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保衛左派美國保衛自由美國
送交者: 伯恩施坦 2022年04月12日15:30:26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作者 中國網友 寫於 不同歷史時期 整理於二零二二年

美國社會的左派理念

作者 秦暉

為了擺脫“最壞政府”,我們就需要從兩方面施加壓力:既要限制它的權力,又要追問它的責任。既不能允許它濫用權力“為所欲為”,也不能任它推卸責任“不為所不欲為”。

  

當然,不同的人或許有不同的偏好:喜歡“小政府”的人可以偏重於限制它的權力,而喜歡“大政府”的人可以偏重於追問它的責任,像傑斐遜—梅森那樣兩者都做,自然善莫大焉。只做壹樣,也仍是有所貢獻。

  

但是要注意,妳的“大小”訴求不要用錯了地方:如果面對有權無責、權大責小的官府,甲用“大政府理論”來為它進壹步擴權,乙用“小政府理論”來為它卸責,那甲乙就都在助紂為虐!起碼要知道:對於責不可問的官府妳再“左”也不能幫它擴權(要擴權,先改革到可以問責了再說)。同樣,對於權不受限的官府,妳再“右”也不能為它卸責(要卸責,先改革到可以限權了再說)。

  

當然,既限權也問責的傑斐遜式立場只能是針對權大責小的“前憲政”時代。到了憲政建成後當真要追求“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就不行了。這個時候,傑斐遜的對手——漢密爾頓的“聯邦黨”那壹套就顯示了價值。

  

有人說:在美國早期政治中傑斐遜是左翼而漢密爾頓是右翼。前述的波維爾、羅斯福等對兩人的評價似乎也給人這種印象。然而,本文前面既然論述了傑斐遜的“左右共祖”特點,則與他相對的漢密爾頓又怎麼可能僅僅是右翼之祖?

  

其實,如果按歐洲標準,或者更確切地說是按北美前宗主國英國的標準,右翼即托利黨(今天英國保守黨的前身)在美國獨立後已經消失了——以“獨立”為外衣的“美國革命”本質上是壹場反對“托利主義”或貴族傳統的革命。作為親英派的北美托利黨人因美國革命的結果而被趕回了英國。

  

英國式的左翼,即工黨,在英國也是以後才出現的——在美國則從來也沒有作為重要力量而出現(這就是所謂“美國沒有社會主義”的“例外論”話題)。傑斐遜並不是工黨之祖,他的論敵漢密爾頓也不會是保守黨之祖。他們兩人都是那場驅逐了托利黨人的革命的大推手。

  

所以表面上看,漢密爾頓的主張在美國其實也是“左右共祖”——只是與傑斐遜相反,漢密爾頓強調的是近代左右兩派不那麼好聽、卻很實際的壹面:他既主張現代右翼不滿意的大政府(當然不是專制政府,只是民選聯邦政府要有更大的權力)也體現出現代左翼不喜歡的富人(當然不是弄權致富的貴族寡頭,而是新興的平民工商業者)立場。如果是在英王麾下,他既想要給英王擴權還要幫英王致富,那就成美國史上的超級“反動派”了。

  

但是,漢密爾頓其實與傑斐遜壹樣,也是個反英鬥士。他在美國初建時的憲政體制下的作用,就是防止傑斐遜的主張走向烏托邦:憲政下的政府,主要是聯邦政府要能有效地運作,就要建立壹套權責對應的體制。為此就要對傑斐遜那種針對有權無責的專制體制而提出的、統治者似乎必須有責無權,至少要責大權小的訴求進行“糾偏”:政府應該擁有比傑斐遜設想的更大的權力,同時不能承擔傑斐遜所希望的那麼大責任——如保護農民免遭工商業競爭的排擠,而要更多地承認“自由競爭”的結果。

  

打個形象的比喻:在北美人民看來英王政府就像騎在人民頭上的馬,“吃草”不夠還要吸盡民脂民膏,但就不為人民而“跑”。結果北美人民把馬從頭上掀了下來馴服為人民的坐騎,在這過程中傑斐遜那種既阻止馬濫吃又逼馬快跑的主張起了極大的作用。但是現在馬變成了坐騎,妳就不能還是“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了。

  

漢密爾頓要讓馬有適當吃草之權(此前的雛形聯邦政府連徵稅的權力都沒有)以與適當奔跑之責相匹配,他的設計也是必不可少的。沖著英王這個“馬王爺”我們要有傑斐遜,但趕走英王后我們要能可持續地有馬可騎,就要以漢密爾頓來平衡傑斐遜。

  

有權無責的“最壞政府”不可欲,有責無權的“最好政府”不可能,漢密爾頓和他那壹派聯邦黨人設計的正是壹套權責對應的“次好政府”方案。而後來的“左右派之爭”實際上是在這種權責對應的憲政原則下“權大責也大”的福利國家和“權小責亦小”的自由放任兩種傾向之爭。

  

羅斯福那壹套政府要為窮人的基本保障負責的左翼主張,沒有漢密爾頓式的“大政府”能搞得成嗎?所以我們當然也不能把漢密爾頓僅僅看成右翼。

  

中國人比今日美國人更能理解傑弗遜?

  

對於這樣的問題,今天的壹些西方人已經陌生。

  

羅斯福的“傑弗遜困惑”與科茨、多恩的“傑弗遜論爭”都顯示出這壹點:今天的人們為傑弗遜到底主張“大政府”還是主張“小政府”展開激烈商榷,有人因為傑弗遜強調政府的責任而宣稱他是“福利國家”的思想先驅,又有人因為傑弗遜強調限制政府權力而把他說成“自由放任”論的祖師。而傑弗遜們何以既像今天的“左派”那樣要求追問統治者之責,又像今天的“右派”那樣要求限制統治者之權,似乎令人大惑不解:傑弗遜是“左派祖宗”,還是“右派祖宗”?

  

所以筆者常常想:思想者互相理解的主要“障礙”何在?有人誇大“文化”差異:似乎“他者”不是神仙就是猴子,反正不是與“我們”壹樣的人。但有人則忽視“問題”差異:似乎中國人與西方人壹樣為“自由放任,還是福利國家”之類問題所困擾。

  

面對強勢的西方,如今有些人——常常是些好心的西方人——大呼反對“文化殖民”,反對中國人接受所謂“西方價值”。然而說句不客氣的話:正是這些好心人,實際上正在對我們搞“問題殖民”,即把他們的問題當成我們的問題向我們推銷。他們其實不了解中國,然而,他們是否真正了解他們自己的先人——“文化”無別但“問題”背景全異的先人,如傑斐遜?

  

就“文化”而言,我相信,中國人與西方人——正如中國人與西方人各自內部——有無窮的差異,但就“常理”而言,還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有人說西方人特愛自由,中國人似乎就喜歡大家長管著。哪有這回事?我曾講過壹個簡單的道理:“不管古今中外,監獄如果不上鎖,關的人都會跑掉。”這就是說無論中西,人們都是嚮往自由的。但是另壹方面,“不自由毋寧死”的人在中在西恐怕也都極少;9. 11以後,美國人不是為“安全”犧牲了壹部分“自由”嗎?

