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曹雪葵杭州阿立
万维读者网 > 诗词歌赋 > 帖子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集中译前言(3)
送交者: 沅湘 2010年07月20日12:59:30 于 [诗词歌赋] 发送悄悄话

下面请容许我用第101 首简单介绍一下这种莎士比亚式十四行诗的形式 与作诗的方法。请先读原文:

Sonnet 101

1. O truant Muse what shall be thy amends
2. For thy neglect of truth in beauty dyed?
3. Both truth and beauty on my love depends;
4. So dost thou too, and therein dignified.
5. Make answer Muse: wilt thou not haply say,
6. 'Truth needs no colour, with his colour fixed;
7. Beauty no pencil, beauty's truth to lay;
8. But best is best, if never intermixed'?
9. Because he needs no praise, wilt thou be dumb?
10. Excuse not silence so, for't lies in thee
11. To make him much outlive a gilded tomb
12. And to be praised of ages yet to be.
13. Then do thy office, Muse; I teach thee how
14. To make him seem, long hence, as he shows now.

 

再看我的译文:

不负责的缪斯你没看出真染上

美的颜色你拿什么弥补这误差?

真和美都依靠我的爱人生光华,

你也如此,因此上才身份高雅。

 

缪斯请 你快回答,你会不会说:

真理他 自有本色,不需色彩加;

美不需 画笔描,美是真的图画;

即使永 不交杂,绝佳就是绝佳?

 

因他不 需赞扬,所以你不说话?

这沉默 借口你别拿,你得让他

比镀金 的坟墓更加长久放光华,

世代受 人夸,这是你的责任大。

 

缪斯尽 责吧;我教你如何让他

长远和 当前的模样两看似无差。

 

前已说过,和中文的律诗或 者绝句一样,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也讲究起承转合。例如,在这首诗中,1-4行是起,说的是美丽和真 实的荣光还有诗歌的高雅都来自他所爱的人,5-8行是承,进一步说明真实 和美丽的本质就是最善,因此不需要任何装饰 9-12行是转,人不能因为真和美不需要修饰就不写诗赞扬它们,相反要写诗让它们世世代代永放光华。最后13-14行是合。至少有三重意义上的合:作者、缪斯,和那位他最终都被整合到同一歌颂真和 美的事业中了,这是第一层意思的合。第二层意义上的合更是切题:终点在新的认识高度回到了起点,也就是开始时不尽责的缪斯在终点时成为了称职的缪斯。这合乎黑格尔后来所总 结的人类的认识过程和历史发展呈螺旋形上升的状态从终点在更高的认识高度上回到起点的规律。第三层意思上的合更是让人拍案惊奇:本来缪斯是教人写诗的诗 神,在这里变成了诗人教诗神歌颂真和美使之永葆青春!莎士比亚怎么教诗神写诗呢?答案就在这篇诗歌里面:真和美永葆青春这是抽象思维的结果,即从美和真这 两个概念中推断出他所爱的人的形象将永不衰败的这一更高级的概念。所以作者在这里是在教诗神既用形象思也用抽象思维来写诗。在这首诗歌里,同时存在着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是外在又明显的,它明指诗神缪斯对真和美的错误认识和改正错误的过程,抽象思维是内在又隐涵着的,它暗指作者所爱之人 的理想化了的美好形象和内在美德。读者虽然没有看到他对他的所爱之人的外貌的具体描写,但是能够根据对真和美还有诗神的描写想象出那个人的美好又高雅的形 象。这样每一诗行中的每个细节都有言内和言外之意。达到了像外有像,言外有言之艺术境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能在这里看到从概念上升到理念这一抽象思维的 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真和美这些概念中形成理想化了的人这一更高级的理念。这个理想化了的人不因人们民族甚至种族的差异而存在于所有人的抽像思维之 中。这也就是于无像处胜有像的奥妙之所在。必须指出,只有通过抽象思维形成的理念才具有普遍意义,而且只有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文学批评理论才能不分国界、 种族、民族、语言等差别而被普遍理解和接受。这也是莎士比亚的诗歌具有普遍性,在全世界都受到人们喜爱的第三个特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顺便指出,这一特点在汉语诗歌的创 作和批评中也是比较少见的。古典汉语诗歌的批评理论,特别是如今被人倡导的王国维的意境说,基本上是处于形象思维的水准。例如“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衣袋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些句子都可以看作是对人的美好的品质的追求,但是它们都是些非常具体的形象 描写,其言外之意也只有认识程度上的差别,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也就是没有从概念上升到理念这一认识论方面的飞跃。 所以,意境不管如何具 体、生动,打动情感,它只有特殊性,没有普遍性。以后有机会我还会更加详细地讨论这个问题,

