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鈕孝東:從美國人口普查結果談起: (多元文化主義的重新思考)
送交者: 法國劉學偉博士 2021年08月31日07:41:38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584bb41c0bc140da9d50a8057249b20b_th.png

2020年美國人口普查結果已經揭曉。主要數據之一是白人的百分比已經降到全國人口百分之六十以下,在加州,白人已經正式成為少數族裔。毫無疑問,人口的變化將對美國的未來產生巨大的影響。

人口的變化雖然與很多東西有關,但其最根本的因素則是 "多元文化主義"。筆者認為人口結構的變化讓美國站在一個十字路口。事關美國的國運以及未來。所以有必要重新思考 "多元文化主義",以及其產生的社會效應。

什麼是"多元文化主義"? 首先,它是最近幾十年活躍於學術界,教育界和政治界的一種政治和社會理論。它不僅指出不同文化的共存,而且還要承認文化的差異性並平等的對待他們,是一種相當激進的社會理論。

那麼 "多元文化主義" 具體是指什麼呢?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人能夠給出一個公認的定義。可以這麼說, "多元文化主義可以指任何東西,也可以什麼都不指"。也就是說,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一個沒有任何基礎的東西。這一激進理論存在着先天不足的問題。然而,在美國過去的幾十年中,把一個本身都說不清楚的東西作為一種文化潮流廣泛地運用於社會實踐。這裡難道有什麼特殊原因嗎?

正是因為"多元文化主義" 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政客們正好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來達到他們的政治目的。在任何的場合,在任何時間段,政客們都可以靈活地運用"多元文化主義" 模糊的定義來蠱惑民眾。讓所有階層的民眾相信 "多元文化主義" 會給他們帶來更美好的生活,特別是多種族的美國社會也會變得更加和諧。政客們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就像中國歷史上,歷次農民起義那樣,給人們描繪出一幅美麗的的圖畫。比如,"闖王來了,不納糧" (闖王吃什麼?)。正因為如此,過去幾十年中"多元文化主義" 在美國社會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徹徹底底地改變了社會,特別是人們的思維方式。

自然而然的,除了那些政客們,少數族裔和弱勢群體會張開手臂來歡迎和擁抱 "多元文化主義"。因為他們沒有理由拒絕這一文化武器,來為本族裔和本群體謀求福利---不用努力和奮鬥就能夠獲取利益 (比如在申請好大學時能夠得到特殊照顧)。這樣的好事又何樂而不為呢? 事實上,某些少數族裔的確受益匪淺。不過大家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一個少數族裔都能夠得到這樣的好處。似乎,多元文化主義也有種族歧視的嫌疑。

2020人口普查展示的人口結構的巨大變化以及當前的加州社會現實,是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和評估 "多元文化主義" 的時候了。請大家先思考兩個因素。第一,到2035年可能沒有多數族裔。第二,任何社會上永遠都會存在着弱勢群體這個事實。

雖然 "多元文化主義" 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但它卻有幾大訴求。我們就來一個一個地探討這些訴求和其社會實踐。首先,"多元文化主義" 強調應以集體福祉作為人類的追求目標。其次,它強調政府的職責在於確保社會的公平和公民的平等。在必要時,政府必須干涉,以保護弱勢群體享受充分的平等權利。此外,它不僅拒絕融入WASP (信奉新教的盎格魯.撒克逖白人)的主流文化,而且要求承認文化差異性的存在,並平等對待這些差異。

把追求集體福祉作為人類的追求目標聽起來似乎很不錯,也很高尚。不過,大大地脫離了社會現實。即便是在所謂的社會主義國家裡,這種追求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論上。象徵性意義大大多過社會現實。只是人們的一種良好的願望。

為什麼說只是人們的一種良好願望呢? 這裡涉及到對人性的理解和定義問題。人之初,性本什麼? 善,懶,貪,還是其他什麼。先假設人之初,性本善。即便如此,在奉行 "極端個人主義" 的美國社會裡,人最初的那一點善念,恐怕也會很快地消失在社會現實里。不是說人沒有任何善念,但總是要為他人做嫁衣裳,恐怕沒有任何人能夠做到。

