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ZT:原來自古以來就偽造歷史
送交者: 董勝今 2016年11月10日05:16:33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過去吹噓“我們有五千年‘文明’史”,其實,“我們有五千年神話傳說的歷史”。按照這樣的標準,特別是地中海周邊國家地區及中東地區,他們就起碼都是一萬年以上的歷史了。
中國最早的文明——商文明,開始於公元前1500年左右,距今3500年,地點在今河南安陽一帶。考古依據:中國地區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成熟的青銅冶煉術,及出土的冶煉的青銅器;國家形態已出現。中國自己的歷史教科書是從所謂的公元前2000年的“夏王朝”開始算起的。但是國際學術界是不承認這個子虛無有的“夏王朝”的,因為沒有任何考古依據:既沒有文字出現,也沒有冶煉的青銅器發現,更沒有表明國家形態存在的任何依據,以及城市遺蹟,等等。而中國的這些江湖騙子一樣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雖然把整個中國地區都翻遍了也沒找出什麼能證明所謂的“夏王朝”存在過的證據,硬是把在二里頭等地發現的一些新石器時代文化遺蹟包裝一番冒充成是“夏王朝”的所謂“都城”遺蹟拿出來矇騙外行人。中國“考古學者”展示的“夏王朝”的“都城遺蹟”復原圖原來就是幾個爛草棚子,一個標準的原始村落,他們把這個叫做“偉大的”“夏王朝”的“都城”?還有就是一些銅渣子,大量的石器,骨器!這只不過是新石器時代的氏族部落遺蹟。


要是這算是“都城遺蹟”,那世界各地的新石器時代的“都城遺蹟”就太多了,瑞士汪金的湖居文化(早於公元前5000年),人們用五萬根木樁作地基建在湖上的大型村寨,就比“偉大的”“夏王朝”的“都城遺蹟”大到不知那裡去了。看來西方人臉皮還是太薄了。


其他那些古文明地區都發現有標誌文明起點的大量完整的城市遺蹟,而且都是磚石結構,埃及就不用說了,希臘,西亞,印度河,特別是希臘米諾斯文明遺蹟的克諾索斯王宮(公元前2000年),其宏偉華麗,在各早期文明中是首屈一指的,我們中國直到四千年之後的現存很多近代宮殿建築都無法相比。還有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公元前2500年),在摩亨佐與哈拉巴等地發現了許多完整的城市遺蹟,磚石結構,構造複雜。據考證當時城市人口已達到三四萬人。還有埃及的南城遺蹟等(公元前3500年,涅伽達文明時期)。某些書上錯誤地說埃及沒有城市,瑪雅文明印加文明沒有文字,實際上都有。


說老實話,所謂“商王朝”的殷墟遺蹟其實也不過就是一些夯土遺蹟而已,只不過規模稍大一點,根本還不是城市遺蹟。要不是發現了甲骨文,冶煉青銅器,國際上也是根本不會承認商文明的。畢竟跟其他國家地區比起來,證據太少了。


中國有些人為此找了一種藉口:說中國文明的早期建築都是磚木結構的,所以不易保存,而其他國家地區特別是西方主要用石材建築,所以保存下來多一些,甚至還反吹一把:中國的磚木建築比其他文明的石材建築技術程度更高。其實,國外早期文明遺蹟都是大量使用燒制的磚塊建築的,最典型的就是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遺蹟,以及兩河流域最早的的烏爾、巴比倫、蘇薩等城市遺蹟,埃及的南城遺蹟,希臘的米諾斯文明遺蹟,等等,實際上西方建築的典型代表--古羅馬的建築,也不是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樣都是用石材建築的,也大量採用磚塊、混凝土等建築,如現今在法國西班牙等地都還保存着的高架水渠等,這些都很好地保存着。而中國早期文明遺蹟恰恰不是用磚建築,而是夯土加木材建造,當然不容易保存,但那正是因為其技術水平低下的原因。中東、西方等地用磚石建築比中國用泥土木材建築所需要的生產力水平和技術水平要高得多,造價也要昂貴得多,也更堅固,當然便於保存(希臘邁錫尼文明時期的城市遺蹟,其巨石建造的城牆,厚達二十米)。所以找不到所謂“夏王朝”的遺蹟是毫不奇怪的,因為根本就不存在,只有一些石器時代原始村落的遺蹟。而找不到更關鍵的兩個證據——文字的出現和金屬冶煉術的出現,就更加不值一提了。