  

自由好,但是可以用壹部分自由來交換“安全”,包括保障、福利等。但是各人“開價”不同,於是有了“大小政府”之爭。在權責對應的憲政體制下生活慣了的許多西方人以為,不搞“福利國家”的地方,那壹定就是“自由放任”的,而福利不足則壹定是因為自由過分。

  

於是奈斯比特曾為中國沒有福利責任而歡呼,認為這是“自由主義的典範”,包括西方在內的全世界都應當向中國學習。與此相反,魏特夫格爾則認為中國傳統的法家帝王都是不入家門的大禹,他們只為承擔治水責任而弄權。然而我國的史學家已經成功地駁斥了這種“治水社會”論,證明那些帝王是“不治水,照樣專制”的。

  

壹些西方人無法理解這些現象。但這很難說是由於“文化”不同,因為哪怕同是西方人,乃至同是美國人,在憲政前後他們的“問題背景”也已經大有區別,對於憲政時代以前西方人面臨的問題,今天他們的後輩也不都是那麼好理解的。

  

然而在歷史上缺少憲政民主因素的中國傳統中,這種保證權責對應的機制通常缺失,於是所謂“大政府”與“小政府”的爭論,在缺少權責對應的前提下就會變成不知所云的假問題。因為這樣的傳統中很容易形成權大責小的官府:權既不受限,責亦不可問。於是其民既無福利,也無自由。而時之君子,熟讀憲政下西人所著書,遂以西人之所爭為己之問題。誤以卸責為讓權,竟指弄權為盡責。苟無福利,則謂自由已得。苦無福利,則怪自由太多。此時他們若能讀讀傑斐遜,應該是可以醍醐灌頂吧。

左派理念是美國社會的傳統理念

作者 秦暉

從制度安排的“經濟人預設”出發,可以認為無論在任何“文化”中,如果沒有制約條件,統治者都可能趨向於權力儘可能大,直至予取予求;而責任儘可能小,乃至不聞不問。





而被統治者則相反,他們都希望兼享最大自由與最大福利保障,因此要求統治者權力儘可能小而責任儘可能大。





壹方面,統治者希望沒有什麼事情是他不能做的,同時沒有什麼事情是他必須做的。另壹方面對老百姓來說,理想的統治者必須按他們的意願做儘量多的事,同時不能違背他們的意願做任何事。統治者希望做有權無責的“人主”,而被統治者但願要有責無權的“公僕”。

這樣,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雙方就權力與責任、或曰權利與義務達成協議或契約就成為必要。這個契約要規定政府必須做什麼(即規定政府的責任),為此被統治者授予其相應的權力。同時更要規定政府不能做什麼,被統治者有哪些統治者不能剝奪的權利。





這樣壹種契約安排,就是所謂的憲政。憲政的目的就是要使政府的權力與責任相對應,這種權力必須為被統治者所授予。而授予的唯壹目的就是要政府能夠向被統治者負責。





在憲*政原則下“無代表不納稅”,對民而言有權利才有義務,對國而言無服務則不應有權力。如果能夠向統治者授權問責的“被統治者”只是少數貴族,那就是貴族憲政,如果多數乃至全體公民都有這種權利,那就是民*主憲*政,或曰憲*政民*主。傑斐遜和他的同仁如梅森等,就是北美憲*政民*主始建時期的思想家與實踐家。





顯然,傑斐遜們為建立憲*政民*主而面對的問題,和在成熟的憲政民主制度下羅斯福、李普曼、科茨和多恩面對的問題,是完全不同的。





傑斐遜們考慮的是如何消除有權無責的專制統治,他們爭取的“權力最小而責任最大的最好政府”雖然不可能實現(應該承認,美國可操作的政治架構,尤其是聯邦壹級的架構主要是聯邦黨人的設計,更確切地說是傑斐遜們和聯邦黨人博弈、妥協的結果),但通過限權與問責兩方面的努力來實現權責對應,則是通往憲*政的不可繞過之路。

當年英王的殖民當局既濫用權力又不負責任,北美人民面對自由、福利都缺乏的局面,他們會嫌當局權力太小而主張擴權的“大政府”嗎?他們會嫌當局責任太大而主張卸責的“小政府”嗎?今天這種福利國家與自由放任的爭論,與當年的傑斐遜有什麼關係?而傑斐遜主張“好政府”應當權力受制約而責任可追問,不是很順理成章嗎?

傑斐遜之所以既像左翼人士又像右翼人士,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在傑斐遜時代,無論自由主義者還是社會主義者,他首先都必須是憲政民主的支持者。





而羅斯福與胡佛、科茨與多恩面對的已經是另外的問題,由於傑斐遜那壹代人的貢獻,他們已經有了壹個權責對應的制度,他們是在此基礎上爭論“責大權亦大”好,還是“權小責亦小”好。今天人們對任何憲政民主國家,從瑞典到美國,仍有許多批評,這是不難理解的。





憲政民主即便成熟到今天的程度,它的“理想性”仍然有限:憲政政府不是也不可能是權力極小責任極大的“最好政府”,同時憲政政府也仍然是各種各樣的:在憲政民主之下公民們打算授予他們的“公僕”哪些權力以便要求後者承擔哪些責任?是授與政府更多的權力以便要求它承擔更大的責任、為社會提供儘量多的福利與保障,還是授與政府很小的權力因而也就無法要求政府承擔什麼福利責任,便成為壹個爭議不休的事情,這實際上是壹個關於什麼是“次好政府”的問題。





在不同的國家,乃至同壹國家的不同時期,人們對這壹問題給予了不同的答案。橫向相較,美國人基本傾向於“權小責亦小”的古典自由制度,而歐洲尤其是北歐人則更喜歡“責大權亦大”的民主福利國家。





縱向考察,美國經過20世紀初的“進步主義”、30年代的“新政”和60年代的民權立法,壹直是趨向於梅森式的“最多服務的政府”。到了80年代出現“里根政策”,又強調堅持傑斐遜式的“最少用權的政府”。兩者形成“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的對峙。

冷戰結束之初曾有人認為後者已成為最後的選擇,是為“歷史的終結”。但是這樣的說法後來不斷被顯示出是過於武斷了。如今“福利國家”的危機雖然嚴重,“自由放任”的問題也還不少。而那種“既非自由放任又非福利國家”的“第三條道路”究竟如何走,也還遠未見分曉。





事實上,由於人對於自由的追求(對束縛的排拒)與對安全的追求(對風險的排拒)同樣出於天性,而且儘管今天自由主義者與社會民主主義者存在著包括明確劃分“群己權界”、群域民主己域自由、以及多數基本領域的群己界分已有定論這“三大共識”,但是人類生活中的壹些領域到底屬於群域還是屬於己域,是“邊界游移,情景決定”的,不可能有固定的劃法。因此人類永遠會有“左右派”。





人類的“終極選擇”是什麼,乃至可不可能出現“終極選擇”,實可懷疑。在“政府”問題上,權力極小責任極大的“最好政府”從未實現,而在權責對應基礎上,次好政府是權責都較大的社會民主政府,還是權責都較小的古典自由政府,也未必能夠有公認的結論。





不過歷史雖然並未“終結”,但歷史畢竟在“進步”。人類憲政的歷史,乃至啟蒙時代以來三百年人們關於“國家”問題上的理論探討與實踐努力如果說有什麼公認的成就,那不在於它實現了“最好政府”,也不在於它分辨出了“次好政府”,而只在於它揭示了什麼是最壞的政府,那就是權力最大而責任最小的政府。

共產主義與基督信仰

作者 吳茂華

早年讀歐美的小說、詩歌,書中描述人物內心靈魂、涉及到宗教情懷的地方,常常引起我的好奇和興趣,由此對基督教衍生出來的西方文化,如巍峨的教堂建誅、精美的繪畫藝術,欣賞不已。尤其對天籟般的教堂音樂、讚美詩,心往神馳。





然而,當我幾十年後真正進入教堂,第壹次祈禱、敬拜、開口唱讚美詩時,突然有壹種芒刺在背的感覺——這種頂禮膜拜,和拜希特勒、拜斯大林,以及文革時期的毛崇拜,何其相似?譬如,稱上帝為大君王、元首,信徒自稱是奴僕、子民!天哪,怎麽仁慈的上帝,也長了壹張專制者的面孔?





最終,我還是接受了基督教信仰,只是充滿了質疑和保留的∶崇拜上帝是否與崇拜領袖或英雄相同?基督教信仰和共產意識,有無共通之處?馬列共產主義創立的時候,為什麽要批判宗教?





