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禅宗参话头 |
送交者: 金鸡好斗 2012年01月15日20:34:01 于 [诗词歌赋] 发送悄悄话 |
逃禅偶饮村头酒 醉倒冬阳惑此身 一念未生须假借 六根都摄体全真 手中羽扇非为扇 足下飞尘不是尘 朗照灵台方寸地 复将新梦问前因 ————七律·参话头 今年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我发现有个节目,是香港影星陈国坤等表演武术,象空手道一样,一拳能把坚硬的木板给击为两半。我就在想,力气比陈国坤等大的,拳头比陈国坤硬的人肯定还有不少,可为什么叫这些人上来,未见得就能击碎木板呢?否则,普通人大多都能击穿木板的话,这一节目还有多少表演的价值呢?不就成了滑稽戏了吗?那就说明,木板并非只要力气大拳头硬就一定能击碎,而是“练”出来的,所以才有价值表演,而这“练”也并不主要是在练拳头多硬,力气多大,而主要的是在“练思想”。 什么是“练思想”,就是练得头脑中根本不存在“我这狠命地一拳下去,不仅根本打不碎这木板,还要把这手给骨折了”的恐惧心理。只要没有这个观念了,力气再小点,拳头再软点的人也能把这木板给击碎。可是你要简单地相信了我这话你就上当了,你头脑里要只是相信有能力击穿木板,嘴里说着:“我不信打不碎它”,而去狠命一击,很可能你真就骨折了。 何以故?因为在口头上觉得自己能打得碎是不算数的,得深层意识中放弃了“怕疼、怕骨折、一定打不穿这么厚的东西”的观念才真的有效。只要有这个观念还隐藏在里面,无论如何也打不穿木板,不信可以做个实验,把木板做成一个象泡沫塑料一样看上去很容易击碎的东西,然后骗没有经过训练的别人来打击。那人一定会在表面意识中认为这泡沫很好击碎,没有恐惧的心理,然而狠命一击之后,却会抱着手疼得跳起来,可能真骨折了,那木板也没碎。 也就是说,我们自己的表面意识根本不顶用,还有一种深层的意识在我们脑子里,我们自己却无法察觉,它才是真正起作用的。因为深层意识是不会上这个拙劣的当的,表面意识以为这是泡沫,而深层意识知道这是坚硬的木头,还存在恐惧的心理,所以照样还是要疼。而只要在深层意识中把那些阻碍我们能力发挥的观念给破除了,我们将人人都神通大显,都能击穿这块木头。而我们现在的科学对人类精神活动方面的认识几乎是零,对意识的产生、作用、转换、归属都搞不清楚,对深层的意识更是一无所知,所以佛教说人就是处于“无明”的状态。 那么空手道也好,武术也罢,他们所做的训练与其说是在锻炼什么身体素质,什么力量,什么技术,还不如说在去掉深层意识中的那些阻碍他们击穿木板的观念而已,只是连他们自己也不懂这个原理罢了。他们通过反复的由轻到重由薄到厚的练习,用最笨最原始的办法逐渐建立起一个信心,觉得自己是能够击穿这木板的,是能承受冲击力给自己拳头带来的疼痛的。用这个信心,或者说是新的观念,去渐渐替代,或者说是消灭了以前在深层意识中的观念。当然这是个艰苦的过程,有的人悟性高灵性好,能很快通过表面意识的转化带动深层意识的变化,你会发现他好象并不怎么努力,居然学成出师了,而有的悟性差人呢,久练不悟,说不定他练得比谁都刻苦,但一辈子都没练出来。所以说起决定作用的主要还不在身体素质怎样,练得刻苦不刻苦。而是与生带来的悟性和灵性,这可不是大家理解的聪明和狡猾,而是和自己深层意识沟通的能力,是当事人自己多半也体察不到的能力。 有这么慢慢转变深层意识中某种观念的,也有临时一次性的。汉朝时有个名将叫飞将军李广的,常年戍边,是著名的神箭手,一次在野外突然看见一只猛虎要扑过来,情急之下,他一箭射去,竟然把老虎射个透穿。可老虎并不倒地,等他定睛一看,才知道是一块巨石,长得可真象老虎。他不明白自己哪里来这么大的力气,箭杆和箭头居然也这么坚硬,能把巨石给射穿。于是他跑回原位,使出吃奶的劲又射了几箭,结果再也不能射动石虎分毫,箭头和箭杆一碰到石虎就折断了。 