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中國為什麼應該堅決拋棄佛教(續)
送交者: Brigade 2020年07月05日07:22:14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可以想像,遠古時,比如說6萬年前,一些人走出非洲,到了高加索,氣候寒冷,但是動物很多,他們打獵也倖存下來,也許跟更早的移民尼安德魯人有交集,學會了一些先進技術,反倒把尼安德魯人滅絕了。很久以後,人變白了,也有能力開始四處擴張。如此就有了伊朗印度這一隻雅利安人。

可以看出,什麼種族優越高貴,並不是生存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像愛爾蘭人,當初受英王迫害,賤賣到美國做奴隸,價錢還不如非洲奴隸。但是幾個世紀以後,愛爾蘭人是美國第一大族裔。

而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方面,中國人處於劣勢,因為中央政權不允許物競天擇,不允許你做商業,不允許你出海,不允許你移民到皇帝的“龍脈”東北去,不一而足,套在中國人民身上的枷鎖太多了。歷史就是一場超限戰,一個超強壓制奴役本民族的政權,不管它如何改朝換代,都避免不了在強大的敵人面前慘敗的命運。

分析種族擴展侵略史,可以說修昔底德陷阱是一個非常現實主義的概念,修昔底德陷阱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實際上新崛起的大國未必要挑戰現存大國,而是現存大國無情打壓已經被馴服的大國,像羅馬對待迦太基和希臘那樣,最後徹底毀滅對方。而像雅利安消滅古印度文明這樣,是司空見慣的歷史。歷史是無情的,侵略者總是喜歡扮演高貴人分化瓦解消滅其他種族,過去如此,將來也不會改變。

智人來了, 尼安德特人 與類人猿毀滅

早期人類遷徙地圖 1. 智人 2. 尼安德特人 3. 早期人科

歷史長久,誰知道什麼時候就會出現一個另類呢?身為剎帝利貴族的釋迦牟尼結婚生子,也許很為不是婆羅門種姓而苦惱,三十多歲離家出走了,做了一個宗教改革者,把印度教的喜慶人性都改沒了。

佛教

如果說中國人對印度教不了解的話,對佛教其實也是一知半解。什麼是佛?佛和神有什麼區別?如來佛又是誰?

從佛教的意思上講,佛(Buddha)是指“悟者”或“智者”,是一個人涅槃(nirvana)後的封號。如此說來我更喜歡天主教的“聖”,是羅馬教廷給出的封號,大家都知道某某聖是人。

如來(梵語:Tathāgata),佛的十大稱號之一。tatha意思是“如”,意思為如同或不變。agata意思是“來”。如來即“如同來了”或“不來不去”之義。《金剛經》中解釋為“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也有解釋作“如諸佛而來,故名如來”。

從明朝開始,漢地民間尊稱釋迦牟尼佛為如來佛祖,或稱佛祖,即“佛教之創祖”,簡稱“如來佛”。

所以,從佛教來說,佛就是人死之後能夠達到的一種狀態。因此,無法證明。

中國人喜歡說立地成佛,兩千年來,竟然沒有一個人成佛。這真是笑話,一代又一代和尚修煉磕頭念經燒香,竟然一個都沒有涅槃。有名一點的,只是諸如什麼禪宗六祖的,只是某個教派的祖師爺而已。

既然釋迦牟尼為人,那麼嚴格來說,佛教談不上是神教。

釋迦牟尼(Siddhattha Gotama),是哲學家,清教徒,沉思者,精神老師,宗教領袖,生於公元前五到四世紀的古印度。他行教45年,其教旨基於受苦(duḥkha)與終結受苦-達到涅盤狀態。

由此可見,中國的佛教徒(假設是虔誠的)自願受苦並無意義,因為沒有一個涅槃。所以就是受苦受難,受難受苦。有這麼多受苦受難的信徒,這樣一個國家悲慘不悲慘?

我喜歡上面這段對釋迦牟尼的英文介紹。因為本來我就想寫他跟蘇格拉底孔子是同時代人,其行為方式和影響有很多共同之處。因此說他是哲學家恰如其分。

簡單的說,那時,奴隸社會發達了幾百年然而小國林立,兼併戰爭不斷,他們感到很苦惱,因此就產生了思想,成為哲學家。他們自己又不大寫文章,喜歡到處演講,有很多信徒,因為信徒更苦惱,也想探究真理之路,感到在這些哲人身上,看到了指路明燈。哲人死後,信徒們就編書,寫論語,寫對話錄寫這個經那個經。就這樣,在希臘有了哲學(含一切科學),中國有了儒學,印度有了馬丁路德式的新教-佛教。

