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民主國家怯戰論”質疑
送交者: 蘆笛 2022年05月06日04:13:43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聆聽了朋友轉來的《秦暉憂患烏克蘭》的音頻(實話實說,秦教授的演說與他的文章水平迥異,他的講課功夫似乎遠遜於高華與沈志華教授,雖然他的思考的深度與廣度可能是國內名教授中最強的),有些不同意見,在此冒昧獻疑。

秦教授那個講演的主題似乎是,民主國家因為國事由人民決定,所以不輕易發動戰爭,在戰爭爆發後又經不起重大傷亡。因此,比起輕忽民命的專制國家來,民主國家天然有綏靖趨勢。這似乎是民主制度的一個弱點。

此話當然很有道理。不過我覺得,所謂“民主國家”在不同歷史階段有不同的內涵;所謂“專制國家”也有威權國家(authoritarian regime)與極權國家(totalitarian regime)的重大區別。同樣地,所謂“戰爭”的規模與後果也千差萬別,似不便將其籠統歸納在一起,得出一個一般性的結論。

例如英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主國家,然而該國過去也是世界上最好戰的國家,連他們自己都承認,這世界上就找不到他們沒有打過的國家。這話當然誇張了,不過雖不中,不遠矣,有一段時期,該國幾乎每年都要發動外戰。就連兩次世界大戰,都是他們自己去搶來的。

英國的歐陸政策歷來是防止一強獨大,因此該國總是支持歐洲的次強國,去反對最強國。戰前歐陸結成了以德奧為一方,俄法為另一方的兩大陣營。英國游離在外。戰爭爆發後,他們完全可以坐山觀虎鬥。但因為此前英國曾為比利時的中立作了擔保,而德國按照施里芬計劃,入侵了比利時,英國於是對德宣戰。一場大戰下來,不但許多村莊出去參軍的人全死光了,而且貴族子弟遭受了比平民更慘重的傷亡。

當然,一戰爆發前,誰也沒見過大規模的工業化殺人。戰爭爆發時,無論是在專制國家還是民主國家,人民都滿懷激情迎九大,載歌載舞報名參軍,生怕錯過了轉眼就會結束的聖戰。在這種情況下,政客們將人民果敢投入血海,似乎也情有可原。

但在戰死上千萬人後,政客們總算知道慎重從事了。這其實也就是英法綏靖政策的實質。希特勒上台後開始逐步撕毀凡爾賽和約,但英法都沒有制止。法國是因為那時只有走馬燈似的短命政府,而英國則是覺得凡爾賽條約太苛刻,不利於持久和平,應該對德國作適當讓步(凱恩斯在憤然退出巴黎和會時就這麼大聲疾呼過。如果當時鼠目寸光的政客們聽了他的話,那後來希特勒也就不會上台了)。

這綏靖政策的頂峰,就是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

如今慕尼黑協議成了恥辱的代名詞。竊以為,後人看歷史,必須將自己放到當時的情勢下,才能理解歷史人物的行為動機。須知捷克斯洛伐克本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是在一戰後根據威爾遜總統提出的“民族自決”原則獨立的。既然是民族自決,那在張伯倫、達拉第輩看來,該原則同樣適用於德語住民占大多數的蘇台德地區,希特勒的要求應該視為改錯。更重要的是,更正這小小的錯誤,就能換取“一代人的和平”,當然是應該的。

所以,個人覺得,張伯倫的錯誤是典型的“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他一度被希特勒“合理要求”欺騙,但在希特勒吞併了整個捷克,露出“非其道”的真實面目來後,他就再沒有上當,反而還走到了另一極端,果敢地將英國再度投入血海。