照我看,这就是李广的悟性好灵性高,他的表面意识上把石头看成是老虎,深层意识什么都知道,知道这是石虎,表面意识使他有信心拼命地射死老虎,情急之下瞬间表面意识排除了深层意识中“石头老虎是射不穿”的这个后天观念,取而代之的是本性的认识,如果给这个认识强取个名,就套用佛教的一个词,姑且叫“真如”,或“本性”吧,这真如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不仅在于其本身的能力,连箭尖和箭杆都被它赋予了超能力,“万物都唯心而造”,“心”真的改变了,外物都随之而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说的“心”就是指深层意识,而不是人所谓的表面意识,不是你口头上意志坚定就能改变万物的,是这个意思。等他平静过来,深层意识又恢复了原来的观念,又处于无明状态,能力又恢复到了平常,那箭尖箭杆也老实了,再也射不动石虎了。 有的神经病人,病蔫蔫都快死的人了,好象连抬脚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应该说身体素质差到极点了,可犯起病来可吓人得很,三五个棒小伙子都按不住那发狂的老太婆,你说她都快瘫痪的人了,几米高的围墙她怎么就一跃而过?怎么这种身体素质还能做这种高难度动作?那就是她自己深层意识要么真的被鬼神给控制了,或者乱套了,那些阻碍她的观念阻碍不住她了,就能作出这种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 那么要说到佛教的“真如”等词语,又要牵涉很多佛教其它的名词了,什么“如来藏”啊,什么“末那识”啊,什么“阿赖耶识”啊。至于这些名词是什么意思,那些所谓的学者常乱解释一气,还自以为是,互相不服,各说各的。其实他们的“学术研究”都一钱不值,你要看他们写的东西,就象一锅浆糊,扯不清楚,只能解释得更乱,以讹传讹,让后人更摸不着北。 要叫我勉强来解释“真如”的涵义,我看就是人或者说是生命刚开始对宇宙那纯净的认识和能力,它包含在人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之中。而“阿赖耶识”也称“如来藏”、“含藏识”,为了理解方便,用个现在人常用的词来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就算“深层意识”,或“潜意识”吧,其实不是。“阿赖耶识”不仅包括了纯净“真如”,更带有生命漫长过程形成的的各种被污染的观念,各种业力,这些东西掩盖了、污染着“真如”,所以让人变得那么地无能,这些东西都叫“种子”。击打木板的练习就是在破除这一方面的观念,让被埋藏被歪曲的“真如”、“本性”露出来那么一点点恢复那么一点,你的能力就超乎寻常了。 要是掩盖自己真如本性的垃圾少,真如本性就容易“破土而出”。几十年前有一个一百多岁的著名高僧,叫虚云老和尚的,我曾看有人写回忆录介绍到他,别看他若大年纪了,有时站一山丘上,也不知道怎么的,一眨眼就在几十米以外的另一个山丘上了。据说老和尚参透了佛经中某一句话,顿时后天沉积在这方面“阿赖耶识”之中一些观念、假象都被破除了,代之以的是“真如”的正确认识,于是空间对他来说就不是障碍了,他可以马上得到“神足通”,有了超能力,想去哪里一抬腿就到了。 在佛教唯识宗讲人的前六种识是眼、耳、鼻、舌、身、意,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但一分辨出是黄是白,就是第六识“意识”在起作用了,这里说的意识是指“表面意识”,而自己是喜欢黄色还是喜欢白色,又是根据“阿赖耶识”中各种“种子”的不同而做出判断。前五识一运作,就必然带动第六识。那“无明”的现代科学,目前也就只能涉及到这六识,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还只在宗教中讨论。末那识又称为“我识”,据说是一切众生自私自利产生执著的根源。其实我认为“末那识”是一种调节管理前六识的机关,使人平时正常的意识活动可以做到相对的有条不紊、有先有后、从容不迫,对外象瓶口一样抑制住“阿赖耶识”里各种善恶种子不会象竹筒倒豆般倾泻而出,使你的表面意识平时很少和深层意识联系上,表面意识可能很愚蠢很执迷,而你的深层意识却无所不知,因为它本来就有“佛性”、“真如”在里面。 