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奇異恩典
萬維讀者網 > 彩虹之約 > 帖子
1。人沒有上帝是可悲的 (每周一書)
送交者: 范學德 2003年01月30日07:45:22 於 [彩虹之約] 發送悄悄話


歷代基督教名著讀叢

人沒有上帝是可悲的
─讀帕斯卡爾《思想錄》筆記

范學德

  "人沒有上帝是可悲的"【注一】。這句話令人深思。它出自十七世紀的大科學家、大思想家帕斯卡爾的筆下,且是在他的代表作《思想錄》之中,而該書又被法國大文豪伏爾泰稱為"法國第一部散文杰作"。而且此話非閒來之筆,它乃是該書第二編的堂堂標題,這就不能不令人在深思之餘想一想:這帕斯卡爾怎麼了,竟口出此狂話,抑或真言?

  帕氏的看法在許多現代人看來是早已經過時了,他們不僅不覺得不信上帝有什麼可悲的,反倒覺得信上帝的人實在可悲,名之為迷信、心靈空虛或者缺少精神支柱。心靈的這種狀態,就不是可悲一語所能道盡的了。

  人是可悲的,天下人皆如此,不足為悲,最可悲的是人認識不到自己的可悲,反而以為這是自己的偉大、高明。讀《思想錄》,能助人從精神的噩夢中醒來。

1、"幾何學精神"與"敏感性精神"的區別

  帕氏當然相信,人是有上帝的,沒有上帝,人一天也活不下去。他說人沒有上帝,是說那人明明有上帝離不開上帝卻不承認上帝之有,不相信上帝之在。之所以如此,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的精神走入了歧途,他們混淆了"幾何學精神"與"敏感性精神"的區別。帕氏在《思想錄》一開篇中,就提出了"幾何學精神"與"敏感性精神"【注二】這兩個概念,並將二者嚴格加以區別:"幾何學精神"是指以幾何學代表的邏輯推論方式,與之相對的"敏感性精神",則是指心靈的直覺或敏感,或者曰"直覺的精神"。前者適用於科學特別是數學,而後者屬於信仰,宗教信仰。李道生在《世界神哲學家思想》一書認為,帕斯卡爾在學術上的最大貢獻就是他把邏輯區別為兩種:理性的邏輯與心靈的邏輯【注三】。

  依帕氏所言,敏感性精神的原則"幾乎是看不見的,我們毋寧是感到它們的而不是看到它們的;那些自己不曾親身感到過它們的人,別人要想使它們感到,那就難之又難了",因為這類事物的對象,"必須有一種極其細緻而又十分明晰的感覺才能感受它們,並且根據這種感受做出正確公允的判斷來"。這種直覺的基本特徵就是:"在一瞥之下看出整個的事物來而不靠推理過程,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這樣的"【注四】。

  中國學人在與基督徒探索基督教信仰時,經常發問,你說有上帝,你證明給我看看。而其所謂的證明,就是依靠科學實驗的方法,邏輯推理的方法。對這樣的問題,基督徒只能如實地承認:我證明不了,如果我能證明上帝的存在,那麼,你就不必信上帝了,信我就好了。我之所以回答不了證明上帝存在這個問題,是因為問題提錯了。上帝不是人的邏輯推理的對象,也不是在顯微鏡、望遠鏡下能觀察到的。人們可以證明2+2=4,但永遠也證明不了幾加幾等於上帝;他們在顯微鏡下能看到發了霉的菌毛,但永遠也看不到毒害自己心靈的那些黴菌的模樣。

  由此想到,人們常常混淆科學與宗教的界限,以為事事物物只有通過科學的檢驗,才是可信的,真實的。孰不知這是兩個領域的問題,不能彼此取代。"情人眼裡出西施","西施"者,美人也,可在情人眼中,即便是"東施",也與"西施"相差無幾。而美人的眉毛幾寸長是美,彎到什麼角度為漂亮,這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依照帕斯卡爾所謂的心靈邏輯,在認識上帝的過程中,邏輯推理是沒有用處的。人需要的是一種"極其細緻又十分明晰的感覺",它在一瞬間中突然感悟到了"整個的事物",於是,心靈恍然大悟,茅塞頓開,於是,他就說我信了。

