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纳川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费边社概论
送交者: 伯恩施坦 2022年05月10日14:21:22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作者 独立工会 写于不同历史时期 整理于二零二二年

       费边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作者 常峰 写于 二零一八年

  费边社的起源

  —

  、引言

  

  要准确评价费边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要从费边社的发展历程看起。英国费边社自成立起到现在经过了整整一百三十多年,可谓历史悠久。虽然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淬炼和多次的政治嬗变的洗礼,但生命力依然不可谓不旺盛,这些客观事实足以说明费边社会主义在西方,特别是英国还是很有市场的。在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酝酿变局;各国“黑天鹅”事件频发,不确定因素增加。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反国际化抬头、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的大背景下。反观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己经进入了“新常态”,现在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速度,还要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并且,国内的政治经济改革也进入了攻坚期,对国内政治环境的稳定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这个时候,费边社会主义思想当中的一些内容有可能具有一些借鉴意义。

  费边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分支中的一种,不论其理论是否完备、逻辑是否自洽、影响力是否足够或者争议是否过于巨大。我们不能否认其也是一部分人对人类社会变得更好的一种努力探索。

  在我国,真正了解费边社或者费边社会主义的人不多,目前对费边社会主义的研宄也不够充分,对费边社会主义的评价也不够公正。有学者认为费边社会主义是一种修正主义,其活动从长远来看将损害劳工阶级利益甚至阻碍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求同存异思想的深入人心,以及对时代背景和英国传统的逐渐深入了解,我国学者对费边主义的评价也越来越客观。要想充分深入了解费边主义的思想精华,还需要对其产生的背景历史变革及变革方向做进一步了解。例如,费边主义就特别关注民生、教育等问题,正这也是我国当前的关注的重点。学习和借鉴费边社会主义思想的精华,去其糟粕,将为我国解决社会疑难问题、推进改革开放提供新思路,获得新的启发。

  二、费边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与发展历程

  (一)核心概念界定

  1.费边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费边”是一个人物的名字,费边既然是一个人物,那么费边社会主义是否是费边所创呢?出人意料的是,费边并不是费边社会主义的创始人,甚至二者之间年代相差久远,通过进一步查阅资料发现,费边是公元前218年至公元前201年的战术专家,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初期,费边利用缓进拖延战术,消耗敌军能量直至拖垮敌军,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可见,“费边”是一位古罗马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费边”的全称是“Fabius Maximus Cunctator, Quintus”。《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着作大辞典》中则记载,他的全名是昆图斯?费边?马克西姆。《文史哲百科辞典》则认为费边作为政治家和一军之最高统帅,有其诸多优点,例如,为人谦和正直,辞令和演说功底深厚,特别是他推崇的拖延战术体现的是一种坚忍不拔、冷静有耐心的精神为后人怀念,由于他的战术最终取得了胜利,所以他的这种精神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称颂。客观地讲,费边社会主义与费边本人的关系问题基本上无法考证,为何以费边命名,也无统一定论。但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来估测,个人认为,费边社会主义之所以以费边命名,原因有二:其一,费边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崇拜费边这种温和缓进、沉稳务实的精神,毕竟要把资本主义温和式地改革过渡到社会主义并非一件易事,就如费边当年打仗一样,任重而道远,需要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其二,缓步前进、谨慎小心本身就是费边社会主义的立说之本,它就是费边社会主义的特色,与费边当年打仗一样,推崇沉稳谨慎、步步为营。2.费边社

  从其名字即可得知,费边社是一个机构,它是费边社会主义思想的发源地,是一个社会主义团体。费边社的目的是通过“缓和渐进、温和式改革”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理想。费边社自1884年由一群“有教养的人士”创立以来,到如今已有100余年历史。它蜚声海外并且一直饱有旺盛的生命力。现在在互联网上还可以查阅到他们的官方网站,内容非常充实。费边社把混乱的工党改造成英国政坛中的重要政治力量,因此它也成为工党的智库。但要说的一点是,今天的费边社的社会地位算不上辉煌,因为属于它的鼎盛时期己经过去。当然,费边社当下依然非常活跃,其社员依然从事大量的社会工作。它的影响力从来没有间断过,只是不断的起起落落。就人数而言,2010年12月费边社社员就有7100人,这是它会员相对较多的时期,在历史上这属于较高水平。或许,费边社再也没有曾经的影响力了,但并不影响费边社的传统:它们总是广开言路、广泛学习借鉴优秀精神食粮,想通过这些努力去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

  虽然现在费边社的影响相对不那么大,但它依然是活跃在英国政治舞台上的一个重要组织。费边社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其发展历史看,大致可分为个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费边社成立到19世纪末,这一阶段是费边社的成立与起步阶段,此时费边社的人数很少,其影响力也处于逐步上升阶段。第二阶段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末,是费边社的蓬勃发展阶段。这个时期费边社的人数增加比较显着,其出版物的销量显着增加。费边社会主义思想在英国的影响也开始扩大,甚至逐渐扩散到了全世界其他国家。第三阶段是从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末,是费边社的冲突与斗争阶段。这一时期费边社因为战争及政治局势的影响,社员人数显着减少,内部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同时还受到了其它政治团体的排挤,其活动一度陷入了停滞。第四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末到50年代,是费边社的复兴与扩张阶段,二战前后费边社的人数节节攀升达到了历史上的高潮,同时费边社的影响在英国工党的成功加持下也与日俱增。第五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是费边社的反思与调整阶段。这一时期当中英国工党逐渐式微,保守党在竞争中占据了上风,费边社出现了一次小规模分裂,这次分裂体现出费边社内部社员间对于社会主义思想观念的割裂。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党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遭遇重创,节节失败。此时此刻,费边经济理论也遭人质疑,一些费边专家学者开始进行反思。费边社也开始从事一些具体的社会事务工作。需要说明的是,费边社与其他社团组织有明显的不同之处,那就是一一费边社社员承认其共同的纲领和章程,但也愿意尝试讨论甚至吸纳其它各种学说。这样以来,他们对其他学说不会一味否定或抨击,而是有选择性地吸收,并加进自己的解释。他们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一样,他们认为好的东西同样是学习、认可和吸收。马克斯认为:“费边社不是一个社会主义政党,也显然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学派,它只是一个努力传播它对于迫切的社会间题的实际看法,并指出立法或行政措施中体现这些看法的途径的一个群众团体?。”3.费边社会主义

  “费边社会主义(Fabian Socialism)是费边社提出的一种与科学社会主义相对立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体系。” ?。它是19世纪发源于英国的一个思想流派,又称费边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的共通点是政治上批判传统的资本主义制度,认为国家或政党应该行使让社会有序运作的管理职能;经济上都主张不同程度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进行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以应对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建立基本的社会福利制度等;思想上不同程度上的倡导个人应服从整体,宣传平等理念。费边社会主义的特点是在以上几个问题当中表现出了妥协性。有一种观点认为,“和缓渐进、宪政民主”是费边社会主义的本质。费边社会主义这个定义的提出源于1887年的《费边基础》,其指出,费边社会主义的手段是渐进主义,目标是社会主义。而费边社会主义的正式形成的标志则是《费边论丛》的问世。费边社会主义的思想内核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费边社会主义鼓吹各阶级合作去搞社会变革,在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上,费边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也即费边社会主义并不主张无产阶级专政;第二,费边社会主义并不相信无产阶级的实力,所以只能依靠资产阶级,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第三,费边社会主义惧怕并且反对暴力的社会主义革命去实现对资本主义的改造,梦想通过温和式改良实现一切理想,最终达到社会自由和平等。恩格斯指出,费边社会主义实质目的就是缓和渐进的温和式的改良使资产者最终归属于社会主义,和平演变为社会主义。“从而用和平和立宪的办法来实现社会主义”气费边社会主义是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主义思潮,它对英国知识分子影响深远,为改良社会、变革阶层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对后来工人运动中涌现出的修正主义以及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产生了久远影响?。(二)理论来源解析

  早期费边社会主义明确提出通过步步消灭私有制从而实现公有制,用这种缓和渐进的手段达到全方位的平等。韦伯的《社会主义的历史基础》中明确指出:“每一种观念,每一个偶然事件,每一次运动,在过去都有它自己悠久的、一系列的原因,没有这些原因,它就不可能产生”。?费边社会主义的如此高的大厦就源于其深厚而坚实的理论基础。费边社会主义到今天还饱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源于其兼收并蓄各种思潮的开放态度。布兰德指出:“社会主义是必须建立在历史、伦理与经济三个要素基础之上的”。?在费边社刚刚成立时,马克思的学说也是他们积极研宄和追捧的对象,从中获益不小。可以看出,费边社在接受各种思想的时候是非常开明的,其理论渊源甚广。不止是马克思主义,当然还有基督教哲学、进化史观、边沁功利主义、欧文合作主义、社会有机体论、李嘉图地租理论等等。1.基督教哲学

  基督教哲学在整个西方辐射面非常大,它甚至成了西方文明内核,大部分西方人的整个社会生活都受其深刻影响。一方面,费边社很多社员本身就是基督教徒,基督教的宗旨、思想脉络等都深深影响着他们。为费边社会主义奠定了重要的道德基础和理论基石的是基督教的平等理念、博爱思想和人性本恶的观点等。第一,基督教哲学推演出的平等理念。由《圣经》就可以推知,上帝是唯一的至高的真神,其他所有人一律平等,应该被给予同等的的礼遇和照顾。马丁 ?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坚信人与人之间本来就不应该分高低贵贱、三六九等。在社会主义者思想中克罗斯兰认为平等最为重要。基督教哲学的平等理念衍生出的的费边社的福利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平等而不应该有差异,穷人不应该被富人剥削,所以必须采取一种得力的改革手段让这些财富再分配,能兼顾更多的穷人。基督教所追求的是神的至高无上性和全人类的普遍平等,通过各种努力防止贫困现象,如建立福利制度等。

  第二,自助、互助和博爱思想。基督精神的内核是自助、互助、博爱精神等。人人都应该爱人如己、爱自己的邻居、还要爱自己的敌人。自助者天助是最普遍最重要的信条。自助精神是进步的源泉、成长的根基,它会为民族增加活力。受基督精神的影响,费边社社员非常重视互助并把其作为思想核心。费边社会主义者赋予互助以明确的含义:加强合作减少竞争,加重责任减轻权利,重点在社会大众的善而不是个人的单独的福利,推崇利他主义批判自私主义。政府应提供最低标准生活品质的文明生活,这一切正是源于基督博爱互助思想。第三,人性本恶。人性本恶是指人本身就有堕落性、滥用权利、不可靠,这就会导致人与人缺乏信任,所以要借助法律规范人的行为,借助后天的教育去教化人心,借助进步的理念去影响人性。费边社会主义认为“人性本恶”难免会造成冲动—

  —暴力式的革命,而暴力革命会损害既有的社会秩序,所以必须通过理性教育扔掉“人性本恶”的劣根性,从而走上渐进式改良的道路,英国就是缓和渐进的改革去实现社会的发展进步。通过构建宪法和法律实行改革实现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和平演化,这些理念明显与基督文化的某些理念极为相似,不得不说其汲取了基督文化的某些内核。

  2.进化史观

  达尔文《物种起源》中提出的“进化史观”不仅仅在生物学界产生地动山摇的强大影响力,也给费边社会主义学者以开阔的思路和极大的启发,该理论重新燃起了费边社社员们对于社会进步的信心,他们认为社会的进步与变革与生物进化非常相似,社会的进步也需要时间,需要一步步发展,从而一点一滴地实现社会主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同样适用于社会形态的变革,社会形态的进步不可一蹴而就是要分步的。由进化史观的基本观点不难推知:第一,自由放任的个人主义进化之后就是集体主义理想,这是思想的进化;资本主义进化的结果就是社会主义,这属于经济的进化;君权专制进化的结果是民主政治,这毫无疑问是政治制度之进化。3.马克思主义

  费边社会主义的形成对多种思想都是兼收并蓄的,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一样,由《新费边论文集》知道,韦伯夫妇曾经大胆吸收马克思主义观点,费边社会主义理论的成型也确实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诸多启示。但是费边社会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其主要是坚决反对暴力革命。总的来看,马克思主义亦对费边社会主义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费边社会主义者为解决疑难社会病,着重运用了马克思的社会分析方法;第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大部分精华也为费边社会主义者吸收。整个费边社会主义思想就有浓厚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痕迹,这与当初其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着作是分不开的;第三,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研究法为费边社会主义者直接采用。例如,费边社会主义也以“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等观点来进行论证,争夺“剩余产品”却成了一个社会发展、物质进步的经济基础。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产阶级社会等不同社会形态中,获得全民解放和胜利都必须废除私有制。还有,经济基础或称生产力决定着社会的政治形态;第四,费边社会主义在其思想立论的时候实际上都多有借鉴马克思运用到的数据和资料。即使是费边社会主义者在确立和缓渐进的解决社会病症的唯一先进方法时,也源于马克思的一些经典资料。4.边沁功利主义

  边沁的功利主义虽然很复杂但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一一即要实现最大幸福和最大的善。边沁指出: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冲突时,此时就要取最大公约数,有时不得不牺牲个人利益,从而顾全社会利益。边沁特别强调:“各个部分又都要服从整体的意志。”?

