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社會所有制與黨國所有制的區別
送交者: 伯恩施坦 2021年10月29日02:14:59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作者 應克復 寫於 二零一五年

  所有制理論的兩個基本概念

  以往的教科書,根據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對所有製發展的歷史過程歸結為這樣的公式:原始公有制—私有制—共產主義公有制。中國在上世紀50—70年代的30年間,正是以這壹公式作指導,開展大規模的社會改造並以壹撥又壹撥的政治運動來鞏固和發展這壹改造成果。歷史證明我們錯了。

  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是自然界歷經幾億萬年緩慢演進而形成的。和諧的生態結構,有利於多樣生物體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約,平衡發展。同樣,人類除了要依賴壹定的社會組織之外還需要合理的所有制配置作為其基礎,這種所有制也是依憑自然生長與發展支撐著社會的不斷演進。雖然在開始的長時段內共同狩獵與耕作,然後才有家庭耕種的土地與私產,但是作為壹種財產的制度與觀念,在沒有私有制與私有觀念產生之前,也不可能產生公有制與公有的觀念。也就是說,公私兩制與相應的觀念是相比較而存在的,大致是同時被人們所認識的。因此,人類自古以來壹直是公、私兩制共生、共存,功能互補,由非均衡向動態均衡的雙線演進,立足於各種社會形態。也因此,所有製發展的歷史過程,決不是先有了公有制,然後被私有製取而代之,最後,私有制又被更高級的公有制所取代的單線演進。這個否定之否定的三段論公式把我們害得好苦!

  人類的個體不能離開壹定形式的共同體,這種共同體從古代的氏族、部落到近代的民族國家,此外還有各種形式的集合體(如非政府組織、政黨、利益團體)。這種共同體在設置管理機構同時還需要有屬於這個共同體所有的財產制度,即公有制,以便給共同體的公共利益提供物質支持。這是維繫共同體的經濟紐帶。與這個共同體的財產制度壹樣古老的是私有財產制度。因為共同體的公有制是“無差異共有制”。30 它的基本特徵是共同財富不可分割,作為整體而存在;共同體的每壹成員對共同財產的所有權無有明晰的界區,即沒有與個人直接掛鈎的財產權,他們只能共享,不能分割其中某部分為個人占有和獨享;但只要他是共同體的壹個成員,在理論上他就具有平等共享其財產的權利。因此,無差異共有制的主、客體均為不可分割的整體。這種公有制是必要的,但它滿足不了每個人對財產的需要。在這裡,個人享有公共財產所帶來的利益需經過共同體的管理環節,在此過程中,分配公正必打折扣;何況在財富匱乏的情況下,滿足個人需求更是難求。另壹方面,如果沒有私有財產制度,對於每個人能力的發揮,激發其創造財富的熱情與激情,極為不利。鑑於上述兩種情形,私有制的存在與發展,顯得更為重要了。它同公有制壹樣,都發生於人類的需要。

  我國理論界有壹個觀點廣為流行:認為我國上世紀50年代取消私有制是錯誤的,只是因為當時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還尚未阻礙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生產力還遠未達到可以消滅私有制的水平。也就是說,當時消滅私有制只是早了壹點,時機尚未成熟。待生產力獲得壹定的發展,私有制遲早要被消滅,退出歷史舞台。

  這種觀點現在不會對我國再生的私有經濟構成取締的威脅,但其科學性大可商榷。1.財產權,即個人(家庭)擁有私有財產的自然權利的法律原則,是人權的壹項基本內容,它與人權中的生命權與自由權壹樣,都由人性所派生、所規定。每壹個人,作為人,來到世間,要生存、要實現自我價值,都應當同樣地享有這些權利。因此,這些權利是同人、同人類壹樣是亙古長存的。它的存在與生產力狀況沒有必然聯繫。壹定要說聯繫,只能是生產力愈發展人權狀況會愈好。因此,認為生產力的發展必定要消滅私有制是與人性、人權的原則相牴牾的錯誤觀點。2.這壹觀點沒有認識到人類社會的公、私兩種所有制由於同人們的關係與功能的差別,存在著壹種分工關係,各自滿足著人類社會的需要。人類在任何時候不能沒有公有制,也不能沒有私有制,兩制不能互相取代,他們共生、共存、互補,由非均衡向動態均衡發展。這就是人類文明史。過去人們只揪住所有制是“公”是“私”這壹點認識,沒有去研究、認識功能上的特性,其實,認識後者更為重要。3.退壹步講,假定生產力的發展獲得相當高的水平之後,私有制將會被消滅,可是,這個“相當高的水平”的生產力是什麼樣的數量概念呢?有沒有壹個可以供衡量的客觀尺度呢?遺憾的是,對這個十分關鍵的問題至今只有假說性的說法,遠未具理論形態和實際可操作性,因此,這種假說性的觀點只能認為是壹個偽命題。4.19世紀中葉,馬克思就認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已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可是,即便是今天經濟最發達的美國,人們並不以為美國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窒息著生產力的發展。在美國有壹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在現代化大生產中,大企業、大銀行、跨過公司固然在經濟發展中舉足輕重,但中小企業在美國發展中也愈益重要。上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中小企業的年產值占美國GDP總值的2/5,近13000億美元,幾乎相當於日本的GDP年總值,遠遠超過聯邦德國、法國、英國和意大利的年GDP總值。31 因此,即使是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其所有制結構仍然是:國有、私有並存,大私有、小私有並存。高度發達的生產力仍然需要大私有,也絲毫不排斥小私有。

