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舊福音VS文化馬克思主義 |
送交者: 生命季刊 2024年04月03日00:15:29 於 [彩虹之約] 發送悄悄話 |
古舊福音遇上時代精神3 文化馬克思主義
文/時盡書 生命季刊專稿
本系列前兩篇:
點擊觀看時牧師信息視頻(YouTube)👇
國內讀者觀看時牧師信息視頻👇
以下為時牧師信息音頻:
昨天我們談到相對主義。根據相對主義,所有的價值觀或宗教信仰僅僅適用於信奉者,但沒有任何一套價值觀或某種宗教信仰是凌駕於所有人之上的絕對真理和道德權威,因此, 所有文化在價值上是平等的。人們應該以尊重態度包容不同的文化。在相對主義的精神底色之上,多元文化主義就成了構建美好社會的方針。這個願景聽起來很美。但是,在現實中,多元文化主義的追隨者並沒有無條件包容所有宗教,也沒有對所有文化保持同等尊重的態度。
比如,美國某些州的公立學校為了保證穆斯林的學生按時禱告而提供政策保證和空間條件。在德州Frisco的Liberty High School 就開放一間教室,讓穆斯林學生用來在學校里禱告。我並不是說穆斯林學生在美國應該被禁止禱告。的確,穆斯林有禱告的自由。但如果穆斯林可以公開禱告,那麼,基督徒也應該被允許公開禱告。但是,最近這些年,基督徒在公共場實踐信仰而遭遇法律訴訟的事情時有發生。比如,2009年,佛羅里達州佩斯高中(Pace High School)的校長Frank Lay因為公開場合的一個謝飯禱告被自由派人士告上法庭。2015年1月份,密蘇里州的Marshall小鎮上12歲的中學生因為課餘時間讀聖經而被一名老師當眾羞辱。眾所周知的一個新聞是橄欖球教練Joseph Kennedy在比賽之後堅持在球場禱告,因此被學校解僱。Joseph Kennedy提出上訴。這場官司持續了幾十年。直到2022年,美國最高法院做出了捍衛Joseph Kennedy這位基督徒在公共場合禱告的權利的裁決。還有基督徒蛋糕店老闆Jack Phillips因為信仰緣故拒絕製作同性戀婚禮蛋糕而遭遇法律訴訟。
今天,穆斯利和基督徒在美國可以享受不同的宗教自由。自由派人士顯然對基督教更不友好,卻通過包容伊斯蘭教彰顯他們的大度和憐憫。要理解這種現象,就需要了解文化馬克思主義。
我們都很熟悉古典的馬克思主義。古典的馬克思主義把人用經濟財富的水平劃分成三六九等,如資產階級、無產階級、貧農、中農、富農,等等。在劃分階級之後,馬克思主義用壓迫與被壓迫來描述不同階級之間的矛盾,發動群眾斗群眾,用激進的暴力手段砸爛社會秩序,重建構建新的權力結構。
馬克思主義誕生於德國,其初衷是在資本主義國家發動經濟上相對貧窮的工人階級來參與革命,顛覆社會秩序,進行權利和財富的重組。可是,在20世紀,馬克思主義在資本主義國家並沒有受到工人階級普遍的歡迎,反而在遙遠俄國和中國等地發揚光大。 為什麼古典馬克思主義對西歐的無產階級沒有足夠的吸引力?馬克思主義者開始反思這個問題。
經過意大利共產黨創始人安東尼奧·葛蘭西和德國的法蘭克福學派等多方努力,古典馬克思主義被升級“新馬克思主義”。今天,新馬克思主義在西方社會常被稱為“文化馬克思主義”。
葛蘭西擺脫了古典馬克思主義的“經濟決定論”,提出了“文化霸權”的概念。他認為,資產階級把對他們有利的文化推廣成為社會規範,被大眾所接受。無產階級也把這種文化當作了常識,便甘願臣服於資產階級的壓迫之下。葛蘭西稱之為“文化霸權”。
按照葛蘭西的思路,在西方社會,基督教信仰就是資產階級的文化霸權。因為基督教信仰塑造了工人階級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聖經里教導僕人要順服主人。上帝要求人們不可偷盜,不可殺人,並要順服上帝的主權。這些信條讓工人階級即不覺得自己是被資產階級壓迫的受害者,有沒有反抗的意願。因此基督教信仰塑造的文化使得馬克思主義不能成功地發動暴力革命。所以,基督教信仰是對資產階級有利的文化霸權,是讓無產階級甘願被壓迫的宗教鴉片。
葛蘭西認為,無產階級必須發展出自身的文化,反抗資產階級的“文化霸權”。
