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大變局下,德國選擇了中國" : 可惜,你們又被這篇10萬+誤導了
送交者: business_angel 2020年06月30日03:17:07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導讀:最近一個月發生一件很奇怪的事。德國突然變成全世界最親華的國家,默克爾天天在“擁抱中國"。我在6月1號寫過一篇闢謠文(華語媒體: "默克爾擁抱中國",默克爾: "我沒說過這句話")。前幾天又看到一篇名為"大變局下,德國選擇了中國“的10萬+爆文(文中簡稱"大變局下")。然而,兩篇報道的作者都同時引用了德媒RND的一篇報道作為依據。準確地說,他們只是引用了這篇德媒報道的標題,完全忽略了報道的上下文以及整體輿論趨勢。作者的斷章取義、扭曲事實,對德國政治文化的淺薄認知誤導了幾十萬無辜讀者。

為了能夠讓"大變局下“這個標題站住腳,博眼球,"大變局下"作者也採取相同的惡劣手法。

接下來,我會針對文中四個論點進行分析和解剖。他們為什麼都不能成立。




第一個論點

"大變局下“: 德國媒體以《歐盟議程:擁抱中國,美國且等等》進行報道。核心就是,歐盟與中國的關係正處於新的階段,美國且等等。

對此,我在6月1號發表的《華語媒體: "默克爾擁抱中國",默克爾: "我沒說過這句話“》一文中做出了很詳細的解讀。感興趣的同學請自己閱讀,我不再複述。今天只做一些補充。

"大變局下“: “在德國,媒體和經濟學家總是宣稱要對中國採取強硬的態度,放心,這只是表面的現象,這些人沒有切身的利益,只是仰着脖子,扯着嗓子,喊喊口號罷了。"既然德媒總是宣稱要對中國採取強硬的態度,為什麼會出現《歐盟議程: 擁抱中國,美國且等等》這般“親華"的報道?這難道不有點反常嗎?

默克爾5月27號在KAS做了一次簡短的演講,陳述她從7月1號開始接任歐盟輪值主席國後的大致外交政策思路。隨後,德國很多媒體都進行了報道,其中也包括RND(Redaktionsnetzwerk Deutschland)。所謂“擁抱中國“的標題就出自這家媒體。


原文報道截圖


每家媒體都可以自行對默克爾的發言做解讀。但默克爾本人並沒有說要“擁抱中國“,這是原文作者Daniela Vates給出的“解讀"。她在文中(原文鏈接:rnd.de/politik/angela-m) 把默克爾和特郎普就中文態度上進行了對比,特朗普“罵"中國,默克爾則採取“擁抱策略“。


文中的“擁抱“有多層含義:


1。默克爾和特朗普就中國問題的不同策略。默克爾不可能學特朗普。人們很少看到她激進的一面。擁抱是打引號的。

2。顧及到整體輿論大環境,Daniela Vates的“擁抱中國“也包涵了對默克爾的一種諷刺。


Vates在過去也寫過很多關於默克爾的報道。她也曾經作為陪同記者跟總理訪華。並沒有發現她有親華的一面。比如:










想客觀理解RND或其它德媒標題,有時候需要跳出針對某一篇報道的本身,了解輿論大環境。


"大變局下“作者小二胖有一點說得符合實際,德媒和經濟學家的確宣稱對中國採取強硬的態度。但問題是,為何所有華語媒體只引用了RND這一篇報道標題,而完全忽略了所有其它相關話題報道?為什麼所有華語媒體都認為這家媒體的這條報道是“真實“的,其他的都不是呢?為何不綜合一下? 因為不敢,要不然就沒料可爆,閱讀量上不去,這齣“戲"也沒法演下去了。


"大變局下“作者沒有引用德語原文報道,很有可能只是引用了被篡改,被扭曲過的中文版報道。這是重點!假如信息來源就有誤導性,結論會正確嗎?


在過去多年,我發現,在很多華語媒體人身上都有一種很愚昧和狹隘的政治觀: 只要德國對美國說不,就自動表示德國親華。很遺憾,事實並非如此。




論證可信度指數: 零



第二個論點

"大變局下“: 德國通過其前政府高官寫的一篇文章《一個主權國

家,而非提線木偶》,也表達了德國的態度。

在此,作者短短的一句話就犯了三個很低級的錯誤。這也充分證明,他對德國真不知情。


1。假如德國政府想通過德國媒體表達自己的態度,它一般會選德國主流媒體如《明鏡》、《南德意志報》、《時代周報》、《法蘭克福匯報》或《世界報》。但不太可能通過de.china-info24.com這家德語媒體。我估計沒有幾個德國人聽說過這家媒體。它本身也不是德國媒體,而是《歐洲時報》旗下的德語版刊


2。德國為什麼在這麼重要的議題上會通過前政府高官撰文表達德國態度?難道就沒有其他更合適的人選?聯邦德國外交部和總理髮言人都幹嘛去了?

