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中共造成的環境污染
送交者: 伯恩施坦 2021年11月22日00:54:19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作者 鄭義 寫於 二零零四年

森林之砍盡伐絕

   
  尋找最後壹片森林 
   
  1998年夏,《南方周末》報記者長平隻身進入長江上游,尋找森林。 
   
  其時,整個長江流域正在持續的特大洪水之中。中國政府緊急調動近60萬軍警和近 600萬民眾投入抗洪搶險。水位之高,史所僅見,情況萬分危急。從中央到地方的大小官員親自上堤督戰。守堤的人們則把名字寫上"生死牌",掛在大堤上,誓與大堤共存亡。潰堤之處,人們壹艘接壹艘炸沉江輪,並投入大量土石甚至煤炭、大米。人們甚至手挽手跳進洪流組成血肉之堤,不惜以生命來護衛自己的家園。數以百計的軍人和更多的平民英勇捐軀。長達兩個月之久的災難終於過去,官方的內部統計證實:受災人口近4億,死亡近5000人,直接經濟損失3000多億元。另據民間組織 披露,"死亡人數僅長江地區估計高達3萬多人。" 
   
  災難從何而來?難得有共識的官民雙方這次得出了共同的結論--主要是人為因素: 長江中上游森林受到嚴重破壞。 
   
  那末,嚴重到何種程度了呢?這位記者想尋找森林,尋找那些倖存的原始森林。他沿著長江上游支流岷江與大渡河溯源而上,壹直走到阿壩州林區。這裡是防止長江水土流失的最後屏障,海拔驟然升高到5000米,已進入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但是,他仍然找不到森林,足跡所及之處,唯有荒山禿嶺與低矮的灌木叢。有時他也會看到"封山育林"的巨大木牌,但四周只有壹片片遺留的樹樁。他以"不見森林非好漢"的決心繼續深入,還是找不到森林。最後,壹位林區官員的壹句話徹底消解了他的宏願:"妳就省些勁吧,能看到森林的地方妳是去不 了的。" 
   
  換句話說,人跡所及之處,森林早已砍光。 
   
  同壹時間,另壹位記者與世界銀行組織的壹個14名專家組同行,來到萬里長江的第壹條大支流雅礱江。這裡是四川省涼山州,已抵達青藏高原東南部邊緣。在長江上游三大干支流中,金沙江、大渡河兩岸的森林已基本砍光,唯有人煙稀少、交通閉 塞的雅礱江尚有殘存。專家組同樣沒找到森林,卻找到了森林的遺骸: 
   
  ●"……江面上漂浮著上游漂運下來的上萬根三四米長、臉盆般粗的木頭,小舟左衝右突壹個多小時後才駛離碼頭。行出不到壹公里,數萬根粗木密密麻麻地塞滿了幾百米的江面。攀枝花市的壹位元林業幹部告訴記者,這僅是雅礱江沿岸近期所砍伐樹木的很少壹部分。由於二灘水電站關閘蓄水攔住了漂木的去路,大量木頭在上面的幾個水運站撈上岸運走了,漂下來的只是漏網之魚。他說,僅沿江國有森林工業企業今年就至少砍伐了30萬立方米的木材,相當於砍光了5萬畝原始森林。而流域 各縣、鄉伐木企業的砍伐量更大。" 
   
  數日之後,1998年8月下旬,四川省省長宋寶瑞在舉國聲討中宣布:為了保護森林資源,改善長江上游生態環境,從9月1日起,四川省阿壩、甘孜、涼山三州,攀枝花、樂山兩市和雅安地區,立即無條件全面停止天然林採伐,關閉木材交易市場,全 面啟動四川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 
   
  看起來,這是罕見的決心和罕見的效率。但事情的真相是:能砍的都砍光了。阿壩 州林管局局長李恢斌在前壹年就宣布:四川已經沒有可以砍伐的森林了。 
   
  能砍的都砍光了,這才宣布"禁止"砍了。 
   
  壹切為時已晚。 
   
  基本國情與數字(略) 
   
  個案:大興安嶺之子 
   
  這是壹個森林之子的故事。 
   
  楊占清,大興安嶺塔源林場場長,壹條要林子不要命的好漢。倔強的性格和對森林的深情,使他在變幻莫測的政治風雲中歷盡坎坷,也使他成了森林的守護神。多次大興安嶺森林火災,他都是火場前線總指揮。火勢失控了,就叫楊占清。壹接到命令,他便帶領成千上萬的生力軍以強行軍的速度趕赴火場。渡河把棉褲趟濕了,扔!汗水把棉襖浸透了,扔!除了糧食,全扔!腳底打了血泡,走!腳背都打了血泡,還是走,只要有口氣就得走!壹上火場,便接過指揮權,殺氣騰騰地下命令。有壹次,壹師軍隊的防線多次被大火摧垮,他竟然當場解除了師長的指揮權,命令其下屬接任。他穿梭指揮於數百里火海之上,地上騎馬步行,天上乘直升機,不舍晝夜。有壹次,他率隊打火七十五天,磨穿了十幾雙鞋,衣衫被叢林撕碎,連內褲都扯光了。火滅了,大興安嶺黨政領導坐飛機來迎接滅火功臣,他只好脫下殘存的爛 襯衣包在胯下,令向來不動感情的官員們熱淚滾滾。 
   
  中國絕大多數國有林場實行"野蠻採伐方式",大興安嶺更不例外。"吃肥肉,拔大毛"把森林砍得壹塌糊塗。管他什麽伐區工藝設計、輪伐、間伐、擇伐、撫育伐,管他什麽保護母樹幼樹,怎麽能完成任務,降低成本,提高利潤就怎麽干。油鋸手不精心控制樹倒方向,伐倒壹棵樹要壓死幾棵甚至十幾棵三、五十年林齡的幼樹。集材拖拉機則像戰場上的坦克壹樣在伐區里橫衝直闖,在鋼鐵的履帶下,在拖拽伐倒木的掃蕩下,採伐地除了密布的伐根,蕩然無存。楊占清憤怒地反省道:"第壹,咱們在子孫後代那兒,都是罪人!x他媽,我楊占清是頭壹個!第二,任務要完成,林子還得保住!只干壹代活,不問後代事,吃祖宗飯,造子孫孽的混帳事再不 能幹了!第三,說了算,定了辦,到時候誰再毀林子我拿了他的腦袋!"
   
  楊占清和他的戰友們創造出"采育用統籌壹次生產法",聲名遠播整個大興安嶺, 但推而廣之卻困難重重: 
   
  ——例如,新生產法要求逐步做到定居輪伐,但國家投資極少,而需材量很大,造成林區集運材道路網密度不夠。林業先進的國家,由於投入大,道路修得像壹片樹葉的葉脈,從運材幹道到採伐區的集材道,分布均勻合理。採伐時只選擇性地砍伐成熟林和過熟林,很經濟科學。但在那裡,集運材道路網密度過低,只好路修到哪兒砍到哪兒,順著路邊"吃肥肉"、"拔大毛"甚至"剃光頭"。離路遠的過熟林,任由腐爛。靠路邊的林子,不成材的也遭了殃。而且,剃了"光頭",這條路就再也用不著了,再砍木頭就再修路,"打壹槍換壹個地方"。林子毀了,錢也扔了。當年周恩來總理都感嘆道,這是"修壹條路廢壹條"。林業科技的投資更不足,使得中國林業生產綜合能力只相當於發達國家的20%。而林業科技進步是當今林業變革中最重要的因素之壹。比如,選用良種、短周期定向培育和集約化的栽培技術,能克服林業長周期、高風險的困難,甚至可望做到"以20%的林地,解決80%的木材供應"。另外,依靠科技進步,可能把造林保存率從目前30%以下提高到80%以上。 
   
  ——又例如,新生產法根據國家規定,要求占木材產量20~30%的伐區剩餘物(可利用的等外材)全部下山。但同樣由國家規定的銷售價格卻太低,甚至連拉下山的汽油費都不夠,又無政策性補貼,清林越徹底,資源利用越合理,林業局就越虧損。把等外材拉下山,真是不如讓它在山上爛。據官方統計(七十年代末),中國每年的伐區剩餘物超過3600萬立方米,而實際利用了的僅1、20萬立方米,千分之三以下 。 
   
  ——再例如,燒。在大興安嶺林區,每戶年均燒掉10立方米木材,加上機關單位,竟要燒掉年產量的1/3,其中成材占相當大比例。雲南省壹年當柴燒掉的森林資源有 1700多萬立方米,竟高達全省森林年生長量的134%。金沙江南岸,做飯取暖的火塘四季不滅,"壹年只用壹根火柴就夠了"。被稱為"綠色寶庫"的湖北省神農架自然保護區內,八萬居民靠砍伐森林作薪柴,每年燒掉木材100萬立方米,原始森林加速向灌木叢退化。全國範圍內,每年當柴燒掉的木材,占森林資源消耗總量的1/3。 
   
  ——還例如,木材加工。衝破層層浪費羅網的木材,還要經過加工程式的浪費。中 國的原木利用率低於50%,加工剩餘物的利用率則更低。六十年代,中國木材加工剩 余物的利用率與羅馬尼亞不相上下。現在,羅馬尼亞上升到60%以上了,中國還只有 10%左右。 
   
  經過了多年的挫折與思索,楊占清和他的同事們終於明白:他們能改革的僅僅是生產制度,而造成森林資源破壞的政治經濟制度,永遠是橫亙在他們面前的鐵壁。國家用壹般工業的"八項經濟技術指標"來考核林業,實際上考核的主要是採伐。因此,誰越注意保護資源,誰就越達不到指標,相反,敢於昧著良心"剃光頭"的林業局往往倒成了先進。價格上,五、六十年代是"無成本運行",吃祖宗飯,搞計劃性的產品經濟,低價調撥,每立方米木材不過100多元,大大低於不斷揚升的市場價格。與壓榨農業壹樣,造成很大的"剪刀差",限制了林業自身的發展。後來危機嚴重,開始講林業投入了,但投入的時候按商品經濟原則,仍然不考慮林業的特殊性。計劃經濟不僅限制了林業的發展,更直接造成森林的破壞:計劃部門下達木材採伐量所依據的原則,大體上是要求木材與鋼材、水泥產量看齊,實現三大建材的平衡。但是,鋼材與水泥只要加大投入,很快就能產出,而木材的生產周期很長;如此以鋼材水泥產量來要求木材產量,就等於逼著森工部門過伐。對壹個林業局來說,國家計委要木頭,財政部要利潤,林業部要保護森林。木頭票子交不上去,壹天壹個電話催。最後的結果是,完成了任務,毀了林子。楊占清痛心疾首:"國 家計委和財政部是破壞森林資源的罪魁禍首!" 
   
  楊占清和他的同事們未能力挽狂瀾。相當於2/3個日本面積的中國最大的大興安嶺森 林,就這樣眼睜睜地在他們壹代手中斬淨殺絕。森林之子的英雄業績,盡成西伊伏 斯式的奮鬥。他們為森林獻出壹生,留下的只是綿綿遺恨。 
   
  盜伐哄搶狂潮 
   
  正如楊占清所言:敢於昧著良心破壞森林資源的林業局往往竟成了"先進"。 
   
  1994年春夏之交,林業部調查組在黑龍江省森工總局下屬的牡丹江林區查實了壹組特大破壞森林資源案件:東京城林業局近年來至少非法砍伐了3萬立方米林木,並高價銷售,牟取了2千萬元以上的暴利。……該局亂砍濫伐已到了肆無忌憚之地步,數量已是特大案件的150倍。他們往往把超量採伐的標準木材和特等木材以"收撿"的 "伐區剩餘物"入賬,所得收入,有的記入"黑賬",大部分乾脆不入賬。這種監守自盜、中飽私囊的違法行為,連林業局領導機關也干,只是手段隱蔽點而已。在案件破獲之前,東京城林業局被評為"先進企業"和"利稅大戶",林業局主要領 導人也榮贗"十佳青年企業家"稱號。 
   
  《森林法》早已頒布,但在現實生活中形同具文。 
   
  在盜伐森林之風極盛的四川省,帶頭違法者便是黨政官員。在壹次緊急電話會議上 ,副省長劉昌傑代表省政府,警告那些公開或暗地裡支援亂砍濫伐森林的領導幹部 必須立即停止犯罪,否則將受到嚴懲。這位副省長指出: 
   
  ● "從以往發生的各種破壞森林的案件看,在重大案件的背後大都有幹部的支援, 其中有鄉長、區長、縣長和書記,甚至有更高壹層的領導幹部。亂砍濫伐歪風之所 以屢剎不止,與這些人有直接關係。" 
   
  在地方官員的支援縱容下,盜伐哄搶林木之風橫掃國中。 
   
  這裡所謂的盜伐哄搶,是上文私砍"自留山"之外對國有或集體森林的破壞。這種 大規模的群眾性的哄搶盜伐浪潮,1985年曾席捲南方九省(區),壹年之內,森林 資源損失1.6億立方米,使能夠提供商品材的縣由近300個減少到172個。 
   
  1986年至1988年初兩年多的時間裡,江西省武功山林區被哄搶盜伐的林木29000株, 被破壞的森林面積達24000畝。 
   
  海南省吊羅山、尖峰嶺、霸王嶺三大林區亂砍濫伐也很嚴重。湖南省醴陵市清水江 鄉曾經發現壹支近200人的偷砍盜伐組織,後來竟然發展到武裝暴力盜伐。 
   
  86年全國林業公安機關受理森林案件6.7萬多起,其中哄搶盜伐案件有5萬多起。 
   
  87年受理森林案件7.46萬起,其中哄搶盜伐案件有5萬多起。 
   
  88年根據遼寧、浙江、湖南等七省統計,森林案件比上年增加20%以上,經濟損失也比上年上升30%以上。全國上半年發生毀林案件2萬多宗,其中廣西、江西、雲南、湖南等省特大毀林案件呈急劇上升趨勢。年初,雲南省江邊林業局800多人公開鬨搶國有林,壹個多月之內出動汽車1000餘輛,毀掉森林7800餘畝。緊接著,江西、湖南、廣西、海南等省數十個國有林場也遭到明火執杖的搶伐。廣西壹家林場,88年 第壹季度被盜伐林木90000多株,超過上年全年盜伐總和。 
   
  1990年1月9日開始,雲南省彌勒縣江邊地區發生了哄搶國有林木事件。參與哄搶的 車輛每日超過百輛,幾天之內,毀壞森林5400多畝,搶走林木8000立方米,並打傷 林務及公安人員,搶去公務車輛、照相機。 
   
  在某些地區,盜伐和搶伐已形成了壹門新的行業,如武裝砍伐隊、盜林運輸隊、為 盜伐搶伐木材提供買賣資訊的掮客、甚至還出現了專門為"會員"支付被抓和罰款 損失的盜林"基金會"。林業部門的官員則與違法者沆瀣壹氣,甚而高價出售木材 出境許可證等文件,分享暴利。 
   
  森林覆蓋率掩蓋的秘密 
   
  早在二十年前,當時任農林部副部長、國家林業總局局長的羅玉川就發出警訊:如 果亂砍濫伐的現象繼續下去,到本世紀末,中國森林就有被砍光的危險。 
   
  八十年代末,壹位經濟學家曾列舉了以下形象化的數字: 
   
  ●"用形象的語言說,就是在我們這個本來樹木就不多的國家裡,學校每上壹堂課 的時間:有4000畝森林被毀;每吃壹頓飯的工夫:有2000畝森林被砍伐壹空;甚至 ,每眨壹下眼睛:有12畝林木從我們的土地上消失……" 
   
  十年前,林業部資源和林政管理司官員袁運昌警告:"如果形象地描繪我國森林資 源消長態勢,那就是:它正沿著壹個拋物線軌跡的後半段沉重下跌。簡潔地說,加 速惡化。" 
   
  世紀末已經到來,他們當年的預言符合我們今天的現實感受。除了水旱災害輪番肆 虐以及中國最後的壹片森林--川西林區已瀕於枯竭之外,壹個最簡單明了的事實是 :成材已基本砍光。 
   
  1993年,中國林業部長徐有芳指出:經數十年亂砍濫伐,中國大陸的成材幾乎完全砍伐殆盡。中國目前只有壹條路可走,即提高對未成材的加工能力。(29)其實,這種殺雞取卵之計早就開始實行,如廣東省懷集縣,"從1971年以來,每年不得不砍伐壹大片中齡林來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1976年和1977年砍伐的木材中,有1/3是 中齡材" 
   
  另壹個同樣簡單明了的事實是:大量森林鐵路已退役而轉向旅遊—— 
   
  ●"已在中國林區‘神秘’地服役半世紀,為中國經濟建設運送億萬棟梁之材的森林鐵路,如今正在逐漸退役。……目前,中國的森林鐵路已減少到不足20條,大興安嶺林區阿爾山林業局的森林鐵路已由1989年的1600多公里下降到不足500公里。這些變化引起了壹些有心人的注意,他們感到,乘坐森林列車遊覽林區自然景觀對許多人來說是壹種獨特的體驗。據了解,目前這壹旅遊項目已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 的三個林業局開展,深受旅客歡迎。" 1999年,中國最後壹條森林鐵路退役。 
   
  但是,有壹個官方數字始終和我們的現實感受相衝突:雖然林業官員和專家不斷警告中國森林資源已近枯竭,但森林覆蓋率卻不降反升。各種官方出版物都抄來抄去地說:五十年代初,全國森林覆蓋率是8.6%,九十年代初是將近13%。而且,不管如何亂砍濫伐,甚至在經歷了三次全國性的森林浩劫後,這個12%-13%都穩如泰山。 
   
  為何中國森林瀕於枯竭的事實在森林覆蓋率上得不到真實反映? 
   
  原因之壹是:統計上弄虛作假,過高估計了人工林的發展。 
   
  中國的植樹造林取得了重大成就,面積與速度均為世界第壹,但數字中的"水分" 較大。壹個數字是每年3000萬公頃,足令中國生態學家臉紅:中國森林總共才有12 600萬公頃,每年種3000萬公頃,四年就頂上了全國森林的總面積?在同壹頁報紙上,又有壹個數字,每年植樹9000萬畝,換算壹下是600萬公頃,是上壹個數字的1/5 ;但是,就連這600萬公頃,專家還嫌水分太大。據北京林業大學校長沉國肪說,扣除虛報的部分,可能只有300萬公頃,活下來的不過200萬公頃。這個算術還要接著往下算:據調查,次年成活率是60%,種300萬公頃第二年活了200萬公頃;三年後的保有率是次年成活率的60%~10%,取中位數35%,這300萬公頃三年之後就剩下70萬公頃了。請看,3000萬公頃(或者600萬公頃)到70萬公頃,這個數字遊戲有點過分了。八十年代初,就有壹位林業專家對筆者說過,要是把歷年來上報的數字都加起來,全國早就覆蓋過幾遍了。有人對中國八、九十年代之交共十年的植樹造林數字,以60%的成活率進行加總,結論是:如果資料準確,中國的森林覆蓋率早已遠遠超過世界上任何國家。進而壹針見血地指出:"這些人骨子裡原來就是‘植數’而不是‘植樹’,是‘造零’而不是‘造林’。在他們看來,只要把上面的任務‘完成 ’了,‘超額完成’了,騙得個‘植樹造林先進單位’,便大功告成。"中國全民 義務植樹以法律形式規定下來,但實際參加者僅法定人數的1 /3;1991年人均義務 植樹2棵,僅有瑞典的1/30。而且,中國植樹造林總量世界第壹不好誇耀,就像"扶貧世界第壹"不好誇耀壹樣,因為這不過是對災難的壹種事後的補救。實現了采育平衡、森林蓄積量高水準上穩定的國家,當然不需要像中國這樣十萬火急地種樹。 德國就有"要控制森林進壹步‘蔓延’"的輿論。 
   
  據九十年代中期官方統計數字,中國森林覆蓋率為13.92%。 
   
  而據中國自然保護綱要編委會報告,當森林覆蓋率的統計數字為12%時期,航片測算僅有8.9%。另據台灣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系主任丘依樞報告,中國大陸的森林覆蓋率為8~9%。兩者可互為印證。如果我們在統計數字與生活感受、在統計數字與航測數字相矛盾時,壹般認為後者可靠,那麽,中國目前的森林覆蓋率可能在9%上下。 
   
  我們需要繼續論證的是:就是這個9%的森林覆蓋率,仍然掩蓋了中國森林瀕於枯竭 的災難性局面。還有壹個數字,叫森林蓄積量,就是衡量森林資源的收支平衡情況 。在中國,這比覆蓋率更能說明問題。中國森林蓄積量壹直呈急劇減少的趨勢,砍 伐量遠遠超過生長量,赤字極大。 
   
  1990年數字,中國森林蓄積量大約有90幾億立方米,其中中幼林占絕大部分,能砍 伐的成熟林蓄積量最多僅有14~15億立方米,已瀕於枯竭;森林赤字每年約2億立方 米,並繼續增長。專家們當時估計:按目前的消耗水平,只能再採伐七至八年。 
   
  1993年,中國林業部長徐有芳指出:經數十年亂砍濫伐,中國大陸的成材幾乎完全 砍伐殆盡。 
   
  警鐘長鳴卻充耳不聞。 
   
  時至今日,成材耗盡,千年祖業毀於壹旦。 
   
  從今以後直至永遠,我們已經壹勞永逸地把中華民族的安危寄託於人工林。 
   
  人工林情況又如何呢? 
   
  中國人工林成活率低,質量差,每公頃蓄積量僅28.27立方米,是德國人工林360立方米的7.8%,還在繼續下降。不斷有林業專家指出,正是這種不重視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而片面追求擴大森林覆蓋率的發展方式,導致了中國的林業危機。即使集約經營,採用高產速生品種、單作、灌溉、化肥和農藥,也逃不脫成本增加、土壤破壞、環境污染、動植物多樣性減少、生態效益減少等石油農業與綠色革命之痼疾。 
   
  中國人工林樹種單壹、生態失調,病蟲害多發並日趨嚴重,被稱為"不冒煙的森林火災"。九十年代前半期,中國人工林病蟲害年均800萬公頃,年均減少生長量170 0萬立方米。其中松樹線蟲及楊樹天牛危害尤烈,且防治困難。為了防止擴散,中國政府嚴禁有天牛侵入孔、排泄孔和蟲糞的木材外運。(但百密壹疏,中國天牛竟隨包裝箱越洋擴散到美國。紐約、芝加哥等城市緊急砍伐並銷毀大量染有天牛的樹木。1998年9月,美國農業部長宣布:禁止中國大陸以未經處理的木箱包裝的銷美物品進口,以防止亞洲長角甲蟲為患美國林木。美國專家已對全美森林的安全極度擔憂 ,並計算出天牛壹旦立足,將給美國造成1 380億美元之重大損失。) 
   
  這就是13.92%森林覆蓋率掩蓋下的無情的事實。 
   
  中國已無森林 
   
  綜上所述,我們已經介紹了中國森林的壹系列基本情況:資源貧乏、采育失衡、哄 搶盜伐,成材已基本砍光;植樹造林有相當成就,但數字虛假,人工林生長量極低 ,後繼乏林。最後要談的並非最不重要的壹個問題是:中國的人工林是否應計入森林覆蓋率? 
   
  這是壹個有關森林定義的問題。這是壹個新問題,因為歷史上還沒有壹個大國的森林覆蓋率像中國這樣全憑人工林支撐。森林是什麽?假設森林等同於木材,則人工林當然是森林;再假設成林、中幼齡林比例自然,人工林似亦可算森林覆蓋率。但這壹假設不能成立。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核心,其綜合效益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淨化污染、增強土壤肥力、減輕災害、保存物種及提供木材等等;其木材效益僅為綜合生態效益的1/10以下。因此,人工林(特別是以中幼齡林為主的人工林)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森林,並不能算入森林覆蓋率。簡單地說,森林不光是木頭,森林是壹個面積很大的的生態系統。原先連片的森林壹旦碎片化,其生態效益便消失。僅物種多樣性壹項,老虎豹子逃了,奇花異草死了,這森林還是原來意義上的森林嗎?在大面積皆伐和成片砍伐之後補種的人工林,在沙漠荒漠邊緣營造的人工林帶,難道可以計入森林覆蓋率嗎?國務委員陳俊生在1995年召開的綠化委員會全體會議上談到,中國18個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有16個在山區;從而希望,"各地要充分認識林業在廣大貧困地區的重大作用。"連片的森林消失了,連片 的貧困就出現了。 
   
  那麽,按照"連片"(生態效益基本完整)這壹嚴格(但合理)的定義,中國的森 林覆蓋率應該是多少? 
   
  官方統計的13.94%顯然不能進入討論。 
   
  航片測算的8.9%和台灣學者認定的8~9%也偏高。 
   
  ——問題可能要換壹種提法:除了交通閉塞的西部高原,哪裡還有連片的森林? 
   
  1998年秋,北美《世界日報》在角落裡刊載了壹條發自北京的小消息,毫不顯眼, 但能夠解讀其意義者,卻會感到強烈的心靈震撼。 
   
  ●"包括環境專家在內的壹支考察隊,正在雅魯藏布江上游進行科學考察探險。他們於本月上旬抵達雅魯藏布江源頭第壹縣仲巴縣,準備展開工作。 考察對隊長楊勇通過電話向新華社表示,雅魯藏布江源頭地區環境狀況持續惡化,冰川大幅退縮,雪線上升,源區河流水量減少或乾涸,沼澤、濕地減少,自然災害頻繁,許多原有 的野生動物都已消失或遷移。據仲巴縣委書記普瓊指出,由於風沙侵蝕和乾旱缺水 ,仲巴縣城已被迫搬遷三次。1996年建成的新縣城,頂多堅持二十年,還得搬遷。專家建議,必須儘快綠化雅魯藏布江上游,以阻止荒漠化進程;並發出嚴重警告:由於全球氣候變化與人為破壞森林植被而引起的這種生態災難,‘使得世界海拔最 高的雅魯藏布江,有可能變成季節河或內陸河。’" 
   
  西藏,現代人類心目中最後的壹塊淨土。如果連人跡罕至的神聖的雅魯藏布江之水 源林都消失了,中國還有未來嗎?

水土流失的怪圈

   
  尋找土壤的農民 
   
  愈演愈烈的水土流失把中國人的生存狀態變為壹種絕境。 
   
  誰能想象,土層深厚的黃土高原竟會流失到沒有土壤?1988年,壹次大暴雨之後, 黃河支流猴兒川暴發洪水,把陝西省宜川縣集義鎮沖成壹片裸石。 
   
  ●" 劫後倖存的人們驚魂甫定,便重新集結起來修堤造田,然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 他們就是想噹噹代"活愚公"亦不可得:沒土了。 
   
  我的意思是周圍數十公里已沒有土壤這樣壹種地球上本該最基本最常見的物質了。 " 
   
  從宜川縣沿黃河右岸北上數百里,就到了延川縣,同樣的悲劇在這裡發生。由於森 林植被破壞,水土無法涵養,星點小雨便足以使山坡泥沙俱下,大雨則必定山洪暴 發。 
   
  ●"該縣某行政村為保住100多畝壩地,種樹不及就修築起壹道大壩,但1990年壹場 並不憤怒的山洪彈指壹揮,大壩就被粉碎了。 
   
  村民咬咬牙集資5 000元立即補上大壩,但僅隔十餘天,壹場大雨,山洪再度暴發, 大壩又紙牆壹樣破了…… 
   
  村民也真是倔到頂,搜腸刮肚再集資5000元,據說把娶媳婦做壽材的錢也用上了。 
   
  三天以後,又壹場大雨,大石壩再次…… 
   
  老老少少坐在泥水中仰天大慟!" 
   
  作家痛絕地寫道: 
   
  "百年來跡近掠奪的墾伐使水土流失到了算總帳的地步。" 
   
  "壹群地質意義上沒有土壤的農民。還有比這壹幕更殘酷的事嗎!" 
   
  個案:怪圈中的納雍縣(略) 
   
  再無遷徒之地的文明 
   
  嚴重的水土流失已使全民族的基本生存受到無情挑戰。 
   
  被尊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黃河,得名於所夾帶的泥沙。今日之黃河,壹個"黃"字已不夠用,純然滿河泥漿。1984年,我曾沿黃河長途旅行,大多與黃河有關的奇聞皆源於"泥漿"。如洪水季節,泥漿把河床下的煤層掀起,八仙桌大小的煤塊可載沉載浮。兩岸百姓站在河邊用長杆、鈎鐮捕撈,撈上壹塊燒半年。漂數百里之後,撞碎了,成了渾圓的煤球,還是沉浮於泥漿之中。淤積在河灘里,挖起來更好燒。黃河的含沙量有多少?河邊百姓說,發洪水時壹杯水能沉澱出半杯泥。科學的數字是:平均含沙量為每立方米37公斤。世界上著名的多沙河流,含沙量多在1公斤上下,上10公斤的超級沙河也有壹兩條,以幾十公斤論的,唯有黃河了。黃河每年夾帶的泥沙,4億噸淤積在幹流河道,8億噸淤積在河口三角洲,4億噸入海,年均輸沙總量為16億噸。另壹個相關數字更大:年均土壤侵蝕總量20億噸。如果把這些泥沙築 成高寬各壹米的長堤,可繞地球赤道37周。 
   
  土壤侵蝕、可耕地減少、地力衰減的直接後果就是農業生產條件被破壞,吃飯成了問題。被沖走的土,都是表土,對於耕地來說,就是生長農作物的熟土。稍有耕種經驗的人都知道,剛開墾出來的生土是不長莊稼的,要耕耘數年之後才成為熟土。沖走了熟土,耕地生產能力就受到根本性破壞。1979年,美國的權威刊物《科學》發表了壹篇文章,認為同希臘文明壹樣古老的瑪亞文明,其突然崩潰的原因是水土 流失…… 
   
  瑪亞文明的悲劇絕非孤例。曾養育了輝煌中國文明的黃河流域,同樣在嚴重的水土流失下趨於衰落。 
   
  現代水土流失最劇烈的可稱為萬沙之源的黃土高原,本來是上帝特賜予中華民族的壹塊福地。這是壹個面積達58萬平方公里的風成高原。億萬年不息的長風,從西亞搬運來肥沃的黃土,填平了溝壑縱橫的山地,形成了壹個巨大的"吹積"平原。目前尚殘存的"塬",還保留著古地貌的遺蹟。"塬"是黃土高原特有的壹種地貌,塬面寬闊平坦,方圓可達百里以上;四周邊緣卻極為陡峭,直下數十米;遠遠看去,猶如天地之間壹巨大祭壇。塬與塬之間的連接部,其狀如巨型土橋,因之被稱為 "墚"。可以想見,未經水侵蝕的古黃土高原,該是壹個森林茂密的廣闊平原,壹個地理奇觀。良好的土地及水、熱條件,使這裡成為壹個輝煌文明的搖籃。從西元前數世紀至西元九世紀,在長達近兩千年的歲月里,這裡是中國經濟、文化、政治中心。數十位帝王在這裡建立了他們偉大的都城。直到今天,那些綿延數百里的如金字塔般宏大的帝后陵墓,還在向我們述說著當年的繁榮。興盛的代價則是森林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加重。如今,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劇烈的7.7萬平方公里,年土壤侵 蝕量可達每平方公里萬噸以上;其最慘烈之處,竟達2 萬噸以上。在西周時期(西 元前十壹世紀~西元前三世紀),黃土高原的塬面尚比較完整,遠不是今天這般被切割得千溝萬壑,支離破碎。渭河北岸的周塬遺址,現已呈長條狀,最寬處不過13 公里;而歷史上的周塬,長70多公里,寬20幾公里。現存的面積最大的董志塬,在唐代(618~917年)時長42公里寬32公里;現在最寬處18公里,最窄處僅半公里。 塬的產生及塬的消失,正是黃河文明從繁盛走向沒落的標誌。 
   
  隨著水土流失的加劇、人口的遷徒,文明的重心遂向東南轉移到水土豐茂的長江流域。1874年,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和歷史學教授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和歷史學教授 弗沃爾克最早提出了人口重心及其移動的理論。近年來,中國學者李儀俊、張善余等對中國的情況作了研究,發現大約從西元初年至十四世紀末年,中國的人口重心壹直以年均0.43公里的速度向東南作直線運動,經過了長達壹千四百年的漫長跋涉,從黃河中游轉移到長江下游附近。其後,由於東南部開發基本完成、明朝遷都北京、清末以來開發新疆、中共定都北京及後來的"三線建設"等國家干預因素,中國人口重心又向西北方向小幅度回彈,但漢文明逃離發祥之地的格局已無可挽回。在中國地圖上,從東北的愛輝到西南的騰衝劃壹條直線,把中國分為兩半:西北面積為全國64%,人口僅占5.6%;東南面積為全國36%,人口卻占94.4%;文明重心傾斜 於東南已無可置疑。 
   
  長江又如何呢? 
   