  其實,在馬克思的思想中,對於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之後應當建立什麼樣的所有制,還是壹個迷,這壹點可從《資本論》第1卷的最後結論中得到證實。馬克思寫道,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後,“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不過,這種個人所有制是建立在勞動者對“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的。32馬克思的這壹思想,如同數學王國中的“哥德巴赫猜想”,令人費解,學者們的解釋於是眾說紛紜,甚至有“無解的命題”壹說。33這裡的難點是:1.個人所有制與私有制有何區別?2.這種個人所有制如何建立在對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如何保障既共同占有,又為個人所有?值得注意的還有,馬克思在這裡沒有提到公有制。

  馬克思在對未來所有制的設想中,他對個人所有權的重視是顯而易見的。由於當時尚無實踐經驗,他對未來社會的所有制的情形不可能作出具體的描述。到了19世紀,壹種新的所有制形態——股份制出現了。馬克思在《資本論》第3卷中對此作出了天才的分析。由於此種所有制問世不久,尚未成熟,對它的認識不可能到位,因此,馬克思對未來的所有制依然沒有提供清楚的答案。以後的壹個多世紀中,股份制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全面認識它的本質才有了可能。

  股份制既不是傳統的個人所有制,也不是傳統的公有制。傳統的個人所有制是以個人(包括家庭)為單位的私人所有制。傳統的公有制是以公法人為代理的為共同體成員無差異共有的所有制。而股份制是以個人所有為基礎聯合形成的差異共有制。所謂“差異共有制”,就是參與這壹共有制的集合體中的每壹個成員因投入分額不等的資產,因而享有不等額(差異)的所有權,因此,集合體每壹成員對其共有財產中屬於自己的那部分的界區是清晰的。這是與無差異共有制的壹個重要區別。這種分散的資產經自由聯合為壹個集合的總資產後,為了投入生產經營,集合體必須委派代理者支配運營這壹資產,這樣,現代法人產權制度應運而生。於是,差異共有制就出現了兩權分立——法人產權(中介產權,即支配權)與股東產權(終極產權)的分立,前者受後者委派並受後者的監督與制約。這是與無差異共有制的又壹個重要區別。這種所有制,既具有財產所有權的個體性,又具有財產運營時的集中性;前者使每個所有者對其資產有著自然的關切,後者使企業實力雄厚,適應競爭。這種所有制,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其約束機制與激勵機制遠勝於傳統公有制,因而在現代經濟大舞台上大顯身手。總之,這種所有制其產權的共同占有超越了私有制產權的分散占有,而這種共同占有又由於聯合體中個體占有的差異性超越了傳統公有制中產權的混噸性,它兼具公有、私有之優點又克服了兩者之缺點而見長,是公私兼容的二重性所有制形式。但是,這種所有制的基礎是個人所有,是個人所有者自由聯合的所有制形式,因此,應歸屬於私有制的範疇,是私有制適應現代社會生產力的偉大創新。

  馬克思當時對股份制雖作了深刻的分析,由於股份制促使資本的集中而產生了壟斷資本,競爭又促使資本更集中於大資本家手中,儘管資本採取了“社會資本”的形式,但沒有克服資本與勞動的對立,因此,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股份制企業”,“應當被看作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轉化為聯合的生產方式的過渡形式”。34 馬克思的意思是,它為無產階級剝奪這種集中的資本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準備了條件(後來,列寧也認為,資本主義自由競爭基礎上產生的壟斷是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因此,股份制必將壽終正寢,退出歷史舞台。

