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番陪女王陛下讨论格律,绿岛兄有跟帖曰:
“我个人觉得写诗格律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新意没有新意,要不然不是炒古人的剩饭就是炒自己的剩饭。当然也需要遣词造句方面的历练。”
俺深是是言!设某时髦女郎刚买到最高档最新款的衣裙很兴头地上街,其根本目的就是:“to be seen”也。谁知还木过几个街弯,迎面过来一女,身上穿的衣裙恰与自己一模一样,心中会是啥滋味?做人非要出风头,非要处处与众不同,不见得对。但一首好诗的最根本特征却正是与众不同!“不同”即是“出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句名言: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就简”是指好文章要简练,像俺这种人老话多的侃大山,哪敢企望好评?“标新”则指写诗,言前人之未言,思前人之未思。否则就像俩人穿着一模一样的衣服同场出现,非常尴尬。
今人写诗最容易与哪些诗句雷同而让人读来觉得有抄袭感?答:最容易与古人的诗句雷同!不妨想象一下:
今人写“愁”,就算再愁,能“愁”得过“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吗?
今人写“送别”,就算再不舍,能“不舍”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吗?能“不舍”到“莫愁海内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吗?
今人写“情”,就算再爱,能“爱”得过“问天下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吗?
而古人极致精彩的诗句,又何止万千?今人写诗,不自觉地下笔都极容易跌入古人的窠臼,何况颇有初学诗者更以能模仿古人而自得?这样的诗读来,总让人觉得似曾相识,而又觉得比似曾相识要蹩脚十分。逗趣的是,还颇有些初学诗的读者,读到这样的诗不由大赞:太好了,句子美,构思美。可他们绝没有想到:相同的话,近似的话,类似的话,古人已经说过不知多少遍了,连古人自己都不好意思重复了,却被这些初学诗者无意或有意地拿来重复了。
为什么初学诗者写出来的这种像古诗却毫无新意的诗会被初学诗的读者赞叹?原因其实很简单:设某位青春少女爬到阁楼上,一个不小心把她太奶奶在上个世纪穿的拖地裙翻了出来,好奇!一兴奋直接穿上就上街了,其他青春少女们看见了,都没见过呀,于是大呼:天啦,这裙子太美了,肯定是“最新款”哪。哈哈。这就是原因,都是古诗读得太少之故。太奶奶的裙子是存放在尘封的阁楼上,青春少女们难得看见。可古诗词呢?古诗词不见得也放在尘封的阁楼上,古诗词和新诗词反而往往是放在一个书橱,一个书架,一个书店里的。在常读诗词的人眼里,古诗词绝不会被误认为“最新款”,所以今人无论诗写得多么像古诗,也绝不会得到饱读诗书之人的青睐,因为好诗首重出新!
这里又涉及到另一个问题:诗(拙作这篇小文专指古典诗词)是属于大众的?还是小众的?大众虽包括饱读诗书之人,但大部分却非饱读诗书之人。所以大众在看到今人模仿古诗或写得很像古诗的常直观地说好,却不知这些诗在重复古人的诗句。“小众”则多是常读诗书或饱读诗书之人,见到有人虽模仿古诗或写得像古诗、其实却毫无新意,会一眼看穿,不以为好。那么诗是要写给“大众”看还是给“小众”看?那只能是作者自己的事。有个现象非常有趣:初学诗者开始写的诗似乎多面向大众,但写着写着,水平提高了,就慢慢地转向小众,从而如何出新这个难题就摆在了他面前。哈哈
诗的好坏是“反人伦”的,人伦之情最可敬的是:“不喜新厌旧”,而诗写得好的则都是:“喜新厌旧”!