葛蘭西提出了陣地戰的說法。他指出,信奉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需要發展出與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相反的另一種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不是直接用武力推翻資產階級,而是從信仰上進行一場文化革命。
1923年,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成立了社會研究中心。這裡的馬克思主義學者被成為法蘭克福學派。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也被稱為新馬克思主義。他們的理論體系被稱為“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
1935年,由於希特勒在德國執政, 社會研究中心搬遷至美國紐約,加入了哥倫比亞大學。1953年,社會研究中心重新搬回德國法蘭克福。但他們把 “新馬克思主義” 的種子留在了美國。
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干將馬爾庫塞並沒有離開美國。他1940年獲得了美國國籍。1952年,他開始在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等高校教授政治理論。1965-1970年,馬爾庫塞擔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與此同時,他與德國的法蘭克福學派的其他學者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聯繫。
在德國,魯迪·杜奇克深受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的影響,提出了“體制內的長征”。(有人說,是葛蘭西提出的體制內的長征。但是,我查考的結果是,體制內的長征是杜奇克提出來的。)葛蘭西提出的陣地戰與杜奇克提出的體制內的長征有相似之處。
“體制內的長征”就是進入西方社會的體制內部,比如大學、學術研究機構、中小學、新聞媒體、政府機關等機構,經歷長久的文化滲透,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逐步拆毀基督教傳統價值觀,推廣普及符合馬克思主義政治議程的新文化。
馬爾庫塞對杜奇克提出的體制內長征的策略非常看好。事實上,馬爾庫塞已經留在美國實踐了體制內的長征。 以馬爾庫塞為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發展出來的批判理論是對基督教文明構建的社會秩序進行解構和批判的重要工具。
這一張圖總結了文化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理論的發展歷史。
(圖片參考資料:Neil Shenvi and Pat Sawyer, Critical Dilemma: The Raise of Critical Theories and Social Justice Ideology Implications for the Church and Society. Harvest House Publishers. 2023. Page 64.)
19世紀,古典馬克思主義誕生。1930年代前後,新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後,不斷有“後殖民主義”、第二波和第三波女權主義、後現代主義、批判教育學、批判性種族理論、酷兒理論,相序誕生。這些理論構成了當下的批判理論。在這些理論中,在美國引起熱議的名詞就是批判性種族理論(Critical Race Theory, CRT)。1980年代開始,美國的一些法學院教授(如,Derrick Albert Bell, Kimberlé Williams Crenshaw, Richard Delgado, 等人)將批判理論應用在美國的種族問題上,發展出了“批判性種族理論”。
