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0.05.30
劉傳章
上個世紀70年代初,我剛來美國,就聽到一位華人資深牧者說,再過20年北美的華人教會就不復存在了。50年後,說這句話的牧者早已回天家,北美華人教會的數目卻比那時增加了10倍以上。上帝的教會(不是指教堂)不會消失,會存在到基督再來,教會將要被提。
一、憶昔
第一波
福音在北美(本文單指美國) 華人當中開始展開,是在上個世紀60年代,隨着大批的華人留學生來美深造,有許多學生(尤其是從台灣與香港來的)在他們的僑居或居住地時,就已經信主,所以來到美國後,他們想要有聚會的地方。礙於語言和文化的適應問題,信主的留學生沒有去美國教會,他們開始了中文查經班。
這樣,在各大學幾乎都有查經班的成立。這些查經班,在70年代初到80年代,對當時的留學生來說,不啻就是他們屬靈的家。那時他們大多數都是靠獎學金過生活,對學業的研究非常認真,因為成績不好就不能繼續拿到獎學金。他們一方面要用功讀書,一方面因離鄉背井,孤單思鄉之情在所難免,所以禮拜五的查經班聚會對他們來說,是相聚的好時光,是一舉數得的好去處。
從福音的角度來說,70年代的查經班,確實帶領了不少學生信耶穌。當時初來留學的,個個都是精英,聰明、有思維、能言善道、所以查經班很多時候就成了辯論大會,許多不信的學生來聚會,是因為更願意爭辯所聽到的基督真道。這些爭辯沒有白費,不少學生從懷疑到信仰,經過思考、研究、辯論,最後都折服在福音的大能下,歸信了耶穌基督。數十年後,仍然看到他們在教會中熱心服事。
這個時期的福音工作相對來說,是收穫最大的一段時間。其中有幾個原因。第一是單純的環境。學生除了做研究還是做研究,他們的時間全用在實驗室。記得我早期在一間教會牧會,附近有三所大學。我時常安排一些家訪的事工,希望能借着家訪認識教會的成員。有一次要去看望一個同學,他說要我8點鐘去。我們8點鐘到了他家門口,他也剛好回來。原來為了我們的家訪,他從實驗室趕回來,等我們走了以後,他還要回去做實驗。
當時我們不了解他們的生活、工作狀況,會以自己的方法來作工。那次以後,我們不再按原有方式探訪學生,而是在每禮拜五查經班之前,做飯給來查經班的學生吃。這樣做的結果,學生願意來,福音容易傳,信主的人就多了。他們生活在一個單純的環境裡,禮拜五去到一個像家(也真是家)的地方,有飯吃也有福音聽,福音的大能就這樣漸漸進入人的心中。
所以,上個世紀70年代初開始,是福音在北美華人當中碩果纍纍的時期。當時華人的教會數目有限,除了在像紐約、舊金山、洛杉磯等大城有數間華人教會之外,其他中、小城市及大學城都沒有教會。到了80年代初,這些在作研究生時信了主的人,拿到了學位,許多人學有所成,業有所就,娶妻生子(女),信仰的傳承也有了必要。所以,在這個時期,許多查經班就轉型成立了教會,這是華人信徒的一大祝福。
一開始,教會的成立也面對着所謂的“創業維艱、守成不易”,教會總歸與查經班不一樣。要促成教會的成長、羊群的牧養、事工的推展,也就不再是一些熱心服事的信徒領導,以業餘的時間所能應付的差事了。因此,大批的牧者就從台灣、香港及東南亞各處被請來牧會。北美華人教會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
第二波
如果說港、台、東南亞的留學生在美國歸主是第一波,那麼我們就不能不提留學生歸主的第二波。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之後,陸續有留學生、交換學者,來美深造。深感人地生疏、語言不通、文化差異很大的華人留學生,就被邀請到教會來。起初,他們只想來看看,只是看看而已,因為他們還要回國。所以,信主的人幾乎沒有。
但是,上帝的作為奇妙,從50年代到80年代,海外基督徒為中國的福音之門開啟,禱告了足足30年,沒想到,上帝不是向里開的門,而是向外開。80年代最後一年發生在北京的歷史事件,震驚了世界,也使許多留學生可以留在美國,成為真正的“留美學生”。因着信仰的幻滅,許多人尋求真理而湧入教會。北美華人基督徒向大陸同胞傳福音的夢想實現了。因此,上個世紀的最後10年,成為福音收成的大好時機,千萬的留學生歸向基督。
