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集中译前言 (2) |
送交者: 沅湘 2010年07月19日18:50:06 于 [诗词歌赋] 发送悄悄话 |
正确理解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里的所有词汇有一定难度,但也不是高不可攀,这是许多西方莎学专家的共识。而且经过许多代学者的努力,这154首诗歌中的每个有争议的重要单词的意思基本上已经解释完毕。我在动笔翻译前主要是阅读了Stephen Booth编辑并附有详细注解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全集。 和汉语常用单词的用法和意思比较固定相比,例如《诗经》中的许多词汇在如今都保持着当时的使用方法和意思, 英语单词的使用和意思变化比较快。四百多年前常用的的英语单词有些已经死掉了,也就是说没收入字典了,有些虽然仍在使用,但是意思已有变化。尽管这样,此类词汇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出现得不多。如果有,像Booth和其他一些专家都在其编著中有所解释,所以这对从事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歌的有心人来说并不是困难。 难的是正确理解并翻译莎士比亚对如今仍常见的普通英语词汇的艺术处理,使之具有丰富的诗意。例如,莎士比亚和与他同时代其他有名的诗人一样具有很高的拉丁文文学修养。他使用了很多拉丁文的修辞手段为他的英文诗歌和戏剧作品增添文采。研究过伊丽莎白时代的英文诗歌的人应该知道拉丁文注重文采,推崇雄辩,有许多修辞手段,有些似乎也没有对应的中文名称。这对翻译就是种困难和挑战。比如说,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歌中比较常用的一个拉丁文修辞手段叫作antanaclasis,意思是重复使用某个词汇或者短语但是在意思上同一词汇在先后位置上要稍微有所变化。再举public means which public manners breeds这句话为例。这句话中的前一个public是大众的、普通的,大家都能看到的意思;后面的这个public虽然也有大众的、普通的意思,但是它作为重复了的形容词修饰manners则增加了微妙的贬义的意思。所以如果了解了这一修辞手段,这句话的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谋生的手段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言谈举止和风度也就丢人现眼啦。可是我不能这么翻译,因为这是作者的言下之意,也就是诗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最多就是作点解释,而且这只是许多可能的解释中的一种。希望聪明的读者能够触类旁通,注意某些常见词汇的特殊用法。下面再举一个莎士比亚喜欢在其十四行诗歌和戏剧作品中使用的拉丁文修辞手段为例,英文名叫antimetabole。这一修辞格特点是一对单词或者短语在同一诗行的位置上前后对称但意思相反,用以突出两种意思的尖锐对立。第129首基本上都是按照此修辞手段写的。例如在A bliss in proof, and proved, a very woe这行中: A bliss和 a very woe在位置上对称,但意思对立;in proof和and proved在位置上对称,但在时态上对立。同样地,在Before, a joy proposed; behind, a dream这行中,Before 和behind在位置上对称但意思相反,a joy proposed 和a dream的位置对称,意思相反。如此看来,所谓powder the face not face the powder这一著名翻译并不是某人的发明创造,而是照着葫芦画瓢。 莎士比亚常用的另一个修辞手段就是双关。他非常善于而且很喜欢给一个普通词汇或者短语赋予双重甚至多重意思,从而让读者在明白他的用心之后有拍案叫绝之感。例如第一首诗歌第二行中的“beauty’s rose的字面意思上是指美的玫瑰花;在比喻义上是指那位俊男;可是由于beauty可以看作是抽象名词,表示美这个概念,根据柏拉图的美好的实物都是美的最高理念的模拟的观点,beauty’s rose又可以理解成美的理念通过玫瑰在尘世的体现。理解到这里,读者一定会有感慨:在短短的一首小诗中,原来莎士比亚希望多多繁衍的美好事物和思想竟有这么多啊!正是因为莎士比亚使用了这么多的修辞手段给他的诗歌中的词汇增加了文采,所以要理解他的创作对一般读者来说就有一定的困难。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每首诗后面都有些解释的原因。多了会喧宾夺主,少了又不能帮助不谙英文但又喜欢莎士比亚的读者正确理解。就作为一种尝试吧。 莎士比亚还是运用比喻的巨匠。会用比喻是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公认的成为诗人的必要又充分的条件。首先提出这个条件的是柏拉图。他曾说过,会用比喻也许有可能造就一个诗人,但不会比喻则不能成为诗人。为什么呢?继承并发扬他这一学说的后人们认为比喻是种创造,而诗歌的精髓就是创造。人只有先在精神上崇尚创造,才能在生活中热爱并进行创造。所以诗人在对社会的贡献方面高于其他行业的专业人士。诗歌高于科学,这是柏拉图的后人,从亚里斯多德到莎士比亚、雪莱,华兹沃斯和艾略特的看法。这大概也是西方教育比较崇尚创意而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渊源。 比喻分暗喻和明喻。暗喻比明喻要求作者有更高的艺术造诣。不过普通暗喻或者普通明喻都是用一物比另一物。英语文学到了文艺复兴时代对比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conceit 就应运而生了。