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纳川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远古如雾 大唐如梦
送交者: 张林 2005年02月23日10:26:30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远古如雾,大唐如梦。

你看那人!一个衣衫褴褛的逃犯,在悄悄地混出大唐皇城的城门。他低眉顺眼,努力做出卑微的姿态。但他的朝气与聪慧却如光芒一样散发。他的面容线条柔和,皮肤光泽。如果能截获他黑眼睛里的目光,你会看到一片功名的汪洋直指西域,像一把不畏风吹雨淋的利剑。

一支唐朝的军队正在奉命捉拿他。

他凭着机智或者是运气一次次化险为夷。

这个意志如铁身强体壮的青年就是今天反复在影视中出现的被描绘成既善良又糊涂的唐僧玄奘。而事实上,他的智慧和学识滋养过整个西域和整个华夏民族。

玄奘是河南偃师缑镇人氏。我作为他的乡亲经常把他挂在嘴边借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当然,收效甚微。十多年来,我浪迹西域,发现许多地方有一股蔑视河南人的情绪。在西安的一个婚姻介绍所里,翻看求偶女子的档案,竟有不少人在备注一栏填了“不找河南人”的字样。陕西人为了表示对河南人的敌视,创造了“美帝、苏修、河南蛋”三大敌人的说法。在新疆我的一位朋友家里,朋友对他三岁的儿子说,“嘿,这位叔叔是河南人,你说河南人是什么样儿?”于是,这位咬字尚不太清晰的乳臭小儿便朗声背诵:“河南大裤裆,坐车上新疆,下车走了二里半,裤裆还在火车上。”极言河南人裤裆之长。而兰州的说法则更富内容:“河南大裤裆,买菜不用筐,萝卜白菜一块往里装。”极言河南人裤裆之大。这种直指裤裆的语言对河南人表示了很大的不恭。也许今天的河南人真的需要抖起精神创一点伟业给祖宗脸上贴点金了。

想当年的河南人是何等的群星灿烂,整个像是一座闪闪发光的文化高峰,仰断脖颈还望不到顶。老子、韩愈、岑参、李贺、李商隐、刘禹锡……每个名字都像黄钟大吕,振聋发聩。我的这些乡亲里,还有一个不太知名却值得大写一笔的学问僧朱士行。他是第一位史籍有传的西行佛僧,也是古代中国人摆脱世俗偏见,不畏路途险恶和遥远,矢志向外界和自己的毗邻虚心学习的先驱,他象那些消失在沙漠里的河流,最终圆寂在异域,黄沙中他西行的脚窝,排成了一部史书。

朱士行西行求法的时间是公元260年,比法显前往印度早了140年。他虽然只走到了昆仑山脚下的于阗,但却修建了一座冒死求学的精神桥头堡,他成了中国第一位语言学家和翻译家。他用佉卢文和于阗文写下的60余万言的佛教理论大书,像羌笛那么悠长、委婉、醉人,召唤着那些认为信仰比生命还重要的壮士与好汉。同时也为河南人留下一缕自强不息的血脉。

2

27岁的河南人玄奘在天下大饥、流民如云的公元627年到长安。这位洛阳净土寺的小和尚,游历天下,见多识广,思维敏捷,口才雄辩,因为精通印度佛学中的《经藏》、《律藏》、《论藏》被称为“三藏”,不多时已在京城佛门里名声大振。但是,他钻研得越深,越发现国内佛教经典自相矛盾,说法不一,教派之间互不服气,互相攻讦。他有意去佛教创始者的故乡,朝礼佛迹,寻求真法,以释众疑。这天,一阵突如其来的疾雨把他驱向远处一个黄顶寺庙躲避。寺庙里一位玻璃宝眼紫髯须的异域僧人似乎按照命运的安排等待他的到来。后来才知道,这“老外”来自遥远的佛国—中印度那烂陀寺(佛教显教最高学府),是知名大德戒贤法师的徒弟波密多罗。波密多罗不远万里到中国传教数年,深感华夏大地欲要佛光普照,必须培养中国本土的高僧。于是他操着半生不熟的华语,向玄奘讲述了西方的神奇,戒贤法师的法力,大乘佛经的深奥,还有西行之路上时时出没的妖魔鬼怪,奇闻轶事……年轻的玄奘心醉神迷。佛门的高僧朱士行、法显西行求法创下的奇迹他早有耳闻,千恩万谢地辞别了引他迈向辉煌的波密多罗,一个信念升起在他的心中──西行求学。

只有年轻的热血会追寻非凡。玄奘四处游说,打动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教友,一起上书朝廷,请求恩准西行。那一年,适逢和他年龄相仿的李世民登基,这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却创下“贞观之治”开明盛世的皇帝对佛教没有多大兴致,当时正忙着平定国内乱乱哄哄的藩镇割据势力,而对河西地区的强邻西突厥无暇顾及,一会儿忙着与人家拜把兄弟,一会儿又翻脸不认亲,弄得关系剑拔弩张。此等时刻,怎么能允准僧人西行求学?