隨著進壹步的讀經、過教會生活,我的感悟和思考壹點壹點地漸進深入。現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基督教信仰與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異同。





方面壹∶崇拜神與崇拜人





崇拜,意味著壹種向上仰視的心理態勢。在崇拜的對象面前,甘心降卑、俯首頌讚,希望渺小、軟弱的自身,藉此提升到更高的境界┅┅湯因比就說過,人類的宗教情懷是不可剝奪的。這是人的本能情感。





古代中國人在《詩經》裡頌唱∶“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翻譯出來就是∶偉大呵上帝,洞察人間壹切。世人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管有無宗教信仰,遭遇困頓、絕境,都會喊∶“天哪!天哪!”人們還常說“天時”、“天道”、“天命不可違”、“天理不容”、“天機不可泄露”等,不都說明,從古到今,人在靈魂深處是承認神“上帝”的權柄和大能的!





人人都有崇拜的心理,但崇拜的對象卻大有區別。





基督徒崇拜上帝,承認天地間有壹個至高者,他創造、統管萬物,是公義、真理、道德規範的源頭和終極。人則有局限、有罪性,必須向上帝悔改。





而無神論者,似乎有著不敬也不懼天地鬼神的豪氣。可是真正無神論者是最不容易當的,甚至是沒有的。往往不信天上的神明,就會信世上的東西。“不崇拜上帝,就崇拜領袖”,就是壹例。不畏懼神,卻畏懼騎在自己頭上的“偉人”。“偉人”壹揮手,就乖乖跟著走,走著走著就成了壹只蟲豸或壹顆螺絲釘。集千萬人的崇拜為壹人所用,巨大權力由此而產生,人間之“神”就這樣造出來了!





這樣的“人神”,以革命、人民的名義,支配人的靈魂、侵占人民的權益,挾制民眾變成工具或奴隸,將國家、民族帶入黑暗深淵之中。把人當作神來崇拜,結果便是“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就知道為什麽作家林達說“總統是靠不住的”,為什麼布什講演說要將“權力者關進籠子裡”。





聖經《創世記》裡,古蛇誘惑亞當、夏娃不聽上帝禁令,吃智慧樹上的果子∶“因為神知道,妳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妳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創世記》3:5)這裡的關鍵,在於“便如神”。人間的英明領袖,代替了神,替我們分辨善惡,這就是人間災難的開始。何時人能醒悟,認識到人有限、人性有罪,英明領袖是靠不住的,唯有上帝是靠得住的,才能真正有尊嚴地站起來。





方面二∶理想與天堂





聖經中的耶穌,道成肉身成為貧窮木匠的兒子,在世上傳大愛的福音。他特別體恤、憐憫弱勢群體,對當時社會的黑暗、不公,不遺餘力地譴責。例如,他多次指責法利賽人,“侵吞寡婦的家產”(《馬太福音》23:14)。耶穌愛窮人的事例,在福音書裡隨處可見。聖經中斥責“富足人┅┅只知積攢錢財。工人給妳們收割莊稼,妳們虧欠他們的工錢┅┅”(《雅各書》5:1-4)。





與此相似的是,馬列共產主義亦極力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不公平,以及對窮苦大眾的剝削和壓迫。不同的是,馬列共產主義提倡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用暴力鬥爭,推翻資本主義制度,消滅私有產權,建立壹個沒有階級制度、沒有國家和政府,並且進行集體生產的社會,最終使人類達到“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人間天堂。





這樣的理想,和基督教的公義、平等等價值理念,是否相通呢?





馬列共產主義的共產理想的實現,是以劃分階級、暴力鬥爭為代價的,是建立在人為的階級對立和仇恨的基礎上的。犧牲千萬人的生命,推翻壹個專制、殘酷的舊制度,建立另壹個專制、殘酷的新制度,正義、光明在哪裡呢?但這就是壹百多年來,俄羅斯、中國及其它共產國家的歷史事實。





而基督教信仰呢?我們可看出,聖經里雖然也譴責富人,指出社會的不公義,但是以人性有“罪”這壹點為基礎的,並不以富人、窮人或階級來判別。在上帝的標準下,所有人都是罪人。而凡接受十字架救恩的,同樣不分階級、貧富,都因信稱義,成為神的兒女。





基督教是宣揚大愛的宗教,要求信徒不但愛家人、鄰居,甚至要“愛敵人”。這體現出神的無限慈愛。愛敵人,雖然是極高的要求,不容易做到,但它至少是引導人的標杆。





更重要的是,它透露出基督教的理念∶要化解人心的仇恨,不以暴易暴。耶穌斥責社會不公,但他決不宣揚仇恨、不倡導妳死我活的鬥爭,而是用仁慈和愛、博大和寬恕,壹點壹滴地改變人心、社會。





有人說,聖經里的信徒,也實踐過共產式的生活。引證的經文便是《使徒行傳》:“信的人都在壹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使徒行傳》2:44-45)“那許多信的人,都是壹心壹意的,沒有壹人說,他的東西有壹樣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使徒行傳》4:32)





這的確與共產理念有相似的地方,但這樣的共產生活,是以信仰和愛為基點的,是自願的,並不是制度性的強迫。而馬列共產主義的“共產”,是對有產者的強制剝奪,是通過鬥爭、化私為公的制度。





對於這壹點,恩格斯看得很清楚。他在《大陸上社會改革運動的進展》中說∶法國的共產主義者“最喜歡的公式,就是‘基督教等於共產主義’。他們竭力想用聖經、用‘最早的基督徒過的就是公社式的生活’等,證明這個公式”,然而“┅┅即使聖經里有些地方利於共產主義的解釋,但是聖經的整個精神是同共產主義、同壹切合理的創舉是截然對立的。”





基督教的天堂,是聖潔、快樂的福地∶“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啟示錄》21:4)上帝的子民在那裡享受與神同在、無限喜樂的永恆之境。





共產主義的天堂呢?根源於馬克思創立的共產主義學說,人類社會形態從原始社會,發展到共產主義社會,有其必然性。在“完美新社會”——共產主義理想社會裡,完全消滅了剝削、不平等,生產力高度發達,物質、精神生活極大豐富,個人得到全面發展,是人間天堂。





如果說這是壹種美好願境、人間烏托邦理想,那還是有其審美意義的。可是壹旦將其擢升為必然性的歷史規律,並以此為人類的行動實踐和目標,就令人驚訝了。道理很簡單,人類世界每秒都在發生大小變化,就連明天、下壹星期的事情,都沒有定準,何況千百年後的事?這人間天堂的依舊何在呢?





上世紀50年代末,中國有壹著名口號∶人民公社是橋梁,共產主義是天堂!宣布中國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結果是以餓死幾千萬人告終。60年代蘇共領袖赫魯曉夫有壹說法很有趣,他說共產主義就像地平線的太陽,又大、又鮮艷、又明亮,可是看得見、走不到。





不信真正的天堂,眾多唯物主義們卻拜倒在飄渺的人間天堂下。真是奇怪也哉!





