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盤點中國古代地圖的種種缺陷
送交者: 蘆笛 2022年09月19日07:14:28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我在《赫爾松大捷即將到來?》中翻譯萬惡美帝戰爭研究所發布的戰報時,插入了一個附註:

“駐紮在赫爾松省第聶伯河右岸(附註:河流以流向定左右,例如長江中下游的左岸為江北,右岸是江南,而第聶伯河在此處的右岸則在河的西北邊)的俄軍正試圖談判在國際法主持下的投降。”

一位讀者告訴我,他過去不知道該怎麼區別“江左、江右”,看了那附註才明白了。他不知道,我那附註講的是現代也就是西方的規則,恰與中國古代的“江左江右”相反。如果不加以澄清,只怕其他讀者也會像他那樣,用西方規則去解讀古代中國的地名。

在古文或古詩詞中,常常見到“江左”“江右”的說法。例如辛棄疾在《賀新郎》中就曾諷刺:“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可惜這兒的“江左”並不是由河流的流向確定的。

古人說的“江”,常指“長江”,所說的“河”,常指“黃河”。長江自九江至南京一段,河流自西南向東北流動。古人在江上對着南方,左邊是江東,右邊是江西,便將江東稱為江左,江西稱為江右。但若無論是按河水流向,還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地理定向規則,江東才是江右。

這古今之別是怎麼造成的?它其實是“東西之別”。許多人不知道,現代中國人的眼光已經被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改造過了。只是咱們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還以為是祖傳的眼光而已。

古代中國沒有學校,只有私塾或書院。無論是哪種,都只教四書五經。四書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這些古籍中不含任何科學知識,只教“三綱五常”、“忠孝節義”那一套傳統倫理道德,相當於後世的政治課。據說精通了這一套,便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了。

至於我們小學裡學的算術、自然、地理等等,則無論是私塾還是書院都是不教的。古代文人包括那些歷史上的名臣,沒有一個會四則運算,因為中國數字的寫法與阿拉伯數字不同,無法用於筆算,要做四則運算只能靠算盤。然而文人卻不屑於學習珠算,因為那與“修齊治平”無關,只配“錢穀師爺”、賬房先生和商人們學習。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曾向大明官紳演示筆算,大眾嘖嘖稱羨,驚為神技。

所以,我們在小學裡學的算術、自然和地理,中學裡學的數、理、化、生、地、音、體、美等等,統統是1900年晚清實行新政後才從西方引進的。晚清最重大的改革之一,就是效法西方廣建“學堂”(後來改稱學校),翻譯引進西洋教科書,開設了我們在中小學裡學的那些基礎學科。別看那些知識簡單,晚清改革之前,舉國能有十個人懂就不錯了。至於地理,除了野心勃勃者如左宗棠之輩外,沒哪個士子見過一張地圖,遑論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這口訣是鬼子教會我們的。

我知道,大家很難接受這一點,但事實上,中國古代真的沒有地理學。要教地理,先得有地圖不是?可惜要畫地圖,就得懂測繪學。要懂測繪學,就得懂代數幾何三角,擁有經緯儀、等高儀、六分儀等測量儀器,而在西洋鬼子打進來之前,這些東西咱們是統統沒有也不懂滴!

這不是說中國古代沒有地圖,當然有,但它們都不是測繪出來的,是憑粗略印象畫出來的示意圖。

這類地圖第一個缺點,是古人沒有“平面圖”的概念,更不知道可以用不同顏色在平面圖上表示地形的高度,卻以為在地圖上畫出山峰即可顯示地形,於是把地圖畫成了山水畫:

1760184501636392618.png 

作為美術作品,它當然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可惜其科學價值等於零,不具備任何實用性。青山固然美,可我想知道山那邊是什麼地方。密密麻麻排滿了山,哪還有空白寫地名?