中國人把釋迦牟尼的徒弟編的書啃上兩千年,我看不出能啃出什麼名堂來。

雖然說釋迦牟尼好像以苦為樂,如果研究一下那時的人文環境,可以說他們這些新的僧人是種姓制度的延伸,他們的身份相當於另外一個婆羅門階層。自己不勞動,還不鼓勵勞動,要飯吃未必就意味着吃得多麼糟糕。想像窮人蘇格拉底的學生是什麼人?貴族青年。而釋迦牟尼本身是貴族,其信徒中也不乏貴族,所以他要飯吃,不是一件什麼艱苦的事情。何況印度地處熱帶,水果豐富。這樣炎熱的地方,人容易懶惰很自然,所以奴役第三第四種姓人民,貴族們才能坐在那裡空想輪迴,空想拯救他人。

如果釋迦牟尼在今天成立這樣一個佛教,很容易被說成騙吃騙喝的神棍。

就算那時他未必要行騙,但是也是在印度教的基礎上,發展了一些虛幻的概念,搞得人暈暈忽忽。不要忘記,前面說過,梵天創造了一個女神,名喚莎塔如帕,是辯才天女,這不但說明古印度人很崇拜女神,而且很重視辯才。釋迦牟尼的辯才如何?這個難說,但是口才應該很好。記錄他的對話的金剛經可以說明這一點。可是,他們生活在自己的心靈世界,對於外人來說,真是不知所云,佛教盛行之後,就得解“釋”解“釋”,卻永遠解“釋”不清。這跟董仲舒朱熹解釋孔子類似,越解釋越糊塗,廢了八股文,這些東西就成了故紙堆。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開始應該還算順利,和其他新教(如耆那教,英語:Jainism)一樣,因為不強調種姓制度,所以信徒總是有的。阿育王對佛教的推廣貢獻最大。阿育王,即阿輸迦·孔雀(Aśoka Maurya,約公元前304年-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他帶來佛教的繁榮,後世稱為佛教護法。

阿育王是印度偉大的國王之一。在多次的戰爭之後,阿育王在公元前269年至232年的期間統治了印度次大陸大部分的土地。王朝的版圖擴張到現在的阿富汗及今天的孟加拉。在約前261年征服羯陵伽國;有15萬人被俘,10萬人被殺,死傷數十萬。當親眼目睹了大量屠殺的場面,深感悔悟,在即位第9年開始虔誠信仰佛教,想要以和平方式擴張勢力。這算是完成征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應該說,佛教和耆那教都沒有鼓勵殺生。

放下屠刀,跟人民和平共處,應該是統治者的基本智慧。可是中國封建統治者缺乏這種智慧。秦始皇,殺殺殺,到了秦二世,先把自己的兄弟姐妹殺光,人民起義,秦家滅亡。

阿育王雖然是上座部佛教徒,但後期容許其他宗教的存在,婆羅門教、耆那教都得以共存。他的這種宗教政策,也成為了以後印度君主的傳統。

研究佛教,會看到這種說法,佛教入國敗國,入家敗家。入家敗家很明顯,像中國的李叔同,老婆孩子不要了遁入空門,世上只是多了一個解“釋”的大和尚而已。阿育王因佛教而敗國沒有?佛教傳說,阿育王曾問優波毱多(禪門西天第四代祖師)誰是最大施主,優波毱多說是布施了真金百億的須達多,阿育王晚年病重,計算一生所布施為九十六億,要把國庫財產布施出來湊齊百億,因而被所立太子軟禁,每天供給少量食物。他病死後,孔雀王朝陷入了無休止的戰亂,並在四十多年後就滅亡了。由此可見,阿育王也算是因佛教破家敗國。

阿育王畢竟是印度人,應該相信了轉世這種說法。可是佛教收羅這麼多財富幹什麼?不管什麼宗教,搜刮太多,最後終會跟世俗政治權力鬧出血案,

阿育王的孫子三缽羅底(公元前224年—公元前215年在位)也是宗教狂,但是三缽羅底和他母親以及孔雀家族的先祖一樣,是個耆那教教徒,並且致力於其宗教的傳播。據耆那教傳說,三缽羅底在位長達53年,用三年半時間在全國建立了12.5萬座耆那教寺廟,可以功蓋阿育王。目前在鄔闍衍那以及古吉拉特邦等地還留存有三缽羅底所建的廟宇。從這兩個宗教傳說來看,印度人喜歡說大話,受神話故事影響太深,數字容易大得不靠譜。印度沒有靠譜的歷史記錄是真的。研究印度歷史,歷史學家們連唐玄奘的印度遊記都用上了。印度歷史長期疏於文字的記載,連釋迦牟尼的言教都沒有用文字記載下來,靠的是僧團對經典的結集。所謂結集,是採取合誦的形式,即一人憑記憶誦出,大眾確認後便依此心口相傳。印度佛教史上共舉行了四次大的結集。只有釋迦牟尼佛圓寂674年後舉行的第四次結集,才形成文字刻錄於貝葉上,成就了世上最初的佛教文字經典“巴利文三藏”——貝葉經。所以後人解“釋”,都是解釋大雜燴。

