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納川
萬維讀者網 > 天下論壇 > 帖子
馬克思恩格斯言論選集 一
送交者: 伯恩施坦 2022年11月26日07:59:41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作者 卡爾 馬克思 弗里德里希 恩格斯 寫於不同歷史時期 整理於二零二二年

政治經濟學

  導論 政治經濟學述要

  一 政治經濟學的產生、發展和任務

  (一)政治經濟學的產生

  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是在工場手工業時期才產生的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是在工場手工業時期才產生的,它只是從工場手工業分工的觀點把社會分工一般看成是用同量勞動生產更多商品,從而使商品便宜和加速資本積累的手段。同這種着重量和交換價值的觀點截然相反,古典古代的着作家只注重質和使用價值。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2頁。

  國民經濟學的產生是商業擴展的自然結果

  國民經濟學的產生是商業擴展的自然結果,隨着它的出現,一個成熟的允許欺詐的體系、一門完整的發財致富的科學代替了簡單的不科學的生意經。

  這種從商人的彼此妒忌和貪婪中產生的國民經濟學或發財致富的科學,在額角上帶有最令人厭惡的自私自利的烙印。

  恩格斯:《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1843年9月底或10月初—1844年1月中),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42頁。

  價值表現的秘密,只有在人類平等概念已經成為國民的牢固的成見的時候,才能揭示出來

  亞里士多德沒有能從價值形式本身看出,在商品價值形式中,一切勞動都表現為等同的人類勞動,因而是同等意義的勞動,這是因為希臘社會是建立在奴隸勞動的基礎上的,因而是以人們之間以及他們的勞動力之間的不平等為自然基礎的。價值表現的秘密,即一切勞動由於而且只是由於都是一般人類勞動而具有的等同性和同等意義,只有在人類平等概念已經成為國民的牢固的成見的時候,才能揭示出來。而這隻有在這樣的社會裡才有可能,在那裡,商品形式成為勞動產品的一般形式,從而人們彼此作為商品占有者的關係成為占統治地位的社會關係。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5頁。

  現代政治經濟學的歷史在17世紀末是以配第和布阿吉爾貝爾開始的現代政治經濟學的歷史是以李嘉圖和西斯蒙第(兩個相對立的人,一個講英語,一個講法語)結束的,同樣,它在17世紀末是以配第和布阿吉爾貝爾開始的。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頁。

  真正的現代經濟科學,只是當理論研究從流通過程轉向生產過程的時候才開始

  真正的現代經濟科學,只是當理論研究從流通過程轉向生產過程的時候才開始。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6頁。

  它一出現,科學的、獨立的、德國的經濟學也就產生了當德國的資產階級、學究和官僚把英法經濟學的初步原理當做不可侵犯的教條死記硬背,力求多少有些了解的時候,德國無產階級的政黨出現了。它的全部理論來自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它一出現,科學的、獨立的、德國的經濟學也就產生了。這種德國的經濟學本質上是建立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礎上的,後者的要點,在本書的序言中已經作了扼要的闡述。

  恩格斯:《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1859年8月3—15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6—597頁。

  它是工人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科學表述

  最後,1867年終於在漢堡出版了“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卷。這部着作是整個一生科學研究的成果。它是工人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科學表述。這裡所涉及的不是鼓動性的詞句,而是嚴密的科學結論。任何人,不管他對社會主義採取什麼態度,都不能不承認,社會主義在這裡第一次得到科學的論述,而且正是德國終於有機會也在這方面作出這種貢獻。

  恩格斯:《卡爾·馬克思》(1869年7月28日左右),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411—412頁。

  (二)政治經濟學的發展

  

  它敲響了科學的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喪鐘

  資產階級在法國和英國奪得了政權。從那時起,階級鬥爭在實踐方面和理論方面採取了日益鮮明的和帶有威脅性的形式。它敲響了科學的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喪鐘。現在問題不再是這個或那個原理是否正確,而是它對資本有利還是有害,方便還是不方便,違背警章還是不違背警章。無私的研究讓位於豢養的文丐的爭鬥,不偏不倚的科學探討讓位於辯護士的壞心惡意。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二版跋》(1873年1月24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頁。

  在政治經濟學領域內,自由的科學研究遇到的敵人,不只是它在一切其他領域內遇到的敵人

  在政治經濟學領域內,自由的科學研究遇到的敵人,不只是它在一切其他領域內遇到的敵人。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質,把人們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惡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復仇女神召喚到戰場上來反對自由的科學研究。例如,英國高教會派寧願饒恕對它的三十九條信綱中的三十八條信綱進行的攻擊,而不饒恕對它的現金收入的三十九分之一進行的攻擊。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一版序言》(1867年7月25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頁。

  這宣告了“資產階級”經濟學的破產

  年大陸的革命也在英國產生了反應。那些還要求有科學地位、不願單純充當統治階級的詭辯家和獻媚者的人,力圖使資本的政治經濟學同這時已不容忽視的無產階級的要求調和起來。於是,以約翰·斯圖亞特·穆勒為最着名代表的平淡無味的混合主義產生了。這宣告了“資產階級”經濟學的破產。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二版跋》(1873年1月24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頁。

  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第一次在工人階級政治經濟學面前公開投降了這種圍繞用立法手段限制工時問題而展開的鬥爭所以更加激烈,撇開利潤貪求者的驚慌不談,是因為這裡的問題涉及一個大的爭論,即構成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實質的供求規律的盲目統治和構成工人階級政治經濟學實質的由社會預見指導社會生產之間的爭論。因此,十小時工作日法案不僅是一個重大的實際的成功,而且是一個原則的勝利;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第一次在工人階級政治經濟學面前公開投降了。

  馬克思:《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宣言》(1864年10月21日—27日之間),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頁。

  

  只有通過貿易自由的建立和實現,我們才有可能超越私有制的經濟學

  我們樂於承認,只有通過貿易自由的建立和實現,我們才有可能超越私有制的經濟學,然而我們同時也應該有權指出,這種貿易自由就其全部理論和實踐來說是毫無用處的。

  恩格斯:《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1843年9月底或10月初—1844年1月中),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44—445頁。

  (三)政治經濟學的任務

  在商品價格不斷地時而上漲、時而下降的變動和波動中,經濟學要找出這種變動和波動所圍繞的穩定的軸心

  經濟學碰到了這樣一個事實,即一切商品的價格,包括在經濟學中被稱做“勞動”的那個商品的價格在內,不斷地發生變動;由於那些往往與商品本身的生產毫不相關的各種各樣的情況的影響,商品的價格忽而上漲,忽而下降,因而使人覺得價格通常是由純粹的偶然情況來決定的。當經濟學作為科學出現的時候,它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要找出隱藏在這種表面支配着商品價格的偶然情況後面,而實際上卻在支配着這種偶然情況本身的規律。在商品價格不斷地時而上漲、時而下降的變動和波動中,經濟學要找出這種變動和波動所圍繞的穩定的軸心。一句話,它要從商品價格出發,找出作為調節價格的規律的商品價值,價格的一切變動都可以根據價值來加以說明,而且歸根到底都以價值為依歸。

  恩格斯:《卡·馬克思“僱傭勞動與資本”1891年單行本導言》(1891年4月30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2—703頁。

  道義上的憤怒,無論多麼入情入理,經濟科學總不能把它看做證據這種訴諸道德和法的做法,在科學上絲毫不能把我們推向前進;道義上的憤怒,無論多麼入情入理,經濟科學總不能把它看做證據,而只能看做象徵。相反,經濟科學的任務在於:證明現在開始顯露出來的社會弊病是現存生產方式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這一生產方式快要瓦解的徵兆,並且從正在瓦解的經濟運動形式內部發現未來的、能夠消除這些弊病的、新的生產組織和交換組織的因素。

  恩格斯:《反杜林論》(1876年9月—1878年6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56頁。

  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就像以前的各種社會一樣真相大白自從政治經濟學提出了勞動是一切財富和一切價值的源泉這個原理以後,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個問題:僱傭工人拿到的不是他的勞動所生產的價值總額,而必須把其中的一部分交給資本家,這一情況怎麼能和上面的原理相容呢?不論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或是社會主義者都力圖對這個問題作出有科學根據的答覆,但都徒勞無功,直到最後才由馬克思作出了解答。……這樣也就證明了,現代資本家,也像奴隸主或剝削徭役勞動的封建主一樣,是靠占有他人無酬勞動發財致富的,而所有這些剝削形式彼此不同的地方只在於占有這種無酬勞動的方式有所不同罷了。這樣一來,有產階級胡說現代社會制度盛行公道、正義、權利平等、義務平等和利益普遍和諧這一類虛偽的空話,就失去了最後的立足之地,而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就像以前的各種社會一樣真相大白:它也是人數不多並且仍在不斷縮減的少數人剝削絕大多數人的龐大機構。

  恩格斯:《卡爾·馬克思》(1877年6月中),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0—461頁。

  這部學術着作的目的是要向我們證明:全部資本,不過是工人階級的積累起來的無酬勞動

  這部50印張的學術着作是要向我們證明:我們的銀行家、商人、工廠主和大土地占有者的全部資本,不過是工人階級的積累起來的無酬勞動!

  恩格斯:《為〈埃爾伯費爾德日報〉寫的〈資本論〉第一卷書評》(1867 年10月22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13頁。

  這樣廣義的政治經濟學尚待創造

  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研究人類各種社會進行生產和交換並相應地進行產品分配的條件和形式的科學——這樣廣義的政治經濟學尚待創造。

  恩格斯:《反杜林論》(1876年9月—1878年6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56頁。

  

  二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範圍和體系

  (一)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社會的公平或不公平,只能用一門科學來斷定

  在道德上是公平的甚至在法律上是公平的,從社會上來看可能遠不是公平的。社會的公平或不公平,只能用一門科學來斷定,那就是研究生產和交換這種與物質有關的事實的科學——政治經濟學。

  恩格斯:《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資》(1881年5月1或2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88頁。

  政治經濟學,從最廣的意義上說,是研究人類社會中支配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交換的規律的科學

  政治經濟學,從最廣的意義上說,是研究人類社會中支配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交換的規律的科學。生產和交換是兩種不同的職能。沒有交換,生產也能進行;沒有生產,交換——正因為它一開始就是產品的交換——便不能發生。這兩種社會職能的每一種都處於多半是特殊的外界作用的影響之下,所以都有多半是各自的特殊的規律。但是另一方面,這兩種職能在每一瞬間都互相制約,並且互相影響,以致它們可以叫做經濟曲線的橫坐標和縱坐標。

  恩格斯:《反杜林論》(1876年9月—1878年6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53頁。

  
  

  古典政治經濟學,主要只研究人以生產和交換為取向的行為在社會方面所產生的直接預期的影響

  資產階級的社會科學,即古典政治經濟學,主要只研究人以生產和交換為取向的行為在社會方面所產生的直接預期的影響。這同以這種社會科學為其理論表現的社會組織是完全相適合的。在各個資本家都是為了直接的利潤而從事生產和交換的地方,他們首先考慮的只能是最近的最直接的結果。當一個廠主賣出他所製造的商品或者一個商人賣出他所買進的商品時,只要獲得普通的利潤,他就滿意了,至於商品和買主以後會怎麼樣,他並不關心。關於這些行為在自然方面的影響,情況也是這樣。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1873—1882年),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2頁。

  我們的研究就從分析商品開始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的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們的研究就從分析商品開始。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頁。

  勞動產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價值形式,就是經濟的細胞形式對資產階級社會說來,勞動產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價值形式,就是經濟的細胞形式。在淺薄的人看來,分析這種形式好像是斤斤於一些瑣事。這的確是瑣事,但這是顯微解剖學所要做的那種瑣事。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一版序言》(1867年7月25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頁。

  人們扮演的經濟角色不過是經濟關係的人格化

  人們扮演的經濟角色不過是經濟關係的人格化,人們是作為這種關係的承擔者而彼此對立着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頁。

  問題在於這些規律本身,在於這些以鐵的必然性發生作用並且正在實現的趨勢

  問題本身並不在於資本主義生產的自然規律所引起的社會對抗的發展程度的高低。問題在於這些規律本身,在於這些以鐵的必然性發生作用並且正在實現的趨勢。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後者未來的景象。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一版序言》(1867年7月25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頁。

  我們太溫和了,沒有要求我們的大工業家也這樣暴露事實統計學幾乎完全沒有關於社會總資本的不變部分和可變部分的比例的記載。只有美國的國情調查,才提供了在現有條件下能夠提供的情況,即每個生產部門所支付工資的總數及其所獲利潤的總數。儘管這種資料令人懷疑,因為它只是以工業家們自己的未經核實的報告為根據,但它仍然極為寶貴,是我們掌握的關於這個問題的唯一的資料。在歐洲,我們太溫和了,沒有要求我們的大工業家也這樣暴露事實。

  恩格斯:《周轉對利潤率的影響》,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頁。

  政治經濟學中實踐上有意義的東西和理論上必要的東西,彼此相距很遠

  我手頭已有足夠的資料,其中一部分是工廠主本人提供的,一部分是議會委員會委員或個別經濟學家提供的;但所有這些資料都僅僅是一個年度的。而糟糕的是,政治經濟學中實踐上有意義的東西和理論上必要的東西,彼此相距很遠,以致在這裡和其他科學不一樣,找不到需要的材料。

  馬克思:《馬克思致恩格斯》(1868年5月16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87頁。

  (二)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範圍

  表現資產階級財富的第一個範疇是商品的範疇

  表現資產階級財富的第一個範疇是商品的範疇。商品本身表現為兩種規定的統一。商品是使用價值,即滿足人的某種需要體系的物。這是商品的物質的方面,這方面在極不相同的生產時期可以是共同的,因此不屬於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範圍。使用價值一旦由於現代生產關係而發生形態變化,或者它本身影響現代生產關係並使之發生形態變化,它就屬於政治經濟學的範圍了。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3頁。

  凡是談到產品都是指商品

  假定為自己的消費而進行的生產不屬於我們的研究範圍,凡是談到產品都是指商品。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2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2頁。

  現代經濟學是從競爭的社會制度出發的

  現代經濟學是從競爭的社會制度出發的。自由勞動,即間接的自我出賣的奴隸制是它的原則。它最初的原理是分工和機器。象現代國民經濟學自己所承認的,分工和機器只有在工廠中才能達到自己的最高發展。因此,現代國民經濟學是從工廠即從它的創造性的原則出發的。它以現在的社會條件為前提。因此,它就不需要詳談工業力。

  馬克思:《評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着作〈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1845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0頁。

  如果我們考察其他的生產形式,我們就會看到,在當前時期使勞動產品模煳不清的一切神秘性都立即消失了

  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各種範疇,是具有客觀真實性的理論形式,因為它們反映着現實的社會關係,不過這些關係只屬於商品生產成為社會生產方式的這個一定的歷史時期。因此,如果我們考察其他的生產形式,我們就會看到,在當前時期使勞動產品模煳不清的一切神秘性都立即消失了。

  馬克思:《着者親自修訂的〈資本論〉第一卷法文版片斷》(1872年9月—1875年11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1頁。

  我們的任務不是要談論他的願望,而是要研究他的力量誠然,資本家的願望是獲取儘量多的東西。但是,我們的任務不是要談論他的願望,而是要研究他的力量,研究那股力量的界限以及那些界限的性質。

  馬克思:《工資、價格和利潤》(1865年5月20日—6月24日之間),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頁。

  除《工廠視察員的報告書》、《童工調查委員會的報告書》和《衛生部門的報告書》外,所有材料都是純粹的廢物至於談到你要以你的書的附錄形式作進一步的歷史補充,那末,除《工廠視察員的報告書》、《童工調查委員會的報告書》和《衛生部門的報告書》外,所有材料都是純粹的廢物,不能應用到科學上來。

  馬克思:《馬克思致恩格斯》(1866年2月10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77頁。

  (三)政治經濟學的體系

  盼望已久的第三卷將完成整個着作的理論部分

  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三卷現在正在排印中,可望不遲於今年9月問世。盼望已久的第三卷將完成整個着作的理論部分,到那時,就只剩下最後一卷即第四卷了,第四卷將對剩餘價值理論作歷史的批判性的概述。第一卷表明,資本家怎樣從工人那裡榨取剩餘價值,第二卷則表明,這個最初包含在商品里的剩餘價值怎樣實現為貨幣。可見前兩卷所談到的剩餘價值,只是它在第一個占有者即工業資本家手裡的情形;然而剩餘價值只有一部分留在這個第一個占有者的手裡;隨後它就以商業利潤、企業主收入、利息、地租等形式在各個有關方面的人中間進行分配;第三卷所闡述的就是剩餘價值的分配規律。而講完了剩餘價值的生產、流通和分配,也就結束了剩餘價值的整個生涯,此外對它就沒有更多的東西好談了。除了資本主義利潤率的一般規律,第三卷還研究了商業資本、生息資本、信貸和銀行、地租和地產等問題,這些問題連同前兩卷研究過的題目,已把標題中所答應要做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概括無遺了。

  恩格斯:《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三卷》(1894年1月9日左右),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11頁。

  說明這種組合本身是一回事;說明構成這種組合的各個單獨的運動又是一回事

  單個資本應當理解為社會總資本中獨立出來的並作為單個資本家的資本執行職能的部分。社會資本只是由這些單個資本構成的,所以它的運動只由它們的運動組合而成。但是說明這種組合本身是一回事;說明構成這種組合的各個單獨的運動又是一回事。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1868年底—1870年中),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5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2頁。

  商品的發展並沒有揚棄這些矛盾

  我們看到,商品的交換過程包含着矛盾的和互相排斥的關係。商品的發展並沒有揚棄這些矛盾,而是創造這些矛盾能在其中運動的形式。一般說來,這就是實際矛盾賴以得到解決的方法。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4頁。

  政治經濟學不可能對一切國家和一切歷史時代都是一樣的人們在生產和交換時所處的條件,各個國家各不相同,而在每一個國家裡,各個世代又各不相同。因此,政治經濟學不可能對一切國家和一切歷史時代都是一樣的。從弓和箭,從石刀和僅僅是例外地出現的野蠻人的交換往來,到上千馬力的蒸汽機,到機械織機、鐵路和英格蘭銀行,有一段很大的距離。火地島的居民沒有達到進行大規模生產和世界貿易的程度,也沒有達到出現票據投機或交易所破產的程度。誰要想把火地島的政治經濟學和現代英國的政治經濟學置於同一規律之下,那麼,除了最陳腐的老生常談以外,他顯然不能揭示出任何東西。因此,政治經濟學本質上是一門歷史的科學。它所涉及的是歷史性的即經常變化的材料;它首先研究生產和交換的每個個別發展階段的特殊規律,而且只有在完成這種研究以後,它才能確立為數不多的、適用於生產一般和交換一般的、完全普遍的規律。同時,不言而喻,適用於一定的生產方式和交換形式的規律,對於具有這種生產方式和交換形式的一切歷史時期也是適用的。例如,隨着金屬貨幣的採用,一系列適用於借金屬貨幣進行交換的一切國家和歷史時期的規律起作用了。

  恩格斯:《反杜林論》(1876年9月—1878年6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53—154頁。

  要使這種對資產階級經濟的批判做到全面,只知道資本主義的生產、交換和分配的形式是不夠的

  要使這種對資產階級經濟的批判做到全面,只知道資本主義的生產、交換和分配的形式是不夠的。對於發生在這些形式之前的或者在不太發達的國家內和這些形式同時並存的那些形式,同樣必須加以研究和比較,至少是概括地加以研究和比較。到目前為止,總的說來,只有馬克思進行過這種研究和比較,所以,到現在為止在資產階級以前的理論經濟學方面所確立的一切,我們也差不多完全應當歸功於他的研究。

  恩格斯:《反杜林論》(1876年9月—1878年6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57頁。

  這個原理構成了貫穿這部着作的紅線

  大家多少知道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學說可以歸結為一點:在現代社會中工人並沒有得到他的勞動產品的全部價值作為報酬。這個原理也構成了貫穿這部着作的紅線,只是它比從前表述得遠為明確,更徹底地貫徹到它的一切結論中,更緊密地與國民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聯繫起來,或者更直接地同它們處於對立地位。着作的這一部分由於力圖達到嚴格的科學性而比我們知道的所有先前的類似着作出色得多,我們將看到,作者不僅僅對自己的理論,而且對整個科學都抱着認真的態度。

  恩格斯:《為〈杜塞爾多夫日報〉寫的〈資本論〉第一卷書評》(1867年11月3日—8日之間),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17頁。

  所謂“經濟規律”並不是永恆的自然規律

  我認為:現代資產階級的發展還沒有超出動物界的經濟形式,這對它來說是極大的恥辱。在我們看來,所謂“經濟規律”並不是永恆的自然規律,而是既會產生又會消失的歷史性的規律,而現代政治經濟學大全,只要是由經濟學家真正客觀地編纂出來的,對我們來說不過是現代資產階級社會所賴以存在的規律和條件的總匯,一句話,是這個社會的生產條件和交換條件的抽象的描述和概括。因此,在我們看來,任何一個規律只要是表現純粹資產階級關係的,都不是先於現代資產階級社會而存在的;那些或多或少地對過去的全部歷史起過作用的規律則僅僅表現了以階級統治和階級剝削為基礎的一切社會狀態所共有的關係。所謂李嘉圖規律就屬於前者,它無論對農奴制還是對古代的奴隸制都不起作用;而所謂馬爾薩斯理論中的站得住腳的東西則屬於後者。

  恩格斯:《恩格斯致弗里德里希·阿爾伯特·朗格》(1865年3月29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4—225頁。

  國民經濟學,不斷地同自己的基本前提發生矛盾把私有財產關係當做合乎人性的和合理的關係的國民經濟學,不斷地同自己的基本前提——私有財產——發生矛盾,這種矛盾正像神學家所碰到的矛盾一樣:神學家經常從合乎人性的觀點來解釋宗教觀念,而正因為如此,他們就不斷地違背自己的基本前提——宗教的超人性。例如在國民經濟學中,工資最初表現為產品中勞動應得的那個合乎比例的份額。工資和資本的利潤彼此處在最友好的、互惠的、彷佛最合乎人性的關係中。後來卻發現,這二者是處在最敵對的、相反的關係中的。

  馬克思、恩格斯:《神聖家族》(1844年9—11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56頁。

  政治經濟學家們,對這些現象作出了完全不同的和極其矛盾的解釋如何、從何和為何——所有這些,在資本和利潤的關係中表現得是如此不清楚,以致資本主義生產的解釋者們,政治經濟學家們,對這些現象作出了完全不同的和極其矛盾的解釋。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2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41頁。

  三 政治經濟學方法論

  (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一版序言》(1867年7月25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頁。

  我們並不認為,我們全體經濟學家中間有哪一個人能把這些推論駁倒

  我們希望人們能正確地理解我們。我們不是說這本書的推論不能反駁,不是說馬克思已經提出了充分的論據;我們只是說:我們並不認為,我們全體經濟學家中間有哪一個人能把這些推論駁倒。作者在這本書中所進行的研究,有極大的科學確切性。在這一方面,我們首先可以舉出全書巧妙的辯證的總體結構,舉出在商品的概念中貨幣如何已經作為自在地存在的東西被表述出來,貨幣如何轉化成資本。我們承認:我們認為新提出的剩餘價值的範疇是一個進步;我們看不出有什麼東西可以反駁下面這個論斷:不是勞動,而是勞動力作為商品在市場上出現;我們認為修改李嘉圖的利潤率規律(即應該提出剩餘價值代替利潤),是完全正確的。我們必須承認,貫串於全書的歷史觀念不允許作者把經濟規律看做是永恆的真理,而把它僅僅看做是某種暫時的社會狀態的存在條件的表述,對這種歷史觀念我們是很滿意的;而遺憾的是,要在我們的官方經濟學家那裡找尋這本書裡用來描述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狀態及其存在條件的那種淵博的學識和敏銳的洞察力,將是徒勞的。

  恩格斯:《為〈未來報〉寫的〈資本論〉第一卷書評》(1867年10月12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06頁。

  科學的任務正是在於闡明價值規律是如何實現的至於《中央報》,那個人已經作了儘可能大的讓步,因為他承認,如果想象價值這個東西總還有點什麼內容,就只好同意我的結論。這個不幸的人看不到,即使我的書中根本沒有論“價值”的一章,我對現實關系所作的分析仍然會包含對實在的價值關係的論證和說明。胡扯什麼價值概念必須加以證明,只不過是由於既對所談的東西一無所知,又對科學方法一竅不通。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是每一個小孩子都知道的。小孩子同樣知道,要想得到與各種不同的需要量相適應的產品量,就要付出各種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會總勞動量。這種按一定比例分配社會勞動的必要性,決不可能被社會生產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變的只是它的表現方式,這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規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能夠發生變化的,只是這些規律藉以實現的形式。而在社會勞動的聯繫體現為個人勞動產品的私人交換的社會制度下,這種按比例分配勞動所藉以實現的形式,正是這些產品的交換價值。

  科學的任務正是在於闡明價值規律是如何實現的。所以,如果想一開頭就“說明”一切表面上與規律矛盾的現象,那就必須在科學之前把科學提供出來。

  馬克思:《馬克思致路德維希·庫格曼》(1868年7月11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9—290頁。

  只有拋開互相矛盾的教條,而去觀察構成這些教條的隱蔽背景的各種互相矛盾的事實和實際的對立,才能把政治經濟學變成一種實證科學

  我在一家小舊書店裡偶然發現了關於1867年愛爾蘭租佃者權利的報告和記述(上院)。這是一個真正的發現。當經濟學家先生們圍繞地租是因土地的自然差別而作的支出或僅僅是對土地所投資本的利息這個問題進行純教條式的爭論的時候,我們這裡的農場主和大地主之間卻在進行一場實際的生死鬥爭,這就是除因土地的差別而作的支出以外,地租還應當包括多少不是由大地主而是由租佃者把資本投入土地而得的利息。只有拋開互相矛盾的教條,而去觀察構成這些教條的隱蔽背景的各種互相矛盾的事實和實際的對立,才能把政治經濟學變成一種實證科學。

  馬克思:《馬克思致恩格斯》(1868年10月10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91—292頁。

  我的觀點是把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發展理解為一種自然史的過程這裡涉及的人,只是經濟範疇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階級關係和利益的承擔者。我的觀點是把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發展理解為一種自然史的過程。不管個人在主觀上怎樣超脫各種關係,他在社會意義上總是這些關係的產物。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頁。

  對經濟學的批判,可以採用兩種方式:按照歷史或者按照邏輯對經濟學的批判,即使按照已經得到的方法,也可以採用兩種方式:按照歷史或者按照邏輯。既然在歷史上也像在它的文獻的反映上一樣,大體說來,發展也是從最簡單的關係進到比較複雜的關係,那麼,政治經濟學文獻的歷史發展就提供了批判所能遵循的自然線索,而且,大體說來,經濟範疇出現的順序同它們在邏輯發展中的順序也是一樣的。這種形式表面上看來有好處,就是比較明確,因為這正是跟隨着現實的發展,但是實際上這種形式至多只是比較通俗而已。歷史常常是跳躍式地和曲折地前進的,如果必須處處跟隨着它,那就勢必不僅會注意許多無關緊要的材料,而且也會常常打斷思想進程;並且,寫經濟學史又不能撇開資產階級社會的歷史,這就會使工作漫無止境,因為一切準備工作都還沒有作。因此,邏輯的方式是唯一適用的方式。但是,實際上這種方式無非是歷史的方式,不過擺脫了歷史的形式以及起擾亂作用的偶然性而已。

  恩格斯:《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1859年8月3—15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3頁。

  使這種狹隘的觀念就此終結是馬克思不可抹殺的功績在這本書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下面這一點:作者不是像通常所做的那樣,把國民經濟學的原理理解為永遠有效的真理,而是理解為一定歷史發展的結果。在就連自然科學也越來越變成歷史的科學的時候(我們可以對照一下拉普拉斯的天文學理論,整個地質學和達爾文的着作),國民經濟學到現在為止像數學一樣仍舊是一種抽象的和普遍有效的科學。

  無論這本書的其他論斷可能遭到怎樣的命運,我們認為,使這種狹隘的觀念就此終結是馬克思不可抹殺的功績。例如,在這本着作出現以後,不可能再把奴隸勞動、徭役勞動和自由的僱傭勞動在經濟上等量齊觀了;或者,不可能再把對於以自由競爭為特徵的現代大工業有效的規律,直截了當地搬到古代社會或中世紀的行會上去,或者當這些現代的規律不適合於先前的狀況時,就簡單地宣布先前的狀況為異端。

  恩格斯:《為〈杜塞爾多夫日報〉寫的〈資本論〉第一卷書評》(1867年11月3日—8日之間),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17—318頁。

  在形式上,敘述方法必須與研究方法不同

  在形式上,敘述方法必須與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繫。只有這項工作完成以後,現實的運動才能適當地敘述出來。這點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觀念地反映出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好像是一個先驗的結構了。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二版跋》(1873年1月24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22頁。

  我們敘述的這種順序,是同資本的歷史發展相一致的我們敘述的這種順序,是同資本的歷史發展相一致的;對於這種歷史發展來說,商品交換,商品貿易是產生條件之一,而這個產生條件本身又是在這樣一些不同生產階段的基礎上形成的,所有這些不同生產階段的共同之處是:在這些生產階段中資本主義生產還完全不存在,或者還只是零星地存在。另一方面,發達的商品交換和作為產品的一般必要的社會形式的商品形式本身,又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結果。

  馬克思:《資本論(1863—1865年手稿)》(1863年8月—1865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3—424頁。

  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

  辯證法,在其合理形態上,引起資產階級及其空論主義的代言人的惱怒和恐怖,因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二版跋》(1873年1月24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頁。

  德國現代的經濟學派只是由於藉口批判馬克思而抄襲馬克思(還常常抄襲錯),才勝過了庸俗的自由貿易派

  馬克思的功績就在於,他和“今天在德國知識界發號施令的、憤懣的、自負的、平庸的模彷者們”相反,第一個把已經被遺忘的辯證方法、它和黑格爾辯證法的聯繫以及差別重新提到人們面前,同時在《資本論》中把這個方法應用到一種經驗科學即政治經濟學的事實上去。他獲得了成功,以致德國現代的經濟學派只是由於藉口批判馬克思而抄襲馬克思(還常常抄襲錯),才勝過了庸俗的自由貿易派。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1873—1882年),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0—441頁。

  
  一門科學提出的每一種新見解都包含着這門科學的術語的革命一門科學提出的每一種新見解都包含着這門科學的術語的革命。……不言而喻,把現代資本主義生產只看做是人類經濟史上一個暫時階段的理論所使用的術語,和把這種生產形式看做是永恆的、最終的階段的那些作者所慣用的術語,必然是不同的。

  恩格斯:《〈資本論〉(第1卷)英文版序言》(1886年11月5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33頁。

  對這些形式的科學分析,總是採取同實際發展相反的道路對人類生活形式的思索,從而對這些形式的科學分析,總是採取同實際發展相反的道路。這種思索是從事後開始的,就是說,是從發展過程的完成的結果開始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頁。

  

  在競爭中一切都顛倒地表現出來

  在競爭中一切都顛倒地表現出來。在表面上呈現出來的經濟關係的完成形態,在這種關係的現實存在中,從而在這種關係的承擔者和代理人試圖藉以說明這種關係的觀念中,是和這種關係的內在的、本質的、但是隱蔽着的核心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概念大不相同的,並且事實上是顛倒的和相反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1頁。

  決不能簡單地和直接地用一般的經濟規律來說明某種具體的經濟現象

  應當時刻記住,一旦在我們面前出現某種具體的經濟現象,決不能簡單地和直接地用一般的經濟規律來說明這種現象。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61—1863年手稿)》(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8頁。

  

  在整個資本主義生產中,一般規律始終只是以一種極其錯綜複雜和近似的方式來發生作用

  總的說來,在整個資本主義生產中,一般規律作為一種占統治地位的趨勢,始終只是以一種極其錯綜複雜和近似的方式,作為從不斷波動中得出的、但永遠不能確定的平均情況來發生作用。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頁。

  人們認識了地租,就能理解代役租、什一稅等等。但是不應當把它們等同起來

  人體解剖對於猴體解剖是一把鑰匙。反過來說,低等動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動物的徵兆,只有在高等動物本身已被認識之後才能理解。因此,資產階級經濟為古代經濟等等提供了鑰匙。但是,決不是像那些抹殺一切歷史差別、把一切社會形式都看成資產階級社會形式的經濟學家所理解的那樣。人們認識了地租,就能理解代役租、什一稅等等。但是不應當把它們等同起來。

  馬克思:《導言》(1857年8月下旬),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頁。

  馬克思所引證的一切實際材料,都有最可靠的來源應該特別予以讚揚的是:馬克思所引證的一切實際材料,都有最可靠的來源,大部分取自正式的議會報告。說到這裡,我們支持作者在他的序言裡間接提出的建議:在德國也通過政府專員,——但這些專員不應是懷有成見的官僚,——對各種不同工業部門內工人的狀況進行徹底的調查,並向議會和公眾提交報告。

  恩格斯:《為〈萊茵報〉寫的〈資本論〉第一卷書評》(1867年10月12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11—312頁。

  他沒有在任何地方以事實去遷就自己的理論,相反地,他力圖把自己的理論作為事實的結果加以闡述

  工業進步的每一個方面,這裡都按貢獻給予應有的地位,即使有些地方透露出特殊的傾向,我們還是應該使作者得到公平的對待。他沒有在任何地方以事實去遷就自己的理論,相反地,他力圖把自己的理論作為事實的結果加以闡述。這些事實他總是取自最好的來源,而涉及最新形勢時,則取自目前德國還不知道的真實的來源,即英國議會的報告。

  恩格斯:《為〈符騰堡工商業報〉寫的〈資本論〉第一卷書評》(1867年12月12—13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9頁。

  我只不過是把所有這一切當做令人信服的證據

  除了一般理論上的闡述,我還根據從來沒有被利用過的官方材料非常詳盡地敘述了英國農業和工業無產階級最近20年的狀況,以及愛爾蘭的狀況。您從一開始就會理解,我只不過是把所有這一切當做令人信服的證據。

  馬克思:《馬克思致齊格弗里德·邁耶爾》(1867年4月30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4頁。

  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

  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法文版序言和跋》,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4頁。

  要把全部材料一下子掌握住,並用新的方法加以系統化,這隻有在充分加工之後才是可能的

  一般說來,在所有這些範圍如此之廣和材料如此之多的科學研究中,要取得某些真正的成就,只有經過多年的工作才是可能的。在一些個別問題上探索到新的正確的觀點比較容易,這一點您有時在您的文章里做到了;但是,要把全部材料一下子掌握住,並用新的方法加以系統化,這隻有在充分加工之後才是可能的,否則象《資本論》這樣的着作就會是很多很多的了。

  恩格斯:《致卡爾·考茨基》(1883年9月18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61頁。

  我們越是能夠擺脫個人的好惡,就越能更好地判斷這些事實本身及其後果

  從您的來信可以斷定,對於這些事實本身,您是同意我的看法的;至於我們是否喜歡這些事實,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但不管我們喜歡與否,這些事實照樣要繼續存在下去。而我們越是能夠擺脫個人的好惡,就越能更好地判斷這些事實本身及其後果。

  恩格斯:《致尼古拉·弗蘭策維奇·丹尼爾遜》(1892年6月18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25頁。

  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只是思維用來掌握具體、把它當做一個精神上的具體再現出來的方式。但決不是具體本身的產生過程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只是思維用來掌握具體、把它當做一個精神上的具體再現出來的方式。但決不是具體本身的產生過程。

  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摘選·導言》(1857年8月下旬),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頁。

  

  不結合這些事實和過程去加以闡明,就沒有任何理論價值和實際價值

  我們對未來非資本主義社會區別於現代社會的特徵的看法,是從歷史事實和發展過程中得出的確切結論;不結合這些事實和過程去加以闡明,就沒有任何理論價值和實際價值。

  恩格斯:《致愛德華·皮斯》(1886年1月27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548頁。

  問題就在於:在一定的生產制度下所必需的和不可避免的東西是什麼

  你們認為公道和公平的東西,與問題毫無關係。問題就在於:在一定的生產制度下所必需的和不可避免的東西是什麼?

  馬克思:《工資、價格和利潤》(1865年5月20日—6月24日之間),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頁。

  您把經濟學上的“政治的和社會的理想”強加給馬克思,馬克思是會提出抗議的

  您把經濟學上的“政治的和社會的理想”強加給馬克思,馬克思是會提出抗議的。你是“科學家”,你就沒有理想,你就去研究出科學的結論,如果你又是一個有信念的人,你就為實現這些科學結論而戰鬥。但是,如果你有理想,你就不能成為科學家,因為你已經有了先入之見。

  恩格斯:《致保爾·拉法格》(1884年8月11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98頁。

  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

  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

  恩格斯:《恩格斯致韋納爾·桑巴特》(1895年3月11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1頁。

  (二)非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

  庸俗政治經濟學也就有意識地越來越成為辯護論的經濟學在進行這種分析的時候,古典政治經濟學有時也陷入矛盾;它往往試圖不揭示中介環節就直接進行這種還原和證明不同形式的源泉的同一性。但這是它的分析方法的必然結果,批判和理解必須從這一方法開始。它感興趣的不是從起源來說明各種不同的形式,而是通過分析來把它們還原為它們的統一性,因為它是從把它們作為已知的前提出發的。但是,分析是說明起源,理解實際形成過程的不同階段的必要前提。最後,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缺點和錯誤是:它把資本的基本形式,即以占有別人勞動為目的的生產,不是解釋為社會生產的歷史形式,而是解釋為社會生產的自然形式,不過它自己已通過它的分析開闢了一條消除這種解釋的道路。

  庸俗政治經濟學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正當政治經濟學本身由於它的分析而使它自己的前提瓦解、動搖的時候,正當政治經濟學的對立面也已經因此而多少以經濟的、空想的、批判的和革命的形式存在的時候,庸俗政治經濟學開始囂張起來。因為政治經濟學和由它自身產生的對立面的發展,是同資本主義生產固有的社會矛盾以及階級鬥爭的現實發展齊頭並進的。只是在政治經濟學達到一定的發展程度(即在亞·斯密以後)和形成穩固的形式時,政治經濟學中的一個因素,即作為現象觀念的單純的現象複寫,即它的庸俗因素,才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特殊表現形式從中分離出來。例如薩伊就把亞·斯密着作中這裡或那裡滲透的庸俗觀念分離出來,並作為特殊的結晶和亞·斯密並存。隨着李嘉圖的出現和由他引起的政治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庸俗經濟學家也得到了新的營養(因為他自己什麼也不生產),政治經濟學越是接近它的完成,也就是說它越是走向深入和發展成為對立的體系,它自身的庸俗因素,由於用它按照自己的方法準備的材料把自己充實起來,就越是獨立地和它相對立,直到最後在學術上的混合主義和無原則的折衷主義的編纂中找到了自己至上的表現。

  隨着政治經濟學的深入發展,它不僅自己表現出矛盾和對立,而且它自身的對立面,也隨着社會經濟生活中的現實矛盾的發展而出現在它的面前。與這種情況相適應,庸俗政治經濟學也就有意識地越來越成為辯護論的經濟學,並且千方百計力圖通過空談來擺脫反映矛盾的思想。因此,薩伊同例如巴師夏比較起來還算是一個批評家,還算無所偏袒,因為他在斯密的着作里發現的矛盾相對說來還是未發展的,而巴師夏卻是一個職業的調和論者和辯護論者,雖然他不僅在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中發現了經濟學本身在內部已經形成的矛盾,而且發現了在社會主義和當時日常的階級鬥爭中正在形成的矛盾。再加上,庸俗政治經濟學在其較早的發展階段,找到的材料還沒有完全加工好,因此它本身在參與解決經濟問題的時候還或多或少地從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出發,例如薩伊就是這樣,而那位巴師夏卻只有剽竊,並且力圖用自己的論據把古典政治經濟學中不合口味的方面消除掉。

  但巴師夏還不代表最後的階段。他還有一個特點,這就是學識貧乏,對於他為了統治階級的利益而加以粉飾的那門科學的認識十分膚淺。他搞辯護論還是很熱情的,這是他的真正的工作,因為政治經濟學的內容,只要是合他心意的,他可以從別人那裡取來。最後的形式是教授形式,這種形式是“從歷史的角度”進行工作的,並且以明智的中庸態度到處搜集“最好的東西”,如果得到的結果是矛盾,這對它說來並不重要,只有完備才是重要的。這就是閹割一切體系,抹去它們的一切稜角,使它們在一本摘錄集裡和平相處。在這裡,辯護論的熱忱被淵博的學問所抑制,這種淵博的學問寬厚地俯視着經濟思想家的誇張的議論,而只是讓這些議論作為稀罕的奇物漂浮在它的內容貧乏的稀粥里。因為這類着作只有在政治經濟學作為科學已走完了它的道路的時候才會出現,所以它們同時也就是這門科學的墳墓。(至於它們完全以同樣的方式超然聳立於社會主義者的空想之上,那就不用說了。)甚至斯密、李嘉圖和其他人的真正的思想(不僅是他們本身的庸俗因素)在這裡也好象是毫無內容,變成了庸俗的東西。羅雪爾教授先生就是這樣的大師,他謙虛地宣稱自己是政治經濟學的修昔的底斯。他把自己比作修昔的底斯,可能是因為他對修昔的底斯有這樣一種看法,即修昔的底斯似乎經常把原因和結果相混淆。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56—558頁。

  在資本主義生產當事人和流通當事人的頭腦中,關於生產規律形成的觀念,必然會完全偏離這些規律

  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現實的內部聯繫的分析,是一件極其複雜的事情,是一項極其細緻的工作;既然把看得見的、只是表面的運動歸結為內部的現實的運動是一種科學工作,那麼,不言而喻,在資本主義生產當事人和流通當事人的頭腦中,關於生產規律形成的觀念,必然會完全偏離這些規律,必然只是表面運動在意識中的表現。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8頁。

  庸俗政治經濟學以為,宣稱日常現象單純轉化為同樣日常的觀念是科學的真正事業

  庸俗政治經濟學以為,政治經濟學科學與其他一切科學的特徵差別在於,後者力圖說明被掩蓋在日常現象後面的,因而按其形式總是與日常現象(例如,太陽圍繞地球運動的現象)相矛盾的本質,而前者則宣稱日常現象單純轉化為同樣日常的觀念是科學的真正事業。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31頁。

  庸俗經濟學家根本想不到,實際的日常的交換關係和價值量是不能直接等同的

  庸俗經濟學家根本想不到,實際的日常的交換關係和價值量是不能直接等同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癥結正是在於,對生產自始就不存在有意識的社會調節。合理的東西和自然必需的東西都只是作為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數而實現。當庸俗經濟學家不去揭示事物的內部聯繫卻傲慢地鼓吹事物從現象上看是另外的樣子的時候,他們自以為這是作出了偉大的發現。實際上,他們所鼓吹的是他們緊緊抓住了外表,並且把它當做最終的東西。這樣一來,科學究竟有什麼用處呢?

  但是,在這裡事情還有另外的背景。內部聯繫一旦被了解,相信現存制度的永恆必要性的一切理論信仰,還在現存制度實際崩潰以前就會破滅。因此,在這裡統治階級的絕對利益就是把這種缺乏思想的混亂永遠保持下去。那些造謠中傷的空談家不憑這一點,又憑什麼取得報酬呢?他們除了根本不允許人們在政治經濟學中進行思考以外,就拿不出任何其他的科學王牌了。

  馬克思:《馬克思致路德維希·庫格曼》(1868年7月11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0—291頁。

  直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化學家在珍珠或金剛石中發現交換價值。可是那些自以為有深刻的批判力、發現了這種化學物質的經濟學家,卻發現物的使用價值同它們的物質屬性無關,而它們的價值倒是它們作為物所具有的

  直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化學家在珍珠或金剛石中發現交換價值。可是那些自以為有深刻的批判力、發現了這種化學物質的經濟學家,卻發現物的使用價值同它們的物質屬性無關,而它們的價值倒是它們作為物所具有的。在這裡為他們作證的是這樣一種奇怪的情況:物的使用價值對於人來說沒有交換就能實現,就是說,在物和人的直接關係中就能實現;相反,物的價值則只能在交換中實現,就是說,只能在一種社會的過程中實現。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102頁。

  它由此得出了不正確的結論:只有“細小的”利益,只有不變的利己的利益

  大家知道,有一種心理學專門用細小的理由來解釋大事情。它正確地猜測到了人們為之奮鬥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但是它由此得出了不正確的結論:只有“細小的”利益,只有不變的利己的利益。

  馬克思:《第六屆萊茵省議會的辯論(第一篇論文)》(1842年3月26日—4月26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頁。

  把經濟範疇按它們在歷史上起決定作用的先後次序來排列是不行的,錯誤的

  把經濟範疇按它們在歷史上起決定作用的先後次序來排列是不行的,錯誤的。它們的次序倒是由它們在現代資產階級社會中的相互關係決定的,這種關係同表現出來的它們的自然次序或者符合歷史發展的次序恰好相反。問題不在於各種經濟關係在不同社會形式的相繼更替的序列中在歷史上占有什麼地位。更不在於它們在“觀念上”(蒲魯東)(在關於歷史運動的一個模煳的表象中)的順序。而在於它們在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內部的結構。

  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摘選·導言》(1857年8月下旬),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頁。

  他同空想主義者一起追求一種可用來先驗地構想某種“解決社會問題”的公式的所謂“科學”

  他同空想主義者一起追求一種可用來先驗地構想某種“解決社會問題”的公式的所謂“科學”,而不是去從對歷史運動的批判的認識中,即對本身就產生了解放的物質條件的運動的批判的認識中得出科學。

  馬克思:《論蒲魯東》(1865年1月24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頁。

  所有經濟學家都犯了一個錯誤

  所有經濟學家都犯了一個錯誤:他們不是純粹地就剩餘價值本身,而是在利潤和地租這些特殊形式上來考察剩餘價值。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7頁。

  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照例都缺乏對於理解經濟關係的形式差別所必要的理論認識

  不論是斯密,還是後來所有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照例都缺乏對於理解經濟關係的形式差別所必要的理論認識,——他們都是粗略地抓住現成的經驗材料,只對這些材料感興趣。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70頁。

  李嘉圖所以有片面性,是因為他總想證明不同的經濟範疇或關係同價值理論並不矛盾,而不是相反地從這個基礎出發,去闡明這些範疇以及它們的表面上的矛盾

  李嘉圖所以有片面性,是因為他總想證明不同的經濟範疇或關係同價值理論並不矛盾,而不是相反地從這個基礎出發,去闡明這些範疇以及它們的表面上的矛盾,換句話說,去揭示這個基礎本身的發展。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65頁。

  古典經濟學總是把特殊形態和一般形態混淆起來古典經濟學總是把特殊形態和一般形態混淆起來,所以在這種經濟學中對特殊形態的研究是亂七八糟的。

  馬克思:《馬克思致恩格斯》(1867年8月24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331頁。

  庸俗經濟學家不能設想在資本內部發展起來的勞動的社會生產力和勞動的社會性質,能夠脫離它們的這種資本主義形式庸俗經濟學家不能設想在資本內部發展起來的勞動的社會生產力和勞動的社會性質,能夠脫離它們的這種資本主義形式,脫離它們的各因素的異化、對立和矛盾的形式,脫離它們的顛倒和混亂。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53頁。

  他把每一個陳腐的同義反覆一是套上代數式,二是用幾何圖形畫出來

  麥克勞德先生居然能把他那本又庸俗又迂腐煩瑣的關於銀行的書拿去出第二版。他是一個目中無人的蠢驢,他把每一個陳腐的同義反覆一是套上代數式,二是用幾何圖形畫出來。

  馬克思:《馬克思致恩格斯》(1868年3月6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0頁。

  如果我想比較詳細地談這個問題,那麼我就要首先說明他們是蹩腳的經濟學家,其次才說明他們是蹩腳的自然科學家和哲學家達爾文的全部生存鬥爭學說,不過是把霍布斯關於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的學說和資產階級經濟學的競爭學說以及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從社會搬到生物界而已。變完這個戲法以後(正像我在第一點中已經指出的,我否認它是無條件合理的,特別是同馬爾薩斯的學說相關的東西),再把同一種理論從有機界搬回歷史,然後就斷言,已經證明了這些理論具有人類社會的永恆規律的效力。這種做法的幼稚可笑是一望而知的,根本用不着對此多費唇舌。但是,如果我想比較詳細地談這個問題,那麼我就要首先說明他們是蹩腳的經濟學家,其次才說明他們是蹩腳的自然科學家和哲學家。

  恩格斯:《恩格斯致彼得·拉甫羅維奇·拉甫羅夫》(1875年11月12—17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1—412頁。

  不可能把動物界的規律直接搬到人類社會中來

  人類社會和動物界的本質區別在於,動物最多是採集,而人則從事生產。僅僅由於這個唯一的然而是基本的區別,就不可能把動物界的規律直接搬到人類社會中來。

  恩格斯:《恩格斯致彼得·拉甫羅維奇·拉甫羅夫》(1875年11月12—17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2頁。

  他尋求事物和社會關係的真正的、永恆的內容,但是它們的內容實質上是暫時性的

  馬克思把存在於事物和關係中的共同內容概括為它們的最一般的思維表現,所以他的抽象只是用思維形式反映出已存在於事物中的內容。

  與此相反,洛貝爾圖斯給自己製造出一種或多或少是不完備的思維表現,並用這種概念來衡量事物,讓事物必須符合這種概念。他尋求事物和社會關係的真正的、永恆的內容,但是它們的內容實質上是暫時性的。

  恩格斯:《恩格斯致卡爾·考茨基》(1884年9月20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3—524頁。

  如果不把唯物主義方法當做研究歷史的指南,而把它當做現成的公式,按照它來剪裁各種歷史事實,那它就會轉變為自己的對立物至於您用唯物主義方法處理問題的嘗試,我首先必須說明:如果不把唯物主義方法當做研究歷史的指南,而把它當做現成的公式,按照它來剪裁各種歷史事實,那它就會轉變為自己的對立物。

  恩格斯:《恩格斯致保爾·恩斯特》(1890年6月5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583頁。

  這種粗俗的唯物主義,是一種同樣粗俗的唯心主義經濟學家們把人們的社會生產關係和受這些關係支配的物所獲得的規定性看作物的自然屬性,這種粗俗的唯物主義,是一種同樣粗俗的唯心主義,甚至是一種拜物教,它把社會關係作為物的內在規定歸之於物,從而使物神秘化。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頁。

  單純用競爭來解釋這些規律,那就是承認不懂得這些規律競爭使資本的內在規律得到貫徹,使這些規律對於個別資本成為強制規律,但是它並沒有發明這些規律。競爭實現這些規律。因此,單純用競爭來解釋這些規律,那就是承認不懂得這些規律。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2頁。

  在庸俗政治經濟學看來,以最淺薄的形式說明現象,就是對這種現象的規律的認識

  資本的競爭不外是資本的各內在規律即資本主義生產的各內在規律的實現,這時,每一個資本對於另一個資本都表現為這些規律的司法執行官;資本是通過它們相互之間的外部強制,即資本由於它們的內在性質而彼此施加的外部強制來表現自己的內在性質的。但在競爭中,資本的各內在規律,資本主義生產的各內在規律,表現為資本相互間發生機械作用的結果,因而,事情顛倒了,頭足倒置了。這樣一來,結果表現為原因,轉化的形式表現為原始的形式等等。因此,庸俗政治經濟學把它不理解的一切都用競爭來解釋,換句話說,在庸俗政治經濟學看來,以最淺薄的形式說明現象,就是對這種現象的規律的認識。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2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47—448頁。

  全部後來的政治經濟學都已習慣於不動腦筋

  全部後來的政治經濟學都已習慣於不動腦筋,滿足於象鸚鵡一樣重複斯密關於流通的這種錯誤論點,並且重複進一步發展了的錯誤前提(如對商品價格的全部分析),這種政治經濟學不去進行真正的分析,而是用這樣的詞句安慰自己,說什麼對一個人是收入的東西,對另一個人就是資本等等,它暴露出這種所謂科學的非批判的懶惰性。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1864年),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59—460頁。

  政治經濟學抓住的是表面上表現出來的現成的經濟關係的表現形式政治經濟學抓住的是表面上表現出來的現成的經濟關係的表現形式,不去研究這些形式的隱蔽的發展過程。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1868年底—1870年中),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5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7頁。

  人們總是把資產階級關係的總體作為前提,然後證明,任何個別部分都是這個總體的必要部分,即“永恆的規律”

  人們總是把資產階級關係的總體作為前提,然後證明,任何個別部分都是這個總體的必要部分,即“永恆的規律”。

  恩格斯:《恩格斯致弗里德里希·阿爾伯特·朗格》(1865年3月29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6頁。

  他們提出的任何一個論點都不能不自相矛盾

  在政治經濟學家們那裡,資本的物質要素和它的作為資本的社會的形式規定性(即和它的作為支配勞動的勞動產品的對抗性質)是如此地生長在一起,以致他們提出的任何一個論點都不能不自相矛盾。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56頁。

  

  四 政治經濟學的性質和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這本書包含着值得所有人注意的科學闡述和真實材料這本書,不管它的傾向如何,包含着值得所有人注意的科學闡述和真實材料。

  恩格斯:《為〈符騰堡工商業報〉寫的〈資本論〉第一卷書評》(1867年12月12—13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8頁。

  

  自從世界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書像我們面前這本書那樣,對於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

  自從世界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書像我們面前這本書那樣,對於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資本和勞動的關係,是我們全部現代社會體系所圍繞旋轉的軸心,這種關係在這裡第一次得到了科學的說明,而這種說明之透徹和精闢,只有一個德國人才能做得到。

  恩格斯:《卡·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書評——為〈民主周報〉作》(1868年3月2日—13日之間),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9頁。

  這個政黨的所有派別,都將歡迎這部書,把它看做自己的理論聖經無論少數社會民主黨議員之間有多大的分歧和多麼不團結,我們還是可以確信:這個政黨的所有派別,都將歡迎這部書,把它看做自己的理論聖經,看做一個武庫,他們將從這個武庫中汲取自己所需的最重要的論據。

  恩格斯:《為〈萊茵報〉寫的〈資本論〉第一卷書評》(1867年10月12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08頁。

  他的批判工作的結果總是包含有一些現今一般可能實現的所謂解決辦法的萌芽

  沒有人比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更加“接近一定的具體的社會狀況”了。他用了25年功夫來從各方面研究社會狀況,而且他的批判工作的結果總是包含有一些現今一般可能實現的所謂解決辦法的萌芽。

  恩格斯:《論住宅問題》(1872年5月—1873年1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333頁。

  經濟學是一門需要人們認真地熱心地投入其中的科學經濟學不是一頭供給我們黃油的奶牛,而是一門需要人們認真地熱心地投入其中的科學。

  恩格斯:《為〈未來報〉寫的〈資本論〉第一卷書評》(1867年10月12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07頁。

  (二)非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

  以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為基礎的自由貿易體系,也同樣是偽善、前後不一貫和不道德的

  新的經濟學,即以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為基礎的自由貿易體系,也同樣是偽善、前後不一貫和不道德的。這種偽善、前後不一貫和不道德目前在一切領域中與自由的人性處於對立的地位。

  恩格斯:《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1843年9月底或10月初—1844年1月中),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44頁。

  只要政治經濟學是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那就只有在階級鬥爭處於潛伏狀態或只是在個別的現象上表現出來的時候,它還能夠是科學只要政治經濟學是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就是說,只要它把資本主義制度不是看做歷史上過渡的發展階段,而是看做社會生產的絕對的最後的形式,那就只有在階級鬥爭處於潛伏狀態或只是在個別的現象上表現出來的時候,它還能夠是科學。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二版跋》(1873年1月24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頁。

  資產階級經濟學既不能制止整個危機,又不能使各個資本家避免損失、負債和破產,或者使各個工人避免失業和貧困資產階級經濟學既不能制止整個危機,又不能使各個資本家避免損失、負債和破產,或者使各個工人避免失業和貧困。現在還是這樣:謀事在人,成事在神(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異己力量的支配作用)。僅僅有認識,即使這種認識比資產階級經濟學的認識更進一步和更深刻,也不足以使社會力量服從於社會的支配。

  恩格斯:《反杜林論》(1876年9月—1878年6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334頁。

  古典政治經濟學從工業實踐方面因襲了工廠主的流行的看法古典政治經濟學從工業實踐方面因襲了工廠主的流行的看法,彷佛工廠主所購買和償付的是自己的工人的勞動。這一看法對於工廠主進行營業、記賬和計算價格來說,是完全夠用了。可是,把這個看法天真地搬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就在那裡造成了不可思議的謬誤和混亂。

  恩格斯:《卡·馬克思“僱傭勞動與資本”1891年單行本導言》(1891年4月30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2頁。

  國民經濟學這門關於賺錢的科學就成為這些唯利是圖者所喜愛的科學

  英國資產者對自己的工人是否挨餓,是毫不在乎的,只要他自己能賺錢就行。一切生活關係都以能否賺錢來衡量,凡是不賺錢的都是蠢事,都是不切實際的,都是幻想。所以國民經濟學這門關於賺錢的科學就成為這些唯利是圖者所喜愛的科學。他們每個人都是國民經濟學家。廠主對工人的關係不是人和人的關係,而是純粹的經濟關係。廠主是“資本”,工人是“勞動”。當工人不願意讓別人把自己當做這樣一種抽象的東西的時候,當他斷言自己不是“勞動”而是人(這個人的確除了其他特性,也還具有勞動的特性)的時候,當他認為自己決不能被當做“勞動”、當做商品在市場上買賣的時候,資產者就想不通了。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根據親身觀察和可靠材料》(1844年9月—1845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7頁。

  資產階級經濟學關於資本和勞動的利益一致、關於自由競爭必將帶來普遍和諧和人民的普遍福利的學說完全是撒謊事實日益令人信服地證明,資產階級經濟學關於資本和勞動的利益一致、關於自由競爭必將帶來普遍和諧和人民的普遍福利的學說完全是撒謊。

  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1880年1月—3月上半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4頁。

  庸俗經濟學只是在表面的聯繫內兜圈子

  在這裡,我斷然指出,我所說的古典政治經濟學,是指從威·配第以來的一切這樣的經濟學,這種經濟學與庸俗經濟學相反,研究了資產階級生產關係的內部聯繫。而庸俗經濟學卻只是在表面的聯繫內兜圈子,它為了對可以說是最粗淺的現象作出似是而非的解釋,為了適應資產階級的日常需要,一再反覆咀嚼科學的經濟學早就提供的材料。在其他方面,庸俗經濟學則只限於把資產階級生產當事人關於他們自己的最美好世界的陳腐而自負的看法加以系統化,賦以學究氣味,並且宣布為永恆的真理。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9頁。

  庸俗經濟學家所做的實際上只是把那些受競爭束縛的資本家的奇特觀念,翻譯成表面上更理論化、更一般化的語言,並且煞費苦心地論證這些觀念是正確的

  庸俗經濟學家所做的實際上只是把那些受競爭束縛的資本家的奇特觀念,翻譯成表面上更理論化、更一般化的語言,並且煞費苦心地論證這些觀念是正確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6頁。

  庸俗經濟學家的論述不是素樸的和客觀的,而是辯護論的庸俗經濟學家——應該把他們同我們所批判的經濟學研究者嚴格區別開來——實際上只是[用政治經濟學的語言]翻譯了受資本主義生產束縛的資本主義生產承擔者的觀念、動機等等,在這些觀念和動機中,資本主義生產僅僅在其外觀上反映出來。他們把這些觀念、動機翻譯成學理主義的語言,但是他們是從[社會的]統治部分即資本家的立場出發的,因此他們的論述不是素樸的和客觀的,而是辯護論的。對必然在這種生產方式的承擔者那裡產生的庸俗觀念的偏狹的和學理主義的表述,同諸如重農學派、亞·斯密、李嘉圖這樣的政治經濟學家渴求理解現象的內部聯繫的願望,是極不相同的。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99—500頁。

  庸俗政治經濟學無非是以學理主義的形式來表達這種在其動機和觀念上都囿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外在表現的意識庸俗政治經濟學無非是以學理主義的形式來表達這種在其動機和觀念上都囿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外在表現的意識。而庸俗政治經濟學愈是膚淺地抓住現象的表面,僅僅用一定的方式把這種現象的表面複製出來,它就愈覺得自己“合乎自然”,而與任何抽象的空想無關。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39頁。

  直到現在,還有許多教授慣於剽竊馬克思,而又不得不花很多精力稍加掩飾地迴避那些從已有材料必然得出的最終結論直到現在,還有許多教授慣於剽竊馬克思,而又不得不花很多精力稍加掩飾地迴避那些從已有材料必然得出的最終結論,還有一些教授則象您引用我們的修昔的底斯的話所證明的那樣,不得不用一些十足幼稚的胡說來提出不管什麼樣的答案!

  恩格斯:《致康拉德·施米特》(1888年10月8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94頁。

  政治經濟學直到現在還以極庸俗的藉口認可這些明顯的錯誤,這就是政治經濟學卑鄙的不誠實的證明

  如果這種觀念是正確的,如果商品的價值分解為可變資本的價值(在工人方面表現為收入)+剩餘價值(利潤、利息、地租),那麼,用來使這些商品流通的貨幣,也足以使全部產品流通。政治經濟學直到現在還以極庸俗的藉口認可這些明顯的錯誤,這就是政治經濟學卑鄙的不誠實的證明。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1864年),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94頁。

  這種假科學性決不會使內容(它本身等於零)更為明白易懂如果你象我一樣不得不讀一讀萊勒、赫伯特·斯賓塞、麥克勞德等等先生們在《韋斯明斯特評論》等等上發表的經濟論文,那末你會看到,所有這些論文通篇都是經濟學上的老生常談;而且他們也知道,這些東西已經使讀者十分膩味,因而竭力用假哲學或假科學的行話來點綴自己的胡謅。這種假科學性決不會使內容(它本身等於零)更為明白易懂。

  正好相反。它妙就妙在使讀者莫測高深,使讀者絞盡腦汁,最後才得出一個使人放心的結論:這些嚇人的話所包藏的不過是一些口頭禪而已。

  馬克思:《馬克思致恩格斯》(1868年5月23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90頁。

  如果我們回想一下馬爾薩斯,那麼現代政治經濟學的全部秘密就暴露在我們面前了

  如果我們回想一下馬爾薩斯,那麼現代政治經濟學的全部秘密就暴露在我們面前了。

  這個秘密不過在於把一個特定的歷史時代獨有的、適應一定的物質生產狀況的暫時的社會關係,變成永恆的、普遍的、固定的規律,即他們所說的自然規律。由物質生產過程中的革命和進化造成的社會關係的根本改造,被政治經濟學家們視為純粹的空想。他們看到某一特定時代的經濟界限,但他們不懂得這些界限本身具有局限性,它們是歷史發展造成的,同樣必然要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消失。

  馬克思:《戰爭問題。——不列顛的人口和貿易報告書。——議會動態》(1853年8月12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3頁。

  一個人如果力求使科學去適應不是從科學本身(不管這種科學如何錯誤)引出的觀點,而是從外部、從與科學無關的、外在利益引出的觀點,我就說這種人“卑鄙”

  一個人如果力求使科學去適應不是從科學本身(不管這種科學如何錯誤)引出的觀點,而是從外部、從與科學無關的、外在利益引出的觀點,我就說這種人“卑鄙”。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29頁。

  英國工人階級對馬爾薩斯的憎恨是完全正當的

  英國工人階級對馬爾薩斯——科貝特粗魯地稱他為“江湖牧師”(科貝特雖然是當代英國最大的政論家;但他缺少萊比錫大學教授的教養,並且公開反對“有教養的語言”)——的憎恨是完全正當的;人民憑着真實的本能感覺到,在這裡反對他們的不是一個科學的人,而是一個被他們的敵人收買的辯護士,是統治階級的無恥的獻媚者。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30頁。

  在所有的現代經濟學家中,巴師夏先生的《經濟的諧和》集庸俗之大成

  在所有的現代經濟學家中,巴師夏先生的《經濟的諧和》集庸俗之大成。只有癩蛤蟆才能搞出這種諧和的爛泥湯。

  馬克思:《馬克思致恩格斯》(1858年1月14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50頁。

  庸俗經濟學家先生們在議會中,在討論經濟問題的會議上大吹大擂在反動報紙上人們可以注意到,庸俗經濟學家先生們在議會中,在討論經濟問題的會議上大吹大擂,而在這裡,當人們向他們提出從他們的科學得出的結論時,他們卻謙恭地一言不發。

  恩格斯:《恩格斯致路德維希·庫格曼》(1867年11月8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9頁。

  他們以實踐中的幻想糾正經濟學家們的理論上的幻想商人的計算方法比起經濟學家的計算方法來,在某種程度上自然是建立在更多的幻想上面;但是另一方面,他們以實踐中的幻想糾正經濟學家們的理論上的幻想。

  馬克思:《馬克思致恩格斯》(1858年1月14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85頁。

  在理論方面給資產階級一個使它永遠翻不了身的打擊整個這一年我都在鬧病(受到癰和癤子的折磨)。要不是這樣,我的政治經濟學着作《資本論》就已經出版了。現在我希望再過幾個月就完成它,最後在理論方面給資產階級一個使它永遠翻不了身的打擊。

  馬克思:《馬克思致卡爾·克林格斯》(1864年10月4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25頁。

  他的地位要求他“也和其他同事一樣”不說出自己的信服一個德國大學的政治經濟學講師寫信給我說,我的書完全使他信服,但是……但是他的地位要求他“也和其他同事一樣”不說出自己的信服。

  馬克思:《馬克思致路德維希·庫格曼》(1869年2月11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77頁。

  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是本能地沿着錯誤道路走的

  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即使懷着最良好的願望,甚至在他們好象已經掌握真理的時候,也是本能地沿着錯誤道路走的。

  馬克思:《馬克思致彼得·拉甫羅維奇·拉甫羅夫》(1875年2月11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7頁。

  他們現在認為,至少在這個領域內,最保險的是根本沒有任何科學您很奇怪,為什麼政治經濟學在英國處於這麼可憐的狀況。其實,情況到處都一樣。

  連古典政治經濟學,甚至自由貿易的最庸俗的傳播者,也受到目前占據大學政治經濟學講台的更庸俗的“上等”人物的鄙視。在這方面,很大程度上要歸罪於我們的作者[1],他使人們看到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各種危險的結論;於是他們現在認為,至少在這個領域內,最保險的是根本沒有任何科學。而且他們能夠蒙蔽普通的庸人到了這種程度,以致在倫敦這裡,目前有四個人自稱“社會主義者”,同時卻要人們相信,似乎他們把我們的作者的學說和斯坦利·傑文斯的理論對比之後,已經完全駁倒了我們的作者!

  恩格斯:《致尼古拉·弗蘭策維奇·丹尼爾遜》(1888年10月15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04頁。

  這種經濟學庸俗到對它可以隨意作解釋,甚至是作社會主義的解釋我們這裡也有自己的國家主義者——費邊社分子,一群好心的、藉助於傑文斯的腐朽庸俗的政治經濟學來反對馬克思的“有教養的”資產者。這種經濟學庸俗到對它可以隨意作解釋,甚至是作社會主義的解釋。

  恩格斯:《致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左爾格》(1890年2月8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50—351頁。

  他們成了輕視古典學家的庸俗經濟學家

  德國的經濟學家從來也沒有指責過馬克思提出的理論同斯密、李嘉圖的理論毫無關聯;恰恰相反,他們卻指責斯密和李嘉圖派生了馬克思,似乎馬克思只是從這些先輩關於價值、利潤和地租的理論中,總之,從先輩關於勞動產品分配的理論中引伸出結論。因此,他們就成了輕視古典學家的庸俗經濟學家。

  恩格斯:《致保爾·拉法格》(1891年3月6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頁。

  

  第一編 直接生產過程

  一 商品

  (一)使用價值和價值

  商品首先是一個外界的對象,一個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物

  商品首先是一個外界的對象,一個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物。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頁。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8頁。

  商品的使用價值是既定的前提

  商品的使用價值是既定的前提,是某種特定的經濟關係藉以表現的物質基礎。正是這種特定的關係給使用價值打上商品的印記。例如小麥,不管是奴隸、農奴還是自由工人種植的,都具有同樣的使用價值。即使它象雪花一樣從天上飄下來,也不會失去它的使用價值。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3頁。

  使用價值起着一種與在以往的政治經濟學中完全不同的重要作用在我看來,使用價值起着一種與在以往的政治經濟學中完全不同的重要作用,但是——這是必須指出的——使用價值始終只是在這樣一種場合才予以注意,即這種研究是從分析一定的經濟結構得出的,而不是從空談“使用價值”和“價值”這些概念和詞得出的。

  馬克思:《評阿·瓦格納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1879年下半年—1880年11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14頁。

  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係或比例

  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係或比例,這個比例隨着時間和地點的不同而不斷改變。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頁。

  能同別的產品交換的產品就是商品

  能同別的產品交換的產品就是商品。這些產品按照一定比例進行交換,而這一定比例就構成它們的交換價值,或者用貨幣來表示,就構成它們的價格。

  馬克思:《僱傭勞動與資本》(1847年12月下半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725頁。

  使用價值表示物和人之間的自然關係

  使用價值表示物和人之間的自然關係,實際上是表示物為人而存在。交換價值則代表由於創造交換價值的社會發展後來被加在Wert(=使用價值)這個詞上的意義。這是物的社會存在。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26—327頁。

  使用價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費中得到實現

  使用價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費中得到實現。不論財富的社會形式如何,使用價值總是構成財富的物質的內容。在我們所要考察的社會形式中,使用價值同時又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頁。

  同一種商品的各種有效的交換價值表示一個等同的東西某種一定量的商品,例如一夸特[1]小麥,同x量鞋油或y量綢緞或z量金等等交換,總之,按各種極不相同的比例同別的商品交換。因此,小麥有許多種交換價值,而不是只有一種。既然x量鞋油、y量綢緞、z量金等等都是一夸特小麥的交換價值,那麼,x量鞋油、量綢緞、z量金等等就必定是能夠互相代替的或同樣大的交換價值。由此可見,第一,同一種商品的各種有效的交換價值表示一個等同的東西。第二,交換價值只能是可以與它相區別的某種內容的表現方式,“表現形式”。

  我們再拿兩種商品例如小麥和鐵來說。不管二者的交換比例怎樣,總是可以用一個等式來表示:一定量的小麥等於若乾量的鐵,如1夸特小麥=a英擔[2]鐵。這個等式說明什麼呢?它說明在兩種不同的物裡面,即在1夸特小麥和a英擔鐵裡面,有一種等量的共同的東西。因而這二者都等於第三種東西,後者本身既不是第一種物,也不是第二種物。這樣,二者中的每一個只要是交換價值,就必定能化為這第三種東西。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50頁。

  如果把商品體的使用價值撇開,商品體就只剩下一個屬性,即勞動產品這個屬性

  作為使用價值,商品首先有質的差別;作為交換價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別,因而不包含任何一個使用價值的原子。

  如果把商品體的使用價值撇開,商品體就只剩下一個屬性,即勞動產品這個屬性。可是勞動產品在我們手裡也已經起了變化。如果我們把勞動產品的使用價值抽去,那麼也就是把那些使勞動產品成為使用價值的物體的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它們不再是桌子、房屋、紗或別的什麼有用物。它們的一切可以感覺到的屬性都消失了。它們也不再是木匠勞動、瓦匠勞動、紡紗勞動或其他某種一定的生產勞動的產品了。隨着勞動產品的有用性質的消失,體現在勞動產品中的各種勞動的有用性質也消失了,因而這些勞動的各種具體形式也消失了。各種勞動不再有什麼差別,全都化為相同的人類勞動,抽象人類勞動。

  現在我們來考察勞動產品剩下來的東西。它們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靈般的對象性,只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單純凝結,即不管以哪種形式進行的人類勞動力耗費的單純凝結。

  這些物現在只是表示,在它們的生產上耗費了人類勞動力,積累了人類勞動。這些物,作為它們共有的這個社會實體的結晶,就是價值——商品價值。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51頁。

  商品具有價值,因為它是社會勞動的結晶

  商品具有價值,因為它是社會勞動的結晶。商品的價值的大小或它的相對價值,取決於它所含的社會實體量的大小,也就是說,取決於生產它所必需的相對勞動量。所以各個商品的相對價值,是由耗費於、體現於、凝固於該商品中的相應的勞動數量或勞動量決定的。在同樣勞動時間內生產出來的各種商品的各相對應的數量,是相等的。或者說:一個商品的價值對另一個商品的價值的關係,相當於一個商品中凝固的勞動量對另一個商品中凝固的勞動量的關係。

  馬克思:《工資、價格和利潤》(1865年5月20日—6月24日之間),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48頁。

  在一切社會狀態下,勞動產品都是使用物品,但只是歷史上一定的發展時代,才使勞動產品轉化為商品

  在一切社會狀態下,勞動產品都是使用物品,但只是歷史上一定的發展時代,也就是使生產一個使用物所耗費的勞動表現為該物的“對象的”屬性即它的價值的時代,才使勞動產品轉化為商品。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7頁。

  價值是商品的社會關係

  價值是商品的社會關係,是商品的經濟上的質。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頁。

  商品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它們是社會勞動的化身商品所以有價值,一般說,物所以有價值,僅僅由於它們是人的勞動的表現——不是因為它們本身是物,而是因為它們是社會勞動的化身。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98頁。

  勞動本身沒有價值

  勞動是價值的實體和內在尺度,但是它本身沒有價值。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5頁。

  形成價值實體的勞動是相同的人類勞動,是同一的人類勞動力的耗費

  形成價值實體的勞動是相同的人類勞動,是同一的人類勞動力的耗費。體現在商品世界全部價值中的社會的全部勞動力,在這裡是當做一個同一的人類勞動力,雖然它是由無數單個勞動力構成的。每一個這種單個勞動力,同別一個勞動力一樣,都是同一的人類勞動力,只要它具有社會平均勞動力的性質,起着這種社會平均勞動力的作用,從而在商品的生產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勞動時間或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頁。

  只是社會必要勞動量,或生產使用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該使用價值的價值量

  只是社會必要勞動量,或生產使用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該使用價值的價值量。在這裡,單個商品是當做該種商品的平均樣品。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頁。

  他們更容易把互相之間毫無共同尺度的使用價值,按照它們的有用程度作為交換價值來估價

  價值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即人們互相把他們的勞動看作是相同的、一般的勞動,在這個形式上就是社會的勞動。如同所有的人的思維一樣,這是一種抽象,而只有在人們思維着,並且具有這種對可感覺的個別性和偶然性進行抽象的能力的情況下,才可能有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有些經濟學家,他們反對由勞動時間確定價值,理由是兩個人(即使是做同一種工作)在同一時間內的勞動不是絕對一樣的,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人的社會關係與動物之間的關係有什麼區別。他們本身就是動物,而作為動物,這些傢伙很容易忽視這種情況:兩種使用價值不會絕對一樣(就像萊布尼茨所說的,一棵樹上的兩片樹葉不會絕對一樣)。同樣,他們更容易把互相之間毫無共同尺度的使用價值,按照它們的有用程度作為交換價值來估價。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2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3頁。

  一個商品的價值是由耗費於或結晶於這個商品中的勞動量決定的,就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狀態中,在一定的社會平均生產條件下,在所用勞動的一定的社會平均強度和平均熟練程度下,生產這個商品所必需的勞動量

  我們說,一個商品的價值是由耗費於或結晶於這個商品中的勞動量決定的,就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狀態中,在一定的社會平均生產條件下,在所用勞動的一定的社會平均強度和平均熟練程度下,生產這個商品所必需的勞動量。

  馬克思:《工資、價格和利潤》(1865年5月20日—6月24日之間),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頁。

  商品的價值量與實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量成正比地變動,與這一勞動的生產力成反比地變動

  勞動生產力越高,生產一種物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就越少,凝結在該物品中的勞動量就越小,該物品的價值就越小。相反地,勞動生產力越低,生產一種物品的必要勞動時間就越多,該物品的價值就越大。可見,商品的價值量與實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量成正比地變動,與這一勞動的生產力成反比地變動。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54頁。

  勞動強度的提高是以在同一時間內勞動消耗的增加為前提的勞動強度的提高是以在同一時間內勞動消耗的增加為前提的。因此,一個強度較大的工作日比一個時數相同但強度較小的工作日體現為更多的產品。誠然,在勞動生產力提高時,同一個工作日就提供較多的產品。但在後一種情況下,由於產品所費勞動比以前少,單個產品的價值就下降;而在前一種情況下,由於產品所費的勞動同以前一樣,單個產品的價值保持不變。在這種情況下,產品的數量增加了,但它們的價格沒有下降。隨着產品數量的增加,它們的價格總額也就增大,但在生產力提高的情況下,同一價值總額不過表現在增大的產品總量上。可見,在勞動時數不變的情況下,強度較大的工作日就體現為較多的價值產品,因而,在貨幣的價值不變的情況下,也就體現為較多的貨幣。強度較大的工作日的價值產品隨着它的強度同社會的正常強度的偏離程度而變化。因此,同一個工作日不再像以前那樣表現為一個不變的價值產品,而是表現為一個可變的價值產品。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9頁。

  在一個單位產品上花費的必要勞動時間不超過社會所需要的勞動時間,這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結果

  在一個單位產品上花費的必要勞動時間不超過社會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即不超過生產這個商品平均所需要的時間,這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結果,資本主義生產甚至不斷降低必要勞動時間的最低額。但為此資本主義生產必須不斷地在擴大的規模上進行。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84頁。

  如果說商品價值是由商品包含的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那麼,正是資本才能實現這種決定

  資本有一種趨勢,要在直接使用活勞動時,把它縮減為必要勞動,並且要利用勞動的各種社會生產力來不斷縮減生產產品所必要的勞動,因而要儘量節約直接使用的活勞動,同樣,它還有一種趨勢,要在最經濟的條件下使用這種已經縮減到必要程度的勞動,也就是說,要把所使用的不變資本的價值縮減到它的儘可能最低的限度。如果說商品價值是由商品包含的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而不是由商品一般地包含的勞動時間決定,那麼,正是資本才能實現這種決定,同時不斷地縮短生產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樣一來,商品的價格就縮減到它的最低限度,因為生產商品所需要的勞動的每一個部分都縮減到它的最低限度了。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102頁。

  價值即財富本身簡單地歸結為勞動時間

  (這裡舉出的)關於榨取勞動時間的例子也是有用的,因為這些例子中明顯地顯露出,價值即財富本身簡單地歸結為勞動時間。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2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4頁。

  價值概念完全屬於現代經濟學

  價值這個經濟學概念在古代人那裡沒有出現過。價值只是在揭露欺詐行為等等時才在法律上區別於價格。價值概念完全屬於現代經濟學,因為它是資本本身的和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的最抽象的表現。價值概念泄露了資本的秘密。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0頁。

  原有的商品始終只是本類商品的一個樣品

  商品的價值固然是由商品所包含的勞動量決定的,但這個勞動量本身是社會決定的。

  如果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改變了,例如,同一數量的棉花在歉收時比在豐收時代表更多的勞動量,那就會反過來對原有的商品發生影響,因為原有的商品始終只是本類商品的一個樣品,它的價值總是由社會必要勞動計量的,因而也總是由現有的社會條件下的必要勞動計量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3—244頁。

  每一種商品的價值都是由它的再生產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每一種商品(因而也包括構成資本的那些商品)的價值,都不是由這種商品本身包含的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而是由它的再生產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這種再生產可以在和原有生產條件不同的、更困難或更有利的條件下進行。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頁。

  決定價值的,不是體現在產品中的勞動時間,而是現在必要的勞動時間

  決定價值的,不是體現在產品中的勞動時間,而是現在必要的勞動時間。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頁。

  價值等於這個生產階段內耗費的勞動時間

  價值,從而還有剩餘價值,並不等於生產階段持續的時間,而是等於這個生產階段內耗費的勞動時間,包括對象化勞動時間和活勞動時間。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頁。

  稀有性就這一點來說是交換價值的要素

  稀有性(撇開供求關係不談)只有在下述意義上才構成價值的要素:那種本身並不稀有、是稀有性的否定、是天然元素的東西,沒有任何價值,因為它不表現為生產的結果。

  在最初的價值規定中,那種多半同有意識的預計的生產無關的東西,只要存在着需求,倒最有價值。鵝卵石相對地說沒有價值,因為它無鬚生產(即使生產也不過是尋找)就已經存在。一種東西要成為交換對象,具有交換價值,就必須是每個人不通過交換的中介就不能得到的,必須不是以這種天然元素的形式即作為共同財富的形式而出現的。稀有性就這一點來說是交換價值的要素。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6—127頁。

  每種使用價值,作為形成新的使用價值的要素同這種新的使用價值相比,是一種較低級的使用價值

  如果這裡談到“較高級”的使用價值,那麼,不應從道德方面去理解,甚至也不應認為新的使用價值在需要系統中必然占有較高的等級。準備釀酒的穀物與酒相比是較低級的使用價值。每種使用價值,作為形成新的使用價值的要素同這種新的使用價值相比,是一種較低級的使用價值,因為它是形成新的使用價值的基本前提,並且,組成新形成的使用價值的那些要素所經歷的勞動過程越多,也就是說,新使用價值的存在所經過的中介越多,這種使用價值就越高級。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2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4頁。

  “不變的價值尺度”的問題,實際上只是為探索價值本身的概念、性質,價值規定所作的錯誤表達

  “不變的價值尺度”的問題,實際上只是為探索價值本身的概念、性質,價值規定——它本身不再是價值,因此也就不會作為價值發生變動——所作的錯誤表達。這種價值規定就是勞動時間——在商品生產中特殊地表現出來的社會勞動。勞動量沒有價值,不是商品,而是使商品轉化為價值的東西,是商品中的統一體,而商品作為這個統一體的表現,在質上相同,只是在量上不同。商品是一定量的社會勞動時間的表現。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44—145頁。

  這不過是用混亂的說法轉彎抹角地說,價值是由需求和供應決定的現在這裡最時髦的理論是斯坦利·傑文斯的理論,按照這種理論,價值由效用決定,就是說,交換價值=使用價值,另一方面,價值又由供應限度(即生產費用)決定,這不過是用混亂的說法轉彎抹角地說,價值是由需求和供應決定的。庸俗政治經濟學真是比比皆是!

  恩格斯:《致尼古拉·弗蘭策維奇·丹尼爾遜》(1888年1月5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8頁。

  (二)勞動與分工

  勞動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循環的中介

  勞動就它生產使用價值,就它是有用勞動而言,它與一切社會形式無關,是人類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條件,是永恆的必然性,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循環的中介。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法文版),摘自《資本論》(根據作者修訂的法文版第一卷翻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19頁。

  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

  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動或勞動本身,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8頁。

  勞動生產率是同自然條件相聯繫的

  撇開社會生產的形態的發展程度不說,勞動生產率是同自然條件相聯繫的。這些自然條件都可以歸結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種等等)和人的周圍的自然。外界自然條件在經濟上可以分為兩大類: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魚產豐富的水域等等;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如奔騰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屬、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類自然富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較高的發展階段,第二類自然富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6頁。

  如果我不知道其他社會成員在進行着其他各種必需的勞動,因而補充着我的勞動,那我就不可能只從事這種片面的勞動如果我生活上所必需的各種勞動都由我自己進行,也就是說,自己為自己生產一切生活資料,那麼,我就不需要別人的勞動,也就不會用自己的勞動去交換別人的勞動,而別人同樣會自己進行維持他們生活所必需的各種勞動。如果我不僅做靴子,而且自己烤麵包,釀啤酒,種小麥,編織衣服,我也就不會用自己的鞋匠勞動去交換麵包師的勞動,啤酒釀造工的勞動,農夫的勞動,織工的勞動了。

  我的勞動是片面的,但它滿足某種社會需要,其他社會成員的需要。如果我不知道其他社會成員在進行着其他各種必需的勞動,因而補充着我的勞動,那我就不可能只從事這種片面的勞動。

  馬克思:《論分工》(1859年秋),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頁。

  如果個人所生產的是自己的直接的生存資料,那麼他的生產就不具有社會性質

  如果個人所生產的是自己的直接的生存資料,例如就像繼續保留着自然發生的農業關係的國家中大多存在的情況那樣,那麼他的生產就不具有社會性質,他的勞動就不是社會勞動。如果個人作為私人進行生產,——這時他的這種地位本身決不是自然產物,而是某種社會過程的精巧的結果,——那麼社會性質就表現在:他的勞動的內容由社會聯繫所決定,他只是作為社會聯繫的一環而勞動,即為滿足所有其他人的需要而勞動,——因而對他來說存在着社會的依賴性,——但他本人可以隨意從事這種或那種勞動;他對特殊的勞動的特殊關係不是由社會決定;他的意願是由他的天賦、愛好、他所處的自然生產條件等等自然而然地決定的;因此,勞動的特殊化,勞動社會地分解為各特殊部門的總體,這從個人方面看實際上表現為,他本身的精神的和自然的特殊性同時採取一種社會特殊性的形態。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第二章初稿片斷和第三章開頭部分》(1858年8—10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56—357頁。

  任何生產者,孤立地看,都不生產價值或商品

  任何生產者,不管是從事工業,還是從事農業,孤立地看,都不生產價值或商品。他的產品只有在一定的社會聯繫中才成為價值和商品。第一,只要這個產品是社會勞動的表現,從而,他自己的勞動時間表現為整個社會勞動時間的一部分;第二,他的勞動的這種社會性質,通過他的產品的貨幣性質,通過他的產品的由價格決定的普遍的可交換性,表現為他的產品所具有的社會性質。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19—720頁。

  各種不同的勞動構成社會勞動的不同部分

  各種不同的勞動構成社會勞動的不同部分,因此,總的來說,它們表現為分工,這種分工通過交換,表現為整體,表現為互相補充的各部分,表現為社會勞動體系的各個環節。

  馬克思:《論分工》(1859年秋),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頁。

  勞動生產力的提高,是指勞動過程中的這樣一種變化,這種變化能縮短生產某種商品的社會必需的勞動時間

  勞動生產力的提高,我們在這裡一般是指勞動過程中的這樣一種變化,這種變化能縮短生產某種商品的社會必需的勞動時間,從而使較小量的勞動獲得生產較大量使用價值的能力。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6頁。

  勞動生產率總的來說無非是用最少的勞動生產出最多的產品勞動生產率總的來說無非是用最少的勞動生產出最多的產品,或者把最少的勞動時間實現在最多的產品中,也就是把單個產品的價值降到它的最低限度。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61—1863年手稿)》(1861年8月—1863 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7頁。

  社會勞動生產力在每個特殊生產部門的特殊發展,在程度上是不同的

  社會勞動生產力在每個特殊生產部門的特殊發展,在程度上是不同的,有的高,有的低,這和一定量勞動所推動的生產資料量成正比,或者說,和一定數目的工人在工作日已定的情況下所推動的生產資料量成正比,也就是說,和推動一定量生產資料所需要的勞動量成反比。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3頁。

  把由於勞動持續時間的增加和工作中斷現象的消除而引起的勞動本身的增加,叫作勞動生產力的增加是不正確的

  把由於勞動持續時間的增加和工作中斷現象的消除而引起的勞動本身的增加,叫作勞動生產力的增加是不正確的。勞動生產力的增加,只有在勞動的連續性提高工人個人技能的限度內才會發生。我們所理解的勞動生產力[增加],是指使用一定量勞動時具有更大的效率,而不是指使用的勞動的量的任何變化。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78頁。

  要考察共同的勞動即直接的社會勞動,這裡有個最近的例子要考察共同的勞動即直接的社會勞動,我們沒有必要回溯到一切文明民族的歷史初期都有過的這種勞動的原始的自然形式。這裡有個最近的例子,就是農民家庭為了自身的需要而生產牲畜、糧食、麻布、亞麻、衣服等等的那種農村家長制生產。對於這個家庭來說,這種種不同的物都是它的勞動的不同產品,而不是互相交換的商品。生產這些產品的種種不同的勞動,如耕、牧、織、縫等等,一開始就具有社會職能的形式,因為它們是這樣一個家庭的職能,這個家庭就象商品生產一樣,有它自己的分工。家庭內的分工和每個成員的勞動持續時間,是由隨季節而改變的自然條件以及年齡性別上的差異來調節的。在這裡,用勞動時間來計量個人勞動力的耗費,直接表現為勞動本身的社會性質,因為個人勞動力只是作為家庭共同勞動力的器官發揮作用的。

  馬克思:《着者親自修訂的〈資本論〉第一卷法文版片斷》(1872年9月—1875年11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3—194頁。

  資本的祖國不是草木繁茂的熱帶,而是溫帶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人對自然的支配為前提。過於富饒的自然“使人離不開自然的手,就像小孩子離不開引帶一樣”。它不能使人自身的發展成為一種自然必然性。資本的祖國不是草木繁茂的熱帶,而是溫帶。不是土壤的絕對肥力,而是它的差異性和它的自然產品的多樣性,形成社會分工的自然基礎,並且通過人所處的自然環境的變化,促使他們自己的需要、能力、勞動資料和勞動方式趨於多樣化。社會地控制自然力,從而節約地利用自然力,用人力興建大規模的工程占有或馴服自然力,——這種必要性在產業史上起着最有決定性的作用。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7—588頁。

  既然商品是二重物,那麼,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也必然具有二重性經濟學家們毫無例外地都忽略了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既然商品是二重物——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那麼,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也必然具有二重性,而像斯密、李嘉圖等人那樣只是單純地分析勞動本身,就必然處處都碰到不能解釋的現象。實際上,對問題的批判性理解的全部秘密就在於此。

  馬克思:《馬克思致恩格斯》(1868年1月8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6頁。

  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的這種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證明的起初我們看到,商品是一種二重的東西,即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後來表明,勞動就它表現為價值而論,也不再具有它作為使用價值的創造者所具有的那些特徵。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的這種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證明的。這一點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55頁。

  沒有別的分工,這種勞動就算不了什麼,它所以必需,是為了補充別的分工

  既然商品的交換價值不過是這些東西的社會職能,與它們的自然屬性毫不相關,那麼我們首先要問,所有商品共同的社會實體是什麼呢?這就是勞動。要生產一個商品,必須在這個商品上投入或耗費一定量的勞動。我說的不僅是勞動,而且是社會勞動。一個人生產一個物品要是為自己直接使用,供自己消費,他創造的就是產品而不是商品。作為一個自給自足的生產者,他與社會沒有關係。但是,一個人要生產一個商品,就不僅要生產能滿足某種社會需要的物品,而且他的勞動本身也應該是社會所耗費的勞動總額的一部分。

  他的勞動應該從屬於社會內部的分工。沒有別的分工,這種勞動就算不了什麼,它所以必需,是為了補充別的分工。

  馬克思:《工資、價格和利潤》(1865年5月20日—6月24日之間),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頁。

  勞動產品只是在它們的交換中,才取得一種社會等同的價值對象性勞動產品只是在它們的交換中,才取得一種社會等同的價值對象性,這種對象性是與它們的感覺上各不相同的使用對象性相分離的。勞動產品分裂為有用物和價值物,實際上只是發生在交換已經十分廣泛和十分重要的時候,那時有用物是為了交換而生產的,因而物的價值性質還在物本身的生產中就被注意到了。從那時起,生產者的私人勞動真正取得了二重的社會性質。一方面,生產者的私人勞動必須作為一定的有用勞動來滿足一定的社會需要,從而證明它們是總勞動的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社會分工體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種特殊的有用的私人勞動可以同任何另一種有用的私人勞動相交換從而相等時,生產者的私人勞動才能滿足生產者本人的多種需要。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0—91頁。

  在商品生產者的社會裡,作為獨立生產者的私事而各自獨立進行的各種有用勞動的這種質的區別,發展成一個多支的體系,發展成社會分工

  每個商品的使用價值都包含着一定的有目的的生產活動,或有用勞動。各種使用價值如果不包含不同質的有用勞動,就不能作為商品互相對立。在產品普遍採取商品形式的社會裡,也就是在商品生產者的社會裡,作為獨立生產者的私事而各自獨立進行的各種有用勞動的這種質的區別,發展成一個多支的體系,發展成社會分工。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56頁。

  從某種意義上說,分工無非是並存勞動

  從某種意義上說,分工無非是並存勞動,即表現在不同種類的產品(或者更確切地說,商品)中的不同種類的勞動的並存。在資本主義的意義上,分工就是生產某種商品的特殊勞動分為一定數量的簡單的、在不同工人之間分配而又相互聯繫的工序,它以行業劃分這種社會內部即作坊外部的分工為前提。另一方面,作坊內部的分工又擴大了社會內部的分工。產品本身越片面,它所交換的商品越多樣化,表現它的交換價值的使用價值的系列越大,它的市場越大,產品就越能在更充分的意義上作為商品來生產,它的交換價值就越不取決於它作為使用價值的直接存在,或者說,它的生產就越不取決於它的生產者對它的消費,越不取決於它作為它的生產者的使用價值的存在。情況越是這樣,產品就越能作為商品來生產,因而也就越能大量地進行生產。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95—296頁。

  勞動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

  勞動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而物質財富就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的源泉,勞動本身不過是一種自然力即人的勞動力的表現。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1875年4月底—5月7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428頁。

  人在生產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樣發揮作用

  人在生產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樣發揮作用,就是說,只能改變物質的形式。不僅如此,他在這種改變形態的勞動本身中還要經常依靠自然力的幫助。因此,勞動並不是它所生產的使用價值即物質財富的唯一源泉。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頁。

  只有通過活勞動,才能保存或增加對象化勞動

  價值的增加無非就是對象化勞動的增加,但是,只有通過活勞動,才能保存或增加對象化勞動。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2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頁。

  分工是勞動資料對工人的直接支配

  在所有以自然分工為基礎的社會裡,產品支配着生產者,因而在某種程度上,生產資料至少在某些場合也支配着生產者:在中世紀,土地支配着農民,農民只是土地的附屬物;手工工具支配着行會手工業者。分工是勞動資料對工人的直接支配,雖然這並不是資本主義意義上的支配。

  恩格斯:《致卡爾·考茨基》(1884年6月26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69頁。

  把商品歸結為“勞動”是不夠的,必須把商品歸結為具有二重形式的勞動

  在迄今為止的所有經濟學家那裡,把商品歸結為“勞動”的分析,都是模稜兩可的、不完全的。把商品歸結為“勞動”是不夠的,必須把商品歸結為具有二重形式的勞動:它一方面作為具體勞動表現在商品的使用價值中,另一方面作為社會必要勞動以交換價值進行計算。從前一種觀點來看,一切都取決於勞動的特殊使用價值,勞動的特有性質,正是這種性質給勞動所創造的使用價值打上了特有的印記,並使它成為不同於其他使用價值的具體使用價值,成為這種一定的物品。反之,只要把勞動作為形成價值的要素來計算,或者說,把商品作為勞動的對象化來計算,那麼勞動的特殊有用性,勞動的特定性質、方式和方法就完全被抽象掉了。這種勞動本身是無差別的、社會必要的、一般的勞動,同一切特殊內容完全無關,因此這種勞動在自己的獨立表現即貨幣中,在商品的價格中,取得了一切商品所共有的、僅僅在量上有差別的表現。從第一個方面來看,事情表現在商品的一定使用價值上,表現在商品的一定的物的存在上;從第二個方面來看,事情表現在貨幣上,不管它是作為貨幣存在,還是在商品價格中作為單純計算貨幣存在。從第一個方面來看,事情只涉及勞動的質;從第二個方面來看,事情只涉及勞動的量。從第一個方面來看,具體勞動的差別表現在分工上;從第二個方面來看,則表現在勞動的無差別的貨幣表現上。在生產過程中,這種差別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這種差別並不是我們製造的,而是在生產過程本身中造成的。

  馬克思:《資本論(1863—1865年手稿)》(1863年8月—1865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2頁。

  商品價值體現的是人類勞動本身,是一般人類勞動的耗費如果把生產活動的特定性質撇開,從而把勞動的有用性質撇開,勞動就只剩下一點:

  它是人類勞動力的耗費。儘管縫和織是不同質的生產活動,但二者都是人的腦、肌肉、神經、手等等的生產耗費,從這個意義上說,二者都是人類勞動。這只是耗費人類勞動力的兩種不同的形式。當然,人類勞動力本身必須已有或多或少的發展,才能以這種或那種形式耗費。但是,商品價值體現的是人類勞動本身,是一般人類勞動的耗費。……它是每個沒有任何專長的普通人的機體平均具有的簡單勞動力的耗費。簡單平均勞動本身雖然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文化時代具有不同的性質,但在一定的社會裡是一定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58頁。

  生產力的變化本身絲毫也不會影響表現為價值的勞動隨着物質財富的量的增長,它的價值量可能同時下降。這種對立的運動來源於勞動的二重性。生產力當然始終是有用的、具體的勞動的生產力,它事實上只決定有目的的生產活動在一定時間內的效率。因此,有用勞動成為較富或較貧的產品源泉與有用勞動的生產力的提高或降低成正比。相反地,生產力的變化本身絲毫也不會影響表現為價值的勞動。

  既然生產力屬於勞動的具體有用形式,它自然不再能同抽去了具體有用形式的勞動有關。

  因此,不管生產力發生了什麼變化,同一勞動在同樣的時間內提供的價值量總是相同的。

  但它在同樣的時間內提供的使用價值量會是不同的:生產力提高時就多些,生產力降低時就少些。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60頁。

  少量的複雜勞動等於多量的簡單勞動

  少量的複雜勞動等於多量的簡單勞動。經驗證明,這種簡化是經常進行的。一個商品可能是最複雜的勞動的產品,但是它的價值使它與簡單勞動的產品相等,因而本身只表示一定量的簡單勞動。各種勞動化為當做它們的計量單位的簡單勞動的不同比例,是在生產者背後由社會過程決定的,因而在他們看來,似乎是由習慣確定的。為了簡便起見,我們以後把各種勞動力直接當做簡單勞動力,這樣就省去了簡化的麻煩。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頁。

  較高級勞動本身是用簡單勞動來估價的

  當然,勞動也有質的區別,這不僅因為勞動所處的生產部門不同,而且因為勞動強度有大有小,等等。至於這些區別以怎樣的方式拉平,並且一切勞動都化為簡單的非熟練勞動,這一點在這裡自然還不能加以考察。只需說明的是,各種勞動的產品只要確立為價值,這種簡化實際上就實現了。各種勞動的產品作為價值在一定比例上是等價物;較高級勞動本身是用簡單勞動來估價的。只要想一想,比如說加利福尼亞的黃金便是簡單勞動的產品,那麼這就很清楚了。況且任何一種勞動都是用黃金支付的。質的區別這樣一來就消除了,一種較高級勞動的產品實際上化為一定量的簡單勞動。可見,對不同質的勞動所作的這些計算,在這裡是完全無關緊要的,這絲毫也不損害原理。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9頁。

  勞動在實際上成了工人的唯一商品,而商品本身則成了支配生產的一般範疇

  隨着分工的發展,任何個人的勞動產品都消失了(當勞動只是在形式上從屬於資本的時候,這種個人的勞動產品還完全有可能存在)。完成的商品是工廠的產品,而工廠本身則是資本存在的方式。勞動本身——勞動,而不是它的產品——的交換價值,由於生產方式本身,而不僅僅是由於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契約,成了工人必須出賣的唯一的東西。勞動在實際上成了工人的唯一商品,而商品本身則成了支配生產的一般範疇。我們以資產階級生產的最一般的範疇,即商品作為起點。商品只是由於生產方式本身在資本的影響下發生了變化才成為這種一般範疇。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2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2頁。

  完全不同的勞動所以能夠相等,只是因為它們的實際差別已被抽去完全不同的勞動所以能夠相等,只是因為它們的實際差別已被抽去,它們已被化成它們作為人類勞動力的耗費、作為抽象的人類勞動所具有的共同性質。私人生產者的頭腦把他們的私人勞動的這種二重的社會性質,只是反映在從實際交易,產品交換中表現出來的那些形式中,也就是把他們的私人勞動的社會有用性,反映在勞動產品必須有用,而且是對別人有用的形式中;把不同種勞動的相等這種社會性質,反映在這些在物質上不同的物即勞動產品具有共同的價值性質的形式中。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頁。

  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

  人類勞動的等同性,取得了勞動產品的等同的價值對象性這種物的形式;用勞動的持續時間來計量的人類勞動力的耗費,取得了勞動產品的價值量的形式;最後,生產者的勞動的那些社會規定藉以實現的生產者關係,取得了勞動產品的社會關係的形式。

  可見,商品形式的奧秘不過在於: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係反映成存在於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係。由於這種轉換,勞動產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或社會的物。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頁。

  使用物品成為商品,只是因為它們是彼此獨立進行的私人勞動的產品

  使用物品成為商品,只是因為它們是彼此獨立進行的私人勞動的產品。這種私人勞動的總和形成社會總勞動。由於生產者只有通過交換他們的勞動產品才發生社會接觸,所以,他們的私人勞動的獨特的社會性質也只有在這種交換中才表現出來。換句話說,私人勞動在事實上證實為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只是由於交換使勞動產品之間、從而使生產者之間發生了關係。因此,在生產者面前,他們的私人勞動的社會關係就表現為現在這個樣子,就是說,不是表現為人們在自己勞動中的直接的社會關係,而是表現為人們之間的物的關係和物之間的社會關係。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頁。

  這與其說是專業化的勞動力之間的分工,倒不如說是把工人分配給專用機器

  在工場手工業中,分工的形成,是由於待完成的特殊作業只能由特殊專業化的勞動力來完成;因此,這裡不僅應該按這些專業組配備勞動,而且應該按這些專業組實行真正的分工。相反,在機械工廠里,專業化的是機器,而由機器同時進行的工作,儘管完成的是同一總過程的順次進行的階段,卻要求為它們分配特殊的工人小組,每一組都始終完成同一的、同樣簡單的職能。這與其說是專業化的勞動力之間的分工,倒不如說是把工人分配給專用機器。在前種情況下,專業化的是使用特殊勞動工具的勞動力;在後種情況下,專業化的是特殊的工人小組所看管的機器。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24頁。

  分工使勞動的社會生產力獲得發展,但這是靠犧牲工人的一般生產能力來實現的

  分工使勞動的社會生產力,或者說,社會勞動的生產力獲得發展,但這是靠犧牲工人的一般生產能力來實現的。所以,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不是作為工人的勞動的生產力的提高,而是作為支配工人的權力即資本的生產力的提高而同工人相對立。如果說城市工人比農村勞動者發展,這只是由於他的勞動方式使他生活在社會之中,而農村勞動者的勞動方式則使他直接靠自然生活。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59頁。

  分工提高勞動的生產力,同時卻使工人陷於貧困直到變為機器分工提高勞動的生產力,增進社會的財富,促使社會精美完善,同時卻使工人陷於貧困直到變為機器。勞動促進資本的積累,從而也促進社會富裕程度的提高,同時卻使工人越來越依附於資本家,引起工人間更劇烈的競爭,使工人捲入生產過剩的追獵活動;跟隨生產過剩而來的是同樣急劇的生產衰落。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844年4—8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23頁。

  分工現在是,將來也仍然是造成工人畸形的根本原因分工現在是,將來也仍然是造成工人畸形的根本原因。

  恩格斯:《致卡爾·希爾施》(1895年3月19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421頁。

  這種同時作為擁有自由時間的人的勞動時間,必將比役畜的勞動時間具有高得多的質量

  不言而喻,隨着雇主和工人之間的社會對立的消滅等等,勞動時間本身——由於限制在正常長度之內,其次,由於不再用於別人而是用於我自己——將作為真正的社會勞動,最後,作為自由時間的基礎,而取得完全不同的、更自由的性質,這種同時作為擁有自由時間的人的勞動時間,必將比役畜的勞動時間具有高得多的質量。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82頁。

  

  在私人勞動產品的偶然的不斷變動的交換比例中,生產這些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作為起調節作用的自然規律強制地為自己開闢道路要有充分發達的商品生產,才能從經驗本身得出科學的認識,理解到彼此獨立進行的,但作為自然形成的社會分工部分而互相全面依賴的私人勞動,不斷地被化為它們的社會的比例尺度,這是因為在私人勞動產品的偶然的不斷變動的交換比例中,生產這些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作為起調節作用的自然規律強制地為自己開闢道路,就像房屋倒在人的頭上時重力定律強制地為自己開闢道路一樣。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頁。

  交換者生產交換價值的前提是,不僅先要有一般的分工,而且要有特殊發達形式的分工

  很清楚,交換者生產交換價值的前提是,不僅先要有一般的分工,而且要有特殊發達形式的分工。例如,在秘魯也有分工;在自給自足的小小的印度公社中也有分工。但這是這樣一種分工,它的前提不僅不是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生產,相反是在或大或小程度上直接的共同生產。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第二章初稿片斷和第三章開頭部分》(1858年8—10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51頁。

  穆勒把流通費用看作分工的必要代價的觀點是錯誤的假設有兩個相互進行交換的勞動者,一個是漁夫,一個是獵人,那麼,他們兩人在交換中損失的時間,既不提供魚,也不提供獵物,而是對他們兩人創造價值——一個可以捕魚,另一個可以打獵,他們的勞動時間對象化在某種使用價值中——的時間的一種扣除。

  假如漁夫想靠獵人補償自己的這種損失,如多要獵物,或者少給他魚,那麼,獵人也有同樣的權利這樣做。損失對他們兩個人來說是共同的。這些流通費用,交換費用,只能是對他們兩個人的全部生產和他們所創造的價值的扣除。假如他們委託第三者C進行這種交換,從而不會直接損失勞動時間,那麼,他們每個人就得把自己產品的相應份額讓給C。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所能得到的好處,只是損失的多寡而已。但是,假如他們作為共同的所有者從事勞動,那就不會發生交換了,而是共同消費了。所以交換費用也就消失了。

  這裡指的]不是[一般]分工,而是以交換為基礎的分工。所以,約·斯·穆勒把流通費用看作分工的必要代價的觀點是錯誤的。這種費用只是不以財產公有而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自發分工的費用。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22頁。

  

  二 貨幣

  (一)價值形式與貨幣的出現

  商品具有二重的形式,即自然形式和價值形式

  商品是以鐵、麻布、小麥等等使用價值或商品體的形式出現的。這是它們的日常的自然形式。但它們所以是商品,只因為它們是二重物,既是使用物品又是價值承擔者。因此,它們表現為商品或具有商品的形式,只是由於它們具有二重的形式,即自然形式和價值形式。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頁。

  商品具有貨幣形式

  誰都知道——即使他別的什麼都不知道,——商品具有同它們使用價值的五光十色的自然形式成鮮明對照的、共同的價值形式,即貨幣形式。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2頁。

  最簡單的商品形式就包含着貨幣形式的全部秘密經濟學家先生們一向都忽視了這樣一件極其簡單的事實:20碼[1]麻布=1件上衣這一形式,只是20碼麻布=2英鎊這一形式的未經發展的基礎,所以,最簡單的商品形式——在這種形式中,商品的價值還沒有表現為對其他一切商品的關係,而只是表現為和它自己的天然形式不相同的東西——就包含着貨幣形式的全部秘密,因此也就包含着萌芽狀態中的勞動產品的一切資產階級形式的全部秘密。

  馬克思:《馬克思致恩格斯》(1867年6月22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64頁。

  簡單的商品形式是貨幣形式的胚胎

  簡單的商品形式是貨幣形式的胚胎。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頁。

  價值形式不只是要表現價值一般,而且要表現一定量的價值價值形式不只是要表現價值一般,而且要表現一定量的價值,即價值量。因此,在商品A和商品B如麻布和上衣的價值關係中,上衣這種商品不僅作為價值體一般被看做在質上同麻布相等,而且是作為一定量的價值體或等價物如1件上衣被看做同一定量的麻布如碼麻布相等。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頁。

  兩個不同種的商品在這裡顯然起着兩種不同的作用兩個不同種的商品A和B,如我們例子中的麻布和上衣,在這裡顯然起着兩種不同的作用。麻布通過上衣表現自己的價值,上衣則成為這種價值表現的材料。前一個商品起主動作用,後一個商品起被動作用。前一個商品的價值表現為相對價值,或者說,處於相對價值形式。後一個商品起等價物的作用,或者說,處於等價形式。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2頁。

  這兩種形式總是分配在通過價值表現互相發生關係的不同的商品上相對價值形式和等價形式是同一價值表現的互相依賴、互為條件、不可分離的兩個要素,同時又是同一價值表現的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兩端即兩極;這兩種形式總是分配在通過價值表現互相發生關係的不同的商品上。例如我不能用麻布來表現麻布的價值。20碼麻布=20碼麻布,這不是價值表現。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2—63頁。

  只有不同種商品的等價表現才使形成價值的勞動的這種特殊性質顯示出來

  只有不同種商品的等價表現才使形成價值的勞動的這種特殊性質顯示出來,因為這種等價表現實際上是把不同種商品所包含的不同種勞動化為它們的共同東西,化為一般人類勞動。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頁。

  一般價值形式的出現只是商品世界共同活動的結果一般價值形式的出現只是商品世界共同活動的結果。一種商品之所以獲得一般的價值表現,只是因為其他一切商品同時也用同一個等價物來表現自己的價值,而每一種新出現的商品都要這樣做。這就表明,由於商品的價值對象性只是這些物的“社會存在”,所以這種對象性也就只能通過它們全面的社會關係來表現,因而它們的價值形式必須是社會公認的形式。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2—83頁。

  一個商品的等價形式並不包含該商品的價值量的量的規定一個商品的等價形式並不包含該商品的價值量的量的規定。即使我們知道金是貨幣,因而可以同其他一切商品直接交換,我們並不因此就知道例如10磅[2]金的價值是多少。

  貨幣同任何商品一樣,只能相對地通過別的商品來表現自己的價值量。它本身的價值是由生產它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決定的,並且是通過任何另一個凝結着同樣多勞動時間的商品的量表現出來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頁。

