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不做心裡迷糊的基督徒? ——談基督徒要改換心志 文/余均 生命季刊微信專稿 古代東方教會認為,內在的人由身份(或地位)和品格(或性格)兩方面構成(請參:好文推薦: 舊人已經脫掉了, 為什麼還要脫掉?),而古代西方教會則認為內在的人由理性、情感和意志構成。保羅要基督徒將心志改換一新(弗4:23),即人的理性和思想需要被上帝更新。 保羅以出了埃及、過了紅海卻死在曠野的以色列人的經歷作為鑑戒,警戒我們這些末世的人(林前10:1-12)。那些以色列人曾在西乃山與上帝立約,成為上帝的子民、祭司的國度和聖潔的國民(出19:5-6),是被上帝專愛和揀選的(申7:6-7,10:15,14:2)。然而,上帝卻說:“這些人雖看見我的榮耀和我在埃及與曠野所行的神跡,仍然試探我這十次,不聽從我的話,他們斷不得看見我向他們的祖宗所起誓應許之地。凡藐視我的,一個也不得看見。”(民14:22-23) 這些上帝的盟約子民,是在什麼問題上試探上帝、藐視上帝的呢?他們為什麼被上帝稱為“這是心裡迷糊的百姓,竟不曉得我的作為”(詩篇95:10)? 首先,是吃與喝的問題。 以色列人在瑪拉抱怨水苦(出15:24),在汛的曠野抱怨沒食物吃(出16:2-3),他們不聽摩西的話、第一次收取瑪哪時保留到次日(出16:19-20),還在安息日去田野尋找瑪哪(出16:27),在利非訂再次抱怨沒水喝(出17:3),在各家的帳篷門口哭號說沒有肉魚蔥蒜(民11:4-5),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光吃瑪哪、已經營養不良了(民11:6)。 所謂試探上帝,就是看上帝是否按着人的想法行事。被慣壞了的小孩子想要一件東西,如果父母不給,他就會哭鬧,甚至說:“你不是愛我嗎?如果你愛我,就一定要給我買這個……”,這種態度就是試探父母的愛。小孩子並不懂父母的心,只想滿足自己的欲望,出發點是自己。相反,懂事的孩子不會這樣,他們會提出請求,並不因為父母不滿足自己的請求而懷疑他們的愛。 以色列人在吃與喝的問題上反覆六次試探上帝,說明他們只想讓上帝滿足自己的食慾,這對“民以食為天”的人民來說是特殊的鑑戒。因為,亞當與夏娃就是吃了上帝不讓吃的果子而被逐出伊甸園的,以掃就是因為一頓飯就出賣了自己長子的名分(他原來也是有長子的身份和地位的)。以自己的肚腹為神的人,當然不能得到上帝的喜悅。為了節制欲望,基督徒可以適當地操練禁食,細心體會這真理:人活着,不僅是身體活着,也是靈魂向上帝活着,所以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而是靠上帝口中所出的每一句話(申8:3;太4:4);同時,在感到飢餓時,鄭重地告訴自己的身體:我是主人,我決定什麼時候給你吃、給你吃什麼;你不是主人,不要告訴我什麼時候吃、吃什麼,因為我不欠你的債、不會隨從你的欲望而活(羅8:12)。 其次,是生與死的問題。 以色列人本來是昂然無懼地走出埃及的(出14:8),並在雲柱與火柱的帶領下在紅海邊安營(出14:9)。但他們看到埃及人追趕過來就怕了,甚至說出了“難道在埃及沒有墳地嗎?服事埃及人比死在曠野還好”這樣的話來(出14:11-12)。上帝忍耐了。後來,當以色列人聽到從迦南地回來的探子所傳遞的凶信,再次大發怨言,說什麼“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或是死在這曠野。耶和華為什麼把我們領到那地,使我們倒在刀下呢?我們回埃及豈不是更好嗎?”(民14:2-3)。這次,上帝的怒氣發作了。 這些以色列人做過四百年奴隸,從來沒打過仗,上帝也曾體諒他們,不領他們抄近路通過非利士人的道路,恐怕他們遇見打仗後悔就回埃及(出13:17)。然而,過紅海之後,以色列人看到了上帝的榮耀,也唱過“耶和華是戰士……你的右手摔碎仇敵……迦南所有的居民都融化……你要將你所贖的百姓領進去,栽於你產業的山上”這樣豪情萬丈的讚美詩歌(出15:1-18),應該對上帝的應許、能力和榮耀牢記在心。可惜的是,他們唱歸唱,嗨完之後情緒回落,卻沒長記性,到了迦南地邊上,就把上帝的能力給忘了,甚至埋怨上帝領他們來受死,實在是心裡迷糊、不信上帝的能力,也是藐視上帝! 今天,我們要認真思想這些反面教材,同時反省自己在遇到險境或逼迫時內心的想法、情緒和態度。在聖經中,“不要怕、不要害怕、不要懼怕”的命令出現過100次,還有要“剛強”(34次)、“壯膽”(19次)、“勇敢”(10次)、和“堅強”(10次)等命令;同時,那膽怯的、不信的人,將來的份就是第二次的死(啟21:8)。