  此種"敏感性精神",帕氏又稱為"人心","內心","感受到上帝的乃是人心,而非理智。而這就是信仰:上帝是人心可感受的,而非理智可感受的"【注五】。

  "人心有其理智(道理或者理性),那是理智所根本不認識的"【注六】。

  "我們認識真理,不僅僅是出於理智而且由於內心;而正是這後一種方式我們才認識到最初原理,而在其中根本就沒有地位的推理雖然也在努力奮鬥,但仍是枉然。懷疑主義者卻正是把這一點當作目標的,所以它們就徒勞無功了。我們知道我們絕不是在做夢:無論我們要以理智來證明這一點是多麼地無能為力,但這種無能為力所得的結論只不過是我們理智的脆弱性"【注七】。

2、"理智的脆弱性"

  作為一個科學家,特別是大數學家,帕斯卡爾並不反對科學和理性,但他反對科學萬能,理性萬能。主張科學萬能,理性萬能,這並非是科學,而是一種哲學、主義,且是一種反科學、反理性的哲學和主義,因為此種"萬能"從來就沒有通過科學的檢驗,並且也是科學無法檢驗的。帕氏要堅決維護人的權利─信仰,而這權利是植根於人的心靈。在唯科學主義,唯理性主義剛剛興起的年代,帕氏就有這樣的見識,不能不說是遠見卓識。這四、五百年來,唯科學主義和唯理性主義不知奪去了多少人生命中最高貴的東西─心靈的追求,就是帕氏的遠見卓識的確證。

  唯理性主義的基本標誌是:理性(理智、科學)是判斷一切的標準,是判斷一切存在之所以存在的標準,也是判斷一切非存在之所以不存在的標準。

  反擊理性主義,帕斯卡爾只輕輕撥了一槍,那就是簡單地承認了一件事:理智(理性)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對於超出理性範圍的事情,它既不能說是,也不能說否。他提出了四組二律背反挑戰理性主義:"上帝存在是不可思議的,上帝不存在也是不可思議的;靈魂和肉體同在,以及我們沒有靈魂;世界是被創造的,以及它不是被創造的,等等;有原罪,以及沒有原罪。"【注八】這四組命題的正題,在邏輯上不可思議,因而無可證明;而反題則在事實上不可思議,也無從證明。

  對於理智(理性、科學)無力回答的問題,人要求理智來回答,那是強理智之所難;而人若要依靠理智(理性、科學)回答理智無力回答的問題,那就是回答的人不自量力或者不明事理了。

  理智有其極限:"理智的最後一步,就是要承認有無限的事物是超乎理智之外的;假如它沒有能達到認識這一點,那它就只能是脆弱的"【注九】。當人們拒絕承認理智的脆弱性,要求理智回答一切問題時,這不是高揚理性,而是使它當眾出醜。

  "最合乎理智的,莫過於這種對理智的否認"【注十】。這不是否認理智的存在,也不是否定理智的正當功用,而是否認人要用理智來判斷一切、衡量一切的狂妄和無知。把理智奉為人的心靈王國的國王,這並非理智之過,乃是人之罪。

  心靈對理智的霸權的否定是成全了理智,換言之,信仰成全了理智。

  "信仰確乎說出了感官所沒有說出的東西,但絕不是和它們所見到的相反,它是超乎其上,而不是與之相反"【注十一】。同理可以說,信仰是感悟到了理智無法領悟的東西,它超越了理智,而不是與之相反。

  理智與信仰:合則兩利,離則俱傷。

  當理智停止掙扎時,人才能跨入信仰的領域。信仰,一方面,它是人"敏感性精神"活動的結果,阿貓阿狗不會有信仰,儘管狗被人養長了,對人也能顯示出忠誠,但它們不會為了忠誠而忠誠,不會為了道義而道義。追求忠誠與道義,視善與愛為理想,這都是唯有人才有的"敏感性精神"的活動。

  古今中外,有許多普通的男女,他們文化程度不高卻虔誠地相信耶穌,這原因何在?將近五百年前,帕氏就指出:"看到普通人不加推理便能信仰,你無須驚訝。上帝給了他們以對上帝的愛和對他們自己的恨。上帝引他們傾心信仰。假如上帝不引人傾心,人們就永遠也不會以有益的信念和信心來信仰的,而只要上帝一引人傾心,人們就會信仰"【注十二】。這樣的人,他又稱為"他們具有一種完全神聖的內在的心性","是以內心來判斷的",並且,他們的信服是十分有效的【注十三】。