方面三∶原罪與新人





原罪不是指人類原有的罪。上帝造人時,是按照神的形象造的,那時人是無罪的。根據聖經《創世記》的記載,由於始祖亞當在伊甸園違背了上帝的囑咐,偷吃禁果,墮落犯罪,於是“罪是從壹人入了世界”(《羅馬書》5:12)。





人類從亞當承襲了敗壞的心、朽壞的身體,原罪的影響臨到世上所有人。人的罪性,是壹切邪惡行為的源頭起因,因而造成衝突紛爭的世界。





上帝憐憫世人,派下耶穌道成肉身來到世上,救贖世人靈魂。而人悔改,重生得救,便成為基督里的新人。這是人自覺、自願的,是在靈魂里改惡向善,是以永恆的真理、公義為標杆,成就了美好、良性、積極向上的人生。





基督教里的罪人和新人的觀念,是道德意義上的,並指向壹切世人,不分種族、國家、階級,具有普世、超越的價值。





馬列共產理論著作中,並未有“原罪”的提法,但按其階級鬥爭的理論,無產者是被壓迫、被剝削的階級,起來打倒有產階級、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具有合法性。在“勞工神”的口號下,無產者的品德,先天優越於有產階級。而地主、資產階級是剝削者,剝削有罪,所以具有“原罪”,應被推翻、打倒。





因此,毛澤東在《中國各階級的分析》壹文中,明確地將地主、資產階級列為“革命的敵人”。不僅如此,還將壹般的知識分子、公務員、律師等,列為小資產階級分子,或資產階級的附庸。這些人,同樣因身分,先天具有原罪,需要在無產階級專政制度下長期改造。





從延安時代的整風運動,到1949年以後鎮壓反革命、反胡風、反右、文革等政治運動,整治的就是“階級異己分子”。那些因階級劃分而有“原罪”的,被強制改造的人,屬於可被隨意剝奪人身權利的“賤民”。這樣的改造是強制性的,反抗必然是死路壹條。





而少數接受改造後被認可的人,就成為無產階級的“新人”。這種“新人”必具的品格,是壹切服從黨和領袖,徹底否定自己個人的利益,成為順服的工具。





這樣的理論體系中的罪人、新人,和基督教里道德意義上的罪人、新人,顯然是完全不同的。





方面四∶委身與舍己





人在基督信仰里重生得救後,價值觀改變,生活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而是以基督公義和慈愛的真理,為人生最高準則。聖經《哥林多後書》裡說∶“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並且他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哥林多後書》5:14-15)這是明確地說出基督徒向上帝的無我委身的心志和精神,且這種委身是因為被耶穌的愛所激勵。





在毛澤東的共產理論體系裡,是強制性地對所有人進行思想改造。所謂的“興無滅資”,要求每個普通人都應當具有無產階級的思想人格,成為共產主義“新人”。這種嶄新的人格,建立在“無我”、“舍己”的基礎上。用毛的話來表達,就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壹刻也不脫離群眾,壹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自己的小集團或自己個人利益出發。”





《紀念白求恩》壹文,更表達出對這種“忘我精神”的讚譽∶“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對工作極端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極端熱忱┅┅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這種“無我論”的關鍵點,是以所謂的集體意志取代個人意志,個人完全委身於集體,且以此作為人生目標。群眾、集體、人民、大公無私┅┅這些閃耀著道德光輝的詞語,極具魅惑力。人多麼容易被喊著這樣口號的人或集團所擄掠!這樣的口號,希特勒、斯大林、毛澤東、金日成都喊過。“以天下之大公,為我之大私”的大盜、野心家,最需要這樣無我的政治委身!





被譽為共產主義戰士的雷鋒,在日記里寫道∶“我要堅決聽黨的話,壹輩子跟黨走。對黨有利的話、有益的事,我要多說、多做;對黨不利的話,沒益的事,我堅決不說、不做。我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永生為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





這裡不難看出,忘我舍己、為人民服務,就是向黨效忠!犧牲個人的,服從“極權主義”的人格就由此而產生。這種宣傳,是假“道德高尚”的名義,讓人服從統治者的需要。





可見,“把壹切獻給黨、獻給領袖”,和“把壹切獻給上帝”是不同的。前者的忘我,是不自覺或被迫的,是凡人獻給凡人,最後墮入災難深淵。後者的委身是自覺甘願的,甘願跟隨公義無私、聖潔無罪的上帝,進入真理和光明之境。





所以,做上帝的奴僕和做人的奴僕,性質乃冰炭不同爐,結果更是南轅北轍。





把基督教的天堂搬到人間?





其實,馬列共產主義理論在創立之初,並非宗教,只是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而已。然而20世紀初,自列寧建立了第壹個共產主義國家,東歐、亞洲相繼建立共產國家,始有西方學者發覺,馬列共產主義推行、實踐的過程,有強烈的宗教色彩。





羅素就將馬列共產主義看作壹種宗教。他在《西方哲學史》裡,把共產主義的壹些表面形態,與基督教作了比較。他認為,“辯證法唯物主義”在共產理論中,具有至尊的位置,相當於“耶和華”在基督教中;“馬克思”相當於“彌賽亞”;“無產階級”相當於“(神的)選民”;“共產黨”相當於“教會”;資本家應受的懲罰相當於“地獄”;“千禧年”相當於“共產國際化的日子”┅┅





在列寧以後的斯大林、毛澤東、金日成等,幾乎所有共產領袖搞的狂熱的個人崇拜中,宗教色彩更加突出。這些領袖,最後豈止是“彌賽亞”、救世主,已升格成天上星宿、人類的“大救星”了。倡導唯物主義、標榜無神論的國家,卻造出了壹尊尊的人間“神”,讓千萬愚眾來膜拜!





正因如此,生活在馬列共產國家裡的人,瘋狂地崇拜過假神,對偶像崇拜有深入骨髓的痛苦記憶。所以,如今要進入基督信仰去崇拜真神,很容易產生心理障礙或抗拒。





我的壹位文化人朋友就是如此。他說∶基督教仁愛的理念很好,但崇拜耶穌很可笑。和馬列共產迷信相比,基督徒只不過是換了壹個偶像來崇拜而已。像他這樣只看儀式、不問內容,只看“崇拜”二字,不看崇拜什麼,將神與人混為壹談的,不在少數。





我理解這樣的人,因為我自己也有過如此的心路歷程。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想弄清馬列共產意識和基督教信仰區別何在的原因。





前些年看過壹幅油畫,印象深刻,至今難忘。畫的中央,是偉大領袖毛澤東,正面而立,壹手叉腰間、另壹手戟指下方,臉上有壹代梟雄之豪氣。在毛身後,或明或暗光影中,有十幾名近、現代的政治、文化名人∶盧梭、尼采、馬克思、恩格斯、希特勒、墨索里尼、列寧、斯大林、金日成、卡斯特羅、波爾布特┅┅幾乎囊括了現代無神論的思想家和極權主義國家的領袖。





毛澤東左手所指的腳下地方,橫臥壹具十字架上耶穌的身軀。我看著畫面,眼光久久停留在耶穌枯瘦而悲憫的面容上,心靈受到莫名的衝擊。當時我並不是基督徒,但我讀懂了∶蒼天已死,‘紅’天當立——這些“人神”,正同襄共舉,打倒上帝,消除基督教!“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所以這100多年來,無論西方、東方,血海屍山,禍害連連。

轉載者的話

美國的左派思想來自於聖經,根據聖經衍生出來的左派思想與馬列共產主義是水火不容的,根據聖經衍生出來的美國的左派不等於中國的共匪,根據聖經衍生出來的美國的左派不否認人的罪性,不會否定民主政治,追求創造互助合作的社會氛圍,形成自由人聯合體,認同這種思想的左派大部份由民主黨人組成,這種人即反對共產極權,又認同基督教社會主義,事實上根據聖經衍生出來的左派思想屬於美國傳統,美國本來就有左的一面。

