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的元凶1 |
送交者: 柏林 2007年02月26日08:41:18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
现摘要报告中华二十五史中部分史书记载的部分燠象: ◆《汉书·五行志第七中之下》报告: 一、桓公十五年“春,亡冰”。刘向以为周春,今冬也。 ——亡冰即无冰。结冰气温高于下雪气温,无冰季节的气温一般高于无雪季节的气 二、成公元年“二月,无冰”。 三、襄公二十八年“春,无冰”。 四、僖公三十三年“十二月,李梅实”。 五、汉武帝元狩六年冬,亡冰。 六、汉昭帝始元二年冬,亡冰。 七、汉惠帝二年,冬雷,桃李华,常奥之罚也。 ◆《晋书·五行中》报告: 吴孙亮建兴元年九月,桃李华。孙权世,政烦赋重,民雕于役。是时诸葛恪始辅 魏少帝景元三年十月,桃李华。时少帝深树恩德,事崇优缓,此其应也。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十二月,桃李华。是时简文辅政,事多驰略,舒缓之应也。 ◆《隋书·五行下》报告:后齐天保八年三月,大热,人或渴死。 ◆《新唐书》报告: 一、《五行一》: ㈠天宝元年冬,无冰。 ㈡贞元十四年夏,大燠。 ㈢元和九年六月,大燠。 ㈣长庆二年冬,少雪,水不冰冻,草木萌荑如正月。 ㈤广明元年十一月,暖如仲春。 二、《五行二》: ㈠延载元年九月,内出梨华一枝示宰相。 ㈡神龙二年十月,陈州李有华,鲜茂如春。 ㈢元和十一年十二月,桃杏华。 ㈣大和二年九月,徐州、滑州李有华,实可食。 ㈤会昌三年冬,沁源桃李华。 ㈥广明元年冬,桃李华,山华皆发。 ㈦中和二年九月,太原诸山桃杏华,有实。 ㈧总章二年七月,剑南州十九旱;冬,无雪。 ㈨长安三年冬,无雪,至于明年二月。——“至于明年二月”指旱情至于明年二 三、《五行三》: ㈠证圣元年六月,睦州陨霜,杀草。吴、越地燠而盛夏陨霜,昔所未有。四年四 ㈡元和二年七月,邠、宁等州霜杀稼。九年三月丁卯,陨霜,杀桑。十四年四月, ◆《宋史·五行二上》报告: 一、乾德二年冬,无雪。五年冬,无雪。 二、宝元年冬,京师无雪。二年冬,无雪。 三、淳化二年冬,京师无冰。 ◆《金史·五行》报告:章宗大定二十九年,日冬无雪。——日冬指阳冬、暖冬。 ◆《元史》报告: 一、《五行一》: ㈠皇庆元年,冬无雪,诏祷岳渎。 ㈡延祐元年,大都檀、蓟等州冬无雪,至春草木枯焦。 二、《五行二》: 至元六年冬,京师无雪。至正八年九月,奉元路桃杏花。十四年八月,冀宁路榆次 ◆《明史·五行二》报告: 一、洪熙元年正月癸未,以京师一冬不雪,诏谕修省。 二、正统九年冬,畿内外无雪。十二年冬,陕西无雪。 三、景泰六年冬,无雪。 四、天顺元年冬,宫中祈雪。是年,直隶、山西、河南、山东皆无雪。二年冬,命 五、成化元年冬,无雪。五年冬,燠如夏。六年二月壬申,以自冬徂春,雨雪不 六、弘治九年冬,无雪。十五年冬,无雪。十八年冬,温如春,无雪。 七、正德元年冬,无雪。永嘉自冬至春,麦穗桃李实。三年冬,无雪。六年至九 ——与弘治九年冬暖、正德元年冬暖、正德六年冬暖相应的物候是:弘治十六年九 八、嘉靖十四年,冬深无雪,遣官遍祭诸神。十九年冬,无雪。二十年十二月癸 九、隆庆元年冬,无雪。四年冬,无雪。 十、万历四年十二月己丑,命礼部祈雪。十六年、十七年、二十九年、三十七年、 十一、崇祯五年十二月癸酉,命顺天府祈雪。六年、七年冬,无雪。 ◆《清史稿·灾异二》报告: 一、顺治十三年冬,庄浪燠,无雪。