  但另一方面,並且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帕氏強調:"信仰乃是上帝的一種恩賜;千萬不要相信我們所說的:它是推理的一種恩賜"【注十四】。

  "既然所有的人都已經腐化而無力接近上帝,於是上帝就使自己成為人,好讓他自己與我們結合。內心具有這種心性的人,對自己的義務與自己的無能具有這種認識的人,就不再需要什麼別的來說服自己了"【注十五】。

  綜合這兩個方面,帕斯卡爾作出結論:

  凡愛上帝的人,"上帝都引他們傾心" 【注十六】。

  他呼求:"上帝啊,求你使我傾心"【注十七】。    

3、信仰的冒險

  理智證明包含着確定性,只要人嚴格遵循一定的邏輯規則或實驗步驟,就可以得到確定的相同結果,人皆如此。但信仰不具有這樣的確定性,它是上帝親手置於人心之中的,它不是使人說"我知道",而是說"我信"【注十八】。

  雖然帕氏也驚嘆:"這些無限空間的永恆沉默使我恐懼"【注十九】。但這驚嘆可能把人引向認識上帝,也可能使他陷入孤獨和絕望的深淵,因為無論他怎麼驚嘆,他還是嘆不出一個上帝來。對於不信上帝的人,有神論者是無法用大自然來向他們證明上帝的存在的,因為他們在大自然中所找到的一切知識都是幽晦和黑暗。帕氏如此描繪:

  "我瞻望四方,我到處都只看到幽晦不明。大自然提供給我的,無往而不是懷疑與不安的題材。如果我看不到有任何東西可以標誌一位神明,我就會做出反面的結論;如果我到處都看到一位創造主的標誌,我就會在信仰的懷抱里心安理得。然而我看到的卻是可否定的太多而可肯定的又太少,於是我就陷入一種可悲泣的狀態"【注二十】。

  如果上帝的標誌可以為每一個人都看到,並且,他們看到了之後都自然而然地承認那的確是上帝的標誌,那麼,就不會有無神論者了。問題是大自然本身並沒有提供這種確定性,因此,當人看到同一個大自然時,有人讚美上帝你真偉大,有人說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更多的人連茫然都沒有,他們關在樓房中、汽車中,定睛在電視前、電腦前,與大地隔絕已經很久了,且不說聞聞泥土的芳香,就連浩瀚的星空也被他家中強烈的燈光淡化了、虛幻化了。他沒有對永恆的恐懼,只有對日常生活的操心。

  帕氏坦誠地承認,他沒有力量在自然界中找到確切的知識,"可以說服最頑固的無神論者,"就算是找到了,如果沒有耶穌基督,這種知識也只能是"無用而又空洞的。""凡是到耶穌基督之外去尋找上帝並且停留在自然界之中的人,要麼便不能發現任何可以使他們滿意的光明,要麼便走向為自己形成一套不要媒介者就能認識上帝並侍奉上帝的辦法;並且他們由此不是陷入無神論便是陷入自然神論"【注二十一】。

  帕氏由此發現了聖經作者的聰明,他說,"經書的作者從不引用大自然來證明上帝,這真是一樁可讚嘆的事,他們全都力圖使人信仰上帝"【注二十二】。

  如果在自然界中找不到上帝,那麼,人能不能在自身中找到他呢?或者,能不能在在自身中找到救贖者呢?不能。帕氏疾呼:"人們啊,你們在你們的自身之中尋找對你們的那種可悲的補救之道,那是枉然的。你們全部的光明所能達到的只不過是認識到,你們絕不會在你們自身之中找到真理或者美好"【注二十三】。  

  既然在大自然和人自身都找不到使自己足以相信上帝的確定性,那麼,信仰上帝豈不是一場冒險、一場賭博?在帕斯卡爾看來,正是如此。他提出了一個"機遇規則",力圖說明這雖然是冒險,但卻非常必要也很值得:

  信仰好比是一場賭博,"你有兩樣東西可輸:即真與善;有兩樣東西可賭:即你的理智和你的意志,你的知識和你的福祉;而你的天性又有兩樣東西要躲藏:即錯誤與悲慘",既然你非選擇不可,而得與失的機遇相同,那麼,你必須把賭注下在上帝存在這一點上,因為"假如你贏了,你就贏得了一切;假如你輸了,你卻一無所失。因此,你就不必遲疑去賭上帝存在吧"【注二十四】。

