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侃:西湖白堤上那座桥为啥被称为“断桥”?
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远眺西湖上的“断桥”,还可以看见它上面有一座门:
啥?看不清?好!那就走近了看:
这下看清了吧?一座长长的石桥,拱起的桥中央立着一座门,它让这座桥在远山近水的衬托下,更显得古朴雅致,为西湖凭添了风采!然而,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这座门却被拆去了。究竟为何?尚待查考。再请看下图:
桥还在顽强地挣扎在荒草之中不倒,可它背上的门却不见了。(觉得咱们中国每逢变革,总要拆点儿什么。北京的城墙曾是全国保留最完整的古城墙,也是在改朝换代时被拆除了。)
话说这座“断桥”曾历尽沧桑,从唐代的党委书记白居易,到宋代的市长苏东坡,都对它呵护有加,唐代诗人张祜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题杭州孤山寺(唐·张祜)
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
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
诗中的“一径”应为白堤。在孤山上往东北方向看,正是断桥所在。可见至少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已经称此桥为“断桥”了。真的是从唐代开始?那唐以前的人又如何称呼此桥呢?请看唐代的另一首诗:
观会稽图(唐·褚朝阳)
良使求图籍,工人巧思饶。全移会稽郡,不散浙江潮。
夏禹犹卑室,秦皇尚断桥。宛然山水趣,谁道故乡遥。
题目中的“会稽”是哪里?就是以绍兴为中心包括杭州在内的一大片区域。所以诗中有“浙江”二字。那么“秦皇尚断桥”又是啥意思?难道秦始皇喜欢把桥弄断,还是喜欢断了的桥?俺陋见吧,这句指的正是西湖的“断桥”。莫非秦代就有这座桥?这样说应该太夸张。其实作者强调的是:这座桥唐以前就有,而且它的名字早就叫“断桥”。
可惜啦,白书记每天忙于应酬,向他求诗的人忒多,竟然没腾出功夫来写这座断桥。到了宋代,苏市长也是忙着答写酬诗,也没写过断桥。倒是南宋一位大诗人最早提到过“断桥”:
卜算子·咏梅(南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咦?俺肿么觉得介句“驿外断桥边”中的“断桥”不像西湖里的那座啊?哈哈。看来是俺择诗太匆忙了,没看仔细。宋代最早提到这座“断桥”的其实是范仲淹:
春日游湖(范仲淹)
湖边多少游湖者,半在断桥烟雨间。
尽逐春风看歌舞,几人着眼到青山。
宋代写西湖提到断桥的诗有N多,再附上几首请诸诗友欣赏:
西湖(宋·王镃)
南北高峰叫杜鹃,斜阳浮翠断桥边。
画船归处江湖梦,一半楼台杨柳烟。
和岳文二公西湖韵(宋·何梦桂)
昆明灰出海扬尘,老去英雄白发新。
宫阙崔嵬千里月,楼台牢落十年春。
血流杜宇悲游子,梦断梅花忆故人。
立尽断桥寒日薄,回头何处望天津。
注意啦:上面诗尾出现的“天津”并非“天津市”也,哈哈,是“银河”。(可见天津市这个命名有多么大气靓丽!)
山梅(宋·吴惟信)
寒锁孤山见所长,断桥水冷月如霜。
自将一点春风恨,散作黄昏万斛香。
月夜(宋·文天祥)
月到中天云划开,断桥幻出玉楼台。
夜深一鹤掠舟过,疑是坡仙赤壁来。
上面文天祥这首诗里没有描写任何其它地理特征让人明确知道是在写西湖,等读到“坡仙”二字却立马明了。看到文天祥就知道下面该是元朝了:
鹦鹉曲 忆西湖(元·冯子振)
吴侬生长西湖住。舣画舫听棹歌父。苏堤万柳春残,曲院风荷番雨。
草萋萋一道腰裙,软绿断桥斜去。判兴亡说向林逋,醉梅屋梅梢偃处。
西湖竹枝歌(元末明初·杨维桢)
湖口楼船湖日阴,湖中断桥湖水深。楼船无柁是郎意,断桥无柱是侬心。
这首竹枝歌写得太逗趣了:“柁”同“舵”,船无柁自然方向不定,介是讽刺男子花心儿,哈哈。而“断桥”不以柱立而用石垒,自然长久。乃夸赞女子坚贞不渝也。
接下来看明代的诗:
鄂墓(明·区大相)
外都回首见旌旗,洒扫宫庭已有期。
细柳不闻曾奉诏,金牌何事遽班师。
雁来尚记南侵日,松古应无北向枝。
一掬西陵千载泪,断桥斜日草离离。
诗中的“鄂墓”乃岳飞墓也。
接着就是清代的诗了:
《山花子·西泠游女》(清·沈岸登)
绣领鸳鸯刺未工。好春催到柳丝风。谁唤停针寻斗草,断桥东。
裙褶映来新似月,鞋帮试处小于弓,最爱湖边山一对,两高峰。
西湖孤山与北山之间有一座桥叫“西泠桥”,那一带古时应有村民。村中女孩在家刺绣正百无聊赖,忽闺蜜来喊,于是丢下针线跑出去玩。猜跑到那儿了?居然朝孤山东北方向沿着白堤跑到了“断桥”。
如今人们一听到西湖,总想起“断桥”。原因有三:其一正是它的历史久远,读上面的古诗即知。其二则是它的景致迷人。西湖自宋代开始就以十处景观闻名,它们是: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雷峰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双峰插云、南屏晚钟。看到没?“断桥”竟然排名第二,被称作“断桥残雪”。这“断桥残雪”究竟有多美?还是以古诗为证:
疏影(宋·张炎)
馀于辛卯岁北归,与西湖诸友夜酌,因有感于旧游,寄周草窗。
柳黄未结。放嫩晴消尽,断桥残雪。隔水人家,浑是花阴,曾醉好春时节。
轻车几度新堤晓,想如今、燕莺犹说。纵艳游、得似当年,早是旧情都别。
重到翻疑梦醒,弄泉试照影,惊见华发。却笑归来,石老云荒,身世飘然一叶。
闭门约住青山色,自容与、吟窗清绝。怕夜寒、吹到梅花,休卷半帘明月。
题目“疏影”是词牌名。作者开篇就写到了“断桥残雪”。接着看明代的诗词:
《清平乐·冬》(明·高濂)
湖烟羃䍥。山白云堆叠。千顷冰花寒皎洁。蹊径银铺曲折。
兴来沽酒山家。吟看玉树含葩。策蹇断桥残雪,孤山折得梅花。
这首诗结尾写得古色古香:作者骑驴踏着残雪,走过断桥,沿白堤到西南处的孤山折梅,真是一幅踏雪寻梅图!