黃右雖然總是譴責別人顛覆美國價值,事實上黃右也在顛覆美國價值,黃右希望消滅美國的左派傳統。

性權解放與基督文化

作者 徐永海

性權解放與基督信仰沒有衝突,保守派用基督文化否定性權解放,反對公娼的論述只能證明保守派根本不理解基督文明。

腦前額葉的發達與愛情精神的出現
    
    
愛情使人們具有強烈愛的情感體驗
    
我們人類具有愛情(戀情、夫妻親情)的天性
    
    我們人類具有“戀情”這種心理現象,如相思、暗戀、熱戀、壹見鍾情。戀情是壹種強烈的愛,是壹種強烈愛的情感,是壹種強烈愛的情感體驗;是壹種內在動力(即:驅力、欲望、需要等情慾與情緒),如同食慾、性慾壹樣,帶有強烈的情緒體驗。當人們具有戀情時,就會具有不安、鬧心等焦慮煩躁的情緒體驗;不去追求、愛慕、獻身所愛(戀)的人,不安、鬧心等焦慮煩躁的情緒體驗就會持續存在。只有追求了、愛慕了、獻身了所愛(戀)的人,不安、鬧心等焦慮煩躁的情緒體驗才會消失。而使得人們必須去追求、愛慕、獻身所愛(戀)的人。如果成功了,人們就會具有強烈的輕鬆愉快(喜樂幸福)的情緒體驗。如果失敗了,人們就會具有強烈的痛苦懊悔的情緒體驗。由於具有這些強烈的情緒體驗,當人們具有戀情時,為了自己的戀情,為了自己所愛的人,可以衝破壹切阻力,甚至不惜付出性命。每個具有真愛的人都是如此,這才是戀情、愛情,否則就不是真愛,也許有些人壹生都沒有經歷過這樣的真愛,那是這個人的悲哀。
    
    我們人類具有“夫妻親情”這種心理現象。夫妻親情是壹種強烈的愛,是壹種強烈愛的情感,是壹種強烈愛的情感體驗;是壹種內在動力(即:驅力、欲望、需要等情慾與情緒),如同食慾、性慾壹樣,帶有強烈的情緒體驗。當人們具有夫妻親情後,當自己的配偶(或稱夫妻、伴侶)處於危難之中,需要自己幫助時,人們就會具有強烈的焦慮煩躁的情緒體驗,就會感到著急、揪心、不安等。不去幫助自己的配偶,焦慮煩躁的情緒體驗就會持續存在。只有幫助了自己的配偶,焦慮煩躁的情緒體驗才會消失。使得人們必須去幫助自己的配偶,並且為此不惜流血犧牲。如果成功了,人們就會具有強烈的輕鬆愉快(喜樂幸福)的情緒體驗,就會感到幸福、甜蜜、恩愛等,就是流血犧牲也要成功。如果失敗了,人們就會具有強烈的痛苦懊悔的情緒體驗,就會感到內疚、自責、後悔等,就是流血犧牲也不能失敗。每個具有真愛的人都是如此,這才是夫妻親情、愛情,否則就不是真愛,也許有些人壹生都沒有經歷過這樣的真愛,那是這個人的悲哀。
    
    戀情、夫妻親情都是愛情,愛情包括:“戀情、夫妻親情”。其中戀情與夫妻親情是不同的,戀情(相思、暗戀、熱戀、壹見鍾情)具有強烈的情感體驗,是人們能夠明顯體驗到的;當人們具有戀情(相思、暗戀、熱戀、壹見鍾情)時,在任何時候,人們都會強烈地感受到戀情的存在,必須去追求、愛慕、獻身所愛(戀)的人。而夫妻親情不同,人們具有了夫妻親情這種情感,但是在平時,人們並沒有明顯感受到這種情感的存在。只有在配偶處於危難之中,需要他的幫助時,人們才會感受到強烈的愛,這時人們才會明顯感受到這種情感的存在。只有在他與配偶分開時,人們才會感到非常的痛苦,這時人們才會明顯感受到這種情感的存在。很多人是在離婚之後,才發現與配偶之間還具有很深的情感——夫妻親情,但是已經來不及了,隨著時間的久遠,這種情感(夫妻親情)也會逐漸消失,也許壹生都很難再次出現。因此,人們不應當輕易離婚,不應當以戀情的消失作為離婚的標準。
    
愛情(戀情、夫妻親情)是壹種天性
    
    依據基因,到了青春期以後,人們就會具有相應的神經生理活動,就會具有戀情這種心理活動,具有相思、暗戀、熱戀、壹見鍾情,對戀人(或相思、暗戀的對象)具有強烈的愛,具有強烈愛的情感,具有強烈愛的情感體驗。即使沒有人教導,即使被人反對,人們也會具有戀情這種心理,對戀人(或相思、暗戀的對象)也會具有強烈的愛,也會具有強烈愛的情感,也會具有強烈愛的情感體驗。我們這壹代人年輕的時候,和我們的壹些祖祖輩輩所曾經經歷的那些時代,都是禁慾的時代,但是人們還是對戀人(或相思、暗戀的對象)具有強烈的愛,具有強烈愛的情感,具有強烈愛的情感體驗。到了青春期後,只要是心理正常的人,都會具有戀情這種心理。
    
    依據基因,到了青春期以後,人們就會具有相應的神經生理活動,就可以具有夫妻親情這種心理活動,夫妻之間就可以具有強烈的愛(愛的情感、愛的情感體驗)。但是,夫妻親情這種心理的出現,夫妻之間強烈愛的出現,還需要在戀情基礎上,經歷很好的性愛活動,經歷共同的患難,壹個人才會具有夫妻親情,壹個人才會具有對配偶的強烈愛,夫妻親情這種心理的出現必需經過“培養”。這樣,壹些人沒有經過很好的戀情、夫妻生活(性愛活動、共同患難),他們沒有經過很好的“培養”,他們並不具有夫妻親情這種情感,夫妻之間並不具有強烈的愛(愛的情感、愛的情感體驗)。因此夫妻雙方應當重視夫妻生活,重視性愛活動,努力培養出夫妻親情,努力培養出強烈的愛(愛的情感、愛的情感體驗)。
    
    愛情應當包括兩個部分:“戀情、夫妻親情”。戀情、夫妻親情這些心理活動都是建立在基因基礎上的。對於未成年的兒童來說,由於沒有到青春期,依據基因,相應的腦組織還沒有發育成熟,還不具有相應的神經生理活動,不論人們如何“培養”,即“培養”不出來戀情,也“培養”不出來夫妻親情。到了青春期後,依據基因,相應的腦組織發育成熟了,具有了相應的神經生理活動,人們就可以“培養”出戀情和夫妻親情,因此說,戀情、夫妻親情都是天性。
    
在人類進化中具有愛情(戀情、夫妻親情)的才能生存下來
    
    我們人類具有愛情(戀情、夫妻親情)的天性,人們必須去滿足愛情(戀情、夫妻親情)這個天性。如果不去滿足,如果長時間沒有戀人,沒有戀情,沒有配偶,沒有夫妻親情,人們就會處於焦慮煩躁、痛苦懊悔的情緒體驗之中,如內疚感、自責感、後悔感等,就會容易患壹些心理疾病、心身疾病、身體疾病,如失眠、神經症、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等。只有滿足了,具有了戀人,具有了戀情,具有了配偶,具有了夫妻親情,人們才會處於輕鬆愉快(喜樂幸福)的情緒體驗之中,如幸福感、甜蜜感、恩愛感等,這些心理疾病、心身疾病、身體疾病才會得到好轉治癒。因此說,人們必須滿足愛情(戀情、夫妻親情)這個的天性。因此說,愛情(戀情、夫妻親情)也是很好的心理治療。
    
    我們人類具有愛情(戀情、夫妻親情)的天性,人們必須去滿足愛情(戀情、夫妻親情)這個天性。通過具有很好的戀情、很好的夫妻生活(性愛活動、共同患難),夫妻雙方具有了很好的夫妻親情,具有了強烈的愛(愛的情感、愛的情感體驗)。借著夫妻親情,借著具有強烈的愛(愛的情感、愛的情感體驗),夫妻雙方壹生都不能分開,組成家庭。他們養育了壹個、壹個的子女。每個子女都在父母雙方的共同照顧下,很好地度過了十多年的未成年期(幼態延續)。借著十多年的未成年期(幼態延續),每個子女都可以學會很多的生存技能,如語言等,而使得每個子女都可以更好地生存。
    