另外,这首诗采用了一些 修辞手段使得它具有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深刻又普遍的艺术感染力。例如,用西方文化典作为建构暗喻的材料:莎士比亚在这里是把他的主题,my love (我的爱人,即那个男性的他),当作 柏拉图式的最高理念或者理想来歌颂的;因为诗行中说了美和真的光华和诗歌的高雅都依靠那位他,也就是说那位他是真和美的光华和诗歌的灵感的源泉,这显然是个复杂的暗喻。理解前四句或者第一阕的关键是“truth in beauty dyed” 这个短语中的dyed 这个字眼的用法。这个句子的按正常语序是truth dyed in beauty, dyed 后置是为了和第四行的dignified 押 韵。按字面意思,“染色”这个字眼并不出奇。出奇的作者采用了这个字眼的引伸意--即通过用美丽给真实染色,使之不断色彩缤纷而且还曼妙生华--使得主题 的提炼和科学常识还有文学理论这三者巧妙地融为一起。在莎士比亚的时代,科学就已进步到了已认识到色彩的美丽来自阳光,莎士比亚显然知道这一科学常识。所 以,我们可以看出,通过染色这个暗喻,莎士比亚美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科学常识和文学理论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并间接地说出了他想优雅地说出来的心里话:美 和真都是表象,美和真的最终实质是“我的爱人”。

还需指出,莎士比亚的每 首十四行诗歌都具有卓越的音韵美。不过,这不是我在此能用文字轻易说出来的,得要大声朗读。我将要关心的是如何让我的译文具有汉语诗歌中的类似的音韵美。

如果仔细阅读这部全集,就 会认识到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作诗方法和汉语的律诗或者绝句一样的确是很注意起承转合的,这是个很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我如今只是指出,莎士比亚式的十 四行诗在起承转这三个方面的操作空间似乎更大、遣词造句的规则似乎更宽松些罢了,因此合得似乎就有更加鲜明的层次感。下面请容许我以莎士比亚的第34首十四行诗为例说明。请先看原文:

Sonnet 34

1. Why didst thou promise such a beauteous day,
2. And make me travel forth without my cloak,
3. To let base clouds o'ertake me in my way,
4. Hiding thy bravery in their rotten smoke?
5. 'Tis not enough that through the cloud thou break,
6. To dry the rain on my storm-beaten face,
7. For no man well of such a salve can speak,
8. That heals the wound, and cures not the disgrace:
9. Nor can thy shame give physic to my grief;
10. Though thou repent, yet I have still the loss:
11. The offender's sorrow lends but weak relief
12. To him that bears the strong offence's cross.
13. Ah! but those tears are pearl which thy love sheds,
14. And they are rich and ransom all ill deeds.

请再看我的译文:

怎能许我以美景好天,

让我旅途上雨衣未带,

却放乌云从背后扑来,

而你骄容藏瘴气后面?

再从云缝中露出脸来,

晒干风暴打脸的雨点,

创伤虽去伤痕去却难,

这疗法怎能叫人开怀?

你后悔可我损失仍在,

你知耻可我悲伤难排,

为他人而背十字架的祸

那人伤心不过将灾祸稍减。

啊,爱之泪的珍珠成串,

那才是你富有的赎罪钱。

这首诗歌中的1-4行是起,说的是所爱之人食言让他蒙受羞辱,5-8行是承,进一步说明在内心承受的伤害难以挥去。9-12行是转,即所爱之人从伤害他转折到对自己的言行后悔了。最后13-14行是合。至少有三重意义上的合:所爱之人流泪赎罪,两人和好如初,这是第一层意思的合。第二层意思 上的合是点题:指出光悔恨伤心是不够的,还得有爱,融合前面的矛盾和冲突。第三层意思上的合是通过使用使用西方文化典故实现的,在《新约》中,彼得因为担 心自己的安全,在官家面前不承认自己认识耶稣,这叫作抵赖(denial)。后来他经历了悔过 (即承认在道德上犯了罪,这一道德罪英文叫作offense)、痛哭流泪weeping这三个阶段,终于洗清了自己的罪过。 同样地,诗歌中的你(那位贵族青年)对我(莎士比亚)的认识经历了抵赖、悔过、和痛 哭这三个阶段。莎士比亚在这里使用这个典故并不是宣传宗教信仰而是借用文化典故使得他的艺术达到了信仰的高度。需要指出的是,莎士比亚的典故往往和暗喻相 互结合在一起,贯穿于整篇诗歌之中。这首诗歌也是一样。例如:1)暗喻:如把他之所爱比 作是太阳。全篇不见太阳,但处处都是太阳的影响。2)像外有像,言外有言: 明指天气变化,同时暗指所爱之人开始许诺后又毁约等等给人造成的伤害和痛苦。这样每一诗行每个细节都有言内和言外之意。达到了像外有像,言外有言之艺术境 界。中英文诗歌都是以这点为优秀诗歌的灵魂。3)妙用典故:这一点前面 已有解释。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8: 【高阳台】 浮生半日
2008: 破阵子....无题
2006: 晚饭前的遐想
2006: 自慰 (ZT) 作者 鲁鸣
2005: 接yanfei句致诗友
2005: 就当什么也没发生 - 歪诗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