  這裡所謂的冒險,也可以說是不再信任自己是生命的主人,不僅僅聽從自己的理智的引導或者良心的呼聲,而是直接去聆聽上帝之言,因為只有"上帝才能很好地談論上帝"【注二十五】。

  "基督徒的上帝並不單純是個創造幾何學真理與元素秩序的上帝;那是異教徒與伊璧鳩魯派的立場。他並不僅只是個對人類的生命與幸福行使其天命的上帝,為的是好賜給崇拜他的人們以一連串的幸福歲月;那是猶太人的東西。但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基督徒的上帝,乃是一個仁愛與慰藉的上帝;那是一個充滿了為他所領有的人們的靈魂與內心的上帝,那是一個使他們衷心感到自己的可悲以及他的無限仁慈的上帝;他把自己和他們靈魂的深處結合在一起;他以謙卑,以愉悅,以信心,以仁愛充滿了他們的靈魂;他使他們除了他自身而外就不可能再有別的歸宿"【注二十六】。

  信仰"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信仰耶穌基督,這就是帕斯卡爾所謂的信仰。走向這個信仰的途中,他疾呼:"無能的理智啊,讓自己謙卑吧;愚蠢的天性啊,讓自己沉默吧;要懂得人是無限地超出自己的,從你的主人那裡去理解你自己所茫然無知的你那真實情況吧。諦聽上帝吧"【注二十七】。

4、汲取相反的真理

  帕斯卡爾坦誠地承認,"信仰包含着許多看來似乎是互相矛盾的真理"【注二十八】,這裡所謂的"似乎",當是從理性的、邏輯的角度看的,或者說,是從理智上邏輯上無法解釋清楚的。但是,人若用心靈來感受,就能體悟到,這些相反的真理恰恰維繫在一種可讚美的秩序之中。

  在基督教的歷史上,出現過許多背離聖經與大公的教會所信仰的真理的異端,帕氏認為,"一切異端的根源都在於排斥了這些真理之中的某一些"【注二十九】,因為他們不能思考相反的真理的關係,當他們相信並堅持一種真理時便拒絕並排斥另一種。

  帕斯卡爾大聲呼籲:"我們要汲取相反的真理"【注三十】!

  揭示兩種相反的真理的關係,是帕斯卡爾思想的重要特點。上帝的自我啟示與自我隱藏,這就是帕氏反覆闡釋的兩種相反的真理。

  他認為,基督教把兩個真理一起教給了人類:"既存在着一個上帝是人類能夠達到的,又存在着一種天性的腐化使他們配不上上帝"【注三十一】。

  《聖經》中的以賽亞書第四十五章說:"救主以色列的上帝啊,你實在是自隱的上帝!"(又譯為,"拯救者以色列的上帝啊,你實在是隱藏自己的上帝。")上帝是隱藏自己的上帝,這個思想,在帕斯卡爾的思想中引起了極其強烈的反應,他對此的概括解釋是:"人是處於黑暗之中並且遠離着上帝,上帝把自己向他們的認識隱蔽了起來"【注三十二】。

  由於上帝的自我隱藏,於是,在天地萬物中就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世上所呈現的事物既不表示完全排斥神明,也不表示神明之昭彰顯着的存在,而是表示有一個隱蔽的上帝存在。萬物都帶有這種特徵"【注三十三】。

  或者說,雖然在聖經中說:"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作為。"但卻是"沒有話語,沒有言詞,人也聽不到他們的聲音"【注三十四】。據此,帕斯卡爾解釋:"萬物都在把人的情況教導給人,然而他卻必須好好地理解;因為既不是真的萬物都顯示出上帝,也不是真的萬物都隱蔽起上帝。而是上帝既向那些試探他的人隱蔽起自己來,又向那些追求他的人顯示出自己來。這兩者同時一起都是真的"【注三十五】。"對那些一心渴望看得見的人,便有足夠多的光明;而對那些懷着相反的心意的人,便有足夠多的幽晦"【注三十六】。

  在這裡,幽晦與光明都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根本就沒有幽晦,人類也就根本不會感到自己的腐化;如果根本就沒有光明,人類也就根本不會期望補救之道。因此上帝既是部分地隱藏起來而又部分地顯現出來"【注三十七】。

