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請別為物價飛漲辯解
送交者: 劉義忠 2008年03月11日09:02:12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人民網北京3月6日電(人民網前方報道組)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招待會,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在回答人民日報記者提問時說,我認為目前的價格上漲,仍然屬於主要是由農產品價格上升引起的價格結構性上漲,它與全面的、持續的、輪番的價格上漲引起的明顯通貨膨脹還是有所區別的。馬凱就此進行了分析:在去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4.8%中,食品價格上漲占了4個百分點,住房價格上漲占了0.6個百分點,其它,比如服裝、日用工業品等六類商品價格上漲只占0.2個百分點。在今年1月份,消費物價指數上漲7.1%中間,食品價格上漲占了5.9個百分點,住房價格占了0.9個百分點,而其它六類有升有降,只占了0.3個百分點,也是占小頭。因此,還是結構性的。食品價格上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合理的恢復性上漲。拿糧食來說,糧食價格和農產品價格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葉,價格達到峰值以後,一直持續走低,三種糧食,也就是小麥、稻穀、玉米,平均收購價格1997年時每公斤1.5元,現在是多少錢呢?不過是每公斤1.58元,十年漲了8分錢,漲了5.3%。豬肉價格也是這樣,1997年時,精瘦肉每斤已經接近10塊錢,後來因為效益低,一度降到6元錢一斤,去年五、六月份才開始恢復到10塊錢一斤,當然現在又逐步漲到14元左右。馬凱說,同志們想一想,這十年來,農業生產資料漲了多少價?成本推動。我們城裡人吃豬肉、吃糧食,我們工資漲了多少?農民兄弟種點糧食也不容易,漲點價也是合情合理的,如果不漲價,虧本,誰都不去種糧養豬,東西少了,價格會漲的更高。此外,國際上糧食、植物油等價格上漲也很猛,對國內的糧食價格也有很大的影響。

這個講話在網上引起很大的反響,網友說:

*這些數據是怎樣統計出來的?準確度如何?為什麼人民感覺到的根本不止這個數?
*有兩點值得商榷:一,最低工資是漲了,比五年前要翻番,但是在五年前就已經達到兩千以上的製造類技術行業基本還是停留在原來的基礎上;二,糧食漲價了,豬肉漲價了,老百姓更加吃不起豬肉了.這才是老百姓的現狀啊。這是為什麼呢?這樣的上漲還是可以叫合理上漲嗎?如果這樣是合理的話,像這樣以犧牲百姓的購買能力為代價的上漲,還是否有必要呢?

*我想問問馬主任,這樣的上漲能帶給農民直接的收入嗎?還是在中間各個環節就被剝削一空了?我們不是不珍惜不尊重勞動人民的勞動,如果物價上漲的收益全部可以直接到勞動人民的手裡的話,我們無話可說,可是事實是這樣的嗎?

*忽悠人,我們知道根據經濟學理論,商品價格決定於商品價值,並不決定於工資漲了多少,豬肉就該漲,否則工資漲一倍,消費品也漲一倍,就等於沒有漲工資,因為實際購買力沒有增加,只是玩了一次數字遊戲,如果工資上漲幅度大於物價上漲幅度,老百姓會感到生活越來越好,反之工資上漲幅度小於物價上漲幅度,老百姓會感到生活越來越差,這幾年,房價,油價,肉價,成倍上漲,除壟斷企業外,普通職工工資上漲幅度遠小於物價上漲幅度,所以普通職工感到生活越來越差,壓力越來越大,.

*豬肉價格應等於成本+合理利潤,考慮到農民應增加收入合理利潤就不應減少,那麼想降低豬肉價格就應該減少成本,如飼料價格,各種稅費,提高生產效率.如何降低飼料價格呢?答案是減少除高付加值以外的產品出口,中國是一個人均資源小國,可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出口服裝等於出口棉花,出口棉花等於出口土地,而土地在中國是稀缺的,出口棉花種的多了,可耕地面積不變,種飼料的土地一定減少,飼料價格價格一定上漲,說遠一點,中國出口產品,換回的是一堆大幅貶值的花紙頭,錢多了,實物產品少了,還有不漲價的道理嗎?

*跪求你想一想,你所說的工資漲了,豬肉就該漲,對嗎?大量出口中國稀缺產品對嗎?否則你所說的全面的、持續的、輪番的價格上漲引起的明顯通貨膨脹就離老百姓不遠了.

*工資漲,遠遠趕不上物價漲.尤其和老百姓衣食住行有關的東西,漲得太厲害了.

*做官的坐着說話不腰痛。坐得這麼高哪裡知道下面是怎麼回事啊。

標籤: 物價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7: 深圳市工會婦聯解散了?
2007: 回憶與思考(一)我為什麼說王有才在98
2006: 超道德就是偽道德---評‘楊振寧一說“
2006: 中國人的性格如公雞
2005: 江主席,我們想念您
2005: 金庸是什麼東西?
2004: 李敖:沐猴而冠和Democrazy
2004: 大陸與港台的所謂民主之爭
2003: 從《無間道》看香港殖民地文化的殘餘
2003: 警惕京津合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