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奇異恩典
萬維讀者網 > 彩虹之約 > 帖子
軟弱者變剛強
送交者: 生命季刊 2023年11月20日03:32:06 於 [彩虹之約] 發送悄悄話




 

 

軟弱者變剛強

 

/曲雅各

生命季刊專稿

 

 本文音頻由郭光明弟兄朗讀:



 

士6:1-32

 

基甸是以色列人陷入外邦統治以後出現的又一位拯救者,似乎神讓以色列人遭受的痛苦和考驗越來越重,實際上是以色列人越來越敗壞,他們的惡行,招致了作惡的果子,神的審判就會越來越重。按理在這樣複雜嚴峻的形勢下,神應該興起一個大有能力的士師才對。基甸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他的生性怯懦,雖然有心愛神、事奉神﹐可是他就是一個膽小的人,沒有什麼擔當之人 (張麟至,2015,頁 91)。在本章中,我們更多看到的是這樣一位被神使用的人:在面對異教信仰和世俗文化雙重夾擊下的一位神家的領袖,他在信仰上的困惑、掙扎。這何嘗不是今天許多基督徒面對世俗文化的侵蝕時所表現出來的狀態?基甸的經歷,不僅僅是一個舊約故事,對我們今天的這個時代更是一種啟迪。今天神的兒女,面對的是前所未有的世俗主義的重重包圍,我們如何才能擺脫這種“圍追堵截”、活出神兒女的生命見證呢?我們仔細研讀基甸在信仰上的心路歷程,一定會得到有益的幫助。

 

一、邪惡的信仰環境 (1-10)

 

“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這是士師記中多次重複的一個現象。“惡的事”,最主要的不是指他們的道德行為,而是指信仰上的不忠。就是指他們離棄耶和華,去敬拜事奉別神,最主要的是去事奉以巴力為代表的迦南地的各種偶像,以致社會生活異教化的問題 (曾祥新,1998,頁 85)。當時的以色列人在信仰上最大的特點是混亂,他們一方面敬拜耶和華神,因為耶和華是他們列祖的神,他們與這位神有源遠流長的親密關係。這種關係在耶和華帶領他們出埃及的救贖歷史事件中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因為這一事件,以色列人與耶和華神的關係是不可能分開的。另一方面,他們漸漸地被迦南地的巴力和亞斯他錄所吸引,士師記2章17節說:他們卻不聽從士師,竟隨從叩拜別神,行了邪淫。”這“邪淫”一方面表示以色列人在敬拜巴力的時候有淫亂交合的事,另一方面也表示他們叩拜巴力是大大對耶和華的不忠,好像一個妻子與別人行淫,對自己的丈夫不忠一樣(頁 86)。

 

這一次,神把他們交在米甸人的手裡。米甸人住在今天的西乃半島一帶。在創世記約瑟的故事中,米甸人又被稱為以實瑪利人 (創37:25-28、36);在士師記的故事中也是這樣稱呼 (士8:24)。這次以色列人所受的逼迫是非常惡劣的,他們在逼迫中離開家園,在路途險阻的山上為自己挖穴、挖洞,建造營寨。米甸人在掠奪以色列人的財富上無所不用其極,搶奪以色列人的作物,他們沒有給以色列人留下食物,牛、羊、驢也沒有留下。”(士6:4) “交在米甸人的手裡”,代表了來自欺壓的力量。受欺壓的時間是七年,七年是完全數,意思是米甸人對以色列人的壓迫是全方位的。他們像蝗蟲那樣多,所過之處一掃而光,一片荒蕪。以色列人極其窮乏,就呼求耶和華。

 

今天這個時代所處的環境與士師記時代是何等相似。無神論、各種宗教迷信、後現代主義等等,各種思潮和意識形態無孔不入,借着互聯網、電視、報刊、多媒體等手段向人們鋪天蓋地的席捲而來,令人眼花繚亂。面對這些思想文化,你可能不知不覺就被它影響,這真是一個非常渾濁的時代。神的兒女必須要用聖道,就是神的話作為爭戰的武器。當你用神的話抵擋這一切迷幻時,它們必然在你面前蒙羞退去。神的話才是最有力的武器。

 