  费边社会主义深受边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费边社领袖之一萧伯纳根据边沁的功利主义而提出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效率”之着名论断。为了实现最大效率,就要解决土地等核心问题,只有废除土地私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多数贫穷,少部分不工作却生活舒适”严重不平等社会难题。进而还提出了费边福利思想,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第二,费边社主要领导者非常推崇功利主义。第三,费边社会主义者的社会改良和代议制民主理想都源于功利主义。边沁对于现存的事物总是抱持一种改革的态度,他认为“制度被批判才能更快地得到改进”;第四,功利主义者的自由观和社会分配原则也深深地影响了费边社会主义的成型和完善。密尔在《论自由》一书中指出,每个人获得好处和自由的时候,不宜剥夺他人自由,不得阻碍他人幸福。如果以此为立论根基,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垄断是对其他个体的严重违逆或伤害。费边社会主义者大多都出身于社会中产阶级,对边沁功利主义非常认同。

  5.欧文合作主义

  欧文合作主义的本质就是通过合作解决社会问题。欧文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仅仅通过济贫法制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和失业问题,所以要建立合作村,充分的合作,理性的分配才能实现最大的公平。费边社会主义受到欧文的合作主义的影响,就主张废除财产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类似欧文主义下的合作村,各自发挥其特长,竭尽所能创造出社会财富实现人生价值,然后进行正当分配。另外,韦伯夫妇有一个想法非常新颖而且也很容易变成现实一一曾主张建立消费合作社,人民大众共同行使权利、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履行义务,从而兑现权利义务的统一,彻底解决财产、土地、生产资料私有制带来的各种不平等和贫困失业问题。

  6.社会有机体论

  社会有机体论就是指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一样,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发展规律与生物体一样,在当时的英国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以斯宾塞为代表。第一,费边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类似一个生物有机体,非常复杂,因为生物的进化不可一蹴而就,一

  次剧变是不可能到位的,所以社会形态的变革,也需要一个过程,费边社会主义者采用了一种新思路,采用非暴力的手段,采用缓和渐进式改革的方式去实现其理想的社会主义形态;第二,他们支持动态地认识社会,坚持社会“成长发展”论,对静态的认识社会。既然是运动发展的,而不是定性静止的,所以只需要调整运动方向,就可以通过改良而不采取暴力革命去实现社会形态的变革。7.李嘉图地租理论

  李嘉图地租理论是指工业租金与地租具有同样的性质,都具有剥削性质,应通过努力消灭这种不公平。

  费边社会主义中的“租金”是指那些被生产资料所有者独占的一个劳动力的生产额与维持他自身生存所需物质之间的差值。早期费边社会主义就是想通过租金的社会化达成经济目标一一实行地方公有制。一旦弄清了租金理论,就恍然大悟了一一大多数人贫困正是因为租金理论,费边社会主义就狠狠抨击资本主义不劳而获的这种违背良善、特别凶残的剥夺性。所以,费边社会主义围绕租金的社会化展开了其进步的经济理念。

  费边社会主义指出,私有制极其容易造成不公道,必须以公有制代替这种私有制,社会的整体价值本来就是社会大多数带来的,所以应服务公共利益。总的来说,租金理论充分说明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及分配社会化的必要性。(三)费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自1884年成立以来,在英国政坛之上,在各种改革理论中,费边社一直非常活跃,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影响力相去甚远。费边社的荣辱与盛衰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成立与起步阶段

  1884年费边社宣布成立,作为一个独立的社团组织活跃于英国政坛,由于对经济基础及学历层次要求较高,刚成立的费边社,社员只有不到12人,到了 1888年,其成员也没超过100人。工党成立以后,费边社便成为隶属于工党的一个社会主义小团体。

  费边社的起步与1889年《费边论丛》的问世有关,这本书的出版引起英国的轰动,一个月之内就销售了 1000册,一年销售了 25000册,同时出现了多种译本,社会主义成了热门的思想。费边社的专属刊物《费边论丛》出版并大量发行后,费边社会主义理论更加扎实,从而费边社和费边社会主义的传播力量更加迅速和强劲,实际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费边社会主义的诞生与起步。2.蓬勃发展阶段

  随着1906年政治大型选举,自由党与激进主义人士获胜后,费边社会主义迎来了蓬勃发展阶段,费边社成员剧増,达到过去十二年以来的三到四倍。在这个时期,费边主义者遍布英国很多的大学里,发展非常迅速。通过史料不难发现,在1912一 1913年费边社社员数量出现了一个高峰,其社员高达2807人,遍布于十一个大学组织和三十四个外省组织。新社员们对社会主义哲学理论非常感兴趣,热心于辩论和思想交锋。虽然他们当时的努力难以遏制资本主义的各种罪恶,但这些新社员有强大的理论自信,希望有朝一日费边社可以在英国实现社会主义。新社员的大量涌入为费边社注入新能量。

  在此期间,费边社着述颇丰,五十期《短评》连续出版。于1932—1938年,新费边研究局出版了 42种很好的研宄小册子。其整体影响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内,费边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到中国境内,对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冲突与斗争阶段

  一

  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爆发后,费边社受到严重冲击,由于战乱等因素的影响,费边社的社员在战争早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费边社的活动也不得不陷入停滞状态。尽管后来的大选使得费边社出现了社员的出现了数量上增长,但人数的增加却因大量费边社员长期不交预订费而没有起到积极作用。费边社在此阶段内还频繁出现财政赤字危机,而且到了 20世纪30年代,费边社发起了清理拖欠税款社员的行动,这个时期费边社的人数大量减少。地方上的分社也渐渐衰败了。同时,以霍布森为代表的基尔特社会主义者曾多次提议费边社脱离工党,均未成功。如此种种,这一时期在费边社内部出现了人心不齐,内部斗争不断的境况;外部又面临欧洲战争环境和英国国内政治思想斗争的双重压力。4.复兴与扩张阶段

  20世纪30年代末,费边社与新费边研宄局合并完成,成立新费边社并颁布了新的《章程》,新费边社与工党建立了依附关系。40年代初期,由于费边社展开清理拖欠会费的社员活动,导致1940年初的费边社社员还不到1200人,到了 40年代中后期,费边社在各地开办了为数众多的分社,社员人数猛增到8000多人,达到了历史上的一个高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物价上涨,费边社出版物增加等原因,财政赤字再次在费边社出现。但是到了 1950年,费边社通过一系列举措化解了这次经济危机。这一阶段,费边社在政府机构当中的成员也相对增多,影响力逐渐扩大。

  5.反思与调整阶段

  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费边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逐渐合流。而在70年代末到8〇年代这一时期,工党在英国逐渐式微,保守党在大选中获胜并连任。1981年3月,费边社内一部分右翼团体分裂出去,建立了社会民主党。这一系列事件让费边社不得不对对英国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费边社于20世纪80年代初再次修改了章程,剔除了拥护工党外其他党的费边社员的资格,其后是进行一系列的革新。自此之后,费边社的政治风向开始偏左,并且与马克思主义逐渐拉近了距离。

  三、费边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渐进的社会改革思想

  费边社于1884年创立,其独有的渐进主义思想成了费边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核心,也成为费边社开展社会实践和政治活动的重要原则。该原则主张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以温和民主渐进的方式推动社会进行改革。这种渐进社会主义思想发端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英国,有其丰厚的物质条件、良好的社会制度等历史背景作铺垫。

  渐进主义思想在英国有着漫长的历史。通过各种资料不难得出,英国确实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又带有古典气息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注重实际而不耽于幻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 ?英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完成了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力的极大的提高,更难得的是,在不足一百年的时间内,实现了政治制度的大转变—

  —由中古时期政治走向现代民主。英国的历史及其文化让费边社的社员们相信用渐进主义的思想指导社会改革和实现政治民主化是非常可行的方案。费边渐进主义思想主要包含三大内容:禁止使用暴力、追求民主及热衷改良。1?禁止暴力

  费边社渐进主义最主要、最明显的特征是禁止使用暴力,“轻暴力,不革命”气它与马克思主义明显不同的就在于此。费边社员认为,暴力革命容易导致混乱,暴力革命之结果很难控制,或许会导致更加贫穷,或许会导致更加愚昧,还会导致很多善良的人丧失生命。既然目标都是实现社会主义,为了选择出更好的方案,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就得放弃暴力革命而采取温和式改革。2.追求民主

  费边社会主义者一致认为民主是他们的显着特点,他们一切理想的前提就是有实实在在的民主。这里的民主当然包含多层含义:第一,这里的民主就是社会进步需要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并代表大多数人的心声;第二,是作为原因的民主。因为因为英国国情特殊,通过非暴力改革是植根国情的最好办法;第三,是作为手段的民主。只有在众多手段中选取这一种,才能真正表征着民主。韦伯指出:“社会主义植根于民主,这一点是很明显的,进行具体的每一项特别改革时,都必须选择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程度和一定的态度。?”可见,必须把一切有关经济发展改革步伐都纳入民主当中。

  3.热衷改良

  费边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点是都认为共产主义必将到来。但与马克思主义不同的是,费边主义不认为只有通过暴力方式的流血牺牲才能实现共产主义。它认为社会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发展的有机体,这种整体性和连续性不宜破坏。自然进化达到一定时日也会蜕变出社会主义,相较于大刀阔斧式的摧毁旧制度来说,在旧制度基础上不断改革渐进的方式更加可靠。

  费边社会主义强调要在改良的道路上特别注重经济民主和经济平等。只有经济民主和平等才能实现费边社会主义理想。

  (二)社会福利思想

  费边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是一种高标准的共同福利期待,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个人为整个社会发展而努力奋斗,但社会也应该髙度关注个人,为其快乐生存、健康发展提供较好的条件;第二,劳动者的各方保障随着社会进步应同步提高;第四,政府不仅是对生老病死进行保障,还应该对教育等其他方面进行全面保障;国家有责任保证个人的基本生活并构建一套优质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得到人民的信赖和拥戴。

  费边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内涵非常丰富,至少包括以下五个小的方面:解决失业问题、适时进行收入再分配、建立济贫机构、保障最低生活、倡导福利教育保障社会公平。

  费边社会主义福利思想是费边社会主义整个理论得以生存的内生力量,充当着良好的润滑剂的作用。费边社会主义在政治上反对暴力革命,注重缓进渗透;试图以税改的方式重新分配社会财富以期达到社会财富的均衡。不难看出,费边社会主义的理论要想调和社会矛盾,主要就是靠这种福利思想去调节,以达到政治和经济的稳定。

         进步性

  费边社会主义的主张非常鲜明,他们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不同是禁止暴力,主张通过缓和的改良或改革自然过渡到社会主义。他们也与激进自由主义不同,它重视民主、立法,关注舆论等,保障社会福利。费边社会主义与集体主义也不同,它有独立的机构和严密的组织独立的理论。通过比较,费边社会主义的进步性和优点也显而易见:

  第一,费边社会主义根据当时英国国情——工人阶级能力不足,所以通过搞“渗透”,推进福利思想等,最终走向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和费边社会主义都认为资本主义必然走到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发展到更高的水平时,旧的生产关系开始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水平,于是新的生产关系必将取而原有生产关系,这时通过暴力革命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费边社会主义者则坚信社会是可以进化过渡的,虽然过程漫长,但可以自然演变而来。实现生产资料社会化,极大地提高公民的社会福利水平,保障其幸福感和安全感。第二,费边社会主义强调要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必须保证社会的充分民主。广大人民享有舆论自由,通过广开言路促进社会进步。最后,费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较为完整,目标宗旨也非常明确,即在英国通过渐进改良,自然进化出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费边社会主义对英国资本主义也未全部否定,只是不主张激进的革命,费边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是兼收并蓄,汲取了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理论、社会民主主义政治、集体主义价值观和福利等多种思想中的营养成分。
  (三)经济改革思想

  1.经济改革的目标

  费边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产工具公有化、土地公有化、资本公有化、资源分配社会化。1887年费边社《社约》明确指出“将土地与企业资本从个人与阶级之所有权中解放出来,归之社会共有”;1889年《费边论丛》的序言中写到“作者都是民主社会主义者,深信必须将工业组织与生产工具归属于国家”。赫兹格尔在《社会主义与国有化》中也提到经济平等的重要目标首先是国有化。刚成立的费边社就“确认竞争制度以多数人之苦痛为代价,拥护少数人之幸福与安乐;并确认社会必经改组,才可图公共幸福与快乐焉。”①费边社会主义者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各种原罪的批判,在一号小论文《为何多数人贫穷》就已经循序渐进地开始了。

  2.经济改革原因

  马克思主义者强调社会发展的核心因素是“人”,必须重视人的作用,经济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但人是更加根本的因素。马克思主义也从未忽视对于抽象经济理论的深入探宄。而费边社会主义者则坚持认为,社会发展需要各阶层通力合作,故社会资源不应由少数阶层掌握,而应由大多数人按份额分配。另外,劳工阶级付出了巨大的辛劳,但也不能忽视地主和资本家的积极作用,因此,无论是哪一阶级独占全部社会资源都是非正义的。“

  早期费边社对于社会主义理论的最主要贡献即在于其经济理论。” ?韦伯夫妇在1923年出版的《资本主义文明的没落》一书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必将灭亡。资本主义罪恶非常严重:一是大多数人陷入贫困是因为没有生产资料;由于缺乏生产工具所有权而陷于不可自拔的贫困境地;二是富裕之奢华与贫困之困苦差距过大;三是无产阶级缺少自由;四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很不合理。对于医治和资本主义社会病,费边社会主义者想出了一套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手段。费边社会主义认为,要想大多数人过上幸福的日子,首先要建立一套公平公正的分配原则,以和平而非暴力的方式重新分配物质财富。

  3.保护弱势群体

  费边社会主义者强调,在推行公平公正的分配原则的时候,要特别保护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至少要保障所有人一个基本的温饱生活。还要竭尽全力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让其通过自身劳动来改善生活。韦伯写到:“社会主义在伦理方面,它表现出真正的实践博爱,普遍个人服务的义务,以及个人的目的次于公益。” ?虽然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但费边社会主义者提出的经济改革的理论还是非常不成熟,他们并没有细化和明确经济改革的方案,只是亮明了原则——和缓渐进、分期改革,从而实现社会民主化、公有化、社会化,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

  (四)区域平衡思想

  1.科学划分区域

  费边社会主义者特别主张把国家划分为诸多个不同区域,每一个区域都设计行政管理机构,负责水电、煤气等各种工业性生产资料管理。“资本主义制度完全可以在地方自治机关的实验室里,避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国家机器的根本变革,而走向社会主义”。

  2.利益分配平衡

  费边社会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必须倾向于集体主义和群体取向,社会是由相互冲突的不同阶级构成,与边沁的功利主义不谋而合,所以就要适当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费边社会主义反对自私自利,鼓励社会互助和利他主义,强调社会各阶层的团结协作,通过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社会顽疾从而提升人类共同福祉。

  (五)精英治国思想

    “专家型政府”

  费边社会主义者提出了所谓“专家型政府”的概念。即只有受过专业训练,且在某些领域达到专家级别的人才有资格进入国家治理层面。比如通过严格的公务员考试制度筛选出的精英人士,或在某一领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某行业有着深刻理解的人士,又或者具有一定声望的社会人士等才能进入政府管理层。韦伯在1901年出版的《20世纪的政治学——国家效率的政策》中提出对公营企业的人才引进方式进行改革,通过专业人才的领导优化企业管理,提高公营企业的生产效率,他同时提出将这一经验延伸应用到国家或地区的政治事务管理中。费边社会主义者希望通过专业人士的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能提高国家效率,他们认为效率是一个国家竞争力强盛的关键性因素,同时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提高国家效率的关键,就是成立必须以专家为核心的行政管理层。对于专家行政管理队伍是否会形成利益集团而出现专治统治的问题,费边主义者也考虑到了。在他们的设想中,专家管理队伍一定程度上由人民选举产生,并且在执政过程中必须要尊重民意并接受人民的监督。这样既保证了管理人员出身的纯洁性,又保证了在执政过程中的廉洁。

