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歧視的定義與社會人世之混亂之甚 - 由歧視分層到芝麻西瓜
送交者: AYA_ 2020年07月26日15:12:00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生命季刊剛發了篇博文(http://blog.creaders.net/u/21320/202007/380252.html),由其中觀點想到人們對歧視理解混亂認知上某種澄清。查了一些具有代表性詞義解釋定義後發現,這種混亂並非只存在於民眾的個體現象,也是媒體或社會語彙系統本身混亂。如果作為統御輿論話語權參考系基本概念模糊不清,甚至相互矛盾,個體民眾想不糊塗,想沒有分歧都不現實,因為獨立思考個體必然不多,大多數人云亦云,在網絡時代網搜為信而不加獨立思考甄別稀鬆平常。

經過查找百度,維基,韋伯,劍橋,大不列顛和網上詞典(dictionalry.com)摘除個自定義如下:

百度(baidu.com): 歧視是直接針對某個特殊群體成員的行為。歧視是由偏見的認識和態度引起的,直接指向偏見目標或受害者的那些否定性的消極行為的表現。歧視源於偏見。歧視的表現程度變換很大,從帶有感情色彩的表情性語言交往或社會交往中的故意迴避,到暴力行為,乃至種族滅絕或宗教性大屠殺。

維基(wikipadia.org);是針對特定族群的成員,僅僅由於其身份或歸類,而非個人特質,給予不同且較差的對待,包含負面眼光的對待。像是在國家、地區、膚色、種族、宗教、性別、性向、階級、貧富、教育、職業和年齡等不同性質的層面當中都有可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歧視。

韋伯(merriam-webster.com); prejudiced or prejudicial outlook, action, or treatment or the act, practice, or an instance of discriminating categorically rather than individually.

劍橋(cambridge.org): the treatment of a person or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 differently, in a way that is worse than the way people are usually treated or the practice of treating particular people, companies, or products differently from others, especially in an unfair way.

大不列顛(britannica.com): the intended or accomplished differential treatment of persons or social groups for reasons of certain generalized traits. The targets of discrimination are often minorities, but they may also be majorities.

網上詞典(dictionary.com): treatment or consideration of, or making a distinction in favor of or against, a person or thing based on the group, class, or category to which that person or thing belongs rather than on individual merit.

我本人比較傾向最後一種定義,因為它更客觀,更有邏輯包容性。歧視可以是負面,也可以是正面,比如對名人,大家,公知或明星等。在查證過程里發現,歧視一詞在中西文里有不同語境語義,英文discrimination具有多義,1)同中文定義(即這裡討論的語義); 2)能精確分辨不同屬性的能力(沒有在此列出具體定義,因為不在討論範圍)。此文僅討論第一種含義,各種詞典定義可以簡單歸類入下幾點:

一,共同點: 都承認歧視是一種行為(非僅認知或看法): 出於某種對目標所具有的不同特徵差異之偏見而採取(不)利於目標的各種行為。
二,分歧點: 其行為針對目標,有的說針對個體,也有指針對群體,偏見本身也有對群體或個體之分。
三,不清點: 都沒有提及歧視來自群體或個體,或者邏輯等效為兩者皆可(本人推論)。
四,客觀性: 有的特指負面,也有具有一般包含性,比如最後那個包括歧視有正面也有負面(不一定對應褒貶),有群體也有個體表現。有人還有對物等。

梳理到這裡其實基本思路已經清晰。造成人們認知不同甚至混亂的一個基本原因是各種定義缺乏客觀,準確和統一性,這其實反映了代表不同人或人群編輯們對該定義缺乏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或客觀總結(一般化信息處理),其原因也許要從人類認知層面說起。個人體驗或經歷是人類認知的開始,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存在世界)的第一步,“要知道桃子的味道就要親口嘗一嘗”(借用老毛語)。當積累了足夠個體經歷或感知,人們會自然想到預測未知,從已知推測未知,從過去(經歷過)推測未來(將要到來)。靠什麼來準確預測呢,人們嘗試過,神靈,巫術,水晶球,風水先生,讀心術各種各樣現代社會仍然存在的把戲,直到我們“堅信不疑”的科學問世,人們才逐步揭開了大自然許多內在必然規律,比如化學反應,物理學定律,數字規律,生物細胞規律,星體與微觀規律等等,在有限特定領域能對未來作相對準確的部分預測,比如物理學微觀粒子存在理論推論預言被證實,疫苗的應用,天氣預報(儘管5天預報還很不准),航天飛行器軌道計算都是這種預測真實性的體現。導致科學可以準確描述自然規律的基本方法就是我們常說的邏輯思考,包括搜集感性認知(實驗實證),歸納分類,將貌似雜亂無章的感知現象分門別類放入不同科學分支,再進行更細緻層次的迭代分類歸納分解工作,直到人思維可以完全清楚理解某個層次上事物其特徵之間因果和邏輯聯繫。定義,公理,定理,定律就是用來規定和描述這些關係的基本要素。

