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纳川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神舟五号:高科技发展的新模式
送交者: 曹聪 2003年10月28日10:01:00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后,引人关注的一个话题是,航天事业的巨大投入能给中国经济带来多大实惠。其实,中国人民已经开始享受到航天科技带来的利益。

  比如,通过通信卫星进行的远程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初步统计,目前全中国已建成地方教育电视收转台1500余座,卫星地面电视接收站9000余座,教学放像点7万多个。西从帕米尔高原,东到黑龙江乌苏镇,学生们可以同时聆听一位老师的讲课。

  另外,从1987年起,中国就开始进行太空植物搭载实验。现在,用经受太空辐射的种子培育出的蔬菜,包括大如排球的茄子、垒球大小的西红柿、70公分长的黄瓜等,已经摆上百姓的餐桌。中国也期待其日益成熟的火箭发射技术、卫星返回技术、测控技术等,能直接参与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和卫星出口。

完全可以转为民用

  当然,中国更期待航天产业能拉动整个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首先,各国航天事业都经历了从单纯的国防目的,直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阶段,如资源调查、气象观测、通讯、大地海洋观测、救灾、全球定位等。作为当今世界经济中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回报丰厚的航天产业,其投入和产出都非常高。以美国为例,航天事业的投入和产出比是1比8,甚至是1比14。美国航天计划所获得的技术,已经为美国增加了2亿美元的利润。

其次,作为一项大科学工程,航天、尤其是载人航天集成了大量的关键技术,涉及火箭制造、发射和回收、测控,还有生命保障系统。这将很好地带动新材料、生物科学、精密加工、通讯等科技领域的提高,拉动一批高技术企业的成熟。

第三,航天技术完全可以转为民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将带动一大批元器件企业的技术升级,从而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

应该承认,上面所说的,在很大程度仅仅是预测和展望;同时,这也代表着从国防技术向民用技术转移,即从包括航天技术在内的军事技术向其他工业技术的渗透模式。

  但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对这种模式作出了反思,反思的结果就是逐步减少民用技术对军用技术的依赖,让民用高科技不断走上新台阶。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美国在与国防有关的科研方面的投入,占科研总投入的50%以上。这一状况从1987年开始改变,即使在“星球大战”计划吸引全世界眼球的关键时刻都是如此。到2001年,美国国防科研的投入仅占全部科研投入的17%。但是,这丝毫没有削弱国防实力。在两次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国防实力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国力是建立在整体科技水平之上的,正是由于美国的基础研究水平遥遥领先,由于成千上万个类似英特尔和惠普的民用高科技企业既承担贴近市场的技术,又为保持竞争优势而从事具有长远意义的研究开发,从而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尖端技术以装备军事工业,才使得美国成为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

发展模式还要转变

  与美国、欧盟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的整体科技实力和工业基础仍然落后。但是,这种差距与其说体现在具体技术和工业上,倒不如所体现在发展模式上。

  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两弹一星”项目是军事任务,很少考虑到民用效益。改革开放后的军转民,标志着中国高科技发展模式的一个进步,但质的飞跃可能在于提升民用高科技的水平,从而实现民转军。1986年,曾参与“两弹一星”项目的四位科学元老提出中国高科技研究与发展计划(即863计划),初衷就在于此。

  放眼当今中国,由市场拉动的产业进步较为明显,而需要技术推动的产业还缺乏足够的动力。这样,从某种程度上说,高科技的发展似乎后劲不足,国防科研水平的提升仍主要依靠自身的巨大投入来实现。在载人航天的研究方面,虽然中国有200多家科研机构和3000多个厂家参加协作,但依然是为载人航天这一任务服务。如果中国能够完成高科技发展模式的第二次转变,无疑将使高科技发展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真正提高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2: 台湾--看你能挺到几时
2002: 谁最应该留任下届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