在時間上緊隨“夏王朝”後的商王朝,其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中竟然找不出有關這個前代“王朝”的任何記載。這不是已經很清楚地說明了事情的真相了嗎?你能想象周王朝、秦王朝、漢王朝等在他們的政府文件和檔案中不記載他們的前一代“王朝”的任何情況嗎?只有商王朝這樣的初始文明才會是這種情況,因為在前面什麼都沒有,一片空白。
有一些“歷史學家”用一種潑皮口吻斷言道:“夏王朝是《史記》中記載了的,不容置疑!”。好嘛,原來隔了兩千年之後的司馬遷通過道聽途說記述了一件從未見過的事情,這就成了“不容置疑”了?那古希臘的柏拉圖還記載過一萬多年前有一個大西洲國呢,人們在海底還發現了一些疑似城市的遺蹟,那也是“不容置疑”的了。
“堯、舜、禹”不過是後人的虛構,更不存在所謂的“炎黃始祖”。


孔丘的春秋筆法開了中國人以文飾“非”飾“過”的先河。孔丘的學霸作風使得中國的上古史陷入了雲霧中,並給後代的儒生們編造偽史提供了榜樣。


根據考古,今天只能知道距今3500年的中華文明史(按商於公元前1500年建國算)。商以前,沒有發現有文字的存在,也沒有發現金屬和城市遺址,所以不能說商以前的中國土地上存在着國家、存在着文明。然而,在儒教的經典中,商朝以前還存在着夏王朝,夏以前,還有軒轅黃帝、顓頊、高辛、堯、舜五位帝王,足足5千年的文明史。


顧頡剛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觀點:“時代愈後,傳說的古史期愈長”,“時代愈後,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據顧先生研究,能真實地記載歷史的古文獻中,《詩經》是最古老的了。他在對《詩經》的研究中發現,周人知道的上古史,並不比今天的人從考古中得出的歷史遠多少,他們所知道的最上古的人物是禹。《詩經.商頌.長發》中說:“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帝立子生商”意思大概是在洪水茫茫之中,“上帝”叫禹下來布土,而後建立商國,此時的禹,還是一個“上帝”派下人間的神。但隨着歷史的向後推移,“周族認禹為最早的人王”。到了孔子時代,出現了堯舜;秦靈公時始祭黃帝;後來又有神農氏、庖犧氏;《世本》則整理出古先人的世系表,而到《春秋命歷序》更說“天地開闢,至春秋獲麟之歲,凡226萬年”。於是天皇12人各立1.8萬年。最後在漢代又把苗族始祖盤古引入到古史系統,於是開天地之盤古又被排在天皇之前了。所以,“時代越後,知道的古史越前;文籍越無征,知道的古史越多”,由此形成一個明顯的“背反”。