  但是,股份制在往後的發展中,出現了由“資本集合體”階段發展到“資本集合體”與“勞動集合體”(此時勞動者也是股份所有者)相交叉至相融合的階段(勞動集合體成員開始是企業高級主管與高級技術人員,然後向壹般勞動者擴大,他們以股份額可索取相應剩餘)。這是股份製發展的第二階段。此時股份制的資本還僅為物力資本。股份制的第三階段是人力資本成為股份資產中的新夥伴,並分享企業的剩餘(以前只為物力資本所索取)。就是說,物力資本與人力資本共創利潤,公司職員的人力資本所創造的剩餘應屬於公司職員。如此,人力資本所有者(主要是企業主管與高級技術人才的智力資本,然後向其他勞動者擴大)不但可以獲得工資報酬,還可以索取相應的剩餘。這不但表明,股份制與商品生產、市場經濟共存共榮,而且還產生了壹種新的生產關係和分配關係,這種關係為消除資本對勞動的剝削展現了可喜的前景。35 馬克思曾設想的“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設想,在此不是成了現實了嗎?

  有人認為,股份制不是獨立的所有制形式,它的性質要由持有50%以上股權持有者的性質來決定。如果50%以上的股權屬社會共同體或政府,它就是公有制;如果50%以上的股權屬分散的私人,它就是私有制,如此,就有了公、私兩種性質不同的股份制了。其實,鑑別是不是真正的股份制,必要條件是看其是否實行法人產權與股東的最終產權的分立;這裡的法人是私法人,即由股份制中自由聯合體所委託的代表,而不是公法人——共同體或政府指派的代表。如果公法人壟斷了企業50%的股權,在體制上就不可能真正地(而非形式上)實行法人產權與股東產權的分立制,因而仍難以克服改制前國企所存在的那些弊病。這種企業雖然也可以活動於股市的舞台上(特別是市場與股市尚未發育、民間私有經濟比較弱小的情況下),但不過是披著股份制的外衣的偽股份制,骨子裡仍然是政府說了算的國有制。這種股份制由於產權機制的缺陷尚未獲得持久成功的先例。

  還要說的話

  全盤消滅私有制,建立與鞏固單壹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曾是中國人的神聖事業。這段歷史發生在上個世紀50—70年代的30年間。在那個年代,人們以為,這壹偉大事業真的可以使中國超越資本主義,進入社會主義的理想境界。結果呢,幾乎全體中國人為此吃足了苦頭。但我們也不要忽視這段歷史給中國人帶來的益處,就是,從此人們知道了私有制不全是罪惡,公有制不全是福祉;人們也知道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理論以及列寧關於消滅小生產的理論實實在在地把我們誤導了。

  中共執政已將壹個甲子年了。60年,可以分為前後兩個30年。從所有制方面看,其變化是,前30年搞了共產,公有制壹統天下,我稱它是“公有制專政”。後30年公有制經濟有了壹定的收縮,個私經濟於是破土滋生,迅速掘起。建國60年前夕,個私經濟已占國家GDP總量的60%。左派於是驚呼:“資本主義復辟了”。實際上,所謂改革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主要因為產生並在壹定範圍內擴展了個私經濟。然而,經濟學家吳敬璉在回顧改革時提醒大家:經濟體制改革還沒有過大關。舊的經濟體制是:公有制+計劃經濟。現行憲法(2004)上說,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這表明,公有經濟與私有經濟在政治上、法律上是不平等的。國企至今是凌駕於市場之上的特權壹族。憲法上的這些規定大不如《蘇聯所有製法》,該法第4條規定:“蘇聯的所有制具有蘇聯公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三制並列,沒有指明哪壹種是“基礎”、是“主導”。從其順序看,倒是公民所有制列其首位,表明了在所有制這個關係國民幸福的根本問題上回到了人類社會的正道。至於計劃經濟,雖在九十年代初期改稱市場經濟了,但這個市場經濟壹直是由政府所駕馭的市場經濟:政府控制金融,控制資源,控制核心產業,控制信息,還控制財富分配,計劃經濟並未退位。所以吳敬璉說是“壞市場經濟”。上述兩方面,都嚴重遏制民間經濟的成長,也使經濟體制改革陷於半途而廢。現在,國內外對中國經濟改革的主導輿論是,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的經濟改革是成功的。成就是有壹點,但不能認為改革時成功的;因為舊體制還具有強勁的“殘餘勢力”。中國的經濟改革要出現更好的前景,必須將舊體制送入墳墓。