浙江杭州府地輿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標註.jpg 

上面是清代繪製的浙江杭州府地輿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它表明,在地圖上畫山峰只能歪曲真實的地形地貌,讓人還以為那是桂林——除了桂林,哪兒還有“山如碧玉簪”?杭州當然有山,但那是山嶺,不是一個個拔地而起的“獨秀峰”。而且,那些山太高,嚴重脫離真實,堪稱“寫意畫”,連山峰的高度都沒法比較。

儘管如此,此圖堪稱罕見的傑作,因為 它標註了“上南下北左東右西”的方位,雖然與西方規矩相反,好歹能讓讀者知道大方向。而這就是古地圖的第二個缺陷:大多數都不標明方位。

有讀者說,中國的地理方位是從易經里來的,易經河圖洛書先後天八卦的方位就是上南下北。所以,不標明方向也沒問題,反正大家都知道按八卦的方位去看地圖。

這位讀者沒有意識到,他無意中指出了古地圖的第三個缺點:方位不規範,基本是隨機的。上南下北的固然有,上北下南的也不少,還有上西下東的。無論方位如何,一般都不註明,留待讀者去自行考證。下面這張圖就最有代表性:

長江口古圖標註.jpg 

作者估計手上有張橫幅,於是將就着紙張尺寸,從左到右排下地名的一字長蛇陣,依次為鎮海、舟山群島、錢塘江口、吳淞口、崇明島、太倉和常熟。

因為他沒有標註方位,讀者只能自行考證。若是讀者知道右邊的江蘇地名在北面,而左邊的浙江地名在南邊,就能判斷該圖的方位是“左南右北”,進而推導出“上西下東”。要讓它符合現代人的看圖習慣,就得將它左旋九十度:

長江口拼圖.jpg 

與谷歌衛星地圖相比較,可知大方向雖然調整過來了,那七個地標的位置與彼此間的距離卻都嚴重脫離了真實,簡直到了神鬼莫測的地步。

由此可見,這張古地圖根本不是實際測繪的結果,而是作者憑靠不住的記憶畫出來的。而這就是古地圖的第四個缺陷。

我之所以能考證出上面那張古地圖的方位,是因為知道江蘇在浙江的北面。但不知道這點的讀者就無計可施了。今天的讀者倒能解決這難題:將那些地名輸入谷歌地圖,再與古圖比較即可。但在沒有衛星地圖的古代,這種地圖就是廢紙一張。

即使有着谷歌衛星地圖的幫助,某些地圖的方位仍然無法確定。下面這幅就是如此。即使有高斯的智商、甚至是愛因斯坦的智商,也無法猜出東西南北在哪邊:

大清河源流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jpg

清代繪製的大清河源流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因為不是實測,不使用羅盤,畫出來的地圖無論朝哪個方向,都不是正對着,總有不同程度的偏離。而這就是古地圖的第五個缺陷。下面這張地圖就很有代表性:

三鎮比較.jpg 

上圖的上中下三圖分別為古地圖、正常顯示的衛星地圖以及左旋約30度的衛星地圖。按正常的衛星地圖,黃州的緯度應該低於武昌與漢陽,可古地圖上畫的黃州府卻在武昌府和漢陽府的北面,黃州與漢陽的連線與水平線之間成了約30度的夾角。要使衛星地圖符合這一特點,就只能左轉約30度。這說明古地圖的作者並未面對正北,而是面對北偏西約30度。

不進行實際測繪,不僅造成地圖的方位偏差,而且造成了地理距離嚴重偏離真實比例 ,以致武昌——黃州的距離僅比漢陽——武昌的距離略遠。而這就是古地圖的第六個缺陷——沒有比例觀念,

古人無緣像我們一樣,早在初中學相似三角形時就建立了比例觀念,因而不知道地圖與實際地形之間是幾何學上的“相似形”關係,必須將地形按比例縮小畫到紙上去,由此不但造成地形失真,而且無法給出比例尺,讓使用者能在地圖上測量出兩地的距離。

以下面這張揚州古地圖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揚州.jpg 

為了比較,我選取了三個地標,順鐘向依次為大明寺、上方寺與文峰塔。它們構成了一個三角形。今天的初中生一眼就能看出,古地圖中的白色三角形與衛星地圖中的紅色三角形根本就相似。白三角近乎直角三角形,而紅三角是銳角三角形。不僅如此,古地圖上的大明寺與上方寺基本等高,而衛星地圖上的上方寺要比大明寺高了許多(亦即在其北面)。這說明製圖者沒有使用指南針,面對的不是正北而是北偏東。

奇怪的是,中國古人早就發明了羅盤。陰陽先生看風水,或是木匠蓋房子(大到故宮)時都使用羅盤。古城布局的東西南北指向極准,北京、西安、成都就是證明。在這種情況下,本來要畫出準確的城市地圖很容易。然而揚州府的地圖的縱軸卻指歪了,成了指向北偏東。漢陽—武昌—黃州的古地圖的方向偏差之大就更不用說了。建城時用羅盤,畫城市圖卻不用,看來繪圖師們連陰陽師或木匠都不如。