今天,在美國很多公司企業、大學和政府部門都設立了DEI(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多元,均等和包容)辦公室。DEI辦公室的任務就是在體制內推進實施文化馬克思主義的議程,發揮着“文革小組”的功能。如果你反對DEI所要求的多元,你會被判定為歧視。如果你反對DEI所要求的包容,你就有種族主義的嫌疑。如果你反對DEI所要求的平等,你可能被譴責為白人至上。
DEI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馬爾庫塞的三任妻子謝洛夫設計的一系列培訓項目。“系統性種族歧視”這種說法就可以追溯到謝洛夫在1980年代開展的系列培訓。
文化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思潮在美國掀起了一種“覺醒文化”(wokeness)。覺醒文化不只是涉及種族問題,也在性別、移民和宗教等議題上大做文章。文化馬克思主義對社會的解構是全面而徹底的。而DEI就是執行覺醒文化的權利機構。
覺醒文化的泛濫離不開左派知識分子的理論輸出,在政治上也得益於民主黨的推廣。2011年,奧巴馬總統頒布行政令,在聯邦部門推動 “多元化和包容性” 的培訓項目。之後,批判性種族理論悄悄地進入了聯邦政府的培訓中。直到2020年9月,川普總統得知這一培訓項目,便立即下令終止。但那時,文化馬克思主義已經深入了美國社會的骨髓。
下面這張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文化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念。交叉身份理論(Intersectionality)是當代文化馬克思主義劃分族群所使用的重要工具。這張圖是示範交叉身份理論的“權力輪”(wheel of power)。這一理論按照一個人的文化特徵來確定他擁有的權利,並判斷他是壓迫者,還是被壓迫者。
在這張圖上,靠近中心的位置代表擁有權力的文化群體。靠近邊緣的位置代表缺少權利的群體。如果一個人具有處在中心的文化特徵越多,這個人享受 的特權也越多,他對其他人造成的壓迫也越多。相反,一個人的文化特徵處在邊緣位置的指標越多,他擁有的特權越少,他被壓迫的程度越嚴重。
比如,在性取向方面,傳統性別認知的人處在權力的中心,壓迫了LGBTQ人士。 在年齡方面,中年人處在權力中心,老人和青少年處在邊緣位置,擁有的權利太少,所以中年人用權利壓迫了老人和青少年。在移民身份方面,美國公民處在中心位置,擁有的特權多餘外來移民。收入方面,高收入的人擁有的權利多於低收入的人。在宗教信仰方面,基督徒處在中心位置,擁有較多特權,壓迫了處在邊緣位置的非基督徒,比如穆斯林。
文化馬克思主義首先把人劃分成壓迫者和被壓迫者,然後要求那些被定義為壓迫者的人為他們的身份感到懺悔,並把權力和資源拱手交給被定義為被壓迫者的人。文化馬克思主義利用了人的憐憫心達到其目的。因為人都有憐憫弱者,關懷受害者的良知。
在美國歷史上,基督教是主流的宗教信仰。所以,基於基督教的傳統文化對基督徒有利,對穆斯林移民等其他宗教信仰的人並不公平。基督教文化對穆斯林造成了壓迫。基督教是文化霸權,穆斯林是弱勢群體,所以,為了社會的公平與正義,穆斯林應該被賦予更多的權利,而基督徒則需要主動把公共空間讓渡給穆斯林。這就是為什麼基督徒在公共場合禱告可能會被起訴,而穆斯林在公共場合禱告,卻由學校保駕護航。
同樣的邏輯可以應用於黑人、印第安原住民、女性、LGBTQ、等群體。這就形成了“身份政治”。一個人如果是女性、同性戀者、黑人,那麼,她就天然地應該獲得更多權利。原因是她受壓迫的程度比較高。你只有給她權利才能體現你的憐憫。否則,你就違背了公平和正義。這就是政治正確。
