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北京戰略藐視對手&製造衝突升高對峙,戰狼外交成為常態
送交者: 彼德 2021年03月22日20:12:29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北京的美中對話談判策略:戰略上藐視對手&製造衝突升高對峙(ZT)

美中二加二對話剛剛結束,對於楊潔篪與王毅趨近於挑釁或針鋒相對的言論,輿論多冠以戰狼瘋狗外交加以撻伐,也以政治正確的大內宣形容兩人的政治動機,但往往忽略了在這種「理性計算下的不理性行動」所蘊涵的策略,若從中共外交上的行為慣性觀察,大概可以勾勒出一些輪廓。

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尊重對手

「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尊重對手」始終是中共談判策略的基本原則,這在實力不同強弱階段中將有不同的政治效應。舉例來說,「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就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意義,弱的時候是用來進行情感勒索、遂行和平共識的工具,強的時候則是進行政治恫嚇或招降的武器,這使得自己在過去國共鬥爭的歷史中始終如魚得水。

這套策略放在外交場域,就是搭配某些宣傳的伎倆,達到最大化的政治效應。例如在韓戰結束之前的板門店談判,中國刻意在雙方的椅子高度上動手腳,在照相的角度安排下,就出現了美方談判代表與將領向中方低頭認輸的錯覺,這種人為操控的假象對於其內部宣傳取得重大的效果,王楊兩人此次的發言就是為了造成「據以力爭、寸步不讓」的形象。

「不設前提、不分大小」是政治對話與談判的基本原則,即便雙方存在血海深仇,上談判桌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問題或是凍結持續惡化的狀態,所採取的策略往往都會選擇「先易後難」與友善的政治氛圍,並且都會在將談判籌碼區別為「原則性」與「可妥協」兩大區塊,因為讓對手沒得選擇或零收益的互動不可能找到解決方案。

這些談判模式在外交史中都可以找到範本,以埃會談是個正面的個案,德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則是各取所需的產物,雖然希特勒達到「避免兩線作戰」之目的後隨即撕毀這個魔鬼交易。影像

中共在這次美中對話採取的「亮牌」策略則是背其道而行,在先聲奪人拉高政治調性的態度下,不僅轉嫁自己必須負擔的政治責任,同時倒果為因模煳了對話的政治目的。

這次對話的目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製造問題

說穿了,北京根本無心在現階段解決任何問題,反而透過這次對話過程製造問題,達到自己既定的政治目標。

直白說,這些發言內容根本不是為了創造對話友好條件或試圖改善雙邊關係,而是在衝突的過程中,透過內宣傳達「美方蠻橫打壓中國」的認知,除了錯置加害人與被害人的關係外,由於一開始無限上綱,製造衝突的作法,中國未來若在「非原則性」的議題妥協時時,就可以達到「北京已做出重大讓步」的假象。

這就是列寧所謂「退一步,進兩步」的邏輯,也是典型的「軟硬兼施」或「和戰兩手」的統戰作為。

最後,中共的談判技巧着重觀察對手的行為模式,這次採取戰狼外交趨緊挑釁的作法,就是在首輪的對話過程中試圖暸解民主黨國安團隊的內部矛盾、政策底線、談判策略、個人風格,這個壓力測試累積的經驗值,將成為未來拜登與習近平首次會晤時的重要情報來源。

對於民主黨政府而言,最佳的回應之道自然是如法炮製,除了歸納分析冷戰以來美中談判的的議題與結果,畢竟雙方未建交前即在1955年進行大使級對話,對於中共的談判模式並不陌生。

此外,分進合擊與角色分工也是重點,在黑白臉的軟硬之間更能創造靈活的政策空間,更何況美國擁有的資源更能支配議題的選項與籌碼,這是中共難以匹配比較的。

諷刺的是,中共採取的戰狼外交至多只有短期的戰術意義而無戰略高度,考慮的是內部政治效應而非打造昔日大國外交的形象,圖窮匕現恐是這次對話的最佳註解。

(以上轉自關鍵評論)