       新费边社的基本理念

  作者 李婧 写于 二零一八年

  英国理论家柯尔的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研究

  摘 要

  柯尔是个博学多才的人物,他的作品极多,涉及到政治、经济、教育、哲学、历史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因此,他也集政治家、经济学家、教师、哲学家、历史学家、新闻工作者等多重身份于一身。

  柯尔的政治生涯跌宕起伏,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他前期的政治生涯以基尔特社会主义运动为主线,主张由基尔特(行会)管理社会生产,通过调和劳资矛盾实现工业自治,代表了英国 20 世纪初比较激进的社会主义思想。在柯尔后期的政治生涯中,由于基尔特运动遭到失败,他重新回到了费边社,其理论也相对收缩,甚至带有极大的妥协性。此后,柯尔基本沿袭了费边社会主义路线,继承了韦伯的领导地位,成为第二代费边社的引领者。柯尔也试图在原费边社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更新,以影响工党内部决策,为工党上台执政提供政治发展策略。因此,他在后期的政治生涯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妥协性和渗透性。本文通过研究柯尔的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试图论证柯尔在领导费边社、影响工党决策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在提升英国广大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所做的贡献,最后对柯尔在英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做出客观评价。

  绪 论

  (一)选题意义

  费边社是英国工党的智囊,在英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G·D·H·柯尔作为费边社第二代领导人物,不仅影响了 20 世纪 30—50 年代费边社和工党的发展,也推动了劳工运动的进步。笔者认为,理清柯尔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变化关系,不仅有利于加深我们对英国社会主义的了解,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也有所启示。

  目前,我国学术界在费边社会主义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尤其对费边社第一代领导人韦伯夫妇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而对第二代领导人柯尔的研究还比较粗略。因此,本文拟从原始文献和传记资料入手,系统梳理柯尔的生平经历和思想观念,按照主题分类的方式分析柯尔社会主义思想的演变历程,同时把握他与费边社、工党以及劳工运动的关系,藉此论证柯尔在改善英国劳工的地位、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以期抛砖引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国内外有关柯尔的研究进展不尽相同。国外对柯尔的研究普遍始于 20 世纪70 年代,且研究更为全面、深入,涉及到柯尔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方面。国内对柯尔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虽然始于民国时期,但总体上讲对柯尔的研究仍旧比较薄弱。

  1、国外研究综述

  关于柯尔的研究最早源自英国。首先,柯尔本人着述颇丰,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英国学术界曾编辑出版了大量柯尔的一手文献,本文主要用到的有:《劳动之世界》、①《工业自治政府》、②《工会主义导论》、①《工业混乱和秩序》、②《基尔特社会主义重建》、③《社会学说》、④《社会契约论导言》、⑤《未来十年》、⑥《费边社会主义》、⑦《智者对战后世界的指导》⑧以及《社会主义思想史》五卷本⑨等等,这些作品为我们全面了解柯尔的社会改良主义观念提供了充足的史料。其次,英国学术界出版了一些有关柯尔的传记和思想专着等,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为本文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史料和研究基础。此外,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也都探讨过柯尔的政治思想和社会活动,这些都对本文的写作大有帮助。笔者将把这些作品归为四类:第一类为传记作品,囊括了柯尔一生的政治思想活动;第二类是专门讨论柯尔基尔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作品;第三类是研究柯尔与劳工运动关系的作品;第四类是针对柯尔新费边社会主义思想活动的作品。

  第一类是英国学者所着的三部传记,均出版于 70 年代,它们是考察柯尔生平经历、社会活动的重要参考。L· P·卡彭特所着的《G·D·H·柯尔:一个知识分子的传记》⑩详细记述了柯尔一生的政治思想与社会实践。在这本书中,作者意在点明三个问题:(1)柯尔早期在构建基尔特社会主义学说、推动基尔特社会主义运动方面的作用;(2)柯尔通过新政治家和新费边研究局为 20 世纪30 年代英国工党左派提供了政治方针——经济规划理念和人民阵线学说;(3)二战后柯尔积极为工人阶级谋取相应的社会经济地位。柯尔的夫人玛格丽特所着的《G·D·H·柯尔的一生》?偏重记载柯尔的生平经历与实践活动,所列历史事件相对琐碎详实,加深了笔者对柯尔性格方面的了解。当然,该作品免不了一定的主观因素,笔者尽量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结合历史背景和相关事实来选取史料。A·W·怀特所着的《G·D·H·柯尔和社会主义民主》①是一部专门探讨柯尔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性着作。该作品整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充分阐述了柯尔的基尔特社会主义理论,后一部分讨论了柯尔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行为以及国际社会主义的关系。以上三部作品既给本文提供了清晰的写作思路,也有助于笔者全面把握柯尔的社会主义思想内涵。

  第二类是专门论述柯尔与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作品。首先,柯尔的基尔特社会主义观念很大程度上受到卢梭的影响。这方面的作品有彼得·兰姆的《柯尔的公众意志—一个社会主义者对卢梭的思考》,②文章探讨了 20 世纪 20—30 年代柯尔社会主义思想中“公众意志”概念的演变,提出柯尔是卢梭“公众意志”概念的践行者,延续并发展了卢梭的社会主义传统。其次,社会多元主义是柯尔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一大特点。这方面的作品有雷纳·艾斯菲尔德的《社会多元主义的产生及意义》,③阐述了 1900-1925 年英国劳工运动过程中社会多元主义的产生和蓬勃发展,特别强调拉斯基和柯尔在此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们不断倡导多元主义,试图用职能民主取代代表制民主,因而导致了 60 年代关于经济自治和政治自治的辩论。最后,针对柯尔与基尔特社会主义关系展开论述的有日本学者山田长夫的《基尔特社会主义》④介绍了整个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失败的原因,他赞扬了柯尔对基尔特社会主义虔诚的信仰,并肯定他在宣传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三类是探讨有关柯尔与劳工运动的作品。尼尔·里德尔的《“柯尔时代”?

  G·D·H·柯尔和英国劳工运动 1929-1933》⑤是少数专门讨论柯尔与劳工运动的作品。文章主要分析了 19 世纪 20 年代爆发的政治事件,以及麦克唐纳政府倒台对柯尔社会主义理念的影响,并系统论述了柯尔从基尔特社会主义向费边集产主义的深刻转变,强调要重新认识柯尔在劳工运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类是专门探讨柯尔关于新费边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的作品。利奥妮·霍尔特豪斯的《G·D·H·柯尔的国际思想:20 世纪解读社会主义的困境》①着重探讨思想方面,主要介绍了柯尔对于国家的看法。他拒绝把国家作为一种理想的政府组织形式,主张社会多元主义。虽然在二十世纪 30-40 年代,他同意把国家作为宪法改革和参与国际事务的代理人,并意图在更广泛的超国家经济框架内实现国际关系的变革,但他仍不愿承认国家本身的内在价值。日本学者松村高夫的《G·D·H·科尔和纳菲尔德社会重建调查(1941-1944)》②着重探讨实践,论述了柯尔组织牛津大学学者及社会工作者开展“纳菲尔德调查”以及组建“私人会议”的过程,充分证明了柯尔对英国战后制定重建政策的重要贡献。

  此外,还有部分以论述费边社或工党整体历史为主线的着作提及了柯尔,如玛格丽特·柯尔的《费边社史》、③亨利·佩林的《英国工党简史》④等,都是评判柯尔历史地位的重要参考。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柯尔的研究更为深入、全面,从前期的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想到后期的费边社会主义都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这些都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对柯尔的研究始于民国年间。新文化运动时期,梁启超等先进知识分子于 1920 年 4 月在北京建立共学社,翻译了一批基尔特社会主义着作,并撰写了相关的文章和书籍,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而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我国对费边社会主义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直到改革开放后,我国对费边社的研究才真正起步,发展至今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国内学界对柯尔的研究大多放在费边社整体研究之中,以概述柯尔的生平事迹为主,或是站在政治学角度评述其思想。单独研究柯尔社会思想与实践活动的文章少之又少,仅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一台湾学者有所涉猎。那么下面笔者就把国内有关柯尔的作品分为两类进行介绍。

  第一类是专门论述柯尔思想与生平经历的作品。台湾学者周梁楷是国内早期专门研究过柯尔夫妇的学者,他曾亲自在牛津大学参阅了柯尔夫妇的一手文献资料,于 1992 年写下《英国史家柯尔夫妇的史学与社会思想》①一文,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柯尔夫妇的生平经历,第二部分注重分析柯尔的史学思想和社会思想,第三部分浅谈了柯尔夫妇对英国劳工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看法,最后总结了柯尔夫妇在英国历史上的史学和社会地位。钱乘旦教授《从韦伯到汤普森——英国工人运动史研究简介》②一文,简明扼要地评述了柯尔一生的政治活动,点明了柯尔在英国社会主义中的历史地位。陈尧《从职能民主到基尔特社会主义——试析 G·D·H·科尔的参与式民主理论》③一文从政治学的角度评析了柯尔的职能民主制度和基尔特社会主义理论,指出了这种选举模式的优势和弊端,有助于理解柯尔的政治改良思想。

  第二类是从宏观角度简述柯尔的作品。有些学者从英国工党修正主义思潮的角度来评判柯尔。刘成《理想与现实—英国工党与公有制》④第二章第二节讨论了工党修正主义的起源与发展,作者视柯尔为工党修正主义的源头,介绍了 30年代以来柯尔在新费边研究局的主要成就和着作,指出柯尔后期逐渐成为工党左翼持保守倾向的代表。张志洲《英国工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变迁研究》⑤第二章第三节讨论了英国修正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本质,简单述及了柯尔的修正主义思想。另一些学者从费边社的历史沿革或思想演变中来评判柯尔。刘健《费边社对工党的影响—19 世纪末至今》⑥概述了 19 世纪末以来费边社和工党之间关系的变化情况,有助于从宏观上了解柯尔所处的历史大背景,文章虽未详细介绍柯尔,但提到了他创办的新费边研究局,认为该机构的研究成果对费边社、工党以及二战后艾德礼政府执政方针发挥了巨大作用。李柏红《费边社会主义思想研究》⑦是近年来对费边社思想论述比较完整的一篇博士论文,该文章是站在法理学角度上写的,其中提到了柯尔的生平经历和思想着作,并进行了简要评述。

  此外,柯尔的作品在上世纪 50-80 年代被翻译出版了一部分,主要有《基尔社会主义》、①《劳动之世界》、②《英国劳动组合论》、③《社会学说》、④《费边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史》(五卷本)等,它们为本文的研究写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综上所述,我国学界对柯尔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有提高的空间。因此,本文就以柯尔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为主题撰文,望有助于费边社会主义的总体研究。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两种历史学研究方法。一是文献分析法,以柯尔所着的一手文献资料为基础,搜集、鉴别、整理出相关史实论据,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科学、客观的判断。二是比较研究法,把柯尔与韦伯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两人的差异与共性,从而更好地评判柯尔的历史地位。

  一、柯尔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与起源

  (一)柯尔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19 世纪末,英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方面都出现了剧烈的变化。

  经济方面,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束,英国逐渐丧失了工业的垄断地位,自由资本主义所隐藏的诸多矛盾与危机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经济长期萧条、人民生活困苦、阶级矛盾尖锐。在这种情况下,沉寂许久的工人运动再次兴起,推动了新工会运动和合作运动的发展。

  政治方面,英国通过三次议会改革完成了向议会民主制的过渡,全国几乎有三分之二的人取得了选举权。然而,民主自由的进步也带来了工人阶级的进一步觉醒。一部分工人阶级领导者意图把资本主义直接改造为社会主义,他们积极组建工人团体,开展工人运动,逐渐向着左倾激进方向迈进,如海德门领导的社会民主联盟、威廉·莫里斯领导的社会主义联盟。①另一部分是随着资本主义进步而诞生的工人贵族群体,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劳动收入都有所提高,因此不愿参与到激进的工人运动中,而是主张通过议会改革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但他们认为两党均无法代表广大劳工阶层的切身利益,要求选举工人议员、建立工人阶级政党,如凯尔·哈迪领导的独立工党。

  社会方面,由于经济大萧条带来大量贫困与失业问题,从而引发了一批社会中间阶层的同情。他们一边强烈谴责资本主义的罪恶,一边深入研究工人运动形式和各类社会主义学说,希望把下层人民从资本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虽然这些中产阶级痛恨资本主义、要求变革,但他们不赞成通过革命等暴力斗争的方式来完成这一使命,而是寄希望于议会,主张通过渐进式的社会改革推动英国向社会主义转型,如韦伯夫妇领导的知识分子团体费边社。

  这些团体运动交织进行,促使工人运动呈现出相对复杂的局面。但正是由于工人贵族的诞生和中产阶级的介入,工人运动才从整体上扭转了激进的倾向,也为 20 世纪工党与工会力量、知识分子团体的联合埋下伏笔,揭开了英国工党政治的新篇章。

  乔治·道格拉斯·霍华德·柯尔(G.D.H.Cole,1889-1959)正是出生在这个重要的转型时期。1889 年 9 月 25 日,他诞生在英格兰南部剑桥郡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个白手起家的生意人,也是个自由主义者,母亲来自乌斯特郡一个富足的农场主家庭(纽尔斯家族),这为柯尔提供了优越的家庭环境和较高的教育起点。

  (二)柯尔社会主义思想的起源

  1、柯尔与威廉·莫里斯

  1902 年,柯尔进入圣保罗学校学习,这里成为他社会主义思想萌芽的开端。

  年仅 16 岁的柯尔在学校里的表现非常出色。他酷爱文学,尤其是诗歌,先后接受了希腊、拉丁、古典历史等课程的教育,而且经常在英国古典文学、历史等学科中荣获奖学金。他也擅长公众演讲,演讲时思路清晰,非常流利。正是凭借出色的口才,柯尔入选了圣保罗联合辩论协会,并于 1907—1908 年间担任该会会长。他还擅长写作,在校期间成为校报《圣保罗》的编辑和领头人。这些校内活动不仅提升了柯尔自身的修养,而且培养了他的社交和宣传能力。圣保罗学校给柯尔带来的并不止这些,而最重要的是引导他走向社会主义,在这方面对他产生影响的人就是威廉·莫里斯,此人给予了柯尔对理想社会主义的最初思考。