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的簽訂,極大地震動了英國政府。兩天后,英國公開向波蘭提出了安全保證。光從利益博弈來看,此舉蠢不可言:英法與波蘭根本不接壤,沒有可能對波蘭提供實質性援助。而且,希特勒私下對英國非常傾慕。在他看來,英國人就是他心目中的“主子種族”,只派出兩千多人,就能將龐大的印度治理得井井有條。元首的夢想,是與英國人一道征服世界,由英國征服大洋,而德國人征服大陸。所以,英國根本沒有必要卷進去。張伯倫之所以作此衝動決策,我覺得與希特勒撕毀君子協定給他的刺激分不開。

戰爭爆發後半年內,英法實行了所謂“靜坐戰”(又稱“假戰爭”——Phoney War)。這又被視為“綏靖政策”的表現。其實,英法之所以乖乖坐在戰壕里等着德國人來進攻,是出於一戰的慣性思維。他們以為二戰將又是一場塹壕戰,進攻方一般要承受重大損失(在一戰的索姆河戰役中,英軍發動進攻的第一天就死了兩萬人,什麼戰果都沒取得)。最好還是以逸待勞,靜待德國來攻。出於同樣的原因,法軍雖有着比德國人更多更好的坦克,卻將其分散用於支持步兵防守,完全忽視了德軍在波蘭戰場上首次實施的閃電戰。

所以,上面這些“綏靖政策”的經典例證,個人覺得基本是後人脫離了具體歷史環境作出的指責。蘇聯人寫的教科書(也就是我們當年高中用的教科書)就更是純粹的欺騙宣傳。似乎不能用以證明“民主國家怯戰論”。

最能反駁“民主國家怯戰”的歷史事實是,法國投降後,英軍狼狽逃回本國,希特勒出於他的“慕英情結”(有趣的是,斯大林有深刻的“慕德情結”。據他女兒斯維特蘭娜披露,戰後斯大林多次慨嘆:“唉,若與德國人聯手,我們本可無敵於天下!”),先後通過羅馬主教、葡萄牙總統與芬蘭首相向英國政府傳話,希望與英國締結“光榮的和約”,只要英國不來歐陸管閒事,則愛怎麼“統治波浪”都無妨。

其時蘇德是盟國,老美舉國被孤立主義思潮籠罩。環顧全球,只有不列顛“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根本就沒有取勝的任何希望。戰時內閣里的哈利法克斯爵爺看到了這點,主張與德媾和,但丘吉爾堅決反對,聲稱“在戰鬥中倒下的民族必將再度崛起,而怯懦投降的民族則從此完蛋”。他說服多數閣員擊敗了哈爵爺,後者於是回絕了多國信使。

為了展示義無反顧的決心,丘吉爾還悍然下令英國艦隊突襲停泊在阿爾及利亞Mers-el-Kébir港口的法國艦隊,擊沉了一艘戰列艦,重創五艘其他艦船,致使1297名法國軍人喪生,干出了比日本人偷襲珍珠港還卑劣的爛事。

我想,上述史實足可反駁“民主國家不敢打”論。而“民主國家不經打”好像也不能成立。如上所述,英國在失去了取勝希望後還死撐到底,似乎就足以證明民主國家還是經打的。

一戰時不經打的反而是專制國家。若僅從軍事角度着眼,一戰中並沒有哪個國家是真正戰敗了的。德國投降時寸土未失,所有的軍隊都駐紮在國外,其實是自己撐不下去垮掉的。這就是希特勒為何要在戰後到處嚷嚷“猶太人在背後捅刀子”。

最先自我崩潰的是俄國,其次是奧匈帝國,最後是德國。這三個國家都是專制國家,以俄國專製程度最高。德國和奧匈帝國好歹還是君主立憲制。俄國雖有個杜馬花瓶,實行的其實是絕對君主制。如果“經打度”與專製程度成正相關,那麼最先崩潰的應該是英法,其次是奧匈,第三是被興登堡與魯登道夫操控的德國,最後才是俄國。可事實是,法國雖在凡爾登戰役後發生過軍隊譁變,但還是搖搖晃晃地挺下來了,英國則從未動搖過。

