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象记得前面曾有人问过入声字的记忆规律,也不知道后来又没有答案。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整理的比较合理的,贴到这儿。有比较好的汉语拼音基础的可以看看。文责不负,错别字不改,排版不管。
剪刀集(之一)-------辨别入声的一般规律
作者:坐看云起
入派四声
随着时间的变化,入声字在北方语系里逐渐消失。据考证,这种现象从唐
朝就开始了,从宋词里经常发现以入代平、上、去的现象。到了元代,入声在北方
话中,基本消失。从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可以发现,当时入声分配是很有规律
的,如全浊字母的字全部变阳平,次浊字母的字全部变去声,清母变上声。因为没
有派入阴平的入声,所以叫“入派三声”。而到了现在的普通话,很多字如“屋”
“郭”“托”“滴”等被派到了阴平里,所以被称做“入派四声”。据统计,古入
声字约500字左右,其中半数的字派到去声,1/3的派到阳平,15%派到阴平,6%的派
到上声。从入声到入派三声到派入四声,基本是按一定规律进行的,其规律大概有
如下几个:
一:声母b、d、g、z、j、z、zh读成阳平的如“白、笛、国”等为入声字。
惟独“鼻”古为去声,“雹、甭、咱”古是平声。
二:ue韵母为古入声,惟独“靴、瘸、嗟”例外。
三:uo和zh、ch、sh、r拼都是入声。如桌、戳、说、若。
四:a与f、z、c、s拼都是入声,如发、砸、擦、洒。(“仨”字例外)
ia和q拼都是,和x拼惟独“霞、虾、暇(含“瑕、遐等”)不是,和j拼
惟独“夹、甲、戛”及其形声字是。
五:e和d、t、l、z、c、s拼都是入声,如得、特、乐、则、册、色。
he中除了“禾、何、河、贺”及其形声字外都是。
“e“平声中除了“额”字外没有入声,上、去中除了“饿”字外都是入
声。
六:ie韵母与b、p、m、d、t、n、l拼都是入声,惟独“咩”不是,是古平
声。jie平声中除了“皆、街、嗟”外都是入声(只说平声)。qie中除了“茄、且、
趄”外都是入声(含上、去)。xie平声中唯“歇、挟、撷、协”(只说平声)。ye中
除“耶、爷、也、椰、夜、野、冶”外都是入声(液、掖、腋三字也是入声,这里
不从“夜”字,是特殊情况)。
七:xi中阳平为入声,阴平惟独“昔、夕、析、悉、息”和其的形声字及
“吸、翕、锡”是。shi中阳平除“时”外都是,阴平惟独“湿、失、虱”是入声。
八:fu中“复、伏、服、绂、副(含富、福、幅形声字)”及形声字是。
shu中“赎、孰、束、叔、属、蜀、术”及其形声字是。
九:形声字有入声的几乎都是,如“白”字是,“百”“柏”都是入声。
而会意字不是。如“立”字是,“泣”是形声字,是入声,而“位”字是会意字就
不是入声。有的是经过文字变化其形声音符生僻了,如“滴、嫡、嘀、谪、摘”
“副、富、福、辐”“插、锸”等。个别读音不同是语音变化的缘故,仔细体会或
许就可以能体会出来其规律。
还可以反推,如看上面第一条“酌”是入声,那么“勺”也是入声(勺古
读shuo音)。那么“芍”字也是入声。
另外,东、冬、江、阳、真、文、元、寒、删、先、庚、青、蒸、侵、覃、
盐、咸诸韵部到今韵没有入声。即:vn、un、an、en、in、ang、eng、ing、ong为
韵母的字里没有入声。
十:其余没有明显规律的平声字如下:
俗屋秃扑突忽出骨哭躇凸
颐积击踢匹漆七只*一批劈吃
拍刮拉插压八察滑刷杀匝挖
舌缩托郭割黑壳活撮跌脱勺
这些没有明显规律的入声派平字一般有几个原因,一个是来自象形或会意
等造字法,如“凸”字,所以感觉没有规律。二是古今读音发生了变化,如“滑”,
本是从“骨”得音,《史记》里的《滑稽列传》正读是要读“gu,ji”的。还有“俗”
从“谷”,“扑”从“卜”等。在一个就是字型简化变化的原因。如“烛”字本来
是从“蜀”得音的,写做“火蜀”,简化后才成“烛”的。所以要把这些因素都考
虑进去,那么这些所谓“没有明显规律”的字就几乎都有规律了。当然也肯定有一
些个别现象,没有个别也是不现实的。
(参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平水韵》、《中原音韵》、《新华字典》
等整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