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是好日
張石
我們生活在一個過去、現在、未來連續不斷的時間鏈上,過去的事情有時使我們悔恨,悔恨失去機會,悔恨失去戀人,悔恨浪費了時間。有時我們也會對未來充滿擔心,擔心將來能不能升學,能不能找到好工作,會不會得病,是否老有所養……我們站在今天的時空,對過去的後悔使我們萎靡不振,對將來的擔心又使我們總是惴惴不安。明代僧人石屋有詩云:
過去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
只今只道只今句,梅子熟時枙子香。
石屋禪詩的詩告訴我們,過去的事情我們不能重做,將來的事情無論我們怎樣苦思冥想,未
來也是變化莫測、無常迅速的,算命打卦,占星筮卜,都不可能讓變化的世界進入我們理想程序中。
我們能夠把握的只有今天,我們可以盡情享受今天的果香梅熟,沒有“時間機器”把我們拉回過去,也沒有神仙道人為我們展現一個真實的未來。
《碧岩錄·第六則·雲門十五日》中有如下的公案:
舉,雲門垂語云:十五日以前,不問汝,十五日以後,道講一句來。自代云:日日是好日。
這個公案大致的意思是:唐末五代雲門文偃大師有一次對他的弟子說:“十五日以前的事我均不問。從十五日以後起怎樣生活,你們給我說說看。”可是大家都緊閉嘴巴不吭聲。雲門大師終於等得不耐煩了,就自行代答道:“日日是好日”。
這是一段非常有名的禪的公案。許多人都解釋為:是要人們活在當下,不問過去與未來。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人就成了寒號鳥了嗎?
在我小時候的語文課本里有這個課文,講的是古老的森林裡,有一支寒號鳥,有着一身漂亮的羽毛和美麗的歌喉。它玩耍唱歌,看到別的的鳥兒辛勤勞動,覓食壘窩,反而嘲笑人家,有好心的鳥兒提醒它說;“快壘個窩吧!不然冬天來了怎麼過呢?”。寒號鳥卻說:“冬天還早呢,忙什麼?趁着今天大好時光,盡情地玩吧!”這樣,日復一日,冬天眨眼就到了。鳥兒們晚上躲在自己暖和的窩裡過冬,而寒號鳥卻在寒風裡,凍得發抖,悔恨懶惰的過去,哀聲叫着:“抖落落,抖落落,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壘窩。”
第二天,太陽出來了,沐浴在陽光中,寒號鳥一點兒都不冷了,他完全忘記了夜裡的痛苦,又快樂地歌唱、玩耍起來。晚上嚴寒降臨,寒號鳥又重複着昨晚上同樣的哀嚎。就這樣重複了幾個晚上,寒號鳥終於凍死了。
我們不能做寒號鳥,而我們所舉的禪宗公案和石屋之詩所說的並不是單純的“活在當下”,而是在一個實踐意義上的“日日是好日”。在《碧岩錄·第六則·雲門十五日》中,這段公案的句子與句子之間夾有“著語”,對公案的句子進行引申。最後的“著語”是:“收。蝦跳不出斗。誰家無明月清風?還知嗎?海神知貴不知價。”禪宗不尚經典說教,強調“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實踐,而過去和未來,都超出了我們能夠實踐的範圍,實踐只能行之於當下,正如“蝦跳不出斗”,我們不能置身於過去與未來,我們能夠改變的把握的,只是現在。
沉溺於過去的成功和懊悔中,會占據我們大量時間,消磨大量能量,理性地為今天的實踐總結好過去的經驗和教訓後,就為今天的實踐全力以赴,為過去驕傲不已和憤憤不平都沒有意義,無論是夜夜笙歌還是長夜漫漫,我們只擁有今天新鮮的太陽。正如宋代詩人蘇軾詩云:
東風未肯入東門,走馬還尋去歲村。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江城白酒三杯釅,野老蒼顏一笑溫。
已約年年為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
(《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
明代賢士洪應明在《菜根譚》裡說: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告別過去是一串清脆的出發的駝鈴,而不是一步一回頭的猶豫彷徨。
重視今天的義無反顧的實踐,當然包括設計自己的未來,但是這種設計只能在今天通過自己的實踐一步一個腳印地落實。“日日是好日”就是說,你只有一個充實而成功的今天,才能有一個光明的明天,明天的“好日”的種子,在今天辛勤的播種之中,這是一個正能量無限延伸的過程,無論今天是風是雨,是喜是憂,當黑夜降臨時,你都會感到一種爭分奪秒的充實感,有過一種嚮往美好未來的欣求和為此奮鬥過的欣慰,你就有權利相信明天的太陽。“日日是好日”是充滿悟性的實踐,而不是空想與占卜。“海神知貴不知價”,除了今天的實踐,你不可能改變自己的明天。
當鳥兒穿越憂鬱
你不必拾起
滿地記憶的碎片
時間藍色的翅膀
本無塵埃
大雁似曾相識
其實從未歸來(張石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