今天的米甸人、亞瑪力人和東方人是誰?每個國家和地域都有這種權勢。我們面對着“無神論”和傳統思想的四面圍攻,這種明的、暗的騷擾,有時令人感到非常疲憊,備受壓抑,似乎喘不過氣來。如果靠着自己的力量真不是他們的對手,但我們完全沒有必要灰心喪志,因為我們不是憑着自己的血肉之軀與這一幽暗的權勢爭戰,而是靠着神的大能。我們並非孤軍奮戰,我們所信的,大過他們所信的,這場爭戰一開始勝負已定。歷史上不管是埃及,還是羅馬帝國,抑或是蘇俄,這些強大到令人驚嘆的政權,都曾以教會為敵,但最後都無一例外地以失敗告終。今天的教會或基督徒個人,遭受到的逼迫不是徒然的,這是代表着兩個國度的爭戰。你要經常記得,當我們遇到這個權勢的逼迫時,要認識到這是屬靈的兩軍對壘,你是基督大軍的一方,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代表着基督,所以,不要驚慌失措,正如聖經多次命令我們的:“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慌,因為你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書1:9)

 

前幾次,以色列人在困境中向神呼求時,神都會差遣士師拯救。但這次大不相同,當他們苦於米甸人的欺壓和奴役,呼求耶和華,耶和華就差遣先知到以色列人那裡 (士6:7-8)。對於百姓的呼求,神的第一個反應不是差派一個拯救者或賜下拯救,而是給他們一篇信息,一篇對他們責備的信息。這個先知來幫助以色列人,讓以色列人明白他們為什麼陷入所處的困境。神要以色列人明白他們敬拜偶像,就是他們的罪,他們的問題關鍵在於信仰上的不忠,腳踩兩隻船的信仰是神所恨惡的。只有認識到自己的敗壞,他們才能體會即將臨到的拯救何等寶貴。神的本意是要讓百姓知罪,不僅僅是懊悔,而是眞心的悔改。聖經清楚區分了兩者的差別:“因為依着神的意思而憂愁,就生出沒有懊悔的悔改來,以致得救;但世俗的憂愁叫人死。”(林後7:10,和修本)

 

懊悔與悔改有本質的不同,懊悔是對罪的後果,而不是對罪的本身感到憂愁。懊悔不會產生任何真實的改變,而悔改會使人的生命發生改變。懊悔的注意力是橫向的,關注的焦點是世俗的,就是看重犯罪帶來的後果。如果後果沒有了,就故態復萌,這就是人會反覆犯罪的原因;悔改關注的焦點是縱向的,關注我們與神之間的關係,所以看重與神的關係,就恨惡罪,生命就會發生真實的改變 (提摩太·凱勒,2005,頁 83)。

 

二、恢復與神的關係 (11-24)

 

基甸與神相遇的情節也是一波三折。他遇見神的地方是俄弗拉,當時基甸正在酒榨打麥子。通常打麥子的地方是在露天的地方,而酒榨一般是在山穴或地下,基甸害怕米甸人來搶,不敢在禾場上打,免得給米甸人奪走 (啟導本注釋,士4:17)。可見,當時的以色列百姓生活的環境多麼的惡劣。另一方面看,物極必反的道理在這裡也可解釋當時的狀況,雖然以色列人沒有真正的悔改,但神仍然憐憫他們,他要興起一位拯救者幫助他們擺脫異族的奴役,這位拯救者就是當時忙於生計的基甸。

 

耶和華的使者向基甸顯現,對他說:“大能的勇士啊,耶和華與你同在!”(士6:12)這句話是問安的話,但也是神同在的應許。基甸的回答耐人尋味:主啊,耶和華若與我們同在,我們何至遭遇這一切事呢?”(士6:13)基甸似乎代表了以色列全會眾的心聲,他代表以色列人質疑神的應許,質疑神的使者。

 

 

對神的呼召,基甸找各種理由去推諉。這點很像摩西 (出3:7-12),摩西的理由是我只不過是一位牧羊的,又是一個沒有口才,笨口拙舌的人 (出4:10),我有什麼能耐去見法老?基甸的理由也差不多,強調自己的家族是在瑪拿西支派中很貧窮的,也不是名門望族,即使在這樣的家族裡面,自己也沒有什麼發言權。總之,強調自己是一位在社會上沒有任何影響力,也沒有能力去號召別人的人。其實,這些理由都不充足,最根本的原因是基甸自己的信心不足,不願意承擔這一重任。