  更進一步說,這樣的必要性對於拒絕上帝或者追求上帝的人都是不可缺少的,雖然各自側重的方面不同。上帝"既有足夠的明白確切足以照亮選民,也有足夠的幽晦不明足以屈卑他們。既有足夠的幽晦不明足以蒙蔽被棄絕者,也有足夠的明白確切足以譴責他們並使得他們無可寬恕"【注三十八】。

  帕氏對上帝的自我隱藏的闡釋是反現代的,現代人說既然有許多的宗教,那麼,上帝就在每一個宗教中都顯現出來,並且,每一個宗教所宣示的上帝都是同等真實的。在帕氏看來,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多種彼此對立的宗教的存在,恰恰說明了上帝的自我隱藏,他沒有在一切宗教中都同樣真實地顯示自己。"假如只有一種宗教,上帝就會很好地在其中顯現。假如只有我們的宗教里才有殉道者,情形也是一樣。上帝既是這樣地隱藏起來,所以凡是不說上帝是隱藏起來了的宗教就不是真的;凡是沒有對此講出道理來的宗教,就不是有教益的" 【注三十九】。

  帕氏對基督教"是智慧的而又愚蠢的"的論述,可以視為從一個特殊的角度解釋了上帝的自我隱藏。他說,基督教之所以是"智慧,是因為它是最博學的,並且是最建立在奇蹟、預言等等基礎上的。愚蠢,是因為我們屬於宗教的根本就不是這一切;這一切的確使我們譴責不屬於宗教的人,然而它卻不能使屬於宗教的人信仰,使得他們信仰的乃是十字架"【注四十】。人若看不到十字架上並承認耶穌基督是主,那麼,上帝就要在他面前將自己隱藏起來了。

  耶穌道成肉身與上帝的自己隱藏絕對不可分開,這是帕斯卡爾的結論:"聖書是說上帝是一個隱蔽的上帝,並且自從人性腐化以來,上帝就使人處於盲目之中;除了依靠耶穌基督而外,人就不能脫離盲目;沒有耶穌基督,與上帝的一切聯繫就會中斷"【注四十一】。

5、人們缺少心靈

  "人們缺少心靈;他們不肯和心靈交朋友"【注四十二】。這是帕斯卡爾觀察人時所發出的深深嘆息。

  人們缺少心靈的標誌是什麼?在帕斯卡爾看來,這就是人一不能認識上帝,二不能認識自己。人若不接受耶穌為主,那麼,他就不可能認識上帝;而人若不認識自己的罪,那麼,他也絕對不可能認識他自己。人拒絕認識自己與拒絕認識上帝是不可分的,就像帕氏所說的,人"不外是偽裝,不外是謊言和虛假而已,無論是對自己也好還是對別人也好。他不願意別人向他說真話,他也避免向別人說真話。而所有這些如此之遠離正義與理智的品性,都在他的心底有着一種天然的根源"【注四十三】。  

  這個根源就是罪。罪集中表現了人缺少心靈。

  上帝不是別的,他只不過是人類的拯救者而已。因此,我們"只能在認識我們的罪過時,才能很好地認識上帝。同樣,那些不認識自己的可悲就認識了上帝的人們並沒有光榮化上帝,而只是光榮化了他們自己"【注四十四】。但如果人們既不認識自己的可悲又不認識上帝的呢?答案是:他們也許是認為自己就是上帝,也許忘記了人是有靈性的。  

  "最使我驚訝的,就是看到每個人都不驚訝自己的脆弱。"他們仿佛知道真理和正義在哪裡,卻發現自己經常受騙,但"他們卻相信那是他們自己的錯,而不是他們永遠自詡有辦法的錯。"【注四十五】

  "我祈求的只不過是要認識自己的虛無而已。"【注四十六】

  人的心靈的真實圖畫是:"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獸;但不幸在在於想表現為天使的人卻表現為禽獸"【注四十七】。正是在這樣的一個存在狀態中,才有了人性的不幸和悲哀、高尚和喜樂。人,即便他墮落了,但也沒有完全泯滅心中的靈性之光,所以,他才會想表現為天使;但這個善良的願望只是人的顯意識,而在這一個顯意識的冰山下蠕動的,常常是連禽獸都不知的邪惡,而人又常常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漠視這些邪惡。有一句老話:善良的願望往往把人引導到地獄中去,這些善良的願望可以用自由、民主、平等、博愛名之,也可以用幸福、革命、富裕、正義描繪,但在歷史上,有多少的罪惡都是借着這些善良的願望而大行道呵。