------------分界線-------------


楊潔篪「老虎變戰狼」除了不禮貌,還反映中共高層的戰略力度(ZT)

美中高層會談甫落幕,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的首席中國政策規劃顧問余茂春,除了批評北京官員有失外交官風度,最令人關注的是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的轉變。過去長袖善舞的楊潔篪,如今搖身一變為阿拉斯加的戰狼領袖。

在中國國內,腦筋動得快的商人已將楊潔篪會中一席「中國人不吃這一套」印在T恤、手機殼與背包各式商品上,吸引不少中國民眾搶購。

從「老虎楊」到如今的戰狼領袖,余茂春:楊的調子肯定是上頭給的指示

(中央社)美中高層會談落幕,中國問題專家余茂春批評北京官員在會中不守規則、失去外交官風度,「外交大失敗」;而最讓人關注的是主談官員楊潔篪的轉變,曾經長袖善舞的「老虎楊」已變身成戰狼。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台後的首場美中外交高層會晤當地時間18至19日在阿拉斯加登場,主談官員分別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以及中共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和外交部長王毅。

在總共3輪的對話中,兩國官員面對鏡頭時均展現強硬姿態,其中18日原本安排僅數分鐘的開場,由於楊潔篪突然「超時演說」,演變成鏡頭前長達一個多小時的唇槍舌戰。

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的首席中國政策規劃顧問余茂春告訴美國《自由亞洲電台》,「中共(官員)講了十幾分鐘不守規矩、很不禮貌,外交官員沒有外交官的姿態。」

生於中國的余茂春說,這顯示中方代表不是帶着誠意來解決問題,只想利用鏡頭攻擊美國。

他批評,「中國把中美關系所有的癥結,全部歸咎於美國,沒有自己反省的誠意,這是(中國)外交上的大失敗。」


楊潔篪於美、中高層官員會談上發言的畫面。|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對於中國外交近年展現的「戰狼」風格,余茂春分析,「以前戰狼外交在比較低層次的人身上,像外交部的發言人,可能代表着基層官員、吃瓜群眾,現在由中國最高級別的外交官說出來,反映出中國的戰略力度。」

他認為,「戰狼外交」只會讓中國的國際形象更加孤立,同時也顯示北京的外交手段非常僵化。

報導說,在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狼外交」表演上,外界最關注的角色是楊潔篪的轉變。

據報導,1977年,擔任中國外交部翻譯官的楊潔篪陪伴後來曾任美國總統的老布希(George H. W. Bush)一行赴西藏訪問。前美國駐北京大使李潔明(James Lilley)曾回憶說,「每個人都喜歡他(楊潔篪)」。

楊潔篪此後的仕途順遂,並因此與布希家族建立了良好關係,他的綽號「老虎楊」(Tiger Yang)還是老布希取的,原因是生於1950年的楊潔篪生肖屬虎,加上名字裡的「篪」字。

《自由亞洲電台》評論說,40多年後,長袖善舞的「老虎楊」搖身一變成了阿拉斯加的戰狼領袖。

余茂春則評析,「楊潔篪就是個外交官,以前顯得比較低調。現在他的調子轉得那麼強硬,不近人情,肯定是上面給的指示,不過就是個傳聲筒而已。」

即將出版有關中國戰狼外交的China's Civilian Army: The Making of Wolf Warrior Diplomacy一書的作者、前《彭博社》駐中國記者馬丁(Peter Martin)引述前美國資深官員韋德寧(Dennis Wilder)說,「楊潔篪的表現經過精心盤算,也要表現給現場的中國代表團們看,好讓他們上報會議成果。」

馬丁推文回顧說,1950年代初,中國外交官還在摸索,如何代表一個封閉又偏執的政治體系去面對世界;1990年代,中國外交官則試圖避免指責美國,維持一種韜光養晦路線。

但到了2021年,馬丁說,「走上世界舞台的中國外交官需要適應一個廢除領導人任期制度、一個在新疆建立『再教育』營地的政治體系,以及一位吹捧中國制度有『明顯優勢』的大領導。」