  早在半個世紀之前,中國著名的林學家郝景盛就對長江上游砍伐森林作出了預言:長此下去,誰也不能擔保,來日之長江不成今日之黃河;長江下游水患之期,為時恐不遠矣。1979年,何乃雄發表《論長江有變成第二條黃河的危險》,再次作出預言。其後爭論綿延不絕,現在終於戰火停息。報告文學作家錢鋼寫道:"根本用不著再去搞什麽論證,長江已經變成了第二條黃河。僅就水土流失而論,其實長江早已後來居上,把黃河遠遠甩在了後邊。" 
   
  那末,長江水土流失究竟如何呢?林業部曾發表壹份資料說,長江每年土壤侵蝕量為22~25億噸,相當於每年失去39厘米厚的耕地830萬畝。而錢鋼說,"遺憾的是,這還是五十年代的統計數字。而五十年代,長江流域的流失面積是36萬平方公里,到八十年代,這個數字翻了壹番還多,增長了103%。"與此同時(1957~1986),長江流域森林覆蓋率從20.2%減少到10%;水土流失面積從36.38萬平方公里、占流域總面積20.2%,增加到73.94萬平方公里和 41%;都是成倍地增減,時間不過僅三十年。(5)水土流失面積成倍增加其實已成 為普遍現象,如江西省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水土流失面積從1 .1萬平方公里增 加到4.56萬平方公里;湖南也從1.9萬平方公里增加到4.72萬平方公里;(6)如果土壤侵蝕量與水土流失面積之增幅大致相當,那就絕不止林業部所說的22~25億噸,而應該是44~50億噸。另壹個有說服力的證據是:長江的輸沙量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遞增……長江每年土壤侵蝕量為44~50億噸。按1/6入海計算,則長江每年入海的泥沙量應有7、8億噸,已遠遠超過黃河泥沙入海量年均4億噸之數,並相當於尼羅河(1.11億噸/年)、亞馬遜河(3.62億噸/年)、密西西比河(3.12億噸/年)輸沙量之總和(7.84億噸/年)。而且,長江的徑流量與流域面積僅為三大河的1/5和1/7。長江侵蝕的土壤,在入海口淤出了壹個啟東市——"開啟極東疆土之市",且面積逐年擴大。長江口上的崇明島,其狀如龍口之舌,亦稱江舌,也是淤的,每年要淤出幾千公頃土地。下游淤積,中游也淤積,如1995年2月,荊江段河道因泥沙淤積,造成300艘客貨輪拋錨,使運載能力相當於11條京廣鐵路的長江被迫停航半月之久。(9)1997年夏,因長期淤積加乾旱,被困泊在洪澤湖湖區的船隻達1 000多艘。同年5月,因同樣的原因,運輸量相當於京滬鐵路3倍的大運河,蘇北段擱淺停航的船隻達10萬艘。(10)1998年10月,閩江長達50公里河道水深1米以下,數百艘船隻擱淺斷航。(11)上海還有"城市型"水土流失,郊區三級河道淤積土方達7000萬立方米,預計今後還將以每年700萬立方米的速度繼續發展。據新華社報導,1996年春節期間,連接黃浦江和江浙兩省的河道,出現了近萬艘船隻擱淺三十多天的奇觀。 (12) 
   
  長江的含沙量不及黃河,但輸沙量要大得多,後果要嚴重得多。原因之壹是,南方雨量大,沖刷強烈,山坡壹旦開墾,其侵蝕模數可達1.5~4.5萬噸/平方公里,超過了黃河流域最高侵蝕模數3.5萬噸/平方公里。(13)長江支流烏江流域44個縣,每生產1斤糧食要流走47斤泥沙;四川省三江(金沙江、雅礱江、岷江)地區每生產1 斤糧食損失53斤泥沙。(14)原因之二是,黃河主要的水土流失區黃土高原,其土層厚達百米上下,流盡了不容易。長江流域則多為石山,土層薄淺,大多在0.5~1 .2米左右,經不起侵蝕。耕地壹旦"石化"為裸岩,人們就不得不遷移他鄉。如四 川省耕地石化面積已累計達1 167萬畝,萬縣地區每年就有近4萬畝耕地流失得僅剩 下光板石。貴州省八十年代年均"石化"139萬畝,其中最嚴重的壹些縣,每年"石化"面積以0.5~0.8萬畝的速度增加。雖然運輸工具日趨先進,遠距離運送糧食不是問題,但運土運生態環境呢?湖北省鄖陽地區已有40個自然村因耕地石化而不得不移民他鄉,這種情況在雲貴高原也大量存在。據專家估算,長江中上游山地丘陵 區的1.74億人口,在十五至四十年後將失去耕地4 000萬畝,人均耕地將從1.17畝降 到0.5畝,必然最終失去生存之地。(15)1995年,當今世界最大的環境災難移民計劃開始在寧夏實施。該計劃將把西海固地區因生存環境毀滅的100萬農民逐步遷徒到水土條件較好的河西走廊。(16)1996年,雲南省政府對擁有500多萬人口的貧困地區進行了調查,對於生態環境尚未破壞殆盡的地區,要求在2000年之前,實現人均 1畝穩產農田(吃),每戶1個小水池(喝)和3畝以上的林果地(生活費用)。而對於因水土流失等生態災難而喪失了人類生存基本條件的50萬貧困人口,除實行"異地安置開發扶貧計劃"之外,已別無良方。(17)土之不存,人將附焉?光石板上是不可能承載任何文明的。其實,從以上爭取實現的指標來看,這500萬人都應算入 "已經喪失基本生存條件"之列。自然形成1厘米厚的土層需要壹百到四百年,形成壹定範圍可耕土壤層則需三千到壹萬二千年。也就是說,人類重返這些棄地,從地 質理論上說最早也是數以千年之後的事了。 
   
  黃河完了,移到長江。 
   
  在壹代人的時間裡,長江也完了,再移到哪兒? 
   
  移到珠江嗎?珠江的情況也已經不妙,珠江的東江段已成為"黃河"。其支流東江上游楓樹壩水庫區的水已經變成了鐵紅色,周圍不用說大樹,就連碗口粗的小樹也罕見。正如當地壹位區委書記說的,我們不僅吃掉了祖宗八代的遺產,連子孫後代的也吃完了。粗略地說,整個珠江水系,連海南島諸河都算上,幾乎沒有壹條河是 清的。(18)這樣說來,珠江流域也不行了。 
   
  從華北平原到長江中下游平原再到海南島之"天涯海角",整個中國東南部國土悉數為水土流失所席捲。大跨度向東北移嗎?東北黑土平原名揚天下,人說使勁壹攥順指縫兒流油。現在怎樣了?歷史上幾十厘米厚的黑土層已流失過半,僅剩下20厘 米左右,已達到或接近沒有耕作價值的母質。有些地方甚至流失殆盡。 
   
  只有壹個中國,還能往哪兒移呢? 
   
  基本國情與數字 
   
  中國大陸水土流失的面積為367萬平方公里,占全部國土面積的將近40%。直到九十年代之前,四十年來,官方公布的資料壹直是120萬平方公里或153萬平方公里,這其實是五十年代的壹次粗略統計留下的數字。八、九十年代之交,首次應用先進的遙感技術,對土壤侵蝕現狀進行了歷時五年的調查,得出了這個367萬平方公里的數字,並承認中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19)每年有100多億噸沃土付諸東流,相當於流失1000萬畝耕地上的30厘米厚耕作層,其流失的氮、磷、鉀等養分 遠大於全國化肥的年產量,而有機質的損失則極難彌補。(20) 
   
  中共建政四十年來,年均新增水土流失面積為5.35萬平方公里。另據水利部最新統計,1991~1995年,每年新增人為水土流失面積為1萬多平方公里,其趨勢明顯放緩。正如水利部副部長張春園所言:"我國初步遏制了人為水土流失不斷加劇的局面 "。(21)起碼,看起來這是壹個好消息。 
   
  這壹現象本身是不可理解的。——眾所周知的,僅就面積而言,中國的水土流失也是"治理趕不上破壞"。據經濟學家張健雄在《崩潰的黃土地》壹書中介紹:1984 ~1985壹年之中,全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8萬平方公里,而水土流失面積卻增加了 8.2萬平方公里。另據北京《農民日報》1997年4月29日報導:全國第六次水土保持會議消息:"亂砍濫伐,陡坡開荒等人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呈擴大趨勢,邊治理邊 破壞,治理趕不上破壞的速度"。如果水土流失確實治理不力,而其面積擴大之趨 勢又確實明顯趨緩,那麽,這種矛盾的現象將作何解釋? 
   
  必定有壹個我們所未知的神秘因素在起作用。 
   
  我久久思索。中國水土流失的主要地區為:西北黃土高原區、北方土石山區、東北黑土區、西南石質山區、南方紅壤丘陵區。——我佇立於大幅中國地圖前搜尋—— 除了江河下游沖積平原、部分森林植被覆蓋良好地區、沙漠、柏油路面、城市、水面及人煙稀少地區,哪裡還有水土流失尚未占領的版圖?突然,壹道閃電劃破混噸 :水土流失面積擴大趨勢減緩,難道是可能流失的面積已全部流失? 
   
  ——怎麽會呢?我驚愕不已,立即進行了壹個簡單的計算:按照常識,壹般不會發生水土流失的面積及所占國土比例為:北部西部連片草原28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30%),森林77萬平方公里(占8%),工交城鎮用地70萬平方公里(占7.2%),( 22)水田25萬平方公里(占2.6%),河湖水面26萬平方公里(2.78%),荒山、海塗、冰山、冰川、永久積雪地、沙漠、戈壁、石骨地和珊瑚礁等192萬平方公里(占2 0%)。(23)統統加起來,總計650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70.58%;加上前述水土流失官方資料38.2%,壹個意想不到的新問題發生了:"水土流失面積"38.2%加上我們剛剛計算出的"不可能產生水土流失的面積"70.58%,竟然超出了國土總面積8.78個百分點。是哪裡出了些誤差?至少有兩個因素:壹是我們計算"不可能產生水土流失的面積"70.58%所依據的數字是1990年版本,而水土流失面積38.2%是1 997年版本,兩者之間有數年的時差,亦即1990年時水土流失面積比38.2%小;壹是我們的常識出了問題,我們認定不可能發生水土流失的土地(比如荒山、工交城鎮 用地等)也在流失。如果以上解釋大體不錯,如果3 8.2%的遙感數字大體無誤,那 麽,對中國水土流失面積增長速度趨緩這壹神秘現象的解讀,就只能是: 
   
  中國水土流失在面積上已經達到超飽和狀態,所有能夠流失的土地已全部在流失。 
   
  — —原來,隱藏在壹個好消息背後的竟然是這樣壹個秘密。 
   
  這種壞的"好消息"還有壹些,比如黃河輸沙量於七十年代趨緩:民國時期維持在 15.9億噸,五十年代17.3億噸,六十年代18.3億噸,七十年代12.7億噸,驟然減少 5.6億噸。——看起來,形勢已大大好轉。據專家們分析,原因之壹是,有1.5~3億噸泥沙被攔截在新修的水利與水土保持工程里(其中淤積在水庫和淤地壩里的占88 %,而梯田、林草和引洪灌溉僅為12%)。但即使加上這些被攔截的泥沙,七十年代的土壤侵蝕量不過僅有14.3~15.7億噸,仍然可以說形勢略有好轉。按照另壹種說法,實際流失的土壤量約為18~19億噸,也至少可以說沒有加速惡化。但是,這個好消息的背後,是降雨量的減少。據統計,1971~1985這十五年以來,黃土高原降雨量偏少11%,而主要產沙區河口至龍門區間偏少15%。(24)也就是說,黃河水土流失之好轉或穩定,壹重要原因是侵蝕區雨量減少。水土流失加劇的最終結果是荒漠化,降雨量的減少則意味著荒漠化的開始。於是,對七十年代以來水土流失形勢好轉的解讀就只能是:生態環境惡化之勢已進入了更加嚴峻的階段。其最有力的證據是:從1972年起,黃河開始斷流。專家們已開始預言:黃河將變成季節河或內陸河。我們再返回頭來看那個"好消息",就會發現那不過壹個更大災難的開始。 
   
  現在也許可以回答上壹節提出的那個問題了:只有壹個中國,還能往哪兒移呢? 
   
  近四十多年來,中國的人口重心點始終在壹個百餘平方公里的狹小地域內徘徊,( 25)這種超穩態的人口分布模式,實際上早就暗示了生存空間的枯竭。 
   
  移到太平洋里去嗎? 
   
  或者,移到西伯利亞,移到東南亞? 
   
  但開疆拓土的時代已壹去不返了。 
   
  六億人頭頂的七柄懸劍 
   
  水土流失的另壹大危害是河床高,水患頻繁。 
   
  黃河中下遊河床每年以10厘米的速度升高,自中共建政以來已三次加高大堤,不僅耗資巨大,而且進入了無解的"愈險愈加,愈加愈險"的惡性循環。下遊河床,已高出濟南5米,高出開封10米,高出新鄉15米,高出鄭州20米。(26)壹旦堤防潰決,上億人的生命和黃淮平原的城市工廠,都會遭受慘重損失。這不是壹條河,這是頂在中國人頭上的壹顆不定時炸彈。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繼黃河之後,中國另外的六條大河正在成為"懸河"或"准懸河"。報紙上醒目的黑體字大標題是"水土嚴重流失,七大河漸成懸河"。 
   
  中國的七大河系,從南到北依次為:珠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遼河、松花江。以水量居首的長江為例,不僅下游淤積嚴重,中游湖北省荊江河床也已經高出地面10米。嚴重的淤積,使長江流域的通航里程從 1957年的7萬公里減少到3~4萬公里,減少了壹半左右。從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二十多年內,全國內河通航里程從17.2萬公里減少到10.8萬公里。湖北省1960年有通 航里程14 300公里,二十年之內減少了6 400公里,減少近45%。四川省五十年代初 有91條河流通航,八十年代末期只有51條河流可以通航,航程縮短了8 000公里。長 江上游地區6 000多個堰塘水庫庫容被淤積壹半,下游湖泊面積減少壹半。這裡有三 個壹半:庫容減少壹半,湖泊面積減少壹半,通航里程減少壹半。都是壹半壹半地減少,可見情況惡化之速。天津(海河)、上海(黃浦江)、南京(長江)、廣州(珠江)等十多個下游城市的地面標高,儘管目前還略高於河床,但汛期來臨之際,加上海潮頂托,河水高漲,就在水位之下了。比如上海,外灘的"灘"就不復存在,代之以高高的擋灘牆。大潮汛來臨時,就會出現"人在地上走,船在頭上行" 的奇妙景像。現在號稱"七大懸河",雖然另外的六條河流還沒有象黃河那樣全都 "懸"起來,但已是勝利在望。 
   
  據統計,進入九十年代,中國有1/2的人口、1/3的耕地和70%的產值處於江河的洪水位之下。(27)"懸河"千鈞之危,全繫於堤壩攔堵之壹發。全國堤防已長達20餘萬公里,就是銅牆鐵壁,也有潰塌之虞,更何況經費緊缺,防洪標準偏低,多數僅能防禦十到二十年壹遇的洪水,標準最高的黃河下游堤防,也只能防禦六十年壹遇的洪水。1998年洪水,長江堤防出現險情數千處,其中近2 000處隨時可能決堤。即 使下了"死守必保"的軍令,也是防不勝防,嘉魚縣、九江市、公安縣等多處長江干堤決口……在東北,拱衛大慶油田的三道堤壩也被嫩江洪水沖毀,兩千多口油井被淹沒……只要河床淤積增高的趨勢得不到根本性的扭轉,總有壹天,半個中國會成為洪水滔天的澤國。七大懸河——高懸於中華民族頭頂上的七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 
   
  水土流失的危害還有水資源枯竭、國土荒漠化、氣候反常、洪旱交替、地質災害等 等,另有專章論及,此處不贅。 
   
  沒有走出中國之前,特別是沒有在美國居留之前,我對中國的水土流失還沒有強烈的感受。美國的生態環境不算是保護得最好的,但也使我受到深深的感動。從我的中國眼睛看去,是壹個接壹個的童話。曾住德拉瓦河附近,常去野餐,河水是清的,岸邊的樹林,壹直長到水邊,樹葉垂下來,輕拂水面。這美麗之生態學含義是:流域植被良好,無水土流失,枯洪比極小,四季流量穩定。我曾經兩次到匹茲堡兩個大學演講,每壹次都留連於匹茲堡兩江合流處久久不忍離去。匹茲堡是美國工業時期著名的鋼城,現在還留有鋼廠、鐵路、碼頭等遺蹟。匹茲堡的地形近似我的家鄉重慶,也是兩江匯合之處,也是壹個有山有河的十分美麗的地方。但匹茲堡和重慶還有壹個截然相反之處,令人震動。在兩江交流的三角地,重慶是朝天門碼頭,這裡是壹個臨江的公園,匹茲堡的壹著名景點。那公園的地平,只高出江面壹米許。也就是說,四季水量極其穩定,枯洪比接近於零。第二次去是洪水剛過,殘留的水痕僅及公園的地平,我疑心正漫步於壹個神奇的夢境。重慶有非常寬闊的河灘, 枯洪兩季,水位差可達20多米,萬縣30米左右,就連珠江支流柳江也有1 0來米。事 物是在對比中獲得自身意義的。美國的河,使我明白了什麽是中國的河,什麽是水土流失,什麽是我們中國人的生存環境。

荒漠化勢不可當

   
  尋找尼雅河(略) 
   
  個案:恐怖的"5.5"沙塵暴 
   
  摘自壹位氣象工作者的值班記錄: 
   
  ●" 今天風和日麗。 下午2時許,驟然狂風大作,颶風捲起沙石塵土,形成壹堵約400米高的沙塵暴壁,自西向東撲來。 瞬間 最大風速34米/秒,風力達12級。 20分鐘內天地壹片漆黑,能見度降為零。 沙塵暴 壁由下往上呈黑、紅、黃三層,每層有球狀塵團劇烈翻滾,發出沉悶的轟鳴,壹兩公里之外可聞……"(3) 
   
  這不是原子彈爆炸的景象,而是1993年"5.5"黑風暴紀實。這場特大沙塵暴於5月 4日從新疆西部邊境發生,於5日15時42分襲擊金昌市,16時40分襲擊武威市,17時整襲擊古浪,17時50分襲擊景泰,19時26分襲擊中衛……沙塵暴橫掃中國西部,然後橫亙華北大地和東部沿海,遠飆朝鮮半島和日本。這次黑風暴在進襲新疆、甘肅、內蒙古和寧夏時,風速達25~34米/秒,風力達8~12級,沙塵暴壁高達500~700 米,宛若原子彈爆炸後的蘑菇雲,劇烈翻滾,飛沙走石。當時無論室內室外伸手不 見五指,狂風呼嘯,仿佛天塌地陷,末日來臨。 
   
  事後據當局公布,新疆、甘肅、內蒙古、寧夏四省區的18個地市,72個縣共110萬平方公裡面積、120萬人口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6億元左右。死亡85人,失蹤31人,傷264人;沙暴打死、活埋和失蹤的牲畜12萬頭(只),受災牲畜73萬頭(只);農 作物受災560萬畝,24.5萬畝果園重災;掩埋毀壞房屋4 412間,埋沒水渠2 000多公 里,刮斷颳倒電杆6 021根,電力、通訊、水利設施嚴重損壞;古蘭泰鐵路專線中斷四天,貫通新疆的蘭新鐵路中斷三十壹小時,約40列火車受阻,上萬名旅客被困… … 
   
  經中科院專家調查,災區的幾大沙漠都向前推進了數百米至數公里,表土被颳走10 ~50厘米;沙埋厚度壹般為20厘米,最厚達1.5米;並影響朝鮮半島和日本數日降塵 不絕,壹片恐慌。 
   
  事後的研究證明,形成"5.5沙塵暴"的氣象因素是西伯利亞強冷空氣,而根本原因是不合理開發對植被的嚴重破壞。有研究證明,遭人為破壞的地面,其風蝕量高出原始戈壁10倍~100倍。壹個多月後,在"中國森林環境高級專家研討會"上,學者們指出:這次沙塵暴是長期以來國土荒漠化日趨嚴重的必然後果。由於治理速度趕不上荒漠化速度,如果幾年後再遇壹次強風,成災之重,將增至十倍、百倍,後果 不堪設想。 
   
  "5.5沙塵暴"由於橫掃了整個北部中國,引起媒體關注。其實沙塵暴早已是極為平常的現象:據西北地區160個氣象站的長期觀測資料,塔克拉瑪干沙漠南部與西部,年均沙塵暴日為20~40天;河西走廊、陝北至內蒙古西部壹線每年15~25天;青海西南部每年10~25天。而且,西北地區沙塵暴發生的頻率、強度和危害程度,都在不斷加劇。五十年代有5次,六十年代8次,七十年代13次,八十年代14次,九十年代前七年14次。部分沙塵暴風力超過10級,能見度小於50米,成為特強沙塵暴—— 黑風暴。(4)但是,沙塵暴在整個國土荒漠化損失里所占比例極小。悄無聲響的荒漠化,年均直接經濟損失統計數字為540億元;驚天動地的"5.5沙塵暴",直接經 濟損失也不過6億元,僅占年均損失的1/90而已。 
   
  但這場橫跨了中國全數經度的特大沙塵暴畢竟是壹個明確無誤的警報:荒漠化的趨 勢正在無情加快,巨大的生態災難已經降臨。 
   
  西域諸國覆滅的歷史,正在以更大規模重演。 
   
  是"荒漠入侵"還是"自我演化" 
   
  據《漢書》記載,壹千三百多年前,塔里木盆地周圍的綠洲上,有西域三十六國, 後來增加到五十餘國。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樓蘭、且末、精絕、于闐、皮山、渠勒等 。這些古國大多建立在河流下游,水草豐茂。但興盛數百年後,全部毀棄。 
   
  關於這些古國毀滅的原因,學界已大致取得共識:生態災難。——綠洲畢竟是生態環境相當脆弱的地方。但對於這災難究竟來自過度農墾還是氣候變化,則存在不同意見。新華社烏魯木齊1997年5月1日電宣稱:這些綠洲小國的消亡,過去壹直認為是氣候變化引起的。歷史學家考察後認為,河流退縮,綠洲上出現流動沙漠,主要是大規模農墾的破壞,自然因素僅為次要作用。在眾多古城周圍,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古代大規模農墾的遺蹟。這壹判斷看起來相當有說服力,雖然先民並不是想象中那樣愚昧。比如,這些古國對環境保護早就有深刻的認識,並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古尼雅人的"森林法"規定:砍他人之樹,非法;將活樹連根砍斷,罰馬壹匹;將活樹樹枝砍斷,罰母牛壹頭。古樓蘭人除了有類似的森林法,還控制水源,收繳水稅。"農墾破壞"論者會說:晚了。"氣候變化"論者則認為:壹個地區,當 蒸發量大於降雨量之際,荒漠化就開始發生。 
   
  圍繞荒漠化曾有過壹場世界性的爭論,其過程類似於壹個黑格爾的三段式: 
   
  【正題】:1921年,巴威爾(Bovill)對塞內加爾河乾涸的原因進行考察,認為撒哈拉沙漠南緣生態惡化是"荒漠入侵"的結果。1935年,美國科學家勞勃爾 密爾克 (Lowber Milk)對此現象進行了進壹步研究,指出"荒漠入侵"是人類破壞植被的 結果,他的著作就叫《人造荒漠》。 
   
  【反題】:1949年,法國學者奧勃威勒(Aubreville)在非洲的考察,發現原本沒有荒漠的熱帶和亞熱帶森林地區,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也可能退化為稀樹草原,遂將這種逆向演化定義為"荒漠化"。也就是說,他認為"荒漠化"可以是"自生" 的。這壹與"入侵"理論相反的理論,是荒漠化研究上的壹次重大突破,並被國際 社會普遍認同。 
   
  【合題】: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把荒漠化定義為"荒漠化是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因素所造成的乾旱、半乾旱地區和半濕潤地區的土壤退化。"這壹定義有兩點值得注意:第壹,荒漠化並非氣候極為乾旱地區之專利,半濕潤地區同樣可以變成荒漠;後來亞太區域防治荒漠化執行文件對此定義還進行了重要補充: "在亞太地區,荒漠化還應包括濕潤地區土地向類似荒漠景觀變化過程。"第二, 仍然承認了氣候因素。其實,氣候變化有時也是人類活動的結果。 
   
  回到中國,實際上中國學者對荒漠化的研究早已超越了最近新華社簡訊的概括。19 77年以後,中國荒漠化研究之區域,已從西部沙質荒漠為主的地區,轉向了北方半乾旱農牧交錯區、東部半濕潤地帶的黃淮海平原和東部沿海低丘崗區。(5)也就是說,荒漠化對中國的威脅,並不止於塔克拉瑪乾等西北大沙漠的迅速擴張,而今已是中國經濟政治文化之重心部位——東南部——生態環境的自我演化。否則,那些遠離"萬里風沙線"且雨量豐沛的湖泊和北回歸線以南省份、島嶼為何也開始荒漠 化? 
   
  最近的壹個科研報告指出:中國現有的荒漠化土地中,25.4%是由於過度農墾造成的 ,31.8%是過度樵伐造成的,28.3%是過度放牧造成的,水資源利用不當造成的占8. 3%,工礦、交通、城市建設破壞植被引起的占0.7%。(6) 
   
  林業部部長徐有芳坦誠地對此表示無保留的承認:"我國土地沙漠化擴大的原因, 真正屬於自然因素造成的僅占5.5%,而94.5%是人為造成的。" 
   
  基本國情與數字(略) 
   
  防堵戰略及沙漠警察部隊 
   
  無論中外媒體,都不停地報導中國防治荒漠化的重大成就。中國政府雖然未能做好,但也相當盡力,並創造出壹些驕人的典型模範:被稱為"世界治理荒漠經典"的寧夏中衛縣沙坡頭,以"草方格沙障"固沙防護林體系護衛了包蘭鐵路;沙臨城下的榆林,以卓有成效的沙地造林遏止了沙漠進逼,並擴大了綠洲……等等。在幾十年的艱苦實踐中,中國總結出100多項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經驗,其中許多技術已居世界領先地位,得到普遍的讚賞與關注。 
   
  受媒體影響,多年來我也壹直認為:在治理荒漠化上,中國世界第壹。深入壹下, 問題產生了: 
   
  先進典型極好,甚至感人至深,但為何無人跟進?沙坡頭、榆林、榆林、沙坡頭… …——顛來倒去總是那幾個名字。經驗和技術也好,但為何經大力推廣仍不能普遍應用?相反的事例卻俯拾皆是:這裡刀耕火種,那裡毀林開荒,這裡官民勾結,那裡圍毆警察……最後,正反兩面壹切事件加總的結果是:荒漠化趨勢不僅未能受到 遏制,還在繼續加重。 
   
  這是值得問壹個為什麽的。 
   
  最直觀的因素是經費不足。全國各省市已制定的治沙規劃,十年治沙1.3511億畝,經費為122.2億元。從執行情況來看,除每年1億元的貼息貸款計劃落實較好外,其他資金還很難到位。(10)十年投入122.2億元,平均每年12.22億元,這與年均直接經濟損失540億元、壹次黑風暴直接經濟損失6億元等數字已不太相稱。再加上僅 1億元能到位而其他經費還很難說,實際上計劃已成畫餅。財政緊張確是實情,但錢 多錢少都有個用法問題。花在豪華轎車和公款吃喝上的錢,每年2 000億恐怕打不住 ,是每年10幾億治理經費的近200倍。拿得出錢來腐化,拿不出錢來治理國土荒漠化 ,於心何忍? 
   
  錢的事,不提也罷,更要緊的是以下兩大弊端: 
   
  其壹,"防堵"戰略之失誤。 
   
  中國目前正在積極建設的"五大防護林體系",全部進入當今世界規模最大的八項 生態保護工程之列,其氣魄之大可以想見。 
   
  最先構思並實施的"三北"防護林,是"荒漠入侵"理論之典型思路:既然"萬里風沙線"南侵,就在前沿打陣地戰,用林帶堵。這壹工程的倡議者和推動者——被鄧小平以"自由化"罪名而貶褫的前中共元首胡耀邦,正是以防衛北京為由而提出 "三北"工程的。1984年11月,胡提出:北京地區的風沙和綠化要切實解決,力爭在本世紀末徹底改造首都周圍環境。"胡耀邦的原初出發點並不是要解決百年千年的國族存亡問題。以中國的治國模式,任何久遠的根本大計都要假託為迫在眉睫的現實問題,才能注進驅動力。"(11)正如古代的萬里長城未能堵住外軍入侵壹樣,今天的"綠色長城"也同樣堵不住荒漠入侵。如前所述,荒漠化的根本原因並非荒漠"入侵",而是土地"退化",是生態環境的整體惡化。不著力於從整體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是中國在防治荒漠化之戰中屢戰屢敗之癥結所在。"三北" 工程重點是河北,河北之重點是保北京。世界上沒有壹無是處的制度,極權制度壹優點是:在主政者注意力集中且決心最大的壹點上,易於取得突破。正是這樣," 三北"工程1988年開始實施,短短三年後,河北森林覆蓋率竟從1 0.71%上升到199 1年的13.22%,是同期全國增長率的5.97倍。據媒體報導,多年來困擾著北京的風沙開始減緩,揚沙日、浮塵日、沙塵暴日都大幅下降。(12)可惜荒漠化趨勢仍未遏止,2000年春,北京連續遭到10次沙塵暴襲擊,民眾怨聲不絕。由是,北京政府決心在未來十年內投資200億,在內蒙古植樹治沙,改善北京"生態後院"的環境。( 13) 
   
  "三北"防護林從名稱到內容都是防堵"入侵"的思路,因此效用十分有限,內蒙古和全國荒漠化趨勢仍繼續惡化。於是,只好再擴大防線,用同樣的思路,以太行山防護林加強對北京和華北的防衛,以長江中上游防護林堵長江中上游水土流失,以農田防護林堵農田荒漠化,以沿海防護林堵沿海風潮。戰績如何,還要看。但沿襲"防護"、"防堵"之老方,又如何脫出"局部治理,整體惡化"之舊局?當然,說"防堵"不行尚言之過早,如果林帶不斷增加,十幾條,幾十條,最終把全國 鋪滿,生態環境自然好轉。但那也不是"林帶",更不是"防堵"了。 
   
  其二,公有制、雙軌制之痼疾。 
   
  這壹更深刻的問題是:避開所有制根本改革,以國家計劃、行政干預能否走出困境 ? 
   
  或者換壹種問法:百姓沒積極性,光靠政府撥款能不能把林種起來,並且護住? 
   
  先看幾個實例: 
   
  流動性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是被譽為"沙漠剋星"的胡楊林團團圍住的。胡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珍稀樹種,生長史有6500萬年。胡楊樹的葉子,小時如柳,稍大如楓,長成如楊,於是又被當地人稱為"變葉楊"。這是壹種耐乾旱、耐鹽鹼、抗風沙的優良樹種。種子比芝麻還小,靠絨毛隨風飄撒,壹旦落在濕潤之處,數十小時內便生根發芽,可見生命力之頑強。胡楊不僅根系發達,體內還儲藏大量水分,而且越旱水越多。樹高不過6、7米,卻極粗壯敦實。樹冠不大,卻是叢叢鋼枝鐵葉。有作家寫道:它們的身軀從上至下可謂體無完膚,千萬年的風刀沙劍留下了密密麻麻的裂痕。人們稱胡楊為"英雄樹",並用詩樣語言來讚美:"活了千年不死,死了 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 
   
  但是,正是這胡楊遭到了亙古未見的毀滅。據《經濟參考報》記者黎大光、劉同起的報導,從1957年到1977年的二十年間,塔克拉瑪干沙漠東南西三面原有的5 680萬畝胡楊林(或以胡楊為主的天然林)被砍掉4000多萬畝,砍了70%以上,此外,還有3000多萬畝紅柳也被連根剷除。比如,為了開墾阻擋著沙漠的壹塊16萬畝的胡楊林,和田縣組織了壹萬多人放火燒林,大火整整燒了二十天,開荒造田25.7萬畝。壹至三年之後,沙漠進逼,絕大部分新開墾的耕地又被迫撂荒,失去胡楊林屏障的 良田也開始大批沙化。 
   
  安迪爾河以西有壹條80公里長的胡楊林帶,行政區劃時將它劃入且末縣;因為歷史上這個林帶屬於西邊的民豐縣,引起了兩縣之間的法律糾紛。上級部門作出了壹個 "折中"的決定:所有權歸且末,使用權歸民豐。這回輪到且末縣不幹了,有權無利。當官員們正在為權與利的劃分爭鬥之間,老百姓不管三七二十壹,趁機把這條寶貴的胡楊林帶徹底砍光。策勒縣和洛浦縣也發生過類似的爭執,其結果是把壹條 25公里長,7、8公里寬的胡楊林帶毀光。這幾個縣的縣城,已經在沙漠的進逼下搬遷了100多公里。策勒、民豐、皮山等縣城已經搬了三次,現在沙漠又逼到城下,除 了把縣城搬上崑崙山,就是背起鋪蓋卷流浪他鄉。 
   
  此類人為大破壞,在塔里木盆地、准葛爾盆地、內蒙古古蘭泰鹽湖、河北壩上高原 、新疆和田河等許許多多的地方都發生過,或發生著。 
   
  兩位記者悲憤難抑地寫道:"有幾筆‘血債’,子孫們會毫不猶豫地記在我們這壹 代的賬上。"(14) 
   
  "三北"工程的最前沿是巴丹吉林沙漠。當"三北"先遣隊到達此地時,都不由得倒抽壹口寒氣:公路里程碑上斗大的數字居然都被風沙打得模糊不清。夏季的沙漠,地表溫度高達攝氏80度以上,膠鞋壹會兒就變形了,砂粒深深熨入鞋底。年均降雨量僅37毫米(最低年份8毫米),蒸發量卻是100倍以上。就是在這片僅存的綠洲上,1951~1983的三十二年間,森林植被減少了85萬畝,並以年均2.6萬畝的速度遞減。這最後的壹塊綠洲叫居延綠洲,曾滋養著"絲綢之路"上壹個重要的古國—— 居延屬國。它輝煌的時期,這裡還看不到沙漠的影子,如今已陷入巴丹吉林沙漠的重重包圍。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組成和拱衛著綠洲的梭梭林與胡楊林竟遭到了大規模破壞。胡楊樹之不幸是它可做優良薪柴;梭梭樹之不幸則更添了壹層:它根部寄生著壹種瘤結--名貴藥材"肉蓯蓉",又被稱為"沙漠人參"。就是為了這壹車可賣幾千元的薪柴和更加昂貴的肉蓯蓉,370萬畝梭梭林和30餘萬畝胡楊林陷入了岌岌 可危的境地。 
   
  ●"盜伐者甚至嫌動斧動鋸太費事,乾脆用鋼絲繩拴住梭梭樹的根部,用拖拉機壹 拖,生長了數十年上百年的大樹便連根拔起,剩下的僅有壹個個觸目驚心的沙坑。 林業局的護林員欲制止,卻常被盜伐者圍毆致傷。至於護林人員監守自盜和接受賄賂者也大有人在。"(15) 
   
  為此,中國第壹支駐守沙漠的森林警察部隊於1985年在這裡組建。 
   
  不是什麽麻煩都可以用警察對付的。在大多數民眾都參與或同情盜伐,眾多地方官 員都推動和縱容毀林開荒的情況下,警察部隊多半只是壹個擺設。還有壹個並非不 重要的技術問題:"萬里風沙線",警察能看得住嗎? 
   