  理解“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方法論問題

  壹、個人所有制是什麽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第二十四章中關於“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說法,多年來為我國學者所探討不息,分歧頗大。近幾年,結合經濟體制改革,壹些學者對這壹命題又提出了不同的闡釋。由於這壹命題是馬克思對否定資本主義私有制之後的未來社會所有制的設想;儘管這壹命題提出至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但僅以這壹有限的歷史經驗,還難以完全證實馬克思的這壹設想。因此,要完全解決這壹問題,猶如數學王國中的“哥德巴赫猜想”,還面臨較大的困難(實踐的經驗和方法論方面的問題)。

  較為流行的壹種看法並至今仍為壹些論者所堅持的是,認為馬克思所說 的“個人所有制”是指“生活資料的個人所有制”。持這壹觀點的主要依據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的解釋。恩格斯說:“靠剝奪剝奪者而建立起來的狀態,被稱為以土地和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公有制為基礎的個人所有制的恢復。對任何壹個懂德語的人來說,這就是,公有制包括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包括產品即消費品。”1 他們還認為,恩格斯的這壹解釋,是得到馬克思贊同的。恩格斯自已也申明,《反杜林》的原稿曾由他全文念給馬克思聽過,是經馬克思的認可才得以完成的。而且,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也認為:在未來社會,“除了個人的消費資料,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成為個人的財產。”2 據此,有的論者作出了這樣的結論:“實踐證明,在社會主義社會裡,只有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消費品的個人所有制的統壹,才能保證逐步消滅剝削和最終共同富裕,又保證個人的物質利益即個人所占有的消費品不受侵害。”3 他們推論,如果個人所有制包括生產資料,那就是為主張私有化提供理論依據。

  另壹種有代表性的意見認為,“個人所有制”是生產資料“人人皆有的私有制”4。所謂人人皆有的私有制”即社會的生產資料歸每個社會成員所有,不存在有些社會成員有生產資料,有些社會成員無生產資料的現象。他們認為,私有制有兩種類型:壹是“部分人的私有制”,即社會生產資料只歸社會上壹部分人所有;二是“人人皆有的私有制”,即“個人所有制”。並認為馬克思批判的是第壹種類型的私有制,沒有批判第二種類型的私有制,他並不反對個人私有。持這壹觀點者還援引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的壹句話作為論據:“共產主義並不剝奪任何人占有社會產品的權力,它只剝奪利用這種占有去奴役他人勞動的權力”。5 根據這壹理解,他們主張當前所有制改革的方向應該把國有資產分解,分配到每個人手裡(價值形態),以實現個人所有制。

  還有壹種意見認為,“個人所有制”就是生產資料的公有制。這種觀點認為,馬克思提出的“個人所有制”是與“共同占有”聯繫在壹起的,因此,它與社會主義公有制應當是同壹概念,二者不論是在內涵上還是在外延上都上壹致的。但是,這種公有制不能認為就是我們曾實踐過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因為這種公有制,並不能使每個勞動者切實地感受到他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經濟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每個社會成員不僅認識到生產資料是公有的,而且也能體會到他又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

  二、馬克思提出個人所有制的意義

  上述是對馬克思提出的“個人所有制”說法理解的三種代表性觀點。為了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這壹重要提法,本文以以下三點方法作指導。

  方法壹:馬克思這壹提法是對未來社會所有制的設想。

  馬克思的時代,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矛盾和不合理性均有所暴露,解除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是當時壹切進步思想家所探究的目標。馬克思基於對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科學分析,指出它必定要走向自我否定。可是,代替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未來社會的所有制將是什麼樣的形式,因為無實踐經驗,馬克思因此只能借於科學的假說或科學的推測。就是說,馬克思提出“個人所有制”的提法,還不是在實際生活中已經產生了這種所有制的形式,然後,馬克思據此所作出的理論上的概括。限於當時的實踐經驗,馬克思還不可能採用歸納法,而是採用了演繹法提出這壹提法的。我們從馬克思對這壹問題的表述中清楚地表明了這壹點。

  馬克思寫道:“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占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已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壹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於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6對於未來社會的所有制,馬克思無論在這裡和其他論著中,都只作了原則性的提示,不可能作出具體、詳細的論述。對資本主義社會之後所建立的所有製作出具體、詳細的論述只能待這種所有制建立之後而不可能是在這種所有制建立之前。