 

正當基甸將耶和華的使者越推越遠的時候,耶和華卻觀看基甸。神一方面要除去基甸心中的疑問。另一方面祂要提醒基甸,你也要正視自己,不要只記得單單批評神不拯救他們,你自己也要負起拯救以色列人的責任。在神對基甸的呼召中我們看到,神已經在12、14節經文中,給基甸以保證和相關的應許:就是神的同在和神的差派。

 

神對摩西的推諉沒有發火,同樣,對基甸的推諉也沒有嚴厲地責備,只是說:你去拯救以色列人,不是我差遣你去的嗎?我與你同在,你就必擊打米甸人,如擊打一人一樣 (士6:14,16)。神的話明白無誤,以色列人的得救不在乎基甸的能力,而在乎神的同在。

 

這時,基甸並沒有答應神的差派,而是求神給他一個印證,讓他知道與他說話的是誰 (士6:17)。這是因為基甸對這位使者的身份還不能確定,他要進一步印證所見到的是不是耶和華神。為此,基甸為神的使者精心預備了一隻山羊羔,又做了一筐無酵餅,將肉和無酵餅獻在磐石上,神並沒有因此而拒絕賜他證據。當耶和華的使者伸出手中的杖,杖頭挨了肉和無酵餅,就有火從磐石中出來,燒盡了肉和無酵餅。接着,第二個神跡發生了:“耶和華的使者也就不見了”(士6:21)。基甸這時才驀然驚覺自己闖禍了,他說:“哀哉!主耶和華啊,我不好了,因為我覿面看見耶和華的使者。”(士6:22) 基甸蒙神給了印證後,心裡卻懼怕起來,神卻應許基甸平安無事,他不至於死。

 

基甸給神築了一座壇,名為“耶和華沙龍”,即耶和華賜平安的意思 (信望愛注釋,士6:24)。表示以色列人的平安現在從基甸個人的經歷開始了,也象徵以色列人的“拯救”不是從脫離米甸人的轄制開始,而是從以色列人是否敬拜真神開始。這也是神對基甸的進一步呼召 (士6:25-32)。

 

三、與邪惡勢力爭戰 (25-32)

 

神知道基甸仍然害怕,還不能完成與米甸人正面作戰的任務。他需要在一些事情上建立信心,才有膽量在戰場上戰勝敵人。於是神的使者派他執行一個特殊的使命,就是拆毀巴力的祭壇。神還加上了執行任務的細節,例如那舊壇是基甸的父親為巴力建造的,新壇要建在舊壇的原來位置上,而且要按照一定的規矩建造,燒在新壇上的柴是被砍下來的原來舊壇旁邊的木偶 (亞舍拉);獻在新壇上的祭牲是他父親的那七歲的第二隻牛 (士6:25-26)。那麼詳細的吩咐無非是要說明,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這些細節在第28-32節不斷重複,但重複的範圍不斷縮小,就是拆毀巴力的祭壇 (曾祥新,1998,頁 194)。可見,當時的以色列人除敬拜耶和華以外,又敬拜巴力;既想得到他們祖先所信神的幫助,又想得到迦南地巴力等神的幫助,使他們風調雨順、物產豐富、兒孫滿堂。他們認為這種多重信仰會多一份保險,他們認為這是沒有衝突的。但真正信仰耶和華的人是不能容忍巴力的敬拜,因為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 (太6:24)。上帝是忌邪的神 (出20:5),絕不允許心懷二意模糊不清的信仰。

 

基甸的意思是砍伐者 (耶48:25),又被稱為耶路巴力,意思是與巴力爭辯 (士6:31-32)。這是全本士師記所號召以色列人的,要起來與巴力爭戰,抵擋這一邪惡勢力。今天“巴力”的信仰滲透到社會和人們思想的各個層面,它不只是以一個宗教的面目出現,它可能以實用主義的面目出現,世界的各種力量會不遺餘力地宣傳它的思想和理念,讓你相信接受“巴力”就會給你帶來世間的祝福,對你大有好處。作為神的兒女要用聖道抵擋魔鬼的一切詭計,以保持我們信仰的純潔性。

 