  這是壹堵血跡斑斑的老牆:行政手段不能解決經濟問題。許多政府都曾在這堵牆上 碰得頭破血流。中國政府九死不悔,因為另壹條別人走通了的路--以經濟手段解決 經濟問題--需要對現行國家經濟、政治體制實施根本性改革,對它來說意味著自殺 。 
   
  壹場屢戰屢敗的戰爭 
   
  1992年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確定了威脅人類生存的十大環境危機,第壹個 就是土地荒漠化。荒漠化的危害甚於水災、地震等各種觸目驚心的災難,它冷漠的 擴張所毀滅的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大地與環境、社會與文明,並且很難甚至永遠無法 重建。 
   
  按照官方數字,在中共建政之初,荒漠和荒漠化的土地為66.7萬平方公里;近四十 年來淨增102.2萬平方公里,翻了壹番半。其淨增之面積,超過28個台灣,超過西歐五國(英、法、愛、荷、比),相當於中歐八國(波、捷、匈、德、奧、瑞等)。 
   
  中共建政四十七年間,沙漠和沙化土地從66.7萬平方公里擴大到168.9萬平方公里,淨增102.2萬平方公里,年均2.76萬平方公里(為林業部公布數字年均2460平方公里的10倍以上),日均76平方公里。這還是四十七年平均數,如果再考慮到荒漠化呈加速發展,(16)則目前每天失土可能在90平方公里左右。假設敵軍來犯,以此速度攻城掠地,占領珠海特區、或溫州市區或南通市區將在兩天之內,占領北海市區需三天,深圳特區或秦皇島市區四天,煙臺市區或連雲港市區九天,青島或福州或寧波等地市區十壹天,廣州市區也不過十六天,而攻克北京城區僅需兩天左右。 
   
  這還是以林業部1997年公布的數字(168.9萬平方公里)為基礎進行的計算,如果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定義的數字(262.2萬平方公里)來計算,人造荒漠"攻 城掠地"之速度可能還要快得多。 
   
  這是壹場戰爭。 
   
  這個比喻之不貼切處,是荒漠化土地並不象沿海城市寸土寸金,可比者,唯生存空 間而已。中國生存空間極其有限,山地已占去國土面積65%,(17)再加之人口劇增 和荒漠化加速,生存空間已成國運之所系。 
   
  壹次有關荒漠化的聯合國會議提出,乾旱和半乾旱地區,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的臨界值為7人和20人,而目前甘肅河西走廊綠洲地區人口密度已經達到每平方公里496 人,最少的金昌市也有276人,數十倍成百倍地超過了合理密度。這既是破壞的原因,又是必須承受的結果。最壞的情形早已發生:它們互為因果,形成壹永難掙脫的惡性循環怪圈。 
   
  如果我們的生存空間繼續壓縮下去,誰能保證我們就壹定能逃脫文明覆滅的命運? 
   
  當聯結歐亞兩大陸的絲綢之路正處於鼎盛時期,誰曾想到覆滅二字?但樓蘭、精絕 等數十個曾輝煌耀眼的文明確已演滅。 
   
  驀然回首間,非洲二十壹國的大片國土不是也眼睜睜地淪為了無人區? 
   
  在水土流失壹章中,我們曾談到所有能夠水土流失的土地已全部在流失,現在可以補充壹句了:在這些水土流失的土地上,荒漠化正在繼續完成著生態環境逆演化之頂級階段:無樹、無草、無水、無土的不毛之地。我們還談到中國文明從西北向東南不斷遷徒的大趨勢及生存空間的枯竭,並提出了壹個似乎危言聳聽的問題:我們還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且戰且退嗎?我們能退進太平洋里去嗎?現在再加上荒漠化 正從西北、正北、東北三面緊緊進逼,同樣的問題就有了更嚴肅的意味。 
   
  是否真該算算我們的生存空間了?哪怕是很粗略的呢?—— 
   
  我們遼闊的960萬平方公里家園,減去嚴重水土流失的國土面積36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38.2%),剩下593萬平方公里(占61.8%);再減去徹底荒漠化國土(沙漠、戈壁)和不能維持人類生存的國土(冰川、石山、高寒荒漠等)約300多萬平方公里(約占33%),(18)就剩下300萬平方公里(占28.8%)——我們的家園已縮小到壹小半了。與五十年代相比,大帳是:人口翻了壹番多,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土地各翻了約壹番半。其確切的含義是:在不足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我們的人均生存空間已被 壓縮到原來的1/5。 
   
  ——這確實是壹場戰爭,壹場中華民族屢戰屢敗的戰爭。

土地災變劇增

   
  死神突然降臨 
   
  1981年7月9日,突然暴發的山洪裹帶著數十萬方土石,形成特大泥石流,山崩地裂般從高山上向大渡河衝來。兩層樓高的泥石流順著利子依達溝沖向溝口高15米長10 0米的鐵路橋,將這座中國交通動脈成昆線上的鋼鐵橋梁像玩具壹樣折斷,推進泥浪滾滾的大渡河中。此刻,從著名鋼鐵基地攀枝花開往成都的442次旅客列車正在風雨交加的河谷中行駛,當司機發現前方橋梁已經沖斷之際,用自己生命中最後的幾秒 拉下了死閘和汽笛。但是壹切都晚了,火車距斷橋已不足40米…… 
   
  ●"刺耳的警報,車輪與軌道的猛烈的摩擦聲……當大部分旅客尚未完全從睡夢中驚醒過來時,英勇的司機與機車壹起滑墜到斷橋下面洶湧奔騰的泥石流里,壯烈犧牲。緊接著,第二台機車、行李郵政車、載有90多名旅客的11號車廂也相繼墜落。後面的10號車和9號車,斜翻在橋下的護坡上,隨時有被澎湃的泥石流捲去的危險… … 隨著急剎車出現的巨大衝擊,車廂里的燈光迅即熄滅。車上的旅客被猛烈地摔到地板上,撞在車幫上。血、雨,流在壹起;哭、喊,響成壹片。這時,正是 晨壹 點多鍾。泥石流對成昆線的致命壹擊,頃刻使西南的這條大動脈陷於癱瘓…… 泥石流奪去了275位旅客的生命,有的被卷進了金沙江,連遺體都無從找尋,受傷的旅客達147位。翻墜在大渡河河灘上的第11號車廂的90多個旅客中,僅僅救出了7名倖存 者,整個車廂就被大渡河的狂濤吞沒了。"(1) 
   
  災難並沒有結束,衝進河谷的泥石即刻形成壹座壅塞壩,河水斷流。水位迅速上升 ,淹沒了河邊的村落,山民們扶老攜幼連夜逃離。 
   
  ●"大渡河上出現了壹個異樣的大湖。 三小時後,阻塞大渡河的高達26米的泥石流壩潰決。滔滔的江水裹夾著泥石以萬馬奔騰之勢向下游涌去,山搖地動,大渡河兩 岸再次遭到了劫掠…… 搬運了71萬方泥石、每秒大於10米的流速,在短短的幾個小時造成了阻斷大渡河的天然大壩--專家們估計,這次高山強雨造成的泥石流,其巨大能量不亞於爆炸了壹顆原子彈。" 
   
  發生在甘肅省東鄉自治縣灑勒山的大型滑坡更加驚心動魄。 
   
  完全沒有預兆。 
   
  ●"夕陽西斜,給高原抹上壹層瑰麗的血紅。 在滾滾的黃塵中,牧人趕著羊群歸來。村莊裡家家屋頂上飄起了  炊煙。人言、犬吠、羊叫,好壹幅早春牧歸圖。 猝 然,大地發生了震顫。像巨型炸彈爆炸壹樣,寧靜的灑勒山頂騰起了渾黃的煙柱, 牲口驚惶不安地四散逃躥。人們來不及逃跑,還沒有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麽災禍,高聳的灑勒山頂驀地矮了下去。接著,腳下的大地發生了移動。站立不穩的人們紛紛跌倒。轉霎之間,牆倒屋塌,壹座又壹座村子被夷為平地!半山腰上,滾滾泥浪突然湧出,呼嘯著向山下撲來。人們驚叫哭喊著逃命。但在每秒近20米的高速大滑坡中,人們無法逃脫死神的追逐,400餘頭牲口,三個村子裡的237個男女老少,被活活的淤埋!而灑勒山的巨大滑坡,僅持續了短短幾分鐘。 煙塵散去,曠野恢復了可怕的寧靜。"(2) 
   
  逃脫是絕無可能的。滑坡體覆蓋的範圍在東南西北各個方向上都超過了1.5公里。壹位晚歸的山民是這場毀滅性災變的唯壹目擊者。灑勒山崩潰時,他正在地里勞動,急忙抱住了附近的壹棵大樹,才沒被活埋。在初春無雨的旱季中,沒有地震誘發,寧靜之中怎麽會突然暴發這種大型滑坡呢?事後專家們分析,人類活動乃是大滑坡的誘發因素。人們在山坡上引水灌溉,在山腳下改河道、建水庫,水渠滲漏水增加了山體含水量,水庫蓄水又長年浸泡著山腳,破壞了山體的穩定性,終於引發了災 變。時間是1983年3月,滑坡體積4 000萬立方米。 
   
  個案:東川泥石流王國(略) 
   
  基本國情與數字(略) 
   
  中國特色:"人造"與"人找"地質災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是山地環境退化所特有的壹種突發性地質災害。過去是壹種自然現 象,但隨著破壞森林植被、過度開墾山地、不合理城建、降雨集中增強,崩滑流已 經變成壹種人為因素為主的災害。 
   
  這幾種地質災害不像地震難以預測。事實上,中國已經有過多次成功的預報,並及時採取治理措施或撤離人員。但遺憾的是,也有大量因麻木、心懷僥倖和無所作為而終於鑄成的災難。四川華鎣市曾經對滑坡和泥石流作過預測勘察,但壹時難以籌集上千萬元的治理款項,便拖延下來。 1989年7月,在大雨襲擊下,華鎣山區發生了1600多處崩塌滑坡泥石流。其中最大的壹起發生在溪口青龍嘴。7月 10日,青龍嘴崩裂,170萬立方米土石從800米高的山峰上直下山谷,又推動著堆積層從山谷衝出。這裡是壹個四、五十米高的陡岩,泥石流像瀑布壹樣帶著巨大的勢能傾瀉而下,把陡壁下的壹座山頭削去壹半。洪水和礦渣補充進來,泥石流更加勢不可擋,將沿途所遇到的農田、村莊全部沖毀,煤礦和水泥廠也受到重創。其來勢之迅猛,使許多正在上班的工人來不及逃走就被奪去了生命。這個本來可以防止的災難,僅僅因為事前拿不出1千萬,最終付出了經濟損失1.2億元(12倍)和500多人傷亡(其中2 19人死亡)的慘重代價。(12) 
   
  這種"有錢買棺材,沒錢買藥"的行為方式,主要是不合理制度的反映,詳見後文分析。此錢非彼錢,"買藥"與"買棺材",出血的主兒是不同的。這種"人造災害",比起破壞性開發而致的"人造災害",多了壹層中國特色,但真正獨具中國特色的是"人找災害":在地質災害嚴重地區大興土木,誘發和強化地質災害。古 人避之不及,今人找上門去。 
   
  從六十年代初開始,毛澤東等中共領袖就大肆宣揚要和"帝、修、反"進行壹場世界大戰、核大戰,並做了充分準備。壹聲令下,全國所有大小城市都開始大挖防空洞,今天五、六十歲的人,幾乎都參加過這種強制性勞役。遺禍最大者,是所謂" 三線建設":把大量工廠遷移到山區,甚至壹直遷移到二戰時期中國的大後方—— 西南山地。其依據是毛澤東所獨具的戰略思想:敵人將從海上進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將被放棄--我軍將"大踏步後撤",讓出遼闊國土,使敵人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以持久戰爭消耗敵人,並最終戰而勝之。這場將改變中國經濟布局的備戰遷移是在最高當局的命令下緊急實施的,幾乎在壹夜之間,數以千計的大中型企業搬遷到山區。臨戰的氣氛和軍方的介入,打亂了正常的建設程式,至關重要的選址甚至簡化為軍方人員在地圖上劃個圈。事隔多年,當作家朱幼棣到秦嶺山區採訪兩家"三線"電子工廠時,"幹部職工提到吳法憲仍痛恨不已。他們說,他在軍用地圖上壹圈,我們就搬遷到這裡,整整二十多年。"當年尚屬先進的技術設備如今也大大落後了,子女的教育和前途也耽誤了,廠房和住宅還經常受到地質災害的 襲擾。 
   
  1976年,在湖北省西部大山里壹個名叫十堰的山區小鎮,第二汽車製造廠破土動工 。高山深谷在當時被認為是躲避轟炸的安全之地,但"二汽"所選中的鄂西山區, 正好是地質災害多發地帶。短短幾年時間,壹座30萬人口的汽車城建成,地質災害 隨之加劇。 
   
  ●"1982年7月,壹場暴雨突然來臨,剎那間,泥石流從各條山溝中湧出,有的衝倒了工廠的圍牆,撲向車間。據統計,僅這場暴雨引發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就達35 0多處,有兩個專業廠的7個車間流進泥石流,淹埋了設備,造成工廠停產。據調查,在"二汽"廠區18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就有岩崩、滑坡體200多處,總方量達700 多萬立方米。這已經嚴重影響了十堰市的經濟發展。"(13) 
   
  在中國西南的崇山峻岭里,深藏著不少這樣的"三線"工業城。上面介紹的華鎣山大型崩滑流災害,便淤埋了壹些"三線"工厂部分廠區。在發生這次災害的四年前,1985年5月14日,華鎣山暴發的壹次大型泥石流曾襲擊"三線工廠"燎原軍工廠,廠區被淤埋,6座橋梁被堵塞,有3個車間泥石淤積厚度達1.5米以上,大量產品、設備被毀,工廠被迫停產。(14)現在,不少隱藏在深山裡的國防工廠被迫遷出,但"進時容易出時難",動輒幾億十幾億。本來這些國營工廠就大多是虧損企業,又 何來搬遷鉅款? 
   
  更慘的是"三線"鐵路:搬不動,搬就等於廢棄。不搬也不好過,永遠提心弔膽,甚至維護費超過了當初的建設費。成昆鐵路所通過的雲貴高原是地質災害強烈的地區,選線及設計的核心思想仍然著眼於要和"帝修反"大決戰。毛澤東壹句"成昆線不修好我睡不著覺",使成昆線變成壹個十萬火急的備戰工程。山區鐵路,多修橋就可以少挖隧道,不僅節約投資縮短工期,還可以大幅減少地質災害。但從陳舊的軍事觀點看來,隧道比橋梁隱蔽安全;於是成昆線反其道而行之,多挖隧道少架橋。士兵們高號著"早日讓毛主席睡好覺"的口號,用無數鮮血和年輕的生命戰勝了塌方冒頂,終於建成了舉世聞名的成昆線。現在的情況是,從沙灣至祿豐的800多公里,幾乎每壹條山溝都潛伏著泥石流,平均3公里就有壹條泥石流溝。自成昆鐵路投入營運以來,僅沙灣至大渡河間 561公里就有80條山溝暴發過153次泥石流,中斷行車38次。成昆線整治地質災害的費用高達每公里120多萬元,超過了修築這條鐵路 的造價。 
   
  與京廣縣平行的枝(城)柳(州)鐵路也是戰備工程,情況比成昆線好不了太多。 當年選線時有好幾個方案,偏偏不選丘陵平原而選中湘西的大山。最後1/3的里程在 山肚子裡,"帝修反"沒等到,卻是崩滑流成了常客。 
   
  坐落於崩塌滑坡"窩"里的三峽大壩 
   
  長江三峽自古以來就是地質災害多發地區。 
   
  1985年6月12日 晨3時45分,西陵峽(湖北秭歸縣新灘鎮)發生了舉世震驚的特大 滑坡。海拔1 000多米的九盤山上部出現裂縫,隨後,寬300多米的山體猛然間撲向山腳下的長江,滑下的山體驟然間展開成700多米的扇面,山搖地動地沖入長江,直撲南岸。暫態之間,濁浪擊天,高達54米的巨浪,將高岸上的倉庫、發電房席捲而去。北岸,部分下瀉受阻的泥石 空騰起,將新灘鎮壹舉摧毀。剎那間,長江斷流。涌浪形成的衝擊波,擴散至上下游40公里,將77艘夜航和停泊中的木船、機動船 顛覆。3 000餘萬方泥石,不足1/10入江,堵江1/3,停航十二天。此次特大滑坡由 於長達三年的極為成功的監測和當地政府及時採取強制性遷移,1 371個居民無壹傷 亡。(15)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滑坡前未下雨,但在滑坡體上卻噴出數丈高的水柱。有人推測,這與葛洲壩建成後水位 高有關。(16)西陵峽特大崩塌距三峽壩址三斗坪不過 26.6公里,比距葛洲壩近得多。三峽水庫建成之後,必將誘發更加嚴重的地質災害;而這些地質災害是否將對水庫本身造成重大傷害?水利專家王維洛說:"三峽工程的決策者以新灘和鏈子岩距大壩壩址26公里之遠,滑坡和岩岸崩塌所引起的涌浪不會危及大壩的安全為由,忽略了建造三峽工程, 高水位,引發滑坡和岩岸崩塌而對環境的破壞。三峽工程的決策者僅以大壩的安全為其唯壹的標誌,而不是以人們生命安全,行船安全和自然環境的保護為重。其實,在三峽建壩過程中,水位上升,引起滑坡或岩岸崩塌,阻斷江流,造成壩後壩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這會直接 危害三峽工程的安全,到那時,三峽工程的決策者們才會著急。"(17) 
   
  西陵峽特大崩塌不過是三峽地區大量崩塌滑坡中的壹次而已。 
   
  長江中上游,特別是上游,橫跨中國地貌的第壹第二階梯,地質構造複雜,加之降雨、地震集中,導致山崩滑坡活躍。再加之"向荒山要糧"的濫墾亂伐和"三線建設"的"靠山進山",人為地改變了山地的生態平衡,使山崩滑坡進入了壹個新的 活躍期。兩害相加,致使上游地區每年發生的崩塌滑坡竟數以萬計。 
   
  長江上游我們僅看三峽庫區:據地質部門調查,三峽庫區長江幹流兩岸,有大小滑 坡、崩塌等斜坡變形體283個,其中1 000萬方以上的有39個。在大型崩滑體中,流 來觀、范家坪、大淺灣、黃臘石、作揖沱等都離壩址較近。(18) 
   
  我們再把範圍縮小到距大壩最近的西陵峽: 
   
  西陵峽歷史上曾發生多次大型崩塌滑坡。其中發生於1026年的贊皇山岩崩,據史書 記載,其時濁浪滔天,巨石壅江,長江頓時斷流,並造成長達二十五年的斷航。15 42年的新灘岩崩,致使長江斷航達八十二年之久。 
   
  本世紀初以來,新灘古滑坡體再次開始活躍,較大規模的岩崩就至少發生過10多次 。(19) 
   
  近年來,西陵峽災禍不斷: 
   
  1991年8月6日,面對長江幹流的巴東縣城暴發大型泥石流。數小時後,整個縣城被 泥石流淤塞,積厚達3米,數萬居民驚慌失措。國家領導人李瑞環親臨現場。省、地 政府緊急派出20餘個救災搶險隊。據專家計算,直接經濟損失3 500萬元,總損失可 達1億元。(20) 
   
  1995年6月10日 晨,巴東縣城關發生5萬立方米滑坡,75人遇難,直接經濟損失超 過1 000萬元。(21) 
   
  同年10月29日 晨,巴東再次發生嚴重滑坡,128萬立方米的滑坡體毀壞了209國道 ,毀損了港口,並向長江江心推進了80米,形成壹個總量約30 000立方米,面積12 00平方米的小島,航道變窄,水流變急。由於有預報,無人員傷亡。(22) 
   
  在巴東縣城的對岸,著名的黃臘石大型滑坡群開始活躍,已有裂縫、位移、泉水、 泥石流出現,目前已處於地質部門的全天候監測之中。(23) 
   
  簡而言之,三峽大壩坐落在壹個自古以來就非常活躍的崩塌滑坡"窩"里,而蓄水之後,地震崩滑等地質災害必然加劇。誰也不敢擔保它必定不會像世界上許多大型水壩那樣誘發地震滑坡而導致壩基失穩;同樣的,誰也不敢擔保壩址附近發生特大崩塌滑坡時大壩將萬無壹失。到那時,毀不能毀,搬不能搬,只好永無休止地防治 ,永無休止地投錢,成為中華民族壹個長痛不醒的噩夢。 
   
  最後生存空間的塌陷 
   
  地質災害其原始意義是自然災害。中國處於印度板塊、太平洋板塊、蒙古板塊擠壓 三角區上,也就是說,中國最明顯的地殼活動帶應分布在青藏高原、蒙古高原與東 部平原的交匯線上。事實上,中國的強地震區、強滑坡區、強泥石流區都分布在這 個巨大的"Y"形上。(24) 
   
  但事情正在發生變化--地質災害的地質因素急劇減弱:據1993年通過專家評審的《全國地質災害現狀調查報告》透露,"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地質災害正在由自然動力型向人為動力型發展,由點狀向帶狀、樹枝狀、片狀發展。"(25)更詳細的描述是:在五、六十年代,中國崩滑流等地質災害尚呈分散的點狀分布,七十年代開始出現群集型災害;自八十年代以來,地質災害已經從西北向東南,從內陸向沿海,從點狀、帶狀、樹枝狀迅速發展到片狀。地質學家張富安、魏躍武宣稱: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的規模和強度越來越大,已大到"足以改變現代地殼運動的自然進 程"。(26) 
   
  在水土流失壹章,我們曾談到,由於生態環境的惡化,中國文明的重心被迫從西北 向東南,從內陸向沿海不斷遷徒。現在我們又發現,地質災害發展的方向恰好與文 明遷徒的方向相符。 
   
  讓我們繼續利用地質專家們的研究成果來證實這壹結論。 
   
  張業成等人運用系統工程的理論與方法,對中國地質災害進行了定量化評價。其結果是:中國西部地區綜合災度最低,除局部地區達到2度外,均為1度分布區;而東部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遼東半島—下遼河平原、台灣島地質災害破壞程度 最高,形成4個綜合災度達4~5度的重度~特重度災害區。(27) 
   
  這樣說來,地質災害不僅存在壹種"從西北到東南,從內陸到沿海"的發展趨勢, 還出現了壹種東部沿海為禍最烈的現實。 
   
  這應該是壹個令人震驚的噩耗。 
   
  從死亡人數與直接經濟損失上看來,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不算很大。以中國之幅員廣大,十座山塌下來沒什麽,壹百座山塌到底也沒什麽。但中國現代地質災害實際上已成為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的壹個標誌,於是,"山崩地裂"便不再是某種預示社 會災難的神秘前兆,而成為科學的實證。 
   
  在荒漠化壹章里,我們曾粗略地算了壹筆生存空間的大賬: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國土,減去嚴重水土流失的面積(367萬平方公里),再減去徹底荒漠化的面積和原始的不毛之地(共300萬平方公里),最後僅剩300萬平方公里--我們的家園已縮小到不足1/3了。根據張業成等地質專家所繪製的《中國地質災害綜合災度分布圖》,(2 8)在我們業已離棄的整個西北部中國--基本上以騰衝~愛輝線為界--地質災害綜合災度為1(最低);而在我們退守的整個東南部,地質災害綜合災度全部在 2度以上,大部在3度以上,將近壹半在4度以上,而以北京為重心的華北平原和以上海為重心的長江三角洲--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的心臟地區--已是地質災害為禍之首(5度)。 
   
  ——中國地質災害的分布,主要與經濟開發強度相關,而與"Y"形地質構造關聯甚 少。其推論應該是:我們又墜入了壹個惡性循環的怪圈:生存空間越緊縮,越加大 開發強度——越加大開發強度,生存空間越緊縮。 
   
  ——我們民族最後的最珍貴的生存空間,已經從根基上開始塌陷。

耕地的流失與超載

   
  尋找已經丟失的耕地 
   
  壹架直升飛機在萬里晴空中勻速巡航…… 
   
  飛行狀態有些奇特,顯然在搜尋什麽…… 
   
  機艙里,坐著以中國國家土地局副局長李元為首的壹干人馬,手裡的照相機、錄影機始終在緊張拍攝…… 
   
  模型似的河流、村落和土地從機腹下緩緩流過…… 
   
  ——這是壹架奇特的"偵察機"。管理中國土地的最高政府部門正在偵察自己所管理的土地。由於官僚機構的層層虛報隱瞞,無論是國家總理、省長還是各級土地局長,今天已沒有誰能夠說清或查清自己權力範圍內土地使用的基本情況。在這種不明不白的狀況下,中國的可耕地急速流失。1995年8月,總理李鵬在聽取國家土地局官員的"模糊"匯報時,突然想起他有壹次從飛機上看到大量土地閒置的情況,便親自調撥了直升飛機,要他們從空中去調查。這位壹直被民間諷刺為智商過低的總理,這次終於找到了壹個繞過自己手下龐大官僚機構的妙方…… 
   
  中國的耕地面積是壹個難解之謎。 
   
  官方公布的耕地面積是"約15億畝"。只見耕地不斷被鯨吞蠶食,但報上來的統計 數字永遠是"約15億畝" 
   
  ——平安無事,沒有警訊。就象壹個人只看見自己遍體流血卻絲毫不覺疼痛壹樣, 預警系統失靈,最高當局不能不感到某種恐慌。八十年代中期,《人民日報》發表 《實事求是摸清土地家底》,指責說: 
   
  ●"目前,全國人口這本"大賬"已經查清。但土地資源長期以來沒有準數,至今仍然家底不明。現有耕地面積不實,草地、水面和各種建設用地缺乏精確統計。不少地方實有耕地數比上報數大,當地的農業單位面積產量摻了水分,並不反映真正 的生產水平。壹些上級機關,明知下面土地面積不准,還層層上報。……"(1) 
   
  對各級地方官員來說,隱瞞耕地面積有明顯的利益:提高單產,以示政績;少報建設占地,隱瞞中飽;基層鄉鎮政府還可把私瞞的土地變成自己的"小金庫",以應付各種黑色和灰色開支。對中央政府也不是沒有好處,比如可以不斷宣布"用占世界7%的耕地基本上解決了占全世界22%人口的溫飽問題",以證明社會制度之成功。 但既然是"計劃"經濟,隱瞞到當家人頭上就太過分了。 
   
  有人根據壹些典型調查分析,估計各地實有耕地面積壹般比上報數字多出20%左右; 
   
  有人根據近年來的部分遙感照片推算,估計全國耕地面積可能高達22~23億畝; 
   
  官方公布,四十年來,年均淨減耕地400萬畝; 
   
  有人估計,近年耕地減少數應在年均2 500萬畝以上…… 
   
  ——這還真成了壹個猜不透的謎。 
   
  從八十年代中期算起,中央政府至少進行了長達十年的努力,仍然理不清這團亂麻 。就在這期間,農業危機應接不暇,農村騷亂暴動此起彼伏。鄧小平發出警告:九 十年代要出問題就出在農業上。但情況不明,如何進行行政干預?最高執政者被層 層地方官員蒙上了眼睛。 
   
  於是就有了直升飛機清查土地的壹幕。 
   
  這是壹個根據多個消息來源拼接而成的故事: 
   
  國家土地局檢查組從飛機上輕而易舉地看到了大片閒置的土地,並發現了壹系列問題:壹些批准建設的土地實際上處於撂荒狀態,許多村莊邊沿空地面積超過村莊, "空心村"大量存在,公路兩側建築成串,磚瓦窯"吃地"嚴重……照片和錄影拍了不少,但清晰度不夠,也無法定位定量,更不能反映全局。於是,國家土地局向 中科院購買了衛星資料,聯合幾所高校,開始製作17個城市的監測圖。 
   
  ●"這些衛星照片壹做出來,國家土地局上上下下大吃壹驚--耕地的損失大大超過統計數字,城市的發展盲目而不合理,閒置撂荒的土地也大大超過統計和地面監測的資料……衛星照片明白地告訴人們:近年來,我國城市的盲目擴展和耕地的快速減少,呈現了壹種可怕的趨勢。國家土地局決定將這個監測成果向中央領導同志匯 報。"(2) 
   
  有趣的是,當國家土地局正在製作衛星圖片的同時,另壹個同樣具有權威性的機構 --國家統計局--於1996年10月發布最新統計資料,宣稱中國耕地面積比上年增長1. 3%。(3)這可能是多年來有關耕地的少有的好消息,但隨即被衛星圖片證明這是又 壹例關於官方統計數字的笑話。 
   
  1996年末,衛星照片兩次進入中南海,得到了級別越來越高的重視。 
   
  1996年的最後壹天,國務院辦公廳作出反應,向全國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對土地現 狀進行調查,嚴令各級地方政府不得弄虛做假,否則將嚴厲處理。看來最高當局對 龐大的官僚機器,還心存壹線幻想。 
   
  等不及新的調查結果,八天之後,1997年1月8日,江澤民提出要看更大的照片。於是,17張衛星圖片被 進中南海的會場。這是國家土地局利用美國的壹顆資源衛星 TM於1987、1991、1995年三個時間段的監測結果所製作的大型展板,直觀形象地顯示了17個城市侵占耕地的規模和速度。TM衛星的解析度是30米乘30米,任何壹小塊土地所發生的變化都逃不出它的監視。嚴峻局勢終于震動了峰層。江澤民驚嘆道: "不聽不知道,壹聽嚇壹跳。" 
   
  2月14日,國家土地局和監察部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對土地變更調查資料嚴格核實, 對於隱瞞實情者,要追究個人責任。這種連發"紅頭文件"之方式和嚴厲之口氣, 實際上可算作仁至義盡地暗示了。 
   
  2月18日,衛星圖片第4次進入中南海,中國最高決策機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 議立即作出決定,用世界上最嚴厲的措施來保護耕地。 
   
  4月,國家土地局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停止批地,堅決制止突擊批地。突擊 批地壹律無效,突擊批地造成嚴重後果的,要追究主要負責人的責任。 
   
  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通知:從即日起,非農業建設項目占用耕地凍結壹年。 各地必須嚴格做到耕地只能增加不能減少,並努力提高耕地質量。10月底之前,必 須完成占地情況的全面清查,並依法處理。這種快刀斬亂麻的非常措施,顯示了局 勢之嚴峻。 
   
  6月,國家土地局設立了"違法占地舉報電話",向全國公布了電話號碼。——從這 種鼓勵基層民眾直接檢舉揭發的非常舉措來看,北京對自己的官僚機器已完全喪失 了信心。 
   
  7月,國家土地局發布通知:非農業建設用地,從嚴控制十五年。百萬人以上城市建 設用地(特別是耕地)原則上不予批准,五十萬人以上城市建設用地從嚴控制。 
   
  ——中央政府的緊急處置事出有因:稍後由國家統計局保護耕地專題組向國民公布 :非農業用途所占用的耕地,是上報數字的2.5倍。(4) 
   
  個案:新愚公鑿石擴田(略) 
   
  基本國情與數字 
   
  中國是壹個多山之國,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國土總面積65%。(6)難以利用的高 寒荒漠、石山、冰川、沙漠、戈壁等占去總面積1/3,可開發為耕地的面積極為有限 。(7)
   
  耕地面積約為20億畝左右,占國土總面積約14%;人均耕地1.6畝,僅為世界人均5. 5畝的1/3稍多;在全世界26個人口超過五千萬的國家中,中國耕地總面積與美國並 列第二,人均耕地面積則為倒數第三。 
   
  
   
  按照官方公布的數字,中國耕地總量是15億畝。但早就有專家懷疑,認為實有耕地 數字可能大得多。在衛星圖片四進中南海之後(1997),15億畝之數更不可靠。 
   
  據香港《南華早報》最近報導:大陸國家統計局壹直堅稱,大陸的耕地僅有9 500萬公頃(合14.25億畝),即以世界上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上23%的人口。美國的衛星照片顯示,大陸的耕地面積幾乎與美國相等。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組織的65位元專家,在調查後證實了非官方的估計,即大陸的可耕地在1.3億公頃(合19.5億畝) 以上。(14)也就是說,官方數字低估了27%。 
   
  中科院國情研究小組估計的數字是20.89億畝(八十年代末數字)。何搏傳披露的數字是22~23億畝(八十年代末數字)。美國農業部認為應有20.52億畝(九十年代初數字)。作家馬役軍報導,飛機航片判讀的耕地數大於統計數的壹些個案:湖南省桃源縣大45.6%,江西省鄱陽縣大75%,山西省吉縣大85%,黑龍江某些縣大1倍。 
   
  綜合分析以上數字,我傾向目前耕地總量為20億畝左右。 
   
  耕地實有數比官方統計數超出很多,可作何種理解?何搏傳先生在十年前就說過了:"這似乎多少有點可喜。不過,如果這個情況屬實,更進壹步說明我國農業生產效率比統計公布的要低得多。而除了在耕地損耗淨盡的計算時間上會稍有延長之外,並無其他更大好處。"(15)這個"可喜"僅僅是看上去的,因為調查數字之虛實,不會影響到基本事實。把"用占世界7%的耕地"解決吃飯問題,改為"占世界 10%的耕地"解決吃飯問題,並不意味著中國土地的承載力還有多大潛力。"中國土地承載力已接近極限"的結論,首先得自於長期的糧食困境,而不是數學計算的結果。實際上,中國土地承載力已經超過極限。西方學者認為,按照發達國家的農業生產水平,耕地面積如果達不到人均6畝,是很難長期合理解決糧食問題的。這裡的 "合理"二字,應該是包含了生態平衡因素。認為中國土地承載力已"接近"極限,顯然是只說糧食而不管生態。如果"土地承載力"定義的前提是"在能夠維持生 態平衡的狀態下",則中國早已超越極限。 
   
  壹方面是耕地的承載力已超過極限,另壹方面是耕地還在急速減少。 
   
  1994年,李瑞環在壹次政協常委會上作了壹個關於農用土地的專題講話,指出中國正面臨"人口日益膨脹,耕地卻在急劇減少"的嚴峻形勢。他所披露的統計數字是:"從1957年到1986年間,全國累計減少耕地6.1億畝,淨減少2.3億畝,平均每年淨減少790萬畝。"(16)這些剛剛統計出來的驚人數字,促使中國政府在精簡機構的同時,即刻設立了壹個與土地使用部門沒有利益關係的國土管理機構——國家土地管理局。 
   
  耕地減少量之謎 
   
  耕地是國土的精華。 
   
  綜合各種因素,中國每年大約要喪失多少耕地呢? 
   