对内,“末那识”根据“阿赖耶识”的善恶种子来对前六识采集来的信息作出判断。有时候这末那识也会出错,瓶口没收紧,让“阿赖耶识”中的各种垃圾信息跑了出来,到了你大脑的表面意识里,你会莫名其妙地想起某些事情来,有的你从没听说过的事物却在梦里出现了,有时你做个梦过些天应验了,发烧的时候“末那识”出了问题,“阿赖耶识”里乱七八糟各种信息跑出来不少,你脑袋里会有幻境出现,这种状况似乎每个人都遇见过,却又很不稳定,那就是“末那识”搞的。 现在拿《三毛流浪记》里的一幅漫画举例说明“阿赖耶识”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比如三毛睡着了,猫跑到他胸前来蹲着,他的表面意识和眼识都在睡觉,一无所知,但梦境中却出现老虎正冲他咆哮。这是怎么回事情呢?我们大家自己或许都曾遇见过类似三毛的这种情况,实际上这就是“阿赖耶识”在起作用,它对于一定范围内的宇宙是无所不知的,它未必一定要通过表面意识等前六识来知道事情,正巧睡觉的时候那“未那识”也没看住门,就把猫歪曲成老虎反过来又传导到你大脑的表面意识里去,正因为“阿赖耶识”里乱七八糟什么都有,所以不会真实而正确地反映,人的梦境一定是或多或少被歪曲过的。“阿赖耶识”不是对现在正发生的事情都能知道,而且还能前知五百载,后知五百年,所以你的梦境有时能突然回想起很久远早已忘记的事情,甚至前世的事情,又会预示你以后的什么事情。 人在死的时候,能带走的只有“阿赖耶识”和“末那识”,前六识都同时消灭,人的感觉逐渐消失。有人说就是不想死,可是做不到,因为“末那识”也出现问题,那“阿赖耶识”里的东西倾泻而出,“阿赖耶识”不在脑子里而在心里,就感觉一团乱麻,神魂颠倒了,什么也想不起来了。大家想想,人在死的时候还能保持清醒不让自己死吗?别说死了,人在发烧的时候,在累着的时候,意识都不能听自己使唤了,什么也想不起来了,脑子里都乱了,何况是死的时候呢?惟有修行过的人能保持清醒一些的认识,能让自己想起念佛,让佛来接迎他,能控制自己的意识去找个好的归宿。 而一般人此时已经失去了方向感,“阿赖耶识”即使还在原地,却去了另外的层次空间,就象你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东南西北都搞不清了,还怎么找得到回去的路呢?加上意识昏乱,神魂颠倒,反倒是很可能去了自己不想去的地方。 禅宗里讲“参话头”,其本质就是要捕捉到“阿赖耶识”中的“真如”本性,看自己那不生不灭、不垢不染、无性无相的法性真实境界是怎么看待这句话的。比如参“念佛是谁?”这句话,你参未参时能捕捉到对这句话的认识,是本性直接对此的认识,是没有动念时的认识,这是最真的。而当你真的去参的时候就是“参话尾”了,因为你已经动用了前面的七识,动用了那些神经,是“阿赖耶识”中那些其它观念告诉你的结果,那必然是错误或歪曲的。 要抓住本性的认识,不是那么简单,很多人修一辈子也没成功,人所能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就是尽量去掉各种业力,破除各种后天的观念,为捕捉到自己的真如本性提供方便,真的找到,就是胜利。详细讲还分什么顿悟渐悟的,抓住越多开悟就越多,直到最后明心见性。这就是禅宗修持的原理所在。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1: | 乞丐 | |
2011: | [五言] 觅知音 (拆字诗趣) | |
2010: | 《临江仙》 湖边漫步 | |
2010: | 【南歌子】 | |
2009: | 秋伤 | |
2009: | 遥远的雪花 | |
2008: | 水调歌头 嫦娥一号 | |
2008: | 诗《冬日里的红纱巾》 | |
2007: | 你的眼睛是我的梦[一月同题] | |
2007: | 五绝——《BB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