  隨着勞動產品轉化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轉化為貨幣貨幣結晶是交換過程的必然產物,在交換過程中,各種不同的勞動產品事實上彼此等同,從而事實上轉化為商品。交換的擴大和加深的歷史過程,使商品本性中潛伏着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發展起來。為了交易,需要這一對立在外部表現出來,這就要求商品價值有一個獨立的形式,這個需要一直存在,直到由於商品分為商品和貨幣這種二重化而最終取得這個形式為止。可見,隨着勞動產品轉化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轉化為貨幣。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頁。

  交換過程造成了商品分為商品和貨幣這種二重化交換過程造成了商品分為商品和貨幣這種二重化,即造成了商品得以表現自己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之間的內在對立的一種外部對立。在這種外部對立中,作為使用價值的商品同作為交換價值的貨幣對立着。另一方面,對立的雙方都是商品,也就是說,都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但這種差別的統一按相反的方向表現在兩極中的每一極上,並且由此同時表現出它們的相互關係。商品實際上是使用價值,它的價值存在只是觀念地表現在價格上,價格使商品同對立着的金髮生關係,把金當做自己的實際的價值形態。反之,金這種物質只是充當價值的化身,充當貨幣。因此金實際上是交換價值。金的使用價值只是觀念地表現在相對價值表現的系列上,金通過這個相對價值表現的系列,同對立着的商品發生關係,把它們當做自己的實際使用形態的總和。商品的這些對立的形式就是它們的交換過程的實際的運動形式。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126頁。

  正像國家一樣,貨幣也不是通過協定產生的

  正像國家一樣,貨幣也不是通過協定產生的。貨幣是從交換中和在交換中自然產生的,是交換的產物。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頁。

  貨幣形式轉到貴金屬身上

  隨着商品交換日益突破地方的限制,從而商品價值日益發展成為一般人類勞動的化身,貨幣形式也就日益轉到那些天然適於執行一般等價物這種社會職能的商品身上,即轉到貴金屬身上。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8頁。

  貨幣商品的使用價值二重化了

  貨幣商品的使用價值二重化了。它作為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價值,如金可以鑲牙,可以用作奢侈品的原料等等,此外,它又取得一種由它的獨特的社會職能產生的形式上的使用價值。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9頁。

  困難不在於了解貨幣是商品

  困難不在於了解貨幣是商品,而在於了解商品怎樣、為什麼、通過什麼成為貨幣。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頁。

  商品並不是由於有了貨幣才可以通約

  商品並不是由於有了貨幣才可以通約。恰恰相反。因為一切商品作為價值都是對象化的人類勞動,從而本身可以通約,所以它們能共同用一個獨特的商品來計量自己的價值,這樣,這個獨特的商品就轉化為它們共同的價值尺度或貨幣。貨幣作為價值尺度,是商品內在的價值尺度即勞動時間的必然表現形式。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4頁。

  當人們發明貨幣的時候,他們並沒有想到,這樣一來他們就創造了一種新的社會力量

  當人們發明貨幣的時候,他們並沒有想到,這樣一來他們就創造了一種新的社會力量,一種整個社會都要向它屈膝的普遍力量。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1884年3月底—5月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0頁。

  作為實際財富或生產力的轉讓憑證,貨幣獲得上千種形式作為實際財富或生產力的轉讓憑證,貨幣獲得上千種形式。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5頁。

  貨幣的不同形式可能更好地適應不同階段的社會生產貨幣的不同形式可能更好地適應不同階段的社會生產;一種貨幣形式可能消除另一種貨幣形式無法克服的缺點;但是,只要它們仍然是貨幣形式,只要貨幣仍然是一種重要的生產關係,那麼,任何貨幣形式都不可能消除貨幣關係固有的矛盾,而只能在這種或那種形式上代表這些矛盾。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0頁。

  等價形式的第一個特點

  等價形式的第一個特點:使用價值成為它的對立面即價值的表現形式。

  商品的自然形式成為價值形式。但是請注意,對商品B(上衣、小麥或鐵等等)來說,這種轉換隻有在任何別的商品A(麻布等等)與它發生價值關係時,只有在這種關係中才能實現。例如上衣,如果單獨地孤立地加以考察,它就完全和麻布一樣,只是有用的物,只是使用價值,所以它的上衣形式只是一定商品的使用價值形式或自然形式。但是,因為任何商品都不能把自己作為等價物來同自己發生關係,從而也不能用它自己的自然外形來表現它自己的價值,所以它必須把另一商品作為等價物來同自己發生關係,或者使另一商品體的自然外形成為它自己的價值形式。

  馬克思:《價值形式》(1867年6月17—22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6頁。

  等價形式的第二個特點

  等價形式的第二個特點:具體勞動成為它的對立面即抽象人類勞動的表現形式。

  ……生產等價物商品體的一定的、具體的、有用的勞動在價值表現中必然總是被當做一般人類勞動,即抽象的人類勞動的一定的實現形式或表現形式。

  馬克思:《價值形式》(1867年6月17—22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7—158頁。

  等價形式的第三個特點

  等價形式的第三個特點:私人勞動成為它的對立面的形式,成為直接社會形式的勞動。

  ……因為等價物中所包含的一定的具體的勞動,被當做抽象的人類勞動的一定的實現形式或表現形式,所以它才與其他勞動具有等同的形式,因而,儘管與其他一切生產商品的勞動一樣是私人勞動,但終究是直接社會形式的勞動。正因為這樣,它才表現在一種能與別種商品直接交換的產品上。

  馬克思:《價值形式》(1867年6月17—22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8—160頁。

  (二)貨幣的定義與職能

  作為價值尺度並因而以自身或通過代表作為流通手段來執行職能的商品,是貨幣

  作為價值尺度並因而以自身或通過代表作為流通手段來執行職能的商品,是貨幣。因此,金(或銀)是貨幣。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頁。

  被設定為交換價值的產品,本質上已經不再被規定為簡單的產品被設定為交換價值的產品,本質上已經不再被規定為簡單的產品;它被看作和它的自然的質不同的質;它被看作是一種關係,而且這種關係是一般的關係,不是對一種商品的關係,而是對一切商品的關係,對一切可能的產品的關係。因此,它表現一種一般的關係;這種產品把自己看作是一定量的一般勞動即社會勞動時間的實現,從這個意義來說,它在它的交換價值所表現的比例上,是一切其他產品的等價物。交換價值是以社會勞動作為一切產品的實體為前提的,而完全撇開產品的自然性質。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6—157頁。

  交換價值本身要求有共同的實體,並且使一切差別化為單純量的差別

  交換價值本身要求有共同的實體,並且使一切差別化為單純量的差別。在貨幣作為尺度的職能中,一切價值首先都化為計量商品的單純不同的量。貴金屬就適合於這種情況,所以,這些貴金屬表現為交換價值本身的天然實體。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第二章初稿片斷和第三章開頭部分》(1858年8—10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2頁。

  金銀作為特殊商品的性質同它們作為貨幣的職能發生衝突我們已經知道,要求金銀作為獨立化的交換價值、作為直接存在的貨幣具有固定不變的價值量,這是金銀所辦不到的。在這裡,金銀作為特殊商品的性質同它們作為貨幣的職能發生衝突。不過,正像亞里士多德已經指出的,金銀同其他商品的平均情況比較起來,還是具有比較穩定的價值量。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第二章初稿片斷和第三章開頭部分》(1858年8—10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5頁。

  貨幣在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時,只是想象的或觀念的貨幣每一個商品監護人都知道:當他給予商品價值以價格形式或想象的金的形式時,他遠沒有把自己的商品轉化為金,而為了用金估量數百萬的商品價值,他不需要絲毫實在的金。因此,貨幣在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時,只是想象的或觀念的貨幣。這種情況引起了種種最荒謬的學說。儘管只是想象的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但是價格完全取決於實在的貨幣材料。例如,一噸鐵所包含的價值,即人類勞動量,是通過想象中包含等量勞動的貨幣商品量表現出來的。所以,一噸鐵的價值,根據充當價值尺度的是金、銀還是銅,就具有完全不同的價格表現,或者說,在金、銀或銅的完全不同的數量中表現出來。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6頁。

  在觀念的價值尺度中隱藏着堅硬的貨幣

  金所以充當觀念的價值尺度,只是因為它在交換過程中已作為貨幣商品流通。因此,在觀念的價值尺度中隱藏着堅硬的貨幣。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4頁。

  貨幣取得了流通手段的職能

  作為商品流通的中介,貨幣取得了流通手段的職能。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頁。

  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運動,實際上只是商品本身的形式的運動貨幣所以具有流通手段的職能,只因為貨幣是商品的獨立出來的價值。因此,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運動,實際上只是商品本身的形式的運動。因而這種運動也必然明顯地反映在貨幣流通上。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8頁。

  貨幣成了支付手段

  一個商品占有者出售他現有的商品,而另一個商品占有者卻只是作為貨幣的代表或作為未來貨幣的代表來購買這種商品。賣者成為債權人,買者成為債務人。由於商品的形態變化或商品的價值形式的發展在這裡起了變化,貨幣也就取得了另一種職能。貨幣成了支付手段。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頁。

  貨幣的親自參與只限於結算為數較小的差額

  預先不必進一步論證,就很清楚:隨着信用事業的發展,期買得到異常廣泛的採用。

  隨着信用事業的發展,即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生產的發展,貨幣作為支付手段所起的作用,就其範圍來說,超過了貨幣作為流通手段,作為買賣的中介所起的作用。在現代生產方式發達,因而信用事業發達的那些國家裡,貨幣事實上幾乎只是在零售貿易以及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小額貿易中以鑄幣的形式出現,而在大規模交易領域裡幾乎只表現為一般支付手段。只要支付平衡,貨幣就表現為轉瞬即逝的形式,即相交換的價值量的純粹觀念上的、想象的尺度。貨幣的親自參與只限於結算為數較小的差額。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第二章初稿片斷和第三章開頭部分》(1858年8—10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7頁。

  在這樣的危機時刻,貨幣表現為唯一的財富

  如果支付平衡的過程由於信用突然波動而被打斷,支付機制被破壞,那麼人們就會突然要求貨幣成為實際的一般支付手段,並要求全部財富以雙重形式存在,既是商品又是貨幣,從而要求這兩種存在方式相互一致。在這樣的危機時刻,貨幣表現為唯一的財富,這種財富本身不是像貨幣主義所認為的那樣是通過一切真正物質財富的純粹觀念的貶值體現出來,而是通過一切真正物質財富的實際的貶值體現出來。在商品世界面前,價值只是以它的最適當的唯一的形式即作為貨幣而存在。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第二章初稿片斷和第三章開頭部分》(1858年8—10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7—318頁。

  金銀不像其他商品那樣,被束縛在它們所取得的一定的使用形式上貨幣所執行的職能的不同,使這些職能具體地顯示出貨幣的各種形式規定性的變換。

  貨幣執行不同的職能,它充當一般商品、鑄幣、奢侈品原料、積累材料等等,與此相適應,金銀總是能通過熔化重新化為純金屬狀態,並且同樣能夠從這種狀態化為任何別的狀態,因此,金銀不像其他商品那樣,被束縛在它們所取得的一定的使用形式上。金銀能夠從條塊形式轉變為鑄幣等形式,並且可以變回來,而不喪失它們作為原料的價值,無損於生產和消費的過程。

  用作流通手段,金銀比其他商品優越,它們的自然比重大,——可以用小的體積表現較大的重量,——它們在經濟上的比重也是與此相應的:一個小的體積包含着(對象化着)較多的勞動時間,就是說包含着較大的交換價值。這後一種情況,當然是同金銀作為自然物體比較稀少有關。這就使運輸,轉讓等等很方便。一句話,便於進行實際的流通,這對金銀執行流通手段這種經濟職能來說自然是第一個條件。

  最後,作為價值的靜止存在,作為貨幣貯藏的材料,金銀不易損壞,耐久,在空氣中不氧化(“既不蛀又不鏽的財寶”),難溶解,特別是金,除游離氯(王水,硝酸和鹽酸的混合物)外不溶解於其他酸類。最後要指出的一個主要因素是金銀的美的屬性,這種屬性使它們成為顯示富裕、裝飾、奢侈、滿足自發的節日需要的直接表現,成為財富本身的直接表現。華麗,有延展性,可以加工為器具,也可以用於頌揚和其他目的。金銀可以說表現為從地下世界本身發掘出來的天然的光芒。拋開金銀的稀少不談,僅就它們比鐵甚至比銅(指古人所用的硬銅)軟得多這一點來說,它們也不適於用作生產工具。而金屬的使用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同它們在直接生產過程中的作用有關。金銀根本不是必要的使用對象,所以它們也被排斥在直接生產過程之外。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第二章初稿片斷和第三章開頭部分》(1858年8—10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2—343頁。

  除了執行貨幣職能外,金銀本身還具有使用價值(作為貯藏貨幣積累起來的那部分也不能由“個人”占用,因為貯藏貨幣的積累就在於存而不用。)因此,正是從這一個方面來看,金銀的使用價值的性質就在於它應是某種多餘的東西,既不作為消費對象來滿足直接的需要,又不作為要素加入直接生產過程。就是說,正是從這一方面來看,貨幣的使用價值不應同它作為貯藏貨幣(貨幣)或流通手段的職能發生衝突,也就是把它用作個人使用價值這種需要,不應同從流通即從社會本身所產生的那種把它用作任何一種規定上的貨幣的需要發生衝突。這只是消極的方面。……另一方面,金銀不只是消極意義上的剩餘的東西,即非必要的東西,而且它們的美的屬性使它們成為顯示奢侈、裝飾、華麗的材料,成為剩餘的積極的形式,或者說成為滿足日常生活和單純自然需要範圍之外的那些需要的手段。因此,除了執行貨幣職能外,金銀本身還具有使用價值。但是,如果說金銀——由於它們的質的同一性——是單純數量關係的天然代表者,那麼它們在被個人使用時則是剩餘的直接的天然代表者,從而是財富本身的這樣的代表者,這既由於它們具有天然的美的屬性,又由於它們昂貴。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第二章初稿片斷和第三章開頭部分》(1858年8—10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3—344頁。

  金和銀作為貨幣商品,對社會來說,是僅僅由生產的社會形式產生的流通費用

  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商品成為產品的一般形態,絕大部分產品是作為商品生產的,從而必須取得貨幣形式,因為商品總量,即社會財富中執行商品職能的部分不斷增大,所以,執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準備金等等職能的金銀量也不斷增大。這些執行貨幣職能的商品,既不進入個人消費,也不進入生產消費。這是固定在充當單純的流通機器的形式上的社會勞動。除了社會財富的一部分被束縛於這種非生產的形式之外,貨幣的磨損也要求不斷得到補償,或要求把更多的產品形式的社會勞動轉化為更多的金和銀。這種補償費用,在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是很可觀的,因為一般說來被束縛在貨幣形式上的財富部分是巨大的。金和銀作為貨幣商品,對社會來說,是僅僅由生產的社會形式產生的流通費用。這是商品生產的非生產費用,這種費用,隨着商品生產,特別是隨着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而增大。它是社會財富中必須為流通過程犧牲的部分。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3—154頁。

  貨幣在名義上是不可能貶值的

  貨幣在名義上是不可能貶值的,這不是因為只有貨幣才表現真正的價值,而是因為貨幣所表現的不是價值,它的價格,即所謂鑄幣價格,無非是對它自身物質的一定量的命名。

  馬克思:《七個筆記本的索引(第一部分)》(1858年6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5頁。

  不言而喻,貴金屬即貨幣的價值的下跌總是有利於支付者不言而喻,貴金屬即貨幣的價值的下跌總是有利於支付者,而不利於接受支付者;它的價值的上漲,則產生相反的影響。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第二章初稿片斷和第三章開頭部分》(1858年8—10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0頁。

  在一定的流通速度的前提下,流通的商品的總價格決定流通手段的量

  在一定的流通速度的前提下,流通的商品的總價格決定流通手段的量,從這個一般的規律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投入流通的價值增長到一定階段,比較貴重的金屬——比值較大的金屬,即在較小的量中含有較多勞動時間的金屬——會代替較為不貴重的金屬而成為占支配地位的流通手段;也就是說,銅、銀、金依次排擠掉前一個而成為占支配地位的流通手段。同一價格總額,例如可以用數量比銀幣少的金幣來流通。銅幣,尤其是鐵幣,能成為占支配地位的流通手段,是以流通不發達為前提的。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8—219頁。

  貨幣的流通次數增加,流通的貨幣量就會減少,貨幣的流通次數減少,貨幣量就會增加

  就一定時間的流通過程來說是:

  執行流通手段職能的貨幣量。這個

  規律是普遍適用的。在一定的時間內,一個國家的流通過程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許多分散的、同時發生的和空間上並行的賣(或買)或局部形態變化,其中同一些貨幣只變換位置一次或只流通一次;另一方面是許多部分互相平行,部分互相交錯的具有多少不等的環節的形態變化系列,其中同一些貨幣流通的次數多少不等。但是,從流通中的全部同名貨幣的總流通次數中可以得出每個貨幣的平均流通次數或貨幣流通的平均速度。例如,在每天流通過程開始時進入流通的貨幣量,當然由同時地和空間上並行地流通着的商品的價格總額來決定。但在過程之內,可以說每一貨幣都對另一貨幣承擔責任。如果一個貨幣加快流通速度,另一個貨幣就會放慢流通速度,甚至完全退出流通領域,因為流通領域只能吸收這樣一個金量,這個金量乘以它的單個元素的平均流通次數,等於待實現的價格總額。

  因此,貨幣的流通次數增加,流通的貨幣量就會減少,貨幣的流通次數減少,貨幣量就會增加。因為在平均流通速度一定時,能夠執行流通手段職能的貨幣量也是一定的,所以,例如只要把一定量一鎊的鈔票投入流通,就可以從流通中取回等量的索維林[3],——這是一切銀行都很熟悉的手法。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2—143頁。

  貨幣流通的速度表現商品形式變換的速度

  既然貨幣流通只是表現商品流通過程,即商品通過互相對立的形態變化而實現的循環,那麼貨幣流通的速度也就表現商品形式變換的速度,表現形態變化系列的不斷交錯,表現物質變換的迅速,表現商品迅速退出流通領域並同樣迅速地為新商品所代替。因此,貨幣流通的迅速表現互相對立、互為補充的階段——由使用形態轉化為價值形態,再由價值形態轉化為使用形態——的流水般的統一,即賣和買兩個過程的流水般的統一。相反,貨幣流通的緩慢則表現這兩個過程分離成互相對立的獨立階段,表現形式變換的停滯,從而表現物質變換的停滯。至於這種停滯由什麼產生,從流通本身當然看不出來。流通只是表示出這種現象本身。一般人在貨幣流通遲緩時看到貨幣在流通領域各點上出沒的次數減少,就很容易用流通手段量不足來解釋這種現象。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3頁。

  這樣,社會權力就成為私人的私有權力

  貨幣本身是商品,是可以成為任何人的私產的外界物。這樣,社會權力就成為私人的私有權力。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5—156頁。

 

  (三)價格

  商品在金上的價值表現是商品的貨幣形式或它的價格商品在金上的價值表現——x量商品A=y量貨幣商品——是商品的貨幣形式或它的價格。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頁。

  商品的價格不過是以貨幣來表示的別種商品和它交換的比例商品的價格不過是以貨幣來表示的別種商品和它交換的比例。

  馬克思:《僱傭勞動與資本》(1847年12月下半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720頁。

  價格是對象化在商品內的勞動的貨幣名稱

  價格是對象化在商品內的勞動的貨幣名稱。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2頁。

  價格只是用一切商品共有的單位來表現小麥的交換價值價格只是用一切商品共有的單位來表現小麥的交換價值;因此,前提條件是:這一交換價值已經由其他關係調節。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8頁。

  商品的價值在商品進入流通以前就表現為商品價格事情不會由於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出現在商品之間,以及買和賣的行為明顯地分離開來而發生變化。商品的價值在商品進入流通以前就表現為商品價格,因此它是流通的前提,不是流通的結果。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4頁。

  供給和需求的波動,總是會重新把商品的價格引導到生產費用的水平

  供給和需求的波動,總是會重新把商品的價格引導到生產費用的水平。固然,商品的實際價格始終不是高於生產費用,就是低於生產費用;但是,上漲和下降是相互補充的,因此,在一定時間內,如果把產業衰退和興盛總合起來看,就可看出各種商品是依其生產費用而互相交換的,所以它們的價格是由生產費用決定的。

  馬克思:《僱傭勞動與資本》(1847年12月下半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720—721頁。

  價格由生產費用決定,就等於說價格由生產商品所必需的勞動時間決定

  價格由生產費用決定,就等於說價格由生產商品所必需的勞動時間決定,因為構成生產費用的是:(1)原料和勞動工具的損耗部分,即產業產品,它們的生產耗費了一定數量的工作日,因而也就是代表一定數量的勞動時間;(2)直接勞動,它也是以時間計量的。

  馬克思:《僱傭勞動與資本》(1847年12月下半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721頁。

  價格偏離價值量的可能性,已經包含在價格形式本身中價格和價值量之間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價格偏離價值量的可能性,已經包含在價格形式本身中。但這並不是這種形式的缺點,相反地,卻使這種形式成為這樣一種生產方式的適當形式,在這種生產方式下,規則只能作為沒有規則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數規律來為自己開闢道路。

  價格形式不僅可能引起價值量和價格之間即價值量和它自身的貨幣表現之間的量的不一致,而且能夠包藏一個質的矛盾,以致貨幣雖然只是商品的價值形式,但價格可以完全不是價值的表現。有些東西本身並不是商品,例如良心、名譽等等,但是也可以被它們的占有者出賣以換取金錢,並通過它們的價格,取得商品形式。因此,沒有價值的東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價格。在這裡,價格表現是虛幻的,就象數學中的某些數量一樣。另一方面,虛幻的價格形式——如未開墾的土地的價格,這種土地沒有價值,因為沒有人類勞動對象化在裡面——又能掩蓋實在的價值關係或由此派生的關係。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3頁。

  價格形式包含着商品為取得貨幣而讓渡的可能性和這種讓渡的必要性

  價格形式包含着商品為取得貨幣而讓渡的可能性和這種讓渡的必要性。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4頁。

  即使假定存在着純粹金屬貨幣流通,貨幣量也不能決定價格即使假定存在着純粹金屬貨幣流通,貨幣量也不能決定價格,正像它不能決定商業和工業交易的數量一樣;相反,價格將決定流通中的貨幣量。

  馬克思:《維也納照會。——合眾國與歐洲。——舒姆拉來信。——皮爾的銀行法令》(1853年9月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1頁。

  在一定的貨幣流通速度下,一定時期內流通中的貨幣總量決定於待實現的商品價格總額,加上同一時期中到期的支付總額,減去彼此抵銷的支付

  在一定的貨幣流通速度下,——不論貨幣是作為流通手段或作為支付手段,——一定時期內流通中的貨幣總量決定於待實現的商品價格總額,加上同一時期中到期的支付總額,減去彼此抵銷的支付。流通中的貨幣量決定於商品價格這個一般規律,並不因此而受到絲毫影響,因為支付總額本身是由契約上規定的價格決定的。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58年8月—1859年1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37—138頁。

  這個規律不能同樣地適用於一切時代的價格的波動說價格調節通貨量,而不是通貨量調節價格,或者換句話說,商業調節通貨(流通手段量),而不是通貨調節商業,正像我們的推論所表明的,這當然是假定價格不過是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價值。價值,即由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是前提。所以很明顯,這個規律不能同樣地適用於一切時代的價格的波動;例如,在古代世界,在羅馬,流通手段不是從流通本身、從交換中產生的,而是通過掠奪、搶劫等等而得到的。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23頁。

  在金融危機時期,棉花的價格不是由棉花市場的情況決定的在金融危機時期,棉花的價格不是由棉花市場的情況決定的,而是由金融市場的總的狀況決定的。

  恩格斯:《恩格斯致海爾曼·恩格斯》(1864年11月2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27頁。

  最倒霉的是那些不得不和新採用的機器競爭的工人。他們生產的商品的價格是由機器生產的同樣商品的價格來決定的最倒霉的是那些不得不和新採用的機器競爭的工人。他們生產的商品的價格是由機器生產的同樣商品的價格來決定的,而因為機器生產比手工生產便宜,所以和機器競爭的工人得到的工資是最低的。在舊式機器上工作的工人,如果他不得不和最新式的改良了的機器競爭的話,他的遭遇也是一樣。當然,另外還有誰會來擔負這種損失呢?廠主既捨不得扔掉舊機器,又不願意受到損失;對死的機器是沒有什麼辦法的,於是他就在活的工人身上,在整個社會的替罪羊身上打主意。在這些不得不和機器競爭的工人中間,生活得最壞的是棉紡織業中的手工織工。他們得到的工資最少,甚至在有足夠的工作時,一星期所掙的錢也不超過10先令。動力織機一個跟一個地從他們那裡奪取了織物業的各個部門;此外,手織業又是在其他勞動部門中失掉工作的一切工人的最後的避難所,因而在這裡總是人手過多。所以,一個手工織工平時一星期能掙六七個先令就算是幸運的,甚至要掙這個數目,他每天就得在他的織機上工作十四小時到十八小時。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根據親身觀察和可靠材料》(1844年9月—1845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26頁。

  (四)輔幣、紙幣與信用貨幣

  輔助的通貨是純粹的符號

  流通手段除了同時又是等價物,實現價格並作為獨立的價值積累而外,在輔助的通貨上,流通手段本身作為單純轉瞬即逝的手段,又取得一種特殊的存在。就是說,在這種場合是純粹的符號。所以,它的發行量只能是小零售商業所絕對必需的數量,因此它決不可能積累。它的數量要取決於靠它來流通的價格總額除以它的[流通]速度。因為具有一定價值的流通手段的量是由價格決定的,所以自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人為地投入流通的輔助通貨的量大於流通本身的需要量,而這個量又不可能退出流通(這裡不可能發生退出流通的情況,因為輔助的通貨作為流通手段超過了它的內在價值),那麼,它們就要貶值;不是因為數量決定價格,而是因為價格決定數量,所以只有具有一定價值的一定數量才能停留在流通中。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21頁。

  在貨幣不斷轉手的過程中,單有貨幣的象徵存在就夠了在貨幣不斷轉手的過程中,單有貨幣的象徵存在就夠了。貨幣的職能存在可以說吞掉了它的物質存在。貨幣作為商品價格的轉瞬即逝的客觀反映,只是當做它自己的符號來執行職能,因此也能夠由符號來代替。但是,貨幣符號本身需要得到客觀的社會公認,而紙做的象徵是靠強制流通得到這種公認的。國家的這種強制行動,只有在一國範圍內或國內的流通領域內才有效,也只有在這個領域內,貨幣才完全執行它的流通手段或鑄幣的職能,因而才能在紙幣形式上取得一種同它的金屬實體在外部相脫離的並純粹是職能的存在形式。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頁。

  隨着價格符號的總數的增加,每一符號所代表的金量就按同一比例減少

  如果1400萬鎊是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的數額,而國家把21000萬張名義為一鎊的紙票投入流通,那末這21000萬張紙票就變為1400萬鎊金的代表。這就好比國家用鎊票來代表其價值只等於金的另一種金屬,或者用鎊票來代表其重量只等於從前的金。除了價格標準的名稱改變外,什麼也沒有改變,而這種名稱自然是約定俗成的,無論它直接地由於鑄幣含金量改變而產生,或間接地由於按照新的、較低的價格標準所需要的量增發紙票而產生。既然現在“鎊”的名稱是指只相當於以前的金量,一切商品價格就會增加到以前的倍,於是21000萬張鎊票事實上就會同以前的1400萬張一樣,全部是必需的。隨着價格符號的總數的增加,每一符號所代表的金量就按同一比例減少。價格的上漲不過是流通過程強制價值符號去等於它們代替流通的金量而產生的反應。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58年8月—1859年1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10頁。

  紙幣流通的特殊規律只能從紙幣是金的代表這種關係中產生紙幣流通的特殊規律只能從紙幣是金的代表這種關係中產生。這一規律簡單說來就是:紙幣的發行限於它象徵地代表的金(或銀)的實際流通的數量。……如果紙幣超過了自己的限度,即超過了能夠流通的同名的金幣量,那麼,撇開有信用掃地的危險不說,它在商品世界仍然只是代表由商品世界的內在規律所決定的那個金量,即它所能代表的那個金量。例如,如果一定的紙票量按其名稱代表兩盎司金,而實際是代替一盎司金,那麼事實上一鎊比如說就是盎司金的貨幣名稱,而不是原來盎司金的貨幣名稱了。其結果無異於金在它作為價格尺度的職能上發生了變化。同一價值,原來用一鎊的價格來表現,現在要用兩鎊的價格來表現了。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0頁。

  金因為有價值才流通,而紙票卻因為流通才有價值在價值符號的流通中,實際貨幣流通的一切規律都反着表現出來了,顛倒過來了。金因為有價值才流通,而紙票卻因為流通才有價值。已知商品的交換價值,流通的金量決定於金自己的價值,而紙票的價值卻決定於流通的紙票的數量。流通的金量隨着商品價格漲跌而增減,而商品價格卻似乎是隨着流通中紙票數量的變動而漲跌。商品流通只能吸收一定量的金鑄幣,因而流通的貨幣量交替地緊縮和擴張是必然規律,而紙票卻似乎不論增加多少都可以進入流通。國家發行的鑄幣哪怕只少於名義含量1%克冷[4],就是減低金銀鑄幣的成色,因而破壞它們作為流通手段的職能,而國家發行只具有鑄幣名稱而不包含任何金屬的無價值的紙票,卻是執行了完全正確的措施。金鑄幣顯然只有在商品價值本身用金計算或表現為價格的時候才代表商品價值,而價值符號卻似乎直接代表商品價值。由此可知,那些片面地根據強制通用的紙幣流通來研究貨幣流通現象的觀察家為什麼必定對貨幣流通的一切內在規律發生誤解。實際上,這些規律在價值符號的流通中不僅顛倒了,並且消失了,因為,當紙幣發行數量適當時,紙幣完成的並不是它作為價值符號所特有的運動,而它特有的運動不是從商品形態變化直接產生的,而是由於它同金的正確比例遭到破壞產生的。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58年8月—1859年1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11—112頁。

  信用貨幣的自然根源是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正如本來意義的紙幣是從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職能中產生出來一樣,信用貨幣的自然根源是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9頁。

  信用貨幣是直接從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中產生的信用貨幣是直接從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中產生的。由出售商品得到的債券本身又因債權的轉移而流通。另一方面,隨着信用事業的擴大,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也在擴大。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取得了它特有的各種存在形式,並以這些形式占據了大規模交易的領域,而金銀鑄幣則主要被擠到小額貿易的領域中去。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164頁。

  商品不是為取得貨幣而賣,而是為取得定期支付的憑據而賣商品不是為取得貨幣而賣,而是為取得定期支付的憑證而賣。為了簡便起見,我們可以把這種支付憑證概括為票據這個總的範疇。這種票據直到它們期滿,支付日到來之前,本身又會作為支付手段來流通;它們形成真正的商業貨幣。就這種票據由於債權和債務的平衡而最後互相抵消來說,它們是絕對地作為貨幣來執行職能的,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它們已無須最後轉化為貨幣了。就像生產者和商人的這種互相預付形成信用的真正基礎一樣,這種預付所用的流通工具,票據,也形成真正的信用貨幣如銀行券等等的基礎。真正的信用貨幣不是以貨幣流通(不管是金屬貨幣還是國家紙幣)為基礎,而是以票據流通為基礎。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0—451頁。

  不論銀行有怎樣的權力去濫用別人的資本,它對流通中的貨幣量都沒有任何支配權力

  要發行銀行對它所發行的銀行券數量實行監督的想法本身就是荒謬絕倫的。銀行發行可兌銀行券,或者一般憑商業擔保預付銀行券,並不能使自然流通額增加或減少哪怕是一張銀行券。當然,銀行可以發行任何數量的銀行券,只要它的顧主接受,但是,如果流通不需要,這些銀行券也只能或者以存入銀行的方式,或者以償付債務的方式,或者以兌成金屬貨幣的方式回到銀行里來。另一方面,如果銀行要強制減少發行數量,那麼為填補流通中形成的真空所必需的數量的存款就將被提回去。所以,不論銀行有怎樣的權力去濫用別人的資本,它對流通中的貨幣量都沒有任何支配權力。

  馬克思:《維也納照會。——合眾國與歐洲。——舒姆拉來信。——皮爾的銀行法令》(1853年9月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2頁。

  銀行並不能使銀行券的流通量甚至達到早已規定的限額銀行對貿易的一般趨勢和價格可能發生的影響,應該是通過它們的存款業務即信貸業務,而不是通過濫發銀行券來實現的,因為銀行並不能使銀行券的流通量甚至達到早已規定的限額。

  馬克思:《英國的貿易危機和貨幣流通》(1858年8月10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81頁。

  流通銀行券的數量不是銀行本身所能控制的

  根據對紐約各銀行最近六年來的發行量的分析,我們必須得出同樣的結論,即流通銀行券的數量不是銀行本身所能控制的,它們在貿易擴大和發生最終會引起崩潰的物價飛漲的同時,實際上有所減少。因此,把最近這次危機以及一般危機同濫發銀行券聯繫起來的庸俗看法,完全是無稽之談,必須予以拋棄。

  馬克思:《英國的貿易危機和貨幣流通》(1858年8月10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83頁。

  

  三 交換與價值規律

  (一)交換

  一切產品和活動轉化為交換價值,既要以生產中人的(歷史的)一切固定的依賴關係的解體為前提,又要以生產者互相間的全面的依賴為前提

  一切產品和活動轉化為交換價值,既要以生產中人的(歷史的)一切固定的依賴關係的解體為前提,又要以生產者互相間的全面的依賴為前提。每個人的生產,依賴於其他一切人的生產;同樣,他的產品轉化為他本人的生活資料,也要依賴於其他一切人的消費。

  價格古已有之,交換也一樣;但是,價格越來越由生產費用決定,交換延及一切生產關係,這些只有在資產階級社會裡,自由競爭的社會裡,才得到充分發展,並且發展得越來越充分。亞當·斯密按照真正的18世紀的方式列為史前時期的東西,先於歷史的東西,倒是歷史的產物。

  這種互相依賴,表現在不斷交換的必要性上和作為全面中介的交換價值上。經濟學家是這樣來表述這一點的:每個人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而且僅僅是自己的私人利益;這樣,也就不知不覺地為一切人的私人利益服務,為普遍利益服務。關鍵並不在於,當每個人追求自己私人利益的時候,也就達到私人利益的總體即普遍利益。從這種抽象的說法反而可以得出結論:每個人都互相妨礙別人利益的實現,這種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所造成的結果,不是普遍的肯定,而是普遍的否定。關鍵倒是在於:私人利益本身已經是社會所決定的利益,而且只有在社會所設定的條件下並使用社會所提供的手段,才能達到;也就是說,私人利益是與這些條件和手段的再生產相聯繫的。這是私人利益;但它的內容以及實現的形式和手段則是由不以任何人為轉移的社會條件決定的。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5—106頁。

  物一旦對外成為商品,由於反作用,它們在共同體內部生活中也成為商品

  物本身存在於人之外,因而是可以讓渡的。為使這種讓渡成為相互的讓渡,人們只須默默地彼此當做那些可以讓渡的物的私有者,從而彼此當做獨立的人相對立就行了。然而這種彼此當做外人看待的關係在原始共同體的成員之間並不存在,不管這種共同體的形式是家長制家庭,古代印度公社,還是印加國,等等。商品交換是在共同體的盡頭,在它們與別的共同體或其成員接觸的地方開始的。但是物一旦對外成為商品,由於反作用,它們在共同體內部生活中也成為商品。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107頁。

  交換的不斷重複使交換成為有規則的社會過程

  交換的不斷重複使交換成為有規則的社會過程。因此,隨着時間的推移,至少有一部分勞動產品必定是有意為了交換而生產的。從那時起,一方面,物滿足直接需要的效用和物用於交換的效用的分離固定下來了。它們的使用價值同它們的交換價值分離開來。另一方面,它們互相交換的量的比例是由它們的生產本身決定的。習慣把它們作為價值量固定下來。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7頁。

  在原則上,沒有產品的交換,只有參加生產的各種勞動的交換在原則上,沒有產品的交換,只有參加生產的各種勞動的交換。產品的交換方式取決於生產力的交換方式。總的說來,產品的交換形式是和生產的形式相適應的。生產形式一有變化,交換形式也就隨之變化。因此在社會的歷史中,我們就看到產品交換方式常常是由它的生產方式來調節。個人交換也和一定的生產方式相適應,而這種生產方式又是和階級對抗相適應的。因此,沒有階級對抗就不會有個人交換。

  馬克思:《哲學的貧困》(1847年上半年),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17頁。

  不論哪一個社會,只要它不消滅單個人之間的交換,它便不能長久保持對它自己的生產的支配,不能長久保持對自己生產過程的社會效果的控制

  當生產者不再直接消費自己的產品,而是通過交換把它轉讓出去的時候,他們就失去了對自己的產品的支配權力。他們已不再知道產品的結局如何,於是產品有那麼一天被用來反對生產者、剝削和壓迫生產者的可能性便產生了。因此,不論哪一個社會,只要它不消滅單個人之間的交換,它便不能長久保持對它自己的生產的支配,不能長久保持對自己生產過程的社會效果的控制。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1884年3月底—5月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0頁。

  商品必須全面轉手

  商品占有者的商品對他沒有直接的使用價值。否則,他就不會把它拿到市場上去。他的商品對別人有使用價值。對他來說,他的商品直接有的只是這樣的使用價值:它是交換價值的承擔者,從而是交換手段。所以,他願意讓渡他的商品來換取其使用價值為他所需要的商品。一切商品對它們的占有者是非使用價值,對它們的非占有者是使用價值。因此,商品必須全面轉手。這種轉手就形成商品交換,而商品交換使商品彼此作為價值發生關係並作為價值來實現。可見,商品在能夠作為使用價值實現以前,必須先作為價值來實現。

  另一方面,商品在能夠作為價值實現以前,必須證明自己是使用價值,因為耗費在商品上的人類勞動,只有耗費在對別人有用的形式上,才能算數。但是,這種勞動對別人是否有用,它的產品是否能夠滿足別人的需要,只有在商品交換中才能得到證明。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105頁。

  他們必須彼此承認對方是私有者

  為了使這些物作為商品彼此發生關係,商品監護人必須作為有自己的意志體現在這些物中的人彼此發生關係,因此,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就是說每一方只有通過雙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為,才能讓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別人的商品。可見,他們必須彼此承認對方是私有者。這種具有契約形式的(不管這種契約是不是用法律固定下來的)法的關係,是一種反映着經濟關係的意志關係。這種法的關係或意志關係的內容是由這種經濟關係本身決定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3頁。

  商品價值從商品體跳到金體上,是商品的驚險的跳躍商品的第一形態變化或賣。商品價值從商品體跳到金體上,像我在別處說過的,是商品的驚險的跳躍。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7頁。

  人與人的互相獨立為物與物的全面依賴的體系所補充我們看到,商品愛貨幣,但是“真愛情的道路決不是平坦的”。把自己的“分散的肢體”表現為分工體系的社會生產有機體,它的量的構成,也像它的質的構成一樣,是自發地偶然地形成的。所以我們的商品占有者發現:分工使他們成為獨立的私人生產者,同時又使社會生產過程以及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的關係不受他們自己支配;人與人的互相獨立為物與物的全面依賴的體系所補充。

  分工使勞動產品轉化為商品,因而使它轉化為貨幣成為必然的事情。同時,分工使這種轉化能否成功成為偶然的事情。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9頁。

  產品的交換價值取決於產品的多少,不過這總是對需求而言產品的交換價值取決於產品的多少,不過這總是對需求而言。假定某種產品不僅極為稀少,甚至是獨一無二的,可是如果對它沒有需求,這個獨一無二的產品也是太多,也是多餘的。相反地,假定某種產品有千百萬個,可是如果它還不能滿足需求,也就是說對這種產品的需求非常大,那末這種產品仍然是稀少的。

  馬克思:《哲學的貧困》(1847年上半年),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82頁。

  由於賣和買的分裂,除了真正的貿易外,有可能在商品生產者和商品消費者之間的最後交換之前造成許多虛假的交易由於賣和買的分裂,除了真正的貿易外,有可能在商品生產者和商品消費者之間的最後交換之前造成許多虛假的交易。這樣一來,許多寄生者就有可能鑽進生產過程並利用這種分裂來牟利。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58年8月—1859年1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88頁。

  
  (二)價值規律

  交換規律只要求彼此出讓的商品的交換價值相等交換規律只要求彼此出讓的商品的交換價值相等。這一規律甚至從來就要求商品的使用價值各不相同,並且同它們的消費毫無關係,因為消費只是在買賣結束和完成以後才開始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5頁。

  進行交換的只是等價物

  我們的出發點是,進行交換的只是等價物。但是價格規定總是先於實際流通過程。

  馬克思:《七個筆記本的索引(第一部分)》(1858年6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8頁。

  商品的價值量調節商品的交換比例

  不是交換調節商品的價值量,恰好相反,是商品的價值量調節商品的交換比例。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9頁。

  商品的價格與商品價值的不斷偏離是一個必要的條件,只有在這個條件下並且只是由於這個條件,商品價值才能存在商品的價格與商品價值的不斷偏離是一個必要的條件,只有在這個條件下並且只是由於這個條件,商品價值才能存在。只有通過競爭的波動從而通過商品價格的波動,商品生產的價值規律才能實現,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這一點才能成為現實。因此,價值的表現形式——價格,通常看來同它所表現的價值多少有所不同,這種命運是價值和大多數社會關系所共同的。國王和他所代表的王國在大多數場合下看來也是大不相同的。因此,在一個進行交換的商品生產者的社會裡,如果誰想把勞動時間決定價值這一點確立起來,而又禁止以競爭施壓力於價格這個唯一可行的辦法來確立這種對價值的決定,那就不過是證明,至少在這方面,他採取的是空想主義者慣有的輕視經濟規律的態度。

  恩格斯:《馬克思和洛貝爾圖斯》(1884年10月23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09—210頁。

  必須始終把市場價值與不同生產者所生產的個別商品的個別價值區別開來

  不同生產部門的商品按照它們的價值來出售這個假定,當然只是意味着:它們的價值是它們的價格圍繞着運動的重心,而且價格的不斷漲落也是圍繞這個重心來拉平的。此外,必須始終把市場價值——下面我們就要談到它——與不同生產者所生產的個別商品的個別價值區別開來。在這些商品中,有些商品的個別價值低於市場價值(也就是說,生產這些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少於市場價值所表示的勞動時間),另外一些商品的個別價值高於市場價值。市場價值,一方面,應看作一個部門所生產的商品的平均價值,另一方面,又應看作是在這個部門的平均條件下生產的並構成該部門的產品很大數量的那種商品的個別價值。只有在特殊的組合下,那些在最壞條件下或在最好條件下生產的商品才會調節市場價值,而這種市場價值又成為市場價格波動的中心,不過市場價格對同類商品來說是相同的。如果滿足通常的需求的,是按平均價值,也就是按兩端之間的大量商品的中等價值來供給的商品,那麼,個別價值低於市場價值的商品,就會實現一個額外剩餘價值或超額利潤,而其個別價值高於市場價值的商品,卻不能實現它們所包含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9頁。

  如果需求非常強烈,以致當價格由最壞條件下生產的商品的價值來調節時也不降低,那麼,這種在最壞條件下生產的商品就決定市場價值

  如果需求非常強烈,以致當價格由最壞條件下生產的商品的價值來調節時也不降低,那麼,這種在最壞條件下生產的商品就決定市場價值。這種情況,只有在需求超過通常的需求,或者供給低於通常的供給時才可能發生。最後,如果所生產的商品的量大於這種商品按中等的市場價值可以找到銷路的量,那麼,那種在最好條件下生產的商品就調節市場價值。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9—200頁。

  供求關係一方面只是說明市場價格同市場價值的偏離,另一方面是說明抵消這種偏離的趨勢,也就是抵消供求關係的作用的趨勢如果供求一致,它們就不再發生作用,正因為如此,商品就按自己的市場價值出售。

  如果有兩種力量按照相反的方向發生相等的作用,它們就會互相抵消,而不會對外界發生任何影響,在這種條件下發生的各種現象,就必須用另外的作用,而不是用這兩種力量的作用來解釋。如果互相抵消,它們就不再說明任何事情,就不會對市場價值發生影響,並且使我們更加無從了解,為什麼市場價值正好表現為這樣一個貨幣額,而不表現為另外一個貨幣額。資本主義生產的實際的內在規律,顯然不能由供求的互相作用來說明(完全撇開對這兩種社會動力的更深刻的分析不說,在這裡不需要作出這種分析),因為這種規律只有在供求不再發生作用時,也就是互相一致時,才純粹地實現。供求實際上從來不會一致;如果它們達到一致,那也只是偶然現象,所以在科學上等於零,可以看作沒有發生過的事情。可是,在政治經濟學上必須假定供求是一致的。為什麼呢?這是為了對各種現象在它們的合乎規律的、符合它們的概念的形態上來進行考察,也就是說,撇開由供求變動引起的假象來進行考察。另一方面,是為了找出供求變動的實際趨勢,為了在一定程度上把這種趨勢確定下來。因為各種不平衡具有互相對立的性質,並且因為這些不平衡會彼此接連不斷地發生,所以它們會由它們的相反的方向,由它們互相之間的矛盾而互相平衡。

  這樣,雖然在任何一定的場合供求都是不一致的,但是它們的不平衡的接連發生,——而且朝一個方向偏離的結果,會引起另一個方向相反的偏離,——從一個或長或短的時期的整體來看,使供求總是互相一致;然而這種一致只是作為過去的變動的平均,並且只是作為它們的矛盾的不斷運動的結果。由此,各種同市場價值相偏離的市場價格,按平均數來看,就會平均化為市場價值,因為這種和市場價值的偏離會作為正負數互相抵消。這個平均數決不是只有理論意義,而且對資本來說還有實際意義,因為投資要把或長或短的一定時期內的變動和平均化計算在內。

  因此,供求關係一方面只是說明市場價格同市場價值的偏離,另一方面是說明抵消這種偏離的趨勢,也就是抵消供求關係的作用的趨勢。(那種有價格而沒有價值的商品是一種例外,在這裡不必考察。)供求可以在極不相同的形式上消除由供求不平衡所產生的作用。例如,如果需求減少,因而市場價格降低,結果,資本就會被抽走,這樣,供給就會減少。但這也可能導致這樣的結果:由於某種發明縮短了必要勞動時間,市場價值本身降低了,因而與市場價格平衡。反之,如果需求增加,因而市場價格高於市場價值,結果,流入這個生產部門的資本就會過多,生產就會增加到使市場價格甚至降低到市場價值以下;或者另一方面,這也可以引起價格上漲,以致需求本身減少。這還可以在這個或者那個生產部門,在一個或長或短的期間內引起市場價值本身的提高,因為所需要的一部分產品在這個期間內必須在較壞的條件下生產出來。

  如果供求決定市場價格,那麼另一方面,市場價格,而在進一步分析下,也就是市場價值,又決定供求。就需求來說,那是很清楚的,因為需求按照和價格相反的方向變動,如果價格跌落,需求就增加,反之,價格提高,需求就減少。而就供給來說,情況也是這樣。因為加到所供給的商品中去的生產資料的價格,決定對這種生產資料的需求,因而也決定這樣一些商品的供給,這些商品的供給本身包括對這種生產資料的需求。棉花的價格對棉布的供給具有決定意義。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1—212頁。

  賣者之間的競爭在多大程度上減弱,買者之間的競爭就會在多大程度上加劇

  某種商品的供給低於需求,那麼這種商品的賣者之間的競爭就會很弱,甚至於完全沒有競爭。賣者之間的競爭在多大程度上減弱,買者之間的競爭就會在多大程度上加劇。結果便是商品價格或多或少顯着地上漲。

  馬克思:《僱傭勞動與資本》(1847年12月下半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719頁。

  對於其他各種產品來說,隨漲價而來的是需求下降;但是,糧價上漲只能使對糧食的需求更大,並且使其他一切商品的價格下跌對於其他各種產品來說,漲價使本身需求下降;但是,糧價上漲卻只能使對糧食的需求更大,並且使其他一切商品的價格下跌。最文明的民族也同最不開化的野蠻人一樣,必須先保證自己有食物,然後才能考慮去獲取別的東西;財富的增長和文明的進步,通常都與生產食品所需要的勞動和費用的減少成相等的比例。普遍歉收本身就會導致內外市場普遍縮小。

  馬克思:《政治動態。——歐洲缺糧》(1853年9月13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54頁。

  一個競爭者對其他競爭者的依賴

  在競爭中一時處於劣勢的一方,同時就是這樣一方,在這一方中,個人不顧自己那群競爭者,而且常常直接反對這群競爭者而行動,並且正因為如此,使人可以感覺到一個競爭者對其他競爭者的依賴,而處於優勢的一方,則或多或少地始終作為一個團結的統一體來同對方相抗衡。如果對這種商品來說,需求超過了供給,那麼,在一定限度內,一個買者就會比另一個買者出更高的價錢,這樣就使這種商品對全體買者來說都昂貴起來,提高到市場價值以上;另一方面,賣者卻會共同努力,力圖按照高昂的市場價格來出售。相反,如果供給超過了需求,那麼,一個人開始廉價拋售,其他的人不得不跟着干,而買者卻會共同努力,力圖把市場價格壓到儘量低於市場價值。只有每個人通過共同行動比沒有共同行動可以得到更多好處,他才會關心共同行動。只要自己這一方變成劣勢的一方,而每個人都力圖靠自己的力量找到最好的出路,共同行動就會停止。其次,如果一個人用較便宜的費用進行生產,用低於現有市場價格或市場價值出售商品的辦法,能售出更多的商品,在市場上奪取一個更大的地盤,他就會這樣去做,並且開始起這樣的作用,即逐漸迫使別人也採用更便宜的生產方法,把社會必要勞動減少到新的更低的標準。如果一方占了優勢,每一個屬於這一方的人就都會得到好處;好像他們實現了一種共同的壟斷一樣。如果一方處於劣勢,每個人就可各自努力去取得優勢(例如用更少的生產費用來進行生產),或者至少也要儘量擺脫這種劣勢;這時,他就根本不顧自己周圍的人了,儘管他的做法,不僅影響他自己,而且也影響到他所有的同夥。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5—216頁。

  市場價值調節供求關係

  為了使種類相同,但各自在不同的帶有個別色彩的條件下生產的商品的市場價格,同市場價值相一致,而不是同市場價值相偏離,即既不高於也不低於市場價值,這就要求各個賣者互相施加足夠大的壓力,以便把社會需要所要求的商品量,也就是社會能夠按市場價值支付的商品量提供到市場上來。如果產品量超過這種需要,商品就必然會低於它們的市場價值出售;反之,如果產品量不夠大,就是說,如果賣者之間的競爭壓力沒有大到足以迫使他們把這個商品量帶到市場上來,商品就必然會高於它們的市場價值出售。如果市場價值發生了變化,總商品量得以出售的條件也就會發生變化。如果市場價值降低了,社會需要(在這裡總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平均說來就會擴大,並且在一定限度內能夠吸收較大量的商品。如果市場價值提高了,商品的社會需要就會縮減,就只能吸收較小的商品量。因此,如果供求調節市場價格,或者確切地說,調節市場價格同市場價值的偏離,那麼另一方面,市場價值調節供求關係,或者說,調節一個中心,供求的變動使市場價格圍繞着這個中心發生波動。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1—202頁。

  如果某種商品的產量超過了當時社會的需要,社會勞動時間的一部分就浪費掉了

  因為商品生產是以分工為前提的,所以,社會購買這些物品的方法,就是把它所能利用的勞動時間的一部分用來生產這些物品,也就是說,用該社會所能支配的勞動時間的一定量來購買這些物品。社會的一部分人,由於分工的緣故,要把他們的勞動用來生產這種既定的物品;這部分人,當然也要從體現在各種滿足他們需要的物品上的社會勞動中得到一個等價物。但是,一方面,耗費在一種社會物品上的社會勞動的總量,即總勞動力中社會用來生產這種物品的可除部分,也就是這種物品的生產在總生產中所占的數量,和另一方面,社會要求用這種特定物品來滿足的需要的規模之間,沒有任何必然的聯繫,而只有偶然的聯繫。儘管每一物品或每一定量某種商品都只包含生產它所需要的社會勞動,並且從這方面來看,所有這種商品的市場價值也只代表必要勞動,但是,如果某種商品的產量超過了當時社會的需要,社會勞動時間的一部分就浪費掉了,這時,這個商品量在市場上代表的社會勞動量就比它實際包含的社會勞動量小得多。(只有在生產受到社會實際的預定的控制的地方,社會才會在用來生產某種物品的社會勞動時間的數量和要由這種物品來滿足的社會需要的規模之間,建立起聯繫。)因此,這些商品必然要低於它們的市場價值出售,其中一部分甚至會根本賣不出去。如果用來生產某種商品的社會勞動的數量,同要由這種產品來滿足的特殊的社會需要的規模相比太小,結果就會相反。但是,如果用來生產某種物品的社會勞動的數量,和要滿足的社會需要的規模相適應,從而產量也和需求不變時再生產的通常規模相適應,那麼這種商品就會按照它的市場價值來出售。商品按照它們的價值來交換或出售是理所當然的,是商品平衡的自然規律。應當從這個規律出發來說明偏離,而不是反過來,從偏離出發來說明規律本身。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8—209頁。

  通過最普通的觀察也可以看到,需求的提高有時會使商品的市場價格完全不變,有時也會引起市場價格的暫時提高,接着就是供給的增加,接着就是價格再降到原先的水平,多半低於原先的水平通過最普通的觀察也可以看到,需求的提高有時會使商品的市場價格完全不變,有時也會引起市場價格的暫時提高,接着就是供給的增加,接着就是價格再降到原先的水平,多半低於原先的水平。至於需求的提高是由於工資的增加還是由於其他什麼原因,這絲毫不能改變這個問題的條件。

  馬克思:《工資、價格和利潤》(1865年5月20日—6月24日之間),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頁。

  市場價格波動互相補償所要經歷的平均時期,因商品的種類不同而各不相同

  如果你們不只是觀察每天的波動,而是分析較長一段時期的市場價格的運動,例如像圖克先生在他的《價格史》中所做的那樣,你們就會發現,市場價格的波動,它們的背離價值,它們的上漲和下落,都是互相抵消和互相補償的;所以,除了壟斷組織的影響和其他某些限制(這些我暫且不談),一切種類的商品,平均說來總是按它們各自的價值或自然價格出售的。市場價格波動互相補償所要經歷的平均時期,因商品的種類不同而各不相同,因為某些商品比另一些商品更容易使供給適合於需求。

  馬克思:《工資、價格和利潤》(1865年5月20日—6月24日之間),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頁。

  競爭使商品生產的價值規律在一個進行交換的商品生產者的社會裡發生作用

  競爭使商品生產的價值規律在一個進行交換的商品生產者的社會裡發生作用,從而也就使得在這種條件下唯一可能的社會生產組織和制度得以實現。單個的商品生產者只有通過產品的跌價或漲價才能明白社會需要什麼、需要多少和不需要什麼。

  恩格斯:《馬克思和洛貝爾圖斯》(1884年10月23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10頁。

  競爭,同供求比例的變動相適應的市場價格的波動,總是力圖把耗費在每一種商品上的勞動的總量歸結到這個標準上來要使一個商品按照它的市場價值來出售,也就是說,按照它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來出售,耗費在這種商品總量上的社會勞動的總量,就必須同這種商品的社會需要的量相適應,即同有支付能力的社會需要的量相適應。競爭,同供求比例的變動相適應的市場價格的波動,總是力圖把耗費在每一種商品上的勞動的總量歸結到這個標準上來。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4頁。

  生產費用的變化調節供求比例

  生產費用的變化,無論如何不是由供求比例來調節的,而是相反,生產費用的變化調節供求比例。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3頁。

  一般說來,不能有兩種市場價格

  一般說來,不能有兩種市場價格,正是更低的市場價格(在質量相同的情況下)占上風,這是普遍規律。

  馬克思:《工資》(1847年12月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頁。

  市場價格包含這樣的意思:對同種商品支付相同的價格市場價格包含這樣的意思:對同種商品支付相同的價格,雖然這些商品可以在極不相同的個別條件下生產出來,因而會有極不相同的成本價格。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1頁。

  一種商品是低於或高於它的價值出售,取決於買者和賣者的力量對比

  我們知道,實際上,一種商品是低於或高於它的價值出售,取決於買者和賣者的力量對比(這種對比每次都由經濟決定)。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2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6—207頁。

  一個國家的強度較大的工作日,比另一個國家的強度較小的工作日,表現為更大的貨幣額

  如果一切產業部門的勞動強度都同時相等地提高,新的提高了的強度就成為普通的社會的正常強度,因而不再被算做外延量。但是甚至在這種情況下,平均的勞動強度在不同的國家仍然是不同的,因而會使價值規律在不同國家的工作日上的應用有所變化。一個國家的強度較大的工作日,比另一個國家的強度較小的工作日,表現為更大的貨幣額。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0頁。

  不同國家在同一勞動時間內所生產的同種商品的不同量,有不同的國際價值,從而表現為不同的價格

  每一個國家都有一個中等的勞動強度,在這個強度以下的勞動,在生產一種商品時所耗費的時間要多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以不能算做正常質量的勞動。在一個國家內,只有超過國民平均水平的強度,才會改變單純按勞動的持續時間進行的價值計量。在以各個國家作為組成部分的世界市場上,情形就不同了。國家不同,勞動的中等強度也就不同;有的國家高些,有的國家低些。於是各國的平均數形成一個階梯,它的計量單位是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因此,強度較大的國民勞動比強度較小的國民勞動,會在同一時間內生產出更多的價值,從而表現為更多的貨幣。

  但是,價值規律在其國際範圍內的應用,還會由於下述情況而發生更大的變化:只要生產效率較高的國家沒有因競爭而被迫把它們的商品的出售價格降低到和商品的價值相等的程度,生產效率較高的國民勞動在世界市場上也被算做強度較大的勞動。

  一個國家的資本主義生產越發達,那裡的國民勞動的強度和生產率,就越超過國際水平。因此,不同國家在同一勞動時間內所生產的同種商品的不同量,有不同的國際價值,從而表現為不同的價格,即表現為按各自的國際價值而不同的貨幣額。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45頁。

  那些本身沒有任何價值,即不是勞動產品的東西,或者至少不能由勞動再生產的東西的價格,可以由一些結合在一起的非常偶然的情況來決定

  那些本身沒有任何價值,即不是勞動產品的東西(如土地),或者至少不能由勞動再生產的東西(如古董,某些名家的藝術品等等)的價格,可以由一些結合在一起的非常偶然的情況來決定。要出售一件東西,唯一的條件是,它可以被獨占,並且可以讓渡。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14頁。

  價值規律對於資本主義生產來說遠比單純的假說,具有更重大得多、更確定得多的意義

  價值規律對於資本主義生產來說遠比單純的假說,——更不用說比虛構,即使是必要的虛構——,具有更重大得多、更確定得多的意義。

  恩格斯:《〈資本論〉第三冊增補》,摘自《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3頁。

  馬克思的價值規律對於整個簡單商品生產時期來說是普遍適用的只要經濟規律發生作用,馬克思的價值規律對於整個簡單商品生產時期來說便是普遍適用的,也就是說,直到簡單商品生產由於資本主義生產形式的出現而發生變化之前是普遍適用的。在此之前,價格都以馬克思的規律所決定的價值為重心,並且圍繞着這種價值而波動,以致簡單商品生產發展得越是充分,一個不為外部的暴力干擾所中斷的較長時期內的平均價格就越是與價值趨於一致,直至量的差額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因此,馬克思的價值規律,從開始出現使產品轉化為商品的那種交換時起,直到公元15世紀止這個時期內,在經濟上是普遍適用的。

  恩格斯:《〈資本論〉第三冊增補》,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9頁。

  隨着資本主義生產即資本的發展,關於商品的一般規律,例如涉及價值的各種規律,也是在貨幣流通的各種形式中實現的在以前的各生產階段中,產品是部分地採取商品的形式。而資本卻必然把自己的產品作為商品來生產。因此,隨着資本主義生產即資本的發展,關於商品的一般規律,例如涉及價值的各種規律,也是在貨幣流通的各種形式中實現的。

  這裡可以看到,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甚至連屬於過去生產時期的經濟範疇,也獲得了各種特殊的歷史的性質。

  馬克思:《資本論(1863—1865年手稿)》(1863年8月—1865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4—427頁。

  這個價值規律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才能充分發展一般來說,勞動生產率等於用最低限度的勞動取得最大限度的產品,從而使商品儘可能變便宜。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這一點成了不以個別資本家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而且這個規律只有在包含另一個規律時才能實現,這另一個規律就是:生產規模不是決定於既定的需要,相反,產品量決定於生產方式本身所規定的和不斷增長的生產規模。生產的目的是使單個產品等包含儘可能多的無酬勞動,而這一點只有通過為生產而生產才會達到。一方面,只要以過小規模進行生產的資本家物質化在產品中的勞動量多於社會必要勞動量,這一點就表現為規律。因此,這一點表現為價值規律的恰當實現,而這個價值規律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才能充分發展。但是另一方面,這一點又表現為各個資本家的內在動力:他們為了突破這個規律或者機智地控制這個規律使之有利於自身,力圖把自己商品的個別價值降低到該商品的社會決定的價值以下。

  馬克思:《資本論(1863—1865年手稿)》(1863年8月—1865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頁。

  自由競爭使資本主義生產的內在規律作為外在的強制規律對每個資本家起作用

  自由競爭使資本主義生產的內在規律作為外在的強制規律對每個資本家起作用。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2頁。

  在平等的權利之間,力量就起決定作用

  我們看到,撇開彈性很大的界限不說,商品交換的性質本身沒有給工作日規定任何界限,因而沒有給剩餘勞動規定任何界限。資本家要堅持他作為買者的權利,他儘量延長工作日,如果可能,就把一個工作日變成兩個工作日。另一方面,這個已經賣出的商品的獨特性質給它的買者規定了一個消費的界限,並且工人也要堅持他作為賣者的權利,他要求把工作日限制在一定的正常量內。於是這裡出現了二律背反,權利同權利相對抗,而這兩種權利都同樣是商品交換規律所承認的。在平等的權利之間,力量就起決定作用。所以,在資本主義生產的歷史上,工作日的正常化過程表現為規定工作日界限的鬥爭,這是全體資本家即資本家階級和全體工人即工人階級之間的鬥爭。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1—272頁。

  四 資本和剩餘價值

  (一)貨幣轉化為資本

  貨幣轉化為資本的條件是:貨幣所有者能夠用貨幣交換作為商品的他人勞動能力

  貨幣轉化為資本的條件是:貨幣所有者能夠用貨幣交換作為商品的他人勞動能力。換句話說,在流通內部勞動能力被當作商品出售,因為在簡單流通內部交換者彼此只是作為買者和賣者相對立。因而條件是:工人把自己的勞動能力當作可供使用的商品出售,也就是說,工人是自由的工人。條件就是:第一,工人作為自由的所有者支配自己的勞動能力,他把勞動能力當作商品;因此,他必須是自己的勞動能力的自由所有者。但是,第二,工人已經不能以其他商品的形式,以對象化勞動的形式換出自己的勞動,他能夠提供的可供出售的唯一商品,就是存在於他的活的身體中的活勞動能力,因而,使他的勞動得以對象化的條件,他的勞動的物的條件,是作為他人的財產,作為在流通中處於另一方,處於他自身之外的商品而存在。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第二章初稿片斷和第三章開頭部分》(1858年8—10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97—398頁。

  要使貨幣轉化為資本,只有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存在還是不夠的要使貨幣轉化為資本,只有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存在還是不夠的。為此首先必須有下列雙方作為買者和賣者相對立:一方是價值或貨幣的占有者,另一方是創造價值的實體的占有者;一方是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占有者,另一方是除了勞動力以外一無所有的占有者。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58頁。

  正是由於這種關係的存在,單純的貨幣職能才能轉化為資本職能資本關系所以會在生產過程中出現,只是因為這種關係在流通行為中,在買者和賣者互相對立的不同的基本經濟條件中,在他們的階級關係中本來就已經存在。不是由於貨幣的性質產生了這種關係;相反,正是由於這種關係的存在,單純的貨幣職能才能轉化為資本職能。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頁。

  貨幣占有者在市場上找到了這樣一種獨特的商品,這就是勞動能力或勞動力

  要從商品的消費中取得價值,我們的貨幣占有者就必須幸運地在流通領域內即在市場上發現這樣一種商品,它的使用價值本身具有成為價值源泉的獨特屬性,因此,它的實際消費本身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從而是價值的創造。貨幣占有者在市場上找到了這樣一種獨特的商品,這就是勞動能力或勞動力。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4—195頁。

  貨幣占有者要把貨幣轉化為資本,就必須在商品市場上找到自由的工人

  貨幣占有者要把貨幣轉化為資本,就必須在商品市場上找到自由的工人。這裡所說的自由,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夠把自己的勞動力當做自己的商品來支配,另一方面,他沒有別的商品可以出賣,自由得一無所有,沒有任何實現自己的勞動力所必需的東西。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7頁。

  作為貨幣的貨幣和作為資本的貨幣的區別,首先只是在於它們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作為貨幣的貨幣和作為資本的貨幣的區別,首先只是在於它們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轉化為貨幣,貨幣再轉化為商品,為買而賣。

  但除這一形式外,我們還看到具有不同特點的另一形式G—W—G,貨幣轉化為商品,商品再轉化為貨幣,為賣而買。在運動中通過後一種流通的貨幣轉化為資本,成為資本,而且按它的使命來說,已經是資本。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2頁。

  決不能把使用價值看做資本家的直接目的

  作為這一運動的有意識的承擔者,貨幣占有者變成了資本家。他這個人,或不如說他的錢袋,是貨幣的出發點和復歸點。這種流通的客觀內容——價值增殖——是他的主觀目的;只有在越來越多地占有抽象財富成為他的活動的唯一動機時,他才作為資本家或作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識的資本執行職能。因此,決不能把使用價值看做資本家的直接目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8—179頁。

  —W—G′是直接在流通領域內表現出來的資本的總公式為賣而買,或者說得完整些,為了貴賣而買,即G—W—G′,似乎只是一種資本即商人資本所特有的形式。但產業資本也是這樣一種貨幣,它轉化為商品,然後通過商品的出售再轉化為更多的貨幣。在買和賣的間歇,即在流通領域以外發生的行為,絲毫不會改變這種運動形式。最後,在生息資本的場合,G—W—G′的流通簡化地表現為沒有中介的結果,表現為一種簡練的形式,G—G′,表現為等於更多貨幣的貨幣,比本身價值更大的價值。

  因此,G—W—G′事實上是直接在流通領域內表現出來的資本的總公式。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頁。

  不是任何一個貨幣額或價值額都可以轉化為資本不是任何一個貨幣額或價值額都可以轉化為資本。相反地,這種轉化的前提是單個貨幣占有者或商品占有者手中有一定的最低限額的貨幣或交換價值。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6頁。

  貨幣最初轉化為資本,是完完全全符合商品生產的經濟規律以及由此產生的所有權的

  貨幣最初轉化為資本,是完完全全符合商品生產的經濟規律以及由此產生的所有權的。儘管這樣,這種轉化仍然有以下的結果:

  產品屬於資本家,而不屬於工人;

  這一產品的價值除包含預付資本的價值外,還包含剩餘價值,後者要工人耗費勞動,而不要資本家耗費任何東西,但它卻成為資本家的合法財產;工人保持了自己的勞動力,只要找到買者就可以重新出賣。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5頁。

  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作為直接生產者的財產,不是資本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作為直接生產者的財產,不是資本。它們只有在同時還充當剝削和統治工人的手段的條件下,才成為資本。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8頁。

  只是由於勞動直接轉化為不屬於工人而屬於資本家的對象化勞動,貨幣才轉化為資本

  勞動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實際上轉化為資本,但是,這個轉化是由貨幣同勞動能力的最初交換決定的。只是由於勞動直接轉化為不屬於工人而屬於資本家的對象化勞動,貨幣才轉化為資本,就連已經取得生產資料即勞動條件的形式的那一部分貨幣也是這樣。在此以前,貨幣不論以它本身的形式存在,或者以那種可以充當生產新商品所必需的生產資料的商品(產品)的形態存在,都只不過從可能性來說是資本。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61—1863年手稿)》(1861年8月—1863 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9頁。

  紡紗機是紡棉花的機器。只有在一定的關係下,它才成為資本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關係下,他才成為奴隸。紡紗機是紡棉花的機器。只有在一定的關係下,它才成為資本。脫離了這種關係,它也就不是資本了,就像黃金本身並不是貨幣,砂糖並不是砂糖的價格一樣。

  馬克思:《僱傭勞動與資本》(1847年12月下半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723頁。

  只要生產者只出售他自己的產品,他就不是資本家;只有當他利用他的生產工具剝削他人的僱傭勞動時,他才成為資本家革命前的小農為家庭衣着織布使用的織布機不是資本;甚至農民利用漫長的冬夜織出布匹賣給商人,織布機也還不是資本;但是,只要使用一個僱傭工人為商人織商品布,並賺取生產費用和布匹出售價格之間的差額,那末,這個織布機就變成了資本。生產的目的是生產商品,這並不賦予生產工具以資本的性質。商品生產是資本存在的先決條件之一;但是只要生產者只出售他自己的產品,他就不是資本家;只有當他利用他的生產工具剝削他人的僱傭勞動時,他才成為資本家。

  恩格斯:《致保爾·拉法格》(1884年8月11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95頁。

  沒有這種關係,價值就不能變成資本,價值的所有者就不能變成資本家

  某一價值額——貨幣,商品,特殊的使用價值,而價值就是在這些形式上重新進入生產的——藉以成為資本,即這一價值額的所有者藉以成為資本家的那種關係,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在資產階級社會內部,同資本家的存在是牢固地結合在一起的,以致例如韋克菲爾德必須先到殖民地去,才能發現這種關係決不是不言而喻的東西,並且發現,沒有這種關係,價值就不能變成資本,價值的所有者就不能變成資本家。這件事是如此明白,而一般說來又如此不明白,以致韋克菲爾德的這種發現實際上竟能在現代政治經濟學中劃了一個時代。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2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2頁。

  資本家作為資本家只不過是資本的人格化

  資本家作為資本家只不過是資本的人格化,是具有自己的意志、個性並與勞動敵對的勞動產物。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26頁。

  資本是對勞動及其產品的支配權力

  資本是對勞動及其產品的支配權力。資本家擁有這種權力並不是由於他的個人的特性或人的特性,而只是由於他是資本的所有者。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844年4—8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30頁。

  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商品才在事實上成為財富的一般元素形式

  只有在勞動人口或者本身不再屬於客觀的勞動條件,或者本身不再作為商品生產者進入市場的時候,只有在勞動人口不再出賣自己勞動的產品,而相反地出賣自己的勞動本身,或者更確切些說,出賣自己的勞動能力的時候,生產才在其整個範圍內,在其整個深度和廣度內,變成商品生產,一切產品才轉化為商品,每個個別生產部門的物的條件本身才作為商品進入該生產部門。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商品才在事實上成為財富的一般元素形式。

  馬克思:《資本論(1863—1865年手稿)》(1863年8月—1865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7頁。

  (二)勞動力的價值與工資

  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一個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他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一個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他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頁。

  政治經濟學稱為勞動的價值的東西,實際上就是勞動力的價值政治經濟學稱為勞動的價值的東西,實際上就是勞動力的價值;勞動力存在於工人身體內,它不同於它的職能即勞動,正如機器不同於機器的運轉一樣。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7頁。

  勞動力的價值也是由生產從而再生產這種獨特物品所必要的勞動時間決定的

  同任何其他商品的價值一樣,勞動力的價值也是由生產從而再生產這種獨特物品所必要的勞動時間決定的。就勞動力代表價值來說,它本身只代表在它身上對象化的一定量的社會平均勞動。勞動力只是作為活的個人的能力而存在。因此,勞動力的生產要以活的個人的存在為前提。假設個人已經存在,勞動力的生產就是這個個人本身的再生產或維持。

  活的個人要維持自己,需要有一定量的生活資料。因此,生產勞動力所必要的勞動時間,可以歸結為生產這些生活資料所必要的勞動時間,或者說,勞動力的價值,就是維持勞動力占有者所必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8—199頁。

  勞動力價值是由平均工人通常必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的勞動力價值是由平均工人通常必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的。這些生活資料在形式上雖然可能有變化,但是在一定社會的一定時代,它們的量是一定的,所以可以看做是一個不變量。變化的是這個量的價值。還有兩個因素決定勞動力的價值。一個是勞動力的發展費用,這種費用是隨生產方式的變化而變化的;另一個是勞動力的自然差別:是男勞動力還是女勞動力,是成年勞動力還是未成年勞動力。這些不同勞動力的使用(這又是由生產方式決定的)在工人家庭的再生產費用上和在成年男工的價值上都造成很大的差別。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3頁。

  勞動力的價值,是由生產、發展、維持和延續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價值決定的

  勞動力的價值,是由生產、發展、維持和延續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價值決定的。

  馬克思:《工資、價格和利潤》(1865年5月20日—6月24日之間),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頁。

  勞動的市場價格在長時期內會與它的價值相適應我可以概括地回答說,勞動和其他一切商品一樣,它的市場價格在長時期內會與它的價值相適應;因此,不論怎樣漲跌,也不論工人如何行動,他所得到的,平均計算起來,只是他的勞動的價值,他的勞動的價值無非是他的勞動力的價值,後者是由維持和再生產勞動力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的價值決定的,而這些生活必需品的價值最後又是由生產它們所需要的勞動量決定的。

  馬克思:《工資、價格和利潤》(1865年5月20日—6月24日之間),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頁。

  勞動力價值的最低限度或最小限度,是維持身體所必不可少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勞動力價值的最低限度或最小限度,是勞動力的承擔者即人每天得不到就不能更新他的生命過程的那個商品量的價值,也就是維持身體所必不可少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假如勞動力的價格降到這個最低限度,那就降到勞動力的價值以下,因為這樣一來,勞動力就只能在萎縮的狀態下維持和發揮。但是,每種商品的價值都是由提供標準質量的該種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決定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1頁。

  這個勞動價格叫做工資

  以貨幣表現的勞動能力的這種價值就是它的價格,我們假定這個價格得到了支付,因為我們都是假定等價交換,即商品按照它的價值出售。這個勞動價格叫做工資。與勞動能力的價值相一致的工資是勞動能力的平均價格,就是我們所說的平均工資,也就是所謂的最低限度的工資或勞動報酬,但是,在這裡應把最低限度理解為不是身體需要上的極限,而是比如,一年中的平均日工資,即在一年中勞動能力的價格由於時而高於時而又低於勞動能力的價值而拉平的價格。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2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7—58頁。

  工資是資本家為一定的勞動時間或一定的勞動付出而償付的一筆貨幣

  工資是資本家為一定的勞動時間或一定的勞動付出而償付的一筆貨幣。

  馬克思:《僱傭勞動與資本》(1847年12月下半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713頁。

  工人必須受教育,而對這種教育本身必須根據他所學的生產勞動的特殊種類支付或多或少的費用,因而這種費用也列入勞動能力的生產費用

  工人要發揮一定的勞動能力,要改變他的一般的天然才能,使它能夠完成一定的勞動,他就得受訓練和學習,也就是必須受教育,而對這種教育本身必須根據他所學的生產勞動的特殊種類支付或多或少的費用,因而這種費用也列入勞動能力的生產費用。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2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頁。

  為學會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生產費用越少,工資也就越降低一種工作越簡單,越容易學會,為學會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生產費用越少,工資也就越降低,因為工資像一切商品的價格一樣,是由生產費用決定的。

  馬克思:《僱傭勞動與資本》(1847年12月下半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739頁。

  要求工資平等是根本錯誤的,這是一種決不能實現的妄想我要趁此機會指出,各種不同質量的勞動力的生產費用既然各不相同,所以不同行業所用的勞動力的價值也就一定各不相同。因此,要求工資平等是根本錯誤的,這是一種決不能實現的妄想。這種要求是一種虛妄和膚淺的激進主義的產物,只承認前提而企圖避開結論。在僱傭勞動制度的基礎上,確定勞動力的價值,也像確定其他一切商品的價值那樣;不同種類的勞動力有不同的價值,要生產它們,需要有不同的勞動量,所以它們在勞動市場上就應當賣得不同的價格。在僱傭勞動制度的基礎上要求平等的或甚至是公平的報酬,就猶如在奴隸制的基礎上要求自由一樣。

  馬克思:《工資、價格和利潤》(1865年5月20日—6月24日之間),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頁。

  正是這個發展過程使簡單勞動相對過剩,另一方面使熟練勞動簡單化,於是也就使它貶值了

  李嘉圖正確地說過,機器是經常和勞動競爭的,並且往往是在勞動價格已達到某種高度時才可能被採用;然而採用機器不過是提高勞動生產力的許多方法之一。正是這個發展過程使簡單勞動相對過剩,另一方面使熟練勞動簡單化,於是也就使它貶值了。

  馬克思:《工資、價格和利潤》(1865年5月20日—6月24日之間),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6頁。

  熟練的奴隸賣得貴些,熟練的僱傭工人得到較高的工資現在怎樣解決關於對複合勞動支付較高工資的全部重要問題呢?在私人生產者的社會裡,培養熟練的勞動者的費用是由私人或其家庭負擔的,所以熟練的勞動力的較高的價格也首先歸私人所有:熟練的奴隸賣得貴些,熟練的僱傭工人得到較高的工資。在按社會主義原則組織起來的社會裡,這種費用是由社會來負擔的,所以複合勞動的成果,即所創造的比較大的價值也歸社會所有。工人本身沒有任何額外的要求。從這裡順便獲得的教益是:工人所中意的對“全部勞動所得”的要求,有時也還不是沒有問題的。

  恩格斯:《反杜林論》(1876年9月—1878年6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09—210頁。

  為了追求商品便宜,強制地把工資壓低到勞動力價值以下除了繁榮時期以外,資本家之間總是進行十分激烈的鬥爭,以爭奪各自在市場上的份額。這個份額同產品的便宜程度成正比。除了由此造成的資本家競相採用代替勞動力的改良機器和新的生產方法以外,每次都出現這樣的時刻:為了追求商品便宜,強制地把工資壓低到勞動力價值以下。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2頁。

  決定工資的一般變動的,不是工人人口絕對數量的變動,而是工人階級分為現役軍和後備軍的比例的變動

  大體說來,工資的一般變動僅僅由同工業周期各個時期的更替相適應的產業後備軍的膨脹和收縮來調節。因此,決定工資的一般變動的,不是工人人口絕對數量的變動,而是工人階級分為現役軍和後備軍的比例的變動,是過剩人口相對量的增減,是過剩人口時而被吸收、時而又被游離的程度。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34頁。

  在一千個同樣熟練的工人中,決定工資的不是九百五十個在業工人,而是五十個失業工人

  在一千個同樣熟練的工人中,決定工資的不是九百五十個在業工人,而是五十個失業工人。

  馬克思:《工資》(1847年12月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643—頁。

  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之間的區別

  勞動力的交換價值和由這個價值轉變成的生活資料的量之間的區別,現在表現為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之間的區別。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23頁。

  工資首先是由它和資本家的贏利即利潤的關係來決定的無論名義工資,即工人把自己賣給資本家所得到的貨幣量,還是實際工資,即工人用這些貨幣所能買到的商品量,都不能把工資所包含的各種關係完全表示出來。

  此外,工資首先是由它和資本家的贏利即利潤的關係來決定的。這就是比較工資、相對工資。

  馬克思:《僱傭勞動與資本》(1847年12月下半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730頁。

  實際工資可能仍然未變,甚至可能增加了,可是儘管如此,相對工資卻可能降低了

  實際工資可能仍然未變,甚至可能增加了,可是儘管如此,相對工資卻可能降低了。

  假定說,一切生活資料跌價三分之二,而日工資只降低了三分之一,比方由三馬克降低到兩馬克。這時,雖然工人拿這兩馬克可以買到比從前拿三馬克買到的更多的商品,但是他的工資和資本家的利潤相比卻降低了。資本家(比如,一個工廠主)的利潤增加了一馬克,換句話說,資本家拿比以前少的交換價值付給工人,而工人卻必須生產出比以前多的交換價值。資本的份額與勞動的份額相比提高了。社會財富在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分配更不平均了。資本家用同樣多的資本支配着更大的勞動量。資本家階級支配工人階級的權力增加了,工人的社會地位更低了,比起資本家的地位來又降低了一級。

  馬克思:《僱傭勞動與資本》(1847年12月下半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731—732頁。

  在勞動生產力提高時,勞動力的價格能夠不斷下降,而工人的生活資料量同時不斷增加

  勞動力的價值是由一定量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的。隨着勞動生產力的變化而變化的,是這些生活資料的價值,而不是它們的量。在勞動生產力提高時,工人和資本家的生活資料量本身可以同時按照同樣的比例增長,而勞動力價格和剩餘價值之間不發生任何量的變化。……在勞動生產力提高時,勞動力的價格能夠不斷下降,而工人的生活資料量同時不斷增加。但是相對地說,即同剩餘價值比較起來,勞動力的價值還是不斷下降,從而工人和資本家的生活狀況之間的鴻溝越來越深。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7—598頁。

  工資提高是商品價格提高的結果,不是它的原因工資隨着必要生活資料價格的提高而提高(雖然按比例提高的現象是罕見的,僅僅是例外)。工資提高是商品價格提高的結果,不是它的原因。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7頁。

  在考察計時工資時必須再把工資總額,即日工資、周工資等等的總額和勞動價格區別開來

  工人靠日勞動、周勞動等等得到的貨幣額,形成他的名義的即按價值計算的工資額。

  但是很明顯,依照工作日的長短,即依照工人每天所提供的勞動量,同樣的日工資、周工資等等可以代表極不相同的勞動價格,也就是說,可以代表對同量勞動所支付的極不相同的貨幣額。因而,在考察計時工資時必須再把工資總額,即日工資、周工資等等的總額和勞動價格區別開來。……即使勞動價格不斷下降,日工資、周工資等等仍然可以保持不變。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24頁。

  如果日勞動、周勞動等等的量已定,那麼日工資或周工資就決定於勞動價格

  一般的規律就是:如果日勞動、周勞動等等的量已定,那麼日工資或周工資就決定於勞動價格,而勞動價格本身或者是隨着勞動力的價值而變化,或者是隨着勞動力的價格與其價值的偏離而變化。反之,如果勞動價格已定,那麼日工資或周工資就決定於日勞動或周勞動的量。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25—626頁。

  在勞動力價格提高時,勞動力價格還可能降低到勞動力的價值以下在勞動力價格提高時,勞動力價格還可能降低到勞動力的價值以下。當勞動力價格的提高不能補償勞動力的加速的損耗時總是發生這種情況。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0頁。

  與工作日的延長密不可分的勞動力的更大損耗,在一定點內,可以用增多的報酬來補償

  隨着工作日的延長,勞動力的價格儘管名義上不變,甚至有所提高,還是可能降到它的價值以下。我們記得,勞動力的日價值是根據勞動力的正常的平均持續時間或工人的正常的壽命來計算的,並且是根據從生命物質到運動的相應的、正常的、適合人體性質的轉變來計算的。與工作日的延長密不可分的勞動力的更大損耗,在一定點內,可以用增多的報酬來補償。超過這一點,損耗便以幾何級數增加,同時勞動力再生產和發揮作用的一切正常條件就遭到破壞。勞動力的價格和勞動力的剝削程度就不再是可通約的量了。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頁。

  勞動力總是按一定時期來出賣的

  我們記得,勞動力總是按一定時期來出賣的。因此,直接表現勞動力的日價值、周價值等等的轉化形式,就是“計時工資”的形式,也就是日工資等等。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23頁。

  計件工資只是計時工資的轉化形式

  在實行計時工資的情況下,勞動由勞動的直接的持續時間來計量;在實行計件工資的情況下,則由在一定時間內勞動所凝結成的產品的數量來計量。勞動時間本身的價格最終決定於這個等式:日勞動價值=勞動力的日價值。因此,計件工資只是計時工資的轉化形式。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35頁。

  計件工資給資本家提供了一個十分確定的計算勞動強度的尺度計件工資給資本家提供了一個十分確定的計算勞動強度的尺度。只有體現在一個預先規定的並由經驗確定的商品量中的勞動時間,才被看做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並當做這種勞動時間來支付報酬。……如果工人沒有平均的工作效率,因而不能提供一定的最低限度的日勞動,他就會被解僱。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36頁。

  計件工資的形式形成層層剝削和壓迫的制度的基礎既然勞動的質量和強度在這裡是由工資形式本身來控制的,那麼對勞動的監督大部分就成為多餘的了。因此,計件工資的形式既形成前面所說的現代家庭勞動的基礎,也形成層層剝削和壓迫的制度的基礎。後一種制度有兩種基本形式。一方面,計件工資使資本家和僱傭工人之間的寄生者的中間盤剝即包工制更容易實行。中間人的利潤完全來自資本家支付的勞動價格和中間人實際付給工人的那部分勞動價格之間的差額。在英國,這種制度有一個特別的稱呼“sweating-system”(血汗制度)。另一方面,計件工資使資本家能與工頭(在手工工場是組長,在礦井是採煤工人等等,在工廠是真正的機器工人)簽訂按件計酬的合同,工頭按照合同規定的價格自己負責招募幫手和支付給他們工資。在這裡,資本對工人的剝削是通過工人對工人的剝削來實現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36—637頁。

  在這裡不僅資本家,而且整個食客等級都同從工人勞動中榨取利潤有直接的利害關係,因而工人常常得不到維持生存和勞動的食物,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國際旗幟下行動的德國工人報紙開始在紐約出版。它揭露了美國工廠主採取可恥手段把工人同胞的繁重勞動和飢餓生活變成硬幣。辛格爾縫紉機公司可以作為第一個這樣的例子。例如,公司經理把活計按作坊包給監工,監工則把活計分給各承包人,而承包人又分給低一級的承包人,直到最低一級的承包人根據自己的條件同要完成這項實際工作的工人達成協議為止。這種“血汗制度”不可能再進一步發展了,我們在這裡看到的是一種最高的形式。在這裡不僅資本家,而且整個食客等級都同從工人勞動中榨取利潤有直接的利害關係,因而工人常常得不到維持生存和勞動的食物,也就不足為奇了。

  恩格斯:《〈國際先驅報〉上關於國際工人運動的簡訊》(1873年3—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19—620頁。

  工資支付形式的區別絲毫沒有改變工資的本質

  工資支付形式的區別絲毫沒有改變工資的本質,雖然其中一種形式可以比另一種形式更有利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34頁。

  有一些僱傭勞動形式會產生一種假象

  有一些僱傭勞動形式會產生一種假象,似乎工人出賣的不是他的勞動能力,而是他的已經對象化在商品中的勞動本身。例如計件工資就是這樣。但是這不過是計量勞動時間和對勞動進行監督(僅支付必要勞動)的另一種形式。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2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頁。

  在一個產業部門內,工作日越長,工資就越低

  在一個產業部門內,工作日越長,工資就越低,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29頁。

  勞動價格越低,工人為了保證得到哪怕是可憐的平均工資而付出的勞動量必然越大,或者說,工作日必然越長

  勞動價格越低,工人為了保證得到哪怕是可憐的平均工資而付出的勞動量必然越大,或者說,工作日必然越長。勞動價格的低廉在這裡起了刺激勞動時間延長的作用。

  但是,勞動時間的延長反過來又會引起勞動價格的下降,從而引起日工資或周工資的下降。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29—630頁。

  這些多少有利於僱傭工人的維持和繁殖的情況,絲毫不會改變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性質

  在由於新發展起來的社會需要而開闢了新的市場、新的投資領域等等的情況下,只要改變剩餘價值或剩餘產品分為資本和收入的比例,積累的規模就能突然擴大,所以,資本的積累需要,能夠超過勞動力或工人人數的增加,對工人的需要,能夠超過工人的供給,這樣一來,工資就會提高。只要上述假定一直不變,這種情況最終一定會發生。因為雇用的工人一年比一年多,所以遲早必定會出現這樣的時候:積累的需要開始超過通常的勞動供給,於是工資提高。在整個15世紀和18世紀上半葉,在英國就可以聽到這方面的怨言。

  但是這些多少有利於僱傭工人的維持和繁殖的情況,絲毫不會改變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性質。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8頁。

  強制提高工資,既不會使工人也不會使勞動獲得人的身份和尊嚴強制提高工資(且不談其他一切困難,不談強制提高工資這種反常情況也只有靠強制才能維持),無非是給奴隸以較多工資,而且既不會使工人也不會使勞動獲得人的身份和尊嚴。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844年4—8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67頁。

  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工資的普遍提高才可能實現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工資的普遍提高才可能實現。如果得以實現,也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才能保持住。在現今的生產基礎上,生產的總趨勢不是提高工資,而是降低工資。即使工資的普遍提高能保持一個較長的時期,也不會消滅,而只是減輕僱傭勞動者即廣大人民群眾所遭受的奴役。

  馬克思:《〈工資、價格和利潤〉報告結束時提出的決議草案》(1865年5 月20日—6月24日之間),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頁。

  在工資僅僅在個別生產部門中提高的情況下,這些部門的產品的價格可以因此發生局部的提高

  在工資部分提高或者說局部提高的情況下,即工資僅僅在個別生產部門中提高的情況下,這些部門的產品的價格可以因此發生局部的提高。但是,就連這一點也取決於許多情況:例如,在這些部門,工資不是特別低,因而利潤率也不是特別高;這些商品的市場不會因價格上漲而縮小(因此,不需要為了提高這些商品的價格而預先縮減它們的供給),等等。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7頁。

  勞動能力雖然在被使用以前按一定條件出賣,卻要在完成勞動以後,才得到報酬

  不管個別的工資形式如何,勞動能力雖然在被使用以前按一定條件出賣,卻要在完成勞動以後,才得到報酬(無論是按日、按周等等),不僅在計件工資制下如此,而且普遍如此。在這裡,貨幣先在觀念上作為購買手段,然後成為支付手段,因為商品在名義上轉移到買者那裡和實際的轉移是不同的。商品(勞動能力)的出賣,使用價值在法律上的轉讓和它在實際上的轉讓,在這裡從時間上說是不一致的。……誠然,工人在他生產的商品賣出以前得到工資(或者,至少可能得到工資,如果商品不是預先訂購,等等)。但是,在他(工人)得到工資以前,他的商品,他的勞動能力,已經消費在生產上,已經轉到買者(資本家)的手裡。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21頁。

  調節工資的各種規律是非常複雜的

  馬克思在《資本論》裡已經詳細地證明,調節工資的各種規律是非常複雜的,隨着情況的不同,時而這個規律占優勢,時而那個規律占優勢,所以它們絕對不是鐵的,反而是很有彈性的,這個問題根本不可能象拉薩爾所想象的那樣用三言兩語來了結。

  恩格斯:《恩格斯致奧古斯特·倍倍爾》(1875年3月18—28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1—122頁。

  

  資本就是對他人無酬勞動的支配

  資本就是對他人無酬勞動的支配。因此,只有當工人把自己的小屋子租給第三者,並以租金形式攫取第三者的一部分勞動產品時,他的小屋子才成為資本。由於工人自己居住在屋子裡,所以這屋子恰好就不會變成資本,正如我從裁縫那裡買來的衣服一穿上身就不再是資本一樣。擁有價值1000塔勒的小屋子的工人,的確不再是無產者了,然而只有薩克斯先生這樣的人才會稱他是資本家。

  但是,我們這個工人身上的資本家特徵還有其另一方面。我們假定,在某個工業地區里每個工人都有自己的小屋子,這已經成為通例。在這種場合,這個地區的工人階級便免費享用住房;住房費就不再算入工人的勞動力價值以內。但是,勞動力生產費用的任何降低,即工人生活必需品價格的任何長期降低,“根據國民經濟學的鐵的規律”,也就等於勞動力價值的降低,所以歸根到底會引起工資的相應降低。因此,工資下降的平均數量就會相當於節省下來的房租的平均數量,也就是說,工人住自己的房屋還是付了租金,不過不是像以前那樣以貨幣形式付給房東,而是以無酬勞動形式付給他為之做工的廠主。於是,工人投在小屋子上的儲蓄確實在一定的程度上會成為資本,但這個資本不歸他自己所有,而是歸那個雇他做工的資本家所有。

  可見,薩克斯先生甚至連在紙面上也沒有能把自己的那個工人變成資本家。

  恩格斯:《論住宅問題》(1872年5月—1873年1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80—281頁。

  如果所有工人都積蓄,那麼工資的普遍降低就會使他們又回到應有的水平

  如果所有工人都積蓄,那麼工資的普遍降低就會使他們又回到應有的水平,因為工人普遍積蓄就會向資本家表明:工人的工資普遍過高了,他們得到的工資超過了他們的商品——即對他們勞動的支配能力——的等價物。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6頁。

  那些最優秀的經濟學家從“勞動”價值出發而無法解決的困難,一到我們把“勞動力”價值作為出發點,就消失不見了那些最優秀的經濟學家從“勞動”價值出發而無法解決的困難,一到我們把“勞動力”價值作為出發點,就消失不見了。

  恩格斯:《卡·馬克思“僱傭勞動與資本”1891年單行本導言》(1891年4月30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8頁。

  (三)資本的分類

  資本的這兩個組成部分,從價值增殖過程的角度看,則是作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相區別的

  轉變為生產資料即原料、輔助材料、勞動資料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並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因此,我把它稱為不變資本部分,或簡稱為不變資本。

  相反,轉變為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改變自己的價值。它再生產自身的等價物和一個超過這個等價物而形成的餘額,剩餘價值。這個剩餘價值本身是可以變化的,是可大可小的。這部分資本從不變量不斷轉化為可變量。因此,我把它稱為可變資本部分,或簡稱為可變資本。資本的這兩個組成部分,從勞動過程的角度看,是作為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作為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相區別的;從價值增殖過程的角度看,則是作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相區別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3頁。

  作為生產條件進入生產過程的資本不變部分,在生產過程中是一個事先已知的價值

  作為生產條件進入生產過程的資本不變部分,在生產過程中是一個事先已知的價值,它必須再現在產品的價值中。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87頁。

  工人今天的勞動或下半年的勞動是用他上星期的勞動或上半年的勞動來支付的

  當工人把一部分生產資料轉化為產品的時候,他以前的一部分產品就再轉化為貨幣。

  工人今天的勞動或下半年的勞動是用他上星期的勞動或上半年的勞動來支付的。只要我們不是考察單個資本家和單個工人,而是考察資本家階級和工人階級,貨幣形式所造成的錯覺就會立即消失。資本家階級不斷地以貨幣形式發給工人階級票據,讓工人階級用來領取由它生產而為資本家階級所占有的產品中的一部分。工人也不斷地把這些票據還給資本家階級,以便從資本家階級那裡取得他自己的產品中屬於他自己的那一部分。產品的商品形式和商品的貨幣形式掩飾了這種交易。

  因此,可變資本不過是工人為維持和再生產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基金或勞動基金的一種特殊的歷史的表現形式;這種基金在一切社會生產制度下都始終必須由勞動者本身來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基金所以不斷以工人勞動的支付手段的形式流回到工人手裡,只是因為工人自己的產品不斷以資本的形式離開工人。但是勞動基金的這種表現形式絲毫沒有改變這樣一個事實:資本家把工人自己的對象化勞動預付給工人。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55頁。

  預付的可變資本不會把它自身的價值加到產品中去預付的可變資本不會把它自身的價值加到產品中去。不如說,在產品中代替可變資本價值出現的,是一個由勞動創造的新價值。可變資本的絕對價值量的變化,只要僅僅表現勞動力價格的變化,就絲毫不會改變商品價值的絕對量,因為它並不改變由活動的勞動力創造的這個新價值的絕對量。相反地,這種變化只會影響新價值的兩個組成部分的數量關係,其中,一個組成部分構成剩餘價值,另一個組成部分則補償可變資本,從而加入商品的成本價格。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頁。

  資本的構成要從雙重的意義上來理解

  資本的構成要從雙重的意義上來理解。從價值方面來看,資本的構成是由資本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比例,或者說,分為生產資料的價值和勞動力的價值即工資總額的比例來決定的。從在生產過程中發揮作用的物質方面來看,每一個資本都分為生產資料和活的勞動力;這種構成是由所使用的生產資料量和為使用這些生產資料而必需的勞動量之間的比例來決定的。我把前一種構成叫做資本的價值構成,把後一種構成叫做資本的技術構成。二者之間有密切的相互關係。為了表達這種關係,我把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並且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叫做資本的有機構成。凡是簡單地說資本構成的地方,始終應當理解為資本的有機構成。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7頁。

  我們把那種和社會平均資本有同樣構成的資本,叫作平均構成的資本

  我們把那種同社會平均資本相比,不變資本占的百分比高,從而可變資本占的百分比低的資本,叫作高構成的資本。反之,把那種同社會平均資本相比,不變資本比重小,而可變資本比重大的資本,叫作低構成的資本。最後,我們把那種和社會平均資本有同樣構成的資本,叫作平均構成的資本。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3頁。

  投在一個產業部門的資本的價值構成,也就是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的一定比率,總是表示一定程度的勞動生產率

  事實上,投在一個產業部門的資本的價值構成,也就是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的一定比率,總是表示一定程度的勞動生產率。所以,一旦這個比率的變化不是由不變資本的各個物質組成部分的單純的價值變化或工資的變化引起的,那也就必定表示,勞動生產率已經發生了變化,因此,我們常常可以看到,c、v和m這幾個因素的變化同時也包含着勞動生產率的變化。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頁。

  正如人類勞動力並非天然是資本一樣,生產資料也並非天然是資本由於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對價值的形成,從而也對剩餘價值的生產起着不同的作用,所以它們作為預付資本價值的存在形式,就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其次,作為生產資本的不同的組成部分,它們還有以下的區別:生產資料在它為資本家所有時,即使在生產過程之外,也仍然是他的資本,勞動力卻只有在生產過程之內,才是單個資本的存在形式。如果說,勞動力只有在它的賣者即僱傭工人手中才是商品,那麼相反,它只有在它的買者手中,即暫時握有它的使用權的資本家手中,才成為資本。生產資料本身,只有在勞動力作為生產資本的人的存在形式,能夠和生產資料相合併時,才成為生產資本的物的形態或生產資本。因此,正如人類勞動力並非天然是資本一樣,生產資料也並非天然是資本。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頁。

  固定在勞動資料上的這部分資本價值,和其他任何部分一樣要進行流通

  固定在勞動資料上的這部分資本價值,和其他任何部分一樣要進行流通。我們曾經一般地說過,全部資本價值是處在不斷流通之中,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切資本都是流動資本。但這裡考察的這個資本部分的流通是獨特的流通。首先,這個資本部分不是在它的使用形式上進行流通,進行流通的只是它的價值,並且這種流通是逐步地、一部分一部分進行的,和從它那裡轉移到作為商品進行流通的產品中去的價值相一致。在它執行職能的全部時間內,它的價值總有一部分固定在它裡面,和它幫助生產的商品相對立,保持着自己的獨立。由於這種特性,這部分不變資本取得了固定資本的形式。在生產過程中預付的資本的其他一切物質組成部分,則與此相反,形成流動資本。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7—178頁。

  同一些勞動資料,可以時而充當生產資料,時而充當消費資料同樣的物品是構成流動資本的組成部分,還是構成固定資本的組成部分,要看它在勞動過程中執行什麼職能。例如牲畜,作為役畜(勞動資料),是租地農場主的固定資本的物質存在方式,相反,作為肥育的牲畜(原料),卻是租地農場主的流動資本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同一物品可以時而成為生產資本的組成部分,時而屬於直接的消費基金。

  例如,一所房子,用做勞動場所,是生產資本的固定組成部分,用做住宅,就根本不是資本的形式,而只是一所住宅。在許多場合,同一些勞動資料,可以時而充當生產資料,時而充當消費資料。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7頁。

  雖然它們作為固定資本的職能預先決定它們的物質規定性,但它們的物質規定性決不預先決定它們作為固定資本的職能固定資本的特點,就是它呆在生產領域;固定在一定地方的資本甚至在最高程度上在物質方面具有這種性質;這並不妨礙其他固定資本不斷加入生產過程,從而不斷在物質上處於流通中,例如船舶及一切運輸工具。

  固定資本的另一個主要規定在於,正因為它加入生產過程,它就不作為商品離開生產過程,不投入流通。因此,它只是由於自己的交換價值而流通,而不是由於使用價值而流通。但這並不妨礙例如運輸工具加入個人消費。如果我乘火車,那麼不管怎麼說,我是利用交通。而實際上,火車車廂等等由於這種個人消費而磨損。然而,車廂從不離開生產過程,在這一定的情況下,這種過程對於乘客等等來說,同時就是個人消費過程。

  整個說來,至於這些物,以及上面剛剛提到的例外(但是,這種例外具有相當大的規模,因為它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已波及到一切交通工具和運輸工具),那麼,作為固定資本執行職能的勞動資料的特點,就是它不進入個人消費。但這並不是說,同樣一些物不能作為消費資料執行職能,例如建築物等等。這裡包括一切消費工具,如刀、叉、斧等等。

  這些消費工具中有許多可以直接充當生產工具。因此,雖然它們作為固定資本的職能預先決定它們的物質規定性,但它們的物質規定性決不預先決定它們作為固定資本的職能。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1864年),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06—407頁。

  固定資本是為自己創造出獨特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現實基礎固定資本是為自己創造出獨特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現實基礎,而資本的這種形式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的同樣規模和程度(不僅在機器本身的形式上,而且在一切可能的形式上)發展和擴大。因此,隨着固定資本的發展,年產品的不斷增大的部分便轉化為固定資本,而這種資本的不斷增大的部分是必需的,為的是補償一年內已消費的固定資本,對它進行修理並使它處於完好的狀態。因此,在固定資本的生產和構成固定資本的各要素的生產中,也使用(消費)總勞動的不斷增大的部分。隨着固定資本的使用,勞動生產力增長起來,從而同量勞動所生產的產品量也增長起來。(而固定資本所加入的價值部分至少應該等於它可以代替的勞動,但實際上應該小於它可以代替的勞動。)固定資本是已經生產出來的生產力,它們是再生產過程得以實現的物質基礎、前提和條件。

  同時,固定資本是先進科學的體現,也就是用來使自然物品和自然過程為勞動服務的那些手段的發現。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1864年),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16頁。

  正是在固定資本的生產中,和在流動資本的生產中相比,資本在更高程度上使自己成為目的本身並作為資本發揮作用既然固定資本的生產,甚至從物質方面來看,其直接目的不是為了生產直接的使用價值,也不是為了生產資本的直接再生產所需要的價值,即在創造價值的過程中又相對地代表使用價值的價值;相反地,固定資本的生產是為了生產創造價值的手段,就是說,它不是為了作為直接對象的價值,而是為了創造價值,為了價值增殖的手段這一生產的直接對象——從物質上看,價值的生產以生產對象本身的形式表現為生產的目的,也就是資本的生產力對象化這一目的,資本生產價值的能力對象化這一目的——,既然如此,那麼,正是在固定資本的生產中,和在流動資本的生產中相比,資本在更高程度上使自己成為目的本身並作為資本發揮作用。因此,從這方面來看,固定資本的規模和固定資本的生產在整個生產中所占的規模,也是以資本的生產方式為基礎的財富發展的尺度。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5—106頁。

  資本的生產過程的前提是,一切資本都只是以流動資本的形式流回一切資本,不管是流動資本還是固定資本,都來源於對他人勞動的占有,不僅起初是這樣,而且經常不斷地是這樣。但是正像我們看到的,這一過程要以不斷的小流通,即工資同勞動能力或生活資料的交換為前提。資本的生產過程的前提是,一切資本都只是以流動資本的形式流回;因此,固定資本只能通過一部分流動資本固定下來而得到更新;因此,為了生產固定資本,必須使用一部分已經創造出來的原料和消費一部分勞動(因此也有一部分生活資料同活勞動相交換)。例如,在農業中,有一部分產品被建造水渠的勞動所消費,或者有一部分穀物被用去交換鳥糞,交換化學物質等等,這些東西施在土地上,但實際上它們只有納入化學過程才有使用價值。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134頁。

  (四)剩餘價值

  最後從流通中取出的貨幣,多於起初投入的貨幣—W—G過程所以有內容,不是因為兩極有質的區別(二者都是貨幣),而只是因為它們有量的不同。最後從流通中取出的貨幣,多於起初投入的貨幣。例如,用100鎊買的棉花賣100鎊+10鎊,即110鎊。因此,這個過程的完整形式是G—W—G′。其中的′=G+△G,即等於原預付貨幣額加上一個增殖額。我把這個增殖額或超過原價值的餘額叫做剩餘價值。可見,原預付價值不僅在流通中保存下來,而且在流通中改變了自己的價值量,加上了一個剩餘價值,或者說增殖了。正是這種運動使價值轉化為資本。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6頁。

  資本家不僅要生產價值,而且要生產剩餘價值

  資本家所關心的是下述兩點。第一,他要生產具有交換價值的使用價值,要生產用來出售的物品,商品。第二,他要使生產出來的商品的價值,大於生產該商品所需要的各種商品即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為了購買它們,他已在商品市場上預付了寶貴的貨幣——的價值總和。他不僅要生產使用價值,而且要生產商品,不僅要生產使用價值,而且要生產價值,不僅要生產價值,而且要生產剩餘價值。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7—218頁。

  勞動力的價值和勞動力在勞動過程中的價值增殖,是兩個不同的量包含在勞動力中的過去勞動和勞動力所能提供的活勞動,勞動力一天的維持費和勞動力一天的耗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量。前者決定它的交換價值,後者構成它的使用價值。

  維持一個工人24小時的生活只需要半個工作日,這種情況並不妨礙工人勞動一整天。因此,勞動力的價值和勞動力在勞動過程中的價值增殖,是兩個不同的量。資本家購買勞動力時,正是看中了這個價值差額。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5頁。

  價值增殖過程不外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價值增殖過程不外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如果價值形成過程只持續到這樣一點,即資本所支付的勞動力價值恰好為新的等價物所補償,那就是單純的價值形成過程。如果價值形成過程超過這一點而持續下去,那就成為價值增殖過程。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7頁。

  機器是生產剩餘價值的手段

  像其他一切發展勞動生產力的方法一樣,機器是要使商品便宜,是要縮短工人為自己花費的工作日部分,以便延長他無償地給予資本家的工作日部分。機器是生產剩餘價值的手段。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7頁。

  使各種經濟的社會形態例如奴隸社會和僱傭勞動的社會區別開來的,只是從直接生產者身上,勞動者身上,榨取這種剩餘勞動的形式因為工人在生產勞動力日價值(如三先令)的工作日部分內,只是生產資本家已經支付的勞動力價值的等價物,就是說,只是用新創造的價值來補償預付的可變資本的價值,所以,這種價值的生產只是表現為再生產。因此,我把進行這種再生產的工作日部分稱為必要勞動時間,把在這部分時間內耗費的勞動稱為必要勞動。這種勞動對工人來說所以必要,是因為它不以他的勞動的社會的形式為轉移。這種勞動對資本和資本世界來說所以必要,是因為工人的經常存在是它們的基礎。

  勞動過程的第二段時間,工人超出必要勞動的界限做工的時間,雖然耗費工人的勞動,耗費勞動力,但並不為工人形成任何價值。這段時間形成剩餘價值,剩餘價值以從無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誘着資本家。我把工作日的這部分稱為剩餘勞動時間,把這段時間內耗費的勞動稱為剩餘勞動。把價值看做只是勞動時間的凝結,只是對象化的勞動,這對於認識價值本身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同樣,把剩餘價值看做只是剩餘勞動時間的凝結,只是對象化的剩餘勞動,這對於認識剩餘價值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使各種經濟的社會形態例如奴隸社會和僱傭勞動的社會區別開來的,只是從直接生產者身上,勞動者身上,榨取這種剩餘勞動的形式。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0—251頁。

  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在於單個產品從而產品總量包含儘可能多的無酬勞動

  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並不在於單個產品從而產品總量包含儘可能多的勞動,而是在於它們包含儘可能多的無酬勞動。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61—1863年手稿)》(1861年8月—1863 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8頁。

  工人生產他的勞動力的補償價值的時間和生產剩餘價值的時間之和,構成他的勞動時間的絕對量——工作日

  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之和,工人生產他的勞動力的補償價值的時間和生產剩餘價值的時間之和,構成他的勞動時間的絕對量——工作日。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6頁。

  資本自行增殖的秘密歸結為資本對別人的一定數量的無酬勞動的支配權

  資本不僅像亞·斯密所說的那樣,是對勞動的支配權。按其本質來說,它是對無酬勞動的支配權。一切剩餘價值,不論它後來在利潤、利息、地租等等哪種特殊形式上結晶起來,實質上都是無酬勞動時間的化身。資本自行增殖的秘密歸結為資本對別人的一定數量的無酬勞動的支配權。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1頁。

  剩餘價值的相對量,即可變資本價值增殖的比率,顯然由剩餘價值同可變資本的比率來決定

  剩餘價值的相對量,即可變資本價值增殖的比率,顯然由剩餘價值同可變資本的比率來決定,或者用來表示。……我把可變資本的這種相對的價值增殖或剩餘價值的相對量,稱為剩餘價值率。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9頁。

  剩餘價值和可變資本之比等於剩餘勞動和必要勞動之比因為可變資本的價值等於它所購買的勞動力的價值,因為這個勞動力的價值決定工作日的必要部分,而剩餘價值又由工作日的剩餘部分決定,所以從這裡可以得出結論:剩餘價值和可變資本之比等於剩餘勞動和必要勞動之比,或者說,剩餘價值率。這

  兩個比率把同一種關係表示在不同的形式上:一種是對象化勞動的形式,另一種是流動勞動的形式。

  因此,剩餘價值率是勞動力受資本剝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資本家剝削的程度的準確表現。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1—252頁。