  這又是壹個難解之謎。 
   
  國家統計局保護耕地專題調研組披露:1986—1995年九年間,非農建設占用耕地2 960萬畝,並作了壹個重要的補充說明:實際數字可能是統計數字的2.5倍。(17) 這樣壹來,九年間非農建設占地就成了7 400萬畝,年均占用耕地820多萬畝。作家 馬役軍報告了壹個更大的數字:在二十年間,城市、公交、基本建設占用農地5億畝(大多是近郊良田),年均2 500萬畝。(18)——這兩個數字差了3倍。還有,如果說對於1997年前發表的有關土地使用的統計數字都需要乘以隱瞞係數2.5,那麽李 瑞環講的三十年累計減少6.1億畝是否也要乘以2.5呢? 
   
  我查閱了許多資料,竟無從下手:1997年前的統計數字都疑點重重,並極為混亂。 可以說,利用這些差距很大的資料,研究者可以得出任何想要的結論。看來,除了 掙脫這團亂麻,從較為可信的基本數字出發之外,已別無他途。 
   
  ——結果,我得到的答案是令人難以置信的:近年來,每年減少(非淨減少)的耕 地竟然約7900萬畝。 
   
  本應將計算過程鋪陳於正文,就教於學者專家,但考慮到可能對壹般讀者造成閱讀 障礙,只好移入注釋,敬請行家賜教。 
   
  以損失大小為序: 
   
  壹、城鎮擴張侵占耕地約4 500萬畝/年;(19) 二、鄉鎮企業占用耕地約1 000萬 畝/年;(20)三、非農建設占用耕地約800萬畝/年;(21) 四、水土流失損失耕 地約600萬畝/年;(22)五、農民建房占用耕地約500萬畝/年;(23) 六、各類 開發區占用耕地約300萬畝/年;(24) 七、沙化耕地約200萬畝/年;(25)八、 暫不計算部分:廢棄土地累計2億畝,污染土地3億畝。(26) 
   
  據以上不完全的估算,近年來,每年減少(非淨減少)耕地約為7900萬畝。(27) 
   
  這壹估算顯然缺乏權威性支援,其最重要的原因是,自1997年衛星監測結果公布之 後,數十年間建立的中國土地資料系統發生動搖,幾乎所有數字都需要重新核定。 
   
  但也有兩個"模糊"支援上述估算的旁證:…… 
   
  ——到此,可以為近半世紀中國耕地減少的形勢勾畫壹個大輪廓了: 
   
  五十年代初期,中國耕地為16億畝以上;人均耕地2.7畝,為近半世紀最高值。 
   
  九十年代末,在經過近半世紀大量流失和高強度開荒之後,維持在20億畝上下;人 均耕地降至歷史最低值1.6畝。 
   
  近半世紀流失的耕地,累計數可能高達將近20億畝。(29) 
   
  根據以上數字,可計算出,近半世紀以來,可能共開墾後備耕地和復墾拋荒地共24 億畝左右。 
   
  ——簡而言之: 
   
  近半個世紀以來,由於以人為破壞為主的各種因素,我們丟掉了近20億畝安身立命 的耕地。 
   
  在急劇增加的人口壓力下,我們又被迫以破壞林地、草地為代價,開墾了24億畝耕 地,勉強維持著民族生存。 
   
  在統計上,永遠會存在壹點點微不足道的後備耕地,事實上,從大量開墾林地草地 陡坡地開始,中華民族的後備耕地資源已然耗費殆盡。 
   
  對於壹個世界大國這種巨系統,生態環境的變化是漸進的,很難確定那個災難性的臨界點究竟在何處。事情也許發生在六、七十年代之交。其標誌是:毛澤東號召" 農業學大寨",以階級鬥爭的方式強行開墾山地,增加糧食產量。從那時起,快速衍生的生態災難,終於摧毀了民族生存與環境限制之間極為脆弱的平衡,決定性地 使中國墜入整體性的"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深淵。 
   
  至為悲觀的是,在由人口、資源、生態容量、社會制度所給定的大格局下,我們看 不到任何掙脫怪圈的希望。 
   
  《誰來養活中國?》引發的車輪大戰 
   
  用壹小節篇幅談糧食。因為耕地危機的直接表現就是糧食短缺。 
   
  1995年,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著名學者萊斯特R布朗出版了他的新著《誰 來養活中國》。預言:在世界糧食產量與捕魚量增長趨緩或停滯的大背景下,由於 下列原因,中國將進入壹個糧食短缺的世紀: 
   
  人口持續增長和生活水平提高使糧食需求量急劇增加; 耕地減少的趨勢難以避免, 至2030年將降到不足人均1畝;複種指數已接近最高點,即將開始下降; 本世紀中 葉以來,水資源年消耗量已增長了5倍,將出現更為嚴重的短缺; 化肥使用量已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壹,已接近回報遞減階段; 單產已接近世界最高水準,難以大 幅提高; 幾十年過去,大幅度增產的新品種並沒有產生; 
   
  ——結論:至2030年,因人口增長和糧食產量下降,中國將缺糧2.07億噸,等於19 94年世界糧食出口量總和;如果再加上生活水平提高,糧食缺口將高達3.69億噸,為目前世界糧食出口量的2倍;到那時,即使中國有足夠的外匯,也沒有地方能買到這麽多糧食;中國的糧荒將衝擊世界;誰來養活中國?--誰也養活不了中國--只能 寄希望於中國自己。 
   
  布朗在敲過警鐘之後,滿懷熱望地寫道: 
   
  ●"雖然這是壹個很大的難題,但中國已做好應付這壹難題的充分準備,中國在其歷史的大部分時期處於世界科技及工業發展的領先位置,目前也確定了自己的發展道路。這個發明了造紙術和火藥的國家,如今有可能在建立持續發展的經濟方面再次領先於西方,如果成功,中國有可能成為世界其他國家羨慕和仿效的榜樣;如果 失敗,則整個世界都將為之付出代價。"(30) 
   
  遺憾的是,壹些中國學者判定:"由於近年來國際上某些國家和個別人別有用心地 散布‘中國威脅論’的腔調,不管其(布朗--引者注)初衷如何,在客觀上恰恰起 到了迎合這部分人心理的作用,從而使其結論帶有壹定的政治色彩。"(31) 
   
  1996年10月,中國國務院發表了糧食問題白皮書,批駁布朗。 
   
  同月,國家統計局發布上文提到的那個笑話資料,宣稱耕地面積比上年增長1.3%, 其中糧食作物的耕地面積成長2%,以此來駁斥布朗。 
   
  11月,李鵬在羅馬"世界糧食高峰會議"上發言,以提高單產和改變食物消費結構 來解決糧食問題,反駁"中國糧食威脅論"。 
   
  同時,壹些善於依眼色行事的中國學者也作出了迅速反應。 
   
  有的號召"中國長期從事相關研究的學者應該正確評判布朗的觀點"(陳錫文),有的乾脆反唇相譏:"其實在環境和資源問題上,最應該反省的正是布朗自己的國家"(康曉光),有人刻意淡化糧食危機,還有人在"養活"壹詞上作文章……但時代不同了,大部分參與"評判"布朗的學者,並沒有實行政治批判,也有少數學者公開支援布朗。劉志仁認為,布朗的預測主要涉及了供給及需求兩大領域,但實際上流通領域的問題更為嚴峻。流通領域的混亂把糧食問題逼上懸崖。發展中國家解決糧食問題的五大難點(人口增加、耕地減少、政策失靈、投資不足及流通混亂),中國均存在。如果不全方位重視農業,重新認識糧食問題的嚴重性,那麽,中國糧食出大問題的可能性並不是不存在。(32)權威的《經濟參考報》也指出," 土地危機正在逼近我們……假如耕地以目前速度流失下去,中國將在二十壹世紀的 初期面臨嚴重的食品短缺問題"。(33) 
   
  這場圍攻布朗的車輪大戰實質何在? 
   
  我以為,問題的實質是中國的國土承載力極限。 
   
  布朗的反對派們雖然都承認二十壹世紀的中國是糧食淨進口國,但又認為中國的糧食危機將在造成全球災難之前的某壹點上緊急剎車,並以這種驚險的雜技姿勢永續平衡。不管這種論證多麽科學嚴密,所證明的也是懸崖邊上的恐怖的"安全"。其實,這種論證以及這場"新麥之爭"本身,恰恰證明了中國國運已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雖然,在懸崖邊上剎住和掉下去畢竟有所不同,但是,就國土承載力這壹問題而言,糧食(土地資源)再重要,畢竟也只是指標之壹。其他諸項指標,比如水資源、能源、礦物資源、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等等,如果都處於災難性局面,便是大勢已去。國土承載力是壹個巨系統,其崩潰並不需要全部子系統崩潰,甚至也並不需要其中壹個子系統全面崩潰;巨系統中任何壹環斷裂,都可能引發全系統的崩潰。承載著我們民族的巨型方舟,早已是險況百出:超載、缺油、船體嚴重傾斜、四處漏水、發動機帶病運轉、傳動系統失靈、方向控制系統鏽死、海圖老舊、雷達失准、船員苦樂不均酗酒怠工、存糧存水嚴重不足、船長戒備著集體譁變、高級船員紛紛或隨時準備捲款棄船、救生艇數量不夠且已有人駕艇潛逃、乘客們紛紛私撬船板以備不時之需……——無視全面危機及其不斷加重之趨勢,而僅在某壹單項上 反覆纏辯,至少是意義不大的。 
   
  壹方面,我也認為布朗的糧食預測大可商榷。到時候,中國可能既無錢買糧也無力 運糧;布朗過於樂觀了。另壹方面,我基本贊同布朗對中國基本生存狀態的悲觀預 測,雖然他還是過於樂觀了。 
   
  超載的極限 
   
  以壹種全史觀念看問題,可能避免纏繞細節而把握整體。 
   
  由於國土遼闊而人口稀少,十八世紀前,中國不存在整體上的資源與人口的矛盾, 人均耕地無論升降起伏,與承載力基本無關。 
   
  …… 我們在這裡所討論的土地承載力極限,實際上是指有限土地上的最大人口承載 量。何搏傳曾畫過壹條"最可怕"的中國人口曲線:…… 
   
  何清漣說,十八世紀中葉就達到了危機點;我們現在可以補充說,從那時開始,中國就壹直掙扎在這個危機點上。抵抗人口壓力,加大土地承載力的途徑,不外乎提高單產和開墾荒地。前者,中國早已採用了世界上最細密而強悍的措施提高單產(取消傳統農業的輪作休耕,提高複種指數;改廣種薄收為精耕細作;擴大灌溉面積;推廣高產品種;超量投入化肥與石油;限制農民改業;以行政指令控制糧食生產 ……等等),在目前條件下,土地的潛力已接近極點。後者,在長期大規模開荒之後,中國的可開墾荒地已耗盡。如果人口持續增長,而提高單產與擴大耕地已無多大可能,突破土地承載力臨界點的時間已經到來。如果真如國內外專家所言,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尚看不到農業科技的重大突破,就等於是說,中國因國土承載力超過 極限而導致社會崩潰的局面--不是即將--正在到來。 
   
  全國人大環境委員會主任曲格平和國家環保局顧問、生態經濟學家李金昌指出:" 按照中國的國情,中國最適人口數量為7億左右,最大(極限)人口數量為16億左右 ,超過這個數量,就會發生全面崩潰"。(38) 
   
  中國科學院國情研究小組於1988年鄭重宣布: 
   
  ●"本小組研究表明,我國目前土地資源生產力--年生產量約32億噸乾物質,包括 8 000億斤糧食,其合理的人口承載量為9.5億人,超載人口約1.3億人;2000年土地 資源生產力約為35億噸乾物質,包括9 200億斤糧食,合理人口承載量為11.6億人, 超載人口約1.4億人;我國土地資源潛在自然生產力——年生物生產量約為72.6億噸乾物質,按溫飽標準計算,其理論的最大承載人口能力約為15~16億人。在嚴格控制人口的條件下,203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資源承載極限;若按目前人口發展趨勢看,2015年中國人口將提前突破這壹極限,此後,除非大規模地輸入農副產品,緩解農業資源壓力,或者大規模向世界各國輸出人口,否則別無他途!"(39) 
   
  這裡有三個數字:7億、9.5億和16億。7億顯然是生態平衡點,9.5億左右是不計生 態代價的糧食安全點,16億則是生態容量耗盡引發總崩潰的臨界點。 
   
  有了這三個參照點,我們目前的狀況便不難定位: 
   
  第壹,中華民族早已不可挽回地越過了國土正常承載力; 第二,我們正在向生命支 援系統的總崩潰步步逼進;第三,距離中國崩潰的生死界線,人口是3、4億,時間 是十五至三十年; 第四,最悲觀的預測是:由於中國生態環境各子系統全面告急,任何時候都會因壹環斷裂而引發總體崩潰; 第五,最樂觀的預測是:人口可能在這 條生死線上停步,亦即中國有可能免於崩潰,而長久地在生死邊沿掙扎。 
   
  "以誠實和科學的態度,不抱有任何偏見和幻想,使我們得出壹個這樣的結論:我 們的國家和民族正處在前所未有的多重危機之中。"(40) 
   
  中華民族曾歷經諸多劫難,但沒有哪壹次如此危重。無論是十年文革浩劫、三年人為大饑荒、四年國共內戰、十五年抗戰、多年軍閥混戰、還是遠溯至綿延十四年蹂躪十七省的太平天國戰爭,都無非是爭奪土地、人民和權柄。極而言之,旗幟可易,山河不變。遍覽歷史,無論多麽可怕的劫難,都不曾像今天這樣毀掉民族生存的基本條件。

水資源枯竭

   
  尋找水源的太行山人 
   
  十五年前,壹次黃土高原上的文學漫遊,使我碰上了壹位尋找水源的人。他屬於那種不善言辭只知苦幹的負重遠行者。瘦削的臉龐、薄弱的身軀,卻深藏著壹股估不透的韌勁,那種中國人所特有的百折不死的生命力。他背著乾糧水壺,踏遍群山,用極其簡單的測量儀器尋找水源。初出道的幾年裡,步行的里程相當於繞地球壹周。站在他的面前,會生出某種深深的感動。壹天,他帶領我去探訪那塊屬於他的乾 渴的土地,兩輛自行車在乾得冒煙的土地上攪起風塵…… 
   
  從此之後,我開始面對極度缺水的"魔幻"現實。多年之後,我在壹部自傳里曾如此描述: 
   
  ●"這是壹幅何等絕望的人類生存狀態!久旱微雨,人與獸皆到村邊石灘上的坑凹處尋積水,渴極的狼與人同飲,寸步不讓。被毆至死,臨死前還掙扎著把嘴伸進那淺淺水窪……每至旱季,缺水縣要動用20%、30%甚至50%的人力畜力從遠處運水,以解決人畜飲水之需。過去是挑水,孤寡老人挑不動,便用陶罐拎。每村都有如此慘劇∶數十里蹣跚而歸,進門時不慎絆倒,老人跌坐在泥水裡呼天搶地……現在是汽車拖拉機運水,(壺關縣先用小火車把飲水拉到鐵路沿線各站,各村再從車站拉水往山里運,)久而久之,連畜牲們都認得了那些拉水的汽車拖拉機。壹不小心,羊群便炸窩似地從坡上衝到公路上,攔路討水;或是正耕地的騾馬拽著犁耙追攆拖拉機,追不上了,只好瘸站著被犁耙碰傷的後腿呆立在公路邊目送拖拉機遠去;天上的飛鳥則壹群群窮追不捨,在村口人們憑票分水的當兒,趁人不備,俯衝下來搶水 ……旱池水牲口都不願喝,特別是從外地新買來的牲口,任渴死也不願飲壹口。只有用幾十里外擔來的"好水"摻和起,逐日減少"好水"量,誘騙牲口適應,終於不得不飲那苦澀的旱池水……某村數里外坡上有壹小泉,但水卻流不進村。我說可用竹筒引,村人說試過,竹筒易裂。我說可用陶管,村人說也試過:陶管總有孔隙,點滴漏水。旱山上的灌木荊棘,見水就把根探去,漸漸竟用根將漏水處包裹。只要有壹細根探進小孔,立即便在陶管里長成壹大團,拼命吸水,並終將管道堵死。這裡剛排除了,那裡又堵了,幾里長的管道,啟用後沒有通過幾次水,只好作罷; 人鬥不過旱山上瘋狂了的植物…… 這是壹個渴瘋了的世界!人也瘋狂了。人們不 惜以自殘在龍神面前鮮血淋漓地祈雨;為壹口淺井,捐滴細泉,世代通姻比鄰而居的村莊可以聚眾械鬥,死傷狼藉;妮子們如流水般遠嫁平川,後生們孤守旱土,在 水與性的饑渴中苦苦熬煎……"(1) 
   
  後來,我完成了壹部以水和生存意志為主題的小說--《老井》。拍攝影片時,我們又來到那位找水專家的家鄉,找到壹個名叫石玉的小山村為外景地。談起缺水,村民們所講述的故事又壹次使我感到震撼:就在數月之前,久旱使村子附近的水源乾涸,村民們只好到15里之外的小河擔水喝。耕牛飲得多,擔不過來,就趕上牛群去河邊飲。牛走得慢,壹往返須壹天,喝足水就吃不飽草,只好壹天喝水,壹天吃草。這種奇特的輪換制,終於使牛群全部倒斃……希噓之餘,我提出去看看沒打出水的乾井。缺乏水文地質知識的農民們,憑感覺或巫婆神漢的指點定不准井位,打出來的多是乾窟窿。全村錢糧耗盡,只好歇上幾年,喘口氣,再集資接著打,重複這希望渺茫的迴圈。我訪問過的村莊,最多有打了40眼井而沒見水的。小說是虛構,我大筆壹揮寫成70眼。村支書帶我和導演吳天明在村里村邊轉悠了壹陣,看了些乾窟窿。我隨口問了句:壹共打了多少眼?那支書答道:120來眼。壹個晴天霹靂。1 20場災難。我叫來我的找水的朋友,請他無論如何讓石玉喝上水。他果然名不虛傳,第121眼井冒出了甘泉……小說及同名電影的成功,使"缺水"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浮上表面。此後,缺水的故事越來越多,多到再不引起任何震動。國人終於發現 :中國居然是壹個"貧水大國"。 
   
  常有讀者或觀眾(特別是外國人)問我:老井村那種沒水喝的地方,為什麽不乾脆搬走?這也是我最初提出的問題。那壹天,看過許多井後,我們扛上自行車翻了兩架大山,抄近路來到他出生的小山村。黃昏時分,我和他年邁的父親坐在小院子裡聊天,就曾提出過這個問題。老人嘆口氣,說∶"這裡沒水,可有地呀,有地就有糧食呀。太行山上這些村村,儘是逃荒從河北過來的。沒水吃半天壹天總可以擔回來,沒糧吃可咋活?" 
   
  後來,我便拿這句話去回答人們的疑問。多年過去,當我研究中國的生態環境之際 終於明白:老人的那句話及那話背後的無數悲劇,所指的是中國日益緊縮的生存空間。 
   
  基本國情與數字(略) 
   
  水危機:生命支援系統動搖 
   
  新聞控制等於拆除了民族的預警裝置,水資源危機似乎是在壹個早晨突然降臨的。 只有在城裡人擰開自來水龍頭沒水流出來的時候,水才開始成為壹個問題。 
   
  按照壹般的說法,危機是從八十年代才開始感覺到的。首先是華北地區,天津、北京、太原等城市缺水,繼而是大連、秦皇島、煙臺、寧波、廈門等沿海城市,然後是西安、重慶等內陸城市。這裡有壹個值得思索的現象:在談論水資源危機時,西北及北部是被忽略不計的。這不僅證明了那裡生態環境之絕望,而且還證明了,那 荒漠化的半壁河山在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中已被放棄。 
   
  北京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國缺水的中心。原來水資源豐富,現在人均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只有全國平均數的1/8,也就是說是世界人均數的1/30( 3.3%)。由於缺水,造成不少工廠停工,居民限制用水,有些地區"自來水"已經變成了"夜來水"。沒有根本的解決辦法,只有大量超采地下水。北京地下水可采資源為24.5億立方米/年,而實際開採量為1.8倍,超采19.6億立方米,致使地下水位在四十三年中下降了45米(並以1~1.5米/年的速度繼續下降),形成了2 100平方公里的水位降落漏斗區,造成水井乾涸,地面下陷。(15)但奇怪的是,北京用水仍然揮霍無度。據北京大學環境中心的專家披露,1997年清洗汽車用水量竟高達 643.5萬立方米,相當於13個昆明湖蓄水量。(16)早就有壹些研究者在認真考慮北 京是否要遷都的問題了。 
   
  目前已經形成壹個以北京為中心的極度缺水地區,其範圍覆蓋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等省市。該區域內大中城市眾多,人口密度為全國平均數的3倍,工業產值占全國1/4,糧棉產量分別占全國的15%和43%;但是,該區水資源量僅占全國的2 .3%,人均水資源量不及全國的1/6,不及世界的1/24,大大低於國際公認的水資源 警戒線1 000立方米/人。(17)到本世紀末,華北地區的缺水量將由九十年代初的 每年350億立方米激增為3倍之多。(18) 
   
  瀋陽…… 銀川…… 西安…… 太原…… 濟南…… 上海…… 
   
  現在,連江南水鄉浙江和壹直被認為是不缺水的深圳、海口、三亞也開始嚴重缺水 。 
   
  有專家證實:中國已有供水系統的300多個城市中,地下水已成為唯壹或主要的供水水源,且超采現象又非常嚴重。(24)還有壹種說法是:500多座城市中,大約有2 /3以地下水為唯壹或重要水源。另"據統計,大陸以地下水為主的城市,有90%以上已過量開採,水源告急已成為嚴重問題。"(25)——綜合各種說法,簡略地說:全國數百座大中城市,大多以地下水為唯壹或重要水源,這些城市幾乎全部缺水, 並幾乎全部超采。這種說法,比1/2城市缺水更能反映出情勢之嚴峻。 
   
  當水危機從生產用水短缺發展到飲用水短缺時,便從資源危機而上升為生命支援系統危機。 
   
  不過十幾二十年時間,轉瞬之間,中華民族已墮入無水可用甚至無水可喝的絕境。 
   
  走筆至此,不禁又想起倒楣的萊斯特布朗先生。對他來說,前兩年的日子恐怕不太好過。他對中國糧食危機的警告遭到群起而攻,從資料、方法到結論,無壹不被批駁。作為壹個成就斐然的生態經濟學家,布朗顯然是嚴肅的:1998年4月,他再次發表報告,預言中國將嚴重缺糧,到2030年,缺口將達到2億噸。布朗仍然堅守在自己悲觀主義的預測上,但論據有所完善,把缺水賦予了決定性的意義。他在華盛頓的壹個簡報會上宣稱: 
   
  ●"中國大陸的農民正面對來自城市和工業對水的激烈競爭。大陸的住宅用水需求預計將由1995年的310億噸增加到2030年的1 340億噸,工業用 水則成長更快,預計會由520億增加到2 690億噸。然而,布朗表示,無論是在大陸 或任何其他地方,農民在經濟上都無法與工業競爭用水,因為1 000噸水可以生產市 價200美元的1噸小麥,但是1 000噸水的工業產值多達70倍為14 000美元。布朗指出,大陸的目標應當是找出內部解決缺水問題的辦法,儘可能在糧食上自給自足,他說,像以色列、約旦和沙地阿拉伯等較小的國家已有嚴重的缺水問題,但中國大 陸是第壹個面臨此壹問題的主要糧食生產國。這些小國家通常是將灌溉用水轉移供應城市和產業的需求,再進口穀物彌補農業生產的損失。進口1噸穀物相當於進口1 000噸水,像以色列等小國可以進口70%~90%的穀物需求而不擾亂世界市場,但是 中國大陸就無法避免。"(26) 
   
  這壹回,布朗終於立於不敗之地。中國資源水桶上最短的壹塊板不是耕地,而是水。在談論中國的資源危機時,不認識到中央集權政府所擁有的超強度榨取資源的能力,是可能犯錯誤的。比如耕地銳減且後備耕地資源耗盡,對中國來說,並不等於無計可施,政府可以不惜進壹步破壞生態犧牲未來,強行開墾草原與林地。但水則有所不同,在目前的制度條件下,已經榨取到了極限。正如前水利部長鈕茂生所言,水資源短缺已成為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這位因98年水災而罷官的前任部長還說過壹句大實話:"沒有飯吃不行,沒有水喝更不行。如果壹旦破壞了生態環境導致沒水喝,我們遲早會沒有飯吃。"(27)由於眾所周知的言論 禁忌,"如果壹旦……"這個假設句,應理解為對目前事實的曲折陳述。 
   
  國土陸沉及都市敗落 
   
  大量開採地下水,已成為中國解決水資源匱乏的普遍做法。地下水普遍超采的那壹 時刻,即是水資源危機進入極端惡化階段之標誌。(28) 
   
  地下水是水資源的壹種自然儲備形式,也是壹種應急儲備形式。在大旱之年和戰爭時期,地下水是救命水源。由於地下水還具有取用方便和水質潔淨的優點,再加之深井設備的使用,地下水已經成為重要的水源。在採補平衡的條件下,大量抽取地下水並無不妥,但壹旦超量開採,動用了難以恢復的地下水靜儲量,災難就開始發生。首先是水位大幅度下降,形象地說,就是以深井群為圓心,在地層下形成壹個半球形的抽乾了的區域,其狀如壹巨型漏斗。10米的深井抽不出水了,就打15米; 15米再抽乾了,就20米30米地追著打。例如北京為了解決水荒,就打了4萬眼井,地表水豐富的上海及江浙壹帶也打了1萬多眼深井。這些深井晝夜不停地抽取深層地下水,寅吃卯糧,過壹天算壹天。長期的地下水超采,已經造成了100多個城市地下水位明顯下降;地下水嚴重超采的27個城市中,除了南京、武漢、貴陽之外,均出現 了地下水降落漏斗,並面積逐年擴大。(29) 
   
  天津及其相鄰的滄州市,地下水位元降落幅度可能是中國之最。天津地下水資源7. 01億立方米,實際開採量為2.48倍,超采10.37億立方米。(30)至八十年代後期,天津市中心地下水位埋深已近100米,年均下降3~4米;滄州的漏斗中心水位埋深,1973年為33米,六年之後的1979年為68米,並以每年平均6米的速度繼續下沉。(何搏傳)現在滄州漏斗中心埋深已超過了 200米。這壹帶的機井,井深已從20~30米發展到300~400米。(31)目前,全國已形成56個大型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積達9萬平方公里。(32) 
   
  黃河以北的漏斗區以北京天津為中心,長江以南的以上海為中心。目前的趨勢是, 這兩大漏斗區正在相互靠攏,神速地跨長江、過黃河,通過滄州、衡水、德州、棗 莊等城市串連起來,在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瀕海平原上形成壹個"恐怖的奇觀"。 
   
  接踵而至的災難是,在超采形成的疏乾區,地面發生沉降和塌陷。 
   
  如天津市,1959~1981年期間,地面最大沉降量竟達2.04米。(33) 
   
  長江三角洲諸城是中國地面沉降最嚴重地區。據多年統計,上海累計沉降量為2.6米,年均沉降60毫米,年最大沉降量為262毫米,(34)由於採取了壓縮地下水開採、調整開採層次和加強了地下水人工回灌等措施,使城區地面沉降得到壹定控制,近 年來年均沉降10毫米,每年經濟損失5 000萬元。(35)但上海近郊工業區和周圍的 寧波、蘇州、無錫、常州等地的沉降速度仍然很快,(36)專家們測算,按照目前趨勢,壹百年後,長江三角洲壹帶地面將低於海平面,如果上海控製得好,也要成 為"海上孤島",名字恐怕也要顛倒壹下,叫"海上"了。 
   
  地質專家們總結道:"……上海、天津等城市的地面沉降活動,人為超采地下水所 引起的沉降速率或幅度,比自然背景要大數十倍至數百倍。"(37)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已經有56個大中城市發生這種地面沉降,有300多個城市發現地裂縫。(38)地面沉降對城市的破壞壹般表現在建築物開裂,各種管道系統斷裂錯位,雨水、污水排放困難,堤壩、防波堤等防洪水平降低;除此,沿海地區更受到風暴潮和海水倒灌的威脅。1995年夏,第十八屆太平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會上披露,聯合國壹項研究報告指出,由於溫室效應,至2100年,全球海平面將上升50 厘米。中國學者指出,由於無節制地提取地下水等人為因素,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沿海,海平面到2050年將上升70厘米,比全球平均速度要快1至2倍。(39)這顯然是海平面上升和陸地沉降兩種災難交相作用的結果。如果這兩種趨勢都得不到緩解,在下壹個世紀中期,中國經濟最發達、人口最密集的東部沿海地區,將有大面 積國土沉入海中。 
   
  但是,地面沉降甚至大面積陸沉都還不是災難之終結。地下水超采所造成的最嚴重後果是海水和污水入侵。深層地下水的補充需要相當漫長的時間。被抽空的地層不會長期保持疏乾,沒有潔淨的地表水補充,污水與海水就會趁虛而入。目前,污水入侵已相當普遍,海水入侵也開始在大連、秦皇島、萊州、龍口、煙臺、青島、北海等沿海城市出現。在自然條件下,充沛的地下水會在陸地的邊沿形成壹道屏障,阻止海水反滲。地下水抽乾了,海水不犯淡水的平衡就被打破。以煙臺市為例,除了不靠海的壹個縣之外,其他十個縣市都因地下水超采而招致海水入侵,且速度極快。(40)地質水文專家們警告,如不緊急阻止海水入侵,按照這樣的速度發展下去,幾年之後,煙臺會變成"海上浮島"。不是說煙臺真的要浮在海上,而是整個 浸在海水之中。 
   
  海水和污水入侵的後果極其嚴重,不僅從根本上毀掉地下水資源,而且壹旦發生,就難以逆轉。原因之壹是,缺水-超采-入侵-越缺水-越超采-越入侵,形成壹個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好進難出。原因之二是,難於補救。人工回灌需要從深井裡注入大量淡水,連喝的水都缺乏,又談何回灌。而且,液體滲透方向壹般總是從高濃度向低濃度,海水向淡水入侵頗易,淡水排擠海水極難。也就是說,發生了海水和污水入侵的城市,即便有充足淡水資源,即便立即實施大規模人工回灌,恢復水質也可能是百年之後的事情了。當超采的深井群抽上來的盡為鹹水污水並改善無望之時 ,這個城市還有何前途可言呢? 
   
  前文已述,在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進逼下,我們已經淪喪了大幅國土。我們被迫放棄祖業,壹路敗走,試圖偏安於東南壹隅、沿海壹線。遂把舊城翻新,把壹個個的無名小城和漁村建設成大廈如林的都市。現在,日益加劇的生態破壞不僅使我們繼續喪失著國土及其精華--耕地,又殃及了精華中的精華--都市。海水污水入侵的不 可逆進程已然展開,都市的敗落已命中注定。 
   
  我們遼闊的960萬平方公里國土,減去38.2%的嚴重水土流失面積,再減去33%的不毛之地,僅剩下28.8%。我們的家園已縮小到壹小半了。在剩下的這壹小半里,我們又 被迫減去大量國土之精華--耕地,現在,我們還要再減去精華之精華--城市嗎? 
   
