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的元兇1 |
送交者: 柏林 2007年02月26日08:41:18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
現摘要報告中華二十五史中部分史書記載的部分燠象: ◆《漢書·五行志第七中之下》報告: 一、桓公十五年“春,亡冰”。劉向以為周春,今冬也。 ——亡冰即無冰。結冰氣溫高於下雪氣溫,無冰季節的氣溫一般高於無雪季節的氣 二、成公元年“二月,無冰”。 三、襄公二十八年“春,無冰”。 四、僖公三十三年“十二月,李梅實”。 五、漢武帝元狩六年冬,亡冰。 六、漢昭帝始元二年冬,亡冰。 七、漢惠帝二年,冬雷,桃李華,常奧之罰也。 ◆《晉書·五行中》報告: 吳孫亮建興元年九月,桃李華。孫權世,政煩賦重,民雕於役。是時諸葛恪始輔 魏少帝景元三年十月,桃李華。時少帝深樹恩德,事崇優緩,此其應也。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十二月,桃李華。是時簡文輔政,事多馳略,舒緩之應也。 ◆《隋書·五行下》報告:後齊天保八年三月,大熱,人或渴死。 ◆《新唐書》報告: 一、《五行一》: ㈠天寶元年冬,無冰。 ㈡貞元十四年夏,大燠。 ㈢元和九年六月,大燠。 ㈣長慶二年冬,少雪,水不冰凍,草木萌荑如正月。 ㈤廣明元年十一月,暖如仲春。 二、《五行二》: ㈠延載元年九月,內出梨華一枝示宰相。 ㈡神龍二年十月,陳州李有華,鮮茂如春。 ㈢元和十一年十二月,桃杏華。 ㈣大和二年九月,徐州、滑州李有華,實可食。 ㈤會昌三年冬,沁源桃李華。 ㈥廣明元年冬,桃李華,山華皆發。 ㈦中和二年九月,太原諸山桃杏華,有實。 ㈧總章二年七月,劍南州十九旱;冬,無雪。 ㈨長安三年冬,無雪,至於明年二月。——“至於明年二月”指旱情至於明年二 三、《五行三》: ㈠證聖元年六月,睦州隕霜,殺草。吳、越地燠而盛夏隕霜,昔所未有。四年四 ㈡元和二年七月,邠、寧等州霜殺稼。九年三月丁卯,隕霜,殺桑。十四年四月, ◆《宋史·五行二上》報告: 一、乾德二年冬,無雪。五年冬,無雪。 二、寶元年冬,京師無雪。二年冬,無雪。 三、淳化二年冬,京師無冰。 ◆《金史·五行》報告:章宗大定二十九年,日冬無雪。——日冬指陽冬、暖冬。 ◆《元史》報告: 一、《五行一》: ㈠皇慶元年,冬無雪,詔禱岳瀆。 ㈡延祐元年,大都檀、薊等州冬無雪,至春草木枯焦。 二、《五行二》: 至元六年冬,京師無雪。至正八年九月,奉元路桃杏花。十四年八月,冀寧路榆次 ◆《明史·五行二》報告: 一、洪熙元年正月癸未,以京師一冬不雪,詔諭修省。 二、正統九年冬,畿內外無雪。十二年冬,陝西無雪。 三、景泰六年冬,無雪。 四、天順元年冬,宮中祈雪。是年,直隸、山西、河南、山東皆無雪。二年冬,命 五、成化元年冬,無雪。五年冬,燠如夏。六年二月壬申,以自冬徂春,雨雪不 六、弘治九年冬,無雪。十五年冬,無雪。十八年冬,溫如春,無雪。 七、正德元年冬,無雪。永嘉自冬至春,麥穗桃李實。三年冬,無雪。六年至九 ——與弘治九年冬暖、正德元年冬暖、正德六年冬暖相應的物候是:弘治十六年九 八、嘉靖十四年,冬深無雪,遣官遍祭諸神。十九年冬,無雪。二十年十二月癸 九、隆慶元年冬,無雪。四年冬,無雪。 十、萬曆四年十二月己丑,命禮部祈雪。十六年、十七年、二十九年、三十七年、 十一、崇禎五年十二月癸酉,命順天府祈雪。六年、七年冬,無雪。 ◆《清史稿·災異二》報告: 一、順治十三年冬,莊浪燠,無雪。