    在人類幾十萬年的進化過程中,生存環境有時是非常惡劣的,競爭有時是非常激烈的。只有借著遺傳每個個體都具有這相應基因,具有這相應解剖、生理、心理特點,具有這愛情(戀情、夫妻親情)天性,夫妻之間而具有強烈愛(愛的情感、愛的情感體驗),這樣的族群(種族、民族、部族、氏族)才能生存下來、延續下來,因為它能使男女之間組成牢固的家庭,共同照顧他們的子女,使未成年的子女都能得到很好的照顧。那些每個個體不具有這相應基因,不具有這相應解剖、生理、心理特點,不具有這愛情(戀情、夫妻親情)天性,夫妻之間而不具有強烈愛(愛的情感、愛的情感體驗),這樣的族群(種族、民族、部族、氏族)都被淘汰掉了、不能延續下來。
    
戀愛與性愛可以使人們具有強烈的夫妻親情
    
性的吸引與美的吸引
    
    男人、女人都具有豐滿的臀部、明顯的股溝、明顯的外生殖器,男人陰莖、陰囊的皮膚顏色比周圍的皮膚顏色來得要深,女人陰唇的皮膚顏色也比周圍的皮膚顏色來得要深。豐滿的臀部,明顯的股溝被認為是美的。這些部位是性器官,借著性器官的吸引力,男女可以結合在壹起。
    
    其它動物只有乳頭,沒有乳房,只有人類具有乳房。女人具有豐滿的乳房,它象豐滿的臀部;明顯的乳溝,它象明顯的股溝;明顯的乳頭、乳暈,它象外生殖器。乳頭、乳暈的皮膚顏色要比周圍的皮膚顏色來得要深。豐滿的乳房、明顯的乳溝被認為是美的。這些部位是性器官,借著性器官的吸引力,男女可以結合在壹起。
    
    其它動物不具有由粘膜構成的口唇,只有人類具有由粘膜構成的口唇。男人、女人都具有豐滿的口唇,它象陰唇。口唇是豐滿的,口唇的粘膜顏色要比周圍皮膚顏色來得要深。豐滿的口唇、深紅的口唇(陰唇、乳頭、乳暈的顏色)被認為是美的。這些部位是性器官,借著性器官的吸引力,男女可以結合在壹起。

借著性愛活動夫妻之間具有強烈愛的情感
    
    豐滿的臀部、明顯的股溝、明顯的外生殖器,豐滿的乳房、明顯的乳溝,豐滿的口唇、深紅的口唇(陰唇、乳頭、乳暈的顏色)等等,都是性器官,被認為是美的。撫摸到它們,是令人愉快的,是令人陶醉的。如對乳房、乳頭的愛撫是令人陶醉的,如親吻、接吻是令人陶醉的。常年的、經常的,夫妻彼此之間在壹起進行性愛活動、愛撫活動,夫妻之間就會具有很好的夫妻親情,夫妻之間就會具有強烈的愛(愛的情感、愛的情感體驗),而組成家庭,而共同照顧他們的子女。
    
    除了人類以外,其它哺乳類動物的皮膚上都具有被毛(皮膚被毛分三種:槍毛、絨毛、觸毛),厚厚的被毛是溫暖的,能使動物渡過寒冷的冬天。人類大部分皮膚上不具有被毛(不具有絨毛),人類的皮膚是裸露的,是裸體的。裸露的皮膚,更能感受到彼此之間的愛撫。愛撫,尤其是對乳房、乳頭的愛撫,尤其是親吻、接吻,是令人愉快的,是令人陶醉的。常年的、經常的,夫妻彼此之間在壹起進行愛撫活動,夫妻之間就會具有很好的夫妻親情,夫妻之間就會具有強烈的愛(愛的情感、愛的情感體驗),而組成家庭,而共同照顧他們的子女。
    
    除了人類以外,其它動物有發情期、非發情期,人類沒有非發情期,人類每時每刻都可以進行性愛活動、性交活動。在性愛活動、性交活動中,人們可以感受到性高潮,性高潮是壹種最愉快的體驗。性交前要進行較長時間的愛撫活動,性交中也要持續較長的時間,只有這樣女人才能獲得性高潮,因此人類的性愛活動、性交活動每次都要持續較長的時間、很長的時間。常年的、經常的,夫妻彼此之間在壹起進行這樣的愛撫活動、性愛活動、性交活動,夫妻之間就會具有很好的夫妻親情,夫妻之間就會具有強烈的愛(愛的情感、愛的情感體驗),而組成家庭,而共同照顧他們的子女。
    
在人類進化中具有強烈性愛活動的才能生存下來
    
    對性愛活動的渴望,對異性愛撫的渴望,是壹種強烈的內在動力,個體必須去滿足它。如果不去滿足,人們就會時常處於焦慮煩躁、痛苦懊悔的情緒體驗之中,就會容易患壹些心理疾病、心身疾病、身體疾病,如失眠、神經症、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等。只有時常來滿足它,人們時常處於輕鬆愉快(喜樂幸福)的情緒體驗之中,這些心理疾病、心身疾病、身體疾病才會得到好轉治癒。因此說,人們應當時常去進行性愛活動,應當時常得到異性愛撫。因此說,按摩(異性按摩)等等都是很好的心理治療。
    
    對性愛活動的渴望,對異性愛撫的渴望,是壹種強烈的內在動力,個體必須去滿足它。在這種內在動力的基礎上,人們願意進行性愛活動。夫妻之間通過常年的、經常的愛撫活動、性愛活動、性交活動,夫妻之間就會具有很好的夫妻親情,夫妻之間就會具有強烈的愛(愛的情感、愛的情感體驗)。借著夫妻親情,借著具有強烈的愛(愛的情感、愛的情感體驗),夫妻雙方壹生都不能分開,組成家庭。共同養育他們壹個、壹個的子女。每個子女都在父母雙方的共同照顧下,很好地度過了十多年的未成年期(幼態延續)。借著十多年的未成年期(幼態延續),每個子女都能學會很多的生存技能,每個子女都可以更好地生存下來。
    
    在人類幾十萬年的進化過程中,生存環境有時是非常惡劣的,競爭有時是非常激烈的。只有借著遺傳每個個體都具有這相應基因,具有這相應解剖、生理、心理特點,先天具有這性器官的,裸體的(無毛的——無絨毛的),對性愛活動具有強烈渴望的,夫妻之間而具有強烈愛(愛的情感、愛的情感體驗),這樣的族群(種族、民族、部族、氏族)才能生存下來、延續下來,因為它能使男女之間組成牢固的家庭,使未成年的子女都能得到很好的照顧。那些每個個體不具有這相應基因,不具有這解剖、生理、心理特點,先天不具有這性器官的,不具有裸體的(有毛的——有絨毛的),對性愛活動不具有強烈渴望的,夫妻之間而不具有強烈愛(愛的情感、愛的情感體驗),這樣的族群(種族、民族、部族、氏族)都被淘汰掉了,不能延續下來。
    
在進化到人類後並不存在壹個原始的母系社會
    
    在原始社會的時候,由於文明程度不發達,缺乏文明社會的道德、法律,人們也缺乏對這些道德、法律的了解、認識、認知;但是通過夫妻間性愛活動,夫妻間具有很好的夫妻親情,依然是以壹夫壹妻的婚姻為主,以父系社會為主,以父權社會為主。
    
    那種認為“在進化到人類後,在私有制出現前,由於缺乏文明時代的道德標準,兩性的關係是混亂的,而存在壹個極長時期的母系社會、母權社會”,這種觀點應當是錯誤的。那些具有母系社會的民族應當是後來出現的,是由於缺乏正常生存環境時(如在深山裡)的壹種畸形發展。
    
    在人類歷史中,經常出現這麼壹種情況,極少的壹些人來到壹個非常遙遠的地方,他們沒有帶去文明社會的道德、法律;可是隨著發展,這群人逐漸成了壹個很大的民族,雖然他們沒有帶去文明社會的道德、法律,但是他們依舊是以壹夫壹妻的婚姻為主。因為壹夫壹妻的婚姻,不僅僅是建立在道德、法律上,更多的是建立在基因基礎上,建立在腦基礎上。
    
