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aea, Council of 奈西亞會議(主後325年)
在教會歷史中第一次的大公會議,是由康士坦丁大帝在庇推尼(即現今土耳其的Isnik)的奈西亞召開的。該次會議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平息由亞利烏派在教會中所激起的派別意識。此次會議進行中,在神學承認上幾乎是全場(三百位主教)一致通過的結果,就是奈西亞信經。由這次會議所產生出來的信經,是首次具有權威又普遍的信經,被送往帝國各處要求教會的同意(若不同意就將被除教或遞解出境)。
在奈西亞會議中,最白熱化的問題,就是關於聖子與聖父的問題。一方面在與父的關係上,將神性歸予聖子,被描述為聖子永遠為父所生;另一方面則清楚說到聖子是從屬於聖父。大約三一八年在亞歷山大里亞爆發了與亞利烏之間的爭辯。當時亞利烏在保加里斯(Baucalis)教區是一位深孚眾望的長老,他遵循奧利金的學說,發展出一套理論來反駁主張耶穌具有神性的亞歷山得主教。亞利烏頗具論理的辯才,他攻擊亞歷山得主教涉嫌主張撒伯流主義。在一次地方性的會議上,眾人在聆聽他的見解並散會後,認為他的思想並不健全,於是亞利烏又本著他極出色的文學與政治上的才幹,在亞歷山大里亞之外取得支助。他靠著神學上的見解,極受左翼奧利金派的贊同,其中包括該撒利亞主教優西比烏。而他最親信、最有幫助的同僚,就是他在路仙學院的同學。主後三二二年,康士坦丁大帝的特使侯休斯(Hosius of Cordova)抵達亞歷山大里亞,智髞啔v山得與亞利烏之間的和解,但卻未能成功,於是大帝才決定召開一次教會大公會議。
亞利烏派的見解擁有相當多記載下來的文件,其中心有力的思想,就是單一的、神格的、獨特的、絕對的、分割的、超越的特性。這就是亞利烏所指稱的父神。亞利烏派利用邏輯上的壓力與聖經來為父神下定義,認為若想避免撒伯流派的錯謬,那麼關於子的某項結論則是不可避免的。這種聖子觀就是亞利烏派中心的意義。聖子不可能是聖父的本質或同質(不然本質就是可分割的或非特殊的,而此是不可能解說的)。因此聖子只能因聖父的旨意而存在,正如其他一切的受造事物一樣。聖經描述聖子是被生下來的,的確暗示著父與道之間具有一特殊的關係,但並非是本體上的關係。生應當以含有「作成」的意義來看待,所以子乃是一受造之物(poiema)。祂既然是被生或被造,那祂就的確具有一起頭,而這就導出亞利烏派的一短句:「祂曾經不存在(there was when he was not)。」(指被造前)子既然不是由父的本質生出,且祂是父首先所造的,那麼祂就必定是從無中造出來的。祂既然不是完全的或不變的本質,那麼祂就必定會有道德上的改變。因為神極端的超越,所以子根本不可能與聖父有真正的交通與認識。在聖經中稱子為神(theos),僅僅是在功能方面而已。
主後三二五年六月19日奈西亞會議正式揭幕,由侯休斯主持,康士坦丁大帝列席。雖然當時缺乏正式的會議記錄,但以後仍能補上會議記錄。在大帝致完開會辭之後(內容一再強調合一的必須),領導亞利烏黨派之Nicomedia的優西比烏就呈上一份信仰條款,內中坦白地顯出根本脫離傳統信條的意圖。但因為反對聲浪過於強烈,以致大多數的亞利烏黨派都放棄支持此文件,並當著眾人面前將這項文件撕碎。不久之後,急欲澄清同名之累的該撒利亞之優西比烏,誦讀了一份冗長的信仰聲明,其內容可能是該撒利亞教會的洗禮信經。
優西比烏早年曾一度被在安提阿召開的大會逐出教會,因為他拒絕簽署一項反亞利烏派的信經。而大帝於此次會議中親自宣佈他屬正統派,只因他採用了「本體相同」(homoousios)一字。
有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都以為優西比烏的信仰表白是形成奈西亞信經的基礎,只是後來為大會作了修改而已。但事實明顯不是如此,因後者的結構與內容顯然不同於前者。大概信經是在侯休斯的指示下提出、討論(特別是「本體相同」一詞),並草擬出最後的形式,要求主教們簽名。除了兩名後來被逐出的人士之外,其他所有的與會人士(包括Nicomedia的優西比烏)都簽了名。
應當注意的是,此信經並不是現今教會所背誦的奈西亞信經。雖然二者在許多方面都很相似,但後者卻明顯較前者為長,且失去了一些奈西亞信經中的重要用語。
奈西亞信經中所表達的神學,斷然是反亞利烏派的。一開頭它就確言神的合一,子被說成「從真神而來的真神」。雖然信經承認子是生出的,但它同時也加上「從父而來」以及「非受造」這些字。它斷然地主張子是「從父的本體(ousia)而來」,並且「與本體相同」。一些亞利烏派所用的片語,包括「祂曾經不存在」,主張子是受造之物,是從無中造出來的,明顯是應受咒詛的。因此奈西亞大會支持本體相同論,而不採納子的神性僅屬功能上的觀點。但信經中對於聖靈則只表明相信祂。
在奈西亞大會中達成的其他事項,尚有確立慶祝復活節的日期,以及裁決埃及Melitian的分門別派。亞利烏與堅決跟隨他的人都遭到放逐,但為時甚短。奈西亞會議中有位年輕的執事阿他那修,於會議結束後不久就繼承亞歷山大,任亞歷山大城的主教,成為東方少數繼續抵擋復甦之亞利烏主義的健將。無論如何,純正信仰的奈西亞會議於三八一年舉行的康士坦丁堡會議中再度受到肯定。
Nicaea, First Council of 奈西亞第一次大會
於主後三二五年在小亞細亞庇推尼的奈西亞,為康士坦丁大帝所召開的。第一次教會大公會議,發表了奈西亞信經的初版,解決了亞利烏之爭端,清楚說明了基督的神性,並奠定了其他的改革事項,本會中最大的成就,即「本體相同」(Homoousios)一字的使用,表明子與父同質。
Nicaea, Second Council of 奈西亞第二次大會
於七八七年所召開之聯合大公會議,旨在止息反圖像之爭辯。會中判決圖像只可尊重,但不准敬拜;此外,乃決定其他有關教會的懲戒措施。
Nicene Creed 奈西亞信經
奈西亞第一次大會所制訂的信經,內容反對亞利烏派異端,擁護基督教的正統信仰,條文簡短,主要說明基督與父神同質,基督即神。四五一年迦克墩大會通過,詳細說明,聖子神與聖靈神的榮耀與神性。
王瑞珍, 馬蘭英, 蕭艷秋, and 趙中輝 (Eds.). (1998). Nicaea, Council Of (主後325年). In 《英漢》神學名詞辭典 (新增訂版, pp. 488–490). 台北市: 改革宗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