玄奘的同伴们见状,本来就犹豫的心很庆幸有了体面撤退的理由,终作鸟兽散了。只剩下了一个玄奘。

伟大的智者永远都是孤独的。

玄奘携一把黄油布雨伞,背一个竹编的“背囊”,望西而行。

没有孙悟空、沙和尚和天蓬大元帅猪八戒护驾,只有一个他。内心的胆怯、孤独与英雄渴望不停地搏斗,双腿仍机械地一步步向前迈。大约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吧,玄奘站在了昆仑山的最西端。他极目四望,浩叹不已。这山“东西南北各数千里,崖岭数百重,幽谷险峻,恒积冰雪,寒风劲烈”,若遇天气有变,则“声震雷动,暴风拔木,沙石如雨,云雾晦冥,军马惊骇”。

磨难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当玄奘终于来到位于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的那烂陀寺时,那位年已近百、面容肃穆、誉满天竺的佛学大师戒贤被这位冒死前来的年轻崇拜者感动得老泪纵横。本来他早已不再讲经授法了,现在却又用颤抖的双手捧起了《瑜珈论》,连续为玄奘讲授了450天,玄奘又面壁五年,将经书烂熟于心。之后,又遍游印度,谒拜名师,在40岁那年,成为那烂陀寺中能通读50部佛经的十位豪杰之一,并在戒贤法师的力荐下,荣任了全印度最高佛教寺院的主讲。

我反复想象着一个浩大的场景: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四千多位熟谙大小乘佛经的高僧大德静神敛息,洗耳恭听,我的乡亲玄奘那略带河南口音的梵语嘹亮地环绕在会场上。那是征服人心的理论,那是炉火纯青的语音,以致于他的发言之后,18天之内无人敢出来反驳,从而确立了他在佛教界万人景仰的地位。

3

玄奘在公元645年谢绝了印度众高僧的竭力挽留,回到了故乡。此时,唐太宗李世民的敕令早已发出,长安城万民空巷,欢迎这位在19年间行程五万余里,游历130个国家的丝绸之路上最伟大的探险家和旅行家。

昔日的逃犯今日的高僧,昔日皇家的仇人今日庙堂的贵宾,这说明崇拜金钱和权力的人们也崇拜实力。实力比金钱和权力要可靠得多,因为它永不背叛。

后来,玄奘在西安的大雁塔里翻译了浩浩瀚瀚的74部佛典。如今,这些佛典我已不知散落何处,只有他应皇帝要求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成为传世珍品。这部十二卷本的历史巨著成为了解古代西域和古代印度政治、经济、语言、文字、风俗民情的罕世之作。印度著名历史学家H·K·巴涅尔真说:“玄奘的游记是曷利沙王朝期间印度政治局势和宗教的一个真正的宝库(曷利沙王朝建于公元七世纪)。”英国历史学家斯密士说:“印度历史对玄奘欠下的债无论怎么评价也不会过分。”

《大唐西域记》 是唐僧名垂青史的真正原因,就像《史记》 托起了司马迁的身躯一样。晋代高僧法显比唐僧到印度更早,也有《佛国记》问世,但语言、内容和写作技巧都赶不上《大唐西域记》。明代郑和下西洋,他本人不写书,其随员写的书也不能与唐僧比肩。

《大唐西域记》在当时看是信息量极大的国际新闻,现在看是珍贵的历史巨著。他记下了亲身游历的105个国家和城邦释名、疆域、人口、文字、物产、宗教、兵术等情况,“印度”这个释名就出自他之手。玄奘因此很骄傲地说,由于我的记述,万里凿空西域的博望候张骞“望而非博”,被封为定远候的东汉名将班超“候而未远”。

玄奘提供的这种大规模的信息交流为中华民族新一轮的融合统一提供了依据。今天,吹着鹰笛,跳着鹰舞的塔吉克们只能从《大唐西域记》里与祖先默默地对视,轻轻地交谈,如果没有唐僧,他们就只剩下口头的民间传说了。

唐僧给中国文化的启示是,脚掌可以走出学问。“读书破万卷,下笔有如神”的境界被“走万里路,读万卷书”所替代。

蚕在吐丝的时候,没想到会吐出一条丝绸之路。唐僧西行的那一刻,无意中让一个古老的民族古老的国度年轻了。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能光指望外来的文化外来的血液新鲜自己,强健自己,更重要的是要重视自身、清除腐朽的净化能力,培植防止退化的疫苗,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事,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人,珍惜自己的人才,心疼自己的儿子,比从外边请一个什么高僧要实惠的多。对大唐来说,唐僧不仅是行为上的叛逆者,而且是精神上的叛逆者──企图用一种异国的哲学来主宰中国人的精神。但是唐太宗终于接纳了他,劝他还俗做官,并且把《大唐西域记》当成军事侦察手册,使大唐的疆域大大扩展。

大唐的天空如此灿烂,似乎并不是因为有西北、西南和海上丝绸之路送来了新的文化和新的血统。据说盛唐时期欢迎批评,建立监督机制,广纳天下之言,才是繁荣的原因。

当然,唐僧自己决不去管这等事。他只义无反顾地走,走,走,终于在没有机会的时候找到机会,让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于是,我们这些后来的西行者不断从他身上吸取营养,得惠于他的博大精深。

玄奘后来变成了神话,变成了白胡子爷爷赢得孙子敬仰的故事,变成了民族自信的不绝传说,变成了一只停留在我们唇边和心中的青鸟。

我踩着玄奘的脚印踏上帕米尔高原了,我想操着乡音对他说一句,大哥,你好吗?能为我念上一句:“阿弥陀佛”吗? (改于2002年4月27日)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4: 把他埋在能看见牛的地方
2004: 中国业界慎言过热
2003: 刘晓波说:美国殖民200年是中国的唯一
2003: 中国人的种族观念
2002: 台湾为什么不接受“一国两制”
2002: 朝鲜战争的阴影长期笼罩着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