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精神的貧窮、不文明才是人類最大的敵人--戰爭、屠殺、偽善
送交者: 彼德 2022年05月23日20:04:06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精神的貧窮才是最大的敵人──周文偉事件有感(ZT)


南加州屠殺血桉,周姓兇嫌來自台灣,竟在台灣當過副教授,此次血桉之兇殘,其先在外面把門意圖封死,進入準備大開殺戒,帶有至少 300 顆子彈,此兇殘滅裂,令人齒冷,竟只為反台獨而已?

 

我們驚訝的是,一個可以當知識份子,社會中間的人,竟然訴諸最野蠻反人類的行為,而且沒有實質個人利害關係,對於陌生人,更是同樣來自台灣的人,竟然開得了槍,若非其扣槍不順,相信屍橫遍野,慘不忍睹,同時我們也見到衝去自我犧牲的鄭醫師,其高直的人格,與兇嫌恰成天使與魔鬼極端對比。

 

當然,我們也可以分析兇嫌婚姻破裂,妻售屋攜款回台,家人未同住,言行漸乖僻,還曾子彈打窗牆壁打入鄰屋,後來被逐出公寓等事與因素,但是我們震驚的是這樣高學歷的人,是這樣精神極端貧窮的人,要是他掌國家大器,當然戮殺不輸希特勒。

 

文明的最大敵人,就是精神的貧窮;物質的貧窮可以克服,精神的貧窮,平時以法律壓制着,一旦爆發,就非常恐怖。

 

台灣從上個世紀幾十年來的奮鬥打拼,到現在已是全世界貿易強國之一,民主與經濟都ㄧ樣繁榮進步,但是文化價值的邊緣化,才是最令人擔憂的,因為文化價值在提煉出一國的進步方向,當人們有價值觀,這繁榮纔有凝聚力,奮鬥才有所本,而非搶貪,四分五裂。

 

犯下屠殺大罪的周姓嫌犯,犯前當知下場,還寧願毀己殺人,其黑暗滅裂,竟然是在台灣環境長成的!台美關係裡,從沒發生這種恐怖主義的命桉,令人驚覺政治衝突已現出紅燈。

 

我們仍然要力倡民主多元,以對抗封閉獨裁,但繁榮外表下,若沒有健康多元的文化包容種籽,當繁榮衰退或軍事衝突危機,則狼與狽盡出,一個價值崩裂的社會,是先窒死自己活路的。

 

台灣國安與立法要提早預防恐怖組織藉由政治理念藏伏,但是開放健康,走向文化尊重多元的社會,仍然是我們一直的方向。從周姓嫌犯,我們看到精神貧窮的極黑化,放大來看,此亦是中共獨裁強調經濟,內裡仍是精神貧窮的極黑化,連反人類的滅族政策都敢為,台灣反共反獨裁,但是切勿讓自己精神貧窮化,而被視為五十步笑百步,那就是在恥中不知為恥了。

(以上轉自上報)

----------------分界線-----------------

「文明」的本質(ZT)

「文明」或者「做過文明人」,「文明行為」,「這樣比較文明」,是我們一個常說,常用的字眼。我們心底裡總認為,文明就是好的,不文明就是不好的。我們追求要建立一個文明的世界,我們人類今天的生活就是建立在現代文明之上……以上,說了這麽多個「文明」兩個字。


「文明」到底是甚麽?


很自然地,我們第一個反應,就是去查辭典,或者查百科全書。然後你得到的答桉,其實是很廣泛而且含煳的,例如在維基百科中文版裡,關於文明的解釋指的是文化,分工,城市化,公民化,先進社會文化狀態的綜合體。涉及的東西非常廣泛,從科技到道德與分工合作,什麽都是文明。


將這個定義當成答桉,其實也不壞,但是我們就思考一個問題:



當現代人拿着高威力的武器,例如高爆炸藥,將人炸成碎片,以取得一場戰爭的勝利,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又例如某些組織將殺人的影像上傳到YouTube,用作宣傳用途,以吸收更多的會員。這些,到底是文明,還是不文明?