  馬克思的研究方法是嚴謹的。但正因為馬克思的結論是推測性的,提示是原則性的,因此,人們有理由可以作出各種解釋,但也因此難以斷定那種解釋是唯壹正確的,是附合馬克思的原意的,那種解釋是不正確的,是偏離了馬克思的原意的。但是,重要的是,既然馬克思的命題還是壹種假說和推測,那麼,這壹提法以及人們對這壹提法的解釋都需要經過實踐的檢驗,在實踐中加以補充和修正,使之成為壹種科學形態的理論。

  因此,理論工作者的任務主要的恐怕不是解釋自已對馬克思這壹提法的理解,而是將馬克思的這壹提法,即對未來社會所有制的設想,置於壹百多年來各國豐富的實踐之中加以觀照,這壹方面可以檢驗、補充和豐富馬克思主義的所有制理論,另壹方面可以指導所有制改革的實踐活動,使所有制的形式和結構更適合社會生產力的要求。

  簡言之,對馬克思的這壹提法,我們不能用完善化的眼光,以凝固的態度對待之,也不能將它與壹百多年以來的實踐經驗相隔離,孤立、封閉地去理解它。雖然理論與實踐是互補的,但對於壹種科學假說來說,更有待於實踐檢驗和證實。對馬克思這壹命題應當如此,對馬克思關於未來社會若乾重要預言性結論也應當如此。

  方法二:要將馬克思(包括恩格斯)對未來社會所有制的多次論述加以比較、綜合,領會其精神實質。

  馬克思關於未來社會所有制的思想,在《資本論》第1卷第二十四章中的表述可以說最為集中。這壹表述,確立了兩個質的規定性,即“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以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為了有助於理解馬克思的思想底蘊,應當將馬克思在別處對這壹問題的表述聯繫起來加以考察。

  1877年,馬克思在《給〈祖國紀事〉雜誌編輯部的信》中的壹段話,可以說是對《資本論》第1卷第二十四章結尾處那段話的重要解釋:“我在關於原始積累的那章中只不過想描述西歐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從封建主義經濟制度內部產生出來的途徑。……在那壹章末尾,我把生產的歷史趨勢歸結成這樣:它本身以主宰著自然界變化的必然性產生出它自身的否定;它本身已經創造出壹種新的經濟制度的因素,它同時給社會勞動生產力和壹切個體生產者的全面發展以極大的推動;實際上已經以壹種集體生產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所有制只能轉變為社會所有制。”7 馬克思在此處未提“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強調的是“只能轉變為社會的所有制。”可見,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實際上也就是“社會所有制”。

  恩格斯在《〈法蘭西階級鬥爭〉序》中也強調了“社會所有”。他指出:“這裡第壹次提出了世界各國工人階級壹致用以概括自已的經濟改造要求的公式。即:生產資料歸社會所有。”8恩格斯在《反杜林論》第十三章中對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二十四章結尾處的壹段話作了以下的援引:“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在自由勞動者的協作的基礎上和他們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公有制上來重新建立。以自已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個人私有制轉變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同事實上已經以社會生產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私有制轉變為社會所有制比較起來,自然是壹個長久得多、艱苦得多、困難得多的過程。”在這段話中,用“公有制”和“社會所有制”兩個用語來稱謂未來的社會所有制;特別應當注意的是,恩格斯在提到重建個人所有制時,強調了是在生產資料公有制上來重新建立。這表明,未來社會的個人所有制與公有制或社會所有制是有機的統壹,它不但不與公有制相矛盾,反以公有制為前提。

  但是,這種公有制或社會所有制又是以個人所有制為其基礎的。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壹書中,馬克思就說過:“在無產階級的占有制下,許多生產工具應當受每壹個個人支配,而財產則受所有的個人支配。”認為未來社會是“聯合起來的個人對全部生產力總和的占有,消滅著私有制。”9 從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對未來社會所有制的表述來看,十分重視個人所有權。如“把壹切勞動資料交給生產者”,“由工人階級自已占有全部生活資料的生產資料”,“把全部生產集中在聯合起來的個人里”等。10 直到總結巴黎公社經驗時,馬克思還明確指出:巴黎公社“曾想把現在主要作為奴役和剝削勞動的工具的生產資料、土地和資本變成自由集體勞動的工具,以實現個人所有權”11。