其次,追求集體福恥也是與天賦人權相衝突的。眾所周知,財產權,生命權和自由權構成了三項基本的人權。財產權作為個人發展的最基本權利, 首先應該是不受"政治權利侵犯" 的權利。生命權是一切權利的源泉, 財產權是實現這一權利的主要工具。沒有財產權,其他權利就不可能實現。 如果人沒有權利占有和支配自己的勞動成果,也就失去維持生命的正當手段,也就成了奴隸。沒有了個人生命談何集體福祉。個人生命永遠是第一位的。豈可本末倒置。

財產權不僅是個人發展的基本條件,而且, 沒有它,人類的正常經濟秩序和共同的社會生活就會完全無法進行下去。計劃經濟在某些國家的失敗表明,那些想以其他的生產,分配和生產資料占有方式來取代個人財產權的荒謬嘗試, 總是以事與願違的方式告終。

然而,在歷史已經證明個人財產權是不可侵犯後這一真理後,多元文化主義者卻拾起這個已經被證明無用的東西,打着為集體的口號,以達到獲取特殊利益的目標。再說明白一點,就是不想耕耘,卻只想收穫。

早在"社會契約論"里,盧梭對政府的功能就有明確的定義。政府的功能是受到一定約束的。社會秩序來源於共同的,原始樸素的約定。這種約定確立了法律的範圍和界限。政府只是一個中介者,也就是說,他們只是社會官吏。政府不能賦予自身執法權。從這個角度來說,政府不具備確保社會公平的功能。同時政府也不能過多干涉社會。一旦越過了所設定的職權範圍,政府豈不是變成了暴政。民主社會就會毀於一旦。

什麼確保呀! 什麼公平呀! 什麼平等呀! 都是一些抽象概念,是一些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東西。永遠沒有一個公認標準。試問抽象的概念如何實行。同時也不要忘了,世界上任何資源都是永遠有限的。弱勢群體的存在也是自然現象。這兩點連上帝都無法改變,那又何況政府呢?

根據澳大利亞社會學家萊恩,不平等分為四種,即生而不平等 (印度的種姓制度),資源的不平等,機會的不平等和結果的不平等。 從上世紀60年代的民權運動起,生而不平等本來已經消失了,可隨着某膚色的命貴,這種不平等又以另一種形式出現,只不過出於政治的需要,政客不願意承認而已。資源的不平等也隨着政府的干涉也基本消失。機會平等本來也基本實現。不過隨着某些原來受歧視的少數族裔受到非常特別的照顧,又反過來產生了新的機會不平等。產生了新的受歧視的少數族裔。基於地球上所以資源都是有限的和平等概念的相對性,結果的平等在任何時候都沒有可能實現的。換句話說,結果的平等只能停留在理論探討上,不具備任何社會實踐的意義。

德國社會學家德克漢姆認為社會上的差別 (結果的不平等) 才是社會前進的火車頭。也就是說,大家都一樣的有錢,就沒有人去努力奮鬥。只有看到了自己與鄰居在物質上的差異,人才有動力去不斷地追求。這樣,社會才會繼續前進。否則,人類社會就會消失。

簡而言之,隨着上世紀民權運動和多元文化主義的興起。"美國已經不存在系統性的歧視 " (拉里.埃爾德,加州州長候選人)。平等與不平等都是一種相對概念。絕對的平等是完全不存在的。如果無限地玩弄"不平等" 的概念,就會出現另一種形式的不平等。美國社會就會無休止地爭來斗去,直到國家分裂。另外,過分地依賴政府的干涉,無限地賦予政府權力,政府遲早會成為暴政,從而徹底摧毀民主社會。

多元文化主義者是拒絕融入WASP 主流文化的。他們喜歡把 "多元文化主義" 比喻成餐廳里的一盤沙拉。雖然沙拉盤裡有不同的蔬菜,也有不同的顏色,他們不是還是在同一沙拉盤裡嗎? 還是一道菜呀。多元文化主義者要告訴大家的是一個國家裡可以平等地共存兩種以上的文化。通俗地說,一山可容多隻老虎。一國也可以有兩君主。