3。所謂的德國前政府高官是何方神聖?他叫Michael Borchmann,2015年退休。此前擔任過黑森州某政府部門旗下就歐洲事務的主管(Abteilungsleiter)。僅僅從職務界別上看,Borchmann博士上面還有國務秘書(Staatssekretär),再上面還有州立部長(Landesminister)。這僅僅只是德國黑森州,還不是聯邦政府。國家外交和國防均不屬於聯邦州管轄。這也是為何聯邦州即沒有外長和國防部長的原因。在聯邦州上面有聯邦外交部,再上面還有總理府。

Michael Borchmann


嚴格來講,這位Borchmann博士根本就算不上政客(Politiker),而是一名州級別的公務員(Landesbeamter)。他現在的身份是一位退休老人以及專欄作家。況且,他給de.china-info24.com撰稿是有稿費的。據他自己本人對《圖片報》說: „三位數(稿費)。“ 一位退休公務員撰稿發表自己的看法也被視為“表達了德國的態度“?全德國至少也有上千名民,甚至上萬名前州立政府某部門的主管主任,莫非他們都能"代表德國態度"?這就好比國內某局級退休幹部撰文能表達中國態度。這可能嗎?


這種手法過於兒戲。邏輯上完全違背常理。德國政府態度是那麼隨意被表達的嗎?況且,這位Borchmann博士的級別又那麼低。我並不是針對他本人,也不反對他在《歐洲時報》德語版撰文發表自己的看法(親華或批評德國政府),而是反對"大變局下“作者的神邏輯,把一些毫不相幹的事物強制性拼湊一起。

以下是德國《圖片報》“揭發“這位所謂“德國政客身份"的文章。bild.de/politik/ausland

據《圖片報》透露,Borchmann在其某中文網站上被宣傳是"黑森州前部長“。當《圖片報》質問Borchmann時,他也看不下去,表示: 這完全是“廢話"。



論證可信度指數: 零


第三個論點

"大變局下“: 《世界報》頭條,“與中國脫鈎?我們綁定如此緊密”

國內媒體人常用的伎倆。專門翻譯那些貌似特別親華的標題文章來忽悠國內的無辜讀者。但他們自己又沒有耐心把報道讀完(或者本身就是假信息的受害者,還信以為真,視如珍寶)。比如這篇出自《世界報》的報道。既然作者沒時間或不願意把它讀完,那我就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幫他念完。


此文發表的時間是2020年6月12號。兩位作者名字叫Jan Dams和Anne Kunz。原文鏈接: 

welt.de/wirtschaft/arti

“大變局下“所引用《世界報》的內容和數據基本上是正確的,比如:

2019年中國以2000億歐元的貿易額連續第四年成為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2019年德國向中國的出口達到了960億歐元。德國需要中國的市場,大眾公司每賣出2台汽車,就有一台銷往中國。根據德國商業銀行的統計,有30家達克斯上市公司營收的18%來自中國。2019年德國創造價值的4%依賴於中國市場的需求。4%聽起來很少,但其實這個金額非常大,這相當於1230億歐元。

遺憾的是,他只讓讀者看到原文三分之一的內容


我給大家補充剩餘部分。

下面是原文另外三分之二的內容

文章引用了位於科隆的德國經濟研究所(Institut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 in Köln ,簡稱IW)專家Jürgen Mattes:“中國對德國很重要,但我們不必忍受一切(或任其擺布)“。他還表示,德國的就業崗位不像德媒描述的那樣依賴中國。但是,德國工商業聯合會 (DIHK)持不同看法: 德國有80萬就業崗位依賴於中國需求。

Jürgen Mattes


德媒原文作者還寫道: 事實是,德國駐華企業首先有利於中國,而不是德國。“如果一家(德國)企業在中國生產和銷售,對德國經濟幾乎沒有影響。它不會為德國創造就業崗位,稅收效益也非常有限...假如德國企業不在中國生產,首先受影響的是大企業,以及中國本身。“ 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Gabriel Felbermayr這樣回復《世界報》。“雖然德國駐華企業的收益很樂觀,但利潤率遠不如從前。“

Gabriel Felbermayr

文中還舉了一個關於阿迪達斯的例子。"它在中國雖然發展迅速,但公司員工薪水以及廣告費用也同時在迅速上漲。此外,由於中國政府堅持要求外國公司在華進行科研投資,因此流回德國的資金通常較少。"據德國工商業聯合會 (DIHK)表示,德國駐華的5200家企業為中國創造了110萬個就業崗位。

Gabriel Felbermayr關於電動汽車電池技術、5G和人工智能: 

“我們的確依賴中國。“


但他在下半句又說到: “這很危險。“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已指出,很多德國人認為經濟過於依賴中國其實對德國不利。


文章一共有四個副標題:

1。大眾每兩輛汽車都賣給中國(“大變局下“作者僅僅只是引用了這方面的內容,占整篇文章的三分之一)

2。德國不能任人擺布(“大變局下“作者沒時間看或視而不見)

3。德國不能天真(“大變局下“作者沒時間看或視而不見)

4。跟中國脫鈎是無法想象的(“大變局下“作者沒時間看或視而不見)


關於第三個副標題的內容我就不再重複了。請看第二十二次中歐領導人會晤: 三個關鍵詞分析中歐關係


最後再說一下第四個副標題的內容:


聯邦德國工業組織 簡稱(BDI)主席Dieter Kempf對《世界報》說:“與中國合作時,我們不能天真,必須要積極維護自己的利益。"

Dieter Kempf


Kempf還提到,次疫情讓我們看到,國際供應鏈的依賴性有多麼嚴重。“在不放棄全球化經濟利益的前提下,減少這些依賴性是目前許多公司的首要工作。"


看到這裡,不知道讀者們對“大變局下“作者引用《世界報》作為支撐自己觀點的適當性與合理性("大變局下,德國選擇了中國")是否會產生一點質疑或有一種被欺騙,被忽悠的感覺?


就以《世界報》這篇報道為依據,我真看不出來文中表達了“德國選擇了中國“的語氣。相反,這篇德文報道給我的感覺是: 中德經濟相互依賴、德國不會跟中國脫鈎(對雙方都會起到嚴重影響),但德國今後要逐漸減低對中國的依賴。


以上只是字面上的內容。後面還有一個殺傷力更強的佐證。


大家不妨嘗試設想一下以下這種場景: 

一家母公司CEO在公開場合表示,他準備投資奶茶行業,但一家不怎麼賺錢,甚至賠錢的子公司的兩位員工卻公開表態,堅決反對投資奶茶行業。

你們覺得,誰更有話語權?母公司CEO還是這家賠錢子公司的兩名員工?我想,稍微正常的人都會說,當然是母公司的CEO更有發言權。的確,我也這麼認為。

但很遺憾,“大變局下“作者想讓讀者相信兩位子公司員工更有發言權。

謎底揭曉:《世界報》是施普林格媒體集團(Springer Verlag)的子公司(注: 該集團大股東Friede Springer在接受《南德意志報》採訪時說到,《世界報》其實一直都在賠錢)。施普林格媒體集團的CEO叫Matthias Döpfner(母公司CEO)。他首次也在《世界報》公開撰文表態,德國必須要做出選擇。選擇站隊。站在美國這一邊。Jan Dams和Anne Kunz是《世界報》兩位作者(子公司員工)。亮點在於,“大變局下“作者居然拿《世界報》兩位員工的觀點來支撐"德國選擇了中國“作為論證,而忽視了母公司CEO在同一家媒體的親筆撰文。更有意思的是,Jan Dams和Anne Kunz在文章中根本就沒有表達“選擇中國“的意思,完全是小二胖自己意淫出來的。


《世界報》Matthias Döpfner:"我們必須要做出選擇"


《世界報》: “與中國脫鈎?我們綁定如此緊密”,作者:Jan Dams和Anne Kunz


大家看出來了嗎?“大變局下“作者拿德國首家提倡站隊美國的媒體來證明,德國選擇了中國。




論證可信度指數:負


第四個論點

“大變局下“的作者小二胖拿美國從德國撤軍(三分之一)以及"北溪2號“事件來證明,德美關係已經玩完了。這讓我想起不久前看到一篇名為“美國亡於中文自媒體“的文章。在此,這位作者也活生生地把德美友誼給寫死了。


算了,不說了。剛好我在前不久寫過三篇相關話題的文章。大家可以查閱。


美國從德國撤軍的真實原因是什麼?誰是幕後操手?


默克爾為何在一周內拒絕特朗普兩次?


戰狼外交的反面教材,美國駐德國大使Richard Grenell辭職了

PS: 有必要聲明一下。我只反駁這篇文章的混亂邏輯以及誤導性的結論,沒有其它企圖。未經過我本人授權而轉載都屬於不地道行為。所有想利用我這篇闢謠文做文章的人都跟本人無關,不代表本人立場。



歡迎關注同名公眾號: 新華二代在德國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9: 習掙脫義和團,理智處理中美貿戰。
2019: @武秦嶺,不敢苟同你的觀點
2018: 鷓鴣天 雞國又是大贏家
2018: 這是一個流行騷擾的時代
2017: 廬山會議彭德懷不滿劉鄧極左犯罪還升官
2017: 為什麼講富人入天堂比駱駝穿針還難?
2016: 米笑:屍檢結果公布後雷洋案焦點還是嫖
2016: 盲從:中國民主政治三部曲的設想
2015: 萬沐:北京應積極回應洪秀柱
2015: 如果我是溫家寶(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