  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是英国近代晚期的设计师、诗人、工匠,也是早期激进的社会主义活动家,他创立并领导了 19 世纪 80 年代的社会主义者同盟。1905 年末,柯尔首次翻阅了莫里斯的《格维纳维亚的防御》,被书中的精神所感动。于是,他开始阅读莫里斯的其他作品。莫里斯的社会主义理想似乎激发了他对社会主义和劳工运动的兴趣,使他找到了毕生的政治方向和人生追求。柯尔深受莫里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莫里斯的职业观念影响了柯尔。莫里斯强调工作对人生的意义重大,人的一生依赖于在工作中的表现。他写道:“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不能分离,如果一个人每天循环往复辛勤劳动,却无法满足部分自然需求,他绝不会生活地快乐富足……谁能否认这是事实,谁能否认现代工厂劳动的苦恼、紧张是当今世界不快乐、暴躁、受挫或人格扭曲的强大根源。我相信,无论在战争中遭受多少虐待,我们中最幸福的是最能与世界和平共处的那些享受工作的人。”①这种观念对柯尔的职业生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他建社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奋斗目标。

  其次,莫里斯的平等主义和自由主义观念也深深地影响了柯尔。柯尔说道:

  “我成为了社会主义者,因为我认为这是社会实现平等,从富有与贫困、控制与服从中解放出来的唯一可能的社会类型,与人类尊严和友谊相一致,没有其他社会能使我这般满意。对于我来说,莫里斯理想中的社会似乎具体呈现了正确的人际关系,美丽而令人钦佩……”②在柯尔眼中,社会主义既不是一种政治学说,也不是一种经济制度,它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追求自由的途径,一种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社会关系。他认为自由应当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带给人们自由。他与莫里斯一样把自由看作是一种能够充分管理和表达自己的权利,作为一种待人处事的原则。

  最后,柯尔的理想主义乌托邦也脱胎于莫里斯。莫里斯的社会主义诉诸于一种道德美学,他的《乌有乡消息》描绘了一幅田园式社会主义图景。柯尔非常赞赏这本书的思想,也很向往这种田园生活,他“想象中的伦敦小而整洁,美丽的泰晤士河毗邻绿绿的花园”,③彷佛一幅梦幻的油画。柯尔对理想社会的勾勒几乎延续了莫里斯的风格。除了思想观念上的继承与模彷,柯尔还通过其他行为表现了对莫里斯的崇拜,比如收藏莫里斯创作的工艺品及其大理石像。

  总之,莫里斯唤醒了柯尔内心深处的理想,启发了柯尔对社会结构的思考,指引了柯尔今后的人生道路。结合莫里斯的社会主义观念,柯尔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理想最初的信仰:“社会主义既不是用来帮助穷人摆脱贫困,也不是用来解决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而是带来公平正义,使人民摆脱脏乱和羞耻,过上体面而美好的生活。”④柯尔是一个敢于为理想奋斗的人,思想中的理想主义成分一直存在。后来,柯尔逐渐意识到了他的社会主义乌托邦与现实社会的巨大落差,但他仍旧努力缩小这种差距,不断尝试各种方法去践行他的社会主义信仰。那么引导他走向社会实践的人就是韦伯。

  2、柯尔与悉尼·韦伯

  悉尼·韦伯(Sidney Webb,1859—1947)是英国费边社第一代领导核心,费边社会主义理论的缔造者。他一生除了着书立说,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与社会实践,在英国由激进自由主义向社会民主主义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柯尔作为韦伯的继任者,从最初主动加入费边社到后来愤然辞职,再到回归费边社,其社会主义思想历经了一个巨大的变化,而这整个过程都离不开韦伯的影响。他不仅引导柯尔走上政治实践道路,也教会他重视学术研究和社会调查的价值。因此,弄清柯尔与韦伯关系变化的来龙去脉,可以更好地把握柯尔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

  (1)加入费边社,赞赏并支持韦伯

  1908 年秋,柯尔进入牛津大学贝列尔学院(Balliol College)学习,入校之初便加入牛津大学费边社,并在这里结识了许多杰出的社会主义者,如林德赛(A·D·Lindsey)、托尼(R·H·Tony)、韦伯夫妇(Webbs)以及后来的独立工党领袖凯尔·哈迪(Kyle Hardy)等人。而韦伯夫妇对柯尔产生的影响最大,他们引导柯尔将社会主义理想转化为现实,强化了他对实践的追求。

  柯尔主要是通过废除济贫法运动(1905-1909 年)结识韦伯夫妇的。20 世纪初,韦伯夫妇参与了王室济贫委员会关于济贫法的调查外,还起草了着名的《少数派报告》,提出了废除济贫法、代之以社会保险的构想,引发了人们对济贫法弊端的关注。但韦伯夫妇未能将这一包含社会主义性质的纲领成功地渗透到英国政治制度中去。事后,柯尔比较了《少数派报告》和《多数派报告》,声称前者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后者则复杂繁琐、效率低下。①后来,柯尔特邀韦伯夫妇到牛津大学作讲座,推广费边社会主义学说和废除济贫法的提议。同时,牛津大学费边社的会议记录也表明了柯尔为支持废除济贫法运动而创立了全国委员会的分部。很快,柯尔全面接受了韦伯夫妇《少数派报告》的思想,包括对待穷人的态度。1919 年,柯尔发表了《济贫法改革》(The Reform of the Poor Law)一文,批判了现存济贫院的混乱状况,表明了对韦伯的支持。

  另外,刊物《牛津改革者》(Oxford Reformer)也是拉近两人关系的重要纽带。

  1908 年末,柯尔与好友格里菲斯开始共同编写刊物《牛津社会主义者》(OxfordSocialist),①目的是向读者传达一种社会主义情感,“用牛津各方面的进步运动”来鉴别自身,以此“获得一种尽可能安全的社会改革视野”。②所谓的“进步”包括济贫法委员会上的《少数派报告》。1910 年,韦伯还特意在柯尔编辑的《牛津改革者》上发表一篇文章,表明了对柯尔的重视。③《牛津改革者》连续出版了 7 年,柯尔借助这一刊物传达了个人的道德哲学和社会主义美学等观念,不仅奠定了他早期理想化的社会主义方向,也帮助推广了韦伯夫妇的费边社会主义思想。

  综上,柯尔与韦伯的关系基本上是通过《少数派报告》和《牛津改革者》这两个因素建立起来。前者作为一个契机,促使柯尔加入到韦伯组建的费边社团体中来,从此踏上社会主义实践之路;后者是柯尔受到这种影响后,呈现出的一种相对激进、追求完美的社会主义态度。籍此,两人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但由于思想观念上的分歧,这种关系很快就出现了裂痕。

  (2)离开费边社,思考并批判韦伯

  在开展基尔特社会主义运动前夕(1910 年以后),柯尔和韦伯之间的关系不断恶化。柯尔开始质疑韦伯夫妇所主张的社会主义道路,并把他们称作“奸诈的阴谋家”。柯尔认为韦伯所追求的并非是费边社的中心路线,而是一条带有官僚主义性质的社会主义道路,他们只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搜集论据的劳动力。柯尔还指出,韦伯夫妇在费边社不仅独揽大权,而且从不关心其他成员的说辞,固执己见,甚至在公开辩论过程中下令驱逐柯尔,让他感到气愤至极。

  而矛盾正是源于韦伯的家长式作风和集权主义的领导风格。一方面韦伯没有明确表达柯尔理想化的政治理念,另一方面也禁止他们自由表达个人观念。1915年,由于无法忍受这种糟糕的政治氛围,柯尔被迫离开了费边社执行委员会和费边社,少数持不同政见者也都效彷柯尔从费边社辞职。在柯尔领导下,这些人在费边社之外共同创建了基尔特社会主义,几乎与韦伯夫妇形成对立之势。虽然这一时期双方产生了诸多的不愉快,但据玛格丽特和比阿特丽丝的记载,两人仅仅是出于意见不合,并非真正地憎恶对方。

  (3)柯尔与韦伯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

  韦伯和柯尔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卡彭特教授曾形象地指出,韦伯夫妇是柯尔的“社会主义父母”。①柯尔起初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但由于思想分歧,很快又从他们的监护下逃离出来,开始追寻自己的道路。基尔特理想破灭后,柯尔最终又回归费边社,成为第二代费边社领导人,这是他对韦伯理论的妥协、继承与发扬。那么下面笔者就对两人前后两个阶段关系变化的原因做出分析。

  a、基尔特社会主义时期——分歧与对抗 其一,柯尔和韦伯在社会主义哲学观上存有分歧。韦伯认为,社会是个不断进化发展的有机体,而“职能的有机分化”(Organic Differentiation Of Function)是进化的一个重要方面。②韦伯承认职能分化会造成许多新行业工人的切身利益在代议制下被掩盖,并且是一种“残酷的讽刺”。③所以,这些新行业必须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定义,要考虑到效率和公平。柯尔则认为,社会既非有机体,也非机械主义或其他任何形式,它需要通过了解人民的意志去改造和完善。他写道:“除非工人们成为自己的主人,他们才能打消他们生而为工资奴隶的观念,只有这样,一种思想才能够扼杀另一种思想。”④柯尔借助工人运动,使基尔特社会主义理论携带了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和人民意志观念。

  其二,他们早期在社会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表现为费边社会主义和基尔特社会主义两种路线的对抗。首先,费边社会主义者重分配、轻生产,把效率和公平看作是社会主义形态的双重基础。基尔特成员则否认这一点,批判费边社会主义是集产主义(Collectivism)⑤意识形态下的社会主义,柯尔曾指出费边社的成功“只是用官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⑥单纯地分散了政治权力,对职能没有加以区分。

  其次,基尔特主义者有时还指责费边社根本不信任人民大众,也不理解人民的愿望,他们的政治活动仅能代表统治阶级和中产阶级的立场,他们自以为了解工人的需求,事实上他们早已脱离了工人群众。而韦伯的确表达过对广大工人群体的畏惧和猜疑,当他听到基尔特主义者谈论“工人要管理自己的工作、动用超出自身范围的职权”并且“想拥有自我决定权、掌控个人工作生活”时,表示很震惊。

  ①但他认为如果基尔特主义总是顺着工人意愿发展,将会造成多数工人对少数工人的暴政。最后,柯尔提倡权力多元分散,尽量扩大选举的地域范围。韦伯则认为,地域多样化的民主会降低工人的积极性,虽然他们有选举权,但地域差异带来的陌生感使大部分人对于不熟悉的观念基本上持冷漠、愚钝和焦躁的态度。②以上这些分歧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柯尔思想中的理想主义成分。远大的社会主义理想促使柯尔忽略了现实社会的复杂性,他的雄心壮志与韦伯的现实主义发生了碰撞,而两代人之间的观念差异进一步加深了这种隔阂,因此促使柯尔走上基尔特社会主义道路。当柯尔发现这条路困难重重,便自然而然地回到韦伯的费边社会主义道路上来,这也是预料之中的结果。

  b、新费边社会主义时期——妥协与继承 其一,柯尔和韦伯对罢工的态度由分歧走向一致。韦伯向来反对罢工,极力抗拒工团主义所包含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和罢工理论。而柯尔对罢工的态度经历了一个较大的转变。在基尔特社会主义兴盛时期,他受工团主义影响,一度支持局部罢工,并多次参与罢工运动,如牛津公交车罢工(Oxford Bus Strike)运动和牛津切平诺顿(Chipping Norton)举行的罢工。③这些罢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最终都失败了,柯尔开始怀疑罢工的价值。在 1917 年俄国革命爆发后的几年里,柯尔对罢工的态度转向保守,表示可以接受小规模的革命斗争,但坚决反对大规模流血冲突。④直到英国工人 1926年大罢工失败后,工会的局限性完全暴露出来,柯尔便彻底放弃了罢工斗争的方式,甚至不再把工会作为工党取胜的唯一力量。

  其二,柯尔接受了韦伯的渗透主义思想。纵观柯尔的政治生涯,他曾经多次运用渗透的政策。在宣传基尔特社会主义早期,柯尔试图用基尔特思想渗透费边社,虽然这一行动最终未能完成,但仍旧使一批费边社员成功地转变为基尔特社会主义者。在后期,柯尔等人通过新费边研究局的研究成果为工党献言纳策,同时把柯尔小组的成员培养成为杰出的议员,以此渗透工党的执政理念。

  其三,韦伯还启发柯尔要把政治理论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重视实践调查,立足寻找真相。韦伯夫妇非常重视实践研究,他们为了更好地指导劳工运动,成立了调查研究委员会,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去调查工人实际需求,寻找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在此基础上为工人阶级提供理论指导。这种注重人民实际需求的研究方式影响了柯尔的一生,他总是立足于寻找真相、阐述事实。最典型的就是柯尔创建新费边研究局期间,带领一些学者开展各种社会调查,以获悉真实的工人生活状况。

  总而言之,柯尔与韦伯早期的关系,基本上确立了柯尔一生所扮演的政治角色。韦伯夫妇最初把柯尔看作是他们的后继者,而柯尔最终也确实继承了他们的费边社领导地位,他的领导风格和执政策略处处体现着韦伯对他的影响。和韦伯一样,柯尔没有试图成为官方政党的领导者,而是间接引领了压力集团的政治活动。

  二、柯尔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与发展

  (一)柯尔的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想

  1、基尔特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20 世纪初,英国自由党开始逐渐衰落,工人团体纷纷建立,罢工浪潮层出不穷,社会主义思想空前活跃。许多人借用法国工团主义(Syndicalism)①和美国工联主义(Industrial Unionism)②来诠释罢工行为,不仅给英国社会主义带来新观念,而且进一步拓宽了英国工会主义的视野。基尔特社会主义作为英国工会主义理论的一支,的确深受这两种思想的影响,柯尔的夫人玛格丽特甚至认为工团主义和工联主义就是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中心思想。③而这两种思潮传入时正值英国劳工运动陷入低谷,它们的到来既给英国工人阶级带来希望,也向费边集产主义和工党议会主义发起了挑战。

  为此,柯尔开始认真研究费边社会主义理论的实用性。1912 年春,柯尔在《牛津费边主义者》上发文表示,费边集产主义至今的胜利是由于有清晰的路线做指导,但“现在我们日益受到工团主义的强大冲击……我们如果不改变自己的实践路线,那至少也要重新检测我们的理论”。④很显然,柯尔希望费边社在新时期的条件下改变发展战略,适应社会主义发展路线,而不是墨守陈规、抱着过时的费边主义原则应对新的挑战。随后柯尔通过研究工团主义理论,发现它非常适用于工业体系,并且能够帮助工人达到自我解脱,但缺点是手段激进且没有意识到国家与工业协会联合起来的必要性。于是,柯尔在《新时代》上发文,承诺在采用工团主义精神的同时避免其过激行为,并将在国家和自治工业之间建立伙伴关系。①1913 年,柯尔在夺取费边社领导权失败后,开始带领牛津部分成员及费边社激进分子对抗旧式费边保守主义,同时另辟蹊径,开始在费边社之外创立基尔特社会主义体系,基尔特社会主义运动随之兴起。