  在勞動剝削程度相等時,資本100所推動的勞動量,從而它所占有的剩餘勞動量,取決於它的可變組成部分的大小在勞動剝削程度相等時,資本100所推動的勞動量,從而它所占有的剩餘勞動量,取決於它的可變組成部分的大小。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頁。

  一年內生產的剩餘價值量,等於實際剩餘價值率乘以剩餘價值生產上所使用的可變資本

  年剩餘價值率等於

  。但一年內生產的剩餘價值量,等於實際剩餘

  價值率乘以剩餘價值生產上所使用的可變資本。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8頁。

  年剩餘價值率總是=m′

  年剩餘價值率總是=m′n,也就是等於一個周轉期間內消耗的可變資本在這個周轉期間內所生產的剩餘價值的實際比率,乘以這個可變資本在一年內周轉的次數,或(這是同一回事)乘以它的以年為單位計算的周轉時間的倒數。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8頁。

  我們把代表剩餘價值的那部分產品稱為剩餘產品我們把代表剩餘價值的那部分產品稱為剩餘產品。決定剩餘價值率的,不是剩餘價值同資本總額的比率,而是剩餘價值同資本的可變組成部分的比率,同樣,決定剩餘產品的水平的,也不是剩餘產品同總產品的其餘部分的比率,而是剩餘產品同代表必要勞動的那部分產品的比率。剩餘價值的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決定的目的,同樣,富的程度不是由產品的絕對量來計量,而是由剩餘產品的相對量來計量。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5頁。

  所生產的剩餘價值量,等於預付的可變資本量乘以剩餘價值率所生產的剩餘價值量,等於一個工人一個工作日所提供的剩餘價值乘以所使用的工人人數。又因為在勞動力價值已定的情況下,一個工人所生產的剩餘價值量是由剩餘價值率決定的,由此就得出如下第一個規律:所生產的剩餘價值量,等於預付的可變資本量乘以剩餘價值率,或者說,是由同一個資本家同時剝削的勞動力的數目與單個勞動力受剝削的程度之間的複比決定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2頁。

  在一定限度內,資本所能榨取的勞動的供給,並不取決於工人的供給

  可變資本的減少,可以由勞動力受剝削的程度的按比例的提高來抵償,或者說,所雇用的工人人數的減少,可以由工作日的按比例的延長來抵償。因此在一定限度內,資本所能榨取的勞動的供給,並不取決於工人的供給。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3頁。

  我把通過延長工作日而生產的剩餘價值,叫做絕對剩餘價值我把通過延長工作日而生產的剩餘價值,叫做絕對剩餘價值;相反,我把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地改變工作日的兩個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產的剩餘價值,叫做相對剩餘價值。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6頁。

  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構成資本主義制度的一般基礎,並且是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起點

  把工作日延長,使之超出工人只生產自己勞動力價值的等價物的那個點,並由資本占有這部分剩餘勞動,這就是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構成資本主義制度的一般基礎,並且是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起點。就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來說,工作日一開始就分成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這兩個部分。為了延長剩餘勞動,就要通過以較少的時間生產出工資的等價物的各種方法來縮短必要勞動。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只同工作日的長度有關;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使勞動的技術過程和社會組織發生徹底的革命。

  因此,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以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為前提;這種生產方式連同它的方法、手段和條件本身,最初是在勞動在形式上從屬於資本的基礎上自發地產生和發展的。勞動對資本的這種形式上的從屬,又讓位於勞動對資本的實際上的從屬。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3頁。

  剩餘價值的增加或減少始終是勞動力價值相應的減少或增加的結果剩餘價值的增加或減少始終是勞動力價值相應的減少或增加的結果,而決不是這種減少或增加的原因。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6頁。

  剩餘價值的大小和工作日的長短成正比,和工資的高低成反比剩餘價值的大小和工作日的長短成正比,和工資的高低成反比。

  恩格斯:《致勞拉·拉法格》(1884年11月23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43頁。

  相對剩餘價值與勞動生產力成正比

  商品的價值與勞動生產力成反比。勞動力的價值也是這樣,因為它是由商品價值決定的。相反,相對剩餘價值與勞動生產力成正比。它隨着生產力提高而提高,隨着生產力降低而降低。在貨幣價值不變的情況下,一個十二小時社會平均工作日總是生產6先令的價值產品,而不管這個價值額以怎樣的比例分割為勞動力價值的等價物和剩餘價值。但是,如果由於生產力的提高,每天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從而勞動力的日價值,從5先令下降到先令,那麼剩餘價值就從1先令增加到3先令。為了再生產勞動力的價值,從前需要10個勞動小時,現在只需要6個勞動小時。有4個勞動小時空了出來,可以併入剩餘勞動的範圍。

  因此,提高勞動生產力來使商品便宜,並通過商品便宜來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資本的內在的衝動和經常的趨勢。

  商品的絕對價值本身,是生產商品的資本家所不關心的。他關心的只是商品所包含的、在出售時實現的剩餘價值。剩餘價值的實現自然就包含着預付價值的補償。因為相對剩餘價值的增加和勞動生產力的發展成正比,而商品價值的降低和勞動生產力的發展成反比,也就是說,因為同一過程使商品便宜,並使商品中包含的剩餘價值提高,所以這就解開了一個謎:為什麼只是關心生產交換價值的資本家,總是力求降低商品的交換價值;這也就是政治經濟學奠基人之一魁奈用來為難他的論敵、而後者至今還沒有回答的那個矛盾。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1—372頁。

  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通過發展勞動生產力來節約勞動,目的決不是為了縮短工作日

  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通過發展勞動生產力來節約勞動,目的決不是為了縮短工作日。它的目的只是為了縮短生產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勞動時間。……在資本主義生產中,發展勞動生產力的目的,是為了縮短工人必須為自己勞動的工作日部分,以此來延長工人能夠無償地為資本家勞動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2—373頁。

  這裡還有一種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甚至不延長工作日,使用機器就可以增加絕對勞動時間,從而增加絕對剩餘價值這裡還有一種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甚至不延長工作日,使用機器就可以增加絕對勞動時間,從而增加絕對剩餘價值。這是通過所謂濃縮勞動時間的辦法來實現的,這時,每一分一秒都充滿了更多的勞動;勞動強度提高了。由於採用機器,不僅勞動生產率(從而勞動質量)提高了,而且在一定時間內消耗的勞動量也增加了。時間的間隙由於所謂勞動緊湊而縮小了。因此,一個勞動小時所提供的勞動量,可能等於完全不使用機器或使用不那麼完善的機器的平均勞動條件下的 個勞動小時的勞動量。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61—1863年手稿)》(1861年8月—1863 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4頁。

  無論是絕對剩餘勞動,還是相對剩餘勞動,並非來源於機器所代替的勞動能力,而是來源於機器使用的勞動能力

  資本通過使用機器而產生的剩餘價值,即剩餘勞動,——無論是絕對剩餘勞動,還是相對剩餘勞動,並非來源於機器所代替的勞動能力,而是來源於機器使用的勞動能力。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61—1863年手稿)》(1861年8月—1863 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頁。

  這種建立在生產方式的變化所引起的商品的個別價值和社會價值之間的差額上的剩餘價值是一個暫時的量

  因為商品的價值是由該生產階段上生產商品的平均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所以用超過該生產階段平均水平的更有生產效率的勞動方法作為例外生產出來的那個商品的個別價值,低於這個商品的一般的或社會的價值。因此,如果它以低於同類商品的社會價值而高於它的個別價值出售,也就是說,按一種不把它的個別價值和它的普遍價值之間的差別拉平的價值出售,那麼它便是高於自己的價值出售,或者說,包含在其中的勞動和通常生產它的平均勞動相比成了當時較高級的勞動。但是在生產它時所使用的工人的勞動能力並沒有得到較高的報酬。這一差額因而落入資本家的腰包並形成他的剩餘價值。這種建立在生產方式的變化所引起的商品的個別價值和社會價值之間的差額上的剩餘價值是一個暫時的量,一旦新的生產方式成為普遍的並且本身變成平均的生產方式時,這種剩餘價值便等於零。但是,這一暫時的剩餘價值是生產方式變化的直接結果。因此它成了資本家的直接動機,因此這一動機在資本所掌握的一切生產領域中同樣地占統治地位,而不以它們生產的使用價值為轉移,從而不以該種產品是否進入工人的必要生活資料或勞動能力的再生產為轉移。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61—1863年手稿)》(1861年8月—1863 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8—389頁。

  採用改良的生產方式的資本家,比同行業的其餘資本家在一個工作日中占有更大的部分作為剩餘勞動

  採用改良的生產方式的資本家,比同行業的其餘資本家在一個工作日中占有更大的部分作為剩餘勞動。他個別地所做的,就是資本全體在生產相對剩餘價值的場合所做的。但是另一方面,當新的生產方式被普遍採用,因而比較便宜地生產出來的商品的個別價值和它的社會價值之間的差額消失的時候,這個超額剩餘價值也就消失。價值由勞動時間決定這同一規律,既會使採用新方法的資本家感覺到,他必須低於商品的社會價值來出售自己的商品,又會作為競爭的強制規律,迫使他的競爭者也採用新的生產方式。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0—371頁。

  在貨幣價值下降時,如果勞動價格不按同一比例提高,那末,勞動價格就會下降,剩餘價值率就會提高

  在貨幣價值下降時,如果勞動價格不按同一比例提高,那末,勞動價格就會下降,剩餘價值率就會提高,所以,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利潤率就上升。當貨幣價值繼續下降時,利潤率上升僅僅是由於工資下降造成的;而工資下降則是由於工資的變化只能緩慢地與貨幣價值的變化相適應這種情況造成的。(十六世紀末和十七世紀的情況就是如此。)相反地,如果隨着貨幣價值上升的同時,工資不按同一比例下降,那末,剩餘價值率就下降,所以,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利潤率也下降。

  馬克思:《馬克思致恩格斯》(1868年4月22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65—66頁。

  總資本的價值量本來同剩餘價值量沒有任何內在關係,至少沒有直接的內在關係

  總資本的價值量本來同剩餘價值量沒有任何內在關係,至少沒有直接的內在關係。就總資本的物質要素來說,總資本減去可變資本,也就是不變資本,是由實現勞動的物質條件即勞動資料和勞動材料構成的。要使一定量勞動實現在商品中,從而形成價值,就需要一定量的勞動材料和勞動資料。在勞動的量和這個活勞動要追加於其上的生產資料的量之間,按照追加勞動的特殊性質,存在一定的技術關係。……重要的只是技術上必要的量。

  原料或勞動資料不管貴賤都是完全沒有關係的;只要它們具有所要求的使用價值,並且和要被吸收的活勞動保持一個技術上規定的比例就行了。……因此,在不變資本價值和剩餘價值之間,從而在總資本價值(=c+v)和剩餘價值之間,沒有任何內在的、必然的關係。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55頁。

  在僱傭勞動制度的基礎上,甚至無償的勞動也好像是有償的勞動在僱傭勞動制度的基礎上,甚至無償的勞動也好像是有償的勞動;反之,奴隸的那部分有償的勞動,卻好像是無償的勞動。奴隸因為要工作,自然必須生活,他的工作日的一部分就用於抵償他自己維持生活的價值;但是,由於他和他的主人沒有訂立合同,雙方又沒有什麼買賣行為,所以他的全部勞動似乎都是白干的。

  馬克思:《工資、價格和利潤》(1865年5月20日—6月24日之間),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頁。

  雖然任何剩餘價值都表現為某種剩餘產品,但是剩餘產品本身不代表剩餘價值

  雖然任何剩餘價值都表現為某種剩餘產品,但是剩餘產品本身不代表剩餘價值。假定產品根本不包含剩餘價值,例如,一個農民有自己的工具(再加上自己的土地),他勞動的時間正好只是一個僱傭工人為補償自己的工資而勞動的時間,比方說6小時。如果是豐年,他的產品可能加倍,但是全部產品的價值仍然和過去一樣。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有剩餘產品,卻沒有剩餘價值。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08頁。

  超過勞動者個人需要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是全部社會的基礎,並且首先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

  重農學派的正確之點在於,剩餘價值的全部生產,從而資本的全部發展,按自然基礎來說,實際上都是建立在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上的。如果人在一個工作日內,不能生產出比每個勞動者再生產自身所需的生活資料更多的生活資料,在最狹窄的意義上說,也就是生產出更多的農產品,如果他全部勞動力每日的耗費只夠再生產他滿足個人需要所不可缺少的生活資料,那就根本談不上剩餘產品,也談不上剩餘價值。超過勞動者個人需要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是全部社會的基礎,並且首先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資本主義生產,使社會中一個越來越增大的部分,脫離直接生活資料的生產,並且像斯圖亞特所說的那樣,轉化為自由人手,使他們可以在別的部門任人剝削。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88頁。

  工資的價值完全取決於工作日中工人為他自己勞動的那一部分和歸資本家所有的那一部分勞動時間的比例

  確立相對工資的概念是李嘉圖的最大功績之一。其要點就是:工資的價值(因而還有利潤的價值)完全取決於工作日中工人為他自己勞動(為了生產或再生產他的工資)的那一部分和歸資本家所有的那一部分勞動時間的比例。這一點在經濟學上非常重要,事實上這只是對正確的剩餘價值理論的另一種表達。其次,這一點對理解兩個階級的社會關係是很重要的。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7—28頁。

  只有為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或者為資本的自行增殖服務的工人,才是生產工人

  資本主義生產不僅是商品的生產,它實質上是剩餘價值的生產。工人不是為自己生產,而是為資本生產。因此,工人單是進行生產已經不夠了。他必須生產剩餘價值。只有為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或者為資本的自行增殖服務的工人,才是生產工人。如果可以在物質生產領域以外舉一個例子,那麼,一個教員只有當他不僅訓練孩子的頭腦,而且還為校董的發財致富勞碌時,他才是生產工人。校董不把他的資本投入香腸工廠,而投入教育工廠,這並不使事情有任何改變。因此,生產工人的概念決不只包含活動和效果之間的關係,工人和勞動產品之間的關係,而且還包含一種特殊社會的、歷史地產生的生產關係。

  這種生產關係把工人變成資本增殖的直接手段。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2頁。

  資本家實際上知道剩餘價值或資本增殖的秘密

  資本家實際上知道剩餘價值或資本增殖的秘密。這一點可以由他在生產過程中的一切行為,由他瘋狂追求剩餘勞動得到證明。……他處在生產領域中的時候所懂得的東西,他在流通領域中已經不能懂得了。

  ……促使貨幣貯藏者把商品的價值和價值形式混淆起來的那種錯覺,也使資本家把剩餘價值的創造和它轉化為金或銀混淆起來。

  前面我們已經看到,由於商品轉化為貨幣對商品的單個賣者來說是一個困難的和充滿危險的過程,這種混亂就鞏固下來了。對於大量生產、因而必須大量出售的資本家來說,隨着營業規模的擴大,危險也增加起來。如果他原先沒有占有整個工人大軍的剩餘產品,那他現在就不需要出賣這種產品。而他恰恰相反,用他出賣這種產品所花費的勞動來解釋對他人勞動產品的占有。不生產商品而只是盜竊商品的比耳·賽克斯還可以更加天花亂墜地談論出售商品的危險。

  其次,資本家通過出賣商品來實現從他的工人那裡榨取來的剩餘價值的多少,不僅隨着市場價格的一般波動而改變。在商品市場上資本家同“資本家”相對立。狡猾對狡猾開始單獨決鬥。……在單個資本家生產的剩餘價值和他出賣商品所實現的剩餘價值之間出現了量的差別。在這種不正當交易的時候,不僅是剩餘價值,甚至一部分資本價值也可能不付等價物而更換所有者。在那些得到資本價值的人的手裡,這一部分不斷形成剩餘價值。

  由於市場變化無常,這種變化實際上只是改變已有的價值的分配,結果,剩餘價值的來源就變得不清楚了,資本家本人最後再也不知道什麼是什麼了。

  馬克思:《資本的流通過程》(1868年底—1870年中),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0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9—11頁。

  如果某一商品高於或低於自己的價值出售,那只不過是剩餘價值在不同資本家之間,在買者和賣者之間的分配發生了變化如果某一商品高於或低於自己的價值出售,那只不過是剩餘價值在不同資本家之間,在買者和賣者之間的分配發生了變化。這種分配的變化,或者說,不同的人們在自己中間分割剩餘價值的比例的變化,絲毫不改變剩餘價值的量,也不改變剩餘價值的性質。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2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5頁。

  五 生產和服務

  (一)生產過程

  現代工業從來不把某一生產過程的現存形式看成和當做最後的形式現代工業從來不把某一生產過程的現存形式看成和當做最後的形式。因此,現代工業的技術基礎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產方式的技術基礎本質上是保守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0頁。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資本的生產過程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不僅是商品的生產過程,而且是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是剩餘勞動的吸收,因而是資本的生產過程。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冊,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8頁。

  一個棉紡織廠的工人是不是只生產棉織品呢?

  一個棉紡織廠的工人是不是只生產棉織品呢?不是,他生產資本。他生產重新供人利用去支配他的勞動並通過他的勞動創造新價值的價值。

  馬克思:《僱傭勞動與資本》(1847年12月下半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727頁。

  不再是工人使用生產資料,而是生產資料使用工人了如果我們從勞動過程的觀點來考察生產過程,那麼工人並不是把生產資料當做資本,而只是把它當做自己有目的的生產活動的手段和材料。例如在製革廠,工人只是把皮革當做自己的勞動對象。他不是鞣資本家的皮。可是,只要我們從價值增殖過程的觀點來考察生產過程,情形就不同了。生產資料立即轉化為吮吸他人勞動的手段。不再是工人使用生產資料,而是生產資料使用工人了。不是工人把生產資料當做自己生產活動的物質要素來消費,而是生產資料把工人當做自己的生活過程的酵母來消費,並且資本的生活過程只是資本作為自行增殖的價值的運動。夜間停止不用、不吮吸活勞動的熔爐和廠房,對資本家說來是一種“純粹的損失”。因此,熔爐和廠房就造成了要勞動力“做夜工的要求”。貨幣單純地轉化為生產過程的物質因素,轉化為生產資料,就使生產資料轉化為占有他人勞動和剩餘勞動的合法權和強制權。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9—360頁。

  勞動過程,就它是資本家消費勞動力的過程來說,顯示出兩個特殊現象

  勞動過程,就它是資本家消費勞動力的過程來說,顯示出兩個特殊現象。

  工人在資本家的監督下勞動,他的勞動屬於資本家。資本家進行監視,使勞動正常進行,使生產資料用得合乎目的,即原料不浪費,勞動工具受到愛惜,也就是使勞動工具的損壞只限於在勞動中它被使用時損耗的必要程度。

  其次,產品是資本家的所有物,而不是直接生產者工人的所有物。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6頁。

  在生產過程中,資本發展成為對勞動,即對發揮作用的勞動力或工人本身的指揮權

  在生產過程中,資本發展成為對勞動,即對發揮作用的勞動力或工人本身的指揮權。

  人格化的資本即資本家,監督工人有規則地並以應有的強度工作。

  其次,資本發展成為一種強制關係,迫使工人階級超出自身生活需要的狹隘範圍而從事更多的勞動。作為他人辛勤勞動的製造者,作為剩餘勞動的榨取者和勞動力的剝削者,資本在精力、貪婪和效率方面,遠遠超過了以往一切以直接強制勞動為基礎的生產制度。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9頁。

  資本主義生產的特徵是,勞動條件作為某種獨立的、人格化的東西同活勞動相對立

  資本主義生產的特徵是,勞動條件作為某種獨立的、人格化的東西同活勞動相對立,不是工人使用勞動條件,而是勞動條件使用工人。正因為這樣,勞動條件才成為資本,而擁有勞動條件的商品所有者則作為資本家同工人相對立。在實際的勞動過程中,勞動條件同活勞動的這種分離當然不再存在了,但是勞動的總過程卻是資本的過程,是歸結為資本的過程。工人在這個過程中是作為勞動出現的,因而他本身是資本的一個要素。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14頁。

  我們稱為資本主義生產的是這樣一種社會生產方式,在這種生產方式下,生產過程從屬於資本

  我們稱為資本主義生產的是這樣一種社會生產方式,在這種生產方式下,生產過程從屬於資本,或者說,這種生產方式以資本和僱傭勞動的關係為基礎,而且這種關係是起決定作用的、占支配地位的生產方式。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2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3—154頁。

  以錢賺錢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目的

  以錢賺錢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目的——財富在其一般形式上的增加,也就是以貨幣形式表現出來的社會對象化勞動的數量的增加。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2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頁。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點,恰恰在於它把各種不同的勞動,分配給不同的人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點,恰恰在於它把各種不同的勞動,因而也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或者說,把以腦力勞動為主或者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各種勞動分離開來,分配給不同的人。但是,這一點並不妨礙物質產品是所有這些人的共同勞動的產品,或者說,並不妨礙他們的共同勞動產品對象化在物質財富中;另一方面,這一分離也絲毫不妨礙:這些人中的每一個人對資本的關係是僱傭勞動者的關係,是在這個特定意義上的生產工人的關係。所有這些人不僅直接從事物質財富的生產,並且用自己的勞動直接同作為資本的貨幣交換,因而不僅把自己的工資再生產出來,並且還直接為資本家創造剩餘價值。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61—1863年手稿)》(1861年8月—1863 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8頁。

  當產品完成自己的形態變化,從一個階段轉到另一個階段的時候,並存勞動就同時生產出產品的不同階段

  因為不斷的、重新開始的生產過程就是再生產過程,所以它同樣是由並存勞動決定的,當產品完成自己的形態變化,從一個階段轉到另一個階段的時候,並存勞動就同時生產出產品的不同階段。棉花、棉紗和布——所有這一切不只是一個在一個之後,一個由另一個生產出來,而且也是同時並行地生產出來和再生產出來。當我在考察單個商品的生產過程時,表現為以前的勞動的結果的東西,在我考察該商品的再生產過程時,也就是說,當我從該商品的不斷進行的生產過程,從這個生產過程的條件的總和,而不只是從一個孤立的行為或有限的空間來考察該商品的生產過程時,就同時表現為並存勞動的結果。這不只是經過不同階段的循環,而且是商品在其屬於特殊生產領域和形成不同勞動部門的一切階段上的並行生產。如果同一個農民先種亞麻,然後把它紡成紗,再把它織成布,那末這些工序就有連續性,但是沒有同時性,而同時性則以建立在社會內部分工基礎上的生產方式為前提。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07—308頁。

  這種管理的職能作為資本的特殊職能取得了特殊的性質一旦從屬於資本的勞動成為協作勞動,這種管理、監督和調節的職能就成為資本的職能。這種管理的職能作為資本的特殊職能取得了特殊的性質。

  首先,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動機和決定目的,是資本儘可能多地自行增殖,也就是儘可能多地生產剩餘價值,因而也就是資本家儘可能多地剝削勞動力。隨着同時雇用的工人人數的增加,他們的反抗也加劇了,因此資本為壓制這種反抗所施加的壓力也必然增加。

  資本家的管理不僅是一種由社會勞動過程的性質產生並屬於社會勞動過程的特殊職能,它同時也是剝削一種社會勞動過程的職能,因而也是由剝削者和他所剝削的原料之間不可避免的對抗決定的。同樣,隨着作為他人的財產而同僱傭工人相對立的生產資料的規模的增大,對這些生產資料的合理使用進行監督的必要性也增加了。其次,僱傭工人的協作只是資本同時使用他們的結果。他們的職能上的聯繫和他們作為生產總體所形成的統一,存在於他們之外,存在於把他們集合和聯結在一起的資本中。因此,他們的勞動的聯繫,在觀念上作為資本家的計劃,在實踐中作為資本家的權威,作為他人意志——他們的活動必須服從這個意志的目的——的權力,而和他們相對立。

  因此,如果說資本主義的管理就其內容來說是二重的,——因為它所管理的生產過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製造產品的社會勞動過程,另一方面是資本的價值增殖過程,——那麼,資本主義的管理就其形式來說是專制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4—385頁。

  在資本主義生產中,資本作為勞動的統治者的職能,落在資本家或者由資本家付酬的職員——資本家的代理人的身上在資本主義生產中,資本作為勞動的統治者的職能,落在資本家或者由資本家付酬的職員——資本家的代理人的身上。這種職能只要不是由合作勞動的性質,而是由勞動條件對勞動本身的統治產生的,它也就要隨着資本主義生產一起消失。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94頁。

  在機器上實現了的科學,作為資本同工人相對立工人的勞動的社會性質作為從某種意義上說資本化的東西同工人相對立(例如,在機器生產部門,勞動的可見產品表現為勞動的統治者),在這個過程中,各種自然力和科學——歷史發展總過程的產物,它抽象地表現了這一發展總過程的精華——自然也發生同樣的情況:它們作為資本的力量同工人相對立。科學及其應用,事實上同單個工人的技能和知識分離了,雖然它們——從它們的源泉來看——又是勞動的產品,然而在它們進入勞動過程的一切地方,它們都表現為被併入資本的東西。使用機器的資本家不必懂得機器(見尤爾的着作)。但是,在機器上實現了的科學,作為資本同工人相對立。而事實上,以社會勞動為基礎的所有這些對科學、自然力和大量勞動產品的應用本身,只表現為剝削勞動的手段,表現為占有剩餘勞動的手段,因而,表現為屬於資本而同勞動對立的力量。資本使用這一切手段,當然只是為了剝削勞動,但是為了剝削勞動,資本必然要在生產過程中使用這些手段。所以,勞動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這個發展的條件就表現為資本的行為,這種行為不僅是不管單個工人的意志如何而完成的,而且是直接反對單個工人的。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冊,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20—421頁。

  生產過程中勞動的分工和結合,是不費資本家分文的機構生產過程中勞動的分工和結合,是不費資本家分文的機構。資本家支付報酬的,只是單個的勞動力,而不是他們的結合,不是勞動的社會力。科學的力量也是不費資本家分文的另一種生產力。其次,人口的增長,也是這種不費資本家分文的生產力。但只是由於占有資本,——尤其是機器體系形式上的資本——,資本家才能攫取這些無償的生產力:未開發的自然資源和自然力,以及隨着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的歷史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勞動的全部社會力。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53頁。

  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勢必引起科學和勞動的分離,同時使科學本身被應用到物質生產上去

  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勢必引起科學和勞動的分離,同時使科學本身被應用到物質生產上去。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89頁。

  科學獲得的使命是:成為生產財富的手段,成為致富的手段自然因素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自然因素被列入資本的組成部分——是同科學作為生產過程的獨立因素的發展相一致的。生產過程成了科學的應用,而科學反過來成了生產過程的因素即所謂職能。每一項發現都成了新的發明或生產方法的新的改進的基礎。只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學為直接的生產過程服務,同時,生產的發展反過來又為從理論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科學獲得的使命是:成為生產財富的手段,成為致富的手段。

  只有在這種生產方式下,才第一次產生了只有用科學方法才能解決的實際問題。只有現在,實驗和觀察——以及生產過程本身的迫切需要——才第一次達到使科學的應用成為可能和必要的那樣一種規模。現在,科學,人類理論的進步,得到了利用。資本不創造科學,但是它為了生產過程的需要,利用科學,占有科學。這樣一來,科學作為應用於生產的科學同時就和直接勞動相分離,而在以前的生產階段上,範圍有限的知識和經驗是同勞動本身直接聯繫在一起的,並沒有發展成為同勞動相分離的獨立的力量,因而整個說來從未超出製作方法的積累的範圍,這種積累是一代代加以充實的,並且是很緩慢地、一點一點地擴大的。(憑經驗掌握每一種手藝的秘密。)手和腦還沒有相互分離。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0頁。

  生產上利用的自然物質,如土地、海洋、礦山、森林等等,不是資本的價值要素

  生產上利用的自然物質,如土地、海洋、礦山、森林等等,不是資本的價值要素。

  ……撇開自然物質不說,各種不費分文的自然力,也可以作為要素,以或大或小的效能併入生產過程。它們發揮效能的程度,取決於不花費資本家分文的各種方法和科學進步。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4頁。

  資本的趨勢是賦予生產以科學的性質,而直接勞動則被貶低為只是生產過程的一個要素

  只有當勞動資料不僅在形式上被規定為固定資本,而且揚棄了自己的直接形式,從而,固定資本在生產過程內部作為機器來同勞動相對立的時候,而整個生產過程不是從屬於工人的直接技巧,而是表現為科學在工藝上的應用的時候,只有到這個時候,資本才獲得了充分的發展,或者說,資本才造成了與自己相適合的生產方式。可見,資本的趨勢是賦予生產以科學的性質,而直接勞動則被貶低為只是生產過程的一個要素。同價值轉化為資本時的情形一樣,在資本的進一步發展中,我們看到:一方面,資本是以生產力的一定的現有的歷史發展為前提的——在這些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另一方面,資本又推動和促進生產力向前發展。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3—94頁。

  作為生產者出現的,是社會活動的結合

  正如隨着大工業的發展,大工業所依據的基礎——占有他人的勞動時間——不再構成或創造財富一樣,隨着大工業的這種發展,直接勞動本身不再是生產的基礎,一方面因為直接勞動變成主要是看管和調節的活動,其次也是因為,產品不再是單個直接勞動的產品,相反地,作為生產者出現的,是社會活動的結合。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105頁。

  工人作為社會工人所發揮的生產力,是資本的生產力工人作為獨立的人是單個的人,他們和同一資本發生關係,但是彼此不發生關係。他們的協作是在勞動過程中才開始的,但是在勞動過程中他們已經不再屬於自己了。他們一進入勞動過程,便併入資本。作為協作的人,作為一個工作有機體的肢體,他們本身只不過是資本的一種特殊存在方式。因此,工人作為社會工人所發揮的生產力,是資本的生產力。只要把工人置於一定的條件下,勞動的社會生產力就無須支付報酬而發揮出來,而資本正是把工人置於這樣的條件之下的。因為勞動的社會生產力不費資本分文,另一方面,又因為工人在他的勞動本身屬於資本以前不能發揮這種生產力,所以勞動的社會生產力好像是資本天然具有的生產力,是資本內在的生產力。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6—387頁。

  資本的生產時間雖然可以和它的勞動時間不一致,但前者總是包含後者,而且超過的部分本身就是生產過程的條件資本的生產時間雖然可以和它的勞動時間不一致,但前者總是包含後者,而且超過的部分本身就是生產過程的條件。因此,生產時間總是指這樣的時間,在這個時間內,資本生產使用價值並自行增殖,因而執行生產資本的職能,儘管它也包含這樣的時間,在這個時間內,資本是潛在的,或者也進行生產但並不自行增殖。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頁。

  生產時間和勞動時間的不一致,只能是由自然條件引起的,這些自然條件在這裡直接妨礙勞動的利用,即妨礙資本占有剩餘勞動生產時間和勞動時間的不一致,只能是由自然條件引起的,這些自然條件在這裡直接妨礙勞動的利用,即妨礙資本占有剩餘勞動。資本遇到的這些障礙當然不會帶來利益,從資本的角度看,只會是損失。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4頁。

  我們講勞動期間,指的是一定生產部門為提供一件成品所必需的互相連接的工作日的數目

  我們講工作日,指的是工人每天必須耗費勞動力,每天必須勞動的勞動時間的長短。

  而我們講勞動期間,指的是一定生產部門為提供一件成品所必需的互相連接的工作日的數目。在這裡,每個工作日的產品只是局部產品,它每天繼續被加工,到一個或長或短的勞動期間結束的時候,才取得完成的形態,成為一個完成的使用價值。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7頁。

  如果工程不繼續進行,已經在生產上消費掉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就會白白地耗費

  由於危機而發生的社會生產過程的中斷、紊亂,對於具有可分立性質的勞動產品和那些在生產上需要有一個較長的互相連接的勞動期間的勞動產品,會產生極不相同的影響。

  在一個場合,今天的一定量棉紗、煤炭等等的生產,沒有繼之而來的明天的棉紗、煤炭等等新的生產。但船舶、建築物、鐵路等等的情況卻有所不同。不僅勞動會中斷,而且互相連接的生產行為也會中斷。如果工程不繼續進行,已經在生產上消費掉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就會白白地耗費。即使以後工程恢復了,它在這段間歇時間裡也總會有損壞。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7頁。

  生產過程消失在商品中

  生產過程消失在商品中。在商品生產中耗費了勞動力這一事實,現在表現為商品的物的屬性,即商品具有價值的屬性;這個價值的量,是由所耗費的勞動的量來計量的;商品價值不分解為任何別的東西,也不由任何別的東西構成。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8頁。

  資本主義生產並不以工人和勞動資料的積聚所造成的節約為滿足資本主義生產並不以工人和勞動資料的積聚所造成的節約為滿足。另一類節約是由於輕視“不值分文的”人身材料而造成的;也就是由於下面這些情況造成的:人們密集在擁擠不堪的通風很差的工作場所,不遵守安全設備規章制度,如危險的機器缺乏防護設備、礦山中井筒的數量不足等等。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頁。

  

  生產過程的條件大部分也就是工人的能動生活過程的條件因為工人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生產過程中度過的,所以,生產過程的條件大部分也就是工人的能動生活過程的條件,是工人的生活條件,這些生活條件中的節約,是提高利潤率的一種方法;正如我們在前面已經看到的,過度勞動,把工人變成一種役畜,是加速資本自行增殖,加速剩餘價值生產的一種方法。這種節約的範圍包括:使工人擠在一個狹窄的有害健康的場所,用資本家的話來說,這叫作節約建築物;把危險的機器塞進同一些場所而不安裝安全設備;對於那些按其性質來說有害健康的生產過程,或對於像採礦業中那樣有危險的生產過程,不採取任何預防措施,等等。更不用說缺乏一切對工人來說能使生產過程合乎人性、舒適或至少可以忍受的設備了。從資本主義的觀點來看,這會是一種完全沒有目的和沒有意義的浪費。總之,資本主義生產儘管非常吝嗇,但對人身材料卻非常浪費,正如另一方面,由於它的產品通過貿易進行分配的方法和它的競爭方式,它對物質資料也非常浪費一樣;資本主義生產一方面使社會失去的東西,就是另一方面使各個資本家獲得的東西。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頁。

  資本主義生產比其他任何一種生產方式都更加浪費人和活勞動在英國煤礦中平均每星期死亡15人。到1861年為止的10年中約死亡10000人。這主要是由於煤礦主卑鄙的貪得無厭造成的。應當全面地談一談這個問題。資本主義生產——在一定程度上,如果我們撇開流通的全部過程以及在交換價值這一基礎之上產生的極其複雜的商業和貨幣交易——是最節省已實現的勞動,即實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但同時,資本主義生產比其他任何一種生產方式都更加浪費人和活勞動,它不僅浪費人的血和肉,而且浪費人的智慧和神經。實際上,只有通過最大地損害個人的發展,才能在作為人類社會主義結構的序幕的歷史時期,取得一般人的發展。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2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05頁。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結果,既不是單純的產品,也不是商品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結果,既不是單純的產品(使用價值),也不是商品,即具有一定交換價值的使用價值。它的結果,它的產品,是為資本創造剩餘價值,因而,是貨幣或商品實際轉化為資本;而在生產過程之前,貨幣或商品僅僅從自己的目的來說,從可能性來說,從自己的使命來說,才是資本。生產過程吸收的勞動量,比購買的勞動量大。在生產過程中完成的這種對別人無酬勞動的吸收、占有,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直接目的;因為資本本身(因而資本家本身)的任務,既不是生產直接供自己消費的使用價值,也不是生產用來轉化為貨幣再轉化為使用價值的商品。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是發財致富,是價值的增殖,是價值的增大,因而是保存原有價值並創造剩餘價值。資本只有在同勞動交換(這種勞動因而被稱為生產勞動)之後,才能得到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生產出來的這種特殊的產品。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冊,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0頁。

  正是活勞動通過使未完成的勞動產品成為下一步勞動的材料,才保存了這種產品的使用價值

  正是活勞動通過使未完成的勞動產品成為下一步勞動的材料,才保存了這種產品的使用價值。但是,活勞動保存這種產品,也就是說,使它免於報廢和毀滅,只是由於按照勞動的目的對它進行了加工,總之,使它成了新的活勞動的對象。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0頁。

  我們所說的生產勞動,是指社會地規定了的勞動,這種勞動包含着勞動的買者和賣者之間的一個完全特定的關係

  生產勞動不過是對勞動能力出現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所具有的整個關係和方式的簡稱。但是,把生產勞動同其他種類的勞動區分開來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這種區分恰恰表現了那種作為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資本本身的基礎的勞動的形式規定性。

  由此可見,在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中,生產勞動是給使用勞動的人生產剩餘價值的勞動,或者說,是把客觀勞動條件轉化為資本、把客觀勞動條件的占有者轉化為資本家的勞動,所以,這是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生產出來的勞動。

  因此,我們所說的生產勞動,是指社會地規定了的勞動,這種勞動包含着勞動的買者和賣者之間的一個完全特定的關係。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61—1863年手稿)》(1861年8月—1863 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0頁。

  同一種勞動可以是生產勞動,也可以是非生產勞動生產勞動是勞動的這樣一種規定,這種規定首先同勞動的一定內容,同勞動的特殊效用或勞動所藉以表現的特殊使用價值絕對沒有關係。

  同一種勞動可以是生產勞動,也可以是非生產勞動。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61—1863年手稿)》(1861年8月—1863 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6頁。

  如果我讓人在家中煮肉,那麼,肉的烹調就屬於肉的消費費用如果我讓人在家中煮肉,那麼,肉的烹調就屬於肉的消費費用。如果我從小店買回熟肉,那麼,肉的烹調就屬於肉的生產費用,進入肉的生產過程,然而它是以更進一步的形式走出生產過程並以更為成熟的形式進入消費過程的。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89—390頁。

  在資本主義生產內,勞動過程對價值增殖過程的關係是,後者表現為目的,前者只表現為手段

  在資本主義生產內,勞動過程對價值增殖過程的關係是,後者表現為目的,前者只表現為手段。因此,當後一個過程不再可能或還不可能時,前一個過程就會停止。另一方面,在所謂的投機行為盛行時期,在投機(股票等投機)和危機時期,可以看到:勞動過程(真正的物質生產)只是一種非常麻煩的條件,從而資本主義國家普遍熱中於不使用手段(勞動過程)去達到目的(價值增殖過程)。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2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108頁。

  (二)工具與機器

  促進生產的是工具

  促進生產的是工具,而不是某個A對這種工具所具有的所有者的頭銜,不是工具屬於非勞動者這種情況。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50頁。

  機器不是使產品變便宜,而是按照它自身的價值使產品變貴如果說大工業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學併入生產過程,必然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這一點是一目了然的,那麼生產力的這種提高並不是靠增加另一方面的勞動消耗換來的,這一點卻決不是同樣一目了然的。像不變資本的任何其他組成部分一樣,機器不創造價值,但它把自身的價值轉移到它的服務所生產的產品上。就機器具有價值,從而把價值轉給產品來說,它是產品價值的一個組成部分。機器不是使產品變便宜,而是按照它自身的價值使產品變貴。很明顯,機器和發達的機器體系這種大工業特有的勞動資料,在價值上比手工業生產和工場手工業生產的勞動資料增大得無可比擬。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4頁。

  機器總是全部地進入勞動過程,始終只是部分地進入價值增殖過程機器總是全部地進入勞動過程,始終只是部分地進入價值增殖過程。它加進的價值,決不會大於它由於磨損而平均喪失的價值。因此,機器的價值和機器定期轉給產品的價值部分,有很大的差別。作為價值形成要素的機器和作為產品形成要素的機器,有很大的差別。同一機器在同一勞動過程中反覆使用的時期越長,這種差別就越大。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4—445頁。

  對資本說來,只有在機器的價值和它所代替的勞動力的價值之間存在差額的情況下,機器才會被使用

  如果只把機器看做使產品便宜的手段,那麼使用機器的界限就在於:生產機器所費的勞動要少於使用機器所代替的勞動。可是對資本說來,這個界限表現得更為狹窄。由於資本支付的不是所使用的勞動,而是所使用的勞動力的價值,所以,對資本說來,只有在機器的價值和它所代替的勞動力的價值之間存在差額的情況下,機器才會被使用。因為工作日中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的比例,在不同的國家是不同的,而且在同一國家不同的時期,或者在同一時期不同的生產部門,也是不同的;其次,因為工人的實際工資有時降到他的勞動力價值以下,有時升到他的勞動力價值以上,所以,機器的價格和它所要代替的勞動力的價格之間的差額,可以有很大的變動,即使生產機器所必需的勞動量和機器所代替的勞動總量之間的差額保持不變。但是,對資本家本身來說,只有前一種差額才決定商品的生產費用,並通過競爭的強制規律對他發生影響。因此,現在英國發明的機器只能在北美使用,正像16世紀和17世紀德國發明的機器只能在荷蘭使用,18世紀法國的某些發明只能在英國使用一樣。在一些較老的發達國家,機器本身在某些產業部門的使用,會造成其他部門的勞動過剩,以致其他部門的工資降到勞動力價值以下,從而阻礙機器的應用,並且使機器的應用在資本看來是多餘的,甚至往往是不可能的,因為資本的利潤本來不是靠減少所使用的勞動得來的,而是靠減少有酬勞動得來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1—452頁。

  一種新的生產方法要證明自己實際上提高了生產率,就必須減少商品的價值

  一種新的生產方法要證明自己實際上提高了生產率,就必須使固定資本由於損耗而轉移到單個商品中的追加價值部分小於因活勞動的減少而節約的價值部分,總之,它必須減少商品的價值。即使像個別情況下所發生的那樣,除了固定資本的追加損耗部分以外,還有一個由於原料或輔助材料的增加或更貴而追加的價值部分加入商品價值的形成中去,它也不言而喻地必須減少商品的價值。由於活勞動的減少而減少的價值部分必須抵消一切增加的價值部分而有餘。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0頁。

  機器作為資本的承擔者,成了把工作日延長到超過一切自然界限的最有力的手段

  如果說機器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即縮短生產商品的必要勞動時間的最有力的手段,那麼,它作為資本的承擔者,首先在它直接占領的工業中,成了把工作日延長到超過一切自然界限的最有力的手段。一方面,它創造了新條件,使資本能夠任意發展自己這種一貫的傾向,另一方面,它創造了新動機,使資本增強了對他人勞動的貪慾。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3頁。

  機器執行職能的期限越長,機器加到單個商品上的價值部分就越小我們已經知道,機器的生產率同機器轉移到製品上的價值組成部分的大小成反比。機器執行職能的期限越長,分擔機器加進的價值的產品量就越大,機器加到單個商品上的價值部分就越小。而機器的有效壽命,顯然取決於工作日的長度或每天勞動過程的長度乘以勞動過程反覆進行的日數。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4—465頁。

  機器的有形損耗有兩種

  機器的有形損耗有兩種。一種是由於使用,就像鑄幣由於流通而磨損一樣。另一種是由於不使用,就像劍入鞘不用而生鏽一樣。在後一種情況下,機器的損耗是由於自然力的作用。前一種磨損或多或少地同機器的使用成正比,後一種損耗在一定程度上同機器的使用成反比。

  但是,機器除了有形損耗以外,還有所謂無形損耗。只要同樣結構的機器能夠更便宜地再生產出來,或者出現更好的機器同原有的機器相競爭,原有機器的交換價值就會受到損失。在這兩種情況下,即使原有的機器還十分年輕和富有生命力,它的價值也不再由實際對象化在其中的勞動時間來決定,而由它本身的再生產或更好的機器的再生產的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了。因此,它或多或少地貶值了。機器總價值的再生產時期越短,無形損耗的危險就越小,而工作日越長,這個再生產時期就越短。在某個生產部門最初採用機器時,那些使機器更便宜地再生產出來的新方法,那些不僅涉及機器的個別部分或裝置,而且涉及機器的整個構造的改良,會接連不斷地出現。因此,在機器的最初的生活期,這種延長工作日的特別動機也最強烈。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5—466頁。

  勞動的社會精神在單個工人之外獲得了客觀的存在生產越是依然以單純的體力勞動,以使用肌肉力等等為基礎,簡言之,越是以單個人的肉體緊張和體力勞動為基礎,生產力的提高就越是依賴於單個人的大規模的共同勞動。

  在半藝術性質的手工業中出現的則是相反的現象:特殊化和個別化,是單個人的、但非結合的勞動的技能。資本在其真正的發展中使大規模的勞動同技能結合起來,然而是這樣結合的:大規模的勞動喪失自己的體力,而技能則不是存在於工人身上,而是存在於機器中,存在於把人和機器科學地結合起來作為一個整體來發生作用的工廠里。勞動的社會精神在單個工人之外獲得了客觀的存在。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6—527頁。

  機器體系不再是資本時,它也不會失去自己的使用價值正像黃金不再是貨幣時,它不會喪失黃金的使用價值一樣,機器體系不再是資本時,它也不會失去自己的使用價值。決不能從機器體系是固定資本的使用價值的最適合的形式這一點得出結論說:從屬於資本的社會關係,對於機器體系的應用來說,是最適合的和最好的社會生產關係。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4頁。

  使用機器的基本原則,在於以簡單勞動代替熟練勞動使用機器的基本原則,在於以簡單勞動代替熟練勞動,從而也在於把大量工資降低到平均工資的水平,或把工人的必要勞動減低到平均最低限度和把勞動能力的生產費用減低到簡單勞動能力的生產費用的水平。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61—1863年手稿)》(1861年8月—1863 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9頁。

  使用機器的公式在於:不是相對地縮短單個工作日,而是縮減工人人數

  使用機器的公式在於:不是相對地縮短單個工作日,縮短它的必要部分,而是縮減工人人數,即縮減由許多同時進行的工作日組成的總工作日,縮減這個總工作日的必要部分;換句話說,就是把一定量的工人當做剩餘勞動的生產上過剩的人而拋棄和除掉,更不用說消滅由於分工而發展起來的專業化,以及因此而引起勞動力的貶值了。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64頁。

  一旦資本同活勞動的接觸被中斷,它就會喪失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機器生產的發展使資本中越來越大的組成部分固定在這樣一種形式上,在這種形式上,一方面資本可以不斷地增殖,另一方面,一旦資本同活勞動的接觸被中斷,它就會喪失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7頁。

  隨着機器在同一生產部門內普遍應用,機器產品的社會價值就降低到它的個別價值的水平

  機器生產相對剩餘價值,不僅由於它直接地使勞動力貶值,使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需的商品便宜,從而間接地使勞動力便宜,而且還由於它在最初偶爾被採用時,會把機器占有者使用的勞動轉化為高效率的勞動,把機器產品的社會價值提高到它的個別價值以上,從而使資本家能夠用日產品中較小的價值部分來補償勞動力的日價值。因此,在機器生產還處於壟斷狀況的這個過渡時期,利潤特別高,而資本家也就企圖儘量延長工作日來徹底利用這個“初戀時期”。高額的利潤激起對更多利潤的貪慾。

  隨着機器在同一生產部門內普遍應用,機器產品的社會價值就降低到它的個別價值的水平,於是下面這個規律就會發生作用:剩餘價值不是來源於資本家用機器所代替的勞動力,而是相反地來源於資本家雇來使用機器的勞動力。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7—468頁。

  隨着機器的進步和機器工人這一特別類別工人的經驗積累,勞動的速度,從而勞動的強度,也會自然增加

  不言而喻,隨着機器的進步和機器工人這一特別類別工人的經驗積累,勞動的速度,從而勞動的強度,自然也會增加。例如,英國在半個世紀內,工作日的延長同工廠勞動強度的增加一直是同時並進的。但是很明顯,在一種勞動不是一時的發作,而是日復一日有規律地劃一地反覆進行的情況下,必定會出現這樣一個時刻,這時工作日的延長和勞動的強化會互相排斥,以致要延長工作日就只有降低勞動強度,或者反過來,要提高勞動強度就只有縮短工作日。自從工人階級逐漸增長的反抗迫使國家強制縮短勞動時間,並且首先為真正的工廠強行規定正常工作日以來,也就是說,自從剩餘價值的生產永遠不能通過延長工作日來增加以來,資本就竭盡全力一心一意加快發展機器體系來生產相對剩餘價值。

  同時,相對剩餘價值的性質也發生了變化。一般地說,生產相對剩餘價值的方法是:提高勞動生產力,使工人能夠在同樣的時間內以同樣的勞動消耗生產出更多的東西。同樣的勞動時間加在總產品上的價值,仍然和以前同樣多,雖然這個不變的交換價值現在表現為較多的使用價值,從而使單個商品的價值下降。但是,一旦強制縮短工作日,情況就不同了。強制縮短工作日,大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條件的節約,同時迫使工人在同樣的時間內增加勞動消耗,提高勞動力的緊張程度,更緊密地填滿勞動時間的空隙,也就是說,使勞動凝縮到只有在縮短了的工作日中才能達到的程度。這種壓縮在一定時間內的較大量的勞動,現在是算做較大的勞動量,而實際上也是如此。現在,計量勞動時間的,除了它的“外延量”以外,還有它的密度。現在,十小時工作日中一個強度較大的小時,同十二小時工作日中一個較鬆弛的小時相比,包含相同的或者更多的勞動,即已耗費的勞動力。因此,強度較大的一小時的產品同較鬆弛的小時的產品相比,具有相同的或者更多的價值。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1—472頁。

  這些矛盾和對抗不是從機器本身產生的,而是從機器的資本主義應用產生的

  同機器的資本主義應用不可分離的矛盾和對抗是不存在的,因為這些矛盾和對抗不是從機器本身產生的,而是從機器的資本主義應用產生的!因為機器就其本身來說縮短勞動時間,而它的資本主義應用延長工作日;因為機器本身減輕勞動,而它的資本主義應用提高勞動強度;因為機器本身是人對自然力的勝利,而它的資本主義應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為機器本身增加生產者的財富,而它的資本主義應用使生產者變成需要救濟的貧民,如此等等。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8頁。

  原料差,工人加工同量的原料就需要更多的時間;在支付的工資不變時,這會減少剩餘勞動

  就機器、建築物、原料等充當勞動吸收器,充當勞動從而剩餘勞動在其中對象化或藉以對象化的手段來說,它們的交換價值多大,是完全沒有關係的。在這裡,唯一重要的是,一方面,它們的數量在技術上要適合與一定量的活勞動相結合的需要,另一方面,它們要合乎目的,因此不僅要有性能好的機器,而且要有優質的原料和輔助材料。利潤率部分地取決於原料的優劣。優質材料留下的廢料比較少;因此,為吸收同量勞動所需要的原料數量也較少。其次,工作機遇到的障礙也較少。這甚至會部分地影響剩餘價值和剩餘價值率。原料差,工人加工同量的原料就需要更多的時間;在支付的工資不變時,這會減少剩餘勞動。這還會大大影響資本的再生產和積累。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頁。

  只有當生產方式還沒有發生變化時,它的價值才是不變的資本主義生產越是發展,從而過去勞動的結果越是作為動因進入生產,這種進入生產並永遠不再離開生產領域的產品部分也就越大,歸結為補償不變資本的不變部分的產品價值組成部分也就越大。而勞動的生產率也就越高。這個價值本身不取決於它所耗費的勞動,而是取決於它的再生產所耗費的勞動。因此,一方面,隨着它同資本主義生產發展一道不斷地積累起來,另一方面它也在比較長的時期內不斷地貶值。只有當生產方式還沒有發生變化時,它的價值才是不變的。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1—232頁。

  (三)生產的組織

  許多人在同一生產過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聯繫的生產過程中,有計劃地一起協同勞動,這種勞動形式叫做協作許多人在同一生產過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聯繫的生產過程中,有計劃地一起協同勞動,這種勞動形式叫做協作。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8頁。

  勞動過程的協作性質,現在成了由勞動資料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技術上的必要了

  勞動資料取得機器這種物質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來代替人力,以自覺應用自然科學來代替從經驗中得出的成規。在工場手工業中,社會勞動過程的組織純粹是主觀的,是局部工人的結合;在機器體系中,大工業具有完全客觀的生產有機體,這個有機體作為現成的物質生產條件出現在工人面前。在簡單協作中,甚至在因分工而專業化的協作中,社會化的工人排擠單個的工人還多少是偶然的現象。而機器,除了下面要談的少數例外,則只有通過直接社會化的或共同的勞動才發生作用。因此,勞動過程的協作性質,現在成了由勞動資料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技術上的必要了。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3頁。

  在這種狀態中,生產的社會聯繫只是表現為對於個人隨意性起壓倒作用的自然規律

  儘管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對於直接生產者大眾來說,他們的生產的社會性質是以實行嚴格管理的權威的形式,並且是以勞動過程的完全按等級組織的社會機制的形式出現的,——這種權威的承擔者,只是作為同勞動相對立的勞動條件的人格化,而不是像在以前的各種生產形式中那樣,是作為政治的統治者或神權政體的統治者得到這種權威的,——但是,在這種權威的承擔者中間,在只是作為商品所有者互相對立的資本家本身中間,占統治地位的卻是極端無政府狀態,在這種狀態中,生產的社會聯繫只是表現為對於個人隨意性起壓倒作用的自然規律。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97—998頁。

  資本主義生產不是絕對的生產方式

  資本主義生產不是絕對的生產方式,而只是一種歷史的、和物質生產條件的某個有限的發展時期相適應的生產方式。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9頁。

  

  合作工廠提供了一個實例,證明資本家作為生產上的執行職能的人員已經成為多餘的了

  合作工廠提供了一個實例,證明資本家作為生產上的執行職能的人員已經成為多餘的了,就像資本家自己發展到最成熟時,認為大地主是多餘的一樣。只要資本家的勞動不是由單純作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那種生產過程引起,因而這種勞動並不隨着資本的消失而自行消失;只要這種勞動不只限於剝削他人勞動這個職能;從而,只要這種勞動是由作為社會勞動的勞動的形式引起,由許多人為達到共同結果而形成的結合和協作引起,它就同資本完全無關,就像這個形式本身一旦把資本主義的外殼炸毀,就同資本完全無關一樣。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5頁。

  資本主義生產本身並不關心它所生產的商品具有什麼樣的使用價值資本主義生產本身並不關心它所生產的商品具有什麼樣的使用價值,不關心它所生產的商品具有什麼樣的特殊性質。在每個生產部門中,它所關心的只是生產剩餘價值,在勞動產品中占有一定量的無酬勞動。同樣,從屬於資本的僱傭勞動,按它的性質來說,也不關心它的勞動的特殊性質,它必須按照資本的需要讓人們變來變去,把它從一個生產部門拋到另一個生產部門。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7頁。

  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規律在於勞動和資本從一個使用領域到另一個使用領域的自由轉移

  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規律——和行會生產相反——在於勞動和資本從一個使用領域到另一個使用領域的自由轉移。勞動作為勞動一般同資本相對立,這種勞動的特殊內容對資本來說,正如它所生產的商品的特殊使用價值完全一樣,是偶然的和無關緊要的。因為對資本來說,問題在於生產剩餘價值,把不論哪種形式的他人剩餘勞動占為己有,而究竟是哪種形式,當然由市場的需要來決定。另一方面,在資本中,同勞動相對立的是價值本身,物化勞動本身,獨立形式上的貨幣,它們對活勞動的關係是它們作為資本的屬性,但不是同自己的使用價值或資本家的特殊技能結合在一起的資本的屬性。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49頁。

  資本家把工人當作一種必須不斷從生產中被排除出去的要素來對待有兩種不斷交錯的趨勢:[第一,]使用儘量少的勞動來生產同量的或更大量的商品,同量或更大量的純產品,剩餘價值,純收入;第二,使用儘量多的工人(雖然和他們生產的商品數量相比也是儘量少的),因為——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剩餘價值和剩餘產品的量會隨着使用的勞動量的增加而增加。一種趨勢把工人拋向街頭,造成過剩的人口;另一種趨勢又把他們吸收進來,並絕對地擴大僱傭勞動奴隸制。於是工人被自己的命運拋來拋去,並且始終擺脫不了這種命運。所以工人完全有理由把他自己的勞動生產力的發展看做某種與他敵對的東西;另一方面,資本家則把工人當作一種必須不斷從生產中被排除出去的要素來對待。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646—647頁。

  正是資本家把自己的資本轉用於其他方面的這種能力,才使得束縛於一定勞動部門的工人失去麵包,或者不得不屈服於這個資本家的一切要求

  正是資本家把自己的資本轉用於其他方面的這種能力,才使得束縛於一定勞動部門的工人失去麵包,或者不得不屈服於這個資本家的一切要求。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844年4—8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16頁。

  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他所屬的某一種職能就夠了

  就勞動過程是純粹個人的勞動過程來說,同一勞動者是把後來彼此分離開來的一切職能結合在一起的。當他為了自己的生活目的對自然物實行個人占有時,他是自己支配自己的。後來他成為被支配者。單個人如果不在自己的頭腦的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動起來,就不能對自然發生作用。正如在自然機體中頭和手組成一體一樣,勞動過程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在一起了。後來它們分離開來,直到處於敵對的對立狀態。產品從個體生產者的直接產品轉化為社會產品,轉化為總體工人即結合勞動人員的共同產品。總體工人的各個成員較直接地或者較間接地作用於勞動對象。因此,隨着勞動過程的協作性質本身的發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擴大。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他所屬的某一種職能就夠了。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1—582頁。

  任何僱傭勞動的形式,即使一種形式能夠消除另一種形式的缺點,也不能消除僱傭勞動本身的缺點

  任何僱傭勞動的形式,即使一種形式能夠消除另一種形式的缺點,也不能消除僱傭勞動本身的缺點。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頁。

 

  (四)服務

  凡是貨幣直接同不生產資本的勞動即非生產勞動相交換的地方,這種勞動都是作為服務被購買的

  我購買縫紉勞動,是為了取得它作為縫紉勞動所提供的服務,來滿足我穿衣的需要,也就是為我的一種需要服務。縫紉業資本家購買縫紉勞動,是把它當做使一個塔勒[1]變成兩個塔勒的手段。我購買縫紉勞動,是因為它生產一定的使用價值,提供一定的服務。

  資本家購買縫紉勞動,是因為它提供的交換價值額大於花在它上面的費用,也就是說,是因為它對資本家說來,純粹是一個用較少勞動交換較多勞動的手段。

  凡是貨幣直接同不生產資本的勞動即非生產勞動相交換的地方,這種勞動都是作為服務被購買的。服務這個名詞,一般地說,不過是指這種勞動所提供的特殊使用價值,就象其他一切商品也提供自己的特殊使用價值一樣;但是,這種勞動的特殊使用價值在這裡取得了“服務”這個特殊名稱,是因為勞動不是作為物,而是作為活動提供服務的,可是,這一點並不使它例如同某種機器(如鐘錶)有什麼區別。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冊,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5頁。

  一種勞動使人致富,另一種勞動使人變窮

  我們只是把同資本相交換,轉化為資本並使資本增殖的自由勞動理解為僱傭勞動。因此一切所謂的服務都被排除了。不管這些服務有什麼其他性質,貨幣在它們上面是耗費了,而不是作了預付。在這些服務中,貨幣往往只是一種為了獲得某種使用價值而轉瞬即逝的交換價值。正如購買商品來消費(不是通過勞動來消費)同生產消費(從資本主義的觀點來看)毫不相干一樣,資本家作為私人——在商品生產過程之外——消費的那些服務同生產消費也毫不相干。這些服務可能是很有用的等等。但它們的內容在這裡是完全無關緊要的。對這些服務本身的評價(在經濟上對它們的評價),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當然不同於在其他的生產關係中。但是,只有說明了資本主義生產本身的基本因素,才有可能研究這個問題。

  在所有服務的場合,不管這些服務是本身直接生產商品,例如,裁縫為我縫製褲子,還是不直接生產商品,例如,士兵保衛着我,法官等等也是一樣,或者音樂家給我一種美的享受,我購買他的演奏,或者醫生給我治好腿,我付錢給他,這裡談的始終只是勞動的物的內容,勞動的有用性,至於說這些服務是勞動,這與我完全無關。在創造資本的僱傭勞動的場合,它的內容實際上與我無關。任何一種一定的勞動方式對我有意義的只是在於,它是一般的社會勞動,從而是交換價值的實體,是貨幣。因此,上述工人、僕役,從娼妓到教皇,決不會在直接的生產過程中被使用。……我購買一種勞動而賺錢,購買另一種勞動而花錢。一種勞動使人致富,另一種勞動使人變窮。後一種勞動本身可以是發財致富的條件之一,例如警察、法官、士兵、劊子手的勞動。但是,在這樣的場合,這種勞動始終只是一種“使負擔加重的事情”,而同直接的[生產]過程完全無關。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2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4—155頁。

  我雖然也在服務中消費僕役的勞動能力,但不是由於他的使用價值是勞動,而是由於他的勞動有一定的使用價值

  我雖然也在服務中消費僕役的勞動能力,但不是由於他的使用價值是勞動,而是由於他的勞動有一定的使用價值。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2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5頁。

  單是貨幣同勞動的交換還不能使勞動轉化為生產勞動,或者同樣可以說,還不能使貨幣轉化為資本

  工人自己可以購買勞動,就是購買以服務形式提供的商品,他的工資花在這些服務上,同他的工資花在購買其他任何商品上,是沒有什麼不同的。他購買的服務,可以是相當必要的,也可以是不太必要的:例如,他可以購買醫生的服務,也可以購買牧師的服務,就象他可以購買麵包,也可以購買燒酒一樣。工人作為買者,即作為同商品對立的貨幣的代表,同僅僅作為買者出現,即僅僅把貨幣換成商品形式的資本家,完全屬於同一個範疇。這些服務的價格怎樣決定,這種價格同真正的工資有什麼關係,它在什麼程度上受工資規律的調節,在什麼程度上不受工資規律的調節,這些問題,應當在研究工資時加以考察,同當前的研究完全無關。

  可見,如果說單是貨幣同勞動的交換還不能使勞動轉化為生產勞動,或者同樣可以說,還不能使貨幣轉化為資本,那末,勞動的內容、它的具體性質、它的特殊效用,看來最初也是無關緊要的:我們前面已經看到,同一個裁縫的同樣的勞動,在一種情況下表現為生產勞動,在另一種情況下卻表現為非生產勞動。

  某些服務,或者說,作為某些活動或勞動的結果的使用價值,體現為商品,相反,其他一些服務卻不留下任何可以捉摸的、同提供這些服務的人分開存在的結果,或者說,其他一些服務的結果不是可以出賣的商品。例如,一個歌唱家為我提供的服務,滿足了我的審美的需要;但是,我所享受的,只是同歌唱家本身分不開的活動,他的勞動即歌唱一停止,我的享受也就結束;我所享受的是活動本身,是它引起的我的聽覺的反應。這些服務本身,同我買的商品一樣,可以是確實必要的,或者僅僅看來是必要的,例如士兵、醫生和律師的服務,——或者它們可以是給我提供享受的服務。但是,這絲毫不改變它們的經濟性質。如果我身體健康,用不着醫生,或者我有幸不必去打官司,那我就會象避開瘟疫一樣,避免把貨幣花在醫生或律師的服務上。

  有些服務也可以是強加於人的,例如官吏的服務等等。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冊,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6—437頁。

  在這裡,被支付報酬的是服務本身,而就服務的性質來說,其結果是不能由提供服務的人保證的

  如果我自己購買,或者別人為我購買一個教師的服務,其目的不是發展我的才智,而是讓我學會賺錢的本領,而我又真的學到了一些東西(這件事就它本身來說,完全同對於教師的服務支付報酬無關),那麼,這筆學費同我的生活費完全一樣,應歸入我的勞動能力的生產費用。但是,這種服務的特殊效用絲毫不改變現有的經濟關係;在這裡,貨幣沒有轉化為資本,換句話說,我對這個提供服務的人即教師來說,並沒有成為資本家,沒有成為他的主人。因此,醫生是否把我的病治好了,教師的教導是否有成效,律師是否使我打贏了官司,對於這種關係的經濟性質來說,也完全是無關緊要的。在這裡,被支付報酬的是服務本身,而就服務的性質來說,其結果是不能由提供服務的人保證的。很大一部分服務的報酬,屬於同商品的消費有關的費用,如女廚師、女傭人等等的服務。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冊,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7頁。

  一切非生產勞動的特點是,支配多少非生產勞動是同剝削多少生產工人成比例的

  一切非生產勞動的特點是,支配多少非生產勞動——象購買其他一切供消費的商品的情況一樣——是同剝削多少生產工人成比例的。因此,生產工人支配非生產勞動者的服務的可能性,比一切人都要少,雖然他們對強加於他們的服務(國家、賦稅)支付報酬最多。相反,我使用生產工人的勞動的可能性,同我使用非生產勞動者的勞動決不是成比例地增長;相反,這裡是成反比例。

  對我來說,甚至生產工人也可以是非生產勞動者。例如,如果我請人來把我的房子裱煳一下,而這些裱煳工人是完成我的這項定貨的老闆的僱傭工人,那末,這個情況,對我來說,就好比是我買了一所裱煳好的房子,也就是說,好比是我把貨幣花費在一個供我消費的商品上。可是,對於叫這些工人來裱煳的那位老闆來說,他們是生產工人,因為他們為他生產剩餘價值。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冊,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7—438頁。

  收入的一部分同充當使用價值的商品交換,一部分同作為使用價值來消費的服務本身交換

  一旦資本掌握了全部生產,收入只要同勞動交換,它便不是直接同生產商品的勞動交換,而是同單純的服務交換。收入的一部分同充當使用價值的商品交換,一部分同作為使用價值來消費的服務本身交換。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49頁。

  這一部分人只有用自己的服務同收入交換,才參加物質生產隨着資本日益掌握全部生產,從而隨着家庭工業和小工業——總之,為本身消費進行生產而產品不是商品的那種工業——逐漸消失,非生產勞動者,即以服務直接同收入交換的勞動者,絕大部分就只提供個人服務,他們中間只有極小部分(例如廚師、女裁縫、縫補工等)生產物質的使用價值。他們不生產商品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商品本身從來不是直接的消費對象,而是交換價值的承擔者。因此,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達的條件下,這些非生產勞動者只有極小部分能夠直接參加物質生產。這一部分人只有用自己的服務同收入交換,才參加物質生產。正如亞·斯密所指出的,這不妨礙這些非生產勞動者的服務的價值通過並且可以通過決定生產勞動者的價值的同樣方法(或類似方法)來決定。這就是說,由維持他們的生活或者說把他們生產出來所必需的生產費用來決定。這裡還牽涉到別的一些不歸這裡考察的情況。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44—145頁。

  勞動的物質規定性,從而勞動產品的物質規定性本身,同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之間的這種區分毫無關係

  勞動的物質規定性,從而勞動產品的物質規定性本身,同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之間的這種區分毫無關係。例如,飯店裡的廚師和侍者是生產勞動者,因為他們的勞動轉化為飯店老闆的資本。這些人作為家僕,就是非生產勞動者,因為我沒有從他們的服務中創造出資本,而是把自己的收入花在這些服務上。但是,事實上,這些人,對我這個消費者來說,即使在飯店裡也是非生產勞動者。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44頁。

  這些服務的生產有一部分從屬於資本

  從一方面說,所謂非生產勞動有一部分體現在物質的使用價值中,這些使用價值同樣可能成為商品(“可以出賣的商品”),從另一方面說,一部分純粹的服務(它不採取實物的形式,不作為物而離開服務者獨立存在,不作為價值組成部分加入某一商品),能夠(由直接購買勞動的人)用資本來購買,能夠補償自己的工資並提供利潤。總之,這些服務的生產有一部分從屬於資本,就像體現在有用物品中的勞動有一部分直接用收入來購買,不從屬於資本主義生產一樣。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52—153頁。

  整個“商品”世界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勞動能力;第二,不同於勞動能力本身的商品

  整個“商品”世界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勞動能力;第二,不同於勞動能力本身的商品。有一些服務用於訓練、保持勞動能力,使勞動能力改變形態等等的,總之,使勞動能力具有專門性,或者僅僅使勞動能力保持下去,例如學校教師的服務(只要他是“產業上必要的”或有用的)、醫生的服務(只要他能保護健康,保持一切價值的源泉即勞動能力本身)——購買這些服務,也就是購買提供“可以出賣的商品等等”,即提供勞動能力本身來代替自己的服務,這些服務應加入勞動能力的生產費用或再生產費用。不過,亞·斯密知道,“教育”費在工人群眾的生產費用中是微不足道的。在任何情況下,醫生的服務都屬於生產上的非生產費用。可以把它算入勞動能力的修理費。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53頁。

  工人階級必須養活這批與工人階級本身相分離的人,為他們勞動,因為他們自己不直接參加物質生產

  社會收入增加了(撇開工資不說),即社會收入中不再轉化為資本的部分增加了,從而也就是不直接參加物質生產的社會階層藉以維持生活的物質財富增加了。於是社會中從事科學的部分也增加了;同樣,從事流通(貿易、金融業務)的人數以及只從事消費的遊手好閒的人也增加了;居民中從事服務的部分也是這樣。例如,這部分人在英國達到一百萬,也就是說,比直接在紡紗廠和織布廠就業的全部工人的人數還要多。在資產階級社會從封建社會中脫胎出來時,這部分人口小得多。在資產階級社會的比較發展的階段上,這種自願的奴隸制(見魁奈關於僕人的論述)又隨着奢侈,財富和炫耀財富的現象的出現而空前地增多起來。工人階級必須養活這批與工人階級本身相分離的人,為他們勞動,因為他們自己不直接參加物質生產(軍隊也是這樣)。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2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5頁。

  

  六 資本積累

  (一)簡單再生產與擴大再生產

  一個社會不能停止消費,同樣,它也不能停止生產不管生產過程的社會的形式怎樣,生產過程必須是連續不斷的,或者說,必須周而復始地經過同樣一些階段。一個社會不能停止消費,同樣,它也不能停止生產。因此,每一個社會生產過程,從經常的聯繫和它不斷更新來看,同時也就是再生產過程。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53頁。

  生產的條件同時也就是再生產的條件

  生產的條件同時也就是再生產的條件。任何一個社會,如果不是不斷地把它的一部分產品再轉化為生產資料或新生產的要素,就不能不斷地生產,即再生產。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社會在例如一年裡所消費的生產資料,即勞動資料、原料和輔助材料,只有在實物形式上為數量相等的新物品所替換,社會才能在原有的規模上再生產或保持自己的財富,這些新物品要從年產品總量中分離出來,重新併入生產過程。因此,一定量的年產品是屬於生產的。這部分本來供生產消費之用的產品,就採取的實物形式來說,大多數不適於個人消費。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53頁。

  生產和消費會累進地增加

  在極不相同的經濟的社會形態中,不僅都有簡單再生產,而且都有規模擴大的再生產,雖然程度不同。生產和消費會累進地增加,因此,轉化為生產資料的產品也會累進地增加。但是,只要工人的生產資料,從而他的產品和生活資料,還沒有以資本形式同他相對立,這個過程就不會表現為資本積累,因而也不會表現為資本家的職能。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0頁。

  在簡單再生產的場合,剩餘價值由資本家非生產地消費掉在簡單再生產的場合,每年或者在一年的多次周期中周期地生產的和實現的剩餘價值,都由它的所有者資本家個人消費掉,也就是非生產地消費掉。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9頁。

  簡單再生產實質上是以消費為目的的

  簡單再生產實質上是以消費為目的的,雖然攫取剩餘價值表現為單個資本家的動機;但是,剩餘價值——不管它的比例量如何——在這裡最終只是用於資本家的個人消費。

  既然簡單再生產是每個規模擴大的年再生產的一部分,並且還是它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這種個人消費的動機總是和發財致富的動機本身相伴而生,同時又和它相對立。實際上,問題表現得更複雜,因為掠奪物——資本家的剩餘價值——的分享者,會作為獨立於資本家以外的消費者出現。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7—458頁。

  生產具有資本主義的形式,再生產也就具有同樣的形式生產具有資本主義的形式,再生產也就具有同樣的形式。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勞動過程只表現為價值增殖過程的一種手段,同樣,再生產也只表現為把預付價值作為資本即作為自行增殖的價值來再生產的一種手段。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53頁。

  剩餘價值取得了來源於資本的收入的形式

  剩餘價值作為資本價值的周期增加額或處在過程中的資本的周期果實,取得了來源於資本的收入的形式。

  如果這種收入只是充當資本家的消費基金,或者說,它周期地獲得,也周期地消費掉,那麼,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就是簡單再生產。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54頁。

  即使資本在進入生產過程的時候是資本使用者本人掙得的財產,它遲早也要成為不付等價物而被占有的價值

  預付資本價值除以每年所消費的剩餘價值,就可以求出,經過若干年或者說經過若幹個再生產期間,原預付資本就會被資本家消費掉,因而消失了。資本家認為,他所消費的是他人無酬勞動的產品即剩餘價值,而保存了原資本價值,但這種看法絕對不能改變事實。經過若干年以後,資本家占有的資本價值就等於他在這若干年不付等價物而占有的剩餘價值額,而他所消費的價值額就等於原有資本價值。誠然,他手中握有一筆數量沒有改變的資本,而且其中一部分如廠房、機器等等,在他開始經營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但是,這裡問題在於資本的價值,而不在於資本的物質組成部分。如果某人借了等於自己全部財產的價值的債務而把全部財產耗盡,那麼他的全部財產正好只代表他的全部債務。同樣,如果資本家把自己預付資本的等價物消費掉,那麼這些資本的價值不過只代表他無償占有的剩餘價值的總額。他的原有資本的任何一個價值原子都不復存在了。

  因此,撇開一切積累不說,生產過程的單純連續或者說簡單再生產,經過一個或長或短的時期以後,必然會使任何資本都轉化為積累的資本或資本化的剩餘價值。即使資本在進入生產過程的時候是資本使用者本人掙得的財產,它遲早也要成為不付等價物而被占有的價值,成為無酬的他人勞動在貨幣形式或其他形式上的化身。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57—658頁。

  資本主義生產的標準形式不是簡單再生產的公式,而是規模擴大的再生產的公式

  因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動因不是使用價值,而是致富本身,也就是說,不是單純形成剩餘價值,而是形成規模不斷擴大的剩餘價值,所以資本主義生產的標準形式不是簡單再生產的公式,而是規模擴大的再生產的公式,或者說,是同時作為積累過程的生產過程的那種生產過程的公式,即P—W′—G′—W′—P′這一形式。這是為生產而生產的公式,是生產資本為了創造具有更高的自行增殖能力的生產資本而執行職能的公式。反映着生產過程對人實行專制的這一公式,統治着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優秀人物所代表的古典政治經濟學,特別是統治着李嘉圖。這個公式得到歷史的證實。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1868年底—1870年中),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5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7頁。

  工人的這種不斷再生產或永久化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勞動產品和勞動本身的分離,客觀勞動條件和主觀勞動力的分離,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事實上的基礎或起點。

  但是,起初僅僅是起點的東西,後來通過過程的單純連續,即通過簡單再生產,就作為資本主義生產本身的結果而不斷重新生產出來,並且永久化了。一方面,生產過程不斷地把物質財富轉化為資本,轉化為資本家的價值增殖手段和消費品。另一方面,工人不斷地像進入生產過程時那樣又走出這個過程:他是財富的人身源泉,但被剝奪了為自己實現這種財富的一切手段。因為在他進入過程以前,他自己的勞動就同他相異化而為資本家所占有,併入資本中了,所以在過程中這種勞動不斷對象化在為他人所有的產品中。因為生產過程同時就是資本家消費勞動力的過程,所以工人的產品不僅不斷地轉化為商品,而且也轉化為資本,轉化為吮吸創造價值的力的價值,轉化為購買人身的生活資料,轉化為使用生產者的生產資料。可見,工人本身不斷地把客觀財富當做資本,當做同他相異己的、統治他和剝削他的權力來生產,而資本家同樣不斷地把勞動力當做主觀的、同它本身對象化在其中和藉以實現的資料相分離的、抽象的、只存在於工人身體中的財富源泉來生產,一句話,就是把工人當做僱傭工人來生產。工人的這種不斷再生產或永久化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58—659頁。

  生產不是作為人的生產率的發展,而是作為與人的個性的生產發展相對立的物質財富的生產

  即使資本主義生產是迄今為止一切生產方式中最有生產效力的,但它由於自身的對立性質而包含着生產的界限,它總是力求超出這些界限,由此就產生危機,生產過剩等等。

  另一方面,為生產而生產因而表現為它的直接對立物。生產不是作為人的生產率的發展,而是作為與人的個性的生產發展相對立的物質財富的生產。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61—1863年手稿)》(1861年8月—1863 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7頁。

  對資本家來說,工人消費工資是生產的消費

  對資本家來說,工人消費工資是生產的消費,這不僅是因為資本家由此會重新得到勞動,比工資所代表的更大的勞動量,而且還因為工資會給資本家再生產出[資本繼續存在的]條件,勞動能力。因此,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結果不僅是商品和剩餘價值,而且是這種關係本身的再生產(我們在以後將會看到,這種關係的再生產規模會越來越大)。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2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8頁。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還生產和再生產資本關係本身:一方面是資本家,另一方面是僱傭工人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在本身的進行中,再生產出勞動力和勞動條件的分離。這樣,它就再生產出剝削工人的條件,並使之永久化。它不斷迫使工人為了生活而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同時不斷使資本家能夠為了發財致富而購買勞動力。現在已經不再是偶然的事情使資本家和工人作為買者和賣者在商品市場上相對立。過程本身必定把工人不斷地當做自己勞動力的賣者投回商品市場,並把工人自己的產品不斷地轉化為資本家的購買手段。實際上,工人在把自己出賣給資本家以前就已經屬於資本了。工人在經濟上的隸屬地位,是通過他的賣身行為的周期更新、雇主的更換和勞動的市場價格的變動來實現的,同時又被這些事實所掩蓋。

  可見,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在聯繫中加以考察,或作為再生產過程加以考察時,不僅生產商品,不僅生產剩餘價值,而且還生產和再生產資本關係本身:一方面是資本家,另一方面是僱傭工人。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5—667頁。

  積累就是資本以不斷擴大的規模進行的再生產

  年生產必須提供用來補償一年中所消費的資本的物質組成部分的一切物品(使用價值)。扣除這一部分以後,剩下的就是包含剩餘價值的純產品或剩餘產品。但這種剩餘產品究竟是由什麼構成的呢?也許是那些供資本家階級滿足需要和欲望的物品,即加入他們的消費基金的物品吧?如果真是這樣,剩餘價值就會被揮霍盡,這樣就只能進行簡單再生產了。

  要積累,就必須把一部分剩餘產品轉化為資本。但是,如果不是出現了奇蹟,能夠轉化為資本的,只是在勞動過程中可使用的物品,即生產資料,以及工人用以維持自身的物品,即生活資料。所以,一部分年剩餘勞動必須用來製造追加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它們要超過補償預付資本所需的數量。總之,剩餘價值所以能轉化為資本,只是因為剩餘產品(它的價值就是剩餘價值)已經包含了新資本的物質組成部分。

  但要使這些組成部分真正執行資本的職能,資本家階級還需要追加勞動。如果從外延方面或內涵方面都不能增加對已經就業的工人的剝削,那就必須雇用追加的勞動力。而資本主義生產的機制也已經考慮到了這一點,因為它把工人階級當做靠工資過活的階級再生產出來,讓他們的通常的工資不僅夠用來維持自己,而且還夠用來進行繁殖。資本只要把工人階級每年向它提供的各種年齡的追加勞動力同已經包含在年產品中的追加生產資料合併起來,剩餘價值向資本的轉化就完成了。具體說來,積累就是資本以不斷擴大的規模進行的再生產。簡單再生產的循環改變了,按照西斯蒙第的說法,變成螺旋形了。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0—671頁。

  把剩餘價值再轉化為資本,叫做資本積累

  把剩餘價值當做資本使用,或者說,把剩餘價值再轉化為資本,叫做資本積累。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8頁。

  積累,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按其實際內容來說,就是規模擴大的再生產過程

  積累,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按其實際內容來說,就是規模擴大的再生產過程,而不論這種擴大是從外延方面表現為在舊工廠之外添設新工廠,還是從內涵方面表現為擴充原有的生產規模。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5頁。

  資本一旦合併了形成財富的兩個原始要素——勞動力和土地,它便獲得了一種擴張的能力

  資本一旦合併了形成財富的兩個原始要素——勞動力和土地,它便獲得了一種擴張的能力,這種能力使資本能把它的積累的要素擴展到超出似乎是由它本身的大小所確定的範圍,即超出由體現資本存在的、已經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和數量所確定的範圍。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7頁。

  資本積累的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水平資本積累的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水平。

  隨着勞動生產力的提高,表現一定價值從而一定量剩餘價值的產品量也會提高。在剩餘價值率不變甚至下降,但其下降比勞動生產力的提高緩慢的情況下,剩餘產品量也會增加。因此,在剩餘產品分為收入和追加資本的比例保持不變的情況下,資本家的消費可以增加,而積累基金並不減少。積累基金的相對量甚至可以靠犧牲消費基金而增加,而由於商品變得便宜,資本家享用的消費仍和過去相等甚至比過去還多。但是我們已經知道,工人之變得便宜,從而剩餘價值率的增加,是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攜手並進的,即使在實際工資提高的情況下也是如此。實際工資從來不會和勞動生產率按同一比例增加。這樣,同一可變資本價值會推動更多的勞動力,從而推動更多的勞動。同一不變資本價值會表現為更多的生產資料,即表現為更多的勞動資料、勞動材料和輔助材料,從而會提供更多的形成產品和價值的要素,或者說,提供更多的吮吸勞動的要素。因此,在追加資本的價值不變甚至降低的情況下,積累仍然可以加快。不僅再生產的規模在物質上擴大了,而且剩餘價值的生產也比追加資本的價值增長得更快。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7—698頁。

  資本以新的形式無代價地合併了在它的舊形式背後所實現的社會進步

  正像只要提高勞動力的緊張程度就能加強對自然財富的利用一樣,科學和技術使執行職能的資本具有一種不以它的一定量為轉移的擴張能力。同時,這種擴張能力對原資本中已進入更新階段的那一部分也發生反作用。資本以新的形式無代價地合併了在它的舊形式背後所實現的社會進步。當然,生產力的這種發展同時會使正在執行職能的資本部分地貶值。只要這種貶值通過競爭被人們痛切地感覺到,主要負擔就會落到工人身上,資本家力圖用加強對工人剝削的辦法來彌補自己的損失。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9頁。

  勞動把它所消費的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到產品上去勞動把它所消費的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到產品上去。另一方面,一定量的勞動所推動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和數量是同勞動的生產效率的提高成比例地增加的。因此,雖然同量的勞動始終只是給自己的產品增加同量的新價值,但是,隨着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同時由勞動轉移到產品上的舊資本的價值仍會增加。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9頁。

  使用機器、牲畜、肥料、廠房、渠道、鐵路等等來勞動的一百萬人,同不使用這大量物化勞動來實現活勞動的另一百萬人相比,再生產出來的價值要大得不可比擬

  使用機器、牲畜、肥料、廠房、渠道、鐵路等等來勞動的一百萬人,同不使用這大量物化勞動來實現活勞動的另一百萬人相比,再生產出來的價值要大得不可比擬。這種情況的原因很簡單:[在第一種情況下,]活勞動在產品中再生產出來的物化勞動量大得無可比擬;這種再生產不依賴於新加勞動量。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1頁。

  在創造新價值時又保存舊價值,這是活勞動的自然恩惠在創造新價值時又保存舊價值,這是活勞動的自然恩惠。因此,隨着勞動的生產資料的效能、規模和價值的增長,從而隨着勞動生產力的發展而造成的積累的增長,勞動在不斷更新的形式中把不斷膨脹的資本的價值保存下來並使其永久化。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0頁。

  資本家不但不向保存舊價值的工人支付分文,而且由於他允許工人保存舊資本,還要求得到報酬

  資本家不但不向保存舊價值的工人支付分文,而且由於他允許工人保存舊資本,還要求得到報酬。

  馬克思:《我自己的筆記本的提要》(1861年6—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611頁。

  勞動資料大部分都因為產業進步而不斷變革

  勞動資料大部分都因為產業進步而不斷變革。因此,它們不是以原來的形式,而是以變革了的形式進行補償。一方面,大量固定資本投在一定的實物形式上,並且必須在這個形式上達到一定的平均壽命,這一點就成了只能逐漸採用新機器等等的一個原因,從而就成了迅速普遍採用改良的勞動資料的一個障礙。另一方面,競爭鬥爭,特別是在發生決定性變革的時候,又迫使舊的勞動資料在它們的自然壽命完結之前,用新的勞動資料來替換。迫使企業設備提前按照更大的社會規模實行更新的,主要是大災難即危機。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0—191頁。

  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同時形成新的資本材料,從而形成資本積累擴大的基礎

  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如果不包含資本價值的追加支出,當然首先只是增加產品的量,而不是增加產品的價值,除非它能夠用同量的勞動把更多的不變資本再生產出來,從而把更多不變資本的價值保存下來。但是,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同時形成新的資本材料,從而形成資本積累擴大的基礎。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5頁。

  在社會生產率的較高的發展階段上,一切現有的資本不是表現為資本積累的長期過程的結果,而是表現為相對地非常短的再生產時間的結果

  撇開一切偶然的干擾不說,現有資本的一大部分,會不斷在再生產過程的進行中或多或少地貶值,因為商品的價值不是由生產商品原來所耗費的勞動時間決定,而是由再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決定,並且這種時間由於勞動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減少。因此,在社會生產率的較高的發展階段上,一切現有的資本不是表現為資本積累的長期過程的結果,而是表現為相對地非常短的再生產時間的結果。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8頁。

  資本主義積累的本性,決不允許勞動剝削程度的任何降低或勞動價格的任何提高有可能嚴重地危及資本關係的不斷再生產和它的規模不斷擴大的再生產

  資本主義積累的本性,決不允許勞動剝削程度的任何降低或勞動價格的任何提高有可能嚴重地危及資本關係的不斷再生產和它的規模不斷擴大的再生產。在一種不是物質財富為工人的發展需要而存在,相反是工人為現有價值的增殖需要而存在的生產方式下,事情也不可能是別的樣子。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16—717頁。

  剩餘價值不斷再轉化為資本,表現為進入生產過程的資本量的不斷增長

  剩餘價值不斷再轉化為資本,表現為進入生產過程的資本量的不斷增長。這種增長又成為一種擴大的生產規模以及隨之出現的提高勞動生產力和加速剩餘價值生產的方法的基礎。可見,一定程度的資本積累表現為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的條件,而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又反過來引起資本的加速積累。因此,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隨着資本積累而發展,資本積累又隨着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而發展。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0—721頁。

  資本家必須積累資本,以擴大生產,並把技術進步合併到他的生產機體中去

  資本家不僅必須形成一個準備資本,以應付價格的變動並等待買賣上最有利的行情;他必須積累資本,以擴大生產,並把技術進步合併到他的生產機體中去。

  為了積累資本,他首先就要從流通中取出從流通中流到他手裡的貨幣形式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使它作為貯藏貨幣去增加,直到它達到擴大舊企業或分設新企業所需要的數量。只要貨幣貯藏繼續進行,它就不會增加資本家的需求;貨幣停止流通;他為提供的商品從商品市場中取出了貨幣等價物,但並沒有為這個貨幣等價物從商品市場中取出商品形式的等價物。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頁。

  一切平衡都是偶然的

  整個積累過程首先歸結為這樣的追加生產,它一方面適應人口的自然增長,另一方面形成在危機中顯露出來的那些現象的內在基礎。這種追加生產的尺度,是資本本身,是生產條件的現有規模和資本家追求發財致富和追求資本化的無限欲望,而決不是消費。消費早就被破壞了,因為,一方面,人口的最大部分,即工人人口,只能在非常狹窄的範圍內擴大自己的消費,另一方面,隨着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勞動的需求,雖然絕對地說是在增加,但相對地說卻在減少。此外還有一點:一切平衡都是偶然的,各個特殊領域中使用資本的比例固然通過一個經常的過程達到平衡,但是這個過程的經常性本身,正是以這個過程必須經常地、往往是強制地加以平衡的那種經常的比例失調為前提。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559頁。

  積累完全不一定要直接推動新勞動,它可以僅限於給舊勞動提供新方向

  積累完全不一定要直接推動新勞動,它可以僅限於給舊勞動提供新方向。例如,同一個機械廠,過去生產[手工]織布機,現在製造機械織布機,一部分[手工]織布工人轉到這個改變了的生產上來,其餘部分則被拋棄街頭。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86—487頁。

  資本的增加對提高生產力的影響無可比擬地大於生產力的提高對資本增長的影響

  所使用的資本量的每一次增加都不僅能按算術級數,而且能按幾何級數提高生產力;而資本作為生產力的提高者,卻只能以小得多的比例來增加利潤。因此,資本的增加對提高生產力的影響無可比擬地大於生產力的提高對資本增長的影響。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3頁。

  在這裡,再生產費用同原生產費用完全不成比例除了剩餘產品轉化為追加資本時所表現出來的物化勞動的積累以外,還有工人個人技能的不斷積累,其方式是把已獲得的技能傳授給正在成長的新一代工人。雖然這種積累在再生產過程中有極重要的作用,但是資本為此無須花費分文。科學就其被應用於生產的物質過程來說,其積累也與這裡的問題有關。這種積累就是規模不斷擴大的不斷再生產。過去所獲得的認識成果被當做認識要素傳授下來和再生產出來,並作為這種要素由徒弟繼續進行研究。在這裡,再生產費用同原生產費用完全不成比例。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4頁。

  只要勞動者能為自己積累,資本主義積累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就是不可能的

  只要勞動者能為自己積累——只要他是自己的生產資料的所有者,他就能做到這一點——,資本主義積累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就是不可能的。為此所必需的僱傭工人階級還沒有。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9頁。

  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以那種以自己的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消滅為前提的

  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積累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以那種以自己的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消滅為前提的,也就是說,是以勞動者的被剝奪為前提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87頁。

  (二)集中與積聚

  隨着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勞動將以社會規模得到使用,與此相適應,資本將表現為大量社會生產資料在一些人手中的集中資本主義生產的所有這些形式的共同點是:要按照資本主義方式進行生產,便要求交換價值的最低額,貨幣的最低額,即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最低額不斷增加,以便使取得產品所必需的勞動成為社會必要勞動,也就是說,使生產單個商品所必需的勞動等於在平均條件下必要勞動的最低額。為了使對象化勞動——貨幣——能夠作為資本發揮作用,在這裡單個資本家手裡必須擁有這一對象化勞動的某種最低額,——這個最低額大大超過勞動只是在形式上從屬於資本時所要求的最高額。資本家必須是某一社會規模的生產資料的所有者或占有者,由一個人集中占有的這個價值量同個人或單個家庭世世代代通過私人貨幣貯藏尚能積累起來的那個價值量越來越不能相提並論。由此可見,所要求的勞動條件的規模再也不能和個別工人在順利的時候通過節約等等辦法所能占有的相比。一個經營部門在資本主義方面越發達,這個部門中勞動生產率,勞動的社會生產率或社會勞動的生產率發展得越高,這種資本的最低額也就越高。在規模相同的情況下,資本的價值量必須增加,必須採取可進行社會生產的生產資料規模,因此,資本必然會喪失一切個人的性質。

  正是生產率,從而這種生產方式所增加的產量、人口量以及過剩人口量,同游離出來的資本和游離出來的勞動一道,不斷造成新的經營部門,在這些部門中,資本又能夠以小的規模活動,並且重新經過不同的發展階段,直至在這些新的經營部門中,隨着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勞動將以社會規模得到使用,與此相適應,資本將表現為大量社會生產資料在一些人手中的集中。這一過程是始終不斷的。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61—1863年手稿)》(1861年8月—1863 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4—385頁。

  資本的生產過剩,僅僅是資本的積累過剩

  單個資本家手中為了生產地使用勞動所必需的資本最低限額,隨着利潤率的下降而增加;這個最低限額所以是必需的,既是為了剝削勞動,也是為了使所用勞動時間成為生產商品的必要勞動時間,使它不超過生產商品的平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同時積聚也增長了,因為超過一定的界限,利潤率低的大資本比利潤率高的小資本積累得更迅速。這種不斷增長的積聚,達到一定程度,又引起利潤率重新下降。因此,大量分散的小資本被迫走上冒險的道路:投機、信用欺詐、股票投機、危機。所謂的資本過剩,實質上總是指那種利潤率的下降不能由利潤量的增加來抵消的資本——新形成的資本嫩芽總是這樣——的過剩,或者是指那種自己不能獨立行動而以信用形式交給大經營部門的指揮者去支配的資本的過剩。資本的這種過剩是由引起相對過剩人口的同一些情況產生的,因而是相對過剩人口的補充現象,雖然二者處在對立的兩極上:一方面是失業的資本,另一方面是失業的工人人口。

  因此,資本的生產過剩,——不是個別商品的生產過剩,雖然資本的生產過剩總是包含着商品的生產過剩,——僅僅是資本的積累過剩。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9—280頁。

  大資本通過消滅小資本而進行的積累

  資本的積聚。大資本通過消滅小資本而進行的積累。吸引力。資本和勞動的中間結合體的喪失資本。這不過是下述過程的最後一級和最後形式:把勞動條件轉化為資本,然後把這種資本和某些資本以更大的規模再生產出來,最後把社會上許多地方形成的資本同它們的所有者分離開來,並把它們集中在大資本家手裡。生產在取得這種對立和矛盾的極端形式的同時,轉化為社會生產,儘管是以異化的形式。這就是社會勞動以及在實際勞動過程中生產工具的公共使用。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48—349頁。

  積累同資本的積聚或資本的吸引相反,表現為資本的互相排斥各種不同的彼此獨立的商品所有者或貨幣所有者,先是通過貨幣同勞動能力相交換而把貨幣轉化為資本,然後再把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或者說積累資本。因此,形成了各種不同的資本,換句話說,資本家和獨立資本的數目增加了。積累同資本的積聚或資本的吸引相反,表現為資本的互相排斥。這兩種對立的形式相互間的關係如何,不應當在這裡研究,應當在考察資本競爭時加以研究。但是現在已經清楚的是:資本的每一次積累都是生產資料積聚在同一些人手中。而許多資本的積聚作為特殊過程又是和資本的這種分散化相對立的。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6頁。

  看一看那些昨天還是窮光蛋今天卻是百萬富翁的人吧看一看那些昨天還是窮光蛋今天卻是百萬富翁的人吧。如果一個囊空如洗的人一夜之間變成了百萬富翁,那必然要有一千個擁有一千元的人在一日之內淪為乞丐。這種變化,神奇的交易所轉瞬之間就能辦到,完全不用依賴現代工業的緩慢集中財富的方式。所以,小資產階級的不滿和工人階級的集聚,在普魯士最近十年當中是跟資產階級的成長同時發展起來的。

  馬克思:《普魯士狀況》(1859年1月11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730頁。

  假如必須等待積累使某些單個資本增長到能夠修建鐵路的程度,那麼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

  積累,即由圓形運動變為螺旋形運動的再生產所引起的資本的逐漸增大,同僅僅要求改變社會資本各組成部分的量的組合的集中比較起來,是一個極緩慢的過程。假如必須等待積累使某些單個資本增長到能夠修建鐵路的程度,那麼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但是,集中通過股份公司轉瞬之間就把這件事完成了。集中在這樣加強和加速積累作用的同時,又擴大和加速資本技術構成的變革,即減少資本的可變部分來增加它的不變部分,從而減少對勞動的相對需求。

  通過集中而在一夜之間集合起來的資本量,同其他資本量一樣,不斷再生產和增大,只是速度更快,從而成為社會積累的新的強有力的槓桿。因此,當人們談到社會積累的增進時,今天已經默默地把集中的作用包括在內。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4頁。

  雖然積累率隨着利潤率的下降而下降,但是積累在量的方面還是會加速進行

  利潤率的下降和積累的加速,就二者都表示生產力的發展來說,只是同一個過程的不同表現。積累,就引起勞動的大規模集中,從而引起資本構成的提高來說,又加速利潤率的下降。另一方面,利潤率的下降又加速資本的積聚,並且通過對小資本家的剝奪,通過對那些還有一點東西可供剝奪的直接生產者的最後殘餘的剝奪,來加速資本的集中。所以,雖然積累率隨着利潤率的下降而下降,但是積累在量的方面還是會加速進行。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9—270頁。

  各種生產條件都要求使用大量資本

  利潤量甚至在利潤率較低時也會隨着所投資本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這同時需要有資本的積聚,因為這時各種生產條件都要求使用大量資本。這同樣需要有資本的集中,即小資本家為大資本家所吞併,小資本家喪失資本。這不過又是勞動條件和生產者的再一次的分離,這些小資本家還屬於生產者,因為對他們來說,本人的勞動還起着作用;一般說來,資本家的勞動和他的資本量成反比,就是說,和他成為資本家的程度成反比。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4頁。

  日益增長的資本積聚,既是資本主義生產和積累的物質條件之一,又是二者本身產生的結果之一

  資本主義生產和積累的發展進程,要求勞動過程的規模及其範圍日益擴大,要求每一個企業的預付資本相應地日益增加。因此,日益增長的資本積聚(與此同時,資本家人數也會增加,只是增加的程度較小),既是資本主義生產和積累的物質條件之一,又是二者本身產生的結果之一。與此同時進行並互相影響的,是或多或少直接從事生產的人日益被剝奪。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4頁。

  這伙匪幫既不懂生產,又同生產沒有關係

  再談談集中!那種以所謂國家銀行為中心,並且有大的貨幣貸放者和高利貸者圍繞在國家銀行周圍的信用制度,就是一個巨大的集中,並且它給與這個寄生者階級一種神話般的權力,使他們不僅能周期地消滅一部分產業資本家,而且能用一種非常危險的方法來干涉現實生產——而這伙匪幫既不懂生產,又同生產沒有關係。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8頁。

  決定這些變化(包括衰落和增長)的一般規律,就是集中的規律在工業普遍增長的同時,個別地區也有衰落現象,在許多郡和城鎮,一些原有的工廠甚至完全消失。決定這些變化(包括衰落和增長)的一般規律,就是那條遍及現代工業所有一切部門的規律,即集中的規律。例如,蘭開夏郡以及毗鄰它的約克郡的部分地區這個棉紡織業的主要中心,就把全國其他地區的棉紡織業吸引過來。

  馬克思:《英國工廠制度》(1857年4月10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119頁。

  我們現實社會的經濟發展,越來越趨於集中

  我們現實社會的經濟發展,越來越趨於集中,趨於生產的社會化,使生產成為不能再由單個資本家來管理的大企業。

  恩格斯:《必要的和多餘的社會階級》(1881年8月初),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37頁。

  與這樣的發展同時,大工業看起來也有了某些道德準則與這樣的發展同時,大工業看起來也有了某些道德準則。工廠主靠着對工人進行瑣細偷竊的辦法來互相競爭已經不合算了。事業的發展已經不允許再使用這些低劣的謀取金錢的手段;這些手段對擁資百萬的工廠主說來已毫無意義,僅僅對那些在任何地方只要能抓到一文錢就很高興的較小的生意人彼此之間保持競爭還有用處。這樣,實物工資制被取消了,通過了十小時工作日法案,並且實行了一大串比較次要的其他改良措施,——這十分違反自由貿易和無限制競爭的精神,但是卻十分有利於同條件較差的同行競爭的大資本家。此外,企業規模愈大,雇用的工人愈多,工廠主每次同工人發生衝突時所遭受的損失和困難也就愈多。因此,工廠主們,尤其是大的工廠主們,就感染了一種新的精神。他們學會了避免不必要的糾紛,默認工聯的存在和力量,最後甚至把罷工——發生得適時的罷工——看作是實現他們自己的目的的有力手段。過去帶頭同工人階級作鬥爭的最大的廠主們,現在卻首先起來鼓吹和平和協調了。他們這樣做是有很充分的理由的。所有這些對正義和仁愛的讓步,事實上只是使資本加速積聚於少數人——對他們說來早年的那種小器的額外勒索已經毫無意義,而且成了嚴重的障礙——手中的手段,是最迅速而有效地消滅沒有這種額外收入就不能維持下去的小競爭者的手段。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美國版附錄》(1886年2月25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93頁。

  

  (三)人口與失業

  由於工業循環的這種周期變換,機器生產使工人在就業上並從而在生活狀況上遭遇的沒有保障和不穩定性,成為正常的現象工廠制度的巨大的跳躍式的擴展能力和它對世界市場的依賴,必然造成熱病似的生產,並隨之造成市場商品充斥,而當市場收縮時,就出現癱瘓狀態。工業的生命按照中常活躍、繁榮、生產過剩、危機、停滯這幾個時期的順序而不斷地轉換。由於工業循環的這種周期變換,機器生產使工人在就業上並從而在生活狀況上遭遇的沒有保障和不穩定性,成為正常的現象。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2頁。

  積累量是自變量,工資量是因變量,而不是相反在第一種情況下,並不是勞動力或工人人口絕對增加或相對增加的減緩引起資本的過剩,相反地,是資本的增長引起可供剝削的勞動力的不足。在第二種情況下,並不是勞動力或工人人口絕對增加或相對增加的加速引起資本的不足,相反地,是資本的減少使可供剝削的勞動力過剩,或者不如說使勞動力價格過高。正是資本積累的這些絕對運動反映為可供剝削的勞動力數量的相對運動,因而看起來好像是由後者自身的運動引起的。用數學上的術語來說:積累量是自變量,工資量是因變量,而不是相反。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15頁。

  經歷這種更新過程的資本越是由於集中運動而大量聚集,對勞動需求的絕對減少也就越厲害

  在正常的積累進程中形成的追加資本,主要是充當利用新發明和新發現的手段,總之,是充當利用工業改良的手段。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舊資本總有一天也要從頭到尾地更新,會脫皮,並且同樣會以技術上更加完善的形態再生出來,在這種形態下,用較少量的勞動就足以推動較多量的機器和原料。由此必然引起對勞動需求的絕對減少,不言而喻,經歷這種更新過程的資本越是由於集中運動而大量聚集,對勞動需求的絕對減少也就越厲害。

  可見,一方面,在積累進程中形成的追加資本,同它自己的量比較起來,會越來越少地吸引工人。另一方面,周期地按新的構成再生產出來的舊資本,會越來越多地排斥它以前所雇用的工人。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4頁。

  資本主義積累不斷地生產出過剩的工人人口

  總資本的可變組成部分的相對減少隨着總資本的增長而加快,而且比總資本本身的增長還要快這一事實,在另一方面卻相反地表現為,好像工人人口的絕對增長總是比可變資本即工人人口的就業手段增長得快。事實是,資本主義積累不斷地並且同它的能力和規模成比例地生產出相對的,即超過資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過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6頁。

  就業工人人數的增長,總是同過剩人口的激烈波動,同過剩人口的暫時產生結合在一起

  在一切部門中,資本可變組成部分的增長,從而就業工人人數的增長,總是同過剩人口的激烈波動,同過剩人口的暫時產生結合在一起,而不管這種產生採取排斥就業工人這個較明顯的形式,還是採取使追加的工人人口難於被吸入它的通常水道這個不大明顯但作用相同的形式。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6—727頁。

  工人人口本身在生產出資本積累的同時,也以日益擴大的規模生產出使他們自身成為相對過剩人口的手段

  隨着已經執行職能的社會資本量的增長及其增長程度的提高,隨着生產規模和所使用的工人人數的擴大,隨着他們勞動的生產力的發展,隨着財富的一切源流的更加廣闊和更加充足,資本對工人的更大的吸引力和更大的排斥力互相結合的規模也不斷擴大,資本有機構成和資本技術形式的變化速度也不斷加快,那些時而同時地時而交替地被捲入這些變化的生產部門的範圍也不斷增大。因此,工人人口本身在生產出資本積累的同時,也以日益擴大的規模生產出使他們自身成為相對過剩人口的手段。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規律,事實上,每一種特殊的、歷史的生產方式都有其特殊的、歷史地發生作用的人口規律。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7—728頁。

  過剩的工人人口是積累或資本主義基礎上的財富發展的必然產物過剩的工人人口是積累或資本主義基礎上的財富發展的必然產物,但是這種過剩人口反過來又成為資本主義積累的槓桿,甚至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的一個條件。過剩的工人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產業後備軍,它絕對地從屬於資本,就好像它是由資本出錢養大的一樣。過剩的工人人口不受人口實際增長的限制,為不斷變化的資本增殖需要創造出隨時可供剝削的人身材料。隨着積累和伴隨積累而來的勞動生產力的發展,資本的突然膨脹力也增長了,這不僅是因為執行職能的資本的彈性和絕對財富——資本不過是其中一個有彈性的部分——增長了,也不僅是因為信用每當遇到特殊刺激會在轉眼之間把這種財富的非常大的部分作為追加資本交給生產支配。這還因為生產過程本身的技術條件,機器、運輸工具等等,有可能以最大的規模最迅速地把剩餘產品轉化為追加的生產資料。隨着積累的增進而膨脹起來的並且可以轉化為追加資本的大量社會財富,瘋狂地湧入那些市場突然擴大的舊生產部門,或湧入那些由舊生產部門的發展而引起需要的新興生產部門,如鐵路等等。在所有這些場合,都必須有大批的人可以突然地被投到決定性的地方去,而又不致影響其他部門的生產規模。這些人就由過剩人口來提供。現代工業特有的生活過程,由中常活躍、生產高度繁忙、危機和停滯這幾個時期構成的、穿插着較小波動的十年一次的周期形式,就是建立在產業後備軍或過剩人口的不斷形成、或多或少地被吸收、然後再形成這樣的基礎之上的。而工業周期的階段變換又使過剩人口得到新的補充,並且成為過剩人口再生產的最有力的因素之一。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8—729頁。

  沒有什麼東西能阻止這樣一些現象同時發生

  人為地不斷製造出來的、只有在熱病似的繁榮時期才能被吸收的過剩人口,是現代工業生產的必要條件之一。沒有什麼東西能阻止這樣一些現象同時發生:一部分貨幣資本閒置不用;生活資料由於相對生產過剩而跌價;被機器排擠的工人正在餓得要死。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633頁。

  現代工業的整個運動形式來源於一部分工人人口不斷地轉化為失業的或半失業的人手

  生產規模突然的跳躍式的膨脹是它突然收縮的前提;而後者又引起前者,但是沒有可供支配的人身材料,沒有不取決於人口絕對增長的工人的增加,前者是不可能的。工人的這種增加,是通過使一部分工人不斷地被“游離”出來的簡單過程,通過使就業工人人數比擴大的生產相對減少的方法造成的。因此,現代工業的整個運動形式來源於一部分工人人口不斷地轉化為失業的或半失業的人手。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9—730頁。

  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從事過度勞動迫使它的另一部分無事可做,反過來,它的一部分無事可做迫使它的另一部分從事過度勞動工人階級中就業部分的過度勞動,擴大了它的後備軍的隊伍,而後者通過競爭加在就業工人身上的增大的壓力,又反過來迫使就業工人不得不從事過度勞動和聽從資本的擺布。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從事過度勞動迫使它的另一部分無事可做,反過來,它的一部分無事可做迫使它的另一部分從事過度勞動,這成了各個資本家致富的手段,同時又按照與社會積累的增進相適應的規模加速了產業後備軍的生產。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33—734頁。

  資本在兩方面同時起作用

  資本在兩方面同時起作用。它的積累一方面擴大對勞動的需求,另一方面又通過“游離”工人來擴大工人的供給,與此同時,失業工人的壓力又迫使就業工人付出更多的勞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勞動的供給不依賴於工人的供給。勞動供求規律在這個基礎上的運動成全了資本的專制。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37頁。

  相對過剩人口是形形色色的

  相對過剩人口是形形色色的。每個工人在半失業或全失業的時期,都屬於相對過剩人口。工業周期階段的更替使相對過剩人口具有顯着的、周期反覆的形式,因此,相對過剩人口時而在危機時期急劇地表現出來,時而在營業呆滯時期緩慢地表現出來。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38頁。

  勞動生產力越高,工人對他們就業手段的壓力就越大由於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增進,花費越來越少的人力可以推動越來越多的生產資料,這個規律在不是工人使用勞動資料,而是勞動資料使用工人的資本主義的基礎上表現為:勞動生產力越高,工人對他們就業手段的壓力就越大,因而他們的生存條件,即為增加他人財富或為資本自行增殖而出賣自己的力氣,也就越沒有保障。因此,生產資料和勞動生產率比生產人口增長得快這一事實,在資本主義下卻相反地表現為:工人人口總是比資本的增殖需要增長得快。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43頁。

  人口不是對生活資料產生壓力,而是對就業手段產生壓力馬爾薩斯牧師的這個理論,同他所有的其他思想一樣,都是直接從他的前人那裡剽竊來的,只有兩種級數的純粹武斷的運用,才屬於他自己。在英國,這一理論本身早就被經濟學家納入了合理的範圍:人口不是對生活資料產生壓力,而是對就業手段產生壓力;人類可能增加得比現代資產階級社會所能承受的更快。在我們看來,這又是一個根據,它表明這個資產階級社會是必須消除的發展中的障礙。

  恩格斯:《恩格斯致弗里德里希·阿爾伯特·朗格》(1865年3月29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5頁。

  剩餘資本暫時超過它所支配的工人人口,這會發生雙重的作用隨着勞動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所生產的使用價值——生產資料是其中的一個部分——的量,還會增加得更多。而追加勞動——通過對它的占有,這種追加財富能夠再轉化為資本——並不是取決於這種生產資料(包括生活資料)的價值,而是取決於它的量,因為工人在勞動過程中不是同生產資料的價值發生關係,而是同生產資料的使用價值發生關係。然而,資本的積累本身以及隨之而來的資本積聚,本身就是提高生產力的一個物質手段。但是,生產資料的這種增加已經意味着工人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創造出同剩餘資本相適應的工人人口,甚至大體上總是超過這個資本的需要的工人人口,即過剩工人人口。剩餘資本暫時超過它所支配的工人人口,這會發生雙重的作用。一方面,這會提高工資,從而緩和那些使工人後代減少和絕滅的影響,使結婚變得容易,由此使工人人口逐漸增加。