這就是為什麼伊麗莎白·沃倫,作為一名典型的白人,在競選總統之前要做DNA測試,說明自己有印第安人的血統。因為印第安人的血統是一項政治資本。這就是為什麼拜登願意任命LGBTQ人士擔任行政官員,因為這符合文化馬克思主義的時代精神。
而那些被定義為壓迫者的人,比如白人、直男、基督徒,應該為自己長久以來享受着對自己有利卻給被人造成壓迫的文化特權而懺悔。這就是為什麼在2020年眾多民主黨政客集體下跪。
文化馬克思主義已經塑造了美國的主流媒體的敘事和學術機構的話語體系。可以說,體制內的長征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功了。但令人欣慰的是,最近這些年,越來越多人開始公開抵制和批判文馬克思主義和覺醒文化。這一場文化戰爭的背後是共產主義的幽靈與基督教信仰的屬靈爭戰。
作為基督徒,我們該如何面對文化馬克思主義呢?這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回應文化馬克思主義要比回應相對主義和人本主義更加艱難而危險。因為,文化馬克思主義打的是道德牌。它控制了人的良心。它塑造了受害者心態。而受害者心態如果得不到安撫很容易轉化成暴力革命。 上帝賜給人是非之心。每個人都有正義感,也都有憐憫情懷。文化馬克思主義恰恰利用了人的正義感和同情心。但是,文化馬克思主義篡改了正義的標準,並為人們指定了同情的對象。
當年,奧巴馬的競選口號的是“change”(改變)。他曾經直言不諱地說,他要改變美國的基本價值,美國價值的根基不再是基督教價值觀。這是奧巴馬要改變的目標。如何改變呢?奧巴馬說:“同情心是改變世界的品格。”每個人都有同情心。這是誰也改變不了的事實。馬克思主義的信徒不需要改變人的同情心,只需要利用人的同情心,操縱人們同情的對象。
一個賣菜的商販需要用稱測量重量。稱重的原理依據地心引力。一個商販無法改變地心引力,但是他只需要改變稱杆上的刻度就可以且缺斤短兩。魔鬼無法抹去上帝賜給人的正義感和憐憫心。但是,魔鬼可以改變正義的標準,混淆憐憫的對象。一旦你接受它的標準,你就帶着正義感,在良心的趨勢下,去支持文化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議程。
文化馬克思主義掀起的這場運動叫做“社會正義” (Social justice)。正義(Justice)一詞在聖經中也出現過很多次。但是,今天美國社會流行的Social Justice和聖經教導的正義有着不同的信仰基礎,不同的實踐方法和不同的目標。
因為文化馬克思主義控制了人的良心。所以,我們處理相關問題的時候要很小心。文化馬克思主義製造了一種受害者心態。受害者心態得不到安撫或者被挑唆起來,很容易爆發成極端的暴力行動。在20世紀的共產主義運動,我們就看到血淋淋的教訓。
很多在美國長大的年輕人受到文化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他們反對種族主義,支持BLM,同情LGBTQ,關心氣候變化。這些訴求都帶着正義之名。如果家長不能與孩子針對這些話題有良好的對話,兩個人的關係很容易會破裂。孩子可能會帶着正義感職責父母沒有憐憫心,缺乏正義感。所以,父母和孩子談這些話題的時候要很有智慧。教會也需要有智慧地基於聖經教導這些議題。
我有如下建議。首先,父母和教會要爭取與年輕人對話的機會。為了讓談話可以進行下去,就需要先要安撫情緒。而情緒受到良心的驅使。所以,我們可以首先從良心的層面,肯定年輕人的憐憫心腸是值得肯定的。同情心和正義感來自於上帝的創造和普遍啟示。所以,我們應該予以尊重和讚賞。在良心的動機上,雙方可以取得共識。這樣,對話才可能進行下去。
如果可行,父母或教會領袖可以帶着年輕人去身體力行地關懷一些真正的弱勢群體。讓年輕人的憐憫心不要停留在情緒上,而是切身體會到為了實踐憐憫需要付出的代價。僅僅攔阻年輕人去大街上遊行發泄心中的不滿是不足夠的。更積極的做法是,家長和教會依據聖經提供滿足憐憫心的正確的途徑。 在實踐的過程中,家長和教會領袖謙卑地與年輕人一起行公義好憐憫,共同在信仰上成長並追求合一。