實際上,“經打度”是多個自變量構成的函數,其中最重要的自變量恐怕是綜合國力。同盟國經不起消耗,是因為英國卓有成效地實行了海上封鎖。協約國中的俄國之所以率先垮掉,是因為該國的經濟與科技太落後。如果一定要說一戰參戰各國的“經打度”與該國的社會制度有關,那我們大概也只能說,專制國家缺乏民主國家化解內部矛盾的機制,在資源消耗到一定程度時便可能達到斷裂點,引爆各種內部矛盾。

不過,那時的民主國家不是今日的民主國家,那時的專制國家也不是後世才出現的極權國家。二戰時最先垮掉的就是法國,而無論蘇聯還是德國都表現出驚人的“經打度”。這兩個國家都是極權國家,統治者具有空前強大的控制民眾的能力。在此類超級下流國家,獨裁者不死就不可能投降。在這方面,更下流的蘇式極權遠比納粹極權皮實耐打。

所以,如果說政權的耐打度與政體確實相關,那麼迄今的史實只提示極權政體最耐打,比舊式專制政體與民主政體都強。當然,作此比較的前提,是彼此的國力相當。若光把制度因素拎出來說事,那赤柬也不會滅亡了。好在今日的俄羅斯已非極權政體。普京沒有一個全能黨來操控百姓,更像舊式沙皇。所以,他的耐打度與斯大林和希特勒根本不可比。

另一方面,今日的民主國家內部的政治生態也與當年的英法大不相同了。二戰前英法實行的是精英民主,國策基本由精英決定;而二戰後的民主國家實行的則是全民民主,民眾在國策決定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普通百姓天生傾向於“鑄劍為犁”。英國在工黨當政期間自廢武功,一門心思建設福利國家就是例證。此外,經過兩次大戰的血洗,民族主義在歐洲已無市場,和平主義甚囂塵上。人道主義的昌行使得社會對生命的珍視無以復加。空前發達的大眾傳媒更使得戰爭成了一種“直播”,給普通民眾造成了空前的心理衝擊。凡此種種,似乎都有利於綏靖主義國策的形成。

另一個更重要的變化是全球化,國際間在經濟上的互相依賴造出了“利”與“義”的嚴重矛盾,民主國家在與中俄打交道時普遍面臨着“經濟利益”與“價值觀”的深刻衝突。而左派在歐洲的勃興使得這些衝突更難化解。竊以為,正是這些二戰後出現的社會變化,才導致了真正的綏靖主義出台。德國就是最典型的示範。

早在蘇聯還頑健時,德國就已經在購買蘇聯的石油和天然氣了。冷戰結束後,自施羅德擔任德國總理起,直到默克爾卸任為止,德國一直在奉行親俄政策,完全成了不問是非的經濟動物。川普與中國打貿易戰期間,德國企業家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聲稱要抓住美國人撤退的千載良機,大舉進軍中國市場。與此同時,綠黨鼓吹“清潔能源”,悍然關閉核電廠與煤電廠,使得德國的能源有將近一半靠俄羅斯供給。

俄烏戰爭剛爆發時,德國朝野正義衝動大發作,頗有與毛子不共戴天狀。然而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民調顯示,當初有80%以上的答卷贊成停止向俄國進口天然氣。但當後來被問道“你是否願意冬天多穿衣服,少用暖氣,以減少從俄國進口天然氣”時,卻只有20%的答卷表示同意。居民消費還是小事,如果真停止從俄國進口天然氣,德國的許多工廠恐怕都要倒閉。

這就決定了西方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必然要歸於失敗。必須承認,俄羅斯還是有理財高手的。西方決定將俄國踢出SWIFT結算系統後,盧布匯率一度暴跌。然而普京馬上就宣布,以後其他國家必須用盧布購買俄國油氣。這就是說,德國人要買俄羅斯的油氣,就得在俄國銀行開個賬戶,用美元或歐元按俄國定的牌價換成盧布。如此一來就托起了盧布的匯率,拆除了西方的“金融核彈”的引信。