恐怖主義就是很好的例子,他是非常近代的東西,恐怖主義要變得有效,他需要能夠將這些事情有效傳播的媒體,需要能夠以少數人員就可以造成大規模殺傷力的武器。前提是,大家先活在一個具安全感的社會,其安全感才能夠得到破壞。這在技術不發達的時代,反而是困難的。而且,他的背後邏輯也是理性的,他的前設是「不對稱戰爭」,恐怖主義是「弱者對抗強者」的理念下的最終產品。


例如那些反美恐怖份子們,自然沒有能力明刀明槍跟地球上最強的美軍抗衡,不可能擁有巨艦大砲,如果他們正面組一支軍隊對抗美軍,瞬間就被瓦解。恐怖主義卻令他們在更低的成本,不論人數和資源下,能夠對發達國家構成困擾,使他們雖然不見得能達成願望,卻持續成為一個問題,我們厭惡恐怖主義,卻不能否認他背後的戰略理性。諷刺的是,我們認定是「不文明」的恐怖主義,他的成立卻完全建立在我們的文明基石上。


要達成這些,沒有精密的社會分工,現代的產業,軍事科技與資訊科技,等一切「文明」的東西,是無法達成的。這些行為完全是建立在人類文明上,可是我們卻能夠從心裡真實的感受,覺得這些行為是野蠻的。即便這些野蠻的行為,卻是建立在累積了千年的科技,組織,意識形態,戰略和心理學效果分析上。


他們野蠻但不古老,先進而不文明。


換句話說,即使高科技,理性,而且有組織化的做一件事,那件事也可以是一件不文明的事情。當然,提出這樣的課題,我並不是第一個,爭論此課題的人一點也不會少。甚麽是文明,甚麽是不文明。


要看文明的本質,得從「不文明」開始


人類在原初更像其他野獸的狀態下,也就是在大自然中生存時,生活的重心就是在於怎樣維持生存,取得足夠的食物,保衛自己不受勐獸侵害。當食物不足時,你屠殺同類,搶奪其他人類的食物,甚至將對方當食物吃掉,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為決定一件事對錯的,就是你能否生存下去,傳宗接代。


我們講的禮儀,道德,關懷,在生死存亡為第一位的情況下,是難以存在和實行的。我們討論一個先民沒有禮貌,沒有道德,跑去吃人肉,甚至是自己子女的肉,丟棄老人讓他自生自滅,這也是沒意義的事情,因為他所面對的就只有這樣的環境,他被迫這樣做。


相對而言,我們卻看看感恩節的故事。當年白人剛剛移民北美洲,初期難以生存,當地的原居民則送上了食物,讓他們渡過了冬天。雖然他們沒有很高深的科技,沒有很複雜的社會架構,可是卻願意幫助一群陌生人渡過難關,這個行為,不就正正是我們所說的文明行為嗎?


並不是只有先民的例子,為何我們害怕戰亂?因為戰亂的時代,人類會被迫做很多殘忍,不道德的選擇。我們也聽說過所謂的「易子而食」,指的是春秋時期,宋國被楚國圍困,互相交換餓死的孩子食用以保存生命。在此時,我們深明他們的現實情況有多惡劣,也無法指責這如此不道德。


在近代,納粹德國有系統的屠殺猶太人,算是文明還是不文明?對於屠殺猶太人的技術官僚來說,他們就只是執行命令的公務員,他們的手段是技術的,有效的,只是,我們也不能不承認,在強勢的納粹統治下,這些人很可能根本就難以對抗大環境。這些殘忍的行為,儘管先進、組織化,但不文明。


文明與否,跟社會的先進,富裕,複雜程度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擁有現代科技的我們,不見得比起古老的人類更文明。使用槍的人,不見得比使用刀的人更文明。西裝楚楚的現代受薪族,不見得比起一名印第安勇士更文明。在某些環境下,擁有高科技的我們,可以比那些欠缺科技的人,更為野蠻。


文明取決於人類面對環境時,會為了現實而扭曲多少本性


就像上面易子而食的例子,易子而食,是因為想吃別人的兒子,貪戀人肉的美味嗎?不是,易子而食是在嚴重飢餓,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所做的選擇。我們在文明的社會中,是不需要面對這樣的抉擇。我們可以很輕易的當一個沒做甚麽壞事的好人。但在不文明,動不動就面臨生死存亡的困境中,人類要當一個不違良心的好人,則會變得非常的困難。


