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是神所默示的 |
送交者: 米加勒 2007年01月31日06:05:33 於 [彩虹之約] 發送悄悄話 |
世上還有什麼事你能信靠? “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提後3:15-16) 上帝已經在他的聖言中,將有關救恩必需的知識交付與人。人應當接受聖經為具有權威而毫無錯誤之上帝旨意的啟示。它是品格的標準,真道的啟示者和經驗的試金石。 “人當以訓誨和法度為標準,"際此教義與理論繁雜而互相矛盾的時代,上帝的律法乃是一個無誤的標準;一切的見解、教義和理論,都當憑此檢定。先知說:"他們所說的若不與此相符,必不得見晨光。”(賽8:20) 聖經是能夠明白的嗎? 但是聖經真的是我能很好地明白的嗎?是不是只有通過神學院的教育才能理解聖經呢?究竟怎樣留意和解說聖經的預言呢?啟示錄卻是封閉的嗎?聖經也是相互矛盾的嗎? 聖經既是從上帝而來的啟示,就一定是前後一貫的。再者,聖經既是為教訓人而賜的,就一定是人所能明白的。聖經的教訓對於那些重要的問題並不是蒙昧不明或互相矛盾的;而且是一般人所可以明白的。 現今在基督教界所見到的含糊而離奇的聖經解說,和許多相互衝突宗教理論,都是出於我們大仇敵的作為。他盡力要混亂人的思想,使人不能辨識真理。近代基督教各公會中所存在着的彼此不和,分門別戶的情形,大半是由於曲解聖經所致。 問題出在哪裡呢? 有很多的牧師是這樣傳講的,他只讀某一節聖經,然後接下來都是屬於自己的內容。大家知道像這樣傳講的很多都不是上帝的話語,只是自己的話;這樣不是傳揚上帝,而是傳揚自己。因此信徒們沒有聽到真正的上帝的真道,他們不能成長;有些信徒雖然來到教會很多年,但是他們還是不明白上帝的真理。 很多教會的指導者們對聖經不是很了解,雖然他們聖經讀得很多,但是聖經裡面重要的部分他們還不了解。我們研究聖經首先一定要看聖經的全部,然後再詳細分解各卷,最後是一句一句地念。如果不知道聖經從頭到尾整個的脈絡,那麼我們讀得再多也不知道它講的要點是什麼,總是模糊不清。如果缺乏站在最高點俯視全部的視野,那麼就會像盲人摸象一樣。許多信徒沒有把聖經所有的這些內容都串在一起來理解,因為他們不知道聖經的基礎是什麼,上帝到底要說什麼樣的事情。 為什麼這本聖經概論正是你所需要的? 本講道集把聖經裡面非常重要的東西挑出來概要地講,盡力想在大家心裡畫一幅聖經地圖,使大家能從非常高的角度一眼就看到聖經的全部。看聖經首先應該從非常高的角度看到整個聖經,理解整個聖經的大綱,就像在高空俯視一個城市一樣,然後進到裡面,再看城市裡的街道胡同,這樣你研究的東西才會合乎邏輯,才能全部吻合上。所以,先要讓大家從很遠的角度來看聖經的概貌。 啟示錄是聖經所有書卷的總結,也可以說,啟示錄這一卷書包含了全部新舊約聖經。如果不能從高遠的角度來看聖經,不了解整個聖經脈絡,就不能完全理解啟示錄的內容。 創世記--但以理書--啟示錄 在創世記的前三章有所有聖經論題的起頭。從第四章該隱和亞伯的故事開始,展開了全部聖經的內容,並應驗着創世記前三章的話語。所有的聖所主題都紮根在創世記前三章,然後,該隱和亞伯所代表的兩條道路從這裡開始延伸,貫穿整個聖經。最後,到了啟示錄,所有的問題都有了最後的結論。 “耶和華上帝對蛇說:你既作了這事,就必受咒詛,……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創3:14-15)這是上帝在人類墮落之後對撒但所下的判決,而也是一個預言。這預言包括所有的世代,直到世界的末了,並且所預表的大爭戰也包括世上所有的人類。第一次向人類所發救贖的宣告,乃是在伊甸園內對撒但的判詞中顯露出來的。 “龍向婦人發怒,去與她其餘的兒女爭戰,這兒女就是那守上帝誡命,為耶穌作見證的。”(啟12:17)女人的後裔、上帝的余民,這是啟示錄的聚焦點。在全部聖經中,一脈相承的女人的後裔們,乃是貫穿始終的一條金鍊。 舊約聖經的預言書是但以理書,新約聖經的預言書是啟示錄。上帝為什麼給這兩卷預言書呢?為了讓他的子民們看清某些東西,讓我們看清兩方面的事情:一個是女人的後裔;另一個是蛇的後裔。聖經的預言是讓人們看清女人的後裔與蛇的後裔之間的爭鬥。有很多時候我們分不清到底誰是真正上帝的子民而誰不是,也分不清到底哪個是真正上帝的教會而哪個不是。為了使後世的人們能夠看清哪個真、哪個假,為了使上帝的百姓不受迷惑,上帝給了我們這兩卷預言書,是上帝愛的預言。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6: | 如果伊甸園裡沒有智慧樹 | |
2006: | 如果伊甸園裡沒有智慧樹(分辨善惡的樹) | |
2005: | 有關如何遵行神的旨意,改革宗的看法如 | |
2005: | 給大家,也特別給一基督徒姐妹和lookup | |
2003: | 眼睛的開啟(慕安得烈) | |
2003: | ZT遠志明:從流亡到故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