目前已有匈牙利表示將遵照俄羅斯的規定。我斷定,德國最後肯定也會這麼辦,讓西方的金融戰最終歸於失敗。只要德國人和其他歐洲國家向普京源源不絕地跪送外匯,普京就沒有軍費匱乏之虞。換言之,炸死烏克蘭無辜百姓的那些炮彈炸彈導彈,是用歐元鑄成的。

“民主國家怯戰論”的另一缺陷,是沒有考慮戰爭有着不同的規模與後果,而民主國家是否怯戰必然要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眾所周知,二戰後出現的核彈,使得有核國家之間開戰時,不能不多出了過去沒有的顧慮。如果對方不是有核國家,則無論英美都並不怯於開戰。美國打越共、打阿富汗、打伊拉克時都非常果敢。這倒不能簡單理解為美國自忖恃強凌弱,有勝無敗,我看主要還是沒有引起核大戰的風險。例如英國打阿根廷並無勝算,但因為對方不是核國家,所以不惜放手一搏。

另外還要指出,美國狼狽逃出越南和阿富汗,也不能簡單歸結於“民主國家不經打”——那並不是全面戰爭,夾着尾巴逃跑了,對方並不會追上門來,認輸也不妨礙美國的大國地位,所以當然要“成固欣然敗亦喜”。

但若是全面交戰就完全不同了。即使是核毀滅,也未必能讓民主國家喪失自衛的勇氣。80年代蘇聯軍力達到頂峰,在歐洲部署了幾萬輛坦克。北約明知不敵,卻也沒有屈服,而是靠核地雷來對付鋼鐵洪流。最令人瞠目結舌的,還是BBC在冷戰結束後對原“火神”戰略轟炸機飛行員們的採訪。飛行員們說,那時他們日夜值班,一旦戰爭爆發就立即起飛,到列寧格勒、莫斯科等地去投擲核彈。上級對他們說,扔完核彈後就不用回來了。那時英國也被核彈毀滅了,他們已無家可歸,所以還是飛到亞洲去,找個國家呆下來,在那兒娶妻生子算了。

所以,並不是只有專制國家的獨裁者才會發瘋,民主國家的政客們照樣會。這種事將來也未必不會發生。前些天約翰遜揚言,如果普京膽敢在烏克蘭動用核武器,他就要履行英國當年在《布達佩斯備忘錄》中向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的承諾,而且英國將單獨行動,不需要北約允可。考慮到英國過去曾為履行向比利時和波蘭提供安全保證的承諾而兩次介入世界大戰,約翰遜這叫囂不能不讓人不寒而慄。

綜上所述,個人覺得秦暉教授提出“民主國家有實行綏靖主義傾向”時,似乎沒有考慮到時代給民主國家和專制國家內部政治生態帶來的變化,沒有考慮到核武器的出現對戰和決策的影響,以及全球化造成的不同制度國家的利益互鎖,而是只看到制度因素,簡單歸納出了一個一般性結論。個人覺得,二戰前的民主國家並沒有真正奉行綏靖主義。綏靖主義思潮是在二戰後的民主國家中泛起的。即使在今日的世界上,這個觀點也仍然只適用於目前的俄烏戰爭分析,不能推而廣之,用到所有的場合里去。

2022427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1: 呵呵呵,印度都這個地步了,達賴喇嘛還
2021: 老川建國無懸念,跟着豬妹吃大瓜
2020: 中國左轉理論上可行性的探討
2020: 七絕 題照(1065)才子打油驚海外
2019: Zt後冷戰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崩潰的元年
2019: 慈禧宣戰11國,義和團保駕逃西安。
2018: 北大林校長就白字道謙,認錯及歸罪文革
2018: 中國人就是鴻鵠之志的人太多!整體急功
2017: 紐約時報| 中國式新殖民主義?(1-2)
2017: 陳昭南| 中共是所有民主國家之敵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