為了生存,即使不想吃人肉,也要咬咬牙吃下去。為了生存,即使不想殺人,也要殺人。為了生存,即使不想執行屠殺的命令,也要執行。不文明就是一個壓迫你去做這些行為的現實,你在事後面對的只有兩個結果:第一,是維持一輩子的心理傷害或罪惡感,第二則是認為自己沒做錯,從此改變了自己的道德觀。變成了一個把吃人肉,殺人,出賣,屠殺都視為理所當然的人。


在一個文明而豐裕的社會,你想要不吃人肉,想要不出賣人也能夠安然生活,想要誠實而不說謊,想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不用權鬥貪腐,想要樂善好施,要過一個不需要跟良心作對的生命,是相對容易的。因為你不會因為你沒有做出不道德的抉擇,而使你的生活或生命受到威脅。


故此,只要我們的時代,陷入一種你在面對現實環境下,所有原則和界線都不斷退後的情況,我們就是在走向不文明。不論我們的科技怎樣進步,社會怎樣複雜化,在文明上我們還是在倒退。

(轉自聯合報)

----------------分界線-----------------

哪一個心中有愛的人會是貧窮?(ZT)

"Who, in love, is poor?" 這是愛爾蘭作家王爾德(Oscar Wilde)説的。跟很多王爾德的警句一樣,這句說話是發人深省,並能把人引領到無限的思索領域中。

值得指出的是:這句說話跟早前古多迪提過的費沙觀點有着一脈相承的地方,正如費沙所言,收入其實是一連串的事件(income is a series of events),而且歸根結柢,是內在和心理上的東西(inner events and psychic experience)。若我們能從早前提到的費沙《利息理論》的角度出發,那麽王爾德這警句的邏輯和智慧,便不難體會了。

 

好應將愛好好保存於心裡

 

“Keep love in your heart. A life without it is like a sunless garden when the flowers are dead. The consciousness of loving and being loved brings a warmth and richness to life that nothing else can bring.”「好應將愛好好保存於心裡。一個沒有愛的生命,就有如在一個沒有陽光日子裡,置身一個花朵已全枯萎的公園中。愛與被愛的感覺所能為生命帶來的溫暖與豐盛,是沒有其他東西可比擬的。」

 

這是王爾德的另一警句。筆者甚為喜歡這個句子。愛是抽象之物,沒有愛的感覺更加是抽象得可以的東西,但是只用一些小孩子也看得懂的簡單英語及比喻,就能將這抽象的概念表達得活靈活現,王爾德的文學和英語才華是令人驚嘆及佩服的。據記載,文學家蕭伯納(Bernard Shaw)曾經稱許王爾德是有史以來最能掌握英語的人,相信他的稱許應有一定的道理吧!

 

愛是忍耐、仁慈、不嫉妬、不自誇…

 

套用費沙理論的語言,王爾德這句說話帶出了一個觀點,就是愛是一很值得投資的資產,因為愛與被愛所能帶給我們的收入是很獨特和無與倫比的。這觀點是否事實,我們不易考證。不過,從純粹客觀分析的角度看,愛這種「資產類別」確是有其優勝之處。首先,跟絕大部分的資産不同,愛的擁有沒有排他性:我們今天擁有一個蘋果,即代表世界上的其他人會少一個蘋果可擁有,但一人擁有了愛,並不代表可供他人享用的愛會減少。相反,愛甚至可以是一種具有良性循環和特別效應特質的資產,即你心懷愛意,可能會促使你對更多的東西和事情能夠包容、接受、感恩,而且隨着更多人追求愛,每個追求者都可能更易得到她。更重要的是,追求愛,其實是一種心靈鍛鍊的過程,是不一定需要甚麽金錢,窮人的成功機會不見得一定會比富人少,所以在理論上,這可以是窮人「反超前」富人的捷徑。是的,愛確是一種甚為特別和值得我們投資的資産。那麼,跟着的一個問題是,甚麼為愛?在聖經的歌林多書中,它對愛是有這樣的描述:

 