為了檢測以上說法,筆者先請讀者把沙拉里的菜分別歸類。再檢查一下每一種菜是否發生了生物屬性的變化。比如蕃茄還是不是帶酸味。想請大家注意的是沙拉里的菜是被人為的放在一起的。沒有產生出任何化學變化。這就是說他們之間沒有粘連性。也就是說多元文化主義完全違背了國家的定義,即國家擁有共同的語言,文化,種族和領土。

縱觀世界,不難找到例子來說明共同語言,文化,種族和領土在國家形成和持續方面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位於南歐巴爾幹的南斯拉夫 (1929 - 2003),曾經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同時也具有多種文化。就像沙拉一樣有多種顏色。而裝這些蔬菜(文化) 的盤子則是強人鐵托。隨着強人的消失,國家也就分裂成為六個單一文化的國家。從此例中不難看出如果一個國家缺乏一種共同的東西,諸如自然的歷史融合過程,共同的文化,等等。則這樣的國家在國家的凝聚力上是極其脆弱的。也就是說沒有國魂,遲早會分裂的。

另一個例子是蘇聯,即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1922-1991)。蘇聯曾經是世界強國。在強人斯大林的強權下,多種不同的民族組成了這個世界巨人。隨着蘇共強人的消失,這個巨人馬上按語言和文化分裂成為十五個國家。再一次說明任何國家都需要一種共同的東西-文化上粘合劑。

歷史又從反面證實了這一點。日本是一個在語言,文化和種族方面非常單一的國家。所以根本不存在國家分裂的問題。再看看中國歷史,從五胡亂華,蒙古人和滿人入侵都未能最終產生國家分裂。其原因是中華文化這個民族之魂永遠都在。比如,滿族統治者在不覺之間融入了漢文化。滿族皇帝乾隆和康熙,哪一個沒有深厚的漢文化素養和漢語言才能。

龔自珍在十九世紀就明確的指出 "欲要亡其國,必先滅其史" 即原有文化。從這個角度來說,多元文化主義者,無論本意如何,正在實際上毀滅這個國家。2020年大選中,大家看到的大選情況足以說明美國社會分裂到了什麼程度。塔利班對美國的叫囂足以看出美國沒落到了什麼程度。顯而易見,這種分裂的元兇就是 "多元文化主義"。一個分裂了的國家還有能力對付外界的挑戰嗎?

下面就以加州為例來看看如果繼續堅持"多元文化主義",美國將會是什麼樣子。也就是說加州是一面鏡子,在鏡子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的明天。

根據2020年的人口普查,加州白人已經排在西裔之後,不再是多數族裔了。而且加州的雙語教育也是教育的主流。換句話說,多元文化主義者所宣稱的以WASP為代表的美國主流文化,隨着白人人數的減少,其影響已經不具備主流文化的功能。在這個意義上,加州已經是以 "多元文化主義" 為主的一個州。現在不妨了解一下 "多元文化主義" 給社會各階層帶來了那些社會問題? 

眾所周知九月十四將第二次進行重新選舉州長的特別投票 (第一次是2003年)。選民們首先要回答是否同意罷免現州長紐森,如果是,則需給四十六名候選人之一投票,選出新州長。重新投票其的原因是加州已經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社會問題非常尖銳。比如,種族問題,犯罪問題,教育問題,遊民問題,和山火問題。

無論選舉結果如何,這場草根運動實際上就是對 "多元文化主義" 的一次審判。換句話說,加州民眾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用句最通俗的話來講,就是官逼民反。沒法活下去了。

在美國,一提到社會問題是一定離不開種族歧視的。在進一步討論政治和社會問題前,筆者強烈要求讀者只注意問題的本身,而不是首先關注提出這些觀點的人的黨派和膚色。也就是說,就事論事。不戴有色眼鏡來看問題。