除此之外,家長和教會不能忽略教導。在兩代人一起實踐憐憫的同時,有必要上幾堂理論課,說明社會正義運動的底層信念是什麼,在理論層面剖析文化馬克思主義的錯誤,並明白聖經教導我們如何行公義好憐憫。
很多教會帶領青少年參加宣教事工,在貧困的地區關懷弱勢群體。當年輕人看到貧富差距,更加認為社會不公。與此同時,社交媒體上充斥着社會正義的諮詢。如果教會和家長沒有基於聖經給予充分的教導,那麼關懷弱勢群體的事工反而會促進青少年加入社會正義運動。所以,教會和家長需要教導青少年什麼是公平,什麼是正義,如何看待貧富差距,政府的責任是什麼,公民的責任是什麼。依據聖經澄清正義、愛、平等、包容的正確含義與世俗文化中的這些概念有何不同。
也許有人會說,文化馬克思主義的確促進了弱勢群體的利益。比如,DEI辦公室的確防止了女性和同性戀者受到歧視。我們是不是不能一概否定文化馬克思主義的作用?的確,DEI辦公室可以起到防止歧視的功能。但是,DEI以及文化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議程造成的危害遠遠大於積極效果。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土地改革期間,會有一些食不果腹的貧苦農民暫時得到了一些口糧。但是,我們不能因為一點效果就忽略土地改革造五百萬人非常成死亡,以及社會結構的嚴重破壞。
沒有DEI我們也可以反對歧視。基督教信仰為反對歧視和社會不公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所以,我們不需要依賴DEI辦公室去追求平等和正義。
這是一場護教學的具體實踐,不僅要剖析文化馬克思主義錯誤,還要用聖經真理提供正確的答案。當我們說文化馬克思主義提供的道路是一條死胡同的同時,我們必須指出一條正確的路。
首先,聖經啟示了神創論的世界觀。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所以,人人被創造而平等。人類墮落之後,人仍然有上帝的形象,並且人人都應當得到尊重(創世記9:6,雅各書3:9-10)。
使徒行傳17:26說:“祂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 。世上的民族出自同一位祖先。“ 不同膚色的人都有着血脈相連的關係。批判理論把種族對立了起來,而聖經則把不同膚色的人連接了起來。批判理論建立的世界觀是撕裂的。聖經啟示的世界觀是整全的。聖經給我們提供了種族之間和睦相處的理由。
從價值觀的角度,上帝制定了婚姻和性別的定義是普世的標準。尊重這些普世標準,對全人類都有長久的益處。的確,LGBTQ人士在一個傳統價值觀的社會裡是少數群體,他們會感受到道德壓力。但是,我們不能為了讓他們減輕壓力而消滅維繫人類文明的倫理基礎,更不是把少數人的生活方式普遍化。
如果一個LGBTQ人士無法按照傳統的性倫理生活,他身邊的人應該去體恤他們的難處,可以去傾聽他們訴說,去給他們安慰和鼓勵,跟他分享福音,讓他們經歷上帝的恩典,追求聖潔的生活。如果為了讓他們高興就顛覆道德倫理的標準,那麼,會有更多人陷入性別認知的混亂和痛苦。這會對更多人,尤其是下一代的孩子們,帶來更嚴重的傷害,對一個社會的長久穩定和文明的延續也是一種威脅。
在經濟方面,我們需要澄清,經濟收入的差別不一定是壓迫造成的。多勞多得,少勞少得,這是基本的常識和公平機制。權力不一定是壓迫的工具,而是社會分工所必須的。
我們不否認世界上存在壓迫。但是,把財富和權力分配不均等一概定義為一群人壓迫另一群人,這是不合理的。 而且,衡量一個人尊嚴和價值的標準也不是權力和財富。所以,文化馬克思主義標榜的受害者並不一定都是受害者。馬克思主義不可能實現真正的結果均等,卻讓一批人掌權了權利壓迫另一批人。