    本論文的第六章第二節,很多地方參考了《裸猿》。[見:(英)卡德斯蒙德•莫利斯(何道寬譯).裸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3]
    
陰毛、頭髮、鬍鬚的出現是為了夫妻穩定
    
我們人類具有美感與樂感
    
    人類具有美感,具有對異性身體美的渴望。美感,對異性身體美的渴望,是壹種內在動力(即:驅力、欲望、需要等情慾與情緒),如同食慾、性慾壹樣,帶有強烈的情緒體驗,使得人們必須去滿足對異性身體美的渴望。因為,不滿足,就會感到焦慮煩躁;滿足好了,就會感到輕鬆愉快(喜樂幸福);滿足不好,就會感到痛苦懊悔。由於具有這些強烈的情緒體驗,豐滿的臀部、明顯的股溝、明顯的外生殖器,豐滿的乳房、明顯的乳溝,豐滿的口唇、深紅的口唇(陰唇、乳頭、乳暈的顏色)等等,這些性器官被認為是美的。借著美的吸引,男女(尤其是青年男女)可以相聚在壹起,相識在壹起,相互結合在壹起。
    
    人類具有樂感(對歌唱、音樂、舞蹈的陶醉感),具有對歡聚(與異性歡聚)的渴望。樂感(對歌唱、音樂、舞蹈的陶醉感),對歡聚的渴望,是壹種內在動力(即:驅力、欲望、需要等情慾與情緒),如同食慾、性慾壹樣,帶有強烈的情緒體驗。使得人們必須去滿足對歡聚的渴望。因為,不滿足,就會感到焦慮煩躁;滿足好了,就會感到輕鬆愉快(喜樂幸福);滿足不好,就會感到痛苦懊悔。由於具有這些強烈的情緒體驗,在歡聚時(在原始社會)男人、女人可以公開地在異性面前展示自己的身材美,展示自己的性器官,以吸引異性。借著歡聚,男女(尤其是青年男女)可以相聚在壹起,相識在壹起,相互結合在壹起。
    
    父母與子女之間,兄弟姐妹相互之間是屬於近親,近親之間繁殖,生出的孩子壹般智商較低,並且有痴呆的可能。因此,近親之間的繁殖,應當是禁止的。血緣關係越遠,生出的孩子壹般比較聰明,痴呆的可能性比較小。青春期前不相識的男女之間,壹般情況下,血緣關係比較遠。因此,青春期前不相識的男女之間的結合、繁殖,應當是被鼓勵的。借著美的吸引,借著歡聚,青春期前不相識的男女可以相聚在壹起,相識在壹起,相互結合在壹起。
    
陰毛、頭髮、鬍鬚的作用是將壹些性器官掩蓋住
    
    男人的陰莖、陰囊是最重要的性器官,女人的陰唇、外陰是最重要的性器官。男人、女人都具有陰毛。在直立時,男人的陰毛可以將陰莖、陰囊部分(壹部分)掩蓋住了;女人的陰毛可以將陰唇、外陰部分(壹部分)掩蓋住了。在直立時,陰毛可以將這些性器官部分(壹部分)掩蓋住了,但是並不影響性愛時這些部位被愛撫,也不影響性交時性交的正常進行,甚至不影響在非直立時這些性器官被展示。
    
    豐滿的臀部、明顯的股溝、豐滿的乳房、明顯的乳溝等都是重要的性器官。男人、女人具有長長的頭髮,(在原始社會,人類沒有工具將頭髮剪短),人們借著長長的頭髮將身體的這些性器官部分(壹部分)掩蓋住了。女人借著長長的頭髮將豐滿的臀部、明顯的股溝、豐滿的乳房、明顯的乳溝等性器官部分(壹部分)掩蓋住了。頭髮可以將這些性器官部分(壹部分)掩蓋住了,但是並不影響這些性器官被展示,也並不影響這些性器官被愛撫。
    
    口唇也是重要的性器官。中、老年男人具有又密又長的鬍鬚,它將口唇、面部表情部分(壹部分)掩蓋住了。只有中、老年男人具有又密又長的鬍鬚,而少年男人、青年男人還不具有又密又長的鬍鬚,女人更不具有鬍鬚。鬍鬚可以將口唇(性器官)部分(壹部分)掩蓋住了,但是並不影響少年男人、青年男人、女人的口唇(性器官)被展示,也並不影響他們的口唇(性器官)被親吻、接吻。
    
在人類進化中具有陰毛、頭髮、鬍鬚的才能生存下來
    
    美感,對異性身體美的渴望,是壹種強烈的內在動力,人們必須去滿足它。樂感(對歌唱、音樂、舞蹈的陶醉感),對歡聚的渴望,是壹種強烈的內在動力,人們必須去滿足它。如果不去滿足這些欲望,人們就會時常處於焦慮煩躁、痛苦懊悔的情緒體驗之中,就會容易患壹些心理疾病、心身疾病、身體疾病,如失眠、神經症、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等。只有時常滿足這些欲望,人們才會時常處於輕鬆愉快(喜樂幸福)的情緒體驗之中,這些心理疾病、心身疾病、身體疾病才會得到好轉、治癒。因此說,人們應當時常滿足美感,滿足對異性身體美的渴望;滿足樂感,滿足對歡聚的渴望。因此說,觀看歌舞、進行歌舞,及音樂療法、舞蹈治療等等都是很好的心理治療。
    
    美感(對異性身體美的渴望)和樂感(對歌唱、音樂、舞蹈的陶醉感),對歡聚的渴望,都是強烈的內在動力,使得男女之間(尤其是青年男女之間)可以很好的吸引異性,來找到自己的未來的配偶。陰毛、頭髮、鬍鬚,可能還具有很多其它的功能。但是,陰毛、頭髮、鬍鬚的最大功能應當是將壹些性器官部分(壹部分)掩蓋住,避免男女之間(尤其是避免中年期的男人)隨意、任意、無場合地吸引異性,追求異性,從而保持夫妻(尤其是中年夫妻)的穩定,使子女得到很好的照顧,使子女很好地度過未成年期(幼態延續)。

在人類幾十萬年的進化過程中,生存環境有時是非常惡劣的,競爭有時是非常激烈的。只有借著遺傳每個個體都具有這相應基因,先天具有這陰毛、頭髮、鬍鬚,從而避免男女之間隨意、任意、無場合地吸引異性,追求異性,從而保持夫妻的穩定;尤其是避免中年期的男人隨意、任意、無場合地吸引異性,追求異性,從而保持夫妻的穩定;使子女得到很好的照顧,使子女很好地度過未成年期(幼態延續),這樣的族群(種族、民族、部族、氏族)才能生存下來、延續下來。那些每個個體不具有這相應基因,先天不具有這陰毛、頭髮、鬍鬚,這樣的族群(種族、民族、部族、氏族)都被淘汰掉了、不能延續下來。

聖靈進入我們心中,我們內心就會得到徹底解放,禁慾就無法再壓迫我們
    
    在2千年前,耶穌用他的死,用他的到陰間,來代替了我們,來代贖了我們的罪。“他藉這靈,曾去傳道給那些在監獄裡的靈聽”(彼前3:19),耶穌曾代替我們降到“靈的監獄”(去傳道,不是去傳福音),來代贖我們的罪,使我們將來可以不下地獄,而上天堂。
    
    我們實在應當抱著感恩的心,來以耶穌為榜樣,崇拜效法耶穌,走十字架道路,甘願經歷(即:迎戰、堅忍、忍耐、忍受)十字架道路上的苦難;以此來拿去恨人的心(只恨撒旦),來具有耶穌那樣的大愛的心(連仇敵都愛)和勇於犧牲、獻身、殉道的心,來具有這性情、心靈、生命的改變,來具有這重生、得救、成聖,來成為耶穌的門徒(基督徒),我們將來就會不下地獄,而上天堂。成為基督徒,具有耶穌那樣的大愛的心,個人才會容易具有健康的心身,人類才會容易進入美好的社會。
    