顧先生的研究,起碼可使我們明白兩點:一,夏代及夏代以前的歷史不可信;二,商人並非是夏朝的諸侯、臣子。周人也非商朝的諸侯、臣子。研究結果證明,夏代遺留下來的文獻,都是後儒們偽造的。夏代及夏代以前的古史,皆是後儒們“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觀”,都是後儒們偽造的。在中原地區(今河南省境內,也是傳說中夏朝的所在地)商代的遺址上再往下挖掘,只有陶器、石器和骨器,而沒有商代那些標誌文明的青銅器、大型宮殿、文字、兩輪大車等文物。從地域上看,二里頭、河南龍山、仰韶等文化的集中所在地區在河南西部,正是傳說中夏族的主要活動區域。考古證明,商代以前,中國尚處於新石器時代,商代是中國文明的開端,殷商是中國文明的開創者。商代以前的中國社會,是由許多大小不等的氏族部落所組成,尚沒有國家形成,尚沒有進入文明時期。
更讓人覺得離奇,數以十萬計的甲骨中,竟找不到“夏”字。如果歷史真的像儒教典籍中所描述的那樣,商是夏的臣子,夏桀無道,商湯伐之,並取而代之的話,怎麼可能在甲骨中連一個“夏”字都沒有呢?“夏”字最早出現是在西周的《詩經》中,《詩經》記載,周文王曾自稱“有夏”。西周時,“夏”和“有夏”被大量使用。而與“夏”字搭配的“華”字,甲骨中也沒有,華字出現得更晚,到東周時才出現,並與“夏”合稱“華夏”(代稱中國)。


在甲骨中雖然沒有“夏”字,但卻有一個出現頻率很高的異族名字:羌。並且“羌人”和“夏人”的居住活動區域相近,都位於都位於中原的西邊。“大禹出於西羌。”“(禹)家出於西羌。”“禹興於西羌。”“孟子稱禹生石紐,西夷人也。”原來,所謂的“夏”就是由西北興起入侵進占中原,幾百年後又被商人逐出中原的大族羌。“夏”不過是周人給羌族起的另一個高雅的名字。“夏族”者,大族也,古代“夏”也訓“大”。原來所謂的華夏族,其實就是西北的羌族。那麼,為何周人對羌人情有獨鍾,崇夏尊禹,稱夏為王,並以夏後自居呢?


“赫赫姜原(應帶女子邊),……是生后稷”(后稷為周人的祖先)。經學者考證,周人可以追溯的第一個女性始祖姜原,即為羌人,姜者,羌也。原來,共同活動於渭水流域(今陝甘地區)的羌人和周人有着血緣姻親關係,或者說周族就是羌族的一個分支。