十八年冬,龍門無雪。 四、嘉慶三年冬,桐鄉燠。十三年冬,昌黎無雪。十八年冬,鄖縣無雪。二十年二 五、咸豐十年冬,皋蘭無雪。 六、同治元年冬,黃縣大燠。 七、光緒元年冬,望都、撫寧無雪。十四年冬,皋蘭燠。 上列史記表明: 一、美國航太總署的“哥達德太空研究所”發言人的“今天的地球是一萬年來最熱 統治科學界的西方科學文化為什麼會是胡說八道的文化?不知歷史的文化?原來, “黃帝使……沮誦、倉頡作書,沮誦倉頡,黃帝左右史”(《世本·作篇》),漢 二、全體科學家都是“無知無欲”、“惟道是從”(老子)的收音機,都是“目惟 外國科學家無本國史可以,西方科學家無西方史可讀,不等於無史可讀:中國二十 原來,人人都沒思想能力、思考能力,人人都無意識和意志,無人不是“無知無 三、史載暖冬的最早時代雖是春秋時代的齊桓公十五年,但周初出世的《周書·洪 四、史上的暖冬多是偶而發生的氣候,但在宋、明兩朝,暖冬時長卻多次延長到二 ㈠宋寶元年冬,京師無雪。二年冬,無雪。 ㈡宋至道元年冬,無雪。二年冬,無雪。 ㈢宋元祐四年冬,京師無雪。五年冬,無冰雪。 ㈣宋乾道五年,冬溫,無雪。六年,冬溫,無雪冰。 ㈤宋慶元元年冬,無雪。二年冬,無雪。 ㈥明朝天順元年至二年無雪。 ㈦明正德六年至九年,連續三年無雪。 ㈧明萬曆十六年至十七年,連續兩年無雪。 ㈨明崇禎五年至七年,連續三年無雪。 如果視夾一年有雪的氣候為反常,那麼,“明成化十年二月,南京、山東奏,冬春 如果視夾一至二年有雪的氣候為反常,則可視:宋元祐元年至五年期間是氣候變暖 五、冬暖氣候往往發生草木花開二度、果得二熟的物候。 七、春燠夏燠不僅升溫春夏氣溫,且會降霜,如上面舉證的《新唐書·五行三》所 順治元年四月,棲霞隕霜殺麥。二年八月,垣曲隕霜。六年四月,莊浪隕霜殺麥。 康熙二年四月二十三日,高苑隕霜殺麥。六月,雒南、商南隕霜三次。三年四月二 雍正元年八月,懷安隕霜殺禾。二年八月,江浦隕霜殺稼。六年七月,甘泉隕霜殺 乾隆四年四月,通州隕霜殺麥。八月初一日,東光隕霜殺禾。十年七月,廣陵隕霜 嘉慶十年三月,東平、濟寧、莘縣隕霜殺麥。十三年四月,靖遠、樂清隕霜殺禾。 道光十二年四月,諸城隕霜殺麥。七月,望都、寧津隕霜殺禾。十五年四月,黃縣 咸豐九年二月,沁源隕霜殺麥。 同治九年二月,沁源隕霜殺麥。 光緒二年八月初八日,寧津、東光、臨榆隕霜殺禾。十八年四月,化平川隕霜。 晚春至早秋的隕霜氣象和同期的飛雪氣象,都是溫暖氣候條件下的驟冷氣象,故歷 其實,六月飛雪並非全球變暖的當代才出現的反常天氣,它早就通過元曲《竇娥 要是以為《竇娥冤》中的六月飛雪是作者的虛構故事,但你絕對無法否定史冊記載 ◆《漢書·五行志第七中之下》報告: 漢文帝四年六月,大雨雪。後三歲,淮南王長謀反,發覺,遷,道死。 ◆《隋書·五行上》報告: 大同三年七月,青州雪,害苗稼。是時交州刺史李賁舉兵反,僭尊號,置百官,擊 東魏興和二年五月,大雪。時後齊神武作宰,發卒十餘萬築鄴城,百姓怨思之徵 ◆《晉書》報告: 一、五行上:太康五年九月,南安郡霖雨暴雪,樹木摧折,害秋稼。 二、五行下: 晉光熙元年閏八月甲申朔,霰雪。是年,帝崩。 晉成帝咸和九年八月,成都大雪。是歲,李雄死。 晉康帝建元元年八月,大雪。是時,政在將相,陰氣盛也。 晉穆帝永和二年八月,冀方大雪,人馬多凍死。十年五月,涼州雪。明年八月,張 ◆《宋書》報告: 一、《五行一》: 晉武帝太康五年九月,南安霖雨暴雪,折樹木,害秋稼。 二、《五行五》: 晉武帝太康五年九月,南安大雪折木。 晉惠帝光熙元年閏八月甲申朔,霰雪。 晉成帝咸和九年八月,成都雪。