大發愛國財:「中國人不吃這一套」成網路金句

美中高層阿拉斯加會談剛落幕,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會中一席「中國人不吃這一套」成網路「金句」,腦筋動得快的商人把這句話印上T恤並販售,吸引不少中國民眾搶購。

中共官媒《人民日報》將楊潔篪在會中的開場發言,濃縮成「中國人不吃這一套,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並做成字卡在微博上分享,吸引許多中國網友轉發,這段話因此成了「金句」。

據《星島日報》報導,有腦筋動得快的中國商人,抓緊機會大發愛國財,將這段話印在T恤、手機殼與背包,並公開販售。

根據淘寶網的搜尋結果顯示,目前已有超過百件各式的「楊潔篪金句」商品上架,其中以T恤最多,每件的價格落在人民幣30元到60元(約新台幣130元到260元)之間,吸引不少愛國網友搶購,用人民幣將商品下架。

此外,也有淘寶賣家宣稱可以依買家的手機型號,客制化金句手機殼,包含文字的字體、大小與位置;也有賣家製作後背包與手提袋販售。

這件事也在微博上引起部分中國網友討論,有人支持這些賣家,稱其為愛國商人,但也有部分網友認為,他們假愛國之名行商業行為之實並不可取,應該抵制。

除了金句字卡之外,《人民日報》也製作了一張1901年簽訂辛丑合約與2021年美中高層會談,名為「兩個辛丑年對比」的圖卡,藉此象徵經過120年,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關係已經完全不同。

這張圖卡同樣獲得大量中國網友轉發支持,並稱「過去的辛丑年是中國人的恥辱,現在的辛丑年是中國人的驕傲」。


(以上轉自關鍵評論)


------------分界線-------------


中國搞「戰狼外交」是為了回應民族主義嗎?資料顯示因果關係是反過來的(ZT)

文: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在台中一中被選進數學校隊,接着考取台大電機系後想當個科學家。在椰林繞了一圈後,覺得還是人類有趣多了,於是跟着數學一起投入研究政治,成了政治科學家)

隨着美國新政府上台,中美關係要如何繼續也引起中美政、學界的熱烈討論。在雙方討論的過程中,對於中國的外交策略常存在一個假設,認為中國民眾的民族主義(nationalism)在這幾年快速上升,中國政府必須要回應或緩和這種民族主義,因此才出現恃強凌弱的戰狼外交,中國政府為了回應民意,而限縮了可能的外交策略選項。從這種講法來看,中國政府似乎出於無奈,而且回應民意。

然而,這種說法有兩方面的問題。第一是實證上,中國民眾的民族主義真的有增加嗎?第二,就算中國民族主義有增加,中國政府在外交政策上真的有在管民意的嗎?

假如真的攤開實證資料,就可以發現這其中的因果關係是反過來的。

中國公民的驕傲程度自2009年高峰後逐年下降

首先,根據一些在中國實際執行的民調資料,例如由北京大學與哈佛大學合作,針對北京居民2002年以來的民調資料,中國民眾對身為中國人感到驕傲的比例,雖然在2002至舉辦北京奧運的2008年以來不斷上升,但是到2009年之後就開始逐漸下降,到最近一次問卷的2015年甚至來到比2002年更低的點,對於身為中國公民的驕傲程度,從2009年有七成覺得非常驕傲,到2015年僅剩4成不到。

三成中國民眾認為中國政府最優先的事項是「縮減貧富差距」

而另一篇2016年在中國執行的網路民調則顯示(符合2010年中國人口背景),雖然大多數中國民眾仍對國家感到驕傲、而且56%支持中國政府增加軍事預算,但是假如直接問中國民眾對於外交政策的看法,70%認為中國政府在外交政策上應該要儘量避免戰爭、並且有54%支持孤立主義,認為中國政府應該不要管自己國家以外的事務。

當研究者請民眾在「縮減貧富差距」、「增加社會福利」、「增加教育經費」、「增加軍事花費」、「提升國際形象」五個面項請中國民眾排順序時,有29.4%的中國民眾是把減少貧富差距排在第一,增加國際形象跟軍費兩者僅分別有13.9%與17.4%排在第一順位。換言之,軍事或國際形象議題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並不是中國政府最優先的事項。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資訊落差造成中國民眾錯誤的認知

