位。例如在第111首中莎士比亚埋怨道命运没有 给他更好的谋生手段,只让他有public means which public manners breeds(字 面意思是培育大众风度的大众手段)。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出,莎士比亚是不甘心做一个平庸的人的,他相信自己的才华,希望作出杰出超群的贡献。他在自己的 十四行诗里多次坦白地表达过这种想法。这就是莎士比亚在演出、编剧的同时还要写十四行诗的诗集并献给那位不知名的贵族的社会原因。因为当时在英国,相对于 戏剧是种大众或者商业化的艺术(public form of art),诗歌、绘画和音乐被看作是种私下 里的高雅艺术(private form of art),受到皇家或者贵族私下里的专门欣赏。例如乔叟(Chaucer, 斯德尼(Sidney 和斯宾塞(Spencer)就是在宫廷里朗诵自 己的诗歌,他们都是宫廷诗人。和他们相比,莎士比亚只是把自己写的十四行诗献给了一位不知名的贵族青年。虽然莎士比亚的诗歌写得很好,但从他的十四行诗里 看得出来,那位贵族青年并不是十分看重他的诗歌,似乎更喜欢莎士比亚的另一位竞争对手,而且在感情上对他有所伤害。尽管如此,在遇到种种挫折时,莎士比亚 在十四行诗里既没有表达因怀才不遇而可能出现的挫折感甚至颓废,也没有在命运面前退却,更没有持才傲物,而是在向那位贵族青年谦卑地献诗的同时有分寸又有 体面地表达了自己对语言的教化作用的热爱;更重要的是他利用柏拉图的关于理念的学说表达了对理想化了的人的热爱。他的这种对自己的文学才华的自信心和不怕 挫折始终进取的精神让我们在这些十四行诗中我们看到了一颗赤裸的诗心在矛盾中痛苦地挣扎,最后成长为一个民族的诗魂的过程。这是他的十四行诗歌最感人的地 方。英国文学中的另一位伟大诗人华兹沃斯就是受莎士比亚的影响写出了他的巨著《序曲》的。在《序曲》里,他明确地宣布自己是步莎士比亚的后尘描写诗魂的成 长的过程。

当然,在文学创作方面要有所建树并不能仅靠这种感人的诗意和它具有的力量,还得用 卓越的语言技巧把它们表达出来。莎士比亚在这方面可以说是登上了英语文学巅峰的大宗师。下面我主要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措辞、修辞手段,和诗歌形式这三 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他的高超的文才。要详细品味莎士比亚的语言艺术还得请读者自己仔细阅读每一首十四行诗的英文原文,特别是某些关键词汇,即在一首诗歌中 起诗眼作用的词汇。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8: 交错
2008: 七律 《无题》
2006: 也变得陌生
2006: 二奶 (里尔克主题)
2005: 题照诗三首 (水墨安静照迎春花, 前两
2005: 也咏迎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