到了《論語》時代,禹已經成了人,並在他之前有由堯、舜兩位帝王。但堯與舜、舜與禹的關係還沒有提起。《論語.堯曰篇》雖說明了他們的傳授的關係,但經後人考證,《論語》中從《季氏》自《堯曰》五篇是後儒續入的。儘管後儒們在問題上有意摩古,但在宗旨上,很明顯地秉着“王道”“道統”兩個主義。
《論語》之後,又有了《堯典》《皋陶謨》《禹貢》等偽古文的出現,於是堯與舜有了翁婿關係,舜與禹有了君臣關係。《論語》時,堯舜的觀念還是籠統的,只是兩個道德最高、功績最大的古王,有了《堯典》等篇後,堯、舜都有具體實事可舉了,舜也成了“家齊而後國治”的聖人。後來到了孟子時代,舜乾脆就成了一個孝子的楷模。
此後,從戰國到西漢,是儒生們偽造古史最活躍的時期,此間,又出現了一位比堯舜還早的帝王——黃帝。顧頡剛先生指出,黃帝傳說是“層累”造成的,越是晚出的文獻,黃帝的記載越詳細。《逸周書》、《山海經》、《國語》、《大戴禮》等都是周代以後的典籍,在此之前的文獻中根本沒有提到黃帝。如《尚書》從堯寫起,沒有出現“黃帝”字樣,甲骨文中也未見“黃帝”。黃帝的名號源於“五方”觀念。從甲骨文看,殷人已有了五方的觀念,卜辭中就有東南西北四土受年的記載。“四土”加上“中商”就是“五方”。五方觀念大約在西周初年開始演化為“五方色”的觀念,以“五色”顯示“五方”。《逸周書.作洛》載:“周公……乃建大社於國中,其壝東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驪土,中央釁以黃土。”周人起於黃土高原的陝地,以黃色為貴。沿襲殷人五方觀念,周人也將天下劃分為五方,並以五方色稱五方之帝。王都所在地洛陽為中土,中土為黃,則國稱“中國”,帝稱“黃帝”。《淮南子.天文訓》說:“中央土也,其帝黃帝”。所以,黃帝在周代的出現,與當時的政治理念有關,是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也就是說,黃帝只不過是一種政治理念的形態化。
《史記.封禪書》記秦靈公祭黃帝,秦宣公祭青帝,秦文公祭白帝。青帝、白帝是上帝或天帝神話,黃帝與之並稱,顯示黃帝源於天帝。黃帝只是青、白、黃、炎四個以顏色命名的神中的普通的一位。黃帝和炎帝當時與青帝、白帝並列,同為秦人所崇拜的四位神靈。
到了《國語》中,黃帝、炎帝已經變成了人,並且還是同胞兄弟,一起做了少典璄兒子,把周朝時最大的兩族分配給他們,做他們的子孫。“昔少典娶於有嬌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皇帝為姬,炎帝為姜”。後經儒生的鼓吹,黃帝成了中華文明的開創者,黃帝、炎帝成了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
有了黃帝,並不罷休,後又有人抬出了神農,於是神農又立在皇帝之前了。《易.繫辭》又抬出了伏羲,伏羲又立在神農之前了。後又有人說“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於是天皇、地皇、泰皇更立在伏羲之前了。自從《世本》出現,硬替古代名人找了很“正宗”的世襲,於是沒有一個不是黃帝的子孫了。自從漢代交通了苗族,把苗族的始祖傳了過來,於是盤古成了開天闢地的人,更立在天皇之前了。時代越後,知道的古史越前;時代越後,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放大;文籍越無征,知道的古史越多。假史就是這樣造出來的。
