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亭怨】又叫【荆州亭】,这个词牌是北宋大词人黄庭坚所创。黄字鲁直,江西修水人也。他的诗词常与苏轼并称为“苏黄”,而他又精通书法,擅草书,与“苏轼,米芾,蔡襄”合称为“宋代四大家”。不过黄庭坚自己未说这个词牌是他创的,却编了个故事:说他自己某日在荆州亭柱上发现了一首词,写得非常感人:
簾捲曲欄獨倚。江展暮雲無際。
淚眼不曾晴。家在吳頭楚尾。
數點落花亂委。撲漉沙鷗驚起。
詩句欲成時。沒入蒼煙叢裏。
还说这到了晚上可就做梦了,梦里来了位女子,自称是这首词的作者。之后的其它情节黄庭坚没说,可他一醒来居然大悟道:“一定是吴城小龙女作的。”他怎么知道那女子就是吴城小龙女涅?
《钦定词谱》收入了这个词牌,其格律如下:
簾捲曲欄獨倚。江展暮雲無際。
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淚眼不曾晴。家在吳頭楚尾。
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
數點落花亂委。撲漉沙鷗驚起。
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
詩句欲成時。沒入蒼煙叢裏。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不难看出,这个词牌对格律的规定很死,没有一处为中(可平可仄)。显见《钦定词谱》的作者们是按着黄庭坚原作声调一字字地照抄来的,未能体现诗词声韵的原理。现在来分析一下黄庭坚原作上下片总共四联的平仄是如何斟酌出来的:
1: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 出句第一字是平,因为按诗律第一字可平可仄。句子两头的音步都是仄,中间的音步就该是平了,可第三字为仄,只剩下了一个平,这样可以吗?按诗律出句可以出现“单平”,但对句要拗救,要在恰当的位置增加一个平声,所以对句成了“平仄+仄平+平仄”,第五字该仄而平了。而对句的第一字也该仄而平,其道理也和出句一样,第一个字总是可平可仄的。这一联可以改为“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但:第三个字若为仄时,第五字必须为平!否则平就成单儿了,就犯了“孤平”,吟诵起来很不好听。
由这第一联就可看出,黄庭坚填此词时,并非死抠每个字的平仄,而是完全按照诗词声韵的需要和允许灵活处理的。而后人死板地按照他最后填出的格律一个字都不该地形成词谱,是愚蠢的,自然也是不合理的。
2: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
--- 还是按照上面所说的诗律原理,出句的第一个字是可平可仄的,也就是说应该为“中仄仄平平”,而黄庭坚只不过碰巧用了个仄声字而已。对句应该是“中仄中平中仄”,但第三字若变成了仄,则第五个字必须为平。
3: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
--- 整体也应该为“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但无独有偶,若第三字变成了仄,则第五个字必须为平。
4: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 与上面的2相同,也可改为: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
把上面的总结一下,【江亭怨】的全部格律应改良为:
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
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
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
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
(注意了!不可分割的附属规则:六字句的第三字若为仄时,则第五字必须为平!)
从上面的分析中不难得出一个结论:诗词格律并不是死规定,而是根据汉语的声韵原理而灵活多变的。总目的就是要让:吟唱的人觉得顺口,欣赏的人听着顺耳。这时有人说了:“我从来只是‘看’诗,而不是‘听’诗。”这其实就是网络文人们争论最激烈的话题,即:“诗要不要押韵,要不要格律?”俺从不参加这类争论,但有一点俺可以断言:“持肯定观点的人,即使是‘看’诗,他的脑子也是在‘听’;而持否定观点的,即使他在‘朗诵’诗,脑子也是在‘看’。对于后者而言,他们‘看’诗词,与‘看’散文,甚至‘看’小说一样,其脑海觉不会产生任何不同的感觉。”
俺前几天在诗坛第一次填这个词牌,润了下子作为这篇小文的结尾:
【江亭怨】爱晚亭
枫岸年年似火,车马半秋寻壑。
长啸更谁听,鸿雁几行飞过。
爱晚遥追日落,夜酒满腔情热,
拔剑点疏星,笑尔今番怎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