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来自于《周易.坤卦》第二爻。很多书的解释都是“顾左右而言他”,故弄玄虚,讲一番理论,就是不能把这句话译成顺溜的现代汉语。俺刚google了个解释如下:
六二,直方大,不習无不利。
【说文】習,鸟数飞也。《礼记·月令》“鹰始学習”。
【序爻】当位,动为师卦,师为下坎上坤。
【明象】“習”为坎象,坎的形状像飞翔的鸟张开双翼。这里说的还是变动之后的卦象。虞翻已经指出“習”为坎象,尚秉和据《坤卦》断定“習”为坤象,是不正确的。六二本来是当位,变动后不但不当位,而且还居坎体中心,由好变坏,所以还是不要变的好。所以说“不習”。应该“安贞”,不要飞起来。
【微言】六二当位得正,处于内卦臣位,谦虚谨慎,最能体现坤卦之德,得到《周易》作者的赞赏,于“直”、“方”之外,又下一乾卦专用的“大”字,说只要“不習”,就“无不利”,这在坤卦已是最大限度的自由了。
看!说了半天,就是不说,这“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译成现代汉语怎么说?为啥涅,因为按上面的解释,根本译不通。最严重的问题是“直方大”这三个字,它们是形容词吗?“笔直的、方正的、阔大的”?或“刚直的、方整的、大气的”?哈哈。如果是,怎么就“不习无不利”了?后面这句中的“无不利”还好解释,否定的否定即肯定,“有利”也。可“不习”啥意思?“小鸟不飞”?“君子不学习”?都和前面的“笔直的、方正的、阔大的”毫无关系,不是吗?
俺个人感觉还是闻一多的解释准确:即“直方”其实是“省方”,即天子到各地巡视,就像乾隆下江南似的,是个劳民伤财的事,故“不习(不实施)”,则“无不利”,即“不搞这类劳民伤财的天子到各地巡视的行动对国家是有利的”。
“直方”为啥是“省方”,误读甲骨文是也,本来就应读成“省方”,“大”上哪儿去了,“大”其实是衍文,就是后人抄来抄去,以讹传讹,多抄了这么个“大”字。由于上面这两个原因就让这句话成了“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后人不知勘误,反而从字面上望文生义,结果怎么也不能自圆其说。迄今,周易古经原文的翻译得有百分之二三十是这类谬误情况的。是不是咱们今人笨?不是,是这些文字太古了,已经四、五千年左右了。夏朝就有“易”这种书,称作《连山》,迄今无人见过,商代的称作《归藏》,已经有出土文物了,在湖南,可惜不全。到了周代才称《易》,而成为《周易》应该是后人把周代的“周”字给加进去了。
这么古的文字,解不出,没关系,慢慢来。但强解而致谬误则大不应该。如上面的“直方大”,解释为“坤德”,即“大地的品德”,就算是大地的品德,或把大地的品德加在统治这块大地的人的身上,那又与“不习”有何关系?
而《周易》作为五经之首,这么多朝代下来,大约都是这么解释的。因为已成了“经”,没人敢挑战其非了。
等哪天再出土一部《周易》(就像《归藏易》出土后立马平息它有无的争议一样)俨然写着:“省方,不习无不利”,则这些强解《易》者自会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