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跋拙作《西江月》咏史系列(上)
这次习作《西江月》俺所建议的题目大致上像蜻蜓点水似地划过了咱们中华历史上几个最著名的事件。请看:
女娲补天(远古神话)
大禹治水(夏朝)
烽火戏诸侯(周朝)
焚书坑儒(秦朝)
鸿沟为界(楚汉)
苏武牧羊(西汉)
鼎足三分(三国)
锦帆应是到天涯(隋朝)
玄武门之变(唐朝)
武瞾(唐朝)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五代十国->宋)
只识弯弓射大雕(蒙元)
煤山不是万岁山(明朝)
郑成功(明末清初)
用它们为题的目的是:更好地发挥【西江月】这个词牌最适合“怀古兴叹”的特点。这次作为抛砖引玉,俺多写了几首。因是咏史,难免会用几个典故。又因为兴叹必有议论,议论也未免有所顾忌,故隐喻用的也多。另外还有用“新词汇”入“古诗词”的尝试,最容易被读成老干体。哈哈。想一想还是再自跋一番自己下笔写这几首《西江月》时的思路,希望能更助于与诸诗友加深交流。逐首来看拙作:
1-西江月--女娲补天 (喀什)
睁似青青明镜,闭如厚厚乌云。本来善恶不难分,假寐无暇过问。
天被天官挖破,补砖却役凡人。女娲托起重千钧,天上谁怜力尽?
从科学的视角看:天上有神吗?没有!神舟已经登月了,月亮上并无嫦娥。记得米国科幻系列片“Star
Trek”里曾有一集,Enterprise机组在某星球上遇到了所谓的“太阳神阿波罗”,他不过是个“外星人”。那么天上的神都是哪里来的?都是从人们的脑海里来的。而且他们也只存在于人们的脑海里。这才是为什么神的一切都跟人间一样。人间的皇帝有个紫禁城,天上的玉皇于是也有一个“天宫”,人间有个“太和殿”,天上也有个“灵霄宝殿”。在人的脑海里,天是无情的,因为它也跟人间一样。所以天表面上像一面蓝蓝的大镜子,可它啥也照不出来,啥照妖镜?连好坏人都不分。更关键的是,它经常装睡,根本不照。
女娲是天上的神吗?不是。她被后人尊为地上的“圣”。俺在这首词里把她恢复到本来的模样:一位辛勤的“女娃”,正在补天。而天只能是天官们自己挖破,因为凡人根本上不了天。
或问:“你为啥不老实地写古代流传下来的俺们都熟知的那位‘女娲娘娘’”?答:俺现在习作诗词最犯愁的就是“如何不重复古人说过的话”。而初学诗词的人最犯愁的却是:说出来的话如何才能像古人。这,就是最根本的区别。
2- 西江月--大禹治水 (喀什)
大禹化龙开道,和珅作鼠偷仓。贪廉今古一阴阳,滚滚清浊东向。
浅浅深深九曲,谁疏百姓心肠?不甘赤膊种高粱,天下流行假酿。
斟酌“大禹治水”这个题目,如若跟着古人继续歌颂大禹的丰功伟绩是不是很乏味?因为你再歌颂也歌颂不过历代古人对大禹的赞誉。怎么写?要借这个题目“出新”。“出新”才是诗词永远的追求,才是一首诗好坏最根本的标准。你“出新”了但你没写好,毕竟还是努力的尝试;你写“好”了,可你句句都是从地上捡起来的古人扔掉的泡泡糖,最终也难成好诗。
拙作只用“大禹治水”作为“比兴”来开篇,而全篇却以黄河为主轴展开了对治理天下的议论。和珅与大禹在分量上自然不成比例,但就“贪廉”而言,却好有一比。无论从现实还是从哲学角度来看,“贪廉”从来都是并存的,就像水的清浊一样。故称之为“一阴阳”。在某个时刻,若治国者能把“贪”清“零”,即为成功。这九曲的黄河像啥?其实它像极了咱们中国百姓的心肠。想治理好“黄河”要了解的不光是黄河的水性,更要了解百姓的心肠。俺为啥单把“假酿”拿出来说山?因为它与高粱直接相关,而黄河两岸自古就种高粱。这样写全篇才不会跑题。还记得《黄河大合唱》里的歌词吗?
