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 (10)
杜甫 (唐) 武侯祠
武侯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点评:
一首好诗,紧扣主题 “武侯",从创意、凭吊,到回顾、感叹,一气呵成。
我未曾去过四川,仅从诗中言语作一番议论。杜甫身居蜀地,有了时间各处走走看看,作一番同古人的对谈。首句中,“武侯祠堂"和“锦官城外”分别是议论的主题和地点,应该摆在此处为妥,从逻辑性而言是主题先行。武侯祠堂即东汉末年蜀汉政权的丞相诸葛亮的纪念建筑,忘了是以后何时所建,至少也表明孔明在当地人的心目中有些崇高的份量。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未考其出处。“何处寻” 并无不妥,俗了些,也许可有信息量更大的词句? “柏森森”却是用得妙,重笔描绘了武侯祠的庄严、受人崇敬,更是代表了杜甫本人对武侯的敬仰之心。
来至在祠堂前,举目往上观,阶台四周的碧草映入目中,耳听得树丛处鹂鸟的鸣叫声,喜得作者情不自禁,占得如此佳句。在诗人当中,好色之人颇多,本诗当中碧的草、黃的鸟衬托出春色朝气。悦耳鸟语声中,诗人的兴致到了一个制高点。
以杜甫的才学,对相去不远的前朝历代先贤的事迹不会陌生,特别是像诸葛亮这样执掌乾坤的大政治家。然百闻莫如一见。进得门来,必拜谒塑像,观瞻画中历史人物、品味碑文铭记、将书中记载与可能的实物一一印证。也许,穿越回了前朝,而进入角色重演诸葛亮的故事,出茅庐、烧赤壁、占荆州、平蜀、托孤、岐山斗司马、星陨五丈原等等,不免思绪万千。“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个双句既提炼了那个被广为传播的传奇故事,又浓缩了孔明先生一身托二主的丰功伟绩。加上下一句 ”出师未捷身先死”,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抛物线,特别是重笔点出了这位先贤的大业不就、壮志难酬。世上无有推倒重来的后悔药,引得无数的有抱负之人为之惋惜。
笔者以为,东汉末年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时期。在中央政府失去权威之后,多方政治军事势力角逐天下,最终形成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一旦继续演绎统一与被统一的战争,在人为因素均等之后,经济和地域实力就成为胜负的决定因素。以西南蜀国之小,终于成为最早被统一的国家。当然,此时的魏国已经是有司马氏当权,曹氏的政权也已经翻篇儿了。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言,却并没有因政权的变更而中断,从东汉到东晋时期中华文化的灿烂多姿对后世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当然,杜甫身处乱世,正处于报国无门之时,也许主要是由孔明先生的故事联想到自身的遭遇,不会考虑得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