  壹個曾創造出輝煌文明的民族,落到這步田地,其悲涼難以言敘。

江河湖庫乾涸

   
  尋找彭加木 
   
  個案:羅布泊與塔里木河之衰亡 
   
  新疆塔里木河全長2 200公里(含源頭葉爾羌河),長度居世界內陸河之第二。在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的中國西部,塔里木河養育了壹帶寶貴的舉世聞名的沙漠綠洲。連接歐亞大陸的古絲綢之路,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周圍形成了整整壹圈,其主要路徑,就是塔里木河及其支流和田河所滋育的綠洲。塔里木河這條"沙漠母親之河"還養育了壹個中亞大陸上最大的湖泊——羅布泊。在塔里木河轉折南下之際,分出部分河水,潛流入與之並行數百公里的孔雀河。兩河及眾多現已消失的河流以充沛水量注入窪地,形成了壹個水面曾達2萬平方公里的巨大湖泊——羅布泊。早在壹萬年前的石器時代,羅布泊沿岸已是先民們生息繁衍之地,庫魯克山中數以千計的崖畫記載了羅布人先民的生活場景。坐落於孔雀河南岸羅布泊西岸的樓蘭故城,正是這壹文明的結晶。我們無法探知它歷史的源頭,僅知道它最早出現於史籍的年代是西元前176年;而樓蘭歷史的終結是西元542年,據史籍記載,壹位元叫鄯米的人,帶領著最後壹批居民,從沙海中突圍,越過天山,壹去不返。顯然,在這期間發生了 重大的生態變化:塔里木河潛流斷絕,孔雀河斷流,羅布泊急劇縮小。 
   
  四十多年前,壹位平常人在壹個平常日子裡所做的壹件看起來十分平常的事,在已經失衡的生態天平上又加上了壹枚砝碼:壹個牧民為了灌溉自己的草地,在塔里木河北岸挑開了壹個缺口。日積月累,那捐捐細流把缺口沖刷得越來越大,居然形成了壹條新的河流。這個牧民叫烏斯曼,這條由他所創造的河流就叫"烏斯曼河"。烏斯曼河越流越急,最後奪去了塔里木河大部水量,造成下游斷流,同時在尉犁縣形成了壹個157平方公里的洛乎洛克湖和壹個300平方公里的阿克蘇甫澤地。專家們預測,要等這條年輕的烏斯曼河自然淤塞了,大動脈出血的塔里木河才有可能起死 回生。(2) 
   
  壹個大流域之生態演變過程是漫長的。在古樓蘭覆滅壹千四百餘年之後,在烏斯曼挖出新河道二十幾年之後,在最後幾位百歲高齡的"羅布人"逃離八年之後,西元 1972年,羅布泊終於蒸發掉最後壹滴水。1993年,壹個電視攝製組追索著樓蘭古國的傳說進入湖盆,撿到了壹只古老的船槳,並把它長久地扛在背上,作為對壹個偉 大湖泊的祭奠。 
   
  但是,塔里木河仍然頑強流淌。即使在羅布泊已經完全乾涸之後,塔里木河流域的綠色走廊仍不失生機勃勃。由於中央政府的錯誤開發戰略,把大量人口遷移到生態已極度失衡的塔里木河流域,實行長時期高強度農墾。興起於五十年代的大規模屯 墾,今天終於惡果畢現:全流域生態急劇惡化。 
   
  據《農民日報》消息,1996年春,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提交了壹份令人絕望的調查報告:除原有的15個軍墾農場之外,近年來,大量農牧民擁入塔里木河沿岸開荒;八十年代末,全流域耕地面積為50萬畝,現已達80萬畝以上,早已超過了塔里木河所能承受的極限。四十年前牧民烏斯曼的個人行為,現已升級為群體行為和國家行為:開荒者沿河亂架水泵,國家沿河亂建水庫。塔里木河中游不足400公里的河岸上,就架了水泵400台,平均每公里1台。塔里木河幹流上建有水庫8座、大小引水口1 38個,沒有取水許可證也可以亂引水。8座水庫的14個引水口,有控制建築的僅有5 個。當代烏斯曼們引走的河水,除少量用於農牧業之外,絕大部分消耗在沼澤與窪地之中。卡拉水文站所測到的年徑流量,六十年代為12.33億立方米,七十年代為6 .7億立方米,1993年僅為1.26億立方米。三十年間,流量縮減到原來的1/10,已淪為壹條孱弱水渠。大動脈出血未能止住,又加上遍體失血,塔里木河在迅速死亡。 
   
  迄今為止,從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三十年間,塔里木河幹流已由1 321公里縮短到 1 001公里,縮短1/4;水質急劇惡化,枯水季節礦化度大於每升5克,咸澀不堪,甚至超過了中國灌溉用水二類標準2~3倍,下游墾區已基本停止飲用;斷流地區地下水位元已由2米下降到16米以下;綠色走廊的面積也由81萬畝減少到不足20萬畝,胡楊林面積減少100多萬畝,剩下的也奄奄壹息;地表植被已基本枯死,大片草原淪為沙漠;20萬畝耕地拋荒,沙漠化土地面積已從60%上升到80%;風沙日已由每年42天增加到130多天;乾旱嚴重威脅著農場村莊城鎮,依靠塔里木河倖存至今的古城尉犁、若羌已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抗禦庫姆塔格大沙漠西進的長達數百公里的林帶已不復存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和庫姆塔格大沙漠從東西兩面向塔里木河綠洲合擊,三十年間推進了60公里,已呈合攏之勢。壹旦兩大沙漠合二為壹,整個新疆東南部將變為人類生存的禁區。專家們預測,這壹天已為時不遠,留給我們的時間僅剩三 十年。(3) 
   
  那時之塔里木將是怎樣的景像?請看今日之羅布泊:— 
   
  羅布泊堪稱"火地"。夏季氣溫常在40度(攝氏,下同)以上,地面溫度常在70度 以上,最高地表溫度比吐魯番盆地記錄到的82.5度還高,是中國最"燙"的土地。 
   
  羅布泊堪稱"風庫"。每年壹半時間颳大風,6級以上的大風常常持續7、80小時。 
   
  羅布泊堪稱"乾極"。高溫和大風使這裡找不到壹片潮濕的空氣。平均空氣濕度為 5%,比吐魯番盆地還低5個百分點。全天濕度為0的日子司空見慣。進入羅布泊的考察隊無病患之虞,空氣乾得連細菌都無法生存。年均降水量僅有20毫米,而蒸發量幾達100倍。地表變得越來越乾,越來越硬。於是,羅布泊終於成為舉世罕見的"乾 極"。 
   
  ●"在古湖盆,每當中午溫度升高時,由於受熱膨脹擠壓,鹽殼之間位移錯動,產 生摩擦,常常發出砰砰響聲,像是燃放鞭炮……"(4) 
   
  基本國情與數字(略) 
   
  八萬水庫之災 
   
  華北第壹大湖白洋淀,本世紀四十年代面積為1 000餘平方公里。 
   
  六十年代以來,白洋淀連續發生了13次乾淀,尤其是1984~1988年連續五年乾涸,使淀中動植物遭到毀滅性打擊。世代以白洋淀為生的近百個水村的人們不得不徹底改變生活方式,向遍布死魚,遍布枯死的荷花和蘆葦的湖底遷移,開始墾荒造田、建房修路。因失去白洋淀,華北的氣候變得更加乾旱,地下水位進壹步下降,生態 進壹步惡化。 
   
  白洋淀流域面積3萬平方公里,接近於台灣,但全流域年均徑流量僅為27.3億立方米,特枯水年僅為9.1億立方米。要維持白洋淀正常生態,每年應流入4億立方米。但是,早在八十年代末,全流域水資源就已經超量使用:總用水量高達50.48億立方米,地下水超采31%。在這種大形勢下,白洋淀生路何在?豐水年份,入淀水量尚能滿足當年之需;但豐水年份太少,平常年份入淀水量不足需要量之壹半;只要連續乾 旱二、三年,白洋淀就可能乾涸。 
   
  更加令人驚異的:造成這種情況的重要原因竟然是……水庫。 
   
  原來,華北平原主要的問題被認為是水患。五十年代暴雨成災,"根治海河"成了當時向大自然開戰的最激動人心的口號。白洋淀屬海河水系,於是,在匯入白洋淀的各條大河上,建起了百餘座大小水庫。華北平原上,大部分河流變成了季節河(另壹種說法是,整個華北地區已不存在壹條常流河),入淀的河道基本斷流。這下好了,人類終於戰勝了大自然。時隔不久,被戰勝了的大自然開始報復,"根治" 了的海河出現了缺水和無水的危機。華北平原開始從濕潤、半濕潤地區向乾旱、半乾旱地區演變。河北省衡水、保定、滄州等地區的年降雨量已從600毫米下降到400 毫米。水災消失了,旱災逐年加重,荒漠化的趨勢正在嚴重地威脅著整個華北平原。反過來,白洋淀等湖淀河塘的乾涸,又極大地降低了華北平原的水面蒸發量,缺乏足夠的水氣去補充來自太平洋的暖濕氣流,鋒面雨、地形雨和對流雨大大減少。 想不到,水庫這種"水利"工程居然成了湖泊河流的殺手。 
   
  1988年秋,壹場罕見的暴雨橫掃華北平原,上游水庫開閘放水,洪水沿著乾涸的河道流進已乾淀五年之久的白洋淀。這顆"華北名珠"又開始光彩閃爍。在湖底新開墾的土地和新建的公路房屋被大水淹沒了,人們又逃回了舊日的家園。但是,此時的白洋淀已無寸板片槳,人們只好賣掉了電視機和豬崽,重新造船。——至此,這場悲喜劇尚未收場——船有了,但人們很快發現:自來清澈見底的白洋淀已經被嚴重污染。發黑髮臭的污水,從保定,從周圍大大小小的城市和工廠源源不斷流來。在水鄉風光再現三年之後,白洋淀開始大量死魚,"華北明珠"再次遭到毀滅性打 擊……——這已經是另壹個故事了。(19) 
   
  全世界水庫密度最大的地區應該是淮河流域。 
   
  淮河是中國六大水系之壹,幹流全長1 000公里,支流580多條,流經豫、皖、蘇、魯四省36地市189縣,流域面積27萬平方公里,人口1.5億,耕地2.55億畝,是中國重要的糧產地。由於淮河地處瀕臨太平洋的沖積平原,流速緩慢,排泄不暢,汛期往往洪水成災,歷史上被稱為"害河"。中共建政之初,第壹項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就是治淮。同治理海河壹樣,當年對淮河的治理也主要起因於洪泛,後來方才明白更大的問題是缺水。雖然最初戰略方針是"蓄泄兼籌",但缺水的困境迫使人們將這個尚算穩妥的方針改為"以蓄為主"。既然是"以蓄為主",那就更要大建水庫 。結果治淮近半個世紀,建成大中小水庫5 300多座,大中小水閘4 300多座,加固 加高堤防2萬多公里。(20)算下來,【平均每50平方公里建水庫1座,每條支流建 水庫近10座。形象地說,淮河已被水庫切割成5 300多段,】再兇惡的蛟龍,也該是 制服了。但事情並沒有這樣簡單,水災雖受到壹定程度的控制,仍為禍甚烈。1991 年淮河大水,被迫實行緊急分洪,分洪區從上游壹氣兒炸到入海口,全流域慘遭蹂 躪:近1億人被迫緊急遷移,1 460萬人家園被毀,50萬人在堤壩上過冬。 
   
  舊患未除,新災又生。其壹為:平原地區以蓄為主,重蓄輕排,對自然水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地表積水過多是澇災,地下積水過多生漬災,地下水位過高則成了鹼災,三災並生,使大量耕地退化。其二是:同海河流域壹樣,淮河流域、黃淮平原甚至更大的範圍,主要的問題不是水多,而是水資源匱乏(其嚴重之程度,已不是增加水庫數量所能解決的了);過於密集的水庫,不斷造成淮河斷流,致使全流域 生態惡化。 
   
  但災難仍不止於此:從七十末年代開始,淮河搖身壹變,又成了壹條舉世聞名的" 毒河"。水污染問題,我們將專章詳細討論,現在要談的是水庫變"毒庫"。在近萬座水庫閘壩的控制下,河流的自然水文性質被改變,水體稀釋自淨能力急劇下降。枯水季節,整條淮河基本不流動,成了死水,不僅"五毒俱全",而且濃度極高。豐水季節,尤其上中游泄洪時,高濃度污染團便順流而下,形成令人難以相信的的惡性污染。在缺水加污染之給定條件下,任何水庫調度手段都作用有限。正如淮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專家朱華康所言:"……而今擋蓄著壹槽槽嚴重污染的水,雖然已失去飲用價值,但仍是寶貴的灌溉水源,不能輕易泄放。大蓄大放可能造成下游突發性污染,不蓄沒有水用,不放會造成工程失事和上游淹沒。既要考慮水量, 又要考慮水質,這就增加了工程調度的難度。"(21) 
   
  我們總是急功近利,總是企圖以工程措施來解決生態問題,又總是造成新問題;然 後,再以工程措施來解決工程措施造成的新問題。治理再治理,還要怎樣"治理" 下去呢? 
   
  中國的水庫,從中共建政時30來座發展到8.5萬座,【占世界水庫總數的1/2,】已 有濫建之嫌了。水庫多得可以把壹條大河碎屍萬段,洪旱污染壹齊來,還不算濫建 嗎? 
   
  濫建水庫所帶來的災害,古人早有體會。古代稱小型水庫為陂。兩漢時期,淮河流域上游就修建了青陂、葛陂、鴻隙陂、石塘陂、馬仁陂等著名的蓄水灌溉工程。三國至隋唐修了更多,僅西平壹縣就有24陂。但宋元以來壹千多年間,這些水利工程日漸廢圮。除戰亂等原因之外,工程自身就存在問題:重要的陂塘多串河截引,不 能蓄泄自如,卻常聚水成災。(22) 
   
  世界上最著名的水庫群在美國田納西河流域,淮河流域可與之相比。田納西河流域面積10.6萬平方公里,是淮河流域面積的將近40%,只建了37個大中小型水庫。按此比例計算,【淮河流域不過需要建100座以下,而實際上卻建了100座的53倍。】而 且,按降雨量計算,田納西河流域年均降雨1 320毫米,而淮河流域不足700毫米, 僅為前者的53%,水庫密度也應相應減小才是。即使再考慮到其他因素,如淮河水旱災害頻繁,水庫多為平原水庫,庫容較小等等,水庫密度可比田納西高壹些,5倍1 0倍總可以了吧?又何來53倍?推及全中國,【按照田納西河流域3.5座/萬平方公里的水庫密度,中國應建水庫0.336萬座,而事實上卻建了8.5萬座,為前者密度的25 倍以上。】此外,水庫密度分布更不合理。按水庫總庫容與總徑流之比例論,雲南四川可低到4%以下,河北卻高到88.3%,北京竟可以高到367.7%(即可以裝下3.6倍的總徑流量)。(23)真不知這計劃經濟是如何計劃的?黃河已經年年斷流了,還在大建特建。長江流域已建4萬多座水庫了,還要建。新近的消息是,在長江的主要支流漢江上將要建16座水庫,而長江正源雅礱江上要建20座。看起來,不把長江變 成淮河是不會罷手的。 
   
  而美國現在已經開始拆除水壩。 
   
  個案:世界最大的水庫群垮壩事件 
   
  以下所介紹的【1975年板橋、石漫灘水庫群垮壩事件,無論垮壩水庫之數目,還是死難者的人數,都遠在全球同類事件之上;】本應成為全人類的警誡與借鑑,但遺憾的是,真相壹直被嚴密封鎖。八十年代初,我在採訪北京空軍某部時,訪談物件恰好是當時執行任務的米—8直升機飛行員,他曾運送國家領導和記者多次巡視那塊災難的土地。但是,事過數年之後,仍不便詳談。壹再追問下,他僅吐露了幾個片斷:水面上只看得見電線杆子……大樹上、堤壩上、小高地上有人,密密麻麻,像螞蟻……壹片汪洋,什麽都沒有了,什麽都沒有了……本節材料來源於新近經由電 腦網路從大陸傳出來的壹篇文章,作者化名已已。我向他致以深深的敬意。 
   
  地點是淮河上遊河南省駐馬店地區。時間是1975年8月8日 晨。 
   
  從8月4日以來連降特大暴雨,降水強度極強的暴雨中心板橋水庫壹帶,最大二十四 小時雨量為1 060毫米,最大六小時雨量為830毫米。前者創造了中國紀錄,後者超過了當時美國賓州密士港782毫米的世界紀錄。板橋水庫與石漫灘水庫屬於大型水庫 ,但原設計的庫容和泄洪能力都難以與這次洪水抗衡。(24) 
   
  第壹場暴雨下了十小時,板橋水庫水位迅速上升,已接近最高蓄水位;板橋鎮被淹沒,水庫管理局院內積水,電話總機室泡塌,對外聯絡中斷;板橋鎮大量公用建築和民房倒塌,公路斷絕,老人兒童開始轉移。次日晚有兩位地委領導到板橋視察災 情,但因板橋水庫素稱"鐵殼庫",無人對它的安全產生懷疑。 
   
  第二場暴雨下了十二個多小時,水庫開始緊急泄洪,但水位仍然繼續上漲,超過了設計的最高蓄水位。此時才發現沒有任何壹種哪怕是最原始的防汛器材,甚至也沒 有應付意外的炸藥。第三場暴雨將持續十三小時,剛下不久,留在板橋打算"搜集 壹些好人好事"的壹位元地委領導已感覺情況不妙,要求當地駐軍使用連隊報話機向外作接力通訊。幾小時之後,水庫所在地泌陽縣縣委書記趕到板橋,果斷決定水庫下游的板橋、沙河店民眾立即撤離。這是第壹位意識到水庫可能崩潰的官員。與此同時,省、地兩級政府都在召開緊急會議。駐馬店地區的會議上無人提及板橋,因人們認為板橋水庫固若金湯,還因為壹位攜帶報話機進行接力通訊的士兵被洪水沖走,險情沒有發出。鄭州的會議上,焦點仍然不是板橋。另壹位意識到板橋已危在旦昔的水利專家陳惺提議速炸板橋水庫副泄洪道,增大泄洪量。但通訊中斷,兩 地相距數百公里之遙,無法實施。 
   
  大雨滂沱…… 
   
  就在各級緊急會議召開的同時,7日21時前,確山、泌陽兩縣已有7座小型水庫垮壩 ,22時,中型水庫竹溝水庫垮壩。 
   
  兩個半小時後,8日 晨0時30分,大型水庫石漫灘水庫漫壩,當越壩而出的洪水深 達0.4米時,大壩潰決,下游田崗水庫隨之潰決。 
   
  再半小時後,8日 晨1時,板橋水庫漫壩;當壩頂溢水深0.3米時,大壩潰決,6億 立方米的庫水驟然傾下…… 
   
  這是大壩崩潰那壹剎那的景像: ●" ……板橋水庫大壩上壹片混亂,暴雨柱兒砸得人睜不開眼,,相隔幾步說話就無法聽清,大批水庫職工、家屬這時正在被轉移到附近的高地,飄蕩著的哭聲、喊聲和令人驚恐的各種聲響在暴雨中形成壹種慘烈的氛圍。人們眼睜睜地看著洪水壹寸壹寸地上漲,淹至自己的腳面、腳踝、小腿、 膝蓋…… 上漲的庫水迅速平壩,爬上防浪牆,將防浪牆上的沙殼壹塊塊掏空……水 庫職工還在作著無謂的抵抗,有人甚至搬來辦公室里笨重的書櫃,試圖擋住防浪牆上逐漸擴大的缺口……壹位忠實的職工在暴雨中用斧子鑿樹,想留下洪水的最高水 位…… 
   
  突然,壹道閃電,緊接著是壹串炸耳的驚雷,然後萬籟俱寂。 暴雨驟然停止--夜幕 中竟然出現了閃閃爍爍的星斗。這時,聽到壹聲驚叫:"水落了!" 剛才還在壹 寸寸上漲的洪水,在漲至小腿、腹部,甚至向人們胸部漫淹去時,突然間就嘩地回落下去,速度之迅疾使左右所有人都瞠目結舌--洪水的確在眨眼間退去。 就在婦孺們歡呼"水落了!水落了!"的時候,板橋水庫管理局公安科長馬天佑的臉色驟然間變白,剛才那個霹雷,曾使他周身觸電似的麻了壹下:那座剛才還如同壹只充足 氣的巨大氣球似的板橋水庫突然間萎癟--6億方庫水令人恐怖地滾滾下泄。 "出蛟 了!"有老人的聲音在喊。"(25) 
   
  潰壩時,最大瞬間流量為7.9萬秒立方米;潰壩洪水以每秒6米的速度沖向下游,形成壹片水頭高達5~9米,水流寬為12~15公里的毀滅性洪流。前後幾小時之內,駐馬店地區兩座大型水庫、兩座中型水庫、數十座小型水庫及兩個滯洪區相繼垮壩潰決(水利專家王維洛稱共52座水庫)。人為蓄積的巨大勢能猛然釋放,在直立如壁的高大水頭下,田園、村落、集鎮在壹瞬間化為烏有。全區主要河流全部潰堤漫溢 ,60億立方米洪水如出籠之猛虎,狂奔無阻。 
   
  作者已已曾到遂平縣文城公社的壹個小村訪問。該村256人僅活下來96人,有7家絕戶。許多人當時就死了,倖存者隨水頭壹路東去,速度迅疾,猶如乘車。村民魏東山回憶道:大水沖毀了墳地,衝出了墳墓里的棺材,我是抱著壹塊棺材板才活了下來。洪水的水頭足有幾丈高,我浮在水頭上看前面的景物,人就像立在懸崖上。我記得大水衝過壹處樹梢,樹梢下面有壹個小院落。我清楚地看見屋裡還亮著燈,有 壹個小妮子嘴裡喊著奶奶正往屋裡跑,"轟"地壹聲就全沒有了。 
   
  洪水排山倒海般向前推進,僅壹小時便抵達45公里之外的遂平縣城,占領縣城之後 ,又翻越高聳的京廣鐵路路基,繼續摧毀所遇到的壹切障礙。駐馬店地區4.5萬平方 公里的土地盡成澤國。 
   
  8月9日8時,板橋水庫垮壩二十七小時後,駐馬店地委發出特急電報向北京告急。 
   
  8月12日,板橋石漫灘水庫群失事後第五天,中央慰問團抵達災區視察。 
   
  積水久久不退,頭頂烈日當空…… 
   
  200萬災民圍困在水中,大部分人困在壩上、堤上、房上、筏上,還有6萬人困在樹 上;缺少食物,吃光樹葉後,開始吃死畜;藥物稀缺,最後有1百多萬人患病,大量 死亡……(26) 
   
  又壹輪漫長的災難開始…… 
   
  長期遭政治整肅的水利專家陳惺被緊急啟用,陪同中央慰問團團長紀登奎乘坐軍方米—8直升機巡視災區。所飛臨的汝南、平輿、新蔡、上蔡、西平等縣範圍壹片汪洋,5座縣城和條塊分布的高地如散布在海中的島嶼。飛行高度為50米,能清楚地看到每塊陸地上都擠滿災民,空間狹小,大量災民不得不站在水裡爬在樹上…… 
   
  陳惺力主炸掉阻礙行洪的阻水工程,意見立即被採納。13日晚9時,河南省委書記劉建勛命陳惺陪同慰問團成員農林部長沙楓進京匯報,含淚說:"妳去,代表我,代表河南,只有壹個請求,炸開阻水工程,解救河南人民。"三小時後,沙楓與陳惺趕到燈火通明的國務院會議室。主持會議的副總理李先念表示:"為了救人,妳們說炸哪裡我們就同意炸哪裡。"並命令軍隊立即出動,由他簽署的命令隨後由空軍 空投到各部隊所在位置。 
   
  次日上午10時,位於豫皖交界處的最大的阻水工程班台閘實施爆破。這座分洪閘原設計閘門9孔,在"以蓄為主"的方針指導下,只建了7孔,又堵了2孔。壹陣隆隆巨響,所有的閘門、胸牆、橋面甚至部分閘墩騰空而起,滯留的洪水奪路而走。擴大行洪的爆破工作整整進行了兩天,洪水沖向淮河中下游。已被大量水庫、閘門分割 的淮河,泄洪能力大減,到處洪水漫堤,險像環生…… 
   
  洪水終於退去。但是,300萬民眾曾在半月之久的時間裡等待拯救。無數的生命永遠消失了,無數的家庭永遠失散了……洪水退去的大地上,到處可見人畜的屍體,烈日下,腐屍蒸騰起壹層可怕的霧氣……"壹位曾參與救災的軍人後來回憶,在漯河至信陽的公路兩旁,他親眼見到沿途所有大樹的樹枝,都被黑壓壓的蒼蠅壓彎了。 "(27) 
   
  消息被嚴密封鎖。 
   
  至今已二十八年過去,仍然沒有重建準確的事實。 
   
  死亡數字眾說紛紜:政府說是2.6萬,已已說超過8.5萬,還有人說12萬,經濟學家 張健雄說15萬;(28)而水利專家孫越崎等8位全國政協委員發表文章說是23萬。( 29) 
   
  大水之後的第二年,這片埋葬了無數生靈的土地上,麥子長得格外茂盛。仔細看去 ,麥田的色彩並不均勻:有許許多多呈小塊分布的麥子,長得實在是厚實,實在是 綠…… 
   
  農民們淡淡地說:那兒的麥子都長瘋了。 
   
  痛定思痛,人們思考著災難的原因。壹個事實引起注意:在同樣的降水條件下,薄 山、東風水庫卻安然無恙。專家指出,這是因為水庫上游集水區森林覆蓋率之差異 :板橋、石漫灘水庫上游森林覆蓋率為20%,而薄山、東風水庫高達90%。(30) 
   
  同樣的悲劇繼續壹幕接壹幕上演…… 
   
  1993年8月27日,位於青海省西寧市西南110公里黃河支流恰卡恰河上的溝後水庫崩 潰,潰壩而出的洪流沖毀了50多個村莊,雖事前實行了緊急疏散,但仍有242人死亡 、336人受傷,180餘人失蹤。(31) 
   
  1998年6月26日6時許,廣東省恩平市大田鎮茶山坑水庫潰決,死亡34人,失蹤2人。 官方媒體當時只讚揚軍隊三天三夜與洪水搏鬥的英勇事跡,並指斥水庫潰決的消息 是謠言。壹個月零兩天后,才在壹則撤換臨陣脫逃官員的消息中略有觸及。(32) 
   
  1998年,有官員透露:自五十年代到1980年,中國共潰壩2976座,(33)年均100座 。這個遲到了多年的數字,不知又掩蓋了多少黎民百姓的血淚與呼號。 
   
  1980年以來又發生了多少潰壩事件?我們仍然不得而知。 
   
  去年、今年又有多少水庫潰決?我們還是不得而知。 
   
  在本書最後定稿時,又得知:海河於1963年洪水期間,共垮壩200餘座。我向我的作 家記者同行們呼籲:搶救史料,讓人民了解他們有權了解的壹切。

氣候災害輪番掃蕩

   
  尋找"美女谷" 
   
  在四川省岷江上游的密林中,有壹個神奇的"美女谷"。過往馬幫商旅,從未看到壹個老太婆。六十多歲的老女人皆身材姣好,面如桃花,望之不過四十。姑娘少婦更是粉嫩粉嫩的,如山谷里盛開的王妃杜鵑壹樣美艷。那裡山川秀靈,民風古樸。 那裡風和日麗,酒醇茶香。那裡山泉甘冽,連騾馬飲了都精神大振…… 
   
  ——這太像壹個傳說。 
   
  抗戰期間,四川是戰略後方,集中了全國的知識精英,故自然、地理、人類學等各學科的研究都達到了壹個較高水準。當時的科學考察隊曾到達了接近岷江源頭的的松潘,還幾度被山賊所劫持。美女谷之謎底終於被揭穿:所謂美女谷,其實就是汶川至茂汶之間的幾條小山谷。美女谷之南,灌縣、成都壹帶濕度大而日照少;美女谷之北,岷江源頭松潘、南坪則過於乾燥而日照強烈;居中的美女谷,恰是森林茂密、氣候良好。因之女人之體態顏色,既無北人臉上那兩塊"高原紅暈"又無南人之柔弱,兼有北南之美,矯健而俏麗。 
   
  1981年長江上游暴發特大洪水,四川盆地慘遭蹂躪。中國政府再次組織多種多樣科 目的考察對深入江河源頭。其中岷江壹路,再也找不到美女谷了。 
   
  ●"考察隊的汽車開進壹道乾熱河谷,前無去路,竟有七八十輛汽車被山谷滑坡的泥石流堵塞在這裡。兩邊的禿山只長著稀稀拉拉的白茅草,日頭毒熱,毫無遮攔地傾瀉下來……到晚上,寒氣襲人,被堵塞在汽車裡的乘客都凍得嘴唇烏青。然而, 考察隊與谷中的土著民聊天,才曉得原來這就是當年的美女谷!當地人說,現在名稱已經變了:過路的司機、旅客,把這裡稱為"火燒岩"、"黃風谷",因為颳起風來,沙塵蔽日,下起雨來,"壹川碎石大如斗……"(1) 
   
  森林萎縮,引起了水土流失和氣候劇變。美女谷所在的茂汶現已成乾熱河谷的中心地帶。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風速從2.1米/秒增至4.0米/秒,颳大風次數從每年2次增加到344次,進入八十年代,則刮起來不分晝夜,達年均400多次。位於乾熱河谷邊緣地帶的黑水縣,五十年代無旱災,七十年代7次旱災,許多村莊開始嚴重缺水。 
   
  自然,有如王妃杜鵑壹樣美艷的女人更成為遙遠的傳說。 
   
  個案:祁連山冰川消融(略) 
   
  基本國情與數字 …… 
   
  五年之後,中國國家氣候中心於1995年發布的資訊顯示,中國大陸的溫室效應正在逐漸加劇,預計在未來的二十至五十年之內,全國的平均氣溫將上升攝氏2度左右。雖然這可能是壹個偏低的預測,(5)仍然可視為壹個嚴重的警訊。2攝氏度這個數字看起來似乎很小,但就平均氣溫而言已經是空前的災難。據美國氣象學家研究,在過去兩萬年間,地球溫度不過上升了5~9華氏度(約相當於2.8~5攝氏度),( 6)算下來,歷史上是兩千幾百年才上升1華氏度,近年來的速率是二十幾年就上升 1華氏度,速度增加了100倍左右。中國北部氣溫在三十年內上升了0.3~1攝氏度, 又是目前世界平均速度的2倍多;如果真如國家氣象中心所言,二十到五十年內還將上升2攝氏度,則又是目前中國速度的3倍左右。這等於是說,我們中國將把地球史上以萬年計的漫長的自然過程,人為地縮短到五十到壹百年之內。——有了這個概 念,壹切赤地千里、洪水滔天之異像,便再不難理解。 
   
  氣溫與滄桑災變 
   
  中國未來二十至五十年間平均氣溫將上升2攝氏度。 
   
  平均氣溫幾度之差的變化是壹個什麽概念呢? 
   
  在地球四十多億年的歷史中,曾有過幾次氣溫大幅度變化,造成大冰期與高溫期的交替演化。大致與人類誕生同步的最後壹次大冰期(第四紀冰川)以來的二百五十萬年中,只是在最後壹萬年,氣溫開始升高,所引起的冰川、冰蓋融化,海水膨脹,竟使海平面升高了130米,把連在壹起的大陸分隔成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格局。驅動這種滄桑巨變的氣溫變化幅度,不過3~7攝氏度。 
   
  近幾千年以來,也發生過幾次小冰河期和高溫期之交替,其氣溫變化幅度也僅2、3 攝氏度。 
   
  對於地球暖化所引起的海平面升高幅度有不同的預測。有人預測平均氣溫升高3攝氏度,海面升高5~7米;(7)有人預測平均氣溫升高4攝氏度,兩極地區則可能升高10度左右,海面升高60多米。(8)即便考慮到大氣與海水之間熱傳遞極為緩慢,但短期內升高2~3米也不堪設想。全球絕大部分工業城市和水稻產區分布在海拔不足3米的沿海地區,平均氣溫升高2~3攝氏度,這些人類文明的精華地區就將被海水淹 沒。 
   
  幾度的氣溫變化,尚未超過人類體質的承受極限;大量城市及耕地被淹沒,也不意味著全人類的滅頂之災;極而言之,這不過將導致人類生活方式的重大改變,比如許多島國將消失,許多地區和國家將成為荷蘭那樣以海堤困守的海平面以下低地,全球民族大遷徒等等。但是,【對於生態極度脆弱,國土承載力已達極限的大國,幾度氣溫之變足以構成對基本生存的根本性挑戰。——直接了當地說,這就是中國 。】 
   
  ……儘管氣溫升高對農業的影響尚有爭論,但對於深受乾旱困擾的中國來說,顯然是弊極大而利極小。八、九十年代之交中國科學院與美國能源部的壹項合作研究所提出的報告,及1995年壹個由世界銀行、中國國家環保局、國家計委和聯合國開發署組成的研究組公布的《中國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問題與對策總報告》,皆得出了氣 溫增高將對中國造成嚴重威脅的壹致結論。 
   
  據中國氣象學家預測,如果氣溫上升2攝氏度並持續十到二十年,中國將有40~50% 的永凍土消融。這意味著作為萬河之源的西部高原冰雪大量融化,許多以冰川為水源的河流將面臨枯竭。首當其衝的是塔里木河等西北內陸河。對於已經嚴重荒漠化的西北地區,這不啻是最後壹擊。綠洲將全部消失,大西北將變為寸草不生的棄地。前文已述,在過去的大約三十年左右,西北地區平均氣溫升高了0.2~0.4 攝氏度,冰川加速融化,儲量每二十年減少1/5。而中國未來二十至五十年氣溫上升的預測速率為2攝氏度,是過去速率的數倍之多。那麽,冰川儲量減少的速率也將提高數倍;也就是說,塔里木河等西北內陸河的乾涸已指日可待,可能最遲挺不過二、三十年了。在1990~1997的短短數年間,長江黃河源頭地區平均氣溫上升了0.8攝氏度,(10)巨大冰川同樣加速消融,在二十年中後退了10餘公里。(11)森林水庫大體上毀掉了,自然水庫(湖泊)和人工水庫淤掉壹半了,現在,氣候災變又開始毀滅 固態水庫--冰川--我們最後的淡水儲備。 
   
  同時,海平面急速上升,中國最富庶的珠江、長江、黃河三角洲將有大面積國土被 淹沒;未來五十年內,海岸線將平均後退數十公里,再次出現"滄桑"之變。(12 ) 
   
  前面幾章曾反覆論及中華民族因生存空間不斷喪失而不得不且戰且退,最後退無可退,已成背海壹戰之危勢。而海平面急速上升,使我們處於腹背受敵的絕境。本來,中華民族也許可憑藉沿海發達地區這最後壹塊寶貴的生存空間,以超強度開發和強制性節育,咬牙挺過國土承載力極限,以期二十壹世紀中葉之後峰 路轉;如果氣溫上升緩慢壹些,大海浸來得遲壹些,與人口峰值之間留下半個世紀的時間差, 國運或許尚有迴旋之餘地。令人扼腕的是,它們可能同時降臨。 
   
  災異頻仍的世紀末 
   
  有大量資料表明,全球氣溫正在持續升高。兩極浮冰的大量消融、珠峰及青藏高原 冰川的大幅退縮等等跡像,都使得氣象學家們憂心忡忡。 
   
  1998年1月初,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總署宣布,1997年是地球上氣溫最高的壹年。平均溫度比正常溫度(1961~1990年平均值華氏61.7度、攝氏16.5度)高出華氏0.75 度、攝氏0.42度。美國總統柯林頓立即發表談話,大聲疾呼遏止氣候變暖,並警告 道:"如果我們做不到,將付出可怕的代價。"(13) 
   
  真的要付出"可怕的代價"嗎? 
   