基甸在晚上夜深人靜時,完成了這一任務,結果引起了軒然大波,城裡面的人要處死基甸。在面臨生死關頭,基甸的父親約阿施被喚醒了,他曾經是為巴力築壇的人 (士6:25),當他知道基甸拆毀了巴力的祭壇時,他應該懲罰基甸才對,但當群眾要求約阿施交出基甸要把他處死時,約阿施毫不猶豫地站在兒子一邊。他的處理方法是很聰明的,他既不提基甸所作的事,也不提俄弗拉城人們的要求,只將問題帶到更高的層面去解決:讓巴力去為自己爭辯 (士6:31)。這樣,俄弗拉人就要小心,如果巴力不是神,你仍然維護假神,該死的就不是基甸,而是他們了。其實,故事的描述清楚地告訴我們,只有耶和華才是真正的神,巴力是虛無的。巴力這個名字雖然在本段經文中出現了七次之多,但他完全是被動的,連一句話也沒有說過,只有俄弗拉人為他吵吵嚷嚷,巴力自己好像沒有任何存在感一樣 (曾祥新,1998,頁 195)。

 

基甸在那天學會了一個寶貴的功課:如果他順服耶和華,即使心裡害怕,面對的敵人特別強大,耶和華也會保護他,使他得榮耀。基甸謹記這一點,因為他即將要招聚軍隊,預備攻擊仇敵 (威爾斯比,2006,頁 50)。

 

結語 (23-24)

 

基甸作為神揀選的士師,並不像俄陀聶那樣優秀,也不像女士師底波拉那樣,受到神的呼召後就勇敢地挺身而出,成為無可爭議的拯救者。他一開始是一位懦弱的普通人,在迦南地異教的宗教文化環境下也不能獨善其身,他對信仰有過掙扎和懷疑,這種心態在士師時代,或在現代可以說是許多人的信仰狀況。但基甸的經歷對今天很有啟迪意義,就是一位軟弱的人,如何擺脫一切世俗主義的纏繞,能夠成為一個有生命見證,剛強壯膽的人。基甸從軟弱到剛強的經歷,給我們提供了幾點借鑑:

 

第一,世俗文化的侵蝕是信仰的大敵,作為神的兒女要儆醒,神的話才是我們的免疫力。

 

第二,我們常常會有聖靈的感動,對此,一定要回應神在你身上的帶領。在讀經、禱告、靈修以及聚會中尋求神,經歷神,使我們的生命不斷提升改變。

 

 

第三,要抵擋各種敵基督的思潮,隨時準備維護我們的信仰,正如聖經對我們的警戒和命令:“故此,你們要順服神。務要抵擋魔鬼,魔鬼就必離開你們逃跑了。”(雅4:7)

 

 

參考書目

提摩太·凱勒 (2006)。《永不失敗的神:士師記解密》。藍慈理、姚傳信譯。台北:校園書房。

曾祥新 (1998)。《天道聖經注釋:士師記》(鮑會園主編)。香港:天道書樓。

威爾斯比 (2006)。《隨時候命:士師記》。姚靜勤譯。香港:福音證主。

張麟至 (2016)。《士師記釋經講道:我們的靈魂哪裡去了?》。紐澤西:電子書。

《聖經啟導本:士師記注釋》。電子版。

《聖經和修版:士師記注釋》。電子版。

《信望愛和合本:士師記注釋》。電子版。

 

曲雅各 中國大陸傳道人。


 

 

請點擊參加禱告👇:

為教會復興守望禱告(Zoom)

守望禱告時間: 

北京時間

周一至周五:

早上六點開始,晚上10點結束

每天禱告16個小時

周六:早上6-上午10

 

美國中部時間

主日至周四:

每天晚4點開始,次日清晨8點結束

周五:4點至8

 

 請轉發守望禱告Zoom鏈接👇

https://us02web.zoom.us/j/84769255004?pwd=OStVZU5BWSt4dXVHb2ZLMFFQbGxqQT09


閱讀本刊更多文章,請點擊

生命季刊主頁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2: 感恩是一種美德,感恩是一種境界。
2022: 我如何才能“以基督的心為心”?
2021: 查經分享:創世記第三十四章
2020: 我對不起你,姜弟兄
2019: How Christians Better Society?
2019: 耶穌如何面對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