断桥残雪(明末清初·彭孙贻)
春至雪消迟,湖光霁后奇。云分两高色,寒立万松枝。
坐石僧同冷,寻梅屐屡欹。清游殊未已,吟遍白公堤。
这首五律的题目干脆就是“断桥残雪”,作者先与孤山寺僧人共坐,再独自寻梅,“屐屡欹”,看来他鞋子买的号码太大了不跟脚。哈哈。最后作者兴起,居然在白堤上吟起诗来。
明清写“断桥残雪”的诗还很多,为节省篇幅,不再罗列。古时的“断桥残雪”只有天上的月亮见过,咱们今人是见不到了。不过当今的断桥再雪后的景致中也非常迷人:
问题来了:为什么古典诗词中这么喜欢写“断”了的意象?如:
断篱、断肠、断剑、断丝、断云、断壁、断鸿、断弦、断魂、断发、断帘、断臂、断霞、断念、断金、断蓬、断骨
又为什么喜欢写“残”了的意象,如:
残春、残年、残念、残樽、残柳、残云、残香、残花、残壁、残日、残阳、残月、残星、残灯、残暑、残雨、残虹
因为“断的、残的”意象强调的是一种“特殊美”,它们不同于普通的、常见的意象,所以才能烘托出“奇”,恰好符合了作诗要标新立异的须求。这正是“断桥残雪”比“长桥大雪”更有诗意的原因。其实古典诗词里常见“断桥”这个词,但大多不是写西湖上的断桥。如上面提到过的陆游的“驿外断桥边”,句中的“断桥”其实真的是一座断了的桥。它要渲染什么?渲染荒凉。“驿”又是啥?就是在古代官路边上建的类似“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那种供行人临时歇脚的地方。正是因为“前不朝村、后不着店”才有这类建筑,所以它才荒凉。陆游在这首《咏梅》里特意让梅花开在那种地方,是用来渲染他自己被朝廷冷落的处境:远离朝廷的权利中心,连政治局委员都不是,更别说常委了。
说到这里,这篇小文题目中提到的问题来了:西湖白堤上这座桥一直好好的,为啥被称作“断桥”?历来的解释有这么几个:
一是说桥头有个酒家姓段,故桥被称为“段桥”,后来叫白了成了“断桥”。此说非常牵强。
二是说雪后从远处的山上眺望,此桥隐约似断,故有此名。也很牵强。
三是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也相当牵强:正因路为水断,才建此桥得通,如何又称“断”?
个见以为:这个桥早在唐代之前,即被称为“断桥”。可以想象当时西湖颇为荒野,从孤山过来原来或有个小堤(而白堤应该是白居易后来加固这个小堤才形成的),而行到此处,村野之人须胡乱建个木桥之类才能通过,桥不坚固,断了又常常日久不修,才被称为“断桥”。另外上面也说到,古代文人墨客又最喜欢“断”桥,于是久而久之,“断桥”之名就流传了下来。
俺上面说过,“断桥”出名的原因有三,这第三个原因是啥?白蛇传?对啦!哈哈。话说白娘子寻找三世前救她性命的那个牧童,恰来到了断桥这个地方,发现他正是许仙!于是暗命小青唤雨,这才引出许仙借伞的情由。介许仙一开始还小气的很,舍不得借,被小青一把夺了过去:
京剧《白蛇传》剧照:断桥
白娘子完了夙愿,本来小两口日子过得蛮好,谁知法海这个肉头和尚多管闲事。插一句啊:旧社会大户人家其实有个规矩,叫作“三姑六婆、不入于门”。“三姑六婆”说全了就是“和尚、尼姑、道士、媒婆”这类人,他们一入家门,准惹出倒霉事儿来。结果这法海利用许仙把白娘子害了不说,还想让许仙当和尚,好人有当和尚的么?小青大怒啊,干脆给他来个水漫金山哪,对了,此时当事人都在镇江啊。再后来许仙逃了出来,再遇到白娘子和小青时,恰好又在这断桥。白娘子一见许仙介个恨哪,大声质问道:
“许仙!汝真是个渣男!老婆说的话居然一句都不信!和尚说抽烟伤害健康,你丫立刻戒烟。我让你戒烟,你干脆抽烟斗了。你早奏知道我是美女蛇,不是也抱着啃了好几年?”
小青脾气大呀,根本不跟他废话呀,过去奏是一剑!幸好被白娘子拦住:
婺剧剧照:断桥
现在的断桥算是交了好运料,一时成了游客的宠儿:
请看:这么拥挤的断桥,白娘子还敢回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