傳說中的黃帝、炎帝、堯、舜、禹等人,並不是實有其人,只是春秋戰國及秦漢時期才陸續由方士文人根據神話傳說虛構出來的人物,但是其所對應的考古年代上相應的氏族部落,如堯、舜、禹所對應的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據中國學者考證,都是使用印歐語系(雅利安語系)的民族,而使用印歐語系(雅利安語系)的各民族基本上都屬於高加索人種。傳說中的黃帝部落,也是一個說吐火羅語的印歐語系氏族。姜姓的炎帝部落也是源於印歐語系的羌人(姜、羌同源)。 周滅商之後,狄戎的一部分也受到了分封,建立了一些小諸侯國,其中最大最長久的是中山國,而這個“中山人”據史書上的記載就是明顯的高加索人種特徵。“夏”是夏后氏的自稱,“大夏”與“吐火羅”對音近似,據王國維、顧頡剛考證,來源於印歐語系。周滅商之後,因為周與來源於東夷的商不是同一民族,而與夏后氏同為西戎系統,於是以傳說中的夏的繼承者自居,也稱自己為“有夏”,稱其同盟部落為“諸夏”;而“華”本也是周人的自稱,於是此後生活在中原一帶的人就自稱“華夏”,與此區別於其原來的本家--西戎、北狄、南蠻、東夷,這就是漢人的前身--華夏族名稱的來源。印歐語系的吐火羅人在文化上對早期華夏文明的影響還大量表現在語言方面。祁連山的“祁連”這個名字就來自於印歐語言,意為“神聖的”。佛教經典最初也全是經過印歐語系的吐火羅語譯成漢語的。在上古時代,漢語也是多音節語,後來因為受單體方塊字影響,逐漸演變成為了後來的單音節語。有學者通過比較漢語與英語等印歐語系語言的原始詞彙的發音異同,提出了漢-印歐語同源的理論,將漢語歸為漢-印歐語系的一種。四川廣漢出土的三星堆文化,更是典型的外來文化,其出土文物中大量的人像、面具,都是高鼻深目,典型的高加索人種特徵;其出土文物中的金王杖、青銅神樹,以及明顯的牛崇拜、石頭崇拜、建築樣式,以及懸棺喪葬這些文化特徵,都是古代閃米特人、雅利安人的文化特徵,也是猶太文化中重要的喪葬現象。有學者推測這是閃米特語系的古猶太人的文化遺存。華夏文明的創始也是來源於印歐語系雅利安民族,今天中國地區人種中的一部分成分也來源於高加索人種的印歐語系雅利安民族--華夏族,只不過因為地理位置的封閉和跟中東中亞文明母體之間文化傳承的斷絕以及文化上的自大心態,我們逐漸忘卻了我們民族及文明的原始來源。
《漢武大帝》中,劉徹看見大行令王恢出使匈奴前敬獻的削鐵如泥的匈奴寶刀“徑路”很震驚,派張騫出使月氏國,帶回煉精鋼技術。但是,既然鐵在支那出現可溯源到春秋以至商周。有觀眾疑惑落後的游玫民族匈奴的制刀技術怎麼會比漢朝還高?事實上,支那的“劍”本來就是從游牧民族傳入的。“徑路”是北方游牧民族對寶刀的稱呼,其合音就是“劍”。這個詞據考證可能來自伊朗語系或突厥語系。支那鐵器時代發生較晚,戰國兵器仍以青銅為主,秦陵兵馬俑的武器可證。古代支那人一直以為銅中加錫越多,機械能力越好,以至於到做大刀時,錫的含量大到33%,做鑒燧時居然高到50%!!其實這是錯的。含錫量大於20%後,合金組織中δ相就會大量出現,因而會變脆且強度隨之劇烈降低。錫含量大於25%時,則變得非常脆而不能利用。所以現代的錫青銅,錫含量不超過12%。支那那些用含錫量超過20%青銅做的武器,講難聽一點,根本就是垃圾。 就連日爾曼這種相對來說在歐洲算較為野蠻的地區,公元前1千年左右就已經進入了鐵器時代了(武器和工具普遍使用鐵製),比中國地區早了近1千年。就世界冶金史看,西亞、印度、北非和歐洲大約在紀元前10世紀即進入鐵器時代,製作優質鋼鐵兵器的技術早於支那。西漢時期支那方進入大規模應用鐵器時代,鋼鐵生產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這應是與漢武帝開闢西域交通,引進西域(包括伊朗印度)鋼鐵技術有關。據記載,這時,從西域引進支那一種新型鋼鐵,稱曰“鑌鐵”,又號“金剛”或“精鋼”。這種鋼質鑌鐵,中世紀也傳入歐洲,西方人稱之為“印度鋼”。
英國地區早在5000年前其最早的居民皮克特人也已經開始建築石頭城殿。西班牙和法國尼奧岩洞等地,考古發現了數萬年前的繪畫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繪畫和藝術品)以及最早發明弓箭的考古證據。而中國,即使是公元前1500年才開始的商王朝,也還是青銅器時代,夯土建築,其主要覆蓋範圍也只不過就是河南的一小部分地區,而古中國其他廣大地區,基本上都還處在野蠻原始的部落文化狀態。到底是誰“還在樹上”呢?這不是很明顯嗎?