假如中國民眾的民族主義並沒有上升、甚至也沒有把中國的外交擺在第一順位時,那中國的戰狼外交破壞自己的國際形象,又是為了什麼原因才出現的呢?UC Merced黃海峰教授於2020年3月進行的一系列實驗或許可以提供解釋。

黃教授透過網路問卷的方式,請中國的受試者估計中國在國際以及在香港受歡迎的程度。結果發現中國民眾有83%高估了中國在國際上受歡迎的程度(高於Pew Survey在2019年全世界民調對中國偏好的數字40%)、甚至有70%中國民眾認為大多數香港人歡迎中國(實際上香港人喜好中國的比例,在2019年是23%)。

這個結果跟之前台大政治系針對中國民眾的兩岸議題看法的分布一致,大多數中國民眾也以為多數台灣民眾喜歡中國,有七成的中國民眾以為台灣多數人支持統一。黃教授進一步透過問卷實驗法,讓實驗組的受訪者讀到Pew Survey與香港民意的真實數字。在讀完之後,相較於控制組,實驗組對於中國國際形象的分數顯着地降低。

黃海峰教授認為,中國民眾因為資訊接收受到了中國的控制,因此對於中國對外形象與實際數字之間有巨大的落差,但假如資訊可以流通,那中國民眾的認知就會受到顯着改變。

假如把這些結果結合在一起,我們就可以看出戰狼外交與民意之間的邏輯關係。戰狼外交本質上是內部宣傳的一部分,需要透過這些外交手段與衝突,來不斷地占據版面,引導中國民眾對於外交的認知,讓中國民眾不斷地片面接收資訊,以為中國的形象是已經稱霸的。ters / 達志影像

戰狼外交的目標不是國際形象,而是國內的觀眾

反過來說,假如沒有這些戰狼外交,並且有資訊流動(例如剛才被禁的clubhouse),那中國民眾更可能會認知到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不佳,因此降低對中國政府外交表現上的評分,進而可能多一個能夠批評政府之處、並轉而思考是否有其他政體或執政黨的可能。

因此,戰狼外交的目標客群其實不是國際形象,而是國內的觀眾,最終目的還是以穩住並維持共產黨執政為最高宗旨,所謂的民族主義高低或外交策略,都只是實踐在國內鞏固權力的方法之一。假如透過這個大方向去理解戰狼外交,就更可以理解其因果關係真正為何。

同時,中國近日積極推動的發展式人權也是這個大方向的一環,因為發展式人權強調的是各國獨特的歷史文化(例如對西藏或台灣),所以發展過程中其他國家不得介入(歐美或民主獨立思潮),並沒有普世人權,而要讓各國(的國家暴力)自行處理國內議題。這看似是在國際上宣傳其思想,但重要的目的仍在於回推到國內對中央權力的維護。


(以上轉自關鍵評論)


------------分界線-------------


得意忘形的「戰狼外交」,將成為中國對抗西方國家的常態(ZT)

文:鄧聿文(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

澳大利亞國防部11月19日公佈的一份調查報告稱,2009-2013年間,先後有25名駐阿富汗澳特種空勤兵參與屠殺39名阿平民,包括對兩名14歲同情塔利班的阿少年割喉投河。

一位中國畫家以此為題材製作了一副漫畫,被有「戰狼」之稱的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發布在推特上,澳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為此指責中國「發布和偽造一名澳大利亞士兵割喉兒童的宣傳圖」,要中國道歉,遭中國外交部另一發言人華春瑩的連番駁斥。

趙立堅此舉是否如一些西媒所言乃故意挑釁暫且放一邊,客觀來講,由於澳士兵對阿平民的屠殺行為是實,莫里森對趙推文的過激反應看起來有點小題大做,但北京更不甘示弱,趙不僅將推文和漫畫置頂,中國外交部在反擊中還擺出一副不惜戰鬥到底的姿態。

