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從五四到六四,不是一個月,也不是七十年,但距離七四還很遙遠
送交者: 萬維2019年徵文 2019年07月04日11:28:52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從五四到六四,不是一個月,也不是七十年,但距離七四還很遙遠

  作者:Swissky


  五四運動一百周年了,六四天安門屠城也三十周年了。

  一,五四及新文化運動

  一百年前,為了抗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巴黎和會,出賣戰勝國的中國利益,北平學生走上街頭,組織抗議活動。在找洋人外交機構評理不果之後,改變策略,順帶燒了北洋官員的住宅。最後,對於學生而顯得弱勢的北洋政府,以相關官員免職、辭職謝罪,而平息這場運動。五四運動,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學生大規模、有組織地走上街頭的運動,並引起轟動,波及全國範圍。畢竟那時的中國,廢除科舉,西式學校也開辦不久。

  伴隨着五四運動,對中華儒佛道的傳統文化,進行反思,被正史解釋為開啟了新文化運動。其實這個界定並不太準確的,以提倡白話文為標誌的新文化運動,比五四運動還要早一段時間。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末,起源於西方傳教士的和合本《聖經》翻譯。為了廣泛地傳播基督教福音,西方傳教確立了採用白話文來翻譯《聖經》,以便普羅大眾容易接受基督福音,這個才應該算是真正的新文化運動起始。而這一系列新文化運動,是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華夏,面對西方文明的衝擊,標為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

  二, 近代中國在西洋文明衝擊時的社會轉型努力

  就文明的大體結構而言,可以分成這樣的三個層次:最外層的物質文明,物質之後的層面是體制、制度文明,而最核心層是支配這一切的深層文化心理、宗教情結的精神文明。當兩個文明相互碰撞、衝擊,在接受異己文明的時候,顯而易見,最外層的物質文明是最容易被接受,也最易融合和突破的。越往深層,對異己文明越發排斥,接受異己文明和不同文明融合,也越發困難。

  在五四之前之一個甲子,爆發了亞羅戰爭(即國內通稱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其實戰爭的起因完全與鴉片貿易無關),讓大清帝國見識了西洋的船堅炮利。雖然此前二十年的通商戰爭(即國人通稱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也是與鴉片貿易無關的戰爭),只是“暫行賞借”了香港,顯然沒有觸動要害,大清已經忘記了疼痛。而亞羅戰爭,為了報復清廷公然違反國際法,劫持並撕票享受外交豁免權的英國使團,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圓明園在大清海淀子民和英法聯軍共同努力下,灰飛煙滅,咸豐帝在外逃的路上絕氣身亡。京城短暫丟失、皇家度假別墅被毀,大清才感到切膚之痛。年輕守寡的慈禧立刻興辦洋務,改革開放,摸石頭過河地探索以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和“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之大清特色的強國復興之路。在洪匪長毛和捻匪被曾國藩、李鴻章師徒剿滅之後,大清帝國享受了三十多年的、既無內憂,也無外患的和平高速發展環境。即便後來的外患,也是大清帝國及其子民自身作惡作怪為之;總之,落後不會挨打,但犯閒一定討揍;比如明治維新前的日本,遠比大清落後,但從來沒有被打。經過一代人努力的“同光中興”,進入了“厲害了,我的蟈”之大清新時代。

  到此為止,如果不是甲午海戰,敗北於一貫師從天朝的東瀛小學生,這個對於最外層面的西洋物質文明接受和融合,近乎功德圓滿。

  然而,“甲午海戰”宣告了物器層面、以經濟改革為主的洋務運動的失敗。體制層面的改革和社會轉型,自然而然地提到議事日程。這之後,急功近利的戊戌維新以失敗告終,而極度抵制西洋文明的庚子拳變,引發八國聯軍進軍北京,解救外國使館和僑民,並恢復被拳匪毀壞的京畿秩序。清廷在次年的辛丑賠款之後,加大步伐,做出了遠比戊戌維新還要激進的體制改革舉措。為君主立憲籌備,以及類似西方議會的各省諮議局紛紛成立。然而,革命黨人,再也等不及了,爆發了辛亥革命。袁世凱逼勸清廷退位,宣布共和,中國成為亞洲第一個共和制的國家。從某種意義來說,對於西洋文明衝擊而帶來的社會轉型,此時,已經進入到了文明融合的第二個層面,就是體制和制度的層面。

  雖然民國立國之初,本想師法英美憲政。孫文的忽悠並想奪權,國會不能正常運作而導致的袁世凱短暫稱帝。勢弱的北洋政府和強悍的南方革命黨之間,黨閥爭異不斷,使得憲政進展步履維艱。對於這些困惑,促使智識階層進而對傳統深層文化反思,在五四運動的推波助瀾之下,採取價值逆反的做法,否定傳統孔學儒家文化,試圖向文明最深層衝刺。並且智識階層也意識到,社會的轉型和改良,並非物器、體制的問題,而是應該對深層文化的反思,從而進入文明的核心價值和觀念層次。

  三,五四後之歧途

  雖然五四的新文化運動,引入了“民主”和“科學”。德賽二生,只是西洋深層文化的外化表象形式;而不見這背後支撐的,西方國家在宗教改革之後的基督新教靈魂。與此同時,跪乞蘇俄盧布的李大釗、孫文之流,黨指揮槍,將國家引入歧途。憲政建設被迫中斷,取而代之的是黨閥之爭,武裝奪權。被土共頂禮膜拜的蟆劣邪教,本來就是西方社會發展過程中消化不良的排泄物,土共卻如獲至寶,津津樂道地吸允這泡大便。