十八年冬,龙门无雪。 四、嘉庆三年冬,桐乡燠。十三年冬,昌黎无雪。十八年冬,郧县无雪。二十年二 五、咸丰十年冬,皋兰无雪。 六、同治元年冬,黄县大燠。 七、光绪元年冬,望都、抚宁无雪。十四年冬,皋兰燠。 上列史记表明: 一、美国航太总署的“哥达德太空研究所”发言人的“今天的地球是一万年来最热 统治科学界的西方科学文化为什么会是胡说八道的文化?不知历史的文化?原来, “黄帝使……沮诵、仓颉作书,沮诵仓颉,黄帝左右史”(《世本·作篇》),汉 二、全体科学家都是“无知无欲”、“惟道是从”(老子)的收音机,都是“目惟 外国科学家无本国史可以,西方科学家无西方史可读,不等于无史可读:中国二十 原来,人人都没思想能力、思考能力,人人都无意识和意志,无人不是“无知无 三、史载暖冬的最早时代虽是春秋时代的齐桓公十五年,但周初出世的《周书·洪 四、史上的暖冬多是偶而发生的气候,但在宋、明两朝,暖冬时长却多次延长到二 ㈠宋宝元年冬,京师无雪。二年冬,无雪。 ㈡宋至道元年冬,无雪。二年冬,无雪。 ㈢宋元祐四年冬,京师无雪。五年冬,无冰雪。 ㈣宋乾道五年,冬温,无雪。六年,冬温,无雪冰。 ㈤宋庆元元年冬,无雪。二年冬,无雪。 ㈥明朝天顺元年至二年无雪。 ㈦明正德六年至九年,连续三年无雪。 ㈧明万历十六年至十七年,连续两年无雪。 ㈨明崇祯五年至七年,连续三年无雪。 如果视夹一年有雪的气候为反常,那么,“明成化十年二月,南京、山东奏,冬春 如果视夹一至二年有雪的气候为反常,则可视:宋元祐元年至五年期间是气候变暖 五、冬暖气候往往发生草木花开二度、果得二熟的物候。 七、春燠夏燠不仅升温春夏气温,且会降霜,如上面举证的《新唐书·五行三》所 顺治元年四月,栖霞陨霜杀麦。二年八月,垣曲陨霜。六年四月,庄浪陨霜杀麦。 康熙二年四月二十三日,高苑陨霜杀麦。六月,雒南、商南陨霜三次。三年四月二 雍正元年八月,怀安陨霜杀禾。二年八月,江浦陨霜杀稼。六年七月,甘泉陨霜杀 乾隆四年四月,通州陨霜杀麦。八月初一日,东光陨霜杀禾。十年七月,广陵陨霜 嘉庆十年三月,东平、济宁、莘县陨霜杀麦。十三年四月,靖远、乐清陨霜杀禾。 道光十二年四月,诸城陨霜杀麦。七月,望都、宁津陨霜杀禾。十五年四月,黄县 咸丰九年二月,沁源陨霜杀麦。 同治九年二月,沁源陨霜杀麦。 光绪二年八月初八日,宁津、东光、临榆陨霜杀禾。十八年四月,化平川陨霜。 晚春至早秋的陨霜气象和同期的飞雪气象,都是温暖气候条件下的骤冷气象,故历 其实,六月飞雪并非全球变暖的当代才出现的反常天气,它早就通过元曲《窦娥 要是以为《窦娥冤》中的六月飞雪是作者的虚构故事,但你绝对无法否定史册记载 ◆《汉书·五行志第七中之下》报告: 汉文帝四年六月,大雨雪。后三岁,淮南王长谋反,发觉,迁,道死。 ◆《隋书·五行上》报告: 大同三年七月,青州雪,害苗稼。是时交州刺史李贲举兵反,僭尊号,置百官,击 东魏兴和二年五月,大雪。时后齐神武作宰,发卒十余万筑邺城,百姓怨思之徵 ◆《晋书》报告: 一、五行上:太康五年九月,南安郡霖雨暴雪,树木摧折,害秋稼。 二、五行下: 晋光熙元年闰八月甲申朔,霰雪。是年,帝崩。 晋成帝咸和九年八月,成都大雪。是岁,李雄死。 晋康帝建元元年八月,大雪。是时,政在将相,阴气盛也。 晋穆帝永和二年八月,冀方大雪,人马多冻死。十年五月,凉州雪。明年八月,张 ◆《宋书》报告: 一、《五行一》: 晋武帝太康五年九月,南安霖雨暴雪,折树木,害秋稼。 二、《五行五》: 晋武帝太康五年九月,南安大雪折木。 晋惠帝光熙元年闰八月甲申朔,霰雪。 晋成帝咸和九年八月,成都雪。