  於是就有了這樣的心靈狀態:"很少有人是在謙卑地談論謙卑的,很少有人是在貞潔地談着貞潔的,很少有人是在懷疑中談論懷疑主義的……我們在向自己隱瞞自己並矯飾着自己"【注四十八】。掙脫存在的這種虛偽性的利器是:讓人有勇氣去面對在他一身中同時存在的獸性與天使性,"使人過多地看到他和禽獸是怎樣的等同而不向他指明他的偉大,那是危險的。使他過多地看到他的偉大而看不到他的卑鄙,那也是危險的,讓他對這兩者都加以忽視,則更為危險,然而把這兩者都指明給他,那就非常之有益了"【注四十九】。

  人如何心靈交朋友呢?相信耶穌永遠願意做你的朋友。

6、人性中奇怪的顛倒

  在仔細剖析人性中的禽獸性時,帕斯卡爾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在人性中有一種奇怪的顛倒:即"人對小事的感覺敏銳和對大事的麻木不仁"【注五十】。比如,一個人唯恐喪失一點金錢,一個職務或者一點名聲,但就是這同個人,明明知道自己一死就喪失一切卻無動於衷,你告訴他只要你信上帝,就是失去了生命還會得到生命,但他毫不動情,"看到在同一顆心裡而且就在同一個時間內,既對最微小的事情這樣敏感,而對最重大的事情又那樣麻木得出奇;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注五十一】。這是不可思議的玄妙,超自然的遲鈍,它意味着,人被殺死了,是靈性謀殺,兇手就是他自己。

  帕氏對人類的境況有一種很消極的觀察:"讓我們想象有一大群人披枷戴鎖,都被判了死刑,他們之中天堂有一些人在其餘的人的眼前被處決,那些活下來的人就從他們同伴的境況里看到了自己的境況,他們充滿悲痛而又毫無希望地面目相覷,都在等待着輪到自己。這就是人類境況的縮影"【注五十二】。

  在這樣一種人們依靠自己無法擺脫又無法超脫的境況中,"我們的全部歡樂都不過是虛幻,我們的苦難是無窮無盡的,而且最後還有那無時無刻不在威脅着我們的死亡,它會確切無誤地在短短的若干年內就把我們置諸於不是永遠消災就是永遠不幸的那種可怕的必然之中"【注五十三】。

  這些的確悲觀,但誰說不是如此呢?只是人若非大限臨頭,他常常就裝着看不見,以為沒有那麼回事,或者那是別人的事,或者那只是一時的事。他就這樣毫無希望地在等待死刑來臨時緊緊抓住了消遣,或者說找樂,尋開心。'窮開心'一語,形象地道出了消遣的真相,它是"窮途末路"之樂,是"窮困無聊"之樂。今朝有酒今朝醉,管它明朝死與活,於是,"雖然充滿着千百種無聊的根本原因,但只要有了最微瑣的事情,比如打中了一個彈子或者一個球,就足以使他開心了"【注五十四】。

  當人抓住了消遣這唯一能安慰人之可悲的東西,它雖然使人開心了,但也使人陷入了"可悲之中的最大的可悲。因為正是它才極大地妨礙了我們想到自己,並使我們不知不覺地消滅自己"【注五十五】。找樂與找死,都是一個'找'字。是人在找,自找的。

  如果說人性的顛倒一面表現為消遣,那麼它的另一面就是追求幸福。"人人都尋求幸福,這一點是沒有例外的;無論他們使用的手段是怎樣的不同,但他們全都趨向這個目標……可是過了那麼久的歲月之後,卻從不曾有一個沒有信仰的人到達過人人都在不斷矚囑望的那一點……經驗捉弄我們,並引導着我們從不幸到不幸,直到構成它那永恆峰頂的死亡為止"【注五十六】。悲哉!人們追求幸福,但找到的卻只是悲哀和死亡;不是追求幸福有錯,錯的是人們不承認他憑藉自己的努力無法達到幸福和美好。