比较而言,“格律”最易,就是数学公式而已,比二项式定理都要容易N倍!而“出新”最难,比找和氏璧还难。今人写诗若想出新,则以最好写切身经历、融入现实生活为易,因为体现时代特点的新内容最接地气,不新也新。咱们诗坛,都喜写并善写现实生活,如旅游、观景、会友等等,多有好诗。但若抛开现实生活,纯在文字技巧、文学艺术上达到出新的目的,则十分难。谓君不信,可以参加这么个试验,写一首七绝咏雁,所用“辞藻、意象、意境和全篇构思”要求尽量避免与下面的古诗重复。写完之后,再跟这几首古诗(还可以找到N多首)对比一下,感觉一下要避免与它们重复是否很难?:
见后雁有感(唐·司空图)
笑尔穷通亦似人,高飞偶滞莫悲辛。却缘风雪频相阻,只向关中待得春。
闻雁(唐·齐己)
潇湘浦暖全迷鹤,逻逤川寒只有雕。谁向孤舟忆兄弟,坐看连雁度横桥。
桂林叹雁(唐·李渤)
三朝四黜倦遐征,往复皆愁万里程。尔解分飞却回去,我方从此向南行。
官池春雁二首 其一(唐·杜甫)
自古稻粱多不足,至今鸂鶒乱为群。且休怅望看春水,更恐归飞隔暮云。
官池春雁二首 其二(唐·杜甫)
青春欲尽急还乡,紫塞宁论尚有霜。翅在云天终不远,力微矰缴绝须防。
闻雁(唐·林宽)
接影横空背雪飞,声声寒出玉关迟。上阳宫里三千梦,月冷风清闻过时。
雁二首 其二(唐·罗邺)
早背胡霜过戍楼,又随寒日下汀洲。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
题新雁(一作杜荀鹤诗)(唐·罗邺)
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疏水国秋。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
归雁(唐·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宿棣华馆闻雁(唐·雍裕之)
不堪旅宿棣花馆,况有离群鸿雁声。一点秋灯残影下,不知寒梦几回惊。
雁和韦侍御(唐·薛能)
肃肃雍雍义有馀,九天鸾凤莫相疏。唯应静向山窗过,激发英雄夜读书。
乞画雁寄泾州毌使君(宋·文同)
寒影乱翻秦岭月,晚行高处陇山云。回中有客能传雁,异日从公乞一群。
雁来红 其二(宋·方岳)
秋入山篱叶正丹,老天浑误作花看。不知宋玉今何似,雁欲来时霜正寒。
池雁(宋·王安石)
羽毛摧落向人愁,当食哀鸣似有求。万里衡阳冬欲暖,失身元为稻粱谋。
续县令题雁诗(宋·王奇)
只只含芦背晓霜,尽随鸳鹭立寒塘。晚来渔棹惊飞去,书破遥天字一行。
题归雁亭(宋·王炎)
江湖冰泮草生时,鸿雁南来又北归。莫谩说归归不早,青云高处有危机。
龙游道中闻雁(宋·王晖)
避寒来热稻粱肥,水远山长结伴稀。已是江湖远行客,双双犹是向南飞。
芦门归雁(宋·王镃)
芦湾风带雁声愁,蘋蓼花开水国秋。望到钱唐门外路,晚凉人倚小红楼。
孤雁(宋·王镃)
叫入青云忆弟兄,影随双翮见分明。黄昏独过秋江上,自拣芦花歇又惊。
题壁平沙落雁(宋·邓深)
江寒烟暮水明霞,曲折斜行雁落沙。曾是潇湘篷底见,还疑今夜宿芦花。
赋雁(宋·史弥宁)
云惨胡天倦客程,西风失喜到江城。自传属国书来后,猎猎声名动汉京。
归雁(宋·司马光)
亦知南国稻粱肥,水满春江努力归。闻道楚人缯缴细,平沙短草尽藏机。
雁 其一(宋·刘过)
朝随汉使到天涯,暮与江鸥宿浦沙。岁晚客途营一饱,稻粱多处即为家。
雁 其二(宋·刘过)
万重山水万重云,岁岁江南客此身。天末西风晚来急,数行飞下一汀蘋。
雁阵(宋·刘克庄)
出塞行行如出战,衔芦寂寂类衔枚。平沙夜宿排形势,谁为王师破得来。
新雁(宋·刘攽)
水生巴峡春始秀,叶下洞庭秋已高。去雁来鸿多少日,羁人搔首看江涛。
暮秋闻雁有怀 其一(宋·华岳)
西风吹起别离愁,满目凄凉不奈秋。归雁不随残照落,却和柔橹过沧洲。
暮秋闻雁有怀 其二(宋·华岳)
菊黄萸紫染成愁,妆点西风两鬓秋。多少情怀无处托,欲凭归雁问青楼。
雁(宋·朱乘)
八月新霜岸草枯,数声哀怨雁来初。凭君试向沙汀看,恐带匈奴二帝书。
惠崇芦雁(宋·朱翌)
我是江湖一漫郎,鸿飞鹭宿见行藏。西风吹尽芦花雪,水驿云程未易量。
秋雁(明·朱胤栘)
北来征雁下寒塘,水食沙眠足稻粱。不寄行人一封信,却因何事到衡阳。
秋雁(明·黎延祖)
远从北地集平沙,半夜一声惊岁华。忽忆故人湖海去,绝无兰讯到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