  在五四運動三十年後,土共終於奪權。不但打斷了中華文明,也中斷了社會轉型的良性發展過程。毛太祖治下的紅朝前三十年,尤其是亙古未有的文革,將中國帶入萬復不劫的深淵,也是古今中外最黑暗年代。姑且不說,邪靈附身,中華道統被破壞殆盡,民生急劇下降;就憑非正常死亡人數,超過二次世界大戰的死亡人數總和,生靈塗炭,可見蟆劣邪教其荼毒之深之廣之惡。

  四,新洋務運動及天安門大屠殺

  當毛太祖駕崩之時,紅朝國民經濟已臨徹底崩潰邊緣。鄧小平出山,重開新洋務運動,從物質層面再行改革開放。此時整個中華,不論經濟民生、政治制度還是文化形態,又回到了咸豐駕崩、慈禧洋務運動之物器層面的原點。更有甚者,不但經濟民生水平遠不如慈禧時代;而且在被蘇俄雜毛文化殖民幾十年後,國民心態扭曲,中西優秀傳統和先進文明,遺失殆盡。

  改革開放剛過十年,經濟改革使得民生迅速提升。由於體制層面變革滯後,對於高速經濟增長,顯得捉襟見肘。八九民運,起源於學生自發的、對於官員階層的反腐敗訴求;也符合智識和精英決策階層,對體制改革嘗試之設想。本來可以以此為契機,推動文明融合和社會轉型,走上一個新的台階層次。即便這樣體制改革能順利進行,充其量也就是開始碰及、清末民初已經踐行的體制層面的社會轉型之皮毛而已。更何況,在天安門廣場,浸透學生和市民鮮血的坦克履帶,碾碎了這一切。

  其實,對於掌權執政以來,非正常死亡人數,超過二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總和的土共來說,六四屠城所殺戮的這些和平請願的學生,只能算是小菜一碟。所不同於以前的屠殺和迫害,六四坦克屠城,是在媒體開放的光天化日之下、在全世界的眾目睽睽之下,犯下的令全球瞠目結舌的暴行。同時,也讓全世界看清了共黨本質,從而促使東歐共產政權的連鎖而迅速垮台。這是為推動世界文明的進步,血性方剛的中國學生流出的鮮血、獻出的生命。

  五,文明融合、再造之路

  紅朝的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雖然經濟民生突飛猛進,但其經濟、體制和深層文化的改良變革成就,至今還沒有能夠超越慈禧的“同光中興”。

  不論是清末民初的憲政建設嘗試,還是現在紅朝四十年來的新洋務運動,只要是社會心智處於正常狀態的發展階段,都試圖在各個領域以美國為師,尋求社會變革、轉型、升級之道。

  年曆計時,從五四到六四,整整一個月,再往後一個月,就是七月四日的美國獨立日。美國的獨立,並非單純的北美殖民地,擺脫英國宗主國。而是自四百年前的“五月花”號搭載着英國清教徒,簽署的《五月花號公約》開始;以《聖經》的原則,試圖在地上建立“山巔之城”的一系列歷史事件和過程。七四的美國《獨立宣言》,開明宗義地宣稱“人人受造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人有追求生命、追求自由、追求幸福(或者私產不可侵犯)之權利。這個以基督教教義為基礎的憲政價值觀,皆源於宗教改革後的加爾文教義,以及英國清教徒哲學家約翰·洛克的政治哲學設計。美國七四的獨立,繼承了深受加爾文教義影響的荷蘭、英國的新教改革倫理和現代憲政傳統,是一次社會改良和再造過程。

  不同於魏晉南北朝時代,佛教的外來文明衝擊和五胡亂華,給天朝帝國帶來的動盪。而那個時候的外來文明衝擊,只是成就後來的宋明理學,融合儒佛道,將儒家理論推向高峰;但沒有觸及社會根本,也不能帶來社會轉型和變革。而自中英“通商戰爭”以來的中西文明衝突,而是從物器經濟、政治體制、社會結構、深層文化的全方位衝擊和接觸。但西洋主流文明,尤其是英美文明,萬變不離其宗,皆為宗教改革後的基督教新教文明。如何全方位地融合基督教支撐的西洋文明,完成社會良性平穩轉型,應該是一個漫長的融合過程。就目前中國社會狀態來說,姑且不論深層文化和群體宗教情結,即便社會體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更何況對於深層文化的認知和接受。

  總之,作為中西文明融合和社會轉型的歷史事件來說,從五四到六四,不只是一個月的時差,也不只是七十年的年輪,但離七四還很遠很遠。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8: 公有制與權力系統有何關聯?
2018: 海航王健7月3日之死“亡73”暗示什麼?
2017: 為什麼西方沒有中國式的王朝興亡循環?
2017: xpt 談談萬維的“署名”規定
2016: 米笑:當言論自由碰到華人的政治正確
2016: 令某被判,自作自DIE
2015: 國務院召集會議 果斷強力拯救中國股市
2015: 溪谷閒人:訓驢
2014: 習近平自畫像:奠定10年執政基礎
2014: 俄羅斯:一個無所適從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