但是,肯定很多錢都用在蓋廟上,所以阿育王死後四十多年王朝就崩潰了,不足為奇。他們真的相信花錢能買平安,能夠轉世成佛?也許他們有這種迷信,可是這錢最終是下層人民的血汗錢,害此黎民蒼生,以求個人來世,其罪莫大焉。

佛教產生之後,不但面臨同婆羅門教/印度教的競爭,還要同其他與之類似的宗教競爭。它的內部也是門派林立。公元前後,佛教有18個部派,公元後,又有大小乘之爭,內部動盪分裂,其他宗教也會改革,佛教不斷走向衰落。

從公元前2世紀開始建的佛教石窟-Ajanta Caves. 從輝煌到忘卻-19世紀英國人在雨林中發現


印度教興起於公元二世紀左右,是在婆羅門教六派哲學思想基礎上,借鑑、吸收佛教、耆那教等宗教而構建的一種新宗教,至公元八世紀商羯羅(Adi Shankara)實行宗教改革而日臻完備。他完善了以不二論為核心思想的吠檀多派(Advaita Vedanta)哲學,重新樹立吠陀、奧義書經典的神聖地位,並普遍建立起自己的僧團和寺廟,從百姓出生、成長、婚姻、喪葬習俗着手完善宗教儀式,喚醒了印度百姓心中的民族主義情節(這與公元一世紀以來多次的外族入侵也有關係)。同時它緩和了同世俗統治階級的關係,不再搞神權高於王權,這就取得了統治階級的好感,他們還給中亞入侵來的一些少數民族貴族重編家譜,送出剎帝利種姓頭銜,以換取印度教的“國教”地位,得到了印度各地上層人物的支持。“印度教”兼容並包,它既是多神論的宗教,又是一神論的宗教;既是崇拜偶像的宗教,又是反對偶像的宗教……馬克思也說,印度教“既是縱慾享樂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義的宗教;既是林伽崇拜的宗教,又是札格納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印度教將釋迦牟尼佛列為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毗濕奴的十個化身的第九個化身,故印度人往往將佛教視為印度教的一支。

公元十一世紀,突厥人(伊斯蘭教)入侵北印度,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消滅或臣服了大部分北印國家,建立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伊斯蘭帝國——德里蘇丹國。突厥貴族通過武力征服的方式來傳播伊斯蘭教,其政策遠比當初的阿拉伯人激進。他們大肆燒殺搶掠,摧毀佛教寺院和印度教廟宇,強迫“異教徒”接受“先知的宗教”。沙漠游牧民中盛行尚武精神,劫掠被奉為一種民族風俗,當這種“風俗”以奉真主之名和破除偶像、消滅異端等宗教名義表達時,就會變得異常血腥、瘋狂。根據英國學者渥德爾的引述,“穆斯林從左邊殺過去,又從右邊殺過來……被征服的人民要麼接受伊斯蘭教,要麼只有死亡一途。”幾乎所有佛教寺院都在劫掠一空後被焚燒,或在其原址上建立起清真寺。佛教僧人和信眾要麼逃亡,要麼交重稅,要麼改宗伊斯蘭教。

公元十二世紀末到十三世紀初,突厥人攻入比哈爾和孟加拉,印度最後殘存的佛教大寺飛行寺、那爛陀寺和超岩寺都被洗劫一空,這標誌着在印度傳承一千七百餘年的佛教的消亡。

從印度的歷史來看,它的種姓制度壓迫廣大的低種姓人民,其宗教,無論享樂主義還是禁欲主義,都沒有尚武精神。所以面對外敵入侵,不堪一擊。

伊斯蘭教,是模仿猶太的宗教,並且阿拉伯人和猶太人有共同的祖先,所以連同基督教,它們都被稱為亞伯拉罕教(Abrahamic)。

to continue

印度教戰勝佛教,欲望戰勝閹割(十世紀)

The temples of Khajuraho



0%(0)
0%(0)
  錯! 印度是被“普世”閹割了! 錯在配錯了“藥方”  /無內容 - 五步蛇 07/05/20 (134)
  哇口能! 佛教的核心是“實事求是”!  /無內容 - 五步蛇 07/05/20 (84)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9: 領袖的心,市井的命
2019: 轉貼:《牛虻》作者在紐約的晚年
2018: 川普墮入了金正恩的外交陷阱 ?
2018: 焦慮的王健4月專訪內容曝光
2017: 論“愛國僑胞”
2017: 郭文貴7月4日美國獨立日談美中差別,真
2016: 謝田:中共智庫對印度崛起的誤讀
2016: 中國以“煽顛”罪鉗制言論自由
2015: 溪谷閒人:怎樣回答“你的目的是什麼”
2015: 一場股災就把黨國所謂的盛世打回了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