其日李雄死。 晉康帝建元元年八月,大雪。是時政在將相,陰氣盛也。 晉穆帝永和三年八月,冀方大雪,人馬多凍死。永和十年五月,涼州雪。永和十一 ◆《舊唐書·五行》報告: 長安四年,自九月至十月,晝夜陰晦,大雨雪。都中人畜,有餓凍死者。令開倉賑 元和十五年九月十一日至十四日,大雨兼雪,街衢禁苑樹無風而摧折、連根而拔者 長安四年九月後,霖雨並雪,凡陰一百五十餘日,至神龍元年正月五日,誅二張, ◆《新唐書》報告: 《五行一》:開成四年九月辛丑,雨雪,木冰。十月己巳,亦如之。 《五行三》: 咸亨元年十月癸酉,大雪,平地三尺,人多凍死。 久視元年三月,大雪。 神龍元年三月乙酉,睦州暴寒且冰。 開元二十九年九月丁卯,大雨雪,大木偃折。 大曆四年六月伏日,寒。 貞元十九年三月,大雪。 元和八年十月,東都大寒,霜厚數寸,雀鼠多死。十二年九月己丑,雨雪,人有凍 天復三年三月,浙西大雪,平地三尺余,其氣如煙,其味苦。 天祐元年九月壬戌朔,大風,寒如仲冬。 ◆《宋史》報告: 《五行一下》: 端拱元年閏五月,鄆州風雪傷麥。 紹興十三年三月癸丑,雨雪。二十八年三月丙寅,雨雪。 淳熙十六年四月戊子,天水縣大雨雪,傷麥。 嘉定十七年三月癸丑,雪。 《五行四》: 紹興六年四月,中京大雪、雷震,犬數十爭赴土河而死,可救者才二三。 ◆《金史·五行》報告:皇統二年三月辛丑,大雪。 ◆《元史》報告: 《五行一》: 延祐元年三月,東平、般陽等郡,泰安、曹、濮等州大雨雪三日,隕霜殺桑。 泰定二年三月,雲需府大雪,民飢。 《五行二》:至正六年九月,彰德雨雪,結凍如琉璃。九年三月,溫州大雪。十年 ◆《明史·五行一》報告: 洪武十四年五月丁未,建德雪。六月己卯,杭州晴日飛雪。 天順四年三月乙酉,大雪,越月乃止。 弘治二年三月庚辰,貴州安莊衛大雷,雨雪雹,壞麥苗。六年十月,南京雨雪連 萬曆二十四年四月己亥,林縣雪。三十八年四月壬寅,貴州暴雪,形如土磚,民居 崇禎十一年五月戊寅,喜峰口雪三尺。 ◆《清史稿·災異一》報告: 康熙十八年八月,高州大雪。三十年五月朔,平遠雨雪。三十六年九月,龍門大 乾隆八年七月,無為大雪。十二年六月丙子,蘇州雨雪,己卯、庚辰又微雪。 嘉慶十四年立夏前三日,江山雨雪。 《清史稿·災異一》並未全面報告清朝全國各地的六月飛雪氣象,如《上海縣誌》 八、因中華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是各種測命工具反覆證明“萬般都是命, ——說《周書·洪範》成於周朝初期是我拾人牙慧的表現,其實不妥,因為“禹治 |
|
|
![]() |
![]() |
實用資訊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一周回復熱帖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6: | 周之金為何如此可怕? | |
2006: | 我的情況和我所知道的周之金——北大到 | |
2005: | 美國工作外包厚印度薄中國? | |
2005: | 海外華人的世界大 | |
2004: | 紅色記憶: 英雄的三十九軍戰友 | |
2004: | 關於“痛恨”中國人 | |
2003: | 有一種“愛”其實是害 | |
2003: | 我反美,我不掩飾這一點 | |
2002: | 外交前輩談布什訪華 | |
2002: | 東方的智慧和西方的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