有觀點認為,趙立堅發布的這個澳士兵割喉漫畫是要藉此敲打澳洲和西方,管好自家人權,少對北京指指點點。情況很可能是這樣。華春瑩在新聞發布會上對坎培拉的反擊中,就高舉人權大旗,批評澳大利亞和一些為澳洲說話的西方國家在此問題上搞雙標。

然此事也並非只反映趙個人或外交部的做法,因為趙雖是在個人推特上發布漫畫的,但鑑於中國向來有對外交無小事的紀律要求,有理由認為,涉及此類敏感並可能會引起外交糾紛的推文,必須小心。

故可假設,他發布這則漫畫徵詢了同事或領導的意見,即使沒徵詢,他也可能認為不會引起領導的批評,因為他要做的是借漫畫醜化澳洲,諷刺西方這些「人權教師爺」動輒拿中國人權說事,而這正是北京一貫對西方不滿的心理動機。

事情的結果也是,在漫畫事件引發莫里森政府的激烈批評以及國際反響後,北京強硬反擊坎培拉和附和澳洲的其他西方國家。在北京看來,這回「真理」在自己手上,只容你們批評中國侵犯人權,不容中國批評你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中國外交的好戰當然不是這回才出現,但此次圍繞漫畫事件的口水戰,格外讓外界領略到北京「戰狼外交」的特色。北京早就對坎培拉不滿,靠着中國吃「飯」,卻依附美國砸中國的「鍋」,懲罰不了美國,還懲罰不了你?對北京來說,容忍澳大利亞綁在美國「戰車」上反共反中,會給世界發出一個錯誤訊號:只要有美國老大哥罩着,中國就不敢把我怎麼着,從而會刺激更多的國家效仿澳大利亞,一邊撈取中國市場的好處,一邊盡情反華。

雖然經濟懲罰和外交敲打坎培拉,會被西方或非西方的一些國家認為中國以大欺小,霸道不講理,讓它們倒向華盛頓,但總要強過永遠受委屈、無法反制的局面,知道中國是不好惹的,要想占中國「便宜」就不能對中國說三道四。

過去一段時間,北京的戰狼外交由於導致國家四面樹敵,不僅被國外批評,也遭到國內甚至外交系統的人批評,呼籲中國應回到鄧小平時代的韜光養晦。不過,北京可能不是不知道韜光養晦的好處,不是不想回,而是回不去。韜光養晦有兩層含義,一是戰略層面的不出頭,即使有實力了也不挑戰現有霸主,即美國的領導地位;二是戰術層面多和別人交朋友,少交惡,外交彬彬有禮,說軟話,放低姿態。

人們批評北京的戰狼外交主要針對的是後者,但更為本質和關鍵的是戰略層面的「戰狼外交」,前者決定後者,若在戰略上不能回到韜光養晦,遲早在戰術上還會出現「戰狼外交」。現在的情況即是如此。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習近平上台後,北京之所以一改鄧小平定下的韜光養晦外交基調,根源是對中國實力的錯判,以為已經強大到可以在國際上出頭,這倒未必是說北京有意要挑戰美國的霸主地位,北京對此應該還有自知之明,但它認為中國應該、也必須在國際上發揮更大作用,只有這樣才能為中國爭得最大利益。

北京這麼想有其合理的一面,畢竟中國經濟確實崛起了。問題在於它採取的外交戰略過於冒進。由於美國不肯讓渡部分權力給中國,北京轉而推出自己的「一帶一路」大戰略,並在該戰略下成立了中國主導的亞投行等機構,被美國認為要另起爐灶改造國際體系,威脅美國利益,而北京認為華盛頓打壓自己沒有道理,於是和美國在國際上爭奪影響力,戰狼外交就是在此一過程中出籠的,長久被美國和西方壓抑的心態一旦被釋放,有點得意忘形。

中國的戰狼外交主要體現在外交部和官媒上,外交部不僅是幾個發言人,幾乎整個駐外系統在遇到西方或所在國批評中國時,都好擺出一種攻擊的架勢(恰恰是中國駐美大使館少有攻擊性姿態)。其中以趙立堅為代表。中美關係的惡化一定程度上與他有直接關聯。