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听着是不是非常地亲切?
3- 西江月--烽火戏诸侯 (喀什)
万里长城似铁,百朝王法如钢。戏燃烽火为娇娘,从此后人学样。
敌寇何愁绝壁?吴三弃守出降。误国最是筑高墙,何似民心所向?
被敌人逼得筑墙而防,与把敌人打得筑墙而守,哪个更厉害?自然是后者。垒多砖而成城何如集众志而成城?若众志不合,砖城再坚又有何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恰是脱离了“众志”,岂能不亡?明朝修长城最下本钱,可吴三桂却为敌人打开了关门!筑城理虽一,但用砖却有不同:夫明君筑城,唯以民心为砖。
4- 西江月--端午节 (喀什)
谁解离骚深意,唯夸冲浪龙舟。潇湘竹叶翠生柔,裹入诗人血肉。
天问千年无复,民言更向何投。楚王食粽爽贪喉,藏半分与郑袖。
这首词是恰逢端午节才加进来的。“血肉”二字是俺某次参观教堂时留下的印象:弥撒后信徒“领圣体”,用块饼干蘸了杯子里的葡萄酒之后吃下去。酒即是耶稣的血,而饼干就是他的肉了。传这是耶稣在“最后的晚餐”时亲口说给他的门徒的。俺那时心里就嘲笑这些信徒:汝等只知道喝他的血、吃他的肉,出了教堂汝等照样昧着良心做事。耶稣为啥死?他死的意义又何在?汝等可知?无独有偶,多少年来过端午节在汨罗江里赛龙舟、在岸上吃粽子的人,又有几人读过《离骚》?
下片用笔情绪稍有冲动:屈原的《天问》都微信到天上这么多年了,老天可有回复?天宫里的楚王却为屈原之死又给他带来粽子这一道美味儿而高兴。忒好吃了,舍不得都吃喽,留一半儿给自己的美人郑袖吃。
5- 西江月--焚书坑儒 (喀什)
嬴政所烧无几,霸王焚去应多。阿房宫里六国书,都作冲天怒火。
哪个腐儒能反?谁防太后偷国?石船兀自赏闲歌,致远埋涛沉默。
注:“书”字出韵了,懒得改了,任之。哈哈
咱们现代人考证的手段远比古人要多,故更可信。目前比较占上风的看法是:秦始皇的焚书有严格的选择性,并未盲目乱烧,且被烧的书或都有“留底”。而真正盲目烧书的应该是项羽,因为是他把保存在阿房宫里所有七国的书籍都一股脑烧了。其实话说回来,“书生造反,三年不成”,一个王朝的灭亡岂是几个手不能缚鸡的书生能办到的?其真正原因则多出在内部。清朝真正造皇帝反的不正是慈禧太后?她敢用建设海军的银子来为她自己建颐和园不说,最后竟然敢把皇帝给关起来!或问:“下片从秦朝一下子扯到清朝,是不是跑题?”答:俺也觉得这么写不大好玩儿。哈哈。但是写诗词最享受的就是信笔所至的那个潇洒瞬间,反正一下子想起来拿慈禧老媪来对比一下,就由它去了。
6- 西江月--鸿沟为界 (喀什)
成败休疑何故,古今都在棋盘。血流垓下不堪怜,未料鸿沟忒浅。
百载一峡敌对,劝归宗庙应难。亲倭亲美改秦衫,孵产已非龙蛋。
项羽的失败源自两大败笔:一是鸿门宴上没把刘邦办了,放虎归山,再捉也难;二是与汉军划鸿沟为界,图一时之安,这才让刘邦得以回手一击。或问:“肿么下片又一下子跳到‘解放台湾’这个题目上了?”答:上片俺言“鸿沟忒浅”,是它真的不堪为屏障;而台湾海峡在当年可奏不一样了,它真得很宽很深,尤其当年我解放军几乎木有海军,才让老蒋得以在台湾坐大。时至今日,随着我海军的强大,隔岸的台湾几乎一蹴可及。现在的“台独”们不仅多有日裔,而他们年轻的人骨子里也毫无炎黄子孙的认同感,怀柔政策已然无用,故武统台湾已时不我待。
7- 西江月--苏武牧羊 (喀什)
贝加尔湖冰雪,西伯利亚绵羊。汉节苏武遇豺狼,昂首不屈狂妄。
饥饿吞毡无泪,廿年白首还乡。可怜那片汉边疆,今在他国图上。
咱们中国曾有一首著名的歌颂“苏武牧羊”的老歌,它歌词是: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
穷愁十九年。
渴饮雪,
饥吞毡,