Conceit是一种复杂的比喻,它有以下特点;1)它不是一物喻一物,而是用一个事件比喻另一个事件;2)必须有类似的因果、归纳、演绎等逻辑关系,或者相同的经济、法律、科学常识和生活道理把这两个事件联系起来等等,也就是它要求诗人除了进行想像思维之外还要有理性思维;3)它一般贯穿于整首诗歌之中,有的甚至把好几首诗歌串联在一起。比如说第四首就是把劝那位贵族青年结婚生孩子比作是老天贷款给男人这个经济活动。放贷的目的是让钱生钱,结婚的目的是让子生子,这是通过比喻的把这两件事情连接起来的连接点。因此,生儿育女就是比作放贷生利息。这个比喻中的道理是男人的英俊容貌和美好内质并非是老天免费赠送给他的本钱,而是大方送给他的贷款,他得还利息,就是生孩子。要是他不结婚生孩子,等他死去时老天跟他查账时他就查不起。请注意,在这首诗歌的比喻中男性是获得老天大方赠送贷款的人,妻子乐于替丈夫还利息,而他们生的子女就是还给老天的利息。仔细想来这种构思既巧妙也让人捧腹大笑。莎士比亚在其十四行诗中使用了许多生活事件和自然现象来比喻他的百感交集的爱情,如天气变化、四季变换、绘画、音乐、看病、染色、官司、箭术、航海、园艺、经济活动,甚至性爱活动。这些比喻不仅恰当文雅,而且还揭示出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具有普遍意义的第二个重要特点。也就是说他选用的题材和处理题材的方式都是和人类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因此上它们能够跨越民族和国界的区别,让人读起来感到亲切。与之相比,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主流汉语文学作品中大量充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这虽然听起来已成陈词滥调,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正是因为莎士比亚在其作品中表现了如此高超的才华,广阔、高雅并很有学问的生活和知识面,人们对莎士比亚的作品的作者的真实身份提出了疑问。这也是莎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他们认为一个剧团的演员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生活经历和知识和那么高的文才。即使有,这个人怎么会在生前默默无闻呢?因此有人认为是某位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假莎士比亚之名写出来的作品。 除了在内容之外,莎士比亚式的十四行诗在形式上对从意大利传过来的十四行诗也有翻新。意大利式的十四行诗歌在形式上来说一般是前八行提出一个论点,组成一个诗意单位,后六行回应上面的论点,组成另一个诗意单位,所以一首意大利式的十四行诗里一般只有两个诗意单位。这种体裁很适合抒情。现举一首刻在美国自由女神像的底座上的十四行诗为例说明。诗人是位女士,名叫Emma Lazarus (1849—1903)出生在纽约的一个犹太人的家庭,受过良好教育,与爱默生有过来往,终身未婚。下面请看英文原文: The New Colossus 再请看我的译文: 新的巨人 不像那无耻的古希腊的青铜巨人, 这首意大利式的十四行诗要求作者在前八行讲出一个意思之后,后六行在意思上出现一个转折或者进层。在这首诗歌里面,前八行写景,后六行写话,是个明显的转折。不过女神是闭着嘴说话。闭着嘴怎能说话?诗人在这里用的是引起读者注意力的矛盾修辞格(oxymoron)。目的是告诉读者,女神是在她内心呼喊:“旧世界,你要面子就给你面子吧。请你把你那些当作废物扔在海滩上的受苦受难的人们,渴望自由、生活悲惨的人们给我,把这些失去了家园渡海而来的人都给我吧,我为他们举起通向幸福的明灯。”这显然是一首主要是诉诸情感的诗歌。 相比之下,莎士比亚式的十四行诗是前面的十二行中每四行和最后面的两行各自组成一个诗意单位,所以共有四个诗意单位,而且也是和中文的律诗或者绝句一样按起承转合的顺序排列。这种体裁更加适合在抒发情感的同时也表达较为深刻的诗意。在韵脚安排方面,每首意大利式的十四行诗里共有五组由不同韵母组成的韵脚。由于英文不如拉丁文那么容易押韵,也就是说有英文中的同韵母的单词不如拉丁文多,所以莎士比亚式的十四行诗多了两个韵脚,共有七个韵母不同的韵脚。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式的十四行诗歌时并没有生搬硬套外来的形式,而是根据英文的特点赋予十四行诗以新的形式。顺便指出,莎士比亚并不是莎士比亚式的十四行诗歌这一形式的发明者,但是他是把这种形式发扬光大的人,所以后人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种英国式的十四行诗歌。 除韵脚之外,十四行诗歌的每一行,不管单词的数目,都是十个音节,而且这十个音节必须分成五个音步。每个音步由轻重两个音节组成。如果用吧代表轻音节,用梆代表重音节,那么每行十个音节必须合乎/吧梆/吧梆/吧梆/吧梆/吧梆/这样的声音抑扬有致的规律。为了遵循这一抑扬格的诗律,莎士比亚使用了许多变通的方法,如变动句子的正常语序,省略单词甚至句子成分,甚至将常见的单词去头截尾等等,把普通语序的句子变成了诗句。这些都是诗家创作经验的灵活变通。我在注释中一般都有说明,以利读者读懂莎士比亚的英文,因为我觉得这是流畅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包括他的戏剧作品因为他的主要戏剧作品都是按照这种抑扬格的诗律创作的)的最大障碍。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09: | 申时行: (诗) 夏的葡萄 | |
2009: | 七律:自许 | |
2008: | 师傅 | |
2008: | 申时行: (古风) 野戏 | |
2006: | 没有结尾的诗篇 | |
2006: | 七绝.林中即景 | |
2005: | 戏和大猫诗 | |
2005: | 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