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論語別裁:泰伯第八:學問深時意氣平 |
送交者: Bach 2003年03月06日12:16:36 於 [彩虹之約] 發送悄悄話 |
學問深時意氣平 下一節是門人們記載曾子平常所教誨的。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這是曾子提出他同學顏回的美德:“以能問於不能”。凡是所謂天才、聰明有才具的人,容易犯一個錯誤——慢,就是很自滿,不肯向人請教。而顏回雖然高人一等,卻唯恐自己懂得不多,唯恐自己沒有看清楚,還要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一番。這也是諸葛亮之所以成功的條件,他的名言“集思廣益”,就是善於集中人家的學問思想,增加自己的知識見解。對自己非常有利益。這也就是以能問於不能的道理。 但是有才具的人,往往不肯向人請教,尤其是不肯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儒家標榜虞舜“好察邇言”,所以能為聖人。雖然淺近的話,但往往能給我們深遠的啟發。“以多問於寡”的多指知識淵博。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知識非常淵博。“問於寡”,就是問於知識不如自己淵博的人。這是一種解釋。 另一種解釋是說從政的人,多半是通才,什麼都懂;而“寡”可以說是專家,他專門研究一點,而這一點並不是學問淵博的人所能夠知道的。淵博的人知其大概,不能深入;專家則對某一點有深入研究。所以淵博的人,一定要向專家請教。“有若無”他學問非常淵博,而在待人處世上表現得很平常,好像什麼都不懂似的。“實若虛”內涵深厚,表面上看起來卻很空洞,普普通通。“犯而不校”不如他的人對不起他——下面的人對上面的人不敬為“犯”——從來不計較、不記恨。這五點看起來很容易,但是如果以自己待人處世的經驗來體會,幾乎每一句話我們都沒有做到。曾子說,我的朋友顏回,對這五點都做到了。孔子所讚嘆的顏回,他學問的火候優點,在此可見一斑了。 |
|
|
|
實用資訊 | |