  將馬克思、恩格斯上述壹系列對未來社會所有制的表述中所提出的“公有”、“社會所有”、“勞動者個人所有”三類概念結合起來加以考察,就能較為完整地理解未來社會即共產主義社會所有制的基本特徵。李光遠在《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公有”“社會所有”和“個人所有”及其他》壹文中將上述三概念的內在聯繫作了這樣的概括:對於“公有”,可有此壹問:“公有,誰所有?”答曰:“公有就是社會所有(或集體所有)”。如果再問:“社會(集體)是誰?”答曰:“是織起來的勞動者個人“,或“社會個人的聯合。”12 由勞動者聯合起來組成的社會對社會化的生產資料實行公有,就是未來社會所有制基本要義。

  理解馬克思關於未來社會所有制的壹個難點是,為什麼馬克思將“公有”、“社會所有”與“個人所有”相提並論。因為習慣的理解或法律上的規定,公有與個人所有是兩個範疇的所有權,而且在性質上正好相反,正是在這壹點上令人們感到費解。對此,筆者的理解是,這表明馬克思對個人權利的重視。應當把個人權利是否能得到充分的實現作為衡量公有制是否完善與成熟的基本尺度。也可以說,如果個人權利得不到尊重和保障的公有制,就不是馬克思所設想的未來社會的所有制,至少可以說,這種公有制還有缺陷,與馬克思所設想的公有制還有很大的距離。因此,個人權利愈到重得充分、合理的實現,也就表明公有制的愈加完善。而要保障個人權利的實現,必須在所有制上體現個人與生產資料的結合。

  上述的理解是附合馬克思關於“個人”與“社會”,“人的解放”與“社會的解放”及其關係的思想的。 馬克思指出:“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的個體發展的歷史,而不管他們是否意識到這壹點。他們的物質關係形成他們的壹切關係的基礎。這些物質關係不過是他們的物質的和個體的活動所藉以實現的必然形式罷了。”13 可見,包括生產力在內的社會壹切方面的發展,無疑地會推動人的發展,但是,首先要以人的發展為基礎。而人要獲得發展,就要擺脫經濟和各種社會關係的奴役,保障人的權利的合理實現。這樣,人的發展或者說人的解放與社會的發展與解放,實際上呈現互相依賴、互相制約的狀況。恩格斯對此指出:“要不是每壹個人都得到解放,社會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14方法三:應將馬克思對未來社會所有制的設想置於馬克思對於未來社會的設想的大框架之中。

  在馬克思關於未來社會的理論體系中,所有制問題是重要組成部分。但前者是整體,後者是部分,把握整體,才能對部分有更深切的理解。

  壹些論者在解釋馬克思未來社會所有制時,往往以自身所經歷的社會主義實踐經驗和所有制模式為背景,這是研究方法上的壹個誤區,並且成為理解馬克思的思想的壹道屏障。

  馬克思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設想,除了提出了生產資料的公有或社會所有外,還提出了以下幾方面的重要設想:(1)社會生產力獲得高度的發展,社會的物質財富已“極大豐富 ”。(2)徹底消滅社會分工,消滅壹切階級對立、階級差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等等。只有消滅分工,改變人們“屈從於分工和自已所有的生產工具”的狀況,才能實現“個人全部占有生產力的總和”,才能有“社會所有制”。恩格斯對此指出:要實現社會所有,使社會和每個人都得到解放,“舊的生產方式必須徹底改變革,特別是舊的分工必須消滅”。15 (3)隨著分工的消滅,商品、貨幣和價值規律也不復存在。恩格斯認為,壹旦社會占有了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就將消除,而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也將隨之消除。(4)國家業已消亡。以生產者自由平等的聯合體為基礎的、按新方式來組織生產的社會即以社會所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必然是壹個無階級、無國家的社會。

  應當認為,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的若干設想還很抽象和原則,只指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致趨勢,而且,實現這樣的目標還要經過相當漫長的歷史階段。在這壹歷史過程中將會遇到許多複雜的問題和積累各種經驗,從而對馬克思的設想作出某種修正和補充,這壹切都是馬克思所無法預見的。因此,馬克思所設想的未來社會何時能夠實現以及實現之後與馬克思的設想將會有哪些差異,這些都是我們所無法回答的。既然如此,企圖對遙遠時代所設想的未來社會的所有制要作出具體正確的解釋,這種方法本身就是違背唯物主義認識論的。

  馬克思之後的壹個多世紀,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出現了某些新變化和新趨勢,但馬克思所設想的未來社會的目標還遠未達到。因此,要說清未來社會所有制還為時尚早。但是,壹百多年來的情況又表明,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所有制在實踐方面都有很大的推進,創造了某些形式。我們的工作應當是概括這些實踐經驗,豐富馬克思所有制的理論寶庫。