  …… 
   
  ——美國總統所預言的"可怕代價"首先由環境容量已達極限的中國來支付。這是壹種必然。由於氣溫上升、森林減少和水土流失等生態破壞在中國已達頂點,中國的水旱災害只有愈演愈烈;或赤地千里,或洪水滔天,或南澇北旱,或先澇後旱, 總之是無災不成年,中華民族的生存已遭受到巨大威脅。 
   
  據過去兩千二百多年的記載,中國共發生1 600多次大水災,1 300多次大旱災,可謂年年有災。(15)災害的頻率不斷加快,每年所遭受的水旱災害,隋朝0.6次,唐朝1.6次,兩宋1.8次,元朝3.2次,明朝3.7次,清朝3.8次,(16)這顯然與開發強度密切相關。在隋朝到清朝的壹千三百年間,水旱災害增加了3.2次,其增長速度大 約是每四百年增長1次。 
   
  另據資料證實,自1949年以來,平均每年發生旱災7.7次,澇災5.8次。(17)清末民初至1990年不過八十來年,水旱災害從3.8次增加到13.5次,其增長速度為每八點二年增長1次,是歷史上每四百年增長1次之速度的近50倍。進入九十年代以來," 幾乎年年遭大災"。(18) 
   
  水旱災害不僅發生頻率高速增長,損失也日益嚴重。據統計,七十年代之前,每十年有壹個重災年,八、九十年代每三至五年就有壹個重災年。成災面積占受災面積之比重,是災害烈度的重要指標,其數值,"四五"期間平均為26.5%,"五五"期間為38.4%,"六五"期間為48.3%,"七五"期間為49.5%。也即是說,在二十年的時間裡,成災率翻了壹番。(19)這個速度,大大超過了同期的人口增長率,說明了環境惡化不僅僅肇因於人口增長,其中必然還存在其他因素,比如制度性破壞。 這與我們的實際生活感受相符。 
   
  再以中國自然災害之首的旱災為例: 全國農田受旱災面積和成災面積,八十年代分別是五十年代的2.29倍和3.35倍。(20)進入九十年代,每年受旱災面積猛烈升高到4億畝左右,其中成災面積占壹半左右,與五十年代相比,受災面積為2.5倍,而標誌災害強度的成災面積則為4倍。(21)其增長速率,只能用"可怕"二字來形容 。 
   
  以"天府之國"的四川省為例,五十年代的春旱是三年壹遇,六、七十年代發展到 "十春八旱";五十年代的伏旱共5次,六十年代之後已"無伏不旱"。(22) 再以中國的軟腹部京津唐地區為例,五十年代發生旱災5次,六十年代8次,七十年代 11次,進入八十年代,乾旱程度明顯加重,1980、1983、1986、1987皆發生嚴重乾 旱。(23) 
   
  進入九十年代以後,水旱災害基本上呈逐年加劇的大趨勢。 91年…… 92年…… 9 3年…… 94年…… 95年…… 96年…… 97年…… 98年…… 
   
  關於人類自我拯救的爭執 
   
  所謂"溫室效應"是指過量的二氧化碳等氣體阻止地球溫度向外太空釋放的現象。本來,地球接收和釋放的太陽熱能基本保持平衡,但工業化以來,由於人類大量消耗含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過多,這就像給地球蓋了壹床棉被,造成溫度上升, 氣候反常。因此,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就成了人類的自我拯救。 
   
  從1979年首次世界氣候會議以來,限制溫室氣體排放量已提上日程。1997年第三次世界氣候會議在日本京都召開,通過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京都議定書",標誌著人類自我拯救的願望已開始化為法律行為。雖然環保團體仍然猛烈抨擊這壹協 定存在漏洞,根本不足以緩解全球氣候的災變,但世界輿論普遍持肯定態度。 
   
  京都會議是在壹片激辯之聲中揭幕的:歐洲的態度最積極;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壹貫 抵制;溫室氣體排放量第壹的美國則聲稱"全球問題需要全球的解決方案",如果 溫室氣體排放量第二的中國不合作,美國也要自行其是。 
   
  發生在中美代表之間的舌戰是很有代表意義的。據《華盛頓郵報》報導,中國代表認為,制定這樣的協定,就是想控制中國人民擁有汽車和其他電氣產品,並對美國參議員伯利曼提出質問:妳們是想讓我們永遠窮下去,不是這樣嗎?伯利曼反唇相譏道,發展中國家在這方面不承擔任何責任和義務,我們也不能讓美國人民承擔減少廢氣排放量的負擔。作為美國參議院氣候變化觀察小組成員的伯利曼參議員說,沒有中國方面的合作,美國參議院就不可能批准京都協定,任何協定都是沒有意義 的。 
   
  受到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抵制的美國,所帶來的提案(2000年時總排放量控制在1990 年水準)又遭到歐盟從相反方向的激烈批評:美國的想法是錯誤的,只有負面效果 。 
   
  會議最後壹天,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作出讓步,在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拒絕承擔任何義務的情況下,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同意單方面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量:以1990年廢氣排放量為標準,到2008~2012年,美國將把廢氣排放量下降7%,歐盟、日本將下降8%和6%,原來估計前途暗淡的京都會議終於取得重大成功。 
   
  民意顯然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京都會議剛開始,《紐約時報》公布了壹份美國民意調查結果:65%的受訪者表示,溫室氣體排放量之首的美國,"不管其他國家怎樣做",都應該立即減少本身的排放量,61%的人認為就算會失去工作機會也要環保, 57%的人認為要不惜成本地改善環境,而認為美國應暫緩片面削減廢氣排放量的人僅占15%。京都會議的結果,體現了多數派("不管其他國家怎樣做")的願望;但由於能源價格將隨之上漲,在未來的十五年內,每個美國家庭的能源支出,每年將增 加100美元。(24) 
   
  ——"誰應該承擔責任"的爭論早就在進行。 
   
  1995年,《紐約時報》在壹篇報導中國大氣污染的文章中也談到這個極富爭議性的 的問題。文章介紹了雙方的觀點: 
   
  中國人大環保委員會主任秦仲達宣稱:已開發國家人均排放的二氧化碳超過開發中 國家,美國人均排放量更10倍於中國。 
   
  文章認為,對中國而言,其他國家是否接受中國大量燒煤根本上是個"公平問題" 。中國的政治領袖迄今也不願就未來限制排放廢氣問題進行認真談判。美國國務次卿渥斯說:"中國尚未體認到他們對未來責任日益重大。我們以前或許把大氣搞壞了,那是我們的責任。可是我們現在都在破壞未來的大氣,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 
   
  文章說:中國不同意這種說法。前航天部部長林宗棠說:"工業革命兩百年來,世界經濟大為進步,受益最大的是已開發國家。全球大約80%的污染是已開發國家造成的,他們應該為這些問題負責。"中國官員說,這意味著發達國家必須出錢協助第 三世界改進燒煤技術,以及融資幫助發展水力、核能、風力及太陽能。 
   
  ——平心而論,雙方的觀點都值得重視。中國政府的"公平論"有事實依據,畢竟 首先是發達國家污染了大氣;但"妳們過去能污染,憑什麽我們現在不能污染"的 邏輯就值得討論了。 
   
  首先,人類對環境污染問題有壹個較長的認識過程,如果認識了就改,就制定壹系 列法律加以糾正--套用壹句毛式話語--這叫"認識問題";認識了不改,則是"立 場問題"。"性質"不壹樣。 
   
  其次,發達國家歷史上所造成的污染,主要是"知識性污染",而中國(及所有前社會主義國家及公有經濟成分相當大的印度)的污染則主要是"制度性污染"。中國代表認為京都協定"是想控制中國人民擁有汽車和其他電氣產品",讓中國"永遠窮下去",是經不起推敲的。中國最大的污染源並不是已經擁有和將來可能擁有的汽車家電,而是靠國家銀行輸血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國有企業。如果中國代表抗議限制污染"是想迫使中國進行經濟、政治體制改革,是想迫使中國實行制度轉型",則可能更為真實。根據專家的估算,中國每萬美元產值的能耗,是中等收入國家的2倍多,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近4倍。(25)假設中國能達到美國的能耗水平,則意味著目前所消耗的能源,將能生產出4倍的產值,使中國的生產總量從目前約為美國的1/10上升到美國的4/10。如果有誰能迫使中國降低單位產值能耗,難道不是中國人的壹大幸事嗎?中國人大環保委員會主任秦仲達稱中國人均廢氣排放量僅是美國的大約1/10。但他如果再指出中國的人均產值(按匯率法計算)僅為美國的大約1/50,(26)更加值得譴責的物件就可能變成中國:憑什麽中國可以用居於世 界第7 的生產總量造成直追世界第壹的廢氣排放總量?美國廢氣排放總量世界第壹 ,固然是個問題,但好歹人家的生產總量也是世界第壹。 
   
  再次,森林有吸收二氧化碳,控制溫室效應的功效。有資料證實,以技術方式削減二氧化碳排放,每噸所需費用約為100美元,而以造林方式吸收二氧化碳則僅需10~ 20美元。(27)壹談溫室效應,中國官員總是要拖出美國來墊背。但除去比廢氣排放量,還得比森林面積。美國森林面積占世界的10%左右,廢氣排放量占世界的22% ,世界第壹。以"公平"原則衡量,自然是不公平的。中國森林面積僅占世界森林總面積的4%以下,而廢氣排放量卻占世界總量的14%,名列世界第二,更是不公平的,況且排放量還在高速增長。(28)而基於上述"公平"之原則,發達國家已經開 始在國外大規模植樹造林,以彌補自己對全球生態的破壞。(29) 
   
  最後,除了制度因素,中國的污染是"貧困型污染",而發達國家的污染是"富裕型污染",美國等發達國家應該並有能力對人類的未來承擔更大的責任。在京都會議上,中國代表團團長陳耀邦批評發達國家未能嚴格實現控制自身溫室氣體排放量以及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的承諾。這壹批評是有道理的,只不過由於中國對全球大氣的破壞太嚴重,腰杆不硬,道理尚未講充分。——誰污染,誰治理,天經地義。投注資金、轉移技術治理全球污染,並幫助發展中國家防治污染,這算不 上功德,不過是將功補過而已。 
   
  對於中國人來說,不要以為溫室效應是"天塌眾人死",最承受不起溫室效應衝擊的脆弱地帶就是中國。 

水污染奇觀

   
  尋找壹口淨水 
   
  河北省井陘縣青石嶺村。 
   
  1992年,壹群育齡農婦按照計劃生育規定去醫院做絕育手術。不料,壹件出人意料 的事情發生了:僅在盆腔壹處,就發現有46人長了腫瘤,壹起去醫院的總共才72人 。 
   
  青石嶺村壹時間陷入徹底的絕望。直到今天,他們才終於明白:為何村裡有那麽多 正值盛年的鄉親莫名其妙地撒手人環? 
   
  近年來,青石嶺村死於癌症的有200多人。全村400餘戶,壹半家庭有癌症死者。有的夫妻雙亡,有的兄弟同歿,村邊新墳連片。 
   
  ●"……初時,村里人查出癌細胞還湊錢去省城大醫院手術治療,後來,面對昂貴的醫療費用和手術後計日可數的存活時間,便乾脆放棄了治療。終生不吃壹粒藥, 花錢只買來壹張宣判死亡的癌症診斷書。 世代躬耕的青石嶺人究竟觸犯了何方"神靈"?"(1) 
   
  ——水,只能是飲水。 
   
  青石嶺山高水低。乾旱季節,村民們要往返7公里才能擔回壹擔水,壹擔清水半桶淚。村人集資打井,鑿到18丈,只見石頭不見水。絕望之中,村民們上書當時的國家主席劉少奇,驚動了父母官石家莊市市長。政府撥款修了大水窖,集攢雨水,能供全村半年之需。1958年,縣裡修通了綿左渠,青石嶺人終於喝上了清涼的渠水。好 日子過了二十年,卻不料甜渠水變成了臭渠水。 
   
  ●"原來,綿左渠上游,興辦了許多家企業,大量工業廢水注入,使渠水變質了。輸水的萬方水庫,庫壁污跡斑駁,庫水黃湯綠沫,庫底雜草黑綠,水中死雞爛狗漂浮。村民們說,庫水在缸里沉澱了七八天后,燒出的水仍是半鍋白沫、壹鍋腥臭。青石嶺很少有人來串親,偶爾來個客人,鄉親們敬煙不敬茶,留宿不留飯。1994年,有人提桶水送縣衛生防疫站去檢驗,其酸鹼度、硬度、濁度和鉛、砷、汞、硫酸鹽等有害物質含量全部超過國家飲用水標準4.9倍至9倍,大腸桿菌超標77倍,病菌 總數達"不可計數"程度。" 
   
  長久的懷疑終於得到證實:污水是癌症的病因。 
   
  何處去尋找壹口淨水? 
   
  人們絕望的哭泣驚動了王考祥老人--當年五位上書人中唯壹的健在者。他和幾位老人再次上書縣長兼縣委書記王金廷,其結果是縣打井隊把鑽機運到了村口。村民們 自動砍樹毀田修路,把鑽機迎到井位。又自動捐糧捐款,激動得鄉黨委書記、鄉長 、下鄉幹部紛紛掏腰包。 
   
  開機第壹百天,井深247米,井下遇到流沙,鑽杆突然折斷。2萬元加2000斤白面換 了個"乾窟窿"。 
   
  ——這口乾淨的水還能喝上嗎?全村老少壹夜無眠。 
   
  第二天,父母官王金廷冒雨爬上了青石嶺,說:"鄉親們,不要難過,縣委、縣政 府全力支援妳們,社會主義不會丟下壹村壹戶。井,繼續打,壹直打到出甜水;錢 ,我來想辦法。不久,省、市、縣共撥款37萬元,與水奪命的戰鬥重新開始…… 
   
  1995年9月28日中午,336.5米的地下冒出了清泉。青石嶺沸騰了!家家戶戶買來喜慶的爆竹,在井口邊徹夜狂歡;許多人睡在井台上,不忍離去;許多人跑到墳上燒紙,告慰死於癌症的親人……(2) 
   
  …… 
   
  個案:竹皮河 
   
  ●"1978年夏天,皮集村向繼善12歲的兒子,不慎落入河中,喝了不少河水,得了怪病。父母四處請名醫,先後花了2 000多元,孩子的命還是沒有保住。母親悲哀過 度,患重病隨愛子而去……三年間,向繼善壹家先後死去3人! "竹皮河象壹條黑 色的怪龍!"彭墩村黨支部書記憤憤然,"河裡終年流淌污水,人喝了躁心燥肝,牲畜喝了也要得病。從1976年到今,彭墩村已有22人患肝硬化,6人患肝癌死亡。" "(3) 
   
  這裡說的是竹皮河。中國的任何壹條大河之水污染,皆是壹篇大塊專論,無法以簡 明扼要的個案形式容納,所以我選擇了這條全長僅56公里的小河。 
   
  上游荊門市的大量工業廢水及生活污水,把竹皮河變成了醬紅色,所含的氟、鉛、硫化物等十幾種有害物質,皆大大超過人畜飲用標準。魚蝦鴨鵝基本絕跡,4 700畝 農田和1 500畝水面因污染而撂荒。竹皮河兩岸的賀集鄉、康橋湖農場、石牌鎮等2 6個村莊、5 643戶,因飲用和使用河水灌溉,七十年代以來的不到二十年間,死亡 耕牛11 722頭,豬26 780頭。雖然衛生部門投入了高於過去幾倍的醫療力量,患病 人數仍然急速增加。竹皮河兩岸人口總數3.5萬,肝臟病患者8 500多人(占總人口 24%),慢性腸炎患者6 300多人(占總人口18%),各種皮膚病患者9 300多人(占總人口26%)。僅賀集鄉便有650人患肝癌,93人患肺癌。竹皮河兩岸青年參軍體檢 ,基本無人合格。 
   
  竹皮河已成了壹條毒河。 
   
  胡沖村壹位農民承包了6畝稻田,由於河水入侵,收穫下來的5000多斤稻穀竟然都變成了黑色。糧食收購人員抓壹把撒給雞,雞不吃,給豬,豬也不吃。壹氣之下, 人們將這5000多斤稻穀統統倒進了竹皮河。還有壹戶農民,生了5個子女,前兩個正常,後生的3個趕上了河水污染,於是老三禿頭、老四侏儒、老五痴呆。 
   
  多年來,鄉民們寫狀紙、摁血手印,甚至背著污水上省城武漢、首都北京,進行著漫長的馬拉松告狀;縣人大、政府也幫著告,皆泥牛入海無消息。鄉民們走投無路,最後發展到聚眾數千,準備"衝擊"省七屆人大會場之嚴重地步。事情當然是在萌芽階段被迅速制止,僅允許幾位代表拿上摁了血手印的材料"上訪"。壹位"老上訪"的黨支書悲憤地說:"十八年了,我們整整忍了十八年了!十八年裡,我們沒有得到壹分錢的補償。我們沒有別的要求,只希望給我們解決人畜飲水困難。就是死了,我也暝目。"(4) 
   
  中國七大江河中污染最輕的是長江,長江全流域污染最輕的支流之壹是漢江,漢江 污染最輕的是襄樊與武漢河段,竹皮河恰好在這兩個"水質較好"的河段之間匯入漢江;因此,就中國的水污染而言,竹皮河具有壹定的代表性。 
   
  基本國情與數字 
   
  中國污水排放總量極大。1996年廢污水排放總量為450億噸(其中工業廢水約300億 噸,生活污水約150億噸)。有專家預測:2000年,世界廢污水排放總量為6 900億 噸,中國為800~900億噸。 
   
  中國廢污水排放總量約占世界的10%以上,而國民生產總值約占世界的3%,即單位產 值廢污水排放量為世界平均數的3倍以上。 
   
  中國污水排放量呈高速增長趨勢;每年的污水排放總量,七十年代約為110~145億噸,八十年代約為270億噸(何博傳:1980年污水排放量為313億噸),1996年達45 0億噸,增長率為7.7%,大致每十年翻壹番,與經濟增長速度大體同步。(5)發達國家社會總產值每增加1個百分點,廢水排放量增加0.26個百分點。(6)也就是說 ,每增加相同社會總產值,中國增加的水污染量是發達國家的4倍。 
   
  中國國土污水負荷量約為每平方公里8 600噸/年;為世界污水負荷量平均數每平方 公里520噸/年的16.5倍。(7) 
   
  中國的廢水排放量到底大到什麽程度?粗略地說,可以把除汛期之外的全國水量全 部中度污染壹遍。(8)當然這只是壹個形象化的說法,有失嚴密且並非實際情形; 而實際情形更加惡劣:由於水污染的分布並不均衡,這就意味著工業與人口集中地 區的污染要比平均數字嚴重得多。 
   
  中國的污水處理率極小,80%以上的廢污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放,致使江河湖庫普遍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環境惡化,可飲用之水越來越少,水資源危機更趨嚴重。 (9) 
   
  除了污水,每年至少還有億噸以上工業及生活廢棄物排入江河。(10) 
   
  綜合全國2 200多個監測站資料而得出的污染程度排序…… 
   
  按中國標準,不能飲用的河水,已占七大水系的近40%河段,和流經城市的78%河段。(12)另據水利部最新調查結果,中國700條總長10萬公里的河流,符合飲用水標準(中國國家標準壹、二類)的河段僅占32.2%;被污染而不能飲用的河段,已占67.8%,其中三類占21.3%,四、五類及五類以上占46.5%;已喪失任何使用價值的河水占10.6%。嚴重污染的河流長度,從1984年的21.8%上升到 46.5%,翻了壹番以上。(13)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1998年發表的壹份報告的話來說," 中國5萬公里主要河流的3/4以上,都已無法讓魚類繼續生存。"(14) 
   
  全國城市地下水污染面已達50%。(15)1983年,約1/5的水井水質超標;1986年1/ 3的水井水質超標;(16)目前的數字未找到,情況可能已發展到極為嚴重。 
   
  全國32個特大城市的71個水源地中,有30個達不到2類水(飲用水)標準,占總數的 42%。(17) 
   
  …… 
   
  從飲用的角度有以下壹組數字:全國有24%的人口(近3億)在飲用水質不良的水(其中0.7億人飲用高氟水,0.3億人飲用高硝酸鹽水,1.1億人飲用高硬度水);79% 的人口(9.6億)在飲用受到污染的水(其中7億人飲用大腸桿菌超標水,1.7億人飲用有機污染水)。(19)兩者相加,已超過中國人口總數。當然其中必有交叉,即部分人口既飲用劣質水,又同時飲用污染水,即便考慮進這個因素,也可以作出如 此估計:當今之中國,已沒有多少人可以喝到符合衛生標準的飲水了。 
   
  造成嚴重水污染的直接原因是粗放型增長方式和不合理的工業布局。以淮河流域為 例,占污染總量50%以上的是造紙廠。這些造紙廠多數規模小,設備落後,其噸產品 用水量和排污量高出國外同類企業數十倍甚至上百倍。(20) 
   
  鄉鎮工業排污量迅速增長。1994年廢水排放量為43億噸,占全國工業廢水排放量的 16.6%。據有關部門預測,至2000年,這個比例將上升到35%~40%。隨著技術設備落後的鄉鎮工業的快速發展,中國的水污染已從點向面,從城市向農村,從大江河向 小河溪擴散。(21) 
   
  污水橫流的大上海(略) 
   
  淮河水污染奇觀 
   
  1996年4月9日的《中國青年報》上,刊登了壹幅照片:壹位頭戴草帽衣衫陳舊的老 人,雙膝跪倒在壹位官員面前,這位顯然屬於晚輩的官員躬下腰,雙手攙扶著老人 的胳膊,滿面關切。內文寫道: 
   
  1994年8月,國家環保局局長解振華來到洪澤縣老子山漁場,調查94年特大污染事故後果。壹個六十多歲的老漁民走上來,"撲通"壹下給四十五歲的解振華跪下,懇 求道:"快救救漁民,往後別再污染了……"解趕緊攙起老人:"對不起,我們工作沒做好……"這件事長久地留在國家環保局局長的記憶中,他說:"作為壹個環 保工作者,有壹回這樣的經歷就終生夠用了。" 
   
  在政府官員視察期間,屢屢發生民眾向中央及地方官員下跪之情事。東海縣的百姓 們是排著隊下跪的。他們的父母官--東海縣女縣長聶長蘭甚至把醬油色的污水裝瓶 帶到北京告御狀而未果,除了揭杆而起,也只有集體下跪了。(景星、高傑等) 
   
  ——駭人聽聞的水污染,已經把淮河流域的民眾逼到了絕境。 
   
  ……用《光明日報》的話來說,"淮河在枯水期,基本上已成為工業廢水的排污溝 。"(28)就七大江河水污染排名而言,淮河僅僅是第三,前有更為嚴重的遼河 與海河,後有與之不相上下的黃河。因此,淮河更有資格成為中國水污染正在走向 極點的縮影。 
   
  先介紹"94特大污染事故" —— 1994年7月中旬開始,由於連降暴雨,淮河上遊河 南省境內的支流水量猛增,不得不開閘放水,各支流洪水奔騰而下,將長期滯留蓄 積的大面積污染帶入淮河幹流,由此而形成了壹次持續時間最長、危害程度最烈的 特大污染。 
   
  污染團所到之處,河面滿布泡沫和死魚,水體呈黑褐色,奇腥惡臭,儼然壹條臭河 、死河。 
   
  強大的高濃度污染團順流而下,沿淮地區兵荒馬亂。宛若敵寇入侵,"戰況"以時 日計…… 
   
  13日,河南沉丘縣槐店閘為確保自身安全,開閘泄洪。大閘公園內養的十幾隻猴子壹夜之間全部失明;公園負責人未洗玉說:"這水太毒了。開閘放水那天,光聽見猴子在哭,像是壞了的鋸條壹樣響成壹片,兩隻爪子亂扒拉眼睛。發覺自己眼瞎以後,就通霄達旦地嚎哭……這毒平時沉澱著,開閘放水壹攪動,毒氣就冒出來,河邊的樹木全部熏死了,100多個過路人當場熏倒,送進醫院搶救。那天,全城人眼睛 都被熏得不停地流淚……" 
   
  14日7時至17日13時,安徽穎上閘為自身安全開閘泄洪,大閘附近鴨鵝全部被毒死; 
   
  14日,污染團抵達安徽省鳳台縣,死魚無數,高溫天氣,魚體迅速腐爛,漁民們驚 呼:空氣都發綠了! 
   
  15日至21日,淮南到蚌埠的百里河段頓成"黑河",自來水發黑髮臭,無法飲用; 
   
  17日清晨,污染團前鋒進抵淮南市李嘴子水廠,自來水黑臭,大批市民飲用後頭暈 、腹瀉,醫院爆滿; 
   
  18日晚,華東電網田家董發電廠被迫停機十小時; 
   
  19日,長達70公里的強污染團帶以雷霆萬鈞之勢直逼蚌埠市,大量市民中毒腹瀉, 家用淨水器,礦泉水和各種盛水塑膠桶脫銷,許多飯店因無人問津而掛出"淮河水 污染,本店使用井水"的招牌; 
   
  20日 晨3時,洪水超過限制水位,蚌埠閘開閘向下游江蘇省泄洪; 
   
  23日,污染團前鋒到達江蘇省盱眙縣,縣城變成壹個"超級污水坑",壹座"死城 "。自來水廠被迫停水,工廠被迫停產,飲食業被迫停業,20萬居民被迫喝污水, 壹口井最多時有千人等水,搶水場面時有發生; 
   
  29日,污染團進入洪澤湖區;由於淮河基本斷流,富營養化日趨嚴重,大面積綠藻 幾乎瀰漫整個河段。加之洪澤湖枯水,水位降至死水位,幾乎見底,千餘船民困於 湖內;污染團進入洪澤湖,致使沿湖地區居民無法飲用; 
   
  總量2億噸的污染團順流而下,摧毀了中下游全部淡水養殖業,安徽北部的工業停擺 ,近百萬人無水可喝。在此緊迫情況之下,江蘇省當局向南京軍區緊急求援。軍隊 火速開赴災區,用軍車拉地下水和架設臨時輸水管線救急。水污染仍繼續惡化的狀 況,至少發展到9月中旬。(29) 
   
  …… 
   
  這種突發性特大水污染事件,第壹次發生在1974年,第二次相隔四年,第三次相隔 三年,第四、五、六次相隔二年。進入九十年代以來,每年2次以上,1994年4次, 然後發展到每兩次特大污染僅間隔幾個月。…… 
   
  淮河流域曾以旱澇災害頻發而聞名於世,雖經持續半世紀治理,仍未克竟功。如19 91年,先是特大大水災,皖、蘇兩省近壹億人被迫遷移,1 460萬人家園被毀,50萬 人在堤壩上過冬;大水之後,皖、蘇兩省又持續乾旱,農業受重創。令人扼腕的是 ,旱澇未除,污染又生。 
   
  …… 
   
  ……目前,淮河水污染造成的損失已大大超過水旱兩大災害。 
   
  沿淮地區由水污染引起的癌症發病率比全國平均發病率高出10倍以上。(袁泉) 
   
  沉丘縣水井統統腥臭不堪,80萬居民飲水全部嚴重污染;1993年全縣肝炎和消化道腫瘤發病率比十年前提高40%。奎河污染"五毒俱全"(氰、汞、珞(金)、砷、酚),且濃度極高,如工業廢水中揮發性酚的最高容許排放濃度為每升0.5毫克,而奎 河的最高含酚量已達每升759毫克,超標1 500倍。大腸桿菌超標更是駭人聽聞,沿岸井水大腸桿菌超標竟可至7600(數字無誤:七千六百)倍。被奎河污染的安徽省宿縣,民眾所患癌症計有食道癌、肝癌、胃癌、肺癌、血癌、腸癌、子宮癌、膀胱癌等,可謂品種齊全。宿縣受害最烈的鄉村,八十年代初期癌症死亡率高達10萬分之1630,比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全球癌症平均死亡率高出160~200倍;九十年代中期,範圍已擴大到相鄰的靈璧、泗縣的數十個村莊,靈璧縣少程村年均癌症死亡率竟達10萬分之5000,是世界癌症平均死亡率的約500倍。而黑河,從發源地直到注入淮河的100%河段,水質全部劣於五類;河南醫科大學對黑河上蔡段進行了為期壹年的調查,結果觸目驚心:沿岸人群死亡率和惡性腫瘤發病率均大大高於正常人群,每三個成年人就有兩個肝腫大,每十個兒童就有九個肝不正常,新生兒致畸率竟達 6%。(陳桂棣)(30) 
   
  …… 
   
  1995年,作家陳桂棣"象特務壹樣"私下採訪了淮河流域48座城市,寫作了報告文學《淮河的警告》,首次公開披露了淮河流域觸目驚心的水污染。回憶壹百零八天之見聞,壹個景像使他終身難忘:油污的河面……小孩玩耍,火苗濺入河中……隨 即水面燃起熊熊大火,火焰竄起5米多高,竟燒毀了岸邊十數棵柳樹……—— 遺憾 的是,這並非特例:水面燃燒已成為全國水污染統計項目之壹。遼寧錦西市五里河曾發生過大面積水面浮油燃燒,並造成連接北京與東北的交通大動脈京沉鐵路壹度 停運。遼寧省渾河水面著火曾燒毀壹座橋梁。 
   
  陳桂棣還親眼看見了壹條因受驚嚇而躥入淮河支流--河的倒楣的蛇,"那蛇剛落水 ,便像跌進開水鍋被燙了似的,身子扭作壹團,掙扎了幾下子,就被河水攝走了魂魄。" 
   
  他在文章里還記述了前文提到的那張照片:那位頭戴破草帽的老人未開口便下跪,突如其來,記者們來不及動作,只有《中國環境報》記者高傑搶到壹個鏡頭。這張照片後來得了壹個全國性影展的銅獎,高傑卻也付出了壹定的代價:為了取景,他站進了岸邊的淺水,僅僅是按壹下快門的時間,雙腳卻被感染得奇癢難忍,抓破了皮也止不住。最後竟需要多次進醫院治療,半月後方痊癒。高傑壹腳踩進去的僅僅是被淮河污染了的洪澤湖,如果是淮河呢?國務委員宋健1994年視察淮河流域時,在槐店閘遇見壹位老人,撩起褲腿,說:"只要在水裡壹站,就是這個樣子……" 老人雙腿紅斑點點,滿是膿血。(33) 
   
  救救淮河。 
   
  救救總體污染比淮河更嚴重的大遼河、海灤河、滇池、南四湖、巢湖。 
   
  救救污染直追淮河的黃河、太湖。 
   
  "人民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 
   
  據不完全統計,七十年代因水污染引起的人畜中毒、死亡,漁業農業減產,工業減產及產品質量下降,水面著火,破壞供水水源等重大事故達到了4位數之多,目前的情況更加嚴重。(34)日趨惡化的水污染,使民眾的日常生活已變得痛苦不堪。並不是所有災難都有中央大員親臨視察,也並不是所有的百姓都只會下跪,大量惡性 社會衝突已勢在難免。 
   
  例如,1979年8月8日,浙江省奉化縣皮革廠和食品廠在同壹天被農民搗毀。這天早晨,大批農民乘坐幾輛拖拉機闖進工廠,舉起鋤頭棍棒,發瘋似地打砸。頃刻間,廠子變成壹片廢墟。憤怒的農民們意猶未盡,還以棍棒威逼,迫使廠長喝下又黑又臭的污水。事件起因於水污染。這兩個縣級大廠壹直把未經處理的廢水排入奉化縣主要水源——縣江,江水變黑變臭,下游4萬多農民有水不能喝,不能洗。眼看著毫無解決問題之希望,農民們忍無可忍,只好自行解決。(35) 
   