「愛是忍耐、仁慈、不嫉妬、不自誇、既不驕縱,也不野蠻。愛不會令人受傷,也不會堅持己見,不能妥協。愛是不會容易發怒,不會記仇記恨,也不會記錄往昔的過失。愛是不會為不對的事情而高興,但會為真理而歡欣。愛是能忍受所有的事情、相信所有的事情、對所有的事情存有盼望、並能抵受所有的事情。」”Love is patient, love is kind. It does not envy, it does not boast, it is not arrogant or rude. It does not dishonor others, it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 it is not easily angered or resentful, and it keeps no record of wrongs. Love does not delight in wrongdoing but rejoices with the truth. Love bears all things, believes all things, hopes all things, endures all things.”

 

 

財富的追求,可能亦是可以理解為一煉心的歷程

 

聖經的歌林多書亦曾這樣寫:「所以信、望、愛,是應常存的叄德,而在這叄者之中,應以愛最為偉大。」”So now faith, hope, and love abide, these three; but the greatest of these is love.” 據記載,耶穌經常勸喻人們應把財富積藏在上帝的國度(Kingdom of God)里,愛是否就是進入耶穌所指的上帝的國度的特別通道?

 

説到最後,財富的追求,可能亦是可以理解為一煉心的歷程。真正的財富,可能只能存在於我們的心靈。若我們能夠懷着欣賞、寬恕、感恩之心,心靈上的財富,可能真是可供我們予取予攜。不過, 一個跟着而來的問題是,我們是怎樣才可有這樣的修為,能把自己的心靈修為,提升到如此境界?

 

當他在監獄服刑的期間,王爾德是完成了一篇文章,名為《靈魂深處》(De Profundis)。在這篇動人的文章中,王爾德細訴了他一生的心路歷程。雖然在入獄初期,王曾多次覺得已生無可戀,但在後期他卻若有所悟地認為這入獄經驗可能是一種不自覺的福份(a blessing in disguise),他甚至帶點自嘲地說,若入獄是能令人悟出這人生真理的唯一途徑,也許人們應該入獄。

 

心是為了承受破碎而製造出來的

 

在文中,王爾德是並沒有直接提到他為何有這觀點,不過他在文中,是曾寫過: 「心是為了承受破碎而製造出來的。」(hearts are made to be broken)自瑞丁監獄(Reading Gaol)出獄後的流亡期間,王爾德是完成了一篇相當具震憾力的詩,名為 The Ballad of the Reading Gaol〈瑞丁監獄之歌〉,有論者將之看成為對當時監獄制度的控訴,但亦有人認為它是有關一些更深層次的哲學和社會學問題的反思,無論如何,這〈瑞丁監獄之歌〉的其中的一句是:「除了透過徹底的心碎外,還有甚麼方法可令人參透耶和華看到些甚麼呢?」”How else but through a broken heart May Lord Christ enter in?”

 

也許,在經歷過徹底的心碎和悲痛後,若我們仍能站起來,我們是可能有如衝破了一度玄關,得以進入一個新的心靈境界,能夠從一嶄新的角度去看和理解人世間很多不同的事物。也許,在他經歷過人生的最高與最低點後,王爾德最後發現到原來靈魂上的超脫才是最寶貴的,而假若我們沒有經歷過徹底的心碎和極度的悲痛(sorrow),我們是難以進入到自己的靈魂世界,並令她得到釋放和解脫。王爾德沒有明確地說明怎樣才可令自己取得靈魂上的超脫,箇中的玄機會否就是在於能否做到心中有愛?

 

(以上轉自灼見名家)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1: 口罩俠手撕佩洛西.林伍德直搗黃龍府
2021: 冷眼看“燈塔”:民主國家就天然正義麼
2020: 小粉紅海歸遭惡運有感
2020: VOA| 六·四31年不能忘記,全球幾十團
2019: 不如歸去—寫給新時代的“六四”人
2019: 這是真正的“走火入魔”,手無縛雞的女
2018: 中共免掉美國國債和國債利息是川普總統
2018: 不要誣衊我們的民族英雄。林則徐是福建
2017: ZT:王立軍教授把中國29所大學釘在恥辱
2017: 愛國和辱華 留美女大學生為何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