大陸留學生歸主,與港台留學生信主有所不同,但都看到神作為的奇妙。六、七十年代的港台留學生,家境都比較艱難,沒有富二代。正所謂“窮則呼天”,除了讀書,沒有其他的物慾霸占他們的心靈,所以是福音好土,上帝的道撒出去,立即開花結果。他們學成後,當教會成立時,就成了教會的中堅分子。所以到90年代,中國留學生、學者進入教會時,有兩點感到很希奇,第一是教會裡的人與他們以前所遇見的人不一樣,第二是為什麼這些高學歷的人也信耶穌?針對這一方面的好奇,許多教會舉辦“科學證道”特會,由那些信主的科學博士來作講員,打開了向無神論者傳福音的大門,信而歸主的人就多了。
二、睹今
北美華人教會一路走來,經歷了不同的轉變:由70、80年代查經班轉變成教會,到90年代以後,由以港、台信徒為主的教會,轉變到今天大多數以大陸信徒為主的教會,上帝的手一直在引領。
這些轉變都不無難處或挑戰。80年代教會的成立,多數由有才幹的學人信徒起家,請來的牧者,才能或許不如信徒領袖,加上觀點與作事方法不同,因此,造成許多矛盾和分裂,許多教會都走過艱辛的路。進入90年代,因為大陸來的信主人數劇增,當時的教會對這些新的信徒,不知如何應對而產生適應的問題,就有人提倡“建立有大陸特色的中國教會”。但經過教會中一些兩岸三地的同工一起開會商討,根據聖經確定,教會不屬於國家、種族、地域,而屬於上帝。華人教會乃是因語言文化共通,從而最有效傳揚福音而立。這一概念的確立,使新信主的弟兄姊妹,進入已存在的教會,雙方雖要經過適應,但假以時日,也能高度地和平相處,共建神國。
另一面對的挑戰就是傳道人的傳承。如前所說,80年代的教會牧者多數是來自港、台、東南亞,他們對華人教會的貢獻,功不可沒。這些早期的傳道人,都是抱着“開荒、火熱、吃苦”的心志,為主擺上,他們確實也吃了不少的苦——心靈的和經濟的。但他們現在都老了,要隱退了,有的已經退了。
歷史的借鏡就是要預備接班人。上帝在90年代大陸留學生的歸主浪潮中,揀選了不少有才華的精英,呼召他們走上全職事奉的路。有不少人已被上帝大大使用。但這樣的人為數還是甚少,供不應求。北美華人教會在90年代開始轉型,比如我去服事的教會,幾乎都是以大陸信徒為主,極少例外。聖經說,“大衛按上帝的旨意,服事了他那一世的人,就睡了。”(《徒》13:36小字) 這裡的意思是我們只能服事我們自己這一代的人。進一步引申,以大陸信徒為主的教會,需要有大陸背景的人來牧養,當然這不是絕對,而是相對的說法。
這一代的傳道人在哪裡?撒母耳不是不想培植下一代,可他的兒子們不爭氣。祭司是祖傳,傳道不是祖傳。摩西有約書亞,以利亞有以利沙,保羅有提摩太。他們並不是刻意地儲備接班人,但無論如何,福音要傳下去,上帝要興起祂合用的工人,來收割祂的莊稼。
三、有無將來?
用“有無將來”來談將來,是根據本文開始所引資深牧者的“預言”–“再過20年北美的華人教會就不復存在了”。那麼,北美華人教會有沒有前途?
五百年前宗教改革大復興的歐洲,已成了福音的荒土。美國教會的信徒人數已從2009年的77%,減少到2019年的65%,10年來信徒人數減少了12%,這個比例還一直在下降。再看美國如今力主多元,反基督教的情緒激昂,基督徒在不信的群體中大受攻擊,我們不禁要問,美國會變成像歐洲一樣的後基督教或無基督教的國家嗎?
從這一個角度來看,北美華人教會進入21世紀,教會成長的景色也大為改觀了。第一波建立了教會,第二波持續了教會的成長。今天教會所面對的是中國的官二代、富二代、獨生子女時代成長的小皇帝、小公主。他們什麼都擁有,就是無心為主,似乎是福音硬土。如何得到這一代是教會的策略關鍵所在。
早在90年代,已有人提出,華人教會若不向美生華人(ABC,American Born Chinese)傳福音,若不向大陸新移民、留學生傳福音,華人教會就沒有前途。因為這兩個族群的人口一直在增加。有人,才有傳福音的對象。教會有無將來,就要看教會有無掌握時機,向湧來的人潮傳福音。看美國的政治趨勢,應不會限制或停止移民,因此,中國人一直會來,教會要準備好迎接他們,才會有前途,才會有將來。
本文作者為長輩牧者,忠心牧養教會數十年,也是北美華人教會變遷與傳承的見證人。現雖已退休,仍在各處繼續服事主。
註:本文是以美國為重點,未涉及加拿大。加拿大的華人教會起初多是以說粵語為主。97以後,因為香港的移民潮,教會人口大增。另一現象是90年代開始,幾乎每間粵語教會都有國語部,因為有許多大陸人信主。現今加拿大的華人教會,說粵語的人數在減少,因為沒有香港的移民,再加上已有的人老化。而來自大陸的移民潮雖有減緩,仍在持續。說普通話的教會和牧者人數愈來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