  又例如,1986年11月1日早晨,湖南省冷江煤礦化溪工區發生了壹起激烈的械鬥。煤倉冒出的大量的煤粉污染了稻田,礦區排放的大量廢水污染了附近農民的飲水。有的井水細菌總數超標360倍,大腸桿菌群數超標793倍,井水渾濁變味,附近民眾怨聲載道,多次要求煤礦方面治理污染和賠償損失,但長期得不到解決。村民們無奈之際,只好將儲煤坪的鐵門強行上鎖。經縣、區、鄉三級政府部門勸說,後來又開了鎖,但要求煤礦領導察看稻田污染。此壹最低要求也沒有得到回應,便又上了鎖。煤礦不能停產,砸鎖運煤,村民們便擔了黑色的稻穀,高呼:"為了生存,我們只要求以污染的黑稻穀來換妳們的米食,決不無理取鬧。請妳們講講良心吧!"衝突發生,農民寡不敵眾,被礦工們打得血跡斑斑。農婦孩子聞訊趕來,礦工也呼嘯增援,手持木棒鋼條亂打。在這場激烈的械鬥中,多人受傷,壹人打死。趕來制止械鬥的鄉長即刻被打成重傷,鄉黨委書記被石頭打破腦袋,昏倒在血泊中。(36) 
   
  再例如,1996年12月25日,杭州市餘杭鎮300多老人,冒著寒冷,帶著露宿用品連夜到市政府門前靜坐請願,要求政府解決嚴重的水污染問題,"給我們壹碗清水喝" 。餘杭鎮的水源是穿鎮而過的東召(竹頭)溪,過去水流清澈,可見游魚。八十年代以來,上游臨安縣在溪邊建了6家化工、造紙、染織廠,廢水年排放量達50萬噸。至1995年底,排污企業已增至17家。據檢測,溪水色度高於正常標準9 倍,溪水中致癌物質酚的含量超過國家安全標準90倍,苯等毒性物質含量也超標,活魚放入水中,兩小時即告死亡。該鎮腸胃病、腫瘤病、不孕症、皮膚病明顯增加。怕遭到鎮壓,年輕人不敢請願。已退休的老人們則表示,"反正我們活了幾十年,就豁出去給子孫討條活路!"這次請願最後被杭州市政府勸止,但據說還在醞釀更大的行動。 有人聲稱,在忍無可忍之際,要炸掉工廠的排污管道。(37) 
   
  還例如,據壹家小報《現代人報》在事發五年之後的簡略報導:廣東省韶關市韶關冶煉廠於1983年被工人炸掉。貧窮的粵北山區曾壹度繁榮,當地民眾充分利用豐富的砷礦資源,大上土法煉砒,短短數年,煉砒窯達到了86座。當大捆大捆的"大團結"塞進了衣口袋裡時,人人都喜氣洋洋。但同時,他們身上正在長瘡流膿,然後會留下紅斑、黑斑,騷癢難耐。最後才明白,他們得的是皮膚癌。韶關冶煉廠的故事大致相同:工人們並不了解煉砒霜對人體的危害,(是廠方故意隱瞞嗎?——筆者批註,下同。)後來知道了,(如何知道的?)憤怒便如火山壹般爆發,把廠子炸掉了。(他們事前曾進行過非暴力抗爭嗎?結果如何?炸廠的結果又如何?)幾年之後,工廠的舊址上尚寸草不生,清澈的溝水流到哪裡,哪裡的人就遭殃。監測結果:含毒量超過標準44倍。韶關市政府只好撥款百萬,把廠區範圍內深度3尺面積 30畝的土壤挖出來再深埋掉。(38) 
   
  由於嚴密的新聞控制,因環境污染而引發的社會衝突事件大多為社會所不知。偶爾 泄露出來的消息也過於簡略,更無法憑藉上列個案對全局進行研究。只能估計數量 極大。 
   
  民眾陷於水深火熱,而政要們卻動用10億國庫鉅款,在中南海大搞清淤清污工程, 治理自己的小環境。 
   
  
   
  在本章結束之前,我要破例地提到提到幾個環保官員的名字。他們是:國務院環委會主任宋健,國家環保局局長解振華,人大環境與資源委員會主任曲格平。自研究中國生態危機以來,在大量閱讀中,我發現了壹個反常現像:已集體腐爛的執政黨里,還有壹小部分人敢說真話——環保系統官員。各類資料的字裡行間,他們的身影與國難同在。宋健、解振華、曲格平以及壹大批天良未泯的環保官員,臨危受命,如消防隊救災隊般四處蹈火赴難。雖烈火越燒越大,勢已燎原,但他們仍克盡職守,為拯救山河黎民奔忙呼號。我發現他們與大多名為"公僕"而實為"竊國集團 "的官僚有所不同,他們身上尚葆有著壹種與江山社稷相稱的統治之德。我還發現他們與那些名為"專家學者"而實際上早已淪為"飯碗集團"、"奏摺學派"的上層"知識份子"也不相同。他們敢說真話,並往往達到為國情所不容之邊緣。這可能與人品有關,也可能與他們所肩負的收拾山河之重任有關:在整個統治集團中,他們是最早最深切地預感到中華民族將大難臨頭的人。他們終年奔走於滿目瘡痍的國土,苦難當淨化靈魂。於是他們會揮淚承擔不當由自己承擔的責任,甚至不惜違背基本教義而公開宣稱"人民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連這壹點點大自然給的權利都被剝奪了";他們本能地抗拒著動搖民族生存根基的所謂"高速增長",他們預言著逼近的國難;他們不知能否挽狂瀾於既倒,只能知其或可為而為之;他們不能坦言對制度的絕望,只能徒勞地呼喚"大禹治水"、"女媧補天",試圖回到民族創世神那裡去尋找精神力量……作為壹個自由知識份子,儘管我不能認同他們試圖迴避制度轉型的因循苟且,但我也不能不對他們心懷敬意。他們沒有成功的希望而註定要成為悲劇英雄。但願我們的後代會記得他們的名姓。

大氣污染之癌

   
  尋找"森林火災" 
   
  八十年代中期,山西省的大氣污染已發展到令人難以置信之程度。壹次省政協會議上,壹些關心環境的委員們湊到壹起侃污染。我講的是老作家胡正的故事:山西省作家協會主席胡正先生是我的老前輩。某次,我陪同他到外地開會,歸程頗晚,天已黑盡。正閒談間,忽然胡正呼吸急促,掏出小藥瓶向喉嚨里噴霧。我問,氣管炎又犯啦?胡正喘了兩口,輕笑壹聲:太原快到了。見我不解,便又笑道,我這氣管,壹出太原就好,壹回太原就壞……大家笑過,又有人講:太原鋼鐵廠是污染大戶,老百姓吸了多少毒氣鐵末子就說不清了。單說那幾天大放壹次的紅煙,含鐵量極高,順風數百公里,軍用雷達全部失靈。大家笑道,這是壹個"軍事機密",再議論就以泄密罪論處。敵機順這股紅煙進來,打妳個措手不及! 
   
  議論間,竟從環保部門的委員那裡引出壹個"森林火災"的故事:衛星監測發現中國山西省中部地區出現異常,煙火瀰漫,能見度太低無法判斷,估計應該是森林火災。北京問山西,山西莫名其妙:座標所示地區是陽泉曲壹帶,基本上是荒山禿嶺 ,哪裡會有什麽森林火災?抓起電話查下去,回答竟是:可能是土法煉焦。 
   
  ——陽泉曲是我當過幾年煤礦工人的地方,百里山溝,大小煤礦星羅棋布。近年來焦炭走俏,當地民眾便土法上馬,把煤堆起來,不完全燃燒就成了土焦。成千上萬的土焦場,已把百里山溝悶燒成壹個煙熏火燎的污染地獄。省里壹道命令,奉命前往查禁的社隊企業局局長竟以身殉職:道路上濃煙滾滾,能見度太低,座車撞上了大樹。無論官方怎樣三令五申,土法煉焦難以禁絕。最後的收場極為奇特:莊稼死了,接著煉,樹死了人病了,還接著煉,直到生下的嬰兒盡為怪胎,要斷子絕孫了 ,這才自行罷手…… 
   
  究竟從何時開始,"消失"與"尋找"在中國成了永恆的主題? 
   
  二十年前,工業重鎮本溪市就已然從衛星的視界裡消失。 
   
  1979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運用衛星圖片分析世界主要工業城市的環境狀況,找來找去,竟找不到位於中國東北的本溪市。在本溪的座標上,是現代遙感技術無法穿透的壹片永遠的煙霧。數以千計的煙囪和數以萬計的汽車,給城市罩上了壹個厚濁的氣蓋。這裡的大氣污染已遠遠超過了中國的國家標準和美國的大氣污染警戒線。聯合國的環境官員們只好稱本溪是"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並大惑不解:這裡的樹和人怎麽還可能活下去?報告文學作家苗振亞報導了壹則"笑話":"在瀋陽市壹家醫院的手術台上,醫生打開壹位患者的胸腔,壹看患者那灰黑的肺部,便 肯定這是個本溪人,經查病歷果然不錯。"(1) 
   
  個案:內蒙古草原氟污染(略) 
   
  窒息的三大都市 
   
  1998年春,《世界日報》特派記者採訪了國家環保局壹位官員,聽來了兩則"趣聞 "。其壹是有許多國家駐北京外交官紛紛向本國政府申請環境補償費,以彌補長期在北京生活而造成的健康損失;其二是,有些城市因大氣污濁而看不到藍天,有些孩子從未見過星空,外出旅遊時看到月亮星星居然以為是假的。(3)這種說法雖然很形象,但多少有誇張之嫌。以下,我們來看看主要以數字構成的三大城市的情況 : 
   
  【北京】。 據1996年春夏之交進行的壹項環保檢查披露,北京的大氣污染十分嚴重,已進入世界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十大城市之壹,1998年的消息稱"世界第三"。最簡單直觀的是,北京已多年難見陽光。北京冬天空氣中的懸浮顆粒曾高達1280微克 /立方米,其中4成是沙塵,6成是煤灰。煤炭在北京的能源消耗結構中占70%,年耗 煤量近3 000萬噸,是全球燒煤最多的首都。首鋼、石景山發電廠等大型企業是主要的污染源。北京63%的壹氧化碳污染及22%的氮氧化物污染來自汽車廢氣。國產汽車尾氣控制標準很低,為發達國家的10~20倍,加之普遍使用含鉛汽油,污染就更為嚴重。(4)北京擁有100多萬輛汽車,交通幹線和十字路口的污染極為嚴重。雖然政府採取了壹系列控制措施,但北京的大氣污染指數仍然屬於國家五級標準中倒數 第二級。(5) 
   
  99年春爆出壹條新聞:北京的大氣污染終於叫總理朱熔基先生受夠了,說"妳們讓 我多活兩年吧!"壹些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說,再這麽污染下去,只有把首都遷出 北京了。 
   
  為了治理北京的空氣污染,當局採取了壹切可能採取的"緊急措施",先是18項, 治不住,又追加了28項,前後共46項緊急措施,但效果仍不明顯。三尺冰凍,非壹 日之寒。 
   
  1999年秋,北京舉行了中共建政五十周年盛大慶典,為了保證參加閱兵的戰機能夠讓市民看見,不要再像上次閱兵(1984年)那樣僅聞其聲而不見蹤影,北京市當局下令首鋼等25家大型工廠從9月21日到10月1日停產或減產十天,並禁止大型車輛進入市區,禁止焚燒落葉和垃圾。結果能見度大幅提高,往日灰朦朦的天空竟見了太陽,雖然空氣還算不上透明,但飛機總算是看清楚了。但好景不長,慶典壹過,天 空又陰沉下來,空氣指數又從壹級還原為三級(6) 
   
  【廣州】。 進入九十年代,廣州的大氣污染已由煤煙型向汽車廢氣型轉變。廣州市機動車數量瘋狂增長,1990年僅有36萬輛,至1996年已有90萬輛。(7)1996年,廣州城區氮氧化物年均濃度為151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了22.7%。無論年均濃度還是日均濃度,廣州都名列全國第壹,許多市民上街只好戴口罩。(8)交通警察首當其衝,成為汽車尾氣的主要受害者。八十年代廣州交通警察因病死亡的年齡平均為 41.3歲,九十年代前半期迅速下降到38.1歲,其中60%以上的死因是廢氣污染。(9 )1995年6月5日,中共廣州市委副書記石安海在"世界環境日"紀念活動上證實:由於嚴重的汽車尾氣污染,廣州上空已經出現過類似於五十年代美國洛杉磯發生過的光化學煙霧污染的徵兆。(10)汽車尾氣污染使【廣州市的能見度迅速下降,從 三十年前的30公里下降到18公里;日照時間由1964年的2 040小時下降到1994年的1 437小時,淨減600多小時。(11)由于越來越嚴重的大氣污染,肺癌成為廣州近十多年來發病率上升最快,死亡率最高的疾病。】目前,廣州成為在全國僅次於重慶、上海的第三個肺癌高發區。據統計,1980年每十萬人中死於肺癌者為12.71人,至 1994年,已快速躍升為58.13人,(12)也就是說,在十四年時間裡,因肺癌致死者的人數上升了4.6倍。1992年,廣州死於肺癌、哮喘、肺源性心臟病等呼吸系統疾病的人數達4662人,占當年全市總死亡人數的20%以上,已是廣州人的首要死因。肺癌已成為廣州近二十年來發病率上升最快,死亡率最高的疾病。(13) 
   
  【重慶】。 從高空向下俯視,重慶市21個區縣各戴有壹頂由污染物編織的"紗帽" ,濃度高出美國3~35倍的各類大氣污染物正在靜靜地混合。整個八十年代,重慶市 8 000多家企業和民用的燃料消耗量,每年以3.2%的比例遞增。大量含高硫分、高灰分的原煤,經過燃燒升上天空,形成雨水的污染物和霧的凝結核。重慶為世界三大 "霧都"之壹,與倫敦、柏林齊名。然而重慶的霧現在成了毒霧。在霧中測出的污染物濃度高達每升10萬微克當量,比雨水高8.3倍。據記者略有誇張的描寫,"霧水就象墨水壹樣黑"。暴露在空氣中的金屬雕塑半年就鏽跡斑斑,大橋的維修周期僅有南京的1/5,公共汽車壹年就被腐蝕得陳舊不堪。重慶呼吸道疾病發病率直線上升。1983年,重慶10大死亡原因中,呼吸道疾病尚排名第三,十年之後,1993年時已排名第壹,市中區的肺癌發病率更高居全國之首。霧多的月份,死亡率就增加。原來是山城之美的霧,現在成了兇惡的"空中殺手"。由於工業過度密集,污染嚴重,重慶已經成為壹口毒霧蒸騰的"大鍋";更令人擔憂的是,目前,在重慶上空40 0米低空,又形成了壹個逆溫層,就象給重慶加上壹個巨大的"鍋蓋",捂得嚴嚴實實,阻止被嚴重污染的大氣向外擴散。(14)據中國《報刊文摘》報導,重慶因大 氣污染而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已經達到每年2 0億元人民幣(2億4千萬美圓),等 於全市壹年的預算收入。此外,大氣污染所造成的酸雨,也使重慶躋身於全世界三 大酸雨之都的行列。(15) 
   
  基本國情與數字 
   
  …… 
   
  另有資料證實,華北12個城市大氣中的顆粒物平均濃度高達860微克/立方米,為紐約的20倍,倫敦的40倍,世界衛生組織允許濃度的9.6倍。(17)中國幾乎所有城市的懸浮顆粒污染都超過了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90微克/立方米),全國城市平均值(309微克/立方米)相當於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3倍,紐約的7倍,倫敦的14倍。中國制定的國家壹級標準(最佳)為懸浮顆粒150微克/立方米以下,為世界標準的將近2倍,而且,就是這樣的標準,也僅有廈門、北海、海口和珠海等極少數沿海城市能夠達到。據環保作家徐剛的說法,污染程度在省城裡尚屬中等的瀋陽,冬季粉塵 含量最高時,日均值為11 035微克/立方米;而1952年倫敦煙霧污染最嚴重時,粉塵 含量日均值也不過才4 460微克。(18) 
   
  …… 
   
  1988年,聯合國環境組織對全世界部分懸浮微粒污染嚴重的城市進行排名,瀋陽名列第2,西安第3,北京第5,中國參加監測的五座城市全部進入前10名。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調查報告,全世界20個人口逾百萬城市之大氣污染,北京名列第3,上海名列第11。(24)其實,這種從世界各國普遍抽選城市的評比方式,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掩蓋了中國這個污染大國的真實情況。據統計資料,分別名列懸浮微粒世界第2、第3的瀋陽、西安,在中國的排名僅為第24、第26。名列世界百萬人城市大氣污染第3的北京,在國內評比中,除了氮氧化物濃度與廣州並列第1之外,其他指標都不算很高,分別為第8(綜合指數)、第25(懸浮微粒)、第29(降塵)、第15(二氧化硫)。(25)這也就是說,如果打破國家界限,僅以 污染程度排名,則前二十名可能絕大部分為中國城市所囊括。 
   
  總體而言,中國城市大氣污染全球第壹。 
   
  半壁河山酸雨肆虐 
   
  中國酸雨區高速蔓延,其範圍已占國土面積的40%,約380萬平方公里。(26) 
   
  所謂酸雨,是指廢氣中所含有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遇水產生化學反應而生成的含 酸雨水。通俗地說,就是比較稀薄的硫酸。因此,酸雨的另壹種比較恐怖的說法就 是"硫酸沉降"。 
   
  1994年,由16位知名的酸雨專家提交了壹份《中國酸雨問題專家報告》,指出…… 
   
  據新華社1995年11月底報導,中國環境科學院動員了1 400多位科研人員,經過歷時三年的努力,於1995年完成了題為《中國酸沉降時空分布規律研究》的報告。這個全國性的大規模酸雨研究所得出的結論是:大陸酸雨區已經覆蓋了整個國土面積的 40%,並且在迅速擴大。近八年來,面積擴大了約100萬平方公里;酸度也在迅速升高,部分地區已超過重酸雨區(降水酸鹼度小於4)。1997年3月,權威的《中國環境報》也在頭版頭條證實,……全國受酸雨污染的城市已占統計城市的2/3以上,造 成巨大經濟損失。(28) 
   
  …… 
   
  每談及酸雨污染,各種報導及材料上都抄來抄去地重複著這樣壹句話:"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省已成為繼歐洲、北美之後世界第三大酸雨區"。這句話表面上是強調污染之嚴重,但隱含的意思則是,不過也就是和歐洲北美平起平坐。從二氧化硫排放量之統計數字上看,這句話頗有疑點:早在十多年前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壹。從人們的實際感受上看,則更是大謬不然:任何到過歐洲北美的中國人,都會對那裡空氣之潔淨留下深刻印象。筆者曾住的新澤西州是美國主要的工業區,污染最嚴重,被美國人譏刺為"美國的臭胳肢窩"。住在新澤西州的中國人很多,請問他們感覺如何?在歐洲北美,二氧化硫需要儀器檢測;而在中國的許多城市,用鼻子就可以聞出二氧化硫所特有的硫磺味。真實的情況應該是,整個中國南方 已經大大超過歐洲北美,成為世界上最嚴重的酸雨區。 
   
  香港《明報》引述世界銀行的壹份研究報告,對中國的大氣污染作了如下評價:主要城市懸浮粒子和硫酸氣體污染冠於全球,超過世界衛生組織和中國自己標準的2~ 5倍;因大氣污染致死人數年均36萬以上(主要城市25萬,農村11.1萬);各類污染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年均540億美元,相當於1995年國內生產總值的8%;其中主要是大氣污染,占330億,其次是煤炭、水和酸雨,分別為10億、4億和5億。(30)世界銀行關於中國經濟—環境的數字經常偏低。另據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王心芳披露,"目前中國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不僅沒有得到改善,有些地區還在加劇,其 中大氣污染日趨嚴峻,每年因酸雨和二氧化硫造成的損失便超過1 000億元。"(3 1) 
   
  簡而言之,以愛輝--騰衝線判斷,中華民族退守的東南半壁河山已幾乎盡為酸雨所覆蓋。(這裡有壹個兩難情境:形成酸雨的氣體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平均濃度,北方城市都高於南方城市,但酸雨覆蓋區卻主要是南方。據台灣中央研究院專家分析,這主要是因為北方是鹼性土壤,鹼性的浮塵可中和空氣中的酸根,而南方的酸性土壤就不可能起到這個作用。如此說來,浮塵嚴重的北方反因禍得福。如果按照目前這種浮塵減少而酸雨氣體排放量居高不下之趨勢繼續發展,也許會有那麽壹天 ,除青藏高原以外的中國版圖將全部被酸雨所覆蓋。) 
   
  下壹步會是什麽呢?早在十年前,專家們便發出警告:如果二氧化硫排放不嚴加控 制,土壤幾十年後將嚴重酸化,中國南方將變成不毛之地。(32) 
   
  大氣污染"癌擴散" 
   
  目前,大氣污染之癌正在迅速地由城市向地域廣闊的鄉村擴散。 
   
  1997年初夏,壹位元文匯報記者到雲南省 良縣與鎮雄縣交界的鄉村採訪,見到田地里到處堆放的石灰,大惑不解。當地幹部解釋道:"這兒的土壤酸性很強,要施石灰中和壹下才能種莊稼。"見多識廣的記者仍然不解:"為什麽這兒的土壤酸性會這麽強呢?"答曰:"下酸雨。"記者只知城市工業污染下酸雨,不知這窮鄉僻壤酸雨從何而來?原來,這裡有豐富的無煙煤和硫鐵礦,多到隨便淺淺地掏個洞便能挖到共生的礦床,架起土灶就能煉硫磺。在土法煉硫遍地開花的時候,壹個村莊最多有700座煉硫爐,終年黃煙滾滾,原始森林被熏死,山山嶺嶺化為寸草不生的焦土,待耕的土地被石灰拌得壹片花白,肺癌、氣管炎和骨質疏鬆遂成了高發病。( 33) 
   
  如果說這算自作自受,那麽下面的故事就純是無妄之災了。1997年9月,廣東省清遠市清新縣高田鎮政府引資興建了壹個有5座窯的煉銅廠,從廢棄的電路板、電纜、電線中回收廢銅。煉銅廠在焚燒這些有毒廢料時排放出大量濃煙,"其景像就如原子彈爆發時的蘑菇雲"。煉銅廠投產不久,數百畝山林和大面積農作物枯死,附近19 個村莊的許多村民皆出現嘔吐、頭暈、腹痛和手震的病像。村民們多次到省市有關部門投訴,均不得解決。無奈之下,只好聚眾包圍煉銅廠要求停產。同各地發生的此類事件壹樣,當地公安警察不僅不執行環保法,反而站在廠方壹邊威脅村民:如 再干擾生產就要抓人。(34) 
   
  此類事件俯拾即是,不勝枚舉。 
   
  由於鄉鎮工業急速增長所造成的大氣污染缺乏完善的統計資料,我們很難以資料來說明問題。但大趨勢是明白無誤的:鄉鎮已開始取代大中城市,成為大氣污染的新增長點。這壹估計可以從呼吸系統疾病已成為農村居民第壹殺手的驚人事實上得到印證。據1998年春中國衛生部公布的壹份例行報告證實,癌症和呼吸系統疾病分別是導致城鄉居民死亡的第壹病因,死亡率分別為10萬分之135和10萬分之147;在各種癌症中,由於嚴重的空氣污染和大量吸淤而患的肺癌又名列第壹。自由亞洲電台 記者就此採訪了美國環境保護局國際事務辦公室的瑪麗安貝莉女士,她認同中國官 方的數字,但作了壹點修正:"我們的調查顯示,這些呼吸系統疾病主要是由於空氣污染造成的,而不是吸淤造成的。"這位美國專家特別對中國鄉村的大氣污染表示了極大憂慮:"中國的環境污染不僅僅局限於大城市。由於許多重工業設施遍布邊遠地區,再加上近幾十年來成千上萬個鄉鎮企業的出現,使得中國的環境和大氣污染情況越來越嚴重。……比起發達國家、甚至許多發展中國家,中國在這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而如果中國的污染現象繼續嚴重下去的話,不但對它自己的國民,對整個世界都將是危險的。"(35)這位美國專家擔心什麽呢?--向世界的"癌擴 散"。 
   
  1993年底,在台北召開的"東亞區域環境與氣候變遷國際會議"暨"東亞酸雨研討會"上,來自東亞各國的大氣科學家們壹致提出,中國大陸所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占整個亞洲排放量的壹半,並可能飄散到其他國家。南韓、日本、新加坡等國的科學家直接向中國科學家抱怨,他們都是大陸空氣污染的受害者。台灣科學家則進壹步計算出,形成台灣酸雨的化學物質有1/3是從大陸飄來的。(36) 
   
  其實,這場官司早就打開了。八十年代,大陸專家辯解說,大陸中小型企業煙囪低矮,主要造成低空污染,中國酸雨危害相鄰國家和地區的可能性很小。日本學者後來提出壹系列證據加以反詰,【最簡單的事實便是:日本西北海岸石川、富山、新瀉、京都壹線,每逢季風從中國大陸吹來時,酸雨就忽然強烈。】其中石川的情況相當有說服力:該縣自然環境較好,基本上沒有致酸氣體污染源,其酸雨的逐月紀錄,明顯地與西北季風密切相關。在西北風最強勁的12月、1月,石川的降雨酸鹼度高達4.4,而季風過後,酸鹼度便逐漸恢復正常。名古屋大學太陽地球環境研究所岩坂泰信教授還追蹤到日本降塵有來自黃土高原的微粒,而且,日本酸雨還與這些來自黃土高原的降塵同步。使人困惑的是,這些本來呈鹼性的懸浮微粒,飄到日本時竟呈酸性,成為致酸因素。岩坂教授認為,答案只能是,在從黃土高原到日本的長途漂浮中,被高濃度的酸性氣體酸化了。1993年,中國國家環境保護局局長曲格平在接受日本朝日新聞訪問時承認,中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增加是無可避免的,將來中國的二氧化硫可能飄到日本而引起酸雨。這是中國第壹位承認中國可能造成日本 酸雨的環保負責人。(3 7) 
   
  1996年,台灣專家也提出了相同的證據:刮西北風時硫酸沉降量往往高於平均值,並具體指出台灣酸雨有相當比例來自大陸上海壹帶。(38)大陸專家則反唇相譏道,廈門等地也是高雄等地大氣污染的受害者。(39)但是他們忘記了壹個事實:廈 門是中國大陸少數幾個空氣品質最佳的城市之壹。 
   
  1998年12月,華盛頓大學教授柴菲(Dan Jaffe)在舊金山美國地球物理聯盟會議上,首次指出美國西岸的空氣中可能含有中國大陸工廠在壹周前排放的化學物質,雖然目前其濃度還不到對健康構成嚴重危害之程度。懷疑首先產生於美國西海洋壹些遠離污染源的地區所發現的大氣污染。比如奧林匹克國家公園的空氣與河流,在最近數年間持續受到不明來源的硫化物污染。各種追蹤研究的結果,把懷疑的方向引向亞洲,引向中國。早先,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已追蹤到污染物的來源地是北太平 洋地區中部。加州大學的托馬斯房ㄎ В homas Cahill)教授和他的同行們運用 衛星跟蹤的手段,已經監測出飄到美國的戈壁浮塵來自中國。【當舊金山的天空變成灰茫茫壹片之時,他們就明白壹直在他們密切監測之下的中國戈壁浮塵已經到來。】具有說服力的監測手段是偶然發現的:兩年前,壹種被叫做"廣譜臭氧影像分光儀"(TOMS)的臭氧監測系統被發現也可以用來跟蹤塵埃和煙霧,現在已變成監測跨洋污染細節的利器。科學家們終於確認,在太平洋上空,存在壹個特殊的空氣 流通隧道。在這條"隧道"里,來自彼岸的污染物可以6 000~10 000英尺/小時的 速度順風飄送,數日之內便可抵達美國。(40)當然,美國也不好對中國有何抱怨 ,因為美國也在污染他國,如它的近鄰加拿大。 
   
  我想,總有壹天,被污染者會向污染者索賠。 
   
  藍天紅日只是夢 
   
  中國的大氣污染之癌能否救治?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毫無希望。 
   
  就北京等少數幾個超級城市來說,空氣污染狀況似有緩解之望。北京市政當局採取了壹切可能的"緊急措施",諸如大幅削減工業廢氣排放量、集中供熱、設立無煤區、禁止原煤散燒、更換高效除塵器、強制淘汰舊車、強制安裝尾氣淨化裝置、禁止使用含鉛汽油、甚至頒布了相當於歐洲九十年代初的機動車尾氣排放標準……等等。只要這些措施部分奏效,情況就會開始改善。但是,這種搶救首善之區環境的強制性措施,是不可能照此辦理、推行全國的。原因很簡單,妳沒有那麽多錢。" 污染大戶"往往也是稅收大戶,"關停並轉"不起;全面更換落後二三十年的設備也是天方夜譚;把汽車尾氣排放標準提高到歐洲九十年代水準,更無異於報廢全部 國產車……總之,這些行政措施都很好,問題是這大把大把的銀子從何而來? 
   
  傳統的銅產地安徽銅陵市,空氣污染極之嚴重,民眾怨聲載道。八十年代中期," 污染大戶"銅陵第壹冶煉廠被迫實行技術改造,但恐怖的煙雲依然漫天翻滾。壹查,煉銅爐確實換代了,但因資金不足,硫回收系統根本沒有按設計方案實施。硫回收率達到95%的先進水準在技術上已完全可行,問題在錢:算下來,僅壹個銅陵第壹冶煉廠工藝設備更新換代所需資金,就高達10億元之巨,超過了全國江河湖泊(包括長江黃河在內)的養護經費。(41)1998年2月,國家環保局局長解振華宣布:今 後三年內,政府將投入1 800億元人民幣以控制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的趨勢,至於實 現治理規劃,則至少需要4 590億元。(42)也就是說,資金還缺壹多半。這個壹攬子計劃的1 800億元,分到治理大氣污染上能有多少呢?就算1/3,600個億,也不過在全國範圍內解決60個銅陵第壹冶煉廠級別的問題。近三年,北京市用於改善環境的投資有71個億,效果尚不顯著,籃天紅日尚不可見。(43)區區600個億撒到全國 ,成效如何可以想見。 
   
  當局治理環境污染的"殺手鐧"就是"關、停、並、轉",壹些官員悲壯地稱之為 "壯士斷腕"。這個對付毒蛇咬傷的典故用於治理污染之癌顯然文不對題:內生之毒用截肢手術是無法去除的。造成中國嚴重大氣污染的壹些主要原因,如荒漠化加劇導致的風沙、趕超戰略指導下的高速增長、資源與環境不計入成本的高消耗低產出、"雙軌制"造成的資源配置逆向流動、先天性的高污染型能源構成、脫離基本國情的汽車工業計劃等等,都屬於深重的內科病。若不對症施治,不要說斷腕,就 是斷頭也不行。 
   
  能源構成 
   
  再以能源利用率為例,據日本學者的計算:八十年代中期,二氧化硫排放量/GNP指數:中國40,美國6.6,日本0.9;即相同產值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中國是美國的6倍多,日本的44倍多。只要繼續維持"高速增長",同時能耗產出比居高不下,限制廢氣排放總量就是壹句空話。種種"緊急措施"之結果,不過是轉嫁災難,把高污染產業和舊車、國產車從北京"禁止"到外省,把都市的污染"禁止"到鄉村。最終的結果必然是加劇社會不公,在城市居民已有的居住、就業、教育、福利、娛樂等種種特權之外,再加上環境安全,而貧病交加的農民和鄉鎮居民則活該雪上加霜 。 
   
  在經濟--政治體制和發展戰略實行根本性的轉軌之前,"藍天紅日"仍然是壹個難 圓之夢。 
   
  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癌症高發地區,肺癌尤甚。呼吸系統疾病已成為城鄉居民第壹致 死病因。 
   
  污染的水妳可以不喝,污染的食品妳可以不吃,污染的空氣呢? 
   
  只要妳呼吸吐納於當代中國,便命中注定將最可能死於肺癌等呼吸系統疾病;而妳的子女也命中注定血液含鉛量極高,並有更大的機率死於空氣污染。 
   
  妳如何逃脫?