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
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
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听笳声,
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
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
望儿归。
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
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
大节不稍亏。
终教匈奴心惊胆碎,
拱服汉德威。
此歌作者乃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名为蒋荫棠(1846-1923),今营口市盖县人。他因痛恨当时清末民初的执政者们在外交上对外国人卑躬屈节,在给学生们讲完《李陵答苏武书》之后,激情澎湃不已,晚上又喝了几杯二锅头,于是奋笔疾书,写成了上面这首歌词。此歌迅速在师生中传唱,流传至今。
歌词中的“北海”在哪里?正是现在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后来被霍去病征伐匈奴大胜后占领。在后来的朝代里,咱们中国的疆域曾几次囊括了贝加尔湖。直到清朝康熙老儿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才彻底失去。当年苏联的斯大林听说来访的毛太祖要跟他们谈领土问题,曾大为恼火,说:难道想把贝加尔湖都要回去吗?可见老毛子们也知道那湖原本是属于咱们中国的。
“气节”二字喝几口酒之后往诗词里写容易,可真等你穷困潦倒、到了连口干净水都没处喝的时候,就会觉得这两个字沉重得令你都扛不起来!假如外国侵略者怕咱们中国人,他们真怕的不是咱们中国如今有多么富强,而是咱们的“气节、骨气、风骨、胆勇”这类融合在血液里的龙的品质。对比某些挟洋自重的人,苏武真值得人们年年跪拜一回啊。
8- 西江月--鼎足三分 (喀什)
煮酒青梅说破,闻雷白菜干枯。鸿门后代又逃出,应悔曹公大度。
龙岂甘心赤壁?苍天算定三足。一吴一魏一西蜀,笑瞰人间逐鹿。
上片单言曹公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一段儿故事。曹公敲山震虎说破了刘备种菜不过是他一时的韬晦之计,其实他有野心。刘备一听害怕了,再也顾不上浇菜装样子了,故“白菜干枯”。刘备是刘邦的后代,后来竟然又重演了一出“鸿门宴脱逃”的剧目。俺个见以为,他之所以能逃完全是因为曹公当时并无“灭汉称帝”的意图,能霸守中原足矣。若在曹公晚年,刘备汝往哪里逃?
下片引出“赤壁之战”,曹公根本木有大败,而是自行退军。而周瑜那把火也没烧毁多少战船,剩下的战船都是曹公自己命人烧的,烧了也不留给周瑜。这一战其实是曹公对一统天下的试探,之后,他深知一统之难,至少他这一代是不能完成了,于是才回到北方真正地作威作福当起魏王来。事实上,也等于默认了天下三分。“三分”是最稳定的结构,可以相互制约抗衡,虽然三个并存,不能一统,但其中任何一个也别想独大,反而三家都放心了。米国的三权分立,check
and balance 其实就是学的《三国》。
自跋拙作《西江月》咏史系列(下)
http://bbs.creaders.net/poem/bbsviewer.php?trd_id=1488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