  另一方面,這會使創造相對剩餘價值的方法(機器的採用和改良)得到採用,由此更迅速得多地創造出人為的相對過剩人口;而這種相對過剩人口又成為使人口實際上迅速增加的溫室,因為在資本主義生產中,貧困會產生人口。因此,從資本主義積累過程——它只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一個要素——的性質來看,自然會得出如下的結論:預定要轉化為資本的已經增加了的生產資料的量,總會隨時找到相應地增加了的、甚至過剩的可供剝削的工人人口。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3頁。

  工人人口相對過剩的可能性隨着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以同樣的程度發展起來

  隨着可變資本的相對減少,就是說,隨着勞動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了推動同量的勞動力和吸收同量的剩餘勞動,所需要的總資本量越來越大。因此,工人人口相對過剩的可能性隨着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以同樣的程度發展起來,這並不是因為社會勞動的生產力降低了,而是因為社會勞動的生產力提高了;就是說,不是由於勞動和生活資料或生產這種生活資料的資料之間的絕對的不平衡,而是由於對勞動的資本主義剝削所引起的不平衡,即資本的不斷增加和它對不斷增加的人口的需要的相對減少之間的不平衡。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7頁。

  在資本主義的基礎上,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必然會產生永久性的表面上的工人人口過剩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越是發展,要使用同量勞動力,就需要越來越大的資本量;如果要使用更多的勞動力,那就更是如此。因此,在資本主義的基礎上,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必然會產生永久性的表面上的工人人口過剩。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8頁。

  在大多數情形下失掉工作就是一個工人可能遭遇到的最倒霉的事情在目前的社會條件下,機器的改進對工人只能產生不利的並且經常是很嚴重的後果;每一部新機器都會帶來失業、匱乏和貧窮,而在英國這樣本來就幾乎總有“過剩人口”的國家裡,在大多數情形下失掉工作就是一個工人可能遭遇到的最倒霉的事情。不用說,技術不斷發展和隨之而來的失業所產生的這種生活無保障的現象,對於一個生活本來就已經十分動搖不定的工人,起着怎樣使人泄氣,使人沮喪的作用呵!要避免陷入絕望狀態,在這裡工人只有兩條路可走,或者在內心裡、在表面上都反抗資產階級,或者過酗酒和放蕩的生活。英國工人有的選擇了第一條路,有的選擇了第二條路。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根據親身觀察和可靠材料》(1844年9月—1845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25頁。

  也就是這種人口對生產力的壓力,迫使野蠻人從亞洲高原侵入舊大陸

  在古代國家,在希臘和羅馬,採取周期性地建立殖民地形式的強迫移民形成了社會制度的一個固定的環節。那些國家的整個制度都是建立在人口數量的一定限度上的,超過這個限度,古代文明本身就有毀滅的危險。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對這些國家來說,在物質生產方面運用科學是完全聞所未聞的。為了保持自己的文明,它們就只能保持少量的人口。否則,它們就難免體力勞動之苦,把自由民變為奴隸。由於生產力不夠發展,公民地位就要依賴於一種不得打破的一定的人口比例。強迫移民是唯一的出路。

  也就是這種人口對生產力的壓力,迫使野蠻人從亞洲高原侵入舊大陸。在這裡,仍舊是同一個原因在起作用,雖然表現形式不同。為了繼續作野蠻人,他們就只能保持少量的人口。這是一些從事畜牧、狩獵和戰爭的部落,他們的生產方式使部落的每一個成員都需要有大片的空間,就像現在北美的印第安部落那樣。這些部落的人口的增長,使它們相互壓縮生產所必需的地盤。因此,過剩人口就不得不進行那種為古代和現代歐洲各民族奠定基礎的冒險大遷徙。

  現代的強迫移民,情況則完全相反。現在,不是生產力不足造成人口過剩,而是生產力增長要求人口減少,並且通過饑荒或移民來趕走過剩的人口。不是人口壓迫生產力,而是生產力壓迫人口。

  馬克思:《強迫移民。——科蘇特和馬志尼。——流亡者問題。——英國選舉中的賄賂行為。——科布頓先生》(1853年3月4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1—662頁。

  工人階級中貧苦階層和產業後備軍越大,官方認為需要救濟的貧民也就越多

  社會的財富即執行職能的資本越大,它的增長的規模和能力越大,從而無產階級的絕對數量和他們的勞動生產力越大,產業後備軍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勞動力同資本的膨脹力一樣,是由同一些原因發展起來的。因此,產業後備軍的相對量和財富的力量一同增長。但是同現役勞動軍相比,這種後備軍越大,常備的過剩人口也就越多,他們的貧困同他們所受的勞動折磨成正比。最後,工人階級中貧苦階層和產業後備軍越大,官方認為需要救濟的貧民也就越多。這就是資本主義積累的絕對的、一般的規律。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42頁。

  過剩人口同赤貧是一回事

  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有不同的人口增長規律和過剩人口增長規律;過剩人口同赤貧是一回事。這些不同的規律可以簡單地歸結為同生產條件發生關係的種種不同方式,或者就活的個體來說,可以簡單地歸結為同他作為社會成員(因為他只在社會中從事勞動和占有)的再生產條件發生關係的種種不同方式。就個別的人或者某一部分人口來說,這種關係的解體,會把他們置於這種特定基礎的再生產條件之外,因而也就把他們變成了過剩人口,他們不僅一無所有,而且無法依靠勞動去占有生活資料,於是變成了赤貧。

  只有在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方式下,赤貧才表現為勞動自身的結果,表現為勞動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因此,在一個社會生產階段上可能是過剩人口的情況,在另一個階段上卻不是這樣,而且過剩人口的作用可能是不同的。例如,古代人遣送出去的移民就是過剩人口;也就是說,這些人在當時的物質的所有制基礎上,即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不能在同一空間繼續生活下去。他們的人數同現代生產條件相比可能很少。然而,他們遠不是赤貧。麵包和娛樂時期的羅馬平民倒是赤貧。引起民族大遷徙的過剩人口,又是以其他條件為前提的。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7—608頁。

  共同體的條件只能適應一定數量的人口

  共同體的條件只能適應一定數量的人口。另一方面,如果說由一定形式的生產條件的擴展能力所設定的人口限制,隨生產條件而變化,收縮或擴大,——狩獵民族的過剩人口與雅典人的不同,而雅典人的過剩人口與日耳曼人的不同,——那麼,人口的絕對增長率,從而過剩人口率和人口率也會隨生產條件發生變化。因此,在一定生產基礎上產生的過剩人口,也和當時適度的人口一樣,都是被決定了的。過剩人口和人口加在一起,便是一定的生產基礎可能產生的人口。人口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超出它的限制,這是由限制本身決定的,或者確切些說,是由設定這個限制的那同一個基礎決定的。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8—609頁。

  人類數量增多到必須為其增長規定一個限度的這種抽象可能性當然是存在的

  人類數量增多到必須為其增長規定一個限度的這種抽象可能性當然是存在的。但是,如果說共產主義社會在將來某個時候不得不像已經對物的生產進行調節那樣,同時也對人的生產進行調節,那么正是這個社會,而且只有這個社會才能無困難地做到這點。

  恩格斯:《恩格斯致卡爾·考茨基》(1881年2月1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455頁。

  狂熱的勞動時期之後,往往是經常沒有多少活干和失業可以從非工廠勞動領域中舉出倫敦的縫紉業作為勞動濃縮的例子。在一年的幾個月內,不但工作日最大限度地延長了,而且要狂熱地趕着做活。在一年的其他時間內,工人大部分完全沒有工作或工作很少。必要勞動時間,從而工資,不是由這個勞動興旺時期的勞動時間來決定,而是按平均勞動時間計算,因此,[在勞動濃縮和延長的月份內]這樣得到的工資,就占了全年工資的很大部分。在這裡,勞動的濃縮是同工作日的延長結合在一起的,但是,全部這種勞動時期不超過例如幾個月或幾周。這是對勞動進行剝削的最可怕的形式之一。狂熱的勞動時期之後,往往是經常沒有多少活干和失業。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61—1863年手稿)》(1861年8月—1863 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2—325頁。

  美國的南北戰爭曾促使英國的紡紗業者用更強大的機器來裝備自己的工廠,並減少工廠中勞動者的人數

  有這樣一些間歇時期,那時技術變革不太明顯,積累則更多地表現為在已經達到的新的技術基礎上的量的擴張運動。在這種場合,不管資本的實際構成如何,對勞動的需求按照資本增長的同一比例而增加的規律,就會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重新開始發生作用。但是,在資本所吸引的工人人數達到最大限度的同時,產品會變得如此之多,以致於只要這些產品的銷路稍遇到一點障礙,社會機制就會停滯下來;資本就會立即以最大的規模和最粗暴的方式排斥勞動,紊亂本身迫使資本家要以最大的努力節約勞動。逐漸積累起來的許多細小的改良,可以說,就在這種高壓下集中起來了;它們體現為使全部大的生產領域裡的資本構成發生革命的技術變革。美國的南北戰爭曾促使英國的紡紗業者用更強大的機器來裝備自己的工廠,並減少工廠中勞動者的人數。

  馬克思:《着者親自修訂的〈資本論〉第一卷法文版片斷》(1872年9月—1875年11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37頁。

  

  (四)兩極分化

  財產分配日益不均,貧富對立日益擴大,財產日益集中於少數人手中,這是一切以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為基礎的社會的嚴酷無情的規律財產分配日益不均,貧富對立日益擴大,財產日益集中於少數人手中,這是一切以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為基礎的社會的嚴酷無情的規律;雖然這一規律在近代資本主義生產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但絕非一定要在資本主義生產中才起作用。

  恩格斯:《法蘭克時代》(1878年中—1882年初),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59頁。

  資本的積累就是無產階級的增加

  勞動力的再生產實際上是資本本身再生產的一個因素。因此,資本的積累就是無產階級的增加。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9頁。

  積累過程的機制本身,會在增大資本的同時,增加“勤勞貧民”即僱傭工人的數量

  積累過程的機制本身,會在增大資本的同時,增加“勤勞貧民”即僱傭工人的數量,這些僱傭工人不得不把自己的勞動力轉化為日益增長的資本的日益增大的增殖力,並且由此把他們對自己所生產的、但已人格化為資本家的產品的從屬關係永久化。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10頁。

  一方面工人的收入隨着資本的迅速增加也有所增加,可是另一方面橫在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社會鴻溝也同時擴大

  資本的迅速增加就等於利潤的迅速增加。而利潤的迅速增加只有在勞動的價格同樣迅速下降、相對工資同樣迅速下降的條件下才是可能的。即使實際工資同名義工資即勞動的貨幣價值同時增加,只要實際工資不是和利潤以同一比例增加,相對工資還是可能下降。

  比如說,在經濟興旺的時期,工資提高5%,而利潤卻提高30%,那麼比較工資即相對工資不是增加,而是減少了。

  所以,一方面工人的收入隨着資本的迅速增加也有所增加,可是另一方面橫在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社會鴻溝也同時擴大,而資本支配勞動的權力,勞動對資本的依賴程度也隨着增大。

  馬克思:《僱傭勞動與資本》(1847年12月下半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734頁。

  即使工人得到的享受增加了,但是,與資本家的那些為工人所得不到的大為增加的享受相比,工人所得到的社會滿足的程度反而降低了一座房子不管怎樣小,在周圍的房屋都是這樣小的時候,它是能滿足社會對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這座小房子近旁聳立起一座宮殿,這座小房子就縮成茅舍模樣了。這時,狹小的房子證明它的居住者不能講究或者只能有很低的要求;並且,不管小房子的規模怎樣隨着文明的進步而擴大起來,只要近旁的宮殿以同樣的或更大的程度擴大起來,那座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會在那四壁之內越發覺得不舒適,越發不滿意,越發感到受壓抑。

  工資的顯着增加是以生產資本的迅速增長為前提的。生產資本的迅速增長,會引起財富、奢侈、社會需要和社會享受同樣迅速的增長。所以,即使工人得到的享受增加了,但是,與資本家的那些為工人所得不到的大為增加的享受相比,與一般社會發展水平相比,工人所得到的社會滿足的程度反而降低了。

  馬克思:《僱傭勞動與資本》(1847年12月下半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729頁。

  在現代這種邪惡的基礎上,勞動生產力的任何新的發展,都不可避免地要加深社會對比和加強社會對抗

  不論是機器的改進,科學在生產上的應用,交通工具的改良,新的殖民地的開闢,向外移民,擴大市場,自由貿易,或者是所有這一切加在一起,都不能消除勞動群眾的貧困;在現代這種邪惡的基礎上,勞動生產力的任何新的發展,都不可避免地要加深社會對比和加強社會對抗。這在歐洲一切國家裡,現在對於每一個沒有偏見的人都已成了十分明顯的真理,只有那些一心想使別人沉湎於痴人樂園的人才會否認這一點。在這種“令人陶醉的”經濟進步時代,在不列顛帝國的首都,餓死幾乎已經成為一種常規。

  馬克思:《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宣言》(1864年10月21日—27日之間),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頁。

  不管工人的報酬高低如何,工人的狀況必然隨着資本的積累而惡化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一切提高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方法都是靠犧牲工人個人來實現的;一切發展生產的手段都轉變為統治和剝削生產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發展,成為局部的人,把工人貶低為機器的附屬品,使工人受勞動的折磨,從而使勞動失去內容,並且隨着科學作為獨立的力量被併入勞動過程而使勞動過程的智力與工人相異化;這些手段使工人的勞動條件變得惡劣,使工人在勞動過程中屈服於最卑鄙的可惡的專制,把工人的生活時間轉化為勞動時間,並且把工人的妻子兒女都拋到資本的札格納特[1]車輪下。但是,一切生產剩餘價值的方法同時就是積累的方法,而積累的每一次擴大又反過來成為發展這些方法的手段。由此可見,不管工人的報酬高低如何,工人的狀況必然隨着資本的積累而惡化。最後,使相對過剩人口或產業後備軍同積累的規模和能力始終保持平衡的規律把工人釘在資本上,比赫斐斯塔司的楔子把普羅米修斯釘在岩石上[2]釘得還要牢。這一規律制約着同資本積累相適應的貧困積累。因此,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43—744頁。

  同一方的自由時間相應的是另一方的被奴役的時間剩餘勞動時間是勞動群眾超出再生產他們自己的勞動能力、他們本身的存在所需要的量即超出必要勞動而勞動的時間,這一表現為剩餘價值的剩餘勞動時間,同時物化為剩餘產品,並且這種剩餘產品是除勞動階級外的一切階級存在的物質基礎,是社會整個上層建築存在的物質基礎。同時,剩餘產品把時間游離出來,給不勞動階級提供了發展其他能力的自由支配的時間。因此,在一方產生剩餘勞動時間,同時在另一方產生自由時間。整個人類的發展,就其超出人的自然存在所直接需要的發展來說,無非是對這種自由時間的運用,並且整個人類發展的前提就是把這種自由時間的運用作為必要的基礎。可見,社會的自由時間的產生是靠非自由時間的產生,是靠工人超出維持他們本身的生存所需要的勞動時間而延長的勞動時間的產生。同一方的自由時間相應的是另一方的被奴役的時間。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2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5頁。

  勞動能力不僅生產了他人的財富和自身的貧窮,而且還生產了這種作為自我發生關係的財富的財富同作為貧窮的勞動能力之間的關係勞動能力占有的只是為再生產它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即為了把勞動能力僅僅作為同它的實現條件相分離的勞動能力再生產出來所需要的生活資料,——而且勞動能力本身使這些條件變成以他人的、對它實行統治的人格化的形式而同勞動能力相對立的物、價值。勞動能力離開[生產]過程時不僅沒有比它進入時更富,反而更窮了。這是因為,勞動能力不僅把活勞動的條件作為資本創造出來,而且潛藏在勞動能力身上的[作為資本]的價值增殖的可能性,創造新價值的可能性,現在也作為剩餘價值,作為剩餘產品,作為追加資本而存在,作為賦有自己權力和意志的價值而同處於抽象的、喪失了客觀條件的、純粹主觀的貧窮中的勞動能力相對立。勞動能力不僅生產了他人的財富和自身的貧窮,而且還生產了這種作為自我發生關係的財富的財富同作為貧窮的勞動能力之間的關係,而財富在消費這種貧窮時則會獲得新的生命力並重新[作為資本]來增殖。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1—92頁。

  

  以廣大生產者群眾的被剝奪和貧窮化為基礎的資本價值的保存和增殖,只能在一定的限制以內運動

  與生產力發展並進的、可變資本同不變資本相比的相對減少,刺激工人人口的增加,同時又不斷地創造出人為的過剩人口。資本的積累,從價值方面看,由於利潤率下降而延緩下來,但這樣一來更加速了使用價值的積累,而使用價值的積累又使積累在價值方面加速進行。

  資本主義生產總是竭力克服它所固有的這些限制,但是它用來克服這些限制的手段,只是使這些限制以更大的規模重新出現在它面前。

  資本主義生產的真正限制是資本自身,這就是說:資本及其自行增殖,表現為生產的起點和終點,表現為生產的動機和目的;生產只是為資本而生產,而不是反過來生產資料只是生產者社會的生活過程不斷擴大的手段。以廣大生產者群眾的被剝奪和貧窮化為基礎的資本價值的保存和增殖,只能在一定的限制以內運動,這些限制不斷與資本為它自身的目的而必須使用的並旨在無限制地增加生產,為生產而生產,無條件地發展勞動社會生產力的生產方法相矛盾。手段——社會生產力的無條件的發展——不斷地和現有資本的增殖這個有限的目的發生衝突。因此,如果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發展物質生產力並且創造同這種生產力相適應的世界市場的歷史手段,那麼,這種生產方式同時也是它的這個歷史任務和同它相適應的社會生產關係之間的經常的矛盾。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8—279頁。

  札格納特是印度教的主神之一毗濕奴的化身。崇拜札格納特的教派的特點是宗教儀式上十分豪華,充滿極端的宗教狂熱,這種狂熱表現為教徒的自我折磨和自我殘害。在舉行大祭的日子裡,某些教徒往往投身於載着毗濕奴神像的車輪下將自己軋死。

  參見希臘神話故事。

  第二編 流通過程

  一 資本循環和周轉

  (一)資本循環

  這種不斷地通過同一些連續階段的循環,就形成資本流通一個貨幣額轉化為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這是要執行資本職能的價值量所完成的第一個運動。這個運動是在市場上,在流通領域內進行的。運動的第二階段,生產過程,在生產資料轉化為商品時就告結束,這些商品的價值大於其組成部分的價值,也就是包含原預付資本加上剩餘價值。接着,這些商品必須再投入流通領域。必須出售這些商品,把它們的價值實現在貨幣上,把這些貨幣又重新轉化為資本,這樣周而復始地不斷進行。這種不斷地通過同一些連續階段的循環,就形成資本流通。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51頁。

  一個價值額投入流通,是為了從流通中取出一個更大的價值額資本的總公式是G—W—G′;這就是說,一個價值額投入流通,是為了從流通中取出一個更大的價值額。這個更大價值額的產生過程,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這個更大價值額的實現過程,是資本的流通。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頁。

  資本的循環過程是流通和生產的統一

  資本的循環過程是流通和生產的統一,包含二者在內。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頁。

  進行直接剝削的條件和實現這種剝削的條件,不是一回事一旦可以榨出的剩餘勞動量對象化在商品中,剩餘價值就生產出來了。但是,這樣生產出剩餘價值,只是結束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第一個行為,即直接的生產過程。資本已經吮吸了這麼多無酬勞動。隨着表現為利潤率下降的過程的發展,這樣生產出來的剩餘價值的總量會驚人地膨脹起來。現在開始了過程的第二個行為。總商品量,即總產品,無論是補償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部分,還是代表剩餘價值的部分,都必須賣掉。如果賣不掉,或者只賣掉一部分,或者賣掉時價格低於生產價格,那麼,工人固然被剝削了,但是對資本家來說,這種剝削沒有原樣實現,這時,榨取的剩餘價值就完全不能實現,或者只是部分地實現,資本就可能部分或全部地損失掉。進行直接剝削的條件和實現這種剝削的條件,不是一回事。二者不僅在時間和地點上是分開的,而且在概念上也是分開的。前者只受社會生產力的限制,後者受不同生產部門的比例關係和社會消費力的限制。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2頁。

  因為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剩餘價值只有在流通過程中才得到實現,所以產生了一種假象

  因為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剩餘價值只有在流通過程中才得到實現,所以產生了一種假象,似乎資本家取得的剩餘價值不是來自對工人的剝削,不是來自直接的生產過程,而是來自流通過程,來自他的商品的出售。在後面這種交易中,是資本家和資本家相對立,而不是資本家和工人相對立。(即使商品直接賣給工人,工人也不是作為工人,而是作為貨幣所有者出現;資本家對工人來說只是商品所有者,工人對資本家來說是買者,資本家對工人來說是賣者。)這種假象由於存在下述情況而更加嚴重起來:單個資本家等等根據變化着的市場條件,高於或低於商品價值出售商品,而如果假定存在着平均市場條件,那麼,由於買者或賣者的狡猾程度等,一方會欺騙(少給)另一方。這裡發生的不是剩餘價值的生產,而只是現有價值的再分配,或者說,各個資本家從總資本所生產的總剩餘價值中得到不同的份額。但是,對單個資本家來說,獲得剩餘價值等等是重要的。因此,對他來說,剩餘價值實際上可能從流通中產生,同樣,他在這個流通過程中可能全部地失去或者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失去他的企業中所生產出來的剩餘價值。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1864年),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06頁。

  流通速度的先決條件是資本形態變化的速度和資本整個再生產過程的速度

  在考察簡單流通時,流通速度被看作其原因不可能從簡單貨幣流通本身產生的要素。

  現在表明,流通速度的先決條件是資本形態變化的速度和資本整個再生產過程的速度。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1864年),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25頁。

  資本不斷地竭力要獲得貨幣形式,它又竭力拋掉這種形式資本的一般形式G—W—G是作為起點和終點的資本的貨幣形式。但是,同貯藏貨幣的形成不同,這裡不執行職能的貨幣始終是閒置資本,而資本不斷地竭力要獲得貨幣形式,它又竭力拋掉這種形式。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1864年),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25—326頁。

  資本的循環過程經過三個階段

  資本的循環過程經過三個階段;根據第一卷的敘述,這些階段形成如下的序列:

  第一階段:資本家作為買者出現於商品市場和勞動市場;他的貨幣轉化為商品,或者說,經歷G—W這個流通行為。

  第二階段:資本家用購買的商品從事生產消費。他作為資本主義商品生產者進行活動;他的資本經歷生產過程。結果產生了一種商品,這種商品的價值大於它的生產要素的價值。

  第三階段:資本家作為賣者回到市場;他的商品轉化為貨幣,或者說,經歷W—G這個流通行為。

  因此,貨幣資本循環的公式是:G—W…P…W′—G′。在這個公式中,虛線表示流通過程的中斷,W′和G′表示由剩餘價值增大了的W和G。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32頁。

  產業資本是依次採取所有這三種形式的

  現在讓我們來考察總運動G—W…P…W′—G′……資本表現為這樣一個價值,它經過一系列互相聯繫的、互為條件的轉化,經過一系列的形態變化,而這些形態變化也就形成總過程的一系列階段。在這些階段中,兩個屬於流通領域,一個屬於生產領域。在每個這樣的階段中,資本價值都處在和不同的特殊職能相適應的不同形態上。在這個運動中,預付的價值不僅保存了,而且增長了,它的量增加了。最後,在終結階段,它回到總過程開始時它原有的形式。因此,這個總過程是循環過程。

  資本價值在它的流通階段所採取的兩種形式,是貨幣資本的形式和商品資本的形式;它屬於生產階段的形式,是生產資本的形式。在總循環過程中採取而又拋棄這些形式並在每一個形式中執行相應職能的資本,就是產業資本。這裡所說的產業,包括任何按資本主義方式經營的生產部門。

  因此,在這裡,貨幣資本,商品資本,生產資本,並不是指這樣一些獨立的資本種類,這些獨立的資本種類的職能形成同樣獨立的、彼此分離的營業部門的內容。在這裡,它們只是指產業資本的特殊的職能形式,產業資本是依次採取所有這三種形式的。

  資本的循環,只有不停頓地從一個階段轉入另一個階段,才能正常進行。如果資本在第一階段G—W停頓下來,貨幣資本就會凝結為貯藏貨幣;如果資本在生產階段停頓下來,一方面生產資料就會擱着不起作用,另一方面勞動力就會處於失業狀態;如果資本在最後階段W′—G′停頓下來,賣不出去而堆積起來的商品就會把流通的流阻塞。

  另一方面,理所當然的是,循環本身又要求資本在各個循環階段中在一定的時間內固定下來。在每一個階段中,產業資本都被束縛在一定的形式上: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產業資本只有在完成一種和它當時的形式相適應的職能之後,才取得可以進入一個新的轉化階段的形式。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63頁。

  這個公式已經包含生產資本形式的資本,從而也包含生產資本的循環的形式

  不言而喻,只有在已經發展的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貨幣資本循環的公式,G—W……W′—G′,才是資本循環的當然形式,因為它是以僱傭工人階級的社會規模的存在作為前提的。我們已經知道,資本主義生產不僅生產商品和剩餘價值;它還再生產並且以越來越大的規模再生產僱傭工人階級,把絕大多數直接生產者變為僱傭工人。因此,既然實現G—W…P…W′—G′這一過程的首要前提是僱傭工人階級的經常存在,所以,這個公式已經包含生產資本形式的資本,從而也包含生產資本的循環的形式。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頁。

  過程的重新開始,已由起點本身規定了

  生產資本循環的總公式是:P…W′—G′—W…P。這個循環表示生產資本職能的周期更新,也就是表示再生產,或者說,表示資本的生產過程是增殖價值的再生產過程;它不僅表示剩餘價值的生產,而且表示剩餘價值的周期再生產;它表示,處在生產形式上的產業資本不是執行一次職能,而是周期反覆地執行職能,因此,過程的重新開始,已由起點本身規定了。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5頁。

  商品資本循環的總公式

  商品資本循環的總公式是:

  ′—G′—W…P…W′。

  ′不僅表現為前面兩種循環的產物,而且表現為它們的前提,因為,只要生產資料本身至少有一部分是另一些處在循環中的單個資本的商品產品,一個資本的G—W就已經包含另一個資本的W′—G′。例如,用我們的例子來說,煤炭、機器等等,就是採礦業主、資本主義機器製造業主等等的商品資本。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頁。

  任何一個單個產業資本都是同時處在所有這三種循環中如果把任何一種循環都看做不同的單個產業資本所處的特殊的運動形式,那麼,這種區別也始終只是作為一種個別的區別而存在。但是實際上,任何一個單個產業資本都是同時處在所有這三種循環中。這三種循環,三種資本形態的這些再生產形式,是連續地並列進行的。例如,現在作為商品資本執行職能的資本價值的一部分,轉化為貨幣資本,但同時另一部分則離開生產過程,作為新的商品資本進入流通。因此,W′…W′循環形式不斷地進行着;其他兩個形式也是如此。資本在它的任何一種形式和任何一個階段上的再生產都是連續進行的,就像這些形式的形態變化和依次經過這三個階段是連續進行的一樣。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7頁。

  生產要不間斷地進行,產業資本就始終只能有一部分實際上加入生產過程

  生產要不間斷地進行,產業資本就始終只能有一部分實際上加入生產過程。當一部分處在生產期間的時候,另一部分必須總是處在流通期間。換句話說,資本的一部分,只有在另一部分脫離真正的生產而處於商品資本或貨幣資本形式的條件下,才能作為生產資本執行職能。忽視這一點,也就完全忽視了貨幣資本的意義和作用。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4頁。

  資本的一部分作為流通形式的出發點,不斷地依次完成作為它的再生產過程階段的形態變化,而另一部分則作為另一流通形式的出發點,依次完成另一形態變化

  一部分資本(但它經常變化着並且補償自己,也就是說,被再生產出來並不斷地是新的部分)不斷地處在生產過程中,而經常變化的、不斷被再生產出來的另一部分,作為會轉化為貨幣的商品資本存在,第三部分,作為會重新轉化為各生產條件的貨幣資本存在。

  因此,直接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本身,如同流通過程的兩個對立的階段W′—G和G—W一樣,是彼此並列地進行的。但是,這些不同過程的這種彼此並列的進行,是通過下述媒介實現的:資本的一部分作為流通形式的出發點,不斷地依次完成作為它的再生產過程階段的形態變化,而另一部分則作為另一流通形式的出發點,依次完成另一形態變化。以後將指出資本同時分配在它的不同階段或各流通階段上的重要性,因為沒有這種分配,再生產過程的連續性是完全不可能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1864年),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00頁。

  資本作為整體是同時地、在空間上並列地處在它的各個不同階段上資本作為整體是同時地、在空間上並列地處在它的各個不同階段上。但是,每一個部分都不斷地依次由一個階段過渡到另一個階段,由一種職能形式過渡到另一種職能形式,從而依次在一切階段和一切職能形式中執行職能。因此,這些形式都是流動的形式,它們的同時性是以它們的相繼進行為中介的。每一種形式都跟隨在另一種形式之後,而又發生在它之前,因而,一個資本部分回到一種形式,是由另一個部分回到另一種形式而決定的。每一個部分都不斷進行着它自己的循環,然而處在這種形式中的總是資本的另一個部分,而這些特殊的循環只是形成總過程的各個同時存在而又依次進行的要素。

  只有在三個循環的統一中,才能實現總過程的連續性,而不致發生上述的中斷。社會總資本始終具有這種連續性,而它的過程始終是三個循環的統一。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頁。

  資本在商品形式上必須執行商品的職能

  商品,作為直接由生產過程本身產生的已經增殖的資本價值的職能存在形式,就成了商品資本。……資本在商品形式上必須執行商品的職能。構成資本的物品,本來就是為市場而生產的,必須賣掉,轉化為貨幣,也就是必須經歷W—G運動。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46頁。

  在這裡,貨幣形式起了雙重作用

  這裡要指出兩點。第一,資本價值最後再轉化為它原來的貨幣形式,是商品資本的職能。第二,這種職能包含着剩餘價值的第一形式轉化,即剩餘價值由原來的商品形式轉化為貨幣。因此,在這裡,貨幣形式起了雙重作用。一方面,它是原來以貨幣預付的價值的復歸形式,就是說,回到過程開始時的價值形式。另一方面,它又是原來以商品形式進入流通的價值的第一轉化形式。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52頁。

  在大量生產中,直接購買者除了別的產業資本家外,只能是大商人′一旦賣出,轉化為貨幣,就可以再轉化為勞動過程的從而再生產過程的各種現實因素。因此,W′是由最後的消費者購買,還是由想轉賣的商人購買,這都沒有什麼直接的影響。資本主義生產所生產出的商品量的多少,取決於這種生產的規模和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的需要,而不取決於需求和供給、待滿足的需要的預定範圍。在大量生產中,直接購買者除了別的產業資本家外,只能是大商人。在一定的界限內,儘管再生產過程生產出的商品還沒有實際進入個人消費或生產消費,再生產過程還可以按相同的或擴大的規模進行。商品的消費不進入這個商品從中出來的資本循環。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8頁。

  生產過程只是為了賺錢而必須干的倒霉事

  以實在貨幣為起點和終點的流通形式G…G′,最明白地表示出資本主義生產的動機就是賺錢。生產過程只是為了賺錢而不可缺少的中間環節,只是為了賺錢而必須干的倒霉事。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頁。

  貨幣回到它的起點,使G…G′運動成了一個以自身作為終結的循環運動

  一方面,G…G′循環和一般商品流通交織在一起,從那裡出來,又進入那裡,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對單個資本家來說,這種循環又成為資本價值特有的獨立的運動,這個運動一部分發生在一般商品流通之內,一部分發生在一般商品流通之外,但始終保持着它的獨立性。因為,第一,它在流通領域內進行的兩個階段G—W和W′—G′,作為資本運動的階段,具有職能上確定的性質;在G—W中,W在物質上被規定為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在W′—G′中,資本價值+剩餘價值被實現了。第二,生產過程P包含着生產消費。

  第三,貨幣回到它的起點,使G…G′運動成了一個以自身作為終結的循環運動。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67頁。

  資本在貨幣形式上,比在易逝的商品形式上,能堅持較長的時間在G…G′中,G是資本價值的原有形式,資本價值拋棄這種形式,是為了再取得這種形式。在P…W′—G′—W…P中,G只是在過程中取得的形式,還在過程中就又被拋棄。貨幣形式在這裡只表現為資本的轉瞬即逝的獨立的價值形式;作為W′的資本,渴望取得這種形式,而作為G的資本,一蛹化為這種形式就渴望放棄它,以便再轉化為生產資本的形式。資本只要停留在貨幣形式上,就不執行資本的職能,從而不增殖價值;這個資本就閒置起來。在這裡,G是起流通手段的作用,但是,它是起資本的流通手段的作用。……如果第二形態變化G—W遇到障礙(例如市場上缺乏生產資料),循環,再生產過程的流,就會中斷,這和資本凝結在商品資本形式上的情形一樣。但有一個區別:資本在貨幣形式上,比在易逝的商品形式上,能堅持較長的時間。資本如果不執行貨幣資本的職能,它仍然可以是貨幣;但資本如果過久地停留在商品資本的職能上,它就不再成為商品,甚至不再成為使用價值。其次,資本在貨幣形式上能夠不採取它原有的生產資本的形式,而採取另一種形式,但作為W′,則根本不能離開原位。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6頁。

  只要現在已經增殖的資本保留商品資本的形式,停滯在市場上,生產過程就會停止

  只要現在已經增殖的資本保留商品資本的形式,停滯在市場上,生產過程就會停止。

  這個資本既不會作為產品形成要素起作用,也不會作為價值形成要素起作用。由於資本拋棄它的商品形式和採取它的貨幣形式的速度不同,或者說,由於賣的速度不同,同一個資本價值就會以極不相同的程度作為產品形成要素和價值形成要素起作用,再生產的規模也會以極不相同的程度擴大或者縮小。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8頁。

  生產過程可能擴大的比例不是任意規定的,而是技術上規定的生產過程可能擴大的比例不是任意規定的,而是技術上規定的,因此,已經實現的剩餘價值雖然要資本化,但往往要經過若干次循環的反覆,才能增長到(也就是積累到)它能實際執行追加資本的職能的規模,即能進入處在過程中的資本價值的循環的規模。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頁。

  在這個運動中,每一個單個產業資本的運動,都只表現為一個部分運動,和其他部分運動交織在一起,並且受它們制約′…W′循環……本身就要求我們不僅把它看做循環的一般形式,即能夠用來考察每一個單個產業資本(第一次投資的場合除外)的社會形式,因而不僅看做一切單個產業資本共有的運動形式,而且同時看做各單個資本的總和即資本家階級的總資本的運動形式,在這個運動中,每一個單個產業資本的運動,都只表現為一個部分運動,和其他部分運動交織在一起,並且受它們制約。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頁。

  資本完成它的循環的全部時間,等於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之和資本是按照時間順序通過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兩個階段完成運動的。資本在生產領域停留的時間是它的生產時間,資本在流通領域停留的時間是它的流通時間。所以,資本完成它的循環的全部時間,等於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之和。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8頁。

  流通時間和生產時間是互相排斥的

  流通時間和生產時間是互相排斥的。資本在流通時間內不是執行生產資本的職能,因此既不生產商品,也不生產剩餘價值。如果我們考察循環的最簡單形式,也就是總資本價值每次都是一下子由一個階段進到另一個階段,那就很清楚,在資本流通時間持續的時候,生產過程就中斷,資本的自行增殖也就中斷;並且生產過程的更新根據資本流通時間的長短而或快或慢。相反,如果資本的不同部分是相繼通過循環的,也就是總資本價值的循環是在資本的不同部分的循環中依次完成的,那就很清楚,資本的各組成部分在流通領域不斷停留的時間越長,資本在生產領域不斷執行職能的部分就必定越小。因此,流通時間的延長和縮短,對於生產時間的縮短或延長,或者說,對於一定量資本作為生產資本執行職能的規模的縮小或擴大,起了一種消極限制的作用。資本在流通中的形態變化越成為僅僅觀念上的現象,也就是說,流通時間越等於零或近於零,資本的職能就越大,資本的生產效率就越高,它的自行增殖就越大。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142頁。

  生產的連續性是要求消滅流通時間的

  生產的連續性是要求消滅流通時間的。如果流通時間不能消滅,在資本必須通過的各不同形態變化之間就必然花費一些時間;資本的流通時間必然表現為資本的生產時間的扣除。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8頁。

  一種商品越容易變壞,它的物理性能對於它作為商品的流通時間的絕對限制越大

  由商品體本身會變壞所決定的商品資本流通時間的界限,就是流通時間的這一部分或商品資本作為商品資本能夠經過的流通時間的絕對界限。一種商品越容易變壞,因而生產出來越要趕快消費,也就是越要趕快賣掉,它能離開產地的距離就越小,它的空間流通領域就越狹窄,它的銷售市場就越帶有地方性質。因此,一種商品越容易變壞,它的物理性能對於它作為商品的流通時間的絕對限制越大,它就越不適於成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對象。

  這種商品只有在人口稠密的地方,或者隨着地域的距離由於運輸工具的發展而縮短時,才能成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對象。而一種物品的生產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和人口稠密的地點,甚至能夠為這樣一類產品,如大啤酒廠、牛奶廠生產的產品,造成較大的市場。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5頁。

  雖然聚集在流通蓄水池中的商品的絕對量會隨着國民經濟的發展而增長,但是由於生產和消費的增長,這個量同年生產和年消費的總量相比,還是會減少

  商品在流通中停留以及它被新商品所取代,當然還要取決於商品處在生產領域的時間的長度,因而取決於商品再生產時間的長度,隨着這種時間長度的不同,商品停留的時間也不同。例如,穀物的再生產需要一年時間。例如,今年(1862年)秋季收穫的穀物,只要不再用作種子,就必須足夠供來年全年——直到1863年秋——的消費。它立即被投入流通(即使在農場主的糧倉里,它也是已經處於流通中了),在這裡它被流通的各種蓄水池——倉庫、穀物商、磨坊主等等——所吸收。這些蓄水池既是生產的排水渠,又是消費的引水渠。只要商品處於蓄水池中,它就是商品,因而就處於市場上,處於流通中。它只是點點滴滴地被年消費從流通中抽出。把它排擠出去的新商品所進行的補充,新商品的源流,只有在一年以後才會到來。因此,這些蓄水池也只是隨着對已消費的商品的補充的到來而逐漸地變空。如果還有剩餘,如果新的收成超過平均收成,那末就會發生阻塞。這種一定的商品在市場上占有的空間就會顯得充斥。為了都能在市場上給自己找到位置,商品就會降低自己的市場價格,這樣就會使它們重新運動起來。如果商品作為使用價值的量太大,那末它們就會通過降低自己的價格的辦法來適應它們應占的空間。如果這個量太小,那末它們就會用提高自己的價格的辦法來擴大自己。

  另一方面,作為使用價值會迅速壞掉的那些商品,在流通的蓄水池中也只有瞬息間的停留。它們必須轉化為貨幣和必須被再生產出來的時間,是由它們的使用價值的性質所規定的,這種使用價值如果不是每天或幾乎每天被消費掉,就會壞掉,因而也就不再是商品。因為如果使用價值的消失本身不是生產行為,交換價值就會和它的承擔者即使用價值一起消失。

  一般說來很清楚,雖然聚集在流通蓄水池中的商品的絕對量會隨着國民經濟的發展而增長,但是由於生產和消費的增長,這個量同年生產和年消費的總量相比,還是會減少。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12—313頁。

  具有一定價值量的資本的流通時間越長,資本的自行增殖就越少具有一定價值量的資本所推動的勞動時間越多,它的自行增殖便越多。相反,具有一定價值量的資本的流通時間越長,資本的自行增殖就越少。資本在流通領域中的形式轉化越僅僅是想象的,即這種轉化的時間越是接近於零,資本的生產職能在剩餘價值率既定的情況下就越接近於最大限度。例如,如果資本家為訂貨而生產,產品的價格在交付產品的時候一部分以他自己的生產要素的形式,一部分以支付工資的貨幣形式支付給他,那麼他的資本的流通時間便接近於零。資本主義生產企圖通過信用衝破它自己的界限,也就是說,使流通時間等於零,或使屬於流通領域的資本形態變化變成想象的,即不需要時間。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1868年底—1870年中),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5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8—59頁。

  一切只是由商品的形式轉化而產生的流通費用,都不會把價值追加到商品上

  一般的規律是:一切只是由商品的形式轉化而產生的流通費用,都不會把價值追加到商品上。這僅僅是實現價值或價值由一種形式轉變為另一種形式所需的費用。投在這種費用上的資本(包括它所支配的勞動),屬於資本主義生產上的非生產費用。這種費用必須從剩餘產品中得到補償,對整個資本家階級來說,是剩餘價值或剩餘產品的一種扣除,就像對工人來說,購買生活資料所需的時間是損失掉的時間一樣。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頁。

  買賣時間並不創造價值

  買賣時間並不創造價值。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8頁。

  一旦工人把貨幣換成資本家的商品,資本家的貨幣就回到自己手中起先作為自己勞動力的賣者、出售者出現的工人,後來會作為買者,作為貨幣所有者,而和作為商品的賣者的資本家相對立;因此,投在工資上的貨幣,也流回到資本家手中。只要這些商品的出售不包含欺詐等等,而是商品和貨幣進行等價交換,那麼,這就不會是資本家藉以發財致富的過程。資本家並不是支付給工人兩次:先用貨幣,後用商品;一旦工人把貨幣換成資本家的商品,資本家的貨幣就回到自己手中。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1頁。

  產業資本家為了促成他們自己的商品流通而投入流通的貨幣,總是按照各個資本家為貨幣流通而預付的數額回到他們手中產業資本家為了促成他們自己的商品流通而投入流通的貨幣,無論是記在商品的不變價值部分的賬上,還是記在存在於商品中的剩餘價值(在它作為收入花掉的時候)的賬上,總是按照各個資本家為貨幣流通而預付的數額回到他們手中。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6頁。

  貨幣可以被看作一種機器,它可以節約流通時間,從而騰出生產時間

  從貨幣在資本流通中作為流通手段和作為已實現的資本價值這兩個方面來看,貨幣屬於流通費用,只要它本身是勞動時間,這種勞動時間一方面用來縮短流通時間,另一方面用來實現流通的一個質的要素——資本再轉化為作為自為存在的價值的自身。從這兩方面看,貨幣都沒有使價值增加。一方面,貨幣是一種需要費用的即耗費勞動時間的,因而是從剩餘價值中扣除的價值體現形式。另一方面,貨幣可以被看作一種機器,它可以節約流通時間,從而騰出生產時間。但是,既然作為這種機器的貨幣本身需要勞動並且是勞動的產物,那麼對資本來說,它就代表生產上的非生產費用。貨幣屬於流通費用。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5—66頁。

  流通過程的要求與生產過程的規律互相矛盾

  流通過程的要求(就它不僅在形式上,而且在實際上包含着形態變化而言)與生產過程的規律互相矛盾。一個要求比例不變,另一個生產出不斷改變着的商品價值比例,包括每一單個商品的價值比例和這些商品的相對價值比例。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1864年),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95頁。

  (二)資本周轉

  資本的再生產過程,包括全部循環

  資本的直接生產過程,就是資本的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這個過程的結果是商品產品,它的決定性動機是生產剩餘價值。

  資本的再生產過程,既包括這個直接的生產過程,也包括真正流通過程的兩個階段,也就是說,包括全部循環。這個循環,作為周期性的過程,即經過一定期間不斷地重新反覆的過程,形成資本的周轉。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9頁。

  資本的循環,當做周期性的過程時,叫做資本的周轉資本的循環,不是當做孤立的過程,而是當做周期性的過程時,叫做資本的周轉。這種周轉的持續時間,由資本的生產時間和資本的流通時間之和決定。這個時間之和形成資本的周轉時間。因此,資本的周轉時間計量總資本價值從一個循環周期到下一個循環周期的那段時間,計量資本生活過程經歷的周期,或者說,計量同一資本價值的增殖過程或生產過程更新、重複的時間。

  把可以加速或縮短單個資本的周轉時間的個別冒險行為撇開不說,資本的周轉時間在不同的投資部門是不同的。

  正如工作日是勞動力職能的自然計量單位一樣,年是處在過程中的資本的周轉的自然計量單位。這個計量單位的自然基礎是,在溫帶這個資本主義生產的祖國,最重要的農產品都是一年收穫一次。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4頁。

  這個周轉所經歷的時間形成一個周轉期間

  資本價值總是預付的,而不是花掉的,因為這種價值通過它的循環的各個不同階段以後,會再回到它的出發點,而且由於剩餘價值而增多。這表明資本價值是預付的。從它的出發點到它的復歸點所經歷的時間,就是它的預付時間。資本價值經過的、用它從預付到流回的時間計算的整個循環,形成資本價值的周轉,而這個周轉所經歷的時間形成一個周轉期間。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0頁。

  由於資本的再生產過程也包括流通,即資本在直接生產過程以外的運動,剩餘價值就不再表現為由資本同活勞動的簡單的直接的關系所確立的東西

  在一定時期——因為這個時期是農業中資本再生產的自然尺度,所以表現為資本周轉的單位尺度——內,資本生產一定的剩餘價值,這個剩餘價值不僅取決於資本在一個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剩餘價值,而且取決於一定時期內生產過程重複的次數,或者說資本的再生產的次數。由於資本的再生產過程也包括流通,即資本在直接生產過程以外的運動,剩餘價值就不再表現為由資本同活勞動的簡單的直接的關系所確立的東西;相反,這一關係只表現為資本的總運動的一個要素。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5頁。

  資本的周轉時間,就是他必須預付他的資本,以便使它增殖並回到它原來形態的時間

  對資本家來說,他的資本的周轉時間,就是他必須預付他的資本,以便使它增殖並回到它原來形態的時間。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4頁。

  資本流通不增加價值

  資本流通不增加價值。流通費用本身並不創造價值,而是實現價值的費用,是對價值的扣除。流通表現為資本所經歷的一系列形態變化,但是從價值來看,它並不給資本增加任何東西,而是使資本確立在價值形式上。那種通過流通轉化為貨幣的潛在價值,是作為生產過程的結果而預先存在的。既然上述過程的系列是在時間中進行的,是需要費用,花費勞動時間或對象化勞動的,那麼,這種流通費用就是對價值量的扣除。

  假定流通費用等於零,那麼從價值來看,資本一次周轉的結果就等於在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價值。這就是說,先於流通而存在的價值就是從流通中出來的價值。極而言之,由於有流通費用,從流通中出來的價值可能比進入流通的價值小。從這方面看,流通時間不增加價值;流通時間並不表現為與勞動時間並列的創造價值的時間。假如生產所創造的商品的價值是10鎊,那麼,為了使這種商品同10鎊相等,即同它的以貨幣形式存在的價值相等,就需要流通。這種過程,即這種形式變化所造成的費用,是對商品價值的扣除。資本流通是價值通過不同階段所經歷的形式變化。為了使這個過程正常進行所經歷或花費的時間,屬於流通的、分工的、以交換為基礎的生產的生產費用。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4頁。

  固定資本的獨特的流通,引起獨特的周轉

  固定資本的獨特的流通,引起獨特的周轉。固定資本因損耗而在實物形式上喪失的那部分價值,作為產品的一部分價值來流通。產品通過流通由商品轉化為貨幣;從而勞動資料中被產品帶入流通的那部分價值也變為貨幣,而且隨着這種勞動資料在多大程度上不再是生產過程中的價值承擔者,它的價值也就在多大程度上從流通過程中作為貨幣一滴一滴地落下來。因此,這種勞動資料的價值這時獲得雙重存在。其中一部分仍然束縛在它的屬於生產過程的使用形式或實物形式上,另一部分則作為貨幣,脫離這個形式。在勞動資料執行職能的過程中,它的以實物形式存在的那部分價值不斷減少,而它的轉化為貨幣形式的那部分價值則不斷增加,一直到它的壽命完結,它的全部價值和它的屍體脫離,轉化為貨幣為止。在這裡,生產資本的這個要素在周轉上的特徵顯露出來了。它的價值轉化為貨幣,是和作為它的價值承擔者的商品蛹化為貨幣同時進行的。但是,它由貨幣形式再轉化為使用形式,是和商品再轉化為商品的其他生產要素相分離的,確切地說,是由它本身的再生產期間決定的,即由這樣一段時間決定的,在這段時間內,勞動資料已經損耗掉,必須用同一種新的物品替換。假定一台價值10000鎊的機器執行職能的期間是10年,原來預付在這台機器中的價值的周轉時間也就是10年。在這10年內,它不需要更新,而以它的實物形式繼續發生作用。在這個期間,它的價值一部分一部分地,作為用它不斷生產出的商品的一部分價值而流通,這樣逐漸轉化為貨幣,最後直到10年結束時,全部轉化為貨幣,並由貨幣再轉化為一台機器,也就是完成它的周轉。在這個再生產時間到來之前,它的價值先以貨幣準備金的形式逐漸積累起來。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183頁。

  生產資本的這些要素不斷地在實物形式上更新

  只要輔助材料和原料在形成產品時全部消費掉,它們就把自己的全部價值轉移到產品中去。因此,這個價值也全部通過產品而流通,轉化為貨幣,並由貨幣再轉化為商品的生產要素。它的周轉不像固定資本的周轉那樣被中斷,而是不斷地通過它的各種形式的全部循環,因此,生產資本的這些要素不斷地在實物形式上更新。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4頁。

  就價值的形成來說,不管勞動力和不變資本中形成非固定資本的組成部分多麼不同,它的價值的這種周轉方式卻和這些部分相同預付在勞動力上的那部分生產資本的價值,全部轉移到產品中去(我們在這裡總是撇開剩餘價值不說),同產品一起經過流通領域的兩個形態變化,並通過這種不斷的更新,不斷併入生產過程。所以,在另一場合,即就價值的形成來說,不管勞動力和不變資本中形成非固定資本的組成部分多麼不同,它的價值的這種周轉方式卻和這些部分相同,而與固定資本相反。生產資本的這兩個組成部分——投在勞動力上的價值部分和投在形成非固定資本的生產資料上的價值部分——由於它們在周轉上的這種共同性,便作為流動資本與固定資本相對立。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4—185頁。

  只有生產資本能夠分為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

  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形式規定性之所以產生,只是由於在生產過程中執行職能的資本價值或生產資本有不同的周轉。而周轉之所以不同,又是由於生產資本的不同組成部分是按照不同的方式把它們的價值轉移到產品中去的,而不是由於它們在產品價值的生產中有不同的作用,或它們在價值增殖過程中各有獨特的作用。最後,價值轉給產品的方式——從而這個價值通過產品而流通的方式和通過產品的形態變化而以原來的實物形式上更新的方式——之所以有差別,又是由於生產資本藉以存在的物質形態有差別,這個物質形態的一部分在形成單個產品時全部消費掉,另一部分只是逐漸消耗掉。因此,只有生產資本能夠分為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相反,這種對立,對產業資本的其他兩種存在方式來說,也就是,不論對商品資本還是對貨幣資本來說,都是不存在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6—187頁。

  在固定資本周轉一次的時間內,流動資本周轉多次固定資本組成部分的周轉,從而它的必要的周轉時間,包括流動資本組成部分的多次周轉。在固定資本周轉一次的時間內,流動資本周轉多次。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頁。

  由於流動資本在一年內反覆周轉,一年內周轉的資本價值還是能夠大於預付資本的總價值

  即使預付生產資本的極大部分,是由再生產時間從而周轉時間形成一個持續多年的周期的那種固定資本構成,但是,由於流動資本在一年內反覆周轉,一年內周轉的資本價值還是能夠大於預付資本的總價值。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5頁。

  信用制度,和商業資本一樣,對單個資本家來說,會使周轉發生變化

  信用制度,和商業資本一樣,對單個資本家來說,會使周轉發生變化。按社會範圍來說,信用制度只有在不僅加速生產,而且也加速消費的情況下,才會使周轉發生變化。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頁。

  在這裡,周轉時間由於預付資本的增加而縮短了有些事情,例如協作、分工、機器的使用,可以增加一個工作日的產品,同時可以在互相連接的生產行為中縮短勞動期間。例如,機器縮短了房屋、橋梁等等的建築時間;收割機、脫粒機等等縮短了已經成熟的穀物轉化為完成的商品所必需的勞動期間。造船技術的改良,提高了船速,從而縮短了航運業投資的周轉時間。但是,這些縮短勞動期間,從而縮短流動資本預付時間的改良,通常與固定資本支出的增加聯繫在一起。另一方面,在某些部門,可以單純通過協作的擴大而縮短勞動期間;動用龐大的工人大軍,從而在許多地點同時施工,就可以縮短一條鐵路建成的時間。在這裡,周轉時間由於預付資本的增加而縮短了。在所有這些場合必須有更多的生產資料和更多的勞動力在資本家的指揮下結合起來。

  勞動期間的縮短通常和在這一較短時間內預付的資本的增加聯繫在一起,這樣,預付資本的量就隨着預付時間的縮短而增加。因此,這裡必須注意,撇開現有的社會資本量不說,問題在於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或對它們的支配權以怎樣的程度分散或集中在單個資本家手中,也就是,資本的積聚已達到什麼程度。信用會引起、加速和擴大資本在個人手中的積聚,就這一點來說,它會促使勞動期間從而周轉時間縮短。

  在有些生產部門,勞動期間不管是連續的還是間斷的,總是由一定的自然條件決定的,所以不能用上述方法來縮短。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1—262頁。

  機器總是繼續在生產過程中發揮作用,而不管它的磨損的補償以貨幣形式流回得慢還是快

  隨着勞動期間長度的增加,也就是隨着製成可流通的商品所必需的時間的增加,從固定資本層層轉移到產品中去的價值部分就會堆積起來,並且這個價值部分的回流會延滯下來。但是,這種延滯不會引起固定資本的新的支出。機器總是繼續在生產過程中發揮作用,而不管它的磨損的補償以貨幣形式流回得慢還是快。流動資本卻不是這樣。不僅資本必須隨勞動期間的延長而束縛在較長的時間內;而且新的資本必須不斷預付在工資、原料和輔助材料上。因此,延滯的回流對於這兩種資本的影響也不同。不管回流是慢是快,固定資本總是繼續發揮作用。而流動資本則相反,如果回流延滯,如果流動資本束縛在未出售或未完成的即還不能出售的產品形式上,同時又沒有現成的追加資本,使它在實物形式上實行更新,那麼,它會失去執行職能的能力。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3頁。

  生產時間和勞動時間的差別,可以有種種極不相同的情形生產時間和勞動時間的差別,可以有種種極不相同的情形。有時,流動資本在進入真正的勞動過程以前,已經處在生產時間內(鞋楦製造);有時,流動資本在通過真正的勞動過程以後,仍然處在生產時間內(葡萄酒、谷種);有時,生產時間間或有勞動時間插進來(農業、造林);有時,能流通的產品的很小一部分進入常年的流通,而大部分仍然處在現實的生產過程中(造林和畜牧業);流動資本必須以可能的生產資本形式投入的時間的長短,從而,這個資本一次投入的量的大小,部分地取決於生產過程的種類(農業),部分地取決於市場遠近等等,總之,取決於流通領域內的情況。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4頁。

  我們以前考察的周轉周期,是由預付在生產過程中的固定資本的壽命決定的

  我們以前考察的周轉周期,是由預付在生產過程中的固定資本的壽命決定的。因為這個周期包括或長或短好幾年,所以它也包括固定資本的若干的年周轉或一年內反覆進行的周轉。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4—275頁。

  出售成品所需的時間,對同一個生產部門的單個資本家來說,可能是極不相同的

  流通時間的一部分——相對地說最有決定意義的部分——是由出售時間,即資本處在商品資本狀態的時間構成的。流通時間,從而整個周轉期間,是按照這個時間的相對的長短而延長或縮短的。由於保管費用等等,追加的資本支出也就成為必要的了。從一開始就很清楚:出售成品所需的時間,對同一個生產部門的單個資本家來說,可能是極不相同的;因此,它不僅對投入不同生產部門的資本量來說,是極不相同的,而且對各個獨立的資本即實際上只是投入同一個生產領域的總資本的各個獨立化的部分來說,也是極不相同的。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同一個單個資本的出售期間,隨着市場情況的一般變動或者隨着特殊生產部門的市場情況的變動而變動。關於這一點,在這裡就不多講了。我們只是說明一個簡單的事實:所有那些會使投在不同生產部門的資本的周轉期間產生差別的情況,即使它們個別地發生作用(例如,假定一個資本家有機會比他的競爭對手賣得更快,或者比另一個資本家採用更多的方法來縮短勞動期間),同樣會使處在同一個生產部門的不同的單個資本的周轉產生差別。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6—277頁。

  商品的銷售市場和生產地點的距離,是使出售時間,從而使整個周轉時間產生差別的一個經常性的原因

  商品的銷售市場和生產地點的距離,是使出售時間,從而使整個周轉時間產生差別的一個經常性的原因。在商品運往市場的全部時間內,資本束縛在商品資本的狀態;如果商品按訂貨生產,就要停留到交貨的時候;如果不是按訂貨生產,那麼,商品運往市場的時間,還要加上商品在市場上等候出售的時間。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7頁。

  社會總資本的周轉次數,等於不同生產領域內的周轉資本額除以這些生產領域內的預付資本額

  社會總資本的周轉次數,等於不同生產領域內的周轉資本額除以這些生產領域內的預付資本額。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9頁。

  在商業實踐中,周轉通常是計算得不準確的

  在商業實踐中,周轉通常是計算得不準確的。只要所實現的商品價格的總和達到所使用的總資本的總和,人們就認為資本已經周轉一次。但是,只有在所實現的商品的成本價格的總和等於總資本的總和時,資本才能完成整個一次周轉。

  恩格斯:《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4頁。

  只要流通期間不是勞動期間的簡單倍數,勞動期間結束時就總會有資本游離出來

  只要流通期間不是勞動期間的簡單倍數,勞動期間結束時就總會有資本游離出來;並且這個游離資本正好和那個把流通期間超過勞動期間(或其倍數)的那段期間填補起來的資本部分相等。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8—309頁。

  一年周轉多次的社會流動資本有相當大的部分,在年周轉周期中,周期地處於游離資本的形式

  一年周轉多次的社會流動資本有相當大的部分,在年周轉周期中,周期地處於游離資本的形式。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1頁。

  不管各周轉的可變資本的相對量如何,它們各自在一年內生產的剩餘價值的比率,總是由各該資本在各平均期間內提供的剩餘價值率來決定的

  不管各周轉的可變資本的相對量如何,它們各自在一年內生產的剩餘價值的比率,總是由各該資本在各平均期間(例如,平均每周或每天)內提供的剩餘價值率來決定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6頁。

  由於周轉期間長短不同,在勞動剝削程度相等時,為了推動同量的生產流動資本和同量的勞動而必須預付的貨幣資本量是極不相同的資本的周轉期間越短——從而它的再生產期間在一年內更新的間隔時間越短——,資本家原來以貨幣形式預付的可變資本部分就越迅速地轉化為工人為補償這個可變資本而創造的價值產品(此外,還包括剩餘價值)的貨幣形式,資本家必須從他個人的基金中預付貨幣的時間就越短,他預付的資本,和一定的生產規模相比,就越少;在剩餘價值率已定時,他在一年內榨取的剩餘價值量也就相應地越大,因為他可以越是多次地用工人自己創造的價值產品的貨幣形式來不斷重新購買工人,並且推動他的勞動。

  在生產規模已定時,預付的可變貨幣資本(以及全部流動資本)的絕對量,按照周轉期間縮短的比例而減少,年剩餘價值率則按照這個比例而提高。在預付資本的量已定時,生產規模會隨着再生產期間的縮短所造成的年剩餘價值率的提高而同時擴大,因而,在剩餘價值率已定時,一個周轉期間內生產的剩餘價值的絕對量,會隨着年剩餘價值率的這種提高而同時增加。總的說來,根據以上的研究可以得出:由於周轉期間長短不同,在勞動剝削程度相等時,為了推動同量的生產流動資本和同量的勞動而必須預付的貨幣資本量是極不相同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7—348頁。

  因為周轉需要持續一段時間,所以,在生產中不能同時使用全部資本

  因為周轉需要持續一段時間,所以,在生產中不能同時使用全部資本;一部分資本總是以貨幣資本的形式,以儲存的原料的形式,以已經製成但尚未售出的商品資本的形式,或者以尚未到期的債權的形式閒置起來;在實際生產中即在創造和占有剩餘價值中發生作用的資本,總是要減去這個部分,而所創造和占有的剩餘價值,也總是要按相同的比例減少。所以,周轉時間越短,同全部資本相比,這個閒置的資本部分就越小,因此,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所占有的剩餘價值也就越大。

  恩格斯:《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3頁。

  如果流通時間從而周轉期間延長了,那麼,預付追加資本就成為必要的了

  如果流通時間從而周轉期間延長了,那麼,預付追加資本就成為必要的了。如果資本家有追加資本,他就要自己預付出來。但是在這種場合,這筆預付追加資本就要作為貨幣市場的一部分而以某種形式被投入;為了使它成為可供支配的資本,就必須去掉它的原來的形式,例如,股票要出售,存款要提取,因此在這裡也會間接地對貨幣市場發生影響。

  不然,就要借款。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3頁。

  只要流通期間在一個或更多的大生產部門延長,這就可能給貨幣市場造成壓力

  只要流通期間在一個或更多的大生產部門延長,這就可能給貨幣市場造成壓力,除非這種影響為其他方面的反作用所抵消。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4頁。

  貨幣資本過剩是能夠發生的

  貨幣資本過剩是能夠發生的,並且這不僅是指貨幣資本的供給大於需求;這種過剩始終只是相對的過剩,例如在危機結束後開始一個新周期的“憂鬱時期”內發生的過剩,就是這樣。而且這是指:預付資本價值的一定部分對於經營全部社會再生產過程(包括流通過程),變得多餘了,因而要以貨幣資本的形式分離出來;這是一種在生產規模不變,價格也不變時單純由於周轉期間縮短而造成的過剩。流通中現有的貨幣量——不論大小——都對這點毫無影響。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4頁。

  商品流通過程有足夠的時間偏離商品所包含的並為商品再生產所必需的勞動量

  為了避免混亂,必須指出以下問題。

  我們所理解的固定資本再生產期間,就是再生產進行的時間,也就是固定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反覆執行職能,直到它必須為同種新固定資本所替代的那段時間。

  我們所理解的固定資本再生產時間,就是生產固定資本所必需的勞動時間,不是生產固定資本本身時曾經必需的、這種固定資本中所包含的勞動時間,而是為生產出同種新代替物所必需的時間,也就是為把它再生產出來所必需的時間。

  價值由商品所包含的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這一點會發生變化,或者說,如果把再生產過程作為整體來看,會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就是說:商品的價值由再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決定。商品的價值不是由生產商品所必需的勞動時間決定,而是由再生產商品所必需的勞動時間決定,因為商品不能馬上賣出,或者說,因為商品流通過程有足夠的時間偏離商品所包含的並為商品再生產所必需的勞動量。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1864年),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98頁。

  (三)商業與運輸業

  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以商業在另外的、過去的生產基礎上的發展為前提的

  我們從流通出發,是為了達到資本主義生產。這也是歷史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以商業在另外的、過去的生產基礎上的發展為前提的。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2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5頁。

  這些純粹由貿易利益促成的發現和侵略,終歸還是對工業起了很大的反作用

  凡是存在着社會規模的分工的地方,局部勞動過程也都成為相互獨立的。生產歸根到底是決定性的東西。但是,產品貿易一旦離開本來的生產而獨立起來,它就循着本身的運動方向運行,這一運動總的說來是受生產運動支配的,但是在單個的情況下和在這個總的隸屬關係以內,它畢竟還是循着這個新因素的本性所固有的規律運行的,這個運動有自己的階段,並且也對生產運動起反作用。美洲的發現是先前就已經驅使葡萄牙人到非洲去的那種黃金欲所促成的(參看澤特貝爾《貴金屬的生產》),因為14世紀和15世紀蓬勃發展的歐洲工業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貿易,要求有更多的交換手段,這是德國——1450—1550年的白銀大國——所提供不出來的。葡萄牙人、荷蘭人和英國人在1500—1800年間侵占印度,目的是要從印度輸入,誰也沒有想到要向那裡輸出。但是這些純粹由貿易利益促成的發現和侵略,終歸還是對工業起了極大的反作用:只是由於有向這些國家輸出的需要,才創立和發展了大工業。

  恩格斯:《致康拉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595頁。

  相當發達的貿易,是資本形成和資本主義生產的前提和起點在資本主義生產以前——在以前的生產方式下——很大一部分產品不進入流通,不投入市場,不作為商品生產出來,不成為商品。另一方面,在這個時期,加入生產的很大一部分產品不是商品,不作為商品進入過程。產品轉化為商品,只發生在個別場合,只涉及產品的剩餘部分等等,或只涉及個別生產領域(加工工業產品)等等。產品既不是全部作為交易品進入過程,也不是全部作為交易品從過程出來。但是產品發展為商品,一定範圍的商品流通,因而一定範圍的貨幣流通,也就是說,相當發達的貿易,是資本形成和資本主義生產的前提和起點。我們就是把商品看成這樣的前提,因為我們是從商品出發,並把它作為資本主義生產的最簡單的元素的。但是,另一方面,商品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產物、結果。表現為資本主義生產元素的東西,後來表現為資本主義生產本身的產物。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商品才成為產品的普遍形式,而且資本主義生產愈發展,具有商品形式的產品就愈作為組成部分進入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從資本主義生產中出來的商品,與我們據以出發的、作為資本主義生產元素的商品不同。在我們面前的已經不是個別的商品,個別的產品。個別的商品,個別的產品,不僅實在地作為產品,而且作為商品,表現為總產品的一個不僅是實在的、而且是觀念的部分。每個個別的商品都表現為一定部分的資本和資本所創造的剩餘價值的承擔者。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19—120頁。

  作為商人資本的職能的商業,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前提,並且隨着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而日益發展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大規模的生產為前提,同樣也必須以大規模的出售為前提;因此是以出售給商人,而不是出售給消費者個人為前提。如果這種消費者自己就是生產消費者,是產業資本家,也就是說,如果一個生產部門的產業資本為其他生產部門提供生產資料,那麼,也會發生一個產業資本家(以訂貨等形式)直接出售給其他許多產業資本家的情況。如果是這樣,每個產業資本家就是直接的出售者,本人就是自己的商人;在出售給商人的時候,也是這樣。

  作為商人資本的職能的商業,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前提,並且隨着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而日益發展。因此,我們在解釋資本主義流通過程的某些方面時,有時假定商業存在,但在對資本主義流通過程作一般分析時,我們假定是直接出售,沒有商人作中介,因為商人的中介會把運動的各種因素隱蔽起來。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7—128頁。

  一個商人可以通過他的活動,為許多生產者縮短買賣時間一個商人(在這裡只是看做商品的形式轉化的當事人,只是看做買者和賣者)可以通過他的活動,為許多生產者縮短買賣時間。因此,他可以被看做是一種機器,它能減少力的無益消耗,或有助於騰出生產時間。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8頁。

  商人為許多人而進行買賣

  商人為許多人而進行買賣。買和賣都集中在他手中;因此,買和賣就不再與購買者(作為商人)的直接需要聯繫在一起了。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3頁。

  只要商業資本是對不發達的共同體的產品交換起中介作用,商業利潤就不僅表現為侵占和欺詐,而且大部分是從侵占和欺詐中產生的只要商業資本是對不發達的共同體的產品交換起中介作用,商業利潤就不僅表現為侵占和欺詐,而且大部分是從侵占和欺詐中產生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8頁。

 

  商品經營資本無非是生產者的商品資本

  商品經營資本無非是生產者的商品資本,這種商品資本必須經歷它轉化為貨幣的過程,必須在市場上完成它作為商品資本的職能;不過這種職能已經不是表現為生產者的附帶活動,而是表現為一類特殊資本家即商品經營者的專門活動,它已經作為一種特殊投資的業務而獨立起來。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1頁。

  對產業資本流通過程起中介作用的這種活動,就是商人使用的貨幣資本的唯一職能

  商品資本會在商品經營資本形式上取得一種獨立資本的形態,是由於這樣一種情況:

  商人預付貨幣資本,這種資本所以能作為資本自行增殖,能執行資本的職能,是因為它專門從事這樣一種活動,即作為中介實現商品資本的形態變化,實現這一資本作為商品資本的職能,也就是實現它向貨幣的轉化,並且這一點是通過商品的不斷的買和賣來實現的。

  這是商品經營資本的唯一活動;對產業資本流通過程起中介作用的這種活動,就是商人使用的貨幣資本的唯一職能。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5頁。

  由於分工,專門用於買賣的資本,小於產業資本家在必須親自從事他的企業的全部商業活動時所需要的這種資本

  只要商人資本沒有超過它的必要的比例,那就必須承認:

  由於分工,專門用於買賣的資本(在這裡,除了購買商品的貨幣以外,還包括在經營商業所必要的勞動方面和在商人的不變資本即倉庫、運輸等等方面必須支出的貨幣),小於產業資本家在必須親自從事他的企業的全部商業活動時所需要的這種資本。

  因為商人專門從事這種業務,所以,不僅生產者可以把他的商品較早地轉化為貨幣,而且商品資本本身也會比它處在生產者手中的時候更快地完成它的形態變化。

  就全部商人資本同產業資本的關係來看,商人資本的一次周轉,不僅可以代表一個生產部門許多資本的周轉,而且可以代表不同生產部門若干資本的周轉。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7頁。

  商人資本不外是在流通領域內執行職能的資本

  商人資本不外是在流通領域內執行職能的資本。流通過程是總再生產過程的一個階段。但是在流通過程中,任何價值也沒有生產出來,因而任何剩餘價值也沒有生產出來。

  在這個過程中,只是同一價值量發生了形式變化。事實上不過是發生了商品的形態變化,這種形態變化本身同價值創造或價值變化毫無關係。如果說在生產的商品出售時實現了剩餘價值,那是因為剩餘價值已經存在於該商品中;因此,在第二個行為,即貨幣資本同商品(各種生產要素)的再交換中,買者也不會實現任何剩餘價值,在這裡貨幣同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交換,只是為剩餘價值的生產作了準備。相反地,既然這種形態變化要花費流通時間——在這個時間內資本根本不生產東西,因而也不生產剩餘價值——,這個時間也就限制價值的創造,表現為利潤率的剩餘價值會正好和流通時間的長短成反比。因此,商人資本既不創造價值,也不創造剩餘價值,就是說,它不直接創造它們。但既然它有助於流通時間的縮短,它就能間接地有助於產業資本家所生產的剩餘價值的增加。既然它有助於市場的擴大,並對資本之間的分工起中介作用,因而使資本能夠按更大的規模來經營,它的職能也就會提高產業資本的生產效率和促進產業資本的積累。既然它縮短流通時間,它也就提高剩餘價值對預付資本的比率,也就是提高利潤率。既然它把資本的一個較小部分作為貨幣資本束縛在流通領域中,它就增大了直接用於生產的那部分資本。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1—312頁。

  商品在真正作為商品存在以前,它的使用價值首先必須按照同它作為使用價值的存在相適應的數量進行分配,分離商品在真正作為商品存在以前,它的使用價值首先必須按照同它作為使用價值的存在相適應的數量進行分配,分離。例如,一夸特小麥只有在這一夸特被過秤並從小麥總量中分離出來以後等等,才作為一夸特存在。這種計量,過秤,即把商品實際上化為若干同它作為使用價值的存在相適應的,並且最初只在觀念上存在的計量單位,這屬於商品的加工,屬於它的生產過程。商品必須經過這個過程,才能在批發業中或零售業中作為商品而存在,所以這是使用價值本身作為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準備好以前必須完成的一種活動。因為資本主義生產是大規模的生產,而個人消費是小規模地進行的,所以上述活動就構成零售商業的極為重要的部分。因為工作場所中的包裝工,倉庫管理員、過秤員等等同紡紗工、染色工等等完全一樣,屬於生產工人,而這樣花費的資本也和直接投在紡紗等上的資本一樣,是生產資本,所以資本的這樣的使用,即使是在流通領域內發生的並反覆進行的,也完全屬於商品的生產過程。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87—388頁。

  流通或商品交換不創造價值

  流通或商品交換不創造價值。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0頁。

  商業資本既不創造價值,也不創造剩餘價值

  商業資本既不創造價值,也不創造剩餘價值。就是說,它不直接創造它們。但既然它有助於流通時間的縮短,而且對形態變化起中介作用,而沒有這種形態變化資本就不能重新開始它的生產過程,所以它就能執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必需的職能,就能間接地有助於生產資本所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增加,或者,至少使它表現為較高的利潤率,或者,使兩者同時實現。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5頁。

  商業資本和剩餘價值的關係不同於生產資本和剩餘價值的關係首先不言而喻,正如商業資本(生產資本的商業部分也一樣)的職能根本不會創造剩餘價值一樣,商業資本所僱傭的工人也不會創造任何剩餘價值。流通費用總是會使資本支出增加,並總是會使利潤率降低。在流通中消費的商品既不用於工業消費,也不是用於個人消費。這裡進行的勞動總是生產勞動的扣除部分。

  商業資本和剩餘價值的關係不同於生產資本和剩餘價值的關係。前者將後者的剩餘價值一部分占為己有,即將它的一部分轉給自己。後者通過對勞動的直接剝削,即直接占有他人的勞動來生產剩餘價值。對生產資本來說,流通費用表現為非生產費用;對商業資本來說,則表現為它的利潤的源泉,這一利潤——假定符合一般利潤率——同這一資本的量成比例。因此,對商業資本來說,在這些流通費用上的投資是生產投資,因此,它所購買的商業勞動對它來說,也直接地是生產勞動。商業資本只有通過自己實現價值的職能,才能在再生產過程中作為資本執行職能。它所獲得的利潤量取決於它在這個過程中所能使用的資本量,而辦事員的無酬勞動越多,它能使用的資本就越多(它在買賣過程中能使用的資本就越多)。然而商業資本多半是迫使它的工人去完成那種使它本身成其為再生產資本(不只是生息資本)的職能,可是商業資本是把這些工人作為勞動能力支付報酬的。雖然事務所辦事員的無酬勞動不創造剩餘價值,如同商業資本決不創造剩餘價值一樣,但是它使商業資本能夠占有剩餘價值——這對單個資本來說完全是一樣的,——因此對於商業資本來說,它是利潤的源泉。不然,商業就決不可能大規模地,以資本主義方式進行經營。

  因此,商人同他的“辦事員等等”的關係,同他對附屬於工廠的商業事務所的辦事員等的關係相比,更近似於生產資本同生產僱傭工人的關係,雖然在這兩種場合對商業工人本身的剝削是一樣的。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4—435頁。

  商業僱傭工人的無酬勞動,也為商業資本在那個剩餘價值中創造出一個份額

  商業資本只是由於它的實現價值的職能,才在再生產過程中作為資本執行職能,因而才作為執行職能的資本,從總資本所生產的剩餘價值中取得自己的份額。對單個商人來說,他的利潤量取決於他能夠用在這個過程中的資本量,而他的店員的無酬勞動越大,他能夠用在買賣上的資本量就越多。商業資本家會把他的貨幣藉以成為資本的職能本身,大部分交給他的工人去承擔。這些店員的無酬勞動,雖然不創造剩餘價值,但能使他占有剩餘價值;這對這個資本來說,就結果而言是完全一樣的;因此,這種勞動對商業資本來說是利潤的源泉。否則,商業就不可能大規模地經營,就不可能按資本主義的方式經營了。

  正如工人的無酬勞動為生產資本直接創造剩餘價值一樣,商業僱傭工人的無酬勞動,也為商業資本在那個剩餘價值中創造出一個份額。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7頁。

  商業工人不直接生產剩餘價值

  商業工人不直接生產剩餘價值。但是,他的勞動的價格是由他的勞動力的價值決定的,也就是由他的勞動力的生產費用決定的,而這個勞動力的應用,作為一種發揮,一種力的表現,一種消耗,卻和任何別的僱傭工人的情況一樣,是不受他的勞動力的價值的限制的。因此,他的工資並不與他幫助資本家實現的利潤量保持任何必要的比例。資本家為他支出的費用,和他帶給資本家的利益,是不同的量。他給資本家帶來利益,不是因為他直接創造了剩餘價值,而是因為他在完成勞動——一部分無酬勞動——的時候,幫助資本家減少了實現剩餘價值的費用。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4—335頁。

  對於生產者來說,商人代表消費者,而對於消費者來說,商人就代表生產者

  在商人那裡也存在着W—G—W的過程。商人從中獲取“利潤”這一點,在這裡和我們沒有關係。他出賣商品,又購買同樣的商品(同一種商品)。他把商品賣給消費者,又從生產者那裡把商品買進來。同樣的商品(同一種商品)在這裡不斷地轉化為貨幣,貨幣又不斷地再轉化為同樣的商品。但是這種運動只不過是不斷的再生產,即不斷的生產和消費;因為再生產包含着消費。(為了能夠進行商品的再生產,商品就必須賣掉,必須加入消費。)商品必須用事實證明自己是使用價值。(因為對於賣者來說是W—G,對於買者來說就是G—W,也就是貨幣轉化為作為使用價值的商品。)再生產過程既然是流通和生產的統一,它就包含着本身是流通因素的消費。消費本身就是再生產過程的因素和條件。如果就整個過程來考察,商人向生產者購買商品所支付的貨幣,實際上是消費者向商人購買商品所用的貨幣。對於生產者來說,商人代表消費者,而對於消費者來說,商人就代表生產者;他是同一商品的買者和賣者。他用來購買商品的貨幣,純粹從形式上看,實際上就是消費者的商品的終結形態變化。消費者把他的貨幣轉化為作為使用價值的商品。所以,貨幣轉入商人之手就意味着商品的消費,或者從形式上看,意味着商品從流通轉入消費。只要商人再用這些貨幣向生產者購買,這就是生產者的商品的第一形態變化,表示商品轉入中間階段,在這個階段它作為商品停留在流通中。只要W—G—W這個過程是商品轉化為消費者的貨幣,並且是現在為商人所有的貨幣再轉化為同樣的商品(同一種商品),那末這一過程就無非表示商品不斷地轉入消費,因為進入消費的商品所空出的位置為此就必須由從生產過程出來現在進入這一中間階段的商品所填補。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11—312頁。

  加入商品的出售價格的,只能是在商品必須停留在市場上的時間內保存該商品所需要的平均費用

  加入商品的出售價格的,只能是在商品必須停留在市場上的時間內保存該商品所需要的平均費用。

  該商品的這種平均費用是由它的生產和消費之間的間歇期間的平均時間決定的,或者說,是由它作為商品停留在市場上的平均持續時間決定的。顯然,決定不同商品的保存費用的,不僅是商品處在市場上的平均時間,而且還有商品的容易損壞的平均程度,或者說,在同一時間內根據不同商品的性質、不同商品的不同的質防止這種損壞所花的費用。

  如果這種平均時間已定,那麼保存費用就取決於不同使用價值的特殊性質。如果作為不同使用價值的特殊性質的結果的保存費用已定,那麼平均時間就只取決於這些使用價值流通的各種平均條件。於是,這些平均條件構成流通費用的特定項目。顯然,這些費用如果是平均量(而不是個別量),會追加到商品價值上,因為在流通時期內,商品價值上追加了更多的勞動,而不管這是在過去勞動的形式上還是在現在勞動的形式上追加的。就整個生產來考察,它們會增大商品的價值,但不會增大商品(作為使用價值)的量。這只是為了減少損失而支出的費用。這是總生產的扣除。就價值而言,這些費用屬於非生產的生產費用。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1864年),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24—425頁。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運輸費用追加到商品價值中去的相對價值部分,和商品的規模和比重成正比,和商品的價值成反比因此,雖然運輸業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表現為流通費用,但是,這種特殊的表現形式並不會改變事情的本質。

  產品的量不會因運輸而增大。甚至運輸在產品的自然屬性上引起的一切變化,除了較少的例外,不是預期的效用,而是不可避免的禍害。但是,物品的使用價值只有在物品的消費過程中,在個人消費或生產消費過程中才實現。而物品的消費可以使物品的位置變化成為必要,從而使運輸業的追加生產過程成為必要。因此,這是生產使用價值的過程。投在運輸業上的生產資本會把交換價值追加到所運輸的產品中去,這部分地是由於運輸工具的價值轉移,部分地是由於運輸上所使用的勞動力創造的價值追加進來。這種追加價值,就象在一切資本主義生產下一樣,分為補償工資的價值和剩餘價值。這裡的劃分也和到處一樣,並不改變商品追加的價值量,而只改變它在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分配。

  在每一個生產過程中,勞動對象的位置變化,以及這種變化所必需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力,——例如,棉花由梳棉車間運到紡紗車間,煤炭由井下運到地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完成的產品作為完成的商品從一個獨立的生產場所轉移到相隔很遠的另一個生產場所,只是在較大的規模上表現同樣的現象。除了產品從一個生產場所運到另一個生產場所以外,商品運輸還包括產品從生產領域運到消費領域。產品只有完成這個運動,才作好消費的準備。

  以前講過,商品生產的一般規律是:勞動生產率和勞動創造的價值成反比。這個規律,象適用於其他任何生產部門一樣,也適用於運輸業。在一定距離內運輸商品所需要的死勞動和活勞動越少,在運輸速度不變的情況下,商品在流通時間必須經過的距離越短,社會勞動生產力就越高,反之亦然。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由運輸追加到商品中去的絕對價值量,和運輸業的生產力成反比,和商品在它流通的時候運輸的距離成正比。但是,這後一點不應當完全機械地來理解。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運輸費用追加到商品價值中去的相對價值部分,和商品的規模和比重成正比,和商品的價值成反比。但是,引起變化的情況是很多的。例如,根據產品容易破碎、腐爛和爆炸等的相對程度不同,在運輸上就需要採取程度不同的認真的防護措施,因而需要耗費多少不等的勞動和勞動資料。鐵路大王們在幻想的物種分類上,比植物學家或動物學家展現了更大的天才。例如,英國鐵路的貨物分類表卷帙浩繁,按其總的原則來說是建立在這樣一種傾向上的:把貨物繁雜的自然屬性,變為同樣多種多樣的運輸上的困難和敲詐勒索的藉口。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1868年底—1870年中),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5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8—80頁。

  創造交換的物質條件——交通運輸工具——對資本來說是極其必要的

  生產越是以交換價值為基礎,因而越是以交換為基礎,交換的物質條件——交通運輸工具——對生產來說就越是重要。資本按其本性來說,力求超越一切空間界限。因此,創造交換的物質條件——交通運輸工具——對資本來說是極其必要的:用時間去消滅空間。

  既然直接產品只有隨着運輸費用的減少才能在遠方市場大規模實現價值,另一方面,既然交通工具和運輸本身只有在使必要勞動得到補償而有餘的大規模交易的情況下,才能夠成為價值增殖的領域,成為資本所推動的勞動的領域,那麼生產廉價的交通運輸工具就是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的條件,因而這種交通運輸工具就由資本創立出來。為了把成品投入流通——產品只有到達市場才是處於經濟流通中——所需要的一切勞動,從資本的觀點來看,正像作為生產過程的條件而需要的一切勞動一樣(例如用於保障交換安全的費用等等),是需要加以克服的限制。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1—522頁。

  隨着流通的商品量和一般流通量的增長,效能更大的、但價值更高的交通運輸工具會代替價值較低的

  隨着流通的商品量和一般流通量的增長,效能更大的、但價值更高的交通運輸工具會代替價值較低的。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9頁。

  這是在流通領域內繼續進行下去的、延伸到直接生產過程以外的生產過程

  所有這些用於商品運輸、使商品按大小和重量分開以及用於商品庫存的投資,有一點是共同的:這些投資是用在這樣一些過程上,這些過程直接改變和影響商品的使用價值,也就是使商品的使用價值獲得另一種形式,而不管這是通過位置變換,或者通過按使用價值的自然量把它分成各個部分,還是通過保持這些使用價值而實現的。正是這些過程對作為使用價值的商品使用價值的直接關係使這些過程成為直接的生產過程,而使這些過程中所使用的資本成為按照一般分工用於直接生產各特殊領域的生產資本。

  揭示流通資本的這些特徵,換句話說,使它們從流通資本中分離出來,這曾是很必要的。這是在流通領域內繼續進行下去的、延伸到直接生產過程以外的生產過程。因為只在流通中執行職能的資本,特別是商人資本,部分地也把這些職能同它自己的特殊職能結合在一起,從而不是以自身的純粹形式出現的,所以揭示這些特徵就更加必要。但是在這種分離以後,流通資本就以它的純粹形式出現。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0—391頁。

  運輸業所出售的東西,就是場所的變動本身

  運輸業所出售的東西,就是場所的變動本身。它產生的效用,是和運輸過程即運輸業的生產過程不可分離地結合在一起的。旅客和貨物是和運輸工具一起運行的,而運輸工具的運行,它的場所變動,也就是它所進行的生產過程。這種效用只能在生產過程中被消費;它不是一種和生產過程不同的,只有在生產出來之後才作為交易品執行職能,作為商品來流通的使用物。但是,這種效用的交換價值,和任何其他商品的交換價值一樣,都是由其中消耗的生產要素(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價值加上運輸工人的剩餘勞動所創造的剩餘價值決定的。至於這種效用的消費,它也是和其他商品完全一樣的。如果它是個人消費的,那麼,它的價值就和消費一起消失;如果它是生產消費的,從而它本身就是處於運輸中的商品的一個生產階段,那麼,它的價值就作為追加價值轉移到商品本身中去。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頁。

  商品在空間上的流通,即實際的移動,就是商品的運輸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由於交通運輸工具的發展,由於運輸積聚(規模擴大),使單個商品的運輸費用減少。它使耗費在商品運輸上的那部分社會勞動——活勞動和對象化勞動——增加,首先因為把一切產品的絕大多數轉化為商品,其次又因為遠方的市場代替了當地的市場。

  商品在空間上的流通,即實際的移動,就是商品的運輸。運輸業一方面形成一個獨立的生產部門,從而形成生產資本的一個特殊的投資領域。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如下的特徵:它表現為生產過程在流通過程內的繼續,並且為了流通過程而繼續。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170頁。

  隨着交通運輸工具的變化,舊的生產中心衰落了,新的生產中心興起了

  交通運輸工具的改良,會絕對縮短商品的移動期間;但不同的商品資本或向不同的市場移動的同一商品資本的不同部分,由於移動而在流通時間上發生的相對差別,不會因此消失。例如,改良的帆船和輪船,縮短了商品的移動時間,從而也就縮短了商品到達遠近港口的時間。相對的差別仍然存在,雖然往往是縮小了。不過,由於交通運輸工具的發展,這種相對差別會以一種與自然距離不一致的方式發生變化。例如,一條從生產地點通往內地一個人口聚集的主要中心的鐵路,可以使內地的一個不通鐵路的較近地點,比這個自然距離較遠的地點,絕對地或相對地變遠。同樣,這種情況還會使生產地點到較大的銷售市場的相對距離發生變化,由此可以說明,隨着交通運輸工具的變化,舊的生產中心衰落了,新的生產中心興起了。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7頁。

  這種進步以及由於交通運輸工具發展而提供的可能性,又引起了開拓世界市場的必要性

  如果從一方面說,隨着資本主義生產的進步,交通運輸工具的發展會縮短一定量商品的流通時間,那麼反過來說,這種進步以及由於交通運輸工具發展而提供的可能性,又引起了開拓越來越遠的市場,簡言之,開拓世界市場的必要性。運輸中的並且是運往遠地的商品會大大增長,因而,在較長時間內不斷處在商品資本階段、處在流通時間內的那部分社會資本,也會絕對地和相對地增加。與此同時,不是直接用作生產資料,而是投在交通運輸工具以及為運用這些工具所必需的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上的那部分社會財富,也會增加。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9頁。

  發展交通運輸工具,創造這些實際的條件,不僅為了擴大市場,而且為了縮短商品通過市場的時間

  由於資本主義生產隨着本身的發展而擴大市場,從而擴大市場的邊沿,市場遠離中心產地的距離,不斷延長市場的半徑,從而延長流通時間,所以資本內在的增殖欲望——更不用說資本內在的使商品低廉化的規律了——就採取下述辦法來對付這種情況:發展交通運輸工具,創造這些實際的條件,不僅為了擴大市場,而且為了縮短商品通過市場的時間,從而為了縮短流通時間。另一方面,同其他兩點也有關係的和必然從資本主義生產中產生出來的信用事業,表現為縮短流通時間和保持整個再生產過程持續性的手段。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1864年),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29頁。

  

  (四)市場與儲備

  市場是流通領域本身的總表現

  市場是流通領域本身的總表現,不同於生產領域,因而是這樣一個流通領域的總表現,在這個領域中發生W′—G—W,並且商品所有者(在這裡資本家是商品的賣者)和貨幣所有者(買者)表現為該市場的主體;但是進入流通領域的,不僅有作為資本家進行購買的資本家,而且還有為個人消費而購買商品的買者。因為對同一個人來說,買和賣在時間上和空間上不可能同時發生,所以,完成W′—G行為的市場的空間規定性,即實現商品資本的市場的空間規定性,可能不同於完成G—W行為的市場,即不同於使貨幣再轉化為生產條件的市場,也不同於使貨幣轉化為個人消費資料的市場。在這方面,市場表現為許多的市場(W′—G行為,同樣還有G—W行為,可能在不同的市場上完成;同一的紗可能在不同的市場上出售,而用賣紗所得的貨幣可以在不同的市場上重新買到同樣的或各種不同的其他商品)。正如W—G和G—W獨立地並列出現和相繼出現一樣,各個市場也是孤立地出現的,許多的市場彼此並列,互相分離,是孤立的。(不言而喻,這不僅與這個商品資本有關,而且與不同種類的商品資本有關。)但是,每一個市場包含着商品的賣者和商品的買者,所以對資本運動的整個周期來說,市場既包括使資本作為商品資本出售的市場,也包括使資本作為貨幣資本進行購買的市場。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1864年),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09頁。

  市場的大小有兩層意思

  市場的大小有兩層意思:第一,消費者的數量,他們的人數;第二,也包括彼此獨立的行業的數量。即使前者的數量不增加,後者的數量也可能增加。例如,當紡紗和織布從家庭工業和農業中分離出來時,所有土地耕種者就都成了紡紗者和織布者的市場。同樣,後兩者由於他們的行業劃分現在也互為市場。社會內部分工的前提首先是不同種類勞動的相互獨立,即它們的產品必須作為商品相互對立,並且通過交換,完成商品的形態變化,作為商品相互發生關係。(因此,在中世紀城市禁止農村從事儘可能多的職業。其目的不僅是為了排除競爭,——亞·斯密在這裡只看到這一點,——而且是為了給自己開闢市場。)另一方面,社會內部的分工要得到適當的發展,就必須以一定的人口密度為前提。

  作坊內部分工的發展更是以這種人口密度為前提。以前一種分工的一定發展程度為前提的這後一種分工,又從自己這方面同前一種分工相互發生作用,並增進前一種分工,因為它把從前相互有聯繫的行業分為彼此獨立的行業,增加和分化它們所間接需要的準備工作,同時,由於生產和人口的增加,資本和勞動的游離,它還創造出新的需要和滿足這些需要的新的方法。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96—297頁。

  一部分農村居民的被剝奪和被驅逐,不僅為工業資本游離出工人及其生活資料和勞動材料,同時也建立了國內市場一部分農村居民的被剝奪和被驅逐,不僅為工業資本游離出工人及其生活資料和勞動材料,同時也建立了國內市場。

  事實上,使小農轉化為僱傭工人,使他們的生活資料和勞動資料轉化為資本的物質要素的那些事件,同時也為資本建立了自己的國內市場。以前,農民家庭生產並加工絕大部分供自己以後消費的生活資料和原料。現在,這些原料和生活資料都變成了商品;大租地農場主出售它們,手工工場則成了他的市場。紗、麻布、粗毛織品(過去每個農民家庭都有這些東西的原料,它把這些東西紡織出來供自己消費),現在轉化為工場手工業的產品,農業地區正是這些東西的銷售市場。以前由於大量小生產者獨自經營而造成的分散各地的許多買主,現在集中為一個由工業資本供應的巨大市場。於是,隨着以前的自耕農的被剝奪以及他們與自己的生產資料的分離,農村副業被消滅了,工場手工業與農業分離的過程發生了。只有消滅農村家庭手工業,才能使一個國家的國內市場獲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需要的範圍和穩固性。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57頁。

  

  大工業所造成的必然後果之一就是:它在建立本國國內市場的過程中,同時又在破壞這一市場

  要知道,大工業所造成的必然後果之一就是:它在建立本國國內市場的過程中,同時又在破壞這一市場。它是靠破壞農民家庭工業的基礎而建立國內市場的。但是,沒有家庭工業,農民就無法生存。他們作為農民遭到破產;他們的購買力降到最低點;而他們作為無產者在適應新的生存條件以前,對新出現的工業企業來說,將是極為匱乏的市場。

  資本主義生產作為一個暫時的經濟階段,充滿着各種內在矛盾,這些矛盾隨着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而發展,並日趨明顯。這種在建立自己的市場的同時又破壞這個市場的趨勢正是這類矛盾之一。另一個矛盾是資本主義生產所造成的沒有出路的狀態,這種狀態在俄國這樣一個沒有國外市場的國家,比那些在開放的世界市場上多少有些競爭能力的國家要出現得快一些。在後邊這些國家中,這種沒有出路的狀態,似乎可以通過貿易上的劇烈變化和用暴力開闢新市場來擺脫。但是,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國家也會陷入困境。就拿英國來說。最後一個新的市場是中國,這一市場的開闢可以使英國的貿易暫時恢復繁榮。因此,英國資本極力要修建中國的鐵路。但是,中國的鐵路意味着中國小農經濟和家庭工業的整個基礎的破壞;由於那裡甚至沒有中國的大工業來予以平衡,億萬居民將陷於無法生存的境地。

  恩格斯:《致尼古拉·弗蘭策維奇·丹尼爾遜》(1892年9月22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35—636頁。

  資本主義生產的市場是世界市場

  市場與商品生產過程地點間的空間距離(從位置的觀點來考察市場),在一國範圍內,然後在該國以外,構成重要的要素,特別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是如此,因為對資本主義生產的大部分產品來說,資本主義生產的市場是世界市場。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1864年),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12頁。

  

  必須有一定的或大或小量的可能的生產資本,以或大或小的規模處於儲備狀態

  必須有一定的或大或小量的可能的生產資本,也就是要用在生產上的生產資料,以或大或小的規模處於儲備狀態,以便逐漸投入生產過程。同時還指出,對一定的企業或有一定規模的資本主義生產來說,這種生產儲備的大小,取決於它在更新時困難的大小,取決於供應市場的相對距離,取決於交通運輸工具的發展等等。所有這些情況,對於必須以生產儲備的形式存在的資本的最低限額,從而對於資本預付時間的長短,對於一次預付的資本量的大小,都會產生影響。這個資本量的大小因此也會影響周轉,但它取決於流動資本只作為可能的生產資本停留在生產儲備形式上的時間的長短。另一方面,既然這種停滯是由迅速補償的可能性的大小,由市場情況等等決定的,那麼,它本身也就產生於流通時間,產生於流通領域內的情況。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3—274頁。

  儲備有三種形式

  儲備有三種形式:生產資本的形式,個人消費基金的形式,商品儲備或商品資本的形式。雖然就絕對量來說,三種形式的儲備可以同時增加,但是一種形式的儲備會在另一種形式的儲備增加時相對地減少。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頁。

  儲備的形成並不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特徵

  儲備的形成並不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特徵。既然在資本主義生產下生產和消費最大,那麼儲備在這裡也最大。除此以外,還有一種情況:在過去一切生產方式下,只有比較不大的一部分產品成為商品,從而作為商品被投入市場,所以只能以初具規模的儲備形式存在;也就是說,僅由於這個原因,處在市場上的儲備同資本主義條件下所形成的儲備相比,顯得微不足道。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1864年),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14頁。

  雖然儲備的數量會絕對地增加,但儲備整個說來會減少以後我們將發現,雖然儲備的數量會絕對地增加,但儲備整個說來會減少,因為儲備的補充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取決於再生產的同時性,取決於再生產更新的速度,也就是說,事實上存在於儲備中的只是為數不多的商品,同全部產量相比,例如,產業資本家的儲備會減少。除了存在於一般流通領域的儲備以外,它也存在於個人消費領域,這種儲備的一部分被緩慢地消費,而一部分被每日每時地消費。這種儲備,特別是保存時間較長的儲備,會隨着再生產過程的規模的發展和擴大而不斷增長,增加。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1864年),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16—317頁。

  生產儲備的保持,是通過這樣一種生產過程進行的生產儲備的保持,也象任何其他儲備的保持一樣,是通過這樣一種生產過程進行的,這種生產過程中要加入使用價值,在這種場合是原料和輔助物質。這一過程需要花費資本,不變資本(建築物、容器、器械等)和可變資本,勞動力(一部分是堆存物品用的勞動,一部分是為了保持清潔、避免有害影響等等)。這個過程追加到放在倉庫里的生產資料上的價值,也同任何資本主義生產情況下一樣,一部分是不變資本隨着自己的消耗而轉移到它們上面去的那部分價值,一部分是由活勞動加進的價值,它們又分為工資和剩餘價值。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1868年底—1870年中),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5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1頁。

  除了上面考察的屬於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正常條件的商品儲備以外,還有畸形的商品儲備,市場商品充斥

  除了上面考察的屬於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正常條件的商品儲備以外,還有畸形的商品儲備,市場商品充斥。它是由於商品不能賣出而造成的,而不管這種不能賣出的原因何在。資本停滯在自己循環的一個階段上,它的形態變化的流動序列中斷。這裡流通的停滯不是構成它的不斷運動的環節,這裡是流通的真正停滯。因而費用變為非生產費用,這是單純由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的運動形式造成的真正流通費用。造成畸形儲備的那種流通的停滯,一方面降低商品的價格,同時另一方面提高商品的保管費用,因為這會延長保管的時間。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1868年底—1870年中),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5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3—74頁。

  

  二 社會總資本再生產和流通

  (一)社會總產品的實現

  社會資本的運動,由社會資本的各個獨立部分的運動的總和,即各個單個資本的周轉的總和構成

  社會資本的運動,由社會資本的各個獨立部分的運動的總和,即各個單個資本的周轉的總和構成。正如單個商品的形態變化是商品世界的形態變化系列——商品流通——的一個環節一樣,單個資本的形態變化,它的周轉,是社會資本循環中的一個環節。

  這個總過程,既包含生產消費(直接的生產過程)和作為其中介的形式轉化(從物質方面考察,就是交換),也包含個人消費和作為其中介的形式轉化或交換。一方面,它包含可變資本向勞動力的轉化,從而包含勞動力的併入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在這裡,工人是他的商品——勞動力的賣者,資本家是這種商品的買者。另一方面,商品的出售,包含工人階級對商品的購買,也就是說,包含工人階級的個人消費。在這裡,工人階級是買者,資本家是向工人出售商品的賣者。

  商品資本的流通,還包含剩餘價值的流通,從而也包含對資本家的個人消費,即對剩餘價值的消費起中介作用的買和賣。

  因此,總括起來成為社會資本的各個單個資本的循環,也就是說,就社會資本的總體來考察的循環,不僅包括資本的流通,而且也包括一般的商品流通。後者本來只能由兩部分構成:1.資本本身的循環:2.進入個人消費的商品的循環,也就是工人用工資、資本家用剩餘價值(或其中的一部分)購買的那些商品的循環。當然,資本的循環也包括剩餘價值的流通,因為剩餘價值構成商品資本的一部分,而且還包括可變資本向勞動力的轉化,工資的支付。但是,這個剩餘價值和工資耗費在商品上,並不構成資本流通的環節,雖然至少工資的耗費是這個流通所不可缺少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0—391頁。

  再生產的一切物質要素,都必須以它們的實物形式形成這個產品本身的各個部分

  單個資本——即社會資本中獨立執行職能、賦有自己生命的任何一個部分——的產品,可以有任何一種實物形式。唯一的條件是,這個產品必須實際具有一種使用形式,一種使用價值,使它有資格在商品世界成為可以流通的一環。它是否作為生產資料再進入把它作為產品生產出來的那個生產過程,也就是說,它的產品中代表不變資本部分的那部分價值,是否具有那種使它可以實際再作為不變資本執行職能的實物形式,這是一件毫無關係的偶然的事情。如果不是這樣,產品的這部分價值就會通過買和賣,再轉化為它的物質生產要素的形式,不變資本就由此以它的能夠執行職能的實物形式再生產出來。

  社會總資本的產品卻不是這樣。再生產的一切物質要素,都必須以它們的實物形式形成這個產品本身的各個部分。已經消耗的不變資本部分,只有當全部再現的不變資本部分以能夠實際作為不變資本執行職能的新生產資料的實物形式在產品中再現的時候,才能由總生產來進行補償。因此,在簡單再生產的前提下,由生產資料構成的那部分產品的價值,必須等於社會資本的不變價值部分。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82頁。

  當我們考察社會總資本及其產品價值時,這種僅僅從形式上來說明的方法,就不夠用了

  當我們從單個資本的角度來考察資本的價值生產和產品價值時,商品產品的實物形式對於我們的分析是完全無關的,例如,不論它是機器,是穀物,還是鏡子都行。這始終只是舉例而已,任何一個生產部門都同樣可以作為例證。我們必須考察的是直接的生產過程本身。這種生產過程,在每一單獨場合,都表現為一個單個資本的過程。說到資本的再生產,我們只需要假定,代表資本價值的那部分商品產品,會在流通領域內再轉化為它的生產要素,從而再採取生產資本的形式。同樣,我們只需要假定,工人和資本家必定會在市場上找到他們用工資和剩餘價值購買的商品。但是,當我們考察社會總資本及其產品價值時,這種僅僅從形式上來說明的方法,就不夠用了。產品價值的一部分再轉化為資本,另一部分進入資本家階級和工人階級的個人消費,這在表現出總資本執行職能的結果的產品價值本身範圍內形成一個運動。這個運動不僅是產品的價值補償,而且是物質補償,因而既要受社會產品的價值組成部分相互之間的比例的制約,又要受它們的使用價值,它們的物質形式的制約。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1868年底—1870年中),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5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4—135頁。

  總的再生產過程既包括資本本身的再生產過程,也包括以流通為中介的消費過程

  總的再生產過程既包括資本本身的再生產過程,也包括以流通為中介的消費過程。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6頁。

  如果從年產品總價值中減去當年勞動所追加的價值,我們得到的差額不是實際再生產的價值,而只是以新的存在形式再現的價值全部年再生產,當年的全部產品,是這一年有用勞動的產品。但是,這個總產品的價值大於這個總產品中年勞動即當年耗費的勞動力藉以體現的那部分價值。當年的價值產品,即當年以商品形式新創造的價值,小於產品價值即全年生產的商品量的總價值。如果從年產品總價值中減去當年勞動所追加的價值,我們得到的差額不是實際再生產的價值,而只是以新的存在形式再現的價值;這個價值是由在它以前就已經存在的價值轉移到年產品中去的,由於在當年社會勞動過程中發揮作用的不變資本組成部分的持續時間有長有短,這個價值形成的日期可以有早有晚,它可以來源於去年生產出來的或前幾年就已生產出來的生產資料的價值。無論如何,它是由本年以前生產的生產資料轉移到當年產品中去的價值。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87—488頁。

  在這裡,一個產業部門利潤率的提高,要歸功於另一個產業部門勞動生產力的發展

  一個生產部門,例如鐵、煤、機器的生產或建築業等等的勞動生產力的發展,——這種發展部分地又可以和精神生產領域內的進步,特別是和自然科學及其應用方面的進步聯繫在一起,——在這裡表現為另一些產業部門(例如紡織工業或農業)的生產資料的價值減少,從而費用減少的條件。這是不言而喻的,因為商品作為產品從一個產業部門生產出來後,會作為生產資料再進入另一個產業部門。它的便宜程度,取決於把它作為產品生產出來的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同時它的便宜程度不僅是它作為生產資料參加其生產的那種商品變得便宜的條件,而且也是它構成其要素的那種不變資本的價值減少的條件,因此又是利潤率提高的條件。

  產業的向前發展所造成的不變資本的這種節約,具有這樣的特徵:在這裡,一個產業部門利潤率的提高,要歸功於另一個產業部門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在這裡,資本家得到的好處,又是社會勞動的產物,雖然並不是他自己直接剝削的工人的產物。生產力的這種發展,最終總是歸結為發揮着作用的勞動的社會性質,歸結為社會內部的分工,歸結為腦力勞動特別是自然科學的發展。在這裡,資本家利用的,是整個社會分工制度的優點。在這裡,勞動生產力在其他部門即為資本家提供生產資料的部門的發展,相對地降低資本家所使用的不變資本的價值,從而提高利潤率。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6頁。

  產品的生產過剩和商品的生產過剩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生產過剩這個詞本身會引起誤解。只要社會上相當大一部分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或者哪怕只是他們最直接的需要還沒有得到滿足,自然絕對談不上產品的生產過剩(在產品量超過對產品的需要這個意義上講)。相反,應當說,在這個意義上,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經常是生產不足。生產的界限是資本家的利潤,決不是生產者的需要。但是,產品的生產過剩和商品的生產過剩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597—598頁。

  古代人中間的少數商業民族,部分地就是靠所有這些實質上貧窮的民族養活的

  如果說因此在古代人那裡沒有發生生產過剩,那麼,那時有富人的消費過度,這種消費過度,到羅馬和希臘的末期就成為瘋狂的浪費。古代人中間的少數商業民族,部分地就是靠所有這些實質上貧窮的民族養活的。而構成現代生產過剩的基礎的,正是生產力的無限制的發展和由此產生的大規模的生產,這種大規模的生產的基礎是:一方面,廣大的生產者的消費只限於必需品的範圍,另一方面,資本家的利潤成為生產的界限。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599頁。

  (二)社會總資本運行的條件

  社會的總產品,從而社會的總生產,分成兩大部類社會的總產品,從而社會的總生產,分成兩大部類:

  生產資料:具有必須進入或至少能夠進入生產消費的形式的商品。

  消費資料:具有進入資本家階級和工人階級的個人消費的形式的商品。

  這兩個部類中,每一部類擁有的所有不同生產部門,總合起來都形成一個單一的大的生產部門:一個是生產資料的生產部門,另一個是消費資料的生產部門。兩個生產部門各自使用的全部資本,都形成社會資本的一個特殊的大部類。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8—439頁。

  (v+m)

  在簡單再生產中,第I部類的商品資本中的v+m價值額(也就是第I部類的總商品產品中與此相應的比例部分),必須等於不變資本IIc,也就是第II部類的總商品產品中分出來的與此相應的部分;或者說,I(v+m)=IIc。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6頁。

  在這兩個場合,簡單再生產這個前提都會被違反年勞動以生產資料的實物形式創造的新價值產品(分成v+m),等於年勞動的另一部分生產的產品價值所包含的以消費資料形式再生產的不變資本價值c。假如前者小於IIc,第II部類的不變資本就不能全部得到補償;假如前者大於IIc,餘額就不能利用。在這兩個場合,簡單再生產這個前提都會被違反。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3頁。

  總流通的價值額分解為兩個獨立部分

  總流通的價值額分解為兩個獨立部分,其中一部分被預付在可變資本和剩餘價值的流通上,另一部分在以各種實物形式再生產出來的不變資本的各部分之間進行流通。如果認為全部產品都是用消費者所花費的貨幣額(即工資+資本家收入)來購買的,或者認為這一貨幣額可供全部產品流通,那就大錯特錯了。

  預付在工資和剩餘價值上的貨幣用於不變資本的流通,這只是從下述這一點來看的:

  代表本生產領域的資本不變部分的那部分消費資料的價值,應當同不變資本生產領域中代表V+M本身的生產資料相交換;另一方面,這只是從這樣一點來看的:這種交換又決定直接的和間接的生產資料之間的交換。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1868年底—1870年中),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5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5—276頁。

  生產消費資料的社會工作日部分,不生產社會的補償資本的任何部分

  個別地考察,資本家通過新追加的勞動,只是生產他的產品價值中的可變資本加上剩餘價值,而不變價值部分是由於新追加勞動的具體性質轉移到產品中去的。

  從社會的角度來考察,生產生產資料的社會工作日部分,也就是說,既把新價值加到生產資料中去,又把在它們的生產上所消費的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到生產資料中去的社會工作日部分,不外是生產新的不變資本,用來補償第I部類和第II部類以舊生產資料形式消費的不變資本。它只生產用於生產消費的產品。所以,這個產品的全部價值是這樣的價值,這種價值能夠重新作為不變資本執行職能,只能夠買回實物形式的不變資本,因而,從社會的角度來考察,它既不分解為可變資本,也不分解為剩餘價值。——另一方面,生產消費資料的社會工作日部分,不生產社會的補償資本的任何部分。它只生產這樣的產品,這些產品按其實物形式來說,要用來實現第I部類和第II部類的可變資本價值和剩餘價值。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82—483頁。

  社會的年勞動大部分用來生產新的不變資本

  社會的年勞動大部分用來生產新的不變資本(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價值),以便補償在生產消費資料上所花費的不變資本價值。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89頁。

  

  第II部類要為第I部類提供追加的可變資本

  就像第I部類必須用它的剩餘產品為第II部類提供追加的不變資本一樣,第II部類也要同樣為第I部類提供追加的可變資本。就可變資本來說,當第II部類以必要消費資料的形式再生產它的總產品的更大部分,特別是它的剩餘產品的更大部分時,它就既為第I部類又為它自己進行積累了。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3頁。