思想主耶穌的教導和榜樣,我們就能明白:基督徒是被上帝分別出來歸祂自己的,本來就是被世界所恨的(約15:18-23),但不必害怕“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太10:28),因為耶穌不僅復活了,還應許說:“得勝的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啟2:11)。如果將這些教導、榜樣和應許放在心上,並據此求告上帝、懇求聖靈加力量和勇氣,就能通過生與死的考驗,成為至死忠心、配得生命冠冕的人(啟2:10)。 第三,是前途的問題。 摩西在西乃山上呆了四十晝夜(出24:18),領受上帝的指示,百姓們卻不知道摩西在幹什麼、發生了什麼事,他們對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於是要求亞倫為他們“造神明”(出32:1),好在他們前面引路。 四十晝夜,也就是一個多月,這時間不算短。想像一下:如果我們自己在一個前不着村、後不着店的山腳下呆上二十天,心裡會不會發怵?何況是一群剛剛脫離奴隸身份的人,不僅對前途沒有把握,而且群龍無首,怎能不憂心忡忡、滿心焦慮呢?然而,他們卻忘記了,他們之所以能從埃及走到西乃山,是耶和華一直走在他們前面領路(出13:21-22),而且他們也聽到上帝在西乃山降臨時的雷聲和角聲、看到了閃電和煙霧(出19:16; 20:18),就應當相信:這位大有能力的上帝不會忘記自己的百姓,一定會繼續帶領他們前面的路。 我們作為上帝的子民,無論在生活中遭遇到任何困難,都應該相信:天父既然數算過我的頭髮(太10:30),必然會知道我的處境;天父既然看顧麻雀,也必然會看顧我(太10:31)。掃羅王就是因為等不及撒母耳的到來,看到自己率領的百姓離開他而散去,心中憂慮、害怕沒人跟他一起作戰而擅自獻祭、做了糊塗事,王位無法長久(撒上13:11-14);而主耶穌卻常常等候天父的指示,知道“我的時候”(太26:18; 約2:4, 7:6-8, 12:23, 13:1)。所以,我們可以在任何環境中有忍耐和平安,因為有賜忍耐(羅15:5)也賜平安(羅15:33)的上帝的同在。當然,也要小心避免另一個錯誤,就是明明知道上帝的旨意卻不照着去行,反而給自己找藉口說:“我在等候聖靈的感動、上帝的時間。” 第四,是發怨言的問題。 以色列人惡毒的言語傳到上帝耳中,使得上帝怒氣發作(民11:1-3)。以色列人在這個地點發怨言的原因不明,但他們發怨言是習慣性的:他們抱怨沒有水喝,抱怨沒有食物,抱怨食物沒有味道,抱怨沒有肉吃,抱怨等候的時間太長,抱怨上帝領他們送死等。總之,發怨言是他們的常態。 其實,上帝的子民發怨言,背後的想法就是:上帝為什麼不按我的想法給我吃、給我喝?為什麼讓法老後悔放走我們?為什麼不早一點讓摩西下山?為什麼不讓迦南地的居民都長得很瘦弱矮小、不堪一擊?他們的思維方式是:上帝既然是萬能的,那就應該遵照我的想法去安排一切。 發怨言,表面上看起來不算什麼大事,但下面所隱藏的思想卻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滿意上帝的安排。保羅告誡教會:“不要發怨言”(林前10:10;腓2:14)。其實,困境正是上帝用來磨練並考驗祂子民的工具,要看他們心裡是怎樣的(申8:2)。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理解使徒們被打了一頓還歡喜(徒5:40-41),就能操練“常常喜樂……凡事謝恩”(帖前5:16, 18),並經歷到萬事互相效力的益處了(羅8:28)。 回頭再仔細想,上帝對那一代以色列人的期待是很高的:祂期待那些世代為奴、識字不多、沒打過仗的普通百姓,因為見過祂的榮耀和祂在埃及與曠野所行的神跡(民14:22),就能明白祂的道路(詩95:10),因為唱過讚美耶和華的詩歌(出15:1-18),就能在生死關頭也完全信靠祂。這對於我們這些從小就死記硬背、沒學會如何進行邏輯性和批判性思考的人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然而,我們要感謝上帝這樣的期待,因為祂沒有看低我們,而是呼召我們將心意更新,而有基督的心意(林前2:16),並且變得像祂。 面對這樣的呼召,我們就不應僅僅滿足於已有的上帝子民的身份,而是在聖靈的引領下明白上帝對其子民的要求和期待,用心體會祂的心意,並願意遵從主耶穌基督一切的命令,將心志完全更新。 余鈞 來自中國大陸,牧師,現在北美牧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