古地圖的第七個缺陷,是古人缺乏天文學常識,不知道大地是個圓球,當然也就不知道必須在地圖上畫上經緯線,更不知道測定各地點的經緯度。既然不知道經緯度,當然就不可能知道黃州的緯度比武昌的低,不能把它畫到武昌的北面。類似地,揚州大明寺的緯度畫高了也就無法察覺了。

古代地圖的繪製之所以有着上述種種缺陷,在我看來是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是古人對自然界的奧秘徹底缺乏好奇心,只關心解決實際問題,不知道建立基礎理論,致使古代中國有技術而無科學。而且,技術只為勞力者掌握,勞心者是不屑於學習的。於是無論勞力勞心,統統都不懂科學,當然就不知道應用幾何和三角知識去測量高度與距離,更不知道必須測定各地的經緯度,據此在地圖上畫出經緯線。這樣還怎麼能畫出一張真實的地圖?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政治上的。帝王們唯一關心的是永久把持政權,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民間“臥龍”為大患,生怕他們成了某個造反痞子的軍師。所以,與西方不同,在古代中國,地理從來不是顯學。

總而言之,因為古地圖不是按比例縮小的實際地形的相似圖,既無法看出實際的地形地貌,更無法靠比例尺算出兩地間的距離,這類憑記憶畫出來的示意圖根本沒有使用價值、尤其是軍事價值。無法想象有誰能用這種地圖行軍打仗。

可笑的是,《三國演義》上張松嫌主子劉璋暗弱無能,跑到許昌去見曹操,想當“帶路黨”,把四川的地圖獻給他,引曹軍來滅了劉璋。幸虧曹操嫌他丑,懶得理他。否則以為有了那地圖就不用嚮導,靠它指引入川,只怕全軍要餓死在山谷里。

相比之下,西方在大航海時代(15-17世紀)就發展完善了地圖測繪技術。英國人在18世紀初測繪的印度次大陸地圖,與衛星地圖一模一樣:

印度拼圖2.png 

幸虧三千年下來,總算出了個喜歡數理化的康熙皇帝,在傳教士們的輔導下惡補到了高中水平。別說在古往今來所有的皇帝中,就是在當時的全民中,他也是絕無僅有的異數。1708年,經他下旨,由傳教士們主持,在全國600多個地點測定了經緯度,歷十年之功,繪出了中國第一張畫了經緯線的全國地圖《皇輿全覽圖》:

皇輿全覽圖.jpg 

現代人一望即知,這張地圖仍然不夠準確,朝鮮半島明顯畫寬了,水平遠不及英國人同期製作的印度次大陸地圖。不過,傳教士們畢竟只是票友,並非專業人士,未便苛責。

可嘆的是,就連這業餘水平的《皇輿全覽圖》,也只是曇花一現。康熙死後,全國讀書人的科學知識的平均水平又跌回小學以下。

直到鬼子打進來,朝廷被打急打怕了,才開始搞洋務運動。而要駕駛洋兵艦打仗,靠《四書五經》是斷無生路的,於是只能派人去留學。北洋水師的艦長們都是從英國留學回來的,可惜水平還不如傳教士教出來的康熙。下面是他們在清同治九年(1870年)以後畫的《北洋分圖》:

image.png 

此圖似有抄襲《皇輿全覽圖》之嫌,朝鮮半島長得跟後者一樣胖。不如後者的,是山東半島那駱駝嘴幾乎都要親到朝鮮半島身上去了,而遼東半島周邊的島礁群畫得太大,以致喧賓奪主。


我知道,本文指出的一點簡單史實,肯定要被中宣部罵成“歷史虛無主義”。一般人恐怕也會覺得難以接受。此無他,大家過去聽多了阿Q爺爺“我們祖上當年比趙太爺家闊多了”也。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1: 中共新文革其實更像「一九八四」
2021: 刺殺習近平 (獨幕話劇) 畢汝諧(作
2020: 二大爺| 流落中國三十年,美國孤女悲喜
2020: 作家之心,何其敏感 畢汝諧(紐
2019: 滿滿虛榮心的跳梁小丑
2019: 特尾徐尿涼為繼續執行大掃蕩海運而在毒
2018: 人道就是即使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受傷罪犯
2018: 瑞典警察將遊客半夜拋屍荒野符合普世價
2017: 紀念918:吉鴻昌之死
2017: 中美兒童讀書的差別根源於文化與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