自然或稱之為精準科學裡,人們使用這種方法獲得的極大成功,現今的信息科學技術所代表的第三次身生產力革命就是例證,人類在短短幾十年裡所帶來的生產力發展超過之前所有成就之和。但是人們在人文科學,特別是社會學,政治學領域的進步遠遠落後於自然科學,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準確概念定義,不同研究者,不同人群,甚至不同宗族,國家對社會學定義都缺乏基本統一認知。這也許不同於自然科學那種純粹性,人居住文化地域性,以及人類本身利益相互糾纏所限制。比如說社會科學不僅研究社會群體行為規律,其研究結果被用於現實政策制定之中,到目前為止所有社會政策制定其實就是物質利益再分配方案,也就成為取得經濟利益的一個社會行為,而且由於其具有國家法律強制性。與打工賺錢一樣,參與社會政策制定就成為人們保護或增加自己合法所得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戰場)。不要說法律制定,一個社會學某個分支研究結論可以決定某種行為是否可以保持個體自由與否,其實這不亞於一場自由之戰,如同獨立戰爭,解放戰爭的現實繼續。這也許就是社會科學不得要領,幾乎不可能發現有關社會活動規律共識規律,因為不是“純科學”而是研究(觀察)者本身就是其研究目標里一個重要變量,他們知道天平應當向哪邊傾斜才對自己代表集團(或研究資金/工作持續性)更有利。極左與保守的觀念之爭成為複雜利益糾纏的代表,各種“社會科學”無法統一認識成為必然結果,我對政治經濟利益介入研究,以及研究客觀性前景十分悲觀。

在這個大背景里回頭說說生命季刊博文里四個層次是非分辨。第一層次: 是個人內心,這是一個誤區,歧視來自偏見但偏見本身並非等同歧視。根據定義共識,歧視是一種行為,一種影響到別人的行為。我覺得這一條是誅心術,顯然不屬於歧視範疇。也許一種來自中國邏輯思考的自然延伸?在西方社會裡法律不懲罰思想,這是一個基本原則(也是歷史文藝復興人性解放帶給西方制度上一個極為重要思想基礎),所有自由國家法律體系都是以此為基石:無罪推斷,無論你如可想,首先假定你沒有行為違法。法律懲罰行為而不是人本身,更不是人的思想。有人說那些犯罪籌劃者,教唆犯也無直接參與犯罪行為甚至不知犯罪現場在哪裡,為何法律也懲罰,這是對法律犯罪行為的誤解,西方法律對這些細節定義都有條紋或判例參考判斷,十分清楚。

第二個層次,個人與個人間存在歧視性語言或行為,我同意這是也許是我們常見比較典型情況之一,但遠遠沒有群體歧視效果嚴重。顯然歧視性語言在這裡已經不是個人好惡(思想)而是傷及他人的一種行為,不言自明。至於除了語言之外的其他歧視行為是否符合所有定義範疇還得看是否有針對特定群體。還要指出,個人歧視是群體歧視的開始或個案,與群體歧視往往互相強化,群體歧視反映在群體個人行為上,個體歧視行為又反過來為群體印證歧視偏見之合理(群)性。

第三層是機構歧視,屬於群體歧視而不是全部全體歧視,這是一種機構歧視,或系統性歧視,也就是說機構或系統裡每個個體並非都認同而是出於某種個人考慮沉默不語或忽略其存在而不予反對。比如說中國一線城市的外來人口政策十分典型。

第四個層次國家和社會層面,這往往是歷史遺留問題比如南非種族隔離,歷史上宗教黑暗時期,美國黑奴制度等,當代社會比較不可能產生,至少在法律政策層面不可能大規模如此。

這裡我並非按照原文意思分層次,特意去除各層次里某個層次群體對個人的關係,我以為歧視只能是針對群體行為才能用此定義,也就是說無論那個層次歧視都是針對某個特定群體,否則不屬於歧視而是別的什麼不公或特殊對待個案。另外一個原因我傾向最後一個定義在於它指出歧視可以是對少數,也可以是對多數,這就囊括了現在所說的反向歧視。

對於歧視理解更重要一點就是對公正與公平的理解,這是判斷是否歧視,如何糾正的必要途徑。值得提及是因為當今社會對公平與公正更加混亂的認知使得公眾對如何行動糾正存在任何歧視產生不確定,無法達到共識的根本原因。當講到公平,人們是要什麼根本不清楚,起點(機會)還是終點(結果)公平? 就像那個著名圖解,給矮個人一個板凳使得每個人在講台上腦袋一樣高出講台面,還是大家都站在平地上而挪動台面高度讓所有人臉都被看到?在英文裡有兩個近義詞說明(不是所有人都理解兩者不同,同樣是詞典定義沒有統一性所致): equality, equity或equal,equitable。大家自己琢磨吧,為社麼極左保守毀在這些本來應當十分清楚概念上,製造思想認知混亂,其目的是什麼?

人們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有着深刻社會政治經濟緣由,顯示並非有極端代表,但他們是我們分清是非,磨礪思維,透視現實一個必不可少標杆。用博主博主引用黑人學者托馬斯 索維爾一言中的判斷結束: “當人們習慣被特殊優待後,平等對待反成了歧視。”

0%(0)
0%(0)
  歧視, 是肉弱強食思想的文明包裝!!!!!  /無內容 - 五步蛇 07/27/20 (78)
    歧視, 是肉弱強食意識的文明包裝!!!!!  /無內容 - 五步蛇 07/27/20 (128)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9: 中國游泳運動員孫楊被揭老底
2019: “港九華裔英軍”出發未?
2018: 梳理和透析美國的文化侵略史(二)
2018: 是誰掀起的倒習風波
2017: 郭文貴爆料所稱海慈基金會的受益人是非
2017: 朱鎔基打兒子朱雲來耳光 要其好自為之
2016: 南來客:毛澤東思想的威力
2016: Robert:邢臺事件中的藝萌與華山
2015: 沒有日本侵華,就不可能有中華人民共和
2015: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