從人生觀的角度,文化馬克思主義重新定義了人。交叉分身理論用文化特徵,比如性別、宗教,性取向等因素,定義一個人的身份。這種人的定義令一些人感到憤怒,令另一些人感到愧疚和自責。那些所謂的被壓迫者感到社會不公平,心中充滿憤怒和不滿。那些所謂的壓迫者為自己的膚色和性別感到懊悔。他們都無法接受自己的身份。這必然造成心理失衡。
塔克·寇爾森(Tucker Carlson)採訪過一位女生海倫娜·克施納 (Helena Kerschner)。她曾經被交叉身份理論搞得迷失了自己。她為自己是白人而感到羞愧,但她無法改變自己膚色。她的生理性別是女性,她對此感到厭惡。後來,他選擇通過服用荷爾蒙變性。她時候覺得自己是男生,有時覺得自己是女生。他的心靈極度焦慮而抑鬱。後來,當她否定了交叉身份理論的謊言,按照常識認定自己的生理性別,他仿佛撥雲見日,找到了心靈的平靜。
其實,人可以根據上帝啟示的真理找到自己的身份。我們都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的人。一個人的膚色和性別是上帝所賜的禮物,我們只需要帶着感恩的心來接受。更重要的是,我們信靠耶穌就成了在基督里新造的人。我們可以成為天父的兒女。這是一個神聖而永恆的榮耀身份。即使一個同性戀者無法恢復成傳統的性別取向,他仍然有上帝賜給他的基於生理特徵的身份,並且他也可以在基督里可以得到有一個榮耀的身份。基督也可以拯救信靠祂的LGBTQ人士,因為基督救贖的能力可以勝過一切的罪。
從歷史觀來看,批判理論抹黑了基督教,否定基督教的歷史貢獻,把基督教描述為支持奴隸制度和殖民主義,以及仇恨同性戀者和父權社會的文化霸權。我們需要重新解讀歷史,闡述基督教在歷史上推動廢除奴隸制,實現女性權益,促進憲政民主、人權和自由等現代文明作出的貢獻。家長和教會都有責任針對時代精神的謊言,捍衛聖經真理。
這三堂信息分別講到人本主義、相對主義和文化馬克思主義。這三股思潮構建了當下西方社會的時代精神。除此之外,環境主義、女權主義等其他的思想也是西方社會時代精神的重要元素。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國,時代精神包括皇權崇拜,以及古典的馬克思主義等中國特色的文化。
剛才我們談到了如何回應文化馬克思主義。最後,我們簡單總結一下,從哪些方面回應這三種時代精神。
在個人生活層面,我們應該按照聖經的教導行公義好憐憫。 有人說,保守派基督徒只講公義不講憐憫。 但這是一種誤解。這真正的保守派基督徒應該在個人生活中好憐憫。憐憫是自己付代價,以舍己的方式為福音做見證。但是,我們不要把自己的憐憫轉變成公共政策強加給其他人。不要讓別人為我們的憐憫心付代價。比如,如果你憐憫非法移民,你就自己花錢並花時間照顧非法移民的飲食起居。但是,請不要自己不付代價,讓政府拿着所有納稅人的錢去為你的憐憫買單。 行善從個人做起。不要把個人的道德義務轉移給政府。
在公共政策方面,我們需要維護政府的職責。上帝設立政府是為了賞善罰惡,維護法律和秩序,為公民行善提供保證。我不是說政府絕對不可以關懷弱勢群體。政府應該救助真正需要救助的人。但是,政府不應該變成福利院。總統不應該變成慈善家。上帝在聖經里明確規定了的執政掌權者掌握刀劍的權柄,賞善罰惡,維持法律和秩序,不是削減警察,而是促進警察公正地執法。
在美國,執政掌權者是通過民主程序由公民選舉產生的,所以,在政治事務上,基督徒需要積極的參與政治選舉,並積極向公職人員表達符合基督教價值觀的意見。
鑑於美國當下正在進行一場文化革命,文化馬克思主義是對基督教價值觀的迫在眉睫的威脅,所以,在大是大非的原則上,基督徒應該用選票阻止文化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議程。
在教育方面,請家長努力恢復基督教教育。從小學就應該開始建立整全的基督教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包括用基督教視角學習美國歷史和世界歷史。有很多在家及教育的教材都提供了很好的資源。家長也要與孩子多談這些話題,不是讓孩子和時代精神絕緣,而是在時代精神尚未塑造孩子心靈之前,先讓孩子識破時代精神的錯誤和危害。