  消費品生產者的總產品中,只有一部分代表收入;另一部分代表不變資本

  消費品生產者的總產品中,只有一部分代表收入;另一部分代表不變資本。後面這一部分,他既不能自己消費,也不能用來同其他生產者的可消費的產品交換。他既不能以實物形式消費自己這部分產品的使用價值,也不能把這部分產品換成其他消費品而消費其價值。相反,他必須把這部分產品再轉化為他的不變資本的實物要素。他必須把自己的這部分產品用於生產消費,即作為生產資料來消費。但是他的產品按其使用價值來說只能加入個人消費;因此這種產品的生產者不能以實物形式把它再轉化為他自己的生產要素。這種產品的使用價值排斥生產消費。因此,這種產品的生產者只能把自己產品的價值用於生產消費。他的產品的各生產要素的生產者的情況則不同。他不能以實物形式消費自己的這部分產品;他也不能通過同其他可供個人消費的產品的交換,來消費這部分產品的價值。他的這部分產品不能加入他自己的收入,同樣不能由其他個人消費的產品的生產者的收入來補償,因為要能進行這種補償,只有他用自己的產品去同這些生產者的產品交換,就是說,只有他把自己產品的價值吃掉,而這樣的事情是不能發生的。但是,因為他的這部分產品像他的另一部分作為收入消費的產品一樣,按其使用價值來說只能作為收入來消費,必須加入個人消費,而不能補償不變資本,所以,這部分產品必須加入不可消費的產品的生產者的收入,必須用來同這些生產者的產品中能夠由他們消費產品價值的或代表他們收入的那一部分相交換。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91—292頁。

  消費資料生產者補償所有各個類的可變資本和作為收入花費的產品部分

  消費資料生產者補償所有各個類的可變資本和作為收入花費的產品部分,同樣,為全社會而進口金的那部分生產者(生產這個金的那部分生產者也一樣)則提供為使全部資本完成流通所需要的貨幣。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3頁。

  由資本形成的一般的社會權力和資本家個人對這些社會生產條件擁有的私人權力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地發展起來,並且包含着這種關係的解體

  我們已經知道,資本積累的增長包含着資本積聚的增長。因此,資本的權力在增長,社會生產條件與實際生產者分離而在資本家身上人格化的獨立化過程也在增長。資本越來越表現為社會權力,這種權力的執行者是資本家,它和單個人的勞動所能創造的東西不再發生任何可能的關係;但是資本表現為異化的、獨立化了的社會權力,這種權力作為物,作為資本家通過這種物取得的權力,與社會相對立。由資本形成的一般的社會權力和資本家個人對這些社會生產條件擁有的私人權力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地發展起來,並且包含着這種關係的解體,因為它同時包含着把生產條件改造成為一般的、公共的、社會的生產條件。這種改造是由生產力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的發展和實現這種發展的方式所決定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3—294頁。

  這種情況,只有用不斷的相對的生產過剩來補救再生產的資本主義形式一旦廢除,問題就歸結如下:壽命已經完結因而要用實物補償的那部分固定資本(這裡是指在消費資料生產中執行職能的固定資本)的數量大小,是逐年不同的。如果在某一年數量很大(像人一樣,超過平均死亡率),那在下一年就一定會很小。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消費資料年生產所需的原料、半成品和輔助材料的數量不會因此而減少;因此,生產資料的生產總額在一個場合必須增加,在另一個場合必須減少。這種情況,只有用不斷的相對的生產過剩來補救;一方面要生產出超過直接需要的一定量固定資本;另一方面,特別是原料等等的儲備也要超過每年的直接需要(這一點特別適用於生活資料)。這種生產過剩等於社會對它本身的再生產所必需的各種物質資料的控制。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這種生產過剩卻是一個無政府狀態的要素。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6頁。

  

  (三)循環經濟與生態經濟

  化學的每一個進步同時還教人們把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中的廢料投回到再生產過程的循環中去

  化學的每一個進步不僅增加有用物質的數量和已知物質的用途,從而隨着資本的增長擴大投資領域。同時,它還教人們把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中的廢料投回到再生產過程的循環中去,從而無須預先支出資本,就能創造新的資本材料。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8—699頁。

  原料的日益昂貴,自然成為廢物利用的刺激

  生產排泄物和消費排泄物的利用,隨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而擴大。我們所說的生產排泄物,是指工業和農業的廢料;消費排泄物則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陳代謝所產生的排泄物,部分地指消費品消費以後殘留下來的東西。因此,化學工業在小規模生產時損失掉的副產品,製造機器時廢棄的但又作為原料進入鐵的生產的鐵屑等等,是生產排泄物。人的自然排泄物和破衣碎布等等,是消費排泄物。消費排泄物對農業來說最為重要。

  在利用這種排泄物方面,資本主義經濟浪費很大;例如,在倫敦,450萬人的糞便,就沒有什麼好的處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錢用來汙染泰晤士河。

  原料的日益昂貴,自然成為廢物利用的刺激。

  總的說來,這種再利用的條件是:這種排泄物必須是大量的,而這隻有在大規模的勞動的條件下才有可能;機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來不能利用的物質,獲得一種在新的生產中可以利用的形態;科學的進步,特別是化學的進步,發現了那些廢物的有用性質。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頁。

  由於大規模社會勞動所產生的廢料數量很大,這些廢料本身才重新成為貿易的對象,從而成為新的生產要素

  生產排泄物,即所謂的生產廢料再轉化為同一個產業部門或另一個產業部門的新的生產要素;這是這樣一個過程,通過這個過程,這種所謂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產從而消費(生產消費或個人消費)的循環中。我們以後還要比較詳細地探討的這一類節約,也是大規模社會勞動的結果。由於大規模社會勞動所產生的廢料數量很大,這些廢料本身才重新成為貿易的對象,從而成為新的生產要素。這種廢料,只有作為共同生產的廢料,因而只有作為大規模生產的廢料,才對生產過程有這樣重要的意義,才仍然是交換價值的承擔者。這種廢料——撇開它作為新的生產要素所起的作用——會按照它可以重新出售的程度降低原料的費用,因為正常範圍內的廢料,即原料加工時平均必然損失的數量,總是要算在原料的費用中。在可變資本的量已定,剩餘價值率已定時,不變資本這一部分的費用的減少,會相應地提高利潤率。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4頁。

  大規模生產時產生的廢料如此之多,以至於它們本身可以很容易地重新成為農業及其他生產部門的交易品

  大規模生產時產生的廢料如此之多,以至於它們本身可以很容易地重新成為農業及其他生產部門的交易品。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61—1863年手稿)》(1861年8月—1863 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5頁。

  應該把這種通過生產排泄物的再利用而造成的節約和由於廢料的減少而造成的節約區別開來

  從1839年到1862年,真正生絲的消費略為減少,而廢絲的消費卻增加了一倍。人們使用經過改良的機器,能夠把這種本來幾乎毫無價值的材料,製成有多種用途的絲織品。

  化學工業提供了廢物利用的最顯着的例子。它不僅發現新的方法來利用本工業的廢料,而且還利用其他各種各樣工業的廢料,例如,把以前幾乎毫無用處的煤焦油轉化為苯胺染料,茜紅染料(茜素),近來甚至把它轉化為藥品。

  應該把這種通過生產排泄物的再利用而造成的節約和由於廢料的減少而造成的節約區別開來,後一種節約是把生產排泄物減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進入生產中去的原料和輔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

  廢料的減少,部分地要取決於所使用的機器的質量。機器零件加工得越精確,拋光越好,機油、肥皂等物就越節省。這是就輔助材料而言的。但是部分地說,——而這一點是最重要的,——在生產過程中究竟有多大一部分原料變為廢料,這要取決於所使用的機器和工具的質量。最後,這還要取決於原料本身的質量。而原料的質量又部分地取決於生產原料的採掘工業和農業的發展(即本來意義上的文化的進步),部分地取決於原料在進入製造廠以前所經歷的過程的發達程度。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7—118頁。

  幾乎所有消費品本身都可以作為消費的廢料重新加入生產過程幾乎所有消費品本身都可以作為消費的廢料重新加入生產過程,例如,用壞了的破爛麻布可以用來造紙。但是,無論誰生產麻布,也不是為了把它作為破布充當造紙的原料。

  它只有在麻布織造業的產品本身已經加入消費之後,才取得這種形式。它只有作為這個消費的廢料,作為消費過程的殘餘和產品,才能作為生產資料重新加入新的生產領域。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8—291頁。

  

  資本主義生產使它匯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來越占優勢,這樣一來,它一方面聚集着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着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

  資本主義生產使它匯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來越占優勢,這樣一來,它一方面聚集着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着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回歸土地,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恆的自然條件。這樣,它同時就破壞城市工人的身體健康和農村工人的精神生活。但是資本主義生產通過破壞這種物質變換的純粹自發形成的狀況,同時強制地把這種物質變換作為調節社會生產的規律,並在一種同人的充分發展相適合的形式上系統地建立起來。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9頁。

  資本主義生產發展了社會生產過程的技術和結合,只是由於它同時破壞了一切財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

  資本主義生產發展了社會生產過程的技術和結合,只是由於它同時破壞了一切財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0頁。

  只有通過城市和鄉村的融合,現在的空氣、水和土地的汙染才能排除

  蒸汽機的第一需要和大工業中差不多一切生產部門的主要需要,就是比較乾淨的水。

  但是工廠城市把所有的水都變成臭氣熏天的汙水。因此,雖然向城市集中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條件,但是每個工業資本家又總是力圖離開資本主義生產所必然造成的大城市,而遷移到農村地區去經營。關於這一過程,可以在蘭開夏郡和約克郡的紡織工業地區詳細加以研究;在那些地方,資本主義大工業不斷地從城市遷往農村,因而不斷地造成新的大城市。在金屬加工工業地區也有類似的情形,在那裡,一部分另外的原因造成同樣的結果。

  要消滅這種新的惡性循環,要消滅這個不斷重新產生的現代工業的矛盾,又只有消滅現代工業的資本主義性質才有可能。只有按照一個統一的大的計劃協調地配置自己的生產力的社會,才能使工業在全國分布得最適合於它自身的發展和其他生產要素的保持或發展。

  因此,城市和鄉村的對立的消滅不僅是可能的,而且已經成為工業生產本身的直接需要,同樣也已經成為農業生產和公共衛生事業的需要。只有通過城市和鄉村的融合,現在的空氣、水和土地的汙染才能排除,只有通過這種融合,才能使目前城市中病弱群眾的糞便不致引起疾病,而被用做植物的肥料。

  恩格斯:《反杜林論》(1876年9月—1878年6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312—313頁。

  人們感到驚訝的是:取得上述成果的行為所產生的較遠的後果,竟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大多數情況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西班牙的種植場主曾在古巴焚燒山坡上的森林,以為木灰作為肥料足夠最能贏利的咖啡樹利用一個世代之久,至於後來熱帶的傾盆大雨竟沖毀毫無保護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這同他們又有什麼相干呢?在今天的生產方式中,面對自然界和社會,人們注意的主要只是最初的最明顯的成果,可是後來人們又感到驚訝的是:取得上述成果的行為所產生的較遠的後果,竟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大多數情況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1873—1882年),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2—563頁。

  無情地砍伐林木毀壞了土壤水分的貯藏所

  無情地砍伐林木毀壞了土壤水分的貯藏所;雨水和雪水沒有來得及滲進地里就很快順着小溪和大河流走,造成了巨大的水災;到夏天則河裡水量很少,土地乾旱。在俄國許多最肥沃的地區,地下水位降低了,據說降低了整整一公尺,這樣禾穀的根就由於接觸不到水分而乾枯。這樣一來,不僅人們破產了,而且許多地區的土地也變貧瘠了;這種土地貧瘠的狀況至少要延續整整一代之久。

  恩格斯:《歐洲能否裁軍?》(1893年2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57頁。

  氣候改變、江河乾涸在俄國大概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厲害地力耗損——如在美國;森林消失——如在英國和法國,目前在德國和美國也是如此;氣候改變、江河乾涸在俄國大概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厲害,因為給各大河流提供水源的地帶是平原,沒有像為萊茵河、多瑙河、羅訥河及波河提供水源的阿爾卑斯山那樣的積雪。農業舊有條件遭到破壞,向大農場資本主義經營方式逐漸過渡——這些都是在英國和德國東部已經完成了的而在其他地方正在普遍進行着的過程。在我看來,很明顯,“俄國的大工業必將扼殺農業公社”,除非發生其他有助於保留這種公社的巨大變化。

  恩格斯:《致尼古拉·弗蘭策維奇·丹尼爾遜》(1892年6月18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27頁。

  純粹採掘工業的產品不能被再生產出來

  純粹採掘工業的產品,例如煤、金屬,本身就是勞動的結果。不僅把它們開採到地面上來需要勞動,而且要使它們,例如金屬,具有能在工業中充當原料的形式也需要勞動。

  但是它們不能被再生產出來,因為我們迄今為止還不知道怎樣製造金屬。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頁。

  

  三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一)經濟危機的發生

  這種危機就像彗星一樣定期再現

  經濟學家用他那絕妙的供求理論向你們證明“生產永遠不會過多”,而實踐卻用商業危機來回答,這種危機就像彗星一樣定期再現,在我們這裡現在是平均每五年到七年發生一次。

  恩格斯:《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1843年9月底或10月初—1844年1月中),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60—461頁。

  只要你們繼續以目前這種無意識的、不加思索的、全憑偶然性擺布的方式來進行生產,那麼商業危機就會繼續存在只要你們繼續以目前這種無意識的、不加思索的、全憑偶然性擺布的方式來進行生產,那麼商業危機就會繼續存在;而且每一次接踵而來的商業危機必定比前一次更普遍,因而也更嚴重,必定會使更多的小資本家變窮,使專靠勞動為生的階級人數以增大的比例增加,從而使待雇勞動者的人數顯着地增加——這是我們的經濟學家必須解決的一個主要問題——,最後,必定引起一場社會革命,而這一革命,經濟學家憑他的書本知識是做夢也想不到的。

  恩格斯:《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1843年9月底或10月初—1844年1月中),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61頁。

  正好在崩潰的前夕,營業總是顯得幾乎安然無恙部分地因為人們使用單純的空頭匯票,部分地因為有些商品交易專門以創造匯票為目的,於是全部過程就變得十分複雜,以致在資本回流實際上早已只有一部分靠犧牲那些受騙的貨幣貸放者,一部分靠犧牲那些受騙的生產者才能實現之後,竟然還能平靜地繼續維持營業紮實可靠、回流十分順暢的假象。因此,正好在崩潰的前夕,營業總是顯得幾乎安然無恙。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8—549頁。

  在危機中,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占有之間的矛盾劇烈地爆發出來在危機中,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占有之間的矛盾劇烈地爆發出來。商品流通暫時停頓下來;流通手段即貨幣成為流通的障礙;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一切規律都顛倒過來了。經濟的衝突達到了頂點:生產方式起來反對交換方式。

  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1880年1月—3月上半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6—557頁。

  危機所引起的資本的破壞意味着價值量的跌落

  危機所引起的資本的破壞意味着價值量的跌落,這種跌落妨礙價值量以後按同一規模作為資本更新自己的再生產過程。這就是商品價格的毀滅性的下降。這時,使用價值沒有被破壞。一人之所失,就是另一人之所得。作為資本發揮作用的各個價值量無法在同一個人手裡作為資本更新。原來的資本家遭到破產。如果他們靠出賣自己的商品把他們的資本再生產出來,而他們的商品的價值本來=12000鎊,其中比如說2000鎊是利潤,而現在這些商品降到6000鎊,那麼,這個資本家就不能支付他的契約債務,即使他沒有債務,用這鎊也不能按以前的規模重新開始他的營業,因為商品價格又會回升到商品費用價格的水平。這樣一來,6000鎊資本被消滅了,雖然這些商品的買者由於原來是按照商品的費用價格的半價買進的,因而在營業再活躍時可以大有所為,甚至獲利。社會的名義資本,也就是現存資本的交換價值,有很大一部分永遠消滅了,雖然由於不殃及使用價值,這種消滅正好可以大大促進新的再生產。這同時也是貨幣所有者靠犧牲產業家而發財致富的時期。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563頁。

  這裡象在美國和歐洲大陸一樣,經濟危機到處可見這裡象在美國和歐洲大陸一樣,經濟危機到處可見,而在我看來,還沒有達到頂點。

  在達到這個頂點之後,建立新企業的最有利的時期也就到了。

  馬克思:《馬克思致沃耳曼夫人》(1877年3月19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0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467頁。

  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包含着一個直接的矛盾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包含着一個直接的矛盾。在各種支付互相抵消時,貨幣就只是在觀念上執行計算貨幣或價值尺度的職能。而在必須進行實際支付時,貨幣又不是充當流通手段,不是充當物質變換的僅僅轉瞬即逝的中介形式,而是充當社會勞動的單個化身,充當交換價值的獨立存在,充當絕對商品。這種矛盾在生產危機和商業危機中稱為貨幣危機的那一時刻暴露得特別明顯。這種貨幣危機只有在一個接一個的支付的鎖鏈和抵消支付的人為制度獲得充分發展的地方,才會發生。當這一機制整個被打亂的時候,不問其原因如何,貨幣就會突然直接地從計算貨幣的純粹觀念形態轉變成堅硬的貨幣。這時,它是不能由平凡的商品來代替的。商品的使用價值變得毫無價值,而商品的價值在它自己的價值形式面前消失了。昨天,資產者還被繁榮所陶醉,懷着啟蒙的驕傲,宣稱貨幣是空虛的幻想。只有商品才是貨幣。今天,他們在世界市場上到處叫嚷:只有貨幣才是商品!他們的靈魂渴求貨幣這唯一的財富,就像鹿渴求清水一樣。在危機時期,商品和它的價值形態(貨幣)之間的對立發展成絕對矛盾。因此,貨幣的表現形式在這裡也是無關緊要的。

  不管是用金支付,還是用銀行券這樣的信用貨幣支付,貨幣荒都是一樣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162頁。

  出現貿易逆差的市場和出現貿易順差的市場會同時發生危機出現貿易逆差的市場和出現貿易順差的市場會同時發生危機。這種現象還可以更加複雜化。……在貨幣市場上作為危機表現出來的,實際上不過是表現生產過程和再生產過程本身的失常。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2頁。

  貨幣市場也會有自己的危機

  倫敦的交易所行情報告對於認識工業的發展進程以及周期性的起落是絕對無用的,因為這些先生們想用貨幣市場的危機來解釋一切,而這些危機本身多半只是一些徵兆。當時的問題是有人要否認工業危機來源於暫時的生產過剩,所以問題還有讓人們趨向於進行曲解這一方面。現在,至少對我們來說這一點已經永遠消失,而且事實的確是這樣:貨幣市場也會有自己的危機,工業中的直接的紊亂對這種危機只起次要的作用,甚至根本不起作用。

  恩格斯:《致康拉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595頁。

  (二)經濟危機的原因

  一旦兩個過程不能順利地互相轉化而彼此獨立,就發生危機在單純的商品形態變化中已經顯露出來的危機可能性,通過(直接的)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彼此分離再次並且以更發展了的形式表現出來。一旦兩個過程不能順利地互相轉化而彼此獨立,就發生危機。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575頁。

  在這種生產的自發形式中,平衡本身就是一種偶然現象商品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一般形式這個事實,已經包含着在資本主義生產中貨幣不僅起流通手段的作用,而且也起貨幣資本的作用,同時又會產生這種生產方式所特有的、使交換從而也使再生產(或者是簡單再生產,或者是擴大再生產)得以正常進行的某些條件,而這些條件轉變為同樣多的造成過程失常的條件,轉變為同樣多的危機的可能性;因為在這種生產的自發形式中,平衡本身就是一種偶然現象。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7頁。

  過程本身的複雜性,呈現出同樣多的造成過程失常的原因第I部類的工人階級要不斷地提供勞動力,第I部類的商品資本有一部分要再轉化為可變資本的貨幣形式,第II部類的商品資本有一部分要用不變資本IIc的實物要素來補償——這一切必要的前提是互為條件的,但是,它們是通過一個極為複雜的過程作為中介的。這個過程,包括三個彼此獨立進行但又互相交錯在一起的流通過程。過程本身的複雜性,呈現出同樣多的造成過程失常的原因。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8頁。

  這樣,整個機制的人為性質以及擾亂正常的進程的機會也會相應地增加

  整個信用機制不斷地通過各種操作、方法和技術設施,把現實的金屬流通限制在一個相對地日益縮小的最小限度,這樣,整個機制的人為性質以及擾亂正常的進程的機會也會相應地增加。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3頁。

  這樣,就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失調的可能性

  再生產過程並不取決於同一國家內相互適應的等價物的生產,而是取決於這些等價物在別國市場上的生產,取決於世界市場吸收這些等價物的力量和取決於世界市場的擴大。

  這樣,就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失調的可能性,從而也就是危機的可能性。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7頁。

  危機永遠只是現有矛盾的暫時的暴力的解決

  社會總產品中作為資本起作用的部分的增加,刺激工人人口的實際增加,同時,創造僅僅相對的過剩人口的一些因素也在起作用。

  利潤率下降,同時,資本量增加,與此並進的是現有資本的貶值,這種貶值阻礙利潤率的下降,刺激資本價值的加速積累。

  生產力發展,同時,資本構成越來越高,可變部分同不變部分相比越來越相對減少。

  這些不同的影響,時而主要是在空間上並行地發生作用,時而主要是在時間上相繼地發生作用;各種互相對抗的因素之間的衝突周期性地在危機中表現出來。危機永遠只是現有矛盾的暫時的暴力的解決,永遠只是使已經破壞的平衡得到瞬間恢復的暴力的爆發。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7頁。

  危機無非是生產過程中已經彼此獨立的階段以暴力方式實現統一危機無非是生產過程中已經彼此獨立的階段以暴力方式實現統一。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577頁。

  這些盲目的規律,以自發的威力,最後在周期性商業危機的風暴中顯示着自己的作用

  一種社會活動,一系列社會過程,越是超出人們的自覺的控制,越是超出他們支配的範圍,越是顯得受純粹的偶然性的擺布,它所固有的內在規律就越是以自然的必然性在這種偶然性中去實現自身。這些規律也支配着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偶然性:它們作為異己的、起初甚至是未被認識的、其本性尚待努力研究和探索的力量,同各個生產者和交換的參加者相對立。商品生產的這些經濟規律,隨這個生產形式的發展階段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但是總的說來,整個文明期都處在這些規律的支配之下。直到今天,產品仍然支配着生產者;直到今天,社會的全部生產仍然不是由共同制定的計劃,而是由盲目的規律來調節,這些盲目的規律,以自發的威力,最後在周期性商業危機的風暴中顯示着自己的作用。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1884年3月底—5月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4—195頁。

  資本主義生產不是在需要的滿足要求停頓時停頓,而是在利潤的生產和實現要求停頓時停頓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限制表現在:

  勞動生產力的發展使利潤率的下降成為一個規律,這個規律在某一點上和勞動生產力本身的發展發生最強烈的對抗,因而必須不斷地通過危機來克服。

  生產的擴大或縮小,不是取決於生產和社會需要即社會地發展了的人的需要之間的關係,而是取決於無酬勞動的占有以及這個無酬勞動和對象化勞動之比,或者按照資本主義的說法,取決於利潤以及這個利潤和所使用的資本之比,即一定水平的利潤率。因此,當生產擴大到在另一個前提下還顯得遠為不足的程度時,對資本主義生產的限制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不是在需要的滿足要求停頓時停頓,而是在利潤的生產和實現要求停頓時停頓。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288頁。

  這種危機是由於工人人口中時而這個部分時而那個部分在他們原來的就業方式上成為過剩所引起的

  生產力的發展,如果會使工人的絕對人數減少,就是說,如果實際上能使整個國家在較少的時間內完成自己的全部生產,它就會引起革命,因為它會斷絕大多數人口的活路。

  在這裡,資本主義生產的特有限制又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決不是發展生產力和生產財富的絕對形式,它反而會在一定點上和這種發展發生衝突。這種衝突部分地出現在周期性危機中,這種危機是由於工人人口中時而這個部分時而那個部分在他們原來的就業方式上成為過剩所引起的。資本主義生產的限制,是工人的剩餘時間。社會所贏得的絕對的剩餘時間,與資本主義生產無關。生產力的發展,只是在它增加工人階級的剩餘勞動時間,而不是減少物質生產的一般勞動時間的時候,對資本主義生產才是重要的;因此,資本主義生產是在對立中運動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3頁。

  由於工業在當前的發展水平上,增加生產力比擴展市場要迅速得不知多多少倍,於是便出現周期性的危機

  現代大工業只有在經常擴大,經常奪取新市場的條件下才能存在。大量生產的無限可能性、機器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資本和勞動力的不斷擠壓,迫使現代的大工業非這樣不可。在這裡,任何停滯都只是破產的開始。但是,工業的擴大取決於市場的擴展。由於工業在當前的發展水平上,增加生產力比擴展市場要迅速得不知多多少倍,於是便出現周期性的危機;在危機期間,由於生產資料和產品的過剩,商業機體中的流通便突然停滯;在多餘的產品沒有找到新的銷路以前,工業和商業幾乎完全陷於停頓。

  恩格斯:《英國的十小時工作日法》(1850年3月中—4月中之間),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4頁。

  生產力按幾何級數增長,而市場最多也只是按算術級數擴大生產力按幾何級數增長,而市場最多也只是按算術級數擴大。1825年至1867年每十年反覆一次的停滯、繁榮、生產過剩和危機的周期,看來確實已經結束,但這只是使我們陷入持續的和慢性的蕭條的絕望泥潭。

  恩格斯:《〈資本論〉(第1卷)英文版序言》(1886年11月5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35頁。

  這種不相適應的情況也將像過去一樣,必不可免地要引起新的危機儘管有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的發現,儘管人口大量地、史無前例地外流,但是,如果不發生什麼意外事情的話,到一定的時候,市場的擴大仍然會趕不上英國工業的增長,而這種不相適應的情況也將像過去一樣,必不可免地要引起新的危機。

  馬克思:《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1853年5月31日前後),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0頁。

  我們不能把個別人的冒險行為看做是造成危機的終極原因但是,儘管有過去的種種警示,危機仍然每隔一段時間就有規律地重新出現,所以,我們不能把個別人的冒險行為看做是造成危機的終極原因。如果說在某一個貿易時期臨近終結時,投機表現為直接預示崩潰將至的先兆,那麼不要忘記,投機本身是在這個時期的前幾個階段產生的,因此它本身是一種結果,一種非本質的事物,而不是終極原因和實質。有些政治經濟學家試圖用投機來解釋工商業的有規律的痙攣,就像那些如今已經絕種的自然哲學家學派那樣,把發燒看做是一切疾病的真正原因。

  馬克思:《英國的貿易危機》(1857年11月27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501頁。

  投機一般地是發生在生產過剩已經非常嚴重的時期投機一般地是發生在生產過剩已經非常嚴重的時期。它給生產過剩提供暫時出路,但是,這樣它又加速了危機的來臨和加強危機的力度。危機本身首先爆發在投機領域中,後來才波及生產。因此,從表面上看,似乎爆發危機的原因不是生產過剩,而只不過是作為生產過剩徵兆的過份投機,似乎跟着而來的生產解體不是解體前急劇發展的必然結果,而不過是投機領域內發生破產的簡單反映。

  馬克思、恩格斯:《時評。1850年5—10月》 (1850年10月—11月1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75頁。

  只要我們對這些社會條件哪怕進行一次細心的觀察,我們就會得出一個很簡單的結論

  委員會宣稱,它已“滿意地查明,英國、美國和北歐最近一次貿易危機無疑地主要是由過度投機和濫用信貸造成的”。這個結論的價值,自然不會因為世人無需下院委員會的幫助就能得出它,不會因為社會從這個啟示中所能吸取的一切教訓目前已經失去任何實際意義,而有絲毫減少。假定這個說法是正確的——而我們根本不想來反駁它,——但是它能解決社會問題,還是只能改變問題的提法呢?要產生空頭信貸制度,總是需要有借款人和放債人這兩個方面。借款人總是想利用別人的資金來做買賣,竭力使別人冒險而自己發財,——這種意圖是這樣明顯,以致相反的意圖對於我們說來簡直不可理解。問題倒不如說是在另一方面,即怎麼可能在所有的現代工業國里,人們竟抵抗不住最明顯的幻想的影響,不顧每隔十年就重複一次的最嚴重的警告,而周期地屈從於和自己的資金分手的強烈願望呢?是什麼社會條件幾乎有規律地反覆造成這種普遍自欺、過度投機和空頭信貸的時期呢?只要我們對這些社會條件哪怕進行一次細心的觀察,我們就會得出一個很簡單的結論。二者必居其一:或者是社會能夠控制這些社會條件,或者是這些社會條件是現在的生產制度所固有的。在前一種情況下,社會能夠防止危機;在後一種情況下,只要這個制度還存在,危機就必然會由它產生出來,就好像一年四季的自然更迭一樣。

  馬克思:《英國的貿易和金融》(1858年9月14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606—607頁。

  危機爆發了。它不是表現在個人消費需求的直接縮減上,而是表現在資本再生產過程的縮減上

  產品只要賣出,在資本主義生產者看來,一切就都正常。他所代表的資本價值的循環就不會中斷。如果這種過程擴大了——這包括生產資料的生產消費的擴大——,那麼隨着資本的這種再生產,工人的個人消費(需求)也可能擴大,因為這個過程是以生產消費為先導和中介的。這樣,剩餘價值的生產,從而資本家的個人消費,可以增長起來,整個再生產過程可以處在非常繁榮的狀態中,但商品的一大部分只是表面上進入消費,實際上是堆積在轉賣者的手中沒有賣掉,事實上仍然留在市場上。這時,商品的潮流一浪一浪湧來,最後終於發現,以前湧入的潮流只是表面上被消費吞沒。商品資本在市場上互相爭奪位置。後湧入的商品,為了賣掉只好降低價格出售。以前湧入的商品還沒有變成現金,支付期限卻已經到來。商品持有者不得不宣告無力支付,或者為了支付不得不給價就賣。這種出售同需求的實際狀況絕對無關。同它有關的,只是支付的需求,只是把商品轉化為貨幣的絕對必要。於是危機爆發了。它不是表現在消費需求,即個人消費需求的直接縮減上,而是表現在資本對資本的交換,即資本再生產過程的縮減上。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8—89頁。

  認為危機是由於缺少有支付能力的消費引起的,這純粹是同義反覆認為危機是由於缺少有支付能力的消費或缺少有支付能力的消費者引起的,這純粹是同義反覆。除了需要救濟的貧民的消費或“盜賊”的消費以外,資本主義制度只知道進行支付的消費。商品賣不出去,無非是找不到有支付能力的買者,也就是找不到消費者(因為購買商品歸根結底是為了生產消費或個人消費)。但是,如果有人想使這個同義反覆具有更深刻的論據的假象,說什麼工人階級從他們自己的產品中得到的那一部分太小了,只要他們從中得到較大的部分,即提高他們的工資,弊端就可以消除,那麼,我們只須指出,危機每一次都恰好有這樣一個時期做準備,在這個時期,工資會普遍提高,工人階級實際上也會從供消費用的那部分年產品中得到較大的一份。按照這些具有健全而“簡單”(!)的人類常識的騎士們的觀點,這個時期反而把危機消除了。因此,看起來,資本主義生產包含着各種和善意或惡意無關的條件,這些條件只不過讓工人階級暫時享受一下相對的繁榮,而這種繁榮往往只是危機風暴的預兆。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6—457頁。

  群眾的消費不足既沒有向我們說明過去不存在危機的原因,也沒有向我們說明現時存在危機的原因

  群眾的消費不足,是一切建立在剝削基礎上的社會形式的一個必然條件,因而也是資本主義社會形式的一個必然條件;但是,只有資本主義的生產形式才造成危機。因此,群眾的消費不足,也是危機的一個先決條件,而且在危機中起着一種早已被承認的作用;但是,群眾的消費不足既沒有向我們說明過去不存在危機的原因,也沒有向我們說明現時存在危機的原因。

  恩格斯:《反杜林論》(1876年9月—1878年6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302頁。

  一切現實的危機的最終原因,總是群眾的貧窮和他們的消費受到限制

  一切現實的危機的最終原因,總是群眾的貧窮和他們的消費受到限制,而與此相對比的是,資本主義生產竭力發展生產力,好像只有社會的絕對的消費能力才是生產力發展的界限。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8頁。

  資本家的供給和需求的差額越大,資本家的資本增殖率就越大。他的目的,不在於使二者相抵,而是儘可能使它們不相抵資本家以貨幣形式投入流通的價值,小於他從流通中取出的價值,這是因為他以商品形式投入流通的價值,大於他以商品形式從流通中取出的價值。既然他只是作為資本的人格化,只是作為產業資本家執行職能,他供給的商品價值,總是大於他需求的商品價值。

  如果在這一方面他的供給和需求相抵,那就是他的資本沒有增殖;他的資本就沒有執行生產資本的職能;生產資本就轉化為沒有生出剩餘價值的商品資本;它在生產過程中就沒有從勞動力取得商品形式的剩餘價值,也就是說,根本沒有執行資本的職能。他實際上必定是“賤買貴賣”,但是,他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只是因為他通過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把他所購買的價值較小因而較廉價的商品,轉化為價值較大因而較貴的商品。他之所以賣得貴,不是因為高於他的商品價值出售,而是因為所賣商品的價值大於它的生產組成部分的價值總額。

  資本家的供給和需求的差額越大,就是說,他所供給的商品價值越是超出他所需求的商品價值,資本家的資本增殖率就越大。他的目的,不在於使二者相抵,而是儘可能使它們不相抵,使他的供給超出他的需求。

  就單個資本家來說是如此,就資本家階級來說也是如此。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3—134頁。

  現有資本的周期貶值,會擾亂資本流通過程和再生產過程藉以進行的現有關係,從而引起生產過程的突然停滯和危機總的說來,矛盾在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包含着絕對發展生產力的趨勢,而不管價值及其中包含的剩餘價值如何,也不管資本主義生產藉以進行的社會關係如何;而另一方面,它的目的是保存現有資本價值和最大限度地增殖資本價值(也就是使這個價值越來越迅速地增加)。它的獨特性質是把現有的資本價值用做最大可能地增殖這個價值的手段。

  它用來達到這個目的的方法包含着:降低利潤率,使現有資本貶值,靠犧牲已經生產出來的生產力來發展勞動生產力。

  現有資本的周期貶值,這個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固有的、阻礙利潤率下降並通過新資本的形成來加速資本價值的積累的手段,會擾亂資本流通過程和再生產過程藉以進行的現有關係,從而引起生產過程的突然停滯和危機。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8頁。

  這個剝削程度下降到一定點以下,就會引起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混亂和停滯、危機、資本的破壞

  資本的生產過剩,從來僅僅是指能夠作為資本執行職能即能夠用來按一定剝削程度剝削勞動的生產資料——勞動資料和生活資料——的生產過剩;而這個剝削程度下降到一定點以下,就會引起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混亂和停滯、危機、資本的破壞。資本的這種生產過剩伴隨有相當可觀的相對人口過剩,這並不矛盾。使勞動生產力提高、商品產量增加、市場擴大、資本在量和價值方面加速積累和利潤率降低的同一些情況,也會產生並且不斷地產生相對的過剩人口,即過剩的工人人口,這些人口不能為過剩的資本所使用,因為他們只能按照很低的勞動剝削程度來使用,或者至少是因為他們按照一定的剝削程度所提供的利潤率已經很低。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4—285頁。

  即使作為商業的測量儀的金融市場沒有對危機作出預報,僅僅上述的情況已經足以使危機爆發了

  雖然營業活動過度擴大不是生產過剩的同義語,但它們實質上是一回事。如果一些商業企業擁有二千萬英鎊的資本,它們在生產、交換和消費方面的實際能力就要以此為限。

  如果它們用這些資本通過空頭期票搞起需有資本三千萬英鎊的營業,那末它們就把生產增加了百分之五十;由於生產增長,消費也增長起來,但遠不如生產增長得那麼多,譬如說,增長百分之二十五。過了一定時期,必然會形成商品的積存,這種積存即使在繁榮時期也要比實際的,也就是說平均的需要量多出百分之二十五。即使作為商業的測量儀的金融市場沒有對危機作出預報,僅僅上述的情況已經足以使危機爆發了。一當危機來臨,除了這百分之二十五以外,至少還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各種生活必需品的儲存會成為市場上的滯銷貨。這種因擴大信貸和營業活動過度擴大而造成生產過剩的情形,在當前的危機中,可以仔細地加以研究。就實質而言,這並不是什麼新東西,但是目前這一切在進展中所具有的極其明顯的形式卻是新的。1847年和1837—1842年時,都遠沒有現在這樣明顯。

  恩格斯:《恩格斯致馬克思》(1857年12月11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22頁。

  (三)經濟周期

  事情就這樣不斷地繼續下去,繁榮之後是危機,危機之後是繁榮,然後又是新的危機

  英國供給許多國家各種各樣的商品。即使某個廠主知道某種貨物在每一個國家裡每年要消費多少,但他究竟不知道這種商品在每一個時間內在那裡有多少存貨,更不知道他的競爭者往那裡運去多少。他只能根據經常波動的價格對現有的存貨和需要的情況做出不可靠的推測,所以他只能把自己的商品送出去碰運氣。一切都是盲目的,是瞎碰,是或多或少地靠機會的。只要好消息從某個市場傳來,每個人就把所有能送出去的東西都送到那裡去。不久,這個市場就充滿了商品,銷售逐漸停止,現金收不回來,價格日益下降,英國的工業也沒有什麼工作給自己的工人做了。在工業發展的初期,這種停滯現象只限於個別的工業部門或個別的市場。但是,由於競爭的集中作用,在一個工業部門中失去了工作的工人就投入另一些最容易學會工作的部門中去,而在一個市場上賣不出去的商品就轉運到其他市場去;結果,個別的小危機一天天地匯合起來,逐漸形成一連串的定期重演的危機。這種危機通常是每隔五年在一個短短的繁榮和普遍興旺的時期之後發生。國內市場和一切國外市場都充斥着英國貨,這些東西又只能慢慢地消費。工業活動幾乎在所有的部門中都逐漸停止下來。小的廠主和商人無力克服資本收不回來的困難,破產了,較大的在危機最嚴重的時候也停止了營業,把自己的機器停下來,或者只是“短時間地”開工,就是說,大約只做半天工作。工資由於失業者彼此競爭,由於工作時間縮短,由於出售商品不能獲利而日益下降。貧窮在工人中到處蔓延開來,如果某個人還有些積蓄的話,這些積蓄也很快就花光了。慈善機關被圍得水泄不通,濟貧捐增加1倍、2倍,可是仍然不夠,挨餓的人不斷地增加,數目驚人的“過剩人口”突然出現了。這樣繼續了一個時候:“多餘的人”勉勉強強地掙扎着活下去,或者有些人掙扎不下去,死掉了;慈善事業和濟貧法幫助許多人勉勉強強地延長自己的生存;其餘的人在那些競爭不大顯着、離開大工業較遠的勞動部門中找到了工作,苟延殘喘地活下去。一個人為了馬馬虎虎地維持一個時候所需要的東西是多麼少呵!——情況又漸漸地好轉起來:積存的商品逐漸消費掉,商人和工業家的普遍的頹喪情緒使這些存貨不會很快地得到補充,直到最後,高漲的價格和各方面傳來的好消息又使他們重新加緊活動起來。但是市場大部分都在很遠的地方。在新的商品到達那裡以前,需求總是在增加,價格也隨着上漲。第一批運來的貨物人們都爭先恐後地購買,第一批成交的買賣使市場更加活躍起來,以後運來的貨物還要看漲。人們懷着這種還會漲價的希望把商品買了囤積起來,這樣,本來是供消費用的商品卻在最需要的時候從流通中被抽出去。投機更加抬高了市價,因為它鼓勵其他的人去購買新到的商品,並把剛運到的商品從流通中奪去。這一切漸漸地傳到了英國,廠主又重新開始加緊工作,開辦新的工廠,盡一切力量來利用這個有利的時機。於是這裡也開始了投機,它的後果也和國外市場上完全一樣:物價上漲,商品從流通中被抽出去。這兩件事情使生產緊張到極點,於是出現了“根基不穩的”投機家,他們運用虛擬資本,靠信貸來維持,而如果他們不能把買進的商品迅速地轉賣出去,那就得宣告破產。他們長於這種普遍地漫無秩序地追逐利潤的勾當,由於自己的貪得無厭,更加加強了混亂和奔忙,這種貪得無厭使他們發瘋似地哄抬物價和擴大生產。一種瘋狂的競賽開始了,連最穩重最有經驗的人都給迷住了。鐵、紗、布匹開始大量生產,好像要把整個人類重新裝備起來,好像在月球上的某個地方發現了有幾十億消費者的新市場。忽然有一天,國外的一些根基不穩的投機家由於要錢用就開始出售貨物——自然是低於市場價格,因為他們是迫不及待的。一個人一賣,其他人也跟着賣,物價開始波動起來,大吃一驚的投機家們把自己的貨物拋到市場上去。市場混亂起來了,信貸動搖了,商店一家跟着一家停止付款,一家跟着一家宣告破產。原來當地的和運輸途中的商品已經比消費所需要的多了2倍。這個消息傳到了當時還在開足馬力進行生產的英國。這裡的人們也驚慌起來,國外的破產引起了英國國內的破產,商業停頓又使許多商店倒閉了。這裡的人們在驚恐之餘也把所有的存貨都拋到市場上去,這又引起了更大的驚慌。危機就這樣開始了,以後它就和前一次危機大致一樣地進行下去,過了一些時候又重新被一個繁榮時期所代替。事情就這樣不斷地繼續下去,繁榮之後是危機,危機之後是繁榮,然後又是新的危機。英國工業所處的這個永久的循環,如上面已經說過的,通常是每五六年就重新開始一次。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根據親身觀察和可靠材料》(1844年9月—1845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66—369頁。

  這種新危機的過程和前次危機完全相同

  大批資本家投身於工業,生產很快就超過了消費。結果,生產出來的商品賣不出去,所謂商業危機就到來了。工廠只好關門,廠主破產,工人挨餓。到處出現了極度貧困的現象。過了一段時間,過剩的產品賣光了,工廠重新開工,工資提高,生意也漸漸地比以往興旺起來。但這是不會長久的,因為很快又會生產出過多的商品,新的危機又會到來,這種新危機的過程和前次危機完全相同。

  恩格斯:《共產主義原理》(1847年10月底—11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682頁。

  整個工商業世界,差不多每隔十年就要出軌一次事實上,自從1825年第一次普遍危機爆發以來,整個工商業世界,一切文明民族及其野蠻程度不同的附屬地中的生產和交換,差不多每隔十年就要出軌一次。交易停頓,市場盈溢,產品大量滯銷積壓,銀根奇緊,信用停止,工廠停工,工人群眾因為他們生產的生活資料過多而缺乏生活資料,破產相繼發生,拍賣紛至沓來。停滯狀態持續幾年,生產力和產品被大量浪費和破壞,直到最後,大批積壓的商品以或多或少壓低了的價格賣出,生產和交換又逐漸恢復運轉。步伐逐漸加快,慢步轉成快步,工業快步轉成跑步,跑步又轉成工業、商業、信用和投機事業的真正障礙賽馬中的狂奔,最後,經過幾次拼命的跳躍重新陷入崩潰的深淵。如此反覆不已。從1825年以來,這種情況我們已經歷了整整五次,目前(1877年)正經歷着第六次。這些危機的性質表現得這樣明顯,以致傅立葉把第一次危機稱為多血症危機,即由過剩引起的危機時,就中肯地說明了所有這幾次危機的實質。

  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1880年1月—3月上半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6頁。

  不是財富生產得太多了。而是資本主義的、對立的形式上的財富,周期地生產得太多了

  生活資料和現有的人口相比不是生產得太多了。正好相反。要使大量人口能夠體面地、像人一樣地生活,生活資料還是生產得太少了。

  對於人口中有勞動能力的那部分人的就業來說,生產資料生產得不是太多了。正好相反。首先是在人口中生產出了一個過大的部分,他們實際上不會勞動,他們由於自己的條件可以靠剝削別人的勞動來生活,或者靠這樣一種勞動來生活,這種勞動只有在可鄙的生產方式下才能稱為勞動。其次,要使全部有勞動能力的人口在生產效率最大的情況下勞動,就是說,要使他們的絕對勞動時間能夠由於勞動時間內所使用的不變資本的數量和效率而得到縮短,已經生產出來的生產資料還很不夠。

  但是,要使勞動資料和生活資料作為按一定的利潤率剝削工人的手段起作用,勞動資料和生活資料就周期地生產得太多了。要使商品中包含的價值和剩餘價值能夠在資本主義生產所決定的分配條件和消費關係下實現並再轉化為新的資本,就是說,要使這個過程能夠進行下去,不至於不斷地發生爆炸,商品就生產得太多了。

  不是財富生產得太多了。而是資本主義的、對立的形式上的財富,周期地生產得太多了。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頁。

  固定資本的再生產時間成為經濟周期的計量單位固定資本的再生產時間成為經濟周期的計量單位。

  馬克思:《資本章計劃草稿》(1859年春或1861年夏),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591頁。

  在周期性的危機中,營業要依次通過鬆弛、中等活躍、急劇上升和危機這幾個時期

  所使用的固定資本的價值量和壽命,會隨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而增加,與此相適應,每個特殊的投資部門的產業和產業資本的壽命也會延長為持續多年的壽命,比如說平均為10年。一方面,固定資本的發展使這種壽命延長,而另一方面,生產資料的不斷變革——這種變革也隨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而不斷加快——又使它縮短。因此,隨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生產資料的變換也加快了,它們因無形損耗而遠在有形壽命終結之前就要不斷補償的必要性也增加了。可以認為,大工業中最有決定意義的部門的這個生命周期現在平均為10年。但是這裡的問題不在於確切的數字。有一點是很清楚的:這種由一些互相聯結的周轉組成的長達若干年的周期(資本被它的固定組成部分束縛在這種周期之內),為周期性的危機造成了物質基礎。在周期性的危機中,營業要依次通過鬆弛、中等活躍、急劇上升和危機這幾個時期。雖然資本投入的那段期間是極不相同和極不一致的,但危機總是大規模新投資的起點。因此,就整個社會考察,危機又或多或少地是下一個周轉周期的新的物質基礎。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6—207頁。

  決不能容許每一次新的貿易危機所固有的特點遮掩所有各次危機共有的特徵

  要想弄清那些左右世界市場危機的規律,必須不僅說明危機的周期性質,而且也要說明這種周期性的準確日期。此外,決不能容許每一次新的貿易危機所固有的特點遮掩所有各次危機共有的特徵。

  馬克思:《英國的貿易和金融》(1858年9月14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607頁。

  直到現在,這種周期的延續時間是十年或十一年,但絕不應該把這個數字看作是固定不變的

  當機器工業如此根深蒂固,以致對整個國民生產產生了決定性影響時;當對外貿易由於機器工業而開始超過國內貿易時;當世界市場逐漸兼併了新大陸,亞洲和澳洲的廣闊地區時;最後,當走上競賽場的工業國家為數眾多時;——只是從這個時候起,才開始出現不斷重複的周期,它們的各個相繼的階段都為時數年,而且它們總是以一場普遍危機的爆發而告終,這場危機既是一個周期的終點,也是另一個新周期的起點。直到現在,這種周期的延續時間是十年或十一年,但絕不應該把這個數字看作是固定不變的。相反,根據我們以上闡述的資本主義生產的各個規律,必須得出這樣的結論:這個數字是可變的,而且周期的時間將逐漸縮短。

  馬克思:《着者親自修訂的〈資本論〉第一卷法文版片斷》(1872年9月—1875年11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40—241頁。

  迄今為止,過去十年中利率的上下波動,對現代商業中周期性地出現的各個階段來說只是一種常有的現象

  迄今為止,過去十年中利率的上下波動,對現代商業中周期性地出現的各個階段來說只是一種常有的現象。簡單地說,這些階段就是:在恐慌年份信貸極度收縮之後,開始是逐漸膨脹,在利率降到最低點時,膨脹達到最高限度;然後又開始相反的變動,即開始逐漸收縮,在利率漲到最高限度時,收縮達到最高點,於是恐慌年份再次開始。

  馬克思:《英國的震盪》(1857年11月13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82頁。

  在繁榮時期,在再生產過程大大擴張、加速並且充滿活力的時期,工人會充分就業

  在繁榮時期,在再生產過程大大擴張、加速並且充滿活力的時期,工人會充分就業。

  在大多數情況下,工資也會提高,這在某種程度上會使商業周期的其他時期工資下降到平均水平以下的情形得到些補償。同時,資本家的收入也會顯着增加。消費會普遍提高。商品價格通常也會提高,至少在各個起決定作用的營業部門會提高。因此,流通貨幣量會增加,至少在一定限度內會增加;之所以是一定限度,是由於較快的流通速度又會限制流通手段量的增加。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6頁。

  借貸貨幣資本的增大,在產業周期中緊接着危機過後的那個階段中,表現得最為明顯

  借貸貨幣資本的增大,並不是每次都表示現實的資本積累或再生產過程的擴大。這種情況,在產業周期中緊接着危機過後的那個階段中,表現得最為明顯,這時,借貸資本大量閒置不用。在這種時刻,生產過程緊縮(1847年危機後,英國各工業區的生產減少三分之一),商品價格降到最低點,企業信心不足,這時,低微的利息率就起着支配作用。這種低微的利息率無非是表明:借貸資本的增加,正是由於產業資本的收縮和委靡不振造成的。當商品價格下跌,交易減少,投在工資上的資本收縮時,所需的流通手段就會減少;另一方面,在對外債務一部分由金的流出,一部分由破產而償清之後,也就不需要追加的貨幣去執行世界貨幣的職能了;最後,匯票貼現業務的規模,隨着匯票本身的數目和金額的縮小而縮小,——這一切都是一目了然的。因此,對借貸貨幣資本的需求,不論是用於流通手段,還是用於支付手段(這裡還談不上新的投資),都會減少,這樣,借貸貨幣資本相對說來就充裕了。不過,正如以後將會看到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借貸貨幣資本的供給也會實際增加。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9頁。

  經過持續幾年的若干波動以後,在商業周期的一個時期中繁榮的最高點所達到的生產水平就成為下一個時期的起點只要對比一下1797年以來關於不列顛出口的報告材料,這個規律就可以用數學的精確性加以證明。這個規律就是:雖然由於生產過剩和過度的投機活動而發生了危機,可是國內的生產力和世界市場的容量畢竟增長到了這樣的程度,以致它們只是暫時離開已經達到的最高點,經過持續幾年的若干波動以後,在商業周期的一個時期中繁榮的最高點所達到的生產水平就成為下一個時期的起點。

  馬克思:《工廠工業和貿易》(1859年9月5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56頁。

  資本主義生產造成了新的“惡性循環”

  對資本家來說,擴大自己的生產規模的單純的實際可能性也變成了同樣的強制性命令。大工業的巨大的擴張力——氣體的膨脹力同它相比簡直是兒戲——現在在我們面前表現為不顧任何反作用力而在質量上和數量上進行擴張的需要。這種反作用力是由大工業產品的消費、銷路和市場形成的。但是,市場向廣度和深度擴張的能力首先是受完全不同的、力量弱得多的規律支配的。市場的擴張趕不上生產的擴張。衝突成為不可避免的了,而且,因為它在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炸毀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決,所以它就成為周期性的了。資本主義生產造成了新的“惡性循環”。

  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1880年1月—3月上半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5—556頁。

  (四)經濟危機的應對

  永久的危機是沒有的

  當斯密用資本過剩、資本積累來說明利潤率下降時,說的是永久的影響問題,而這是錯誤的;相反,暫時的資本過剩、生產過剩、危機則是另一回事。永久的危機是沒有的。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564頁。

  年以來之所以沒有出現危機,世界市場的擴大也是一個原因年以來之所以沒有出現危機,世界市場的擴大也是一個原因。由於世界市場的擴大,英國的,從而歐洲的過剩資本,就以交通工具投資等等的形式分配於全世界,分配於許許多多的投資場所。因此,在鐵路、銀行等等方面,在純屬美國的投資場所,在印度貿易方面的過分興旺的投機活動,就使得危機沒有可能發生,而同時小的危機卻是可能的,例如已歷時三年的阿根廷危機。但是,所有這一切都證明,特大的危機在醞釀中。

  恩格斯:《關於英國的經濟和政治發展的若干特點》(1892年9月12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84—385頁。

  這種強行擴大再生產過程的全部人為體系,當然不會因為有一家像英格蘭銀行這樣的銀行,用它的紙券,給一切投機者以他們所缺少的資本,並把全部已經跌價的商品按原來的名義價值購買進來,就可以醫治好

  在再生產過程的全部聯繫都是以信用為基礎的生產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現金支付才有效,危機顯然就會發生,對支付手段的激烈追求必然會出現。所以乍看起來,好像整個危機只表現為信用危機和貨幣危機。而且,事實上問題只是在於匯票能否兌換為貨幣。但是這種匯票多數是代表現實買賣的,而這種現實買賣的擴大遠遠超過社會需要的限度這一事實,歸根到底是整個危機的基礎。不過,除此以外,這種匯票中也有驚人巨大的數額,代表那種現在已經敗露和垮台的純粹投機營業;其次,代表利用別人的資本進行的已告失敗的投機;最後,還代表已經跌價或根本賣不出去的商品資本,或者永遠不會實現的資本回流。這種強行擴大再生產過程的全部人為體系,當然不會因為有一家像英格蘭銀行這樣的銀行,用它的紙券,給一切投機者以他們所缺少的資本,並把全部已經跌價的商品按原來的名義價值購買進來,就可以醫治好。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5頁。

  工廠主勢必要依靠他們和工人之間的爭吵來掩蓋自己的退卻一方面,需求不斷減少,另一方面,供應卻有剩餘。工廠主勢必要依靠他們和工人之間的爭吵來掩蓋自己的退卻。

  馬克思:《西方列強和土耳其。——日益迫近的經濟危機。——印度的鐵路建設》(1853年9月20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65頁。

  

  這種生產力本身以日益增長的威力要求消除這種矛盾,要求擺脫它作為資本的那種屬性

  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裡,生產資料要不先變為資本,變為剝削人的勞動力的工具,就不能發揮作用。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資本屬性的必然性,像幽靈一樣橫在這些資料和工人之間。唯獨這個必然性阻礙着生產的物的槓桿和人的槓桿的結合;唯獨它不允許生產資料發揮作用,不允許工人勞動和生活。因此,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暴露出它沒有能力繼續駕馭這種生產力。另一方面,這種生產力本身以日益增長的威力要求消除這種矛盾,要求擺脫它作為資本的那種屬性,要求在事實上承認它作為社會生產力的那種性質。

  恩格斯:《反杜林論》(1876年9月—1878年6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93—294頁。

  

  美國南北戰爭和由此突然急劇增加的對棉花、黃麻等的需求,造成印度西北各省和其他地區大大縮減稻穀的種植

  美國南北戰爭和由此突然急劇增加的對棉花、黃麻等的需求,造成印度西北各省和其他地區大大縮減稻穀的種植,使稻穀價格提高和各產稻區出賣積存的稻穀。再加上1864—年由海上向澳大利亞、馬達加斯加等地大量輸出稻穀。這樣,使1866年的饑饉帶有很尖銳的性質,這次危機僅在奧里薩一地就奪走了100萬人的生命。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1868年底—1870年中),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5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7—68頁。

  生產資料由社會占有,不僅會消除生產的現存的人為障礙,而且還會消除生產力和產品的有形的浪費和破壞

  生產資料由社會占有,不僅會消除生產的現存的人為障礙,而且還會消除生產力和產品的有形的浪費和破壞,這種浪費和破壞在目前是生產的無法擺脫的伴侶,並且在危機時期達到頂點。

  恩格斯:《反杜林論》(1876年9月—1878年6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99頁。

  第三編 生產的總過程

  一 價值轉形為生產價格

  (一)成本與利潤

  商品使資本家耗費的東西和商品的生產本身所耗費的東西,無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量

  按照資本主義方式生產的每一個商品W的價值,用公式來表示是W= c+v+m。如果我們從這個產品價值中減去剩餘價值m,那麼,在商品中剩下的,只是一個在生產要素上耗費的資本價值c+v的等價物或補償價值。……商品價值的這個部分,即補償所消耗的生產資料價格和所使用的勞動力價格的部分,只是補償商品使資本家自身耗費的東西,所以對資本家來說,這就是商品的成本價格。

  商品使資本家耗費的東西和商品的生產本身所耗費的東西,無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量。商品價值中由剩餘價值構成的部分,不需要資本家耗費什麼東西,因為它耗費的只是工人的無酬勞動。但是,因為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工人自己在進入生產過程之後,就成為執行職能的並屬於資本家的生產資本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就是說,資本家是實際的商品生產者,所以,對資本家來說,商品的成本價格必然表現為商品本身的實際費用。我們把成本價格叫作k,W=c+v+m這個公式就轉化為W=k+m這個公式,或者說,商品價值=成本價格+剩餘價值。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頁。

  商品的資本主義的成本價格,在數量上是與商品的價值或商品的實際成本價格不同的

  商品的資本主義費用是用資本的耗費來計量的,而商品的實際費用則是用勞動的耗費來計量的。所以,商品的資本主義的成本價格,在數量上是與商品的價值或商品的實際成本價格不同的;它小於商品價值,因為,既然W=k+m,那麼k=W-m。另一方面,商品的成本價格也決不僅僅是資本家賬簿上的一個項目。這個價值部分的獨立存在,在現實的商品生產中,會經常在實際中表現出來,因為這個價值部分會通過流通過程,由它的商品形式不斷地再轉化為生產資本的形式,也就是說,商品的成本價格必須不斷買回在商品生產上消費的各種生產要素。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頁。

  剩餘價值,作為全部預付資本的這樣一種觀念上的產物,取得了利潤這個轉化形式

  剩餘價值,作為全部預付資本的這樣一種觀念上的產物,取得了利潤這個轉化形式。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44頁。

  資本家的利潤是這樣來的:他可以出售他沒有支付分文的某種東西資本家的利潤是這樣來的:他可以出售他沒有支付分文的某種東西。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頁。

  利潤是剩餘價值的表現形式

  實際上,利潤是剩餘價值的表現形式,而剩餘價值只有通過分析才得以從利潤中剝離出來。在剩餘價值中,資本和勞動的關係赤裸裸地暴露出來了;在資本和利潤的關係中,也就是在資本和剩餘價值——它一方面表現為在流通過程中實現的、超過商品成本價格的餘額,另一方面表現為一個通過它對總資本的關係獲得進一步規定的餘額——的關係中,資本表現為一種對自身的關係,在這種關係中,資本作為原有的價值額,同它自身創造的新價值相區別。至於說資本在它通過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運動中創造出這個新價值,這一點是人們意識到了的。但是這種情況是怎樣發生的,現在卻神秘化了,好像它來自資本本身固有的秘密性質。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57頁。

  資本活動的規模越大,產業利潤就越清楚地表現出它的真正性質資本活動的規模越大,生產方式越是資本主義的,產業利潤中可以歸結為“薪金”的組成部分就越微小,產業利潤就越清楚地表現出它的真正性質:它是“超額利潤”,即剩餘價值,亦即無酬剩餘勞動的一部分。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95頁。

  現代工業制度下不斷增長的增加固定資本的必要性,也就成了唯利是圖的資本家延長工作日的一個主要動力

  在可變資本不變,也就是說,按相同的名義工資使用的工人人數不變的條件下,絕對剩餘價值的增加,或剩餘勞動從而工作日的延長,——不管額外時間有沒有報酬都一樣,——會相對地降低不變資本同總資本、同可變資本相比的價值,並由此提高利潤率(這裡也是把剩餘價值量的增加和剩餘價值率的可能的提高撇開不說)。不變資本的固定部分即工廠建築物、機器等等的規模,不管用來工作16小時,還是12小時,都會仍舊不變。工作日的延長並不要求在不變資本的這個最花錢的部分上有新的支出。此外,固定資本的價值,由此會在一個較短的周轉期間系列中再生產出來,因而,這種資本為獲得一定利潤所必須預付的時間縮短了。因此,甚至在額外時間支付報酬,而且在一定限度內甚至比正常勞動時間支付較高報酬的情況下,工作日的延長都會提高利潤。因此,現代工業制度下不斷增長的增加固定資本的必要性,也就成了唯利是圖的資本家延長工作日的一個主要動力。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頁。

  對於資本來說,即使它的實際生產費用沒有實現,利潤也可能存在對於資本來說,即使它的實際生產費用——就是說,它所推動的全部剩餘勞動——沒有實現,利潤也可能存在。利潤——超過資本所作的預付而形成的餘額——可能小於剩餘價值,即小於資本所換得的活勞動超過資本用來換取勞動能力的那一對象化勞動而形成的餘額。但是,由於利息從利潤中分離出來,——這一點我們馬上就要考察,——對於生產資本來說,一部分剩餘價值甚至也表現為生產費用。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2頁。

  剩餘價值和剩餘價值率相對地說是看不見的東西,是要進行研究的本質的東西

  用可變資本來計算的剩餘價值的比率,叫作剩餘價值率;用總資本來計算的剩餘價值的比率,叫作利潤率。這是同一個量的兩種不同的計算法,由於計算的標準不同,它們表示的是同一個量的不同的比率或關係。

  應當從剩餘價值率到利潤率的轉化引出剩餘價值到利潤的轉化,而不是相反。實際上,利潤率從歷史上說也是出發點。剩餘價值和剩餘價值率相對地說是看不見的東西,是要進行研究的本質的東西,而利潤率,從而剩餘價值作為利潤的形式,卻會在現象的表面上顯示出來。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頁。

  在計算利潤率時,所生產和所實現的剩餘價值量,不只是要按在商品中再現出來的已經消費掉的資本部分來計算

  雖然在計算利潤率時,所生產和所實現的剩餘價值量,不只是要按在商品中再現出來的已經消費掉的資本部分來計算,而且要按這個部分加上沒有被消費掉、但已被使用並且在生產中繼續被使用的資本部分來計算,但是利潤量仍然只能和商品本身包含的並由商品的出售實現的利潤量或剩餘價值量相等。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4頁。

  利潤率的提高總是這樣發生的

  利潤率的提高總是這樣發生的:剩餘價值同它的生產費用即同全部預付資本相比,相對地或絕對地增加了,或者說,利潤率和剩餘價值率之間的差額縮小了。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頁。

  利潤率下降,不是因為對工人的剝削少了,而是因為所使用的勞動同所使用的資本相比少了

  利潤率下降,不是因為對工人的剝削少了,而是因為所使用的勞動同所使用的資本相比少了。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4頁。

  不變資本價值的任何減少,不僅會提高利潤率,而且利潤量本身也會增加

  不變資本價值的任何減少——只要生產水平保持不變——都會增加可以轉化為可變資本,轉化為自行增殖的資本,而不是僅僅保存自身的資本的那部分資本,因此,不僅會提高利潤率,而且由於剩餘價值量增加,利潤量本身也會增加。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3頁。

  周轉時間或它的兩個部分中的任何一個部分的縮短,都會增加所生產的剩餘價值量

  周轉時間或它的兩個部分(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中的任何一個部分的縮短,都會增加所生產的剩餘價值量。但是,因為利潤率表示的,只是所生產的剩餘價值量和參加剩餘價值量生產的總資本的比率,所以,很清楚,每一次這樣的縮短,都會提高利潤率。

  恩格斯:《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3頁。

  競爭使這種生產方式普遍化並使它服從於一般規律。那時利潤率就會下降

  一種新的生產方式,不管它的生產效率多高,或以怎樣的程度提高剩餘價值率,只要它降低利潤率,就沒有一個資本家會自願地使用它。但是,每一這種新生產方式都會使商品變便宜。因此,資本家最初是高於這種商品的生產費用,也就是高於這種商品的價值,出售這種商品。他所以能這樣做,是因為生產這種商品的社會必要的平均勞動時間大於新生產方式下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包含在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中的勞動時間總額)。他的生產方式高於社會平均水平。競爭使這種生產方式普遍化並使它服從於一般規律。那時利潤率就會下降;因此,這是完全不以資本家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1—342頁。

  工資水平的普遍提高,在市場價格暫時混亂之後,只會引起利潤率的普遍下降

  工資水平的普遍提高,在市場價格暫時混亂之後,只會引起利潤率的普遍下降,不會引起商品價格任何長期的變動。

  馬克思:《工資、價格和利潤》(1865年5月20日—6月24日之間),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頁。

  企業主的利潤不可能是他們從自己工人身上榨取的全部剩餘價值您的公式的前提似乎是每個企業主都得到從生產過程中攫取的全部剩餘價值。但是,在這種前提下,商業資本和銀行資本就不能存在,因為它們不會產生任何利潤。可見,企業主的利潤不可能是他們從自己工人身上榨取的全部剩餘價值。

  恩格斯:《致尼古拉·弗蘭策維奇·丹尼爾遜》(1888年10月15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03頁。

  (二)平均利潤與生產價格

  資本家雖然低於商品的價值出賣商品,但也能夠得到利潤如果資本家出賣商品獲得了利潤,但他是低於商品的價值出賣的,那麼,一部分剩餘價值就不是被賣者占有,而是被買者占有。剩餘價值在不同的人中間的這種不同的分配,當然絲毫不會改變剩餘價值的性質,這就如同對於工人來說(即使他本人偶爾也會成為這個商品的買者),他的無酬剩餘勞動無論是由直接剝削他的那個資本家占有,還是由資本家階級等等占有,都完全是一樣的。

  資本家雖然低於商品的價值出賣商品,但也能夠得到利潤,這個規律對於說明競爭的一些現象是很重要的。

  否則,尤其是完全不能說明這樣一個主要現象,即我們以後還要詳細談到的這個現象,這就是一般利潤率,或資本家之間分割資本所生產的全部剩餘價值的方式。這種一般利潤率所以可能,只是由於一些商品按高於自己的價值出賣,另一些商品按低於自己的價值出賣,或者說,只是由於各個資本家實現的剩餘價值不是取決於他本身所生產的剩餘價值,而是取決於整個資本家階級所生產的平均剩餘價值。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68—269頁。

  投在不同生產部門並具有不同構成的各個資本量之間的競爭所追求的,是資本主義的共產主義

  投在不同生產部門並具有不同構成的各個資本量之間的競爭所追求的,是資本主義的共產主義,即每個生產部門的資本量會按照它在社會總資本中所占的比例從全部剩餘價值中獲取相應的部分。

  馬克思:《馬克思致恩格斯》(1868年4月30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73頁。

  競爭正是通過以下途徑來確立一般利潤率的

  各個資本的競爭力圖把每個資本作為總資本的一部分來對待,並且根據這一點來調節每個資本取得剩餘價值的份額,也就是說,調節利潤。競爭通過它的平均化作用或多或少達到了這個目的。(競爭在個別領域中遇到特殊障礙的原因不應在這裡研究。)直截了當地說,這無非是資本家們努力(而這種努力就是競爭)把他們從工人階級身上榨取的無酬勞動量(或這個勞動量的產品)在他們相互之間進行分配,而且這種分配不是根據每一個特殊資本直接生產多少剩餘勞動,而是根據:第一,這個特殊資本在總資本中占多大部分;第二,總資本本身生產的剩餘勞動總量。資本家們既作為同夥又作為敵手來瓜分贓物——他們所占有的他人勞動,於是他們每個人占有的無酬勞動,平均說來,同其他任何一個資本家占有的一樣多。

  競爭是通過調節平均價格來實現這種平均化的。但是,這種平均價格本身,使商品高於或低於它的價值,以致該商品不能比其他任何商品提供較大的利潤率。因此,認為各個資本競爭是通過使商品價格等於價值來確立一般利潤率的說法,是錯誤的。相反,競爭正是通過以下途徑來確立一般利潤率的:它把商品的價值轉化為平均價格,在平均價格中,一種商品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轉到另一種商品上,等等。商品的價值等於商品包含的勞動量,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的量。商品的平均價格等於商品包含的有酬勞動(對象化勞動或活勞動)量加上無酬勞動的平均份額,這個平均份額不取決於原來包含在這個商品本身中的無酬勞動是否與平均份額一樣多,換句話說,不取決於原來包含在該商品的價值中的無酬勞動比這個平均份額是大還是小。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4—25頁。

  迫使他這樣做的,是其他資本通過競爭所施加的壓力那究竟是什麼東西迫使單個資本家例如按照平均價格出賣他的商品?(這個平均價格作為某種已經形成的東西強加於資本家,這決不是他的自由行動。他是更願意高於商品價值出賣商品的。)究竟是什麼東西迫使資本家按照這種只向他提供平均利潤,使他實現的無酬勞動小於他商品中實際包含的無酬勞動的價格出賣他的商品呢?迫使他這樣做的,是其他資本通過競爭所施加的壓力。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37頁。

  在競爭中,應當區分兩種平均化運動

  在競爭中,應當區分兩種平均化運動。在同一生產領域內部,各個資本把這個領域內部生產的商品的價格平均化為同一市場價格,而不管這些商品的價值同這個市場價格的關係怎樣。如果沒有不同生產領域之間的平均化,平均市場價格就應當等於商品的[市場]價值。這些不同領域之間的競爭,在各個資本的相互作用不被第三種力量——土地所有權等等——阻礙、破壞的情況下,把各個[市場]價值平均化為平均價格。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37頁。

  競爭使不同生產部門的利潤率平均化為平均利潤率,並由此使這些不同部門的產品的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

  競爭使不同生產部門的利潤率平均化為平均利潤率,並由此使這些不同部門的產品的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而這是通過資本從一個部門不斷地轉移到利潤暫時高於平均利潤的另一個部門來實現的;可是,這裡還要考慮到一定產業部門在一定時期內同收益少的年份和收益多的年份的更替結合在一起的利潤波動。資本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這樣不斷地流出和流入,引起利潤率上升和下降的運動,這種運動會或多或少地互相平衡,因此有一種使利潤率到處都化為同一個共同的和一般的水平的趨勢。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0頁。

  只有不同部門的資本的競爭,才能形成那種使不同部門之間的利潤率平均化的生產價格

  競爭首先在一個部門內實現的,是使商品的不同的個別價值形成一個相同的市場價值和市場價格。但只有不同部門的資本的競爭,才能形成那種使不同部門之間的利潤率平均化的生產價格。這後一過程同前一過程相比,要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有更高的發展。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1頁。

  資本主義或多或少能夠實現這種平均化

  如果商品都按照它們的價值出售,那就像已經說過的那樣,不同生產部門由於投入其中的資本量的有機構成不同,會產生極不相同的利潤率。但是資本會從利潤率較低的部門抽走,投入利潤率較高的其他部門。通過這種不斷的流出和流入,總之,通過資本在不同部門之間根據利潤率的升降進行的分配,供求之間就會形成這樣一種比例,使不同的生產部門都有相同的平均利潤,因而價值也就轉化為生產價格。資本主義或多或少能夠實現這種平均化,資本主義在一國社會內越是發展,也就是說,該國的條件越是適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資本就越能夠實現這種平均化。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8頁。

  資本的不斷趨勢是,通過競爭來實現總資本所生產的剩餘價值的分配的這種平均化,並克服這種平均化的一切阻礙資本的不斷趨勢是,通過競爭來實現總資本所生產的剩餘價值的分配的這種平均化,並克服這種平均化的一切阻礙。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61頁。

  競爭迫使不同行業的市場價格不是圍繞商品的價值旋轉,而是圍繞商品的費用價格即商品中包含的費用加一般利潤率旋轉競爭迫使不同行業的市場價格不是圍繞商品的價值旋轉,而是圍繞商品的費用價格即商品中包含的費用加一般利潤率旋轉。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35頁。

  “生產費用”這一術語交替地用在所有這三種意思上可以把預付,即資本家支付的東西叫作費用。按照這種說法,利潤就表現為超過這些費用的餘額。這與個別生產價格有關。而由預付決定的價格就可以叫作費用價格。

  由平均利潤決定的價格,也就是由預付資本的價格加平均利潤決定的價格,可以叫作生產費用,因為這一利潤是再生產的條件,是在不同領域之間調節商品供給和資本分配的條件。這種價格是生產價格。

  最後,生產商品所花費的勞動(物化勞動和直接勞動)的實際量就是商品的價值。這一價值構成商品本身的實在的生產費用。與這一價值相適應的價格,只是以貨幣表現的價值。

  “生產費用”這一術語交替地用在所有這三種意思上。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70頁。

  並不因為剩餘價值本身會平均化,剩餘價值率就必然要平均化剩餘價值率在不同生產領域中可能並不平均化(例如由於勞動時間的長度不等)。並不因為剩餘價值本身會平均化,剩餘價值率就必然要平均化。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30頁。

  生產價格不只是由特殊商品的價值決定,而且還由一切商品的總價值決定

  商品生產價格的一切變動最終都可以歸結為價值的變動,但並不是商品價值的一切變動都要表現為生產價格的變動,因為生產價格不只是由特殊商品的價值決定,而且還由一切商品的總價值決定。因此,商品A的變動可以由商品B的相反的變動來抵消,以致一般關係仍保持不變。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8頁。

  價值規律支配着價格的運動

  價值規律支配着價格的運動,生產上所需要的勞動時間的減少或增加,會使生產價格降低或提高。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0頁。

  這些不同的利潤率,通過競爭而平均化為一般利潤率由於投在不同生產部門的資本有不同的有機構成,因而,由於等量資本按可變部分在一定量總資本中占有不同的百分比而推動極不等量的勞動,等量資本也就占有極不等量的剩餘勞動,或者說,生產極不等量的剩餘價值。根據這一點,不同生產部門中占統治地位的利潤率,本來是極不相同的。這些不同的利潤率,通過競爭而平均化為一般利潤率,而一般利潤率就是所有這些不同利潤率的平均數。按照這個一般利潤率歸於一定量資本(不管它的有機構成如何)的利潤,就是平均利潤。一個商品的價格,如等於這個商品的成本價格,加上生產這個商品所使用的資本(不只是生產它所消費的資本)的年平均利潤中根據這個商品的周轉條件歸於它的那部分,就是這個商品的生產價格。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7頁。

  成本價格的這種等同性,形成各個投資競爭的基礎不同的生產部門,不管資本的有機構成如何不同,只要為生產產品所預付的資本部分相等,其產品的成本價格總是相等的。對資本家來說,在成本價格上,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的區別消失了。資本家為了生產一種商品,必須支出100鎊,不管他的支出是90c+10v還是10c+90v,這種商品總是耗費一樣多。對他來說,商品總是要耗費100鎊,不多也不少。

  不管所生產的價值和剩餘價值多麼不同,成本價格對投在不同部門的等量資本來說總是一樣的。成本價格的這種等同性,形成各個投資競爭的基礎,而平均利潤就是通過這種競爭確定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2頁。

  在這裡,不同生產領域應當理解為資本有機構成不同的生產領域平均利潤取決於:(1)不同生產領域中不等的利潤率的平均數;(2)總資本在不同生產領域之間的分配比例。在這裡,不同生產領域應當理解為資本有機構成不同的生產領域。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4—135頁。

  一般利潤率是用社會的(資本家階級的)總資本除生產出來的全部剩餘價值而得出來的

  一般利潤率是用社會的(資本家階級的)總資本除生產出來的全部剩餘價值而得出來的;因此,每一特殊生產部門的每一筆資本,都表現為具有同一有機構成(不論從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構成來說,還是從流動資本和固定資本的構成來說)的總資本的相應部分。這筆資本作為這樣的相應部分,按照它的量的大小,從資本總額所生產的剩餘價值中獲得自己的股息。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491頁。

  這種利潤率,如果以絕對的形式表述出來,就不外乎是資本家階級(每年)生產的剩餘價值同社會範圍內預付資本的比率在剩餘價值率即勞動的剝削程度相同的前提下,價值的生產、從而剩餘價值的生產、從而利潤率,在不同的生產部門中是各不相同的。但是,競爭使這些不同的利潤率形成一種平均利潤率或一般利潤率。這種利潤率,如果以絕對的形式表述出來,就不外乎是資本家階級(每年)生產的剩餘價值同社會範圍內預付資本的比率。

  馬克思:《馬克思致恩格斯》(1868年4月30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73頁。

  商品不只是當做商品來交換,而是當做資本的產品來交換商品不只是當做商品來交換,而是當做資本的產品來交換。這些資本要求從剩餘價值的總量中,分到和它們各自的量成比例的一份,或者在它們的量相等時,要求分到相等的一份。一定資本在一定時間內生產的商品的總價格,應該滿足這種要求。但是,這些商品的總價格,只是資本所生產的各個商品的價格的總和。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頁。

  一切資本,不管它們本身生產多少剩餘價值,都力求通過它們的商品的價格來實現平均利潤

  一切資本,不管它們本身生產多少剩餘價值,都力求通過它們的商品的價格來實現平均利潤,而不是實現這個剩餘價值,也就是說,力求實現生產價格。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4頁。

  許多工業品只是因為高於它們的價值出售,才提供生產價格同樣可能的是,許多工業品只是因為高於它們的價值出售,才提供生產價格。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58頁。

  就利潤來說,不同的資本家在這裡彼此只是作為一個股份公司的股東發生關係

  雖然不同生產部門的資本家在出售自己的商品時收回了生產這些商品所用掉的資本價值,但是他們不是得到了本部門生產這些商品時所生產的剩餘價值從而利潤,而只是得到了社會總資本在所有生產部門在一定時間內生產的總剩餘價值或總利潤均衡分配時歸於總資本的每個相應部分的剩餘價值從而利潤。每100預付資本,不管它的構成怎樣,每年或在任何期間得到的利潤,就是作為總資本一個部分的100在這個期間所得的利潤。就利潤來說,不同的資本家在這裡彼此只是作為一個股份公司的股東發生關係,在這個公司中,按每100資本均衡地分配一份利潤。因此,對不同的資本家來說,他們的各份利潤之所以有差別,只是因為每個人投在總企業中的資本量不等,因為每個人在總企業中的入股比例不等,因為每個人持有的股票數不等。因此,商品價格的一個部分,即用來補償生產商品所用掉的資本價值,從而必須用來買回這些用掉的資本價值的部分,也就是說,成本價格,完全是由各生產部門的支出決定的,而商品價格的另一個組成部分,即加在這個成本價格上的利潤,卻不是由這個一定資本在這個一定生產部門於一定時間內生產的利潤量決定的,而是由每個所使用的資本作為總生產所使用的社會總資本的一定部分在一定時間內平均得到的利潤量決定的。

  因此,如果資本家按商品的生產價格出售他的商品,他就取回相當於他在生產上所耗費的資本的價值量的貨幣,並且比例於他的只是作為社會總資本的一定部分的預付資本取得利潤。他的成本價格是特殊的。加在這個成本價格上的利潤,不以他的特殊生產部門為轉移,而只是歸於每100預付資本的平均數。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7—178頁。

  利潤率,只要它高於或低於平均水平,就被認為是存在這種現象的那些特殊投資部門中資本的例外狀況

  利潤率,只要它不能由於投資的特殊性質而得到平衡,——就象不同勞動部門的正常工作日的不同長度會由於競爭的附帶情況,由於勞動的特性等等而發生某種程度的變形那樣,——只要它高於或低於平均水平,就被認為是存在這種現象的那些特殊投資部門中資本的例外狀況,並且會由於競爭,通過他人的資本流入享有特權的部門,或者在相反的情況下,通過本部門中的資本流出這個部門,而把這種利潤率降低到或提高到一般的水平。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1頁。

  生產價格以一般利潤率的存在為前提

  求出不同生產部門的不同利潤率的平均數,把這個平均數加到不同生產部門的成本價格上,由此形成的價格,就是生產價格。生產價格以一般利潤率的存在為前提;而這個一般利潤率,又以每個特殊生產部門的利潤率已經分別化為同樣多的平均率為前提。這些特殊的利潤率……要從商品的價值引伸出來。沒有這種引伸,一般利潤率(從而商品的生產價格),就是一個沒有意義、沒有內容的概念。因此,商品的生產價格,等於商品的成本價格加上依照一般利潤率按百分比計算應加到這個成本價格上的利潤,或者說,等於商品的成本價格加上平均利潤。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6—177頁。

  如果我們不以價值規定為基礎,那麼,平均利潤,從而費用價格,就都成了純粹想象的、沒有依據的東西

  如果利潤按其比如說在一年內對資本的百分率計算必須相等,從而各個等量資本在同一時間內提供的利潤相等,那麼,商品的價格必然不同於商品的價值。一切商品的這些費用價格加在一起,其總和將等於這一切商品的價值。同樣,總利潤將等於這些資本加在一起比如說在一年內提供的總剩餘價值。如果我們不以價值規定為基礎,那麼,平均利潤,從而費用價格,就都成了純粹想象的、沒有依據的東西。各個不同生產部門的剩餘價值的平均化絲毫不改變這個總剩餘價值的絕對量,它所改變的只是這個總剩餘價值在不同生產部門中的分配。但是,這個剩餘價值規定本身,只來自價值決定於勞動時間這一規定。沒有這一規定,平均利潤就是無中生有的平均,就是純粹的幻想。那樣的話,平均利潤就既可以是10%,也可以是1000%。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10頁。

  把商品價值看做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歷史上先於生產價格,是完全恰當的

  商品按照它們的價值或接近於它們的價值進行的交換,比那種按照它們的生產價格進行的交換,所要求的發展階段要低得多。按照它們的生產價格進行的交換,則需要資本主義的發展達到一定的高度。

  不同商品的價格不管最初用什麼方式來互相確定或調節,它們的變動總是受價值規律的支配。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如果生產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減少了,價格就會降低;如果增加了,價格就會提高。

  因此,撇開價格和價格變動受價值規律支配不說,把商品價值看做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歷史上先於生產價格,是完全恰當的。這適用於生產資料歸勞動者所有的那種狀態;這種狀態,無論在古代世界還是近代世界,都可以在自耕農和手工業者那裡看到。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7—198頁。

  價值規律調節生產價格

  既然商品的總價值調節總剩餘價值,而總剩餘價值又調節平均利潤從而一般利潤率的水平——這是一般的規律,也就是支配各種變動的規律——,那麼,價值規律就調節生產價格。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1頁。

  在一般利潤率的形成上,問題不僅在於不同生產部門利潤率的差別,而且還在於這些不同利潤率在平均數形成上所占的比重在一般利潤率的形成上,問題不僅在於不同生產部門利潤率的差別,求出它們的簡單平均數,而且還在於這些不同利潤率在平均數形成上所占的比重。而這取決於投在每個特殊部門的資本的相對量,也就是取決於投在每個特殊生產部門的資本在社會總資本中占多大的部分。總資本中究竟是較大的部分或較小的部分提供較高的利潤率或較低的利潤率,當然會有很大的差別。而這又取決於有多少資本投在可變資本在總資本中所占比例較大的部門,有多少資本投在可變資本所占比例較小的部門。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頁。

  一般利潤率取決於兩個因素

  一般利潤率取決於兩個因素:

  不同生產部門的資本的有機構成,從而各個部門的不同的利潤率;社會總資本在這些不同部門之間的分配,即投在每個特殊部門因而有特殊利潤率的資本的相對量;也就是,每個特殊生產部門在社會總資本中所吸收的相對份額。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頁。

  在一般利潤率中,由不同資本的周轉時間的差別引起的差別,也就消失了

  因為一般利潤率是由每100預付資本在一定期間比如說一年內的不同利潤率的平均數形成的,所以,在一般利潤率中,由不同資本的周轉時間的差別引起的差別,也就消失了。但這種差別,對不同生產部門的不同利潤率有決定作用,而這些不同的利潤率的平均數形成一般利潤率。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頁。

  利潤是按照全部資本計算的

  利潤是按照全部資本計算的,就是說,還包括資本的未被消耗的部分。雖然就資本本身來考察,資本未被消耗的部分不進入單個資本的產品價值,但是這個部分在利潤(利息)形式上進入資本主義生產的平均生產費用,因為它形成平均利潤的一個要素,因而形成計算的項目之一,資本家就是根據這一種計算在他們中間分配資本的總剩餘價值。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20頁。

  在工資普遍提高時,所生產的商品的價格,在可變資本占優勢的產業部門將會上漲,但在不變資本或固定資本占優勢的產業部門將會下跌

  在工資普遍提高時,所生產的商品的價格,在可變資本占優勢的產業部門將會上漲,但在不變資本或固定資本占優勢的產業部門將會下跌。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7頁。

  成本價格小於商品價值的論點,現在實際上轉化為成本價格小於生產價格的論點

  我們原先假定,一個商品的成本價格,等於該商品生產中所消費的各種商品的價值。

  但一個商品的生產價格,對它的買者來說,就是它的成本價格,因而可以作為成本價格加入另一個商品的價格形成。因為生產價格可以偏離商品的價值,所以,一個商品的包含另一個商品的這個生產價格在內的成本價格,可以高於或低於它的總價值中由加到它裡面的生產資料的價值構成的部分。必須記住成本價格這個修改了的意義,因此,必須記住,如果在一個特殊生產部門把商品的成本價格看做和該商品生產中所消費的生產資料的價值相等,那就總可能有誤差。對我們現在的研究來說,這一點沒有進一步考察的必要。無論如何,商品的成本價格總是小於商品的價值這個論點,在這裡仍然是正確的。因為,無論商品的成本價格能夠怎樣偏離商品中所消費的生產資料的價值,這個過去的誤差對資本家來說是無關緊要的。商品的成本價格是既定的,它是一個不以他即資本家的生產為轉移的前提,而資本家生產的結果則是一個包含剩餘價值的商品,也就是一個包含超過商品成本價格的價值餘額的商品。此外,成本價格小於商品價值的論點,現在實際上轉化為成本價格小於生產價格的論點。對生產價格和價值相等的社會總資本來說,這個論點同以前關於成本價格小於價值的論點是一致的。儘管這個論點對特殊生產部門來說要加以修正,但其根據始終是如下的事實:從社會總資本來看,它所生產的商品的成本價格小於價值,或者在這裡從所生產的商品總量來看,小於和這個價值相一致的生產價格。商品的成本價格,只是涉及商品中包含的有酬勞動的量;價值,是涉及商品中包含的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的總量;生產價格,是涉及有酬勞動加上不以特殊生產部門本身為轉移的一定量無酬勞動之和。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4—185頁。

  一切不同生產部門的利潤的總和,必然等於剩餘價值的總和;社會總產品的生產價格的總和,必然等於它的價值的總和一切不同生產部門的利潤的總和,必然等於剩餘價值的總和;社會總產品的生產價格的總和,必然等於它的價值的總和;但是很清楚,具有不同構成的各生產部門之間的平均化,必然總是力求使這些部門同那些具有中等構成的部門相等,而不管後者是同社會的平均數恰好一致,還是僅僅接近一致。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194頁。

  在任何一個較短的時期內,生產價格的變化顯然總是要由商品的實際的價值變動來說明

  儘管各個特殊生產部門的實際利潤率不斷發生巨大的變動——這一點以後我們會進一步看到——,一般利潤率的實際變化,在不是例外地由異常的經濟事件引起的時候,總是由一系列延續很長時期的波動所造成的、很晚才出現的結果,這些波動需要經過許多時間才能鞏固為和平均化為一般利潤率的一個變化。因此,在任何一個較短的時期內(把市場價格的波動完全撇開不說),生產價格的變化顯然總是要由商品的實際的價值變動來說明,也就是說,要由生產商品所必需的勞動時間的總和的變動來說明。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6頁。

  在產業利潤率成為可能之前,這種利潤率早已從商業資本中產生了大工業通過它的不斷更新的生產革命,使商品的生產費用越降越低,並且無情地排擠掉以往的一切生產方式。它還由此為資本最終地征服了國內市場,使自給自足的農民家庭的小生產和自然經濟陷於絕境,把小生產者間的直接交換排擠掉,使整個民族為資本服務。它還使不同商業部門和工業部門的利潤率平均化為一個一般的利潤率,最後,它在這個平均化過程中保證工業取得應有的支配地位,因為它把一向阻礙資本從一個部門轉移到另一個部門的絕大部分障礙清除掉。這樣,對整個交換來說,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的過程就大致完成了。可見這種轉化是在當事人的意識或意圖之外,依照客觀規律進行的。至於競爭會使超過一般利潤率的利潤降為一般水平,因而會從最初的產業家占有者手裡把超過平均水平的剩餘價值重新奪走,這在理論上完全沒有困難。而在實踐上卻很困難,因為占有超額剩餘價值的各生產部門,也就是說,可變資本較多而不變資本較少,因而資本構成較低的各生產部門,按照它們的性質來說,從屬於資本主義的經營恰恰是最晚的,而且是最不充分的;首先是農業。相反,至於把生產價格提高到商品價值以上,——而這是為了把資本構成較高的部門的產品中所包含的不足的剩餘價值提高到平均利潤率水平所必需的,——這在理論上看來好像是非常困難的,而在實踐上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卻是最容易和最先辦到的。因為,這類商品在剛開始按照資本主義方式生產並加入資本主義商業中去的時候,會同那些按照資本主義以前的方法生產的、因而比較貴的同類商品進行競爭。這樣,資本主義的生產者即使放棄一部分剩餘價值,也仍然能夠獲得當地通行的利潤率。這種利潤率本來和剩餘價值沒有直接關係,因為在按照資本主義方式生產之前,也就是在產業利潤率成為可能之前,這種利潤率早已從商業資本中產生了。

  恩格斯:《〈資本論〉第三冊增補》,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7頁。

  不論資本家或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都沒有意識到:這種追求的真正目的是全部剩餘價值按同等的比例分配給總資本如果平均利潤率的創造需要單個資本家有意識的合作,如果單個資本家意識到,他是在生產剩餘價值、生產多少以及在很多情況下還得把自己的剩餘價值拿出一部分,那麼剩餘價值和利潤之間的聯繫從一開始就相當清楚了,亞當·斯密,甚至配第,一定早就會指出這一點了。

  從馬克思的觀點看,迄今為止的整個歷史進程,就重大事件來說,都是不知不覺地完成的,就是說,這些事件及其所引起的後果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要麼歷史事件的參與者所希望的完全不是已成之事,要麼這已成之事又引起完全不同的未預見到的後果。

  用之於經濟方面就是:單個資本家都各自追求更大的利潤。資產階級經濟學發現,每一單個資本家這種對更大的利潤的追求,產生一般的、相同的利潤率,差不多人人相同的利潤額。但是,不論資本家或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都沒有意識到:這種追求的真正目的是全部剩餘價值按同等的比例分配給總資本。

  那麼平均化的過程實際上是怎樣完成的呢?這是個非常有趣的問題,馬克思本人對此談得不多。……因此這裡還有一些馬克思自己在這部初稿中沒有做完的工作要做。我們首先看看第三卷上冊第153—156頁的敘述,這些對您敘述價值概念也很重要,並且證明這個概念具有或曾經具有比您所賦予的更大的現實性。在交換之初,當產品逐漸轉化為商品的時候,交換大致是按照它們的價值進行的。花費在兩種物品上的勞動,正是它們在數量上進行比較的唯一標準。因此,那時價值曾經有直接的、現實的存在。我們知道,在交換中,價值的這種直接實現停止了,現在不再有這種情況了。我認為,對您來說,不用費什麼事就能看出(起碼是大致看出)那些從這些直接的、現實的價值到資本主義生產形式下的價值的中間環節;後一種價值隱藏得很深,以致我們的經濟學家可以滿不在乎地否認它的存在。對這個過程作出真正歷史的解釋,當然要求認真地進行研究,而為此花費的全部心血將換來豐碩的成果;這樣的解釋將是對《資本論》的十分寶貴的補充。

  恩格斯:《恩格斯致韋納爾·桑巴特》(1895年3月11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0—692頁。

  (三)超額利潤與商業(平均)利潤

  一個資本家或一定生產部門的資本,在對他直接雇用的工人的剝削上特別關心的只是獲得一種額外利潤

  事實上,一個資本家或一定生產部門的資本,在對他直接雇用的工人的剝削上特別關心的只是:或者通過例外的過度勞動,或者通過把工資降低到平均工資以下的辦法,或者通過所使用的勞動的例外生產率,可以獲得一種額外利潤,即超出平均利潤的利潤。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9頁。

  超額利潤還能在下列情況下產生出來

  超額利潤還能在下列情況下產生出來:某些生產部門可以不把它們的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從而不把它們的利潤化為平均利潤。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1頁。

  一個採用經過改良的但尚未普遍推廣的生產方式的資本家,可以低於市場價格,但高於他的個別的生產價格出售產品一個採用經過改良的但尚未普遍推廣的生產方式的資本家,可以低於市場價格,但高於他的個別的生產價格出售產品;因此,他的利潤率會提高,直到競爭使它平均化為止;在這個平均化期間會出現另一個必要的條件,即所投資本增加;根據所投資本增加的程度,資本家現在能夠在新的條件下,使用他從前雇用的工人的一部分,也許是全部,或者更多,因而能夠生產出同樣大或者更大的利潤量。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6—257頁。

  競爭會使他的生產方法普遍化並使它服從一般規律一種新的生產方法,不管它的生產效率有多高,或者它使剩餘價值率提高多少,只要它會降低利潤率,就沒有一個資本家願意採用。但每一種這樣的新生產方式都會使商品便宜。因此,資本家最初會高於商品的生產價格出售商品,也許還會高於商品的價值出售商品。他會得到他的商品的生產費用和按照較高的生產費用生產出來的其他商品的市場價格之間的差額。他能夠這樣做,是因為生產這種商品所需要的平均社會勞動時間大於採用新的生產方式時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他的生產方法比平均水平的社會生產方法優越。但是競爭會使他的生產方法普遍化並使它服從一般規律。於是,利潤率就下降——也許首先就是在這個生產部門下降,然後與別的生產部門相平衡——,這絲毫不以資本家的意志為轉移。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4頁。

  最初是商業利潤決定生產資本的利潤

  商業資本不僅參與平均利潤的調節,而且作為資本最初的自由形式第一個介入平均利潤的形成過程。最初是商業利潤決定生產資本的利潤。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得到鞏固,而生產者本身成了商人之後,商業利潤才被歸結為依照商業資本在總資本中占有的相應部分而應歸商業資本所有的剩餘價值相應部分。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21—422頁。

  以平均利潤的形式歸商人資本所有的剩餘價值,只是總生產資本所生產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

  因為產業資本的流通階段,和生產一樣,形成再生產過程的一個階段,所以在流通過程中獨立地執行職能的資本,也必須和在各不同生產部門中執行職能的資本一樣,提供年平均利潤。如果商人資本比產業資本帶來百分比更高的平均利潤,那麼,一部分產業資本就會轉化為商人資本。如果商人資本帶來更低的平均利潤,那麼就會發生相反的過程。一部分商人資本就會轉化為產業資本。沒有哪一種資本比商人資本更容易改變自身的用途,更容易改變自身的職能了。

  因為商人資本本身不生產剩餘價值,所以很清楚,以平均利潤的形式歸商人資本所有的剩餘價值,只是總生產資本所生產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4頁。

  商人資本雖然不參加剩餘價值的生產,但參加剩餘價值到平均利潤的平均化

  產業資本家的利潤等於商品的生產價格超過它的成本價格的餘額,而和這種產業利潤不同,商業利潤等於商品的出售價格超過它的生產價格的餘額,這個生產價格對商人來說就是商品的購買價格;但是,商品的實際價格=商品的生產價格+商業利潤。正像產業資本之所以能實現利潤,只是因為利潤作為剩餘價值已經包含在商品的價值中一樣,商業資本之所以能實現利潤,只是因為產業資本在商品的價格中實現的並非全部的剩餘價值或利潤。因此,商人的出售價格之所以高於購買價格,並不是因為出售價格高於總價值,而是因為購買價格低於總價值。

  可見,商人資本雖然不參加剩餘價值的生產,但參加剩餘價值到平均利潤的平均化。

  因此,一般利潤率已經意味着從剩餘價值中扣除了屬於商人資本的部分,也就是說,對產業資本的利潤作了一種扣除。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9頁。

  不同商業部門的商人資本的周轉次數,會直接影響商品的商業價格不同商業部門的商人資本的周轉次數,會直接影響商品的商業價格。商業加價的多少,一定資本的商業利潤中加到單個商品的生產價格上的部分的大小,和不同營業部門的商人資本的周轉次數或周轉速度成反比。如果一個商人資本一年周轉5次,而另一個商人資本一年只能周轉一次,那麼,前者對同一價值的商品資本的加價,就只有後者對同一價值的商品資本的加價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7頁。

  薄利快銷,特別對零售商人來說是他原則上遵循的一個原則如果在其他一切條件不變,特別是有機構成不變的情況下,同一產業資本一年內不是周轉兩次,而是周轉四次,它所生產的剩餘價值,從而利潤,就會增加一倍;並且,只要這個資本對那種會加速它的周轉的改良生產方法擁有壟斷權,這一點就會清楚地表現出來。相反地,不同商業部門的不同周轉時間,卻是表現在這樣一點上:一定量商品資本周轉一次獲得的利潤,同實現這個商品資本的周轉所需的貨幣資本的周轉次數成反比。薄利快銷,特別對零售商人來說是他原則上遵循的一個原則。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9頁。

  (四)一般利潤率趨向下降

  利潤率有下降的趨勢

  隨着資本的發展,即隨着資本的生產力的發展,隨着資本已經表現為對象化價值的規模的發展,隨着勞動以及生產力的資本化的規模的發展,利潤率有下降的趨勢。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6頁。

  利潤率下降不是因為勞動生產率降低了,而是因為勞動生產率提高了

  利潤率下降——雖然剩餘價值率這時保持不變或提高——是因為隨着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可變資本同不變資本相比減少了。因此,利潤率下降不是因為勞動生產率降低了,而是因為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利潤率下降不是因為對工人的剝削減輕了,而是因為對工人的剝削加重了,不管這是由於絕對剩餘時間增加,還是——在國家對此進行阻撓時——由於資本主義生產本身就必然要使勞動的相對價值降低,從而使相對剩餘時間增加。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497頁。

  利潤必然隨着活勞動總量的減少而下降

  商品的價值就其與機器有關來說,決定於加入商品的機器磨損;因此,只是在機器的價值本身加入價值形成過程,即機器的價值在勞動過程中被消費的情況下,商品的價值才決定於機器的價值。相反,利潤卻決定於(撇開原料不談)進入勞動過程的全部機器的價值,而不管這個價值被消費的程度如何。因此,利潤必然隨着[活]勞動總量的減少(同花在機器上的資本部分相對來說)而下降。利潤並不是按照相同的比例下降,因為剩餘勞動在增加。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05頁。

  在剩餘價值率不變或資本對勞動的剝削程度不變的情況下,一般利潤率會逐漸下降

  在勞動的剝削程度不變時,同一個剩餘價值率會表現為不斷下降的利潤率,因為隨着不變資本的物質量的增加,不變資本從而總資本的價值量也會增加,雖然不是按相同的比例增加。

  如果我們進一步假定,資本構成的這種逐漸變化,不僅發生在個別生產部門,而且或多或少地發生在一切生產部門,或者至少發生在具有決定意義的生產部門,因而這種變化就包含着某一個社會的總資本的平均有機構成的變化,那麼,不變資本同可變資本相比的這種逐漸增加,就必然會有這樣的結果:在剩餘價值率不變或資本對勞動的剝削程度不變的情況下,一般利潤率會逐漸下降。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6頁。

  資本的不變部分比可變部分日益相對增長的這一規律,在每一步上都由商品價格的比較分析所證實

  資本的不變部分比可變部分日益相對增長的這一規律,在每一步上都由商品價格的比較分析所證實(像前面已經說明的),不管我們比較的是同一國家的不同經濟時代,還是同一時代的不同國家。只代表所耗費的生產資料價值或資本不變部分的那個價格要素的相對量,同積累的增進成正比;用來支付勞動或代表資本可變部分的另一價格要素的相對量,一般同積累的增進成反比。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18—719頁。

  隨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可變資本同不變資本相比,從而同被推動的總資本相比,會相對減少

  隨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可變資本同不變資本相比,從而同被推動的總資本相比,會相對減少,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規律。這只是說,由於資本主義生產內部所特有的生產方法的日益發展,一定價值量的可變資本所能支配的同數工人或同量勞動力,會在同一時間內推動、加工、生產地消費掉數量不斷增加的勞動資料,機器和各種固定資本,原料和輔助材料,——也就是價值量不斷增加的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同不變資本從而同總資本相比的這種不斷的相對減少,和社會資本的平均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是一回事。

  這也只是勞動的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的另一種表現,而這種發展正好表現在:由於更多地使用機器和一般固定資本,同數工人在同一時間內可以把更多的原料和輔助材料轉化為產品,也就是說,可以用較少的勞動把它們轉化為產品。與不變資本價值量的這種增加——雖然它只是大致地表現出在物質上構成不變資本的各種使用價值的實際數量的增加——相適應的,是產品的日益便宜。每一個產品就其本身來看,同較低的生產階段相比,都只包含一個更小的勞動量,因為在較低的生產階段上,投在勞動上的資本比投在生產資料上的資本大得多。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6—237頁。

  一般利潤率日益下降的趨勢,只是勞動的社會生產力日益發展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現

  資本主義生產,隨着可變資本同不變資本相比的日益相對減少,使總資本的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由此產生的直接結果是:在勞動剝削程度不變甚至提高的情況下,剩餘價值率會表現為一個不斷下降的一般利潤率。(以後我們將會看到,為什麼這種下降不是以這個絕對的形式而是以不斷下降的趨勢表現出來。)因此,一般利潤率日益下降的趨勢,只是勞動的社會生產力日益發展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現。這並不是說利潤率不能由於別的原因而暫時下降,而是根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證明了一種不言而喻的必然性: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中,一般的平均的剩餘價值率必然表現為不斷下降的一般利潤率。因為所使用的活勞動的量,同它所推動的對象化勞動的量相比,同生產中消費掉的生產資料的量相比,不斷減少,所以,這種活勞動中對象化為剩餘價值的無酬部分同所使用的總資本的價值量相比,也必然不斷減少。而剩餘價值量和所使用的總資本價值的比率就是利潤率,因而利潤率必然不斷下降。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7頁。

  可變資本的相對減少和不變資本的相對增加,只是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另一種表現

  一個同樣的或甚至一個不斷提高的剩餘價值率表現為不斷下降的利潤率這個規律,換一個說法就是:某個一定量的社會平均資本(例如資本100)表現為勞動資料的部分越來越大,表現為活勞動的部分越來越小。這樣,因為追加在生產資料上的活勞動的總量,同這種生產資料的價值相比,是減少了,所以,無酬勞動和體現無酬勞動的價值部分,同預付總資本的價值相比,也減少了。或者說,所投總資本中轉化為活勞動的部分越來越小,因而這個總資本所吸收的剩餘勞動,同它自己的量相比,也越來越小,雖然所使用的勞動的無酬部分和有酬部分的比率可以同時增大。可變資本的相對減少和不變資本的相對增加(儘管這兩個部分都已經絕對增加),如上所說,只是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另一種表現。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0頁。

  資本已經獲得的存在規模越大,新創造的價值對預先存在的價值的比例就越小

  進行生產的資本的價值總量在自己的每一部分上都表現出這種情況:同作為不變價值存在的那部分資本相比,與活勞動相交換的資本所占的比例不斷降低。比如,以加工工業為例。在這裡,隨着固定資本,機器等的增長,以原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資本必定按相同的比例增長,而與活勞動相交換的那部分資本則減少了。

  這樣一來,同在生產開始前就已存在的資本——並且是在生產中作為資本發揮作用的那部分資本——的價值量相比,利潤率下降了。資本已經獲得的存在規模越大,新創造的價值對預先存在的價值(再生產出來的價值)的比例就越小。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147頁。

  資本增長而勞動生產力不增長,不發展。這是違反資本的發展規律的,特別是違反固定資本的發展規律的

  誠然,作為價值預先存在的、以原料和固定資本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資本,如果和交換活勞動的那部分資本按同樣的比例增長,那麼,資本會增長,而利潤也會按同樣的比例增長。但是,這種同樣的增長的前提是,資本增長而勞動生產力不增長,不發展。一個前提取消另一個前提。這是違反資本的發展規律的,特別是違反固定資本的發展規律的。只有在資本的生產方式還不完全適合於資本的那些階段上,或者在資本還只是形式上取得統治的那些生產領域中,例如在農業中,才會發生這種增長情況。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7頁。

  利潤率不斷下降的規律,決不排斥這樣的情況

  利潤率不斷下降的規律,或者說,所占有的剩餘勞動同活勞動所推動的對象化勞動的量相比相對減少的規律,決不排斥這樣的情況:社會資本所推動和所剝削的勞動的絕對量在增大,因而社會資本所占有的剩餘勞動的絕對量也在增大;同樣也決不排斥這樣的情況:單個資本家所支配的資本支配着日益增加的勞動量,從而支配着日益增加的剩餘勞動量,甚至在這些資本所支配的工人人數並不增加的時候,也支配着日益增加的剩餘勞動量。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1頁。

  儘管利潤率不斷下降,資本所生產的利潤的絕對量,仍然能夠增加,並且不斷增加

  儘管利潤率不斷下降,資本所使用的工人人數,即它所推動的勞動的絕對量,從而它所吸收的剩餘勞動的絕對量,從而它所生產的剩餘價值量,從而它所生產的利潤的絕對量,仍然能夠增加,並且不斷增加。事情還不只是能夠如此。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撇開那些暫時的波動,事情也必然如此。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2頁。

  同一些規律,使社會資本的絕對利潤量日益增加,使它的利潤率日益下降

  在生產過程和積累過程的發展中,可以被占有和已經被占有的剩餘勞動的量,從而社會資本所占有的利潤的絕對量,都必然會增加。但是,同一些生產規律和積累規律,會隨着不變資本的量增加,使不變資本的價值同轉化為活勞動的可變資本部分的價值相比,越來越快地增加。因此,同一些規律,使社會資本的絕對利潤量日益增加,使它的利潤率日益下降。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3—244頁。

  對各單個資本家來說,不言而喻的是:他們支配的勞動軍越來越大;他們占有的剩餘價值量,從而利潤量,會隨着利潤率的下降並且不顧這種下降而同時增長起來

  對各單個資本家來說,不言而喻的是:他們支配的勞動軍越來越大(儘管對他們來說,可變資本同不變資本相比已經減少);他們占有的剩餘價值量,從而利潤量,會隨着利潤率的下降並且不顧這種下降而同時增長起來。那些使大批勞動軍集中在各單個資本家支配下的原因,又正好使所使用的固定資本和原料、輔助材料的量同所使用的活勞動量相比以越來越大的比例增加起來。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4頁。

  社會勞動生產力的發展,還表現為所使用的總勞動力越來越增加,表現為剩餘價值的從而利潤的絕對量越來越增加社會勞動生產力的發展,表現為可變資本同總資本相比相對減少和積累由此加速的那些規律,——而另一方面,積累又反過來成為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可變資本進一步相對減少的起點,——這同一發展,撇開一切暫時的波動,還表現為所使用的總勞動力越來越增加,表現為剩餘價值的從而利潤的絕對量越來越增加。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4頁。

  一個擁有巨額資本的資本家所賺得的利潤量,大於一個表面上賺得高額利潤的小資本家所賺得的利潤量

  一個擁有巨額資本的資本家所賺得的利潤量,大於一個表面上賺得高額利潤的小資本家所賺得的利潤量。其次,對競爭的最膚淺的考察表明,在某種情況下,例如在危機時期,當大資本家要在市場上奪取地盤,排擠小資本家時,他實際上就是利用這個辦法,即有意識地壓低自己的利潤率,以便把小資本家擠垮。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0頁。

  資本所生產的商品的價格下降,同時商品所包含的並通過商品出售所實現的利潤量卻會相對增加

  利潤率因生產力的發展而下降,同時利潤量卻會增加,這個規律也表現為:資本所生產的商品的價格下降,同時商品所包含的並通過商品出售所實現的利潤量卻會相對增加。

  因為生產力的發展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資本構成的提高,會使數量越來越小的勞動,推動數量越來越大的生產資料,所以,總產品中每一個可除部分,每一個商品,或者說,所生產的商品總量中每一定量商品,都只吸收較少的活勞動,而且也只包含較少的對象化勞動,即所使用的固定資本的損耗以及所消費的原料和輔助材料中所體現的對象化勞動。因此,每一個商品都只包含一個較小的、對象化在生產資料中的勞動和生產中新追加的勞動的總和。這樣,單個商品的價格就下降了。儘管如此,單個商品中包含的利潤量,在絕對剩餘價值率或相對剩餘價值率提高時仍能增加。它包含較少的新追加勞動,但是這種勞動的無酬部分同有酬部分相比卻增加了。不過,只有在一定範圍內情況才是這樣。當單個商品中包含的新追加的活勞動的總和在生產發展過程中大大地絕對減少時,其中包含的無酬勞動的量也會絕對地減少,不管它同有酬部分相比相對地增加了多少。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1頁。

  這種補償能夠阻礙利潤率下降,但是不能制止它下降勞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表現在兩方面:第一,表現在已經生產出來的生產力的大小上,表現在新的生產藉以進行的生產條件的價值量和數量上,表現在已經積累起來的生產資本的絕對量上。第二,表現在投在工資上的資本部分同總資本相比的相對微小上,即表現在為一定量資本的再生產和增殖、為進行大量生產所必需的活勞動的相對微小上。這同時也要以資本的積聚為前提。

  就所使用的勞動力來說,生產力的發展也表現在兩方面:第一,表現在剩餘勞動的增加,即再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上。第二,表現在推動一定量資本所使用的勞動力的數量(即工人人數)的減少上。

  這兩種運動不僅同時並進,而且互為條件,是表現同一個規律的兩種現象。但是,它們對利潤率起着相反的影響。利潤總量等於剩餘價值總量,。但

  是,剩餘價值作為一個總量,第一取決於剩餘價值率,第二取決於按這個比率同時使用的勞動量,即取決於可變資本量。從一方面看,前一個因素即剩餘價值率提高;從另一方面看,後一個因素即工人人數(相對地或絕對地)減少。只要生產力的發展使所使用勞動的有酬部分減少,它就使剩餘價值增加,因為它使剩餘價值率提高了;但是,只要它使一定量資本所使用的勞動的總量減少,它就使人數這個在求剩餘價值量時和剩餘價值率相乘的因素減少。兩個每天勞動12小時的工人,即使可以只靠空氣生活,根本不必為自己勞動,他們所提供的剩餘價值量也不能和24個每天只勞動2小時的工人所提供的剩餘價值量相等。因此,就這方面來說,靠提高勞動剝削程度來補償工人人數的減少,有某些不可逾越的界限;所以,這種補償能夠阻礙利潤率下降,但是不能制止它下降。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5—276頁。

