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見山地說,我是一名佛教徒。作為佛教徒,我想談談自己對基督教的看法。看法是從一次對話引發的,對話的主題是平安,以下是對話的內容:
基督徒:你知道平安的定義嗎?
我:平安是內心的感受。把心裡的貪婪和嗔恨去掉,你就得平安。
基督徒:這是異教的定義。平安是神的忿怒在人身上止息。
我(詫異):什麼是神的忿怒?你見過神的忿怒嗎?
基督徒:見過。耶穌上十字架的樣子。
我:可你也沒見過耶穌上十字架啊?
基督徒:你見過你媽生你嗎?
對話嘎然而止。就着這段話,談談自己對基督教的看法,以及兩教的區別。
先說佛教。佛教是佛陀教育的簡稱。它的核心是圍繞現實世界的。象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些名詞術語聽起來複雜,但中心思想簡明扼要。以平安為例,熄滅貪嗔痴,你就得平安。什麼是貪嗔痴呢?貪是貪婪;嗔是嗔恨;痴是貪婪與嗔恨的根源,簡單說,就是俗人對財色名利的種種看不開放不下。詩云: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因有功名之痴,故有財色之貪。把財色功名放下,就是半個神仙了。這個道理,簡單易明。就跟自由落體定律一樣,不但對佛教徒,對基督教徒、乃至無神論者,一律統統管用。這就是佛法的現實主義。因為它最終落實在我們生活的現實,解決的是俗人世界的現實問題。以民國太虛大師四句偈子為證:
仰止唯佛陀
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
是名真現實
再來看基督教。恕我直言啊,我是真的不明白,把平安定義成:神的忿怒在人身上止息,這跟我們平常說的平安,是不是意思差了十萬八千里?哪位見過神的忿怒?如果神的忿怒是指那些天災人禍,信神能讓天災人禍止息嗎?我認識一個基督徒家庭,夫妻兩個都很虔誠,丈夫是被工廠的機器碾死的,何其慘烈?我不忍心展示別人的傷口,然而,神的忿怒在人的身上何曾止息過呢?命運之神,從來都是想碾誰就碾誰,它管你是基督徒還是佛教徒呢?
基督教有大大小小的派別,對聖經的解釋琳琅滿目,對詞彙的解釋實在是峰迴路轉,別有洞天。有些詞被他們占為己有,十分嚴謹的賦予其風馬牛不相及的涵義。上面的平安,是個例子。我再舉兩個例子:
一、永生的定義,難道不應該是永遠活着嗎?不。基督教的解釋:永生就是與神和好。請問神在哪?和好又具體指什麼?跟一個看不見的神,和看不見的好,讓人感覺是跟自己的影子談戀愛,與空氣信誓旦旦,何其痴也。
二、愛的定義,別笑,愛的定義是神。因為神就是愛。那麼,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不是應該說成對子女的神?愛吃豆腐,等於神吃豆腐?這麼好一個字,基督徒毫不客氣的把它占為己有。然而在生活中,也不見得信神的基督徒,比不信的外邦人更有愛心。
關於愛,我想多說幾句,這個詞本身就是含糊不清的。愛神,愛自己的老婆,愛打麻將。三種愛,屬性不同,彼此衝突。如果我愛打麻將,我對老婆的愛就會大打折扣。神就是愛?你是打算把這三種彼此衝突的愛一網打盡嗎?而且聖經上說:神愛世人。神是能愛,世人是所愛,愛是神與世人的關係。佛法最講究因明邏輯,能愛、所愛、愛的本體,三者分的清清楚楚。神就是愛,神愛世人=神神世人?主謂混淆,何其亂也。
曾讀到一篇基督徒視角的文章,批評佛教脫離現實。兩教相比,誰更天馬行空?當然,佛法也有極樂世界、六道輪迴這些超越認知範圍的教義,但它的核心思想,緊密圍繞凡人煩事。這些年,我專心攻讀楞嚴,《楞嚴經》通篇的中心,都是圍繞我們能夠體驗能夠感知的現實世界。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處處界界談的都是眼見耳聞。就算談論第一義,也是曲徑通幽,從我們能看到的現象,慢慢帶入那看不到的本體。其旨高焉,其義切焉。
跟佛法第一義相對的,是聖經的第一因。關於《聖經》,我承認其中有不少精妙的人生格言,耶穌的人格也有很多值得稱道的地方。然而,我們試着翻看《聖經》第一章第一節,第一句是這麼寫的:起初,神創造天地。我們都見過天地,但是,誰見過起初?誰見過神?又有誰見過創造?類似的話,在原始先民的創世傳說里到處都是。幾句傳言真那麼可靠嗎?憑着這麼一句無憑無據的宣稱,我們就該頂禮膜拜俯首帖耳?當然,你有你選擇相信的自由,我也有選擇不信的自由。相信它未必是美德,不相信也絕非罪惡。
以上是我,作為佛教徒,對基督教的一些觀察。其中對基督徒多有不敬,請諒。謝謝讀者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