  2、基尔特社会主义诞生的理论渊源

  基尔特社会主义的灵感源自中世纪时的基尔特(Guild),它是一个以经济职能为主,兼具政治、社会、慈善等多重职能的团体组织。而现代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想与中世纪古老的基尔特制度有所不同。中世纪基尔特制度要求维护好工人本行业利益,而基尔特社会主义不仅要求维护工人利益,更多的是要通过建立各种公会为工人阶级争取工业自治权,最后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不难看出这两者的递进深化关系。

  现代基尔特构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彭蒂(Arther·J·Penty)于 1906 年出版的《基尔特制度的复兴》,②这本小册子认为工业革命扼杀了中世纪基尔特传统,呼吁按照中世纪模式重建现代社会,并暗示基尔特将成为国家生产的代理人。后来,奥瑞奇(A·P·Orage)受该书启发,呼吁在现代工业体系下建立工人基尔特联盟,实现莫里斯式的社会主义。1907 年,奥瑞奇与霍尔布鲁克·杰克逊合作收购并接管了着名的《新时代》(New Age)杂志,霍布森(S·G·Hobson)、柯尔等人都是该杂志的撰稿人,其中霍布森是最早为基尔特社会主义下定义的人。20世纪初,《新时代》已成为宣传基尔特社会主义的阵地。但它仅代表着一种思想,还未形成理论。

  这些学者似乎为柯尔创建自己的基尔特社会主义理论打下了基础,但柯尔很快就展现出独特的见解。如果说莫里斯给柯尔带来了社会主义理想,那么卢梭就是他构建基尔特社会主义民主的启蒙者。柯尔对卢梭的好感最早源于他对法国的喜爱,喜欢法国诗歌的浪漫主义情怀。他认为法国启蒙运动就是浪漫主义和激进主义交织的结果。受这种思潮的影响,柯尔于 1913 年着手翻译《社会契约论》

  以及《论述》,并为它们撰写了一篇导言。他写到:“当时没有其他作家产生过像卢梭这样的影响”,他不仅让人们“洞悉了 18 世纪的伟大思想,而且深深地影响了欧洲历史的发展进程”,他是“浪漫主义运动的鼻祖”,“是德国和英国理想主义的伟大先驱”。①他还称赞“卢梭并非是一个纯粹抽象的思想家,而是一位考虑具体问题和实际情况的思想家,他试图获取真理,改变人类社会永恒不变的基础。”②

  柯尔在创建基尔特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非常崇敬卢梭,认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在研究社会义务的基础方面迄今仍是一本最伟大和令人鼓舞的着作”。③而这种崇敬之情主要表现在柯尔对卢梭“普遍意志”(General Will)理论的吸收和借鉴上。柯尔认为,人们最初创造和参加团体是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这些目的是团体职能的基础,而团体之所以产生,就是为了执行这个职能。④此为个人意志向团体意志的转化。如果这些团体滥用职能便违背了人民意志,就会产生冲突与对抗,而滥用到极致时便会产生革命。⑤所以,团体必须时刻以人民意志为核心而运作。基于此,柯尔认为普遍意志应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各行各业,在不同行业基尔特下通过表达个人意志实现自我管理,最后每个行业都会形成普遍意志,通过这种形式表达出来的意志才代表真正的民意。

  柯尔赞赏卢梭的人民意志说,但并不看好卢梭所推崇的古希腊城邦参与理论。柯尔认为,城邦参与理论单纯强调个人的意志,忽略了社会团体意志的重要性,而没有职能分类的民主算不得真正的民主。因此,城邦参与理论不符合英国的社会现实。卢梭对民主制的追求建立在个人学说和理想之上,追求的是一种建立在个人意志之上的普遍意志,而柯尔强调的不光是个人意志,更重要的是团体意志,这成为他构建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一个核心理念。

  3、基尔特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柯尔的基尔特观念受卢梭人民意志学说的影响,蕴含了明显的激进主义和民主主义特性。相比较而言,柯尔的观念更具体、更新颖,由此被视为基尔特社会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柯尔的基尔特社会主义观念主要体现在 1913 年《劳动之世界》(The World of Labour)、1917 年《工业自治政府》(Self-Goverment inIndustry)、1918 年《工会主义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Trade Unionism)、1920年《基尔特社会主义重建》(Guild Socialism Restated)和《社会学说》(SocialTheory)以及论文集《工业混乱与秩序》(Chaos and Order in Industry)等作品中。但柯尔并非从一开始就踏足了基尔特理论,他最初是受工团主义的影响,首次接触到了“工人管理”(Worker Control)和“工业自治”(Industry Self-government)理论,之后才把它们纳入到基尔特社会主义理论中。

  (1)基尔特社会主义——工人管理与工业自治 工人管理与工业自治的概念主要源自于工团主义,前者即实现工人对工业的自主管理,后者即工人在工业领域实现自治。这两者相辅相成,是建设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核心要素。

  首先,柯尔暗示工会将成为“工人管理”的载体。在韦伯看来,工会的目的是维持和改善工人的就业状况,但柯尔则认为工会的目标不止于此,工会结构是劳工运动的核心问题,它的“首要目标是对抗雇主”①,它还预示一种工人管理的新型工业秩序,即基尔特工业体系。在《工业混乱与秩序》中,柯尔明确地强调了工会的作用:“利用工会的力量是必要而且是可能的,工会作为主要工具必须被引入。工会力量的增长使旧式工业不可能继续推进;除非使工会成为新工业秩序的核心,否则别无他法。然后,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工会转变为国家基尔特。”

  ②在《工会主义导论》中,柯尔细致地呈现了工会的组织模式,谈论了各类工会的结构、治理及其未来等问题,指明了工会的发展方向。③其次,柯尔认为“工人管理”属于伦理道德的问题,而非经济问题。无论工人是否创造价值,都应自由而舒适地表达自我意志,独立自主地决定劳动权。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国家(概念)太遥远,而工厂却近在咫尺……一个人绝不会在工厂中错过支配阶级(的权利),而扩大到国家(范围)便很少有人意识到它的存在。”④因此,柯尔提倡在全国建立众多的基尔特,培养工人阶级的管理者,实现各基尔特的自治管理。而且,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构建“依赖于国家和工会间的职能分工,国家代表有组织的消费者(群体),工会(或由工联主义产生的机构)则代表有组织的生产者”,当工会逐步演化为基尔特后,“国家将掌握生产资料,基尔特则负责管理生产”。⑤

  最后,柯尔也强调工业自治。柯尔坚持每个人始终要被当作一个独立的道德主体,生而具有人的价值:“我的主要观点是个体工人不能仅仅被当作一双‘手’、一种不重要的工业机器附属品来看待,而要作为一个人,拥有权利和责任,带有人类灵魂,渴望自我表达、自治政府和个人自由的人。”①在柯尔看来,自治代表了一种自由,人们可以通过自治政府实现自我管理,从而创造一个自由社会,这种自由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结果,是对自由主义的升华,也是对社会主义的诠释。

  总之,基尔特社会主义通过汲取工人管理与工业自治的概念,旨在为工人阶级夺取权益,携带了鲜明的激进主义色彩。然而,柯尔也意识到,工业生产完全实现工人管理是否会带来权力集中、行业垄断等问题,因此他又为基尔特理论配备了相应的理论学说,即社会多元主义。

  (2)社会多元主义——“国家”与团体理论 所谓社会多元主义,即不断分散权力,主张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基尔特社会主义要求在全国建立大大小小的职业基尔特,这些基尔特之间地位平等、实行自治,国家也将成为基尔特组织的一支,整个社会不存在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社会多元主义在基尔特社会主义理论中最主要的体现方式。

  柯尔的社会多元主义思想的形成可能是受到了其导师林德赛的影响。柯尔在牛津大学读书期间,时任费边社牛津分社主席的林德赛经常开办讲座,讲授社会主义。史学家克拉克(G·N·Clark)认为,可能是他将柯尔引入了政治多元化领域,使他开始关注国家职能的概念,重视经济与社会的紧密联系。②与柯尔同时代的拉斯基早期也是社会多元主义者,但是拉斯基的多元主义的学术性更强一些,是通过钻研历代法学所得的产物。而柯尔的多元主义则是受到了莫里斯理想主义的影响,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但莫里斯的理想主义仅是一个模煳的框架,它的运作过程仍需要柯尔去构建。于是,柯尔选择通过基尔特社会主义来实现其社会理想。在他看来,社会多元主义非常适用于基尔特社会主义,因为两者都反对权力过分集中并且主张个性化、多样化,前者能够为后者做坚实的理论支撑。正是这种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柯尔成为一名多元主义者。那么,社会多元主义是如何应用到基尔特社会主义的呢?这要从“国家”职能和团体理论两方面来阐述。

  首先,基尔特社会主义改造了“国家”职能的内涵。柯尔认为,如今“资本主义条件下所发生的事情都是误用了国家的真正职能”,①国家权力过大,职能滥用现象普遍,个人利益、团体利益因此受到了侵害,这种现象无法自上而下得到改善。所以,需通过某种方式分散国家的职能,减少国家的权力,从而有效遏制滥权行为。这意味着原先的“国家”将从一个主权机构降为一个社会组织,许多职能将被分散到其他的机构。国家仅保留其团体意识,并以新的组织形式展现出来。然而,基尔特内部在协调国家的经济职能方面产生了分歧。以柯尔为代表的一派认为“主权国家在适当时期应由某种形式的联合权力机构所替代,这种联合权力机构是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其他‘职业’代表之间的伙伴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②国家需要维护好人民作为消费者的地位,③基尔特则只负责生产,这是国家与基尔特在工业中形成良好伙伴关系的基础。国家将保留与基尔特相关的经济角色。如此既推翻了主权国家的概念,又体现了消费者作为工业团体代表的需要。但是,以霍布森为代表的另一派不认可该观点,④他们主张“基尔特是‘特许的’社团,由国家发给执照经营”,⑤全然否认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职能差别,否认国家拥有任何经济职能,仅主张保留公民国家的主权,充分表达人民意志即可。因此,这种内部派别的分歧给基尔特运动埋下了分裂的种子。

  其次,柯尔的社会多元主义建立在团体理论之上,而该理论的核心特征是一种分组和协会意识,并将人民意志贯穿始终。柯尔认为,当务之急是建立一种意志主体理论,把利益趋同的人聚合起来,组建各种团体,而团体必须具备公众建议和自我表达的职能,只有这样国家才能作为一个团体意志的工具发挥其正确作用,即“公众意志警觉而灵活的工具”,⑥这明显地体现了卢梭的影响。卢梭作为公众意志理论的源头,认为所有的社会机制都应由人类意志组成,包括体现团体意志的‘特殊协会’。但是,柯尔指出他的“根本错误”在于误解了这些协会的真实性质,①因为卢梭所指的‘特殊协会’是那些腐败的上层贵族团体,并且把他们当作是阴谋反对公众的集团,所以想要消除这种团体意志。柯尔认为,卢梭没有把职能概念和团体意志紧密联系起来,因而导致他错误地宣称反对所有形式的协会。这就引出了下面我们要谈到的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职能特性”,它是辨别团体意志可信与否的关键。

  (3)民主参与制——职能民主制度 民主参与制是基尔特社会主义特有的选举制度,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民主理论基于它对代议制概念的分析。在柯尔看来,一个人能够代表另一个人或一群人的想法是错误而危险的。②他认为议会是代议制弊端的罪魁祸首之一,“如今,错误的代表在自称无所不‘代表’的团体——议会和依靠议会的内阁——中达到了最坏的程度……它容易受腐败事务的影响,尤其是财政寡头的影响”。③代议制民主仅用于政治领域且被政府长期滥用,这种局限性与虚假性剥夺了选民表达个人意志的机会,人民仅剩下选举代表的权力,这一系列原因导致民主成为空谈。

  为此,柯尔推崇“职能民主制”,试图以此取代过时了的代议制民主。他认为,一名社会成员在生活、工作领域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身份是多重的,因此不能靠单一职业来划分选民。每个人都应拥有多重投票权,从所属的行业角色出发进行投票。所以,社会应按照职能分类组建许多不同类型的基尔特,使基尔特里的成员都有权关心产业的运作,受团体委托并带着责任与义务服务于公共利益,每一个基尔特自行管理内部事务、选举领导和行政管理人员,各基尔特的运作问题都放在全国基尔特会议来解决。④当人们能够向权力当局民主地表达他们自己的意见时,社会才能真正走向民主。基尔特人赞成职能民主,认为它不仅适用于政治领域,同样也适用于社会各行各业。⑤在当前社会不平等现象普遍存在的环境下,职能民主能够从人民所在的行业共同利益出发,使人民有机会充分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这是职能民主不同于其他选举制度的最大特点之一。

  综上,通过对基尔特一系列学说的深入研究,柯尔一度认为自己找到了适合英国国情的道路。首先,这条道路以消除资本主义为目标,旨在通过重划权力机构来改善工人阶级的地位,极具颠复性,因而实践过程注定非常曲折。其次,它还必须维持非常民主的选举体系,在社会主义的工业内部实现真正的参与和管理,否则它和费边集产主义一样带有社会官僚主义的危险。最后,它也必须以工会为出发点进行变革与重组,将工会一步步地改造为基尔特,而改造过程也会相当不易。这些隐藏在基尔特社会主义理论内部的种种危机,在几年后逐渐显现出来,它昭示了基尔特社会主义短暂的寿命。1925 年全国基尔特同盟崩溃后的 30多年里,很少有人再提及这一理论。直到 20 世纪 60—70 年代,它才再次成为影响工党左派思想的一个重要学说。

  (二)柯尔的新费边社会主义思想

  1、新费边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

  本文把柯尔后期的政治理论称为“新费边社会主义”,目的是为了区别于韦伯式的旧费边社会主义,它们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只是在具体政策上表现出差异,两者是一种前后相继的关系。新费边社会主义始于 30 年代,也就是柯尔营建新费边研究局以后,而它的核心内涵主要表现在柯尔于 1943 年出版的《费边社会主义》及其晚年出版的《社会主义思想史》五卷本。③柯尔曾在 1929 年出版过一本《未来十年的社会与经济政策》,①指出劳工在将来应达到的社会、经济目标,目的是为今后十年里工党如何创建社会主义构建一个实用的政治纲领。

  这本书阐述了与他之前几乎相反的政治观念,是柯尔思想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此,笔者认为《未来十年》可以说是新费边社会主义的理论雏形。柯尔表示,工党需要建立一个左派和右派都能同意的具体纲领,否则工党将永远不再有机会。