埃及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建立起來一千多年後,中國才開始進入文明時代。埃及最初的居民是含米特人,然後與西亞進入的閃米特人逐漸融合,創造埃及文明的就是這種閃含混和民族。而閃米特人都起源於阿拉伯半島,阿拉伯人、猶太人都是閃米特人。今天生活在中東北非的大部分居民,不過就是阿拉伯化的古代閃米特人的後裔。埃及人只不過中途又接受了伊斯蘭教的成分,類似於中國人接受了佛教文化一樣。只不過伊斯蘭教基督教這種一神教的同化作用更為徹底一點,而伊斯蘭教本來就是從猶太教等中東閃米特人土生的宗教發展而來的(猶太教也汲取了早期巴比倫的閃米特原始宗教的成分)。
印度文明開始於公元前2500年(哈拉巴文明時期),地點在今印度河流域一帶,以哈拉巴和摩亨佐兩地發掘出來的完整的磚砌城市遺蹟為代表,以及刻在發掘出土的數以千計的印章上的象形文字,青銅器。創造最早的哈拉巴文明的是達羅毗荼人,他們與後來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逐漸融合構成了今天印度的主要居民,今天印度的人種混雜局面就是這種歷史原因造成的。至於印度後來受到蒙古(實際上是突厥)莫臥爾王朝的統治,跟中國地區被蒙元滿清統治時期一樣,而且在殖民化程度和奴役程度上要輕得多。今天印度人口的絕大多數都仍然是古代達羅毗荼人和雅利安人等民族的後裔,其信奉的印度教也是從古代就一脈相承下來的,其創造的佛教也深刻影響了整個東亞地區,何來的“文明消失”了? 
至於中國官方宣傳的“四大文明古國”中的那個巴比倫,不過是兩河地區最早的文明出現近兩千年之後才出現的一個晚期文明,這給人一種錯覺,似乎中國地區的文明跟早於自己兩千多年的兩河文明是在同一個時間層面上似的。
希臘最早的文明——米諾斯文明,開始於公元前2500年。最初見於《荷馬史詩》的記載。十九世紀末在希臘克里特等地發現了它的大量遺蹟。考古依據:早期的象形文字,以及中期的線形文字A;成熟的青銅冶煉術,及出土的大量冶煉的青銅器;早期的城堡,中期的克諾索斯等地的王宮,尤其是後者,其優美華麗,在各早期文明中可以說達到了一個登峰造極的地步。緊隨其後的是希臘南部的邁錫尼文明,開始於公元前1600年,距今3600年,《荷馬史詩》記敘的主要就是這一時期的歷史。十九世紀在希臘邁錫尼、泰林斯等地發現了它的很多城市遺蹟,大量青銅器,還有線形文字B。然後是兩百年的荷馬時代,這時候希臘開始進入鐵器時代,武器和工具都普遍使用鐵製,而中國直到將近一千年後的漢代才開始正式進入鐵器時代。其他諸文明地區比我們中國地區早一千年左右進入鐵器時代是個歷史常識,原因很簡單,因為冶鐵術起源於地中海一帶的赫梯文明,然後陸續傳入遠近各個文明,中國地區距離最遠,所以傳入最晚。再接下來就是我們熟知的以雅典為代表的古典文明時代了。創造米諾斯文明的皮拉斯基人,不是希臘語族,但與希臘人同為印歐種族,或者稱之為雅利安語族。而且他們從米諾斯文明早期開始就逐漸與創造邁錫尼文明的希臘族阿開亞人融合了,其文明是一脈相承的。在阿提卡等地的皮拉斯基人也早就與當地的阿開亞人融合而共同創造出了後來的古典文明,其文化藝術的世俗主義、自然主義特徵,在幾個古代文明中是絕無僅有的,跟後來希臘古典文明同出一源。就算從正宗的希臘人阿開亞人的邁錫尼文明時代算起,也早於中國最早的商文明。不知道“四大文明古國”怎麼會算到中國頭上?
公元前1000年以後的希臘古典文明是南下的多利安人和原來的阿開亞人等共同創造的;而後來統一希臘並建立了大帝國的馬其頓人也是希臘族人,並開創了希臘化時代;羅馬兼併了希臘之後更是成為希臘文明的直接繼承者。而且,希臘文的古文獻原稿多得很,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仍繼續延續了一千年之久,拜占庭帝國本身就是一個以希臘人為主體,以希臘語為國語的希臘化國家,他們保存了很多的希臘文的古文獻。現在國際上的拜占庭學是一門顯學。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希臘文獻並不是都是從阿拉伯文翻譯來的,有很多是直接來自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保存的這些希臘文的古文獻。直到十五世紀東羅馬帝國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亡,希臘人經歷了四百年亡國時期,到十九世紀初又重新獨立。今希臘共和國的版圖,即是古代希臘的主要區域,其人口絕大多數仍然是希臘族,希臘語為國語。這個地區自古以來民族成分就沒有大的改變過,何來的“種族消失”?
