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唐)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点评]
这首诗是杜诗中的一首精品。那位说了: “这不废话吗? 杜甫的诗哪一首不是精品?" 打住! 杜甫是大诗人,一辈子下来诗作无数,仅留下来的就有一千首有余,这其中能被广为传诵、妇孺皆知的有多少? 《春夜喜雨》正是这样的一首诗,是作者对春天的一种赞美。这首诗的用词非常通俗,并无须再译,只谈谈读诗的感受。
首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里有作者对雨的评价,一个”好"字,简洁。然,好在何处? “知时节",将自然现象作人性化描写,乃人之常情。心有喜悦,对自然景物、现象的描写是如此亲昵。联想到现代人,将宠物当儿子、孙子养,是一样的道理。好在何处? 在正确的时候出现在正确的地方,万物复苏的春季,雨水来得及时。联想人类社会,水乃第一要素,自古便择水而居,任何一个自早期人类群聚而形成的城市,几乎无不在河边、江边: 赛纳河畔、泰吾士河边、八水绕长安、河洛育中华、蓝色多瑙河畔,数不胜数。中国北方古代近代遍地的龙王庙和祈天求雨的风俗。所以,"当春乃发生" 就成了"好"的最高境界。不过,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当春"易解,春天到来的时候。联系上回说的"会当凌绝顶"一句,看来在唐代,“当"字是极常用的。“乃",乃助动词,没商量、直截了当。但"发生"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有些演变,以"出现"解则更通俗。
次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是这首诗中的精华,诗人以细致的眼光精准地描写了这"好"雨的个性。它随春而来,并非大张声势、电闪雷鸣,而是以隐身而潜行,不动声色地在夜色中细细地滋润万物。这样的雨,如此地低调,也许反映了诗人描写的一种人格和处世的方式。几十年的世事苍桑,哪里还看得见诗圣当年的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气势? 读来却更接了地气。是啊! 好雨就是这样的。那种动不动就是多少年一遇的大雨就是水灾了,与“好"无缘。
按诗人的思路,若单纯描写"雨",接下来就应该是效果: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等到天亮,再看成都的花,红、湿、重,是春雨带来的变化。这里的意思明了,意会之余,无须多言。
问题是第三句,“野经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若是以词句的对仗工整而言,此句说得过去,"云俱黑"而“火独明",互为衬托,田野路径在满天乌云的遮盖之下的暗,一江春水在漁火照映之下的明,对唐代天府之国的雨中夜晚景色完全是一幅全景式贊美。但却与春雨并无必须的关联。六句就好,八句也不是不行。但是,诗人既然这样写了,自然有他的道理。道理在何处? 诗人的胸怀。他并非仅是雨夜中猫在他的草堂之内窃窃私语般地赞雨,而是将眼光外延、加上想像空间,摆出了一幅全景式图画。读了这首诗,心中该是多么享用,无艰美妙的春雨世界。
问客官还缺了什幺吗? 曰: 一杯雨前茶,或一壶全兴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