  ②怀特认为,该计划是柯尔在经济危机和法西斯主义威胁下所出台的权宜之计,但这一着作本身就是一套彻彻底底的费边社会主义思想。他之所以改变他的政治立场,只是在两个层面上误解了工人阶级心理:首先,工厂无法代表所有工人的核心利益,大量的工作无论怎样被安排,都与义务相连,工人的快乐无法与工厂紧密挂钩;其次,并非所有工人都是“政治动物”或者都关心政治,维护眼前利益似乎更加重要。③为此,柯尔把自治基尔特概念改为了“工作委员会”,与原来的基尔特支配作用相反,数量上也不及基尔特,它不起关键作用,只是运用法定权力对管理层提出上诉,并持续递送到议会制的所有工业立法中去,仅起批评建议的作用。可见,1926 年大罢工后工会力量的崩溃对柯尔影响非常深远。到1929 年,工会依附于工党的人数减少了一半(约 200 万人),工会已然不再是柯尔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基础。

  另一个重要的点是,《未来十年》强调了国家的中心作用及国家任命的人员去监督政策变化的中心作用。柯尔强调从工业至教育领域都需要系统的变革与重组,国家权力也需要下放,但需注意这一切改革措施都是在中央政府的全面管控之下进行的。在这些变革中,经济问题是最主要的,因为失业造成大量人力资源的浪费是柯尔最不能容忍的,“一个存在众多失业人员的社会,是一个不再相信自己的社会。”④柯尔表示只有国家能够拯救失业,它有提供工作机会的道德义务,也具备这种强大的能力。此外,柯尔还设想了一个“全国劳工队”(NationalLabour Corps),目的也是消除贫困、解决失业问题,它将成为“可用于任何国民服务形式的全国性工人组织”,①在全国各地进行翻修、重建等服务,并领取相应的薪水。柯尔还认为,虽然工会每年为工党提供 90%的财政收入和成员,但工党必须掌握领导权,对工会的不当提议应给予否决。此外,《未来十年》还提供了相关的国有化经济政策,如银行、金融和工业的社会主义化以及家庭补助等问题。

  虽然《未来十年》引发了劳工界和新闻媒体界的极大兴趣,但柯尔的这一政治纲领并未对 1929 年大选胜利的第二届麦克唐纳政府产生什么实质性影响。这一方面可能是时间上的问题,柯尔没有料到工党如此之快就能当选,他的书还未形成广泛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原先的基尔特社会主义身份使很多人对他抱有怀疑,也阻碍了这一政策的推行。而这一政策的唯一作用在于,它明确昭示了柯尔社会主义思想的大转变——从激进转向保守。这是柯尔回归费边社后做出妥协的第一步,也奠定了柯尔今后推行改革的总体方向。所以,在该计划失败后,他于1941 年又推出了《费边社会主义》,这个计划建立在《未来十年》的基础之上,既是妥协的产物,却又充斥了明显的左派思想。这些转变不仅代表了柯尔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内涵,也深刻昭示了工党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这未尝不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多种诠释。

  1、新费边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1)新费边社会主义的社会(政治)理想 二战期间,柯尔试图以战争为契机把政府变为代表人民意志的工具,打破垄断组织的操控,为战后推行社会主义做准备。藉此,柯尔在《费边社会主义》中表明了他的社会主义信仰,包括“思想,使人人有同等机会,保证人人享有基本的生活水平,还有民主自由”,②那么具体该如何理解这几点?本文将做如下分析。

  所谓“思想”,就是让更多人意识到社会主义的重要性,主动关心并参与到政治事务中来,“我们必须在人民之中重新创造一种精神,一种使人们准备好为一个超越他们个人生活的事业忍受一切的精神,因为这一事业使他们的生活富有意义,并且使他们感到,在全部事情中,他们是很重要的,而不是浩瀚汪洋大海中的点滴水珠。”③同时,柯尔倡导人们回归简单的社会主义真理,追求社会主义本身。把它作为一种道德信仰,而不是单纯因为喜欢这种经济组织模式去倡导社会主义;也不能把公有制、国有化等作为最终目标,它们只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

  所谓“使人人有同等机会”,既包括男人,也包括女人。人人生而平等在柯尔看来是不存在的,但社会可能且能够给予每个人同等机会,让他们能够投其所好地工作、幸福快乐地生活,这才是社会主义所应追求的。但仅仅给予同等机会还不够,“我们还要怜悯那些没能利用这种机会的人,不管这是否是他们自己的错,”①那就是“保证人人享有基本的生活水平”。所有社会成员无论他们是善是恶、是强是弱,社会都应给予他们基本的生活保障,或者说最低生活标准,这主要是为了弥补不同出身的孩子能够得到同等的机会,尽可能使孩子不因父母的缺陷而失去应有的生存教育权。

  所谓“民主自由”,即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政治、自由发展个性,创造一个思想多元的社会。20 世纪 40 年代,英国被迫卷入战争,柯尔极力推行“战时社会主义”,即通过“国家管理”把私有制暂时转变为公有制,并提倡在战后延续这种模式,柯尔认为这一策略“既包含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种子,也包含了法西斯集权主义控制的种子”,②如果战后没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就会向完全相反的方向——法西斯主义迈进,这两种结果则取决于由谁控制政府。如果政府受到垄断资本家的操控最终就会导致法西斯主义,如果国家政权掌握在广大人民手中最终就会通向社会主义,因此落实民主就成为一个决定性因素。那么如何实现真正的民主?关键在于如何定义自由,柯尔认为这是两个不可分的概念,柯尔说道:“自由的主要基础是选择自由。任何‘好的’社会必须具有这样的性质,即允许并促进这种自由,在它的内部有各种各样的自治机构,每个机构可在各机构组织起来的灵活的总结构范围内,自由制定自己的政策,各机构间可以表示真正的不同意见,并通过公开讨论求得解决。”③事实上,通过给自由下定义,柯尔间接表明了原先的民主自治观念,他所谓的自由以建立众多实行自治的机构为前提,只有自由地选举才能体现民主。

  晚年,柯尔曾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中表达了自己最后的政治观念。他承认自己的主张除了与威廉·莫里斯相似以外,还与皮·约·蒲鲁东、甚至克鲁泡特金的相似,①这说明柯尔思想中不仅含有理想主义成分,还带有强烈的无政府主义色彩,在渐进主义中也含有革命的激进主义。但须注意的是,这决不能代表柯尔后半生的主流思想,只能是一种回光返照,是对其社会理想的一种寄托。

  以上是柯尔后半生社会理想的高度浓缩,那么若将这些理想贯彻执行到国家各部门仍需要非常具体的步骤。柯尔计划从经济层面入手,在工业建设、社会保险、工业民主化等方面进行改造,逐渐为战后建设社会主义做准备。

  (2)新费边社会主义的经济计划 由于一战后带来的社会萧条、失业等问题,引发了柯尔对经济的关注,他开始研究经济学。但这些研究主要体现在他的基尔特社会主义系列着作中,是为构建基尔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而服务。到了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波及英国时,他已放弃原先的基尔特经济计划,而是着手当前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问题。他于 30 年代出版了许多经济学着作,意图拯救失业、缓解经济危机、为工党寻找出路。他本人也逐渐从工党原有政策转向扩张性改革主义经济政策,成为凯恩斯主义的先驱。柯尔非常支持凯恩斯关于国家管控经济的观念,它承诺解决充分就业、平衡供需关系,帮助国家顺利度过经济危机。他们的经济观念在短期内不约而同地走到一起,整个 30-50 年代,“凯恩斯充分就业”成为英国经济改革的主流。不过,柯尔并未把凯恩斯的通货理论看作是金科玉律,他曾致函凯恩斯说:“我了解你的论点,但我发现你的计划经济理论很难与各个的地方实际情况配合。”②他们两人在合作的过程中也有过分歧,柯尔不赞成凯恩斯改变财政关税的必要性,想要摆脱关税这种非社会主义的形式,提倡“非关税保护”形式,如设立进口委员会管理进口货物,与国家进行有限的合作,以便进口国内无法生产的食品。③而且最重要的是,凯恩斯并非社会主义者,他的经济观念是以维护资本主义生存为前提,这与柯尔的观念基础相悖。因此,凯恩斯主义一度符合柯尔的经济理念,但柯尔并未成为凯恩斯主义者,而是对凯恩斯学说去粗取精并形成了自己的经济观。

  首先就是要推动工业或服务业以及农业(主要指土地)的社会主义化,准确地说就是将它们转变为公有。柯尔认为,“在私有制下,它(指工业或服务业)运转得不好、没效力,既未能给消费者公平待遇,也未能给它雇佣的生产者以公平待遇;另外也由于它给予私有者太多的权力,从而使他们能使用这种权力来达到反社会的目的。”①像煤炭工业就非常适合收归国家管理,这样不仅能保证煤的有效生产和销售,又能满足矿工的待遇需求。除此以外,经济领域的关键在于控制“银行系统”、“ 燃料和电力工业”、“ 重工业及军备生产或半军备生产的行业”。这些行业是垄断组织的集中地,如康采恩、托拉斯及其他联合企业都来源于此,如果谁控制了这些关键领域的行业,谁就控制了工业领域。如果能把这些行业置于民主管理之下,并使其为国家利益服务,就等于向社会主义迈出了一大步。因此,当下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工业(部门)置于公有制之下并使之成为国际经济计划的中心”,②运用国家力量推动各行业运作,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运作体系,为落实社会保险(障)制度和工业民主化奠定基础。在农业方面,土地对于战后重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能使土地变为公有,就可以选择最佳的地理位置进行重建,避免之前城市拥堵、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从而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环境水平;国家同时也应当为有管理能力的农民投入资本,鼓励农民创业致富。

  其次,要满足人民最低生活保障,起码要高于西博姆·朗特里先生的“贫穷线”。柯尔说道:“为了消灭贫穷,我们必须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消灭失业,或者更富于建设性,使全国人民得到工作权利的机会,直到人们宁愿要更多的空闲时间而不愿要更多的物质东西为止。”③当然,消灭失业未免太过夸张,可理解为尽力防止失业,保证就业者的最低工资标准,准确地说使任何人的收入都不能低于朗特里所谓的最低收入。此外,低收入者的工资由于其家庭成员的数量、情况差异而展现出不公。比如,收入相等的两人,一个须供养 6 口人,其中包括病人、儿童,另一个只需供养 3 口人,前者的负担明显要重许多,如果各类社会保障不完善,将会给这类人群带来巨大压力。除了失业和收入问题,教育也是消灭贫穷的重要因素,事实上教育会深刻地影响阶级关系,富人上贵族院校,穷人只能接受低等教育,这种传统的英国教育结构会固化阶级,穷人几乎难以跻身上层社会,知识的传授也带有明显地针对性,两极分化只会更加严重。柯尔指出:“国家教育需要的是培养出有知识的公民,使这些公民了解这个他们不得不在其中工作的世界,运用他们在学校里学会的东西去解决这个世界摆在他们面前的实际问题。”①因此,国家应给予所有孩子充分受教育的机会和所有知识,引导他们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追求美好、幸福的事物,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摆脱贫穷。

  柯尔还设想了一种“超国家秩序”,②主要针对欧洲大陆国家,目的是抵抗纳粹,使民族主义者联合起来,不仅关注本国利益,也关注他国利益,共同建立一种维持和平与繁荣的新型国际秩序。在该秩序中,各国需要建立共同的经济基础,把主要工业(如开采、冶金、机械和通讯等)置于国际管理之下,在各国间建立一个内部自由市场,消除关税壁垒,使用通用货币,使秩序内的国家达到近似的生活水平,最后建立一个超国家秩序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柯尔承认这一计划是一个大胆的“乌托邦”,从 1950 年的欧洲煤钢联营到1993 年的欧盟正在向这一目标前进,柯尔的设想似乎逐步转变成现实,这种联合为欧洲的重建和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后,柯尔关于工业民主化的观点比之前更加深刻了。尤其是法西斯主义崛起之后,柯尔发现仅靠普选权也无法导向真正的民主,因为希特勒、墨索里尼都是靠普选取得政权的,他们打着民主的幌子实行专权,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所以“普选权并不是民主,也不是什么民主的保证”,③只是民主的手段之一。而英国目前所实行的民主代议制就是以普选为基础,通过秘密投票进行选举,表面上给予了人民权力,实而只给予了权力的“形式和影子”,“比例代表制的弱点就在于,它给选民日益增大的权力去选择他们喜爱的个人,而牺牲了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政府的权力。”这是代议制最大的问题,人民当有很多途径去表达真实的意见,而不仅限于选一个代表。例如,柯尔将英国被迫卷入战争的罪责归咎于张伯伦对政局的操控以及工党领袖艾德礼的软弱。据此,他指出“民主依靠的不是任何形式的选举制度,而是遍及整个社会的精神……只有在充满民主的愿望同时社会结构也允许这种愿望成为现实的地方,民主才可能存在。”④这种民主精神应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为前提,尽量争取更多公民的意见,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限于工业民主化。例如在大工厂中,就应划分小规模的车间和部门组织选举;而在大城市中,应以街区、街道为单位组成居民小组进行集会选举,社会以小规模团体组建起来,民主则能够渐渐融入到我们的新社会中,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精神。柯尔鼓励人们立刻着手营建这种民主,一旦战争结束政局恢复到以前的模样,改变将更加困难,如果人们在小事上都难以做主,大事上就更无民主可言。虽然柯尔没有直接宣扬职能民主,但所述实质内容并未改变,他不仅否定了代议制民主,也更加肯定了划分选民团体的重要性,而且这种划分更加精细了,几乎要落实到每个公民身上。事实上,这种观念进一步强化了卢梭的理论,柯尔把人民意志学说发挥到了极致,是对职能民主理论的升华。

  综上,通过梳理柯尔的经济改革计划,可以发现这一时期他更注重改革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经济改革势必要以实在的利益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为目标。正如他所说:“人类日常生活和日常工作的环境,对他们的幸福与自由来说,要比对他们行使政府当局最高权力的庞大政治结构更加重要。”①

  三、柯尔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

  (一)基尔特社会主义时期的柯尔实践

  在开展基尔特社会主义运动期间,柯尔一方面夯实基尔特社会主义学说,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基尔特社会主义实践。首先是开展学术研究活动,考查真实的劳工运动发展情况,如在劳动研究部工作、在各大刊物上发文。其次是主动参与劳工运动、渗入工会组织,发动工人加入到基尔特运动中来,典型的如全国基尔特联合会、工程师协会等。最后是投身工人教育事业,营建了工人教育协会,帮助提高了工人阶级素养。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柯尔的阅历,深化了他对社会现状的认识。

