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奇異恩典
萬維讀者網 > 彩虹之約 > 帖子
問題求解:怎樣回答這位無神論者
送交者: 虎車 2009年10月08日17:58:42 於 [彩虹之約] 發送悄悄話
這篇文章是聽了一個關於進化和創造的錄音後有感而寫。作者好象很有成見。這是原文:

評《進化還是創造》


過節之前在 twitter 上看到 ni_wo_ta 發布的一則授課錄音的 blog 文章《進化還是創造?——陳教授感恩節Omaha分享》,為錄音中老師的低級錯誤所震驚。這位朋友希望我能夠具體指出有哪些錯誤,因為這些錯誤基本都是基督教傳道文章中常見的錯誤,所以我就結合其他人的批駁說一說吧:

授課的內容主要分為兩段:
1、進化需要的時間很長,遠遠超過地球的年齡
2、地球年齡的放射性同位素衰變計算方法有問題,45億年的測算結果不是科學的結論
暗含的結論是:在地球生成的時間太短,根據進化論無法進化出現在的生物,因此進化論錯誤而創造論才是對的

雖然這個結論很容易猜到(要怪就怪標題和內容不能完全對上吧),但我還是只對這位陳教授發言的部分進行點評。

1、陳教授說:
“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內容是,孤立的系統中熵只會增加而不會減少。
只要隨機變換的時間足夠長,混亂的狀態會回復到有序的狀態,但複雜系統中這個計算出的時間太長,因此除非有智慧設計介入,否則完全依靠隨機無法在幾十億時間內進化到現在的程度。”

這是一個澄清過許多次而基督教傳道者和神創論宣傳者一直沒有修正的錯誤,那就是認為進化的機制是完全隨機的,每一次的變異重組都是完全重新組合。
但達爾文進化論每一步的選擇結果都是累積的,新一代的個體都是在上一代的基礎上繼續向適應自然環境的壓力進行微小變動,而不是完全隨機的生成與上一代毫無 關聯的個體,至少早在道金斯《盲眼鐘錶匠》(第三章)就有詳盡的解釋,但20多年來,神創論者好像持續無視這些解釋,繼續以自己的錯誤理解來批評達爾文進 化論。

陳教授又說:
“公主親吻一個青蛙,青蛙一下子變成一個美麗的王子,這個叫做童話;
青蛙放在那裡經過四千萬年自己會變成一個王子,這個就叫做進化論。”
和上面是一樣的錯誤,只是換了一種開玩笑的口吻,用無知來取笑的結果只能使自己的無知更加暴露。

2、陳教授質疑鈾238衰變測算法測量地球年齡的準確性。
首先,對地球年齡的測量遠遠不止放射性同位素衰變法這一種,而是多種方法的綜合測算;
其次,放射性同位素衰變法也不止鈾238衰變測算法這一種,其他放射性元素的衰變也會結合起來進行估算;
第三,陳教授列舉了影響鈾238衰變測算法誤差的因素,認為會導致估算結果完全錯誤不可相信,這也是不對的,實際上地質工作者對此早有考慮。
以上三點的批駁可以具體看看一笑的舊文《駁“放射性年代測定法與地球的年齡”》和這一篇,實際上這些錯誤同樣出身於德州大學的傳道者榮錫宜也都犯過,只是換一個人還是不會改正。

陳教授又說:
“這個地層的年齡我怎麼知道?科學家和你說,因為在那個地層裡邊發現了有這種化石,我知道這個化石是三億年,所以這個地層也需要三億年(才能形成);
你怎麼知道那個化石是三億年呢?你知道他會說什麼嗎?他說因為我在那個地層裡面找到了(三億年的化石);
這叫什麼。這叫循環邏輯。不是我這樣說的,這是有公認的,這是公認的。

我倒是很想知道地質學家們對於這種赤裸裸的侮辱他們智商和學術尊嚴的捏造栽贓會有什麼反應。

另,這位陳教授不止一次提及他的專業是理論物理。然則接下來他所進行的數學計算、放射性同位素衰變和理論物理有個毛的關係啊…

一笑的文章中曾經如此質問:“難道一個在其道德體系中要求人們誠實的宗教卻默許它的傳播者向不明真相的人們散布謊言嗎?”
最近看到《訪談:一位虔誠的基督徒眼中的世界》和《得救、罪人、與豬流感》中關於迷信的觀點之後,我覺得作為科學精神基石之一的懷疑主義,與宗教信仰關注的層面根本就不同,於是不可避免的產生了雞對鴨講的歧異。
這一方定義的“迷信”行為,嚴重到可以影響其認識論的成立,那一方則可以將其看作是無關大局的小問題,至少是遠遠排在無神論和懷疑論之後的小錯誤。
根本原因在於宗教追求的是終極永恆的道德目標,求“真”只是向“善”的工具,當“真”與“善”衝突的時候,“善”總是壓倒“真”的。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8: tda:其實很多基督徒反對伊拉克戰爭
2008: 請教:
2006: 行善減罰與賣贖罪券不能同等看待
2006: 雪岳 阿米緒的饒恕
2004: 馬禮遜與東印度公司
2004: 我看馬禮遜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