候選人拉里-埃爾德在競選訴求上提到在美國沒有系統性的歧視。1965年,民權運動剛開始時,百分之二十五的黑人家庭沒有父親。而現在則是百分之七十五的黑人家庭沒有父親。黑人的犯罪率是5倍,輟學率是9倍,進監獄的比例是20倍。多元文化主義者不是認為 "政府的職責在於確保社會的公平和公民的平等。政府必須干涉,讓所有社會成員,尤其是弱勢群體享受充分的平等權利"。黑人家庭不是沒有父親養家嗎?那就和政府(福利) 結婚吧! 而且大家知道政府是永遠不可能離婚的。離了婚,還不是照樣要付贍養費的。

有人講了一個故事。說在政府部門裡有三種人最受到保護。第一是黑人,第二是女人,第三是單親媽媽。如果你是黑人單親母親,那你有三重保險。至於工作能力嗎? 大可忽略不計。誰讓某些膚色更貴呢? 突然想起若干年前剛到美國時,不是有個大明星要把自己漂白嗎? 當今世道反過來了,不是要漂白而是要染黑。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不知道這算不算歧視? 歧視這個詞本身應該沒有帶顏色吧!

除了種族問題,多元文化主義在犯罪問題是這樣干涉的。在黑人犯罪率高於其他族裔的情況下,首先預設警察有針對黑人的暴力。所以取消警察就可以減少暴力。至於社區是否安全好像不需要考慮。 

另外,根據加州2014年的第47號法案。毒品交易,偷竊,使用假支票,只要其價值不超過950美元都不算犯罪。前不久,一位支持該法案的重要議員自己被搶了。不知道心裡是何等滋味? 前不久,紐約市市長打算給布朗士的罪犯每月發1000美元。他們有錢了就會呆在家裡看電視不去搶劫。問題是人的欲望是永遠沒有止盡。如果他們想開奔馳怎麼辦? 是不是也發奔馳? 另外,錢從哪裡來? 鼓勵不勞而獲,美國只會加速沒落。

再看看遊民問題,加州政府花費6萬元給遊民買帳篷。並打算花80萬,高於平均房價百分之一百五十,給遊民修房子。再問一句,錢從哪裡來? 如果當遊民都有房子住,那還有誰願意努力工作。美國本來就是債台高築,這樣下去離滅亡也不遠了。美國這個號稱世界民主的燈塔都要倒了。那麼西方整個民主社會也就差不多了。

種族問題,犯罪問題和遊民問題只是加州眾多問題中的幾個。不過它們已足以讓人們看到未來的美國社會將會是什麼樣子。隨着美國人口結構的變化,2020美國大選出現的社會巨大分裂和目前在阿富汗的窘境,美國的的確確已經站在決定美國未來的十字路口上。同時也是需要在政治,文化和教育上反思 "多元文化主義" 近幾十年對美國社會產生的影響的時候了。

"多元文化主義" 作為一種激進的社會理論本身具有先天的缺失。在過去幾十年中,它的眾多訴求與現實社會嚴重脫節。也違反人類歷史的進程,更多的是人們的良好願望。其實也就是一種政治武器。迄今為止,美國已經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即社會的巨大分裂和國力的急劇衰敗。堡壘是最容易從內部攻破的。沒有一種大家公認的美國精神,恐怕離日落西山氣息炎炎也不遠了。是該慎重選擇自己和國家未來的時候了!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習棄鄧計遭打,不自量力受辱。
2020: 獨裁黨
2019: 摘錄《盛世》:最壞的其實是活在共產政
2019: 秦膽| 中國舉報盛行 強迫道歉的網路景
2018: 如果饒毅施一公陳章良因為中國要依靠一
2018: “一帶一路”倡議與美日印(度)澳在亞
2017: 大陸實際已經悄然開始武統台灣的第一階
2017: “改革開放是一場浩劫”,這話說不得?
2016: 成敗:假如歷史上沒有毛澤東
2016: 對毛澤東的認識正逐漸加深,小人無法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