  1、学术研究

  (1)柯尔与劳动研究部 劳动研究部起源于 1912 年韦伯夫妇在费边社发起成立的工业管理调查研究委员会。他们当时对劳工运动内部缺乏一致意见感到震惊,于是成立这一委员会,旨在为劳工运动制定工业民主计划。1917 年,委员会经一系列合并重组成立了费边研究局。鉴于工人阶级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研究机构,费边研究局于 1918 年从费边社独立出来,更名为劳动研究部,特为工人阶级提供理论指导,柯尔几乎把精力都投入到了劳动研究部。同年,劳工代表委员会正式更名为工党。在费边社领导下,工党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党章——《工党与社会新秩序》,柯尔虽然对此没有提供直接贡献,但参与了讨论,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此后,劳动研究部不仅与劳工运动紧密相连,也逐渐成为制定工党理论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21 年,也就是基尔特运动结束前夕,劳动研究部受到了舆论的攻击。部分原因是一些工会成员和工党党员表达了对柯尔的反感,称柯尔总是想操控全局、主导一切;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工会代表大会(Trade Unity Congress)中的贝文、鲍尔曼、布拉姆利、萧伯纳以及工党秘书吉力斯、特雷西等人破坏了劳动研究部与工会、工党的关系。①这种局面不仅辜负了劳动研究部的努力,也伤害了柯尔的情感,他于 1924 年从劳动研究部辞职,再一次地失去了自己的政治影响力。此后,直到 1931 年新费边研究局创立之后,他才再度找到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

  (2)柯尔与《新政治家》 《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是韦伯夫妇和费边社其他成员于 1913 年共同创办的左翼杂志。萧伯纳是主要赞助人,克利福德·夏普(Clifford Sharp,1883-1935)则担任主编。夏普是个激进的自由主义者,在他的带领下,《新政治家》逐渐成为工党左翼思想的宣传工具。

  柯尔早在基尔特社会主义运动时期就曾为多家杂志撰稿。1918 年,他向马辛厄姆(H·M·Massingham)主编的《国家》投稿,却因文章太过激进而被拒稿。于是,他转投到《新政治家》,受到了主编夏普的赏识,并希望柯尔发表更多的文章。①从此,柯尔与《新政治家》建立起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该杂志成为了传播柯尔思想的宣传阵地。1931 年,金斯利·马丁(Kingsley Martin)接任《新政治家》主编,马丁也是个激进主义者,该杂志在他的主导下在政治上明显地左倾,很多左派人士都成为该杂志的忠实撰稿人。整个 20—30 年代,柯尔平均每年在上面发表约 40 篇文章。②这一杂志对工党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2、社会活动

  (1)柯尔与全国基尔特社会主义联合会 1914 年 8 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时政策的复杂性要求国家和地方协议都需通过与工会人员的谈判,③从而推动了英国左翼行会思想的兴起,给基尔特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牛津地区的许多青年学生不断加入各种社会主义团体和运动中。在柯尔等人的领导下,原本保守的牛津大学出现了一批年轻而激进的基尔特社会主义者,他们大多出身于费边社,但是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被称为费边社的“反叛者”。1914 年末,牛津大学费边社将这群“反叛者”集结起来,在斯托灵顿的苏赛克斯镇会面,经激烈辩论后诞生了一份纲领性文件——即《斯托灵顿文件》,成为描绘基尔特社会主义最早的蓝图。随着基尔特成员数量激增,在各个行业分别建立起基尔特团体。到 1915 年 4 月,众多基尔特决定联合组建全国基尔特联合会,基尔特社会主义组织初步建立,柯尔、威廉·梅勒④等人成为联合会第一批执行委员会成员。在激进、热烈的重建口号下,全国基尔特联合会迅速名声大噪。许多激进分子被基尔特社会主义所撼动,通过参与团体活动、成立基尔特组织加入进来。联合会开办以来,“在车间工会代表运动以及在矿工、铁路工人和邮政工人中赢得了很大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后这些行业的工会所制定的政策。”①

  1916 年 12 月,联合会创办了自己的刊物《基尔特人》(Guildman),是由格拉斯哥分部所创。柯尔作为执行委员会成员,积极参与了联合会早期出版物都的编订。他们撰写了许多小册子,宣扬了基尔特社会主义理念并阐明了各行业可能的变革方式。在接下来的六年里,柯尔还相继出版了《工业自治政府》、《社会学说》、《基尔特社会主义的重建》和《工业混乱与秩序》等作品,一方面明确了基尔特社会主义的实质,另一方面分析了基尔特社会主义者接下来应采取的策略。

  在政府的支持下,各行业基尔特逐步建立起来,并且成果显着。其中,由霍布森于 1920 年组织的“全国建筑业基尔特”在解决战后住房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柯尔与工程师联合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全面进入了战时状态。1915 年,英国议会通过《战时军需法案》(Munitions of War Act),对工资、工时和就业条件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要求暂停工会条例,工厂需受到国家全面管控,必要时工人需参军入伍奔赴前线,劳动力变得弥足珍贵。该法案虽然大大地提高了弹药产量,却大大威胁到了工人的生存。于是,柯尔和梅勒以研究者的身份来到了工程师联合会(Amalgamated Engineering Union),②以官方身份代表政府到非官方机构进行考察,并为工程师联合会起草了两份报告。这些报告有两种作用:第一,告知地方政府,工会所能接受的最低限度是什么;第二,向那些政治人物阐明工会正在做出怎样的牺牲。在政府与地方工会的沟通过程中,柯尔和梅勒作为中间人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由于政府在战争决策方面处于守势,柯尔此时已顾不得基尔特运动,他和梅勒在《每日先驱报上》大量发文,分析工会本身的力量以及需要维护的权利。在《战时劳工》(Labour in War-Time)一书中,他认为工人有权要求“保证其经济地位不会因战争而恶化,保持物价,或者提高工资,而工会将被纳入到政府之下,作为处理与工人交涉问题的官方机构。”①当然,柯尔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军需法案》失效,使工人能够免除服兵役,尽量保护工会不受战争的影响。在战争的推动下,柯尔等人与工会组织展开密切合作,工会对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态度由原先的抵制逐渐开始转变为接受。随着这种态度的变化,柯尔的基尔特社会主义也逐步渗透到工会运动中,促使劳动研究部真正成为工会运动的研究中心。

  (3)柯尔与国家工业会议和国家职业工人联盟 1919 年,柯尔担任国家工业会议(National Industrial Conference)劳工部的名誉秘书长,帮助处理国家经济与贸易问题。他针对社会动荡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向会议提出了许多建议,但除法定失业救济金一项外,其余建议都被忽视了。同年,柯尔开始关注脑力劳动者群体,试图建立一个充满劳动理想、由文职、技术和行政工人组成的组织。他同总秘书长沃科登进行了商讨,对方表示赞同。1920 年 2 月,除铁路工人协会外的各行业都派代表参加了会议,国家职业工人联盟(National Federation ofProfessional Workers)正式成立。柯尔担任大会主席,并且在就职演说中提到了工人贫困的两大原因,一是由于工人不能有效地组织管理自己,二是旧工业体系不完善。②因此,必须重新而彻底地改组工业体系,使具有技能的工人掌握主动权,改善贫困状态,这体现了基尔特社会主义要求工业自治和工人管理的核心思想。柯尔的提议受到参会人员的一致认可,他在国家工业会议和职业工人联盟的政治活动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

  3、文化教育

  柯尔非常重视提高工人阶级的素质教育水平,认为工人学习文化知识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素养、更好地参加选举,而且能够使他们挖掘本阶级的真实需求,为实现自治政府和工人管理打下基础。因此,工人教育协会(Workers' EducationalAssociation)③在柯尔的教育生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柯尔投入了巨大精力的一项事业。

  1912 年,柯尔正式加入工人教育协会,这是他首次与牛津建立起来的一种联系。①起初,柯尔在纽卡斯尔的阿姆斯特朗学院教授哲学,但他很不喜欢这一领域,特别是这些技术专业的学生对哲学毫无兴趣。但在工人教育协会中,柯尔感受到了工人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的专长和兴趣点,这段教书生涯令他倍感欣慰和难忘。柯尔曾赞赏:“‘成人教育’的形式是一种新颖的、令人兴奋的发现。”②他希望通过让工人接受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懂得维护自己的选举权和言论自由,使自己的权益得到全面真实的保障。

  在建设工人教育事业的过程中,柯尔编写了一本《工人教育协会之教育年鉴》,比较详细地记录了工人教育协会的一些办学状况及其实践活动,但这本书只有手稿,没有出版,所以协会内部的许多细节仍旧无法令人知晓。但是,工人教育协会的丰富经历使柯尔成为劳工运动中消息最灵通的人,也为他打开了新思路,“我们想要同他们一起工作,因为他们会成为更好的工会主义者和合作者,成为多种工人阶级运动更优秀的成员,而且在纯学术意义上成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③这种观念寄托了柯尔的教育理想,为工人带来了真正的、纯知识性的教育,也满足了他建设基尔特社会主义的实践需求,甚至引导他后期走上教书育人的道路。

  柯尔还为工人教育协会撰写了一些小册子,为学生们编写了教学大纲,协会长期以来一直在使用。作为协会的主席,柯尔对英国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着持续的影响。在此之前,校外培训这种形式几乎不受社会认可,直到柯尔、托尼等大学教师、学者的参与,逐渐使工人教育协会成长为教育界的一股新生力量,才支撑它经久不衰的运作,目前它仍旧在英国教育界占有重要地位。

  (二)新费边社会主义时期的柯尔实践

  20 世纪 20 年代,费边社正直衰落期,作为领导者的韦伯夫妇已转向苏俄的研究,而第一届麦克唐纳领导的工党政府所推出的改革主义方针不得人心。1924年后,柯尔隐退到学术界和教育界,将重心几乎放在研究和教育上面。他认为通过研究能够帮助工党制定未来政策,为英国找到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而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国民素质,也有助于传达他本人的社会理想。因此,在新费边社会主义的时期,柯尔积极地组建学术研究团体、创办研究机构,不断推进各项社会调查,动员各界社会力量与政府合作,进一步影响到了工党的内部决策。同时,柯尔始终坚持在工人教育协会和牛津大学任教,提高了工人阶级素养并培养了众多人才。

  1、学术研究

  (1)柯尔小组 1926 年,柯尔自行组建了一支学术性的研究团体——柯尔小组,目的是在大学里展开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问题的讨论。它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工人教育协会那种自由、开放式的讨论传统。和工人教育协会一样,小组每周召开一次会议,讨论社会、政治、经济及成员感兴趣的问题。而且组织不限制成员身份,马克思主义者也可参与其中。柯尔小组成立以来,完成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主题的研究,许多研究成果获得工党领导人认可,一些被付诸实践。柯尔的影响通过这一小组进一步扩散,“许多人都表示,这在工党知识分子思想中具有 20 年以上的强大影响力”。①短期来讲,许多青年社会主义者被讨论所吸引,加入到小组中,成为劳工运动的一部分,不仅壮大了工会力量,而且提升了工人群体的文化素养。长期来讲,柯尔将其自由主义精神和对真相的追求考证精神注入到柯尔小组中,影响了一批社会主义新生力量,其后继者如迈克尔·斯图尔特(Michael Stewart)、约翰·帕克尔(John Parker)、休·盖茨克尔(Hugh Gaitskell)、约翰·杜格代尔(John Dugdale)以及埃文·德宾(Evan Durbin)等原始成员均在 1945 年的议会工党中表现出色。一些人在工会、教育、政府、媒体等社会各界担任着重要职务,①还有一些人继续为新费边研究局和费边社工作,并参与了 1945 年工党的胜选,如上文的约翰·帕克尔。

  与此同时,柯尔继续在工人教育协会里任教,但据玛格丽特所述,20 年代中期以后柯尔在组建工人教育协会方面的作用并不突出,决策事务主要由托尼、林德赛和格林伍德等人负责。②此外,1924-1927 年间,柯尔还撰写了与劳工运动相关的人物传记和历史作品,包括《威廉·科贝特传》、《罗伯特·欧文传》

  以及《英国劳工运动简史》,奠定了他在史学界的地位。

  (2)新费边研究局与社会主义调查宣传社 1926 年大罢工的彻底失败,表明了工会采取直接行动实现政治变革的局限性,柯尔不得已接受了工党的通过议会选举改造社会主义的方式。1928 年,柯尔重新回到费边社,同意以国家为中心实行社会主义变革,并且把议会看作是实现“工人管理”的一个必要的初级阶段,他试图灌输给选民以社会主义精神,说服工党为选举做准备。1929 年,柯尔推出了《未来十年》作为的工党改革计划的纲领,但是没有得到工党政府的重视。1930 年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英国,国内失业人口数逐年递增,柯尔的紧迫感日益强烈。1931 年 3 月份,他向霍尔曼·格雷戈里(Holman Gregory)主席辖下的权威机构皇家委员会提供了有关失业保险的论据:要求政府维持保险收益率;通过税收而非募捐的方式直接提供资金来使该计划更加稳健;把这个计划扩展到那些目前被排挤在外的工人;最重要的是注重提供工作而不是维持(基本生活)。③不久,柯尔成为麦克唐纳政府经济顾问委员会(Economic AdvisoryCommittee,简称 E.A.C.)的成员,此间,他不断强调失业政策在经济复苏方面的中心地位,他还被任命为小组委员会的主席来审查失业救济金。④为了解决失业问题,柯尔恢复了与韦伯、外交秘书阿瑟·亨德森的关系,目的是使自己成为未来议会候选人,打入工党内部、改变党的战略。但这些努力成效甚微。

  伴随工党政府改革计划的失败,不仅失业问题也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工党也逐渐失去了活力,在新一代人眼中,它的理论和口号都显得陈旧不堪。柯尔不愿看到这种形势的恶化,他决定弥补这一空缺。1931 年,柯尔夫妇在埃塞克斯开展周末例会讨论应对策略,许多日后的关键人物①都参与了会议。经过讨论,他们决定建立两个长期专门研究社会主义的机构——新费边研究局(New FabianResearch Bureau,简称 N.F.R.B)和社会主义调查宣传社(Society for SocialistInquiry and Propaganda,简称 S.S.I.P.),前者旨在研究社会主义各个领域的未来发展战略,重塑劳工运动的长期目标;后者旨在以小册子的形式散发调查结果并促成讨论,以便使工党的思想紧随社会的发展步伐。到 1931 年夏,新费边研究局已经进行了三次大规模调查,为深度研究经济、政治、国际事务做准备。柯尔认为保持这些机构的独立性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非官方机构中,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才能够进行得相当不受阻碍”。②他也希望机构的调查结果能得到媒体广泛的传播报道。这两个机构成立后不久,立刻与劳动部门领导人建立密切联系,创办论坛、召开会议,吸引了一大批社会主义者的参与。其中不仅包括政府成员,还有像欧尼斯特·贝文(Ernest Bevin)既是政府人员又在社会主义调查宣传社担任要职(主席)的成员。贝文当时的主要身份是运输和普工工会书记,他才华横溢与勤奋务实的形象给了柯尔很好的印象,两人迅速建立密切的工作关系。