趙在成為外交部新聞發言人前的最後一個職位,是駐巴基斯坦參贊,但在任上表現出了好戰姿態,曾經在推特上和美前安全事務顧問萊斯(Susan Rice)互懟過。今(2020)年3月又說武漢疫情由美軍帶入,直接惹怒了美國。趙是今年2月成為外交部發言人的,可能北京正是看中了他強硬好戰的發言風格,人民日報稱讚他首次發布會「火力全開」。

換言之,北京在今年或許有意識地讓外交部成為對外的「戰鬥部」。因為去(2019)年以來,美國舉全國之力對付中國,加上盟友,讓北京備感壓力空前。

可北京的「戰狼外交」也未能改善中國的國際處境,相反,地緣政治變得進一步惡化,這使得北京在一段時間裡不得不放軟身段,改變調子,緩和措辭,包括趙本人被外交部借發言人輪換之際雪藏了一月,再露面後發言也減少了攻擊性。另外,中國外交的幾個最高官員,如楊潔篪、王毅等7月在文章或專訪中,釋放對美緩和之意,向美喊話,減少對抗。

然而,北京對話的呼籲未獲華盛頓回應,由於總統大選,華盛頓對中國的打擊卻越來越重,這讓北京放棄幻想,再次強硬以對。

北京認為,即使拜登(Joe Biden)上台,美國對中國的遏制和圍堵也不會放棄,至多改變的是圍堵方式。在經過了和川普(Donald Trump)四年的激烈對抗後,中美、中西關係都回不到從前,中國這頭大像已經驚醒西方,無論怎樣想退縮,躲起來,都會被美國和西方看作只是暫時收斂野心,對西方的威脅依舊,它們不會因此就停止對中國的攻擊和遏制,何況,象太大,已經也沒有隱藏的地方。

在這種情況下,外交措辭或表態的善意與否並不能換來美國和西方對中國的友善,戰狼外交不是最好的方式,但也不是最差的方式。

中國「戰狼外交」的形成及無法回歸韜光養晦,還有一個需要提及的背景,即國內高漲的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情緒。這次導致中澳口水戰的「漫畫」,就是由一個號稱「戰狼」的畫家用電腦製作的。而華春瑩在發布會上回擊莫里森,也拿中國一篇網文《你可以,我不可以,憑什麼》批西方人權虛偽。

該網文相當程度反映中國民間對西方人權雙標態度的不滿。這正是北京有「底氣」在人權和意識形態問題上,和西方對着幹的群眾基礎。特別是中西抗疫的不同以及美國大選的亂象,正在將越來越多的中國民眾推向中共一邊,雖然他們中的一些人未必喜歡中共,但對美國持續打壓中國以及西方在人權和意識形態上出現的雙標現象,也是高度不滿和不認同的。

從漫畫事件看,未來不排除北京在類似事情上主動出擊,當北京認定美國和西方出於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圍堵中國,要攻擊和改變中國的政治制度甚至推翻中共統治,這個矛盾就變成不可調和。故與其配合西方的論調,等待西方對中國人權的攻擊,中國也可利用西方一些國家出現的人權狀況或對別國人權的侵害,主動出擊,引導和塑造國際輿論,讓西方接招,效果或許比被動防守好得多。

「戰狼外交」很可能承接這個使命,在中西對抗中成為一種常態。


(以上轉自關鍵評論)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美國紐約州新冠人數超高的根源是新約病
2020: 軍運會美國新冠病人誤作瘧疾治癒出院
2019: 真小人 偽君子——李一平(上)
2019: 是誰最早認清俄羅斯(轉載)
2018: 美國懲罰中國的立竿見影的殺手鐧就是給
2018: 川普開打了,已經簽字。
2017: 心源兄,認栽吧。哈哈
2017: 惹不起的民科,請看網站,你敢不敢出來
2016: Robert:為什麼川普受到美國人民喜愛
2016: 捉刀:美國窮瘋了?海關猛搜華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