其日李雄死。 晋康帝建元元年八月,大雪。是时政在将相,阴气盛也。 晋穆帝永和三年八月,冀方大雪,人马多冻死。永和十年五月,凉州雪。永和十一 ◆《旧唐书·五行》报告: 长安四年,自九月至十月,昼夜阴晦,大雨雪。都中人畜,有饿冻死者。令开仓赈 元和十五年九月十一日至十四日,大雨兼雪,街衢禁苑树无风而摧折、连根而拔者 长安四年九月后,霖雨并雪,凡阴一百五十馀日,至神龙元年正月五日,诛二张, ◆《新唐书》报告: 《五行一》:开成四年九月辛丑,雨雪,木冰。十月己巳,亦如之。 《五行三》: 咸亨元年十月癸酉,大雪,平地三尺,人多冻死。 久视元年三月,大雪。 神龙元年三月乙酉,睦州暴寒且冰。 开元二十九年九月丁卯,大雨雪,大木偃折。 大历四年六月伏日,寒。 贞元十九年三月,大雪。 元和八年十月,东都大寒,霜厚数寸,雀鼠多死。十二年九月己丑,雨雪,人有冻 天复三年三月,浙西大雪,平地三尺余,其气如烟,其味苦。 天祐元年九月壬戌朔,大风,寒如仲冬。 ◆《宋史》报告: 《五行一下》: 端拱元年闰五月,郓州风雪伤麦。 绍兴十三年三月癸丑,雨雪。二十八年三月丙寅,雨雪。 淳熙十六年四月戊子,天水县大雨雪,伤麦。 嘉定十七年三月癸丑,雪。 《五行四》: 绍兴六年四月,中京大雪、雷震,犬数十争赴土河而死,可救者才二三。 ◆《金史·五行》报告:皇统二年三月辛丑,大雪。 ◆《元史》报告: 《五行一》: 延祐元年三月,东平、般阳等郡,泰安、曹、濮等州大雨雪三日,陨霜杀桑。 泰定二年三月,云需府大雪,民饥。 《五行二》:至正六年九月,彰德雨雪,结冻如琉璃。九年三月,温州大雪。十年 ◆《明史·五行一》报告: 洪武十四年五月丁未,建德雪。六月己卯,杭州晴日飞雪。 天顺四年三月乙酉,大雪,越月乃止。 弘治二年三月庚辰,贵州安庄卫大雷,雨雪雹,坏麦苗。六年十月,南京雨雪连 万历二十四年四月己亥,林县雪。三十八年四月壬寅,贵州暴雪,形如土砖,民居 崇祯十一年五月戊寅,喜峰口雪三尺。 ◆《清史稿·灾异一》报告: 康熙十八年八月,高州大雪。三十年五月朔,平远雨雪。三十六年九月,龙门大 乾隆八年七月,无为大雪。十二年六月丙子,苏州雨雪,己卯、庚辰又微雪。 嘉庆十四年立夏前三日,江山雨雪。 《清史稿·灾异一》并未全面报告清朝全国各地的六月飞雪气象,如《上海县志》 八、因中华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是各种测命工具反复证明“万般都是命, ——说《周书·洪范》成于周朝初期是我拾人牙慧的表现,其实不妥,因为“禹治 |
|
|
![]() |
![]() |
实用资讯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一周回复热帖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06: | 周之金为何如此可怕? | |
2006: | 我的情况和我所知道的周之金——北大到 | |
2005: | 美国工作外包厚印度薄中国? | |
2005: | 海外华人的世界大 | |
2004: | 红色记忆: 英雄的三十九军战友 | |
2004: | 关于“痛恨”中国人 | |
2003: | 有一种“爱”其实是害 | |
2003: | 我反美,我不掩饰这一点 | |
2002: | 外交前辈谈布什访华 | |
2002: | 东方的智慧和西方的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