  什麼是真正的美好?帕的回答是:"唯有上帝才是人類真正的美好;而自從人類背離了上帝以後,那就成了一件稀罕的事了……而且自從人類喪失了真正的美好以來,一切對他們就都可能顯得是同等地美好"【注五十七】。於是,世人徒勞無益地用周圍一切的事物來填充自己對美好與幸福的渴望:如名聲,如金錢,如美女,如高位,等等,對於許多人來說,這都成了最美好的。可悲的是,它們不是,加到一起也不是。

  這就是人性的顛倒。

  在帕氏看來,人對幸福的渴求和他無力達到幸福說明了什麼呢?它說明了"人類曾經一度有過一種真正的幸福,而現在人類卻對它只保留着完全空洞的標誌和痕跡。人類在徒勞無益地力求能以自己周圍的一切事物來填充它,要從並不存在的事物之中尋求他所不能得之於現存事物的那種支持。然而這一切都是做不到的,因為無限的深淵只能是被一種無限的、不變的對象所填充,也就是說,只能被上帝本身所填充"【注五十八】。

  人心是一個無限的深淵,只有上帝能滿足它。

7、人的偉大與可悲

  帕斯卡爾可以說是深刻地洞察了人類心靈的辯證法,他不像憤世疾俗的人那樣,只看到了人性的黑暗;也沒有如那些浮淺的樂觀主義者一般,只看到了人性的光明。面對着人的心靈,他敏銳地覺察到:人性之中最奇怪的東西莫過於我們在一切事物里都發現相反性。人的偉大和可悲,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如果一個宗教是真的,它就應當認識人性的偉大與渺小以及二者的原因。

  "人是怎麼樣的虛幻啊!是怎麼樣的奇特、怎麼樣的怪異、怎麼樣的混亂、怎麼樣的一個矛盾主體、怎樣的奇觀啊,既是一切事物的審判官,又是地上的蠢才;既是真理的儲藏所,又是不確定與錯誤的淵藪,是宇宙的光榮而兼垃圾"【注五十九】。

  "他要求偉大,而又看到自己渺小;他要求幸福,而又看到自己可悲;他要求完美,而又看到自己充滿着缺陷;他要求能成為別人愛慕與尊崇的對象,而又看到自己的缺點只配別人的憎惡與鄙視"【注六十】。

  "我們卻既有着對幸福的觀念,而又不能達到幸福;我們既感到真理的影子,而又掌握了謊言;我們既不能絕對無知,而又不可能確切知道,所以我們曾經處於一種完美的境界而又不幸地從其中墮落下來,也就是再明顯不過的了"【注六十一】。

  這一切真是如此地矛盾,但又是如此地真實。

  人自身所存在的偉大和可悲這兩種特性表明了兩條永恆的真理:"一條是人類處於創世記的狀態或者說處於神恩的狀態時,是被提高到整個自然界之上的,他們被創造得有似於上帝並且分享上帝的神性;另一條是人類在腐化與罪惡的狀態時,他們就從前一種狀態中墮落下來並且淪為與禽獸相似"【注六十二】。前一條形成了人的偉大,即使他在墮落時,他也不會對真理和美善毫無任何觀念;而後一條則造成了人的可悲,他即使在最完美的狀態下也不會在清白無辜之中既享有真理又享有幸福。

  "只有人才會可悲"【注六十三】。因為他是被上帝所創造的一個有靈的存在,但他的靈性迷失了,不知家園何在。只有人才能認識到自己"是可悲的,因為他本來就是的,但他又確實是偉大的,因為他認識可悲"【注六十四】。一棵樹並不認識自己可悲。

  但對基督教所謂的人的可悲卻不能僅僅從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和道德生活的層面上去理解。人的可悲是一個靈性的概念,它是從上帝與人的關係中來衡量人的存在的,它不是在人之初發生的,而是在人叛逆了上帝之後開始的,"它是一位偉大君主的可悲,是一個失了位的國王的可悲"【注六十五】。

  如果一個人看不見人性所包含的相反性,就無法避免一切邪惡的兩大根源:驕傲與怠惰。若把天性看作是完美無缺的,就會把自己等同於上帝,從而陷入脫離上帝的驕傲;若把人性看成是無可救藥的,就會把自己等同於魔鬼,從而陷入束縛於自身中最卑劣的欲望的怠惰和絕望。