    由於具有了耶穌那樣的勇於犧牲、獻身、殉道的心,那麼,我們可以在各種艱難困苦、苦難患難中,包括處於失敗、不順心的時候,不進行宗教活動來祈求神靈赦免自己罪的時候,不高舉禁慾而不認為自己道德高尚的時候,也能容易具有輕鬆愉快(喜樂幸福)的情緒體驗,而不再容易具有痛苦懊悔的情緒體驗,而不再容易患上抑鬱症、疑病症、神經衰弱等神經症。
    
    並且,我們信仰了耶穌(上帝),我們堅信,為了救贖我們,為了代贖我們的罪,耶穌曾被釘十字架並降陰間(第3天復活,第40天升天)。我們就更加不再容易具有因“自責自罪心理”所帶來的痛苦懊悔的情緒體驗。而使我們可以遠離抑鬱症、疑病症、神經衰弱這些神經症,使我們原有的這些神經症可以得到好轉、治癒。
    
    使得我們可以不必去進行獻祭等宗教活動來求神赦免,使得我們可以不必高舉禁慾來認為自己道德高尚,我們可以不必受禁慾的壓迫,我們的內心可以得到徹底的自由,耶穌真的就是福音。
    
    “文士和法利賽人,帶著壹個行淫時被拿的婦人來,叫他站在當中。就對耶穌說,夫子,這婦人是正行淫之時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們,把這樣的婦人用石頭打死。妳說該把她怎麼樣呢?……,耶穌就直起腰來,對他們說,妳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他們聽見這話,就從老到少壹個壹個地都出去了。……。耶穌說,我也不定妳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8:3-11)。耶穌是“連行淫時被抓、要被石頭打死的”妓女,耶穌都不定罪,耶穌是有愛心的,耶穌是體諒人性的。
    
    “妳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妳們得以自由”(約8:32)。耶穌是讓我們得自由的,不要再受禁慾的壓迫。
    
    可是,耶穌基督來了,那敵基督的也出來了,他們提出了各種所謂的神學理論、宗教教義、律法誡命、道德貞潔,來排斥、忽視耶穌的救恩,來排斥、忽視耶穌的福音。
    
    壹方面,他們使得人們認為,耶穌是神,我們是人,人不能向神(耶穌)來學習。他們使得人們認為,耶穌只是來代贖我們罪的,不是來給我作榜樣的。他們使得人們不能來崇拜效法耶穌走十字架道路,不能來具有耶穌那樣的大愛的心(連仇敵都愛的心)和勇於犧牲、獻身、殉道的心,不能來具有這基督精神,不能來具有這內心(性情、心靈、生命)的改變,不能來具有這重生、得救、成聖,不能來成為基督徒(耶穌基督的門徒),而只能成為基督教宗教信徒、宗教教徒(假基督徒)。
    
    另壹方面,他們告訴人們,單單地靠耶穌不能得救,還必須要守壹些律法誡命,必須高舉禁慾,並把童貞、貞潔說成聖潔。如說,必須堅決反對婚前同居,必須堅決反對婚前性行為;甚至是必須反對婚前有親密接觸,反對婚前親吻,反對婚前擁抱,反對婚前拉手,……;甚至堅決反對戀愛,堅決反對穿好看的衣服,等等。還必須堅決反對同性戀等等;必須堅決反對進化論(反對神導進化論)等等。
    
    他們高舉這些,自認為自己很是虔誠;可是他們對社會不公,貧窮人受苦,甚至對基督徒為主坐牢等等,卻是無動於衷、麻木不仁。他們的所作所為,只能使很多人,尤其是知識分子,不來接受耶穌,甚至成了無神論者。
    
    這些無神論者,他們不相信存在神靈,也不相信存在壹個“道”(上帝),自然更不相信存在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他們不會進行獻祭等宗教活動來求神赦免,也不相信耶穌代贖了他們的罪。他們也不高舉禁慾,不認為自己道德高尚。他們在自責自罪心理的作用下,他們會自責自罪;尤其是處於失敗、不順心的時候,他們會自責自罪;他們會感到抑鬱、憂傷,會具有痛苦懊悔的情緒體驗,如果持久下來,會患上抑鬱症、疑病症、神經衰弱等神經症。
    
    在2千年前,耶穌用他的死,用他的到陰間,來代替了我們,來救贖了我們,來代贖了我們的罪,我們實在是都應當來接受耶穌,來從這些苦難中走出來。
    
    當然,我們要單單地高舉耶穌基督,不要聽從那些所謂的神學理論、宗教教義、律法誡命、道德貞潔。耶穌是道成肉身,是“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約壹1:1)。他代贖我們的罪,代贖了我們的罪,“耶穌的血也洗淨我們壹切的罪”;“若有人犯罪,在父那裡我們有壹位中保,就是那義者耶穌基督。他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不是單為我們的罪,也是為普天下人的罪”(約壹2:1-2)。我們只要單單依靠耶穌,我們將來就可以不下地獄,而上天堂。
    
    並且,我們還要單單地走十字架道路,去行公義、好憐憫。耶穌為我們做了美好的榜樣,耶穌代贖了我們的罪,我們自然應當效法耶穌走十字架道路,“就該自己照主所行的去行”(約壹2:6)。我們崇拜效法耶穌,走十字架道路,我們就會具有耶穌那樣的大愛的心。
    
    以此,我們具有耶穌那樣的大愛的心,我們就會彼此相愛,我們就會生活在光明中,“愛弟兄的就是住在光明中……惟獨恨弟兄的是在黑暗裡”(約壹2:10-11)。
    
    壹個人心中充滿恨,缺乏愛,他就會自私自利,為了滿足自己的情慾,能做出各種傷天害理的事情。“恨”才是罪的根源,是來自撒旦的,是那個從情慾來的“敗壞”。我們基督徒應當與“恨”進行鬥爭,我們要與那些高舉“恨”的主義、學說、宗教、宗派進行鬥爭,為此要具有勇於犧牲、獻身、殉道的心。
    
    而不要與“性慾”進行鬥爭,高舉禁慾並不能使我們高尚。可是很多宗教教徒“聽從那引誘人的邪靈和鬼魔的道理……禁止嫁娶,又禁戒食物”(提前4:1-5),想當然地認為“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這些情慾本身是罪的根源,而與這些情慾進行鬥爭,如不近異性、不戀愛、不結婚,不吃某些食物等等。
    
    其實“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見:約壹2:15-17);即它們不是來自上帝的,我們不必愛它們;但它們也不是來自撒旦的,我們也不必恨它們。
    
    在自責自罪心理基礎上,腦內的內啡肽會減少,而使得我們會容易具有痛苦懊悔的情緒體驗。具有了耶穌那樣的大愛的心(連仇敵都愛),可以使腦內的內啡肽增加,可以使我們不再容易具有痛苦懊悔的情緒體驗,而容易具有輕鬆愉快(喜樂幸福)的情緒體驗;具有了耶穌那樣的勇於犧牲、獻身、殉道的心,可以使腦內的多巴胺增加,可以使我們容易具有興奮、亢奮等愉快、痛快的情緒體驗,也是壹種輕鬆愉快(喜樂幸福)的情緒體驗;而使我們具有健康的心身。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1: 呆灣,吃一塹長一智。
2021: Sick and tired of Password?
2020: 狗熊做皇帝,熊趴一國家。
2020: 毛澤東與憲法
2019: 特朗普-叔叔-阿桑奇-特斯拉之間的量子
2019: 過去25年,美國對華政策失敗了
2018: 習總妙計騙過全球川普更是找不到北
2018: 西方對敘利亞的戰火,還點得燃嗎?
2017: 劉蔚: 美國國籍才是在美華人的根本—喚
2017: 妖妖,看你畏不畏輪迴:人身難得的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