甲骨文是十九世紀末才被發現的,二十世紀上半葉才開始進行研究,商以後的古人是不知道有甲骨文這種文字的,而且大部分甲骨文到現在還沒有被解讀出來,只有一小部分被解讀出來了,也就是說,甲骨文基本上是一種被後世中國人遺忘了的文字,是一種連專家都大部分不認識的文字,一種死文字。相反,埃及古文字,早在十九世紀初就已經被法國埃及學家商博良完全解讀成功了,並據此從紙草紙文獻中將埃及的早期歷史和王朝世系基本研究清楚了,希臘米諾斯文明的線形文字A也已經被解讀出來了,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也早就已經解讀出來。而且,楔形文字和埃及古文字一直在歷史上使用了長達數千年之久,雖然中世紀以後逐漸消亡,但是其基本元素仍然在後來的各種字母文字中得以殘留。相比之下,中國地區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倒真正是一種中斷了的,沒有延續下來的死文字。實際上,早期甲骨文的成熟程度還遠遠不如埃及早期的象形文字,埃及早期的象形文字甚至已經有了輔助的音節符號,並很快就從象形的碑銘體發展成具有表意表音兩重功能的僧侶體;並與楔形文字共同為後來的第一種真正的字母文字--腓尼基文字提供了字母元素。而拼音文字、字母文字在發展層次上高於單純的象形文字、表意文字,這是語言文字學常識,沒什麼可爭論的。現在世界上基本上只剩下中國還在使用這種落後的從象形文字發展而來的表意文字了。
說人家“文明消失”了,更是笑話。今天的整個現代文明完全是西方文明的內容,而西方文明又是以希臘羅馬文明為基礎的,希臘羅馬文明在今天社會的科學、哲學、文學、藝術,政治,法律等等方面仍然發揮着巨大的影響。何來的“消失”? 
實際上,消亡得最多的就是中國地區的文明,除了仍然在使用漢字這一點以外,今天的中國從古代繼承下來什麼?真正的古華夏文明,從宋代以後就已經消亡了。
希臘羅馬文明只不過中途又接受了基督教的成分,而且是希臘化的基督教。基督教從一開始產生就可以說是希臘文明與猶太文明的混合產物,基督教經典《新約》從一開始就是用希臘語創造出來的,主要的傳播者也是羅馬帝國中的希臘人,只奉《舊約》的猶太教是嚴禁偶像崇拜的,而基督教各流派都可以繪畫雕刻聖像,這就是其希臘化的典型特徵。
對於希臘文明,怎麼評價都不過分。可以說:如果沒有希臘文明,就幾乎沒有我們今天現代社會的一切。現代的許多科學學科、技術發明以及民主制度,早在古希臘時代就已經產生出了其雛形。古希臘文明更是直接催生了中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導致近代科學的產生,民主制度的萌芽。這是對今天整個人類世界作出了最重要最關鍵的貢獻的一個文明。

3 older message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5: 未來5年裡 中國要干的50件大事
2015: 香椿樹:蔣公,鬼子投降都找不到你啊!
2014: 湖北人參與研發神奇稻種 海水裡種出稻
2014: 湛江海水稻掀起巨大衝擊波
2013: 小孩兒的話要是真的呢?
2013: 真誠祝賀中國至憲黨成立!中國至憲黨的
2012: 網友回應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的聲明 + w
2012: 八常委下團,唯溫家寶默不作聲,反映《
2011: 蘭冠雲: 《柴玲回憶》值得一讀
2011: 落英是不是獨輪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