在媒體方面,家長應該為自己和孩子選擇符合聖經價值觀的保守派媒體,而不是把孩子曝光於主流媒體之下。因為時代精神通過主流媒體的新聞報道、時事評論,以及廣告和娛樂節目無孔不入地得以傳揚。
在學術方面,如果有些弟兄姊妹從事學術研究,尤其是從事政治理論、法律和歷史等社會學科的研究,你可以考慮進行體制內的“反長征”,對批判理論進行學術批判,構建基於聖經真理的社會學理論和法學理論,從神本的視角進行歷史研究。這是一件艱難的事,因為符合基督教價值觀的研究在大學裡是政治不正確的,一定會面臨很大的壓力,很難獲得研究經費。但是,如果你有上帝給你的呼召,我相信上帝可以為你開一條出路。
在教會方面,基督徒要委身於信仰純正的教會。憑着個人的力量很難抵制時代精神的洪流。教會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可以抵抗時代精神的洪流。基督徒應該同心合意打一場屬靈的爭戰。
作為教會領袖,我們需要用聖經真理回應時代精神。正如摩西教導以色列人遠離異教偶像,又如保羅教導初期教會的信徒警惕希臘哲學,今天我們在教會裡需要用真理為弟兄姊妹說明時代精神的謊言。
最後,我們需要做好準備為義受逼迫。敵對聖經真理的時代精神大行其道。基督教已經被邊緣化,並在正在遭受打壓。這是一個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我們需要做好為義受逼迫的準備。
中國的基督徒首先受到來自政府的逼迫。而美國的基督徒我們目前主要受到文化領域的逼迫。但是,敵基督的文化會塑造人民的觀念。當民情改變了,通過民主程序,人民會選出符合主流民意的代表。敵基督的文化最終會塑造法律和政策。
我並不是在對美國的未來做出一個悲觀的預言。我只是描述一種可能的趨勢。我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也許上帝讓美國經歷這場信仰危機之後,在興起一波信仰的復活,維護了基督教文明的興盛。上帝有着能力這麼做。但是,上帝是否會這麼做,我並不知道。
我們每一位基督徒的責任是做好自己當盡的本分。正如我在前面提到,在個人層面、政治層面、教育、學術和教會等各個領域持守真理,實踐信仰,抵抗時代精神。至於我們的努力產生怎樣的結果,那是上帝在掌管的事情。我們只需要對主忠心就是了。
新約聖經一貫的教導是讓基督徒預備好為義受逼迫。 這並不是說,基督徒坐以待斃。事實上,坐以待斃的基督徒不會受逼迫。我們之所以會為義受逼迫是因為我們積極地實踐信仰,尤其不把信仰關在自己的密室里,而是在公共領域勇敢地用信仰影響世界。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魔鬼就會來逼迫我們。 我們不逃避逼迫。我們也不懼怕逼迫。因為,我們的盼望是當基督再來的時候,祂會像C.S. 路易斯在時代精神的寓言中所說的那位騎士摧毀時代精神的巨人,拯救祂的兒女進入祂榮耀的國度。你願意這個敵對基督教的時代做主忠心的兒女嗎?
時盡書 來自中國大陸,現為牧師,在北美牧會。
閱讀本刊更多文章,請點擊👇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23: | 從定時到定旨: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 | |
2023: | 【里程信仰問答之79】含有爭議的經文( | |
2022: | 查經分享:撒母爾記上第十五章 | |
2022: | 婆媳十年戰爭(含音頻) | |
2021: | East, Easter, yeast | |
2021: | 路加札記 7~8: 人救主的預備_3 就職、 | |
2020: | 信仰問答十四、怎樣克服對死亡的恐懼? | |
2020: | 懼怕神垂聽禱告 欒腓力 | |
2019: | ZT:1 John 2:18–27 | |
2019: | 聖經: 約翰一書2: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