  資本本身在其歷史發展中所造成的生產力的發展,在達到一定點以後,就會不是造成而是消除資本的自行增殖

  如果較大資本的利潤率下降,但是下降的比例小於資本量增長的比例,那麼,利潤率雖然下降,總利潤會增加。如果利潤率下降的比例和資本量增長的比例相同,那麼,總利潤就和較小資本的總利潤相同;保持不變。如果利潤率下降的比例大於資本量增長的比例,那麼,同較小的資本相比,較大資本的總利潤會隨着利潤率的下降而下降。

  這從每一方面來說都是現代政治經濟學的最重要的規律,是理解最困難的關係的最本質的規律。從歷史的觀點來看,這是最重要的規律。這一規律雖然十分簡單,可是直到現在還沒有人能理解,更沒有被自覺地表述出來。

  利潤率的這種下降意味着:(1)已經生產出來的生產力和由這種生產力構成的新的生產的物質基礎[增大];而這同時又以科學力量的巨大發展為前提;(2)已經生產出來的資本中必須同直接勞動相交換的那部分減少,也就是說,為再生產出表現為大量產品,大量廉價產品(因為價格總額=再生產出來的資本+利潤)的龐大價值所需要的直接勞動減少;(3)一般資本,包括不是固定資本的那部分資本在內,規模增大;從而,交往大大發展,交換活動量增大,市場擴大,同時進行的勞動具有全面性;交通工具等等[更發達],存在着為進行這一巨大過程所必需的消費基金(工人要吃、住等),——正因為這樣,可以看到:已經存在的物質的、已經造成的、以固定資本形式存在的生產力,以及科學的力量,以及人口等等,一句話,財富的一切條件,財富的再生產即社會個人的富裕發展的最重大的條件,或者說,資本本身在其歷史發展中所造成的生產力的發展,在達到一定點以後,就會不是造成而是消除資本的自行增殖。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8—149頁。

  這樣就以暴力方式使資本回復到它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生產力而不致自殺的水平

  利潤的這種下降,既然意味着直接勞動同由直接勞動再生產出來以及新創造出來的對象化勞動量相比的減少,所以,資本就想盡一切辦法,力圖通過減少必要勞動的份額,並且同所使用的全部勞動相比進一步增加剩餘勞動的量,來彌補活勞動同資本總量之比的減少,從而彌補表現為利潤的剩餘價值同預先存在的資本之比的減少。因此,生產力獲得最高度的發展,同時現存財富得到最大程度的擴大,而與此相應的是,資本貶值,工人退化,工人的生命力被最大限度地消耗。

  這些矛盾會導致爆發,災變,危機,這時,勞動暫時中斷,很大一部分資本被消滅,這樣就以暴力方式使資本回復到它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生產力而不致自殺的水平。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0頁。

  和積累結合在一起的利潤率的下降也必然引起競爭鬥爭和積累結合在一起的利潤率的下降也必然引起競爭鬥爭。利潤率的下降由利潤量的增加得到補償,這隻適用於社會總資本和地位已經鞏固的大資本家。新的、獨立執行職能的追加資本不具備這種補償條件,它必須先爭得這種條件,因而是利潤率的下降引起資本之間的競爭鬥爭,而不是相反。誠然,這種競爭鬥爭會引起工資的暫時提高和由此產生的利潤率進一步暫時下降。這種情況也表現為商品的生產過剩和市場商品充斥。因為資本的目的不是滿足需要,而是生產利潤,因為資本達到這個目的所用的方法,是按照生產的規模來決定生產量,而不是相反,所以,在立足於資本主義基礎的有限的消費範圍和不斷地力圖突破自己固有的這種限制的生產之間,必然會不斷發生不一致。而且,資本是由商品構成的,因而資本的生產過剩包含商品的生產過剩。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5頁。

  在任何情況下,平衡都是由於一個或大或小的資本被閒置下來,甚至被毀滅而得到恢復

  只要為了資本主義生產目的而需要的追加資本=0,那就會有資本的絕對生產過剩。但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是資本增殖,就是說,是占有剩餘勞動,生產剩餘價值,利潤。

  因此,只要資本同工人人口相比已經增加到既不能延長這些人口所提供的絕對勞動時間,也不能增加相對剩餘勞動時間(後一點在對勞動的需求相當強烈從而工資有上漲趨勢時,本來就是不可能的);就是說,只要增加以後的資本同增加以前的資本相比,只生產一樣多甚至更少的剩餘價值量,那就會發生資本的絕對生產過剩;這就是說,增加以後的資本△C同增加△C以前的資本C相比,生產的利潤不是更多,甚至更少了。在這兩個場合,一般利潤率也都會急劇地和突然地下降,但是這一回是由資本構成的這樣一種變化引起的,這種變化的原因不是生產力的發展,而是可變資本貨幣價值的提高(由於工資已經提高),以及與此相適應的、剩餘勞動同必要勞動相比的相對減少。

  實際上事情可能是這樣:一部分資本全部或部分地閒置下來(因為它要自行增殖就得先把已經執行職能的資本從原有地盤上排擠出去),另一部分資本由於受到失業或半失業的資本的壓迫以較低的利潤率來增殖。一部分追加資本是否代替舊資本,而舊資本是否因此算到追加資本中去,在這裡是沒有關係的。我們總是一方面有舊資本額,另一方面有追加資本額。這一回,利潤率的下降會引起利潤量的絕對減少,因為在我們的前提下,所使用的勞動力的量不能增加,剩餘價值率不能提高,因而剩餘價值量也不能增加,而減少了的利潤量卻要按增大了的總資本來計算。——但是,即使假定就業的資本繼續按原來的利潤率來增殖,因而利潤量不變,那麼,這個利潤量仍然要按增加了的總資本來計算,這也包含着利潤率的下降。……

  但是很清楚,不經過鬥爭,就不可能發生舊資本這種實際上的貶值,不經過鬥爭,追加資本△C也不可能作為資本執行職能。利潤率不是由於資本的生產過剩所引起的競爭而下降。而是相反,因為利潤率的下降和資本的生產過剩產生於同一些情況,所以現在才會發生競爭鬥爭。原來執行職能的資本家會把他們手中的△C部分或多或少地閒置下來,以便使他們的原資本不致貶值,使它在生產領域中占有的地位不致縮小,或者,他們會使用△C,以便即使自己遭受暫時的損失,也能把追加資本的閒置轉嫁給新的侵入者,轉嫁給他們的競爭者。

  新資本家手中的△C部分,力圖排擠舊資本來取得自己的地位,而且只要它使一部分舊資本閒置下來,強迫舊資本把舊位置讓給它,使舊資本處於部分就業或完全失業的追加資本的地位,這就部分地獲得了成功。

  在任何情況下,一部分舊資本必然會閒置下來,就是說,從其資本屬性來看,就其必須執行資本職能和自行增殖來說,必然會閒置下來。究竟是哪部分會這樣閒置下來,這取決於競爭鬥爭。在一切都順利的時候,正如我們在研究一般利潤率的平均化時已經指出的那樣,競爭實際上表現為資本家階級的兄弟情誼,使他們按照各自的投資比例,共同分配共同的贓物。但是,一旦問題不再是分配利潤,而是分配損失,每一個人就力圖儘量縮小自己的損失量,而把它推給別人。對整個階級來說,損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每個資本家要分擔多少,要分擔到什麼程度,這就取決於力量的大小和狡猾的程度了,在這種情況下,競爭也就變為敵對的兄弟之間的鬥爭了。這時,每個資本家的利益和資本家階級的利益之間的對立就顯示出來了,正如以前這兩種利益的一致性通過競爭在實際上得到實現一樣。

  這種衝突怎樣再得到解決,同資本主義生產的“健康的”運動相適應的關係又怎樣再建立起來呢?解決的方法已經包含在這裡所說的要加以解決的那個衝突的表現本身中。這個方法就是:把在價值上與全部追加資本△C或其一部分相等的資本閒置下來,甚至使它部分地毀滅。雖然,正如我們在說明這種衝突時已經指出的一樣,這種損失決不是均衡地分攤給各個特殊資本,而是這種損失的分攤決定於競爭鬥爭:在競爭鬥爭中,損失將按照特殊的優勢或已經奪得的地盤而極不平均地、以極不相同的形式進行分攤的,結果,一個資本閒置下來,另一個資本被毀滅,第三個資本只受到相對的損失,或者只是暫時地貶值,等等。

  但是在任何情況下,平衡都是由於一個或大或小的資本被閒置下來,甚至被毀滅而得到恢復。這會部分地影響到資本的物質實體;這就是說,一部分生產資料即一部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會不執行資本的職能,不起資本的作用;已經開始生產的一部分企業將會停工。雖然就這方面來說,時間會對一切生產資料(土地例外)起侵蝕和毀壞作用,但是在這裡,由於職能停滯,生產資料所受到的實際破壞會大得多。然而這方面的主要影響是:

  這些生產資料不再起生產資料的作用;它們作為生產資料的職能在一個或長或短的時期內會遭到破壞。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0—283頁。

  當我們談到資本主義生產發展過程中利潤率下降的規律時,我們在這裡把利潤理解為剩餘價值總額

  當我們談到資本主義生產發展過程中利潤率下降的規律時,我們在這裡把利潤理解為剩餘價值總額,它首先為產業資本占有,不管以後產業資本要怎樣和借貸資本家(利息所得者)以及地主(地租所得者)瓜分它。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說,利

  潤率可能下降,儘管,比如說,產業利潤同利息相比提高了,或者相反;同樣,儘管地租同產業利潤相比提高了,或者相反,利潤率也可能下降。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522—523頁。

  必然有某些起反作用的影響在發生作用,來阻撓和抵消這個一般規律的作用,使它只有趨勢的性質,因此,我們也就把一般利潤率的下降叫做趨向下降

  如果我們考慮到,同以往的一切時期相比,僅僅最近30年間社會勞動生產力有了巨大的發展;特別是,如果我們考慮到,除了真正的機器,又有大量的固定資本加入社會生產過程的總體,那麼,一向使經濟學家感到麻煩的困難,即說明利潤率下降,就會讓位給相反的困難,即說明這種下降為什麼不是更大、更快。必然有某些起反作用的影響在發生作用,來阻撓和抵消這個一般規律的作用,使它只有趨勢的性質,因此,我們也就把一般利潤率的下降叫做趨向下降。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8頁。

  相對過剩人口的產生,是和表現為利潤率下降的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分不開的,並且由於這種發展而加速

  相對過剩人口的產生,是和表現為利潤率下降的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分不開的,並且由於這種發展而加速。一個國家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越發展,這個國家的相對過剩人口就表現得越明顯。一方面,相對過剩人口又是造成下述情況的原因:許多生產部門中勞動或多或少不完全從屬於資本的現象繼續存在,而且,即使這種現象初看起來和一般發展水平已不相適應,這種現象仍會繼續存在;它也是下述情況造成的結果:可供支配的或被游離的僱傭工人價格低廉和數量眾多,一些生產部門出於其本性而更加強烈地反對由手工勞動轉化為機器勞動。另一方面,出現了新的生產部門,特別是生產奢侈品的部門,這些生產部門把其他生產部門中常常由於不變資本占優勢而被游離的上述相對過剩人口作為基礎,而這些生產部門本身又建立在活勞動要素占優勢的基礎之上,只是逐漸地走其他生產部門所走過的路。在這兩個場合,可變資本在總資本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工資則低於平均水平,結果這些生產部門的剩餘價值率和剩餘價值量都非常高。因為一般利潤率是由各特殊生產部門利潤率的平均化而形成的,所以,造成利潤率下降趨勢的同一些原因,在這裡又會產生一種和這種趨勢相反的對抗力量,或多或少地抵消這種趨勢的作用。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3—264頁。

  一般說來,我們已經看到,引起一般利潤率下降的同一些原因,又會產生反作用,阻礙、延緩並且部分地抵消這種下降一般說來,我們已經看到,引起一般利潤率下降的同一些原因,又會產生反作用,阻礙、延緩並且部分地抵消這種下降。這些原因不會取消這個規律,但是會減弱它的作用。

  否則,不能理解的就不是一般利潤率的下降,反而是這種下降的相對緩慢了。所以,這個規律只是作為一種趨勢發生作用;它的作用,只有在一定情況下,並且經過一個長的時期,才會清楚地顯示出來。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6頁。

  至於發明者,他的利潤在競爭的影響下不斷下降到利潤的一般水平每種新的發明都使產品的交換價值下降,使同樣的勞動量生產出更多的商品。因此,社會之所以獲得利益,並不是由於它獲得更多的交換價值,而是它憑原來的價值獲得了更多的商品。至於發明者,他的利潤在競爭的影響下不斷下降到利潤的一般水平。

  馬克思:《哲學的貧困》(1847年上半年),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32頁。

  利潤率的下降也可以通過建立這樣一些新的生產部門來加以阻止利潤率的下降也可以通過建立這樣一些新的生產部門來加以阻止,在這些部門中,同資本相比需要更多的直接勞動,或者說,勞動生產力即資本生產力還不發達。(也可以通過壟斷。)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1頁。

  

  二 金融資本

  (一)貨幣經營資本

  貨幣在產業資本和商品經營資本的流通過程中所完成的各種純粹技術性的運動,當它們獨立起來,成為一種特殊資本的職能,而這種資本把它們並且只把它們當做自己特有的活動來完成的時候,就把這種資本轉化為貨幣經營資本了

  貨幣在產業資本和現在我們可以補充進來的商品經營資本的流通過程中(因為商品經營資本把產業資本的一部分流通運動當做自己特有的運動承擔起來)所完成的各種純粹技術性的運動,當它們獨立起來,成為一種特殊資本的職能,而這種資本把它們並且只把它們當做自己特有的活動來完成的時候,就把這種資本轉化為貨幣經營資本了。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1頁。

  這些不同的業務,是從貨幣本身的各種規定性中,從貨幣的各種職能中,從而也是資本在貨幣資本形式上必須執行的各種職能中產生的一種特殊的營業出現了,並且因為它作為特殊的營業是替整個階級的貨幣機制服務的,所以它會集中起來,大規模地進行;在這種特殊的營業內部又發生了分工,既分成不同的互相獨立的部門,又在這些部門內部形成了專門設施(龐大的事務所,人數眾多的會計員和出納員,細密的分工)。貨幣的收付、差額的平衡、往來賬的登記、貨幣的保管等等;已經同使這些技術性的業務成為必要的那些行為分開,從而使預付在這些職能上的資本成為貨幣經營資本。

  這些不同的業務——由於它們獨立出來而成為特殊的營業,便產生了貨幣經營業——,是從貨幣本身的各種規定性中,從貨幣的各種職能中,從而也是資本在貨幣資本形式上必須執行的各種職能中產生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3頁。

  貨幣經營者的利潤不過是從剩餘價值中所作的一種扣除貨幣經營者的利潤不過是從剩餘價值中所作的一種扣除,因為他們的活動只與已經實現(即使只是在債權形式上實現)的價值有關。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9頁。

  在正常的貼現業務中,銀行客戶得到的決不是貸款,他得到的是由賣掉的商品換來的貨幣

  在正常的貼現業務中,銀行客戶得到的決不是貸款,既不是資本貸款也不是貨幣貸款,他得到的是由賣掉的商品換來的貨幣。

  恩格斯:《〈資本論〉(第3卷)插話》,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86頁。

  從人類精神的一般勞動的一切新發展中,以及這種新發展通過結合勞動所取得的社會應用中,獲得最大利潤的,大多數都是最無用和最可鄙的貨幣資本家

  經營一個建立在新發明基礎上的工廠所需要的費用,同後來在它的廢墟上,在它的遺骸上出現的企業相比,要大得多。這種現象如此普遍,以致最初的企業家大都遭到破產,而後來用比較便宜的價格得到建築物、機器等等的人才興旺起來。因此,從人類精神的一般勞動的一切新發展中,以及這種新發展通過結合勞動所取得的社會應用中,獲得最大利潤的,大多數都是最無用和最可鄙的貨幣資本家。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9頁。

  (二)借貸資本

  資本家還不能在自己的企業中使用的貨幣資本,會被別人使用,而他從別人那裡得到利息

  隨着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信用制度也同時發展起來。資本家還不能在自己的企業中使用的貨幣資本,會被別人使用,而他從別人那裡得到利息。對他來說,這種貨幣資本是作為特殊意義上的貨幣資本,也就是作為一種與生產資本不同的資本執行着職能。但是它在別人手裡卻作為資本起作用。很明顯,當剩餘價值的實現更加頻繁,剩餘價值生產的規模更加擴大時,新的貨幣資本即作為資本的貨幣投入貨幣市場的比例也會增加,其中至少有一大部分會重新被吸收來擴大生產。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6頁。

  雖然貨幣在流通中或多或少地要經過各種人之手,但大量的流通貨幣卻屬於以銀行等形式組織和積聚的貨幣資本部門如果站在商品生產者背後的是一個貨幣資本家,這個貨幣資本家又把貨幣資本(這個字最精確的含義就是貨幣形式的資本價值)預付給產業資本家,那麼,這種貨幣的真正復歸點就是這個貨幣資本家的錢袋。這樣,雖然貨幣在流通中或多或少地要經過各種人之手,但大量的流通貨幣卻屬於以銀行等形式組織和積聚的貨幣資本部門。這個部門預付資本的方法,規定資本要不斷以貨幣形式最後流回到它那裡,雖然這種回流還要以產業資本再轉化為貨幣資本作為中介。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9頁。

  貸出者是把貨幣作為資本貸出的

  貨幣作為資本貸放——以在一定時期以後流回為條件而放出貨幣——要有一個前提:

  貨幣實際上會當做資本使用,實際上會流回到它的起點。因此,貨幣作為資本進行的現實的循環運動,就是借入者必須把貨幣償還給貸出者的那種法律上的交易的前提。如果借入者不把這個貨幣作為資本來使用,那是他的事情。貸出者是把貨幣作為資本貸出的,而作為資本,它必須執行資本的職能,包括貨幣資本的循環,直到它以貨幣形式流回到它的起點。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1頁。

  貸出的貨幣的使用價值

  貸出的貨幣的使用價值是:能夠作為資本執行職能,並且作為資本在平均條件下生產平均利潤。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4頁。

  這全部交易發生在兩類資本家之間,即貨幣資本家和產業資本家或商業資本家之間

  貸出者和借入者雙方都是把同一貨幣額作為資本支出的。但它只有在後者手中才執行資本的職能。同一貨幣額作為資本對兩個人來說取得了雙重的存在,這並不會使利潤增加一倍。它所以能對雙方都作為資本執行職能,只是由於利潤的分割。其中歸貸出者的部分叫作利息。

  按照前提,這全部交易發生在兩類資本家之間,即貨幣資本家和產業資本家或商業資本家之間。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5—396頁。

  利潤的一部分轉化為產業利潤,是由利潤的另一部分轉化為利息引起的

  利潤的一部分轉化為產業利潤,正如我們看到的,是由利潤的另一部分轉化為利息引起的。與利潤的一部分相適應的是資本的社會形式,即資本是所有權;與利潤的另一部分相適應的是資本的經濟職能,即資本在勞動過程中的職能,不過這種職能已擺脫並抽掉了使資本得以執行這種職能的社會形式,即對立形式。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50頁。

  利息的最低界限完全無法規定

  因為利息只是利潤的一部分,按照我們以上的前提,這個部分要由產業資本家支付給貨幣資本家,所以,利潤本身表現為利息的最高界限,達到這個最高界限,歸執行職能的資本家的部分就會=0。撇開利息事實上可能大於利潤,因而不能用利潤支付的個別情況不說,我們也許還可以把全部利潤減去其中可以歸結為監督工資的部分(這部分我們以後加以說明)的餘額,看作是利息的最高界限。利息的最低界限則完全無法規定。它可以下降到任何程度。不過這時候,總會出現起反作用的情況,使它提高到這個相對的最低限度以上。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1頁。

  必須把平均利潤率看成是利息的有最後決定作用的最高界限不管怎樣,必須把平均利潤率看成是利息的有最後決定作用的最高界限。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3頁。

  利息率在危機期間達到最高水平,因為這時人們不得不以任何代價借錢來應付支付的需要

  利息率在危機期間達到最高水平,因為這時人們不得不以任何代價借錢來應付支付的需要。同時,由於和利息的提高相適應的是有價證券價格的降低,這對那些擁有可供支配的貨幣資本的人來說,是一個極好的機會,可以按異常低廉的價格,把這種有息證券搶到手,而這種有息證券,在正常的情況下,只要利息率重新下降,就必然會至少回升到它們的平均價格。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4—405頁。

  只有資本家分為貨幣資本家和產業資本家,才使一部分利潤轉化為利息

  事實上,只有資本家分為貨幣資本家和產業資本家,才使一部分利潤轉化為利息,一般地說,才產生出利息的範疇;並且,只有這兩類資本家之間的競爭,才產生出利息率。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5頁。

  總利潤的一部分轉化為利息形式,就會使它的另一部分轉化為企業主收入

  總利潤的一部分轉化為利息形式,就會使它的另一部分轉化為企業主收入。一旦利息作為獨特的範疇存在,企業主收入事實上就只是總利潤超過利息的餘額所採取的對立形式。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2頁。

  生息資本的形式造成這樣的結果:每一個確定的和有規則的貨幣收入都表現為資本的利息,而不論這種收入是不是由一個資本生出生息資本的形式造成這樣的結果:每一個確定的和有規則的貨幣收入都表現為資本的利息,而不論這種收入是不是由一個資本生出。貨幣收入首先轉化為利息,有了利息,然後得出產生這個貨幣收入的資本。同樣,有了生息資本,每個價值額只要不作為收入花掉,都會表現為資本,也就是都會表現為本金,而同它能夠生出的可能的或現實的利息相對立。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6頁。

  借貸資本起初總是以貨幣形式存在,後來卻作為貨幣索取權而存在借貸資本起初總是以貨幣形式存在,後來卻作為貨幣索取權而存在,因為它原來藉以存在的貨幣,現在已經以現實貨幣的形式處於借款人手中。對貸放人來說,它已經轉化為貨幣索取權,轉化為所有權證書了。因此,同一數額的現實貨幣,可以代表數額極不相同的貨幣資本。如果我們考察已經發展的信用制度的一般形式,那麼,單純的貨幣,不管是代表已經實現的資本,還是代表已經實現的收入,都會通過單純的貸出行為,通過貨幣到存款的轉化,而變為借貸資本。存款對存款人來說是貨幣資本。但在銀行家手中,它可以只是可能的貨幣資本,現在它是閒放在銀行家的保險柜裡,而不是閒放在它的所有者的保險柜裡。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6—577頁。

  隨着大工業的發展,出現在市場上的貨幣資本,會越來越不由個別的資本家來代表

  在貨幣市場上,互相對立的只是兩個範疇:買者和賣者,需求和供給。一方面是借款的資本家階級,另一方面是貸款的資本家階級。商品具有同一形式——貨幣。資本因投在特殊生產領域或流通領域而具有的一切特殊形態,在這裡都消失了。在這裡,資本是存在於獨立的交換價值即貨幣的差別的彼此等同的形態上。特殊領域之間的競爭在這裡停止了;它們全體一起作為借款人出現,資本則以這樣一個形式與它們全體相對立,在這個形式上,按怎樣的方式使用的問題對資本來說還是無關緊要的事。如果說生產資本只是在特殊領域之間的運動和競爭中把自己表現為整個階級共有的資本,那末,資本在這裡現實地有力地在對資本的需求中表現為整個階級共有的資本。另一方面,貨幣資本(貨幣市場上的資本)也實際具有這樣一個形態,在這個形態上,它是作為共同的要素,而不問它的特殊使用方式如何,根據每個特殊領域的生產需要,被分配在不同領域之間,被分配在資本家階級之間。並且,隨着大工業的發展,出現在市場上的貨幣資本,會越來越不由個別的資本家來代表,即越來越不由市場上現有資本的這個部分或那個部分的所有者來代表,而是由把它集中起來,組織起來,並且以完全不同於實際生產的方式把它控制起來的銀行家來代表。因此,就需求的形式來說,和貨幣資本相對立的是整個階級的力量;但就供給來說,這個資本整個地表現為借貸資本,表現為集中在少數蓄水池裡的全社會的借貸資本。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14—515頁。

  

  銀行家成了貨幣資本的總管理人

  銀行家把借貸貨幣資本大量集中在自己手中,以致與產業資本家和商業資本家相對立的,不是單個的貸出者,而是作為所有貸出者的代表的銀行家。銀行家成了貨幣資本的總管理人。另一方面,由於他們為整個商業界而借款,他們也把借入者集中起來,與所有貸出者相對立。銀行一方面代表貨幣資本的集中,貸出者的集中,另一方面代表借入者的集中。銀行的利潤一般地說在於:它們借入時的利息率低於貸出時的利息率。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3頁。

  用國家的名義裝飾起來的大銀行,從一產生起就只不過是私人投機家的公司

  用國家的名義裝飾起來的大銀行,從一產生起就只不過是私人投機家的公司,它們支持政府,依靠取得的特權能夠把貨幣貸給政府。因此,國債積累的最準確的尺度就是這些銀行的股票的不斷漲價,這些銀行的充分發展是從英格蘭銀行的創立(1694年)開始的。

  英格蘭銀行開始營業的第一筆生意,就是以8%的利率貸款給政府;同時它由議會授權用同一資本鑄造貨幣,這同一資本又以銀行券的形式貸給公眾。它可以用這些銀行券來辦理期票貼現、發放貨物抵押貸款、購買貴金屬。過了不久,這些由銀行自己製造的信用貨幣又變成了鑄幣,英格蘭銀行用這些鑄幣貸款給國家並代國家支付公債利息。它一隻手拿出去,另一隻手拿更多的進來,這還不夠;當它拿進來時,它仍然是國民的永遠債權人,直到最後一個銅板付清為止。它逐漸成了國家的貴金屬必然貯藏所和全部商業信用的重心。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65頁。

  任何想迅速地、恆久地降低利率的企圖,都必然要遭到失敗我認為,任何想迅速地、恆久地降低利率的企圖,都必然要遭到失敗,因為在每一次革命爆發和營業停滯的時期,那些暫時手頭拮据、處境困難,也就是說一時不寬裕的人對於高利貸和信貸的需求不斷增加。即使算做借款的實際報酬的那一部分利率可以藉助於大量資本而減少,作為償還貸款的保險的那一部分利率也仍然存在,而且恰恰在危機時期會大大地增長。在任何革命時期,即使政府不以0.25或0.5厘而以5厘的利率貸款給商人,商人們也會對政府感激不盡。請參看1848年的情況、信貸銀行等等。但是,國家以及每個大的集中的國家銀行,在它還沒有在一切地方直到最偏僻的角落都設立自己的分支機構,而它的職員又沒有獲得豐富的商業經驗時,只能貸款給大商業,否則它貸款出去就會一無所得。而小商業又不能同大商業一樣,把自己的商品抵押給銀行。這樣一來,任何降低政府貸款利息的做法所導致的最直接的結果,都是大商人利潤的增加和這個階級的普遍上升。

  小商業被迫和過去一樣只好求助於中間商人,中間商人從政府手裡以0.5厘的利息借到貸款,再以5—10厘的利息貸出去。這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小商業拿不出保證品,拿不出抵押品。因此,從這方面看,結果也是提高大資產階級——間接造成一個大高利貸階級即次一級的銀行家。

  恩格斯:《恩格斯致馬克思》(1851年8月11日前後),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85—86頁。

  想把生息資本看做資本的主要形式,並且想把信貸制度的特殊應用,利息的表面上的廢除,變為社會改造的基礎,這就完全是小市民的幻想了

  信貸制度,正像它在18世紀初以及後來又在19世紀初在英國促進了財產從一個階級手中轉到另一個階級手中一樣,在一定的經濟和政治條件下能加速工人階級的解放,這是毫無疑問的,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想把生息資本看做資本的主要形式,並且想把信貸制度的特殊應用,利息的表面上的廢除,變為社會改造的基礎,這就完全是小市民的幻想了。

  馬克思:《論蒲魯東》(1865年1月24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頁。

  高利貸資本作為生息資本的具有特徵的形式,是同小生產,自耕農和小手工業主占優勢的情況相適應的

  高利貸資本作為生息資本的具有特徵的形式,是同小生產,自耕農和小手工業主占優勢的情況相適應的。在發達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勞動條件和勞動產品是作為資本同工人相對立的,工人無須作為生產者借錢。如果他借錢,例如到當鋪去,那是為了個人生活的需要。但是,當勞動者實際上或名義上是他的勞動條件和產品的所有者時,他卻會作為生產者同貨幣貸放者的資本發生關係,這種資本作為高利貸資本和他相對立。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2—673頁。

  高利貸者直接占有他人勞動以增加他的資本的價值,就這一點而言,他的行為和資本家一樣

  高利貸者直接占有他人勞動以增加他的資本的價值,就這一點而言,他的行為和資本家一樣。但這是在使實際生產者成為他的債務人,而不是使他成為把自己的勞動出賣給資本家的賣者那樣一種形式上進行的。這種形式加強對生產者的剝削,使剝削達到頂點,根本不會隨着採用資本主義生產——雖然起初勞動還只是在形式上從屬於資本——而保證提高勞動生產率,並向特殊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相反,這是這樣一種形式,這種形式使勞動成為沒有成效的勞動,把它置於最不利的經濟條件下,並且把沒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剝削同擁有勞動工具的獨立小私有者的生產方式結合起來,但又沒有後一生產方式在[社會]不發達狀況時期的那種優越性。在這裡實際上生產資料不再屬於生產者,但是名義上從屬於生產者,生產方式以小獨立經濟的同樣關係的形式,不過只是已被破壞的關係的形式保存下來。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32頁。

  高利貸有兩種作用

  高利貸有兩種作用:第一,總的說來,它形成獨立的貨幣財產,第二,它把勞動條件占為己有,也就是說,使舊勞動條件的所有者破產;因此,它對形成產業資本的前提是一個有力的手段,對生產條件和生產者的分離是一個有力的因素。它完全和商人一樣。二者有共同點:都會形成獨立的貨幣財產,也就是說,以貨幣要求權的形式把年剩餘勞動的一部分,勞動條件的一部分,以及年勞動積累的一部分,積累在自己手裡。他們實際掌握的貨幣,只是既構成常年的和每年積累的貯藏貨幣的一小部分,又構成流動資本的一小部分。說在他們那裡形成貨幣財產,就是說年產品和年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會落到他們手裡,並且不是以實物形式而是以貨幣這種轉化形式支付給他們。因此,只要貨幣不是作為現金能動地流通,不是處於運動之中,貨幣就積累在他們手裡,流通貨幣的蓄水池也部分地掌握在他們手裡,對產品的要求權更是掌握在和積累在他們手裡,不過這種要求權是對已轉化為貨幣的商品的要求權,是貨幣要求權。高利貸,一方面是封建財富和封建所有制的破壞者,另一方面是小資產階級的、小農民的生產的破壞者,總之,是生產者仍然表現為自己的生產資料所有者的一切形式的破壞者。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88—589頁。

  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其他條件已經具備的時代,高利貸才表現為形成新生產方式的一種手段

  在亞洲的各種[社會]形式下,高利貸能夠長期延續,這只是造成經濟的衰落和政治的腐敗,但沒有造成[現存的生產方式]真正解體。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其他條件——自由勞動,世界市場,舊的社會聯繫的瓦解,勞動在一定階段上的發展,科學的發展等等——已經具備的時代,高利貸才表現為形成新生產方式的一種手段,同時又表現為使封建主,反資產階級要素的支柱遭到毀滅,使小工業、小農業等等遭到破壞的手段,總之,表現為把作為資本的勞動條件集中起來的手段。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90頁。

  (三)股份資本

  由股份公司經營的資本主義生產,已經不再是私人生產,而是由許多人聯合負責的生產

  據我所知,資本主義生產是一種社會形式,是一個經濟階段,而資本主義私人生產則是在這個階段內這樣或那樣表現出來的現象。但是究竟什麼是資本主義私人生產呢?那是由單個企業家所經營的生產,可是這種生產已經越來越成為例外了。由股份公司經營的資本主義生產,已經不再是私人生產,而是由許多人聯合負責的生產。如果我們從股份公司進而來看那支配着和壟斷着整個工業部門的托拉斯,那麼,那裡不僅沒有了私人生產,而且也沒有了無計劃性。

  恩格斯:《1891年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批判》(1891年6月18日—29日之間),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0頁。

  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歷時較長範圍較廣的事業,要求為較長的時間預付較大量的貨幣資本

  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歷時較長範圍較廣的事業,要求為較長的時間預付較大量的貨幣資本。所以,這一類領域裡的生產取決於單個資本家擁有的貨幣資本的界限。這個限制被信用制度和與此相連的聯合經營(例如股份公司)打破了。因此,貨幣市場的混亂會使這類企業陷於停頓,而這類企業反過來也會引起貨幣市場的混亂。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6頁。

  傅立葉不朽的功績在於,他預言了這種現代工業形式,把它稱為工業封建主義

  不能否認,把股份公司的形式運用於工業,標誌着現代各國經濟生活中的新時代。一方面,它顯示出過去料想不到的聯合的生產能力,並且使工業企業具有單個資本家力不能及的規模;另一方面,不應當忘記,在股份公司中聯合起來的不是單個人,而是資本。通過這一套做法,所有者變成了股東,即變成了投機家。資本的積聚加速了,其必然結果就是,小資產階級的破產也加速了。某種工業巨頭出現了,他們的權力同他們的責任成反比,因為他們只對他們持有的股票負責,而支配的卻是公司的全部資本。他們形成一個比較固定的集團,而大多數股東卻不斷變更。工業巨頭依靠公司的影響和財富,能夠收買個別不安分的成員。在寡頭董事會之下,有一個由從事實際工作的公司管理人員和代理人組成的官僚集團,他們直接管理着大批數量日益增加的普通僱傭工人。隨着僱傭工人的資本數量的增加,工人的依賴程度和孤立無援的程度也相應地加深,但是隨着代表這種資本的人數的減少,他們也越來越具有危險性。傅立葉不朽的功績在於,他預言了這種現代工業形式,把它稱為工業封建主義。毫無疑問,伊薩克·貝列拉先生也罷,艾米爾·貝列拉先生也罷,莫爾尼先生也罷,波拿巴先生也罷,都不能發明工業封建主義。在他們以前的時代,也有向工業股份公司提供貸款的銀行。他們發明的是股份銀行,它力圖壟斷私人放債者從前分散的和名目繁多的活動,其指導原則是建立大量的工業企業,不是為了進行生產上的投資,而只是想取得證券投機利潤。他們的這種新思想,就是把工業封建主義變成證券投機的納貢者。

  馬克思:《法國的動產信用公司》(1856年6月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584—585頁。

  至於說到董事們和股東們,他們都知道,前者干預業務管理越少,而後者干預業務監督越少,則對企業就越有利

  鐵路和大部分遠洋輪船的所有者都不是親自經營業務的單個資本家,而是股份公司,公司的業務則是由領工資的雇員,由實際上地位處於工資較高的高級工人地位的職員代為經營。至於說到董事們和股東們,他們都知道,前者干預業務管理越少,而後者干預業務監督越少,則對企業就越有利。鬆懈的而且多半是虛應故事的監督,事實上,是留給企業所有者的惟一職能。由此,我們看到,這些大企業的所有者資本家,實際上沒有別的事可做,只是把半年一期的息票兌換成現款而已。資本家的社會職能在這裡已經轉移給領工資的職員,可資本家還是以股息的形式繼續把這些社會職能的報酬裝進自己的腰包,儘管他已經不執行這些職能了。

  恩格斯:《必要的和多餘的社會階級》(1881年8月初),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35—536頁。

  資本主義生產極度發展的這個結果,是資本再轉化為生產者的財產所必需的過渡點

  在股份公司內,職能已經同資本所有權相分離,因而勞動也已經完全同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和剩餘勞動的所有權相分離。資本主義生產極度發展的這個結果,是資本再轉化為生產者的財產所必需的過渡點,不過這種財產不再是各個互相分離的生產者的私有財產,而是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財產,即直接的社會財產。另一方面,這是再生產過程中所有那些直到今天還和資本所有權結合在一起的職能轉化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單純職能,轉化為社會職能的過渡點。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5頁。

  在股份制度內,已經存在着社會生產資料藉以表現為個人財產的舊形式的對立面

  在股份制度內,已經存在着社會生產資料藉以表現為個人財產的舊形式的對立面;但是,這種向股份形式的轉化本身,還是局限在資本主義界限之內;因此,這種轉化並沒有克服財富作為社會財富的性質和作為私人財富的性質之間的對立,而只是在新的形態上發展了這種對立。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8—499頁。

  股票投機是把積蓄不多的人的好像是、而且一部分也實在是自己掙得的錢財裝進大資本家腰包里去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我們目前正處於工商業繁榮昌盛的時候,——這個我們,指的是官方的英國,指的是大資本家們。市場上資本充斥,在到處尋找有利可圖的投資場所;為了使人類受惠和使企業主發財而設立的招搖撞騙的公司,有如雨後春筍。看來目前最時興的是採礦、開採瀝青、在大城市興辦鐵軌馬車、設立冶金工廠;有人登廣告出售在伏爾加流域和新墨西哥的礦場;有人在薩瓦、汝拉、漢諾威等地收買瀝青礦;據稱里斯本和布宜諾斯艾利斯正在敷設鐵軌馬車道,如此等等。所有這些股份公司,不言而喻,只有一個目的——把股票行市高抬一時,以便企業主們能夠有利地推銷他們的股票,至於股東們將來怎麼樣,那他們是不放在心上的:“我們死後哪怕洪水滔天!”過三四年,所有這些招搖撞騙的公司就會有六分之五連同上了當的股東們的錢一起消失得無影無蹤。把積蓄投給這些“資本雄厚、財源茂盛”的企業的,一向主要是積蓄不多的人,而且他們這樣做總是恰恰在股票行市被哄抬到頂點的時候,——他們這是活該。股票投機是把積蓄不多的人的好像是、而且一部分也實在是自己掙得的錢財裝進大資本家腰包里去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在這種情況下,甚至最笨的傻瓜也會看得很清楚,在目前的社會制度下,根本不可能有所謂“用自己的勞動獲得的”資本,相反地,一切現有資本都不過是無償攫取來的他人勞動的產品。

  恩格斯:《論英國濫設企業騙財的現象》(1871年11月4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96—497頁。

  法國工業企業幾乎普遍變為股份公司的一些很有意思的情況他[1]還告訴了我關於法國工業企業幾乎普遍變為股份公司的一些很有意思的情況。

  第一,帝國時代的立法促進了這一點。第二,法國人不喜歡企業家的活動,寧願儘可能過食利者的生活。因此,這種形式的企業自然是求之不得的。

  馬克思:《馬克思致恩格斯》(1877年7月23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53頁。

  

  (四)虛擬資本

  人們把虛擬資本的形成叫作資本化

  人們把虛擬資本的形成叫作資本化。人們把每一個有規則的會反覆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來計算,把它算做是按這個利息率貸出的一個資本會提供的收益,這樣就把這個收入資本化了;例如,在年收入=100鎊,利息率=5%時,100鎊就是2000鎊的年利息,這鎊現在就被看成是每年取得100鎊的法定所有權證書的資本價值。對這個所有權證書的買者來說,這100鎊年收入實際代表他所投資本的5%的利息。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8—529頁。

  只要這種證券的貶值或增值同它們所代表的現實資本的價值變動無關,一國的財富在這種貶值或增值以後,和在此以前是一樣的只要這種證券的貶值或增值同它們所代表的現實資本的價值變動無關,一國的財富在這種貶值或增值以後,和在此以前是一樣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1頁。

  這種“貨幣資本”的最大部分純粹是虛擬的

  隨着生息資本和信用制度的發展,一切資本好像都會增加一倍,有時甚至增加兩倍,因為有各種方式使同一資本,甚至同一債權在各種不同的人手裡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出現。

  這種“貨幣資本”的最大部分純粹是虛擬的。全部存款,除了準備金外,只不過是銀行家賬上的結存款項,但它們從來不是作為現金保存在那裡。如果存款用在轉賬業務上,它們就會在銀行家把它們貸出以後,對銀行家執行資本的職能。銀行家彼此之間通過結算的辦法,來互相償付他們對這種已經不存在的存款的支取憑證。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3—534頁。

  所有這些東西,都不是實際的資本,也都不是資本的組成部分,並且本身也不是價值

  如果這是國債券,那就只是對它的買者來說是資本;它代表着買者支付的購買價格,代表着他投在國債券上的資本;它本身不是資本,而只是債權。如果這是地產抵押單,那它就只是有權獲得未來地租的憑證。如果這是股票,那它就只是有權取得未來剩餘價值的所有權證書。所有這些東西,都不是實際的資本,也都不是資本的組成部分,並且本身也不是價值。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頁。

  (五)保險

  保險公司把單個資本家的損失在資本家階級中間分配保險公司把單個資本家的損失在資本家階級中間分配。儘管如此,就社會總資本考察,這樣平均化的損失仍然是損失。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5頁。

  保險必須由剩餘價值補償,是剩餘價值的一種扣除保險必須由剩餘價值補償,是剩餘價值的一種扣除。或者,從整個社會的觀點來看,必須不斷地有超額生產,也就是說,生產規模必須按大於單純補償和再生產現有財富所必要的規模——完全撇開人口的增長不說——,以便掌握一批生產資料,來彌補偶然事件和自然力所造成的異乎尋常的破壞。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8頁。

  保險費以一部分剩餘價值支付

  代替每個資本家自行保險的是,他用[總]資本的一定部分專門擔負這項業務,這樣,就更可靠、更便宜地取得相同的結果。保險費以一部分剩餘價值支付;剩餘價值在資本家之間的分配和剩餘價值的保險,跟剩餘價值的來源和數量無關。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94頁。

  為了對偶然事故提供保險,一定量的剩餘勞動是必要的為了對偶然事故提供保險,為了保證再生產過程的必要的、同需要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相適應的累進的擴大(從資本主義觀點來說叫作積累),一定量的剩餘勞動是必要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7頁。

  風險較大的部門要支付較高的保險費,但會從它們的商品的價格中得到補償

  那些要冒較大風險的投資,例如航運業的投資,也會靠加價得到補償。一旦資本主義生產發展起來並且與此同時保險事業發展起來,風險對一切生產部門來說實際上都一樣了(見柯貝特的着作);風險較大的部門要支付較高的保險費,但會從它們的商品的價格中得到補償。這一切在實際上可以歸結為:每一種可以使某一投資獲利較少而使另一投資獲利較多的情況——在一定限度內所有投資都被看作是同樣必要的——,都會被作為永遠有效的補償理由加入計算,用不着總是要重新靠競爭活動來證明這個動機或計算因素的合理性。資本家只是忘記了——或者不如說沒有看到,因為競爭沒有向他表明這一點——,他們在互相計算不同生產部門的商品價格時彼此提出的這一切補償理由,只是基於這樣一點:所有資本家都按照他們資本的比例,對共同的掠奪物即全部剩餘價值,擁有同樣大的權益。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2—233頁。

  為了補償資本在總過程的形態變化中遇到貶值的危險,資本本身要給自己支付平均的保險費

  經濟學家們認為在決定利潤方面起作用的風險,——這種風險顯然在決定剩餘收益方面不起任何作用,因為剩餘價值的創造,不會由於資本在實現這種剩餘價值時遇到風險而有所增加和成為可能,——就是資本不能通過流通的各個階段或停滯在其中某一階段的那種危險。

  我們已經看到,剩餘收益屬於生產費用,如果不是屬於資本的生產費用,就是屬於產品的生產費用。對資本來說,實現這種剩餘收益或實現其一部分的必要性,是作為外部壓力從兩方面強加給它的。當利息和利潤互相分開,從而工業資本家必須支付利息時,一部分剩餘收益就是在資本費用這個意義上的生產費用,就是說,它本身屬於資本的開支。另一方面,為了補償資本在總過程的形態變化中遇到貶值的危險,資本本身要給自己支付平均的保險費。對資本來說,一部分剩餘收益只不過是為它賺更多的錢而冒的風險所作的補償,在這種風險中原有的價值本身可能喪失。在這種形式下,剩餘收益的實現對資本來說表現為保證資本再生產所不可缺少的東西。當然,這兩種關係都不決定剩餘價值,而是使剩餘價值的創造表現為資本的外在必要性,不僅表現為它的致富欲望的滿足。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頁。

  一位國家統計師證實,至少有十分之一的人壽保險公司已經破產一位國家統計師寫的一本致格萊斯頓先生的小冊子證實,至少有十分之一的人壽保險公司(所有公司共擁有名義資本一億英鎊)已經破產,它們的價值甚至還抵不上他們印刷廣告的紙張費。

  馬克思:《馬克思致恩格斯》(1869年3月2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49頁。

  (六)信用

  正是信用促使每個生產領域不是按照這個領域的資本家自有資本的數額,而是按照他們生產的需要,去支配整個資本家階級的資本正是信用促使每個生產領域不是按照這個領域的資本家自有資本的數額,而是按照他們生產的需要,去支配整個資本家階級的資本,——而在競爭中單個資本對於別的資本來說是獨立地出現的。這種信用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結果,又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條件,這樣我們就看到了從各資本的競爭巧妙地過渡到作為信用的資本。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33頁。

  信用為單個資本家或被當做資本家的人,提供在一定界限內絕對支配他人的資本,他人的財產,從而他人的勞動的權利信用為單個資本家或被當做資本家的人,提供在一定界限內絕對支配他人的資本,他人的財產,從而他人的勞動的權利。對社會資本而不是對自己的資本的支配權,使他取得了對社會勞動的支配權。因此,一個人實際擁有的或公眾認為他擁有的資本本身,只是成為信用這個上層建築的基礎。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7—498頁。

  信用制度加速了生產力的物質上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信用制度加速了生產力的物質上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使這二者作為新生產形式的物質基礎發展到一定的高度,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使命。同時,信用加速了這種矛盾的暴力的爆發,即危機,因而促進了舊生產方式解體的各要素。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0頁。

  商業信用,即從事再生產的資本家互相提供的信用我們首先分析商業信用,即從事再生產的資本家互相提供的信用。這是信用制度的基礎。它的代表是匯票,是一種有一定支付期限的債券,是一種延期支付的證書。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2頁。

  信用制度和銀行制度揚棄了資本的私人性質

  信用制度和銀行制度把社會上一切可用的、甚至可能的、尚未積極發揮作用的資本交給產業資本家和商業資本家支配,以致這個資本的貸放者和使用者,都不是這個資本的所有者或生產者。因此,信用制度和銀行制度揚棄了資本的私人性質,從而自在地,但也僅僅是自在地包含着資本本身的揚棄。銀行制度從私人資本家和高利貸者手中奪走了資本的分配這樣一種特殊營業,這樣一種社會職能。但是這樣一來,銀行和信用同時又成了使資本主義生產超出它本身界限的最有力的手段,也是引起危機和欺詐行為的一種最有效的工具。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6頁。

  信用是建立在對下列事實的確信上的:資本將繼續剝削僱傭勞動,資產階級將繼續剝削無產階級,大資產階級將繼續剝削小資產階級信用是建立在對下列事實的確信上的:資本將繼續剝削僱傭勞動,資產階級將繼續剝削無產階級,大資產階級將繼續剝削小資產階級。

  馬克思:《資產階級和反革命》(1848年12月29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36—137頁。

  公共信用是以確信國家聽憑猶太人金融家剝削為基礎的公共信用是以確信國家聽憑猶太人金融家剝削為基礎的。但是舊的國家已經消失了,而革命反對的首先是金融貴族。

  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1849年底—1850年3月底和1850年10月—11月1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頁。

  無產階級的起義,就是消滅資產階級的信用

  既然私人信用是以確信在整個資產階級生產關係範圍內的資產階級生產、資產階級制度沒有受到侵犯並且不可侵犯為基礎的,那麼這種已經使資產階級生產的基礎,即無產階級在經濟上受奴役的狀態受到威脅的革命,以盧森堡宮的斯芬克斯[2]去向交易所對抗的革命,又該產生什麼影響呢?無產階級的起義,就是消滅資產階級的信用,因為它意味着消滅資產階級生產及其制度。公共信用和私人信用是表明革命強度的經濟溫度計。這種信用降低到什麼程度,革命的熱度和革命的創造力就增長到什麼程度。

  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1849年底—1850年3月底和1850年10月—11月1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92頁。

  對資產者,尤其是對小資產者說來,信用卻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信用!除了逐周借錢或向當鋪借錢以外,工人還需要什麼信用呢?不管工人借錢是無償的,還是有息的,甚至是當鋪的高利貸,對工人說來難道有什麼了不起的差別嗎?如果一般說來工人由此得到一點好處,因而勞動力的生產費用變得便宜些,那麼勞動力的價格難道不是必然會下降嗎?但是,對資產者,尤其是對小資產者說來,信用卻是一個重要的問題,而如果能夠隨時得到信用,並且還是無息信用,這對小資產者來說尤其是一件美事。

  恩格斯:《論住宅問題》(1872年5月—1873年1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70頁。

  把危機解釋為濫用信用,就等於把危機解釋為資本流通的表現形式在信用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自己創造出適合於生產過程規模的、縮短流通過程的必要形式,而由這種生產方式同時形成的世界市場,有助於在每個個別場合把這種形式的作用掩蓋起來,並且為這種形式的擴大提供非常廣闊的餘地。把危機解釋為濫用信用,就等於把危機解釋為資本流通的表現形式。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1864年),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92頁。

  在生產規模不變或者生產擴大程度不變時,只要這個昂貴的流通機器的費用減少,社會勞動的生產力就會提高

  每年耗費在金銀這種流通工具的生產上的勞動力和社會生產資料的總量,對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總之,對於以商品生產為基礎的生產方式來說,是一項巨大的非生產費用。

  這種非生產費用,會相應地使一定量可能的追加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即一定量實際財富,不能供社會利用。在生產規模不變或者生產擴大程度不變時,只要這個昂貴的流通機器的費用減少,社會勞動的生產力就會提高。所以,只要那些和信用制度一起發展的輔助工具發生這種作用,它們就會直接增加資本主義的財富,這或者是因為大部分社會生產過程和勞動過程因此會在沒有實在的貨幣的參與下完成,或者是因為實際執行職能的貨幣量的作用能力會提高。

  這樣也就解決了一個毫無意義的問題,即資本主義生產按它現在的規模,沒有信用制度(甚至只是從這個觀點來看),只有金屬流通,能否存在。顯然,不能存在。相反,它會受到貴金屬生產的規模的限制。另一方面,我們對於信用制度在它提供貨幣資本或使貨幣資本發生作用時所具有的生產力,也不應該有任何神秘的觀念。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2—383頁。

  通過信用,貨幣以三種方式得到節約

  一項主要的流通費用,就是貨幣本身,因為貨幣自身具有價值。通過信用,貨幣以三種方式得到節約。

  相當大的一部分交易完全用不着貨幣。

  流通手段的流通加速了。這一點,和第2點中要說的,有部分共同之處。一方面,這種加速是技術性的;也就是說,在現實的、對消費起中介作用的商品流轉額保持不變時,較小量的貨幣或貨幣符號,可以完成同樣的服務。這是同銀行業務的技術聯繫在一起的。另一方面,信用又會加速商品形態變化的速度,從而加速貨幣流通的速度。

  金幣為紙幣所代替。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3—494頁。

  由於信用,流通或商品形態變化的各個階段,進而資本形態變化的各個階段加快了

  由於信用,流通或商品形態變化的各個階段,進而資本形態變化的各個階段加快了,整個再生產過程因而也加快了。(另一方面,信用又使買和賣的行為可以互相分離較長的時間,因而成為投機的基礎。)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4頁。

  銀行家提供的信用,可以採取不同的形式

  貸放(這裡我們只考察真正的商業信用)是通過票據的貼現——使票據在到期以前轉化成貨幣——來進行的,是通過不同形式的貸款,即以個人信用為基礎的直接貸款,以有息證券、國債券、各種股票作抵押的貸款,特別是以提單、棧單及其他各種證明商品所有權的憑證作抵押的貸款來進行的,是通過存款透支等等來進行的。

  銀行家提供的信用,可以採取不同的形式,例如:向其他銀行簽發匯票、支票,開立同樣的信用賬戶,最後,對擁有鈔票發行權的銀行來說,是發行本行的銀行券。銀行券無非是向銀行家簽發的、持票人隨時可以兌現的、由銀行家用來代替私人匯票的一種匯票。

  最後這一種信用形式在外行人看來特別令人注目和重要,首先因為這種信用貨幣會由單純的商業流通進入一般的流通,並在那裡作為貨幣執行職能;還因為在大多數國家裡,發行銀行券的主要銀行,作為國家銀行和私人銀行之間的奇特的混合物,事實上有國家的信用作為後盾,它們的銀行券在不同程度上是合法的支付手段;因為在這裡可以明顯看到的是,銀行家經營的是信用本身,而銀行券不過是流通的信用符號。但銀行家也經營一切其他形式的信用,甚至貸放存在他那裡的貨幣現金。實際上,銀行券只形成批發商業的鑄幣,而對銀行來說具有最重要意義的始終是存款。蘇格蘭的銀行提供了最好的證明。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4頁。

  銀行家們的“管理”天才對什麼也不愛惜

  起初“手術刀”(醫學雜誌)舉出證明說:各種商品和食品的偽造和變壞決不只是小商人的罪過,批發商業公司通常也幹這些事情。後來又聽說,西蒂區的“受人尊敬的”公司發行了偽造的船塢倉庫證券。最後是斯特蘭、約翰·保羅爵士和貝茨的私人銀行的大規模預謀的倒閉,同時直接吞沒了寄存的有價證券。最後這件事也教會了貴族要重視西蒂區先生們的“管理”天才,因為銀行“管理”的首先是貴族們的基尼。帕麥斯頓受了損失,克蘭里卡德侯爵受了損失,而納皮爾海軍上將幾乎喪失了自己的全部財產。教會也失去了不少的塵世的福利,因為斯特蘭、保羅和貝茨等先生們特別以自己的虔誠出名,他們有時主持“向多神教徒傳教”的埃克塞特會堂會議,他們是“聖經傳播”協會的主要捐獻人,並且擔任了“罪犯改造協會”的理事。他們的信仰為他們創造了威望。他們的銀行成為信教老爺們和私人團體特別喜歡的銀行。但是,銀行家們的“管理”天才對什麼也不愛惜:

  既不愛惜孤兒寡婦的錢財,也不愛惜水兵們的微小的存款。為什麼不讓他們去支配他們現在正向其伸手的“公款”呢?

  主要是西蒂區改革派機關報的“每日新聞”憂鬱地感嘆道:“現在在我們中間正出現這樣一些預兆,這些預兆表明不用花多少時間,就可以在工業階級中舉出一些非常不道德的行為。”斯特蘭之流的先生們的破產自然造成了公眾對西蒂區私人銀行出納處的“擠兌”。在這以前,這種私人銀行比股份銀行更具有不可比擬的威信。大的私人銀行家已經意識到不能不“公開鼓勵”相互定期檢查寄存在他們那裡的有價證券,也不得不通過“泰晤士報”邀請自己的賬戶來親自檢查他們存放在銀行里的貴重物品。

  馬克思:《消息數則》(1855年6月26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72—373頁。

  這件事實可以作為股份銀行的全部資本完全被行長用於私人投機目的的一個很有趣的例子

  諾森伯蘭和德勒穆地方銀行的全部資金只有60萬英鎊,可是這家銀行還是把大約萬英鎊借給了無償還能力的德溫特鐵廠公司。雖然這家銀行的主要人物,事實上主持銀行一切事務的喬納森·理查遜先生本人並不是德溫特公司的股東,但是他對於這個沒有前途的企業卻極其關心,因為他可以從開採鐵礦的地區收取地租。所以,這件事實可以作為股份銀行的全部資本完全被行長用於私人投機目的的一個很有趣的例子。

  馬克思:《英國的貿易和金融》(1858年9月14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609頁。

  信用制度是資本主義的私人企業逐漸轉化為資本主義的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礎

  信用制度是資本主義的私人企業逐漸轉化為資本主義的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礎,同樣,它又是按或大或小的國家規模逐漸擴大合作企業的手段。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9頁。

  (七)金融機構

  這種競爭往往只有一個目的,即讓握有股票的金融家便於經營交易所業務

  貨幣貿易和商品貿易一分離,它就有了——在生產和商品貿易所決定的一定條件下並在這一範圍內——它自己的發展,它自己的本性所決定的特殊規律和獨特階段。此外,貨幣貿易在這種進一步的發展中擴大到證券貿易,這些證券不僅是國家證券,而且也包括工業和運輸業的股票,因而總的說來支配着貨幣貿易的生產,有一部分就為貨幣貿易所直接支配,這樣貨幣貿易對於生產的反作用就變得更為厲害而複雜了。金融家是鐵路、礦山、鋼鐵廠等的所有者。這些生產資料獲得了雙重的性質:它們的經營時而應當適合於直接生產的利益,時而應當適合於股東(就他們同時是金融家而言)的需要。關於這一點,最明顯的例證,就是北美的鐵路。這些鐵路的經營完全取決於傑·古耳德、萬德比爾特這樣一些人當前的交易所業務——這種業務同某條特定的鐵路及其作為交通工具來經營的利益是完全不相干的。甚至在英國這裡我們也看到過各個鐵路公司為了劃分地盤而進行的長達數十年之久的鬥爭,這種鬥爭耗費了巨額資金,它並不是為了生產和運輸的利益,而完全是由於競爭造成的,這種競爭往往只有一個目的,即讓握有股票的金融家便於經營交易所業務。

  恩格斯:《致康拉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595—596頁。

  交易所的證券投機,在理論上沒有意義,也沒有什麼新東西毫無疑問,交易所的證券投機,在理論上沒有意義,也沒有什麼新東西。全都是爾虞我詐,弄虛作假,除了形式而外,不用說,是不會有任何改變的。

  恩格斯:《恩格斯致馬克思》(1868年4月17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60頁。

  這種信用民主化不僅要使國家的某些地區,而是要使整個國家成為一個賭窟,以便對它大量地進行欺詐

  施泰恩·蓋沙特的“簡單的”民主,也就是伊薩克·貝列拉稱之為信用民主化的東西,這種信用民主化不僅要使國家的某些地區,而是要使整個國家成為一個賭窟,以便對它大量地進行欺詐。如果說,在路易—菲力浦時代,寡頭的交易所之狼只是無情地獵取集中在最大的資產階級手中的民族財富,那末,在路易·波拿巴的庇護下,在民主主義的交易所之狼看來,一切都是魚。

  馬克思:《福格特先生》(1860年2月—11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63頁。

  這種賭場同交易所相比,是多麼幼稚的遊戲啊

  這種賭場同交易所相比,是多麼幼稚的遊戲啊!

  馬克思:《馬克思致愛琳娜·馬克思》(1882年5月28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22頁。

  投機的規律是:在發生這類價值變動的情況下,要在加工最少的原料上進行投機

  投機的規律是:在發生這類價值變動的情況下,要在加工最少的原料上進行投機,就是說,在棉布上不如在棉紗上,在棉紗上不如在棉花上。在這裡,價值變化是發生在生產棉花的過程中,而不是發生在棉花作為生產資料,從而作為不變資本執行職能的過程中。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3頁。

  交易所並不是資產者剝削工人的機構,而是他們自己相互剝削的機構

  交易所並不是資產者剝削工人的機構,而是他們自己相互剝削的機構;在交易所里轉手的剩餘價值是已經存在的剩餘價值,是過去剝削工人的產物。只有在這種剝削完成後,剩餘價值才能為交易所里的爾虞我詐效勞。交易所首先只是間接地和我們有關,因為它對於工人所受的資本主義剝削的影響和反作用也只是間接的,通過迂迴曲折的道路實現的。

  要求工人直接關心容克地主、工廠主和小資產者在交易所里受到的盤剝並要求對此表示憤慨,這等於要求工人拿起武器保護這些工人自己的直接剝削者占有從這些工人身上榨取來的剩餘價值。我們敬謝不敏。但是,作為資產階級社會最高貴的成果,作為極端腐化行為的策源地,作為巴拿馬和其他醜聞的溫室,因而也作為積聚資本、瓦解和摧毀資本主義社會中自發的聯繫的最後殘餘以及同時消滅一切傳統的道德觀念並使之轉變為自己的反面的最卓越的手段——作為無比的破壞因素,作為即將爆發的革命的最強有力的加速器——在這種歷史意義上,交易所對我們也有直接的關係。

  恩格斯:《恩格斯致奧古斯特·倍倍爾》(1893年1月24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44—645頁。

  交易所只改變着從工人中已經竊得的剩餘價值的分配您把反對交易所的嚎叫稱作小資產階級的行為,這是很對的。交易所只改變着從工人中已經竊得的剩餘價值的分配,而這種分配是如何進行的,這一點對於工人,作為工人而言,起初也許是根本無所謂的。但交易所朝着集中的方向改變分配,大大加速資本的積聚,因此這是象蒸汽機那樣的革命的因素。

  恩格斯:《恩格斯致愛德華·伯恩施坦》(1883年2月8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27—428頁。

  有些人儘管不是交易所的經紀人,卻貪得無厭地搞證券投機再來談談交易所稅,我們完全用不着去否定交易所的“不道德行為”和詐騙行為,我們甚至可以把它如實地描繪成資本主義贏利的頂峰,在那裡所有權簡直變成了盜竊;不過還應當作出進一步的結論:摧毀現代經濟的這個表現得最清楚的頂峰,絕對不利於無產階級,相反,應當讓它充分地自由發展,以便使最蠢的人也能明白,現代經濟會造成什麼後果。有些人儘管不是交易所的經紀人,卻貪得無厭地搞證券投機,因此必然成為掠奪的犧牲品,我們讓這些人去表示義憤吧。當交易所和“實力雄厚的實業界”互相角斗的時候,當那些也企圖進行證券投機並不可避免地要被搶劫一空的土容克,在剝削階級這三個主要組成部分的互相鬥爭中成為第三方的時候,——那時候,我們就將成為第四方:歡笑的一方。

  恩格斯:《恩格斯致愛德華·伯恩施坦》(1883年2月10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8頁。

  每一個重大的政治事件的背後,都有交易所和商人這裡人們深知,每一個重大的政治事件的背後,都有交易所和商人;正因為如此,所以嚴格禁止談論這點。這就是新教的資產階級的偽善。

  恩格斯:《致保爾·拉法格》(1894年6月2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46頁。

  

  三 農業與地租

  (一)農業

  像在英國發生的那種大規模盜竊土地的現象,才為大農業開闢了活動場所

  在許多國家中,早在大工業時期以前很久,協作和勞動資料在少數人手中的結合,當應用於農業時,確實使農村居民的生產方式,從而使他們的生活條件和就業手段發生了巨大的、突然的和強烈的革命。但是,這種鬥爭最初與其說是在資本和僱傭勞動之間發生的,不如說是在大土地所有者和小土地所有者之間發生的;另一方面,就勞動者被勞動資料(羊、馬等等)排擠來說,那麼在這裡,直接的暴力行為首先形成工業革命的前提。先是勞動者被趕出土地,然後羊進去了。像在英國發生的那種大規模盜竊土地的現象,才為大農業開闢了活動場所。因此,農業的這個變革一開始就更具有政治革命的外觀。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4—495頁。

  資本主義農業的任何進步,都不僅是掠奪勞動者的技巧的進步,而且是掠奪土地的技巧的進步

  在現代農業中,像在城市工業中一樣,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和勞動量的增大是以勞動力本身的破壞和衰退為代價的。此外,資本主義農業的任何進步,都不僅是掠奪勞動者的技巧的進步,而且是掠奪土地的技巧的進步,在一定時期內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進步,同時也是破壞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進步。一個國家,例如北美合眾國,越是以大工業作為自己發展的基礎,這個破壞過程就越迅速。因此,資本主義生產發展了社會生產過程的技術和結合,只是由於它同時破壞了一切財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9—580頁。

  一旦預付了追加的種子和肥料,那麼,即使對土地進行純粹機械性的耕作,也會對產量的提高發生奇蹟般的作用

  在農業中,不預付追加的種子和肥料,就不可能擴大耕地。但是,一旦預付了追加的種子和肥料,那麼,即使對土地進行純粹機械性的耕作,也會對產量的提高發生奇蹟般的作用。只要原有數量的工人付出更多的勞動量,不必預付新的勞動資料,也可以提高肥力。這又是人對自然的直接作用,這種作用無須新資本的介入,也會成為擴大積累的直接源泉。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7頁。

  一部分農村人口經常準備着轉入城市無產階級或製造業無產階級的隊伍

  資本主義生產一旦占領農業,或者依照它占領農業的程度,對農業工人人口的需求就隨着在農業中執行職能的資本的積累而絕對地減少,而且對人口的這種排斥不像在非農業的產業中那樣,會由於更大規模的吸引而得到補償。因此,一部分農村人口經常準備着轉入城市無產階級或製造業無產階級的隊伍,經常等待着有利於這種轉化的條件。(這裡所說的製造業是指一切非農業的產業。)因此,相對過剩人口的這一源泉是長流不息的。但是,它不斷地流向城市是以農村本身有經常潛在的過剩人口為前提的,這種過剩人口的數量只有在排水渠開放得特別大的時候才能看得到。因此,農業工人的工資被壓到最低限度,他總是有一隻腳陷在需要救濟的泥潭裡。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39—740頁。

  所有這一切相對人口過剩的徵候,都在濟貧所視察員的報告中作為愛爾蘭農業無產階級的苦難列舉出來了

  就業的沒有保障和不穩定,窩工現象的頻繁發生和長期持續——所有這一切相對人口過剩的徵候,都在濟貧所視察員的報告中作為愛爾蘭農業無產階級的苦難列舉出來了。我們記得,在英格蘭農業無產階級中我們已經看到過類似的現象。不過,不同的是,在工業國的英格蘭,工業後備軍是從農村得到補充,而在農業國的愛爾蘭,農業後備軍則是從城市,即被驅逐的農業工人的避難所得到補充。在英格蘭,過剩的農業工人轉化為工廠工人,而在愛爾蘭,被驅逐到城市裡去的農業工人,雖然對城市的工資形成壓力,但仍然是農業工人,並不斷地被送回農村去找活干。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15頁。

  資本主義制度同合理的農業相矛盾

  歷史的教訓(這個教訓從另一角度考察農業時也可以得出)是:資本主義制度同合理的農業相矛盾,或者說,合理的農業同資本主義制度不相容(雖然資本主義制度促進農業技術的發展),合理的農業所需要的,要麼是自食其力的小農的手,要麼是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控制。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頁。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這種進步,首先也是以直接生產者的完全貧困化為代價而取得的

  一方面使農業合理化,從而才使農業有可能按社會化的方式經營,另一方面,把土地所有權變成荒謬的東西,——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巨大功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這種進步,同它的所有其他歷史進步一樣,首先也是以直接生產者的完全貧困化為代價而取得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7頁。

  農業本身的進步,總是表現在不變資本部分同可變資本部分相比的相對的增長上

  一個不容置疑並早已為人所共知的事實是,農業本身的進步,總是表現在不變資本部分同可變資本部分相比的相對的增長上。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60頁。

  經營大農業和採用農業機器,就是使目前自己耕種自己土地的大部分小農的農業勞動變為多餘

  經營大農業和採用農業機器,換句話說,就是使目前自己耕種自己土地的大部分小農的農業勞動變為多餘。要使這些被排擠出田野耕作的人不致沒有工作,或不會被迫湧入城市,必須使他們就在農村中從事工業勞動,而這隻有大規模地、利用蒸汽動力或水力來經營,才能對他們有利。

  恩格斯:《馬爾克》(1882年9月中—12月20日之間),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584頁。

 

  (二)土地所有權和土地所有制

  土地所有權的前提是,一些人壟斷一定量的土地,把它當做排斥其他一切人的、只服從自己私人意志的領域

  土地所有權的前提是,一些人壟斷一定量的土地,把它當做排斥其他一切人的、只服從自己私人意志的領域。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5頁。

  

  一定的人們對土地、礦山和水域等的私有權,使他們能夠攫取、攔截和扣留在這個特殊生產領域即這個特殊投資領域的商品中包含的剩餘價值超過平均利潤的餘額

  一定的人們對土地、礦山和水域等的私有權,使他們能夠攫取、攔截和扣留在這個特殊生產領域即這個特殊投資領域的商品中包含的剩餘價值超過利潤(平均利潤,由一般利潤率決定的利潤)的餘額,並且阻止這個餘額進入形成一般利潤率的總過程。這部分剩餘價值,甚至在每個工業企業中也被攔截,因為不論什麼地方,都要為使用地皮(工廠建築物、作坊等所占的地皮)付地租,因為即使在可以完全自由占用土地的地方,也只有在多少是人口稠密和交通發達的地點才建立工廠。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30—31頁。

  土地所有權使土地所有者能從資本家那裡扣下一部分無酬勞動的這種情況,表現為土地所有權似乎是價值的一個源泉對於自然對象如土地、水、礦山等的私有權,對於這些生產條件即生產的這種自然條件的所有權,不是價值的源泉,因為價值只等於對象化勞動時間;這種所有權也不是超額剩餘價值即無酬勞動中超過利潤所包含的無酬勞動的餘額的源泉。但是,這種所有權是收入的一個源泉。它是一種權利,一種手段,使這一生產條件的所有者能夠在他的所有物作為生產條件加入的生產領域中占有被資本家榨取的無酬勞動的一部分,否則這一部分會作為超過普通利潤的餘額被投進資本總庫中去。這種所有權是一種手段,它能阻止在其餘資本主義生產領域發生這種過程,並且把這個特殊生產領域所生產的剩餘價值扣留在這個領域中,於是剩餘價值現在就在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間進行分配。因此,土地所有權,就像資本一樣,變成了支取無酬勞動、無代價勞動的憑證。在資本上,工人的對象化勞動表現為統治工人的權力,同樣,在土地所有權上,土地所有權使土地所有者能從資本家那裡扣下一部分無酬勞動的這種情況,表現為土地所有權似乎是價值的一個源泉。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39—40頁。

  土地所有權在這裡表現為派生的東西

  從資本主義生產的觀點看來,資本所有權事實上是作為“最初的”所有權出現的,因為它是作為這樣一種所有權出現的,這種所有權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並在這種資本主義生產中表現為生產的因素和職能執行者,而對土地所有權就不能這樣說。土地所有權在這裡表現為派生的東西,因為,現代土地所有權事實上是封建的,但是由於資本對它的作用而發生了形態變化,因而它作為現代土地所有權的形式是派生的,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結果。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69頁。

  在這裡地租是土地所有權在經濟上藉以實現即增殖價值的形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前提是:實際的耕作者是僱傭工人,他們受僱於一個只是把農業作為資本的特殊開發場所,作為對一個特殊生產部門的投資來經營的資本家即租地農場主。這個作為租地農場主的資本家,為了得到在這個特殊生產場所使用自己資本的許可,要在一定期限內(例如每年)按契約規定支付給土地所有者即他所開發的土地的所有者一個貨幣額(和貨幣資本的借入者要支付一定利息完全一樣)。這個貨幣額,不管是為耕地、建築地段、礦山、漁場還是為森林等等支付的,統稱為地租。這個貨幣額,在土地所有者按契約把土地租借給租地農場主的整個時期內,都要進行支付。因此,在這裡地租是土地所有權在經濟上藉以實現即增殖價值的形式。其次,在這裡我們看到了構成現代社會骨架的三個並存的而又互相對立的階級——僱傭工人、產業資本家、土地所有者。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8頁。

  在一定的發展階段,甚至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觀點來看,土地所有權也是多餘而且有害的

  土地所有權同其他各種所有權的區別在於:在一定的發展階段,甚至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觀點來看,土地所有權也是多餘而且有害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2頁。

  甚至整個社會,一個民族,以至一切同時存在的社會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

  從一個較高級的經濟的社會形態的角度來看,個別人對土地的私有權,和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私有權一樣,是十分荒謬的。甚至整個社會,一個民族,以至一切同時存在的社會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們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受益者,並且他們應當作為好家長把經過改良的土地傳給後代。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8頁。

  土地所有權本身已經產生地租

  土地所有權本身已經產生地租。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54頁。

  單純法律上的土地所有權,不會為土地所有者創造任何地租單純法律上的土地所有權,不會為土地所有者創造任何地租。但這種所有權使他有權不讓別人去使用他的土地,直到經濟關係能使土地的利用給他提供一個餘額,而不論土地是用於真正的農業,還是用於其他生產目的,例如建築等等。他不能增加或減少這個就業場所的絕對量,但能增加或減少市場上的土地量。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56—857頁。

  土地所有權的存在,正好是對投資的一個限制

  土地所有權的存在,正好是對投資的一個限制,正好是對資本在土地上任意增殖的一個限制。……如果我們考察一下在一個實行資本主義生產的國家中,資本可以投在土地上而不付地租的各種情況,那麼,我們就會發現,所有這些情況都意味着土地所有權的廢除,即使不是法律上的廢除,也是事實上的廢除。但是,這種廢除只有在非常有限的、按其性質來說只是偶然的情況下才會發生。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49頁。

  地租的特徵

  地租的特徵是:隨着農產品作為價值(商品)而發展的條件和它們的價值的實現條件的發展,土地所有權在這個未經它參與就創造出來的價值中占有不斷增大部分的權力也發展起來,剩餘價值中一個不斷增大的部分也就轉化為地租。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0頁。

  在這裡,社會上一部分人向另一部分人要求一種貢賦,作為後者在地球上居住的權利的代價

  在這裡,社會上一部分人向另一部分人要求一種貢賦,作為後者在地球上居住的權利的代價,因為土地所有權本來就包含土地所有者剝削地球的軀體、內臟、空氣,從而剝削生命的維持和發展的權利。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5頁。

  從這兩個方面,土地所有權都要求得到它的貢賦一方面,土地為了再生產或採掘的目的而被利用;另一方面,空間是一切生產和一切人類活動的要素。從這兩個方面,土地所有權都要求得到它的貢賦。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5頁。

  土地只要處理得當,就會不斷改良

  在生產力的既定發展階段上,機器只會日益陳舊。在生產力迅速發展時,全部舊機器必然會被更有利的機器所取代,也就是說,必然會喪失作用。與此相反,土地只要處理得當,就會不斷改良。土地的優點是,各個連續的投資能夠帶來利益,而不會使以前的投資喪失作用。不過這個優點同時也包含着這些連續投資在收益上產生差額的可能性。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83頁。

  生產條件越來越惡化和生產資料越來越昂貴是小塊土地所有制的必然規律

  小塊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質來說排斥社會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勞動的社會形式、資本的社會積聚、大規模的畜牧和對科學的累進的應用。

  高利貸和稅收制度必然到處使這種所有制陷入貧困境地。資本在土地價格上的支出,勢必奪去用於耕種的資本。生產資料無止境地分散,生產者本身無止境地互相分離。人力發生巨大的浪費。生產條件越來越惡化和生產資料越來越昂貴是小塊土地所有制的必然規律。對這種生產方式來說,好年成也是一種不幸。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2頁。

  小塊土地,不容許在耕作時進行分工,應用科學小農人數眾多,他們的生活條件相同,但是彼此間並沒有發生多種多樣的關係。他們的生產方式不是使他們互相交往,而是使他們互相隔離。這種隔離狀態由於法國的交通不便和農民的貧困而更為加強了。他們進行生產的地盤,即小塊土地,不容許在耕作時進行分工,應用科學,因而也就沒有多種多樣的發展,沒有各種不同的才能,沒有豐富的社會關係。每一個農戶差不多都是自給自足的,都是直接生產自己的大部分消費品,因而他們取得生活資料多半是靠與自然交換,而不是靠與社會交往。一小塊土地,一個農民和一個家庭;旁邊是另一小塊土地,另一個農民和另一個家庭。一批這樣的單位就形成一個村子;一批這樣的村子就形成一個省。這樣,法國國民的廣大群眾,便是由一些同名數簡單相加而形成的,就像一袋馬鈴薯是由袋中的一個個馬鈴薯匯集而成的那樣。

  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1851年12月中—1852年3月25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6頁。

  土地價格對生產者來說是成本價格的要素,但對產品來說不是生產價格的要素

  土地價格對生產者來說是成本價格的要素,但對產品來說不是生產價格的要素(即使地租會參加決定土地產品的價格,但預付20年或更多年數的資本化的地租,決不會參加決定土地產品的價格)。這種衝突,不過是體現着土地私有權同合理的農業、同土地正常的社會利用之間的矛盾的形式之一。但是另一方面,土地私有權,從而對直接生產者的土地的剝奪——一些人擁有土地私有權,意味着另一些人喪失土地所有權——又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

  在這裡,對小農業來說,土地價格,即土地私有權的形式和結果,表現為對生產本身的限制。對大農業和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基礎的大地產來說,這種所有權也是一種限制,因為它會限制租地農場主所進行的、最終不是對他自己有利而是對土地所有者有利的生產投資。在這兩個形式上,對地力的榨取和濫用(撇開這種榨取不是取決於社會發展已經達到的程度,而是取決於生產者個人的偶然的不同的境況這一點不說)代替了對土地這個人類世世代代共同的永久的財產,即他們不能出讓的生存條件和再生產條件所進行的自覺的合理的經營。在小所有制的場合,發生這種情況是由於缺乏應用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手段和科學。在大所有制的場合,卻是由於這些手段被用來儘快地增加租地農場主和土地所有者的財富。在這兩個場合,都是由於對市場價格的依賴。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7—918頁。

  土地資本的代表不是土地所有者而是租佃者

  土地資本的代表不是土地所有者而是租佃者。土地作為資本帶來的收入不是租而是利息和產業利潤。有些土地產生這種利息和這種利潤,但不產生租。

  總之,土地只要提供利息,就是土地資本,而作為土地資本,它不提供租,不構成土地所有權。租是土地經營賴以進行的社會關係產生的結果。它不可能是土地所具有的多少是穩固的持續的本性的結果。租來自社會,而不是來自土壤。

  馬克思:《哲學的貧困》(1847年上半年),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48頁。

  當我們談農業資本的構成時,其中並不包括土地價值或土地價格不言而喻,當我們談農業資本的構成時,其中並不包括土地價值或土地價格。土地價格不過是資本化的地租。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342頁。

  投在土地上的資本已經一再以高額的利息償還了,土地所有權也早就一再被社會贖買回來了

  不太聰明的凱里算出,土地所有者從來沒有得到足夠的報酬,因為支付給他的,並不是自古以來為使土地具有現在這樣的生產能力而投下的全部資本或勞動(當然不提從土地掠奪去的生產能力)。根據這種算法,對單個工人就必須按照整個人類為把一個野蠻人造就成一個現代的美國機器工人所花費的勞動,來支付報酬了。正好相反,我們倒是應該這樣說:如果把投在土地上的一切沒有報酬的、但已被土地所有者和資本家轉化為貨幣的勞動計算一下,那麼,投在土地上的資本已經一再以高額的利息償還了,土地所有權也早就一再被社會贖買回來了。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1868年底—1870年中),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5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4—105頁。

 

  (三)絕對地租與級差地租

  總地租,等於絕對地租加級差地租

  絕對地租等於個別價值和費用價格之間的差額。

  級差地租等於市場價值和個別價值之間的差額。

  實際地租,或者說,總地租,等於絕對地租加級差地租;換句話說,等於市場價值超過個別價值的餘額加個別價值超過費用價格的餘額,即等於市場價值和費用價格之間的差額。

  因此,如果市場價值等於個別價值,那麼級差地租就等於零,總地租就等於個別價值和費用價格之間的差額。

  如果市場價值大於個別價值,那麼級差地租就等於市場價值超過個別價值的餘額,總地租就等於這個級差地租加絕對地租。

  如果市場價值小於個別價值,大於費用價格,那麼級差地租就是一個負數;因而總地租就等於絕對地租加這個負級差地租,即減個別價值超過市場價值的餘額。

  如果市場價值等於費用價格,那麼地租就整個等於零。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325—326頁。

  土地所有權的恰當表現,是絕對地租

  在土地所有權——實際上或法律上——不存在的地方,不會有絕對地租存在。土地所有權的恰當表現,是絕對地租,而不是級差地租。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370—371頁。

  地租究竟是等於價值和生產價格之間的全部差額,還是僅僅等於這個差額的一個或大或小的部分,這完全取決於供求狀況和新耕種的土地面積

  因為有了土地所有權的限制,市場價格必須上漲到一定的程度,才使土地除了生產價格外,還能支付一個餘額,也就是說,支付地租。但是,因為按照假定,農業資本所生產的商品的價值高於它們的生產價格,所以,這個地租(除了我們立即就要研究的一種情形外)就是價值超過生產價格而形成的餘額或這個餘額中的一部分。地租究竟是等於價值和生產價格之間的全部差額,還是僅僅等於這個差額的一個或大或小的部分,這完全取決於供求狀況和新耕種的土地面積。只要地租不等於農產品的價值超過它們的生產價格而形成的餘額,這個餘額的一部分便總會參與所有剩餘價值在各單個資本之間的一般平均化和成比例的分配。一旦地租等於價值超過生產價格而形成的餘額,超過平均利潤的這全部剩餘價值,就會被排除於這個平均化之外。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62頁。

  這兩個地租形式,是唯一正常的地租形式

  雖然土地所有權能使土地產品的價格超過它們的生產價格,但市場價格將在多大程度上高於生產價格,接近於價值,因而農業上生產的超過既定平均利潤的剩餘價值,將在多大程度上轉化為地租,或在多大程度上參與剩餘價值到平均利潤的一般平均化,這都不取決於土地所有權,而取決於一般的市場狀況。在任何情況下,這個來自價值超過生產價格的餘額的絕對地租,都只是農業剩餘價值的一部分,都只是這個剩餘價值到地租的轉化,都只是土地所有者對這個剩餘價值的攫取;正像級差地租來自於超額利潤到地租的轉化,來自於土地所有權在起調節作用的一般生產價格下對這個超額利潤的攫取一樣。這兩個地租形式,是唯一正常的地租形式。除此以外,地租只能以真正的壟斷價格為基礎,這種壟斷價格既不是由商品的生產價格決定,也不是由商品的價值決定,而是由購買者的需要和支付能力決定。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64頁。

  這裡的前提是,農業資本比非農業資本的一個同樣大的部分推動更多的勞動

  絕對地租的本質在於:不同生產部門內的各等量資本,在剩餘價值率相等或勞動的剝削程度相等時,會按它們的不同的平均構成,生產出不等量的剩餘價值。在工業上,這些不同的剩餘價值量,會平均化為平均利潤,平均分配在作為社會資本的相應部分的各個資本上。在生產上要用土地時,不論是用在農業上還是用於原料的開採上,土地所有權都會阻礙投在土地上面的各個資本的這種平均化過程,並攫取剩餘價值的一部分,否則這一部分剩餘價值是會進入平均化為一般利潤率的過程的。這樣,地租就成了商品價值的一部分,更確切地說,成了商品剩餘價值的一部分,不過它不是落入從工人那裡把它榨取出來的資本家階級手中,而是落入從資本家那裡把它榨取出來的土地所有者手中。這裡的前提是,農業資本比非農業資本的一個同樣大的部分推動更多的勞動。差額有多大,或者這個差額一般是否存在,這取決於農業和工業相比的相對發展程度。按照事物的本性來說,隨着農業的進步,這個差額必然會縮小,除非工業資本中可變資本部分同不變資本部分相比減少的比例,比在農業資本中更大。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2—873頁。

  農業生產率在相對地降低,因而同工業品相比,農產品的價值以及地租都在提高

  農業生產率在相對地降低,因而同工業品相比,農產品的價值以及地租都在提高。隨着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農業勞動同工業勞動相比生產率相對地降低,這只是意味着,農業生產率不是以同樣速度和同樣程度發展。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3頁。

  由於農業工人的平均工資低於製造業工人的平均工資,地租已經成為可能

  由於農業工人的平均工資低於製造業工人的平均工資,地租(也就是說,土地所有權的現代形式)已經成為可能,這是撇開由土地肥力不同引起的地租差別而單單就地租的存在本身說的。因為,在這裡,資本家起初按照傳統(因為舊時代的租地農民變成資本家早於資本家變成租地農場主),一開始就從他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來交給地主,所以他就把工資壓到水平以下,來彌補自己的損失。隨着工人從農村外逃,工資必然上漲,實際上也上漲了。但是,當這種壓力幾乎還沒有感覺出來的時候,機器等等就被採用了,並且在農村中又形成了(相對的)人口過剩(請看英國)。儘管勞動時間沒有延長,勞動生產力也沒有發展,剩餘價值可以增加。也就是說,剩餘價值可以由於工資壓到傳統水平以下而增加。凡是以資本主義方式經營農業生產的地方,實際上都是這種情況。在這一點不能靠機器做到的地方,就靠把耕地變為牧羊場來做到。因此,這裡已經有了地租的可能性,因為實際上農業工人的工資不等於平均工資。地租存在的這種可能性,完全不取決於產品價格——假定它等於產品價值。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1頁。

  如果說在農業中存在着提高利潤率的某些原因,那麼,單單地主的存在這一事實本身,就使這種超額利潤不是進入一般利潤率的平均化過程,而是固定下來,落到地主手中

  在農業中,只可能在很小的程度上絕對延長勞動時間,也就是說,增加絕對剩餘價值。在農業中,勞動不能借瓦斯照明等等。當然,在夏季和春季可以早起。但是,這一點,由於冬季晝短,一般幹活較少,就被抵消了。因此,就這方面說,工業中絕對剩餘價值比較大,除非法律上強制規定正常工作日。農業中創造的剩餘價值量比較小的第二個原因,是產品長時間滯留在生產過程中而沒有勞動加在它上面。從另一方面來說,除了如畜牧業、養羊業等絕對排擠人口的一些農業部門以外,甚至在最先進的大農業中,使用的人數對使用的不變資本的比例,總是比工業,至少比主要工業部門大得多。因此,從這一方面說,即使由於上述原因,農業中的剩餘價值量小於工業中使用相同人數時得到的剩餘價值量(這種情況又部分地由於[農業工人的]工資降到平均水平之下而被抵消),農業的利潤率仍可能大於工業的利潤率。但是,如果說在農業中存在着提高利潤率(不是暫時提高,而是同工業相比,平均地提高)的某些原因(上述這些,我們只是大略談了一下),那麼,單單地主的存在這一事實本身,就使這種超額利潤不是進入一般利潤率的平均化過程,而是固定下來,落到地主手中。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5頁。

  不提供地租的最壞土地的生產價格,總是起調節作用的市場價格不提供地租的最壞土地的生產價格,總是起調節作用的市場價格。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42頁。

  只要不提供地租和只提供少量級差地租的土地,比提供地租較多的較好土地擴大得快,每英畝的平均地租和按資本計算的平均地租率就會降低

  儘管地租總額會隨着耕地的擴大、投資的增加而增加,甚至顯着增加,但只要不提供地租和只提供少量級差地租的土地,比提供地租較多的較好土地擴大得快,每英畝[1]的平均地租和按資本計算的平均地租率就會降低。相反地,要是較好土地在總耕地面積中相對地占有較大的部分,因而在它們上面的投資相對地較多,每英畝的平均地租和按資本計算的平均地租率就會相應地提高。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52頁。

  土地所有權的壟斷,作為資本的限制的土地所有權,是級差地租的前提

  土地所有權的壟斷,作為資本的限制的土地所有權,是級差地租的前提,因為,如果沒有這種壟斷,超額利潤就不會轉化為地租,就不會落到土地所有者手裡,而會落到租地農場主手裡。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49頁。

  級差地租是由於農耕發展各個階段的各級土地自然肥力的差別而產生的

  級差地租是由於農耕發展各個階段的各級土地自然肥力的差別而產生的(這裡還是把土地的位置撇開不說),就是說,它的產生是由於最好土地面積有限,是由於等量資本必須投在對等量資本提供不等量產品的不同的各級土地上。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42頁。

  肥力並不像人們所想的那樣是一種天然素質

  肥力並不像人們所想的那樣是一種天然素質,它和當前的社會關係有着密切的聯繫。

  一塊土地,用來種糧食可能很肥沃,但是市場價格可以驅使耕作者把它改成人工牧場因而變得不肥沃。

  馬克思:《哲學的貧困》(1847年上半年),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46頁。

  以上我們只是把級差地租看作是投在面積相等而肥力不同的土地上的等量資本所具有的不同生產率的結果

  以上我們只是把級差地租看作是投在面積相等而肥力不同的土地上的等量資本所具有的不同生產率的結果,所以,級差地租是由投在最壞的無租土地上的資本的收益和投在較好土地上的資本的收益之間的差額決定的。在那裡,我們假定若干資本同時投在不同的地塊上,所以,每投入一筆新的資本,土地的耕作範圍就會相應擴展,耕地面積就會相應擴大。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59頁。

  帶來不同結果的各個等量資本,不管是同時投在同樣大的各塊土地上,還是相繼投在同一塊土地上,都不會影響超額利潤的形成規律,但是,這對於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來說,卻有重大的差別帶來不同結果的各個等量資本,不管是同時投在同樣大的各塊土地上,還是相繼投在同一塊土地上,都不會影響超額利潤的形成規律,但是,這對於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來說,卻有重大的差別。後一個方法會把這種轉化限制在一方面更為狹小,另一方面更不穩定的界限內。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60頁。

  級差地租的這兩個不同的原因,肥力和位置,其作用可以是彼此相反的

  很明顯,級差地租的這兩個不同的原因,肥力和位置,其作用可以是彼此相反的。一塊土地可能位置很好,但肥力很差;或者情況相反。這種情況很重要,因為它可以向我們說明,一國土地的開墾為什麼既可以由較好土地推向較壞土地,也可以相反。最後,很明顯,整個社會生產的進步,一方面,由於它創造了地方市場,並且通過建立交通運輸手段而使位置變得便利,所以對形成級差地租的位置會發生拉平的作用;另一方面,由於農業和工業的分離,由於一方面大的生產中心的形成,以及由於另一方面農村的相對孤立化,土地的地區位置的差別又會擴大。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33頁。

  超額利潤可以按不同的途徑形成

  超額利潤可以按不同的途徑形成。一方面,是以級差地租I為基礎,也就是說,以全部農業資本投入由肥力不同的各級土地構成的土地面積為基礎。其次,作為級差地租II,是以同一土地上的連續投資有不同的級差生產率為基礎,也就是說,在這裡,和最壞的、無租的、但調節生產價格的土地上的等量投資相比,具有較高的生產率,例如,表現為若干夸特小麥。但是,不論這種超額利潤是怎樣產生的,它所以轉化為地租,從而由租地農場主手裡轉到土地所有者手裡,總是具有下列先決條件:各個連續投資的各部分產品所具有的不同的實際的個別生產價格(與一般的、調節市場的生產價格無關),已事先平均化為個別平均生產價格。一英畝產品的一般的起調節作用的生產價格超過其個別的平均生產價格而形成的餘額,形成每英畝的地租,並成為每英畝地租的尺度。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21—822頁。

  級差地租II只是級差地租I的不同的表現,而實質上二者是一致的級差地租II只是級差地租I的不同的表現,而實質上二者是一致的。在級差地租I中,各級土地的不同肥力所以會發生影響,只是因為不同的肥力使投在土地上的各個資本在資本量相等時或就資本的比例量考察時,會產生出不同的結果,不同的產量。不論這種不同的結果是由相繼投在同一塊土地上的各個資本產生的,還是由投在好幾塊等級不同的土地上的各個資本產生的,都不會使肥力的差別或它們的產量的差別發生變化,因此也不會使生產率較高的投資部分的級差地租的形成發生變化。在投資相等的情況下,土地仍然顯示出不同的肥力,不過,在這裡一個資本分成幾個部分相繼投在同一土地上所完成的事情,也就是級差地租I的場合下社會資本各等量部分投在各級土地上所完成的事情。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63頁。

  級差地租II的基礎和出發點,是級差地租

  級差地租II的基礎和出發點,不僅從歷史上來說,而且就級差地租II在任何一定時期內的運動來說,都是級差地租I,就是說,是肥力和位置不同的各級土地的同時並行的耕種,也就是農業總資本的不同組成部分在不同質的地塊上同時並行的使用。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61頁。

  投入土地的資本的利息之所以成為級差地租的組成部分,正是由於土地所有者得到了不是由他,而是由租佃者投入土地的資本的利息投入土地的資本的利息之所以成為級差地租的組成部分,正是由於土地所有者得到了不是由他,而是由租佃者投入土地的資本的利息。這種整個歐洲都知道的事實,凱里竟想把它說成在經濟學上是不存在的,因為在美國租佃制度還沒有發展起來。可是,這種事情已經在那裡以另外一種形式發生了。不是租佃者,而是土地投機者最後在土地價格中取得租佃者消耗掉的資本。

  馬克思:《馬克思致恩格斯》(1869年11月26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313頁。

  在這裡,地租量的差別只能由不同的投資方法來說明如果追加的投資不是在時間上相繼地投在同一土地上,而是在空間上並行地投在新的、質量相當的追加土地上,地租的總量將會增加,並且正如前面指出的,總耕地面積的平均地租也會增加,但每英畝的地租量不會增加。如果從總生產的和超額產品的總量和價值來看,結果保持不變,那麼資本在較小土地上的積聚就會增進每英畝的地租量,而在相同的情況下,資本在較大土地上的分散,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卻不會引起這個結果。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越發展,資本就越是積聚在同一土地上,所以按每英畝計算的地租也就越提高。因此,如果有兩個國家,它們的生產價格是一樣的,各級土地間的差別是一樣的,所投資本的總額也是相同的,但是其中一國主要採用在有限土地上連續投資的形式,另一國主要採用在比較廣闊的土地上並行投資的形式,那麼,每英畝的地租,從而土地的價格,在前一個國家就比較高,而在後一個國家就比較低,雖然地租總額在這兩個國家是相等的。因此在這裡,地租量的差別既不能由各級土地的自然肥力的差別來說明,也不能由所用勞動的數量來說明,而只能由不同的投資方法來說明。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81頁。

  一國的農業和整個文明越發展,社會以超額利潤形式付給大土地所有者的貢賦也就越多

  只要已耕種的土地仍有競爭能力,土地上使用的資本越多,一國的農業和整個文明越發展,每英畝的地租和地租總額就增加得越多,社會以超額利潤形式付給大土地所有者的貢賦也就越多。

  恩格斯:《〈資本論〉第3卷補充》,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頁。

  如果說較好土地提供地租,這只不過證明,社會必要勞動和個別必要勞動之間的差別在農業中固定下來了

  如果說較好土地提供地租,這只不過證明,這種情況由於社會必要勞動和個別必要勞動之間的差別在農業中固定下來了,因為這種差別在這裡有一個自然基礎,而這種差別在工業中卻是不斷消失的。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41頁。

  地租(超額利潤)的差別比較固定,這是農業和工業不同的地方地租(超額利潤)的差別比較固定,這是農業和工業不同的地方。然而,下述情況,即平均的生產條件決定市場價格,從而把低於這種平均水平的產品價格提到高於該產品的價格,甚至高於它的價值的原因,決不是土地,而是競爭,是資本主義生產;因此,這不是自然規律,而是社會規律。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02—103頁。

  這僅僅是競爭的規律,它不是從“土地”產生,而是從“資本主義生產”本身產生的

  即使我們承認,土地肥力的不同不能解釋地租本身,而只能解釋地租的差別,下面這一規律仍然存在:在工業中,超額利潤的獲得通常是由於產品變得便宜,在農業中,地租的相對量的產生則不僅由於產品相對變貴(肥沃土地的產品的價格提到它的價值之上),並且由於便宜產品按較貴產品的[生產]費用出賣。但是,我曾經指出過(蒲魯東),這僅僅是競爭的規律,它不是從“土地”產生,而是從“資本主義生產”本身產生的。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2—13頁。

  建築投機的真正主要對象是地租,而不是房屋

  在迅速發展的城市內,特別是在像倫敦那樣按工廠大規模生產方式從事建築的地方,建築投機的真正主要對象是地租,而不是房屋。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5—876頁。

  凡是自然力能被壟斷並保證使用它的產業家得到超額利潤的地方,那些因對一部分土地享有權利而成為這種自然物所有者的人,就會以地租形式,從執行職能的資本那裡把這種超額利潤奪走凡是自然力能被壟斷並保證使用它的產業家得到超額利潤的地方(不論是瀑布,是富饒的礦山,是盛產魚類的水域,還是位置有利的建築地段),那些因對一部分土地享有權利而成為這種自然物所有者的人,就會以地租形式,從執行職能的資本那裡把這種超額利潤奪走。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4頁。

  我們把地租率理解為轉化為地租的剩餘價值部分和生產土地產品的預付資本之間的比率

  我們把地租率理解為轉化為地租的剩餘價值部分和生產土地產品的預付資本之間的比率。這個地租率,和超額產品對總產品的比率是不同的,因為總產品不包括全部預付資本,也就是說,不包括繼續與產品並存的固定資本。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8頁。

  我們必須加以區別,究竟是因為產品或土地本身有一個與地租無關的壟斷價格,所以地租才由壟斷價格產生,還是因為有地租存在,所以產品才按壟斷價格出售

  我們必須加以區別,究竟是因為產品或土地本身有一個與地租無關的壟斷價格,所以地租才由壟斷價格產生,還是因為有地租存在,所以產品才按壟斷價格出售。當我們說壟斷價格時,一般是指那種只決定於購買者的購買慾和支付能力決定,它既與一般生產價格所決定的價格,也與產品價值所決定的價格無關。一個葡萄園在它所產的葡萄酒特別好時(這種葡萄酒一般說來只能進行比較小量的生產),就會提供一個壟斷價格。由於這個壟斷價格(它超過產品價值的餘額,只決定於高貴的飲酒者的財富和嗜好),葡萄種植者將實現一個相當大的超額利潤。這種在這裡由壟斷價格產生的超額利潤,由於土地所有者對這塊具有獨特性質的土地的所有權而轉化為地租,並以這種形式落入土地所有者手中。因此,在這裡,是壟斷價格造成地租,反過來,如果由於土地所有權對在未耕地上進行不付地租的投資造成限制,以致穀物不僅要高於它的生產價格出售,而且還要高於它的價值出售,那麼,地租就會產生壟斷價格。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6—877頁。

  (四)地租的處置

  地租是為了取得使用自然力或者(通過使用勞動)占有單純自然產品的權利而付給這些自然力或單純自然產品的所有者的價格地租是為了取得使用自然力或者(通過勞動)占有單純自然產品的權利而付給這些自然力或單純自然產品的所有者的價格。實際上,這也就是所有地租最初表現的形式。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73—274頁。

  貢稅和地租的混淆,在蘇格蘭山地就成了少數克蘭首領沒收全部土地的根據

  您提到的不正確地使用經濟學名詞的現象,是各國書刊中非常普遍的弊病。在這兒英國,地租這一名詞,既指英國資本主義租地農場主付給大地主的貨幣地租,同樣也指愛爾蘭貧窮的佃農付出的貨幣地租,其實後者繳納的是貢賦,主要是從他本人勞動所得的生活資料中剋扣下來的,只有很小一部分是真正的地租。如在印度,英國人把萊特(農民)原來交給國家的土地稅變成了“地租”,因此,至少在孟加拉,事實上把柴明達爾(為前印度國君服務的收稅官)也變成了大地主。他們由於從王室得到名義上的封地俸祿而占有土地,完全和英國所發生的情況一樣。在英國,王室是全部土地的名義上的所有者,而土地的真正占有者大貴族,則由於法律上的虛構而僅僅是領取王室俸祿的封地所有者。北愛爾蘭在17世紀初淪為由英國直接統治時,也發生同樣的情況。英國法學家約翰·戴維斯爵士在那裡見到了土地公有的農村公社,公社的土地在向自己的克蘭首領繳納一定貢稅的克蘭成員中間定期進行重分。他立即把這種貢稅叫作“地租”。這樣,蘇格蘭的勒爾德(克蘭的首領)在1745年的暴動之後,就利用了這種法學上的混亂(把克蘭成員交給他們的貢稅和他們掌握的土地的“地租”混淆起來),以便把克蘭的全部土地,即克蘭的公有財產,變成自己的財產,即勒爾德的私有財產。因為,法學家們宣稱,如果他們不是大地主,他們怎麼能收這些土地的地租呢?這樣一來,貢稅和地租的混淆,在蘇格蘭山地就成了少數克蘭首領沒收全部土地的根據。之後不久,這些首領就把以前的克蘭成員從他們的土地上趕走,改成放羊,正象《資本論》第二十四章第二節(第3版第754頁)中所描述的那樣。

  恩格斯:《致尼古拉·弗蘭策維奇·丹尼爾遜》(1890年6月10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14—415頁。

  這個在外的地主階級就依靠這種簡便的方法,不僅把一代又一代農民的勞動,而且把他們的資本攫為己有

  在租佃者以這種或那種形式把自己的資本投入土地,因而改良了土壤以後(這種改良或者是直接的,如灌溉、排水、施肥,或者是間接的,如農用建築),地主就插足進來,要求增加租金。如果租佃者讓步,那他只好把自己花了錢所得的好處送給地主。如果他不肯,他就會被毫不客氣地趕走,被新的租佃者取代,新的租佃者由於前一個租佃者已經投入的那筆費用,能夠付出更高的租金,直到他自己也改良土地,然後也照樣被別人代替,或者是被置於更惡劣的條件之下。這個在外的地主階級就依靠這種簡便的方法,不僅把一代又一代農民的勞動,而且把他們的資本攫為己有;愛爾蘭的每一代農民都為改善自己和家庭的狀況而作了種種努力和犧牲,而這樣做的結果卻恰恰使他們每一代人都在社會階梯上下降一級。如果租佃者勤勞肯干,那麼他們正是由於這種勤勞肯干而被加上一層苛捐;如果相反,租佃者變得懶惰懈怠,他們又會受到責難,說他們表現了“克爾特族的劣根性”。總之,他們別無選擇,只能淪為貧民——不是由於勤勞而貧窮,就是由於懈怠而貧窮。為了反對這種狀況,愛爾蘭宣布了“租佃者權利”——不是租佃者對土地的權利,而是他自己出錢改良土地的權利。

  馬克思:《印度問題。——愛爾蘭的租佃者權利》(1853年6月28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172頁。

  消滅地產並不是消滅地租

  消滅地產並不是消滅地租,而是把地租——雖然形式發生變化——轉交給社會。所以,由勞動人民實際占有全部勞動工具,決不排除保存租賃關係。

  恩格斯:《論住宅問題》(1872年5月—1873年1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328頁。

  剝奪地產,把地租用於國家支出

  剝奪地產,把地租用於國家支出。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頁。

  

  四 壟斷

  (一)從自由競爭到壟斷

  在自由競爭中自由的並不是個人,而是資本

  在自由競爭中自由的並不是個人,而是資本。只要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還是發展社會生產力所必需的、因而是最適當的形式,個人在資本的純粹條件範圍內的運動,就表現為個人的自由,然而,人們又通過不斷回顧被自由競爭所摧毀的那些限制來把這種自由教條地宣揚為自由。自由競爭是資本的現實發展。它使符合資本本性,符合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方式,符合資本概念的東西,表現為單個資本的外在必然性。各資本在競爭中相互之間施加的、以及資本對勞動等等施加的那種相互強制(工人之間的競爭僅僅是各資本競爭的另一種形式),就是財富作為資本取得的自由的同時也是現實的發展。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2頁。

  競爭的條件,即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的條件,已經被人們當作限制而感覺到和考慮到了

  如果說,在自由競爭的範圍內,個人通過單純追求他們的私人利益而實現公共的利益,或更確切些說,實現普遍的利益,那麼,這無非就是說,在資本主義生產的條件下他們的相互壓榨,因而他們的相互衝突本身也只不過是發生這種相互作用所依據的條件的再創造。不過,一旦把競爭看作自由個性的所謂絕對形式這種錯覺消失了,那麼這種情況就證明,競爭的條件,即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的條件,已經被人們當作限制而感覺到和考慮到了,因而這些條件已經成為而且越來越成為這樣的限制了。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3—44頁。

  競爭最充分地反映了流行在現代市民社會中的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

  競爭最充分地反映了流行在現代市民社會中的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這個戰爭,這個為了活命、為了生存、為了一切而進行的戰爭,因而必要時也是你死我活的戰爭,不僅在社會各個階級之間進行,而且也在這些階級的各個成員之間進行;一個人擋着另一個人的路,因而每一個人都力圖擠掉其餘的人並占有他們的位置。工人彼此競爭,資產者也彼此競爭。機器織工和手工織工競爭;失業的或工資低的手工織工和其他有工作的或工資高的織工競爭,並力圖把他們擠掉。工人彼此間的這種競爭對於工人來說是現代各種關係中最壞的一面;這是資產階級對付無產階級的最有力的武器。因此,工人竭力利用工會來消滅這種競爭,而資產階級則瘋狂地向這些工會進攻,工會每受到一次打擊他們都拍手稱快。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根據親身觀察和可靠材料》(1844年9月—1845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59—360頁。

  自由競爭是進行毒害和遭受毒害的自由

  由斯科菲爾德領導的第三個委員會,研究食品、飲料和一切與飲食有關的商品的摻假問題。摻假是常規,質量好倒是例外。為了使不好的食品也具有色香味而摻進的物質,大部分都有毒,對健康起着破壞作用。商業就好像是一個龐大的欺騙實驗室,價目表是摻假的物品的嚇人的一覽表,自由競爭則是進行毒害和遭受毒害的自由。

  馬克思:《帕麥斯頓。——大不列顛統治階級的生理現象》(1855年7月23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26頁。

  這種情況將來會把所有較小的資本從這一生產部門中排擠出去一旦新發明在這裡得到普遍推廣,對於小資本今後在本生產部門中繼續經營來說,利潤率就變得太低了。總之,必要生產條件的數量會增加到如此程度,以致會形成某種最低額,而且是相當可觀的最低額;這種情況將來會把所有較小的資本從這一生產部門中排擠出去。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35頁。

  歷來受人稱讚的競爭自由已經日暮途窮

  歷來受人稱讚的競爭自由已經日暮途窮,必然要自行宣告明顯的可恥破產。這種破產表現在:在每個國家裡,一定部門的大工業家會聯合成一個卡特爾,以便調節生產。一個委員會確定每個企業的產量,並最後分配接到的訂貨。在個別場合,甚至有時會成立國際卡特爾,例如英國和德國在鐵的生產方面成立的卡特爾。但是生產社會化的這個形式還嫌不足。各個公司的利益的對立,過於頻繁地破壞了這個形式,並恢復了競爭。因此,在有些部門,只要生產發展的程度允許的話,就把該部門的全部生產,集中成為一個大股份公司,實行統一領導。在美國,這個辦法已經多次實行;在歐洲,到現在為止,最大的一個實例是聯合制鹼托拉斯。這個托拉斯把英國的全部鹼的生產集中到唯一的一家公司手裡。

  單個工廠——超過30家——原來的所有者,以股票的形式取得他們的全部投資的估定價值,共約500萬鎊,代表該托拉斯的固定資本。技術方面的管理,仍然留在原來的人手中,但是營業方面的領導則已集中在總管理處手中。約100萬鎊的流動資本是向公眾籌集的。所以,總資本共有600萬鎊。因此,在英國,在這個構成整個化學工業的基礎的部門,競爭已經為壟斷所代替,並且已經最令人鼓舞地為將來由整個社會即全民族來實行剝奪做好了準備。

  恩格斯:《〈資本論〉第3卷中的註解》,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7頁。

  競爭的對立面是壟斷

  競爭的對立面是壟斷。壟斷是重商主義者戰鬥時的吶喊,競爭是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廝打時的吼叫。不難看出,這個對立面也是完全空洞的東西。每一個競爭者,不管他是工人,是資本家,或是土地占有者,都必定希望取得壟斷地位。每一個較小的競爭者群體都必定希望為自己取得壟斷地位來對付所有其他的人。競爭建立在利益基礎上,而利益又引起壟斷;簡言之,競爭轉為壟斷。另一方面,壟斷擋不住競爭的洪流;而且,它本身還會引起競爭,正如禁止輸入或高額關稅直接引起走私一樣。競爭的矛盾和私有制本身的矛盾是完全一樣的。單個人的利益是要占有一切,而群體的利益是要使每個人所占有的都相等。因此,普遍利益和個人利益是直接對立的。競爭的矛盾在於:每個人都必定希望取得壟斷地位,可是群體本身卻因壟斷而一定遭受損失,因此一定要排除壟斷。此外,競爭已經以壟斷即所有權的壟斷為前提——這裡又暴露出自由主義者的虛偽——而且只要所有權的壟斷存在着,壟斷的所有權也同樣是正當的,因為壟斷一經存在,它就是所有權。可見,攻擊小的壟斷,保留根本的壟斷,這是多麼可鄙的不徹底啊!前面我們已經提到過經濟學家的論點,凡是無法壟斷的東西就沒有價值,因此,凡是不容許壟斷的東西就不可能捲入這個競爭的鬥爭;如果我們再把經濟學家的這個論點引到這裡來,那麼我們關於競爭以壟斷為前提的論斷,就被證明是完全正確的了。

  恩格斯:《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1843年9月底或10月初—1844年1月中),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59—460頁。

  壟斷引起自由競爭,自由競爭又引起壟斷

  壟斷引起自由競爭,自由競爭又引起壟斷;因此,二者一定都失敗,而且這些困難只有在消滅了產生這二者的原則時才能消除。

  恩格斯:《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1843年9月底或10月初—1844年1月中),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71頁。

  壟斷只有不斷投入競爭的鬥爭才能維持自己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不僅可以找到競爭、壟斷和它們的對抗,而且可以找到它們的合題,這個合題並不是公式,而是運動。壟斷產生着競爭,競爭產生着壟斷。壟斷者彼此競爭着,競爭者變成了壟斷者。如果壟斷者用局部的聯合來限制彼此間的競爭,工人之間的競爭就要加劇;對某個國家的壟斷者來說,無產者群眾越增加,各國壟斷者之間的競爭就越瘋狂。合題就是:壟斷只有不斷投入競爭的鬥爭才能維持自己。

  馬克思:《哲學的貧困》(1847年上半年),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36—637頁。

  英國政府公開宣傳毒品的自由貿易,暗中卻保持自己對毒品生產的壟斷

  英國政府公開宣傳毒品的自由貿易,暗中卻保持自己對毒品生產的壟斷。任何時候只要我們仔細地研究一下英國的自由貿易的性質,我們大都會發現:它的“自由”說到底就是壟斷。

  馬克思:《鴉片貿易史》(1858年8月31日—9月3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636頁。


  (二)壟斷類型與壟斷價格

  資本的壟斷,即不依靠立法和時常不顧立法而存在的壟斷,對“科倫日報”的老爺們來說是不存在的

  可敬的“科倫日報”所知道的“壟斷”,只不過是關稅的壟斷,也就是在外表上僅僅壓迫工人但實際上卻困死資產階級以及所有從保護關稅政策中得不到好處的企業主的那種壟斷。“科倫日報”除了從亞當·斯密到科布頓這些自由貿易論者老爺們所攻擊的那種壟斷,即地方性的由法律規定的壟斷以外,別的什麼壟斷也不知道。

  可是,資本的壟斷,即不依靠立法和時常不顧立法而存在的壟斷,對“科倫日報”的老爺們來說是不存在的。但實際上直接而無情地壓迫工人,並且引起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鬥爭的正是這種壟斷!這種壟斷正是產生現代階級矛盾的特殊的現代的壟斷,而解決這些矛盾是19世紀的特殊任務!

