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原創隨筆 《仰止孔子之克己復禮篇》 下
送交者: 俞頻 2022年04月17日06:07:21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96988201.jpg

  

        孔子思想是“傳禮弘仁”,也就是繼承周公“老儒”的“禮”的精神,同時弘揚自己創立的富有積極進取意義的“仁”的精神。《論語》裡眾多學子問老師什麼是“仁”,孔子因材施教,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來解釋“仁”,似乎“仁”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定義,其實歸納《論語》裡58段孔子對“仁”的解釋,就能勾勒出“仁”。其中最重要的是顏淵問“仁”。在眾學子中,“德行科”也就是今天大學的“哲學系”成績最優秀的顏淵問老師“仁”,那是備受矚目的。這就是著名的第十二篇《顏淵問仁》,原文是這樣的,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這裡孔子對自己的高材生清晰地講解了“克己復禮”就是“仁”。而“克己復禮”如此重要的四個字,卻被南宋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裡解釋得“錯得孰不可忍。”中國上由《尚書》至今現代文,每一字每組詞變化天翻地覆,要準確理解古文究竟在說什麼,最好是列舉出同一時代的文句相以對照,在通過《詮釋學》所闡述的四個層次“究竟說什麼?想要說什麼?能夠說什麼?應該說什麼?”來加以研究。不難想象,南宋朱熹讀到“克己復禮”的“克”便望文生義地認為“克服”,於是乎將“克己復禮”四字分成兩個部分,“克己”解釋為克服和約束自己的私慾。“復禮”解釋為使自己的行為回歸到禮的要求上。若這樣解釋原意的話,“己”是一個相對“禮”負面的對象。那麼後文“為仁由己”又怎麼解釋?做仁義的事情是完全靠自己。那麼這裡的“己”又是和“禮”相符合的正面,難道不矛盾嗎?

       《大學》引用《周書》裡的名言,《康誥》曰:“克明德。”,還有《帝典》曰:“克明峻德。”,注意“克”在文中解釋均為“能夠”是自古以來的各家定論。

       《論語,衛靈公篇》裡,“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同樣在《論語,子路》裡,“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在同一《論語》裡,出現“恭己”,“行己”和“克己”放在一起研究,不難得出,編撰《論語》的時代有將主語“己”放在第二位的用法。於是重新解釋“克己復禮”就是:“自己能夠做主去實現禮的要求。”。再解釋後文“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可以推演出,“選擇做仁義的事,靠的是自己,難道是靠別人嗎?”這裡“由己”是主動,“由人”是被動。這樣來解明孔子對自己最疼愛的學生闡述“仁”時,整句話思路清晰,意思連貫。至於“仁”又當何解釋呢?筆者推薦台大傅佩榮教授將“仁”定義為“人生的正路。”

        

      (顏淵請教如何行仁)孔子說:“自己能夠做主去實現禮的要求就是人生的正路。一旦人這樣做了,那麼天下人都會讚許他走在自己人生的正路。走在人生的正路完全靠自己的,難道還能靠別人嗎?”顏淵說:“希望指點一些具體做法。”孔子說:“不合乎禮的不去看,不合乎禮的不去聽,不合乎禮的不去說,不合乎禮的不去做。”顏淵說:“我雖不夠聰敏,請你允許我去實行這番話。”

      

       以上是筆者自認為最接近孔子思想原點的“仁”的解釋。傅佩榮教授同時主張“仁”必須具備兩個要求,一是真誠,二是主動。當這種真誠而主動的力量出現之後,就是孔子所謂的“立志行仁”,走上了人生的正路。

     

       我們常講人要“立志”,教育要幫人“立志”。“志”從字形上看是“士心為志”,士是念書人,念書人心之所向就是“志”。《論語》裡孔子三次提到立志,第一次是立志於求學;第二次是立志於行仁,第三次是立志於行道或求道。所以談到志向,三個字跟它有關,第一是學,第二是仁,第三是道。從《論語》開篇念起,第三章就有一段很短的話:“巧言令色,鮮矣仁。 ”說話美妙動聽,表情討好熱絡,這種人是很少有真誠心意的。學習儒家首先要知道“真誠”的重要性。“仁”從“真誠”開始,不虛偽,不掩飾,猶如赤子之心。《中庸》說:“誠之者人之道。 ”真誠是人生的正路。真誠牽涉兩個問題:一、我要普遍地對每一個人都真誠;二、我的真誠也要看對象,什麼樣的對象要求我做什麼事,我都用真誠的方式把事做好。所以,你可以“巧言令色”,但不要忘記真誠。“仁”的第二要求是主動。人活在世界上,從小開始大部分的行為都是被動的。父母叫我們做這做那;老師教我們這樣是對的,那樣是錯的;我們被要求守規矩,按原則,一切都納入規範。如果有一天沒有人管我們,沒有人督促我們了,我們還會主動去做好事嗎?很難講,說不定只要沒人注意,我們就胡作非為了。所以,一個人是否做到主動行“仁”,關繫到他的生命是否屬於自己的。如果是被動的,什麼事都靠別人看管着,那是在應付別人,萬一出了事,也會找各種理由、藉口。每一個人在生活中,只要跟別人來往,一定有很多機會可以“行仁”,但是必須有被動變主動,成為自己願意做的好事,才具有道德價值。如果是別人叫我做的,那我只是別人的意志工具而已。

      

       儒家思想重視個體,其重點不是今日社會在民主與法制的基礎上所保障的人權,而是肯定:每一個人在道德實踐上都有不可逃避的責任,因而也有不可抹殺的尊貴价值。這也是孟子所謂“人人有貴於己者”的意思。我們學習孔子思想,若能在重視群體和諧時也肯定個體的主體性與主動性,那麼在面對現代社會的風潮衝擊與時尚誘惑時,就不難把持自己的方向。我們在修養自己時,要時時警覺羞恥心,言行不僅合乎社會規範的標準,更要安於真誠的良知,進而上達無愧於天地神明的境界。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1: 胡錫進這狗B東西
2021: 希拉里軍事法庭受審,死罪難逃
2020: 新冠病毒引起的新經濟格局以及影響
2020: “義和團運動”的“中興”
2019: 戲看2020台灣大選。
2019: 西安女車主事件再次說明中國是個叢林世
2018: 錢村牛, 問你個問題:一個運動的物體
2018: RFA| 斯諾夫人逝世 回放她與“六四”難
2017: 春秋戈:朝鮮引爆156磅超小型核裝置!
2017: xpt:抗法:你看到了什麼?(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