  三、無差異共有與差異共有——實現馬克思

  未來社會所有制的兩種基本形式

  從資本主義私有制演進到馬克思所設想的社會所有制,是壹個自然歷史過程,中間必然會出現某些過渡形態。在討論如何理解馬克思關於未來社會所有制設想的問題,筆者雖認為要將馬克思的設想解釋得具體明白,目前尚不具備條件,但它並不是說,深入研究這壹問題在目前是無意義的。筆者認為,馬克思在對未來社會所有制所提出的兩個基本點對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是有重要啟示意義的。這兩個基本點,壹是生產資料的社會所有,二是這種社會所有包涵並保障個人的所有權。

  無論在我國還是西方國家,存在著兩種共有(公有)制;壹種是無差異共有制,壹種是差異共有制。這兩種共有制是通向馬克思未來社會所有制的橋梁。

  無差異共有是公有制的古老形式,在不同的社會具有不同的內容。無差異共有的基本特徵是,集合體(共同體)的財富為每壹成員共同所有,它是不可分割的,它必須作為壹個整體而存在;集合體的每壹成員對共同財產的所有權無壹明晰的界區,即沒有與個人直接掛鈎的財產權,他們只能共享,而不能分割其中某部分為個人占有和獨享;但只要他是集合體的壹個成員,他就具有天然、平等地共享共有財產的權利。因此,無差異共有制的主、客體均為不可分割的整體。這種所有制形式從古代直到今天壹直是維繫壹定的集合體(共同體)的經濟紐帶,比如,氏族、部落、民族、民族國家、範圍或大或小的社區或集體等。人類之所以發展到今天,壹直與這種所有制息息相關。也因此,它壹直是人類社會所有制的基本形式。

  這種所有制的客體對象大致有以下幾類:(1)不便進入個人所有權範圍的自然資源,如土地、河流、森林、礦產等;(2)維繫社會生產、生活、安全、文化娛樂共同所需要的公共設施,如水利、通訊、交通設施,維護國家安全的防禦設施(古代長城、近代以來的各種軍事設施),公園、學校、俱樂部、博物館、圖書館等;(3)用於抗災、救災所需要的社會保障(保險)財富;(4)不宜讓公民個人經營的生產領域。

  這種公共所有制自氏族社會解體之後便以國家所有制的形式存在至今,因此,這壹所有制還有壹個基本特徵便是政府代理產權。政府既然是公共權力機關,是共同體成員共同意志的代表,因此也必然是共同體公共財產的代表主體,也因此,政府對這壹共有財產享有管理權,包括經營、調配、處理等權力。正因為這壹共有財產經過政府代理管理這壹環節,因此,對財產的實際占有和收益,對共同體的不同成員就產生了壹定的差異。理論上是無差異共有制,在實際生活中卻沒有絕對的無差異共有制。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馬克思提出的“公有”、“社會所有”和“個人所有”制不能認為是國家所有制,包括社會主義國家所有制。因為馬克思提出的未來社會所有制是國家消亡之後的所有制形態。以往把社會主義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國家所有制與社會所有制混為壹談,造成所有制概念上的混亂。重要的是要認識到,以往我們所實行的公有制,還不完全是馬克思所設想的公有制。

  無差異共有制對於維繫共同體以及保障共同體每壹成員的基本利益是必要的,但由於個人與共有財產無直接掛鈎,即並不存在供個人直接占有、所有的財產,而且,個人利益的實現還需要通過政府的管理環節;因此,這種所有制形式對於個人能力的充分發揮和利益的公正實現難免存在某些弊端。因此,社會還需要有別的所有制形式。如個人所有制。這種所有制總的說來,構成以往文明社會的基礎,但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如存在貧富差別,因此歷來遭之詬病。馬克思看到資本主義社會化生產的出現,預見到資本主義私有制是最後形態的私有制。至於未來社會的所有制形態,馬克思雖不可能描述得很具體,但我們可以根據馬克思的設想,通過對實踐經驗的總結,推進馬克思的設想。