  但是,其他一切地方性的小壟斷消失得愈快,這種資本的壟斷就愈益強大有力、無所不包和帶有威脅性。

  競爭由於消滅了一切“壟斷”而變得越自由,工業封建主手中的資本就集中得越快,小資產階級就破產得越快,同時英國這個資本壟斷的國家使周圍各國屈服於它的工業的過程也就越快。要是消滅了法國、德國和意大利的資產階級的“壟斷”,這些國家在吞併一切的英國資產階級面前,就會處於無產者的地位。那時,英國的整個資產階級就會象英國資產者現在壓迫英國無產者那樣,來壓迫德國、法國和意大利,但是,因此而受害最大的就是這些國家的小資產階級。

  恩格斯:《“科倫日報”論英國秩序》(1848年7月31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36頁。

  似乎“資本壟斷”不是“權力壟斷”

  似乎“資本壟斷”不是“權力壟斷”!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04頁。

  產業資本家的職能越來越轉化為各自獨立或互相結合的大貨幣資本家的壟斷

  只有在價值關係保持不變時,過程才能完全正常地進行;只有各種干擾在循環反覆中被排除,過程才能夠在事實上正常進行;干擾越大,產業資本家就必須持有越是大量的貨幣資本,才有可能等到干擾被排除;因為隨着資本主義生產的進展,每一單個生產過程的規模會擴大,預付資本的最低限量也會隨之增加,所以除了其他情況外,又加上這個情況,使產業資本家的職能越來越轉化為各自獨立或互相結合的大貨幣資本家的壟斷。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3—124頁。

  

  某些商品的壟斷價格,不過是把其他商品生產者的一部分利潤,轉移到具有壟斷價格的商品上

  如果各不同生產部門中剩餘價值平均化為平均利潤的過程,遇到人為的壟斷或自然的壟斷的障礙,特別是遇到土地所有權的壟斷的障礙,以致有可能形成一個高於生產價格和高於受壟斷影響的商品的價值的壟斷價格,那麼,由商品價值規定的界限也不會因此消失。某些商品的壟斷價格,不過是把其他商品生產者的一部分利潤,轉移到具有壟斷價格的商品上。剩餘價值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分配,會間接受到局部的干擾,但這種干擾不會改變這個剩餘價值本身的界限。如果這種具有壟斷價格的商品進入工人的必要的消費,那麼,在工人照舊得到他的勞動力的價值的情況下,這種商品就會使工資提高,並從而使剩餘價值縮小。它也可能使工資被壓低到勞動力的價值以下,但是工資只不過要高於身體上的最低限度。在這種場合,壟斷價格就要通過對實際工資(即工人靠同量勞動而得到的使用價值的量)的扣除和對其他資本家的利潤的扣除來支付。壟斷價格能夠在什麼界限內影響商品價格的正常調節,是可以確定和準確計算出來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5—976頁。

  農產品總是按壟斷價格出售

  農產品總是按壟斷價格出售,這並不是因為它們的價格高於它們的價值,而是因為它們的價格等於它們的價值,或者,因為它們的價格低於它們的價值,但又高於它們的生產價格。農產品的壟斷在於:它們不像價值高於一般生產價格的工業品那樣,會平均化為生產價格。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62頁。

  

  (三)壟斷利潤與反壟斷問題

  在這種生產部門中,由於商品的價值超過它的生產價格,就會產生超額利潤

  如果資本遇到了一種外力,對這種外力,資本只能局部地克服或完全不能克服,這種外力限制資本投入一些特殊生產部門,只有在完全排斥或部分地排斥剩餘價值一般平均化為平均利潤的條件下才允許資本投入這種特殊生產部門,那麼很明顯,在這種生產部門中,由於商品的價值超過它的生產價格,就會產生超額利潤。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61—862頁。

  

  任何一個民族都不會容忍由一小撮專靠剪息票為生的人對全社會進行的如此露骨的剝削

  在托拉斯中,自由競爭轉變為壟斷,而資本主義社會的無計劃生產向行將到來的社會主義社會的計劃生產投降。當然,這首先還是對資本家有利的。但是,在這裡剝削變得這樣明顯,以致它必然會被廢除。任何一個民族都不會容忍由托拉斯領導的生產,不會容忍由一小撮專靠剪息票為生的人對全社會進行的如此露骨的剝削。

  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1880年1月—3月上半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8頁。

  

  在資本家占壟斷地位而不會由於競爭被迫用新機器來替換舊機器等等的場合,例如就象在鐵路上那樣,他們是儘可能長期地不進行改善在資本家占壟斷地位而不會由於競爭被迫用新機器來替換舊機器等等的場合,例如就象在鐵路上那樣,他們是儘可能長期地不進行改善。1862 年3月1日《手術刀》[第233頁上指出,乘火車旅行引起的大量疾病,是由於車箱內缺乏彈性和支撐車箱的彈簧缺乏彈力造成的。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8頁。

  這種行為堪稱英國資產階級道德的典範

  我要指出,坎伯爾先生以鴉片壟斷權可以防止中國人過多地服用這種藥品為理由而維護鴉片壟斷權,同時又以酒類壟斷權可以大大增加印度的酒類消費量為理由而維護酒類壟斷權(印度的酒精專賣證),這種行為堪稱英國資產階級道德的典範。

  馬克思:《戰爭問題。——議會動態。——印度》(1853年7月19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3頁。

  

  如果改變現代經濟關係賴以存在的基礎,消滅現代的生產方式,那就不僅會消滅競爭、壟斷以及它們的對抗,而且還會消滅它們的統一、它們的綜合

  如果改變現代經濟關係賴以存在的基礎,消滅現代的生產方式,那就不僅會消滅競爭、壟斷以及它們的對抗,而且還會消滅它們的統一、它們的綜合,亦即消滅使競爭和壟斷達到真正平衡的運動。

  馬克思:《馬克思致帕維爾·瓦西里耶維奇·安年科夫》(1846年12月28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8頁。

  

  五 國民收入

  (一)國民收入的分配

  一國的總收入是由一國的總產品中作為收入在各個生產者之間分配的那一部分構成的

  一國的總收入是由一國的總產品中作為收入在各個生產者之間分配的那一部分構成的,也就是由作為收入在各個生產者之間分配的那全部產品的總價值構成的,換句話說,它等於扣除了全部產品中補償每個生產部門的生產資料的那一部分之外的總產品。

  馬克思:(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頁。

  這種分配是以這種實體已經存在為前提的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這個剩餘價值或剩餘產品——如果我們把分配上的偶然波動撇開不說,只考察分配的調節規律,分配的起規範作用的界限——是作為一份份的股息,按照社會資本中每個資本所占的份額的比例,在資本家之間進行分配的。在這個形態上,剩餘價值表現為資本應得的平均利潤。這個平均利潤又分為企業主收入和利息,並在這兩個範疇下分歸各種不同的資本家所有。但資本對於剩餘價值或剩餘產品的這種占有和分配,受到了土地所有權方面的限制。正像職能資本家從工人身上吸取剩餘勞動,從而在利潤的形式上吸取剩餘價值和剩餘產品一樣,土地所有者也要在地租的形式上,按照以前已經說明的規律,再從資本家那裡吸取這個剩餘價值或剩餘產品的一部分。

  因此,當我們在這裡說利潤是歸資本所有的那部分剩餘價值時,我們所指的是平均利潤(等於企業主收入加上利息),它已經由於從總利潤(在數量上和總剩餘價值相等)中扣除地租而受到限制;地租的扣除是前提。因此,資本利潤(企業主收入加上利息)和地租不過是剩餘價值的兩個特殊組成部分,不過是剩餘價值因屬於資本或屬於土地所有權而區別開來的兩個範疇,兩個項目。它們絲毫也不會改變剩餘價值的本質。它們加起來,就形成社會剩餘價值的總和。資本直接從工人身上吸取體現為剩餘價值和剩餘產品的剩餘勞動。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資本可以被看作剩餘價值的生產者。土地所有權卻和現實的生產過程無關。它的作用只限於把已經生產出來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從資本的口袋裡轉移到它自己的口袋裡。不過,土地所有者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起某種作用,不僅因為他對資本施加壓力,也不僅因為大土地所有制是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個前提和條件(因為大土地所有制是對勞動者的勞動條件進行剝奪的前提和條件),而且特別因為土地所有者表現為最重要的生產條件之一的人格化。

  最後,工人作為他個人的勞動力的所有者和出售者,在工資的名義下得到一部分產品。這部分產品體現着他的勞動中被我們叫作必要勞動的那個部分,也就是維持和再生產這個勞動力所必需的勞動部分,而不管這種維持和再生產的條件是較貧乏的還是較富裕的,是較有利的還是較不利的。

  不管這些關係在其他方面看起來多麼不一致,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資本逐年為資本家提供利潤,土地逐年為土地所有者提供地租,勞動力——在正常條件下,並且在它仍然是可以使用的勞動力的時期內——逐年為工人提供工資。每年生產的總價值中的這三個價值部分,以及每年生產的總產品中和它們相適應的部分——在這裡我們先撇開積累不說——,可以每年由它們各自的所有者消費掉,而不致造成它們的再生產源泉的枯竭。它們好像是一棵長生樹上或者不如說三棵長生樹上的每年供人食用的果實,它們形成三個階級即資本家、土地所有者和工人的逐年收入。這些收入,是由職能資本家作為剩餘勞動的直接吸取者和一般勞動的使用者來進行分配的。因此,資本家的資本,土地所有者的土地,工人的勞動力或者不如說他的勞動本身(因為他實際出售的只是表現出來的勞動力,而且像以前所說的那樣,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勞動力的價格必然會對他表現為勞動的價格),對資本家、土地所有者和工人來說,表現為他們各自特有的收入,即利潤、地租和工資的三個不同的源泉。它們從下述意義上講確實是收入的源泉:對資本家來說,資本是一台汲取剩餘勞動的永久的抽水機;對土地所有者來說,土地是一塊永久的磁石,它會把資本所汲取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吸引過來;最後,勞動則是一個不斷更新的條件和不斷更新的手段,使工人在工資的名義下取得他所創造的一部分價值,從而取得社會產品中由這部分價值來計量的一個部分,即必要生活資料。其次,它們從下述意義上講是收入的源泉:資本會把價值的一部分,從而把年勞動產品的一部分固定在利潤的形式上,土地所有權會把另一部分固定在地租的形式上,僱傭勞動會把第三部分固定在工資的形式上,並且正是由於這種轉化,使它們變成了資本家的收入、土地所有者的收入和工人的收入,但是並沒有創造轉化為這幾個不同範疇的實體本身。相反,這種分配是以這種實體已經存在為前提的,也就是說,是以年產品的總價值為前提的,而這個總價值不外就是對象化的社會勞動。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9—931頁。

  既然這三種形式(工資、地租、利潤(利息))是土地所有者、資本家和僱傭工人這三個階級的收入來源,結論就是階級鬥爭最後,我們談到庸俗經濟學家當作出發點的那些表現形式:地租來自土地,利潤(利息)來自資本,工資來自勞動。但是,現在從我們的觀點來看,事情完全不是這樣。這種表面上的運動是一目了然的。其次,作為以往一切經濟學的支柱的亞·斯密的謬論:商品的價格由上述三種收入,即僅僅由可變資本(工資)和剩餘價值(地租、利潤(利息))構成的說法已經被駁倒。整個運動就是通過這種表現形式進行的。最後,既然這三種形式(工資、地租、利潤(利息))是土地所有者、資本家和僱傭工人這三個階級的收入來源,結論就是階級鬥爭,在這一鬥爭中,這種運動和全部髒東西的分解會獲得解決。

  馬克思:《馬克思致恩格斯》(1868年4月30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75頁。

  飯桶官吏的收入是利潤和工資的一部分

  地租、利息等等都是利潤的一部分;飯桶官吏的收入是利潤和工資的一部分;其他非生產勞動者的收入,是他們用自己的非生產勞動購買的利潤和工資的一部分,因此,這種收入不增加以利潤和工資的形式存在的產品,它只決定這種產品中有多大一部分由這些非生產勞動者消費,有多大一部分由工人和資本家自己消費。

  馬克思:(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頁。

  本質的關係是,工人不占有產品中的任何份額

  本質的關係是,工人不占有產品中的任何份額,他同資本家的交換,不是使他能分享產品,卻是根本排斥他去分享產品本身,——全部關係的這一決定性要素消失了,代之形成的卻是欺騙人的假象:似乎資本家與僱傭工人建立了某種同事關係,並且按照他們在參加產品的生產中各自具有的不同因素來分配產品。因此,正是這個公式是資本主義關係的資產階級辯護士所慣用的公式。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25頁。

  直接從工人身上榨取無酬勞動並把它固定在商品上的資本家,是剩餘價值的第一個占有者,但決不是剩餘價值的最後所有者生產剩餘價值即直接從工人身上榨取無酬勞動並把它固定在商品上的資本家,是剩餘價值的第一個占有者,但決不是剩餘價值的最後所有者。以後他還必須同在整個社會生產中執行其他職能的資本家,同土地所有者等等,共同瓜分剩餘價值。因此,剩餘價值分為各個不同的部分。它的各部分歸不同類的人所有,並具有不同的、互相獨立的形式,如利潤、利息、商業利潤、地租等等。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51頁。

  這一切對工廠主來說是一種扣除

  如果把價值放在一邊,來考察實物形式的總產品,那就很明顯,在補償了不變資本和花在工資上的資本之後,剩下的是代表剩餘價值的產品部分。但是,從這個剩餘中,要扣除一部分作為地租和經紀人、商人的贏利,不論這些人是否使用自己的資本——這一切都取自總產品中代表剩餘價值的部分。因此,這一切對工廠主來說是一種扣除。如果工廠主的資本是借來的,那他的利潤本身也要分成產業利潤和利息。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98頁。

  一切不直接參加再生產的社會成員,不管勞動與否,首先只能從生產工人、產業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的手中,取得自己在年商品產品中的份額

  一切不直接參加再生產的社會成員,不管勞動與否,首先只能從首先得到產品的那幾個階級,即生產工人、產業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的手中,取得自己在年商品產品中的份額,即取得自己的消費資料。就這一點說,他們的收入在物質上是由(生產工人的)工資、利潤和地租派生出來的,因此,和那些原始的收入相對而言,表現為派生的收入。但是另一方面,在這個意義上的派生的收入的接受人,是靠他們作為國王、牧師、教授、娼妓、士兵等等的社會職能來取得這種收入的,因此他們可以把自己的這種職能看作是他們的收入的原始源泉。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2—413頁。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困難,必須把總收益和純收益同總收入和純收入區別開來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困難,必須把總收益和純收益同總收入和純收入區別開來。

  總收益或總產品是再生產出來的全部產品。把固定資本中曾被使用但是沒有消費掉的部分撇開不說,總收益或總產品的價值,等於預付的、並在生產中消費掉的資本即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價值,加上分解為利潤和地租的剩餘價值。或者,如果我們不是考察單個資本的產品,而是考察社會總資本的產品,那麼,總收益等於構成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物質要素加上表現為利潤和地租的那種剩餘產品的物質要素。

  總收入是總生產中扣除了補償預付的、並在生產中消費掉的不變資本的價值部分和由這個價值部分計量的產品部分以後,總產品所餘下的價值部分和由這個價值部分計量的產品部分。因而,總收入等於工資(或預定要重新成為工人收入的產品部分)+利潤+地租。

  但是,純收入卻是剩餘價值,因而是剩餘產品,這種剩餘產品是扣除了工資以後所餘下的、實際上也就是由資本實現的並與土地所有者瓜分的剩餘價值和由這個剩餘價值計量的剩餘產品。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51—952頁。

  國民收入是工資加上利潤加上地租,也就是總收入從單個資本家來看,純收入不同於總收入,因為後者包括工資,前者不包括工資。如果考察整個社會的收入,那麼國民收入是工資加上利潤加上地租,也就是總收入。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52頁。

  這不會改變價值本身的界限

  每年由新追加的勞動新加到生產資料或不變資本部分上的價值,分化並分解為工資、利潤和地租這些不同的收入形式,這不會改變價值本身的界限,不會改變分為這些不同範疇的價值總和;同樣,這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比例的變化也不會改變這些部分的總和,不會改變這個既定的價值量。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2頁。

  留歸經營資本家本身的,只是所謂產業利潤或商業利潤的那一部分剩餘價值,或商品全部價值中體現工人的剩餘勞動或無償勞動的那一部分,我稱之為利潤。這種利潤並不是全都落入經營資本家的腰包。壟斷土地,使土地所有者能以地租名義——不管這土地是用於農業、建築、鐵路還是用於其他生產目的——取得這剩餘價值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擁有勞動資料,使經營資本家能生產剩餘價值,即竊取一定量的無償勞動,這就使擁有勞動資料並把它們全部或部分地貸給經營資本家的人,簡言之,即放債的資本家,能以利息的名義要求取得這剩餘價值的另一部分,所以,留歸經營資本家本身的,就只是所謂產業利潤或商業利潤的那一部分了。

  馬克思:《工資、價格和利潤》(1865年5月20日—6月24日之間),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頁。

  它們作為工資、利潤和地租,取得獨立的、互不相關的收入形式商品扣除它生產上所耗費的生產資料的價值以後的價值,這個既定的、由對象化在商品產品中的勞動量決定的價值量,分為三個組成部分,它們作為工資、利潤和地租,取得獨立的、互不相關的收入形式。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81頁。

  一定的分配關係只是歷史地規定的生產關係的表現工資以僱傭勞動為前提,利潤以資本為前提。因此,這些一定的分配形式是以生產條件的一定的社會性質和生產當事人之間的一定的社會關係為前提的。因此,一定的分配關係只是歷史地規定的生產關係的表現。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98頁。

  勞動力,在工人手中,是商品,不是資本

  勞動力,在工人手中,是商品,不是資本,並且在工人能不斷地反覆出賣它的時候,它構成工人的收入;在它賣掉之後,在資本家手中,在生產過程本身中,它執行資本的職能。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2頁。

  在這裡,收入只不過意味着通過不斷地反覆出賣一種商品(勞動力)而占有價值

  勞動力的不斷出賣,成為工人維持生活的不斷更新的源泉,於是,他的勞動力就表現為他取得自己賴以生活的收入的能力。在這裡,收入只不過意味着通過不斷地反覆出賣一種商品(勞動力)而占有價值,而這些價值本身僅僅是用來不斷再生產出這種要出賣的商品。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3頁。

  無論如何也不能說,可變資本會轉化為某人的收入因為可變資本總是以某種形式保留在資本家手中,所以無論如何也不能說,它會轉化為某人的收入。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0頁。

  分配關係不過表示生產關係的一個方面

  所謂的分配關係,是同生產過程的歷史地規定的特殊社會形式,以及人們在他們的人類生活的再生產過程中相互所處的關係相適應的,並且是由這些形式和關係產生的。這些分配關係的歷史性質就是生產關係的歷史性質,分配關係不過表示生產關係的一個方面。

  資本主義的分配不同於各種由其他生產方式產生的分配形式,而每一種分配形式,都會隨着它由以產生並且與之相適應的一定的生產形式的消失而消失。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99—1000頁。

  “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已經不知不覺地變成“有折有扣的”了如果我們把“勞動所得”這個用語首先理解為勞動的產品,那麼集體的勞動所得就是社會總產品。

  現在從它裡面應當扣除:

  第一,用來補償消耗掉的生產資料的部分。

  第二,用來擴大生產的追加部分。

  第三,用來應付不幸事故、自然災害等的後備基金或保險基金。

  從“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中扣除這些部分,在經濟上是必要的,至於扣除多少,應當根據現有的物資和力量來確定,部分地應當根據概率計算來確定,但是這些扣除無論如何根據公平原則是無法計算的。

  剩下的總產品中的另一部分是用來作為消費資料的。

  在把這部分進行個人分配之前,還得從裡面扣除:

  第一,同生產沒有直接關係的一般管理費用。

  同現代社會比起來,這一部分一開始就會極為顯着地縮減,並隨着新社會的發展而日益減少。

  第二,用來滿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學校、保健設施等。

  同現代社會比起來,這一部分一開始就會顯着地增加,並隨着新社會的發展而日益增長。

  第三,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等等設立的基金,總之,就是現在屬於所謂官辦濟貧事業的部分。

  只有現在才談得上綱領在拉薩爾的影響下狹隘地專門注意的那種“分配”,就是說,才談得上在集體中的各個生產者之間進行分配的那部分消費資料。

  “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已經不知不覺地變成“有折有扣的”了,雖然從一個處於私人地位的生產者身上扣除的一切,又會直接或間接地用來為處於社會成員地位的這個生產者謀利益。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1875年4月底—5月7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432—433頁。

  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例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是:生產的物質條件以資本和地產的形式掌握在非勞動者手中,而人民大眾所有的只是生產的人身條件,即勞動力。

  既然生產的要素是這樣分配的,那麼自然就產生現在這樣的消費資料的分配。如果生產的物質條件是勞動者自己的集體財產,那麼同樣要產生一種和現在不同的消費資料的分配。

  庸俗的社會主義彷效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一部分民主派又彷效庸俗社會主義)把分配看成並解釋成一種不依賴於生產方式的東西,從而把社會主義描寫為主要是圍繞着分配兜圈子。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1875年4月底—5月7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436頁。

  在目前的社會條件下,一天的最公平的工資必然等於對工人的產品的最不公平的分配

  在目前的社會條件下,一天的最公平的工資必然等於對工人的產品的最不公平的分配,這種產品大部分進了資本家的口袋,工人只好滿足於僅夠保持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繁衍其後代的那一部分。

  恩格斯:《僱傭勞動制度》(1881年5月15或16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492頁。

  儘管工人階級鬥爭的目的只是要得到自己產品的一部分,但他們卻經常被指責為簡直是在掠奪資本家

  當前的社會基本上分為兩大對抗的階級,一方是擁有全部生產資料的資本家,另一方是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以外一無所有的工人。後一個階級的勞動產品必須在兩個階級中間分配,而正是為了這種分配經常進行鬥爭。每個階級都想儘量多分到一些。在這個鬥爭中,最奇怪的是,儘管工人階級鬥爭的目的只是要得到自己產品的一部分,但他們卻經常被指責為簡直是在掠奪資本家!

  恩格斯:《工聯》(1881年5月20日前後),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99頁。

  分配方式本質上畢竟要取決於有多少產品可供分配在《人民論壇》上也發生了關於未來社會中的產品分配問題的辯論:是按照勞動量分配呢,還是用其他方式。人們對於這個問題,是一反某些關於公平原則的唯心主義空話而處理得非常“唯物主義”的。但奇怪的是誰也沒有想到,分配方式本質上畢竟要取決於有多少產品可供分配,而這當然隨着生產和社會組織的進步而改變,從而分配方式也應當改變。但是,在所有參加辯論的人看來,“社會主義社會”並不是不斷改變、不斷進步的東西,而是穩定的、一成不變的東西,所以它應當也有個一成不變的分配方式。而合理的想法只能是:(1)設法發現將來由以開始的分配方式,(2)盡力找出進一步的發展將循以進行的總趨向。可是,在整個辯論中,我沒有發現一句話是關於這方面內容的。

  恩格斯:《致康拉德·施米特》(1890年8月5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586—587頁。

  (二)消費

  社會消費力既不是取決於絕對的生產力,也不是取決於絕對的消費力,而是取決於以對抗性的分配關係為基礎的消費力社會消費力既不是取決於絕對的生產力,也不是取決於絕對的消費力,而是取決於以對抗性的分配關係為基礎的消費力;這種分配關係,使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消費縮小到只能在相當狹小的界限以內變動的最低限度。其次,這個消費力還受到追求積累的欲望,擴大資本和擴大剩餘價值生產規模的欲望的限制。這是資本主義生產的規律,它是由生產方法本身的不斷革命,由總是和這種革命聯繫在一起的現有資本的貶值,由普遍的競爭鬥爭以及僅僅為了保存自身和避免滅亡而改進生產和擴大生產規模的必要性決定的。因此,市場必須不斷擴大,以致市場的聯繫和調節這種聯繫的條件,越來越取得一種不以生產者為轉移的自然規律的形式,越來越無法控制。這個內部矛盾力圖通過擴大生產的外部範圍的辦法求得解決。但是生產力越發展,它就越和消費關係的狹隘基礎發生衝突。在這個充滿矛盾的基礎上,資本過剩和日益增加的人口過剩結合在一起是完全不矛盾的;因為在二者相結合的情況下,所生產的剩餘價值的量雖然會增加,但是生產剩餘價值的條件和實現這個剩餘價值的條件之間的矛盾,恰好也會隨之而增大。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3頁。

  工人的個人消費,不論在工場、工廠等以內或以外,在勞動過程以內或以外進行,總是資本生產和再生產的一個要素當資本家把自己一部分資本轉變為勞動力時,他就由此增殖了自己的總資本。他一舉兩得。他不僅從他由工人那裡取得的東西中,而且從他給工人的東西中獲取利益。用來交換勞動力的資本轉化為生活資料,這種生活資料的消費是為了再生產現有工人的肌肉、神經、骨骼、腦髓和生出新的工人。因此,工人階級的個人消費,在絕對必要的限度內,只是把資本用來交換勞動力的生活資料再轉化為可供資本重新剝削的勞動力。這種消費是資本家最不可少的生產資料即工人本身的生產和再生產。可見,工人的個人消費,不論在工場、工廠等以內或以外,在勞動過程以內或以外進行,總是資本生產和再生產的一個要素,正像擦洗機器,不論在勞動過程中或勞動過程的一定間歇進行,總是生產和再生產的一個要素一樣。雖然工人實現自己的個人消費是為自己而不是為資本家,但事情並不因此有任何變化。役畜的消費並不因為役畜自己享受食物而不成為生產過程的一個必要的要素。工人階級的不斷維持和再生產始終是資本再生產的條件。資本家可以放心地讓工人維持自己和繁殖後代的本能去實現這個條件。他所操心的只是把工人的個人消費儘量限制在必要的範圍之內,這種做法同南美洲那種強迫工人吃營養較多的食物,不吃營養較少的食物的粗暴行為,真有天壤之別。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0—661頁。

  工人的個人消費對他自己來說是非生產的

  實際上,工人的個人消費對他自己來說是非生產的,因為這種消費僅僅是再生產貧困的個人;而對資本家和國家來說是生產的,因為它生產了創造他人財富的力量。

  因此,從社會角度來看,工人階級,即使在直接勞動過程以外,也同死的勞動工具一樣是資本的附屬物。甚至工人階級的個人消費,在一定限度內,也不過是資本再生產過程的一個要素。不過,這個過程關心的是,它不讓這些有自我意識的生產工具在它不斷使他們的勞動產品從他們這一極移到資本那一極時跑掉。個人消費一方面保證他們維持自己和再生產自己,另一方面通過生活資料的耗費來保證他們不斷重新出現在勞動市場上。羅馬的奴隸是由鎖鏈,僱傭工人則由看不見的線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裡。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1—662頁。

  這種生活方式比別的任何生活方式都更使人墮落積蓄對他一點用處也沒有,因為他存的錢,最多也只能維持他幾個星期的生活,而他一失業,就不會僅僅是幾個星期的事。他不可能長久地保有財產,假使他有可能這樣做,他就不再是工人了,另外會有人來補他的缺。這樣,在他得到較多的工資的時候,他不好好地生活一下,還能有什麼更好的選擇呢?在工資高的時候,工人的生活就寬裕一點,這使英國資產者感到驚奇並極為惱怒。要知道,如果積蓄對工人沒有好處,而那些積蓄最後還是要成為蛀蟲和鐵鏽的犧牲品,也就是被資產者所吞沒,那麼,工人在可能的時候去享受一下生活,而不去積蓄,這不僅是十分自然的,甚至是完全合理的。但是這種生活方式比別的任何生活方式都更使人墮落。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根據親身觀察和可靠材料》(1844年9月—1845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0—431頁。

  這種使工人和奴隸區別開來的分享文明的唯一情況,在經濟上所以可能,只是因為工人在營業興旺時期,擴大自己的享受範圍工人參與更高一些的享受,以及參與精神享受——為自身利益進行宣傳鼓動,訂閱報紙,聽課,教育子女,發展愛好等等——這種使工人和奴隸區別開來的分享文明的唯一情況,在經濟上所以可能,只是因為工人在營業興旺時期,即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進行積蓄的時期,擴大自己的享受範圍。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頁。

  說生產者和消費者是一回事,那是最可笑不過的了工人作為需求的代表所能購買的,只是加入個人消費的商品,因為他不是自己使用自己的勞動,因而也不是自己占有實現自己勞動的條件——勞動資料和勞動材料。所以,這一點已經把生產者的最大部分(在資本主義生產發達的地方就是工人本身)排除在消費者、買者之外了。他們不購買原料和勞動資料,他們只購買生活資料(直接加入個人消費的商品)。因此,說生產者和消費者是一回事,那是最可笑不過的了,因為對於很大數量的生產部門——所有不生產直接消費品的部門——來說,大多數參加生產的人是絕對被排斥於購買他們自己的產品之外的。他們決不是自己的這很大一部分產品的直接消費者或買者,雖然他們支付包含在他們購買的消費品中的自己產品的一部分價值。這裡也可以看出,“消費者”這個詞是模煳不清的,把“消費者”這個詞同“買者”這個詞等同起來是錯誤的。從生產消費的意義來說,恰恰是工人消費機器和原料,在勞動過程中使用它們。

  但是工人並不是為了自己而使用機器和原料,因此,也就不是機器和原料的買者。對於工人來說,機器和原料不是使用價值,不是商品,而是一個過程的客觀條件,而工人本身則是這個過程的主觀條件。

  可是有人會說,工人的雇主在購買勞動資料和勞動材料時是工人的代表。但是,雇主代表工人的條件與工人自己代表自己的條件是不同的。也就是說,雇主是在市場上代表。

  雇主必須出賣體現剩餘價值即無酬勞動的商品量。要是工人的話,就只須出賣把生產中預付的價值——以勞動資料、勞動材料和工資的價值的形式——再生產出來的商品量。因此,雇主需要的市場會比工人需要的市場大。而且,雇主認為市場條件對於着手再生產是否充分有利,這取決於雇主而不是工人。

  因此,對於一切不是用於個人消費而是必須用於生產消費的物品來說,即使再生產過程不遭到破壞,工人也是生產者而不是消費者。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587—588頁。

  平均工資的價值可以不斷下降,但生活資料範圍、從而工人的生活享受仍然可以不斷擴大

  相對剩餘價值的存在和增長根本不要求工人的生活狀況保持不變,也就是說,根本不要求他的平均工資總是只給他提供同一的、量和質既定的生活資料。這種情況是不可能存在的,儘管相對剩餘價值在勞動能力的價值或工資(平均工資)的價值不相應降低的情況下,既不可能產生,也不可能增長。相對剩餘價值甚至可以不斷增長,因而勞動能力的價值,也就是平均工資的價值可以不斷下降,但生活資料範圍、從而工人的生活享受仍然可以不斷擴大。這就是說,決定這一範圍的是工人所能占有的使用價值(商品)的質和量,而不是它們的交換價值。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2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78頁。

  不管怎樣,工人都不是為自己節約,而是為資本節約如果工人真的用禁慾的方法進行了儲蓄,從而為流氓無產階級、小偷等等(這些人會與需求成比例地增加)積累了獎金,而且,如果工人的積蓄超過了官方儲蓄銀行貯金櫃的容納量,——這種官方儲蓄銀行付給工人最低利息,以便讓資本家從工人的存款中賺取巨額利息,或者讓國家吃掉這些存款,這樣,工人只是加強了自己敵人的力量和他自己的依附地位,——那麼,工人要能保存這些積蓄並使它們帶來收入,就只有把它們存入一般銀行等等,這樣一來,在繁榮時期工人放棄了一切生活享受,從而增加了資本的力量,而以後在危機時期工人又會失去自己的存款;可見,不管怎樣,工人都不是為自己節約,而是為資本節約。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頁。

  我們得到的結論並不是說,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是同一的東西,而是說,它們構成一個總體的各個環節、一個統一體內部的差別我們得到的結論並不是說,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是同一的東西,而是說,它們構成一個總體的各個環節、一個統一體內部的差別。生產既支配着與其他要素相對而言的生產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過程總是從生產重新開始。交換和消費不能是起支配作用的東西,這是不言而喻的。分配,作為產品的分配,也是這樣。而作為生產要素的分配,它本身就是生產的一個要素。因此,一定的生產決定一定的消費、分配、交換和這些不同要素相互間的一定關係。當然,生產就其單方面形式來說也決定於其他要素。例如,當市場擴大,即交換範圍擴大時,生產的規模也就增大,生產也就分得更細。隨着分配的變動,例如,隨着資本的積聚,隨着城鄉人口的不同的分配等等,生產也就發生變動。最後,消費的需要決定着生產。不同要素之間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個有機整體都是這樣。

  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摘選〉導言》(1857年8月下旬),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頁。

  

  有一種看法,認為全部剩餘產品都可以消費掉,這本身首先就是錯誤的

  有一種看法,認為全部剩餘產品都可以消費掉,這本身首先就是錯誤的,因為在直接生產過程以及在流通過程中,產品會遇到種種危險,因此,必須要有準備金,這不僅是為了彌補通常的虧損,而且也是為了應付非常事故。這種準備金只能由剩餘產品構成。同樣,沒有分工的不斷擴大,沒有經過改進的和新的追加機器等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就不能存在下去,而為此又要求有一部分剩餘產品。一般說來,資本主義生產就是追求擴大交換價值,特別是擴大剩餘價值的生產,只有剩餘產品不斷轉化為資本,才能達到這種不斷的擴大。自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只有具備同它相適應的條件才能存在,這些條件完全不同於追求直接[供給]生活資料的那種生產方式的條件。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5頁。

  

  (三)財富

  以勞動時間作為財富的尺度,這表明財富本身是建立在貧困的基礎上的

  在必要勞動時間之外,為整個社會和社會的每個成員創造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即為個人生產力的充分發展,因而也為社會生產力的充分發展創造廣闊餘地),這樣創造的非勞動時間,從資本的立場來看,和過去的一切階段一樣,表現為少數人的非勞動時間,自由時間。資本還添加了這樣一點:它採用技藝和科學的一切手段,來增加群眾的剩餘勞動時間,因為它的財富直接在於占有剩餘勞動時間;因為它的直接目的是價值,而不是使用價值。

  於是,資本就違背自己的意志,成了為社會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創造條件的工具,使整個社會的勞動時間縮減到不斷下降的最低限度,從而為全體[社會成員]本身的發展騰出時間。但是,資本的趨勢始終是:一方面是創造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另一方面是把這些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變為剩餘勞動。如果它在第一個方面太成功了,那麼,它就要吃到生產過剩的苦頭,這時必要勞動就會中斷,因為資本無法實現剩餘勞動。

  這個矛盾越發展,下述情況就越明顯:生產力的增長再也不能被占有他人的剩餘勞動所束縛了,工人群眾自己應當占有自己的剩餘勞動。當他們已經這樣做的時候,——這樣一來,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就不再是對立的存在物了,——那時,一方面,社會的個人的需要將成為必要勞動時間的尺度,另一方面,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以致儘管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還是會增加。因為真正的財富就是所有個人的發達的生產力。那時,財富的尺度決不再是勞動時間,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以勞動時間作為財富的尺度,這表明財富本身是建立在貧困的基礎上的,而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只是在同剩餘勞動時間的對立中並且是由於這種對立而存在的,或者說,個人的全部時間都成為勞動時間,從而使個人降到僅僅是工人的地位,使他從屬於勞動。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104頁。

  工人的粗陋的需要是比富人的講究的需要大得多的贏利來源生產對富人所具有的意義,明顯地表現在生產對窮人所具有的意義中;對於上層來說總是表現得講究、隱蔽、含煳,是表象;而對於下層來說則表現得粗陋、明白、坦率,是本質。工人的粗陋的需要是比富人的講究的需要大得多的贏利來源。倫敦的地下室住所給房產主帶來的收入比宮殿帶來的更多,就是說,這種住所對房產主來說是更大的財富,因而,用國民經濟學的語言來說,是更大的社會財富。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844年4—8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29頁。

  房屋投機分子開採貧困這個礦山比當年開採波托西礦山賺錢多,花錢少

  任何一個公正的觀察者都能看到,生產資料越是大量集中,工人就相應地越要聚集在同一個空間,因此,資本主義的積累越迅速,工人的居住狀況就越悲慘。隨着財富的增長而實行的城市“改良”是通過下列方法進行的:拆除建築低劣地區的房屋,建造供銀行和百貨商店等等用的高樓大廈,為交易往來和豪華馬車而加寬街道,修建鐵軌馬車路等等;這種改良明目張胆地把貧民趕到越來越壞、越來越擠的角落裡去。另一方面,每個人都知道,房屋的昂貴和房屋的質量成反比,房屋投機分子開採貧困這個礦山比當年開採波托西礦山[1]賺錢多,花錢少。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57—758頁。

  在一個富裕程度日益提高的社會中,只有最富有的人才能靠貨幣利息生活

  社會在什麼時候才會處於財富日益增長的狀態呢?那是在一個國家的資本和收入增加的時候。但是,這隻有由於下述情況才可能:(α)大量勞動積累起來,因為資本是積累的勞動;就是說,工人的勞動產品越來越多地從他手中被拿走,工人自己的勞動越來越作為別人的財產同他相對立,而他的生存資料和活動資料越來越多地積聚在資本家手中。

  (β)資本的積累擴大分工,而分工則增加工人的人數;反過來,工人人數的增加擴大分工,而分工又增加資本的積累。一方面隨着分工的擴大,另一方面隨着資本的積累,工人日益完全依賴於勞動,依賴於一定的、極其片面的、機器般的勞動。這樣,隨着工人在精神上和肉體上被貶低為機器,隨着人變成抽象的活動和胃,工人也越來越依賴於市場價格的一切波動,依賴於資本的使用和富人的興致。同時,由於單靠勞動為生者階級的人數增加,工人之間的競爭加劇了,因而他們的價格也降低了。在工廠制度下工人的這種狀況達到了頂點。

  (γ)在一個富裕程度日益提高的社會中,只有最富有的人才能靠貨幣利息生活。其餘的人都不得不用自己的資本經營某種行業,或者把自己的資本投入商業。這樣一來,資本家之間的競爭會加劇,資本的積聚會加強,大資本家使小資本家陷於破產,一部分先前的資本家會淪為工人階級,工人階級則由於增加了人數,部分地又要經受工資降低之苦,同時更加依賴於少數大資本家。資本家由於人數減少,他們為爭奪工人而進行的競爭幾乎不再存在;而工人由於人數增加,彼此之間的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反常和帶有強制性。

  因此,工人等級中的一部分人必然淪為乞丐或陷於餓死的境地,正像一部分中等資本家必然淪為工人等級一樣。

  由此可見,即使在對工人最有利的社會狀態中,工人的結局也必然是勞動過度和早死,淪為機器,淪為資本的奴隸(資本的積累危害着工人),發生新的競爭以及一部分工人餓死或行乞。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844年4—8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20—121頁。

  貧困從現代勞動本身的本質中產生出來

  在社會的衰落狀態中,工人遭受的痛苦最深重。他遭受的壓迫特別沉重是由於自己所處的工人地位,但他遭受的一般壓迫則是由於社會狀況。

  而在社會的增長狀態中,工人的毀滅和貧困化是他的勞動的產物和他生產的財富的產物。就是說,貧困從現代勞動本身的本質中產生出來。

  社會的最富裕狀態,這個大致還是可以實現並且至少是作為國民經濟學和市民社會的目的的理想,對工人說來卻是持續不變的貧困。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844年4—8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23—124頁。

  國民財富和人民貧窮是一回事

  世紀的人還不像19世紀的人那樣清楚地了解到,國民財富和人民貧窮是一回事。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33頁。

  科學本身也成為那些發展科學的人的致富手段

  由於自然科學被資本用作致富手段,從而科學本身也成為那些發展科學的人的致富手段,所以,搞科學的人為了探索科學的實際應用而互相競爭。另一方面,發明成了一種特殊的職業。因此,隨着資本主義生產的擴展,科學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識地和廣泛地加以發展、應用並體現在生活中,其規模是以往的時代根本想象不到的。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2頁。

  文明的一切進步,都不會使工人致富,而只會使資本致富文明的一切進步,或者換句話說,社會生產力的一切增長,也可以說勞動本身的生產力的一切增長,如科學、發明、勞動的分工和結合、交通工具的改善、世界市場的開闢、機器等等所產生的結果,都不會使工人致富,而只會使資本致富,也就是只會使支配勞動的權力更加增大;只會使資本的生產力增長。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7頁。

  (四)社會保障

  這種表面的自由一方面雖然也一定會給他帶來某些真正的自由,可是另一方面也有它的壞處,即沒有人保障他的生計現代的工人似乎是自由的,因為他不是一次就永遠賣掉,而是一部分一部分地按日、按星期、按年賣掉的,因為不是一個主人把他賣給另一個主人,而是他自己不得不這樣出賣自己,因為他不是某一個人的奴隸,而是整個有產階級的奴隸。對於他,事情的本質並沒有改變,這種表面的自由一方面雖然也一定會給他帶來某些真正的自由,可是另一方面也有它的壞處,即沒有人保障他的生計。他的主人(資產階級)如果對他的工作、對他的生存不再感到興趣,就隨時可以把他趕出去,讓他去餓死。可是,對資產階級來說,現在的情況比起舊的奴隸制來卻是無比地有利:他們可以隨便在什麼時候辭退自己的工人,同時並不因此使投下的資本受到損失,工人勞動的代價無論如何要比奴隸勞動的代價便宜得多,這是亞當·斯密為了安慰他們而給他們算清了的。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根據親身觀察和可靠材料》(1844年9月—1845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64頁。

  一切不幸事件的罪過歸根到底總是在廠主身上

  一切不幸事件的罪過歸根到底總是在廠主身上,至少也應當要求他終生贍養失去工作能力的工人,而在工人死亡時,就應當贍養他的家庭。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根據親身觀察和可靠材料》(1844年9月—1845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52頁。

  自由工人一點保障都沒有

  農奴的生存有封建的社會制度來保障,在那種社會制度下每個人都有他一定的位置;自由工人卻一點保障都沒有,因為他只是在資產階級需要他的時候才在社會上有一定的位置,否則就沒有人理會,似乎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這個人。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根據親身觀察和可靠材料》(1844年9月—1845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71頁。

  無產者只有指靠自己,同時,人們又不許他把自己的力量變為完全可以指靠的力量

  奴隸的生存至少會因為他主人的私利而得到保證,農奴也還有一塊用來養活他的土地,二者都至少還有不至於餓死的保障;無產者卻只有指靠自己,同時,人們又不許他把自己的力量變為完全可以指靠的力量。無產者為了改善自己的狀況所能做的一切,不過是淹沒在那些支配着他而他卻絲毫不能控制的偶然事件的洪流中的一滴水而已。他是一個處在各種各樣錯綜複雜的情況下的沒有意志的物件,只要能夠在短期內勉強活下去,就算幸運了。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根據親身觀察和可靠材料》(1844年9月—1845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0頁。

  工人承擔的風險最大

  如果說資本家有商品低於其價值出賣的風險,那他也有商品高於其價值出賣的機會。

  而如果產品賣不出去,工人就會被拋到街頭。如果產品價格長期低於市場價格,工人的工資就要下降到平均水平之下,工廠就開工不足。所以,工人承擔的風險最大。

  馬克思:(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頁。

  一旦失業成了普遍現象,這個救濟來源也就枯竭固然,工人也成立了自己的基金會,每星期繳納一次會費作為該會基金,這筆基金是準備用來救濟失業工人的;但這些錢也只有在工廠正常開工的情況下才夠開支,因為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也還有許多人需要救濟而得不到救濟。一旦失業成了普遍現象,這個救濟來源也就枯竭。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842年12月20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556頁。

  工人變成赤貧者

  現代的工人卻相反,他們並不是隨着工業的進步而上升,而是越來越降到本階級的生存條件以下。工人變成赤貧者,貧困比人口和財富增長得還要快。由此可以明顯地看出,資產階級再不能做社會的統治階級了,再不能把自己階級的生存條件當做支配一切的規律強加於社會了。資產階級不能統治下去了,因為它甚至不能保證自己的奴隸維持奴隸的生活,因為它不得不讓自己的奴隸落到不能養活它反而要它來養活的地步。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頁。

  對公有地的掠奪和隨之而來的農業革命,對農業工人產生十分強烈的影響

  確實,對公有地的掠奪和隨之而來的農業革命,對農業工人產生十分強烈的影響,伊登自己就說,農業工人的工資在1765—1780年之間開始降到最低限度以下,因此必須由官方的濟貧費來補助。他說,他們的工資“只夠滿足絕對必要的生活需要”。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35頁。

  農場主儘可能把更多的開支轉移到濟貧金上面去當舊的濟貧法存在的時候,工人們還可以從濟貧金中得到一點救濟;因此,工資就更加下降,因為農場主儘可能把更多的開支轉移到濟貧金上面去了。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根據親身觀察和可靠材料》(1844年9月—1845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51頁。

  英國工廠主在實行1834年的濟貧法以前,把工人靠濟貧稅得到的社會救濟金從他的工資中扣除

  可見,工資是資本和資本家的必要費用之一,並且不得超出這個必要的需要。因此,英國工廠主在實行1834年的濟貧法以前,把工人靠濟貧稅得到的社會救濟金從他的工資中扣除,並且把這種救濟金看做工資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做法是完全合乎邏輯的。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844年4—8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71頁。

  他們以工資形式付給農業短工的錢比最低限度還要低,而以教區救濟金的形式付給不足的部分

  世紀末和19世紀的最初幾十年間,英國的租地農場主和地主把工資強行降低到絕對的最低限度,他們以工資形式付給農業短工的錢比最低限度還要低,而以教區救濟金的形式付給不足的部分。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4—695頁。

  需要救濟的赤貧形成現役勞動軍的殘疾院和產業後備軍的死荷重需要救濟的赤貧形成現役勞動軍的殘疾院和產業後備軍的死荷重[2]。它的生產包含在相對過剩人口的生產中,它的必然性包含在相對過剩人口的必然性中,它和相對過剩人口一起,形成財富的資本主義生產和發展的一個存在條件。它是資本主義生產的一項非生產費用,但是,資本知道怎樣把這項費用的大部分從自己的肩上轉嫁到工人階級和中等階級下層的肩上。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42頁。

  租地農場主支付的工資和教區貼補的工資不足額之間的比率說明兩件事

  濟貧法及其行政機關在1795年和1814年並沒有什麼變化。我們還記得這項法令在農村中是怎樣實施的,那就是由教區以救濟形式把名義工資補足到只夠工人勉強煳口的名義數額。租地農場主支付的工資和教區貼補的工資不足額之間的比率說明兩件事:第一,工資已經降到它的最低限額以下;第二,農業工人在何種程度上成了既是僱傭工人又是需要救濟的貧民,或者說,在何種程度上被變成了他所在的教區的農奴。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76頁。

  救濟委員會總是充當工廠主的看門狗

  整個資產階級的眼睛都盯着工人。如果對工人提出了微薄不堪的工資,而工人拒絕接受,救濟委員會就把他的名字從救濟名單上勾銷。這是工廠主老爺們的黃金時代,因為工人要想不餓死,就只好按照對資產者最有利的任何價格去做工。而救濟委員會總是充當工廠主的看門狗。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9頁。

  這種行政管理機構的任務不再是消滅赤貧,而是對它強制管束,使它萬古長存

  英國最初是想要通過慈善事業和行政管理措施來消滅赤貧。後來它也不認為赤貧的不斷發展是現代工業的必然後果,反而認為這是英國濟貧稅的後果。遍地皆是的貧困在它看來只不過是英國立法的局部問題。從前說是由於慈善事業的缺欠,現在又說是由於慈善事業的過剩。最後,把貧窮看作窮人自己的罪過,窮人為此應該受到懲罰。

  赤貧在政治的英國獲得的普遍意義只在於:儘管採取了管理措施,但赤貧在發展過程中還是變成了全國的設制,因此必然成為一種有分支的而且廣泛分布的行政管理機構的工作對象。然而這種行政管理機構的任務不再是消滅赤貧,而是對它強制管束,使它萬古長存。這種行政管理機構拒絕採用積極的手段去堵塞赤貧的來源;它滿足於每當赤貧湧出社會的表層時,就以警察般的寬容給它挖個墳墓。英國政府根本沒有超出行政管理措施和慈善措施的範圍,反而後退了一大步。現在它只是管理那種陷於絕境因而可以考慮收容關押的赤貧者。

  馬克思:《評一個普魯士人的〈普魯士國王和社會改革〉一文》(1844年7月31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2—383頁。

  慈善事業只是一種供消遣用的材料

  慈善事業只是一種外在的理由,只是一種藉口,只是一種供消遣用的材料,這種消遣能夠同樣得心應手地把其他任何一種材料變成自己的內容。貧窮被有意識地用來使慈善家享受“風流韻事的樂趣,讓他滿足獵奇、冒險和喬裝的欲望,使他陶醉於自己的超群出眾,使他感到神經的激動,等等”。

  馬克思、恩格斯:《神聖家族》(1844年9—11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47頁。

  肯定增長的,是生活沒有保障

  工人的組織,他們的不斷加強的抵抗,會在可能範圍內給貧困的增長以某種遏制。而肯定增長的,是生活沒有保障。

  恩格斯:《1891年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批判》(1891年6月18—29日之間),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0頁。

  負擔要落在工人階級自己身上

  關於儲蓄銀行,連經濟學家們也承認,它們的真正目的並不是財富,而只是更有目的地分配開支,使工人在年老或生病、發生危機等情況下,不會成為貧民院、國家的負擔,或者行乞(一句話,負擔要落在工人階級自己身上,而決不要落在資本家身上,不要依賴資本家的錢袋度日),也就是為資本家而節約,減少他們為此支出的生產費用。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5頁。

 

  第四編 國家經濟過程

  一 原始積累與社會主義積累

  (一)資本主義原始積累

  單個商品生產者手中一定程度的資本積累,是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的前提

  單個商品生產者手中一定程度的資本積累,是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的前提。因此,在從手工業到資本主義生產的過渡中,我們必須假定已經有這種積累。這種積累可以叫做原始積累,因為它不是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的歷史結果,而是這種生產的歷史基礎。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0頁。

  資本的原始積累只是意味着直接生產者的被剝奪資本的原始積累,即資本的歷史起源,究竟是指什麼呢?既然它不是奴隸和農奴直接轉化為僱傭工人,因而不是單純的形式變換,那麼它就只是意味着直接生產者的被剝奪,即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解體。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2頁。

  所謂原始積累只不過是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資本關係以勞動者和勞動實現條件的所有權之間的分離為前提。資本主義生產一旦站穩腳跟,它就不僅保持這種分離,而且以不斷擴大的規模再生產這種分離。因此,創造資本關係的過程,只能是勞動者和他的勞動條件的所有權分離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使社會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產者轉化為僱傭工人。因此,所謂原始積累只不過是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這個過程所以表現為“原始的”,因為它形成資本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方式的前史。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21—822頁。

  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出現之前的發展過程,和資本在這個過程中的實現,在這裡是屬於歷史上兩個不同的時期資本成為資本的過程,或者說,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出現之前的發展過程,和資本在這個過程中的實現,在這裡是屬於歷史上兩個不同的時期。在後一時期,資本是前提,它的存在是作為一種自行起作用的東西而成為前提。在前一時期,資本是另一個社會形式解體過程的沉澱物。這裡資本是另一個形式的產物,而不是象後來那樣,它是它自己再生產的產物。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46頁。

  這樣就提供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

  資本的原始積累。包括勞動條件的集中。它是勞動條件對工人和勞動本身的獨立化。

  它的歷史活動就是資本產生的歷史活動——把勞動條件轉化為資本、勞動轉化為僱傭勞動的歷史的分離過程。這樣就提供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48頁。

  這些田園詩式的過程是原始積累的主要因素

  美洲金銀產地的發現,土着居民的被剿滅、被奴役和被埋葬於礦井,對東印度開始進行的征服和掠奪,非洲變成商業性地獵獲黑人的場所——這一切標誌着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這些田園詩式的過程是原始積累的主要因素。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60—861頁。

  原始積累的方法決不是田園詩式的東西

  在真正的歷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殺戮,總之,暴力起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在溫和的政治經濟學中,從來就是田園詩占統治地位。正義和“勞動”自古以來就是唯一的致富手段,自然,“當前這一年”總是例外。事實上,原始積累的方法決不是田園詩式的東西。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21頁。

  這就是原始積累的各種田園詩式的方法

  掠奪教會地產,欺騙性地出讓國有土地,盜竊公有地,用剝奪方法、用殘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財產和克蘭財產轉化為現代私有財產——這就是原始積累的各種田園詩式的方法。這些方法為資本主義農業奪得了地盤,使土地與資本合併,為城市工業造成了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階級的必要供給。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42頁。

  對直接生產者的剝奪,是用最殘酷無情的野蠻手段,在最下流、最齷齪、最卑鄙和最可惡的貪慾的驅使下完成的

  這種生產方式必然要被消滅,而且已經在消滅。它的消滅,個人的分散的生產資料轉化為社會的積聚的生產資料,從而多數人的小財產轉化為少數人的大財產,廣大人民群眾被剝奪土地、生活資料、勞動工具,——人民群眾遭受的這種可怕的殘酷的剝奪,形成資本的前史。這種剝奪包含一系列的暴力方法,其中我們只考察了那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資本原始積累的方法。對直接生產者的剝奪,是用最殘酷無情的野蠻手段,在最下流、最齷齪、最卑鄙和最可惡的貪慾的驅使下完成的。靠自己勞動掙得的私有制,即以各個獨立勞動者與其勞動條件相結合為基礎的私有制,被資本主義私有制,即以剝削他人的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所排擠。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3頁。

  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結構是從封建社會的經濟結構中產生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結構是從封建社會的經濟結構中產生的。後者的解體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直接生產者,勞動者,只有當他不再束縛於土地,不再隸屬或從屬於他人的時候,才能支配自身。其次,他要成為勞動力的自由出賣者,能把他的商品帶到任何可以找到市場的地方去,他就必須擺脫行會的控制,擺脫行會關於學徒和幫工的制度以及關於勞動的約束性規定。因此,使生產者轉化為僱傭工人的歷史運動,一方面表現為生產者從農奴地位和行會束縛下解放出來;對於我們的資產階級歷史學家來說,只有這一方面是存在的。但是另一方面,新被解放的人只有在他們被剝奪了一切生產資料和舊封建制度給予他們的一切生存保障之後,才能成為他們自身的出賣者。而對他們的這種剝奪的歷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載入人類編年史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22頁。

  決不是資本創造出勞動的客觀條件

  決不是資本創造出勞動的客觀條件。相反,資本的原始形成只不過是這樣發生的:作為貨幣財富而存在的價值,由於舊的生產方式解體的歷史過程,一方面能買到勞動的客觀條件,另一方面也能用貨幣從已經自由的工人那裡換到活勞動本身。

  所有這一切因素都已具備了。它們的分離本身是一個歷史過程,解體過程,正是這一個過程使貨幣能夠轉化為資本。就貨幣在歷史上也起促進作用來說,只有當貨幣本身作為最有力的分離手段加入這個過程的時候,而且只有當貨幣促使被剝奪光的、喪失客觀條件的自由工人形成的時候,貨幣才起這種促進作用。但是,這當然不是由於貨幣為這些工人創造他們生存的客觀條件,而是由於貨幣加速這些工人同這些條件的分離,——使工人喪失財產。

  例如,英國的大土地所有者遣散了那些曾經與他們共同消費剩餘農產品的侍從;其次,他們的租佃者趕走了茅舍貧農等等,這樣一來,首先有大量的活勞動力被拋到勞動市場上,他們在雙重意義上是自由的:擺脫舊的保護關係或農奴依附關係以及徭役關係而自由了,其次是喪失一切財物和任何客觀的物質存在形式而自由了,自由得一無所有;他們的唯一活路,或是出賣自己的勞動能力,或是行乞、流浪和搶劫。他們最初力圖走後一條路,但是被絞架、恥辱柱和鞭子從這一條路上趕到通往勞動市場的狹路上去;由此可見,政府,如亨利七世、亨利八世等等的政府,是作為歷史上解體過程的條件而出現的,並且是作為資本存在條件的創造者而出現的——這已為歷史所證明。

  另一方面,從前被土地所有者及其侍從所消費的生活資料等等,現在由貨幣支配,貨幣要買到它們,以便用它們來購買勞動。貨幣既未創造,也未積累這些生活資料;它們本來就已存在,在它們以貨幣為中介而被消費和再生產之前,它們已經被消費和再生產了。

  發生變化的只不過是:這些生活資料現在被拋到交換市場上了,同那些侍從等等的嘴脫離了直接的聯繫,並由使用價值變為交換價值,因而落入貨幣財富的勢力範圍和統治之下。

  勞動工具的情況也是一樣。貨幣財富既沒有發明、也沒有製造紡車和織機。但是,紡工和織工一旦同自己的土地相分離,他們就連同自己的紡車和織機一起落入貨幣財富等等的統治之下了。資本只不過是把它找到的大量人手和大量工具結合起來。資本把它們聚集在自己的統治之下。這是資本的實在的積累;就是在各個點上把工人連同他們的工具積累起來。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1—503頁。

  勞動者的奴役狀態是產生僱傭工人和資本家的發展過程的起點勞動者的奴役狀態是產生僱傭工人和資本家的發展過程的起點。這一發展過程就是這種奴役狀態的形式變換,就是封建剝削轉化為資本主義剝削。……在原始積累的歷史中,對正在形成的資本家階級起過推動作用的一切變革,都是歷史上劃時代的事情;但是首要的因素是:大量的人突然被強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資料分離,被當作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者拋向勞動市場。對農業生產者即農民的土地的剝奪,形成全部過程的基礎。這種剝奪的歷史在不同的國家帶有不同的色彩,按不同的順序、在不同的歷史時代通過不同的階段。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23頁。

  大封建主,通過把農民從土地上強行趕走,奪去他們的公有地的辦法,造成了人數更多得無比的無產階級

  同王室和議會頑強對抗的大封建主,通過把農民從土地(農民對土地享有和封建主一樣的封建權利)上強行趕走,奪去他們的公有地的辦法,造成了人數更多得無比的無產階級。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25頁。

  工業資本家不是通過像租地農場主那樣的漸進方式產生的工業資本家不是通過像租地農場主那樣的漸進方式產生的。毫無疑問,有些小行會師傅和更多的獨立小手工業者,甚至僱傭工人,轉化成了小資本家,並且由於逐漸擴大對僱傭勞動的剝削和相應的積累,成為不折不扣的資本家。……但是這種方法的蝸牛爬行的進度,無論如何也不能適應15世紀末各種大發現所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場的貿易需要。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59—860頁。

  國際信用制度常常隱藏着這個或那個國家原始積累的源泉之一國際信用制度常常隱藏着這個或那個國家原始積累的源泉之一。例如,由於沒落的威尼斯以巨額貨幣貸給荷蘭,威尼斯的劫掠制度的卑鄙行徑就成為荷蘭資本財富的這種隱蔽的基礎。荷蘭和英國的關係也是這樣。在18世紀初,荷蘭的工場手工業已經遠遠落後了,荷蘭已不再是一個占統治地位的工商業國家。因此,荷蘭在1701—1776年時期的主要營業之一就是貸放巨額資本,特別是貸給它的強大競爭者英國。現在英國和美國之間也有類似的情形。今天出現在美國的許多身世不明的資本,僅僅在昨天還是英國的資本化了的兒童血液。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66頁。

  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着血和骯髒的東西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着血和骯髒的東西。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1頁。

  這最能證明,生產者和他們的生產工具的分離,小生產之被機器排擠,以及機器的改善,進行得多麼迅速

  閱讀德國的資產階級報紙和議會發言,就彷佛生活在亨利七世和亨利八世的英國:同樣都埋怨流浪的禍害,同樣都叫喊強迫制止流浪,叫喊使用監獄和鞭笞。這最能證明,生產者和他們的生產工具的分離,小生產之被機器排擠,以及機器的改善,進行得多麼迅速。但這些資產者企圖用道德說教和刑罰手段去消除他們本身的行為所必然帶來的後果,他們是多麼荒謬可笑和卑鄙無恥啊!

  恩格斯:《恩格斯致奧古斯特·倍倍爾》(1883年3月7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51頁。

  (二)社會主義積累

  

  現在的剩餘勞動的一部分將會列入必要勞動,即形成社會準備基金和社會積累基金所必要的勞動

  只有消滅資本主義生產形式,才允許把工作日限制在必要勞動上。但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必要勞動將會擴大自己的範圍。一方面,是因為工人的生活條件將會更加豐富,他們的生活要求將會增大。另一方面,是因為現在的剩餘勞動的一部分將會列入必要勞動,即形成社會準備基金和社會積累基金所必要的勞動。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5頁。

  二 國家對經濟的調節

  (一)國家調節經濟的必要性與局限性

  一切政府,甚至最專制的政府,歸根到底都不過是本國狀況的經濟必然性的執行者

  一切政府,甚至最專制的政府,歸根到底都不過是本國狀況的經濟必然性的執行者。

  它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好的、壞的或不好不壞的——來執行這一任務;它們可以加速或延緩經濟發展及其政治和法律的結果,可是最終它們還是要遵循這種發展。

  恩格斯:《致尼古拉·弗蘭策維奇·丹尼爾遜》(1892年6月18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26頁。

  總的說來,經濟運動會為自己開闢道路,但是它也必定要經受它自己所確立的並且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政治運動的反作用,即國家權力的以及和它同時產生的反對派的運動的反作用

  社會產生它不能缺少的某些共同職能。被指定去執行這種職能的人,形成社會內部分工的一個新部門。這樣,他們也獲得了同授權給他們的人相對立的特殊利益,他們同這些人相對立而獨立起來,於是就出現了國家。然後便發生像在商品貿易中和後來在貨幣貿易中的那種情形:新的獨立的力量總的說來固然應當尾隨生產的運動,然而它由於它本身具有的、即它一經獲得便逐漸向前發展的相對獨立性,它又對生產的條件和進程發生反作用。這是兩種不相等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是經濟運動,另一方面是追求儘可能大的獨立性並且一經確立也就有了自己的運動的新的政治權力。總的說來,經濟運動會為自己開闢道路,但是它也必定要經受它自己所確立的並且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政治運動的反作用,即國家權力的以及和它同時產生的反對派的運動的反作用。

  恩格斯:《致康拉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596—597頁。

  國家權力對於經濟發展的反作用可以有三種

  國家權力對於經濟發展的反作用可以有三種: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就會發展得比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像現在每個大民族的情況那樣,它經過一定的時期都要崩潰;或者是它可以阻止經濟發展沿着某些方向走,而給它規定另外的方向——這種情況歸根到底還是歸結為前兩種情況中的一種。但是很明顯,在第二和第三種情況下,政治權力會給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損害,並造成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浪費。

  此外,還有侵占和粗暴地毀滅經濟資源的情況;由於這種情況,從前在一定條件下某一地方和某一民族的全部經濟發展可能被毀滅。現在,這種情況多半都有相反的作用,至少在各大民族中間是如此:從長遠看,戰敗者在經濟上、政治上和道義上贏得的東西有時比勝利者更多。

  恩格斯:《致康拉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597頁。

  暴力(即國家權力)也是一種經濟力量

  如果政治權力在經濟上是無能為力的,那麼我們何必要為無產階級的政治專政而鬥爭呢?暴力(即國家權力)也是一種經濟力量!

  恩格斯:《致康拉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600—601頁。

  亞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執行一種經濟職能,即舉辦公共工程的職能

  在亞洲,從遠古的時候起一般說來就只有三個政府部門:財政部門,或者說,對內進行掠奪的部門;戰爭部門,或者說,對外進行掠奪的部門;最後是公共工程部門。氣候和土地條件,特別是從撒哈拉經過阿拉伯、波斯、印度和韃靼區直至最高的亞洲高原的一片廣大的沙漠地帶,使利用水渠和水利工程的人工灌溉設施成了東方農業的基礎。無論在埃及和印度,或是在美索不達米亞、波斯以及其他地區,都利用河水的泛濫來肥田,利用河流的漲水來充注灌溉水渠。節省用水和共同用水是基本的要求,這種要求,在西方,例如在佛蘭德和意大利,曾促使私人企業結成自願的聯合;但是在東方,由於文明程度太低,幅員太大,不能產生自願的聯合,因而需要中央集權的政府進行干預。所以亞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執行一種經濟職能,即舉辦公共工程的職能。這種用人工方法提高土壤肥沃程度的設施歸中央政府管理,中央政府如果忽略灌溉或排水,這種設施立刻就會廢置,這就可以說明一件否則無法解釋的事實,即大片先前耕種得很好的地區現在都荒蕪不毛,例如巴爾米拉、佩特拉、也門廢墟以及埃及、波斯和印度斯坦的廣大地區就是這樣。同時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一次毀滅性的戰爭就能夠使一個國家在幾百年內人煙蕭條,並且使它失去自己的全部文明。

  現在,不列顛人在東印度從他們的前人那裡接收了財政部門和戰爭部門,但是卻完全忽略了公共工程部門。因此,不能按照不列顛的自由競爭原則——自由放任原則——行事的農業便衰敗下來。但是我們在一些亞洲帝國經常可以看到,農業在一個政府統治下衰敗下去,而在另一個政府統治下又復興起來。在那裡收成取決於政府的好壞,正像在歐洲隨時令的好壞而變化一樣。

  馬克思:《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1853年6月7日—10日之間),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9—680頁。

  今天將工商業職能向國家的任何移交,根據情況的不同,都可能有兩重意義和兩重效果

  今天將工商業職能向國家的任何移交,根據情況的不同,都可能有兩重意義和兩重效果:一種是反動的,向中世紀倒退一步,一種是進步的,向共產主義前進一步。

  恩格斯:《恩格斯致威廉·白拉克》(1878年4月30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4頁。

  土地國有化已成為一種社會必然

  大規模的耕作(即使在目前這種使耕作者本身淪為役畜的資本主義形式下),從經濟的觀點來看,既然證明比小塊的和分散的土地耕作遠為優越,那麼,要是採用全國規模的耕作,難道不會更有力地推動生產嗎?

  一方面,居民的需要在不斷增長,另一方面,農產品的價格不斷上漲,這就不容爭辯地證明,土地國有化已成為一種社會必然。

  一旦土地的耕作由國家控制,為國家謀利益,農產品自然就不可能因個別人濫用地力而減少。

  馬克思:《論土地國有化》(1872年3—4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1頁。

  國家終究不得不承擔起對生產的管理

  無論在任何情況下,無論有或者沒有托拉斯,資本主義社會的正式代表——國家終究不得不承擔起對生產的管理。這種轉化為國家財產的必要性首先表現在大規模的交通機構,即郵政、電報和鐵路方面。

  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1880年1月—3月上半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8—559頁。

  只有在森林不歸私人所有,而歸國家管理的情況下,森林的經營才會有時在某種程度上適合於全體的利益

  只有在森林不歸私人所有,而歸國家管理的情況下,森林的經營才會有時在某種程度上適合於全體的利益。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7頁腳註。

  在資本還沒有採取股份公司形式的時候,它總是只尋求自己價值增殖的特殊條件,而把共同的條件作為全國的需要推給整個國家一個國家,例如美國,甚至可以在生產方面感到鐵路的必要性;但是,修築鐵路對於生產所產生的直接利益可能如此微小,以致投資只能造成虧本。那時,資本就把這些開支轉嫁到國家肩上,或者,在國家由於傳統而對資本仍然占有優勢的地方,國家還擁有特權和決心來迫使全體拿出他們的一部分收入而不是一部分資本來興辦這類公益工程,這些工程同時又表現為一般生產條件,因而不是某些資本家的特殊條件;在資本還沒有採取股份公司形式的時候,它總是只尋求自己價值增殖的特殊條件,而把共同的條件作為全國的需要推給整個國家。資本只經營有利的企業,只經營在它看來有利的企業。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9頁。

  

  資產階級在這裡也象在其他場合一樣,毫不遲疑地去求助於國家十七世紀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柴爾德、卡耳佩珀等人)反對把利息看作剩餘價值的獨立形式,這種論戰只是新興的產業資產階級反對舊式高利貸者——當時貨幣財富的壟斷者——的鬥爭。在這裡,生息資本還是一種洪水期前的資本形式,這種形式只是剛剛不得不從屬於產業資本,處於依附產業資本的地位,這是生息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基礎上從理論和實踐上都必須占有的地位。資產階級在這裡也象在其他場合一樣,毫不遲疑地去求助於國家,使現存的、舊時遺留下來的生產關係適合於它自己的需要。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17—518頁。

  資產者希望國家實行保護關稅,以便攫取政權和財富資產者希望國家實行保護關稅,以便攫取政權和財富。但是,既然[在德國]不象在英國和法國那樣,他不掌握國家政權,因而不能隨意支配它,而是不得不訴諸請求,他就必須向國家——他試圖按照自己的利益調整國家的行動方式(活動)——表明,他對國家的要求是他向國家作出的讓步,而實際上他要求國家作出讓步。因此,德國資產者通過李斯特先生向國家證明,他的理論同所有其他理論的區別在於,他允許國家干預和調整工業,他對國家的經濟知識有高超見解,只是請求國家讓他的智慧有充分發揮的餘地;當然是帶有條件的:這一智慧只限於提供“強有力的”保護關稅。他要求國家按他的利益行事,可是他卻把這種要求說成是對國家的承認,即承認國家有權干預市民社會的領域。

  馬克思:《評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着作〈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1845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0頁。

  現代工業的歷史告訴我們,資本的無限貪求從來不會由於工人的分散的努力而受到約束,而鬥爭必然首先採取階級鬥爭的形式,從而引起國家政權的干涉

  工人在這裡是否提供超過正常量的剩餘勞動,取決於工人能夠對資本的無限貪求進行抵抗的力量。然而,現代工業的歷史告訴我們,資本的無限貪求從來不會由於工人的分散的努力而受到約束,而鬥爭必然首先採取階級鬥爭的形式,從而引起國家政權的干涉,直到每天的總勞動時間規定一定的界限(到目前為止,主要只在某些部門內)。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2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7頁。

  資本為了自身的利益,看來也需要規定一種正常工作日勞動力的價值包含再生產工人或延續工人階級所必需的商品的價值。既然資本無限度地追逐自行增殖,必然使工作日延長到違反自然的程度,從而縮短工人的壽命,縮短他們的勞動力發揮作用的時間,那麼,已經消費掉的勞動力就必須更加迅速地得到補償,這樣,在勞動力的再生產上就要花更多的費用,正像一台機器磨損得越快,每天要再生產的那一部分機器價值也就越大。因此,資本為了自身的利益,看來也需要規定一種正常工作日。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7頁。

  

  他們的管理情況壞到了這種程度,以致在報界、議會內和議會外不止一次地提出了要不要把鐵路從私人資本家手中收回來或要不要使鐵路受國家直接監督的問題

  沒有必要提起着名的小冊子——“西蒂區的生理作用”。在小冊子裡確鑿地證實了,不管西蒂區的先生們把他們自己的事情辦得多好,在管理社會事業方面,如管理各種保險公司,他們多多少少是在彷效官方唐寧街的榜樣的。他們在鐵路管理方面所採取的欺詐哄騙手段以及完全忽視安全措施的態度引起了人們熱烈的議論,他們的管理情況壞到了這種程度,以致在報界、議會內和議會外不止一次地提出了要不要把鐵路從私人資本家手中收回來或要不要使鐵路受國家直接監督的問題!

  馬克思:《關於改革運動》(1855年5月21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68—269頁。

  在一個資產階級的政權下,實行土地國有化,並把土地分成小塊出租給個人或工人合作社,這只會造成他們之間的殘酷競爭在一個資產階級的政權下,實行土地國有化,並把土地分成小塊出租給個人或工人合作社,這只會造成他們之間的殘酷競爭,促使“地租”逐漸上漲,反而為土地占有者提供了新的便利條件,靠生產者來養活自己。

  馬克思:《論土地國有化》(1872年3—4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2頁。

  只要政權掌握在有產階級手中,那麼任何國有化都不是消滅剝削只要政權掌握在有產階級手中,那麼任何國有化都不是消滅剝削,而只是改變其形式;法蘭西、美利堅和瑞士等共和國,同君主制的中歐和專制制度的東歐相比,情況並沒有絲毫差別。

  恩格斯:《致麥克斯·奧本海姆》(1891年3月24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607頁。

  生產力歸國家所有不是衝突的解決,但是這裡包含着解決衝突的形式上的手段,解決衝突的線索

  現代國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質上都是資本主義的機器,資本家的國家,理想的總資本家。它越是把更多的生產力據為己有,就越是成為真正的總資本家,越是剝削更多的公民。工人仍然是僱傭勞動者,無產者。資本關係並沒有被消滅,反而被推到了頂點。

  但是在頂點上是要發生變革的。生產力歸國家所有不是衝突的解決,但是這裡包含着解決衝突的形式上的手段,解決衝突的線索。

  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1880年1月—3月上半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560頁。

  國家不得不承認自己對社會生產規律無能為力

  蒲魯東從他的法學觀點出發,不是用社會生產的條件,而是用這些條件藉以獲得普遍表現的國家法律來解釋利率以及一切經濟事實。從這種看不見國家法律和社會生產條件之間的任何聯繫的觀點看來,這些國家法律必然是純粹的隨心所欲的命令,隨時可以用直接相反的東西來替代。因此,在蒲魯東看來,最容易不過的就是頒布法令——如果他擁有這種權力的話——把利率降低為一厘。可是,如果其他一切社會條件照舊不變,蒲魯東的這個法令也就只是一紙空文。不管頒布怎樣的法令,利率照舊將由現在支配它的經濟規律來調節。能借到錢的人還會像以前那樣視情況按兩厘、三厘、四厘和更高的利率借錢,不同的地方只是食利者會非常謹慎,只把錢借給那些不會去打官司的人。況且,這種剝奪資本的“生產性”的偉大計劃淵源久遠,它同旨在限制利率的反高利貸的法律一樣古老,然而這些法律現在到處都已經廢除,因為實際上它們經常遭到破壞或規避,而國家不得不承認自己對社會生產規律無能為力。

  恩格斯:《論住宅問題》(1872年5月—1873年1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66—267頁。

  應該善於干預,而且要大膽地干預現在在所有制和勞動方面普遍存在的經濟混亂

  我們現在所談到的這些消滅賣淫現象的努力全都是徒勞的,主要錯誤在於不想抓禍害的根源;而這種禍害主要是產生道德問題的經濟問題,只要人們還靠行政的措施、警察的鎮壓、某個法律條文的修改或是感情用事的聲明來剷除這個禍害,它就還會繼續存在,因為它的根源照舊繼續存在。應該善於干預,而且要大膽地干預現在在所有制和勞動方面普遍存在的經濟混亂,對它們進行整頓,把它們加以改造,使任何人都不喪失生產工具,使有保證的生產勞動最終成為人們早就在尋求的正義和道德的基礎。

  恩格斯:《英國女工狀況》(1877年11月8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4頁。

  (二)資本主義經濟的國家調節

  在資本初期,為了把喪失財產的人按照對資本有利的條件轉變成工人,發生過國家強制

  在資本初期,為了把喪失財產的人按照對資本有利的條件轉變成工人,發生過國家強制,因為這些條件當時還沒有通過工人之間的相互競爭而被強加給他們。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6頁。

  在資本剛剛發展的階段,政府使用強制手段,以便強制地把勞動者變成僱傭工人

  在前幾個世紀,在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時代,我們同樣遇到政府對工作日持續時間的強制的即法律的規定,其目的在於強迫工人勞動一定的時間,而現在的所有法令則相反,是要迫使資本家讓工人只勞動一定的時間。對於發達的資本來說,勞動時間只有通過政府的強制才會受到限制。在資本剛剛發展的階段,政府使用強制手段,以便強制地把勞動者變成僱傭工人。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2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5頁。

  所有這些方法都利用國家權力,來大力促進從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化過程

  原始積累的不同因素,多少是按時間順序特別分配在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和英國。在英國,這些因素在17世紀末系統地綜合為殖民制度、國債制度、現代稅收制度和保護關稅制度。這些方法一部分是以最殘酷的暴力為基礎,例如殖民制度就是這樣。但所有這些方法都利用國家權力,也就是利用集中的、有組織的社會暴力,來大力促進從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化過程,縮短過渡時間。暴力是每一個孕育着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暴力本身就是一種經濟力。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61頁。

  被暴力剝奪了土地、被驅逐出來而變成了流浪者的農村居民,由於這些古怪的恐怖的法律,通過鞭打、烙印、酷刑,被迫習慣於僱傭勞動制度所必需的紀律

  這樣,被暴力剝奪了土地、被驅逐出來而變成了流浪者的農村居民,由於這些古怪的恐怖的法律,通過鞭打、烙印、酷刑,被迫習慣於僱傭勞動制度所必需的紀律。

  單是在一極有勞動條件作為資本出現,在另一極有除了勞動力以外沒有東西可出賣的人,還是不夠的。這還不足以迫使他們自願地出賣自己。……新興的資產階級為了“規定”工資,即把工資強制地限制在有利於賺錢的界限內,為了延長工作日並使工人本身處於正常程度的從屬狀態,就需要並運用國家權力。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46—847頁。

  國家雖然規定了工資的最高限度,但從來沒有規定工資的最低限度法律規定了城市和農村、計件勞動和日勞動的工資率。農村工人受僱期限應為一年,城市工人則應在“自由市場”上受僱。支付高於法定工資的人要被監禁,但接受高工資的人要比支付高工資的人受到更嚴厲的處罰。……1349年的勞工法和以後的類似法令的精神清楚地表現在這一事實上:國家雖然規定了工資的最高限度,但從來沒有規定工資的最低限度。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48頁。

  需要這類法律這件事本身就已經說明,到目前為止財政寡頭已經把立法權操縱到了什麼程度,財政寡頭又怎樣成功地在世界上頭等商業國家裡使貿易協定受到最荒誕和最放肆的法律限制昨天在下院二讀通過的包法利法案,對英國的商業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英國,到目前為止,凡是獲得貿易公司一份利潤的人,都算作股東,因此,他以他的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商業債務負責。按照包法利代表內閣提出的法案,這種法律規定就應當廢除。更為重要的是包法利關於股份公司的法案。到現時為止,這種公司的每個成員不僅對他的股票總值負責,而且也以他的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全部債務負責。按照所提的法案之一規定,責任的大小以各個股東的股票總值為限,但是這只是在那些全部資本最少為2萬英鎊,開業合同由股金不少於15000英鎊的股東簽字,而且股金的已付部分又不少於資本總額的百分之二十的公司中才是這樣。需要這類法律這件事本身就已經說明,到目前為止財政寡頭已經把立法權操縱到了什麼程度,財政寡頭又怎樣成功地在世界上頭等商業國家裡使貿易協定受到最荒誕和最放肆的法律限制。新法案希望實現“使勞動和小資本跟大資本處於同等地位(在商業法中)”的原則。用什麼方法來實現呢?用這種方法:少於2萬英鎊的股本不再享受法律規定的優惠,而繼續受到過去的限制。大資本不願滿足於它用來打敗小資本家競爭的經濟手段中的優勢,在英國大資本也採取了各種法律上的特權和各種特別法,這些事實,從英國的有關股份公司和一般貿易公司的法律上得到了最雄辯的證明。

  馬克思:《消息數則》(1855年6月30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83頁。

  不久之前,這個階級還採取法律強制手段來實現對自由工人的所有權

  羅馬的奴隸是由鎖鏈,僱傭工人則由看不見的線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裡。只不過這個所有者——不是個別的資本家,而是資本家階級。

  不久之前,這個階級還採取法律強制手段來實現對自由工人的所有權。1815年以前,英國曾以嚴厲的刑罰來禁止機器工人向國外遷移。

  馬克思:《着者親自修訂的〈資本論〉第一卷法文版片斷》(1872年9月—1875年11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5—216頁。

  工廠主在政府的默契下,竭力阻止工人外遷

  工廠主在政府的默契下,竭力阻止工人外遷,一方面是為了經常準備好他們的存在於工人血肉中的資本,另一方面是為了保證得到從工人身上榨取的房租。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9頁。

  英國的工廠法是通過國家,而且是通過資本家和地主統治的國家所實行的對工作日的強制的限制

  英國的工廠法是通過國家,而且是通過資本家和地主統治的國家所實行的對工作日的強制的限制,來節制資本無限度地榨取勞動力的渴望。即使撇開一天比一天更帶威脅性地高漲着的工人運動不說,也有必要對工廠勞動強制地進行限制,正像有必要用海鳥糞對英國田地施肥一樣。同是盲目的掠奪欲,在後一種情況下使地力枯竭,而在前一種情況下使國家的生命力遭到根本的摧殘。英國的周期復發的流行病和德法兩國士兵身高的降低,都同樣明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6—277頁。

  如果沒有工人從外部經常施加壓力,這種干涉永遠也不會實現至於談到限制工作日,在英國像在其他各國一樣,向來只靠立法的干涉。如果沒有工人從外部經常施加壓力,這種干涉永遠也不會實現。無論如何,這種結果決不是工人和資本家的私人協商所能獲得的。這種採取普遍政治行動的必要性本身就證明,資本在其純粹經濟的行動上是比較強有力的一方。

  馬克思:《工資、價格和利潤》(1865年5月20日—6月24日之間),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5頁。

  我們認為禍根不在於法律,而在於使得法律成為必要的那些條件我們同意曼徹斯特學派的看法:法律上對工作時間的限制絕不能證明社會發展的水平很高。但是,我們認為禍根不在於法律,而在於使得法律成為必要的那些條件。

  馬克思:《工商業危機》(1855年1月16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644頁。

  當前俄國現代“大工業”的迅猛增長是由人為的手段——禁止性關稅、國家補貼等等引起的

  毋庸置疑,當前俄國現代“大工業”的迅猛增長是由人為的手段——禁止性關稅、國家補貼等等引起的。從柯爾培爾時起就已實行禁止性關稅制度的法國,以及西班牙、意大利都是這樣,甚至德國從1878年起也是這樣。儘管德國在1878年實行保護關稅制度時,幾乎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當時這樣做是為了使資本家能夠迫使國內消費者按高價購買商品,以便他們能夠按低於成本價格的價格在國外推銷同樣的商品。美國為了縮短其企業家尚不能按照同等條件與英國競爭的時間,也採取了同樣的做法。

  恩格斯:《致尼古拉·弗蘭策維奇·丹尼爾遜》(1892年6月18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25頁。

  

  現代的國家不能夠也不願意消除住房災難

  十分明顯,現代的國家不能夠也不願意消除住房災難。國家無非是有產階級即土地所有者和資本家用來反對被剝削階級即農民和工人的有組織的總權力。個別資本家(這裡與問題有關的只是資本家,因為參加這種事業的土地所有者首先也是以資本家資格出現的)不願意做的事情,他們的國家也不願意做。因此,如果說個別資本家對住房短缺雖然也感到遺憾,卻未必會受觸動而去從表面上掩飾由此產生的極其可怕的後果,那麼,總資本家,即國家,也並不會做出更多的事情。國家頂多也只是會設法在各地均衡地推行已經成為通例的表面掩飾工作。

  恩格斯:《論住宅問題》(1872年5月—1873年1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99頁。

  把國家對自由競爭的每一種干涉都叫做“社會主義”,純粹是曼徹斯特的資產者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在胡說

  把國家對自由競爭的每一種干涉——保護關稅、同業公會、煙草專賣、個別工業部門的國有化、海外貿易公司、皇家陶瓷廠——都叫做“社會主義”,純粹是曼徹斯特的資產者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在胡說。對這種捏造我們應當批判,而不應當相信。如果我們相信它,並且根據它建立起一套理論,那麼,只要提出下面的簡單論據就會使這套理論連同它的前提一起破產,這種論據就是:此類所謂的社會主義一方面不過是封建的反動,另一方面不過是榨取金錢的藉口,而它的間接目的則是使儘可能多的無產者變成依賴國家的公務員和領養老金者,即除了一支有紀律的士兵和公務員大軍以外,再組織一支類似的工人大軍。在國家長官,而不是在工廠監工的監視下舉行強制性的選舉——好一個美妙的社會主義!但是,如果相信資產階級這一套連他們自己都不相信、而只是假裝相信的說法,那就會得出結論:國家等於社會主義。

  恩格斯:《恩格斯致愛德華·伯恩施坦》(1881年3月12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0頁。

  應當用政府所代表的整個社會財富來補償私人資本家的損失。這種只要求一方實行互助的共產主義,看來對歐洲的資本家是很有吸引力的

  為了穩定價格,從而消除衰退的最活躍的原因,國家必須按照商業恐慌爆發前的價格支付,同時,只給國外的破產公司辦理期票貼現。換句話說,應當用政府所代表的整個社會財富來補償私人資本家的損失。這種只要求一方實行互助的共產主義,看來對歐洲的資本家是很有吸引力的。

  馬克思:《歐洲的金融危機》(1857年12月4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506頁。

  法蘭西銀行在政府的壓力下,曾兩次不得不把應付的期票和貸款延期

  在法國工業正苦於停滯,許許多多工人沒有工作,所有的人的生活資料都減少了的時候,價格在其他國家雖然平均下跌了30%—40%,而在法國卻仍然維持在普遍危機以前時期的投機水平。如果有人問我們,這種經濟奇蹟是用什麼辦法取得的,答覆很簡單:法蘭西銀行在政府的壓力下,曾兩次不得不把應付的期票和貸款延期,於是,法蘭西銀行地下室里積存的法國人民的錢財就直接或間接地被用來維持哄抬起來的價格,而使法國人民自己蒙受損失。大概政府以為,通過這種極為簡單的方法——在一切需要銀行券的地方把銀行券散發出去,——就可以徹底防止災禍。而實際上,使用這種伎倆的結果,一方面是消費者更加貧困,他們的生活資料的減少並沒有使價格降低,另一方面是大量商品積存在海關倉庫里,而這些商品終歸要拋向市場,結果由於它自身的數量而跌價。

  馬克思:《法國的經濟危機》(1858年2月12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425—426頁。

  由政府出錢人為地維持行市,這是十八世紀的荒謬作法由政府出錢人為地維持行市,這是十八世紀的荒謬作法。當前只有俄國財政鍊金術士才會幹這種事。尼古拉死去之後,這種周期反覆的荒誕的作法使俄國至少已經花費了一億二千萬盧布。只有還當真相信國家萬能的政府才會這樣做。其他政府至少都知道,“金錢沒有主人”。

  馬克思:《馬克思致彼得·拉甫羅維奇·拉甫羅夫》(1876年10月21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3頁。

 
  

  

  (三)稅收

  納稅原則本質上是純共產主義的原則

  納稅原則本質上是純共產主義的原則,因為一切國家的徵稅的權利都是從所謂國家所有制來的。的確,或者是私有制神聖不可侵犯,這樣就沒有什麼國家所有制,而國家也就無權徵稅;或者是國家有這種權利,這樣私有制就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國家所有制就高於私有制,而國家也就成了真正的主人。後面這個原則是大家公認的。好吧,諸位先生,我們現在就只要求大家遵守這個原則,要求國家宣布自己是全國的主人,從而用社會財產來為全社會謀福利;我們要求國家實行一種只考慮每一個人的納稅能力和全社會的真正福利的徵稅辦法,作為達到這個目的的第一步。

  恩格斯:《在愛北斐特的演說》(1845年2月8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615頁。

  否決稅收是所有議會強迫政府向大多數人讓步的手段否決稅收是所有議會強迫政府向大多數人讓步的手段。

  馬克思:《“萊茵觀察家”的共產主義》(1847年9月5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12頁。

  稅收!這對資產階級有很大利害關係,而對無產階級利害關係則很小

  稅收!這對資產階級有很大利害關係,而對無產階級利害關係則很小。工人應交付的稅金始終不斷地包括進勞動力生產費用之中,因而要由資本家一併償付。

  恩格斯:《論住宅問題》(1872年5月—1873年1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70頁。

  過重的課稅並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

  因為國債是依靠國家收入來支付年利息等等開支,所以現代稅收制度就成為國債制度的必要補充。借債使政府可以應付額外的開支,而納稅人又不會立即有所感覺,但借債最終還是要求提高稅收。另一方面,由於債務一筆接着一筆的積累而引起的增稅,又迫使政府在遇到新的額外開支時,總是要借新債。因此,以對最必要的生活資料的課稅(因而也是以它們的昂貴)為軸心的現代財政制度,本身就包含着稅收自行增加的萌芽。過重的課稅並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倒不如說是一個原則。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66頁。

  直接稅不容許進行任何欺騙

  直接稅,作為一種最簡單的徵稅形式,同時也是一種最原始最古老的形式,是與以土地私有為基礎的社會狀況同時產生的。後來,城市實行了間接稅制度;可是,久而久之,由於現代分工,由於大工業制度,由於國內貿易直接依賴於對外貿易和世界市場,間接稅制度就同社會需求發生了雙重的衝突。在國境上,這種制度體現為保護關稅政策,它破壞或阻礙同其他國家進行自由交流。在國內,這種制度就像國庫干涉生產一樣,搞亂各種商品的相對價值,損害自由競爭和交換。鑑於上述兩種原因,消滅間接稅制度就越來越有必要了。直接稅制度應當恢復。可是,直接稅不容許進行任何欺騙,每個階級都精確地知道它負擔着多大一份公共開支。因此,在英國,再沒有什麼比所得稅、財產稅和房屋稅等直接稅更不受人歡迎的了。

  馬克思:《議會。——11月26日的表決。——迪斯累里的預算案》(1852 年12月10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9頁。

  

  保護關稅制度是製造工廠主、剝奪獨立勞動者、使國民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資本化、強行縮短從舊生產方式向現代生產方式的過渡的一種人為手段

  保護關稅制度是製造工廠主、剝奪獨立勞動者、使國民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資本化、強行縮短從舊生產方式向現代生產方式的過渡的一種人為手段。歐洲國家為了獲得這種發明的專利權而鈎心鬥角,它們一旦為謀利者效勞,就不僅為此目的而間接通過保護關稅和直接通過出口補助金等來掠奪本國人民,而且還要用暴力摧毀其附屬鄰國的一切工業,例如英格蘭摧毀了愛爾蘭的毛紡織工場手工業。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67頁。

  廢除或減輕原料關稅,對工業具有很大的意義

  廢除或減輕原料關稅,對工業具有很大的意義。因此,讓原料儘可能自由輸入,已經成了發展得更合理的保護關稅制度的重要原則。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2頁。

  

  (四)主權債務

  國家財產落到金融貴族手中的原因

  國家財產落到金融貴族手中的原因何在呢?就在於有增無已的國家負債狀態。而這種國家負債狀態的原因何在呢?就在於國家支出始終超過收入,在於失衡,而這種失衡既是國債制度的原因又是它的結果。

  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1849年底—1850年3月底和1850年10月—11月1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3頁。

  國債,即國家的讓渡

  國債,即國家的讓渡,不論是在專制國家,立憲國家,還是共和國家,總是給資本主義時代打下自己的烙印。在所謂國民財富中,真正為現代人民所共有的唯一部分,就是他們的國債。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64頁。

  公債成了原始積累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

  公債成了原始積累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它像揮動魔杖一樣,使不生產的貨幣具有了生殖力,這樣就使它轉化為資本,而又用不着承擔投資於工業甚至高利貸時所不可避免的勞苦和風險。國債債權人實際上並沒有付出什麼,因為他們貸出的金額轉化為容易轉讓的公債券,而這些公債券在他們手裡所起的作用和同量現金完全一樣。於是就有了這樣產生的有閒的食利者階級,充當政府和國民之間中介人的金融家就大發橫財,包稅者、商人和私營工廠主也大發橫財,因為每次國債的一大部分成為從天而降的資本落入他們的手中,——撇開這些不說,國債還使股份公司、各種有價證券的交易、證券投機,總之,使交易所投機和現代的銀行統治興盛起來。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65頁。

  全部現代金融業、全部銀行業,都是和公共信用極為密切地聯繫在一起的

  全部現代金融業、全部銀行業,都是和公共信用極為密切地聯繫在一起的。銀行的部分營業資本必然要投入容易兌現的國債券以收取利息。銀行存款,即交給銀行並由銀行在商人和工業家之間分配的資本,有一部分是從國債債權人的紅利中得來的。

  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1851年12月中—1852年3月25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8頁。

  從資產階級激進主義的觀點來看,國民甚至在政治經濟方面也沒有償還國債的義務

  國債債權人不僅貸出他人的貨幣,而且是在他人從來不可能有的對他最有利的條件下貸出的。其他人支付貨幣,他回收貨幣。他把賦稅加在國民身上,他自己則全部或絕大部分免稅,他把賦稅變成了自己收入的源泉。因而,從資產階級激進主義的觀點來看,國民甚至在政治經濟方面也沒有償還國債的義務。而從革命的觀點來看,“這一點連說也不應該說”。

  馬克思:《關於大·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和賦稅原理〉(摘錄、評註、筆記)》(1850年12月,1851年—4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9頁。

  工人階級知道,國債不是它籌借的,當它奪得政權時,它將讓那些籌借國債的人償還

  國債!工人階級知道,國債不是它籌借的,當它奪得政權時,它將讓那些籌借國債的人償還。

  恩格斯:《論住宅問題》(1872年5月—1873年1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70頁。

  奧斯曼帝國第一次在借國債,而且是在得不到貸款的情況下借國債的

  奧斯曼帝國第一次在借國債,而且是在得不到貸款的情況下借國債的。它陷入了這樣一個地主的境地,這個地主不僅抵押土地來進行借貸,而且必須讓抵押物的持有者有權支配貸給他的錢款。他剩下要做的唯一事情就是把地產本身也交給抵押物的持有者。帕麥斯頓曾經用這種貸款的方式使希臘委靡不振,使西班牙陷於癱瘓。

  馬克思:《帕麥斯頓。——大不列顛統治階級的生理現象》(1855年7月23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25頁。

  第五編 國際經濟過程

  一 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

  (一)國際分工

  在象英國這樣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和象印度和中國這樣一些國家之間的交換上出現了很大的不平衡

  處於市場上的商品的數量和多樣性不僅取決於產品的數量和多樣性,而且取決於作為商品生產出來,因而必須作為商品投入市場出售的那個產品部分有多大。而這又取決於把產品只作為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程度,也取決於這一生產方式支配一切生產領域的程度。因而在象英國這樣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和象印度和中國這樣一些國家之間的交換上出現了很大的不平衡。這是危機的原因之一,而那些對於產品同產品交換階段感到心滿意足的蠢驢們完全忽略了這一點,他們在這裡忘記了,產品本身還決不是商品,因此,產品也可能不同其他產品相交換。這同時是一種刺激因素,它促使英國人等等摧毀中國、印度等等的舊生產方式,把它改造成為商品生產,其中也包括以國際分工為基礎的商品生產(也就是改造成為具有適合於資本主義生產的形式的生產)。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1864年),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10—311頁。

  正如一切都已成為壟斷的,在現時,也有一些工業部門支配所有其他部門,並且保證那些主要從事這些行業的民族統治世界市場正如一切都已成為壟斷的,在現時,也有一些工業部門支配所有其他部門,並且保證那些主要從事這些行業的民族統治世界市場。例如,在國際交換中,棉花本身在貿易中比其他一切成衣原料具有更大的意義。自由貿易的信徒從每一個工業部門找出幾個特殊品種的生產,把它們跟工業最發達的國家中一般消費品的最廉價的生產等量齊觀,這真是太可笑了。

  馬克思:《關於自由貿易問題的演說》(1848年1月9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58頁。

  由於德國工業比英法工業出現得晚,它就不得不限於去填補它的先行者留給它的那些不大的空白點

  由於德國工業比英法工業出現得晚,它就不得不限於去填補它的先行者留給它的那些不大的空白點,即大部分是提供對英國人來說過於零碎而對法國人來說又過於粗糙的商品,生產小量經常變化的產品,價格便宜而質量低劣的商品。

  恩格斯:《俾斯麥先生的社會主義》(1880年2月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418頁。

  只要有某一生產部門衰敗到拿“價廉質劣”作為它的經營原則,那你可以相信,德國人就會馬上插足進去

  只要有某一生產部門衰敗到拿“價廉質劣”作為它的經營原則,那你可以相信,德國人就會馬上插足進去,用強迫本國工人挨餓的辦法來戰勝所有競爭者。現在這已成為一切生產部門的普遍規律,這也就是德國商品出現在各個部門和各國市場的原因。

  恩格斯:《致勞拉·拉法格》(1884年1月14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87頁。

  一般說來,德國的工業仍然和從前一樣

  一般說來,德國的工業仍然和從前一樣:它生產的物品,在英國人看來數量太少,在法國人看來質量低劣,但畢竟是大規模地生產。它能夠維持的原因仍然是:(1)抄襲外國的式樣,(2)把真正的剩餘價值贈給買主(唯有如此,它才有競爭能力),用壓低工資的辦法來榨取過頭的剩餘價值(唯有如此,它才能夠維持)。但是,這樣一來,工人同資本家之間的鬥爭,除了在個別地方處於停滯狀態(那些地方對非正常工資已習以為常),在多數地方正在尖銳化,因為工資的壓低有增無已。

  恩格斯:《致奧古斯特·倍倍爾》(1884年10月11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16—217頁。

  (二)國際貿易與收支

  對外貿易是資本主義生產所必需的

  如果大部分剩餘產品是以只能用於不變資本的實物形式生產出來的,那麼,進入個人消費(或者是轉化為可變資本,或者是進入資本家[個人]消費基金)的剩餘產品部分就相應地是[較小的部分],這樣一來,就會出現不變資本的生產過剩。另一方面,如果再生產出來的剩餘產品的過大部分所具有的形式使它不能構成不變資本,而只能用作個人消費,不論是作為可變資本用於工人的個人消費,還是用於非工人的個人消費,那麼,就會出現不進入不變資本的那部分流動資本的生產過剩。這種對比關係在單獨一個國家裡是被嚴格規定了的。但是,通過對外貿易,某國內以原料、半成品、輔助材料和機器形式存在的剩餘產品部分,可以轉化為別國中以[個人]消費品形式存在的剩餘產品形式。因此,對外貿易消除了這種限制。所以,對外貿易是資本主義生產所必需的,因為這種生產是按照本身的生產資料的規模行事的,而不問某一定需要的滿足情況如何。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6頁。

  對外貿易可以增加某個國家的剩餘產品能轉化的形式和能用來消費掉的形式

  如果某個國家閉關自守,那麼,它的剩餘產品就只能以這一剩餘產品的既有的實物形式消費掉。在這個國家中,剩餘產品可以交換的範圍就會受到不同生產部門的數量的限制。這種限制通過對外貿易才能消除。以棉紗形式存在的剩餘產品,可體現在葡萄酒、葡萄乾、絲綢等等形式上。因此,對外貿易可以增加某個國家的剩餘產品能轉化的形式和能用來消費掉的形式。但是,雖然存在這種外部形式,剩餘產品仍然只能是本國工人的剩餘價值,剩餘勞動。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7頁。

  只有對外貿易才使作為價值的剩餘產品的真正性質顯示出來如果剩餘勞動和剩餘價值只表現在國民的剩餘產品中,那末,為了價值而增加價值,從而榨取剩餘勞動,就會受到[國民]勞動所創造的價值藉以表現的使用價值的局限性或狹隘範圍的限制。但是只有對外貿易才使作為價值的剩餘產品的真正性質顯示出來,因為對外貿易使剩餘產品中包含的勞動作為社會勞動發展起來,這種勞動表現在無限系列的不同的使用價值上,並且在實際上使抽象財富有了意義。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77—278頁。

  只有對外貿易,只有市場發展為世界市場,才使貨幣發展為世界貨幣,抽象勞動發展為社會勞動

  只有對外貿易,只有市場發展為世界市場,才使貨幣發展為世界貨幣,抽象勞動發展為社會勞動。抽象財富、價值、貨幣、從而抽象勞動的發展程度怎樣,要看具體勞動發展為包括世界市場的各種不同勞動方式的總體的程度怎樣。資本主義生產建立在價值上,或者說,建立在包含在產品中的作為社會勞動的勞動的發展上。但是,這一點只有在對外貿易和世界市場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因此,對外貿易和世界市場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前提,又是它的結果。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78頁。

  世界貿易和世界市場在16世紀揭開了資本的現代生活史商品流通是資本的起點。商品生產和發達的商品流通,即貿易,是資本產生的歷史前提。世界貿易和世界市場在16世紀揭開了資本的現代生活史。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頁。

  自由貿易制度正在瓦解迄今為止的各個民族

  自由貿易制度正在瓦解迄今為止的各個民族,使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間的對立達到了頂點。總而言之,自由貿易制度加速了社會革命。先生們,也只有在這種革命意義上我才贊成自由貿易。

  馬克思:《關於自由貿易問題的演說》(1848年1月9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59頁。

  對外貿易只會把矛盾推入更廣的範圍

  對外貿易既然不是單純補償各種要素(按價值說也是這樣),它就只會把矛盾推入更廣的範圍,為這些矛盾開闢更廣闊的活動場所。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頁。

  對外貿易一方面使不變資本的要素變得便宜,一方面使可變資本轉變成的必要生活資料變得便宜

  對外貿易一方面使不變資本的要素變得便宜,一方面使可變資本轉變成的必要生活資料變得便宜,就這一點說,它具有提高利潤率的作用,因為它使剩餘價值率提高,使不變資本價值降低。一般說來,它在這方面起作用,是因為它可以使生產規模擴大。因此,它一方面加速積累,但是另一方面也加速可變資本同不變資本相比的相對減少,從而加速利潤率的下降。同樣,對外貿易的擴大,雖然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幼年時期是這種生產方式的基礎,但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中,由於這種生產方式的內在必然性,由於這種生產方式要求不斷擴大市場,它成為這種生產方式本身的產物。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4頁。

  由於對外貿易,交換領域的界限擴大了,使資本家有可能消費更多的剩餘勞動

  由於對外貿易,交換領域的界限擴大了,使資本家有可能消費更多的剩餘勞動。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8頁。

  同一對外貿易在國內會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得到發展,從而使可變資本同不變資本相比相對減少,另一方面,對國外來說,它引起生產過剩,因而以後又會起反作用

  同一對外貿易在國內會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得到發展,從而使可變資本同不變資本相比相對減少,另一方面,對國外來說,它引起生產過剩,因而以後又會起反作用。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6頁。

  在德國,保護關稅是完全錯誤的(在美國則不同)照我們的看法,在德國,保護關稅是完全錯誤的(在美國則不同),因為我們的工業是在自由貿易的情況下發展起來並形成出口能力的,而對於這種出口能力來說,外國的半成品在國內市場上的競爭是絕對必需的;能夠生產比國內的需要多出三倍產品的鋼鐵工業,利用保護關稅僅僅是為了對付國內市場,而在國外卻像事實證明的那樣採取傾銷價格。

  恩格斯:《恩格斯致奧古斯特·倍倍爾》(1882年5月16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9頁。

  俄國糧食的大量出口是直接以農民挨餓為基礎的一到收穫的時節,糧商就來了;因為需要錢,農民被迫出售一部分養家活口所必需的糧食。糧商散布各種壓低價格的謠言,只出很低的價錢,甚至連這很低的價錢也常常部分地用按高價折合的商品來支付,因為在俄國實物工資制十分盛行。可見,俄國糧食的大量出口是直接以農民挨餓為基礎的。

  恩格斯:《流亡者文獻》(1874年5月中—1875年4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392頁。

  從前廣大勞動居民每天都可以喝的葡萄酒,現在對於他們已經是可望而不可及了

  自從法國紅葡萄酒的消費(任何一個資產者都不願喝別的酒)在英國、南北美洲和各殖民地有了十分巨大的增長以後,甚至法國的幾乎取之不竭的葡萄酒資源都顯得不夠用了。西班牙北部幾乎全部合格的葡萄,其中包括埃布羅河谷地盛產葡萄的里奧哈的全部收成,都送到波爾多。熱那亞、里窩那和那不勒斯也把整船整船的葡萄酒運往那裡。這些葡萄酒因攙有普魯士酒精而能夠經受海上運輸,另一方面,葡萄酒的輸出又使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葡萄酒價格大大提高,從前廣大勞動居民每天都可以喝的葡萄酒,現在對於他們已經是可望而不可及了。

  恩格斯:《德意志帝國國會中的普魯士燒酒》(1876年2月5日—20日之間),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3頁。

  這種貿易在主要出口原料的國家裡卻加深了群眾的貧困一般說來,鐵路當然有力地推動了對外貿易的發展,但是這種貿易在主要出口原料的國家裡卻加深了群眾的貧困。不僅是政府為了發展鐵路而舉借的新債務增加了壓在群眾身上的賦稅,而且從一切土產能夠變成世界性的黃金的時候起,許多以前因大量賣不出去而很便宜的東西,如水果、酒、魚、野味等等,都變得昂貴起來,人民再也消費不起了;另一方面,生產本身(我指的是特殊種類的產品)也都按其對出口用途的大小而有所變化,而它在過去主要是適應當地的消費的。例如,在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農田就變成了牧場,因為出口牲畜收益更大;但同時農村居民被趕走了。這一切變化對大地主、高利貸者、商人、鐵路公司、銀行家等等的確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對真正的生產者來說卻是非常悲慘的!