  1931 年 6 月艾德礼当选新费边研究局主席,研究局得以在工党内部进行广泛的宣传。此时,工党在麦克唐纳渐进主义指引下,意图等待资本主义自行瓦解来夺得社会主义改革的胜利,但当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真正来临之时,他们却完全不知所措,甚至不得不听命于资本家的摆布。工党迷失了方向,然而这两个机构的迅速壮大让柯尔等人重拾改革的希望。

  新费边研究局与国家经济委员会的关系甚好,很多研究活动都是应委员会需要而展开的,研究局制定的政策文件对委员会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如工党 1934年出台的《为社会主义与和平》和 1937 年所出的《工党直接计划》都参照了研究局的研究成果。1936 年,新费边研究局的两名优秀成员——休·盖茨克尔和埃文·德宾被派到国家经济委员会的财务和贸易小组当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社会主义调查宣传社的开展情况并不乐观。1932 年,独立工党中的一支团体与工党闹分裂,①于是社会主义调查宣传社与独立工党中拒绝脱离工党的成员合并组建了社会主义者同盟(Socialist League),柯尔担任执行长官。由于柯尔害怕同盟变为另一个极端党派,便推选贝文出任主席,而独立工党力荐怀斯,结果怀斯当选。这番争执在贝文看来是对工会主义的轻蔑和侮辱,于是也拒绝担任柯尔提议的新费边研究局副主席的职位。②此后,柯尔失去了贝文的支持,这件事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1933 年,柯尔也离开了同盟。1937 年,同盟与政府因设立《紧急权力法案》(Emergency Powers Act)③而发生争执,独立工党几近瓦解,社会主义者同盟随之解散。

  1939 年,新费边研究局宣布与旧费边社合并,柯尔被选举为新任费边社的主席。第二届工党政府计划推行失败之后,柯尔把最后的希望寄托于第三届工党政府,他和他的小组成员仍旧立足研究,持续对工党发挥作用。

  综上,柯尔小组与新费边研究局代表了柯尔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主要成就。前者为柯尔培养了人才队伍,这些成员进入政界和学术界,从而间接推广了柯尔的学说。后者则代表了柯尔后期主要的学术贡献,该机构为工党改革计划、劳工运动发展提供了理论出处和事实依托,也扭转了原费边社理论陈旧、匮乏的窘境。

  2、社会活动——“私人会议”与纳费尔德战后重建调查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第二届工党政府在麦克唐纳的领导下失利,不仅计划推行失败,而且逐渐失去了选民的信任,麦克唐纳甚至被斥为背叛者。1935 年 6月,工党在大选中落败,保守党当选,失业问题仍旧迫在眉睫。为帮助制造更多就业机会,1940 年柯尔在贝弗里奇的支持下组织了一批志愿者,开展了“人力资源调查”,收集了各行各业工人数量的信息,作为劳动力重新分配的依据。不久,该调查由政府劳动部接管,柯尔重新回到了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二战期间,为了促成“人民阵线”的联合,英国政界各民主党派摒弃前嫌,达成了关于战后重建的共识,这一共识基于凯恩斯主义和社会改革背景之下,目的是解决失业、教育、住房为主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在这种形势驱使下,柯尔组建了每周一次的“私人会议”,特意商讨战后重建问题,与会的包括各行各界的精英、学者和政客等,其中凯恩斯学派学者着重讨论了经济领域相关的重大事项。

  而纳菲尔德调查正是在私人会议召开期间同步进行的,从 1941 年 2 月开始至 1944 年初结束。根据卡彭特教授所提供的证据,该调查的灵感应来自于学院院长哈罗德·巴特勒(Harold Butler),但实际提议人和执行人是时任副院长的柯尔,①其调查人员也是由柯尔组织并领导的一批牛津大学经济学、统计学专家。

  因此,这项调查首先是“非官方”性的。其次,它又带有“官方”背景,因为它得到了重建部部长格林伍德(Arthur Greenwood)和劳动、住房部部长瑞斯勋爵(Lord Reith,一说为里恩勋爵)的资金支持。根据指示,这项调查要求联合与调查问题相关的社会各界人士进行密切合作,诸如企业家、工会会员、政府官员及社会工作者等纷纷参与到了调查中。1941 年 4 月 1 日,格林伍德等人明确了政府与社会重建调查的关系,商定了调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柯尔将其总结为三个主题:第一,未来的英国工业和人口可能的布局;第二,战争对教育服务的影响;第三,从战时发展和经验中汲取教训,对社会服务进行预测。除此之外,还有关于英国现存机构(包括法定机构和志愿机构)充分表达民主社会的精神——这显然为调查研究的各个方面提出了一条路线。②这种定义为调查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有利于收集广泛且真实的数据信息,提供可靠的数据分析基础。1941年 6 月至 1943 年 4 月间,调查委员会共提交了 25 份综合报告,其中 11 份由柯尔撰写,此外还有 42 份工业和人口地区报告分别递交给政府各部门。③在这三大主题中,以 1942 年上半年展开的社会服务调查最为着名,它是在贝弗里奇主持的部际委员会关于法定社会服务的需求下,请求柯尔提供一项社会服务的报告,随后迅速展开起来的。调查结果主要分为全国健康保险、老年人养老金、失业救济署、公众救助系统以及工人的赔偿五个部分,于 1942 年 6 月提交贝弗里奇委员会。④从 1942 年 12 月所发布的贝弗里奇报告来看,可以发现其大部分内容都采用了柯尔这项调查的建议。另外,柯尔在 1942 年出版的《费边社会主义》前言部分提到,书的第四部分《为每个人提供机会》是在 1941 年由柯尔独立写成的,也是在费边社社会保险委员会给贝弗里奇委员会提供重要证据前写的,它与贝弗里奇提案很多地方极为相似。①从这个意义上讲,柯尔在社会保障方面对战后重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关于凯恩斯充分就业的报告也得到了政府和调查人员的一致认可,而其他调查目标的实现并不顺利,虽然柯尔团队起草了大量调查报告,但最终都受到了政府的阻挠。1942 年 11 月,重建部秘书艾尔弗雷德·赫斯特(Alfred Hirst)在与柯尔会面时,表明政府意图把纳菲尔德社会调查委员会转变为官方机构,最终遭到委员会拒绝,贸易部随即决定彷照它建立一批平行调查机构。1943 年 2月,政府终止了对委员会的资助,调查被迫陷入僵局。自始至终,纳菲尔德调查都被视为“外围机构”,②当涉及到政府机密信息时便被拒之门外。1944 年 2月,柯尔从纳菲尔德调查委员会愤然离职。

  虽然柯尔团队对政府战后重建工作所做的贡献确实有限,但他的努力不容被忽视。团队成员沃斯威客(Worswick)曾被柯尔在调查工作中的表现所折服:“也许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这个无趣而又极具目的性的会议上,他超凡的记忆力、出众的条理性和清晰的阐述能力都被充分地展示了出来。”③在柯尔倡导下建立起的“战时共识”,将各界精英凝聚起来共同参与到调查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一部分报告被工党领导人拿来做参考,其余部分虽然没有被政府所采纳,但也成为一批的珍贵史料。而且,参与调查的一些学者,后期进入政界,在议会中起到关键作用。再者,社会调查进一步引发了下层人民对政治事务的关注,为工党争取了更多的选民。最后,贝弗里奇报告后来成为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典范,这间接体现了柯尔对世界的价值。

  3、文化教育

  1925—1928 年间,柯尔在牛津大学担任教师,主要教授经济学。后来的工党领袖盖茨克尔在《柯尔回忆录》中回忆了柯尔刺激式的教学方法,在盖茨克尔读书期间,柯尔并不把他当作一名学生,而是当作一名研究工作者。盖茨克尔为柯尔写了十几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有数量惊人的参考书目,有一次甚至奋斗到凌晨四点。他评价说,“道格拉斯本人特别敏感,自我批评,甚至嘲讽,非常乐意扮演‘大师’的角色。”①

  30 年代,柯尔把主要精力放在新费边研究局和社会主义调查宣传社中,几乎无暇教学。即便如此,1939-1946 年及 1948-1950 年,柯尔在任费边社教育委员会主席期间,仍不断提倡教育制度民主化。

  晚年的柯尔除了担任费边社职务外,主要就是在牛津大学教授社会政治理论,此时的他更有知名度,思想也更加成熟。首先,他认为有必要通过讲课和辅导来传达自己的社会主义观念,鼓舞下一代青年男女继续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在 1947 年出版的《智者对战后世界的指导》中,柯尔明确表示:“我是一名大学老师,秉持社会主义观念,追求教书和写作是我的专职工作,而非‘实践政治’。……我不曾试图成为工党会议的代表,也未曾渴望成为政治界的领导人,因为我缺乏天资和品味。我常常表达出强硬的观念,并总是精力充沛地反对那些通常与‘进步’紧密相关的观点,而对于老师来说强硬表达观念、甚至是强硬表达政治问题的观念是不合适的。”②可以推断晚年的柯尔也不禁感叹自己在政治道路上不尽如人意的表现,甚至认为自己是有些失败的,他似乎感受到自己的倔强、固执并不适合从政,而是更愿意被当作一名老师。其次,柯尔认为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的重要环节,他提出教育的三大目标首先就是“给与所有人以最大可能的机会”,另外二个目标则是“教授真相,教授公民权”。③因此,教育在柯尔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捷径。他希望通过教育民主化使更多的学生接受优质的教育,避免教育不平等带来的阶级分化。

  他也试图引导学生追寻真理、查找真相,懂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最后,柯尔也相信理性的价值,赞扬知识对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他说:“也许知识是唯一能促进历史不断向前推移的力量。”④这是促使柯尔不断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原生动力。

  另外,柯尔也表明了作为作家的写作目的和理想,包括提高本国及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取得“个人自由与政治自由(指实现自治政府)”;规范并提升“社会行为准则”;行使权利“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按自己意愿行事的权利”;构建行之有效的“普遍道德规范”;维护人类的“兄弟情谊”;挖掘“真相”,揭露谎言;维护“言论自由”及出版自由;倡导“结社自由”;维护人类“意志自由”;“正确和错误的想象”(即你的想法正确与否取决于是否同意以上所有观念)。①通过梳理这些信条,可以发现柯尔一生都怀揣着伟大的理想和抱负,他以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不懈的追求为人类社会的自由和解放而不断奋斗。

  结 论

  通过对柯尔社会主义思想的探析,可以发现其社会主义思想经历了一个深刻的转变。最初,莫里斯引发了柯尔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促使其形成理想化的社会主义特质。其后,韦伯又引导柯尔走上社会主义实践之路,培养了他注重调查研究、立足寻找真相的治学态度。但不久柯尔就与韦伯决裂,退出费边社并另创基尔特社会主义学说。期间他积极倡导工人管理、工业自治、社会多元主义与职能民主等观念。后来,由于基尔特运动失败和种种现实因素的影响,柯尔又回到了原先的费边社会主义道路上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更新。他大力推广社会主义精神,提倡机会均等、民主自由、社会保障,要求实现工业或服务业及农业的社会主义化,解决失业、消除贫困,从而衍生了新费边社会主义理论。虽然前后两个阶段思想的内涵迥然不同,但都是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创建美好社会主义为目标,因此可视为柯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本质上讲并不矛盾。

  从柯尔的政治生涯和政治理论来看,他像是一个徘徊在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体。他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观念引领他不停地摸索着构建理想社会主义的方法,不断尝试各种激烈的、温和的变革方式,而英国人骨子里的务实传统又促使他不得不重视眼前的工作,并最终引导他回到韦伯的现实主义中来。他的一生看似摇摆不定,实则坚决果断。那么,柯尔在英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究竟占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其一,柯尔是杰出的学者和教师,在学术教育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学术方面,柯尔善于研究各类社会问题、着书立说,尤其撰写了大量关于政治、经济理论作品,在英国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柯尔的很多书也被译成多国文字并发行到世界各国,由此向世界各国人民传播了他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方面,他自牛津大学毕业后终身执教,积极推动教育民主化,培养了众多知名学者、政要,这些人对英国各界都产生过不小的影响。此外,柯尔也始终重视工人阶级教育,在他的领导下,工人教育协会培养了许多工人管理者,从整体上提高了工人阶级素养,间接推动了劳工运动的进步。

  其二,柯尔是费边社第二代领导核心。费边社与柯尔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早期,费边社丰富了柯尔的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引导他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但很快它又抑制了柯尔真正的社会理想,因此迫使他走上了基尔特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道路失败后,他再未着述过与基尔特社会主义明确相关的着作,而是沿着费边社原有道路继续向前推进,几乎领导了 30—50 年代费边社的发展。

  虽然柯尔在晚年自诩其一生都是一个基尔特社会主义者,但从其重要社会贡献的角度来看,他仍旧是一个费边社会主义者。

  其三,柯尔是 20 世纪劳工运动的推动者和现代福利制度的创建者之一。他一生都致力于推动劳工运动的进步,不仅撰写大量工人阶级理论与史学着作,而且积极投身于工人运动和工人教育,并通过费边社渗透工党的执政理念,为工党弥补了工人阶级理论的空缺。这些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人阶级的贫困状况、提升了工人阶级劳动地位和文化素养。此外,柯尔还带领自己的团队创办研究机构、展开社会调查,探寻下层人民真实的就业、生活状况,并在此的基础上着书立说、向工党建言献策,最着名的就是参与并领导了《贝弗里奇报告》的调查研究工作。这些实践活动间接推动了英国向福利国家的转型。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21: 亂港害民枉為人師,假造民意其心可誅
2021: 日媒:美日法11日起联合军演 法军舰进
2020: 转贴:亞裔應捍衛權利
2020: 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官僚来领导经济?
2019: Zt胡大朗批徐芦申帖:猫思想的"行
2019: 七绝 题照(730)发财美梦寄黄粱
2018: 组合逻辑附加题:多控双光楼梯灯
2018: 儿子的同学被母亲杀死,死神这么近
2017: 金正奀不会怎样习包子的。当年蒋尼古拉
2017: 马黑:川普开除FBI 局长很不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