垃圾圍城的窘境

   
  爆炸的垃圾 
   
  爆炸發生在北京昌平縣陽坊鎮世宗公司宿舍。這是壹家專門生產防火報警器的公司 。 
   
  第壹次爆炸是在1995年9月8日中午。隨著壹聲悶響,壹只啤酒瓶從某家廚房窗口飛出。有人正下班路過,心想:扔瓶子?誰家吵架呢?後來才知道是點燃煤氣灶時發生了氣體爆炸,壹人輕傷。當時認為系使用煤氣不慎,不料壹個半月之後,又發生了第二次爆炸。這回不是壹聲悶響了,鄰居的感覺是壹聲炮響,以為是附近駐軍在演習放炮。而目擊者看到的,是滾滾的煙與火,是壹聲巨響之後衝出房門的"壹團大火球"。這壹次,壹家三口受傷,女主人燒傷面積達95%。這次事故之後,才發現引起爆炸的氣體不是煤氣,而是壹牆之隔的大型垃圾場產生的沼氣。人們斷了電,搬走了煤氣罐,在室內夯入新土,又砌上水泥地面,還是不放心,只好廢棄了這排恐怖的宿舍。不久之後,幾位職工回舊房取存放的蘋果,在已經斷電的宿舍里點燃蠟燭照明,引起了第三次氣體爆炸。 
   
  經北京市環保局監測中心現場考察,認定垃圾場是沼氣的來源。記者更親眼看到在垃圾場,在宿舍室內下水道口上、甚至牆根牆縫,幾乎隨處都可點燃沼氣的藍色火苗。(1) 
   
  近年來,中國垃圾燃燒與爆炸的惡性事故屢見不鮮,僅94、95兩年間所發生的典型事故就有: 
   
  1994年7月,上海楊浦區壹艘120噸的垃圾船爆炸,氣浪高達10餘米,甲板上的3位職工被彈起又落下,"6條腿頓時斷了5條"。 
   
  1994年8月,湖南岳陽市壹座2萬立方米的垃圾堆爆炸,將1.5萬噸垃圾拋向空中,摧毀了垃圾場外壹座泵房和兩道污水大堤。 
   
  1994年12月,重慶市發生嚴重的垃圾場爆炸,炸起的垃圾將正在現場工作的9名臨時工埋沒,雖經緊急搶救,仍造成7人死亡。 
   
  1995年5月,浙江嘉興市壹處垃圾山突然起火。由於燃燒面積過大,消防車無能為力,只能眼看著火勢蔓延,大火燒了壹整天后才得到控制。壹年之內,嘉興市已發生 過多次垃圾山起火事件。(2) 
   
  垃圾怎麽會爆炸呢?據有關專家介紹,城市生活垃圾有機物含量較高,如果發酵分 解時所產生的大量甲烷(沼氣)和垃圾堆內部熱量都不斷地積蓄,溫度升高到壹定 程度,甲烷就會自燃並引發垃圾燃燒。而當甲烷濃度達到5~15%時,在有氧的條件 下,就可能發生爆炸。 
   
  基本國情與數字(略) 
   
  垃圾城與垃圾河 
   
  長期以來,中國處理垃圾和各類固體廢棄物的方式壹般都是填低洼坑塘、裸棄堆置 或傾入江河湖泊。從衛星圖片或航空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垃圾圍城"的局面。 高樓大廈與骯髒的垃圾山並存共處成為都市之尷尬壹景。目前,中國2/3的城市已陷 入垃圾的重重包圍之中。(11) 
   
  首善之區的北京市,五十年代每年產生生活垃圾200多萬噸。當時有人形象地說"堆起來就是壹座景山"。直到七十年代末,生活垃圾還像糞便壹樣被當做肥料利用,還不成其為問題。八十年代以來,化肥開始普及,以菜葉等有機垃圾漚肥已不再受農民歡迎,垃圾處理才逐漸提上議事日程。(12)至1997年,北京市每天產生的垃圾已上升到1.5萬噸(550萬噸/年)。(13)1995年媒體報導,三環路與四環路之間,50立方米以上的垃圾山有4500多個;(14)1997年的報導是,"這座道路寬闊、建築宏偉的城市,卻面臨著被7000座垃圾山包圍的窘境"。(15)另據統計,北京市堆放的垃圾,至少有61.5%未經任何處理,垃圾所占的逾萬畝土地上臭氣衝天。( 16) 
   
  在垃圾處理問題上,尤其暴露出中國人極為薄弱的社會公德…… 
   
  ……又比如中國目前最長的大瑤山隧道,全長14公里,每天過往客車31對,春運期間超過50對。客車上違章向隧道里排放果皮、雜物、污水、剩菜剩飯及糞尿,使隧道里垃圾遍地,空氣惡臭,設備腐蝕,整個成了垃圾洞。垃圾還引來鼠害,隧道里鐵路道床上有鼠洞2000多個,多處道床被掏空,造成線路不平穩,枕木斷裂,鋼軌鬆動等險情。鐵路方面只好派75名工人專掃垃圾,每月清除的垃圾就有250立方米以 上。(18) 
   
  跨省轉移垃圾的現象也開始發生。1995年8月至9月,寧夏石嘴山地區前後共有86節裝滿垃圾的車皮源源不斷而來。有的被退回,又被鐵路部門再推回來,往返4次。因急需空車皮運煤,寧夏方面最終只好卸下。這批來源不明的外省垃圾總重4000噸。事後,寧夏環保部門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發現對於垃圾轉移事件 竟無適用條款。(19) 
   
  除了包圍著城市的垃圾山,我們還有流經城市的垃圾河。極而言之,除了人跡罕至之處,中國可能已無壹條倖免於垃圾污染的江河。僅長江與黃河,每年承載輸送的垃圾量就近億噸。(20)據此推算,九十年代初期,全國河流每年輸送垃圾量可能在1~1.5億噸,占全國垃圾總量的13%~20%;換句話說,每年有20~30個北京的垃 圾量直接傾倒入江河。(21) 
   
  …… 個案:史麥納廠的垃圾減量 
   
  日本人在對垃圾進行回收時提出了壹個口號:"混在壹起是垃圾,分開以後是資源 "。即是說,生產與消費過程中的"排出物"不都是"廢棄物",還含有大量有用的資源,是"資源垃圾"。日本學者岩佐茂指出:"‘垃圾資源’這壹概念本身就 是矛盾。"並進而認為,這壹矛盾反映了"資本的邏輯"。(22) 
   
  岩佐茂先生基本上代表了西方左派知識份子對資本主義的批判立場。他的思路是:大量廢棄物,特別是自然難以化解的人造物之出現,是始於資本主義產業化;以大量消費和大量廢棄為特徵的大量生產,正是大量"垃圾資源"的來源。這證明了,現代產業化所遵循的,不是保護環境與資源的邏輯,而是資本的邏輯:單純追求經 濟效益(利潤)。 
   
  那麽,又該怎樣解釋產生於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三R運動"("減量"、"再使用 "、"再生利用"這三個英文單詞的頭壹個字母都是"R")呢? 
   
  ——岩佐茂先生並沒有迴避這壹問題,指出:當再利用廢棄物可以取得好的經濟效益時,資本會這樣做。但是,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因為廢棄物有使用價值,而是遵循了追求利潤這壹資本的邏輯。岩佐茂先生還繼續批判道:"……按資本邏輯進行生產的企業則完全可以不考慮消費後排出的廢棄物,從而免去了處理生活廢棄物的責任。其結果,對大量消費後排出的廢棄物的處理成了消費者和行政的責任…… "(23)抽象地說,岩佐茂先生的批判是有道理的。因為以資本為重要特徵的現代社會並沒有真正解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等根本問題,它並非"理想社會"而僅僅是"較好的社會"。但具體說來則不然,其壹,人類社會很難逃脫利益驅動法則,環保同樣沒有超出利益法則;其二,只要原材料和環境容量因日益短缺而被賦予價值,從而以"成本"進入追求利潤的"資本的邏輯",便立刻會受到遠 比其他"邏輯"更加有力的保護。 
   
  下面,我試圖以壹家大型汽車製造廠為例,看看"資本的邏輯"在"垃圾減量"中 是如何發生作用的。 
   
  "日產"(Nissan)是世界汽車行業中成功的範例。從1979年起,"日產"即與" 豐田"(Toyota)並列為美國市場銷售量最大的日本汽車。在看起來很不錯的八十年代,銷售量的快速成長掩蓋了製造成本的節節上升,當問題終於露出水面時," 日產"已降至美國市場日本汽車第三,名列"豐田"與"本田"(Honda)之後。所萬幸的是,此時,"日產"始於八十年代末的壹項高瞻遠矚的環境計劃發生了效用。"日產"在美國唯壹的製造廠,是坐落于田納西州首府納許維爾(Nashville)附近的壹片玉米地里的史麥納(Smyrna)廠。占地32英畝,年產45萬輛。雖然工業廢 棄物已成為嚴重的公害,但是, ●"……田納西州張開雙臂迎接"日產汽車"廠, 而大多數的人--不論是"日產汽車"的員工、鄰居、乃至於州政府,都認為為了幾千份高所得的工作,而帶來些許污染並不為過。對許多人來說,他們並不認為垃圾構成了嚴重的問題。……地方政府同意將"日產汽車"的垃圾悉數運走。在這種情況下,"日產"可能會因此認為:這些東西是妳們的問題。但事實上他們並未如此 。"(24) 
   
  事實是,史麥納汽車廠制定了壹項激進的環保計劃,因為激烈的競爭使降低成本成了企業的得救之途。表面上看來,這句話邏輯混亂,因為通常的經驗恰恰相反:加強環保必將提高成本。讓我們來看看史麥納廠的邏輯:他們瞄準的首先是"垃圾減量",認為減少"垃圾"就是減少原材料消耗,就是降低成本。首先,史麥納廠要求零件供應廠家合作,把原來的壹次性的包裝改換為可重複使用的包裝。實際上,這等於是將廢棄物的問題轉嫁給了供應商,但這種"轉嫁"絕不僅僅是壹個道德律令,而同樣基於"資本的邏輯"--追求利潤。比如,某種用過即扔的包裝要花7.5美元,而可重複使用的包裝要花10美元,只要重複使用兩次以上,供應商也會從中獲取利益。而某些實在無法改進的包裝,如果是瓦楞紙箱,便回收賣掉;如果是每兩片擋風玻璃之間的泡沫塑料等等,則退回零件供應商。這最後壹種做法無疑是"嫁禍於人",但同時也激發了對方垃圾減量的驅動力。現在,史麥納廠所購買的9 75 0種不同零件中,超過97%已改換為可重複使用包裝。同樣,垃圾的回收也做得很徹底:過去,他們把廢鐵屑直接拉到收購部門去賣;現在,他們買進壹台壓縮機,把廢鐵屑壓成小鐵塊再賣,售價提高。沾染了塗料的廢塑膠難以回收再利用,混雜的塗料會使再生塑膠失去彈性;史麥納廠則採取降級使用,或與塑膠廠立約:本廠購買的垃圾箱等塑膠製品,必須由本廠提供的廢塑膠製造。事情並非到此為止:史麥納廠對高品質塑膠廢料的降級使用壹直心有不甘,最終促使日產實驗室研發出清除 塗料的工藝流程…… 
   
  幾年之後,結果是鼓舞人心的:現在,生產每壹輛汽車的垃圾,從"垃圾減量計劃 "開始執行時的180磅減至四年後的30磅,再壹年後,減至14磅。過去,史麥納廠每天製造的垃圾可填滿20個巨型垃圾箱,最後降低為1。這已經成為壹個奇蹟:假若全廠每個職工每天扔4個汽水罐,這個垃圾箱便會被填滿。在這個奇蹟之上,資本的邏輯驅使史麥納廠繼續改進,他們雄心勃勃的新計劃是:藉由減少零件種類、減少零 件加工量、降低廢品率等,創造"無廢料流程"。 
   
  垃圾減量的努力,使史麥納廠在其他廠家垃圾傾倒費大幅上漲之際,每年可節約同項費用500萬美元。當然,對於史麥納這樣的大廠,數目實在不算很大。更大的效益是在預料之外:比如,由於可重複使用包裝不需拆包,可直接送到生產線上,節約了人手,也減少了往返搬運量;又由於這種新包裝較為合理,占用裝配空間減少,生產每輛車所需空間大約僅為從前的1/3,由此而帶來的間接效益是降低了廠房、不動產稅、冷暖氣等費用在成本中的比例;由於零件搬運方式簡化和可重複使用包裝的採用,史麥納廠減少了40%的零件庫存量,僅此壹項,每年節約的金額高達4億美 元之多。 
   
  驚人的資源揮霍:數十倍與壹百倍 
   
  正當發達國家大搞垃圾減量之際,中國卻是垃圾圍城。 
   
  除去污染,垃圾圍城還象徵著資源揮霍。因為垃圾的大量產生是由於資源的不合理、不充分利用,所以,垃圾的產生、排放、堆存量越多,說明資源的浪費越大。中國長期採用以大量消耗資源和粗放經營為特徵的發展模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工藝、技術和設備落後,導致固體廢物產生量極大。每百美元工業產值所產生的固體廢物九十年代初期仍比發達國家八十年代初期平均高出10倍,甚至幾十倍。 (25) 
   
  有專家統計:"從五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中期的三十多年中,(中國)社會總產值增加了15倍,人口增長了1倍,向大氣中排放污染物增加了100多倍。也就是說社會總產值增長1倍,污染就要增加6~7倍;人口增加1倍,污染增加100倍。"(26)讓這些數字過壹下腦子,妳必定會驚詫莫名:為什麽?怎麽會這樣?——即,對於企業而言,不僅沒有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內在動力,相反,揮霍資源、放縱污染竟成了利益之所在。當然,這已經不僅僅是污染,而是資源與制度、發展戰略與制度的 關係了。後面的章節中我會詳加剖析,此處不贅。 
   
  附帶說壹句:建議西方左派在批判工業社會的"資本的邏輯"時,不妨也研究壹下中國。如果說"資本的邏輯"未能解決西方所有的生態問題,那麽,缺乏"資本的邏輯"在中國所造成的則是資源與環境的災難。其中之道理,類似於下面這句話的 簡單邏輯:"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 
   
  垃圾民族主義與垃圾爭奪戰 
   
  從五十年代起,發達國家已經開始著手研究垃圾資源化的問題,目前已進入實用階段。七十年代,西歐和日本的垃圾資源化程度為16%,至九十年代已提高到55%。( 27)而中國的垃圾迴圈再生工業極為落後,以1990年為例,從回收處理垃圾中,英國收益64億美元,美國收益60億美元,而中國僅有10億美元。(28)當然,在各種普遍的落後中皆可選出先進典型——在包圍城市的垃圾山中,人們也發現了某座垃圾山變成了"垃圾莊園"。這座占地25萬平方米、高17米的垃圾山位於天津市河北區,該區環衛局在此進行了消化垃圾變廢為寶的成功示範。他們先把垃圾發酵三個月,然後再進行篩選。10%的垃圾在發酵過程中被腐爛消化,70%被篩選成有機肥料,只剩下20%需要填埋。他們使用自己改造的機械,每天可篩選垃圾150噸,每噸成本僅需3元。1988年,這裡還是壹座垃圾山,現在種菜餵豬養雞,被來這裡參觀的英、美、日、德和世界銀行的專家們稱讚為大莊園。但遺憾的是,天津的經驗並沒有得到普遍推廣,垃圾圍城的趨勢毫無緩解之跡像。看來,垃圾回收再利用尚未建立 起市場機制(即"資本的邏輯")。 
   
  垃圾治理面臨的問題很多,暫且不談宏觀的經濟發展模式,只談談比較容易改進的資金不足。資金不足壹方面是垃圾處理收費偏低,居民排放生活垃圾基本上不收費,對機關廠礦的垃圾每噸也僅收取15元,價格明顯不合理。資金不足的另壹方面是國家投資不足,比如1992年政府在環境衛生方面投資為28.4億元,遠遠不敷需要。我們每年可以被迫付出100億的垃圾污染損失,可以放棄垃圾中價值250億以上的可利用資源,卻偏偏拿不出幾十億來回收,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也許,這正是因 為缺乏"資本的邏輯"? 
   
  近年來,中國開始從發達國家進口各種可利用廢棄物。本來,輸入這種"混在壹起是垃圾,分開以後是資源"的"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對於資源極為短缺,勞動力又極為低廉的中國是有利可圖的。但在壹種過敏的民族主義情緒下,媒體上不斷出現"洋垃圾"、"變相入侵"、"屢撞國門 "、"再度截住"等貶抑語言,使垃圾進口遭到歪曲。甚至在環保專著上也有如下語言:"……少數部門領導和地方官員也壹度將進口‘洋垃圾’視為發展經濟的旁門左道。……如果說在舊中國的外國租界被插上‘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是貧困落後的中國屈服於帝國主義武力的恥辱,那麽在已經擁有絕對主權的中國,有人竟然用錢或各種優惠政策引進外國人無法處理的各種垃圾不是壹種更大的國恥嗎?"(29)這樣壹來,作為可回收再利用的壹種資源,垃圾進口就被不加分析地斥為"生態侵略"、"壹場不見硝煙的戰爭"。上海、南京、福建、海口等地被查獲的幾宗非法進口生活垃圾、化工垃圾事件,經片面炒作,竟形成"誓把洋垃圾拒於國門之外"的糊塗輿論。如果說進口有市場需求的"洋垃圾"有賣國之嫌,則耗費大量寶貴外匯重複進口電冰箱、西服、軟包裝等等生產線又該如何論處?事實上,進口可利用廢棄物不僅有經濟落後國家 ,也有發達國家。英國大量接收西歐的工業垃圾,其數量在八十年代增加了2 0倍。加拿大則接受了美國外銷工業垃圾總量的85%。應該用明白的語言說清楚:就總體而言,進口"洋垃圾"利大於弊。回收處理某些"垃圾",在發達國家可能獲利不大,因勞動力價格過高,但在中國則相反。如進口廢塑膠,利潤極高。把廢塑膠簡單分撿、切碎、漂洗、加溫後製成的"塑膠米",可用來製造汽車保險槓、電視機外殼等,在市場上十分走俏,轉手三次還有錢可賺。至於壹些不法商人趁機把有毒有害廢物矇混入境,造成污染,則是壹個加強商檢(如實施裝船前核對總和到達口岸檢驗)的執法問題,與垃圾進口本身並不相干。實事求是地說,這種情況十分少見。以1997年為例,全國商檢部門共檢驗各種進口"洋垃圾 "560多萬噸,價值約10億美元,結果基本符合環保規定與商業合同,合格率竟高達99.59%。(30)與進口商品90%的合格率相比,進口垃圾合格率相當之高;與中國工業品不足70%的合格率相比,更是遙遙領先。(說壹個笑話——手頭正好有壹張剪報——據《世界日報》1999年3月19日本報上海訊,上海市技術監督局18日宣布,在最近壹次對 20家企業生產的31種食品機械產品抽樣檢驗中,合格率為零。)總而言之,進口垃圾基本上是壹個經濟問題而不是政治問題。對於難以避免的垃圾污染問題,應針對"洋垃圾"具體種類權衡利弊得失(其中包括環境損失),調整價格或立法禁止。 
   
  正當我們中國人對西方的"垃圾侵略"義憤填膺,而誓將"洋垃圾""拒於國門之外"時,世界正在發生著某種靜悄悄的我們不甚理解的轉變。比如,1999年春,泰國將儲藏了三十六年的核電站廢料運交美國處理,並"未付分文"。接下來,印尼、菲律賓、台灣也都將把核廢料運到美國去處理、儲存。(31)又比如,歐洲開始了垃圾爭奪戰。在德國,發韌於八十年代的聲勢浩大的環保運動,成功地促成了垃圾減量:據統計,在九十年代的頭三年中,德國的工業垃圾以年均16%的速度遞減,而生活垃圾則整整減少了50%。如此壹來,在強大的回收—再利用生產能力面前,垃圾供不應求,大量進口已勢在必然。在這種形勢下,許多城市制定了相關的法律,不許工業垃圾出境(不是"拒於國門之外")。這方面,杜塞爾多夫市與比利時的垃圾官司極為有趣:先是,杜塞爾多夫市某造紙廠擬將自己的工業廢料以每噸附加 162美元條件出讓給比利時的壹家水泥公司處理,市政府則強令該廠以每噸附加324 美元(正好2倍)的條件出讓給當地的壹個垃圾加工廠。那家被撬了行的比利時公司不服,壹狀告到歐盟委員會,認為杜塞爾多夫市政府行政干預,違背了歐盟內部單壹市場原則。由於未詳加解釋的原因,杜塞爾多夫市最終打贏了這場官司,但該報 導最後說:整個德國垃圾短缺的問題並不會因此而有絲毫改觀。(3 2) 
   
  ——這對於中國是壹個諷刺。也許,當中國終於理清了自己的資源存底而決心大量 進口垃圾之際,將又壹次發現為時已晚。

近海之死

   
  赤潮突襲香港(略) 
   
  個案:黃花魚與鰻魚種族滅絕 
   
  曾幾何時,酷捕濫撈已成為中國漁民普遍的"生產"方式。膠東半島南側海岸礁石密布,浮游生物多,適於魚類生存繁殖。這裡的檀魚、梭魚肉嫩味美,卻因過量捕撈數量劇減,價格十年飛漲10倍。檀魚、梭魚生性機敏,又梭巡於礁石之間,不易網捕,垂釣又費工。漁民們便自製"瓶雷"、"塑膠袋雷",炸他個翻江倒海。在鳳城老龍頭海域,常可見到數十艘船圍定壹片海面,實施"飽和轟炸"。剎那間水 柱沖天,大小魚類翻轉肚皮漂上水面……(5) 
   
  四、五十歲以上的中國人應該還記得黃花魚:雪白的蒜瓣肉,味美而無細刺,出產於黃海和東海,曾經是我國首要的經濟魚類之壹。六十年代,每逢魚汛,黃花魚滾成了粥,滿海都是"咕咕咕"的魚鳴。壹兩網就能裝滿壹船。當時的魚網是大眼網,撈大的,留小的。後來國家下達的指標不斷上升,收購部門的標準也不斷放寬,於是漁期延長,網眼加密。這種海盜式捕撈的結果,終於引發了滅絕人性的種族滅絕。吃過黃花魚的人都可能記得,黃花魚的頭骨里有兩塊乳白色的小"石頭",學名叫"耳石",是黃花魚的聽覺器官。耳石的另壹個作用是維持平衡。如果受到強烈刺激,黃花魚就會失去平衡,昏迷不醒,漂上海面。人們便在船底上挖個洞,裝上木製的響鼓,叫做"響船"。對於使用"響船"圍捕黃花魚的情景,有人做了生 動的回顧: ●"這年春天,正當黃花魚洄游之際,在它必經之地的卡脖子灣,準備著壹場對黃花魚的滅絕人性的大屠殺。半島漁民的幾百艘響船壹字排開,半島以外的農民合租的船,也有幾百隻,密密麻麻可怕地布滿整個海面。他們搶占有利的水域,擺好了位置和角度,準備給黃花魚致命的壹擊,對美麗的大海進行壹次毀滅性的搶劫和掠奪。 
   
  這壹罪惡的時刻終於來到了。當黃花魚的先頭部隊剛剛通過時,壹聲螺號,如同山林響馬的壹聲呼哨,海面上的船隻立刻同時敲響木鼓。"咚咚咚","乒乒乒", "咣咣咣",……極大的響聲直衝海底,直上九霄。人們發狂了,像剛剛從樹上下來的原始人,"嗷嗷嗷"地吼叫著。正在行進中的黃花魚,被這突然襲來的聲浪所震驚,很多魚因耳石振盪失去平衡,直撞在海谷的岩壁上,頭顱破裂。死魚壹層壹層地接連不斷地湧上來,覆蓋了整個海面。……黃花魚真是海里的黃金,滿海都是金色。金尾金腹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金光。這是何等悲慘的死亡場景啊!漁船穿行在黃花魚的墓場上,盡力多裝快跑,運送著魚屍。 
   
  以後的幾天裡,成堆的黃花魚不斷地被海水卷上海灘。平日光亮潔白的沙灘被魚屍所污染。人們面對著的是壹片死亡籠罩著的海洋。 
   
  ……事過之後,清醒過來的島民們憤怒地燒毀了幾百隻響船,唯留下壹只,作為歷史的見證。"(6) 
   
  可與黃花魚圍殲戰相媲美的是鰻苗大戰。 
   
  據1995年《中國青年報》消息: ●"因冬季氣候較暖,有"軟黃金"之譽的鰻魚苗 汛期已提前到來。眾多淘金者四面八方,水陸並進,全國最大的捕鰻苗基地、江蘇 東台市沿海東沙海域已聚積3 000多艘捕鰻船隻。鰻苗求購價已創歷史最高紀錄。 
   
  近年來愈演愈烈的鰻苗大戰,使鰻苗資源遭到嚴重破壞。江蘇東台1987年產鰻苗10 噸,而去年僅產鰻苗3噸。……到去年底,每尾鰻苗已漲至18元,而前年的最高價是 13.8元。預計今年捕鰻船隻將突破6 000艘,比去年多1 000艘,人員將達2.4萬人, 其中專業漁民僅占0.25萬人。"(7) 
   
  這條消息所傳達的資訊是極為明白的:經長年的瘋狂捕撈,鰻魚即將絕種。數字也好算:就算95年仍然保持3噸的總產量,6 000條船捕撈,每船平均不過1市斤。就算鰻魚苗是"軟黃金",就算每天捕撈1市斤,也是明擺著的虧本買賣,更何況是整個 漁季才1市斤呢?何至於此?何至於此? 
   
  野生鰻魚即將絕種,災難已經來臨,官民上下總該有所反省有所動作了吧?不然,請看後繼消息:1997年江蘇沿海出現了歷史罕見的鰻魚苗荒年,數以萬計的漁船望 海興嘆。以主要產地東台市而言,6 000艘漁船每天捕不到10 000尾,平均每艘船不 到2尾。事情似乎已經做絕了,到頭了。還有船損人亡的小插曲為這種難以思議的瘋狂作註腳:由於鰻苗資源枯竭,漁場幾乎成為戰場,爭鬥中發生多起沉船事故,至 少有20人死於非命。(8) 
   
  對於這種鰻魚資源枯竭、海損事故加劇之後果,有關人士早就發出過明確的警告。 但事情還是按照它固有的軌跡走向最壞的結局。 
   
  基本國情與數字 
   
  中國近海北起大連南至北海,除了極個別地方,幾乎全部海域都受到嚴重的污染。 按照中國國家標準,三類水質為最劣,但中國近岸海水水質以三類和超三類為主。 …… 
   
  …… 
   
  如果數字不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請看下面這條有趣的小消息: ●"長年對海底古代沉船進行文物挖掘的中國水下考古隊,如今正面臨著海水污染的嚴重挑戰。 近十年來,水下考古隊幾乎是在混水中摸索著過來的。據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室主任張微介紹,從目前已進行的幾處水下考古作業情況來看,中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等近海的淺水區均存在水污染現象。在2米左右水深的海底,能見度幾乎 為零,水下照明也僅可見微弱的紅光,其中尤以渤海最為嚴重。"(17) 
   
  作為近海污染及酷捕濫撈的結果,海洋生物資源大量滅絕……。渤海……黃海…… 與千島漁場、紐芬蘭漁場、秘魯漁場齊名的中國最大的舟山漁場……魚獲量已接近於零。(18)東海……南海……主要海產已經捕撈殆盡。(19)……底拖網作業,網眼細密的底拖網像掃帚壹樣頻繁地掃蕩著海底的幼魚,人稱"海掃帚"。"海掃帚"捕撈起來的魚,帶魚像筷子,黃魚像梅子,墨魚像棗子,鰳魚像刀子。……農業部長劉江到舟山漁場考查,漁民說,現在撈上來的帶魚像麵條壹樣粗細。這位部 長痛心地說:"這樣下去,我們不是自己砸自己的飯碗嗎?" 
   
  …… 
   
  自1990年開始,【中國水產品總量已經連續六年居世界首位。】1996年總量達到2 850萬噸,占全球的1/4以上。我們可以驕傲地宣稱:中國已經壹躍而成為世界水產大國!雖然這個水產品總量的55%是源於人工養殖,然而,我們仍然付出了漁業資源 全面枯竭的慘重代價。 
   
  …… 
   
  1999年,農業部被迫宣布:捕撈量實行零增長。(22) 
   
  個案:瀕死之渤海 
   
  1998年6月9日,北美《世界日報》報導渤海污染,標題為"渤海生態平衡惡化,將 成死海"。 
   
  …… 
   
  —看起來,渤海可能真的要死了。 
   
  國家海洋局資料顯示:自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期,每年通過排污口直接排入渤海的各種污水近28億噸(不含黃河、遼河、海河、等40餘條河流攜帶的各類廢渣廢水);其中主要的污染物,包括……每年排海量都在70萬噸以上。其實,不計算黃、遼、海等40多條河流輸入渤海的廢渣廢水量,遺漏很大。以廢水論,僅黃河每年就輸送廢污水40多億噸,(23)全部入渤海河流廢污水量總計至少在50億噸上下,按壹半入海算,也有25億噸,加上由排污口直接排入的28億噸,至少在50億噸以上。由於渤海是個半封閉式的淺海、內海,水體交換能力極差,約二百年左右才能完全交換壹次,近半世紀以來排入的廢水廢渣應不斷積累。粗略估算壹下,目前渤海 所容納的廢水應該有1 000億噸左右。 
   
  歐洲的黑海與渤海相近,也是眾多河流的入海口,也被稱為污水坑,面積約為渤海的5倍多,但水體交換能力更低,僅靠著狹窄的海峽與地中海連通。據土耳其學者調查,黑海被污染的程度,不計廢水,已達每年每立方公里海水接納廢渣20噸。於是 歐洲驚呼:"黑海已成名副其實的‘黑海’!"(24) 
   
  ——渤海呢?讓我們動手算算:渤海總面積7.7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8米,體積為 1 386立方公里;黃河每年輸送廢渣5 000萬噸,以1/5入海計,就是1 000萬噸;簡 單除壹下,渤海每年每立方公里海水接納的廢渣量至少在7 100噸以上,竟然是黑海 污染程度(每年每立方公里海水接納廢渣20噸)的350多倍。 
   
  ——這個數字是有點驚人了,莫非土耳其學者少寫了壹兩個"0"?想壹想,中國近海污染,自己訂的標準,尚且動輒超標幾十倍上百倍,超黑海350倍,倒也不是不可能。再想想入渤海的那幾條河:黃、海、遼河--中國河流污染的前四名,除了第三名的淮河,全齊了。其中黃河屬於重度污染,海灤河污染度是黃河的1.7倍,大遼河又是海灤河的2倍,純是毒水。(25)這樣說來,渤海超黑海350倍也並非不可想像 。 
   
  遼河不必說了。有條不太有名的五里河,直接流入渤海錦州灣,(就是在談水污染壹章里曾提及的那條河面著火燒斷了京沉鐵路橋的河)。五里河的排污量大大超過徑流量,水質已很難歸入哪壹類,鎘、鉛、鋅等有毒有害物質含量超標數倍至數千 倍,城區段河底泥中的污染物,僅汞便有90噸。在五里河的入海口,7 000多畝灘涂 已成為無生物的"死灘"。錦州灣這壹帶是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渤 海污染最嚴重的海域,每年接納的工業污水有3 000多萬噸。原先是蝦、毛蚶及壹些 經濟魚類產卵場和育幼場,現在有7平方公里海域生物滅絕,成為"海洋荒漠"。可以這樣說:環渤海地區三省壹市,沒有壹條河流不向渤海輸送污染。有監測人員做過這樣壹個試驗,把活的海貝放入受重度污染的大連灣海水中,壹個多小時之後,海貝全部死亡。黃河入海口的萊州灣原來有壹片養殖對蝦、海帶的黃金海岸,現在 早已變成瘡痍滿目的荒海灘。(26) 
   
  此外,海上石油勘探開發…… 
   
  還有富營養污染:渤海沿岸養蝦池有170多萬畝,許多地方大面積的養蝦池集中連片 ,高密度放養,高投餌量,也加劇了渤海的污染程度。附帶說壹句,這也是令人難 以思議的:在那麽可怕的污染中養蝦,養那麽多,還有人吃。 
   
  除了污染,還有滅絕式捕撈…… 
   
  現在的渤海已無魚汛可言。有人回憶五十年代初期,說:"渤海里的魚多得捕不完 ,那時的漁船也小,經常壹網下去,魚滿滿的,拖都拖不起來,有時沒法只好拿刀 把網砍破,把魚放走……"(27) 
   
  環渤海地區三省壹市,資源豐富,人口近2億,土地面積占全大陸的1.6%,但經濟貢獻占10%,被譽為中國北方的"金項鍊"……依託和開發渤海,發展外向型經濟,當前途無量。有專家提出"環渤海經濟圈"的構想,認為環渤海地區有望成為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之後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三引擎"。這是壹個經濟起飛的宏偉藍圖。搞好了,甚至可與日本的瀨戶內海壹比,但渤海日趨嚴重的污染已使這個夢 想落空。(28) 
   
  (壹提及渤海污染,各種文章又抄來抄去的向民眾呼籲:千萬不要忘記瀨戶內海、 東京灣、黑海、地中海、波羅的海、白令海留給世人的教訓,決不能走先污染後治 理的黑色發展道路。--不要再拿別人給自己墊背了,必須明明白白地說:渤海的污 染世界第壹。) 
   
  1998年,中國海洋局在渤海進行了為期二十二天的聯合執法,然後向外界宣布:隨 意排污、盲目建設,正在使渤海的生態持續惡化,長此以往,渤海將很快變成"死 海"。(29) 
   
  上天賜予中華民族遼闊國土,其中荒涼的不毛之地(沙漠、戈壁冰川、石山、高寒荒漠等)約300餘萬平方公里(約占33%),毀林開荒而造成的嚴重水土流失之地36 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38.2%),有效生存空間僅剩300萬平方公里(占28.8%)。在這僅存的風水寶地上,我們繼續喪失著國土的精華--耕地,破壞著精華中的精華-- 城市。我們的天空瀰漫著令人窒息的氣體,飄灑著腐蝕壹切的酸雨,席捲著萬里沙塵;我們的大地在動搖、開裂。承載著數千年輝煌文明的國土上,海水在入侵,森林在縮減,淡水在枯竭,水庫在崩潰,礦產在耗盡,垃圾在圍困,物種在滅絕,洪旱災害則年復壹年輪番掃蕩。我們且戰且走,不斷退卻,最後退守在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壹線。背後是大海,退無可退,這已是中華民族最後的疆界。當我們轉身面對大海,以尋找食物、資源和生路之際,又發現我們的海洋正在變成沒有漁汛的臭水溝。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馬幫和馬雲----關於權力和資本的思考
2020: 長篇小說太陽與蛇再版    &#
2019: 辱港五毛氣急敗壞像被踩斷尾巴的閹狗跳
2019: 五毛老閹狗“愚夫子”如何表現自稱的“
2018: 中國人鬧分錢,歐洲人要分權——此文已
2018: 天羅地網罩不住豬幽靈
2017: 28年海外民運一無所成,責任在我呀!
2017: 解決世界難題復興中華民族
2016: 稍微運行一下矩陣, 中國今天環境氣候大
2016: 對中國的憤怒,把川普推上總統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