  馬克思:《馬克思致尼古拉·弗蘭策維奇·丹尼爾遜》(1879年4月10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4—435頁。

  英國預期,隨着茶葉進口量的增加,向中國輸出的工業品也一定會增加

  英國需要開闢新市場或擴大舊市場,這是英國降低茶葉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英國預期,隨着茶葉進口量的增加,向中國輸出的工業品也一定會增加。

  馬克思:《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1853年5月31日前後),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0頁。

  皇帝下詔嚴禁鴉片貿易,結果引起了比他的詔書更有力的反抗在1830年以前,中國人在對外貿易上經常是出超,白銀不斷地從印度、英國和美國向中國輸出。可是從1833年,特別是1840年以來,由中國向印度輸出的白銀,幾乎使天朝帝國的銀源有枯竭的危險。因此皇帝下詔嚴禁鴉片貿易,結果引起了比他的詔書更有力的反抗。

  馬克思:《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1853年5月31日前後),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8頁。

  中國的紡織業者在外國的這種競爭之下受到很大的損害中國過去幾乎不輸入英國棉織品,英國毛織品的輸入也微不足道,但從1833年對華貿易壟斷權由東印度公司手中轉到私人商業手中之後,這兩種商品的輸入便迅速地增加了。

  從1840年其他國家特別是我國[1]也開始參加和中國的通商之後,這兩項輸入增加得更多了。這種外國工業品的輸入,對本國工業也發生了類似過去對小亞細亞、波斯和印度所發生的那種影響。中國的紡織業者在外國的這種競爭之下受到很大的損害,結果社會生活也受到了相應程度的破壞。

  馬克思:《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1853年5月31日前後),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8—609頁。

  增加鴉片貿易是和發展合法貿易不相容的

  中國人不能既購買商品又購買毒品;在目前條件下,擴大對華貿易也就是擴大鴉片貿易;增加鴉片貿易是和發展合法貿易不相容的。這些論點早在兩年以前已經得到相當普遍的承認。

  馬克思:《鴉片貿易史》(1858年8月31日—9月3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630頁。

  一般說來,所謂貿易差額應該對外國說來總是出超,對英國說來總是入超

  單是英國在三年中進口比出口超過9700萬英鎊的事實,還決不能作為英國人目前叫嚷“他們每年在貿易中虧損3300萬英鎊”、他們的貿易只是對外國有利的根據。對英國在世界各地大量的和日益增長的投資,必須支付利息、股息和利潤,這些錢有很大一部分必須以外國產品的形式寄回英國,因而使英國的進口量擴大。除了與出口相應的進口以外,還必須有不是為了支付所提供的商品、而是作為資本收益的額外的進口。因此,一般說來,所謂貿易差額應該對外國說來總是出超,對英國說來總是入超,因為世界各國每年不僅要向英國償付貨款,而且還要支付所欠英國債務的利息。

  馬克思:《英國的貿易》(1858年1月7日左右),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93頁。

  不列顛進出口之間不斷擴大的比例失調現象只是證明,英國對世界市場發揮它的債主作用比發揮工廠主和商人作用的速度還要快不列顛的出口大大落後於它的進口,這種比例失調的現象像出口數量一樣,在經常增長着。某些英國着作家這樣來解釋這種不尋常現象,說什麼不幸的不列顛人對其他國家負了很多債,或者說他們賤賣貴買,結果把自己的一部分工業品當做禮物白白送給了別國。

  其實問題只是在於,大不列顛用從別國進口的方式得到某些收入,而自己卻不拿出任何等價物來交換,例如,用各種不同的形式榨取印度貢賦和用斂收以往各個時期借出的資本的利息的方式得到其他收入,就是這樣。因此,不列顛進出口之間不斷擴大的比例失調現象只是證明,英國對世界市場發揮它的債主作用比發揮工廠主和商人作用的速度還要快。

  馬克思:《工廠工業和貿易》(1859年9月5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57頁。

  人們把商品投入這個市場而沒有很好地估計消費者的實際需要和支付能力,這些現象決不是對華貿易所特有的

  貿易驟增之後又出現劇烈的縮減,一個新的市場從一開始就為過剩的英國商品所窒息,人們把商品投入這個市場而沒有很好地估計消費者的實際需要和支付能力,這些現象決不是對華貿易所特有的。實際上,這是世界市場歷史上經常有的現象。拿破崙垮台以後,歐洲大陸開放通商,那時英國的出口同大陸的購買能力很不相稱,以致“由戰爭轉向和平”倒比大陸封鎖更具有災難性。坎寧對美洲的西班牙殖民地獨立的承認,也促進了年商業危機的發生。為適應莫斯科的氣候而製造的商品,當時被運往墨西哥和哥倫比亞。再說,今天甚至連澳大利亞,儘管它具有很大的伸縮性,也沒有擺脫一切新市場所共有的命運——市場上的商品既超過了它的支付能力也超過了它的消費能力。中國市場所特有的現象是:自從1842年的條約使它開放以來,中國出產的茶葉和絲向英國的出口一直不斷增長,而英國工業品輸入中國的數額,整個說來卻停滯不變。中國方面的這種持續增長的貿易順差,可以說同俄國和英國之間貿易差額的狀況相似;不過後一種情況,一切都可以用俄國的保護關稅政策來解釋,可是中國的進口稅卻比任何一個同英國通商的國家都低。

  馬克思:《英中條約》(1858年9月10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頁。

  比利時、美國、英國通過高關稅,使得向這些國家輸出酒精成為不可能

  普魯士雜醇油的恩澤遍及世界各地,因為它同馬鈴薯酒精一起攙入各種飲料。從摩澤爾和萊茵區的酸而淡的劣等葡萄酒(這種酒加上馬鈴薯糖和馬鈴薯酒精就能奇妙地變成勃勞恩別爾葡萄酒和尼爾施坦葡萄酒),從格萊斯頓通商條約簽訂以來充斥英國並在那裡被稱為“格萊斯頓”的劣等紅葡萄酒,到印度、中國、澳大利亞和美國的資產者所喝的沙托—拉斐特酒和香檳酒、波爾圖葡萄酒和馬德臘酒,沒有一種飲料不攙有普魯士的雜醇油。

  凡是栽種葡萄以及倉庫里存有大量葡萄酒的地方,這些飲料的生產就日益繁榮,那裡的生產者就對馬鈴薯酒精高唱讚歌。可是消費者呢?消費者根據“頭昏腦脹的嚴重症狀”就會領悟普魯士雜醇油的功德何在,並竭力避免領教。馮·卡爾多爾夫說,在意大利,通商條約實施的結果,是對普魯士酒精課以過高的關稅。比利時、美國、英國則通過高關稅,使得向這些國家輸出酒精成為不可能。在法國,海關官員在酒精桶上貼上紅色籤條,以表明這是普魯士的產品,——法國海關官員確實第一次做了一件有益於公眾的事情!

  恩格斯:《德意志帝國國會中的普魯士燒酒》(1876年2月5日—20日之間),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8—59頁。

  大約40年前,當德國認真地開始生產出口商品時,這個商業殖民地網就給德國幫了很大的忙

  直到最近,普通的英國工廠主還以為,英國人不說本國話而說外國話,是有失尊嚴的,當他們看到外國的“可憐蟲”遷居英國,使他們免去向國外推銷產品的麻煩時,還引以自傲。他們根本沒有覺察,這些外國人,大部分是德國人,因此而控制了英國很大一部分對外貿易,進口和出口都受到控制,英國人的直接對外貿易幾乎只局限於殖民地、中國、美國和南美洲了。他們也沒有覺察,這些德國人同在外國的其他德國人進行貿易,後者逐漸組織了一個遍及世界各地的完整的商業殖民地網。大約40年前,當德國認真地開始生產出口商品時,這個商業殖民地網就給德國幫了很大的忙,使它在很短的時期內從一個輸出糧食的國家變成一個頭等的工業國。後來,大約10年前,英國的工廠主才大吃一驚,便詢問英國的大使們和領事們:為什麼他們再也不能維繫自己的顧客。一致的答覆是:

  (1)你們不學你們的顧客的語言,卻要求他們說你們的語言;(2)你們不但不設法適應你們的顧客的需要、習慣和愛好,反而要他們遷就你們英國式的那一套。

  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1892年英文版導言》(1892 年4月20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8—519頁腳註。

  

  (三)國際價值規律

  在一個國家內,虧損和盈利是平衡的。在不同國家的相互關係中,情況就不是這樣

  通過欺騙行為,由於一個人得到了另一個人失掉的東西,也可能獲得利潤。在一個國家內,虧損和盈利是平衡的。在不同國家的相互關係中,情況就不是這樣。即使從李嘉圖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一點是薩伊沒有注意到的,——一個國家的三個工作日也可能同另一個國家的一個工作日交換。價值規律在這裡有了重大的變化。或者說,不同國家的工作日相互間的比例,可能象一個國家內熟練的、複雜的勞動同不熟練的、簡單的勞動的比例一樣。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富有的國家剝削比較貧窮的國家,甚至當後者象約·斯·穆勒在《略論政治經濟學的某些有待解決的問題》一書中所指出的那樣從交換中得到好處的時候,情況也是這樣。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12頁。

  一國可以不斷攫取另一國的一部分剩餘勞動而在交換中不付任何代價

  不僅單個資本家之間,而且國家之間可以不斷進行交換,甚至反覆進行規模越來越大的交換,然而雙方的贏利無須因此而相等。一國可以不斷攫取另一國的一部分剩餘勞動而在交換中不付任何代價,不過這裡的尺度不同於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交換的尺度。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4頁。

  剩餘價值率在正常工作日較短的國家可以高於正常工作日較長的國家

  在資本主義生產發展階段不同、因而資本有機構成也不同的各個國家中,剩餘價值率(剩餘價值是決定利潤率的一個因素)在正常工作日較短的國家可以高於正常工作日較長的國家。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0頁。

  兩個國家可以根據利潤規律進行交換,兩國都獲利,但一國總是吃虧

  兩個國家可以根據利潤規律進行交換,兩國都獲利,但一國總是吃虧。

  馬克思:《我自己的筆記本的提要》(1861年6—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623頁。

  在比較不發達的國家裡,勞動的生產效率比較低,因而較大量的勞動表現為較小量的同種商品,較大的交換價值表現為較小的使用價值在比較不發達的國家裡,勞動的生產效率比較低,因而較大量的勞動表現為較小量的同種商品,較大的交換價值表現為較小的使用價值,就是說,工人必須用他的大部分時間來再生產他自己的生活資料或它的價值,而用小部分時間來生產剩餘價值,提供較少的剩餘勞動,結果剩餘價值率也比較低。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9頁。

  比較發達的國家高於商品的價值出售自己的商品,雖然比它的競爭國賣得便宜

  投在對外貿易上的資本能提供較高的利潤率,首先因為這裡是和生產條件較為不利的其他國家所生產的商品進行競爭,所以,比較發達的國家高於商品的價值出售自己的商品,雖然比它的競爭國賣得便宜。在這裡,只要比較發達的國家的勞動作為比重較高的勞動來使用,利潤率就會提高,因為這種勞動沒有被作為質量較高的勞動來支付報酬,卻被作為質量較高的勞動來出售。對有商品輸入和輸出的國家來說,同樣的情況也都可能發生;就是說,這種國家所付出的實物形式的對象化勞動多於它所得到的,但是它由此得到的商品比它自己所能生產的更便宜。這好比一個工廠主採用了一種尚未普遍採用的新發明,他賣得比他的競爭者便宜,但仍然高於他的商品的個別價值出售,就是說,他把他所使用的勞動的特別高的生產力作為剩餘勞動來使用。因此,他實現了一個超額利潤。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4—265頁。

  如果我們用一個國家的利息率水平來衡量一個國家的利潤率水平,那是非常錯誤的

  把發展階段不同的各個國家加以比較時,即把資本主義生產發達的國家同工人雖然在實際上受資本家剝削但勞動還沒有在形式上從屬於資本的國家(例如在印度,萊特就是作為獨立的農民從事經營,他的生產本身還沒有從屬於資本,雖然高利貸者以利息的形式不僅榨取他的全部剩餘勞動,而且按照資本主義的用語,甚至還榨取他的一部分工資)加以比較時,如果我們用一個國家的利息率水平來衡量一個國家的利潤率水平,那是非常錯誤的。在勞動還沒有在形式上從屬於資本的國家,利息包含全部利潤,甚至比利潤更多,不像在資本主義生產發達的國家,它只代表所生產的剩餘價值或利潤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這裡決定利息率的主要是這樣的情況(高利貸者向顯貴們即地租所有者提供的貸款),它們同利潤完全無關,不如說,它們只是說明高利貸按什麼比率占有地租。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9頁。

  (四)國民工資差異

  在比較國民工資時,必須考慮到決定勞動力的價值量的變化的一切因素

  在比較國民工資時,必須考慮到決定勞動力的價值量的變化的一切因素:自然的和歷史地發展起來的首要的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和範圍,工人的教育費用,婦女勞動和兒童勞動的作用,勞動生產率,勞動的外延量和內涵量。即使作最膚淺的比較,首先也要求把不同國家同一行業的平均日工資化為長度相等的工作日。在對日工資作了這樣換算以後,還必須把計時工資換算為計件工資,因為只有計件工資才是計算勞動生產率和勞動內涵量的尺度。

  每一個國家都有一個中等的勞動強度,在這個強度以下的勞動,在生產一種商品時所耗費的時間要多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以不能算做正常質量的勞動。在一個國家內,只有超過國民平均水平的強度,才會改變單純按勞動的持續時間進行的價值計量。在以各個國家作為組成部分的世界市場上,情形就不同了。國家不同,勞動的中等強度也就不同;有的國家高些,有的國家低些。於是各國的平均數形成一個階梯,它的計量單位是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因此,強度較大的國民勞動比強度較小的國民勞動,會在同一時間內生產出更多的價值,從而表現為更多的貨幣。

  但是,價值規律在其國際範圍內的應用,還會由於下述情況而發生更大的變化:只要生產效率較高的國家沒有因競爭而被迫把它們的商品的出售價格降低到和商品的價值相等的程度,生產效率較高的國民勞動在世界市場上也被算做強度較大的勞動。

  一個國家的資本主義生產越發達,那裡的國民勞動的強度和生產率,就越超過國際水平。因此,不同國家在同一勞動時間內所生產的同種商品的不同量,有不同的國際價值,從而表現為不同的價格,即表現為按各自的國際價值而不同的貨幣額。所以,貨幣的相對價值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較發達的國家裡,比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太發達的國家裡要小。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名義工資,即表現為貨幣的勞動力的等價物,在前一種國家會比在後一種國家高;但這決不是說,實際工資即供工人支配的生活資料也是這樣。

  但是即使撇開不同國家貨幣價值的這種相對的差異,也常常可以發現,日工資、周工資等等在前一種國家比在後一種國家高,而相對的勞動價格,即同剩餘價值和同產品價值相比較的勞動價格,在後一種國家卻比在前一種國家高。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44—646頁。

  工人作為工人而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明狀況下當然是不同的

  工人作為工人而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明狀況下當然是不同的。衣、食、住和取暖這些自然需要本身的多少,取決於不同的氣候。同樣,因為所謂的第一生活需要的數量和滿足這些需要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會的文明狀況,也就是說,它們本身就是歷史的產物,所以,在某一國家或某一時期屬於必要的生活資料的東西,但在另一國家或另一時期卻不是必要的生活資料。但這——我指的是這些必要的生活資料的範圍——在一定的國家,一定的時期,卻是一定的。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2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8—49頁。

  貧國勞動的實際價格事實上高於富國

  雖然富國中表面上的計時工資較高,但貧國中計件工資卻比較高,因而貧國的工人與富國的工人相比實際上要用更大部分的工作日來再生產自己的工資,因而貧國的剩餘價值率低於富國,貧國的相對工資卻因而高於富國。所以,貧國勞動的實際價格事實上高於富國。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冊。第六章。直接生產過程的結果》(1863年7月—1864年6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9頁。

  即使兩個國家的勞動小時數相同,但一國的剩餘勞動時間或剩餘價值就會按同一比例大於另一國

  如果資本主義生產是前提,那麼各個國家的必要勞動時間,也就是說,再生產工人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就會隨着勞動的自然條件的有利程度,從而隨着它們的自然生產率的程度而各不相同,同勞動生產率成反比,因此即使兩個國家的勞動小時數相同,但一國的剩餘勞動時間或剩餘價值就會按同一比例大於另一國。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1861年8月—1862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8頁。

  這就是大部分德國出口商品價格低廉得令人吃驚的秘密任何地方——甚至愛爾蘭的家庭工業也未必能除外——的工資都不像德國家庭工業的工資那樣低得可怕。全家人從自己的小園圃和小塊田地上辛苦得來的東西,由於競爭被資本家從勞動力價格中扣除了;工人不得不接受任何一種計件工資,因為不這樣他們就什麼也得不到,而單靠自己的農產品不能維持生活;另一方面,因為正是這種農業和土地占有把他們束縛於一個地點,阻礙他們另找職業。正是由於這種原因,德國才在世界市場上在銷售一系列小商品方面具有競爭能力。資本的全部利潤取自正常工資的扣除部分,並且可以把全部剩餘價值送給買主。這就是大部分德國出口商品價格低廉得令人吃驚的秘密。

  這種情況比其他任何情況都更能夠把其餘各個工業部門的德國工人的工資和生活水平也保持在西歐各國工人的水平之下。這種傳統的、大大低於勞動力價值的勞動價格,像鉛砣一樣也把城市工人甚至大城市工人的工資壓低到勞動力價值之下,況且在城市中勞動報酬很低的家庭工業也取代了舊日的手工業,這裡的一般工資水平也已經壓得很低,所以情況變得更糟。

  恩格斯:《〈論住宅問題〉1887年第二版序言》(1886年12月底—1887年1月10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6—247頁。

  英國的工資高的程度,並沒有達到英國工人的生產率提高的程度在世界市場上一個國家同其他國家相比,生產率越高,它的工資也就越高。在英國,不僅名義工資比大陸高,實際工資也比大陸高。工人吃較多的肉,滿足較多的需要。可是,這隻適用於製造業工人,不適用於農業工人。不過,英國的工資高的程度,並沒有達到英國工人的生產率提高的程度。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1頁。

  

  二 國際金融與國際投資

  (一)國際貨幣流通

  黃金和白銀從銀行外流是由種種原因造成的

  黃金和白銀從銀行外流是由種種原因造成的。第一,消費和幾乎所有商品價格大幅度上漲需要大量流通貨幣,特別是黃金和白銀,以便進行零售交易。第二,鐵路建設方面不斷投資,僅4月一個月投資額就達4314000英鎊,這必然要從該行提取大量存款。建設國外鐵路的一部分資金直接流到了國外。食糖、咖啡及其他殖民地商品輸入過多,這些商品的消費特別是它們的價格由於投機更加上升,歉收的信息引起棉花搶購因而使棉花輸入過多,特別是穀物再度歉收引起穀物輸入過多,這一切多半都要求支付現金或金銀錠,這也使得黃金和白銀大量流出國外。

  馬克思、恩格斯:《時評。1850年5—10月》 (1850年10月—11月1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79頁。

  隨着英國金融市場的漸趨活躍,在其他商業世界的金融市場上出現了緊縮

  當危機的強度在英國逐漸削弱的時候,它在大陸上卻加強了,並且蔓延到至今沒有觸及到的地方。在情況最壞的時期,期票行情對英國是有利的,因此,它從11月起不僅從俄國和大陸,而且從美國越來越多地吸收了黃金和白銀。由此而產生的直接結果就是,隨着英國金融市場的漸趨活躍,在其他商業世界的金融市場上出現了緊縮,從而在這些地方也普遍發生了危機。

  馬克思、恩格斯:《時評。1850年5—10月》 (1850年10月—11月1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81—582頁。

  即使英格蘭銀行能夠制止住巴黎的投機,但仍然會有使現存黃金外流的另一途徑——穀物進口

  即使英格蘭銀行能夠制止住巴黎的投機,但仍然會有使現存黃金外流的另一途徑——穀物進口。無論是在英國,或在大陸,上一季的收成估計要比常年減產。此外,到下一季收成的時候,到底有多少可供消費的糧食,人們也還存在着某些懷疑,因為莊稼由於土壤潮濕而播種晚了。所以正在簽訂進口大量穀物的合同,而且外匯牌價還會對英國不利。用海船從澳大利亞運來的黃金也不足以補償突然增加的穀物進口。

  馬克思:《選舉。——財政困難。——薩瑟蘭公爵夫人和奴隸制》(1853 年1月21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7—608頁。

  儘管英國的黃金大量流入法國,法蘭西銀行的黃金儲備也在繼續減少

  銀行的報告說明,黃金的數量又減少了362084英鎊。最近兩個星期內支出的黃金約英鎊,其中一部分運往大陸,另一部分鑄成貨幣運往澳大利亞。儘管英國的黃金大量流入法國,法蘭西銀行的黃金儲備也在繼續減少,這表明私人已經開始在儲藏黃金,而這一點又清楚地說明:人們都不相信拿破崙政權能夠持久。

  馬克思:《國防。——財政。——貴族的死絕。——政局》(1853年2月8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頁。

  加利福尼亞的黃金流遍美洲,流遍亞洲的太平洋沿岸地區,甚至把最倔強的野蠻民族也拖進了世界貿易,拖進了文明加利福尼亞的黃金流遍美洲,流遍亞洲的太平洋沿岸地區,甚至把最倔強的野蠻民族也拖進了世界貿易,拖進了文明。

  馬克思、恩格斯:《時評。1850年1—2月》(1850年1月底—2月底之間),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76頁。

  這個帝國的銀幣——它的血液——也開始流向英屬東印度滿族王朝的聲威一遇到英國的槍炮就掃地以盡,天朝帝國萬世長存的迷信破了產,野蠻的、閉關自守的、與文明世界隔絕的狀態被打破,開始同外界發生聯繫,這種聯繫從那時起就在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黃金的吸引之下迅速地發展起來。同時,這個帝國的銀幣——它的血液——也開始流向英屬東印度。

  馬克思:《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1853年5月31日前後),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8頁。

  亞洲和西方之間白銀的流通,隨着貿易差額的變動,有其漲潮和退潮的交替時期

  當然,亞洲和西方之間白銀的流通,隨着貿易差額的變動,有其漲潮和退潮的交替時期,但是總的說來,這個世界性運動的經過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從十七世紀起到1830年左右;第二個時期從1831年到1848年,最後一個時期從1849年到現在。在第一個時期,向亞洲輸出的白銀,總的說來是增加的。在第二個時期,這種輸出開始削弱,直到最後出現回流,亞洲第一次把它在幾乎兩個半世紀內吸收來的財寶的一部分歸還了歐洲。在第三個時期,仍然處在上升的發展階段,情況又起了變化,現在,亞洲正以空前的規模吸收白銀。

  在較早的時期,在美洲發現白銀以後,甚至在葡萄牙在印度建立殖民地以後,歐洲向亞洲輸出白銀還不怎麼能覺察到。到十七世紀初,當荷蘭人和後來的英國人擴大了自己同東亞的貿易時,對這種金屬的需要量才比較大。但是,從十八世紀英國茶葉的消費開始迅速增長的時候起,對白銀的需要量就增加得特別快,因為英國人購買中國的茶葉幾乎完全要支付白銀。到十八世紀末,白銀從歐洲向東亞的外流已經達到十分巨大的規模,甚至吸收相當一部分從美洲輸入的白銀。就在這一時期內,白銀也開始從美洲直接輸往亞洲,雖然總的沒有超過墨西哥船隊從阿卡浦爾科帶到菲律賓群島的數量。十九世紀頭三十年,歐洲更加覺察到亞洲在這樣吸收白銀,由於西班牙的殖民地爆發革命,美洲的白銀輸出,從年的4000多萬美元降到了1829年的不足2000萬。另一方面,在1796—1825年期間,美國向亞洲輸出的白銀增加了3倍,而在1809年以後,開始(雖然規模較小)直接向東亞輸出白銀的,不僅有墨西哥,而且還有巴西、智利和秘魯。從1811年到1822年,歐洲向印度和中國輸出的白銀超過從這些國家輸入的黃金3000多萬英鎊。

  在1831年開始的時期內,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東印度公司不僅被迫放棄它對歐洲與其東方領地之間的貿易的壟斷,而且作為商業企業全部撤銷(如果不算它對印度支那的壟斷)。這樣,由於東印度的貿易對私人開放,不列顛向印度輸出的工業品開始大大超過大不列顛從印度輸入的原料。因此,貿易差額越來越明顯地變得有利於歐洲,結果,白銀向亞洲的輸出迅速下降。不列顛貿易在世界其他市場上遇到的各種挫折,現在由於它在亞洲的新的擴張而開始得到彌補。如果說,1825年的貿易震動已經使不列顛對印度的輸出有了增長,1836年的英美危機又給了它更加有力的推動,那末,1847年不列顛危機的特點,甚至是由對印度和亞洲其他地區的過多的輸出造成的。

  對亞洲的輸出在1697年不到不列顛出口總額的1/52,而1822年已經達到約1/14,年達到1/9左右,1842年達到1/5強。在這個經濟過程只波及印度和亞洲西部地區的時候,白銀由歐洲向亞洲的外流削弱,但是沒有停止,更沒有變為由亞洲流往歐洲。只是到後來,英國的仁慈強迫中國進行正式的鴉片貿易,用大炮轟開了萬里長城,以武力打開了天朝同塵世往來的大門,金屬貨幣流通中才發生這種急劇的轉變。因此,當中國的白銀流到中印邊境的時候,英國和美國把自己的工業品大量傾銷到中國的太平洋沿岸地區。這也就說明為什麼1842年白銀在現代貿易史上第一次大量地真正由亞洲輸往歐洲。

  但是,亞洲和西方之間貴金屬流通中的這種全面的變動是暫時的。在1849年就已經出現了尖銳的日益強烈的反覆。就像中國給第一個和第二個時期指出了方向一樣,它也給第三個時期指出了方向。中國的起義不僅中斷了同印度的鴉片貿易,而且也使外國工業品的購買陷於停頓,因為中國人堅持要用白銀購買他們的商品,而他們自己則採取了東方的經濟專家在政治和社會動盪時期所慣用的措施——積累財寶。中國出超之所以非常可觀,還同歐洲最近蠶繭的收成不好有關。根據不列顛駐上海領事羅伯遜先生的報告書,最近十年來中國茶葉的出口增加了63%,絲的出口增加了218%,而工業品的進口減少了66%。

  馬克思:《歐洲的金融危機。——貨幣流通史片斷》(1856年10月17日左右),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72—74頁。

  英格蘭銀行重新又把貼現率從五厘提高到五厘五。這個措施首先是為了對付法蘭西銀行

  英格蘭銀行重新又把貼現率從五厘提高到五厘五。這個措施首先是為了對付法蘭西銀行,因為這家銀行在最近六個星期內,利用發給倫敦的並在那裡貼現的期票,把460萬英鎊的黃金從英國運到了法國。

  馬克思:《法蘭西銀行。——克里木的增援部隊。——新元帥》(1855年10月4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627頁。

  貨幣所進行的運動同其他一切商品的運動直接相反第三種規定上的貨幣,即作為貨幣的貨幣(自為存在的價值,等價物等等)。貨幣在這種規定上——甚至是在它的直接的形式上——仍然具有多麼重要的作用,這在危機、歉收等等的時候,總之,每當一國突然需要同另一國清賬的時候,就表現出來了。這時,具有直接金屬形式的貨幣表現為唯一的絕對的支付手段,也就是表現為唯一的對等價值,可接受的等價物。因此,貨幣所進行的運動同其他一切商品的運動直接相反。商品作為支付手段等等從商品最賤的國家被運往商品最貴的國家。貨幣則相反,每當貨幣的特性充分暴露出來的時刻,也就是說,每當與其他一切商品相對立的貨幣必須表現為自為存在的價值,絕對等價物,一般財富形式,表現為金銀這種特定形式的時刻,——而這種時刻多少總是危機的時刻,不管是普遍危機還是糧食危機,——每當這樣的時刻,金銀總是從金銀最貴的國家,也就是從一切商品價格相對說來最低的國家,輸往金銀最賤的國家,也就是輸往商品價格相對說來較高的國家。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5頁。

  (二)國際資本流通

  這裡有意義的是貨幣和商品之間的區別,而不是貨幣資本和商品資本之間的區別

  現在產生了一個問題:資本以什麼形式輸往國外呢?作為商品資本嗎?但是別國的邊界上可能有海關人員和異教徒守在那裡禁止商品輸入。或者國內某些商品的生產比國外貴。那麼它們便不適於出口。至於其他商品,國外可能已經充斥,它們的價格因此低於正常的水平,等等。在這樣的商品市場行情下,最有利和最正確的做法,是把渴望旅行的資本在貨幣形式上作為貨幣資本送出去。但是為什麼呢?不是因為貨幣資本是資本,而是因為它是貨幣形式上的資本,貨幣現在也起世界貨幣的作用。這裡有意義的是貨幣和商品之間的區別,而不是貨幣資本和商品資本之間的區別。成為資本——不如說這是它們共同的性質,在貨幣或商品形態上成為資本——是它們的特點。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1868年底—1870年中),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5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24頁。

  難道黃金不是像其他產品一樣的產品嗎

  最後,我想向英國經濟學家們提個問題:現代政治經濟學在反對重商主義時曾證明,黃金的流入和流出對國家沒有什麼意義,產品只是同產品交換,黃金像其他產品一樣也是產品。可是現在,同一個政治經濟學在其生命終結的時候又以極其恐慌的心情注視着黃金的流入和流出,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呢?《經濟學家》說:

  “銀行通過自己的業務所要達到的實際目的,就是阻止資本輸出。”

  但是,《經濟學家》是否打算阻止棉織品、生鐵、毛織品和衣料的輸出這樣的資本輸出呢?難道黃金不是像其他產品一樣的產品嗎?《經濟學家》是不是在晚年也變成了重商主義者呢?它在讓外國資本自由輸入之後是不是打算禁止英國資本輸出呢?它在拋棄文明的保護關稅制度之後是不是希望恢復土耳其式的保護關稅制度呢?

  馬克思: 《死刑。——科布頓先生的小冊子。——英格蘭銀行的措施》(1853年1月28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3—624頁。

  英國的工業巨頭們之所以願意在印度修築鐵路,完全是為了要降低他們的工廠所需要的棉花和其他原料的價格

  英國的工業巨頭們之所以願意在印度修築鐵路,完全是為了要降低他們的工廠所需要的棉花和其他原料的價格。

  馬克思:《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1853年7月22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8頁。

  英國顯然不能在國內為它的巨額資本找到足夠廣闊的場所,因而不得不愈來愈大量地出借這些資本

  英國顯然不能在國內為它的巨額資本找到足夠廣闊的場所,因而不得不愈來愈大量地出借這些資本,並且像處於衰落時代的荷蘭、威尼斯和熱那亞那樣,親手為自己的競爭者鍛造武器。英國為了給它的剩餘資本尋找投資場所而放出大量貸款,必然會助長別國的投機,這樣就無異於為了保存和擴大自己的財富而拿這筆財富去冒險。英國被迫向其他工業國例如歐洲大陸借出大量貸款,就是自己向它的工業競爭者提供與它爭奪原料的資金,因而也就是自己為自己的工廠抬高原料價格。英國工廠主因此只剩下很微薄的利潤,並且,由於這個國家的存在本身與世界工場的壟斷地位有密切聯繫,必須經常比其他國家賣得更便宜,這種很微薄的利潤還要減少。但是,這種利潤的減少從工人工資的削減和國內貧困現象的迅速增長得到了補償。這就是英國為自己的工商業優勢而付出的自然價格。

  馬克思:《英國的貿易》(1858年1月7日左右),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93頁。

  如果資本輸往國外,那麼,這種情況之所以發生,並不是因為它在國內已經絕對不能使用

  如果資本輸往國外,那麼,這種情況之所以發生,並不是因為它在國內已經絕對不能使用。這種情況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它在國外能夠按更高的利潤率來使用。但是,這種資本對就業的工人人口和該國本身來說,都是絕對的過剩資本。它是作為絕對的過剩資本和相對的過剩人口並存的;這是二者同時並存和互為條件的一個例子。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5頁。

  投在殖民地等處的資本,能提供較高的利潤率

  至於投在殖民地等處的資本,它們能提供較高的利潤率,是因為在那裡,由於發展程度較低,利潤率一般較高,由於使用奴隸和苦力等等,勞動的剝削程度也較高。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5頁。

  國際資本毫不費力地移入關稅壁壘內部並在“異國的”土地上安家落戶

  外國的資本、工程師與工人大批地移入並且繼續移入南俄,而在目前的狂熱時期(1898年),許多工廠也從美國搬到這裡來。國際資本毫不費力地移入關稅壁壘內部並在“異國的”土地上安家落戶:哪裡好,哪裡就是祖國……列寧:《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895年底—1899年1月),摘自《列寧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8頁。

  英格蘭銀行提高利率就會減少進口,增加出口,把一部分投在國外的英國資本吸收回來

  英格蘭銀行提高利率就會減少進口,增加出口,把一部分投在國外的英國資本吸收回來,從而改變貿易差額,使相當數量的金銀流入英國。但是可以同樣肯定的是,如果稍微放寬貼現的條件,黃金又會開始外流。問題只在於英格蘭銀行能把這些條件保持多久。

  馬克思:《英國的貿易危機》(1857年11月27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503頁。

  英格蘭銀行的經理們將最低貼現率從2.5%提高到3%,這種情況很快地就影響到了巴黎交易所,那裡的各種有價證券又下跌了昨天,經過長時間的辯論之後,英格蘭銀行的經理們又將最低貼現率從2.5%提高到%,這種情況很快地就影響到了巴黎交易所,那裡的各種有價證券又下跌了。

  馬克思:《選舉。——財政困難。——薩瑟蘭公爵夫人和奴隸制》(1853 年1月21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7頁。

  

  (三)匯率

  在匯率中,民族商業獲得了存在的假象

  雖然每個民族的私人利益把每個民族有多少成年人就分成多少個民族,並且同一民族的輸出者和輸入者之間的利益在這裡是互相對立的;可是在匯率中,民族商業卻獲得了存在的假象,等等。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9頁。

  這種出超的情況也說明為什麼匯率有利於英國

  英格蘭銀行的黃金儲備的增加,實際上只意味着其他商品進口的減少,換句話說,意味着出口大大超過進口。實際上,最近的貿易報告說明,大麻、糖、茶、煙草、酒、羊毛、穀物、油類、可可、麵粉、靛藍、皮革、馬鈴薯、熏肉、豬肉、黃油、乾酪、火腿、豬油、大米,以及歐洲大陸和英屬印度的幾乎全部產品的進口都大大減少了。1850年和年,進口額顯然是過大了。這種情況,再加上大陸上由於歉收而引起的糧食價格的上漲,就造成了縮減進口的趨勢。只有棉花和亞麻的進口增加了。

  這種出超的情況也說明為什麼匯率有利於英國。另一方面,由於出超部分是以支付黃金來平衡的,因此,相當大一部分英國資本閒置起來,從而擴大了銀行的準備金。

  馬克思:《貧困和貿易自由。——日益迫近的商業危機》(1852年10月15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2頁。

  外匯行情不利和黃金流失不會造成甚至純粹金屬貨幣流通量的減少外匯行情不利和黃金流失不會造成甚至純粹金屬貨幣流通量的減少,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受到影響的不是流通中的貨幣量,而是儲備的、即作為銀行存款或者以私人儲藏的形式存在的貨幣量。另一方面,外匯行情有利以及隨之而來的黃金內流所增加的也不是流通中的貨幣量,而是銀行里儲存的和私人儲藏的貨幣量。

  馬克思:《維也納照會。——合眾國與歐洲。——舒姆拉來信。——皮爾的銀行法令》(1853年9月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1—342頁。

  當匯兌行市不利,造成貴金屬外流的時候,這些儲備由於提高貼現率而被吸引出來

  在沒有信貸業務因而沒有紙幣流通的國家裡,黃金和白銀的儲備到處都聚集在私人手裡;不久以前在法國大致就是這樣,在所有亞洲國家到目前為止幾乎在很大程度上還是這樣。當匯兌行市不利,造成貴金屬外流的時候,這些儲備由於提高貼現率而被吸引出來。

  匯兌行市一變而有利時,多餘的貴金屬又轉為儲備。無論在哪種情況下,在流通中都不會產生貨幣空缺或者貨幣多餘的現象。貴金屬的流出和流入,影響私人儲備的狀況,而不影響貨幣流通的狀況,因此絲毫不影響一般價格水平。

  馬克思:《一八四四年的英格蘭銀行法》(1858年8月6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77頁。

  現在充斥於所有歐洲市場的倫敦期票比過去任何時候都多得多,這就引起了外匯牌價的繼續下跌

  與黃金輸出的同時,外匯牌價顯着下跌,這種現象部分是由於大多數進口貨價格的大大提高,部分是由於對進口貨的廣泛投機所致。與此有關的還有對農場主不利的秋冬兩季的影響,由此而產生的對今年收成的疑慮以及隨之而來的對外國穀物和麵粉進行的巨額交易。最後,英國資本家大宗地入股,在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瑞典、挪威、丹麥、德國和比利時建立鐵路和其他公司,並且在很大程度上參與在巴黎交易所進行的普遍欺詐。因此,現在充斥於所有歐洲市場的倫敦期票比過去任何時候都多得多,這就引起了外匯牌價的繼續下跌。7月24日,一英鎊在巴黎換25法郎30生丁,而1月1日就只能換25法郎,某些生意甚至按低於25法郎的行市成交。

  馬克思:《政局展望。——商業繁榮。——餓死人事件》(1853年1月14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4頁。

  難道不利的外匯行情不是在鼓勵取得國外期票嗎,換句話說,不是鼓勵出口嗎

  在《經濟學家》看來,金融市場緊張只不過是出口增多的結果。可是我們也可以同樣有權利說,最近這幾個月來出口的增加只不過是金融市場困難的必然結果。這些困難發生的同時,還出現黃金流入和外匯行情不利的情況;但是,難道不利的外匯行情不是在鼓勵取得國外期票嗎,換句話說,不是鼓勵出口嗎?正是由於這個規律,英國在它的金融市場發生困難的時期就使世界所有別的市場陷於混亂,並且周期性地破壞別國的工業,用低價出售的英國工業品去轟擊別的國家。

  馬克思:《繁榮。——工人問題》(1853年11月15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546頁。

  三 經濟全球化

  (一)世界市場及其體系

  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閉關自守和自給自足狀態已經消逝,現在代之而起的已經是各個民族各方面互相往來和各方面互相依賴了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繫。

  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使反動派大為惋惜的是,資產階級挖掉了工業腳下的民族基礎。古老的民族工業被消滅了,並且每天都還在被消滅。它們被新的工業排擠掉了,新的工業的建立已經成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關的問題;這些工業所加工的,已經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來自極其遙遠的地區的原料;它們的產品不僅供本國消費,而且同時供世界各地消費。舊的、靠本國產品來滿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極其遙遠的國家和地帶的產品來滿足的需要所代替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頁。

  在國外市場方面,資本通過國際競爭來強行傳播自己的生產方式(1)資本的必然趨勢是在一切地點使生產方式從屬於自己,使它們受資本的統治。

  在一定的民族社會內部,從資本把所有勞動都變為僱傭勞動這一點上已經可以看到,這種情況是必然的;(2)在國外市場方面,資本通過國際競爭來強行傳播自己的生產方式。

  競爭一般說來是資本貫徹自己的生產方式的手段。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8頁。

  資本主義生產越是發展,它就越是不得不採取與直接的需求無關而取決於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大的那樣一種規模

  資本主義生產決不是以隨便什麼樣的規模進行都行的,資本主義生產越是發展,它就越是不得不採取與直接的需求無關而取決於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大的那樣一種規模。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2年春—1862年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532頁。

  在現代產業的條件下,為了通過生產以引起對應的生產從而引起實際的需求,的確需要整個地球

  正是市場——交換者——和資本之間的比例失調,某個國家生產上的比例失調,把資本]推向世界市場,也從一個市場推向另一個市場。合乎比例的生產——自然是在資產階級界限內的合乎比例的生產——在現代產業的條件下,為了通過生產以引起對應的生產從而引起實際的需求,的確需要整個地球。

  馬克思:《關於大·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和賦稅原理〉(摘錄、評註、筆記)》(1850年12月,1851年—4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3—144頁。

  資產階級社會的真正任務是建立世界市場和確立以這種市場為基礎的生產

  資產階級社會的真正任務是建立世界市場(至少是一個輪廓)和確立以這種市場為基礎的生產。因為地球是圓的,所以隨着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的殖民地化,隨着中國和日本的門戶開放,這個過程看來已完成了。

  馬克思:《馬克思致恩格斯》(1858年10月8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66頁。

  整個世界都融化在其中的那個崇高的觀念,就是一個市場的觀念,世界市場的觀念

  如果同一塊金,先以美國鷹幣的形式在英國登陸,變成索維林,三天后在巴黎當作拿破崙幣來流通,幾星期後又在威尼斯變成杜卡特幣,但是它總是保持着同一個價值,那末,商品所有者就會清楚地看到,民族性“不過是基尼上的印記而已”。在他看來,整個世界都融化在其中的那個崇高的觀念,就是一個市場的觀念,世界市場的觀念。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58年8月—1859年1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42—143頁。

  這個世界市場最初是由一些以農業為主或純粹從事農業的國家所組成的,這些國家都圍繞着一個工業中心——英國這個世界市場最初是由一些以農業為主或純粹從事農業的國家所組成的,這些國家都圍繞着一個工業中心——英國。英國消費它們的大部分過剩原料,同時又滿足它們對工業品的大部分需要。無怪乎英國工業獲得了這樣巨大的和空前的發展,以致1844年的狀況同它比起來現在都顯得是原始的和微不足道的了。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892年英國版序言》(1892年1月11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12頁。

  當時英國工廠主及其代言人即政治經濟學家的下一個任務是,使所有其他國家都改奉自由貿易的教義,從而建立一個以英國為大工業中心的世界,所有其他國家都成為依附於它的農業區當時英國工廠主及其代言人即政治經濟學家的下一個任務是,使所有其他國家都改奉自由貿易的教義,從而建立一個以英國為大工業中心的世界,所有其他國家都成為依附於它的農業區。

  恩格斯:《保護關稅制度和自由貿易》(1888年4月底—5月上旬),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5頁。

  自由貿易論是建立在英國應該成為農業世界的唯一大工業中心這樣一個假設上的

  自由貿易論是建立在英國應該成為農業世界的唯一大工業中心這樣一個假設上的。而事實表明,這種假設是一個純粹的妄想。現代工業存在的條件——蒸汽力和機器,凡是有燃料、特別是有煤的地方都能創造出來,而煤不僅英國有,其他國家,如法國、比利時、德國、美國、甚至俄國也都有。這些國家的居民看不出,僅僅為了讓英國資本家獲得更大的財富和光榮而使自己淪為赤貧的愛爾蘭佃農有什麼好處。他們就堅決地動手來進行製造,不僅是為了自己,而且也是為了世界的其他部分;結果,英國享有了將近一百年的工業壟斷,現在無可挽回地失去了。

  恩格斯:《一八四五年和一八八五年的英國》(1885年2月中),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29—230頁。

  一般說來,英國的現代工業有兩個同樣畸形的支柱一般說來,英國的現代工業有兩個同樣畸形的支柱。一個是作為愛爾蘭和很大一部分英國工人階級的唯一食品的馬鈴薯。這一個支柱被馬鈴薯病害和繼之而來的愛爾蘭的災難掃蕩掉了。於是就需要一個更大的使千百萬勞動者再生產和生活的基礎。英國工業的第二個支柱是美國奴隸種植的棉花。當前美國的危機正迫使英國人去擴大自己的供應來源,把棉花從繁殖奴隸和消費奴隸的寡頭們手中解放出來。只要英國棉紡織工廠主還依靠着奴隸所種植的棉花,就可以如實地斷言,他們是依靠着一種雙重的奴隸制:對英國白人的間接奴隸制相對大西洋彼岸黑人的直接奴隸制。

  馬克思:《不列顛的棉花貿易》(1861年9月21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334頁。

  從這裡看出,英國現在已經成為法國出口的主要市場,而法國卻仍然是英國出口的一個很次要的市場

  進口統計表上最值得注意的一個現象就是自法國的進口迅速增長,現在已達到將近萬英鎊(1年),而英國對法國的輸出僅僅略多於對荷蘭的輸出。大陸各國的政界人士直到現在還沒有覺察到現代商業史上這一個前所未有的情況。這個情況說明,法國在經濟上對英國的依賴程度5倍於英國在經濟上對法國的依賴程度。這一點,如果不僅限於考察英國進出口統計表上的數字,而且把這些數字同法國的進出口統計表比較一下,就看得特別清楚。從這裡看出,英國現在已經成為法國出口的主要市場,而法國卻仍然是英國出口的一個很次要的市場。

  馬克思:《經濟短評》(1861年11月3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79頁。

  殖民地曾經抗議宗主國的“殖民制度”達一百五十年之久而未獲結果

  在這個英國工業巨頭的會議上,對於在殖民地特別是在澳大利亞日益發展着的保護關稅傾向,一般地表示了極端的不滿。這些工業家先生們忘記了,殖民地曾經抗議宗主國的“殖民制度”達一百五十年之久而未獲結果。那時殖民地要求貿易自由,而英國則堅持實行限制措施。現在英國宣傳貿易自由了,而殖民地則認為針對英國實行保護關稅政策更符合它們的利益。

  馬克思:《關於棉紡織工業的危機》(1862年2月初),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489頁。

  一味向某個國家傾銷自己的工業品,而不讓它也能夠向你銷售一些它的產品,那是不行的

  金融寡頭把印度變成自己的領地,寡頭政治用武力征服印度,工業巨頭使自己的紡織品充斥於印度,他們的利益在此以前是一致的。但是,英國工業界越是依靠印度市場,他們就越是感到在他們摧殘了印度本國的工業之後必須在印度造成新的生產力。一味向某個國家傾銷自己的工業品,而不讓它也能夠向你銷售一些它的產品,那是不行的。英國工業界發現,他們的生意沒有增加,反而衰退了。

  馬克思:《東印度公司,它的歷史與結果》(1853年6月24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8—169頁。

  

  (二)帝國主義

  

  慣於吹噓自己道德高尚的約翰牛,卻寧願隔一定的時候就用海盜式的藉口向中國勒索軍事賠款,來彌補自己的貿易逆差只要取消鴉片貿易,中國還可以逐漸地再多吸收一些英美商品,數額可達800萬英鎊——粗略算來這也就是中國對英美貿易總順差的數目。這個結論是從分析下面這個簡單事實而自然得出的:儘管有着貿易順差,中國的財政和貨幣流通卻由於總額約達700萬英鎊的鴉片進口而陷於嚴重的混亂。

  然而,慣於吹噓自己道德高尚的約翰牛,卻寧願隔一定的時候就用海盜式的藉口向中國勒索軍事賠款,來彌補自己的貿易逆差。只是他忘記了:如果兼施並用迦太基式的和羅馬式的方法[1]去榨取外國人民的金錢,那麼這兩種方法必然會相互衝突、相互消滅。

  馬克思:《英中條約》(1858年9月10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42頁。

  天朝人將償付1500萬或2000萬英鎊的消息一傳來,對於最清高的英國人的良心起了安定作用

  對俄國宣布了“正義戰爭”的慷慨的英國,在訂立和約時沒有要求任何軍事賠款。另一方面,英國雖然一直聲稱同中國處於和平狀態,卻因此而不能不迫使中國償付連英國現任大臣們都認為是由英國自己的海盜行為所造成的耗費。不管怎麼樣,天朝人將償付萬或2000萬英鎊的消息一傳來,對於最清高的英國人的良心起了安定作用。《經濟學家》

  雜誌以及一般撰寫金融論文的作者們,都興致勃勃地計算着中國的紋銀對貿易差額和英格蘭銀行貴金屬儲備的狀況將發生多麼有利的作用。

  馬克思:《中國和英國的條約》(1858年9月28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644頁。

  

  (三)國家經濟安全

  貿易和掠奪一樣,是以強權為基礎的

  商業的貪婪性已多少有所遮掩;各國多少有所接近,開始締結通商友好條約,彼此做生意,並且為了獲得更大的利潤,甚至儘可能地互相表示友愛和親善。但是實質上還是同從前一樣貪財和自私,當時一切基於商業角逐而引起的戰爭就時時露出這種貪財和自私。

  這些戰爭也表明:貿易和掠奪一樣,是以強權為基礎的;人們只要認為哪些條約最有利,他們就甚至會昧着良心使用詭計或暴力強行訂立這些條約。

  恩格斯:《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1843年9月底或10月初—1844年1月中),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42—443頁。

  

  曼徹斯特學派是真正願意和平的,因為這樣才有可能在國內和國外進行工業戰爭

  曼徹斯特學派是真正願意和平的,因為這樣才有可能在國內和國外進行工業戰爭。它追求英國資產階級在世界市場和英國本土的統治地位,在世界市場上,應當使用它的武器——棉花包來進行戰爭

  馬克思:《英國議會中的辯論》(1855年6月9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317—318頁。

  這些自由貿易使徒們的甜言蜜語依然是曠野里的呼叫從來沒有一種預言遭到過像曼徹斯特學派的預言那樣徹底的破產。這種預言說:自由貿易一旦在英國建立起來,就會造福全國,以致其他國家也必然會群起彷效,並向英國的商品開放自己的港口。然而,這些自由貿易使徒們的甜言蜜語依然是曠野里的呼叫。不僅歐洲大陸和美洲整個說來都提高了它們的保護關稅,連英國的殖民地,一旦獲得了自治,也都跟着彷效;甚至印度也在剛剛被置於國王管轄之下的時候,就立即規定對棉紡織品抽%的關稅,以鼓勵本地工業。

  恩格斯:《對法國的通商條約》(1881年6月中),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503頁。

  我認為,這種普遍倒退到保護關稅的做法不是一種簡單的偶然現象,而是對英國那種不能忍受的工業壟斷的反應代表英國利益的着作家不能理解:為什麼全世界都拒絕學習他們的貿易自由的榜樣,而去實行保護關稅。他們當然不敢正視這樣一種情況:目前幾乎普遍實行的這種保護關稅制度,正是對付使英國的工業壟斷達到頂峰的這同一個英國貿易自由的自衛手段,這種手段或多或少是明智的,而在某些場合下是絕對愚蠢的。(例如對德國來說就是愚蠢的,德國由於實行自由貿易已經成了一個大工業國,而它現在把保護關稅推行到農產品和原料方面,這就提高了工業生產的費用!)我認為,這種普遍倒退到保護關稅的做法不是一種簡單的偶然現象,而是對英國那種不能忍受的工業壟斷的反應。這種反應的形式,正如我說過的,也許是不適當的,甚至是很糟糕的,但是,這種反應的歷史必然性,我覺得是顯而易見的。

  恩格斯:《致尼古拉·弗蘭策維奇·丹尼爾遜》(1892年6月18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26頁。

  愛爾蘭人一旦獲得獨立,他們的處境就會迫使他們變成保護關稅派,就像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所發生的情況一樣從1783年到1801年,愛爾蘭的所有工業部門都繁榮起來了。英愛合併廢除了愛爾蘭議會已經建立起來的保護關稅制度,摧毀了愛爾蘭的全部工業生命。這無論如何也不是一點麻紡織業所能補償的。1801年的合併對愛爾蘭工業的影響同英國議會在女王安、喬治二世等人統治時期對愛爾蘭毛紡織業所採取的壓制措施的影響是完全一樣的。愛爾蘭人一旦獲得獨立,他們的處境就會迫使他們變成保護關稅派,就像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所發生的情況一樣。

  馬克思:《馬克思致恩格斯》(1867年11月30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72—273頁。

  我們作為一個國家,不能把自己售賣給其他國家資產者說:當然,交換價值的理論在國內不應受到破壞,國家的大多數人仍然應該只是一種“交換價值”,一種“商品”,這種商品必須自找買主,它不是被賣,而是自己把自己賣了。對你們無產者來說,甚至在彼此都是作為交換價值看待的我們資產者之間,普遍的買賣的規律也是適用的。但是,對於其他國家,我們就必須不讓這一規律起作用。我們作為一個國家,不能把自己售賣給其他國家。既然國家的大多數人“無需考慮國家的政治狀況”就服從於買賣的規律,上述原理的意思無非是說:“我們德國資產者不願意由英國資產者採用我們剝削你們德國無產者以及我們之間相互剝削的方式來剝削我們。我們自己不願意犧牲於我們要你們為之犧牲的交換價值的規律。我們在國外不願意再承認我們在國內所承認的那些經濟規律。”

  馬克思:《評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着作〈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1845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5—256頁。

  這就是資產者所謂的他的民族性

  不管單個資產者同其他資產者進行多麼激烈的鬥爭,資產者作為階級是有共同利益的;這種共同性,正象它在國內是針對無產階級的一樣,在國外是針對其他國家的資產者的。這就是資產者所謂的他的民族性。

  馬克思:《評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着作〈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1845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7頁。

  我們自己只有在國內擺脫了工業的統治,才能在外部事務中擺脫英國的統治

  英國工業對世界的專制,就是工業對世界的統治。英國所以能統治我們,是因為工業統治了我們。我們自己只有在國內擺脫了工業的統治,才能在外部事務中擺脫英國的統治。我們只有在國內克服了競爭,才能結束英國在競爭領域裡的統治。英國之所以控制我們,是因為我們使工業成為控制我們的力量。

  馬克思:《評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着作〈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1845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0頁。

  

  俄國人必須作出抉擇,他們的家庭工業是由本國的大工業還是由英國商品的輸入來消滅

  俄國人必須作出抉擇,他們的家庭工業是由本國的大工業還是由英國商品的輸入來消滅。如採用保護關稅政策,這就要由俄國人來完成;如不採用保護關稅政策,就要由英國人來完成。在我看來,這一切是顯而易見的。

  恩格斯:《致尼古拉·弗蘭策維奇·丹尼爾遜》(1892年9月22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35頁。

  
  尾論 經濟制度的演變

  一 經濟制度一般原理

  (一)經濟制度概論

  從直接生產者身上榨取無酬剩餘勞動的獨特經濟形式,決定了統治和從屬的關係

  從直接生產者身上榨取無酬剩餘勞動的獨特經濟形式,決定了統治和從屬的關係,這種關係是直接從生產本身中生長出來的,並且又對生產發生決定性的反作用。但是,這種從生產關係本身中生長出來的經濟共同體的全部結構,從而這種共同體的獨特的政治結構,都是建立在上述的經濟形式上的。任何時候,我們總是要在生產條件的所有者同直接生產者的直接關係——這種關係的任何當時的形式必然總是同勞動方式和勞動社會生產力的一定的發展階段相適應——當中,為整個社會結構,從而也為主權關係和依附關係的政治形式,總之,為任何當時的獨特的國家形式,發現最隱蔽的秘密,發現隱蔽着的基礎。

  不過,這並不妨礙相同的經濟基礎——按主要條件來說相同——可以由於無數不同的經驗的情況,自然條件,種族關係,各種從外部發生作用的歷史影響等等,而在現象上顯示出無窮無盡的變異和色彩差異,這些變異和差異只有通過對這些經驗上已存在的情況進行分析才可以理解。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94—895頁。

  由於勞動被分割,人也被分割了

  在生產自發地發展起來的一切社會中(今天的社會也屬於這樣的社會),不是生產者支配生產資料,而是生產資料支配生產者。在這樣的社會中,每一種新的生產槓桿都必然地轉變為生產資料奴役生產者的新手段。這首先是大工業建立以前的最強有力的生產槓桿——分工的特點。第一次大分工,即城市和鄉村的分離,立即使農村居民陷於數千年的愚昧狀況,使城市居民受到各自的專門手藝的奴役。它破壞了農村居民的精神發展的基礎和城市居民的肉體發展的基礎。如果說農民占有土地,城市居民占有手藝,那麼,土地也同樣占有農民,手藝也同樣占有手工業者。由於勞動被分割,人也被分割了。為了訓練某種單一的活動,其他一切肉體的和精神的能力都成了犧牲品。人的這種畸形發展和分工齊頭並進,分工在工場手工業中達到了最高的發展。工場手工業把一種手藝分成各種局部操作,把每種操作分給各個工人,作為終身的職業,從而使他們一生束縛於一定的局部職能和一定的工具。“工場手工業把工人變成畸形物,它壓抑工人的多種多樣的生產志趣和生產才能,人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個體本身也被分割開來,轉化為某種局部勞動的自動的工具”(馬克思),這種自動工具在許多情況下只有通過工人的肉體的和精神的真正的畸形發展才達到完善的程度。大工業的機器使工人從一台機器下降為機器的單純附屬物。“過去是終身專門使用一種局部工具,現在是終身專門服侍一台局部機器。濫用機器的目的是要使工人自己從小就轉化為局部機器的一部分”(馬克思),不僅是工人,而且直接或間接剝削工人的階級,也都因分工而被自己用來從事活動的工具所奴役;精神空虛的資產者為他自己的資本和利潤欲所奴役;法學家為他的僵化的法律觀念所奴役,這種觀念作為獨立的力量支配着他;一切“有教養的等級”都為各式各樣的地方局限性和片面性所奴役,為他們自己的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短視所奴役,為他們的由於接受專門教育和終身從事一個專業而造成的畸形發展所奴役,——哪怕這種專業純屬無所事事,情況也是這樣。

  恩格斯:《反杜林論》(1876年9月—1878年6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308—309頁。

  社會生產關係,是隨着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改變的

  各個人藉以進行生產的社會關係,即社會生產關係,是隨着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改變的。生產關係總合起來就構成所謂社會關係,構成所謂社會,並且是構成一個處於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社會,具有獨特的特徵的社會。古典古代社會、封建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都是這樣的生產關係的總和,而其中每一個生產關係的總和同時又標誌着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一個特殊階段。

  馬克思:《僱傭勞動與資本》(1847年12月下半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724頁。

  暴力可以改變產品的消費,但是不能改變生產方式本身暴力可以改變產品的消費,但是不能改變生產方式本身,它不能使徭役勞動轉變成為僱傭勞動,除非轉變的條件已經具備,而且徭役形式已成為生產的桎梏。

  恩格斯:《〈反杜林論〉的準備材料》(1876—1877年),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4頁。

  人們每次都不是在他們關於人的理想所決定和所容許的範圍之內,而是在現有的生產力所決定和所容許的範圍之內取得自由的人們每次都不是在他們關於人的理想所決定和所容許的範圍之內,而是在現有的生產力所決定和所容許的範圍之內取得自由的。但是,作為過去取得的一切自由的基礎的是有限的生產力;受這種生產力所制約的、不能滿足整個社會的生產,使得人們的發展只能具有這樣的形式:一些人靠另一些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一些人(少數)得到了發展的壟斷權;而另一些人(多數)經常地為滿足最迫切的需要而進行鬥爭,因而暫時(即在新的革命的生產力產生以前)失去了任何發展的可能性。由此可見,到現在為止,社會一直是在對立的範圍內發展的,在古代是自由民和奴隸之間的對立,在中世紀是貴族和農奴之間的對立,近代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對立。這一方面可以解釋被統治階級用以滿足自己需要的那種不正常的“非人的”方式,另一方面可以解釋交往的發展範圍的狹小以及因之造成的整個統治階級的發展範圍的狹小;由此可見,這種發展的局限性不僅在於一個階級被排斥於發展之外,而且還在於把這個階級排斥於發展之外的另一階級在智力方面也有局限性;所以“非人的東西”也同樣是統治階級命中所註定的。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1846年),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07頁。

  勞動的人脫離勞動工具的現象一旦成為事實,就會繼續保持下去,直到生產方式方面的一種新的、根本的革命把它消滅勞動的人脫離勞動工具的現象一旦成為事實,就會繼續保持下去,還會以不斷擴大的規模再生產出來,直到生產方式方面的一種新的、根本的革命把它消滅,並以新的歷史形式再恢復這種原始的統一為止。

  馬克思:《工資、價格和利潤》(1865年5月20日—6月24日之間),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頁。

  一切文明民族都是從土地公有制開始的

  一切文明民族都是從土地公有制開始的。在已經越過某一原始階段的一切民族那裡,這種公有制在農業的發展進程中變成生產的桎梏。它被廢除,被否定,經過了或短或長的中間階段之後轉變為私有制。但是,在土地私有制本身所導致的較高的農業發展階段上,私有制又反過來成為生產的桎梏——目前無論小地產還是大地產方面的情況都是這樣。因此就必然地產生出把私有制同樣地加以否定並把它重新變為公有制的要求。但是,這一要求並不是要重新建立原始的公有制,而是要建立高級得多、發達得多的共同占有形式,這種占有形式決不會成為生產的束縛,恰恰相反,它會使生產擺脫束縛,並且會使現代的化學發現和機械發明在生產中得到充分的利用。

  恩格斯:《反杜林論》(1876年9月—1878年6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45—146頁。

  在俄國公社面前,資本主義制度正經歷着危機

  在俄國公社面前,資本主義制度正經歷着危機,這種危機將隨着資本主義的消滅,隨着現代社會回復到“古代”類型的集體所有制和集體生產的高級形式而告終。

  馬克思:《給維·伊·查蘇利奇的覆信》(1881年2月18日—3月8日之間),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6頁。

  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廠,是在舊形式內對舊形式打開的第一個缺口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廠,是在舊形式內對舊形式打開的第一個缺口,雖然它在自己的實際組織中,當然到處都再生產出並且必然會再生產出現存制度的一切缺點。但是,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對立在這種工廠內已經被揚棄,雖然起初只是在下述形式上被揚棄,即工人作為聯合體是他們自己的資本家,也就是說,他們利用生產資料來使他們自己的勞動增殖。

  這種工廠表明,在物質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生產形式的一定的發展階段上,一種新的生產方式怎樣會自然而然地從一種生產方式中發展並形成起來。沒有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產生的工廠制度,合作工廠就不可能發展起來;同樣,沒有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產生的信用制度,合作工廠也不可能發展起來。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9頁。

  一個新的社會制度是可能實現的

  一個新的社會制度是可能實現的,在這個制度之下,當代的階級差別將消失;而且在這個制度之下——也許在經過一個短暫的、有些艱苦的、但無論如何在道義上很有益的過渡時期以後——,通過有計劃地利用和進一步發展一切社會成員的現有的巨大生產力,在人人都必須勞動的條件下,人人也都將同等地、愈益豐富地得到生活資料、享受資料、發展和表現一切體力和智力所需的資料。

  恩格斯:《卡·馬克思“僱傭勞動與資本”1891年單行本導言》(1891年4月30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9—710頁。

  

  只有當社會生活過程即物質生產過程的形態,作為自由聯合的人的產物,處於人的有意識有計劃的控制之下的時候,它才會把自己的神秘的紗幕揭掉

  只有當社會生活過程即物質生產過程的形態,作為自由聯合的人的產物,處於人的有意識有計劃的控制之下的時候,它才會把自己的神秘的紗幕揭掉。但是,這需要有一定的社會物質基礎或一系列物質生存條件,而這些條件本身又是長期的、痛苦的發展史的自然產物。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頁。

  工作日的縮短是根本條件

  像野蠻人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為了維持和再生產自己的生命,必須與自然搏鬥一樣,文明人也必須這樣做;而且在一切社會形式中,在一切可能的生產方式中,他都必須這樣做。這個自然必然性的王國會隨着人的發展而擴大,因為需要會擴大;但是,滿足這種需要的生產力同時也會擴大。這個領域內的自由只能是: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於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一種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於和最適合於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但是,這個領域始終是一個必然王國。在這個必然王國的彼岸,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展,真正的自由王國,就開始了。但是,這個自由王國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國的基礎上,才能繁榮起來。工作日的縮短是根本條件。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8—929頁。

  (二)經濟制度的發展變化

  

  古代土地公有制的殘餘,在過渡到獨立的農民經濟以後,還在例如波蘭和羅馬尼亞保留下來

  古代土地公有制的殘餘,在過渡到獨立的農民經濟以後,還在例如波蘭和羅馬尼亞保留下來。這種殘餘在那些地方成了實現向比較低級的地租形式過渡的藉口。土地一部分屬於單個農民,由他們獨立耕種。另一部分則共同耕種,形成剩餘產品,一部分用於公社的開支,一部分用作備荒的儲存等等。剩餘產品的最後這兩部分,以及最終全部剩餘產品連同生長這個剩餘產品的土地,都逐漸為國家官吏和私人所掠奪;原來的有義務共同耕種這種土地的自由的農民土地所有者,這樣就變為有義務從事徭役或交納產品地租的人,而公有地的掠奪者則變為不僅是被掠奪的公有地的所有者,並且也是農民自有土地的所有者。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08頁。

  一切以奴隸制為基礎的生產和以這種生產為基礎的公社,都是由於這種矛盾而毀滅的

  奴隸制,在它是生產的主要形式的地方,使勞動成為奴隸的活動,即成為對自由民來說是有失體面的事情。這樣就封鎖了這種生產方式的出路,而另一方面,更加發展的生產受到了奴隸制的限制,迫切要求消滅奴隸制。一切以奴隸制為基礎的生產和以這種生產為基礎的公社,都是由於這種矛盾而毀滅的。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矛盾是通過另外的比較強盛的公社對衰落的公社進行暴力的奴役(例如馬其頓以及後來的羅馬對希臘的奴役)而解決的;只要這些比較強盛的公社本身也是以奴隸制為基礎的,那這裡發生的就僅僅是中心的轉移和這一過程在更高階段上的重複,直到(羅馬)最後被一個用另外一種生產形式代替了奴隸制的民族征服為止。但是,不管奴隸制是通過強制還是自願地廢除的,以前的生產方式還是死亡了;例如在美洲,移民的小地塊耕作代替了大規模耕作。就這個意義上來說,希臘也是毀於奴隸制的,關於這方面亞里士多德早就談到:同奴隸的交往使得市民道德敗壞——更不用說奴隸制使市民失去勞動能力了。(家奴制是另外一回事,例如在東方:在這裡它不是直接地,而是間接地構成生產的基礎,作為家庭的組成部分,不知不覺地轉入家庭(例如內宅的女奴)。)

  恩格斯:《〈反杜林論〉的準備材料》(1876—1877年),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0頁。

  不斷擴張領土,不斷擴展奴隸制度到舊有界限之外,是聯邦各蓄奴州的生存規律

  這個綱領的最重要之點是不再讓給奴隸制度一寸新的領地;反過來說,就是奴隸制度要永遠限制在它已經合法存在的各州的範圍內。這樣一來,奴隸制度就被限制住了。然而,不斷擴張領土,不斷擴展奴隸制度到舊有界限之外,卻是聯邦各蓄奴州的生存規律。

  由奴隸耕種的、作為南部輸出品的棉花、煙草、糖等等作物,只有在僅需簡單勞動的天然肥沃的廣大土地上大規模使用大批奴隸來經營才是有利的。主要不靠土地的肥沃性而靠投資、工作者的知識和積極性而種植的集約化作物,是與奴隸制度的本性相矛盾的。因此,原先使用奴隸勞動來生產輸出品的州,如馬里蘭州和弗吉尼亞州,就迅速變成了繁殖奴隸向更遠的南部地區輸出的州。甚至在奴隸占總人口七分之四的南卡羅來納州,由於地力耗盡,植棉業幾年來幾乎完全停滯不前。的確,在環境的壓力下,南卡羅來納州已部分地變成了一個繁殖奴隸的州,因為它向極南部和西南部出賣奴隸每年已達400萬元。一旦到了這個時候,就必須獲得新的領地,以便使一部分奴隸主帶着奴隸得到新的肥沃的土地,並且使剩下來的那一部分奴隸主得到新的市場供他們繁殖和出賣奴隸。舉例來說,如果美國沒有取得路易西安納、密蘇里和阿肯色,弗吉尼亞州和馬里蘭州的奴隸制度早就該被掃除了。

  馬克思:《北美內戰》(1861年10月20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53—354頁。

  俄國的公社存在了幾百年,在它內部從來沒有出現過要把它自己發展成高級的公有制形式的促進因素

  俄國的公社存在了幾百年,在它內部從來沒有出現過要把它自己發展成高級的公有制形式的促進因素;情況恰如德意志人的馬爾克制度、凱爾特人的克蘭、印度人的和其他民族的實行原始共產主義制度的公社一樣。所有這些公社,都在包圍着它們的、或者在它們內部產生並且逐漸滲透它們的商品生產以及各戶之間和各人之間的交換的影響下,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喪失共產主義的性質,而變成互不依賴的土地占有者的公社。因此,如果一般地說可以提出俄國的公社是否將有別的更好的命運這樣一個問題,那麼這不是公社本身的錯,而完全是由於公社在一個歐洲國家裡保持相當的生命力到了這樣一個時刻,這時,在西歐不僅一般的商品生產,甚至連它的最高和最後的形式——資本主義生產都同它本身所創造的生產力發生了矛盾,它不能再繼續支配這種生產力,它正在由於這些內部矛盾及其所造成的階級衝突而走向滅亡。由這一點就已經可以得出結論,對俄國的公社的這樣一種可能是的改造的首創因素只能來自西方的工業無產階級,而不是來自公社本身。西歐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勝利以及與之俱來的以社會管理的生產代替資本主義生產,這就是俄國公社上升到同樣的階段所必需的先決條件。

  恩格斯:《〈論俄國的社會問題〉跋》(1894年1月上半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6—457頁。

  比較廣大的地區聯合為封建王國,無論對於土地貴族或城市說來,都是一種需要

  封建時代的所有制的主要形式,一方面是地產和束縛於地產上的農奴勞動,另一方面是擁有少量資本並支配着幫工勞動的自身勞動。這兩種所有制的結構都是由狹隘的生產關係——粗陋原始的土地耕作和手工業式的工業所決定的。在封建制度繁榮時代,分工不大發達。每一個國家都存在着城鄉之間的對立;雖然等級結構表現得非常鮮明,但是除了在鄉村裡有王公、貴族、僧侶和農民的劃分,在城市裡有師傅、幫工、學徒以及後來的平民—短工的劃分之外,就再沒有什麼大的分工了。農業中的分工由於土地的小塊經營而受到了阻礙,與這種經營方式同時產生的還有農民自己的家庭工業;在工業中,在各手工行業內部根本沒有實行分工,而各手工行業之間的分工也是很少的。在比較老的城市中工業和商業早就分工了;而在比較新的城市中,只是在後來當這些城市彼此發生了關係的時候,這樣的分工才日益顯着。

  比較廣大的地區聯合為封建王國,無論對於土地貴族或城市說來,都是一種需要。因此領導統治階級組織即貴族組織的到處都是君主。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1846年),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8頁。

  中世紀社會:個體的小生產

  中世紀社會:個體的小生產。生產資料是供個人使用的,因而是原始的、笨拙的、小的、效能很低的。生產都是為了直接消費,無論是生產者本身的消費,還是他的封建領主的消費。只有在生產的東西除了滿足這些消費以外還有剩餘的時候,這種剩餘才拿去出賣和進行交換。所以,商品生產剛剛處於形成過程中,但是這時它本身已經包含着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萌芽。

  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1880年1月—3月上半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5頁。

  起初是工業通過簡單協作和工場手工業實現的變革起初是工業通過簡單協作和工場手工業實現的變革。先前分散的生產資料集中到大作坊中,因而它們就由個人的生產資料轉變為社會化的生產資料,這種轉變總的說來沒有觸及交換形式。舊的占有形式仍然起作用。資本家出現了:他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當然就占有產品並把它們變為商品。生產已經成為社會的活動;而交換以及和它相伴隨的占有,仍舊是個體的活動,單個人的活動:社會的產品被個別資本家所占有。這就是產生現代社會的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現代社會就在這一切矛盾中運動,而大工業把它們明顯地暴露出來了。

  (a)生產者和生產資料相分離。工人註定要終身從事僱傭勞動。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相對立。

  (b)支配商品生產的規律日益顯露出來,它們的作用日益加強。競爭不可遏止。個別工廠中的社會化組織和整個生產中的社會無政府狀態相矛盾。

  (c)一方面是機器的改進,這種改進由於競爭而變成每個廠主必須執行的強制性命令,而且也意味着工人不斷遭到解僱:產生了產業後備軍。另一方面是生產的無限擴張,這也成了每個廠主必須遵守的競爭的強制規律。這兩方面造成了生產力的空前發展、供過於求、生產過剩、市場盈溢、十年一次的危機、惡性循環:這裡是生產資料和產品過剩,那裡是沒有工作和沒有生活資料的工人過剩;但是,生產和社會福利的這兩個槓桿不能結合起來,因為資本主義的生產形式不允許生產力發揮作用,不允許產品進行流通,除非生產力和產品先轉變為資本,而阻礙這種轉變的正是生產力和產品的過剩。這種矛盾發展到荒謬的程度:生產方式起來反對交換形式。資產階級已經暴露出它沒有能力繼續管理自己的社會生產力。

  (d)資本家本身不得不部分地承認生產力的社會性質。大規模的生產機構和交通機構起初由股份公司占有,後來由托拉斯占有,然後又由國家占有。資產階級表明自己已成為多餘的階級;它的全部社會職能現在由領工薪的職員來執行了。

  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1880年1月—3月上半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5—566頁。

  一旦歐洲的僱傭勞動不僅不再是生產的必要形式,而甚至成為生產的障礙,那時它也將會被消滅

  美國棉花生產是以奴隸制為基礎的。只要工業一發展到無法再忍受合眾國對棉花的壟斷的地步,其他國家的棉花生產就會蓬勃發展起來,而且這種發展現在幾乎到處都只能靠自由工人的勞動來實現。一旦其他國家的自由勞動能夠為工業提供足夠的棉花,而且價格比美國的奴隸勞動提供的便宜,那時美國的奴隸制就會跟美國的棉花壟斷一起結束,奴隸也會獲得解放,因為他們當奴隸已經沒有什麼用了。同樣的,一旦歐洲的僱傭勞動不僅不再是生產的必要形式,而甚至成為生產的障礙,那時它也將會被消滅。

  馬克思、恩格斯:《時評。1850年5—10月》(1850年10月—11月1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87頁。

  合作制度在單個的僱傭勞動奴隸靠個人的努力所能為它創造的狹小形式局限之下,決不能改造資本主義社會

  (a)我們承認,合作運動是改造以階級對抗為基礎的現代社會的各種力量之一。這個運動的巨大價值在於它能實際證明:現在這種使勞動附屬於資本的製造貧困的殘暴制度,可以被自由平等的生產者聯合的造福人民的共和制度所代替。

  (b)但是,合作制度在單個的僱傭勞動奴隸靠個人的努力所能為它創造的狹小形式局限之下,決不能改造資本主義社會。為了把社會生產變為一個由合作的自由勞動構成的和諧的大整體,必須進行全面的社會變革,也就是社會的全面狀況的變革。除非把社會的有組織的力量即國家政權從資本家和地主手中轉移到生產者自己的手中,否則這種變革決不可能實現。

  (c)我們建議工人們與其辦合作商店,不如從事合作生產。前者只觸及現代經濟制度的表面,而後者則動搖它的基礎。

  (d)我們建議所有的合作社用它們的共同收入的一部分建立一項基金,以便能夠不僅通過講道理而且還通過實例,也就是說不僅通過宣傳教育,而且還通過多建立新的合作組織,來傳播它們的原則。

  (e)為了避免使合作社蛻化為通常的資產階級的股份公司,所有從業的工人,不管他們是不是股東,應該一律平等地分享收益。作為一種臨時權宜措施,我們同意讓股東得到少量的利息。

  馬克思:《給臨時中央委員會代表的關於若干問題的指示》(1866年8月底),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1—272頁。

  

  二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一)概況

  資本主義生產的三個主要事實

  資本主義生產的三個主要事實:

  (1)生產資料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因此不再表現為直接勞動者的財產,而是相反地轉化為社會的生產能力,儘管首先表現為資本家的私有財產。這些資本家是資產階級社會的受託人,但是他們會把從這種委託中得到的全部果實裝進私囊。

  (2)勞動本身由於協作、分工以及勞動和自然科學的結合而組織成為社會的勞動。

  從這兩方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把私有財產和私人勞動揚棄了,雖然是在對立的形式上把它們揚棄的。

  (3)世界市場的形成。

  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發展着的、與人口相比驚人巨大的生產力,以及雖然不是與此按同一比例的、比人口增加快得多的資本價值(不僅是它的物質實體)的增加,同這個驚人巨大的生產力為之服務的、與財富的增長相比變得越來越狹小的基礎相矛盾,同這個不斷膨脹的資本的價值增殖的條件相矛盾。危機就是這樣發生的。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296頁。

  

  資本主義生產愈發展,它就愈不能採用作為它早期階段的特徵的那些瑣細的哄騙和欺詐手段

  現代政治經濟學的規律之一(雖然通行的教科書裡沒有明確提出)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愈發展,它就愈不能採用作為它早期階段的特徵的那些瑣細的哄騙和欺詐手段。波蘭猶太人即歐洲商業發展最低階段的代表的那些瑣細的騙人伎倆,那些使他們在本國獲得很多好處並為大家所通用的狡猾手段,只要一到漢堡或柏林,就顯得陳舊過時,不合用了。同樣,一個經紀人,猶太人也好,基督徒也好,如果從柏林或漢堡來到曼徹斯特交易所呆上幾個月,他就會發現,要想廉價購入棉紗或布匹,最好還是放棄那一套固然已經稍加改進但到底還很粗鄙的手段和手腕,雖然這些手段和手腕在他本國被看做智慧的頂峰。的確,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場上已經不合算了,那裡時間就是金錢,那裡商業道德必然發展到一定的水平,其所以如此,純粹是為了節約時間和勞動。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美國版附錄》(1886年2月25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92頁。

  

  一定有某種腐朽的東西

  這種一方面擴大自己財富,但貧困現象又不見減少,而且犯罪率甚至增加得比人口數目還快的社會制度內部,一定有某種腐朽的東西。

  馬克思:《人口、犯罪率和赤貧現象》(1859年8月23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51頁。

  現代生意經世界的奴役,比封建時代的農奴制更不合乎人性現代生意經世界的奴役,即一種完善、發達而普遍的出賣,比封建時代的農奴制更不合乎人性、更無所不包;賣淫比初夜權更不道德、更殘暴。

  恩格斯:《英國狀況十八世紀》(1844年1月初—2月初),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5頁。

  (二)歷史進步性

  資產階級正如無產階級本身一樣,也是社會主義革命的一個必要的先決條件

  現代社會主義力圖實現的變革,簡言之就是無產階級戰勝資產階級,以及通過消滅一切階級差別來建立新的社會組織。為此不但需要有能實現這個變革的無產階級,而且還需要有使社會生產力發展到能夠徹底消滅階級差別的資產階級。野蠻人和半野蠻人通常也沒有任何階級差別,每個民族都經歷了這種狀態。我們決不會想到要重新恢復這種狀態,因為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這種狀態中必然要產生階級差別。只有在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發展到甚至對我們現代條件來說也是很高的程度,才有可能把生產提高到這樣的水平,以致使得階級差別的消除成為真正的進步,使得這種消除可以持續下去,並且不致在社會的生產方式中引起停滯甚至倒退。但是生產力只有在資產階級手中才達到了這樣的發展程度。可見,就是從這一方面說來,資產階級正如無產階級本身一樣,也是社會主義革命的一個必要的先決條件。因此,誰竟然斷言在一個雖然沒有無產階級然而也沒有資產階級的國家裡更容易進行這種革命,那就只不過證明,他還需要學一學關於社會主義的初步知識。

  恩格斯:《流亡者文獻》(1874年5月中—1875年4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389—390頁。

  這種偽善的隱蔽的奴隸制至少在口頭上是承認自由權的托利黨人慈善家們稱工廠工人為白奴,那是正確的。但是這種偽善的隱蔽的奴隸制至少在口頭上是承認自由權的;它在愛好自由的輿論面前是要低頭的;而比起舊的奴隸制來,這就是歷史性的進步,至少是自由的原則已被承認了,而被壓迫者自己也關心如何使這個原則實現。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根據親身觀察和可靠材料》(1844年9月—1845年3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72頁。

  

  資本的文明面之一

  資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餘勞動的方式和條件,同以前的奴隸制、農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社會關係的發展,有利於更高級的新形態的各種要素的創造。因此,資本一方面會導致這樣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上,社會上的一部分人靠犧牲另一部分人來強制和壟斷社會發展(包括這種發展的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利益)的現象將會消滅;另一方面,這個階段又會為這樣一些關係創造出物質手段和萌芽,這些關係在一個更高級的社會形式中,使這種剩餘勞動能夠同物質勞動一般所占用的時間的更大的節制結合在一起。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7—928頁。

  如果我能證明我們現代社會的生產足以使社會一切成員都吃得飽,並且證明現有的房屋足以暫時供給勞動群眾以寬敞和合乎衛生的住所,那麼我就已經很滿意了

  如果我能證明我們現代社會的生產足以使社會一切成員都吃得飽,並且證明現有的房屋足以暫時供給勞動群眾以寬敞和合乎衛生的住所,那麼我就已經很滿意了。

  恩格斯:《論住宅問題》(1872年5月—1873年1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331頁。

  

  (三)過渡性

  資本主義生產向一切人表明了它的純粹的暫時性資本主義生產一方面神奇地發展了社會的生產力,但是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它同自己所產生的社會生產力本身是不相容的。它的歷史今後只是對抗、危機、衝突和災難的歷史。結果,資本主義生產向一切人(除了因利益而瞎了眼的人)表明了它的純粹的暫時性。歐洲和美洲的一些資本主義生產最發達的民族,正力求打碎它的枷鎖,以合作生產來代替資本主義生產,以古代類型的所有制最高形式即共產主義所有制來代替資本主義所有制。

  馬克思:《給維·伊·查蘇利奇的覆信》(1881年2月18日—3月8日之間),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71—472頁。

  這是忠告資本退位並讓位於更高級的社會生產狀態的最令人信服的形式

  超過一定點,生產力的發展就變成對資本的一種限制;因此,超過一定點,資本關係就變成對勞動生產力發展的一種限制。一旦達到這一點,資本即僱傭勞動就同社會財富和生產力的發展發生像行會制度、農奴制、奴隸制同這種發展所發生的同樣的關係,就必然會作為桎梏被擺脫掉。於是,人類活動所採取的最後一種奴隸形式,即一方面存在僱傭勞動,另一方面存在資本的這種形式就要被脫掉,而這種脫皮本身是同資本相適應的生產方式的結果;僱傭勞動和資本本身已經是以往的各種不自由的社會生產形式的否定,而否定僱傭勞動和資本的那些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本身則是資本的生產過程的結果。

  通過尖銳的矛盾、危機、痙攣,表現出社會的生產發展同它的現存的生產關係之間日益增長的不相適應。用暴力消滅資本——不是通過資本的外部關係,而是被當作資本自我保存的條件——,這是忠告資本退位並讓位於更高級的社會生產狀態的最令人信服的形式。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9頁。

  資產階級歷史時期負有為新世界創造物質基礎的使命資產階級歷史時期負有為新世界創造物質基礎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類互相依賴為基礎的普遍交往,以及進行這種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發展人的生產力,把物質生產變成對自然力的科學支配。資產階級的工業和商業正為新世界創造這些物質條件,正像地質變革創造了地球表層一樣。只有在偉大的社會革命支配了資產階級時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場和現代生產力,並且使這一切都服從於最先進的民族的共同監督的時候,人類的進步才會不再像可怕的異教神怪那樣,只有用被殺害者的頭顱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漿。

  馬克思:《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1853年7月22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1頁。

  當古典政治經濟學把生產過程的過渡性的歷史形式說成是永恆的自然形式時,它是在進行欺騙

  資本主義時期的歷史任務,就是對人和物來說無情地保證生產過程的物質因素和社會結合達到成熟地步,直到生產過程能夠被置於人的有計劃的社會監督之下並服從於人的統治。但是,當古典政治經濟學把生產過程的過渡性的歷史形式說成是永恆的自然形式時,它是在進行欺騙。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1868年底—1870年中),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5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7頁。

  利潤率的下降會延緩新的獨立資本的形成,從而表現為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發展的威脅

  就總資本的增殖率,即利潤率,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刺激(因為資本的增殖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唯一目的)來說,利潤率的下降會延緩新的獨立資本的形成,從而表現為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發展的威脅;利潤率的下降在促進人口過剩的同時,還促進生產過剩、投機、危機和資本過剩。所以,像李嘉圖那樣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看做絕對生產方式的經濟學家,在這裡也感覺到,這種生產方式為它自己造成了一種限制,因此,他們不是把這種限制歸咎於生產,而是把它歸咎於自然(在地租學說中就是這樣)。但是在他們對利潤率的下降所感到的恐懼中,重要的是這樣一種感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生產力的發展中遇到一種同財富生產本身無關的限制;而這種特有的限制證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局限性和它的僅僅歷史的、過渡的性質;證明了它不是財富生產的絕對的生產方式,反而在一定階段上同財富的進一步發展發生衝突。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0頁。

  人的勞動生產力既然已發展到這樣高的水平,統治階級存在的任何藉口便都被打破了

  小資產者蒲魯東嚮往的世界是這樣的:每個人製造各自的產品,可以立即用來消費,也可以拿到市場上去交換;如果那時每個人能以另一種產品補償自己勞動的十足價值,那麼“永恆公平”就得到滿足,而最好的世界就建立起來了。但是,這個蒲魯東嚮往的最好的世界在萌芽狀態就已經被不斷前進的工業發展的腳步踏碎了。這種工業發展早已在大工業的一切部門中消滅了單獨勞動,並且在較小的和最小的部門中日益消滅着這種勞動,而代之以依靠機器和已可利用的自然力來進行的社會勞動,它所生產的可以立即用來交換或消費的產品是許多人共同勞動的成果。這種產品必須經過許多人的手才能生產出來。正是由於這種工業革命,人的勞動生產力才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以致在人類歷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創造了這樣的可能性:在所有的人實行明智分工的條件下,不僅生產的東西可以滿足全體社會成員豐裕的消費和造成充足的儲備,而且使每個人都有充分的閒暇時間去獲得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文化——科學、藝術、社交方式等等——中一切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並且不僅是去獲得,而且還要把這一切從統治階級的獨占品變成全社會的共同財富並加以進一步發展。關鍵就在這裡。人的勞動生產力既然已發展到這樣高的水平,統治階級存在的任何藉口便都被打破了。為階級差別辯護的最終理由總是說:一定要有一個階級無須為生產每天的生活必需品操勞,以便有時間為社會從事腦力勞動。這種廢話在此以前曾有其充分的歷史合理性,而現在被近百年來的工業革命一下子永遠根除了。統治階級的存在,日益成為工業生產力發展的障礙,同時也日益成為科學和藝術發展,特別是文明社交方式發展的障礙。從來也沒有比我們現代的資產者更無知的人了。

  恩格斯:《論住宅問題》(1872年5月—1873年1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58—259頁。

  這種覺悟是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方式的產物,而且也正是為這種生產方式送葬的喪鐘

  認識到產品是勞動能力自己的產品,並斷定勞動同自己的實現條件的分離是不公平的、強制的,這是了不起的覺悟,這種覺悟是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方式的產物,而且也正是為這種生產方式送葬的喪鐘,就像當奴隸覺悟到他不能作第三者的財產,覺悟到他是一個人的時候,奴隸制度就只能人為地苟延殘喘,而不能繼續作為生產的基礎一樣。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頁。

  他們的情況也和封建主一樣

  資本家作為上述過程,即同時加速這一社會生產,從而加速生產力發展的過程的職能執行者,就依照他們以社會名義為自己刮取收入以及作為這一社會財富的所有者和社會勞動的指揮者而飛揚跋扈的程度日益成為多餘的人。他們的情況也和封建主一樣,封建主的要求連同他們的服務,就曾經隨着資產階級社會的產生而成為多餘的東西,變成了純粹是過時的和不適當的特權,從而迅速趨於消滅。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1861年8月—1863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49頁。

  生存鬥爭的含義只能是,生產者階級把生產和分配的領導權從迄今為止掌握這種領導權但現在已經無力領導的那個階級手中奪過來,而這就是社會主義革命

  在不否定您由此得出的進一步的結論的情況下,我從我自己的前提出發將進一步作出下面的結論。人類的生產在一定的階段上會達到這樣的高度:能夠不僅生產生活必需品,而且生產奢侈品,即使最初只是為少數人生產。這樣,生存鬥爭——我們暫時假定這個範疇在這裡是有效的——就變成為享受而鬥爭,不再是單純為生存資料而鬥爭,而是為發展資料,為社會地生產出來的發展資料而鬥爭,對於這個階段,來自動物界的範疇就不再適用了。但是,如果像目前這樣,資本主義方式的生產所生產出來的生存資料和發展資料遠比資本主義社會所能消費的多得多,因為這種生產人為地使廣大真正的生產者同這些生存資料和發展資料相隔絕;如果這個社會由於它自身的生存規律而不得不繼續擴大對它來說已經過大的生產,並從而周期性地每隔10年不僅毀滅大批產品,而且毀滅生產力本身,那麼,“生存鬥爭”的空談還有什麼意義呢?於是生存鬥爭的含義只能是,生產者階級把生產和分配的領導權從迄今為止掌握這種領導權但現在已經無力領導的那個階級手中奪過來,而這就是社會主義革命。

  恩格斯:《恩格斯致彼得·拉甫羅維奇·拉甫羅夫》(1875年11月12—17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164頁。

  

  三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在實行全部生產資料公有制(先是國家的)基礎上組織生產我認為,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它同現存制度的具有決定意義的差別當然在於,在實行全部生產資料公有制(先是國家的)基礎上組織生產。即便明天就實行這種變革(指逐步地實行),我根本不認為有任何困難。我國工人能夠做到這一點,這已經由他們的許多個生產和分配合作社所證明,在那些沒有遭到警察蓄意破壞的地方,這種合作社同資產階級的股份公司相比,管理得一樣好,而且廉潔得多。

  恩格斯:《致奧托·馮·伯尼克》(1890年8月21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588—589頁。

  大工業以及大莊園式的大農業是可以很快地實現社會化的一旦我們掌握了政權,只要在群眾中有足夠的擁護者,大工業以及大莊園式的大農業是可以很快地實現社會化的。其餘的也將或快或慢地隨之實現。而有了大生產,我們就能左右一切。

  恩格斯:《致奧托·馮·伯尼克》(1890年8月21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589頁。

  

  到那時候,我們將有足夠的手段,向小農許諾,他們將得到現在就必須讓他們明了的好處

  當我們掌握了國家政權的時候,我們決不會考慮用暴力去剝奪小農(不論有無賠償,都是一樣),像我們將不得不如此對待大土地占有者那樣。我們對於小農的任務,首先是把他們的私人生產和私人占有變為合作社的生產和占有,不是採用暴力,而是通過示範和為此提供社會幫助。當然,到那時候,我們將有足夠的手段,向小農許諾,他們將得到現在就必須讓他們明了的好處。

  恩格斯:《法德農民問題》(1894年11月15日—22日之間),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4—525頁。

  

  

  

  四 共產主義經濟制度

  (一)早期的實踐

  共產主義不是教義,而是運動

  共產主義不是教義,而是運動。它不是從原則出發,而是從事實出發。共產主義者不是把某種哲學作為前提,而是把迄今為止的全部歷史,特別是這一歷史目前在文明各國造成的實際結果作為前提。共產主義的產生是由於大工業以及由大工業帶來的後果,是由於世界市場的形成,是由於隨之而來的不可遏止的競爭,是由於目前已經完全成為世界市場危機的那種日趨嚴重和日益普遍的商業危機,是由於無產階級的形成和資本的積聚,是由於由此產生的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鬥爭。

  恩格斯:《共產主義者和卡爾·海因岑》(1847年10月3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2頁。

  共產主義,即以財產公有為基礎的社會生活和活動共產主義,即以財產公有為基礎的社會生活和活動,不僅是可能的,而且在美國的許多公社中以及在英國的一個地方已經真正實現,我們將在下面看到,它們還頗有成效。

  恩格斯:《現代興起的今日尚存的共產主義移民區記述》(1844年10月中),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21頁。

  所有共產主義移民區在最近十年到十五年內變得非常富裕所有共產主義移民區在最近十年到十五年內變得非常富裕,它們想要得到的應有盡有,而且比它們能夠消費掉的東西還要多,因此,就沒有任何爭吵的理由了。

  恩格斯:《現代興起的今日尚存的共產主義移民區記述》(1844年10月中),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22頁。

  在這種情況下,這裡還是實現了公有

  至於用事實來證明公有是可行的那些人究竟信一個神,信二十個神,還是根本不信神,這顯然也無關緊要。如果他們信奉一種荒唐的宗教,那麼,這是實現公有的障礙。如果在這種情況下,這裡還是實現了公有,那麼,在擺脫了這種宗教狂的人那裡就更有可能實現公有了。

  恩格斯:《現代興起的今日尚存的共產主義移民區記述》(1844年10月中),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22頁。

  財產公有並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相反,所有這些實驗都十分成功我們看到,財產公有並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相反,所有這些實驗都十分成功。我們也看到,共同生活的人花費的勞動比較少,而生活得很好,他們有很多空餘時間用於智力的培育,同他們那些保留私人財產的鄰居相比,他們是更好的、更有道德的人。所有這一切,美國人、英國人、法國人、比利時人以及很多德國人已經認識到了。所有國家都有一些人傳播這種學說,並宣稱自己是公有的擁護者。

  如果說這件事情對所有人都是重要的,那麼,它對一無所有的窮苦工人就更是重要,他們今天掙得的工資,明天就花完,並且隨時都可能由於意外的和不可避免的事故而沒有飯吃。這裡展現在工人面前的前景是:獨立的、有保障的、無憂無慮的生活,並且同那些現在靠自己的財富把工人變為自己的奴隸的人完全平等。這件事情同這些工人的關係最大。在其他國家,工人正組成要求財產公有的黨的核心,德國工人也有責任嚴肅地考慮這件事情。

  恩格斯:《現代興起的今日尚存的共產主義移民區記述》(1844年10月中),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5—236頁。

  

  (二)設想和原則

  共產主義不是英國或任何其他國家的特殊狀況造成的結果,而是從現代文明社會的一般實際情況所具有的前提中不可避免地得出的必然結論

  歐洲三個文明大國,英國、法國和德國,都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在財產共有的基礎上進行社會制度的徹底革命,現在已經成為一種急不可待和不可避免的必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結論是由上述國家各自單獨得出來的。這一事實無可爭辯地證明,共產主義不是英國或任何其他國家的特殊狀況造成的結果,而是從現代文明社會的一般實際情況所具有的前提中不可避免地得出的必然結論。

  恩格斯:《大陸上社會改革運動的進展》(1843年10月15日—11月10日之間),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74頁。

  讓我們設想有一個自由人聯合體

  讓我們設想有一個自由人聯合體,他們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並且按照商定的計劃,把他們許多個人勞動力當作一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我們關於魯濱遜的勞動所談到的一切,在這裡重演了,不過不是在個人身上,而是在社會範圍內重演。魯濱遜的一切產品只是他個人專有的產品,因而直接是他的使用物品。聯合勞動者的總產品是社會的產品。一部分重新用作生產資料,仍然是社會的;但另一部分用於消費,因此必須在所有成員之間進行分配。分配方式會隨着社會生產機體和勞動者的歷史發展程度而改變。為了把這種情況同商品生產進行對比,我們假定,每個勞動者得到的份額同他的勞動時間成正比。這樣,勞動時間就會起雙重作用。一方面,勞動時間在社會中的分配,精確地調節着各種職能同各種需要的比例;另一方面,勞動時間計量每個生產者在共同勞動中所占的份額,同時也計量每個生產者在共同產品的消費部分中所占的份額。在這裡,人們在勞動中的社會關係以及對他們的勞動生產出來的有用物品的關係,無論在生產上還是在分配上,都是簡單明了的。

  馬克思:《着者親自修訂的〈資本論〉第一卷法文版片斷》(1872年9月—1875年11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4頁。

  消滅階級和建立不再有土地私有制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德國共產主義者所以是共產主義者,是因為他們通過一切不是由他們而是由歷史發展進程造成的中間站和妥協,始終清楚地瞄準和追求最後目的:消滅階級和建立不再有土地私有制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

  恩格斯:《流亡者文獻》(1874年5月中—1875年4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363頁。

  並不是為了獲得剩餘勞動而縮減必要勞動時間,而是直接把社會必要勞動縮減到最低限度

  現今財富的基礎是盜竊他人的勞動時間,這同新發展起來的由大工業本身創造的基礎相比,顯得太可憐了。一旦直接形式的勞動不再是財富的巨大源泉,勞動時間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財富的尺度,因而交換價值也不再是使用價值的尺度。群眾的剩餘勞動不再是一般財富發展的條件,同樣,少數人的非勞動不再是人類頭腦的一般能力發展的條件。於是,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生產便會崩潰,直接的物質生產過程本身也就擺脫了貧困和對立的形式。個性得到自由發展,因此,並不是為了獲得剩餘勞動而縮減必要勞動時間,而是直接把社會必要勞動縮減到最低限度,那時,與此相適應,由於給所有的人騰出了時間和創造了手段,個人會在藝術、科學等等方面得到發展。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頁。

  節約勞動時間等於增加自由時間

  節約勞動時間等於增加自由時間,即增加使個人得到充分發展的時間,而個人的充分發展又作為最大的生產力反作用於勞動生產力。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108頁。

  一切節約歸根到底都歸結為時間的節約

  如果共同生產已成為前提,時間的規定當然仍有重要意義。社會為生產小麥、牲畜等等所需要的時間越少,它所贏得的從事其他生產,物質的或精神的生產的時間就越多。正像在單個人的場合一樣,社會發展、社會享用和社會活動的全面性,都取決於時間的節省。一切節約歸根到底都歸結為時間的節約。正像單個人必須正確地分配自己的時間,才能以適當的比例獲得知識或滿足對他的活動所提出的各種要求一樣,社會必須合乎目的地分配自己的時間,才能實現符合社會全部需要的生產。因此,時間的節約,以及勞動時間在不同的生產部門之間有計劃的分配,在共同生產的基礎上仍然是首要的經濟規律。這甚至在更加高得多的程度上成為規律。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1857年底—1858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頁。

  只要消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造成的障礙和破壞、產品和生產資料的浪費,就足以在普遍參加勞動的情況下使勞動時間減少到從現在的觀念看來非常少的程度

  在生產力發展的當前情況下,只要有隨着生產力的社會化這個事實本身而出現的生產的提高,只要消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造成的障礙和破壞、產品和生產資料的浪費,就足以在普遍參加勞動的情況下使勞動時間減少到從現在的觀念看來非常少的程度。

  恩格斯:《反杜林論》(1876年9月—1878年6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311頁。

  貨幣資本所引起的交易上的偽裝也會消失

  如果我們設想一個社會不是資本主義社會,而是共產主義社會,那麼首先,貨幣資本會完全消失,因而,貨幣資本所引起的交易上的偽裝也會消失。問題就簡單地歸結為:社會必須預先計算好,能把多少勞動、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用在這樣一些產業部門而不致受任何損害,這些部門,如鐵路建設,在一年或一年以上的較長時間內不提供任何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不提供任何有用效果,但會從全年總生產中取走勞動、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相反,在資本主義社會,社會的理智總是事後才起作用,因此可能並且必然會不斷發生巨大的紊亂。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9頁。

  如果說,在資本主義生產由聯合體代替以後,產品的價值還依舊不變,卻是錯誤的

  如果說,在資本主義生產由聯合體代替以後,產品的價值還依舊不變,卻是錯誤的。

  同種商品的市場價格的等同性,是價值的社會性質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以及一般說來在一種以個人之間的商品交換為基礎的生產基礎上藉以實現的方式。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45頁。

  

  階級差別和各種特權才會隨着它們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一同消失土地國有化將徹底改變勞動和資本的關係,並最終消滅工業和農業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只有到那時,階級差別和各種特權才會隨着它們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一同消失。靠他人的勞動而生活將成為往事。與社會相對立的政府或國家政權將不復存在!農業、礦業、工業,總之,一切生產部門將用最合理的方式逐漸組織起來。生產資料的全國性的集中將成為由自由平等的生產者的各聯合體所構成的社會的全國性的基礎,這些生產者將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計划進行社會勞動。這就是19世紀的偉大經濟運動所追求的人道目標。

  馬克思:《論土地國有化》(1872年3—4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3頁。

  在共產主義社會裡,人和人的利益並不是彼此對立的,而是一致的,因而競爭就消失了

  在共產主義社會裡,人和人的利益並不是彼此對立的,而是一致的,因而競爭就消失了。當然也就談不到個別階級的破產,更談不到像現在那樣的富人和窮人的階級了。在生產和分配必要的生活資料的時候,就不會再發生私人占有的情形,每一個人都不必再單槍匹馬地冒着風險企求發財致富,同樣也就自然而然地不會再有商業危機了。在共產主義社會裡無論生產和消費都很容易估計。既然知道每一個人平均需要多少物品,那就容易算出一定數量的人需要多少物品;既然那時生產已經不掌握在個別私人企業主的手裡,而是掌握在公社及其管理機構的手裡,那也就不難按照需求來調節生產了。

  恩格斯:《在愛北斐特的演說》(1845年2月8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605頁。

  活動上,勞動上的差別不會引起在占有和消費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權

  共產主義的最重要的不同於一切反動的社會主義的原則之一就是下面這個以研究人的本性為基礎的實際信念,即人們的頭腦和智力的差別,根本不應引起胃和肉體需要的差別;由此可見,“按能力計報酬”這個以我們目前的制度為基礎的不正確的原理應當——因為這個原理是僅就狹義的消費而言——變為“按需分配”這樣一個原理,換句話說:活動上,勞動上的差別不會引起在占有和消費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權。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年秋—1846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37—638頁。

  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在迫使個人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後;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後;在隨着個人的全面發展,他們的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後,——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1875年4月底—5月7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435—436頁。

  

  社會生產內部的無政府狀態將為有計劃的自覺的組織所代替一旦社會占有了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就將被消除,而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也將隨之消除。社會生產內部的無政府狀態將為有計劃的自覺的組織所代替。個體生存鬥爭停止了。

  於是,人在一定意義上才最終地脫離了動物界,從動物的生存條件進入真正人的生存條件。人們周圍的、至今統治着人們的生活條件,現在受人們的支配和控制,人們第一次成為自然界的自覺的和真正的主人,因為他們已經成為自身的社會結合的主人了。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這些一直作為異己的、支配着人們的自然規律而同人們相對立的規律,那時就將被人們熟練地運用,因而將聽從人們的支配。人們自身的社會結合一直是作為自然界和歷史強加於他們的東西而同他們相對立的,現在則變成他們自己的自由行動了。至今一直統治着歷史的客觀的異己的力量,現在處於人們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從這時起,人們才完全自覺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只是從這時起,由人們使之起作用的社會原因才大部分並且越來越多地達到他們所預期的結果。這是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

  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1880年1月—3月上半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4—565頁。

  人們可以非常簡單地處理這一切,而不需要着名的“價值”插手其間

  社會一旦占有生產資料並且以直接社會化的形式把它們應用於生產,每一個人的勞動,無論其特殊的有用性質是如何的不同,從一開始就直接成為社會勞動。那時,一個產品中所包含的社會勞動量,可以不必首先採用迂迴的途徑加以確定;日常的經驗就直接顯示出這個產品平均需要多少數量的社會勞動。社會可以簡單地計算出:在一台蒸汽機中,在100升的最近收穫的小麥中,在100平方米的一定質量的棉布中,包含着多少勞動小時。

  因此,到那時,它就不會想到還繼續用相對的、不斷波動的、不充分的、以前出於無奈而不得不採用的尺度來表現產品中包含的現在已直接地和絕對地知道的勞動量,就是說,用第三種產品來表現這個量,而是會用它們的自然的、最恰當的、絕對的尺度——時間來表現這些勞動量。同樣,化學一旦能夠以最恰當的尺度,即以實際重量,以1012分之一或分之一克,來絕對地表現原子量,它也就不會想到再通過迂迴的途徑,用氫原子來相對地表現各種元素的原子量了。因此,在上述前提下,社會也不會賦予產品以價值。生產平方米的布,比如說需要1000勞動小時,社會就不會用間接的和無意義的方法來表現這一簡單的事實,說這100平方米的布具有1000勞動小時的價值。誠然,就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也必須知道,每一種消費品的生產需要多少勞動。它必須按照生產資料來安排生產計劃,這裡特別是勞動力也要考慮在內。各種消費品的效用(它們被相互衡量並和製造它們所必需的勞動量相比較)最後決定這一計劃。人們可以非常簡單地處理這一切,而不需要着名的“價值”插手其間。

  恩格斯:《反杜林論》(1876年9月—1878年6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326—327頁。

  (三)重建個人所有制

  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

  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占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於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

  以個人自己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私有制轉化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同事實上已經以社會的生產經營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所有制轉化為社會所有制比較起來,自然是一個長久得多、艱苦得多、困難得多的過程。前者是少數掠奪者剝奪人民群眾,後者是人民群眾剝奪少數掠奪者。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4—875頁。

  資本家對這種勞動的異己的所有制,只有通過他的所有制改造為非孤立的單個人的所有制,也就是改造為聯合起來的、社會的個人的所有制,才可能被消滅

  如果單個工人作為單獨的人要再恢復對生產條件的所有制,那只有將生產力和大規模勞動發展分離開來才有可能。資本家對這種勞動的異己的所有制,只有通過他的所有制改造為非孤立的單個人的所有制,也就是改造為聯合起來的、社會的個人的所有制,才可能被消滅。自然,認為產品是生產者的所有者的那種拜物教,也就同時結束,並且在資本主義生產內部發展起來的勞動的一切社會形式,也就擺脫把它們全都加以歪曲並表現在對立形式上的那種對立,——例如,勞動時間的縮短不是表現為所有的人都勞動6小時,而是表現為6個人各勞動15小時就足以養活15個人。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61—1863年手稿)》(1861年8月—1863 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6—387頁。

  在無產階級的占有制下,許多生產工具應當受每一個個人支配,而財產則受所有的個人支配

  過去的一切革命的占有都是有局限性的;個人的自主活動受到有限的生產工具和有限的交往的束縛,他們所占有的是這種有限的生產工具,因此他們只達到了新的局限性。他們的生產工具成了他們的財產,但是他們本身始終屈從於分工和自己所有的生產工具。在過去的一切占有制下,許多個人屈從於某種唯一的生產工具;在無產階級的占有制下,許多生產工具應當受每一個個人支配,而財產則受所有的個人支配。現代的普遍交往不可能通過任何其他的途徑受一個個人支配,只有通過受全部個人支配的途徑。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年秋—1846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6頁。

  個別人占有生產條件不僅表現為不必要的事情,而且表現為和這種大規模生產不相容的事情

  這裡的積極結果是:為生產已增加的生活資料的量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減少了;這一結果是由勞動的社會形式獲得的;個別人占有生產條件不僅表現為不必要的事情,而且表現為和這種大規模生產不相容的事情。誠然,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出現的情況是,資本家即非工人是這種社會大量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實際上,在對工人的關係方面,他決不代表他們的聯合,不代表他們的社會團結。因此,這一對立形式一旦消除,結果就會是他們社會地占有而不是作為各個私的個人占有這些生產資料。資本主義所有制只是生產資料的這種社會所有制的對立的表現,即被否定的單個人對生產條件的所有制(從而對產品的所有制,因為產品不斷轉化為生產條件)的對立的表現。同時可以看出,這種轉化要求物質生產力達到一定的發展階段。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61—1863年手稿)》(1861年8月—1863 年7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6頁。

  個體占有形式正在被經濟的發展所排斥,而且將日益被排斥;所以,剩下的只是共同占有形式

  導言就是在這裡,在我的房間裡,我和拉法格都在場,由馬克思口授,蓋得筆錄的:

  工人只是在成了他們的勞動資料的占有者時才能獲得自由;這可以採取個體形式或集體形式;個體占有形式正在被經濟的發展所排斥,而且將日益被排斥;所以,剩下的只是共同占有形式,等等。

  恩格斯:《恩格斯致愛德華·伯恩施坦》(1881年10月25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6—467頁。

  不是每一單個工人成為這種“自己的十足的勞動所得”的所有者,而是純粹由工人組成的整個社會成為他們勞動的總產品的所有者不是每一單個工人成為這種“自己的十足的勞動所得”的所有者,而是純粹由工人組成的整個社會成為他們勞動的總產品的所有者,由這個社會把總產品的一部分分配給自己的成員去消費,一部分用以補償和增加自己的生產資料,一部分儲存起來作為生產和消費的後備基金。

  恩格斯:《論住宅問題》(1872年5月—1873年1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59—260頁。

  一方面由社會直接占有,作為維持和擴大生產的資料,另一方面由個人直接占有,作為生活資料和享樂資料

  當人們按照今天的生產力終於被認識了的本性來對待這種生產力的時候,社會的生產無政府狀態就讓位於按照社會總體和每個成員的需要對生產進行的社會的有計劃的調節。

  那時,資本主義的占有方式,即產品起初奴役生產者而後又奴役占有者的占有方式,就讓位於那種以現代生產資料的本性為基礎的產品占有方式:一方面由社會直接占有,作為維持和擴大生產的資料,另一方面由個人直接占有,作為生活資料和享樂資料。

  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1880年1月—3月上半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0—561頁。

  消除這些前提的自發性,使它們受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支配共產主義和所有過去的運動不同的地方在於:它推翻了一切舊的生產和交往的關係的基礎,並且破天荒第一次自覺地把一切自發產生的前提看作是先前世世代代的創造,消除這些前提的自發性,使它們受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支配。因此,建立共產主義實質上具有經濟的性質,這就是為這種聯合創造各種物質條件,把現存的條件變成聯合的條件。共產主義所建立的制度,正是這樣的一種現實基礎,它排除一切不依賴於個人而存在的東西,因為現存制度只不過是個人之間迄今所存在的交往的產物。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年秋—1846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9頁。

  在共產主義社會裡,沒有單純的畫家,只有把繪畫作為自己多種活動中的一項活動的人們

  在共產主義的社會組織中,完全由分工造成的藝術家屈從於地方局限性和民族局限性的現象無論如何會消失掉,個人局限於某一藝術領域,僅僅當一個畫家、凋刻家等等,因而只用他的活動的一種稱呼就足以表明他的職業發展的局限性和他對分工的依賴這一現象,也會消失掉。在共產主義社會裡,沒有單純的畫家,只有把繪畫作為自己多種活動中的一項活動的人們。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年秋—1846年5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60頁。

  私有制也必須廢除,而代之以共同使用全部生產工具和按照共同的協議來分配全部產品,即所謂財產公有

  這種新的社會制度首先必須剝奪相互競爭的個人對工業和一切生產部門的經營權,而代之以所有這些生產部門由整個社會來經營,就是說,為了共同的利益、按照共同的計劃、在社會全體成員的參加下來經營。這樣,這種新的社會制度將消滅競爭,而代之以聯合。因為個人經營工業的必然結果是私有制,競爭不過是單個私有者經營工業的一種方式,所以私有制同工業的個體經營和競爭是分不開的。因此私有制也必須廢除,而代之以共同使用全部生產工具和按照共同的協議來分配全部產品,即所謂財產公有。

  恩格斯:《共產主義原理》(1847年10月底—11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683頁。

  個人的勞動不再經過迂迴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為總勞動的組成部分存在着

  在一個集體的、以生產資料公有為基礎的社會中,生產者不交換自己的產品;用在產品上的勞動,在這裡也不表現為這些產品的價值,不表現為這些產品所具有的某種物的屬性,因為這時,同資本主義社會相反,個人的勞動不再經過迂迴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為總勞動的組成部分存在着。於是,“勞動所得”這個由於含義模煳就是現在也不能接受的用語,便失去了任何意義。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1875年4月底—5月7日),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433—434頁。

  舊的生產方式必須徹底變革,特別是舊的分工必須消滅當社會成為全部生產資料的主人,可以在社會範圍內有計劃地利用這些生產資料的時候,社會就消滅了迄今為止的人自己的生產資料對人的奴役。不言而喻,要不是每一個人都得到解放,社會也不能得到解放。因此,舊的生產方式必須徹底變革,特別是舊的分工必須消滅。代替它們的應該是這樣的生產組織:在這樣的組織中,一方面,任何個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產勞動這個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中所應承擔的部分推給別人;另一方面,生產勞動給每一個人提供全面發展和表現自己的全部能力即體能和智能的機會,這樣,生產勞動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產勞動就從一種負擔變成一種快樂。

  恩格斯:《反杜林論》(1876年9月—1878年6月),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310—311頁。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1: 中國社會的社會意識形態的本質
2021: 共產極權統治對中國社會的危害
2020: 川普證言:洗淨國家恥辱.不讓憲法蒙塵
2020: 勝者通吃的美國選舉制度
2019: 吃中國飯,砸中國鍋
2019: 毛習真皇帝,高唱迷魂歌。
2018: 憲政民主之,中國百年努力,中國的前途
2018: 中國人無德
2017: 神秘訊息談中國人與文化的起源
2017: xpt 一聽有人談中國文化, 就想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