  唯有基督教才能治療這兩個邪惡。"因為它教導正義的人說,它可以提高他們直到分享神性本身;但在這種崇高的狀態中,他們卻仍然帶有使他們終生屈從於錯誤、可悲、死亡、罪惡的全部腐化的根源。它又向最不虔敬的人宣告說,他們也能夠得到他們救主的神恩"【注六十六】。對這些對立性的認識似乎使人遠離上帝,卻真正接近上帝,因為它讓人敢於面對自己的心靈:

  "讓人尊重自己的價值吧。讓他熱愛自己吧,因為在他身上有一種足以美好的天性;可是讓他不要因此也愛自己身上的卑賤吧。讓他鄙視自己吧,因為這種能力是空虛的;可是讓他不要因此也鄙視這種天賦的能力。讓他恨自己吧,讓他愛自己吧:他的身上有着認識真理和可以幸福的能力;然而他卻根本沒有獲得真理,無論是永恆的真理,還是滿意的真理"【注六十七】。

  根據對人生命中的偉大與渺小的雙重認識,帕斯卡爾就不僅說:人沒有上帝是可悲的;他同時還說:人有了上帝是幸福的;他不僅說人的天性是腐化的,同時還說:有一位救主存在【注六十八】。

  帕斯卡爾就是這樣說的。

  所說極是。

注釋:
  【注一】、【注六十八】〈思想錄〉,帕斯卡爾著,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版),頁二四。
  【注二】同上,頁三。
  【注三】〈世界神哲學家思想〉,李道生編著(台北,榮耀出版社,一九九二年),頁二三0。
  【注四】〈思想錄〉,帕斯卡爾著,何兆武譯(北京, 商務出版社,一九八六年),頁四。
  【注五】【注六】【注十四】同上,頁一三0。
  【注七】【注十二】 同上,頁一三一─一三二。
  【注八】【注二十】同上, 頁一0六─一0七。
  【注九】同上, 頁一二七。
  【注十】同上, 頁一二八。
  【注十一】同上, 頁一二六。
  【注十三】 【注十八】同上, 頁一二0。
  【注十五】同上, 頁一三三。
  【注十六】同上, 頁一三四。
  【注十七】 帕斯卡爾憑記憶引自〈聖經〉詩篇一一九篇 第三十六節: "耶和華啊,……求你使我的心,趨向你的法度。"
  【注十九】〈思想錄〉,帕斯卡爾著,何兆武譯(北京, 商務出版社,一九八六年),頁一0一。
  【注二十一】【注二十六】【注三十一】【注三十三】【注三十五】  同上, 頁二四九─二五一。
  【注二十二】【注四十一】同上, 頁一一八。
  【注二十三】同上, 頁一八九。
  【注二十四】同上, 頁一0九。
  【注二十五】同上, 頁三九七。
  【注二十七】、【注五十九】、【注六十二】同上, 頁一九六─一九八。
  【注二十八】【注二十九】同上, 頁四三三─四三四。
  【注三十】同上, 頁二五五。
  【注三十二】同上, 頁八九。
  【注三十四】〈聖經〉(詩篇。第十九篇)
  【注三十六】〈思想錄〉,帕斯卡爾著,何兆武譯(北京, 商務出版社,一九八六年),頁一九二。
  【注三十七】【注四十】同上, 頁二六三─二六四。
  【注三十八】同上, 頁二六0。
  【注三十九】同上, 頁二六二。
  【注四十二】【注五十】同上, 頁九九。
  【注四十三】【注六十】同上, 頁五二─五五。
  【注四十四】同上, 頁二四0。
  【注四十五】【注四十六】同上, 頁一六六─一六七。
  【注四十七】同上, 頁一六一。
  【注四十八】同上, 頁一六八。?
  【注四十九】、【注六十四】同上, 頁一八一。
  【注五十一】同上, 頁九四。
  【注五十二】同上, 頁一00。
  【注五十三】同上, 頁九一─九二。  
  【注五十四】同上, 頁六九。
  【注五十五】同上, 頁八二。
  【注五十六】【注五十七】、【注五十八】同上, 頁一八四─一八五。
  【注六十一】同上, 頁一九六。
  【注六十三】、【注六十五】同上, 頁一七五。
  【注六十六】同上, 頁一九九。
  【注六十七】同上, 頁一八二。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銀河史記 4
2002: 採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