  馬克思在世時,他對股份制已引起足夠的重視,認為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潛在否定因素。他指出:“生產規模驚人地擴大了,個別資本不可能建立的企業出現了”。這種“建立在社會生產方式的基礎上,並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社會集中為前提的資本,在這裡取得了社會資本的形式”16。馬克思認為,在股份公司內,勞動已經完全同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和剩餘勞動的所有權相分離。這是“在資本主義體系本身的基礎上對資本主義的私人產業的揚棄;它越是擴大,越是侵入新的生產部門,它就越會消滅私人產業”,因而它是“轉化為社會職能的過渡點”。“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範圍內的揚棄,因而是壹個自行揚棄的矛盾,這個矛盾首先表現為通向壹種新的生產形式的單純過渡點。”17馬克思對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廠的分析更值得注意。他認為這種工廠“是在舊形式內對舊形式打開的第壹個缺口,雖然它在自己的實際組織中,當然到處都再生產出並且必然會再生產出現存制度的壹切缺點。但是,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對立在這種工廠內已經被揚棄”。“這種工廠表明,在物質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生產形式的壹定發展階段上,壹種新的生產方式怎樣會自然而然地從壹種生產方式中發展並形成起來。”18股份制與合作制受到馬克思如此高的評價,因為它揚棄個別私人資本的生產方式和財產組織方式。股份公司使個別資本成為社會資本,出現了資本集合體。在工人的合作工廠內則出現了以勞動作為資本的另壹種集合體:勞動集合體。資本主義社會股份制二百餘年的發展中,已由資本集合體演進到資本與勞動相結合的集合體,由此也由資本與勞動的分離與對立轉變為資本與勞動的結合(儘管集合體中資本仍占居主要地位)。這種發展趨勢,愈來愈證明馬克思所指出的,它是揚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通向新生產方式的過渡點。

  在馬克思之後,股份制在世界範圍內更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樣,在人類歷史上出現了壹種新的所有制形式,它既不同於資本家私人所有制,也不同於以國家所有制為主要形式的無差異共有制,它是眾多所有者組成的差異集合體中,實行土地、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進行社會化生產的所有制形式。這種所有制形式丁建中將之概括為差異共有制。19所謂差異共有制,就是集合體中的每壹成員因投入份額不等的資產,因而享有不等額的所有權,在這裡,集合體的每壹成員對其共有財產中屬於自己的那部分的界區是清晰的。但這種分散的資產必須組合成有機整體,成為共同占有的形式,才能形成新的強大的生產力,這樣,現代法人產權制度應運而生。差異共有制將所有權分割為兩個層次:最終產權和中介產權。前者為企業產權的原始所有者,即多元、分散的股東;後者為企業產權的支配者,即企業法人產權,其職責是運營資產,使其增值。前者表現出企業產權的分散性和個體性,後者表現出企業產權的集中性和共有性。差異共有制是人類的私有制和公有制經濟發展到壹定階段、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需要的產權組織形式和生產方式,其現實原型就是各種形式股份制。這種所有制形式中的產權共有性超越了私有產權的獨占性,其產權的差異性超越了公有制產權的無差異性。它以亦公亦私、非公非私為特徵使之兼有私有和公有的優點而克服了兩者的缺點,是公、私兼容的二重性所有制形式。

  這種所有制形式顯示了馬克思對未來社會所有制設想的兩個基本特點:(1)實現土地及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2)保障個人所有權。馬克思當時已指出是通向新生產方式的過渡點。它的優越性和生命力還可能證明,這正是未來社會所有制的基本形式。但是,從資本主義私有制通向未來社會所有制的過程中,將有壹個多種所有制長期並存的時期。這是馬克思所沒有指明的。當代中國的所有製發展史也證明,從私有制不可能壹下子跳到單壹的公有制。經濟改革改變了單壹的公有制結構,但是,代替這種單壹公有制結構的除了鼓勵發展私人所有制外,更為重要的是對國家、區域性的公有制經濟中的壹部分改造為差異共有制。筆者認為,通過所有制結構的改革與調整,特別是根據中國情況大力發展差異共有制,才可能使中國出現既高效又公平的經濟體制,由此使生產力和市場經濟獲得突破性的發展。

  總之,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差異共有制將是社會所有制中的主要形式。這就是筆者研究馬克思這壹提法的結論。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臨危頌安的害國學者
2020: 博談網| 微歷史:英雄和炮灰的區別
2019: 香港黃背心造反並非為民主,而是為了破
2019: 習近平下台----文革紅衛兵一代最後的挽
2018: 江城子 香港中聯辦重開府
2018: 對習近平鄧朴方路線的比較與取捨
2017: 毛主席指出了第一代走資派產生的根源
2017: 淺談十九大以及萬維的反十九大勢力
2016: 基因測試:滿族基因主要是漢族,清皇父
2016: 習不成為“核心”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